這是個審丑的時代嗎?
此丑不單指相貌或者事物的外在。
問題來源於一次公共課討論,當時偶然提到神曲《江南style》,老師當時的評價是「極丑,丑極。」毫無美感,並抨擊這是一種俗不可耐的文化。
我個人知道《江南style》是有諷喻現實的成分在裡面,因此不完全同意老師的話。
但由此引發思考,我想知道如何看待一些低俗文化、搞怪文化、以及一些具有扭曲的價值觀的電視劇和綜藝節目被社會接受、傳播甚至熱捧?
這不是審丑,而是庸俗文化盛行的表現。這一切,就是社會化媒體下的產物。
為什麼商業大片票房持續飆高,而一些文藝片卻被逼得走投無路?其實並不是人們不嚮往高雅文化,而是欣賞高雅文化需要觀賞者本身去進行積累才能對高雅文化進行理解。如果你對歷史沒有大局觀上的了解,閱讀世界名著對你來說一定味同嚼蠟,或者說你能從中得到及理解的東西也會少得可憐。而從二十世紀末開始的信息大爆炸,還有Social media的蓬勃發展,給了庸俗文化迅速繁衍的溫床。社會媒體(social media)是人們用來創作、分享、交流意見、觀點及經驗的虛擬社區和網路平台。社會媒體和一般的社會大眾媒體最顯著的不同是,讓用戶享有更多的選擇權利和編輯能力,自行集結成某種閱聽社群(資料來源:維基百科)。從Social media的定義來看,就能看出,對比傳統紙媒,社會化媒體的編輯者更多的落在了普通人身上。報紙、雜誌等傳統紙媒的編輯,再怎麼不濟也是科班出身的媒體工作者。再看看如今微博上的大V們,真正有真才實學的又有幾個?
除了社會媒體中的編輯者的文化層次下降之外,人們對於信息的選擇開始傾向於簡單、通俗、易懂。畢竟沒有誰刷個微博還要思考一下人生。而這恰恰是一種循環,因為庸俗文化對觀賞者的文化要求低,耗時短,受眾群廣,加之其在Social media上的爆炸性增長,對人的影響非常大,如果你不接受那些庸俗文化你基本上沒辦法和周圍的人聊天。而且近年來非常奇怪的一個趨勢也是不可不提的因素——反智。反智是老美髮明的詞,並且是個貶義詞,因為美國歷史學家霍爾斯塔特認為美國文化中存在不尊重智力的的因素存在,拖了美國的後腿。但是,反智自進入中國社會以來,大肆興起,現在基本已經是為了反智而反智,隨處可見讀書無用論。我猜,這是因為中國人的教育方式長期都是壓抑的並帶有強迫性質的,導致了現在反抗的爆發。
對於庸俗文化的市場實際上還在不斷的增長,因此行銷從業者也在背後加大力度對其進行推廣。我賭五毛所有讀商科的人都一定接觸過Social media marketing這個課題。因為社會媒體能更好的去target customer以及比傳統廣告更便宜而效果可能更好,所以現在行銷學裡Social marketing marketing已經成為異常重要的一環。為了保證這種廣告模式能持續下去,市場營銷對Social media和庸俗文化的扶持力度不可謂不大。「寧願被罵也不願被忘記」,為了保證熱度存在,庸俗與高雅,對他們來說不重要。
正是以上這些,也大大壓縮了高雅文化的存活空間。這個世界真的很殘酷,市場所需要的東西才能存活。
最後,針對韓國人的營銷說幾句:
韓國人的營銷無疑是異常成功的。他們的營銷非常符合互聯網精神。他們並不是為了推銷而進行市場營銷,而是把產品設計成市場需要的樣子。我想這應該就是傳說中的「Product is the best marketing"了吧。所以《江南style》的成功也是如此。輕鬆,搞笑,朗朗上口,尤其是肢體動作和鳥叔賤賤的樣子,簡直刺激了歐美人的G點,然後《江南style》就登上時代廣場的new year countdown了吧。
--------------------------------------20141026補充說明----------------------------------------------------
感謝大家的贊同與不贊同。
然後想說的是,這個答案里我講的只是原因,並沒有全盤否定庸俗文化。我覺得現在有些邏輯很奇怪,比如說有人覺得現在的審美變庸俗了,就馬上有人說,庸俗才是本性,每個人都庸俗,大家都俗不可耐,這種存在即合理,潮流即先進的絕對主義論調真的讓人有點受不了。為什麼就不能大方地承認庸俗確實不如高雅呢?
