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收入達到多高時可以購買奢侈品?
年輕女孩大部分都愛漂亮、愛趕時髦,會想偶爾買一些奢侈品點綴一下自己。
但是奢侈品的價格確實不菲,女生應該在達到多少收入(或有持有多少存款)時才算合理地購買奢侈品?特別對於剛開始工作的女生來說,購買奢侈品算過分(或逞強)嗎?
感謝大家的關注,既然那麼多朋友對此有看法,想補問幾點:
- 對剛畢業踏上工作崗位的人來說,哪些牌子算得上是奢侈品?30 歲呢?40 歲呢? (比如有些人把 MK/COACH 歸為奢侈,有些把 B、C、D、P、L 歸為奢侈。)
- 是應該多存錢,還是應該及時享樂?
- 有沒有什麼理財建議給予年輕剛工作的女孩?
當你月入一萬的時候,
可以不吃不喝一個月買一隻Prada的包,
再不吃不喝半個月買一雙Jimmy Choo的鞋。
用不了一年,
隨著朋友圈的微商和代購的瘋狂刷屏,
你會不知不覺產生欲求,開始嚮往更好的裝備。
好,讓我們把裝備繼續升級,
你可以不吃不喝一個月買一雙manolo blahnik的鞋,
然後不吃不喝八個月買一隻二手愛馬仕Birkin包,
再不吃不喝四個月買一件Max Mara的大衣。
你全副武裝搖曳生姿地走在大街上,
感覺路人紛紛投來羨慕的目光,
但你可能心裡想:
靠,這birkin金屬件怎麼這麼容易劃,才用幾天又花了。
腳下的mb要繞開石子,可不能掛絲。
身上的maxmara一定不能弄髒,乾洗費要一兩千呢。
和你一起玩的太太們剛開始會大加讚賞,
但久而久之就會悄悄嘀咕,
哎喲,xx那Birkin就一個嗎,怎麼從來不換?
她那鞋雨天就不穿,是不是沒車接送啊?
她那大衣從來不洗,嘖嘖嘖...
而你可能會想,
靠,
等老娘再攢幾年,
遲早會買另一個最hot的顏色,威幾條街,
遲早買一輛豪車,腳不著地,
遲早...
也有可能會想,
裝什麼b,累死了,這不是我的生活方式。
你說對了,奢侈品是一種生活方式。
漫天的廣告拚命地講給你聽,
我們代表了上流階層,
我們代表了高級生活方式,
但是,多高算高呢?
慾望膨脹,消費升級,最好不斷不斷升級。
是啊,
你覺得拎愛馬仕就是上流,
費盡周折搞到一隻,
卻不知道真正上流的遊戲規則是,
每種顏色一隻。
你覺得戴腕錶是上流,
省吃儉用買上一塊表,
卻不知道他們香港專櫃,
真正上流可以直接打四折,
你一介平民就得多掏六成。
你覺得限量版是上流,
左右拜託代購買回來一雙,
卻不知道品牌公關一雙雙往上流家裡送,
她們收到笑笑,轉身就扔給助理。
真正對奢侈品的態度應該是:
為喜歡而買,
而不為讓別人高看一眼而買,
那只是一個logo,不是你。
所以,
先提升戰力,再提升裝備。
嚮往美好,同時踏實過日子。
是鑽太給您的真誠建議。
我在五線城市生活,年齡28歲,月收入1.3萬。我的化妝品是平均是500元一套,夏天穿的衣服和鞋子,平均是130元一件,而且還就只有幾件。我的存款也就是幾萬塊錢。
再我們的城市算是收入高的,同事會說,你收入這麼高,看你穿的也不怎麼滴。吃更是省吃儉用,很長一段時間才會去吃一次甜點。
為什麼?
原因很簡單,窮怕了。
我從小在農村生活,我有兄弟姐妹六個,都是一個媽生的,爸媽就是靠種地養活我們,要不是做點小生意,可能我們家的孩子,會被別人領養幾個,那時候的生活幾乎是只能解決溫飽,小孩子吃的零食在我眼裡是我的奢侈品。
我是九零後,但大家可能想不到,我小的時候撿過別人吃過的泡泡糖,一次次的吹起來,直到吹的兩腮都疼,都不捨得吐掉,那個時候能撿到我就很開心了。
每次我都是我們班級里交學費最晚的,老師就會把我叫到講台上,讓我當著大家的面說,什麼時候把學費交上來,那個時候,前幾名交學費的同學,學校會獎勵背包,即使那是我夢寐以求的書包,我只有看的份。我的書包都是媽媽用布縫起來的,那時覺得丑極了,現在成了我的奢侈品。
家窮的孩子早當家,我真不知道什麼是叛逆期,什麼叫網癮,那時候同班的同學都是跑到網吧去打遊戲,而我連qq都不會用,不是我不去,我是乖孩子,是我沒錢去。
也沒有早戀,二十三歲,才有了初戀。
談了三年,我們一起創業,從擺地攤開始,不怕吃苦的我,總認為我們的生活會越來越好,果真我們的生活變好了,但是沒有在一起,他家境比我好點,從小也沒有吃多少苦,每次掙了錢,他都是想消費犒勞一下,而我總覺得,應該繼續投資,不斷壯大,還是要節約一點,我們的價值觀慢慢的變得不同,總是吵架,最後還是分了,分手那天,他給了我三百塊錢,我沒要,於是26歲,我是個窮光蛋,一分錢沒有。
分手後,我連矯情的時間都沒有,趕緊去找工作了。
後來繼續做投資,把家裡錢,幾乎都賠完了。
用了兩年的時間,終於把我的存款從負數變成了正數,那是用無數個加班換來的。
身上的負債還完以後,第一件事,給我媽買了一條項鏈,4000多塊錢,那是我媽媽的奢侈品。
第二件事,花了3760元,一個人去漠河旅遊。這是我的奢侈品。也是這麼大以來為自己花的最多的一次錢。
一路走來,我依然覺得自己是幸運的,能熬過那些艱苦的歲月,爸媽沒有把我們送養給別人,我們一家八口依然還是一個完整的家,並且很幸福,這是我們家的奢侈品。
而我能夠經濟獨立,並且還能送爸媽禮物,是我的奢侈品。
你看這是我68元一件的體恤,還不錯吧!
我剛工作那會兒,特別羨慕人家的奢侈品包包,那個時候還沒做自由譯員,是在公司做inhouse拿8k的月薪,於是托朋友從美國買了一個2.5k的mk,當然這頂多也就是個輕奢品牌。那個時候我想以我的收入(除本職工作以外還做兼職翻譯),以後一年買一個5k-10k左右的包包不過分。
第二年,我做了自由譯員(第一年兼職的收入居然超過了正職,於是果斷辭職出來做自由了),收入也比以前高了,差不多月均20k,我卻決定不買奢侈品了,不止是奢侈品,我開始控制自己的物質慾望。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認識了現在的男友,他可以算是個富二代,從小阿瑪尼啊hugo boss啊paul and shark啊chhc啊穿著長大的,他說到後來就覺得這些物質享受很沒有意思,也買不來幸福,你不過是被這些琳琅滿目的品牌洗了腦(推薦大家看一本書《品牌洗腦》),而去掏腰包買些completely overpriced的東西,正正是中了這個虛榮浮誇的物質世界的圈套。他的嫂子在一個國際平價品牌負責全球採購,很多人們追求的大牌其實跟這個平價品牌用的一個供應商。我也開始意識到買包包帶給我的喜悅感太短暫了,根本維持不過一個禮拜。所以人們才會在這條敗家路上越買越多越買越貴,因為我們盲目地以為更好的物質能夠帶來更深的幸福。
第三年,我倆的年收入突破一個大關,我們仍然選擇公交出行,只添置必要的物件(推薦《斷舍離》),不過分奢侈享受。我們考慮更多的是理財投資,如何讓資產更好地保值升值。男友媽媽曾跟我說了句我很贊同的話:如果要用錢買什麼的話,就用錢買自由吧。或許現在還看不出來,但是我認為年輕人越早實現財富積累並獲得資產性收入,那麼長遠來看就會更早獲取財務自由,你可以更早地實現"不為了錢工作",也可以有更多的時間精力去陪伴你的家人,教育你的孩子。至於說給年輕女孩的理財建議,我想說理財兩年,我最大的體會就是:最好的投資是投資你自己。如果剛畢業賺的不是太多,除了適當存一些以外,你可以用來投資自己,學外語學了一門再學一門請健身教練啊學烘焙啊寫小說啊學設計啊學手工啊學跳舞啊……總之,學你一切喜歡的想學的東西。
一個人的精力和時間是有限的,你花很多時間買買買逛逛逛花花花,不如去學投資理財,從財富增值這裡找成就感。不要到了35歲看看,自己一堆過了時的包包衣服,銀行戶頭上區區幾萬,想做點什麼事情都捉襟見肘,那時候再來後悔。
年輕女孩,學著做自己財富的主人,而不要成為物質的奴隸。
————————————
最近這篇回答多了很多贊、感謝與收藏,謝謝大家抬愛。上面的回答針對題主說的「年輕女孩」而寫的,下面補充一下我們對奢侈品的其它看法:
我們並不反對大家買奢侈品,事實上有兩種情況下我們也是會買奢侈品的:
- 第一種情況:工作需要。如果你的工作涉及到需要以奢侈品來證明你在工作上所取得的社會地位和信服力,並且這種印象有助於你征服客戶。男友今年換了工作,需要帶隊去世界各地參展,為此他買了兩套hugo boss的西裝、一件zegna外套和一塊好表。這塊表就是能讓他在與客戶一起的社交場合,不經意地增強信服力的信號。這樣功效的奢侈品,有個一兩件就足夠了。等你真正能力和地位強到無論穿戴什麼,對方都會跟你合作的程度,你就不再需要這樣的奢侈品加身了。我曾在會場看到一個大集團老總,來開會時穿著麻布衣褲,腳上穿著黑面老北京布鞋,身上就背了個帆布購物袋。
