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業餘愛好者,你花了好多心思在電影上,但你為什麼喜歡電影,從電影中你能收穫些什麼,有什麼打算?

隨著年齡的增長,工作生活越來越緊湊,自己一個人享受電影的時光越來越少。作為一名非文藝工作者,有時候會懷疑起來,為何會像麻痹自己一樣沉浸在這電影鴉片里,視覺享受、精神刺激也只能讓你遠離現實,但我從電影中到底能收穫些什麼?PS:我非一個功利主義者,但想認真反思一下自己的生活,不想浪費自己的時間。電影曾陪伴我走過許多寂寞的夜晚,也曾給我許多的快樂。


因為愛好,我大學在圖書館自學的不是專業知識而是電影知識,因為愛好,我努力認識完電影的朋友,因為愛好,我走進了獨立電影放映的圈子,因為愛好,我策劃屬於愛電影人的武漢青年影像展,因為愛好,我堅持普及類型片和B級片的文化。你問我得到了什麼?看電影之中再過一次別樣人生的感受,享受拍攝過程中的快樂和成就,為自己的普及工作得到大家的支持。這不就夠了嗎?既然是愛好,你喜好的,你還想奢求什麼呢?你都承認他給你帶過快樂,電影不是鴉片,而是一種信仰。如果說你覺得是浪費時間,只能說明你的精神層面的匱乏。


題主的問題其實有三個。我就我自己的感受來一一說一下。

第一個問題,為什麼喜歡電影?簡單說一下。
1、幼時的啟蒙。小時候住在農村,家裡有vcd機。爸爸在外打工,每年過年回家,都會帶很多VCD碟片回來。功夫片、武打片很多,小時候也喜歡熱鬧,哈哈,村裡的孩子們一起看《力王》。那時候成龍的片子多,《龍少爺》就看過很多次呀。居然有次帶回了徐老怪的《梁祝》。
2、爽。每次看完一部好電影(包含各種類型片)後,我就有一種爽的感覺,產生愉悅的心情。最近期看的電影是《光棍兒》,」愛走東的不走西,愛操屁股的不日逼「,這類台詞雖然葷,但生猛,立刻跟電影營造的氛圍契合了。爽!
3、不管是在電腦電視上還是在電影院看電影,我也比較認同題主說的「視覺享受、精神刺激也只能讓你遠離現實」,電影屬於娛樂工具,我有時候也會很享受。還記得看《碟中諜4》,就沉溺在電影里呀。而我最近期去電影院看的電影是《盲探》,一個人去看的,看的時候我很享受的。在觀影過程中,還發生一件趣事兒。由於看的是12點55分場次,人不多。在庄士敦探案過程中,那些計程車司機連環殺人案被害者一起哭泣之時。右邊影廳之中似乎有一個女孩子也哭了,而且聲音簡直跟電影里一樣。我心一顫。不遠處兩個男生也東張西望的看,尋找哭泣者,那一刻,影廳氛圍詭異了。
4、因為自己喜歡的一些明星。去電影看《盲探》,是因為杜琪峰。我一直覺得電影產業發達最明顯特徵之一就是造星。因為明星,這一類人很多吧。也會有不少孩子,因為看了《小時代》,從而喜歡上電影這門藝術,這種可能性也是有的吧。
5、因為喜歡看影評。不知道這算不算原因。因為有時候我確實是為了看一些影評,才去看電影的。最近購買了兩本書《刀與星辰》《木乃伊防腐指南》,這兩本書,也導致我去看電影。
6、作聊天談資,用來吹牛逼啊。。。。這個我覺得不用闡述了吧。。。。
7、經典。有很多經典電影真的很經典呀,正是無數優秀電影,讓我徹底愛上電影,讓我繼續看下去。

第二個問題,從電影中你能收穫些什麼?
1、最明顯的就是,獲得了快樂。看《ptu》,林雪撿回槍的那刻,為林雪感到欣慰呀。看《買兇拍人》,葛民輝與張達明從館子里出來那刻,頓時也欣慰了。有時候你會跟電影里的人物有很多微妙的情愫。
2、獲得了額外的知識。《省港旗兵》《打蛇》《跛豪》等等影片讓我更加理解」逃港「這一段歷史!如果缺乏」逃港「的知識,看這些片也會少了很多趣味性吧。
3、愛情的感覺(當然也會因為親情、友情等)。譬如與女孩子一起去電影院看電影,這真心是現在很多年輕人去電影院的衝動之一吧。譬如也會因為電影里的愛情元素感同身受。

第三個問題,什麼打算?
1、打算嘛,現在倒有一個,希望以後有機會在我們武漢辦公益影展什麼的,或者辦與電影有關的公益活動。
2、看很多片子。看各類類型片。繼續看下去。
3、有朝一日,也能寫一篇不錯的影評出來。


瀉藥

我能說是因為我單身嗎?