答主我也不是個可以免俗的人,我也刷微博,我也關注K-POP,我也看那些爛俗的狗血劇和撕逼帖。庸俗文化有它的優點。通俗易懂這是基本。而且很多段子也能傳達治癒的力量。但是我絕對不認為大家應該任由自己浸泡在這種沒營養的東西里。現在一個段子或者一個梗要紅,很容易,但是有多少能真正存活下來。盛行的快餐式文化,總是讓很多東西曇花一現,疲勞式轟炸你的世界,然後就消失得無聲無息。如果你一天到晚只關注這些東西,那麼你永遠都只活在曇花一現的海市蜃樓里,覺得自己知道了很多,但是其實什麼都不知道。談吐里也很難給人質感。上層的東西,經得起時間的考驗。《紅樓夢》哪怕已經過去兩三百年了,還是有層出不窮的人來研究這部作品。對於後四十回到底是不是高鶚寫的,每年都有人出來掐架,他們對後四十回和前八十回的措辭,語氣,引經據典來來回回地分析。看了一部《紅樓夢》,你可以再看一部《紅樓夢解析》,每個人物都個性突出,十分鮮活。我真的想問問那些覺得庸俗文化好的人,微博上的段子能給你這種感覺嗎?
評論里有人問我,這種反智和庸俗的潮流是不是第一次大肆興起。個人認為是的。過去文化根本就沒有高雅庸俗之分。能上個大專已經是百里挑一的節奏,而傳統紙媒都掌握在文化人手中。庸俗的東西根本沒有渠道走上檯面。過去的社會對讀書人都是尊敬的態度,現在呢,讀個博的人就是geek。這種莫名其妙的反智論調也搞得我一頭霧水。
有沒有遏制的方法?臣妾不知道啊。我只能說,如果你覺得現在的大環境污染了你,那麼你就逼迫自己去找尋不一樣的東西。至於覺得很開心無所謂的,Go ahead and stay put.
網紅屆永遠的「寶寶」劉梓晨拍網劇了 , 前幾天這部網劇已經上線啦,劉寶寶可是沒少賣力宣傳呢~
離開十二級暴力P圖的劉寶寶到底啥樣?所長打算帶著壓箱底的洗眼液去一探究竟
萬萬沒想到,大熒幕上的劉寶寶看起來還不錯...竟然還能看
劇里除了標配大雙眼皮、尖下巴、滿臉玻尿酸以外,劉寶寶的造型也是保持了他豪放不羈的特色,看起來一副敲有錢的樣子呢~
看劉寶寶身邊的兩位美女都是無袖短裙,真想知道他大熱天穿貂熱不熱(乖巧臉~)
雖然造型還說得過去,不過演技嘛就要用尬演來形容了
所長看的一臉懵X,兩臉尷尬,網友們都說劉寶寶的演技還不如掃地大媽
話說自從劉梓晨火了之後,效仿他為了火不擇手段的網紅可真不少,這些網紅不是作妖,是作孽啊~
桃花寶寶
快手之上無奇不有,不知道寶寶們有沒有聽過「桃花寶寶」,她最近發的整容完的日常,在網上可是引起了不少關注呢~
這個畫風你們先來感受一下
不知道她的整形醫生跟她有什麼深仇大恨,整張臉填充過度,腫脹的嚇人,妹子自己也配文寫道「腫疼,感覺都要死了,眼睛睜不開了有點害怕。」
所長翻了一下桃花寶寶的快手,粉絲竟然有64萬,走的路線跟劉寶寶也很相似,就是一邊整容一邊發照片,並且對自己的顏值也是超級自信,一副全天下寶寶最美的趕腳
不過說實話,妹紙之前看起來還是蠻好看的,舞姿也不錯
整容之後畫風陡然走偏到不忍直視的地步,額頭、鼻子、下巴已經填充到非常詭異的形態,看著很恐怖
再po兩張側面照你們感受一下
網友們都說她撞臉世界上最丑的生物水滴魚
所長覺得桃花寶寶辣眼睛程度,絕對不輸快手上另一對兒奇葩網紅靈魂CP
桃花寶寶不僅是臉部整形,她還說自己的身材也是通過抽脂變好的,原來150斤,抽脂變成現在這樣了
身上留下的疤痕全部用紋身遮蓋上了...