- 第二種情況:這個品牌的產品有足夠好的實用效用,能夠讓你減少在購物上消耗的時間成本。他買的西裝和外套主要起的就是這種功效,他說:「如果不是知道我會穿十年,我是不會買的」。他現在就還在穿高中時買的paul and shark羊毛衫,機洗十年也不起球不縮水,直到現在還是好好的。我買的rimowa箱子(黑色超輕,不是銀色那款)已經用了七八年,每次出差旅遊用起來都得心應手,從沒出過一點毛病。
奢侈品其實是一個與我們的收入水平掛鉤的相對概念。年入十萬的時候可能會覺得LV是奢侈品,年入五十萬的時候可能會覺得愛馬仕才稱得上奢侈品,年入幾千萬的時候會覺得私人飛機才是奢侈品。所以你們發現了嗎?追求奢侈品的人生,物質慾望是沒有盡頭的。這個世界上的各種品牌和商業集團,恨不得用各種廣告媒體明星代言口碑營銷科學推薦心理攻勢讓你不停地買買買,然後他們就可以樂呵呵地數錢。有些人可能對我們的生活方式有些不理解,男友從小到大的生長環境里,接觸了太多物質世界豐富而精神世界空虛的人,因此也對他現在的人生態度影響很大。其實以我們的收入水平,買點萬把塊的奢侈品,對我們的生活和銀行戶頭沒有什麼影響。但就是這種「反正也不影響我生活啊」的心態很可怕,是的,它不影響你的物質生活水平,但被過多的物質所佔據的心靈很可怕,今天想要擁有這個明天想要擁有那個的生活,讓你的心靈並不感到輕鬆。這一兩年,我像一個減肥的人一樣,一點一點地控制自己的物質慾望,現在真的過得比以前輕鬆自在很多。有人可能會問,既然你說太物質不好,那為什麼你又要追求財富自由?我想借用一句自己寫過的話:積累財富是你挑戰世界規則的底氣,而控制物慾是你敢於不被這個世界規則所改變的勇氣。
~~~~~~~~~~~~~~~~~~~~~~~~~~~~~
2017年2月13日更新
最近這個答案貌似又被頂了起來,距離上次寫這個答案已經過去一年多了,那就更新一下我的一些想法和狀態,同時回答一下評論區主要問到的幾個問題。
1. 「為什麼不買車?」
我的工作性質不是每天坐班的,一個月工作十來天,有時出差在外,有時錯峰出行,公共交通一般並不擁擠還挺方便,平時工作坐太多,走走也挺健康。如果犯懶就打專車一樣快捷經濟。遇到高峰期我是更不敢打車的,我這行守時是相當重要的,因為讓客戶們等翻譯來再開工那影響非常不好,這種時候我寧願稍擠一些也要坐地鐵,好在我家附近的線路要麼是反面開門,要麼下客量比較大,所以不太有扒門縫那種十分擁擠的尷尬。
我男友需要常常國外出差,在國內的時間他基本打車上班,因為公司不卡他的上班時間,所以即使高峰堵車對他也沒什麼影響,要是堵在路上他就可以在車上處理一些郵件,打一些電話,一樣可以工作。其實公司今年給配了一輛賓士E,但是如果他自己開就沒那麼方便地工作了,除非周末用用,但是周末他喜歡跟我和朋友喝喝啤酒聊聊天,帶車也不方便,所以這輛車一直沒提。
其實我家小區當中,有很多車據我觀察平時工作日是不開的,現在打車軟體這麼方便,就為了一個月八天周末出行而買車,我覺得性價比實在太低,算上停車費、油費、保險費、交通違章罰款、代駕費、保養費,還有找車位和處理這些費用的麻煩,這樣的資金和時間精力的佔用,個人認為真的效率挺低的。
2. 「從消費當中獲得快樂也是值得尊重的一種生活方式啊」
當然,選擇怎樣的生活方式是每個人的自由。題主在問問題的時候,尤其是針對年輕女孩群體來問的,我依然覺得對於年輕女孩來說,越早地認識到儲蓄和理財的重要性,長期獲益越多。
前幾天我見了個朋友,她說很感謝去年遇到我,並且告訴她開源節流的重要性,讓她開始去有意識地儲蓄和規劃自己的支出,她現在的儲蓄額已經大大超過了同齡人,並且計劃一兩年以後用自己的錢去國外讀書,然後爭取留在國外。金錢財富,是一種工具,奢侈品消費是使用這種工具衍生出的一種生活方式,然而掌握財富這種工具,所帶來的是多種生活方式的可能性,以及增值所帶來的自由度。在這一點上,兩者的意義是不可以相提並論的。而對於年輕人來說,能夠更早地通過財富積累去改變自己的人生軌跡,這才是五年十年後決定了與同齡人是否拉開差距的拐點。確實,把掙來的錢花在奢侈品上能給你帶來一些快樂,但你花掉的不僅僅是錢,而是一種更廣闊的人生可能性。
我與男友收入繼續穩中有升,目前的資產規模及投資回報,保守估計已經可以實現15w的年被動收入,預計我們在三十歲以前,30w左右的被動收入沒有問題,算是能夠實現財務平衡。說實話我們的圈子裡不乏跟我們一樣收入比較高的朋友,但真的就是因為消費水平也很高,財富積累很少,讓他們做很多事情時沒有底氣,想辭職不敢辭職,想提加薪又怕丟了工作。我男友這幾年工資漲幅很高,除了能力和貢獻以外,有一個很大的原因是他有足夠的談判底氣。而且我們現在的工作狀態都很好,因為我們不會委屈自己去出於經濟的需要而工作了,這種心態改變之後,連工作的意義都會開始變得不同。
我不敢說我們的觀念一定的對的,但是有必要跟大家分享一下這種觀念所帶來的獲益,希望大家也能找到自己理想的生活狀態吧。
3. 文中提到的護膚品品牌
過去我一直是私信給知友的,現在工作比較忙,就不一一私信了,這是德國平價連鎖超市LIDL裡面售賣的自營護膚品牌,品牌名我就不說了,你們自己查吧,如果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去問問你們在歐洲的朋友或是代購去超市看看。我有個朋友是皮膚科醫生,她說其實大部分護膚品里的有效成分就是甘油,你用甘油一比一兌酒精,如果酒精敏感就一比一兌爽膚水,其實長期使用效果也很好的。很多醫院的醫生因為手術的關係需要頻繁消毒手部,他們一般都用甘油來保護皮膚。
當你用它,看到的人不會問你這是真的還是假的的時候。
當你能真正品味奢侈品的價值時。
喝咖啡嗎?我猜你喝咖啡,至少你喝過。16、17世紀,威尼斯商人、荷蘭人把咖啡運往歐洲,從此歐洲的上流社會有了「黑色金子」這一飲品。
喝茶嗎?我猜你喝茶,至少你喝過。萬曆年間的歐洲人民也喝到茶葉了,又是萬惡的荷蘭人民起的頭,初入歐洲時價格極其昂貴————被歐洲人民視為皇室專用的「貢品」。隨後,英國人民飲茶的習慣從上流社會慢慢轉進尋常百姓家。
你看,奢侈品總是隨著時代的變化,在貢品和日用品之間變換著,看不到一條明顯的界限。這條界限讓你我無法辨別渴望的物件是奢侈品,還是生活的必需品。
自己不怎麼用奢侈品,倒是經常送身邊人奢侈品。
去年某人生日時,送了他一對袖扣。某人衣櫃里全是法式克夫的襯衫,於是袖扣成了必需品。
某人自己來來回回跑Stefano Ricci看了多次,最後捨不得掏錢跑來勒索我。磨著讓我送他生日禮物————實在不耐煩,靠近他生日那幾天買了送他。
盒子還沒打開,就同我如數家珍的描述Stefano Ricci的工藝、滾軸如何如何,末了拍了幾張特寫po朋友圈。他這精緻男子同我這糙漢子似乎就這麼一分一厘拉開差距。有時他會嫌棄自己幾萬塊的定製西服手藝差了,但沒數落過我這老友送他的禮物。
「畫龍需點睛,你這袖扣一配,我這身suit,才算活起來了。」
想想他真的這麼喜歡,買來送他也是值得的。如果是送哪個多金客戶,不過是丟在配飾箱里,可能這對某人口中做工精美的袖扣就永無重見天日之時。
後來某人說要做飯,幫哥幾個改善伙食,於是廚房改造,冰箱、抽油煙機一併買全。斷斷續續做了個把月飯後開始抱怨,刀不好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啊~~」
這句話就和我嘟囔了一個星期。
我明白他意思,後來趕商家做活動,買了套不錯的ZWILLING。一大箱子搬去他那時,他剛睡醒。穿著內褲開了門,眼睛一亮,拆箱,一手握磨刀棒,一手持鍋,開心的穿著內褲就在大廳里跳了半小時印第安舞。
「嘿~~~~嘿呀~~~~~」
邊跳邊拿磨刀棒敲下鍋底,喜悅之情溢於言表。
回頭問他好不好用,還是老樣子,各種如數家珍,砍骨刀的重量如何趁手,中片刀的設計如何如何人性化。還說自己的大廚之路從此開啟,明年法國藍帶見。我送的這套廚具他也要空運過去,一個都不能少。
其實我都不大明白,做菜我只是個入門漢,以我來看,百來塊千來塊亦或路邊菜市場幾十塊買的一把刀,並用不出什麼區別。
但見他這麼開心,也就有了寶馬贈英雄的意思,燒的錢也就沒那麼肉疼了。
認識個西裝裁縫,有次聊到裁縫剪,老裁縫開始把自己喜歡的幾個裁縫剪牌子一一說來。
我沒那麼懂,也不知道一把好剪刀和一把差剪刀的差距,更不清楚剪刀好不好裁一塊面料時有什麼區別,至於什麼庄三郎、獎三郎更是傻傻分不清楚。
再半年見他,告訴我他一個出師的徒弟下血本幾千塊,買了把上得了檯面的裁縫剪送他,他捧著剪刀就樂呵了一整天。
不過他的幾個小弟子想拿去用幾下時,哪怕只是摸摸,也要被他厲聲喝退。
「小兔崽子們懂什麼好剪刀。」