正如樓主自己所說,「隨著年齡的增長,工作生活越來越緊湊,自己一個人享受電影的時光越來越少。」最近我也剛開始工作,每天忙得沒時間看電影。但是正是因為生活或者工作的一些壓力,才會想要去看一場電影,去放鬆自己。這是看電影的最直接的目的。

而樓主既然通過電影得到了很多陪伴與快樂,那樓主還要要求什麼呢?樓主一直在強調「業餘愛好者」,其實很多興趣愛好本就是業餘時間的一種消遣,難道說喜歡聽歌的人都要去做歌手,做音樂人嗎?

看電影不是麻痹自己,首先他讓你「遠離現實」,讓你獲得短暫的視聽愉悅,那麼它已經達到了它的作用,不要苛求它還可以為你的人生帶來什麼更直接的利益或者好處。再者,在電影中我們可以體驗自己也許一輩子都無法體驗的一種人生,而隨著人物的內心變化或者劇情的這麼一個推進,其實你是可以獲得許多人生經驗的,也會得到許多啟迪或者美好的願景。最後,只想說,喜歡就去做,這就是理由。人活著的意義是什麼呢?無非就是做些自己喜歡的事情,讓自己快樂,讓自己滿足,不就夠了嗎?(當然這是從小我的角度來說)


本人作為半專業影視從業者,多看只是希望多吸收新的東西,包括影視語言產業發展技術動態等。為了自己的電影邁進。


下文是還在大學時寫的一篇選修課論文。

交論文時老師都快淚目了,他說這麼多年從來沒有哪個人結這門時能交這麼一篇每個字都是自己寫的論文而不是隨便複製粘貼一篇應付差事,我是第一個。


特別感謝下我父母,從我記事起,父母就堅持每周用家裡的VCD(後來是DVD)帶我看一部電影,堅持了十幾年。從小到大我體味了無數人生,進入了一個又一個的夢境。

與之前寫的我的遊戲生涯(你的遊戲經歷是怎樣的? - NeverNacht 的回答)一樣,這是我的電影生涯,這讓我成為了今天的我。

題主的問題大概是是「作為影迷你能收穫什麼?」

我想大概是它能讓我們醒著做夢吧。

「 要是我們連做夢的權利都失去了,這人生豈不是太無趣了?」


===================================================

寫給電影的情書

早在大一時就想選這門影視視覺藝術欣賞,可惜當時沒有選上,直到大三終於選上了這門課。老師布置的論文是要針對課堂上放過的電影,或者介紹過的導演寫一篇感想,可是我總覺得不夠。我對電影有太多的熱愛,有太多的言語,區區幾個導演幾部光影,委實不足以表達電影之於我,我之於電影的那些情愫,感觸,以及歲月。

老師每節課放電影都是用自己的影碟,真是讓我特別親切。我一直想跟您比一比誰收藏的影碟更多,因為從小到大,收藏那些我珍愛的電影碟片,一直以來也是我的愛好。碟片的每一幀上都刻著我走過的歲月。家裡的每一本《看電影》雜誌,從前每周守候的CCTV10的《第十放映室》。都是對電影的摯愛。

老師在課堂上說過馬丁斯科塞斯。去年奧獎上他的《雨果》曾被描述為一部寫給電影的情書。

那麼,請老師允許我,為電影寫這樣一封情書。

我至今依然記得我人生中第一部在電影院里看的電影,是很小時我的小姨帶我去看的《廊橋遺夢》,當時歲數太小,無法理解那些悠遠的愛情與堅守。但那是我與電影的邂逅。我很慶幸是一部如此經典的電影為我打開了光影之門。

此後我便不能想像我的人生若是缺少了電影將會怎樣。

哦。電影,我該從何說起。


一、無處安放的孤獨

喜歡沉醉於電影中的人,多是些孤獨的人。我從小雖從不怕與人打交道,但我自覺是個孤獨的人,孤獨深藏於內里,在溫熱的血液下,在燦爛的笑臉中。

托納托雷的西西里三部曲,無論如何,我想把它們擺在第一位。

《海上鋼琴師》,初中時第一次看1900的故事時,就被深深的打動了,那雙舞蹈在琴鍵與海洋上的手,也從未停止過在我心裡的舞蹈。1900從未踏上過任何一片陸地,任何一座城市。人們總說海洋一望無垠,可他說真正沒有盡頭的是城市。1900說到底是一種拒絕融入,他拒絕融入茫然俗世,他拒絕融入人情世故,他拒絕融入令他惶恐的大千世界。拒絕融入,那麼你就要承受雙重的孤獨,外在的內在的,所以你更孤獨。而融入,那是一輩子都不會快樂的旅程,你踏著的陸地是那樣的輕飄飄,你感受不到你的存在,你還是孤獨,無處安放的孤獨。如同那部改編自昆德拉《生命不能承受之輕》的《布拉格之戀》。孤獨或許也是一種生命不能承受之輕。

