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鄧稼先?


鄧公一生為國奉獻太多。
在美國學成立刻歸國。
為了研究隱姓埋名幾十年,最終回家已成了一個直腸癌晚期的病人。
最後淡泊名利,遺言是不要讓中國落下世界太遠。
的確國士無雙。
總有一個問題難以回答,鄧公這樣做值嗎?

那段時期這樣評價他。
鄧稼先是『美帝特務』!我有證據。他於1950年8月獲得美國印第安那州普渡大學的物理學博士學位,9月就回到北京了。他嘴上說是為了建設新中國。實際上,他是潛回新中國的『美帝特務』……」

1964年10月16日,我國成功爆炸了第一顆原子彈,讓整個世界都驚嘆了。同志們吶,這是我們全國革命人民共同努力的成果啊。他鄧稼先,憑什麼做了理論設計方案的主持人,佔據了全國人民的功勞?還有,1967年6月17日,我國成功爆炸了第一顆氫彈,再一次讓整個世界都驚嘆了。同志們吶,這也是我們全國革命人民共同努力的成果啊。他鄧稼先,憑什麼又做了理論設計方案的主持人,佔據了全國人民的功勞?對於這樣藐視全國人民的『 學術權威』,我們必須將其打倒在地,再踏上專政之腳,令其永世不得翻身……

要不是楊振寧提到了鄧稼先,鄧稼先怕早跟他的二姐鄧茂先一樣,落得個畏罪自殺的反革命名聲。

曾看過一篇訪問鄧稼先的夫人許鹿希女士的文章,記者上來便說訪問許鹿希女士之難。
許鹿希女士為什麼不願接受採訪呢?因為她不願宣傳鄧稼先。
有人要問了,鄧公如此事迹怎麼能不宣傳呢。
剛出了一個紀念性的冊子時,許鹿希就聽到幾個大學生說,這個人太傻了,太傻了,若是留在國外,功成名就,還不會這麼早死。
在宣傳鄧稼先事迹時,有人告訴許鹿希,一個十幾歲的學生說:這樣值得嗎?

值得嗎?這個問題真的好難回答。

國士無雙,這就是無雙的緣故了吧。

鄧公千古。


如果鄧老留在海外,物質生活一定會好不止一點,精神上能不能滿足不知道。我知道的是,對於鄧老這樣的人,回到自己出生的,童年生活過的地方,為他帶來世界上所有其他國家的認可,他自己會感到這是無比的幸福。

鄧老一生對得起祖國,對得起自己的心;可惜祖國對不起他。

今天,每一個認同這個國家的人,將這個國家當做自己祖國的人,都將他視為這個國家的英雄,去敬仰他的人格,傳播他的事迹,學習他的精神。或許這是一種贖罪,或許這是一種報償。

只要這個國家還在,他就會永遠是每個國民心中的英雄。只要國家的概念還在,他就是一個偉大的人。

中國能有鄧稼先,是中國的福分。
中國能有鄧稼先,是你我的福分。


正好寫過一篇紀念鄧先生的文字,貼上來:

鄧稼先

古今中外,我能看得清背影,能夠深深觸動我心靈,久久使我唏噓的,唯兩人而已,周恩來與鄧稼先。


鄧稼先自幼聰慧過人,早年考取庚款留學美國(若稱庚款留學資格考試為史上最難考試,並不為過),短短兩年即取得博士學位,回國參與建設新中國。後來的事,也廣為人知,但實際也是鄧稼先身後才為人知曉,之前一直是作為國家的機密被封鎖的。


想像一下,這樣一個天之驕子,回國之時,也正值常人年輕氣盛的年紀,他隱姓埋名三十餘載,在戈壁灘風餐露宿(我只能說風餐露宿而已,因為我無法準確理解戈壁灘的生活),在那樣的時期(一窮二白,加上文化大革命等一波接一波的政治運動),為中國做出了這樣一份事業。最後因為輻射過度,罹患直腸癌去世。後人能評說的,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而已。


我不會拿「愚忠」、「個人的自由」、「個人與國家」等等所謂的「哲學」討論來玷辱先賢,我只想emotional一點,把他視作一塊透明的水晶,匍匐瞻仰。

鄧稼先是安慶懷寧縣人,與陳獨秀以及後來的海子是同鄉,那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我向來知道家鄉先賢有鄧石如,金石大家,卻不知道鄧稼先有何家學淵源?後來一查才知道,鄧稼先是鄧石如的六世孫,鄧稼先的父親是鄧以蟄!中國近代美學史上三大巨擘:鄧以蟄,朱光潛,宗白華,悉數出乎安慶,大有當年「天下文章出桐城」之盛。他們與桐城派還真有奇妙的聯繫:宗白華的妻子是桐城派之祖方苞的後人。安慶曆來多忠臣良將,明朝「鐵骨御史」左光斗,其人其事,以及與其學生史可法的故事在方苞的《左忠毅公逸事》中有記載,至今讀來令人汗顏;張英張廷玉「父子宰相」以及「六尺巷」的故事,口口相傳;建黨領袖陳獨秀,雖然陳獨秀被政治化成一個「很有缺陷」的人,但在我看來,從某個層面,他是完美的,與他骨子裡忠臣良將的基因分不開。


鄧家自鄧石如以來,一直為書香門第的大家。作為理科生的鄧稼先,家學中的文科淵源竟然如此深厚。他自幼受到父親嚴格教育,童子時熟讀四書五經,稍長又被要求學好英語和數學。本來,他傳承家學,可謂順理成章,但卻源於父親的訓導而投理科(詳見附文)。鄧稼先如此「文人」的出身,在眾多人的眼裡,他卻是「農民科學家」,真是一片赤子之心。鄧稼先的生平摯友楊振寧評價道:「鄧稼先是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所孕育出來的有最高奉獻精神的兒子」,這是極其精當的。


後面附文兩篇,一篇是楊振寧紀念鄧稼先的文章;一篇是鄧稼先懷念父親的文字。這兩篇文章,我每每讀起,心中哽咽,熱淚盈眶。


《鄧稼先》
作者:楊振寧

鄧稼先(中)與楊振寧(左)、楊振平(楊振寧的弟弟)1949年在美國的合影

從「任人宰割」到「站起來了」

  一百年以前,甲午戰爭和八國聯軍時代,恐怕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上最黑暗最悲慘的時代,只舉1898年為例:

  德國強佔山東膠州灣,「租借」99年。

  俄國強佔遼寧旅順大連,「租借」25年。

  法國強佔廣東廣州灣,「租借」99年。

  英國強佔山東威海衛與香港新界,前者「租借」25年,後者「租借」99年。

  那是中華民族任人宰割的時代,是有亡國滅種的危險的時代。

  今天,一個世紀以後,中國人民站起來了。

  這是千千萬萬人努力的結果,是許許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創造出來的偉大勝利。在20世紀人類歷史上,這可能是最重要的、影響最深遠的巨大轉變。

  對這一轉變作出了巨大貢獻的,有一位長期以來鮮為人知的科學家:鄧稼先。

 「兩彈」元勛

  鄧稼先於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懷寧縣。在北平上完小學和中學以後,於1945年自昆明西南聯大畢業。1948年到1950年赴美國普渡大學讀理論物理,獲得博士學位後立即乘船回國,1950年10月到中國科學院工作。1958年8月奉命帶領幾十個大學畢業生開始研究原子彈製造的理論。

  這以後的28年間,鄧稼先始終站在中國原子武器設計製造和研究的第一線,領導許多學者和技術人員,成功地設計了中國的原子彈和氫彈,把中華民族國防自衛武器引導到了世界先進水平。

  1964年10月16日中國爆炸了第一顆原子彈。

  1967年6月17日中國爆炸了第一顆氫彈。

  這些日子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上的重要日子,是中華民族完全擺脫任人宰割危機的新生日子!

  1967年以後鄧稼先繼續他的工作,至死不懈,對國防武器作出了許多新的巨大貢獻。

  1985年8月鄧稼先做了切除直腸癌的手術。次年3月又做了第二次手術。在這期間他和于敏聯合署名寫了一份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核武器發展的建議書。1986年5月鄧稼先做了第三次手術,7月29日因全身大出血而逝世。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正好準確地描述了他的一生。

  鄧稼先是中華民族核武器事業的奠基人和開拓者。張愛萍將軍稱他為「『兩彈』元勛」,他是當之無愧的。

  鄧稼先與奧本海默

  抗戰開始以前的一年,1936年到1937年,稼先和我在北平崇德中學同學一年;後來抗戰時期在西南聯大我們又是同學;以後他在美國留學的兩年期間我們曾住同屋。50年的友誼,親如兄弟。

  1949年到1966年我在普林斯頓高等學術研究所工作,前後17年的時間裡所長都是物理學家奧本海默。當時,他是美國家喻戶曉的人物,因為他曾成功地領導戰時美國的原子彈製造工作。高等學術研究所是一個很小的研究所,物理教授最多的時候只有5個人,奧本海默是其中之一,所以我和他很熟識。

  奧本海默和鄧稼先分別是美國和中國原子彈設計的領導人,各是兩國的功臣,可是他們的性格和為人卻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說他們走向了兩個相反的極端。

  奧本海默是一個拔尖的人物,鋒芒畢露。他二十幾歲的時候在德國哥廷根鎮做波恩的研究生。波恩在他晚年所寫的自傳中說研究生奧本海默常常在別人做學術報告時(包括波恩做學術報告時)打斷報告,走上講台拿起粉筆說:「這可以用底下的辦法做得更好……」我認識奧本海默時他已四十多歲了,已經是婦孺皆知的人物了,打斷別人的報告,使演講者難堪的事仍然時有發生。不過比起以前要少一些。佩服他、仰慕他的人很多,不喜歡他的人也不少。

  鄧稼先則是一個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和他談話幾分鐘,就看出他是忠厚平實的人。他真誠坦白,從不驕人。他沒有小心眼兒,一生喜歡「純」字所代表的品格。在我所認識的知識分子當中,包括中國人和外國人,他是最有中國農民的樸實氣質的人。

  我想鄧稼先的氣質和品格是他所以能成功地領導各階層許許多多工作者,為中華民族作了歷史性貢獻的原因:人們知道他沒有私心,人們絕對相信他。

  「文革」初期,他所在的研究院(九院)和當時全國其他單位一樣,成立了兩派群眾組織,對吵對打。而鄧稼先竟有能力說服兩派繼續工作,於1967年6月成功地製成了氫彈。

  1971年,在他和他的同事們被「四人幫」批判圍攻的時候,如果別人去和工宣隊、軍宣隊講理,恐怕要出慘案。而鄧稼先去了,竟能說服工宣隊、軍宣隊的隊員。這是真正的奇蹟。

  鄧稼先是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所孕育出來的有最高奉獻精神的兒子。

  鄧稼先是中國共產黨的理想黨員。

  我以為鄧稼先如果是美國人,不可能成功地領導美國原子彈工程;奧本海默如果是中國人,也不可能成功地領導中國原子彈工程。當初選聘他們的人,錢三強和葛羅夫斯,可謂真正有知人之明,而且對中國社會、美國社會各有深入的認識。

  民族感情?友情?