求觀賞,沒看出什麼所以然,也不知這麼一坨鋼哪值這個價。想來,這世間每個精雕細琢的物件,總該找到屬於它的主人,才是入了正道。
若是著了個同這知乎一般看臉識人的地,被主人拿去恨不得全天下知道PRADA怎麼寫,LV有格紋,Burberry刺繡標的顯擺,未免也凄慘了點————總會讓我有種好閨女遇人不淑落入流氓手的感覺。
家裡的老頭子、老太婆這輩子沒出過遠門,什麼奢侈品都不認識。
去年送了條Burberry的圍巾給老太婆。
好不好啊,我問老爹。
切,你媽她懂什麼,拿到手就嫌難看,回頭上網查完價格半天說不出話。再後來看這小城滿大街的大媽圍一樣的假貨,自豪勁就上來了,每天晚上出去跳廣場舞都要圍著。
過年回去,老太婆對我說果然是一分錢一分貨。手感、保暖程度都不是那些幾百塊一條的圍巾能比的。
是啊,你兒子去紡織廠參觀過,清楚現今號稱百分百羊絨的圍巾里實際用了多少羊絨。
再一年,老頭子沖我要條一樣的,二話不說買給他。
老頭子老太太不認識什麼大牌子,到現在還管Burberry叫八寶力,但我知道送給他們,值。他們會戴上三年,五年,他們不會喜新厭舊,他們知道這是真正的好東西,在東北的冬天裡比市面上能買到的大多圍巾禦寒力更佳。他們早就到了會留心生活中每個細節的年紀,他們沒法和你聊茶葉的歷史,沒法同你聊什麼是茶道。但到了他們這把年紀,舉手投足間皆是禪茶一味。
他們會每次戴圍巾的時候,記得這個在遠方的不孝子。
逛三里屯時,不時會從酒吧里衝出幾個滿身耀眼的年輕女子,大概回家時會隨手把一身光鮮甩到床底。有時我會替那些用心在工藝上的手藝人難過,他們認真創造的物件,並不曾被珍惜,他們的一針一線,比不上一個小小的Logo標記。
送女朋友奢侈品,亂七八糟什麼都送過。月薪5k時就敢花4k買錢包送她。倒是她後來薪水比我多上幾倍,再不用我操心,滿世界出差時,走到哪,shopping到哪。
朋友對我說,她都是你慣壞的,變成個物質的女人。總有天你要付出代價。
幾年過去了,物慾沒多物慾,代價也沒付出什麼。女朋友倒是開始能理解我為什麼願意花幾百塊錢買一瓶洗髮水,花百來塊錢買只牙膏(筆者早產,牙齒、頭髮天生很糟糕,自己很愛惜,日護用品上從來不節省,或許這些對他人來說是奢侈品的東西,對我來說是必需品)。當我花幾千塊錢買條牛仔褲時,也再不會嗔怒了。
我想她懂得了奢侈品的價值。
她知道我愛惜自己擁有的一切,哪怕一條牛仔褲都能穿上五年,她知道我懂得身邊每個物件的價值,珍惜擁有的一切。
她也會如我一般一個包包用上幾年————並不是病態的愛護,捨不得換新————而只是珍視自己的每樣擁有。
每個人都在必需品、奢侈品之間反覆輪迴,忘記了每個物件被創造出的本意。工匠們永遠希望自己創造的物件被欣賞,無論使用它的是個隨手一擲的富家女,或初入職場的月光族。
下次置入奢侈品前,不妨問問自己,懂得品味想擁有的物件的價值嗎?還是僅僅認識一塊Logo。
先把水燒開,再加進茶葉,然後用適當的方式喝茶,就是你所需要知道的一切,除此以外,茶一無所有。
[日]千利休
如果你已懂得了奢侈品的價值,把玩間欣賞它的美,清楚工匠們的用心之處,知道需要它不是因為它的Logo,願意珍惜它,使用時卻能忘記它的存在————那麼同收入無關,同時機無關————你可以隨時把它置入。
-------------------end-------------------
某人從他姐姐那坑到的另一對袖扣
一、
初中那會我有一個國際班的朋友,也正是這個朋友,帶我徹徹底底走進了與那個學生時代格格不入的『奢侈』生活。
她是一個連英語的基本語法都沒辦法完全弄明白的人,但對LOUIS VUITTON、Christain Louboutin等大牌如數家珍,從發音到拼讀,分毫不差,
也是她告訴我,Hermes的H在法語里是不發音的。
當時,我是真真正正地崇拜她。
為了能跟她成為『志同道合』的好朋友,為了能夠正兒八經地配得上她,我不惜以『離家出走』為由,威脅我的父親給我買下了人生中第一個GUCCI。
那是一個奶白色的,普通的手提拎包,兩根帶子,整個包面布滿了密密麻麻的logo。
說實話,以我的審美,一點都不覺得那個包有多好看,但不管怎麼說,我總算是一個擁有一線大牌包的姑娘了,彷彿背著那個包,我就能坐擁跟她一樣的人生。
但大家都知道,越是精貴的包,越容易刮傷,越需要養護,而所有的養護,都是自費的。
即便我每天像護犢子一般悉心照料那個包,包還是以不可逆的狀態迅速老去,邊角開始磨損,五金開始暗淡,手柄上因為吸附了過多的手汗開始變色,種種一切的跡象表明我那心肝寶貝疼的包開始舊了。
有一天,我跟那個朋友吃飯時,用一種看似漫不經心的語氣問道:「你那些包都是怎麼保養的?」
「不用保養啊,舊了就扔唄,又沒幾個錢。」
這句話寫出來可能感覺很猖狂,但當時她說出來,卻一點都不覺得是在裝逼。
那就是她的生活,我環顧了一下她的家,從鞋子到衣服,從包包到化妝品,全是奢侈品,而且,她還有獨屬於自己的衣帽間。
在那個年紀,18歲還不到的年紀里,她已經擁有了大多數女人羨慕的物質生活。
最可怕的是,那些在大多數人眼中的奢侈品對她而言,卻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普普通通的必需品。
那一瞬間,我低頭看看那個被我捂在胸口,軟趴趴的GUCCI,覺得自己太可笑了,
那件所謂的奢侈品,不僅不能提升我的價值,反而將我與那樣截然不同的人生划下了更鮮明的分界線。
二、
我始終記得當年那種『高不可攀』的滑稽感,我像是拼了命想要證明自己不比她差,自己的生活可以和她相提並論,
但現實卻給了你當頭一棒,讓你覺得,很多東西,根本不是一個包可以解決的。
現在回頭想想,當時的自己其實是參雜了非常多的,不成熟的小心思,比如對於自己家庭單親的自卑,膨脹的虛榮和攀比,而我一味地過分地追求物質上的『平等』,反而令心態更加失衡。
我本就不該,在那樣的年紀里,擁有不屬於我的東西,
在她的世界裡,奢侈品是隨手可得的玩物,在我的世界裡,奢侈品卻被過分地抬高了價值,而我當時的價值,遠不能與之相權衡。
你問我女人月入多少才能購買奢侈品?
我不能給你一個確切的數字,甚至我還要說一句非常毒雞湯的話,隨著你的月收入的增長,你想要的會更多,你會發現還有大把東西是自己無法支付的,
如果你能將心態擺正,把每一次對物質的追求當作對自己生活的激勵,那你會發現生活變得值得期待,
相反,如果過分看重與自身不匹配的物質追求導致心態的失衡,那你接下來的每一天都會過得莫名煩躁,充滿深不見底的負能量。
現如今我的收入足以養活自己,在養活自己之餘還能存上點小錢,
我依然喜歡奢侈品,沒事看看各大牌子新款的推送,把心水的物件當作努力奮鬥的目標,
每年的生日和聖誕節,我都會買一樣禮物送給自己,以此犒勞每日繁瑣的工作。
我覺得,這樣已經足夠了,
花自己辛苦賺來的錢,買自己的心頭好,無論是否貴重,都是對自己最好的回報。
很多年後,我跟當年那個朋友又再次聯繫了,她依然生活的很好,開著好幾百萬的車,住著五層樓的洋房,而我再次去她家做客時,當年那種拘束感和自卑感也早已消失殆盡,
雖然我可能一輩子都沒辦法賺到她從娘胎里就坐擁的物質世界,但至少,我現在的精神世界,足以與之平衡。
三、
再說一些題外話,
我知道大多數姑娘應該都有過那般急於將虛榮和炫耀揉捏在一起的歲月,比如在朋友圈放上一張自拍,有意無意地露出包包的logo,亦或者道一句晚安,配上桌上擺放整齊的化妝品,
誠然,
很多人會對這樣的行為嗤之以鼻,
但我始終覺得這樣的行為可以理解,畢竟你買的用的,都是你自己的,
可能是你認為彌足珍貴的『高級貨』,
也可能是你覺得可以體現自身優質的『生活狀態』,
其實只要不過於頻繁地刷屏,那都是大眾可接受的,展露自己生活的方式。
但你要知道,能彰顯自己價值的,絕不是偶爾購入的一款奢侈品,你在臉上抹的瓶瓶罐罐,也絕不會是你飛上枝頭變鳳凰的根本原因,
甚至你砸鍋賣鐵省吃儉用存錢買來的東西,還會成為你無拘無束自由生活的禁錮,
沒有人會認為一個連基本生活都無法保證的姑娘手上拎的LOEWE是真的,同樣,如果你肚子里沒有一滴墨水,三句話不離粗口,我也看不上你那張灑滿CPB的臉。
說到底,奢侈品可以成為你生活的動力,可以成為你犒勞自己的獎勵,但它絕對不會成為人與人之間劃分三六九等的工具,也不會成為高低貴賤之分的利器,
賺多少錢不重要,擺正心態之後正確看待所謂的奢侈品,才是最重要的。
剛剛路過恆隆的某首飾店,昨晚胃疼加出差的勞累,想自己犒勞自己買個小首飾。
進了空無一個顧客的店後,開始試戴。
一個人買東西的時候就會沒有主意,於是拿出手機想拍照給閨蜜看。
講著上海普通話的營業員看見後惶恐的說,哎呀,我們這不能拍照的……你是自己買嗎?還是給別人代購啊……
what?