《天堂電影院》。我不相信有哪一個自詡熱愛電影的人會不愛這部電影。孤獨與鄉愁,愛情與人生。多多與老艾爾弗雷德的一生,我想,便是我們大多數人的一生。這是一部獻給電影本身,獻給往昔,獻給光陰的電影。最後一刻中年多多看著老阿爾弗雷德剪輯的那些被禁的吻時,大概沒幾個人能忍住不留下眼淚吧。那一刻,電影即人生。

《西西里的美麗傳說》。莫妮卡貝魯奇因為此片成為了許多人的女神。西西里因為此片走進了許多人的夢鄉。看這片時我初中,每個男孩都明白這部片子描述的性壓抑,以及壓抑帶來的孤獨。可更想說的是西西里,那片白色的沙灘,昏黃日落時坐成一排吹著口哨的小男孩,陽光灑在每個人的臉上,像西西里的天空般澄澈。這個故事其實既不美麗,也不浪漫,只像一段塵封的往事,不忍提起又讓人惦念。我也如那少年一樣把瑪蓮娜放在了心裡。不過她的名字改作了往昔。

托納托雷的這三部電影,我初看時都是初中,此後又看了無數遍。我願把所有美好的詞送給它們。我想它們帶來的感觸將伴隨我的一生。

此外,王家衛的《重慶森林》、《花樣年華》、《東邪西毒》,新浪潮導演阿涅斯瓦爾達的《拾荒者》,維姆文德斯的《德州巴黎》,老師提到過的那部動畫片《瑪麗與馬克思》等等等等。描述孤獨的電影不勝枚舉。

地球上有將近70億人。但誰敢說自己一點也不孤獨。

二、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

這部趙薇中戲導演系畢業作品前段時間勾起了太多討論。我不想在這討論這片子的優劣好壞。還有幾天我就22歲了,還有一年我就大學畢業了。我只是想說說青春。

我終將逝去的青春。

其實我現在非常害怕提起青春這個詞,拜很多泰國和台灣的新浪潮電影所賜,這個詞現在被矯情化的厲害。其實拋開這些不談,青春,一個多美好的辭彙。一個多殘酷的辭彙。

初高中時很迷岩井俊二的片子。《關於莉莉周的一切》、《四月物語》、《情書》、《燕尾蝶》、《花與愛麗絲》,滿眼瀰漫著綠色的麥田,帶著耳機的少年低頭聽著音樂,湛藍的天空沒有一絲雲彩。我想沒有哪個導演能比岩井俊二對青春這個詞拿捏得更殘酷了吧。岩井俊二的鏡頭讓你覺得自己彷彿掉進了深海,外面的世界依舊美好明亮,可你只能眼看著灰藍的天與雲脫手而去,慢慢的下沉,六月的蟲鳴,淺綠的麥田,流光日影,慢慢的下沉,熱量消亡,人聲漸冉。

台灣新浪潮電影其實早就發跡,侯孝賢楊德昌很早前就已經埋下了台灣電影崛起的種子。但是直到《海角七號》的大熱,很多人才意識到很久前便開始描述青春,描述手法與岩井俊二完全不同卻與岩井俊二達到的高度相差無幾的台灣電影。包括我。

我並不覺得《海角七號》是一部很好的電影,我覺得它很有些虎頭蛇尾。但《海角七號》讓我發現了《九降風》、《艋舺》、《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藍色大門》、《一一》、《戀戀風塵》,包括後來一樣大熱的《那些年,我們追過的女孩》。除了最後一部,其他電影在高中快畢業時簡直成了我的災難。清新的鏡頭下洶湧的暗流,讓那時的我有些難以自拔。

其實從台灣走出來,姜文很久前拍的那部《陽光燦爛的日子》,我覺得就已經是所有中國導演青春題材電影里不可超越的了。我記得看《陽光燦爛的日子》時是高三一個周六的午後,窗外的陽光與電影中的一般炫目,我久久無法從那炫目的陽光中回味過來。那陽光美好的像夏夜繁星,卻令人頭暈目眩。

如果要給所有電影題材列一個排行榜,青春題材絕對是備受導演青睞的前幾名之一。可能作為東方人會對東方導演拍攝的青春片更有些感觸,有幾部西方導演的作品也對我產生了很深的影響,不得不提。

特呂弗的《四百擊》經典無需多言,片末持久的長鏡頭拍攝主角奔向大海時,我覺得自己的身體彷彿在燃燒。馬修的《怒火青春》,同樣的法國電影,黑白記錄影像下是潮濕的火藥。《猜火車》片頭I choose do not choose,I choose something else。《魚缸》、《大象》等冷冰冰的青春片,都是能使人感觸良多的電影。