  1971年,我第一次訪問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北京,見到闊別了22年的稼先。在那以前,也就是1964年中國原子彈試爆以後,美國報章上就已經再三提到稼先是這項事業的重要領導人。與此同時還有一些謠言說,1948年3月去了中國的寒春曾參與中國原子彈工程。

  1971年8月,我在北京看到稼先時,避免問他的工作地點,他自己只說「在外地工作」。但我曾問他,寒春是不是參加了中國原子彈工作,像美國謠言所說的那樣。他說他覺得沒有,但是確切的情況他會再去證實一下,然後告訴我。

  1971年8月16日,在我離開上海經巴黎回美國的前夕,上海市領導人在上海大廈請我吃飯。席中有人送了一封信給我,是稼先寫的,說他已證實了,中國原子武器工程中,除了最早於1959年底以前曾得到蘇聯的極少「援助」以外,沒有任何外國人參加。

  這封短短的信給了我極大的感情震蕩。一時熱淚滿眶,不得不起身去洗手間整容。事後我追想為什麼會有那樣大的感情震蕩,是為了民族而自豪?還是為了稼先而感到驕傲?我始終想不清楚。

  「我不能走」

  青海、新疆,神秘的古羅布泊,馬革裹屍的戰場,不知道稼先有沒有想起過我們在昆明時一起背誦的《弔古戰場文》: 「浩浩乎!平沙無垠,不見人。河水縈帶,群山糾紛。黯兮慘悴,風悲日曛。蓬斷草枯,凜若霜晨。鳥飛不下,獸鋌亡群。亭長告余曰:「此古戰場也!常覆三軍。往往鬼哭,天陰則聞!」

  也不知道稼先在蓬斷草枯的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下屬的時候是什麼心情?

  「粗估」參數的時候,要有物理直覺;晝夜不斷地籌劃計算時,要有數學見地;決定方案時,要有勇進的膽識和穩健的判斷。可是理論是否準確永遠是一個問題。不知稼先在關鍵性的方案上簽字的時候,手有沒有顫抖?

  戈壁灘上常常風沙呼嘯,氣溫往往在零下三十多攝氏度。核武器試驗時大大小小突發的問題必層出不窮。稼先雖有「福將」之稱,意外總是不能完全避免的。1982年,他做了核武器研究院院長以後,一次井下突然有一個信號測不到了,大家十分焦慮,人們勸他回去,他只說了一句話:「我不能走。」

  假如有一天哪位導演要攝製《鄧稼先傳》,我要向他建議採用五四時代的一首歌作為背景音樂,那是我兒時從父親口中學到的:

  中國男兒 中國男兒

  要將只手撐天空

  長江大河 亞洲之東 峨峨崑崙

  古今多少奇丈夫

  碎首黃塵 燕然勒功 至今熱血猶殷紅

  我父親誕生於1896年,那是中華民族任人宰割的時代,他一生都喜歡這首歌曲。

永恆的驕傲

  稼先逝世以後,在我寫給他夫人許鹿希的電報與書信中有下面幾段話:

  ——稼先為人忠誠純正,是我最敬愛的摯友。他的無私的精神與巨大的貢獻是你的也是我的永恆的驕傲。

  ——稼先去世的消息使我想起了他和我半個世紀的友情,我知道我將永遠珍惜這些記憶。希望你在此沉痛的日子裡多從長遠的歷史角度去看稼先和你的一生,只有真正永恆的才是有價值的。

  ——鄧稼先的一生是有方向、有意識地前進的。沒有彷徨,沒有矛盾。

  ——是的,如果稼先再次選擇他的人生的話,他仍會走他已走過的道路。這是他的性格與品質。能這樣估價自己一生的人不多,我們應為稼先慶幸!

  此文章已經列為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義務教育七年級下冊的必讀課文中。

鄧稼先回憶父親鄧以蟄

童年以後,我很少生活在父親身邊,但父親的慈愛,伴隨著我的一生。

我的祖籍是安徽懷寧縣。1924年,我出生在那裡。

父親鄧以蟄,字叔存。根據家族史料,鄧家遠祖原居江西省鄱陽縣郊外農村。元朝末年農民大起義,此地及附近各省長期戰亂,明太祖朱元津統一中原後,下令這一地域的大批農民遷往安徽,我家祖先鄧君瑞帶領全家遷至安徽懷寧縣城外四十里的地方,從此,鄧家就在這裡定居下來。這裡青山綠水,村前巍峨峻峭的峰巒名日「麟峰」,山下一塊形如磐石的平地名曰「白麟坂」。鄧家就在倚山面水的「白麟坂」建起了家園。後來傳到六代先祖山人鄧石如。石如公成為清代大書法家、篆刻家,家族已發展成三個大村莊:鄧家大屋、鄧家老屋、鄧家燕屋。

山人因受畢秋帆贈四鐵硯,故以鐵硯山房作齋名。山人的祖父對明史深有研究,酷愛書法、精於繪畫,山人的父親也擅長詩詞書畫,井喜愛刻石。山人的四世孫——我的祖父,名藝孫,字繩侯,一生從事教育,曾任安徽省教育司長。

父親鄧以蟄1892年1月9日生於鄧家故居白麟坂鐵硯山房,少年時代在家鄉讀私塾。家中祖輩在書畫方面的成就對他影響很大,他常欣賞書畫藏品。十三歲入安徽尚志學堂,後轉人蕪湖安徽公學學習兩年。1907年,十六歲的父親東渡日本,先後在東京宏文學院及早稻田中學攻讀,在此期間結識陳獨秀等人,接受新思想、新文化的啟蒙,對他後來很有影響。1911年回國後,父親曾在家鄉任教,並專心攻讀英文,為留學歐美做準備。1917年,父親去美國,入紐約哥倫比亞大學,一直讀到研究生院,專攻哲學與美學。1923年夏,因祖母病逝,父親中斷了研究生學業,乘船趕回家鄉。

父親一生主要在清華大學任教,新中國成立後,1952年高校院系調整去北京大學任教授,他一生講授美學和美術史。

學術界稱父親是五四運動以來中國著名的美學和美術史家,和朱光潛、宗白華並列為中國現代美學的奠基者,還有「南宗北鄧」之稱。但父親一生淡泊名利,從不以權威自居。

父親為人正直真誠,謙和樸實,性格溫和寧靜,專心學問,多年深入書畫領域進行研究工作,為中國書畫藝術理論的建設,貢獻了畢生的心血。在鑒賞中國古字畫方面被社會公認為專家。他耐心細緻地指導學生分辨鑒賞古字畫真跡,指出其特點,不怕麻煩地將家中藏畫懸掛起來,一一指給學生看,並作詳盡的講解。

父親非常珍愛先祖鄧石如的書畫原件,即使在戰亂年代,家中一貧如洗,無錢醫治吐血症,全家忍飢挨餓的歲月里,也捨不得將珍藏的書畫出賣。可新中國成立後,父親將先祖鄧石如的書畫珍品,全部捐獻給國家。故宮博物院曾舉辦「鄧石如先生誕生二百二十周年紀念展覽」,展出那些珍品。

父親一生追求美的精神境界,在清華大學任教時,他喜歡在幽靜的荷塘邊、樹林的濃蔭里散步,也常去圓明園。在北大燕園居住期間,他喜歡坐在走廊上,邊曬太陽治療他那咳血的結核病,邊欣賞校園裡滿湖盛開的荷花。有時,他獨自去頤和園,在寂靜的後山小路上漫步,觀賞無名的花草,或坐在山石上休息,眺望夕陽輝映下的昆明湖,沉思凝想,感受大自然的魅力,領悟哲學的真諦,從大自然的美中印證書畫理論的精髓。

父親是愛國的知識分子,他親身經歷了清朝的腐敗,軍閥混戰、列強欺凌瓜分中國的歲月,特別是八年抗日戰爭時期,生活在日寇鐵蹄蹂躪下,那種刻骨銘心的痛苦,讓他永難忘記。父親一生的志願,就是中華民族的振興,祖國的強盛。他自己長期身患重病,寄希望於兒子長大為國家作貢獻。

童年時代,父親對我的教育很嚴格,除了學小學的課程以外,還讓我讀四書五經,每天背誦古詩詞。後來又讓我苦讀英文,專攻數學,為我打下了全面的文化基礎。這些學習使我終生受益。後來從事科研工作,我能用準確簡煉的文字寫出科研報告,並能直接閱讀外文參考資料,就是童年時代打下的基礎。日寇統治時期,日本侵略者為慶祝侵略中國,強令學生遊行,我出於愛國心將那遊行的旗子踩在腳下,招來殺身之禍,父親果斷地讓大姐帶我逃離北平,奔向大後方。告別時,父親諄諄叮囑我:「稼兒,為了祖國的強盛,你要立志學科學,將來報效國家。」