是,我是為了出差穿的舒服,只穿了黑白T恤短褲跑鞋……
但我這也不像是買不起的吧……
「哦,我想讓別人幫我看看合不合適,你們這個有哪幾款啊」
「我們家的款式都很經典的,都擺這了,你自己看唄」
隨後給了我一個「呵呵,小姑娘,連我們家經典款都不知道」的白眼,側面走了……
然後店裡來了一個穿著jimmy choo經典大高跟,衣服kenzo大虎頭,背著chanel 2.55的妹子,導購和我都暗自舒了一口氣……
她屁顛屁顛的服務那個妹子了、喜笑顏開……
我也安心的可以獨自欣賞經典款……
如果,這是一個段子的話,
我應該勇敢的拿出信用卡,說,
嗯,這一排我都要了……
然後在導購複雜的眼神中,洋洋得意的走了~
可惜,我的錢,都是自己賺的……不是大風刮來的……
所以,我只有慫貨的自己在導購那副「我就知道你買不起」的眼神中,默默走了……
如果哪天,我真的穿著家裡的jimmy choo大高跟,dior小裙子,背著我的chloe小豬包出來進奢侈品店買東西的話,我會覺得,
這個包裝不進去電腦……
這個鞋子趕不上飛機……
這個裙子聊了兩個項目,就渾身不舒服了……
所以,我依舊是那個不怎麼買奢侈品的自我打拚的女屌絲……
但卻可以每次在跑跑跑買跑鞋買機票買名額的時候,毫不猶豫……
也許,這在很多人的眼中,也算是個奢侈品吧……
當你自拍時不會故意把它收在取景器里
到你用得起的時候。
什麼叫用得起?以我自己為例。
我媽看我哥戴了塊勞力士,覺得不錯,又心疼小兒子,說你也是四十歲的人,戴塊表才像樣子,於是想給我也買一塊。
我和我媽說,勞力士玫瑰金,26w港幣,我不是買不起,但我戴不起。戴了這麼好的表,怎麼也得穿高檔襯衣,穿5000塊的皮鞋吧,那我就不能擠公交車了,而我家只有一輛車,專供家裡領導上下班,那麼我就需要再買一輛車;買車至少是B級車,最好是賓士寶馬才能配得上這套行頭。我公司樓下停車費一天80,算算這多大的成本?你見過開賓士,穿prada,戴勞力士寫代碼的程序員么?
我哥他本身就開賓士,戴勞力士符合他身份,也不突兀。
這就叫用不起。奢侈品都是配套的。
每次在公交車上看到有人背真品奢侈牌包包,我真覺得她用不起。
____________________
補充:
看到很多人從實用角度來考慮奢侈品,自認為不對。什麼是奢侈品?奢侈品是脫離了具體使用價值而用來彰顯社會地位的物品。比如說,兩萬元的精工表不是奢侈品,而八十萬的百達翡麗是奢侈品。兩千塊的coach是生活必需品,二十萬的birkin是奢侈品。什麼幾百塊的皮帶,蘋果手機,完全是生活必需品,最多是生活品質提高點。
------------------------------------
混知乎這麼久,頭一次得贊超過三百,誠惶誠恐。
允我再多說兩句奢侈品的定義。
奢侈品是隨資產階級的上升而出現的。過去歐洲的階級很明確,貴族vs平民。貴族的標示就是封號。隨著資產階級的出現,原有的階級劃分被打破了,這群新興階級急切需要一個標示自己階級的符號。上流社會就像一個大舞台,奢侈品作為社交場所中的道具,傳達的意義很明確:我很有錢,我是資產階級,隱含意義是我在社會中很有地位。
所以說,奢侈品是配套的,這裡不僅僅是服飾上的配套,而且是社會地位的配套。過去有說法,商人戴勞力士,醫生戴歐米伽,工程師戴IWC。現在明顯工程師是戴不起IWC了。
對於背LV擠公交車,我實在不知道往哪個階級里劃分。
@粥太甜 說得對,我買得起「物質上的那塊表」,但用不起表示無力負擔「符號意義上的那塊表」所代表的生活。
從小被教育衣著要得體,這裡包含兩部分意思:首先是搭配得當,其次是符合身份。有個詞叫僭越,就是說越級穿戴使用與身份不一致的衣物或物品。現在年輕人崇尚個性,第二條基本可以忽略了,但是有些場景還是要留意。
-----------------------------------
建議題主對於新增問題,另開一個問題,本回答已經被回復玩壞了。
-----------------------------------
看評論里有些人說我啃老,四十歲了年薪還不到五十萬,我真的很委屈啊!你們這樣是深深地傷害了一個純真的程序員的心啊!我已經很努力了知道不?
------------------------------------
贊是刷刷刷地上升,要不說誰都有點虛榮心呢?
姑娘們,看在你們給我點贊的份上,不就是個包么,咱們買買買!!!
點了贊等著領包的姑娘們排好隊哈,等我向家裡主要負責人申請下資金馬上帶你們去買!
我是月收入過兩萬時(30歲)開始偶爾會買巴寶莉Prada這種級別的牌子,Dior和Chanel這檔的從來沒買過。在這之前能稱得上奢侈品的基本都是紀念日之類另一半送的。
DKNY和MK級別的也會買。
日常衣服基本都是COS這檔的。
我一開始真的以為月收入兩萬是可以買奢侈品的。
而且我選的基本也都是二三線品牌(我概念里Burberry和Prada算二線,DKNY和MK算三線,不知道對不對。)
,雖然每個月工資隨隨便便就全沒了,我也渾然不覺有什麼不對。直到有一個星期趕上換季以及有場合需要穿小禮服,自己感覺挑選的很節省,結果最後一共刷了十萬塊左右(含首飾)。
那次之後我突然覺得不對勁。
我辛苦上班賺錢,結果賺的是什麼呢?那件小禮服我一共只穿了一次,可是我為之付出了兩個星期的薪水;那雙鞋,兩個星期;那件外套,三個星期;那條項鏈,一個月;那個戒指,一個月;連一個行李箱都價值一個星期。
我買的時候覺得自己很節省,基本都是在二三線品牌中挑選,件數也很少。可最後我還是發現,就因為這些東西,我幾個月時間都白忙了?
當我發現我用自己的工作換來的是這些東西時,我突然就不愛工作了。完全不想工作了。因為我覺得這些東西都是我完全可以不要的啊,那我還為什麼要付出工作,佔用我寶貴的生命,來換取這些呢?
這種想法其實挺鑽牛角尖的,也算很沒出息吧。我是事業上很沒追求的那種人,換作其他人可能會想,既然月收入兩萬買不起奢侈品,那努力奮鬥把月收入變成20萬200萬不就什麼都解決了。或者合理規劃,不買奢侈品也照樣可以過得很好。而我的想法是:如果我不買奢侈品,那不就可以不用賺那部分錢了?
(⊙ω⊙)
然後我就真的那麼做了。
———————————
補充回答一下題主的三個問題:
1. 對剛畢業踏上工作崗位的人來說,哪些牌子算得上是奢侈品?30歲呢?40歲呢?
(比如有些人把MK/COACH牌歸為奢侈,有些把B,C,D,P,L 歸為奢侈.)
奢侈品其實是相對的。我高中時覺得真維斯班尼路就是大牌(不要笑,這是真的)。讀大學時覺得Vero moda就是大牌。剛工作時覺得Maxmara和Prada是大牌。30歲時覺得Dior和Chanel是大牌。現在(35)覺得獨一無二的是大牌。
2. 是應該多存錢,還是應該及時享樂?
如果來自普通家庭並且另一半也是普通家庭的話,應該在存錢的同時,及時享樂。
享樂其實有很多不怎麼花錢的方式。
3. 有沒有什麼理財建議,給與年輕剛工作的女孩?
每一筆花出去註定會貶值的錢,最好都經過深思熟慮。如果工作確實需要非常注重衣著,其實有很多設計師品牌遠遠比奢侈品便宜得多,但很特別且有品質感。還有一些諸如COS這樣的高街品牌,都是價格適中且有設計感和品質感。
無論如何,花銷與收入一定要成正比。
標準的話基本就是最多每個月四分之一工資用於買服裝以及配件和飾品。不能再多了。
年輕女孩,在收入不符的時候過於喜歡奢侈品的話,真是挺危險的事。
謝謝邀請。昨天就一直看到一些略有問題的答案在TL上晃,今天得一點空來答。
首先引入一個觀點:我們進行的每一次消費,都可以視作「購買」一個「標籤」,時裝消費(包括奢侈品消費)尤為典型。
這個標籤可以是別人貼在你身上的,比如「不要小看穿優衣庫的,他可能是土豪」,「背小號糖果色路易威登alma的一般是富家少女」,「帶著妹子去外灘的餐廳吃飯一定是想共度良宵啊(文雅地說)」……
也有可能是你通過這個消費行為給自己貼上了標籤,比如「剛上市就買到6 plus我很人生贏家」,「男朋友給我買這麼貴的手袋我在女朋友面前是人生贏家」,「出門只住五星級酒店我真是人生贏家」……
每購買一次標籤,就代表著多一次給自己的定位——我在這個時空中的絕對位置,和與他人之間的相對位置:
? 我在社會階層中處於什麼地位?
