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物質基礎在多大程度上能帶給人安全感?

物質基礎:主要指金錢以及房產等。
討論範疇:當代中國。
人:分情況討論太複雜的話具體到個人或某類人即可。
多大程度:安全感來源中,物質基礎所佔比重,地位及其意義。如:認為物質基礎是安全感所必須的基礎的,然後才需要愛情友情自我實現等,以及需要的物質基礎要達到什麼程度。

感謝@林布,因為您的發現與精彩的回答,這個問題才開始受越來越多的人關注。也希望這個問題對大家在追逐物質與自我感受的平衡中有所啟迪。謝謝各位知友的分享。
ps.大家能幫忙邀請一些年齡稍大一點的長者么?


排名第一的謝熊貓君寫得非常好。我十分贊同他。因為我個人也是一個對物質要求不高就能有安全感的人。


事實上每個身懷抱負年輕男人都是一腔熱血,因為年輕,因為自己努力,覺得自己無所不能。即使風餐露宿,毫不動搖他追求理想的腳步。


直到他找到了女朋友。


你覺得住哪裡都無所謂,但你女朋友睡不好啊。

你只要在追求理想的路上每天吃泡麵吃包子都無所謂,但你女友吃了長痘啊。

你覺得結婚就要小兩口慢慢打拚,到最後你女朋友也支持你了,結果你女朋友她媽一句話:一半的房錢都出不起,就敢娶我女兒?


這裡不是發達國家,沒有完善的社會福利,沒有穩定的治安,沒有一種「你有一天遭遇了意外殘疾了什麼都不行了政府養著你絕對不讓你餓死」的保證。


如果有了這些保證,也許你物質條件差一些,心底還是有安全感。

但是沒有這些保證,人的心態是會變化的。


謝熊貓的幸運,在於他在一個高福利國家,有非常好的治安,又遇到了一個對的人。


那我們這些在中國大陸苟活的人,安全感到底依賴金錢多少呢?


只有數據才是最可靠的參考。

此文分三部分,每部分有分割線
A 安全感和金錢的關係(普林斯頓大學教授的研究介紹)
B 中國人需要多少錢(根據A的研究結果作估計)
C 中國人存款能力的討論(根據B結果結合中國人的存款習慣稍作討論)

---------------------A------------------------數據分割線------------------------------------------

首先先說明安全感和金錢的關係。


把題目具體化一下

金錢基礎在多大程度上能帶來安全感,可以理解為:

1.多少錢才算夠花?

2.金錢能讓人感覺多幸福?

3.金錢能讓人感覺多滿意?


美國gallup機構於2010年9月7日在美國科學學術組織的刊物上面發表了一篇文章,題目是《高收入提高了生活評分但是不提高幸福》。論文的作者是Daniel
Kahneman(普林斯頓大學教授,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獎者,心理學家)和Angus
Deaton(普林斯頓大學教授,微觀經濟學家),他們在2008-2009年調查了45萬名美國人,主要調查對象是他們的收入對應幸福感還有滿意度的關係。


源地址:http://www.pnas.org/content/early/2010/08/27/1011492107.abstract

這兩個概念聽起來差不多,實際上有區別:


幸福感指的是每天有多頻繁,有多強烈地感覺到各種正面負面感覺,比如開心,焦慮,悲傷,憤怒等。幸福感高的人每天會經歷更多的積極情緒,更少的消極情緒。說白了就是你有這麼多錢的生活感覺上有多爽。


滿意度則和情感沒有那麼大關係,就是一個人給自己生活打個分。比如說王思聰同學也許給他自己的生活打分是10分,但實際上他的生活裡面可能並沒有感到多快樂(誰信啊)。說白了就是你有這麼多錢的生活你以為有多爽。


首先是收入和幸福感的關係

紅線指的是有百分之多少的人昨天感到很開心,藍線指的是有多少人昨天沒有擔心或悲傷,綠線表示有多少人昨天沒有感到焦慮和壓力。

很明顯可以看出,75000年收入是一個分界線。收入低於75000的,從10000到75000之間,收入的提升會直接帶來幸福感比例的顯著提升。收入超過75000之後,從75000提升到16萬,幸福感比例也會提升但是幅度非常小。也就是說,年收入在75以下的時候,有錢人比沒錢人過得幸福。但是當你達到75之後,比你工資高一倍的人,其實跟你的幸福感差不太多,也就稍稍能比你幸福感強一點,而且壓力和焦慮還會比你大。


也就是說,錢能給人帶來的幸福感,是有閾值的,它不是一個上限,但它是一個門檻,邁過了這個門檻,在錢的問題上,你已經進入幸福的人群了。


那為什麼是75000呢?研究者認為75000是一個分水嶺,當你收入再高之後,你生活中能做其他事情(除了賺錢)的時間會減少,你就沒有其他時間和朋友出去,和家人孩子在一起,保持身體健康,適當娛樂休閑等等。按美國統計數據來看,2011年家庭年收入達到75000的佔總數的32.47%,大約三分之一。2011年家庭年收入的中位數是50054美元。


那中國人的門檻是有多高?

這個我會在稍後有詳細計算。在這裡可以劇透一下,知乎上應該有很多人已經達到了。


既然有門檻,那為什麼好像沒見過有人邁過了這個門檻說自己錢夠了開始幸福了?


這就是接下來要說的收入和滿意度的關係。從0-10打分,0是「差得不可能再差了」「你敢更差一點嗎?」的水平,10是「好得簡直不能再好了」。

結論是:家庭收入和生活打分呈顯著的正相關關係。

也就是說,你越有錢,你對你自己的生活越滿意。

注意到這個圖的橫豎軸是不按比例尺來的,橫軸第一個刻度是1萬,第二個是2萬,第三個是4萬,第四個是8萬。也就是說實際的打分增長並不像收入增長那麼顯著。從1萬升到2萬,你的年收入增長了1萬,你的滿意度打分可能會增長0.4。但是從15萬增長到16萬,同樣是年收入增長一萬,你的滿意度可能只增長了0.05分。


這不是廢話嗎?一年才掙一萬的人是最拿錢當錢的人群了。所以這個圖的橫軸才選擇了這樣的刻度。


但是這個圖同時也說明,雖然有些人一年只有1萬美元收入(1萬美元在美國相當於中國的飯店服務員的水平,自己連房子都租不起,基本上只能在地下室租個床位),而打分還是高於5的。這已經算是相當高的打分了。在gallup組織對全世界的調查中,美國對生活滿意的人口排第9。排在美國前面的有挪威、瑞典、丹麥、芬蘭、冰島、加拿大、荷蘭、瑞士、紐西蘭。


那多少錢是夠呢?


Richard Easterlin(南加州大學的經濟學教授)在研究中發現,「不管收入多少,最典型的回答就是:再多20%就好了。


至此,題主的三個問題已經回答完畢,整理一下:


1.多少錢才算夠花?

對於幸福感來說,是有一個門檻的,美國人是75000/年,中國人的計算在下面。過了這個坎,也算是夠花了。

但是當你問別人多少錢才夠花?那回答一定是,永遠都不夠。


2.金錢能讓人感覺多幸福?

門檻之前會顯著提升幸福,門檻後對幸福的提升不大。


3.金錢能讓人感覺多滿意?

越多越滿意,沒有上限。

難道要做錢的奴隸嗎?

首先,如果沒達到幸福門檻,肯定是先賺錢。

達到了幸福門檻之後,按照馬斯洛的需求層次來看,安全需求其實已經滿足了。但是人們往往把錢和上面的層次掛鉤,比如覺得有錢才會有朋友,有錢才會被尊重,有錢自己才有價值。這時,錢所滿足的,已經不是安全感了,而是其他的東西了。這解釋了為什麼錢越多越覺得滿意。

但是錢在滿足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價值實現上面幫助不大,這也是錢無法在過了門檻之後繼續提升幸福感的原因。

-----------------B------------------------------中國人民生活的分割線來了--------------------------------------------------

接下來是我們與國際接軌的時候。

過程比較長,先列結果。

對於中國人來說

下面就是具體分析過程。

現在讓我們來深入剖析一下美國的75000美元的年收入在中國大約是什麼水平。

如果按照75000的收入排在美國前1/3的水平來看,我們是不是可以假設中國排在前1/3的人也可以過這個門檻?


根據《中國統計年鑒2013》(這是最新版,地址 中國統計年鑒-2013)

前40%的家庭可支配年收入是79600元。

換算成每個月就是6633元。

如果是夫妻兩人的話,就是一人


3300元

……好像有點少?

收入位於前30%的呢?
不好意思,沒統計。

收入位於前20%的呢?
年收入102180元
每人每月
4257元

……這好像也不夠吧?

擦,到底怎麼算夠啊!

所以這個方法不準確,我們可以換另一個方法。我們可以先估算一下75000美元在美國過的是什麼樣的生活,然後計算出在中國過同樣的生活要多少錢。(當然,住帶院子的別野什麼的就算了,這個照搬過來中國人將沒幾個能跨過幸福門檻。)


75000美元讓美國人花起來是什麼樣的概念?


實際上如果不在紐約那種大城市,兩個人買房買車不成問題,周末應該還可以郊遊,每年可以出去旅遊。但是不夠你天天去飯店胡吃海喝,不夠你坐頭等艙,不夠你住三星級以上的酒店,不夠你買大音響大彩電大蘋果(頂配),不夠你馬爾地夫渡假。錢是夠花了,但是不夠你隨便花。


美國各州收入的數據在此。

由於各個州之間的有差異,現在我們來取位於中間的州吧。

根據美國政府官方給出的各州家庭年收入統計表(State Median Income)

做個排序

然後就可以找出中位數,第26名,是Michigan(密西根)州,50015美元。

那在這個州裡面一年花75000是怎麼樣的呢?