微博畫風也是不忍直視
這樣奇葩奇醜的樣子博眼球炒作 ,你的良心真不會痛嗎?
首先推薦《美的歷史》《丑的歷史》。可以思考何謂美/丑,什麼是美/丑的意義;為什麼會出現那麼多「丑」的東西,時代背景是什麼;人們的評價,尤其是批判,是否有背後的心理學根據。
然後推薦學堂在線上肖鷹老師的「不朽的藝術」這門課,第一講就講了這個問題:藝術的評價標準,現代社會的審美觀,如何定義藝術的美醜。這裡的藝術是廣義的。
手機碼字,等有空我把筆記和概要寫出來吧。簡單說幾點吧:
第一,我一直贊成藝術創作和藝術評論應該隔離——至少在特定的時間段內。
否則難免瓜田李下。
讓人疑心是由於你紅了我沒紅所以我酸葡萄。
或者你牛逼而我瞧不起你所以我更牛逼的Q邏輯。
「你這菜炒得不好吃」和「你這菜還不如我做得好吃」是有區別的。
第二,別用主觀定義主觀,尤其在藝術上。
說這是一個好時代,這叫主觀評價,或者叫個人觀點。
美、丑,這也是主觀樂趣,或者叫個人喜好。
而說一個時代是審美的、審丑的、高尚的、下賤的,諸如此類,則有點強姦普羅大眾的意味。
當然你可以有標準、甚至有體系,但你不能因此說不符合這個體系的都是狗屎。
「你這菜太咸」和「你這菜不合我的胃口」是有區別的。
第三,別輕易下定義,在任何事情上都是如此。
陽春白雪下里巴人,蘿蔔青菜生猛海鮮,尊重別人的品味。
「何不食肉糜」不僅僅是物質上的笑話,也可能是精神上的。
何況你粗暴的定義美醜善惡,普天之下只能一個標準,那離「清風不識字,何故亂翻書」也就不遠了。
「哎呀你們都不吃臭豆腐,那我就一個人享受了」和「哎呀你們竟然都不吃臭豆腐,悲哀啊」,同樣,也是有區別的。
凡是進入藝術的「丑」都是美的,只是有一些很俗。
補充:葉良辰新浪加V,粉絲16萬
~~~~~
我以前有一個疑惑,就是羅玉鳳憑什麼成名。以前看過評論,說什麼她比我們有勇氣,長得丑也敢上電視,而我們沒有這個膽量,所以她特別勇敢。
我覺得很可笑,因為一般人有自知之明,長得丑就不會去作,會出去丟人,而是會老老實實。她的出名我覺得反映了審美的畸形。可能現在會有人說她文章寫得不錯,但是以前她出名的時候靠的不過是嘩眾取寵。
以前還看過一位叫烏青的所謂的詩人寫的「詩」 :天上的白雲真白啊/真的,很白很白/非常白/非常非常十分白/特別白特白/極其白/賊白/簡直白死了/啊—」還曾經爆紅過網路,當然,可能有人會說這只不過是大家跟風玩,但是,文化對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怎麼像政治書的話)總會默默的影響人,有好有壞。所以近幾年「丑角」百出,還總有人捧,真是蠻悲哀的。
說審丑的時代……這有點過了,縱觀古今任何時候都是下里巴人比陽春白雪受歡迎啊!
只是如今信息傳遞途徑發達,任何事情都有可能被擴大而已,歸咎到時代卻是談不上。
從音樂上來說,題主舉得這個例子就有問題,江南style怎麼能算丑呢?