我想用兩個字做這一節的結尾,兩個小時的電影能包含200年的歲月。兩個位元組的文字能包含20年的情愫。

青春。


三、我只是不願屈服

同對電影的熱愛一樣,搖滾樂亦是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執念之一。搖滾精神包含許多,但對不公平的社會體制,對種種絕望的抗爭,是搖滾精神一直以來的核心。有太多電影體現著搖滾精神,只要它涉及抗爭,並且事關希望。

高三在看完《飛越瘋人院》後,我忍不住把它帶到教室,趁班主任不在的自習課時給班裡同學放了這部片子。希望能對深陷高考泥潭的大家有所幫助。所有人都知道高考是一件多麼操蛋的事情,我們或許不能像傑克尼克爾森飾演的麥克墨菲那樣抗擊體制,但我們至少能在心裡抱有念想。麥克墨菲最終被切除了腦葉,成了千千萬萬站出來抗爭體制的犧牲品中的一個。但至少酋長打破了桎梏,奔向了自由的美洲叢林。

《肖申克的救贖》最終在當年奧獎中雖然輸給了《阿甘正傳》,但它在影史上的不屈地位不用贅述。生命在於不滅的希望與信念。如果20年的囚徒都不足以磨滅人的希望,還有什麼可以。

史泰龍的《洛奇》曾經振奮了經濟大蕭條時期的美國人,他掛著血沫的嘴角仍在嘟囔:「我只是不願屈服。」或許一個人沒有辦法改變什麼。但當你看著《V字仇殺隊》的片尾無數在暴政下被壓迫的人民穿著V的制服走上街頭時,你的身體莫名的就會燃了。

《搏擊俱樂部》中布拉德皮特的哲學說失去所有,便是自由。可在失去所有前,我們需要抗爭。庫布里克的《發條橙》提出了這樣一個沒有答案的問題:人在未來的社會體制中,在科技高度發展的過程中,能否依舊按照自己的意志選擇自己的行為?抑或是作為一個「發條橙」任人支配而沒有自己的主張?或者說人在社會體制中如何保持自己的自由意志?

《海盜電台》、《死亡詩社》甚至《美麗心靈》、《聞香識女人》等等電影總是能讓我一瞬間就燃起來。它們沒有提供這個問題的解決方法,但在它們所描述的或喜劇或悲情的抗爭中,人生才能有所著落。因為那本就了無希望的人生,若是不努力抗爭,我們何必還要繼續存在下去呢?

我一直鍾情於美國的60年代,那個時代屬於搖滾樂,屬於嬉皮士,屬於抗爭。不論是公路片始祖彼得方達的《逍遙騎士》,還是後代緬懷那個時代的《穿越蒼穹》,那個時代的人們彷彿統一了步伐,在壓抑了太久之後同時發出了吶喊。上次產生類似吶喊的時代是歐洲的文藝復興。我相信這樣的吶喊會穿越時間的帷幕,在每一個時代同樣的振聾發聵。

那聲吶喊是:

我只是不願屈服。


四、愛情與人生

把愛情與人生放在一起,是因為沒有愛情的人生,我以為不足以稱之為人生。

前面說過,我電影的啟蒙作品是《廊橋遺夢》。兒時無法理解愛情,但卻也被電影打動,因為愛情,是人的本能。

老師在課上提到過《愛在黎明破曉前》和《愛在日落黃昏後》,這兩部小成本文藝片我一直以來都十分喜歡。近來聽說理查德林克萊特要續拍第三部了,取名叫《愛在午夜降臨時》。我無法預想故事會如何發展,但這段如此平凡的感情,卻那般熾烈的打動我心。You had me at hello.

遇見你,已經很不可思議。

這是我最嚮往的愛情。

《泰坦尼克號》是無數人心中的經典。卡梅隆的電影工業與電影藝術的完美結合。You jump,I jump。

還有什麼比這更能打動人心。

這是最令人動容的愛情。

如果世界上能有什麼超越死亡,那就真的只有愛情了。《人鬼情未了》經典的不只是那首主題曲,還有I love you,ditto.

這是最偉大的愛情。

《卡薩布蘭卡》英格麗褒曼聽到As time goes by時不自禁滑下眼眶的淚,還有亨弗萊鮑嘉的那句:Here』s looking at you.