要研究這個,我們要知道他們這75000當中有多少錢花在住房上,多少花在交通上,多少花在食物上,多少花在其他之類的。於是我們需要一個michigan州家庭支出比例統計,然後找出年收入75000那一類人群。

可惜沒有這種研究。。。


好在我們不是在寫論文,只是做個粗略的估算,那我們可以找出一個典型的家庭支出在75000左右家庭研究他們的消費組成。


於是我找到了這麼四個案例。

數據來源lsnj.org 的頁面


遺憾的是這個是在new jersey(新澤西)州的,而new jersey州的中位收入要比michigan高很多,從上面的截圖可以看到,排第三,66692。不過有總比沒有好,這總歸是一個估算的根據。

最右側的家庭年支出達到了73371,這符合一個年收入75000家庭的支出水平。


住房是1300美元一個月,相當於8000人民幣左右。這裡面應該還包括了水電煤氣費和取暖費,還有維護費用。

michigan的房租

(來源 http://www.numbeo.com/cost-of-living/city_result.jsp?country=United+Statescity=Detroit%2C+MI)

從675美元(非市中心單間)到1338美元(市中心三室)

買房的月供大概是1100多(來源 Michigan Mortgage Rates)

美國的首付很低,我記得次貸危機那段時間根本都是0首付。所以價格相差不多時美國人肯定首選買房。

如果考慮中國,由於一線城市的房價和三線城市簡直是天差地別。為了得出一個更直觀的結果,我們分開討論。先說一線,以北京為例,月供大約是9000左右。假如是前20%的居民,稅前工資是4673元(中國統計年鑒表11-6),公積金按12%算,公司給交560元。如果夫妻兩人都如此,那麼一共是1120元。此時房貸還剩7880元,除以2就是3940元,剛才說一個人的月工資是多少來著?4000多吧?

肯定不夠啊!


所以討論一線城市的話我們只能看前10%了。前10%的家庭,基本上一個大人的月工資到手有6700元,公積金880元。那麼兩人公積金一共是1760,房貸還剩7240,中國前10%的家庭每月還房貸3790元,還有存款2022元,一共是5493元。這樣還差1428元。


再看飲食,年支出在73371的家庭,其飲食一個月要花掉744美元,也就是24.8元/天。

這24.8元能買多少吃的呢?我們先要了解美國的物價。

這裡是michigan州的食物均價。2014年7月更新的,是最新的。

假如一個四口之家,一天2升牛奶,一條長麵包,1kg大米,一打雞蛋,1kg雞胸肉,現在已經花掉15.73元了。還剩9元,9元可以買1kg蘋果,兩大瓶水,1kg土豆。

假如你是一家四口,一天吃這些東西不算過分。一天三頓飯,四張嘴,1kg大米輕鬆吃掉,12個雞蛋也不多,蘋果什麼的1kg總共也就四五個,一人一個就差不多了。


那在一線城市買這些東西要多少錢?

就看北京,到1號店上面搜了搜送貨到北京的價格。2升牛奶價格大概是20,一條長麵包……中國人早餐不常吃麵包。好吧,兩個包子3塊,1kg散裝有機東北大米8塊,一打雞蛋20塊,1kg雞胸肉20塊,1kg蘋果10塊,兩大瓶水(3升)6塊,1kg土豆4塊。一共是91塊。

考慮到中國人一般三口之家吃不了這麼多,而且收入排前10%的家庭平均成員是2.52人,也就是大概一半家庭三口,一半兩口,所以他們的花銷大概在60-70之間。就按70算好了,中國物價這麼高。


那中國前10%的家庭花在食物上面的錢是多少?

根據中國統計年鑒表11-7,一家一天是72元。

正好吻合。

根據我在北京呆過的經驗來看,北京的食物的消費水平達到美國的平均水平的確不假。


接下來是交通。先看美國,一個四口之家的交通費是一個月511美元,這應該是兩輛車的油錢。其中應該是包含了停車費、車險、保養費之類的。換算成rmb是3100多。美國的油錢是6rmb多一升。中國的92#油已經達到了7.98/升。

中國前10%的家庭每個月花在交通上面的錢是1674元。這應該是一輛車的費用。因為假如每天來回20公里,市區百公里10升,也要480塊了。再加上停車費一二百,保養費幾百,車險平均每個月幾百,差不多就是1674。

考慮到美國車很便宜,家有兩輛車是很正常的現象,中國家有兩輛車光搖號就很難,所以按每家一輛車來算,此項不調整。


醫保:美國是醫療保險,484美元。中國公司給交醫療保險,但是我們前10%家庭有醫療保健費用,是409rmb/月。


雜項:這也是一個極難估算的東西。這也是我為什麼不得不按照中國統計年鑒來估算的原因。單憑自己列舉簡直太不靠譜了。

美國四人家庭花銷是484美元,3000rmb。如果考慮到這裡面包含了網費、衣服和鞋、生活用品、洗漱護膚用品、煙酒、出門吃飯娛樂、還有每年的小旅行的話,美國人簡直是太節儉了。


我們先看一下美國的物價:

只找到了衣服的物價。
美國的levis的變態的便宜,37美元,230rmb,中國都是800起的好嗎。
衣服(zara和hm來說)一件女裙是42.5美元,263rmb,中國的價格大概是400吧。
一雙nike76美元,470rmb,中國打折時可以買到這個價,正常要700左右。
一雙男皮鞋87.5美元,540Rmb,中國……反正在北京這個價很難買到有看著不廉價的皮鞋。

但是服裝只是雜項當中的一部分而已。如果我們研究一下中國前10%家庭的數據,會發現他們的服裝占雜項的44%。

中國前10%家庭的所有雜項支出是1860rmb,其中有服裝上面每個月的824元。如果按照服裝比美國貴的因素調整一下,把服裝花銷翻一倍好了,那一共就是1860+824=2684元。比美國少。
但他們的生活用品,日化用品,煙酒,吃喝玩樂,短途旅行都比我們要貴很多。
不過他們的護膚品比我們便宜。
而且作為中國人,我們還要參加婚禮葬禮、領導父親住院、同事生小孩、二姑的舅媽的表弟的三孫子出國留學等等所有份子錢的話,簡直是不敢想像。
所以雜項我們按3000算好了(一共調整了+1140元)。

表上美國人交的稅:這個我們直接從工資裡面扣掉了。

還有一個是child care。這個就相當於小孩的看護班,幼兒園之類的。美國這方面的花費是相當高的,一個月1764美元,將近11000rmb。其實我們可以發現美國人月支出的50%都花在了住房和子女教育上面。所以這個收入他們真的不敢奢侈,這也正說明了幸福和奢侈無關。
中國前10%的家庭在文教娛樂上面一個月是1140rmb。由於國情差異,不額外調整。

好了現在我們可以算一下花銷了。計算過程就不列在這裡了(我知道列了你們也會跳過去的),上面所有的加起來是:

7985元/月/人

兩人一共191640元/年。

而且是稅後。

而且是月光的。

而且沒包括房子首付(假如你們夫妻的父母幫你們出了首付)和車錢(假如是你們父母出了車錢並且一次付清)


但是如果我們討論普遍中國人的話,這個錢是不夠安全感的。因為:

1.普遍中國人是要給父母寄錢的(哪怕沒多少錢)。

2.普遍中國人不留一點存款是不可能有安全感的(你說你身體健康只生感冒發燒的小毛病醫保可以報,你父母呢?)。

3.普遍中國人過年是要回家的(機票、給父母的錢、給小輩的壓歲錢、在家鄉吃喝玩樂的錢)。

已知中國前10%的家庭的可支配年收入(也就是稅後到手)是161000元,他們每個月能存2000元;前10-20%的家庭可支配年收入102200元,每個月存840元;前20-40%的家庭可支配年收入是79600元,每個月存700元。
可見,收入越高,存款越多。
現在你收入已經超出前10%的家庭的平均水平了,但你還沒有存款,這是一件令中國人很沒有安全感的事情。
所以我們假定你和前10%的家庭的平均存款水平一樣,一個月2000。
那麼你每個月寄回家給父母多少錢?這個實際上並不是所有人都寄。我們先假設你這個不孝的只有過年的時候回家帶給父母一些錢。
那你過年回家的錢從哪裡來?
年終獎啊!!!
一個月稅後8000怎麼可能沒有年終獎,年終獎至少也要1萬多吧。

你說:我沒有年終獎,我是個開淘寶店的。
啊,那你連公積金和社保都要自己交,你好自為之吧。。。。。。

那麼一個月存款2000之後,每人每月收入將上升到:


9000元(稅後)。

也就是

兩人一共年收入216000元。(稅後)


這就是中國一線城市居民的幸福門檻。


中國家庭年收入排前10%的,平均家庭可支配年收入有16萬出頭,這些家庭想要在一線城市這麼大生存壓力的地方達到美國年收入75000家庭的生活水平,最主要差的就是房貸。如果早幾年就買了房,房貸壓力比現在買房的小,那其實已經差不多過了幸福門檻了。雜項開支一個月多幾百塊之類的根本不算大問題。假如按照一線城市現在買房的房貸來看,估計中國過線的應該在5%左右吧。


但這只是一線城市的。如果住三線城市的話,不會這麼誇張。我們可以簡要計算一下。具體過程就不寫出來了,相信你們看完一遍上面的已經很煩了。直接說結果:


經過比較,年收入在前20%的家庭在三線城市能達到美國的75000生活水平。


也就是

三線城市:
家庭年收入102200元(稅後)
4250元/人/月

前20%的家庭的消費結構大概是這樣的:

住房2300一個月房貸。

食物一個月平均1800。

養車費用(保險保養)平均一個月1000。

衣服平均一個月600

家庭設備用品一個月400

文教娛樂一個月737

醫療保健一個月340

其他一個月250


存錢每月840。


年終回老家……不用回。


所以說中國前20%的家庭在三線城市都可以達到幸福門檻。


如果你們的城市消費水平沒有這麼高,比如四五線城市。。。那種地方房貸壓力更小,有些父母有積蓄的直接可以首付付掉一半或者全款,那麼家庭年收入在前40%的,全年家庭可支配收入是8萬元,每人月薪3300元,已經在四五線城市足夠用了。


所以總結起來:

一線城市兩人年收入要達到稅後216000元。

三線城市兩人年收入要達到稅後102200元。

二線城市應該介於中間。

四五線城市兩人年收入達到80000元。


這個門檻的意義就是:

它的存在就是為了說明——錢從來就沒必要成為人這一生的主要目標。

它只是一個決定了錢在什麼程度會失效的分界線。

達到這個門檻之前,有很多種方式可以讓你幸福,錢是其中的一種。而你可能會把你不夠幸福的原因怪在錢不夠上面。

你到了這個門檻之後,錢就再也不是理由了。你再不幸福就不要怪錢了。


-----------C---------------------關於中國人的存錢能力的分割錢--------------------------------------------

評論裡面的同學們讓我意識到,一線城市和三線城市人的心理狀態是不一樣的。三線城市的人拿到10萬就已經過得很好了。而一線城市,本身競爭壓力就大,整個城市都處於一種雞血狀態,當他們過上和三線一樣的生活的時候,是無法獲得三線城市居民一樣的安全感的。

儘管上面的估算已經包含了一年2萬多的存款,但這個數字對他們來說真是遠遠不夠。
一定要有額外的存款和額外的不動產!
一定要有!
否則就沒有安全感。

那存多少是多呢?
於是我又去查了《中國家庭金融調查報告》(這是一本書,百度文庫里能搜到)
然後我被中國人的存錢能力震驚了。。。
我發現,在處於前10%收入的家庭中,他們的家庭儲蓄率是60.6%
新浪財經在2014年1月轉的《財經》雜誌報道(家庭儲蓄被指富人儲蓄:收入最高10%儲蓄率近70%|儲蓄率)裡面也提到了:

從微觀數據看,中國家庭金融調查數據顯示,收入最高的10%的家庭平均儲蓄率高達66.5%,而45%的家庭當年沒有任何儲蓄,中國家庭的儲蓄主要是富人的儲蓄。

也就是說,他們一年賺的錢,有60%都存起來了!