? 我是否夠好?是否值得別人尊敬、羨慕和愛?
認識自我,本來是伴隨我們終身的問題。但很遺憾,很多人通過金錢與消費來確定自我評價,來確立自己在社會中所處的位置,同時,他們也通過金錢與消費去「了解」他人,去確立他人與自己的相對位置。
雖然我個人不認同這樣的價值觀,不過這是一個實際存在的現狀。在此基礎上,我們再來看奢侈品消費的問題。
1)在一個盛行以上價值觀的工作環境中,我倒是贊同女生可以適當放手購買奢侈品,目標是使自己獲得「體面」的標籤,令工作夥伴或客戶認同為「與我們氣味接近的人」、「有能力理解我們生活方式的人」。比如這裡有朋友說到有姑娘為工作負債消費奢侈品(這位難得在這麼年輕就眼明手快,我自問做不到),結果獲得很好回報;又比如鏡陽秋老師說一塊好手錶,可以使他在剛工作時獲得一些助力。
2)目的明確為了使同儕(Peers)羨慕自己的,可以想想自己有多喜歡這種羨慕帶來的快感,再決定自己願意花多少錢去換。
建議多看時裝雜誌,購入各大品牌主推的經典款,我們一般稱為Icon產品。每個階段品牌推的產品都不一樣,效果也不一樣。品牌當然希望自己的Icon產品越多越好,這樣顧客會買第一個後再回去買其它顏色,比如香奈兒的2.55包和外套,菲拉格慕的蝴蝶結鞋。愛馬仕就不用說了,路易威登推范冰冰代言的Alma手袋效果甚好,但是推了很久Sophia Coppola手袋毫無起色(雖然這其實是我最喜歡的手袋)。
為什麼建議看Icon產品呢?因為它們的曝光率高,一拿出去誰都知道。如果目標明確是為了獲得他人羨慕,買大家不認識的奢侈品,無疑是失敗的消費。
3)希望購買到一個標籤叫「更好的自己」,這類目的我認為深究起來同2)。
4)想要買一個標籤是「我看起來像更高階級的人」。這個嘛,說得直白些,窮人可能會覺得你是有錢人,因為他們不了解,但有錢人會一眼識破你,原因最高票的匿名用戶說得很清楚了:一塊表不算什麼,其它消費與之配套,才算是正常。
所以如果想藉此躋身更高階層,此路我也不敢說絕對不通,不過頗有危險。如果只想多快好省地讓同階層的人羨慕,這個,很多人倒是都在操作。比如買莫桑鑽的,買超A貨的,還有私信小廣告推薦「真假混背最保險」的。話說,就算是有錢人有時也抗拒不了這種誘惑的,要不然當年怎麼會有人拿著假手袋進某奢侈品牌的活動,結果被品牌全球總裁當眾指出呵斥呢?
這部分消費我就不多說了。但凡珍惜自己形象和信用的人應該都不大會想去走這條路。只能說拜金這件事是價值觀,和你本身有沒有錢無關,有錢人也可以愛虛榮,拜金拜得比窮人還厲害的。
5)取悅自己的目的。
這個很正常,因為奢侈品雇著全世界最好的一群設計師,可以自由選擇特別的材質——它們真的很好看。
如果真正喜歡,建議多看看境外購買渠道(主要看看你喜歡品牌的官網店,關注折扣),也看看自己真正喜歡的設計師,這會大大降低你的預算。
收入多少可以消費?我覺得這個真沒定論。奢侈品價格太寬泛,區域價格也時有不同,我有朋友買過一個喜歡牌子的tote包恰逢英國打折才1000出頭,在香港的朋友說她也好喜歡結果進店一看還是正價4千,你說她們收入到多少才該買呢……只能說,花精力獲得資訊有助於降低成本。
最後破除一些誤解,我看似乎擁躉還挺有一些的:
1)奢侈品更耐用。
和地攤貨比當然耐用,和百貨店檔次的產品比,大部分奢侈品都不夠皮實,小部分耐用程度只能算持平。
柔軟的napa小羊皮指甲一划一個印;我試過某牌子的錢包一打開就撳扣掉下來(真是華麗的質量問題);豆豆鞋只能開車和走酒店地毯,真穿去逛街那個超薄鞋底會讓你腳痛,豆豆也很快磨平。
路易威登的monogram系列確實很耐用,包身的埃及樹脂材料據說燒都燒不壞,但是手柄很容易臟,髒了就無藥可救只能扔了買新的——真的可以用8年,但前提是你當然不止一個包,而且可能每年只拿出來用那麼幾次。
耐用性方面基本是誤解。唯一的好處是經典款奢侈品因為每年都會留出預算獲得足夠的廣告曝光率,8年後拿出來仍然不落伍——這方面他們總算地道,你花錢買溢價這麼高的產品好歹獲得了壽與天齊的時髦感。
2)奢侈品「一年用xx次,每次xx元,還是划算的」。
怎麼說呢,算術看起來沒錯。但是一個兩千元的手袋也能這麼算。或者改成一張三萬塊的床墊?聽起來更有道理。「划算」只是錯覺,最終不過是說服自己去購買的一種手段。因為假定一件奢侈品有多少年壽命,每年可以用多少次(往往這個次數會估得不低),其實可能與你真正的實際情況嚴重不符。另外還會有隱性成本,不用是不知道的,比如奢侈品手袋會需要用去保養,修復磨損的色彩,整修磨破的邊角,一次保養,費用不低。
其實這個手段挺熟悉也挺常見於媒體的,因為我自己都寫過類似的稿子。有時候我們真的只是寫稿子而已。
-
抱歉這篇就不開評論許可權了。請勿轉載,包括微博。祝大家消費愉快,明天上班愉快^^當你不再問出這種問題的時候。
吃糠咽菜買奢侈品沒什麼錯。
背著它擠公車也沒有錯。
自拍天天show它也沒什麼錯。
人要為自己負責,自己想要的東西要靠自己去努力得到。
大到一種生活,小到一個包。
不要因為別人閑言碎語就退縮,而前進的動力也不只是為了得到別人讚揚你。
該不該讀博士?
該什麼時候要孩子?
該不該結婚?
我想說的和收入關係不太大,但在我看來,比單純的收入更重要。
(一)25歲以前
16歲我上高一,我開始學會覬覦我媽媽衣帽間里的那些包。我不認得款式,但會看Logo,林林總總什麼都有。我說媽媽你有這麼多包,送我一個背吧。我媽媽當時說了一句讓我一輩子都會記住的話:「女孩子25歲之前不要背名牌包,不是買得起買不起的問題,是不合適。」
仔細想想,不論我們再怎麼打扮自己,25歲以前的女孩始終有一張青春稚嫩的臉。除非你是一個每天都有狗仔跟拍的人,背一個名牌包,無非暗示著三件事:
第一,你有個有錢的爸媽或者你被包養了,反正不是自己賺來的。
第二,同時你愛炫耀。
第三,不過可能是假貨。
請問這三件事有哪一件我們希望被貼到自己身上?
如果真的有經濟實力,也想享受一下工作以後經濟獨立,還自己能買奢侈品的小成就感,不妨嘗試一些小的物品,例如錢包和皮帶,不怎麼扎眼,也算是自我獎勵到位。
(二) 25歲以後
那天我媽跟我說完那句話的時候,我爸還笑哈哈地補了一句,「你用名牌包,真的看著也像假的,你媽用名牌包,即使是假的別人也覺得是真的。」
我在腦子裡幻想了一下這個畫面。的確,即使有一天我拿一個假包對調媽媽的真包,她背著出門,也不會有人在腦子裡打問號想是不是假貨。換句話說,她的年齡,社會地位和經濟收入,讓她使用奢侈品這件事在外人看來是很正常的。
去年年底,巴黎總部派來一位大區副總裁到公司視察,是一位45歲左右的女士。她來的那天給大家開會,烏泱烏泱屋子裡坐滿了人。她穿一身套裝,遠遠地站在台上,腳邊放著一隻深褐色的LV Capucines。面料很挺,跟她的套裝也很相配。我當時覺得那個畫面美極了,因為一切都合情合理。
所以即使我在25歲以後買了奢侈品,也刻意不會拿到公司來。因為我在公司還是小字輩,我的工資在各位老闆和同事的眼裡是一眼就能看穿的。背一個與我的收入不相符的包只會讓別人覺得奇怪,並不會因此對我的能力有什麼認可。
今天夏天, 我和一位Morgan Stanley的投資經理見面,她的辦公桌上放了一隻定製版的Lady Dior,黑白相間,大片的Floral設計非常大氣。我突然明白了奢侈品在某種程度上是有意義的——向你的客戶證明你的經濟實力,從而證明你的工作能力。但前提是你的工作有這個需要。
有一次我和一個好朋友討論起女人最好的年紀,可能旁人覺得是20出頭,但我們覺得是31、32歲的時候。那個時候的女人美麗幹練,嫵媚而氣質,可以恰如其分的駕馭各種你喜歡的品牌。反倒是20出頭的小姑娘,用點什麼奢侈品都感覺怪怪的,「It doesn"t go together」。
直到今天我仍舊只有極少數的奢侈品,只在一些偶爾出席的重要場合「撐門面」用,除此之外機會寥寥。我或許買得起比我現在擁有的更多,但我知道時候沒到,我會耐心地等著。
更新回答題主追加的問題。
1. 對剛畢業踏上工作崗位的人來說,哪些牌子算得上是奢侈品?30歲呢?40歲呢?