而且我們一般也不會說「卧槽這首歌好醜啊~! ( ′? ??`)」
真要說丑的話,只能說PSY鳥叔長得確實……
從一個相對高的層次來說,音樂的美是音律音高上的和諧與節奏上的律動。江南style這簡直就是一首韓流電子音樂工業流水線出來的作品,從編曲上來說各方面都是成熟之作,只不過品味不佳,俗而已。
真正丑的音樂,是上面這兩個基本標準都不符合的:
Wind Quintet, Op. 26: II. Anmutig und heiter: Scherzando-Arnold Schoenberg, Wind Quintet, Op. 26: II. Anmutig und heiter: Scherzando
就像Angelica Bella平時在影片里的搔首弄姿一樣,跟羅玉鳳是一回事么?
為了防止說歪題還是說下正經答案:奇妙的約會-庄學忠, 奇妙的約會
中國香腸-曹蘭, 中國香腸
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我就不舉了。其實在我們每個時代都有「神曲」出現,只是隨著時間流失被人們淘汰淡忘罷了。低俗本來就是每個時代都具有的特徵,並不只是我們當下的專利。
相比於其他回答問題的答主,我傾向於從美學解釋這個問題:
康德如此定義美的性質:它不借概念,即不借知解力所用的範疇,而被感覺為一種普遍快感的對象。要評判美,就要有一個有修養的心靈;平常人對於美是不能下判斷的,因為這種判斷要有普遍正確性。(最高票答案的答主哲學修養挺好的...他的解釋深入淺出)普遍的東西就其為普遍的來說,固然是一種抽象(普遍性問題),但是凡是自在自為地(可以把自在自為理解為絕對的)真實的東西都包含普遍的正確這一個屬性和要求(存在即合理,即正確)。就這個意義來說,美也應該得到普遍的承認,儘管美的判斷不只是憑藉來自理解的概念。舉例來說,個別行為的善或正直是要統攝於普遍概念之下的,此行為如果符合這些概念,就是善的。美即不然,它不應假借道於這種概念而直接引起普遍的快感。這就無異於說,在審美時,我們並不意識到美這種概念和把美的東西附屬於在美這個概念下,而且不容許象其他形式的判斷那樣把個別對象和普遍概念分開。
康德的「直覺的知解力」有如下解釋:知識來自直覺,知識對象的形式是知解力憑先驗範疇對感性材料加以綜合形成的。「直覺的知解力」則介乎感覺力與知解力之間,它不但創造對象的形式,而且創造對象的內容。(我個人理解為在經過學習培養後的有邏輯的合理想像力)。康德認為,美應該不借概念而認識出它是一種必然引起快感的對象。必然性不想講了,但是大家不能拋開結果談原因。
接下來,我想根據現實分析一下這個審丑的問題。
人本身是不能通過所謂的知解力來感受美的。就是你不能說你具有博士文憑,你說這東西不美就不美了。美是必然引起你快感的對象,你看見美女帥哥會感覺舒服,舒服就是快感,帥哥美女就是讓你有快感的對象,他們具有美的性質。我自己之前的答案里曾經說審美是有差異的,差異性也具有普遍特徵。比方我覺得一個女孩很漂亮,我的朋友卻覺得並不是很漂亮。我們倆審美有差異,這個讓我產生快感的姑娘對我這個個體而言就是美的,對我的朋友就不是美的。(這裡的快感是能使你產生積極情緒的總稱。)那麼我覺得樓主的老師覺得它不美是個體差異性產生的必然結果。有最少幾千萬人覺得這首歌能讓他們產生快感,那麼這首歌自然具備了美的性質,幾千萬人說明他具有普遍性。但到這裡我們不能得出結論,因為也許還有幾千萬或者上億的人會不喜歡這首歌,即這首歌不能使他們產生快感,相反地產生反感。我打開YouTube看了一下這首歌的支持反對,支持者有8659000,反對有1115836,整體上就是8.66:1.12。那麼這首歌能讓大多數人產生快感,我們至少不能說它是低俗醜陋的。
其次,我不認為審丑是本能。審丑與審美一樣,都是後天培養的。簡單點說,今天對女性要求身材的標準就是一個例子,大多數人覺得S型身材具有美感,首先是先天生殖崇拜的一種必然性,其次也是進化過程中的經驗性總結。相反,你就覺得身材偏胖的人不美,沒法讓你有快感。審丑也需要長時間的「教育」才會有其導向性的結果。不然大家讓一個小孩子跟鳳姐一起長大(沒有侮辱鳳姐的意思,只是社會大多數包括本人在內都不認為鳳姐美),他/她真未必會覺得鳳姐不美,如果他覺得她不美,也要考慮到他同學,朋友對其的影響。那我們可以說這是本能么?