如果真的是60%的話,21萬多確實不夠啊!因為沒有滿足人們的存錢需求啊!沒滿足存錢需求,哪來的安全感!
假如為了徹底滿足這種存錢需求,那我們需要至少50萬才能保證你存下來60%的錢。』
但是收入50萬之後,花銷肯定大於20萬,於是儲蓄率又少於60%了,又要再賺。
接著花銷又會升高,為了滿足60%儲蓄需求,還要再賺……
子子孫孫無窮盡也。

但是這裡有個疑問,從《中國統計年鑒2013》來看的話,前10%的家庭,就算是總收入-總支出,也沒達到60%的存款率啊。只有22%啊。
所以這個先存疑,不作為本文最終結論的一部分。

不過我想,不光是一線城市,哪個城市都希望自己家庭年入50萬吧?誰會和錢過不去啊?
A部分的統計結果也說明,錢越多越滿意啊!

此時我又想到了另一個問題。中國人為什麼要存那麼多錢?

如果你問一個路人你存錢有什麼用,你會聽到各種回答,最不容反駁的一些類似於:
父母生病急用,父母養老送終,孩子喝上澳洲奶粉,孩子幼兒園贊助費,孩子小學初中擇校費,孩子請好的補習老師,孩子上國際學校,孩子出國留學,為了孩子進體制內工作而花錢打通人脈,孩子買車買房結婚,全家投資移民,孩子的孩子在澳洲喝奶粉,孩子的孩子在國外上私立貴族精英中學,孩子的孩子在國外上私立名牌常春藤大學……
美國人的孩子不用上雙語學校,不用出國留學,上公立大學沒多少學費還可以向政府貸款,養老送終有保險,生病也有保險,孩子結婚父母根本就不掏錢,孩子買房買車也是孩子自己的事情……
我們中國人的優良傳統就是從不為自己活著。美國人那麼自私,上不管老,下不管小,「我死後,哪管它洪水滔天。」
為了這些中國特色,你是有必要一年存30萬。

是這樣嗎?美國人就不用存錢嗎?

美國人就不用存錢嗎!!!

但是美國人在75000的時候就已經進入幸福門檻了。
而美國人,和中國人一樣,也意識不到這一點。不管收入多少,都會覺得:我再有20%的錢就好了。
誠然老白是個個例,又是虛構的。他馬上就要死了,他死了他家就少了一半的經濟支撐。
誠然在美國,孩子上學和結婚確實比中國用父母的錢少一些。
醫療費也有保險,再不濟也可以分期付款。
在中國,我們都沒有。

那你覺得你應該存夠多少錢,買夠多少房才有安全感呢?
我想,這個問題,你自己最清楚了。


挺好的問題。

有很多想說的,零碎的說一點吧

先肯定一點的是,如果一個人的生活朝不保夕,有上頓沒下頓,他是否沒有安全感。答案是,是的。這我稱之為,必須性物質基礎。
如果一個人生活安穩,手頭有富餘。有住房而不用四處搬家,有代步的汽車而擴大了生活半徑。不會因為一場突如其來的疾病而歸於貧困,他是否有相當的安全感。答案是,是的。這我稱之為改善性物質基礎。
這些都是毫無疑問的,但是這裡我要說的是,奢侈性物質基礎。

關於金錢,我第一次認識到也許我會想要很多錢,情況是這樣的
我高中的同桌,一個漂亮的姑娘。高中畢業以後就訂了婚,兩家的家庭都十分好。
大二的時候她來北京,我陪玩。
當時她穿著一雙高跟鞋,把腳後跟都磨破了。我就慫恿她買臨時一雙平底鞋。
她略一思考,飛奔向一家我完全不認識名字的店,一會兒挑了一雙鞋子,痛快的刷了卡
折後5000

漂亮的姑娘誰不曾憧憬過。不過那以後我就想,如果我不能讓一個姑娘過上她原本應得的物質生活,哪怕姑娘自己不在意,我也會覺得十分對不起人家
錢能帶給人多少安全感,這是我的第一次認識

所以有沒有想過,自己突然有錢了會怎樣
就像韓寒說的那樣,「如果你在高考的時候忽然得知你賣燒餅的父母竟然有兩個億,你會不會在面對『辨析居然和竟然的區別『的這種題目的時候一拍桌子說:爺不考了」——是這樣嗎

我從沒想過,有了可觀的金錢以後,我會去做別的什麼不一樣的事情。就好像自己從沒有過這些一樣。無非是,不用對一算幾十年的還貸周期感到望而卻步。但是本來買房對那時候的我來說就是一件很遙遠的事情。也就沒有多想。

我小時候家裡是真窮,後來家庭條件好了一些以後,因為某種原因我一直不知道家裡實際的經濟狀況,過著雖然不愁錢但是一向省著花的日子。這種情況持續到了大學畢業。
然後家裡丟錢給我在北京買了套房子,寄語:好好乾。
當時我腦袋裡的想法是,哦(wò cáo)
後來因為買房子爽快和我關係挺好的中介小哥告訴我,這套房子的租金大概是我稅後工資的兩倍。
當時我腦袋裡的想法是,哦(wǒ cào)
加上當時長輩攛掇我回家做生意,我算了一筆很簡單的帳:我住著那套房子,每天加班,到手工資不過4k+。如果我回家,哪怕每天在家裡看復仇者聯盟。每個月卡上也會多出兩倍來。
然後我就從了。
當時並沒有想太多。多出來的錢對我來說意味著什麼,我一直沒有體會。
熬過了十歲左右家裡連水費都交不起的困難時期之後,我很少為物質上的東西擔心。無非是,想買,有錢就買了,沒錢就算了。

最多只是想想我那依舊不知在何處的女朋友,覺得我可以給得起她生活了。也許和別的大富之家不能比,也許給不了她虛榮,或者像那個姑娘一樣隨手一擲千金的爽利。但是至少日後我和她要去努力奮鬥,也不會有後顧之憂。

但是此後的生活,總歸有些不一樣的地方
幫襯著長輩做事,實在是沒有多少自主權的。決策不歸你管,跑腿都是你的。
比如說跑銀行。
我忽然變成了大客戶,有對口的客戶經理。某大銀行的經理,我找過他兩次。
第一次我提前和他聯繫了,然後溜達到銀行的時候,那四十多歲的客戶經理在路邊等著,見到我忙不迭的又鞠躬又握手。
這讓我覺得很不好意思。我最多算是他子侄輩的,何必呢。
第二次我是去了銀行才給他打的電話,然後他馬上從辦公室飛奔下來,說了很多客套的話。
這次我就有些反感了。
我本來就不願意任何人把自己放在和別人不平等的地位上,尤其對方又是一個長輩。
後來因為別的一些原因把資金轉到了另外一家銀行。新的客戶經理雖然要好一些,但是總歸還是熱情過度,這讓我有些苦惱。
不過我開始明白金錢的力量,可以讓有求於你的人馬上就低你一等。
不知道別人怎樣想,我覺得我十分討厭這樣
還有一些有些小烏龍的事情....
/*-------想了想把這段刪掉了。內容無非是兩段因為某些原因看起來比我實際的要有富有些,或者說接近所謂富二代而被姑娘搭訕的囧事。哪怕我是挺樂於認識姑娘的,但是在這種前提下被搭訕感覺怪怪的,差不多是這個意思。和上面和銀行的一段表達的是差不多的主題。
評論里有些知友把關注點放在這段烏龍上了,我覺得囧囧的。如果是我自己的表述把大家帶偏了我會不好意思的---------*/

我覺得錢帶給人的並非是安全感,而很多時候是安全感之後的某些東西
比如虛榮,比如過分的尊重,甚至是更多繁衍後代的機會Orz

我覺得維持一個人的安全感,需要的物質水平並不需要很高。
當然沒錢是萬萬不能的。
對我來說,安全感最重要的一個涵義是「不失去」,是一個很基礎性的狀態。
但是我一度會覺得我的前女友一開始願意試著和我接觸,除了因為我多數時候溫和耐心又擅長自黑以外,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我有不錯的經濟基礎,或者說,總而言之是一個合適的結婚對象,也僅此而已。哪怕我一直知道她是一個不虛榮不物質不亂花錢的好姑娘。直到後來因為別的情況分手,我都不明白我和她之間是不是只有單方面的感情。
但是這種情況下,金錢給我帶來的也許並非是安全感,反而走向負面。
而且商業上的浮浮沉沉實在太多,說不準哪天也許會栽一個大跟頭。這也是一種不安全感。

但是我理解一些人,從一無所有到付出很小的代價就得到了可觀的金錢。並且這些金錢確確實實給予了他們很大的改變,比如眾人的羨慕,比如異性的鐘意。但是他們獲取金錢的途徑註定不是長久的。這個時候金錢就會給予他們較大的安全感,或者說,只有金錢能麻痹他們關於失去金錢的不安全感,至少如果失去這些,他們會無所適從。
而至少我不會,或許是來自於對商業浮沉的不安,我一直刻意避免自己和金錢帶來的除了物質本身以外的東西產生聯繫,比如虛榮。既然沒得到過,就不會害怕失去。