這是最美麗的愛情。

描述愛情的電影太多,可所有電影加在一起也不足以描述愛情。愛情是什麼。愛情是《基督山伯爵》中基督山的那句話:「讓我死。讓愛情活著。」

「我的天!這就是人生,它茫然的掉落在我的後背----如同白茫茫的大海!」莎翁借麥克白之口如此形容人生。

《美麗人生》中當父親笑著走向死亡;《勇敢的心》里梅爾吉布森在斷頭台上高喊自由;《楚門的世界》中金凱瑞微笑著說:早安,午安,還有晚安;《心靈捕手》中的馬特達蒙與女友將車開向遠方;《國王的演講》中國王最後那段艱難卻振奮人心的演講;《午夜巴塞羅那》中兩個美國姑娘的頓悟;《獨行殺手》中那曲未奏完的鋼琴曲;《12怒漢》只有一個場景卻扣人心弦的陪審團辯論;《超時空接觸》中那不停息收到的電波;《安妮霍爾》里伍迪艾倫最後意淫的劇本。

電影中有各種各樣的人生。我想這就是電影的魅力了。在2個小時光與影的隱蔽下,你是誰,你來自何方,你要去往何處都不再重要。

蜷縮在世界的角落。人生在這兩個小時重新來過。


五、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這句話出自徐克。老師曾在課上提起過徐克和吳宇森。與你一樣,我也喜歡早年的徐克,好萊塢之前的吳宇森。我知道當你問起徐克和吳宇森的代表作時,同學們說出的是《龍門飛甲》和《赤壁》時,老師你有多無奈。曾經拍出了《新龍門客棧》和《英雄本色》、《喋血雙雄》這樣的導演,居然在新成長起來的影迷的印象中,代表作會是這樣兩部爛片。。。真是電影工業的一種悲哀。

港片的黃金時代一去不返。我覺得在劉偉強麥兆輝的《無間道》三部曲後,香港警匪片的時代就過去了。在王家衛的《東邪西毒》後,香港武俠片的黃金時代也過去了。

可是每個男孩的心中都有一個江湖夢。刀光劍影,槍林彈雨,兄弟情義,快意恩仇。

直到現在,每當我想起小馬哥在《英雄本色》中用鈔票點煙,一席風衣,胳膊還帶著碎掉的彈片,說出那句:「因為你是我的兄弟。」,依然會熱血沸騰;想起山雞在《古惑仔》中為了兄弟情義忍辱負重最終報仇雪恨仍舊會覺得大快人心;想起劉青雲和劉德華在《暗戰》中的惺惺相惜還是會蹉嘆人生無常;想起劉德華梁朝偉在《無間道》中那場經典的樓頂對手戲依舊會感慨宿命弄人。

當然還有銀河映像杜琪峰,《槍火》,《放逐》,《黑社會》。

那是曾經多麼輝煌的香港電影。那是多麼光輝的一段江湖歲月。

我無力分析港片為何這些年就走起了下坡路,不過我真是無比懷念那段歲月。

不過還好我們有昆汀。把cult片搬上大雅之堂的昆汀。

老師曾在課上放了《被解放的姜戈》和《無恥混蛋》兩部昆汀的電影,足見老師對昆汀的熱愛。我也一樣。

接觸的第一部痞子昆的電影是《殺死比爾》。凌厲的剪輯,到位的配樂,犀利的劇情,爽快的節奏,立馬就能把人抓住。之後又找來《低俗小說》、《落水狗》、《四個房間》等等昆汀標籤的片還有《姜戈》和《混蛋》這兩部他的新片膜拜。我想暴力美學自吳宇森開創,柯恩兄弟和沃卓斯基兄弟在《冰血暴》、《老無所依》、《黑客帝國》等片里發揚光大以來,昆汀無疑是最好的繼承了衣缽的導演。

而且昆汀的電影帶有濃濃的個人風格,看了這麼多部昆汀電影,我覺得昆汀的個人風格應該是這樣的一句話:帶著優雅的粗俗。血塊亂飛卻不覺血腥,槍林彈雨卻悄無聲息,台詞句句紳士卻暗裡藏刀。能把黑色幽默和暴力美學展現到極致的在這個時代只有昆汀了。

老師還在課上放了邁克爾曼的《盜火線》。我的天。我真是太喜歡老師您的選片角度了。天知道我有多喜歡羅伯特德尼羅和阿爾帕西諾。前幾年我父親去美國出差路過洛杉磯好萊塢星光大道,我讓他在星光大道上幫我拍兩個腳印回來,一個是阿爾帕西諾,另一個就是羅伯特德尼羅。《盜火線》的意義與經典無需多言,兩個影帝唯一合作的片子怎麼可能不經典。

我只想說阿爾帕西諾和馬龍白蘭度的《教父》,帕西諾自己的《疤面煞星》,《忠奸人》,德尼羅的《美國往事》(有《美國往事》這麼一部片還需要再說別的么???)、《盜亦有道》、《計程車司機》。這些片讓我愛到詞窮。