1940年春末,我告別父親,穿過層層封鎖線,轉香港經越南到昆明,十七歲考人西南聯大物理系。在日本敵機轟炸下躲防空洞的日子裡,我牢記父親的期望,苦學苦讀,準備為祖國的強盛,貢獻自己的一生。

1950年,我在美國獲博士學位後回國,牢記父親的叮囑,走上科研崗位。後來從事國防科研工作,研製核武器,隱姓埋名二十八年,就很難再看到父親。但父親的慈愛始終伴隨著我,給我以力量和支持。父親從不問及我的工作,父母極想念兒子,卻從不表示希望見我,父親病重時,也從不要求我看望。老人知道兒子需要堅守崗位,他全心支持我為了祖國的強盛獻出自己的一切。

縱觀父親的一生,是追求真善美的一生。

1923年,父親三十一歲自美國學成回國後,他一面在北大教書,一面積極投入新文藝活動,撰寫詩歌、戲劇、美術、音樂等方面的文章,主要收集在《藝術家的難關》一書中(北京古城書社1928年出版)。他常與魯迅等諸多朋友在中山公園會面。與徐志摩、朱光潛、聞一多、張奚若、陶孟和、金岳霖、劉九庵、錢鍾書等教授交往也頗多。

1933-1934年,父親訪問義大利、比利時、西班牙、英、德、法等國,參觀許多藝術博物館,回國後寫了《西班牙遊記》(上海良友圖書公司,1936年版)。書中記述了西方重要的藝術作品,有讚揚也有批評。對比祖國的偉大文化傳統,流露出不勝自豪的激情。

父親提倡有高尚理想的、為人生的藝術,強調藝術的「陶熔熏化」和「激揚砥礪」的力量,肯定了藝術有改造社會的作用。他在1928年出版的《藝術家的難關》中寫道:「中國人目下的病症是索莫、渙散、枯竭、狹隘、忌刻、怨毒;而要的音樂須是濃厚、緊迫、團聚、豐潤、閑曠、雋永、豁達諸風格了。」他呼籲音樂家到群眾中去。在1924年,他寫道:「社會需要藝術家,藝術家也需要社會。我們何不快來握手把臂,吻頸一心,行這個同偕到老的見面禮呢?」

另外,父親認為藝術與民眾是分不開的,提倡為民眾的藝術。1928年在《民眾的藝術》一文中,他寫道:「民眾所要的藝術,是能打動他的感情的藝術。……不用說,我們走進博物館或故宮三殿內,對著那些商、周的鼎彝以及石硯瓷器,那遠在古昔的祖先的工作感情都同我們連接起來了。藝術哪一件不是民眾創造的?哪一件又不是為著民眾創造的?歷史儘管為功臣名將的名字填滿了,宮殿華屋儘管只是帝王闊人居住的,哪一點又不是民眾的心血鑄成的?藝術根本就是民眾。藝術若脫離了民眾,還有什麼存在的價值可以使人覺得出的呢?」

以上的幾段文字,表明了父親主張藝術為人生、為民眾的觀點。

學術理論界認為父親對中國繪畫提出了完整而系統的美學理論,在中國現代美學的發展上,具有獨特的貢獻。它包含一個自成系統的結構,即是:體——形——意;生動——神——意境。這是他對中國繪畫歷史發展的理論概括。

父親的理論認為,中國繪畫的發展,最初同具有實用意義的器體(陶器、青銅器)的裝飾是分不開的。他說:「藝術源於器用……繪畫之興原為裝飾器用。」正確地肯定了藝術最初與實用不能分離,是符合歷史事實的。隨著歷史的發展,繪畫逐漸脫離器體的約束而獨立。他曾寫道:「蓋藝術自此不自滿足為器用之附屬,如銅器花紋至秦則流麗細緻,大有不恃器體之烘托而自能成一美觀;至漢則完全獨立。凈形之美即不賴於器體,摹寫復自求生動,以示無所拘束,故日凈形。」

父親認為,「形」脫離「體」後,到了漢代,著意描寫動物和人的生動動態。及至六朝,又由生動進入到人物的內在即「神」的描繪。他寫道:「神者,乃人物內性之描摹,不加註名位而自得之也。……漢畫人物雖靜猶動,六朝唐之人物雖動亦靜,此最顯著之區別。蓋漢取生動,六朝取神耳。」到了唐、宋、元朝,又由「神」的描繪進入到「意境」的表現。他寫道:「生動與神合而生意境。」又寫:「意者為山水畫之領域,山水雖有外物之形,但為意境之表現,或吐納胸中逸氣,正如言詞之發為心聲,山水畫亦為心畫。胸具丘壑,揮灑自如,不為形似所拘者為山水畫之開始。至元人或文人畫不徒不拘於形似,凡情境、筆墨皆非山水畫之本色而一歸於意。表出意者為氣韻,是氣韻為畫事發展之晶點,而為藝術至高無上之理。」

學術界認為父親對中國繪畫發展史的理論概括,反映了中國繪畫發展的內在邏輯,是一個重要的理論建樹。

他關於書法美學的思想,集中表現在專著《書法之欣賞》(1937年)一文中。指出中國書法在藝術中所佔的地位。他寫道:「吾國書法不獨為美術一種,而且為純美術,為藝術之最高境。何者,美術不外兩種,一為工藝美術,所為裝飾是也;一為純粹美術,純粹美術者完全出諸性靈之自由表現之美術也,若書畫屬之矣。」概述了中國書法是一種極為特殊的藝術,世界無可比擬者。他認為中國書法能自由地表現動態氣勢,因而它也就能充分地表現情感。雖然是寫在平面上的,卻已「涉於空間立體」,並用:「噫,勢之力,其偉矣哉!」來讚美動態在書法藝術中的重要意義。指出,書法的筆畫並非任何一種筆畫,而是能夠表現情感,給人以美感的筆畫。亦即:美從人心流出。他寫道:「書法者,人之用指、腕與心運筆之一物以流出美之筆畫也。」

童年時代,常聽父親對學生和同事講解談論繪畫和書法,但我不曾用心領會。我走上國防科研崗位以後,長年生活在深山大漠實驗基地,不能看望父母,難得相見。母親病危,正是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雙親這才知道我的工作。當我趕到母親身邊時,母親已經不能言語,就在我緊握她的手時,老人停止了呼吸。我多年不在父親身邊,1973年父親病危,我正回北京彙報工作,才能看望老人。當時父親癌細胞全身擴散,非常痛苦,但為了不讓我挂念,能專心投人工作,父親強忍病痛,儘力在我面前保持安詳欣慰的神態。1973年5月2日,父親最後凝望我一眼,就告別人世了。為了國家的未來,我不能盡兒子的孝心,每想起十分難過。

父親1929-1937年,1945-1952年都在清華大學任教,先後達十五年之久,清華的傳統注重學術研究,學術氣氛很濃,而且學者眾多。父親主要的理論著述,多在清華任教時期完成。

父親在清華大學任教時住清華西院宿舍,成為楊武之教授的鄰居,所以兒童時代,楊振寧就是我親密的夥伴。1952年以後父親任教北大,住北大校園內的朗潤園一百五十九號平房宿舍二十一年,退休以後,仍熱心培養青年,關心中國美學的發展和建設。

我對父親的專業了解甚少,但父親的人生追求,對教學的嚴肅認真,待人的真誠,生活的樸素,特別是他那強烈的愛國心和民族自豪感,深深地影響著我。他那嚴於律己、寬容待人的性格,給我留下了難忘的印象。他和他的同代人,在學術上相互切磋,國難當頭時彼此關心幫助的情景,使我感受到中國知識分子肩負著國家強盛、民族振興的重任。當年我考進崇德中學,就是楊武之教授向父親建議的。從此,我和楊振寧同學,成為一生的好友。父輩傳給我們的精神力量,激勵我們面對任何困難,勇往直前。

1999年5月

(作者為著名核物理學家,兩彈元勛,已故。本文系由作者夫人,北京醫科大學教授許鹿希整理)


一次,航投試驗時出現降落傘事故,原子彈墜地被摔裂。鄧稼先深知危險,卻一個人搶上前去把摔破的原子彈碎片拿到手裡仔細檢驗。身為醫學教授的妻子知道他「抱」了摔裂的原子彈,在鄧稼先回北京時強拉他去檢查。結果發現在他的小便中帶有放射性物質,肝臟被損,骨髓里也侵入了放射物。
隨後,鄧稼先仍堅持回核試驗基地。在步履艱難之時,他堅持要自己去裝雷管,並首次以院長的權威向周圍的人下命令:「你們還年輕,你們不能去!」
1985年,鄧稼先最後離開羅布泊回到北京,仍想參加會議。醫生強迫他住院並通知他已患有癌症。他無力地倒在病床上,面對自己妻子以及國防部長張愛萍的安慰,平靜地說:「我知道這一天會來的,但沒想到它來得這樣快。」中央盡了一切力量,卻無法挽救他的生命。
在鄧稼先去世前不久,組織上為他個人配備了一輛專車。他只是在家人攙扶下,坐進去並轉了一小圈,表示已經享受了國家所給的待遇。


——————————————

有人曾經問他:「您研究原子彈成功之後,得到了多少獎金?」鄧稼先總是笑而不答。直到1985年6月他病危時,楊振寧先生到醫院看望他時,又提起了這件事,他才回答說:「人民幣10元。原子彈10元,氫彈10元。」楊振寧先生有些不信,說:「您不是在開玩笑吧?」鄧稼先解釋說:「是事實,不是玩笑。1985年頒發原子彈特等獎的獎金是10000元,單位里人人有份兒。由於人多,單位還墊上了十幾萬元,才按10元、5元、3元3個等級發下去。從1964年10月16日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到1985年首次頒獎,21年中,沒有發過獎狀,也沒有發過1分錢獎金。」