總結:
1,在改善性物質基礎以下,物質和金錢是確實會給人帶來安全感的。
2,在奢侈性物質基礎以上的金錢,帶來的是安全感以外的東西,比如奢侈,虛榮和社會地位的提升。
2.1,但是哪怕經歷過令人絕望的貧窮,我也不會覺得奢侈的生活能給我帶來安全感。
2.2,這是由一個人價值取向的不同和金錢來源的不同決定的


謝邀。本文謝絕知乎日報在內的任何形式轉載。
==================================

我是個安全感爆棚的人,我不會從物質基礎裡面找安全感,我的安全感來自我自己。

從小家境一般。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初中時候,有一次放學後跟著同學買了一塊錢的冰糖葫蘆吃,回家後被父母罵亂花錢。

我拿獎學金出國的時候父母的月收入加起來應該剛過一千吧,從那以後我就經濟獨立了,到不是我性格倔強想早早獨立,反正也沒得選。

不過說我性格倔強也沒錯。

但是我並不會怨恨父母,因為我沒覺得家裡窮,小時候身邊的人家境都類似,有些父母被下崗潮影響的,日子還不如我家。特別糟的也有,記得有位小學同學,父母雙亡,只有爺爺一個親人,爺爺還是斷了一條腿的殘疾人,爺孫兩人靠著爺爺的殘疾人補貼過活,這是真的窮。

反觀我的父母,能保證我三餐吃飽,長身體的時候頓頓有紅燒肉和肉麵筋吃,我實在沒什麼好抱怨的。一塊錢的糖葫蘆,不吃就不吃唄。
----------------------------

從小謙卑的家境,讓我學會不要從物質中找安全感,安全感來自於自身。

當年進大學的時候,我放棄了商學院,選了工科——我能講一口流利的英語,我有著紮實的數理基礎,而且我還有一個工程師的學位,這樣不管世界經濟變成怎樣,不管以後身在何方,我都能生存下來。

大學期間,我在某個BB銀行做實習生,雖然不是寫代碼的崗位,但是我還是靠著空閑時間寫了個小程序,這個小東西他們直到現在還在用。後來我的老闆去了另一家BB銀行工作,順帶把這個小東西也帶了過去,於是他們家也用上了,一直用到現在。

不久前和老闆吃飯,他還跟我講起這個事情,我跟他開玩笑還說到這個小東西沒收你錢,以後需要你寫推薦信的時候得勤快點。
----------------------------

實習期間小有貢獻,return offer自然是少不了的。這樣一份高薪名企的工作,對於一個應屆生來說還是挺誘人的,但是老闆跟我聊天,大意是:「你想回來我肯定會招你回來,但是你真的想做這份工作嗎?你完全可以去一個更能為社會做貢獻的工作。」

老闆身家幾億,在投行做高管每年幾百萬的年薪他都不放在眼裡,完全是為了滿足自己工作狂的興趣和體驗,這樣的人說出「去一個更能為社會做貢獻的工作」自然是輕而易舉。對我來說就沒那麼容易了,當時我的銀行賬戶里只剩三位數的存款了,包括小數點後面兩位。

但是好在我的安全感不是來自於物質,而是來自於自己,所以雖然落魄,但是還是不放在心上。其實此前我已經拒掉過不少的工作offer了,仔細思考了一段時間後,我決定拒掉手頭這個高薪的offer,繼續找工作。

那段時間,我拒掉過各種營銷、銷售、碼農、金融等等的工作。雖然窮的揭不開烤箱了(感謝當時陪伴在我身邊的女朋友君,現在變成了老婆君(ノ^_^)ノ,能夠容忍我的任性,還能一直支持我的決定),但還是對自己充滿了信心,安全感繼續爆棚。

我對自己有信心,於是我的獵頭對我也挺有信心,後來真的幫我找到了一個待遇不錯、有學習和發展潛力,而且能為社會做貢獻的工作。
----------------------------

我的安全感,來自於我有一個可以同甘共苦的老婆

我的安全感,來自於我經歷過的落魄和落魄時的洒脫

我的安全感,來自於我不依附於金錢、父母或體制,但是我需要錢的時候我有能力去獲取。

我的安全感,來自於我有著長久的海外生活經歷,把我丟去一個陌生的國家,我也能很快的適應,並且過上舒適的生活

我的安全感,來自於我(自認為)對這個社會是有價值的一員。

我的安全感,來自於我自己。

關注我的知識星球/小密圈:

https://t.xiaomiquan.com/UBMJMn6

https://t.xiaomiquan.com/NzVBIm2 (二維碼自動識別)


15歲起我媽去賭,最後越賭越大,一開始還能兼顧一下家庭,後來我基本一天三頓都是在街上吃的了。
不斷有奇奇怪怪的人出現在家門口,不斷有人來敲門,她也不太去上班了,後來高考完了才知道她借了高利貸,利滾利幾十萬,債主跟著她要債,單位領導說影響不好別去上班了。

18歲生日那天,債主逼著來敲門,不敢開,那男人就在家門口撒尿,燒紙,踢門,滿天的咒罵,整整一晚。一整晚沒睡覺,翻遍手機找不到一個能聽我哭的人,鄰居沒有一個人出來幫幫我,打電話去警察局,警察說哎呀這種事兒我們怎麼管?
書里說的一夜長大,可能就是那樣吧。

然後因為這事兒他倆就離婚了,大學是爸爸供的,隔三差五她會找我要下錢,畢業想讀研,但是想著要還債,還是趕緊工作了。

隔三差五她就會給我電話,哭著說幫幫媽媽,我被人告了我沒錢買米了我要去參加人家婚禮沒錢包紅包了,總之是各種借口要我給她錢,她是我媽,我不能不管。然後我拼了命競聘去了業務部門,不要命地加班,曾經連續2周每天只睡4個小時,一個女生去陪客戶喝酒喝到苦膽汁都吐出來,無非就是為了多點收入,幫她早點把錢還完。

不過,明年應該能還完了,今年把公積金提出來給她在老家開了個小服裝店,讓她有點兒正經事做,呵呵……

她出事兒了以後各種朋友甚至親戚都躲著她,各種不理,住表姐家不久我大姨就讓她"馬上滾出去",最潦倒的時候住在一個200塊一個月的8平方的房子里,沒有廁所,只有一個電磁爐,沒有任何收入,躲債主,過年都沒有親戚叫她吃飯。到後來我出來工作,情況慢慢好了起來,那些親戚又才開始聯絡她。

說這麼多,只是想說,任何感情,任何風花雪月,任何風平浪靜時候的和和睦睦,冷暖自知,在現實面前都是蒼白無力的。只有錢,完全真實,完全赤裸,完全直接,但能夠帶給我100%的安全感,讓我覺得安心。

第一次答這麼長。
————————————————
醒來看見回復里說我有點極端,我不認同。
世界上沒有真正感同身受因為沒有人能剛好經歷你曾經歷過的。
錢對我來說的確很重要,因為它是目前能改變我生活的唯一工具,我也在合理合法地努力獲取它,但我並不愛它,因為世界上還有很多它解決不了的,我們根本無能為力的事情。
這十年的我,明白沒有什麼永垂不朽,對任何事任何人也不會再抱無謂的期待,這樣失望會小很多。
我從來沒有期待或要求任何人和我一起承擔,只是最難過當你對一個人滿懷熱切期望,毫無保留,他卻呵呵說那是你自己的事兒,只能你自己去解決的時候,心中那種戛然而止的聲音。
——————————————————————
最後回復:
1.感謝大家為我覺得不值,但是同樣事情發生在各位身上,我相信你們哭過瘋過最後也一定會做出和我同樣的選擇,家人是我們無法迴避的責任。
2.高利貸是一部分,前期集中還掉了,因為利息實在太高。現在剩下的都是她當初去銀行借的債務,由於逾期時間過長銀行已壞賬計提,目前只要求歸還本金。
3.我不是愚孝,這些年我把我媽接來身邊一起住,方便照顧,順便監督她以免固態萌發,把她安排在我客戶單位去工作,給她開服裝店,都是想正面引導她,她才50歲,人生還很長,還有機會重新振作。
4.戀愛關係確定我就會誠實相告對方
5.再次謝謝各位,那些和我有相似經歷的朋友,請積極地活著,錢能解決的問題都不是問題,而家庭破裂,孤獨地活著,過早地被迫成熟,無法全身心投入去愛,去信任一個人云雲,這些才是我們無能為力的事情。


我來為這個問題提供一點兒別的思路。

我對安全感這個問題的最新看法,是受到Paul Graham著作《黑客與畫家》中關於財富與金錢的關係論述的啟發而得出的:

財富與金錢並不是同義詞。財富存在的時間與人類歷史一樣長久,甚至更長久,事實上螞蟻與擁有財富。金錢是一種歷史相對較短的發明。

財富是最基本的東西。我們需要的東西就是財富。食品、服裝、住房、汽車、生活服品、外出旅行等都是財富。即使你沒有錢,你也能擁有財富。如果有一台魔法機器,能夠按照你的命令變出汽車,為你洗衣做飯,提供其他你想要的東西,那麼你就不需要錢了。要是你身處南極洲內陸,再多的錢對你也是無用的,因為沒有東西可買。你真正需要的是財富。

財富才是你的目標,金錢不是。金錢是財富的一種簡便的表達方式:金錢有點像流動的財富。兩者往往可以互相轉化。但是,它們確實不是同樣的東西,除非你打算偽造貨幣,否則使用「掙錢」這個詞會不利於理解如何才能掙錢。

首先,我認為安全感絕對依賴於金錢。因為對絕大多數人而言,安身立命是無法排除的需求。而不管要從哪個維度來實現安身立命,只要冷靜地思考,你都會發現無法將金錢排除在外。不論這筆金錢來自於你自己的口袋,還是來自別人的口袋。

但是Paul Graham的論述使我意識到:安全感依賴的其實不是金錢,而是財富。換句話說,安全感的產生不是此刻你的口袋裡有多少錢,而是當你需要錢時,你有沒有財富能去把它變換成金錢。再換句話說,你有沒有錢不要緊,你有沒有財富才要命。