最後,我寫一下個人淺見,當然如果您覺得我說的不對,完全有權利反駁,而我也完全支持您的言論自由,但我不會反駁,因為我們存在差異性,我不會妄想改變您,我尊重每一個自由的個體。
鄙人以為,審美或者審丑存在差異性,這是必然的。每個人作為獨一無二的個體,具有特徵也是必然的。我個人是尊重這種差異性的,即我不會嘲笑一個覺得鳳姐美的人。這種差異性是否會導致題主說的俗不可耐呢?我沒法回答。但是我覺得,一個能尊重這種差異性的人是寬容的,一個允許這種差異性的存在的社會是寬容的,一個寬容的環境是有利於文化的發展的,有利於百家爭鳴。作為一個凡人,我也會覺得一些東西很俗氣,但是我相信那些覺得這些東西具有美感的人也是正確的。
雅俗,美醜都是個體差異性的必然結果,所以我認為沒有比尊重別人的想法與言論更好的出路。
另外,作為一個建築師,我反對前幾天關於習主席說「不搞奇奇怪怪建築」的最高票答案,央視大樓其實從建築上講是具有美感的,結構更是有相當難度。這種拿出結論討論原因的回答本身就缺乏邏輯性,而且我想在這裡簡單說一下,關於柯布西耶在《走向新建築》中所說的「建築是住宅的機器」已經不能適用於今天了。那是一個戰後重建,需要把工業結果最大化的時代。今天,作為一個建築師,我深深感到恐懼的,是我們的從業者,在不斷地向公眾售賣拔地而起的高層住宅,在不斷摧毀公眾在建築審美差異性上的肆意妄為。這也是我回答這個問題的初衷,希望看到答案的人不要堅持自己的審美和審丑,不要被影響,被誤導。
請問美和丑如何定義?由誰定義?
憑什麼文人墨客覺得汝窯好看鬥彩不好看就得說汝窯美鬥彩丑?勞苦大眾覺得好看的東西憑什麼就不能稱為美?
存在即是合理,大眾文化怎麼可以說是丑呢?大家都喜歡肯定是有原因的,這就和古時候的下里巴人一樣。當然,你老是說丑可能是個人觀點,眾口難調嘛。嗯,我也不喜歡江南style,但不覺得它極丑,它帶給了許多人歡樂,使人們壓抑的神經得到了舒緩。
第一、不要完全信任老師的觀點;
第二、不要懷疑大眾的審美,別人的喜惡肯定是有原因的;
第三、別懷疑自己,你不喜歡吃香菜,那香菜就是不好吃的,你的喜惡肯定是有原因的;
嗯,經人告知,存在即合理不是這樣用的,我就直白一點吧。以前有數學老師經常這樣和我們說: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他搞數學的,講話還蠻有意思……
不過我後來又一想,這種審美觀的行程是有各種原因的,年齡啊、身份啊、生活環境啊,反正一般人是說不過來的……原因太多。
(我講話很混亂,顯然不是搞邏輯的……)
但是,我覺得,時間會證明一切。江南style火了一陣也就停了,還有小蘋果之類的……最近約瑟翰·龐麥郎的滑板鞋也很火,但它能火多久呢?所以現在的審美是快餐式的,吃多了就反胃,但肯德基麥當勞很成功啊,對大眾來說便宜,對廠家來說成本低收益高。那肯德基麥當勞到底好不好吃呢?我覺得還行,但真正講究的肯定要訓斥我了——這叫好吃?
而在時間的沖刷下,我們不會忘記的,一直喜好的,令人念念不忘,每每回味都有新的感觸的,才是永久的美。到現在,我們即使不懂音樂也還記得肖邦、莫扎特,但一百年後甚至幾十年後,還有多少人記得江南style?