(比如有些人把MK/COACH牌歸為奢侈,有些把B,C,D,P,L 歸為奢侈.)
我覺得這個問題不論怎麼答,都會被黑。如果說以自己的經濟條件為主,又好像什麼都沒說。
附贈一個我自己覺得還算實在的原則吧,很多人都說剛入門奢侈品建議買經典款,這是有一定道理的。但與此同時也要有自己的判斷,因為不一定每個經典款都適合自己。所以每次我從想買到決定下手,都會拖上挺長一段時間,保證自己真的喜歡,且真的合適,再下手買。這樣買完以後不會一陣子就不喜歡了,還肉疼。
2. 是應該多存錢,還是應該及時享樂?
這道題又是一道怎麼答都會被拍死的題。我儘力。
不論是存錢還是享樂,都不能太極端。我們誰也不喜歡把日子過得摳摳縮縮的,一點娛樂項目都沒有,每天像苦行僧一樣地生活就為了攢錢。相反,如果你花錢大手大腳,一點控制都沒有,月光族一年當到尾,也很不健康。
那具體花多少、攢多少,我自己使用的方法是在收入和支出之間設立百分比,再用Excel表格記錄做記錄和追蹤。百分比是比較適用於收入有浮動的情況,如果賺得多了自己還有獎勵,這樣有動力。如果你能嚴格控制執行這個百分比,那麼你的存款和享樂指數都會同時上漲。Excel表格建立初期可能需要摸索一下,看怎麼樣最適合自己。但如果你的模板做好了,公式也都建立好,每周末只需要填幾個數進去就好了。
3. 有沒有什麼理財建議,給與年輕剛工作的女孩?
第一,計劃你的花銷。
我們平常最常做的一件事就是東花一點西花一點,每筆數額都不大,然後一查信用卡/錢包就慌了,我的錢呢…錢呢…
關於計劃花銷,你可以計劃自己平常所有的支出,也可以專門計劃買化妝品、衣服鞋包的花銷。今年年中的時候我做了一個統計,把自己上半年買衣服鞋包和化妝品的數額,根據品牌和分類做了記錄,然後我就震驚了,我TM到底在幹嘛……與此同時我也發現一個規律,其實你常買的牌子就那幾個,常用的東西基本就那一些,如果能夠有計劃的實行,就可以避免很多衝動消費,買回來過兩天就不喜歡的情況。
第二,如果你打算開始投資,從頭學起,專註在一個領域。
很多人一提到投資,都直接聯想到把錢分散,什麼股票基金房產統統來,然後運氣好了會漲價,運氣不好就賠錢。
憑運氣的,不叫投資,叫賭博。在你不了解股市,股票為什麼會漲會跌,不了解基金,基金的原理怎麼運作的,不了解房地產市場,這一個區域的規劃以及大的經濟環境,這跟你拿著錢去Vegas有什麼去區別。
巴菲特老爺爺說得好,「許多人盲目投資,從某方面來說等於是通宵玩牌,但卻從未曾看清楚自己手中的牌」,「不要把所有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里的謬論是錯誤的,投資應該像馬克-吐溫建議的把所有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里,然後小心地看好它」。
基於此,你的投資策略應該是建立在長期的學習基礎之上。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專註於一個小的領域開始從頭學起,積累知識到一定程度之後,從小額開始投資,逐漸的學習市場規律和經濟走勢,慢慢上路以後再逐漸增長額度。小額具體是多小?你可以承擔輸掉一半本金。
最後多寫一句,女人的財商和經濟獨立的能力,是決定我們生活質量和生活底氣的重要前提。講三個小故事。
1. 公司的小秘書,拿了個Prada 皮包。幾天後鬱悶地說,為什麼很多人都問我是不是假的?說實話,我第一次看到時,也猜是不是假的。
2. 某歐洲房地產投資商,家族企業,當地首富。最有名的產業是高檔mall,什麼大牌都有,由三個女兒(40-50歲)管理。去年見到這三個人時,每個人拿了一個MK的包 ---- 估計就是喜歡吧,也不在乎別人覺得是不是「符合她們的身份」,因為不需要證明自己。
3. 我的基金管理過程中,經常和某大投行打交道。有一次這個投行的一個人約我吃飯,在一家高級商場上面,商場里都是那些奢侈品大牌的商店。見面時,他說,你平時都在這裡買衣服吧?我當時的大愛是一條淘寶的魚尾裙,正穿在身上...... 暗自好笑。
回到問題:建議年輕姑娘我行我素,別管多貴還是不夠貴,如果自己喜歡,錢夠就買。拿出兩個月的工資買個超級喜歡的也可以,高興就行 ---- 有些隨意的事只有年輕的時候能幹,以後成熟了就考慮得更多了。牌子什麼的,別人怎麼看不重要。做工好,式樣喜歡,自己高興就好。
如果為了讓別人高看自己一眼,買名牌不如下功夫提高自己。工作四年,家境普通,媒體從業者,每年的消費觀都有一點點改變。但有兩個原則一直沒變,自己喜歡,覺得有用。
第一年大學畢業,月薪在8000左右(介於很多人關注起薪8000這件事,解釋一下這真的屬於清北復交平均水平),拿著之前實習存下來的錢買了一台mac air,和小夥伴一起去了一次歐洲。air在當時的我看來價格是高的,甚至是奢侈的。當時流行三四千一台的小筆記本,也能夠帶著出差寫稿啥的,但之後事實證明,買了小筆記本的同學在幾年後也換了air,我的air用到現在還在打字回答這個問題。
去歐洲之前在買東西這件事情上完全是個白痴,一起去的姑娘們也都是差不多年紀和閱歷,大家都在摸索之中。以至於當時在巴黎的奧特萊斯無從下手,在老佛爺的LV呆站著不知道該買啥。最後最喜歡的是在巴黎春天打折入手了一個rimowa小箱子,現在還在陪著我走南闖北,看到就歡暢,非常能提升幸福感。
以上這些對於當時的我來說都屬於奢侈品,但購買它們不影響生活品質,而且長期有用。
當時我的月薪不高,但因為和爸媽生活在一起,也並沒有買房什麼之類的壓力,平時也真的沒什麼花錢的地方。(趕腳工作第一年所有的工資平時都是不動的,日常靠車馬費就能生活,那還真是媒體的好年頭。)
第二年我開始有注意到周圍大我五六歲,甚至十來歲的同事們的衣著打扮和討論的包包。
時尚、化妝這些對我來說作為一個新的知識領域開啟。我對於其中的故事和背後所代表的價值的興趣,高過買一個包的興趣和慾望。
我也會思考,自己第一個好好要買的所謂奢飾品包包應該是什麼牌子。同時因為工作選題的緣故開始了解海淘領域。不過好像並沒有太多付諸行動。
有用,依舊是第一準則。
第三年我忙著結婚裝修買房子,姑娘們到這個時候會走上兩個極端,有的開始各種買買買,以結婚為借口買上好多奢侈品。
我屬於灰頭土臉撲在裝修上,根本無暇顧忌這些東西。出門背個大媽布袋,動輒要在建材市場跟人砍價,背個好包完全是負累。
所以你看,買不買奢侈品很多時候和你的收入關係不太大,和你的生活狀態關聯很大。
我有個很要好的姑娘,在投行,工作巨忙無比,買東西對她來說根本不是在思考,純粹發泄。當然即便如此,她剛工作年薪30萬的時候,也就買買一兩萬的包,是不會喪心病狂去買愛馬仕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圈子和尺度,吃泡麵買名牌這種真的已經是十年前的新聞了,現在白領圈子裡不流行了,真的。
第四年買過兩個名牌包。也開始關注石榴婆之類的時尚入門號。這兩年對自己的改變是,不再像以前一樣對於外表和所買的東西毫不在乎。開始健身,減肥,同時提升穿著的品味。
倒不是為了什麼要變成更好的自己這種雞湯,而是發現一則自己所處的整個工作環境里,確實容貌得當打扮得體會輕鬆一些,第二在瘦下來之後自然開始會對衣服包包有多一些慾望,第三是知識積累到一定量,覺得可以花錢試試看自己的審美了。
當然,四年前買rimowa的那種「擁有了一件好贊的東西啊!」的幸福感再也沒有出現過。
最後,
我覺得買東西這件事歸根結底是用來提升自己的幸福感的,而幸福感其實關乎自我接納,你接納了自己,就不會糾結收入和購物是不是匹配這種事情了。有人存了80%的工資覺得很幸福很安全,有人月光覺得很幸福。這都不要緊,關鍵是你是不是接受自己的生活狀態,如果你老是月光,但又一直在焦慮,那就要考慮一下自己的財務狀況和自己的心理承受力是不是匹配了。
對於我來說路邊攤擼串和貴餐廳大餐一樣很幸福。
和好朋友小堵車去平湖淘外貿和買名牌包也一樣很幸福。
別想太多嘛。
生活沒那麼複雜。
我不大讚同 @貓貓 的觀點
我曾經與她有同樣的想法,覺得只有完全用得起也不怕丟失的時候購買更貴价的產品才是理性的,所以在我的學生時代,很長一段時間我都在用安卓手機而不是蘋果手機。
但現在我才發現:
一.購買你能力範圍內能夠承擔的最好的東西,反而是最省錢和會過生活的一種方式
比如當你剛剛工作一兩年的時候,月收入3000,你為了「會過日子」,只選擇了200塊的皮帶。那麼等你又過了一年月入5000的時候,你看到那根皮帶會不會有點刺眼?因為「會過日子」,你忍住了馬上換掉它的慾望。等你月入10000的時候,你會不會馬上去買一根500的皮帶?等你三十幾歲事業和家庭和收入都穩定的時候,你會不會至少想換一根1000塊以上的?那替換下來的之前的皮帶,是不是就丟在一邊了?