@謝熊貓君在他的答案里說,他的安全感就是他自己。什麼是他自己呢? 他自己就是到目前為止他所擁有的知識、能力、素質和見解。依靠著這些知識、能力、素質和見解,他就能為別人提供他們需要的東西,為社會提供服務——而這些,根據Paul Graham的定義,亦即他所擁有的財富。根據他自身以往和現在的經歷,謝熊貓君知道他的這些財富不是想當然的,社會是承認其價值的,他的財富能夠為他換來金錢、實現他想要的生活。同時,做為一個積極向上、要求進步的有為青年,他自信他的知識、能力、素質和見解還是呈向上發展趨勢的。也就是說,他的財富在未來只會比現在多,不會比現在少。也就是說,他會越來越有錢。所以說,他很難沒有安全感。

然後反觀一下那些大家常常用來做反例的腰纏萬貫卻極度缺乏安全感的有錢人——雖然金錢也是財富,但一個人有錢並不意味著他在將來仍然擁有財富。如果沒有新的補充,金錢會逐漸地減少。如果未來財富的變現能力不強或者說越來越弱,那錢更是會越來越少。有錢人是怎麼變得有錢的呢?固然有很多有錢人是憑藉自己的知識、能力和打拚發家的。但老實說一般而言,大家的知識、能力差別並不會很大。我們看見的許多有錢人的發家,除了其自身的因素,一般來說還需要藉助一些外部的因素和資源——一個有權有勢的老爸、政府的短期政策、一個行業的爆發、一個新技術的興起……等等——這些因素和資源,如果不是影響漸弱、不可再得(有權有勢的老爸、政府的短期政策),就往往是前途未明、生死待定(行業的爆發、新技術的興起),比起什麼"自身的知識、能力、素質和見解「,以上這些因素都太不可掌控、要面對太多變數了。

這就涉及了Paul Graham在書中提到的另一個觀點:如果不是僅僅想混個溫飽、小富即安,而是想致富,躋身有錢人的行列,你就需要在你擁有的財富和你打算變現的金錢之間擺上一個「放大器」。有權有勢的老爸、政府的短期政策、行業的爆發、新技術的興起等都是這樣的放大器——你和你的同桌學習成績差不多、個人能力差不多、努力程度差不多。換句話說,你們自己擁有的財富可能是差不多的。但因為你沒有有權有勢的老爸,畢業後你只能老老實實打一份白領的工作,而他則憑藉老爸的人脈圈子和資源,一畢業就瞄準了一個潛力巨大的行業開始創業,可想而知,在致富速度上,你們倆肯定不一樣(當然有權有勢的老爸沒準也能劃入「擁有的財富」本身里去。)——有錢人缺乏安全感,在我看來,倒不在於對自身能力的不自信,而是因為他們非常明白像這樣好用的放大器不是總是可以碰到的,以後沒準就碰不到了。

如果你已經習慣了享受放大器帶來的效果,你就很難適應放大器被拿掉後形成的落差。而放大器又不是你想有就能有,說會用就會用的。

Paul Graham認為最有效的放大器是新技術。就目前來說,互聯網科技就是這樣的一個放大器。

另外,安全感和財富的絕對值也沒有關係:當對物質生活的需求小於財富變現能力時,人們就有安全感;反之則沒有安全感。像另一個答案中提到的聖嚴法師。作為一個對世界有獨到見解、有相當智慧的人,聖嚴法師所擁有的財富肯定是不少的。但是他對物質生活的需求又是如此之低(能撿到東西吃就行)。所以他必然是有安全感的。這就是「道心之中有衣食」。反之,有錢人對物質生活的要求常常很高,如果其財富的變現能力不是同樣的高得驚人,那麼很自然地,他們又一次喪失安全感了。

又回到了謝熊貓君身上:他現在如此飽滿的安全感是因為他擁有的財富比較高於他目前的物質生活要求。也就是說兩者之間的差距較大。但是假設有一天,他過上了相當富裕優越的生活並且還習慣了這種生活。那時,他的安全感不一定會喪失,但是不是還能像今天這樣飽滿,我認為是有點兒不好說的:P。

@謝熊貓君無意冒犯,只是用來打趣一下。見諒見諒。

最後再打趣說一句:想要獲得穩固的安全感,最好的方法不是使勁努力提高自己的財富變現能力,而是極端地降低自己的物質生活需求。就像聖嚴法師那樣。只要還能在街上撿到東西吃,就什麼都不怕!

我以前曾經看到過這樣的一句話:等你真正變成乞丐時,一切就都平靜了——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吧?

所以最後的最後,你是不是會發現其實安全感並不是你需要的東西。沒有安全感才可能是你需要的東西呢?:PPPP


關注我的朋友可能都知道,我本人對物質的依賴程度極低,目前自己窮歡樂過的挺嗨的(沒車,沒房,沒女朋友,反正啥都沒有了,反而落得一身自在,但是,我還有父母和關心我的人啊,哈哈哈哈),其實我不少朋友都覺得我現在的生活跟以前比,簡直太慘了,但是我卻感覺比以前過的更有安全感,更舒服,那是因為什麼呢?因為我曾經擁有過外人羨慕的成就,金錢,所以有對比,我曾經白手起家,身家千萬過(其實那個「曾經」也不遙遠,就是四五年前的事,為啥說「曾經」呢?因為我早已破產,目前也就剛剛還完負債,可以說目前是赤貧也一點不為過),夠資格回答這個問題吧?

經歷過那樣的生活,從個人的感覺來看,的確,在我沒錢的時候認為只有金錢才能帶給自己安全感,但是真正有錢了之後,就發現,物質是不愁了,但是之後新的煩惱一樣還有很多,不安全感一樣存在,只不過表現的形式不同,以前是因為沒錢,有錢之後更多的是憂慮如何在當下變化莫測的環境守住這些成就和如何把事業做的更好,而且還出現了之前沒錢的時候新的煩惱:

(1)會有很多人在暗地裡盯著你,這些人包括黑道,也包括道貌岸然經常能在本地的電視中看到的衙門老爺,也有一些專門生活在黑暗中的,專門做局的人,我們這種人,在這種人眼裡,就是肉雞,得時刻防著,一個不留神,家破人亡分分鐘的事兒。

(2)法制環境的缺失,某些時候,有錢會更危險。我無數次被人暗算過,黑夜裡從車裡下來準備回家被競爭者圍毆,店面被砸是小意思,我小腿現在還有一處明顯的刀疤,當時再往下砍一點我腳筋就斷了,下輩子就得與輪椅相依為命了(好在運氣好,目前並無大礙),有幾次差點沒命,我朋友中有被綁架撕票的,這些危險,在你沒錢的時候,是沒有的,據說俞敏洪被綁架5次?(次數記不清了)

(3)沒有任何自己的私人時間。以前沒錢的時候,我還能在家打打遊戲,看看書,有錢之後,毫不誇張的說,跟父母見面的機率都少,那時間都花哪去了呢?企業的發展策略規劃,與競爭對手的過招,每天不斷的各種社交,飯局,請吃送禮(有些能推,但有些把住你命門的你肯定不能推,而且有些人是你必須要認識的),企業經營會經常遇到各種危機,需要危機公安,抱歉,小公司,決策都是老闆自己來,你說說做完這些,我還有時間和力氣干點自己想做的事么?什麼,去旅遊?能睡到自然醒我就滿足了。

(4)有錢之後,身邊的親戚會經常與我借錢,親情中只要參雜金錢就會變味,也因為金錢跟幾個之前很好的表兄弟,長輩鬧掰過,這個情況是我之前沒錢的時候萬萬想不到的。

(5)錢和權力是男人的春藥,這話真是一點不假,我沒錢的時候是一個性格非常溫和的人,但是有錢之後,突然乍富使自己非常的浮躁,自負,我目前看當時的自己其實很不堪,認為錢能解決一切問題,甚至認為只要能解決問題,骯髒的手段也是可以使用的,典型的叢林法則信仰者,因為自己的膨脹,跟好幾個發小斷了交,其實仔細想想都是我的問題,金錢能讓一個人變成另外一個人,這點我認為最可怕。

後來我破產後,剛開始是不能接受吧,甚至自殺未遂過,但是時間久了,也就接受了,進而開始反思之前都自己,又跟當下的生活對比一下,發現現在的生活也沒那麼糟:
(1)我能做自己喜歡的職業,還有錢賺,挺爽的。


(2)我有時間做自己愛好的東西了。

(3)我有時間陪家人了。

(4)無意義的社交我全部丟棄了,時間最大效率的為自己所用了,活的舒服。

你看,我目前的生活就是普通人的生活,但是我卻覺得現在的日子要比以前舒服,這其實是跟我之前有錢過,經歷過那樣的生活,有過對比有很大的關係的(如果我沒經過那種生活,我肯定也認為還是物質能帶給我安全感,這很正常),所以我覺得能看破這些虛無的東西的人會自己給自己安全感,靠外在的東西其實很難有安全感,當然,經歷的過人自然會同意我的觀點,沒經歷過的人會很難接受,就當是一次過來人的分享吧,以上是很私人的觀點,沒有對錯,也請不要在評論區跟我辯論,謝謝。


談論這個問題之前,我們要說明確一下什麼是安全感。尤其是看到一個姑娘提到
「所謂的安全感的程度在我理解就是偶爾想吃略貴的水果的時候可以不用在乎價格,可以給自己買好的東西而並非廉價沒有質量的生活。」
作為一個曾經一份盒飯分兩頓吃的窮逼,非常能夠理解這種體會。

不過覺得還是有必要明確一下「安全感」和「生活質量」之間的關係。

這兩個概念的定義都不是很明確,我試試看能否通過舉例來找到一些辨識的規律

a、有輛好點的車並且不在乎油錢,不用到哪都腿著去或者轉幾小時公交車。
b、開車走在路上會無故被人實線加塞,理論的時候可能挨打。
c、窮逼如我當年,有非空調車一定不坐帶空調的,因為能便宜一塊錢。

a叫做有生活質量,b叫做沒有安全感,c叫做沒有生活質量,有沒有安全感不知道

a、沒錢沒醫保,完全不敢生病。
b、有醫保,每次能報個百分之多少,但是醫生畢竟還是會說「這個藥效果不錯,但是不在醫保範圍,你用不用」。 父母年紀大了進醫院,誰也不能說只用醫保的錢吧。 哪怕有點錢住好一點的病房雇好一點的護工。終究對於大病還是充滿恐懼的。