因為這些電影講述的雖然是黑幫,雖然是非法,但它們卻是男人的聖經。是對這個荒唐的世界荒唐的規則的適應與叛逆。

徐克那句話說得多好啊。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六、有藝術氣質的商業片,是最美的夢境

老師曾說我們在課上放的電影,會是商業與藝術氣質兼備的,會是有藝術氣質,也有一定商業價值的片。對此我十分同意。其實有一定商業價值又不失藝術性的電影,才是最好的電影。

電影最主要的功能,是造夢。當資金充足時,電影能造出最美的夢境。

詹姆斯卡梅隆的偉大無需多言。他能通過《真實的謊言》、《泰坦尼克號》、《阿凡達》這樣在藝術上同樣取得巨大成功的商業片取悅所有人,還能用電影去促進科學技術與工業的發展。你可以不喜歡他,卻不得不仰望他。

此外彼得傑克遜的《指環王》三部曲,三部曲我至少都看了有5遍。讀完原著時我原以為複製中土世界是不可能的。可彼得傑克遜做到了。銀幕上的中土世界甚至比原著更迷人更引人入勝。

對《哈利波特》的愛是因為《哈利波特》的故事從小陪伴我長大,電影已經做得很好,起碼兒時甚至現在依舊魂牽夢繞無數遍的霍格沃茨在銀幕上有了歸宿。哈利羅恩赫敏與我們這一代一同成長。

喬治盧卡斯的《星球大戰》系列。有一句話是那麼說的,《哈利波特》陪伴著90年代的地球人長大,《星球大戰》陪伴著70年代的地球人長大(可見90年代前的中國不屬於地球,資本主義對未來的暢想在以前的咱這兒是胡雞巴扯淡),喬治盧卡斯一個人構想了《星球大戰》的一切,還把它搬上了銀幕。它與庫布里克那部經典的《2001太空漫遊》的不同之處在於,《2001太空漫遊》是部高雅的太空歌劇,而《星球大戰》系列則是老少皆宜的星海夢想。原力與你同在,還有,我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還有一個我個人十分喜愛的導演不得不提。克里斯托弗諾蘭,他的《盜夢空間》自是商業與藝術氣質兼備的典範,此外他的《蝙蝠俠前傳》三部曲也是我心中超級英雄電影最好的模版。《蜘蛛俠》、《鋼鐵俠》、《綠箭俠》、《美國隊長》、《雷神》,甚至《復仇者聯盟》,各種超級英雄電影層出不窮。而諾蘭的蝙蝠俠布魯斯韋恩少爺,是我心中最牛逼的超級英雄,沒有之一。

我們不是不願讓電影商業,而是害怕電影為了商業不惜一切。

我們希望電影為我們製造出最美的夢境,而不是我們為電影貢獻出最多的鈔票。


The End

雖然還是覺得有很多對電影想說的沒有說到,有很多摯愛的電影沒有提到,但在通讀了一遍上文後,我覺得足夠了。

1895年,自從法國的盧米埃爾兄弟在咖啡館把火車開到幕布上以來,電影已經成為了不可缺少的一種藝術形式。我十分慶幸能夠生活在一個在電影院花35元就能離開這個喧囂世界兩個小時的時代。夢想在這個時代已經足夠廉價。

感謝老師耐著性子讀完這一大堆我的見解與感受,其實歸根結底,這都是說給電影的情話。

這些電影陪伴著我一路走來,也將陪伴著我一路走去。

把燈關了,把帷幕拉開。

不需要睡眠,你看,夢就在那裡。


本想回答@韓明耀@秦書劍 的回答,無奈字數太多,粘到這裡,算作自己跟自己的回答了。

非常感謝你的回答,第一次覺得知乎這麼親切,很真切的參與感。原本是有些牢騷的抱怨話,本不值得理會,想不到竟惹起了一群喜歡電影的Moivegoer的討論。只是最近生活一團糟糕,思考著想理性的打理自己的生活,所以突然有了反思自己生活的想法。