——————————————
有關手捧臟彈的事,據說是幾個單位在當時推卸責任。為了找到真正的原因,必須有人到那顆原子彈被摔碎的地方去,找回一些重要的部件。鄧稼先說:「誰也別去,我進去吧。你們去了也找不到,白受污染。我做的,我知道。」他一個人走進了那片地區,那片意味著死亡之地。他很快找到了核彈頭,用手把他捧著,走了出來。最後證明是降落傘的問題。
  就是這一次,伏下了他死於射線之下的死因(出自《鄧稼先傳》)。


第一次收到這麼多贊,誠惶誠恐。把原先答案里的一部分瑕疵修改一下,再補充一點。
以下是補充內容:
我是個感性的人。我真的很替鄧稼先惋惜。就和錢學森比:
錢學森,兩院院士,兩彈一星勳章,感動中國,這些榮譽加身,簡直成為中國人民心中的神,雖然因為一些事,頗具爭議。
鄧稼先,卻沒得到這些,鄧稼先去世的時候,甚至都不叫院士,那會兒都還叫學部委員,兩彈一星勳章也是追授,感動中國更是忘了鄧稼先。
錢學森,全國景仰,總書記,總理去看他,一個錢學森之問,讓全國教育界反思。
鄧稼先,一輩子隱姓埋名,直到去世前,名字才解密,可那會兒全國人民對這個又不感冒,鄧先生去世前的一句:不要被人家把我們落的太遠。卻不是有很多人記得。
錢學森,國家領導人的待遇,去世前,基本就住在中國最好的醫院裡
鄧稼先,一生沒對國家提什麼要求,唯一的也就是想去天安門看看,最後,全身出血,在妻子的懷裡去世。
就因為鄧稼先在醫療水平尚不高的80年代,就遭受核輻射,罹患絕症,而錢學森因為研究的方向基本對身體無害,而活到了醫療水平,和綜合國力遠超80年代的現在嗎。
每每想到這裡,都想為鄧先生痛哭一場,生不逢時,生不逢時。更要大呼一聲:
鄧公千古
修正一下,鄧稼先的名字確實在他去世之前就解密了,但也就臨去世前幾個月。鄧先生那時候已然是彌留之際了,大家想想,80年代的醫療水平,鄧先生又是直腸癌晚期,那麼嚴重的病情下,國家解密他的事迹,也是一種補償,不能讓英雄一生都隱姓埋名。可這補償來的太遲,也遠遠不夠。順便插一句,我2012年的時候,看過一個紀錄片。鄧先生因為受到輻射導致的病情有多嚴重呢:尿液里都有放射性,血細胞的細胞核內,被放射線摧毀,都成粉末狀了。鄧先生最後的直腸癌嚴重到不能坐椅子,直腸內長滿了腫瘤,要加一個中空的充氣圈,(就是小輪胎的樣子)。
我覺得,鄧,錢,楊,李四個人實力相當,都具備拿諾貝爾的能力。只是鄧稼先和錢學森選擇為國效力,去幫中國研發,發達國家早就研究出來你的東西,兩彈一星。這個註定,他倆不能因此獲得諾貝爾獎。楊,李二人去研究未知領域,只要有成果,必定封侯諾貝爾。這一點,就看得出,鄧稼先和錢學森的無私,從某種程度上,為了祖國,放棄了很有可能得諾貝爾獎的可能性。
---------------以下為修改過的原答案----------------
鄧公千古!
鄧公千古!
鄧公千古!
幾個華人巨匠里,楊振寧,錢學森,李政道,和鄧稼先,鄧稼先是唯一,我覺得,沒有任何爭議的功勛彪炳的巨匠。
更重要的是,楊,李是研究高能物理的。錢學森是搞工程式控制制論,和導彈衛星研究的。只有鄧稼先的研究方向是核彈,對身體有高危的放射性研究。
當然,我覺得,核武器比導彈衛星更加重要一點點。因為就現在的局勢來看,幾個大國不攔著小國搞研究,小國試驗衛星,導彈,無所謂,因為這倆東西即使沒有,也可以花錢買。但是,但凡哪個小國妄圖搞核試驗,五常基本是零容忍。假設一下,沒有錢學森那會兒搞衛星,導彈,現在也可以做,至少沒什麼外部阻礙。況且現在綜合國力強大了,資金也有保障。但是,如果沒有鄧稼先,在幾個核大國全面禁止核試驗前,搞出了核武器,中國今天在世界上的地位,可就沒現在這麼樂觀了。
那幾位,都活到了21世紀,楊振寧,李政道,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功成名就,更因為中國人的諾獎情結,雖不是中國籍,但是是華裔,所以二人也享譽華人科學界。錢學森,去世前作為國內碩果僅存的著名科學獎,逢年過節,都是國家領導人親自探望,我至今都記得胡總書記去醫院探望錢學森的那個視頻,國內教育界更是因為「錢學森之問」,而制定了珠峰計劃。2009年錢學森去世,國內更是掀起了懷念著名科學家的浪潮。我印象中,去世後得到全國人民懷念的,這幾年,除了錢學森,也就季羨林老先生了。總的來說,楊振寧,李政道,錢學森,都獲得了和他們的貢獻相匹配的榮譽。楊李二人不是中國籍,不談。錢學森因為一直在國內,大家可以想像,在改革開放那麼多年,中國積累了巨大的經濟財富,錢學森受到的待遇,我估摸著,最起碼是副國級,公費醫療,公車,住房,之類的。
只有尊敬的鄧稼先老先生,因為身體受到嚴重輻射傷害,在上世紀80年代,就過早的離開了人世。且不說,逢年過年,當時的中央領導會不會去探望鄧先生,更不必說,鄧先生去世的時候,沒有全國人民對他的懷念,事實上,鄧先生去世的時候,他的名字都還是保密的,當時的普通群眾,都不知道,就是因為他出於滿腔的熱血和理想,為新中國奉獻了所有的青春和學識,而研製出了核武器,從而真正讓中國不受欺負,不被忽視。
鄧公千古,除了總設計師,鄧稼先也完全擔得起這四個字。


國士無雙


全文轉載一篇官方國史網的文章吧,侵刪。

緬懷「兩彈元勛」鄧稼先 , 作者:張開善:

1958年,國家組建核武器研究院,對中國第一顆原子彈進行研製攻關。為了確保這項重要尖端事業的成功,國家決定從全國各地的有關部門,選調各類專業的科學家和工程技術人員。在選調中,鄧稼先從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被選調到核武器研究院,我則從四川成都鐵道部第二設計院被選調到該院。我們就這樣走到了一起,我們的人生道路從此也發生了重大轉折,有機會在中國核武器領域中,發揮自己的才智。
  在勞動中相識
  鄧稼先是安徽省懷寧縣人,生於l924年。l945年畢業於西南聯合大學物理系,畢業後在北京大學擔任助教。1948年10月前去美國留學,進入普渡大學物理系攻讀研究生。鄧稼先在留學期間,表現出他的聰明才智,他撰寫的博士論文《氘核的光波蛻變》,於l950年順利通過博士論文答辯,獲得了該校的物理學博士學位,年僅26歲。
  1950年,鄧稼先回國,被分配到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擔任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那時,近代物理研究所像鄧稼先這樣的年輕人,具有博士學位的只有他一個人。他如此年輕又有博士學位,令人羨慕,年紀大的前輩科學家,如國內外著名的科學家錢三強、彭桓武、王淦昌等人,有時高興地稱他為「娃娃博士」。
  1958年,鄧稼先的人生發生了重大轉折,他被調到核工業部核武器研究院,擔任理論部主任。當時,我也從四川成都調到北京核武器研究院。我記得報到時,一進院子眼前是一片建築施工的景象,熱火朝天,人來人往。來院報到人員安頓下來後,就到施工現場參加勞動。
  不久,在勞動中我認識了鄧稼先。開始,他給我的印象是樸實、隨和、憨厚,臉上經常是笑呵呵的表情,說起話來也帶著微笑。他的一身著裝是標準化的藍色中山裝,有時衣服上還有點污漬,完全看不出他是從美國回來的博士。
在勞動中,鄧稼先同全院一大群大學生、研究生一樣,為建築工地的師傅們當壯工,整天挖土、推車、和泥、搬磚頭瓦塊和建築材料。開飯時,大家都快步走進食堂,因為已是飢腸轆轆,抓起窩窩頭就咬,狼吞虎咽,再喝上兩口菜湯。經過努力,辦公樓、存放原子彈模型的庫房、食堂、宿舍等,先後蓋好了。在那個特殊年代,勞動改造世界,吃苦最光榮,我至今還有印象。
  不久,院里正式任命鄧稼先為理論部主任。那時,從院長到他部下都叫他老鄧,沒有人叫他鄧主任。理論部的年輕人在研究中有了什麼心得,馬上推開他的門,進門就大聲叫「老鄧!老鄧!」
  從1958年開始,鄧稼先好像突然消失了似的,物理學的講壇上再也見不到他了,與親朋好友也沒有了來往。鄧稼先在北京核武器研究院院部鑽研了一段時間後,來到青海金銀灘大草原核武器研製基地,奔波於新疆羅布泊大荒漠、國家核武器試驗靶場。
  對原子彈、氫彈的基本理論進行攻堅
  核武器研究院開始下設三個大部門,即理論部、實驗部、總體部,後來隨著工作的展開,將總體部又分為設計部和生產部,這樣研究院就設四個大部門了,各個部都配備了許多有才華且善鑽研實幹的才子。
  有的人說,四個部好比四匹馬,四馬奔騰,理論部應一馬當先。應該說理論部是個龍頭,因為原子彈的理論必須首先攻下,只有儘快將原子彈的理論通過計算論證,對原子彈中許多理論逐一研究計算準確,其他各部門的工作才有所依據。
  原子彈的基礎理論甚為奧妙複雜,包括爆轟物理、流體力學、狀態方程、中子輸送等,鄧稼先團結帶領全部人員,對原子彈特有的物理進行了大量的模擬計算和分析,邁出了中國人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研究核武器的第一大步。
  但是,理論部的工作開始非常困難,無任何資料可參考。當時核武器研究院有一本錢三強從國外帶回來的俄文書,書名是《超音流與衝擊波》,這是全國唯一的一本。鄧稼先和他的部下就從這本書開始,十分虔誠地翻閱這本稀世「寶貝聖書」。
  在和大家鑽研原子彈理論的同時,鄧稼先經常對大家這樣說:「我們研製原子彈,是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利益所在,現在我們只能依靠自己來完成。」「干我們這個工作,都要有思想準備,都要甘心當無名英雄,一沒有名,二沒有利,還要準備吃苦,做出的科學技術成果,絕對不允許發表論文……」
  方案終於誕生了,鄧稼先在這份具有歷史價值的文件上,簽上了自己的名字。理論部研究的原子彈理論,必須要經過計算才能得到論證。但是,當時的計算手段十分可憐,全院只有一台從蘇聯買回來的「烏拉爾」型小容量的計算機,整天處於調試狀態,唯一可以用上的就是四台手搖計算機。鄧稼先挑選數十名年輕精幹的大學生,一天三班制,晝夜不停地搖動計算機,對每一個計算題進行不停的計算,息人不息機。
到1961年,正當原子彈理論計算工作深入展開攻關時,更大的困難來了,國家發生了嚴重經濟困難,但是原子彈的理論研究工作絕對不能停下來。年輕的技術骨幹緊張繁忙地工作,他們的體能消耗是可想而知的,特別是夜晚的工作,更是難以支撐。鄧稼先對此看在眼裡,急在心上,但他也是無能為力,沒有什麼辦法,只能儘力而為。當有的年輕人對著他喊:「老鄧!老鄧!我們餓!我們實在太餓呀!」時,鄧稼先便到研究院大門口用自己的錢高價買幾包餅乾,給每個人分上幾塊。後來,鄧稼先的岳父、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許德珩支援了他一點兒糧票,他把這些糧票拿出來,看哪個人計算得又快又準確,就獎勵幾兩糧票給這位年輕人,以此鼓舞士氣。今天的人也許無法理解當時的幾兩糧票的意義,但當時在理論部,在研製攻關原子彈的科技人員中,那可是最高的獎賞。
  1963年,通過無數次的計算、論證,有的課題可以說是計算再計算,論證又論證,最後得到了可靠而準確的數據,理論部終於完成了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理論設計方案。鄧稼先在設計方案上莊重地簽上了自己的名字。那時,他剛剛39歲。
  1963年,當時我是研究院的學術秘書,兼做一點兒朱光亞副院長的助手工作,這份設計方案由理論部送到我手中,我仔細拜讀以後,異常興奮。
  此設計方案,經過院領導審閱後,又交給我,我將此絕密文件登記後,送交院保密保衛處趙處長單獨保存,不經由保密室,不按照通常文件處理。
  氫彈是利用原子彈作為扳機,由原子彈裂變釋放出來的極高溫、高壓對氫彈的熱核材料進行聚變反應,進而產生威力極大的能量。只有原子彈研究成功,氫彈「點火」起爆才有可能。
  中國人是非常聰明的,幾乎在原子彈研究攻關階段,錢三強等科學家預見原子彈准能成功,事先就組織科技尖子成立了氫彈的探索小組,在中國科學院開展理論探索研究工作。
  氫彈探索小組集中了中國許多優秀的物理學人才,如後來「兩彈一星」勳章獲得者于敏、黃祖洽、何祚庥等人。經過一段時問探索工作以後,l963年在原子彈的理論突破後,全組人員歸到了理論部,由鄧稼先、周光召直接領導,正式進行氫彈的理論研究攻關。
  于敏是氫彈攻關理論計算小組的主要負責人之一,也是鄧稼先的好友和得力助手,他們帶領全組人員,晝夜不停,不知經歷了多少個不眠之夜的計算、論證,氫彈的奧秘終於被他們解開。
  氫彈有大量的理論計算工作,有許多人力無法計算的方程式,國家為了照顧氫彈的理論計算,將在上海的國家唯一一台大容量J-501計算機,特批出一部分時間讓理論部使用。l965年底,于敏帶領攻關小組去上海,經日夜奮戰,終於在計算機上解開了方程式,突破了氫彈的謎底。當于敏把這個消息報告給正在西北某地的鄧稼先時,老鄧當時簡直變成了另一個人,高興得像孩子一樣手舞足蹈。他馬上趕往機場,買了當天的機票直飛上海。到了上海,當鄧稼先仔細看完計算出來的數據後,確認氫彈的奧秘真的被突破了,他再一次手舞足蹈起來,並拿出自己的工資,請全組人員吃了一頓慶功飯。