好吧,這應該都是沒安全感。b相對的有點生活質量。

a、如我當年,沒工作,只剩500塊錢滾到杭州,在西湖邊公園睡了兩天覺得不是事,於是到北站附近找個200塊的房子住下,揣了剩下的錢過日子,工作遙遙無期。每天花銷控制在10元以內。去掉公交車的錢,也就五六塊錢飯錢,一盒盒飯吃兩頓。心裡充滿恐慌,不知道能呆幾天。

b、如我當年,拿著兩千多的工資,去掉房租水電電話之類的開銷,沒多少散碎銀子。這個時候當然是希望能常去像樣的館子吃個飯。但是談不上心慌,因為好歹有了工作餓不死。

c、拿「我的朋友」舉例不合適。那麼繼續如我近年,沒有穩定工作,偶有不穩定收入。已經成家,老婆頗能持家,居然小有結餘。一般的消費場所不至於說像當年那樣徹底的因為消費不起而不去,也不會覺得什麼水果是因為太貴了而不買---我討厭吃水果是另外一說。 近郊有住房,考慮市區再買學區房。有個破車老婆代步,打算再買一輛車給我釣魚用。

那麼a應該是沒有安全感,b是渴望生活質量--或者說只至少體面點,c是生活質量無止境,物慾哪會有盡頭。

要吃飯了我加快進度。

上面的例子比一比,我的觀點很明顯:
威脅到安全,健康,基本生存保障的。叫做安全感。這玩意是基本需求 希望能過得省心點,體面點,手頭從容點,那叫做生活質量。這玩意彈性極大,見仁見智。

--------------------------------------------------------------------------------------------------------------------------------------
換句話說,獲得生存的必要資源,這個是安全感相關的。獲得更多更好的資源,這個是生活質量相關的。而生存的必要資源,並不需要很多的錢才能解決。

事情真的這麼簡單么,只夠基本生存的錢,真的會有安全感了? 安全個屁。換個說法吧,所謂安全感,理解成「有保障」,就很容易跟生活質量區分開了。

安全有保障,只要不違法,我可以在街上隨意溜達或者夜間露宿公園,而不必擔心有大金鏈子瞪我,問我我瞅啥。也不必擔心有法官怒斥「不要拿法律擋擋箭牌」 (具體事例請百度)

健康有保障,不被「兩個應該的(懂的自然懂)」逼著一周工作60小時。有完善的醫療保障體系,(傳說有些國家是看任何病都不花錢的? )而不用無論如何,都要留下一定金額的錢防止老人突然發病。

教育有保障,只要孩子努力讀書成績尚可,就有合適的學校可以讀書並得到老師的公平對待,而不是時刻準備著擇校費、贊助費、送老師的超市卡費。還得準備一大筆錢去買跟居住質量無關的學區房。

尊嚴有保障,只要勤勞誠實,有謀生技能並付出勞動,就能得到社會的認可。不會一個月賺一兩萬還被說成是「沒出息才去做泥水工」;不是開賓士的要怒打開捷豹的,一把眼淚一把鼻涕的高喊「窮人不是人啊」。

再來一遍尊嚴有保障,老子不想插隊,但是不插隊就會被其他插隊的擠的一輩子買不上票;老子不想扶個老太太都全程錄音取證,擔心被訛詐;老子不想給產房醫生塞超市卡,但是不塞超市卡老婆還是要睡在走廊上;老子不想以暴制暴,去砸別人的店,如果家人被無辜毆打之後報案能夠得到警察能夠公正積極的處理。

一言以蔽之,我不想活在一個要靠耍流氓才能獲得合理資源和公正對待的地方。這種鳥地方的秩序喪失,在相當程度上是沒有安全感的來源。 而作為耍流氓的替代方案,就是不斷的用錢砸。那麼當然是錢越多安全感越多。

恩,所以就算你不太缺錢,也不一定有安全感。所以就算你有不少錢,可能還是沒有安全感。 而有些社會,只有靠著錢(和社會關係)才能解決問題,所以只好把安全感和錢劃約等於號了。

反之,上面說的基本條件有保障,哪怕是陋室簡食,也能高卧無憂:有手藝,餓不死我,想過的好點我就多干點活。不管怎樣,沒人歧視我,孩子有學上,老人有醫療保障。不會因為沒有掌握足夠的資源被欺負。 恩恩,我可以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了。

說富可敵國就不存在危機感的,不曾聽說過「xx」兩個字么?


當金錢不再成為我慾望的阻礙之時,那個點,就是金錢所能帶給的最大安全感。

每個人,對於安全感的訴求,是不一樣的,有些人要買下整個紐約才覺得安全,那麼他就要能買下一個紐約的錢,他才會有安全感。
現在的很多青年,覺得一定要有一套位置不錯的房子,日子才過的舒心,那麼他就要有足夠買房子的錢,或許之後還要有買車的錢,末了,說不定還要一筆可觀的存款和每年能出國旅遊的經費,沒有,便是惴惴不安。
有些人的訴求,僅僅是吃飽穿暖,生老病死乃是過眼雲煙,只求在村中老山上有塊風水比較好的地方能埋自己。那麼這個人,只要存一點點錢,就可以安生過活了。

世界上的事情,東西,能不能帶給你安全感,只取決於你要什麼,也許你要的,對於別人來說,已經是國王般的生活而別人的幸福生活要是給你,你分分鐘上天台。


各位可以認為我抖了個機靈。

我認為
沒有人剝奪你物質財富、沒有人踐踏你的精神財富才是安全感的根基

流浪漢可以是有安全感的,因為他們人生要求已經很低,儘管他們沒有足夠的物質財富,但自由自在不會有人來搶。而有了城管,就沒有了安全感。
百萬富翁也可以是沒有安全感的,因為他時刻都擔心別人在惦記自己的財富。
戀愛中的人,擔心自己沒有能力握牢這份感情,於是感到不安全。
賣火柴的小女孩,賣不出去一根火柴,就面臨著和祖母被趕出住宅的危險,因此沒有安全感。
……
流浪漢擁有的物質多嗎?不多。
百萬富翁擁有的物質少嗎?不少。

總之,安全感不會是物質提供的,安全感來自於對自己所擁有物質的安心
當你有能力捍衛屬於自己的東西的時候,當你不會被生活的壓力所脅迫的時候,安全感自然就來了。

@謝熊貓君 如果說安全感來自於自己的奮鬥,歸根結底還是因為自己有能力掙取並捍衛物質財富、有渠道能自由地汲取精神財富罷了。

另外,安全感不等於幸福。至於什麼是幸福,都可以寫一本書了。這裡就暫且給「安全感」抖個機靈吧。


用一個視頻來說明我的觀點吧,可能不少人看過,其實還有一套giving is the best communication的也很棒,好像台灣大眾銀行廣告


泰國最具正能量MV-樂島邀您一起傳遞正能量

===============================================

如果一個人的生活朝不保夕,有上頓沒下頓,他是否沒有安全感。答案是,是的。

  未必。說個極端的例子,聖嚴法師三十九歲去日本的時候,不怎麼會日語,也沒有錢,連自家師父都擔心他借讀書還俗取妻,而博士導師只一句「道心之中有衣食,衣食之中無道心。
  同樣,法師近五十歲去美國,只有一位弟子在側。沒有固定道場,沒有固定收入,一樣弘法利生,一樣指導禪修。不止留宿中央公園,衣物用具,甚至連食物都從路邊撿。為了買一個東西跑五六個地方比較價錢,連弟子都不明白「師父為什麼我們不去打工」……天啊,根本無法想像,要我得哭死吧。
  而這樣一位道心堅固,目標明確的大德法師,非但不覺得苦,在回憶錄里把這段經歷寫得十分生動有趣,與住總統套房無異。
  綜上,安全感,只是一種由心而生的感覺,與物質並無必然關係。雖然無緣得見大德法師,但我的確遇到過太多,追求財富成為習慣而無法停止的人。豪宅名車,一樣睡不好。

======================

題主更新了問題,幾位同學的親身經歷也已經說得很好了,俺補充解釋一下呢。

回答問題之前,我正好在看《法鼓全集》,所以提到了這樣極端的例子,來說明安全感是一種由心而生的感覺,與外物無必然聯繫。法師不只對物質無甚要求,哪怕晚年被醫生建議換腎,也因為「我老了,換腎是浪費一個腎,不慈悲」而拒絕。後引發其他器官,肝還是什麼的,做大手術,定期洗腎。可手術之後參加法鼓山道場建立,還是被媒體形容為「容光煥發」!——這爆棚的安全感,從哪裡來?只能來自心的力量,一份安定自在的心吧。

當然,無必然聯繫,也就無需對立啦~~~建道場,修大學,辦研究所,都得用錢啊。咱同錢也沒仇,也不歧視有錢人,還是有很多有錢的好人啦。獎助學金 | 法鼓山人文社會基金會。


20160731我的值乎
https://www.zhihu.com/zhi/people/729722827841761280?qrcode=1 (二維碼自動識別


真正的安全感來自遠見和執行力。

物質基礎的基本指標:有資產,能生息,無貸款,有應急現金儲備,有應急融資和償還能力,資產孳息大於家庭月均吃住成本。

這種物質基礎能夠給大部分人足夠的安全感(如同古時自耕農有十畝地、有房子、有銀子,自然倉廩足而知禮節)。
低於此閾值,安全感y與物質基礎x呈線性關係y=α*x,高於此閾值後,物質基礎的增長帶來的邊際效益減少,與安全感不再有線性關係。

那麼,這個閾值到底是多少呢?我沒有癮小明老師那種精益求精考慮全國的治學精神。就用我熟悉的城市舉例。
北京:兩套房產,一套自住,一套出租,租金應該能夠抵消水電費、公共交通費、一家三口伙食、小孩支出。
水電煤月均300,伙食3000,小孩幼兒園3000。出租房每月需要租到7000。這大約是一個朝陽門工體地區兩室一廳的新樓或三室一廳的老樓的租金,出租房估值450萬。自住房估值300萬。
所以首先需要750萬的資產,然後需要有一定的儲蓄用於應急,看個大病大約需要30萬左右;除此之外家庭年收入達到20萬元以上,能滿足旅行購物娛樂教育的要求,就基本得到安全感了。
考慮到大部分家庭式4-2-1的結構,如果有一個老人重病,基本上就需要丈夫或妻子一個人全天照顧,如果不幸有兩個老人卧床,那基本就需要有人辭職照顧。所以從安全感角度出發,還需要一筆等同於一個人20年工資的貨幣基金,用於填補家庭成員辭職時的收入缺口,按200萬計算。
總計約950萬的資產+30萬的應急儲備+20萬以上的年度現金流水+保險,基本能讓一個家庭獲得安全感。