所以,你老師大概是對美要求太高了。俗不可耐的文化才是今天的潮流——潮流是什麼,想想拍在沙灘上的浪就明白了…… 「審丑的時代」倒是說不上,不過卻可以說是一個追求方向扭曲的年代(抱歉我不知道該用什麼樣的方法來表達,姑妄聽之吧)。
首先就題主提出的「江南style」的老師評價,個人覺得很正常。我喜歡口哨,你喜歡鋼琴,本身都沒什麼問題,蘿蔔青菜各有所愛。但前提是你不要強迫別人接受你的喜愛與價值觀。就像前段時間郭德綱與姜昆的相聲傳統爭奪戰,你喜歡郭德綱也行,你喜歡姜昆也行,但是你喜歡郭德綱的非要說喜歡姜昆的不對,這就有問題了。同理,老師不喜歡《江南style》,或許他更傾向於古典音樂或者高雅音樂,這都可以接受,只要不強迫別人去討厭它,就可以了。不認同但是尊重不同的聲音,是一種起碼的社會道德。有部小說(不做廣告,所以不貼名字了,有興趣的朋友們自己搜吧)有這麼一段話來形容國家與責任的:一個國家,應該是有各種各樣的人,各種各樣的理念,有想要兼濟天下的,有想要獨善其身的,有的人希望守護著這個國家不被欺負,有的人希望國家強大了可以侵略別人,有的人希望世界上永遠不要有戰爭,也有的人希望能夠守著身邊的人簡簡單單的過一輩子,每個人都有實現自己想法的環境,這樣才是一個健康的國家。
然後就是對現在的一些低俗文化、搞怪文化之類的說法了。說實話,作為一個二十多歲的奔三的碼農,我真的不是很理解究竟是為什麼。如果只是民間草根階級追求感官的刺激倒是可以接受,畢竟「禮出於俗而化為禮」,任何一種藝術的傳承,在初始階段總會帶著下里巴人的氣息。就好比各種地方戲劇,在初始傳播發展階段,帶有一定的「成人」色彩,這都是它所處的環境帶來的局限性。不過當官方把這種低俗、搞怪文化當成一種吸引人的手段,就真的是讓人不知所措了。
前面有幾個人提到小瀋陽,在這裡我稍微偏個題,小瀋陽的走紅只是迎合了當時的主流媒體與大眾喜好,本身並沒什麼。非要說他傳播低俗文化,就有點上綱上線了。其實春晚在小瀋陽之前,就一直有這種趨勢,比如:
在小品中,林永健先生一共有三個扮相:隔壁的修理工,鄰家的大姐(男扮女裝),房屋的主人。但是在第二年的狗年春晚中,林永健先生便只有男扮女裝的這一個角色了。不得不說這種情形的出現,一方面是因為觀眾的審美觀點(喜歡反串)有點偏激,而另一反面,春晚舞台的推波助瀾絕對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而在這之後,李金斗的反串也登台亮相,雖然沒引起轟動,不過也能看作央視節目組的支持,直到後來小瀋陽的出現……這方面的評論很多,我就不參與了。 至於如何看待,這或許是一個最簡單不過的回答了。引用金大俠的話「他強任他強,清風拂松崗;他橫任他橫,明月照大江」,別人喜歡的,我們可以討厭,但我們不能強迫別人討厭;別人討厭的,我們可以喜歡,但我們盡量不要逼著別人討論自己如何喜歡。總結一下:允許存在不同的理念,是一種基本道德。
江南style也算審丑的話,讓你老師聽聽鳳凰傳奇和小蘋果再回來上課。
反對目前排名第一的答案。
看到這個答案我狠狠的點了反對和沒有幫助。 爪機強行碼字!!
第一,關於美
江南實在是讓人匪夷所思的一部作品,或許稱之為作品都是對其的極大讚賞。人民群眾瘋傳就是好的歌曲了?廣場舞天天放就是膾炙人口了?大概當時毛大大的肖像掉地上就要坐牢的時期就是他最偉大的時期了。私以為江南就是一首俗不可耐的東西,只是突然蹦出來不同於平常大家所接受的中國和英文歌曲,覺得新鮮,所以讓大家爭先恐後的宣傳,生怕自己落後。
第二,關於社會本身就是俗。
《三字經》有曰:人之初,性本善。怎麼到了現代社會就變成社會性本俗了?人類一直都在追求美,因為人類嚮往美。在這個追求美的社會就變成俗了?追求美的社會才是社會美的本性,因為俗所以才要美么?小學生考試因為低分才要高分,我同意這個觀點,謝謝。還有,baidu生吃google的問題,恕我腦殘,完全沒看出來跟社會俗有什麼關係。
第三,人性因為利而丑,無關丑。
您是從小到大經歷了多少社會黑暗才說的出這句話,看來三字經都讓王應麟蒙恥了。報紙新聞小道消息都讓這個社會多不堪了,1400000000人口,就那麼幾個黑心商家,噁心老人就讓這個社會變俗了,這哪裡是老鼠屎,簡直就是恐龍糞!