  隨後,鄧稼先和于敏等人,攜帶著氫彈計算數據乘飛機由上海直飛西北核試驗場,向在現場視察工作的有關領導作了詳細彙報,並參加了決策會議。當時在現場的核工業部副部長劉西堯拍板,按此計算的理論方案著手進行氫彈原理的冷試驗。
激動人心的時刻終於到來
  1964年10月16日下午,中國第一顆原子彈裝置在塔上爆炸試驗,獲得完全成功,經實際測定,爆炸威力為2萬噸TNT炸藥的當量。
  1966年12月28日,中國第一顆氫彈的原理裝置在塔上爆炸試驗成功,爆炸威力為l2.2萬噸TNT炸藥的當量。試驗結果表明,氫彈的設計方案切實可行,標誌著中國已經掌握了爆炸氫彈的技術。
  1967年6月17日上午,中國第一顆氫彈用轟-轟炸機空投爆炸試驗成功,爆炸威力約300萬噸TNT炸藥的當量。氫彈爆炸成功是中國核武器研製試驗的重要里程碑。
  從原子彈爆炸試驗成功到氫彈爆炸試驗成功,中國用了兩年八個月時間,速度之快大大超過了美國和蘇聯這兩個核大國。身為理論部主任的鄧稼先,看到一次比一次更強烈的閃光,一次比一次更巨大無比的蘑菇雲,他的感受,他的心情,是無法用語言來表達的。
曾經有人問過鄧稼先當時的感受,鄧稼先說:日本侵略者鐵蹄踏上祖國大地時,我還幼小,但是看到國家遭受到的欺侮,老百姓遭到的災難,我心中痛苦之極。面對中華民族的災難,我始終記住我的老父親鄧以蟄對我說的話:「你年紀還小,要發奮努力讀書,將來報效國家,你不要走我學文的路,你要學科學,中國強盛起來要靠科學,要記住發奮,救國,將來為此獻身,要讓中國在當今世界受到尊敬……」
 逆境中對核事業痴心不改
1966年開始的「文化大革命」衝擊著各個領域,核事業單位也未能倖免,理論部的研究室里、走廊上都是大標語、大字報,科學家被點名批判、被點名勒令檢查,幾乎都被扣上了「資產階級反動權威」的大帽子。鄧稼先的日子也不好過,而且越來越不好過。理論部隨意祥和的氣氛一夜之間蕩然無存,科研人員之間分起了派,打起了派仗,科研工作處於半停頓狀態。
  厄運也降臨到鄧稼先的家庭。他的夫人許鹿希是北京醫學院的教授,不知因何被打成彭真、劉仁「黑市委」的「黑幫分子」,貼大字報的漿糊弄了她一身,使她精神幾乎崩潰。有時鄧稼先不見妻子回家,就到北京醫學院尋找。當他看到妻子被批鬥後的慘景,心都快碎了。
  鄧稼先甚為敬重的二姐,因忍受不了造反派無休止的折磨,選擇了自殺。消息傳來,鄧稼先的精神幾乎崩潰,他欲哭無淚。
  對鄧稼先的打擊並沒有到此為止,他的三姐又被無緣無故打成特務分子,天天接受審查、批鬥。
  在一連串打擊之下,鄧稼先沒有倒下,沒有消沉,仍然是早晨一大早按時關上自己家的門,走進理論部辦公室的門,穩定情緒,控制自己,振奮精神,埋下頭來,又展開了他也一天的理論計算攻關工作。
  摯友相聚,保守核機密
  鄧稼先和楊振寧可以說是一輩子的摯友。鄧稼先與楊振寧是安徽老鄉,父輩都是清華大學的教授,兩家又都住在清華園西院內,僅一牆之隔,他們從小就相識並互相接近,上中學時兩人同在北京西單絨線衚衕內的崇德中學上學,上大學時兩人又先後在西南聯大物理系學習物理專業。1945年,楊振寧到美國芝加哥大學攻讀博士學位。1948年,鄧稼先到美國普渡大學攻讀研究生。l949年,楊振寧為了迎接鄧稼先到芝加哥度暑假,與弟弟楊振平特別租了一問大房子,三人同吃、同住、同聊、同樂,好不開心。
  楊振寧一直想回國探親,但因當時國內比較亂而未能成行。l971年,楊振寧到法國巴黎,向中國駐法大使館申請簽證,並得到批准。到上海後,楊振寧向接待人員提出首要見的人是鄧稼先。正因楊振寧的這一要求,才使正在西北某地參加「學習班」的鄧稼先得以回京。
接下來的事會令今天的人們啼笑皆非。組織上緊急派來工人師傅,對鄧稼先的家中進行裝修,打磨衣櫃,裝上鏡子,在破舊的地板上打蠟,從辦公室抬來大小沙發,對整個家進行了一番「更新」,裝修、布置完成後又送來了西瓜、汽水、巧克力。
  楊振寧是位傑出的科學家,他在美國就一直關注中國的原子彈。楊振寧一走進摯友家的門,環視四周後,直奔書架,當他看到書架上的書,特別是看到書架上連一本物理學的書都沒有,心裡好像明白了什麼。
  楊振寧問:「這是你的家嗎?」
  「是夫人醫學院的宿舍……」
  「你在哪個單位上班?」
  「在外地。」
  「你的通信地址?」
  「讓我夫人轉吧。」
  楊振寧離京時,鄧稼先到機場送行,離別之際楊振寧實在憋不住了問道:「稼先,我在美國聽說,中國的原子彈曾由一個美國人參加幫助研製出來的,這是真的嗎?」
  鄧稼先不知所措,不知如何作答,只是張著嘴,沒有發出聲音,情急之下說:「你先上飛機吧。」
  鄧稼先將與楊振寧接觸中的交談情況如實上報,最後,周總理知道後,明確地告知:「讓鄧稼先如實地告訴楊先生,中國的原子彈全是中國人自己研製出來的,沒有一個外國人參加。」
  鄧稼先寫了一封信,密封好後交專人乘飛機帶到上海,交給楊振寧。楊振寧看到信中那句「全是中國人自己研製出來的」後,激動的淚水奪眶而出。
  鄧稼先最後的時刻
  1985年7月28日,鄧稼先到北京參加會議,他突感肚子不舒服,去三。一醫院檢查。經住院檢查確診,他患上了直腸癌,而且癌細胞已經擴散轉移,醫生預計他的生命只能延續一年。
  剛開始,鄧稼先並不知道自己患上了絕症,以為治療一段時間就可以出院,再重新走進核武器研究院大門,回到自己的辦公室,對新一代的核武器再進行研製攻關。但是,從醫務人員的表情上,從與他結婚32年相依為命的妻子抑鬱的神情上,特別是警衛員對他寸步不離的表現上,預感到他所患病的嚴重性。
  1985年國慶節,鄧稼先住院兩個月了。剛動完手術不久,他再也按捺不住了,對警衛員說:「我們去看看北京城」。警衛員一聽直搖頭,連說不行,不行。在鄧稼先一再堅持下,警衛員才勉強同意。二人瞞著醫生、護士,從醫院溜了出來。
  鄧稼先當時沒有專車,他們乘公共汽車進了城,去了王府井新華書店,又到了天安門廣場。鄧稼先凝望著國旗對警衛員說:「到建國l00周年,你就84歲了,那時我們國家肯定就富強了,你可要來看看我……」警衛員點著頭,哽咽著要哭出來。
  時任國防部長的張愛萍是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試驗的現場總指揮,又是多年主管國防科研的副總參謀長,他與鄧稼先是老熟人,老朋友。當得知鄧稼先的病情後,他到醫院親自組織協調治療方案。鄧稼先的3次手術,張愛萍每次都在手術室外守候。
  1986年5月,鄧稼先再次做完手術,在身體極端虛弱的情況下,與來看望他的好友于敏進行長談,一起起草了一份給黨中央的報告,提出尖端武器發展要解決的若干緊迫問題,這是他最後一次向國家提出建議。
  同月,鄧稼先被任命為國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第一次有了一輛專車,他被人扶著象徵性地坐了一下,這是他一生當中唯一的一次坐專車。
  1986年7月15日,萬里親自到醫院看望鄧稼先。
  當日,國務院決定把「七五」期間的第一枚全國勞動模範獎章授予鄧稼先。1986年7月17日舉行授獎儀式,李鵬到醫院親自為鄧稼先授獎。
  7月29日下午1時,鄧稼先走完了他62年的光輝人生旅途。
1986年8月3日下午,國家為鄧稼先召開追悼會,國家領導人參加。張愛萍專程從外地趕回北京為鄧稼先致悼詞,對鄧稼先光輝的一生給予了高度評價:
  鄧稼先同志長期忘我工作,不為名、不為利,甘當無名英雄,默默無聞地奮鬥了數十年,積勞成疾。他在病重時仍念念不忘我國科技事業的發展,為發展我國的高技術獻計獻策。鄧稼先同志真正做到了他經常講的「一不為名,二不為利,但工作目標要奔世界先進水平」。他的名字雖然鮮為人知,但他對祖國的貢獻將永載史冊。他不愧是中華民族的好兒子,不愧是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不愧是中國知識分子的優秀代表。他的不幸逝世,是我國人民、我國軍隊和我國科學技術事業的一大損失。今天,我們悼念他,要化悲痛為力量。要學習他為了祖國的強盛,為了國防科研事業的發展,身先士卒,勇擔風險,捨生忘死,奮鬥不息的獻身精神;學習他不計名利,任勞任怨,埋頭苦幹,甘當無名英雄的崇高品德;學習他對工作精益求精,極端負責,處處以國家利益為重的高度政治責任感;學習他治學嚴謹,謙虛謹慎,平易近人,深入實際,團結群眾的優良作風。我們要繼承他未競的事業,加倍努力,為了祖國的四化大業,為攀登科學技術高峰,繼續拼搏,開拓前進!
  後來,張愛萍賦詩悼念這位為中國核事業做出過傑出貢獻的科學家:
  功勛澤人間
  踏遍戈壁共草原
  二十五年前
  連克千重關
  群力奮戰君當先
  捷音頻年傳
  蔑視核訛詐
  華夏創新篇
  君視名利如糞土
  許身國威壯河山
  哀君早辭世
  功勛澤人間
  楊振寧稱鄧稼先是他永恆的驕傲
  1986年8月3日,鄧稼先追悼會那天,楊振寧正在台灣。當他得知鄧稼先去世的消息後,十分悲痛,可又沒辦法到北京參加追悼會。作為50年的朋友,半個世紀的情誼,他用了深情的語言,表述出摯友的人品和事業。他給鄧稼先的妻子許鹿希發了一封唁電,電文中寫道:「稼先為人忠誠純正,是我最敬愛的摯友。他的無私的精神與巨大的貢獻,是你的也是我的永恆的驕傲。」
  沒能參加上鄧稼先的追悼會,楊振寧一直深感不安。1987年9月30日,楊振寧自丹麥寫信給鄧稼先的妻子:「我將於l0月20日抵北京,希望能去八寶山為稼先掃墓……」
  這項活動有關部門安排在10月30日下午2點半。掃墓儀式由國防科工委領導主持。
  在墓地,楊振寧再次向許鹿希重複這幾句話:「稼先為人忠誠純正,是我最敬愛的摯友。他的無私的精神與巨大的貢獻,是你的也是我的永恆的驕傲。」「如果稼先再次選擇他的途徑的話,他仍會走他已走過的道路,這是他的性格和品質。能這樣估價自己一生的人不多。我們應為稼先慶幸。」


鄧公傻么?或許是,在那些追求小確幸的人看來,這人簡直不可理喻。拋妻棄子,獻身大漠,沒有獎勵和榮譽,竟然還被批鬥羞辱。看到這樣的例子,簡直要歇斯底里地喊出:做一個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可是,現在我們提到中國的核彈,第一個浮現出的名字是鄧公。當我們自由自在的做鍵盤俠時,是那個年代用手稱量鈾的比例,隨時有可能被炸死的科研人員,為我們築起了安全屏障。

你可以選擇追逐幸福,但應當尊敬那個,為了國民幸福而放棄自己幸福的,鄧公
————————

看到那麼多人說政府的不是,說鄧公做這樣的選擇真傻,說不應該像鄧公這樣奉獻。卻很少看到有人說鄧公是個小人或者偽君子。或者你敢噴一下錢工?你鄙視一下鄧公,都會被無數人噴。但你可以調侃楊先生的少妻。

我不止一次聽到科研圈子的同仁講某某國外華裔大牛的八卦,齷齪。但提到鈕經義先生,龔岳亭先生,鄒承魯先生時,滿臉的欽佩。某日一前輩談到改革開放後的龔先生時,說平日里大家都是趴在桌子上午休,龔老先生有特別優待,能夠蜷縮在實驗台旁邊休息。大家沒有說這些先生不出國移民,還這麼辛苦就是傻,最多吐槽當時的條件差,慢待了這些老科學家。

有時候我也會想,我能不能像鄧公龔老這樣奉獻呢?答案是很難。由此我更傾佩鄧公這樣的科學家了。

我不認為像鄧公這樣選擇是所有科研人的行為準則,我也不會為政府的慢待而洗地,我只是佩服鄧公,感激這一輩老科學家的付出。


中國男兒 中國男兒

要將只手撐天空

長江大河 亞洲之東 峨峨崑崙

古今多少奇丈夫

碎首黃塵 燕然勒功 至今熱血猶殷紅


國士無雙


看到那麼多人這麼回復。QuQ


#判斷一個國家的品格,不僅要看她培養了什麼樣的人民,還要看看她的人民選擇對什麼樣的人致敬,對什麼樣的人追懷#

年紀大了很少因為閱讀而流淚

理工科院校的緣故 讀到了很多有關鄧稼先錢學森一類的書籍

讓我真真切切流下眼淚的只有鄧稼先和趙九章

趙九章是因為文革迫害悲慘地結束自己的生命 而壓倒他的最後一根稻草竟然是國慶慶典的邀請函被偷偷藏起來了

當時憤怒痛惜震驚各種情緒混雜在一起 實在是不哭不快

而鄧稼先 則純粹是因為被其事迹和精神所感染

很多文字提到他是隱姓埋名28年從來沒有回家這是不太準確的 他的確在錢三強找到他「放一個大鞭炮」之後隱姓埋名28年 但其間是回過家的 只是時間很短暫 什麼時候回來不清楚 隨時收拾東西秘密走人 他的夫人曾經在路上遇到過他想跟著他走看看 半路也被他甩脫了 等到明白他到底在做什麼的時候 他的確已經身患絕症 他的夫人許鹿希是醫生 清楚明白丈夫的苦痛 據她描述 最後的時刻鄧稼先大出血 輸進去的血還沒有流出來的那麼快那麼多

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她夫人的一句話:「你們只見過外賓 沒有見過鬼子

如果你們也見過鬼子 就會和我們一樣做同樣的選擇 只要國家能強大 讓我們做什麼都可以。」(大概意思)

所以 鄧老是一個被新中國事業精神驅動的偉大人物 他是幸福的 他實現了自己的信仰


國士無雙


國士無雙


1967年的今天,中國首顆氫彈在新疆羅布泊上空空爆成功。

第一次了解鄧公是人教社初中語文的一篇選讀課文。

中國國防之脊樑,中國震懾西方王牌軍事力量 二炮部隊(現在叫火箭軍)的奠基人。

現今中國人都應該記住的名字--鄧稼先。

建國以來,一直被國人熟知的中國科技界的頂級科學家 卻不知鄧稼先這個名字

因為三錢 研究方向不同。
錢學森 空氣動力學 火箭專家 航空航天計劃領導者。

錢偉長 中國近代力學奠基人。

錢三強 物理原子能開創人,他原是近代物理研究所的所長,後來加入核武計劃,作為總設計師。
是他舉薦了 鄧稼先加入核武計劃。

隨後鄧稼先一直在中國國防核武器製造的第一線,領導了學者和頂尖技術人員,成功地設計了中國原子彈和氫彈,中國國防自衛武器推進到了世界先進水平。

他的功勞是推進中國核武計劃和二炮軍事力量的構建,威懾西方和老毛子的有生軍事力量。

提起鄧公一般都會想起楊振寧。

因為鄧公與楊振寧為少年同窗好友。
中學同學,西南聯大同學,一起美國留學。兩人有著完全不通的價值取向,所以倆人走上了完全不同的道路!揚振寧留在美國繁華世界,獲得諾貝兒獎,出盡風頭,晚年還不甘寂寞!