當你月入3000並且沒有家庭負擔的時候,一根千元左右的皮帶,其實是你可以承擔起的。倘若當時一步到位,中間的替代品的錢,反而省了下來。
這裡只是拿皮帶做例子,我並不是鼓勵大家買任何東西都盡量一步到位不留余錢給理財和投資。怎麼把握「買貴的反而省錢」和「把所有錢都花在了身外之物上」之間的度,我這兒有個簡單的判斷方法
1.如果要買的是生產工具(可以提高生產力、幫你賺錢的東西),比如筆記本電腦,不要猶豫,買你能力範圍內能夠承擔的最好的。
我每個月拿5K工資時,置換新的筆記本究竟是選macbook pro還是隨便買個4000塊的windows本讓我猶豫了好長時間。後來我咬牙選擇了pro,當我的月收入達到20K時,我非常慶幸當初沒有選擇windows本,覺得pro是我當年買過的最不後悔的產品(因為既省了心又省了錢)。
2.如果要買的並不是直接的生產工具,比如衣服、包、鞋子等等,根據你的個人偏好,在謹慎的對當前的財務狀況做好評估,確認購買你能力範圍內能夠承擔的最好的產品並不會對你的生活狀態和個人投資(比如會不會影響你報班學習其他工作技能)有大的負面影響時,選擇你能承擔的最好的。
二.承認吧,我們都是人靠衣裝的膚淺動物
我相信這個世界上有一類人,出類拔萃,器宇不凡,不用憑藉外物,也是那麼的光彩照人、充滿自信。
但是承認吧,我們中的絕大多數,包括我自己,都不是上面那一類人。
就拿我自己而言,夏天穿著短褲T恤,有時走路就會不自覺的彎腰駝背。
一穿上西裝三件套,再仔細打好領帶,嘿,走起路來頓時就抬頭挺胸氣質軒昂起來。
只是不同樣式的衣服都會對自己的心理有如此的影響,就更別提有質感和好品牌的身外之物了。
穿一身有質感的好衣服,用一個可以把錢和卡放的清清爽爽整整齊齊的好錢包,踏一雙經常細心打理一塵不染的好鞋子……你的與眾不同,不僅自己能享受,別人也能感覺的到。
承認吧,我們都是人靠衣裝的膚淺動物,需要身外之物來證明我們自己。
就像銀行卡還有一年的生活費,和銀行卡里只有一個月的生活費,找工作面試時,你的底氣和給面試你的人的感覺都是完全不同的。
他在對前面的你做出更高的評估時,可能他和你自己都不會意識到,你的能力並沒有變化,唯一的不同,都是由身外之物產生的。
三、富人越富,窮人越窮
不知道大家是不是都認同這一點,富人和窮人的區別,很多時候正是一些理念的區別?
在這裡,我們不去討論當前的社會是否拜金、是否消費和享樂思想日益嚴重,就僅僅討論賺錢本身,不知你認不認可,不管是賺錢,還是做其他任何事情,你越是真的日思夜想朝一個方向,那些相關資源真的就會越來越多的匯聚到你的周圍,你才越有可能真正實現目標?
所謂念念不忘,必有迴響。
賺錢真的也是如此。
只有越真正迫切想著賺錢,你才越有可能賺到錢。
有時候,給自己一點適當的壓力,並不壞。
適當的進行一些大件消費,真的會讓你的工作更有動力,同時減少年輕人陷入消極情緒的幾率。工作究竟是為了什麼?人活著有什麼意義?自問這些問題,有時候你是真的在進行哲學思考,更多時候是閑的慌。
如果你老是覺得自己有錢了才應該進行相應的貴价消費,可能你一輩子都不會消費它了。
昆德拉在《不能承收的生命之輕》里,開篇就說到,太重會把我們壓垮,太輕人就會浮起來。
我覺得很多城市出生的年輕人,動輒窮游、窮樂、逃避問題,沒有一個清晰的目標去奮鬥,部分原因,就出在經濟條件確實是好了起來,大家不用努力工作,至少也餓不死、穿的暖。加上父母並沒有給孩子經濟壓力,自己也暫時沒有成家立業的考量,所以完全沒有壓力和責任感,人就不自覺的活的飄了起來。
買一件貴价的有質感的產品,吃一頓物有所值的貴价料理,愛一個讓你願意為他/她主動承擔部分責任的人,都能同時給你一點動力和壓力,讓你更貼近大地、更努力的去工作和生活。
四、奢華與品味
雷蒙德錢德勒在作品裡說,我們這個社會公德和私德都在驚人的衰退,因為你不能指望一個在吃的差(比如地溝油)穿的差(比如有毒織物)的環境里成長的人能保持良好的品德。而且我們這個社會,所有的東西都換的快,大家甚至反而不想要高質量的東西,嫌它太耐久了(比如HM和Zara的走紅)。
在這樣的環境下生活的我們,對待一些美好的事物,確實會有「只有我可以隨意用它不怕弄掉它時我才會考慮擁有它「的想法。換言之,如果我們確實擁有了美好的事物,我們也只是隨意毫不在意的用它,因為我們把過於珍惜某一件身為之物視為羞恥。
可是有這樣想法的我們,就算有錢了,也只會變成下一代年輕人眼裡的「土豪」。因為奢華和品位真的兩個不相干的東西。
如果你讀過查爾斯蘭姆或者其他一些19世紀英國紳士寫的書信和散文,你會發現他們是這麼說的,「他是那種老派的紳士,一件大衣穿了20年」,「他的家樸實無華,是難得的好品味」。
對於真正的紳士,他們並不看重你擁有怎樣的身外之物,而更重視你如何對待你的所有之物。
你買了一雙頂級手工固特異皮鞋,見到路邊的石頭不僅不避讓反而上去隨興緻踢一腳。你買了很多羅曼尼康帝紅葡萄酒,不僅隨意的把它們扔在糟糕的環境下存放,甚至用它們兌上雪碧來喝。那你確實很奢華,但你也確實沒有品味和素養。
我們不僅要有能力擁有所有之物,更要有能力去珍惜和愛護我們的所有之物。這個物可以是一雙皮鞋,一隻女式包,也可以是愛你的人的心。
我們生活在雷蒙德錢德勒所描述的糟糕環境里,不知不覺喪失了珍惜和愛護所有之物的能力,非常正常也情有可原。但如果我們發現了這一點並想更正,那麼,從擁有一件真正的有質量的物品來重新學習這些能力,也挺好。
不知不覺已經說了這麼多,總結一下,並回答問題。
購買一件超出日常品定義的貴价高質量物品,並沒有什麼壞處,有時候還挺好的。
如果你覺得只有在這個貴价高質量物品於己而言已是日常品時才購買它,並沒有太大好處,而且可能你一輩子都不會買它了。
如果它是生產工具,買你能力範圍內能承受的最好的。
如果它不是直接生產工具,做好財務評估之後,追隨你的內心,買你能力範圍內能承受的最好的。
本文並不鼓勵大家不理財、不攢錢、不投資,不鼓勵大家不計風險及時享樂。
--------------------
PS. 提到皮帶和蘋果的產品只是作為舉例,那些較真到死扣字眼還要跟我普及奢侈品定義的人你們贏了,知道各位都是年收百萬的人生贏家。看到高票回答都開始講階級層次和品味了。。。忍不住分享下我的經驗。
讀書和剛畢業的時候,有過一陣子特別想買幾個包和品牌東西的時候,期間也買了幾件。到工作第四五年的時候,這樣的渴望反而完全消失了。
為什麼呢?剛思考了一下,其實挺簡單的,因為1. 我的工作和穿衣打扮關聯度不高,穿得好一點,拿個好包帶個表,和工作成果基本沒有關聯度;2. 因為我很喜歡自己的工作,也在裡面找到了很多樂趣和成就感,所以對自己的價值有了更多自信,完全不需要靠這些東西找存在感。
這樣的結果是,現在對貴的、好看的東西可以更加回歸到美和實用本身來考慮。漂亮的好東西還是會買,但如果欣賞不了,也不會為了某個品牌來買什麼。至於如果有姑娘向我炫耀,只會覺得對方很好玩,而不會受到任何刺激。如果是那種能把品牌歷史、款式故事、材質區別展示一遍的,反而更覺得有趣。喜歡認真的人,不管投入研究領域是什麼。
看到題主的問題其實也包括對於女生工作的看法,也有人的回答里說買奢侈品是為了融入身邊的工作和生活圈。
生活圈我不知道,因為生活圈選擇的難度相對比較小,會因為你不買包而不跟你玩的朋友,應該鼓起勇氣也把TA換掉。工作的話,要找存在感最重要的還是自己的能量。所以,這裡的建議是,不要聽信傳統對於女生的職業建議,尤其是錢少責任少升職機會少的那種(比如客服前台行政會計出納),因為這樣的工作往往競爭非顯性—也就是說,做事情的好壞差異不明顯,個人成長也比較慢。一旦業績很難歸因到個人能力,可替代性就顯得很強,個人就比較難建立對自己價值的認可感。這種情況下,在工作同事圈子裡的融入感就變得很重要,是重要的心理安慰。相反,競爭高度外顯的職業,比如銷售,業績好壞一目了然,一個金牌銷售,每天文化衫拖鞋上班,也沒有任何問題。大牛工程師們同理,代碼寫得好壞,能否搞定高難度項目,比較容易被了解,所以自己的穿著用度就不構成社交壓力和價值判斷了。
最後回答題主的補充問題:
1. 一二線品牌的問題,如果買包還是為了獲得社交圈的認可,知乎上關於一二線的答案就不重要了。建議問自己想融入的社交圈意見領袖,她們認為的一二線是什麼,以免買了個一線生僻品牌人家不認識,白瞎了。
不過更加建議的是:找一個業績歸因比較容易的、高度競爭的工作,好好乾幾年。獲得的自我價值認同感是買再多的包都比不上的。
2. 存錢還是享樂?都不建議。大城市工作,很少有人能一直靠存錢過日子的。前兩年,少花錢在吃喝玩樂和低效的社交上,而是投資給自己。
什麼樣是投資自己呢?花錢在有機會提升自己競爭力的事情上。比如你在做財務,把CPA CFA考出來;比如多讀書,買個kindle,學好英語,健身,之類的。以後有更多餘錢了,再學著理財。
3. 剛工作,除非收入特別高,建議別太想著理財了。存一點備用金,萬一生病或者小事故可以自己搞定。剩下的錢,盡量投資在自己的提升上。年輕的時候因為能力基數很小,所以投資自己能力提升,帶來的回報率會非常高。
最後,如果一定要推薦,我建議買個結實能裝、自重又非常輕的包。我自己最喜歡longchamp的那個街包餃子包,大概也就五百多人民幣在機場買的,但超級結實,每天扛著電腦和各種東西,毫無壓力。缺點是完全不算奢侈品所以估計沒法幫你融入大牌購買社交圈,而且太多人用比較無聊。但是夠輕夠結實,搭配也很簡單。我的所有其他包,加起來也沒有這個利用率高。
看到評論里有人問買多大size的,我的建議是,如果天天要背電腦就買大號的,不用背電腦就買小號的。如果身高不滿165,通常背小號的更好看一點。不過實用最重要嘛。
當你把你要買的東西上面的logo都摘掉,你仍覺得它很好看,質量很好,感覺會喜歡很久的時候,或者你根本不認識那個牌子,只是覺得很不錯,突然看吊牌的時候才知道它是個奢侈品的時候,我覺得這時才值得真正入手。
這個題,如果換個問法該怎麼答。
我閨蜜窮成那樣,她也配買奢侈品么?