最後,審美是技能,審丑是本能。
哎呦喂,小時候什麼都往嘴裡塞,那些臟到不行的東西都一股腦的抓起來吃,本能呢?您說小孩子沒有判斷力?那他們怎麼會喜歡漂亮東西?喜歡一切美好的東西?看到漂亮女生說不出哪裡漂亮?黃金比例都要自盡了,美腿秀髮都要自焚了。近代各個文學大師寫美女大概都是火星文,用語言說不出來。
以上。強行實名反對。
首先,推薦《娛樂至死》這本書。這本書一定程度上能回答這個問題。
波茲曼認為,媒體能夠以一種隱蔽卻強大的暗示力量來「定義現實世界」。其中媒體的形式極為重要,因為特定的形式會偏好某種特殊的內容,最終會塑造整個文化的特徵。這就是所謂「媒體即隱喻」的主要涵義。而20世紀的傳媒技術發展,使人類從以印刷文字為中心的「讀文時代」轉向以影像為中心的「讀圖時代」,其中電視圖像已經成為當代支配性的傳媒形式,它改變了社會認知與人際交往的模式,引發出深刻的文化變遷。
而電視時代使人類的符號世界在形式和內容上都發生了變化,不再要求兒童與成人在文化特徵上有明確的分野。因此童年的消逝——波茲曼明確指出——也可以表述為「電子信息環境正在使成年消逝」。在兒童與成人合一成為「電視觀眾」的文化里,政治、商業和精神意識都發生了「孩子氣」的蛻化降級,成為娛樂,成為幼稚和膚淺的弱智文化,使印刷時代的高品級思維以及個性特徵面臨致命的危脅。而這正是《娛樂至死》的主題。
其次,審丑也是由於媒介的變化,以前人們面對面交流,現在隔著屏幕交流,人的道德感和羞恥感也變低。大家可以毫無負擔感的在鍵盤上宣洩自我,自然會有大批人抱著消費他人的心態去圍觀,而且他們要求這些被消費者身上找到滿足感和快感,有需求就有市場,自然會有人源源不斷地提供這種物料來滿足消費群體。所以這是互聯網時代圍觀現象的表現。
你老師評論的出發點基於"我的審美層次要比江南style高"的基礎上。假如你老師聽聽大哲的《闖碼頭》,就會知道其實江南style也沒有"那麼"俗。
很多人聽的原因是好玩,笑笑就算了,並不會從所謂的藝術層次去考量一首普通的流行歌曲。畢竟大家都是普通人,成天上班加班寫程序,不會像你老師那樣,年節寒暑假休息,掙得多又有文化,用些許酸文人的勁兒去衡量庸碌大眾。(無黑教師的意思,只是覺得這位不該如此教育學生,最後還導致學生很實誠地提到知乎上)
不想說什麼是美,什麼是丑,我自認辯論不過先賢。更何況大可不必和一個自認level很高,忽悠學生的傢伙爭辯,ta說不定在忙著聽Taylor swift呢。
在審美中,」優美」是主題,」丑」也是一個正當的主題。
除了丑以外,滑稽,反諷等,
從形式上說,它們本身不能以優美的方式給人以和諧,愉快,
只能以不和諧,不優美,讓人不愉快,這種「反形式」的方式,
為的是給人以超出形式的一種東西,
所以有時候甚至不惜以對形式的破壞來強調它。
以此類推,
當有的人不能以優美的方式展示自我的時候,
有時候也會採取這種反形式的方式,
不惜對自我的破壞,
來達到對自我的強調。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
當物質或者生存的需要壓過,遮蓋了人的審美需要的時候,
人可能會放棄審美的需要而服從於物質的需要,
所以有人會以那種他人看似在出醜,
自己看是在出名的方式去實現自我價值。
所以,
美不是一種實體,
而是一種觀念,
一種肯定性的價值觀念,
當一個人覺得某種行為或某種方式是有價值的,
能帶給他精神愉悅的時候,
他就會認為這是美的。
這不是一個審丑的時代,