樓主所講的跟我有好多共鳴,生活不能講圖一時快樂,但看電影的過程卻是讓我忘卻自己,可以快意恩仇、肆意無忌。

1)上高中前,在地方衛視上有一些電影頻道,整天放一些不知名的電影,雖從未當成愛好過,但也跟著鄰居家的大哥雲里霧裡的看了許多動作片,好多電影連名字都不記得,只是後來再看到時發現自己有過印象,記得李連杰的電影、黃飛鴻的電影是最流行的。李連杰記得最清楚的一部是黑俠,帶著個面具,在雨中打鬥的場景。那時的VCD也蠻多,我初中買了幾張,但都是獵艷尋奇一般屬於青春期的躁動。
2)高中第一次看電影讓我躁動是學校周末放映「阿甘正傳",阿甘喜歡的女人離他而去,第二天不生不息,開始他的跑步生涯,從白天到黑夜,從無鬍鬚到鬢髯叢生,從平原到海邊到高山,不問一切,沒日沒夜的跑,在夕陽下越來越多的跟隨者,越來越多的人關注他。在高中生活壓抑的自己,那個傍晚看完這部電影,跟好朋友一起來到夕陽下的足球場,自己也興奮的喊道,我有機會也要跑遍中國。
3)大學時,不知為何,也沒有人引導,自己看的電影漸漸的多了起來。可能自己買電腦較早,剛開始大家沒電腦,幾個人一撮的跑到我這裡一同看電影,一起歡笑,也談不上交流,看的也都是些「變形金剛」一類商業片,但就這樣即使大家都買了電腦,我還是養成了看電影的習慣。當時還喜歡整天逛Mtime時光網,跟著他們學習,有看不完的電影。
4)所以,不管自己看不看懂,也不會分析其意識流態、主義立場,一股腦看了好多電影,到現在許多也沒有消化。溝口健二、小津安二郎、黑澤明、基耶洛夫斯基、馬丁西科塞斯、布列松、金基德、侯孝賢、楊德昌。那時只是跟風,喜歡聽別人講故事一樣,但真心不懂得怎麼欣賞,不懂得有什麼區別,為何「雨月物語」那麼牛叉,為何金基德的「時間」「漂流欲室」那麼極端,電影畫面也不清楚,卻備受吹捧,自己裝著一個問號。
5)到了現在,這學期選了一門選修課「女性主義電影欣賞」,透過這次課,我才發現電影並不是完全追求新鮮刺激、新奇的故事、新奇的電影手法、牛叉的鏡頭構造,有些電影如果不帶批判的眼光去看,反而是一些反面教材,看多了只是lese一般。借女性主義的審美眼光來講,好萊塢的許多電影以及大陸的許多商業片,有意識無意識的都充斥著色情以及導演膚淺的理解。女主角是漂亮的,男女是不平等的,追求著暴力、鬥爭這樣的男權意識,而不是通過理性的分析去做深度的探討,這樣下去,如果整天還一直追逐著自己的心緒亂看一氣,豈不是僅僅是一名尋奇獵艷的借口了?
6)曾經,看小說、看電影,真心就像聽別人講故事一樣,自己留心著每一個奇特的有趣的故事。但看多了的時候,發現這樣下去遙遙無期、沒有止境,倒生出頹廢無聊的想法來了。因為如果只是追求著新鮮感,每部電影都是與眾不同的,就像書一樣,都值的一看,大不了看完亂罵一番罷了。故事是聽不完的,只有慢下腳步,思考著如何在電影的海洋里,怎麼繼續前行?


你舉得幾個例子我都深有體會:
1)看電影時帶來的快感,就像是坐著時光列車去穿梭於另外一個時空,忘記現實的一切,沒有了顧慮,沒有了憂愁,那感覺是做夢時的輕盈,而且這個夢境是那樣的真切,你都不用懷疑自己,除了燈光漸起走齣電影院時帶來的陌生感。
2)安東尼奧尼講:電影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讓時光流逝變得那麼甜蜜。我想,心理學家是否可以研究一下看電影時人們的心境,是否在真實世界中的弱者、失敗者喜歡看電影的概率較大些。對於那些畏懼、害怕現實生活的人們,電影就是一個避風港,他任由著別人來操縱自己的生活,任由導演來引導自己體會別樣的生活,省去了自己的操心顧慮,那種輕鬆感是如此的放肆以至於沉迷其中不能自拔。記得有些報道是講在經濟蕭條的年代,電影、文化產業反而較為繁榮,就像美國大蕭條年代反而是好萊塢電影公司爆發誕生的年代。
3)「木乃伊防腐指南」我也買了,而且在北京庫布里克見到了「大虎旗皮」本人,書上還有他的簽名,當時也是腦熱想追尋「電影的意義」。前半部分太過專業,採訪、技術、翻譯都太生硬,倒是後半部分的幾則影評寫的不錯。看到別人死去活來的吹捧一部電影,就像有些人特別喜歡「蝙蝠俠:黑暗騎士」,說道不看XX遍就別說你看懂了著部電影,我當時很認真的看了這部電影,除了讚歎小丑的演技以及那憤世嫉俗、一針見血的態度還有對正義的嘲諷外,收穫甚微。
4)當然,因為看電影結交好朋友,那也挺美的一件事情。問他/她喜歡什麼電影,一路上能聊上很多,看電影時的許多寂寞、收穫,彼此交流,也算一件樂事。
5)杜琪峰也是我上學期喜歡上的導演,最近回家幾天又看了他兩部電影,「大隻佬」「神探」,看大隻佬,我才發現自己為什麼喜歡上他了。或許是因為韋家輝的緣故,整個故事充滿著宿命路、因果說、輪迴說,雖然到現在也不明白後來的故事是在講什麼,但「因果定律」還有宿命論倒很符合我現在的心境,所以我覺得這部電影妙到極處;印象深處還有李鳳儀得知命中注定難逃一劫,對大隻佬講」能不能借我一分鐘時間「,牽著他的手,慢慢穿過幾個街道,洒脫地走開,不回頭,默默的落淚,命運與愛情的命題,那麼的優雅。而『神探「結尾處的那個換槍的鳥瞰鏡頭,四周黑空,彷彿一舞台劇,何家安不知所從,結局也說不清楚,而人性的善惡也在一念之間。
6)在電影院一起看電影、瞎侃當然也是人生一快了。