至於再多的安全感,就來自於自己的知識、能力、經驗、名聲、影響力、權力、財富等。畢竟只要人活著,就有無限的希望。

我一直都有很強的危機感,直到我找到了一些安全感的來源:
例如命理和風水,可以讓我在老年失業的時候能去華人圈子裡面維持現有生活和社交水平的;
例如軟體開發培訓、項目管理培訓、SAP培訓等,可以讓我具有更高的個人價值和壁壘的;
例如社交,展示個人價值,認識天南海北的朋友,互通有無,可以讓自己的信息比別人靈通的;
例如行業經驗、業績、口碑、人脈,可以讓我靠著張臉皮拿項目的;
例如健身;
例如日久天長共同成長的朋友,可信可靠;
例如時刻關注父母的身體,小病早治,家人健康;

但是做了這些以後,仍然覺得不安,終於故紙堆中發現了安全感的真正來源——
遠見。有眼光,能看到大勢,應勢而動。
往大了,看看榮家是怎麼做的;中信銀行、中信出版社、中信證券、中信地產之間是什麼關係?
往小了,看看那些把土地房產獻給國家,把自己家評定成貧農的;

看風險,BH齊放,BJ爭鳴的;
看反例,安心進國有工廠當工人,最後紛紛下崗的;
看機會,聽信牛刀,2009年利率七折不買房的;

總之,物質基礎能帶給人的安全感是有限的,只要能保障生活抵禦風險就足夠。真正的安全感,只能來自遠見和執行力。


用昨天剛寫完的文章來回答。

《父親金錢觀 他也在成長》

上月底,我和好友A醬一起出發去沖繩旅行,我全程5.5天,消費約1萬。A醬全程3.5天,到處瀟洒掃貨,比如買一款面膜,往往10件起往購物筐里扔,不為代購只是愉悅自己,自買自用,一共消費約3萬,這已經是很節制的在購物了。

A醬父母經商,經濟基礎穩固,家裡有媽媽理財,給存錢和房子,她只需要生活得開心就可以了,不用考慮花太多以後怎麼辦的問題。另外可能是在日本留學形成的生活習慣,對衛生要求嚴格,她定期會購買全新日常用品,把用了一段時間可能會滋生細菌的舊物品的淘汰掉。相比之下我在每一次購買前的考慮過於慎重,像個禁欲主義者,內心OS太多了,我總是在想買回去是不是會真的使用呢,要不要買呢,還是別買了吧,買一個就行了吧,自己用還是送人呢,要送給誰呢,有點可丁可卯的節奏,總之還是不捨得心理佔主旋律。我知道有節制的購物不會給以後和物品們相處增加麻煩,可過於節制也不夠盡興,而且費勁的作一個決定真的很累。回家之後打開行李,發現果然還是買少了。


從A醬身上,我看到原生家庭(親生父母在心理學中通常稱為原生家庭)給予的財務安全感是十分寶貴的無形財富,是種心理優勢。這個世界上擁有的人很少,沒有的人太多。


每當我自問,為什麼還是甩不掉摳門的心理呢,總是第一時間想起我爸。


2015年父親節來臨之前,我寫下了一篇《父親理財觀 他是個反例》,當時引來了很多反對的聲音,一年後的今天,我面對財務安全感再次有感而發。一個人是否擁有財務安全感,很大程度上來源於家庭成員影響。去年,我只看到被我爸從小施加了太多負面影響,我在乎的是自己的感受,從來都沒有為他著想過。他為什麼這麼怕窮,怕沒錢,他的內心到底有多少哀傷?


常言道:三代才能培養一個貴族!那三代是不是也會給一個人造成對錢難以磨滅的負面印象?


1、父親的故事

我爸3歲隨父母從江蘇來北京,從小一直租住的雜合院;入選紅衛兵之後據說如果不響應政策插隊去,爺爺的工作就要被剝奪,只好從命;插隊N年一直在內蒙礦區,錯過了最好的上學受教育階段;好不容易回到北京,子承父業,學習製版印刷技術開始上班,爸爸一直工作賣力,不善於人際交流,記得小時候去他工廠玩,親眼看見他製版車間工作台前地面上被生生踩出了2個腳印;結婚後為了增加收入,放手一搏,下海開了家小印刷公司,才賺了些錢時,2000年後遇到電腦技術衝擊,能接到的生意越來越少了,考慮到視力不佳就沒自己學電腦製版技能,考慮到僱人風險不太能承受,也沒找夥計幫忙,就這樣,小公司正式收尾,一直歇業在家,沒有固定收入長達10年。直到後期拿到養老金後狀態才好了很多。


寫到這裡,我才算理解他為什麼總是在一提起錢的話題,就特彆氣憤;為什麼我小學時全家經常去崇文門新僑飯店吃西餐,中學後再也不去了,最近20年我們全年只去過不到10次餐廳,每頓都是在家做飯,一提到外面吃飯他就莫名發火;為什麼08年我爸把我媽單位分的一套房子給賣了,那應該是我爸太想手頭能攥一些存款,讓心裡有個底兒的感覺吧,不論賣點是否明智,當時用賣房換來的錢可以讓口袋不那麼癟;他習慣搓堆兒買菜,出門路上也會學么著有什麼可以撿回家的東西,永遠穿著邋遢破爛,以為這樣攤販看著他沒錢的樣子,能再砍些價下來;歇業在家的時候,他總是在忙碌著,以他能想到的方法去折騰,養鳥、做鳥籠子、做標本、做小件傢具,拿出去賣,每一個白天他都好像把自己栓在陽台上一樣,坐在一張小板凳上一直不停的做木工活和養鳥,很少休息,因為陽台冬天太冷,他的腿就是這麼得了風濕病;只要一天沒有現金流進來,他永遠都不能允許自己放鬆,他的身板一直都是僵硬的;他習慣性用最負面的批判性語言表達自己,很多開心的事情即使已經發生了,他也不太願意真的相信。


爺爺一輩沒有給過我爸舒服日子,我爸靠自己努力也沒成功爭取到什麼,所以他沒法給孩子任何優越生活的幻想。我只記得以前爸爸沒少打壓我的各種想法,他怕我不走安穩的上班道路,沒幾年就像他當初那樣走不下去,找不到出路;他總是居安思危希望我不停的在忙,否則就是失敗的訊號;他總是眉頭緊縮,很少笑,因為他覺得人要認命,他的命不好,所以沒賺到多少錢,過不上多高大上的日子。

2、錢對人的影響真的太大了


●沒有安全感的人不捨得花錢,怕花了之後賺不回來。天天想的都是沒錢怎麼辦的問題。


●凡事都在用金錢、數字作為衡量標準,對價格特別敏感。對免費的有好感,會收費的扭頭就走。


●不僅是對金錢,會覺得任何一切都不值得去擁有,連想都最好不要想。


●沒錢沒底氣,放鬆是種罪,總是無法放鬆,不敢放鬆,總是擔心現在的放鬆更無法保證未來,現在放鬆將來會受到某種懲罰。


●不能讓自己有任何喘息,不能多休息,必須一直忙碌才是對的。不僅自己要一直幹活,看到別人閑也會覺得是錯的,會要求別人也得忙個不停。


●一代人沒錢,會讓自己和後代渾身充滿不安感。是的,我從父親那裡繼承了所有關於金錢的不安全感。記得30歲時,坐在親戚家的汽車裡還很不自在,後背永遠筆直僵硬得離椅背有很大距離,親戚看見了,要推我一下才能讓我靠在座椅上。


●不安感會影響白天,也影響夜晚。有時候壓力大的時候,我特別容易眉頭緊皺,晚上睡覺時做夢也很多,有時候早上醒來會發現牙關緊咬。


3、父親也在改變觀念


這兩年,可能因為我順利結婚、組建了家庭,父親覺得不太需要再為子女操心了,他臉上才多了一絲絲欣慰的笑容。前幾天,父母來我家吃飯,他居然史無前例的教育我們,不要像他那樣一直穿舊衣服,多給自己買些新衣服穿吧;不要像他那樣不愛喝水、不愛吃水果、蔬菜,市場上賣的貴也想吃就買,別不捨得。我看著他滿頭白髮、滿臉一輩子辛勞烙印下的皺紋,默默得低下了頭,什麼都說不出來。他是所有親戚中活得最較勁、最不懂得對自己好的人。我在心裡作了一個設想,如果時光逆轉,當初在幾個十字路口時,他作了些不一樣的選擇,是不是就不至於65歲才能看開一些事情,不讓自己一直活在辛苦中呢?


人生苦短,希望更多人能早日收穫對財務的安全感、擺脫不配得心理、學會放鬆、對自己好、善待別人。畢竟,財務安全感是一種難能可貴的精神財富,是一場必要的人生修行,是一種心靈奢侈品。

最後,介紹3種訓練自己擁有金錢安全感的小方法。


①心理暗示:記賬一段時間後,了解自己收入和消費比例,比如說收入10000元,消費3000元,那就告訴自己,只要消費有意義,花掉3000元,馬上就會賺來10000元。別怕花錢。


②點菜法:去餐廳點單時,只關注今天是吃壽司的心情還是吃火鍋的心情,不把價位當成唯一衡量標準。


③環境暗示法:經常找機會參加在五星級酒店舉辦的會議、活動,機場貴賓休息室,藝術畫廊等,告訴自己未來會經常出席這樣的舒適、雅緻的場合。


去年父親節前夕寫了另外一篇《父親理財觀 他是個反例》


從身邊親人實際案例中就能觀察到安全感到底能對一個人有多大改變。


歡迎關注公眾號:輕裝前行


物質基礎在我的生活中日益顯得越來越重要,特別是對於本來就缺乏安全感的人來說,所謂的安全感的程度在我理解就是偶爾想吃略貴的水果的時候可以不用在乎價格,可以給自己買好的東西而並非廉價沒有質量的生活。