而是一個很多人把自己變成」丑角』的時代。
是的
一般這麼審
在以前沒有網路的年代審丑文化是一片空白,過去的年代一直在審美。因為那個時代是有階級的,現代沒有階級了,農民工聽《小蘋果》官二代老闆也聽《小蘋果》,在網路上追求新奇,這是人上網的主要動力,網路視頻的創作者才不管你審美不審美,他們只追求一個字「火火火」,從這目的來說,他們只用討好那些大多數人就行了,而這大多數人就是審美欠缺的農民工和追求新奇的學生,追求時尚跟風的年輕人,創作者才不管主席怎麼看你的作品,領導怎麼看你的作品,同行怎麼看你的作品,他們只管我的點擊率比你高,人氣比你火,錢賺得比你多就行了。
不過要說審丑只在網路上娛樂行業里流行,現實當中審丑還是比較少,沒聽說過誰要買一部丑的手機。
此篇主要從「時代」來說丑。
問題的潛台詞是,別的時代就在審美,而到了我們這就在審丑了是咋的!
實際上,這是一個不存在的對比對象,因為——有很多時代都審丑。
1美的參考
尼采曾說「在美這件事上,人以自己為完美的標準…」實際上,「審美」和「審丑」大部分情況下是以「特定」模型來定義,也就是說,他們必須有一個參照。而這個參照在不同的時代,定義大相徑庭。
比如說七八十年代人們對裝束的審丑,到了今天,倒是美的了。在參考這件事上,我們很難統一口徑,所以從某種程度上講,任何時代都審丑,而每個人都有自己對美醜的定義。
2有沒有時代以審丑為主旋律
假如說我們去鳥瞰歷史,實際上人們的審美確實是越來越「丑」的,比如說當代人對搖滾明星的迷戀,很多搖滾明星把自己打扮成撒旦,讓自己滿身的肥肉招搖…這一點也伴隨著人們越來越多的寬容心。時代的「丑」在「垮掉的一代」身上尤明顯,邋遢的青年男女,奇裝異服,厭倦工作,拒絕承擔,藐視法紀…甚至吸毒,縱慾等等,都是時代審丑的典範。
3丑應該受熱捧嗎?
假如說前面兩個標題能夠給人以共識,那麼,丑應該受到追捧嗎?這裡就涉及到更深的問題,實際上我們應該站在一個更寬容的角度去看待「丑」,為什麼呢?因為包豪斯曾經認為,方方正正的建築就是「美」的,建築應該是用最短的時間製造最高質量,擁有最大使用功能的「盒子」,我也承認這是一個正確的,美的對建築的定義。但是事實上呢?最終使全世界的建築千篇一律,我們失去了江南的煙雨小巷,失去了北方的土炕和羌族的碉樓。
或者說,美如果過度的被人追捧,世界會是怎樣呢?假如我們辯證的去看待,實際上,美醜對於這個世界都是「有益」的。
4亞文化的價值
雖然前面已經說了很多「丑」的東西,假如我們吧它放在「亞文化」這個範疇里(也就是題主最後給丑的定義),低俗,搞怪,扭曲價值觀的產品,實際上也的非常可接受。就拿「江南」來說,實際上這首歌誕生在生活節奏高度加快的韓國,普通人群生活壓力極大,通過這首歌可以「不帶腦袋」的放鬆,而騎馬舞,幾乎沒有任何學習成本,而快速的進入放鬆狀態,這是娛樂的一個更重要的功能。
所以說,這個「審丑」的時代,也沒什麼不好的。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網易對郭敬明「我不知道什麼叫年少輕狂,只知道勝者為王」的文案?
※作為面試官,面對毀了容的求職者,你怎麼做?
※讀博士一直不能畢業 老婆嫌我沒出息 怎麼辦?
※哪些知名的書籍和電影長期以來被嚴重誤讀了?
※如何看待面試官「如果你把睡覺的時間用在事業上,以後會有很多女人陪你睡」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