鄧公響應周總理號召當年毅然回國,為中華民族的兩彈一星做出了傑出的貢獻!可惜的是由於當年的科研試驗條件有限,人身防護條件簡陋,因為鄧稼先研究方向的和三錢不一樣遭受核輻射過多,身患癌症,英年早逝。實為國家民族之大殤!

是鄧稼先,永遠的奠定了整個中華民族的戰略安全和民族地位!

所以鄧公千古,國士無雙。

補充幾個細節:

早年間,楊振寧成作為美籍華人在中美建交前訪問中國,曾經在與鄧公的會面中 ,問過鄧公有沒有美國人或蘇聯專家參與了兩彈研製(不知鄧就是負責人),鄧公只是笑笑說了句:你先上飛機吧。當時西方世界都在傳中國偷竊美帝核彈頭技術。

後來楊振寧在上海的餞行宴會上,突然收到鄧公的紙條(中國人搞原子彈沒有外國人幫助),立刻離席到廁所淚流滿面。

一次原子彈爆炸失敗後,幾個單位都在推卸責任。為了找到真正的原因,必須有人到那顆原子彈被摔碎的地方去,找回一些重要的零部件。鄧公說:「誰也別去,我進去吧。你們去了也找不到,白受污染。我做的,我知道。」他一個人走進了那片地區,那時候沒有防護服也沒有防輻射技術,進入那片意味著死亡之地。他很快找到了核彈頭,用手捧著,走了出來。最後是降落傘的問題。就是這一次,伏下了他死於射線之下的死因。

鄧公曾在去世前,嘴角出血與楊振寧教授合影,他是一種壯志已酬,得其所哉的欣慰。夫人許鹿希說,那時他已是全身大出血,擦也擦不幹,止也止不住了。高強射線導致的不治之症。這是在他手捧核彈頭走出放射區時,就心裡明白的。
用生命在完成兩彈計劃。

鄧公有一次在西湖開研討會,他拉著同仁在「精忠報國」那四個古意盎然的字前照了一張相片。許鹿希說,鄧不愛照相,但這張照片是他自己要照的。當初隨鄧公一起搞原子彈的科學家,有些中途而退了。因為「沒有科研成果,不能家庭團聚,不許親友通信。作為知識分子和普通人的生活、樂趣、權益,是必須犧牲掉的了。

鄧公冒著酷暑嚴寒,在核試驗場度過了整整10年的單身漢生活,15次在現場領導核試驗,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身為醫學教授的妻子知道他「抱」出了了摔裂的原子彈,在鄧公回北京時強拉他去檢查。結果發現在他的小便中帶有放射性物質,肝臟被損,骨髓里也侵入了放射物。隨後,鄧公仍堅持回試驗場繼續試驗。


因為機密計劃
86年開始公開解密,公開報道了「兩彈元勛」鄧稼先的名字,當年大漠上騰起蘑菇雲的謎底終於揭開。當人們以感激的心情來頌揚這位功臣時,他卻平靜地辭世而去。

26歲在美帝成為博士;取得學位後第九天便毅然回國,進入中國科學院。

58年以後神秘地「消失」。在戈壁大漠中,創造出世界上研製氫彈的最快速度。

鄧公在臨終前說了一句:「不要讓人家把我們落得太遠」

這一代兩彈一勛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一代人幹了三代甚至五代人的活。那一代人並不是為了情懷,而是自己的精神選擇,為了中華民族,為了祖國崛起,無私奉獻。這是一種中國精神,一種國格驅使。

他們在現代都有資格獲得諾貝爾獎,只是歷史的進程考慮,都是偉大的科學家。

鄧公永垂不朽,真正的國士無雙。

p.s.有的朋友說,在wg特殊時期,鄧受到了批鬥,事實上周確實也沒有保護他,連同所有核武計劃人員,是楊振寧回國點名要見鄧公,周特批把鄧公連帶一批科學家帶回北京,後來過了很多年,楊振寧才知道自己一次無意之舉,挽救了一批科學家。是楊間接救了鄧公。這無可厚非。

當然,人各有志,不能說無私付出生命就是報效,因為楊振寧和李政道入美籍,獲諾貝爾,也是在其他領域為這個國家做著貢獻,這些都是歷史的選擇,內心的驅動。

因為楊 李再次回來受到了祖國的高級待遇,
錢學森也付出了更多的貢獻,理應獲得該有的一切殊榮,鄧公在最危險的地方可以說真的是用生命在換取中國頂尖國防力量。他沒有獲得他所付出國家應該給他的對等的榮譽。這算是的一種可悲的遺憾。

但這也是鄧公內心認準的使命

這也是全知乎所有朋友對於國士無雙真正的的定義。要不然也沒有這麼多贊同。

當然,鄧公能在今天有這麼多老少中青年朋友都對於他的認可。

這也許就是對鄧公最好的祝福。
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

也許今年6月25日鄧公誕辰92周年。
可以拍一部 鄧稼先 的電影或電視劇。
來以此緬懷這這個國家真正的無雙 國士。


國士無雙


又增加了兩張圖,兩個小小的細節,也是非常令人感動,鄧稼先的高尚品行和無畏精神,可見一斑。第五,第六張圖。

1950年獲得博士,扭頭者為鄧稼先。

1979年在新疆核試驗基地的戈壁灘上(左為鄧稼先)

1965年10月1日,鄧稼先(中),錢學森(左),朱光亞(右)在天安門城樓上觀禮

以上照片全是下午剛剛拍的,找資料好辛苦的?(ˉ?ˉ?)

第三次更新:
1.原子彈試驗,每次的安裝雷管工作都非常危險,稍微一出差錯,就會喪命。那些安裝雷管的工作人員,也很清楚,每一次的安裝,都要做好被炸死的準備。可是鄧稼先每次都現在安裝人員身後,給他們吃定心丸,他覺得他在場,會給戰友信心。這麼危險的工作,鄧稼先每次也很緊張。不怕死!!
2.鄧稼先「傻」不傻?足以讓看了他的事迹之後的有同理心的人從心裡油然而生無比的敬佩與敬仰的同時,說你太「傻」!「傻乎乎」地去撿碎片,你不知道危險嗎?
3.鄧稼先是隨遇而安的人。有條件抽中華,喝五糧液。沒有條件不抽,不喝也行。
4.他覺得造原子彈不能參加學術會議,不能研究新的領域,甚至金錢,名利都不能得到。他不在乎這些,唯一令他感到有點壓抑他性格的是,不能和朋友見面和暢快地聊天。這對他的性格造成了一定影響。
5.即便除去友誼的成分,當了解了鄧稼先所做的工作,所付出的代價,所面臨的困難。你就會大概明白,為什麼1971年楊振寧得知原子彈是中國自己造的時候會哭,為什麼去給鄧稼先掃墓,和許鹿希回憶鄧稼先的生前時,會哽咽不止。
6.1986年楊振寧去醫院看樣鄧稼先合影。鄧稼先顯得特別老,穿著中山裝,很多白頭髮。楊振寧領帶西服,精神抖擻。楊振寧大鄧稼先兩歲。你會感嘆,歲月無情。無奈!無奈!!