但還是想講一下我的體悟,倒是王小波講的,所有的痛苦皆是源自對自己無能的抱怨,或許是自己精力能力的限制,對待電影也越來越理性了,不會再像從前那樣痴迷泛濫,但對電影的熱忱不能說變小了,從電影里學到、收穫的東西是不勝枚舉的。

突然想到了在我腦海中出現了多次的鏡頭,沒有記錯的話,楊德昌的」一一「里梅梅跟吉他店的小夥子談戀愛,第一次在肯德基店談話,小夥子講,自從電影誕生了以後,每個人的人生經驗比從前的人要多了好多倍,比如說我們都沒有殺過人,但都能體會殺人的感覺,那種血濺滿地、兩眼直瞪的情景不知在電影中重複了多少遍。但故事的結尾確實諷刺,這位」殺人「經驗豐富的小夥子竟然聽從女朋友的唆使拿起了刀把老師給殺了,電影的意義,也無從知曉。

是的,人們把電影列為第七種藝術,有別於以往的傳統藝術,作為才誕生一百年的藝術形式,它與大眾息息相關,每個人都離不開它,或許有一天,當你老了,當你回憶起你的過去,你可以用電影院的電影列單中找到你的蹤跡,或者當你看到某個電影的片段時,你會回想起曾經在某個角落裡你孤單的抑或成雙成對的身影,你會老淚橫生。你那時感嘆,電影是我的人生筆記,它承載了好多。


表示和樓主有非常強烈的同感,大學裡面看了近八百多部電影,完成最初的電影啟蒙。也許是因為性格,和電影的天然安靜、獨處的屬性,觀影是閱讀之外最大的愛好,這件事比閱讀好的地方就是,它可以獨處,也可以和別人一起欣賞,不一定每個人喜歡閱讀,但至少大家都看過電影。
工作之後,我希望自己過一種有意義、充滿奮鬥的精神,也希望擺脫原來閱讀和觀影帶給我的文藝青年標籤,所以堅持了2個月沒看電影。
但是現在我還是在下班回來之後,偶爾會看電影,人不必妄想完全的自製,人的欲求就像一節水管的自來水,總有一個地方要出來,你堵住了電影這頭,必定要從他處出來。
如果電影真的讓你開心,快樂,偶爾為之,並無不當,再說看電影其實沒什麼大不了個的,談不上文藝,也沒有什麼高深,電影本身可以高深文藝,也可以惡俗無趣,但沒有必要把電影的標籤帖子自己身上,看電影只是一項稀鬆平常,樂而為之的愛好罷了,無關文藝,也無關人生。
願樓主能得洒脫。


如果你能單純的從電影中獲得樂趣,樂此不疲。

那麼就沒有必要再去其中尋求某些功利性的收益。何謂浪費自己的時間?何為不浪費?

霍普金斯在自己已是成名後的一次訪談中表示:他所做的一切,一切表演,都毫無意義。

不要妄想著追尋洞見,追尋意義,追尋縹緲的未來。

對於未來的提前準備都是虛妄,你一步一步的追尋,一次一次被拋下。

然後,就這麼追著追著,你突然發現,其實已經站在了未來里。


和你有同樣的想法。我覺得,電影和書籍都是一種消遣時間的方式,我們在消遣的同時勢必也獲得了一些想法,一些感悟。不是說讀了幾本名著,看了幾部反映社會現實的電影,就一定要有什麼感悟。而是有些打動你的情節會讓你在往後的日子裡有一種彷彿經歷過的假生活經驗。你現在花時間迷惘過的,思考過的,將來困擾你的時間就會少一些。最後想說,書籍和電影都只是消遣時間的東西,不要抱著能收穫什麼的功利心態去對待。個人觀點,不喜勿噴哈。想學點什麼的,請研讀專業課本或者感興趣的相關資料


因為想從電影里看人生


推薦閱讀:

把愛好當事業是很可怕的事情嗎?
你最後悔沒有在哪個愛好或者技能上全力以赴?

TAG:電影 | 生活 | 愛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