只是在問題里增加了一些惡意,問題的討論的內容並沒有發生變化。
我並不想知道你們怎麼回答,因為我知道如果這麼提問,下方必然是另一種政治正確欣欣向榮的景象。
=======
奢侈品是沒有必要的嗎?
追問:解決心理需求的商品是不必要的么?
再追問:非理性消費是不必要的么?
再再追問:虛榮心是不必要的么?
子曰:孰謂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諸其鄰而與之。——《論語·公冶長》
這是我所知反對虛榮最早的句子,距今2500多年。
漢武帝時期(公元前150年左右),董仲舒廢百家獨尊儒術,論語就成為國家戰略級的思想道德經典,距今約2200年。
也就是說,整個東方文明體系和「虛榮心」至少搏鬥了2200年,至今「虛榮心」仍然欣欣向榮。
大家有沒有考慮過,「虛榮」或許和「食慾」「性慾」「求知慾」一樣,是人類最原始最基本的慾望之一呢?
虛榮的本質,是通過某些【超過自己能力的假象】去【獲得他人的認可】。
這個問題下面的答案,都在批判追求【超過自己能力的假象】的果,卻無視那些希望【獲得他人的認可】的因。
通過【努力】【獲得他人的認可】是正確的,是絕對正確的,是不容置疑的正確。
但是【努力】哪有那麼容易!哪有那麼容易!哪有那麼容易!
我不只一次說「只要努力就一定有結果」,我講故事,編段子,用各種姿勢和體位來反覆強調這件事。因為我知道,從【努力】到達【獲得他人認可】有1萬步,前9999步都是痛苦,這是一個漫長和艱難,甚至是堅苦卓絕刀山火海的過程。
正因為它如此痛苦,我需要不斷的去鼓勵大家去堅持。
你可能需要練10年的鋼琴,才能被人說一句「Bravo!」;也可能練一生,換來的只是「還可以」。
你可能要拼搏20年,才能擁有「人才」的身份,才有資格和僱主討價還價,才能成為「別人的老公」;也可能奮鬥一生,一事無成。
前者,是奮鬥的happyending,這種可能是1%。
而後者,卻是這世界上普通人的生活的常態,這種可能是99%。
【獲得他人的認可】這種需求,是每個人的需求,是剛需。不會因為沒成就就消失。
如果有人說我不需要【獲得他人的認可】,這人大概率是個廢物。
當這種需求長時期沒有辦法獲得滿足時,或者,當這種需求有可能永遠無法滿足時,
我們如何來排解這種慾望?
當身邊的姑娘人手一個LV,每人嘴裡討論的是Gucci,互聯網上的每一個頁面都是CD;而我渾身都是淘寶貨時,你們告訴我不該攀比。
可你們能不能告訴我該如何面對「低人一等」的自我否定。
努力,接著努力,無休止的努力?
你們以為我沒有努力過么?你們以為我的努力比別人少么?
這個努力太熬人太漫長了,漫長得看不到希望;
這種持續的心理折磨哪是人間,這分明就是一個活著的地獄。
是的,我是虛榮,我正飽受虛榮的折磨,我坐立難安,慾火難耐。
我需要一個物件,一個被共識所認可的物件,來換取一句「喲,鳥槍換炮了」。
就這一句,就這幾個字,哪怕這句話更短只有一個「喲」。這就能讓我在生活無休止的苦難中再堅持多走幾步。
即使這個行為在你們看來非常可笑。
但是我需要。
這個問題下,知乎的正人君子們,都把人性想得太強大了。
強大得刀槍不入,面對一切誘惑,都只用一句【努力】即可破解;
強大得光芒萬丈,內心深處所有的陰暗邪惡,都只用一句【不攀比】就立刻化作一灘污水而無處遁形。
強大得似乎只要願意,每個人的臉上都能立刻洋溢著共產主義鬥士戰勝反動派之後幸福而飽足的大圓滿。
可這個世界上的虛榮卻從未消失,過去2200年沒有消失,未來2200年甚至更遠也不會消失。
因為我是人,有人性;
人性有光,有暗,光影互存,永恆互存。
=======
回到問題:
女孩收入達到多高的時候可以購買奢侈品?
答:隨時。
如果你覺得有需要,你覺得這個物件承載了你覺得【重要的東西】。
無論這個【重要的東西】是正義的喜歡、欣賞,還是邪惡的虛榮、攀比。
只要這個東西能舒緩你的心魔,能幫你在苦難重重的人生道路上渡過一個坎兒;
哪怕是可笑的,虛妄的,不理智,哪怕是種種被人唾棄的理由,
只要你覺得有需要,那就買。
你只用知道,這件事是有代價的,這世間的一切都是有代價的。
只要這個代價在你可承受的範圍內,不會對你造成不可逆的傷害。
那就買。
至於那些特別樂於教你做人的人,真的不用管他們。
他們不知道你正經歷怎樣的人生,他們的人生你亦無法複製;
更何況他們中間的大部分人,過得也不見得比你要好多少。
生活的本質,就是無休止的苦難;
能順利的活到死,都是圓滿。
中間的路,自己想怎麼走就怎麼走。
我小的時候家裡很窮,那時候有一種15塊錢一斤的巧克力,90年代!15塊錢!每隔幾個月,我媽媽就會帶我去買二兩。直到現在我都能真切的回憶起巧克力的味道,美妙的口感和幸福的心情。
我的朋友們從來都不覺得巧克力多好吃,他們總是在能力範圍內吃合理價位的巧克力,他們從來都沒有吃過奢侈的巧克力,但我吃過。記一輩子。
================================================
我剛上大學,開始化妝。那時候大家都用校園裡賣的一種韓國牌子的彩妝
放假回家,我媽媽發現我化妝了,就給我買了一盒dior 的眼影。以我的家庭條件來說,很奢侈。
就是這盒dior 的眼影,在大學四年內我得到無數同學的羨慕,我一遍又一遍撫摸這個眼影,用得乾乾淨淨。現在我工作了,可以輕鬆買dior的彩妝了,可我把這個牌子做為對自己至高無上的獎勵,只有在重大進步的時候,才去專櫃買一盒。
=================================================
我的好朋友, 有寶寶了,我去看他們
他給我看他的鋼筆。很老,很貴,很奢侈。
他一直喜歡鋼筆,這個鋼筆太珍貴了,所以他打算放在家裡用,不帶出門
三四十年前,爺爺送給爸爸,慶祝新生命誕生。
今年,爸爸送給他,慶祝他有寶寶。
他打算用三四十年,送給他的娃。
這就是奢侈品的力量。
==================================================
也有沒買好的奢侈品
我的朋友攢了好久錢,買了個LV 包包
然後太尷尬了,單位同事都說,哎呦,有錢人啊。連平時不關注時尚的男同事,都開玩笑的說 「我得離你的包遠點」
有一次她正好和一位女頭頭一起進電梯。
女頭頭拿著一個不知名的包,掃了眼她的包,沒說話。
她說那是她人生中最最痛苦漫長尷尬無地自容的1分鐘。
她後來就不拿那個包了。
======================================================
我覺得,女人,或者說人,在任何時間都應該有一件適宜的奢侈品。時光傳承,這份奢侈品的重量不變。但是,如何在合適的年齡挑選一件能夠給自己最大情感體驗的奢侈品,是一種智慧。
推薦閱讀:
※我的臉比較像小女孩,就是娃娃臉啦,怎麼才能有知性的感覺呢?
※20歲女生如何把風衣穿出氣場?
※你買的最失敗的東西是什麼?
※如何含蓄地表達價格太貴自己不能接受?
※「日本人最好的產品賣給本國人,二流產品賣給歐美,三流賣給亞洲」這個說法正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