等女友理髮的空檔,無聊答個題。有句老話叫「缺乏安全感是最常見的婦科病」,換個角度理解,是條爺們就不要唧唧歪歪講安全感。安全感和錢無關,和你對這世界的態度有關。

去年2月公司倒閉,發了兩萬賠償金,加上套出來的兩萬公積金和一萬積蓄,是我的全部財產,買了輛捷安特,準備騎車從北京去趟西班牙。最後由於簽證被人坑了,在塔城邊境耽誤一個月沒出去,改道去了拉薩,一共一萬多公里。路上遇到形形色色人等,有大一的孩子啃干餅睡草席一天花銷不到25從鄭州騎到拉薩,有黑白兩道混的土豪全程負重騎車走新藏,後面倆小弟開越野保駕護航。徒步的旅行者在甜水海兵站廁所里過夜被野狼圍一晚,而茶館裡啃糌粑的藏族大叔有200頭氂牛,脖子上掛的石頭每塊都值幾萬。獨自騎行歐洲的北京姑娘今年大學畢業出書,而走遍中國的內蒙老哥已然定居懷柔小村開貼在天涯連載他三年的騎行生涯。。。。
每個人的故事都夠講上幾天幾夜,現在我生活在魔都,有了朝九晚五的工作和最愛的女友,也會為買房發愁為收入擔憂,只是當我清晰的知道,無論在國貿橋下還是岡仁波齊山頂,無論在陸家嘴的寫字樓還是在喀納斯的荒山中,我都能夠坦然而開心的活下去,還有什麼不安全感可言呢?儘可能多的看看這世界,想想人類幾千年文明是如何走到今天,地球上35億年生命史,才有了我們一次存在百年的機會,50億人有50億個活法,你卻要找一個奇怪的安全感,且,和一種由貝殼演化至今的一般等價物的貨幣符號相關,滑天下之大稽。。 2014.6
------------------------------------------------------------
兩年後再來補充的分割線
難得過了兩年還有人評論。

時隔兩年回望,一些觀點也有了變化。缺乏安全感,是因為『怕失去『和『想得到』,慾望無止境,就會不安吧。

兩年前的我,一無所有,沒什麼可失去;浪蕩獨行,也沒什麼想要的,睜開眼看到天空,看到動物,看到人群,就很開心,那是安全感爆棚的一段歲月,不怕死,更不怕活下去,感覺如果發生意外立刻死去,人生都是美滿的。

而如今,在魔都背負房貸,籌辦婚禮,起早貪黑換取升職加薪,一切步入大多人所嚮往的穩定軌道,但很遺憾的說,毫無安全感可言,擔心20年的房貸,擔心老婆和家人的煩心事,擔心兩年長胖40斤的肚皮和隨時抗議的頸椎腰椎,擔心突然的意外打亂所有計劃。。

現在的我,比兩年前的我資產多了近百倍,之前工作六七年的積蓄只相當於目前兩個月的工資,但安全感卻遠遠不如從前,也算是對題主的一個答覆吧。。。
2016.5


它不會背叛我,你說呢。


我媽媽從小對我保護的好,我什麼人都不怕,不怕惡強霸道的混混,也不怕威嚴的長者,更不會在有權有勢的人面前卑躬屈膝,我只怕一種人,就是內心強大的人。

有一種人,他不需要依附任何的人生活,他有自己的一套。他的自信不來自於囊中錢,不來靠手中權,更不靠強壯的肌肉。他不怕別人拿走他的任何東西,即使有一天他一無所有,甚至朋友背叛,親人離棄,也不能把他擊倒。他只靠他自己。因為他有本領。

我只怕這樣的人,他們站在那,頂著天,立著地。靠物質基礎帶來安全感的人,至少我看不上。


當我看到有人在一個不喜歡的崗位堅持了十幾年卻不敢辭職,他十幾歲就有創業夢想,卻不知道何時才能實現。

當我看到一家三四口人擠在一個不到八平方米的隔間里四五年時。
當我看到為了一兩塊錢吵得面紅耳赤甚至動手打起來時。
當我看到某某進城剛畢業大學生因為找不到工作而跳樓時。
當我看到流水線上一個個認真而又疲倦的面孔,滿意吃著我難以下咽的飯菜。
當我看到有人因為搬進新家/買了新車/甚至手機而在朋友圈,平時聊天中忍不住的炫耀。
當我看到一個個每次寒暑假都必須要去找暑期工的同學。
當我看到一個個厭惡宿舍環境而又不得不留在宿舍里早出晚歸的同學。
當我看到為了上大學,都要整個家族來對上大學的收益進行辯論的時候。往往還是不上大學派佔優的時候。
當我希望他是我的創業夥伴,他卻說有些原因不得不離開的時候。
當我畢業後遇到不熟悉的人,我說我喜歡走路,他卻刻意要跟我談起貸款買的車子,說你也買一輛,做人要會享受。我說我喜歡找些小巷的小吃,他卻一定要調轉話題說他跟某某某去了某某吃了多少錢。
我說這個新東西不錯,怎麼玩,怎麼用,他開口就是問多少錢。
我說我支持他做自己喜歡做的事,他們說不能理解有個穩定工作不去做的人。
我說手機對我來說就是打電話的,他們非要跟我扯現在是移動互聯網時代,順便亮亮新買的機子。
我說平時在家看看書,用電腦看看電影圖個清凈多好,他非得強迫別人跟他去電影院或者泡杯星巴克。
當我看到他又不靠網路賺錢,卻肆無忌憚的在網上泄露個人隱私。
當他說你不喝酒怎麼行?以後在社會怎麼混的時候。
還有打腫臉充胖子,同學會等
一系列行為。
或許,這些都是金錢帶來的吧。

「我以後賺了錢,一定每天都穿得破破爛爛的,窮酸樣十足,如果你看到我以後這樣了我一定發達了!」

大學畢業後的第一次春節期間回鄉下的外婆家,呆的時間稍微久了一些。
突然發現,春節期間所有人飯桌上的話題除了親戚間的八卦之外
就是「XXX今年賺了多少錢,你今天賺了多少錢,我今天賺了多少錢。」
甚至連我富有的外婆也會如此。

或許在這巨變中的中國,是輿論決定了你的安全感,大部分的你無奈但又覺得無法擺脫
你明明清楚輿論是多麼的浮躁卻又只能屈服。
你也變成其中的一員,單純的追逐著食物鏈的層級,卻記得不斷的安慰自己,
這段日子辛苦辛苦,為了XXXX/在努力個幾年就會好很多了/我要跳出那輿論的圈子,必須要努力幾年
不經意間,減少了思考
你越發的開始畏懼輿論,因為你始終沒有建立起一個足夠強大的心理防線
隨時都被「XXX今年賺了多少錢,你今天賺了多少錢,我今天賺了多少錢。」擊潰
你會告訴自己「我跟那些人不一樣,我沒有辦法也沒有資格選擇。」
慢慢的,放棄了思考
為了自己不喜歡的事情,努力地積勞成疾。
然後賺錢,
然後生一場大病,
然後努力地花錢買命。
這是好的,對於一個放棄思考的人來說只有在生病期間,你才能拾起思考。
自己生病和看別人生病是不同的,看著別人生病你依舊可能偏執的想
「如果有錢的話,這個人就可以花最多的錢,用最好的葯,請最好的醫生」等等等這類的想法。
只有你生病了,你才會真實的想到「為什麼我要為了這幾個錢傷害自己的身體,現在都晚了。。」


安全感是什麼?我的看法是,安全感是自己對生活的控制力——能讓生活按自己期望的方向變得更好當然很棒,至少我們也要有能力保住現在的境況而不是讓生活落入不可預知的悲慘境界。

從這點上來說,安全感爆棚的各位,應該都是相信自己對生活有掌控力的。

可是隨著年紀的增長,見識過更多的人和事,我總覺得自己能掌握的東西實在太少,即便畢業多年後在生存能力上應該遠超少年時,但生存能力的增長完全抵不過看到一個個命運多舛的故事帶來的恐慌。如同知友武震在一個關於《阿甘正傳》的問題中所說,「所謂命運,大部分時間都如這羽毛般隨風飄零,捉摸不定。」即使運氣好,沒有命運的捉弄,時間也是一個無可迴避的帶來恐懼感的因素,父母的老去,自己身體的變化,一些從未考慮過得問題開始進入你的視野(女性不結婚會如何?),並且永遠不會被解決,只會越來越嚴重,你會意識到,現在美好的一切,終有一天會改變——希望它會變成一個我可以接受的局面吧。

我不認為安全感和生活質量掛鉤,但是物質的保障確實有助於我們保住現在的生活,並且讓未來的變化更容易接受一些,雖然並非絕對保險,但是至少多了很多套備選方案。從這點上說,物質是能提升安全感的。

安全感的另一個來源是內心的信仰。信仰雖然不能幫助我們抗擊風險,但是信仰擁有對一切事物的解釋權。。。這一招太霸道了。。。再引用一位知友在全能神問題下的話:「他的外公一直說,你到了我這個年紀就明白了。我想他外公的意思是,等你到了人生最後幾年,眼看至親好友一個一個離開的時候,自己的剩餘的時間已經可以按天來計算的時候,信的對錯真的無所謂了,關鍵是有什麼東西能支撐自己走完最後一段孤獨的旅程。」


錢能夠給我帶來人世上最最寶貴的東西——不求人。(摘自《刀鋒》中的一句話)


錢和物質不能產生安全感 但是能夠抵抗安全感的流失
這是我這段時間最大的感悟,我幾乎沒有感受到缺錢的日子,可能是因為真的不怎麼花大錢,平時要什麼都能很容易的被滿足,也因為這樣家庭比較和諧。
近幾年行情不好,我爸爸又被人斗下來了,瞬間我感覺我家裡的空氣都是刀刃做的,隨時父母都能爆發,因為爸爸的自尊心受挫,又不是一個愛聽意見的人,媽媽正好更年期,兩個人時時刻刻都是磕磕碰碰的。近半年身體不好,申請學校更是各種挫折,媽媽更是天天在家念叨。有幾次吵架特別厲害的時候,我都差點拿刀抹了自己。但是我還是知道我爸爸特別愛我,對我好,母親也亦然,只是沒有以前那麼寬裕以後很多問題解決起來沒有那麼容易, 那麼內心壓力頗大就會在家發泄。雖然很理解父母的行為,我依然也感覺到很沒有安全感,我長期不住在家裡,總是想打工想創業想賺錢,光憑錢和物質不足以產生安全感,但是當物質和錢流失的時候,真的很難感受到安全感。


推薦閱讀:

哪款男香聞起來令人有安全感?

TAG: | 安全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