第二次更新:
1924年6月25日(陰曆5月19日)出生,父親鄧以蟄當時是北京大學的教授。祖上原住江西,明代,舉家遷至安徽懷寧定居。清代的大書法家鄧石如(1743~1805)是鄧稼先的六世祖。
1941年,17歲。入西南聯合大學物理系,學號A4795。
1948年,24歲。普渡大學的物理系研究生。其後的博士論文為《氘核的光致蛻變》(The photo-disintegration of the deuteron)
1959年,35歲。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的代號為596.鄧稼先選定中子物理、流體力學和高溫高壓下的物理性質這三個方面作為主攻方向。鄧親自參與狀態方程組。和年輕人苦幹三年,拿出了原子彈的理論設計方案。
中間的大的事件大家都知道了,1964年10月16日15點,原子彈爆炸成功。說一些大家可能不太了解的事情。
1987年7月,鄧稼先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獲獎項目為:xxxx彈裝置的突破,證書號為87-KG2-T-02-01(因保密,用xxxx代替),在鄧稼先逝世一年後發下。
回到1979年。深受文革破壞的軍事工業,在這一年體現出文革的惡果。一次飛機空投後降落傘沒有打開,核彈從高空直接摔倒了地上,距離預定的爆心很遠。一百多名防化兵到現場去找,沒有找到核彈的痕迹。鄧稼先親自去找,找到了。用手捧起了了碎片,這次受到了嚴重的放射性物質嚴重損害,對他的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傷害。
說點其他的。
鄧稼先在崇德中學的時候在數學和物理方面經常得到楊振寧的幫助,兩人的友誼持續了幾十年。到了西南聯大也得到大楊振寧的幫助。有件事情,讀到那裡感動不已。許鹿希對楊振寧說,您在臨別時(楊振寧在1986年5月30日和6月13日到醫院看望鄧稼先),送給稼先一束大鮮花,他常凝視著鮮花,在劇痛中得到支持和安慰。他很平靜地對我說:「外國人習慣是在朋友的墓前送上一束鮮花,振寧他知道我不行了」
不知道各位看到這裡什麼感受,我是心裡難受不已的。說完這些,楊振寧熱淚奪眶而出,掏出手絹擦拭。
鄧稼先英文很好。和同學在西南聯大一起背牛津英文字典,硬背、硬記。經常在妻子面前吹噓自己的英文好,辭彙量大。妻子問他河馬怎麼說,立刻答出了,斑馬怎麼說,答出了,麻醉怎麼說答出了。視網膜怎麼說,鄧稼先哈哈大笑,沒答出來。
有些小事情。他對人的評價喜歡用「pure」,他認為這是一種很高尚的品質,他也是這麼做的。他在基地的時候,和同志們搶妻子託人捎來的三色糖,或者排隊跳人馬,弓著身子讓別人雙手按在他的背上跳過去,他都感到很開心。這是什麼樣的畫面?童真純潔的即視感。
談談我們造原子彈的難度。我說過 ,有時候我都感覺這怎麼可能造出來?當時的那種條件下,真的是一種奇蹟。我們很多人由衷地感動、讚歎鄧稼先等人,我相信包含了對於當時歷史條件下的思考的。在那麼短的時間內,那樣的條件下,那樣的人才隊伍,甚至後期文革的影響都能先後研製出原子彈和氫彈,是有怎樣的一股衝天的豪氣,心裡憋著多大的一股勁,樹立民族的尊嚴的勁頭?真是「意志戰勝一切」!所以,有時候我就在思考,我們的愛國主義教育,讓我們的學生讀那些「高大上」的詞語,格式化的話語與文字,還不如讓他們多了解了解我們的兩彈一星的工作者的故事呢。讓我們的學生看看故宮,看看莫高窟的壁畫,看看這個古老的中國的智慧人民是怎樣地創造出這些文明的。(此處的評論不做評論哈)
說說美國的豪華陣容,更能理解我們的難度。美國第一顆原子彈的研製者中,據不完全統計,先後獲得諾貝爾獎的有14人以上。此外還有一些世界一流的科學家。其中有:玻爾,丹麥人。費米、泰勒、詹姆斯·查德威克、赫伯特·安德森、哈羅德·尤里、賽格雷、馮·諾依曼、格林·西博格、康普頓(用實驗證實了光的波粒二象性),當然還有奧本海默。
奧本海默手下的陣容是世界級的。鄧稼先的手下是28個新畢業的名牌大學生。後來雖然也調入了王淦昌、彭恆武、郭永懷等高水平的科學家,但是無論我們從數量上還是水平上要比美國遜色不少,我們的難度可想而知。
先更這麼多,有時間再補充。歡迎大家在評論區討論,大家可以友好地指出事實上的不正確之處,有時間會盡量回復大家的。
第一次回答:
沒得說。
最讓我感動的中國的民族的脊樑。大學看了他和王淦昌,陳能寬,于敏,程開甲,朱光亞等等的資料。他臨死的時候,說不要讓人家超我們太遠。頓時肅然起敬,熱淚盈眶。不能想像一個沒有原子彈的大國,鄧小平在聯合國說過,如果中國沒有原子彈就不能算得上有影響力的大國。
帶著28大學生(具體多少呢?查了,就是這個數),就去搞原子彈了,邊翻譯國外資料,邊掃原子彈盲。困難時期,啃著窩窩頭搞計算,其實窩窩頭都不夠。我記得,他們大概只有數量不多的手搖計算器。得出了和蘇聯專家不一樣的結果,為了驗證,計算了三個月。一次試驗失敗了,自己進入輻射現場,因為「我比你們了解情況」。
大家的初中語文課本有楊振寧的一篇課文,當他聽到是中國人自己搞原子彈的時候,起身去洗手間整容,都哭了。
我現在都覺得,在1964年10月搞出原子彈是個奇蹟,是個不可能的事件。但是,搞出來了。那些人經歷了多大困難,我們可能無法體會。他們有信念,是一股多大的愛國愛人民的衝勁?
自己是「娃娃博士」,美國普渡大學高材生,有可能得諾獎的人。但是,既然決然過上了這種生活:有時候啃窩頭搞科研,隱姓埋名戈壁灘,還被批鬥過……
王淦昌那句:我願以身許國!
希望我們不要忘記他們,不要忘記他們,真的不要忘記他們。

當然,還有聶榮臻,張愛萍,趙忠堯,彭恆武,錢三強,郭永懷等。

他們能甩陳年一百條街吧,一百年以後大家不一定能記得陳年,但是,現在我們很多人都不記得鄧,王,程,趙,彭等人了。XX就是個垃圾(純屬玩笑)

Gavin:如何評價鄧稼先?

Gavin:中國最偉大的科學家是誰?

Gavin:有沒有寫字好看的物理學家或數學家?

Gavin:你最喜歡中國史上的誰?

Gavin:哪些名人有一些非常有趣的小故事?

Gavin:火車上發生過什麼令人驚呼的故事?


無任何資格評價

只有仰望 膜拜

叩謝先生在天之靈依然護佑我中華大地


前幾天利用假期去了不少地方,劍門關、明月峽(整修)、千佛岩、昭化古城,但感概最深的是兩彈城。發幾張圖片讓大家了解以前鄧稼先等科學家的工作環境。
前國防部長張愛萍的語錄,通俗易懂。

院士別墅。實際上稱之為宿舍更合適,兩室一廳,有的三室,沒有大廳,讓人推測極可能是幾位科學家住一套。

重點來了,防空洞。機密的研究應該都在洞內,此洞七八百米長,兩頭通,一頭入口在兩彈城內,另一頭通向一個觀景平台(現在的叫法),當時有衛兵二十四小時把守。兩頭洞口進去不遠就有一個彎道,讓人看不到裡面是什麼。
現在整個兩彈城都是國防教育基地,周圍學校師生會組織參觀,洞壁掛著各種災害防護知識以及當年宣傳動員的大字報,出口處有處理輻射的房間和裝備。以前住在周邊的人都知道有這麼個地方,但是具體位置完全沒有頭緒,如果當年有人想偷偷跑進來的話,一槍一個。現在附近村民可以不購票通過防空洞,畢竟可以少翻一座山啊,前兩張照片就是偷拍的爺孫兩人,小姑娘短頭髮,蹦蹦跳跳的很活潑,爺爺有點駝背,不慌忙地走著。

鄧稼先舊居。別看著這麼大,實際只有三室,一廚一衛。三室中一間作客廳,一間接待室或者是照顧他的工人的宿舍,另一間是鄧老先生的卧室。

這是鄧稼先當年的卧室,面積不大,剛剛夠用。旁邊是一大面書架,現在上面放滿旅客留言簿。隨手翻看,「鄧爺爺是我最愛的人」「向鄧爺爺學習」等等等等,都是中小學生的字跡,大人反而少留言,但是無不深慨。身教勝言傳,環境對人的影響更有過之,到了這樣的環境自然想像當年鄧老先生掌燈工作至深夜的情景。

這個就是客廳了,毛主席題字對這項絕密工作的支持。

這兩張手信應該是八六年鄧老病極重的時候寫的,三個多月後便去世了。
"我今天第一次做化療,打完後挺不舒服的"

鄧老寶貴的簡歷

小白樓,大領導來的時候住。就在鄧老舊居對面。
有不少照片是用相機拍的,未上傳。
兩彈城裡還有檔案館、大禮堂、食堂、宿舍區等,其中不少地方都改做展館,有的展館展出了兩彈這個工程從頭到尾的過程,包括提出、研討、選址、工建等,有的列出那時參與研究科學家,很多歸國的科學家都是年紀輕輕就博士了。印象最深的是有個展館裡列出美國對我國的核訛詐言論。朝鮮戰爭年代,大概就三四年的時間,杜魯門,艾森豪威爾,麥克阿瑟,甚至國會等反覆提到對我國使用核武器,言辭激烈,處處透著挑釁欺負人的意味,可惜沒有照相。我數了一下,不完全準確有十三次。
我發照片不會有什麼問題吧,不會被抓吧,畢竟已經改為教育基地了。


國士無雙


關於鄧稼先的待遇,可以看看一些九院人的回憶錄,當時六幾年去九院的大學生是一百多塊錢一個月,享受的是國家一級供應,他們在青海某個人跡罕至的地方門口小賣部可以買到北京烤鴨,天津包子,煙台蘋果等東西。而同時去沿海大城市的大學生月薪是50一個月,全國的大多數人連飯都吃不飽,餓死的不計其數。國家對九院和九院人最重視也就是那個時候,鄧稼先的工作很重要,國家也從來沒有不重視他,只是因為他的工作造成他的身體狀況不好,沒能夠活更久,就像很多老一輩的九院人一樣,九幾年的時候科學城好多訃告上死亡年齡都是五六十歲。鄧稼先最好彌留之際,國家想盡了辦法要挽救他,據說是還請了氣功大師,特異功能的人去,只是核輻射的劑量太大了,根本沒法醫治。他的工作很重要,貢獻很大,不能公開是因為保密的原因,隱姓埋名是那個時候每個獻身核武器事業的工作者的基本原則,不是國家輕視他。他作為核彈的主要領導人,應該是享受到了他應有的榮譽和待遇的,不知道某些答主故意歪曲事實到底是為了什麼?


推薦閱讀:

牛頓「發現」還是「發明」了萬有引力定律?
量子計算機能夠模擬人腦嗎?
蠟燭的煙為什麼是螺旋上升而不是直線上升?
溫度為什麼能作為一個基本物理量?
中國散裂中子源在國際上是怎樣的水平?它對粒子物理學未來的研究有怎樣的意義?

TAG:物理學 | 人文 | 歷史人物 | 鄧稼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