鎚子作為冷兵器,實戰情況如何?
謝邀。多圖慎入~
這個鎚子的事……說來話長。
大家先來說下,你們印象中,中國古代的鎚子是長什麼樣的?是不是這樣?
或者這樣:
總之,基本上這個鎚子肯定比拳頭大,一般比人頭大,是不是?
然後,我的回答可能對大家的打擊比較大——古代的錘其實很小,非常小,小到你會覺得好Q好萌。
為了讓大家知道真實的鎚子長什麼樣……我可是真人出鏡了……給大家上個我手裡的清早八瓣蓮花熟銅錘,我國古代真正的鎚子大小,其實是這樣的:
這是尺寸非常標準的古代戰錘,而且這種銅錘是屬於份量比較重的,鐵鎚要輕些,沒有銅錘重。
哈哈哈哈,我得意地笑——你們想像一下,隋唐四猛八大鎚和李元霸掄的是這種鎚子,以及大鬧朱仙鎮的岳雲和八大鎚也是掄的這種鎚子,有沒有腳得反差好大?三觀有木有破碎?HIA HIA HIA~~~
我國古代的鎚子使用起源很早,應該自有兵器起,就有了這種武器。而在南北朝和隋唐時期,鎚子的使用非常普遍,無論是軍陣還是儀仗,都大量出現。這和游牧民族南下中原有比較大的關係。
鎚子這個東西有個非常好的地方,就是製造方便,不需要太高的技術。什麼熱處理鋼材啊的之類問題,完全不考慮,生冷不忌,只要造出夠份量的金屬疙瘩可以砸人,就OK了。
所以游牧民族非常喜歡這東西,甚至是一種生活用具,譬如分布非常廣使用時間非常長的一種東西叫布魯頭,就是游牧民族生活中必備用品,幾乎家家都有,這玩意就是流星錘,用來打擊和驅趕猛獸,實際主要是對付狼的,以保護放牧的牛羊。布魯頭長這樣:
藏族也有類似的武器,長這樣:
這種東西藏族朋友叫它洛果,一般也叫「狗棒」,很形象的稱呼吧。
鎚子早期,多是木柄的,自隋唐宋遼起,出現了大量金屬桿的鎚子。然後在文獻記載里,從唐開始也出現了專門的有關鎚子的記載。這是博物館藏的遼金錘:
唐《太白陰經》里記載唐軍除標準刀槍武器外,還會攜帶一些斧鉞啄錘之類的重兵器。而遼、元兩朝的記載中,鎚子甚至是作為一種體現職位高低的標配武器出現,按職位的高低,來分別攜帶玉、水晶、瑪瑙和金屬質地的錘等等。這些記載我就不一一列舉了,因為照書打字上來很累……
上一些隋唐——宋元時期有關鎚子的圖吧。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墓室畫像中表現的絕大部分錘,或者叫金瓜、骨朵等等的,幾乎都是儀仗器。真正的是實戰錘,通常尺寸不會超過兩尺,因為再長就不好用了。原因一是禮制問題,墓室里多是描繪儀仗隊伍的。二是儀仗和實戰的差異,這個後邊再說。
蒙元時期,因蒙古西征,受波斯和歐洲武器影響,中原也出現了一些比較西域風格的鎚子。周緯先生在《亞洲古兵器圖說》里考據道,蒙元時期有六葉錘稱為「夏西帕爾」。
文獻記載,蒙古西征時曾命西域工匠製造過一種西域風格的六頁錘,周先生說的「夏西帕爾」,其名字實際來自波斯六葉錘的名字「Shashpar」,「夏西帕爾」乃是音譯。
這種蒙元「夏西帕爾」(Shashpar)六葉錘,我手上正好有一支,它長這樣:
其實它的個頭,非常小……它邊上就是之前那個八瓣蓮花錘,大小几乎一樣。
到了明清,鎚子依然很普遍。
明代的《出警入蹕圖》中的細節圖:
這是比較標準的明代錘:
明萬曆年間,努爾哈赤還專門組建了一支「鐵鎚軍」。而在後來乾隆年完成的《皇朝禮器圖式》里,綠營雙錘依然是一種制式兵器。
當然,這個款式比較簡單,實際清代鎚子款式非常多,而且大多和這個長得不一樣。清代鎚子大多長我之前發的那個蓮花錘相貌,有個手柄,有個擋或者龍吞。
說完鎚子,還必須說下鎚子的的另外一個變種——狼牙棒,或者叫鐵蒺藜,或者叫骨朵。有說蒙語里的鎚子發音就是「骨朵」的,我沒考據過,懂蒙語的朋友可以來說說。
其實鐵蒺藜、骨朵、狼牙棒這些,都是同一個東西。就是鎚子上長了刺。文獻上比較確切的記載,是出現於宋,宋軍當時曾製造了一種錘,上面裝了「狼牙刺」,名叫「破金鎚」,這明顯是一詞多義,破金國,破金屬,寓意很贊。這種鎚子,也就是狼牙棒了。
大家印象里的狼牙棒是不是長這樣:
以及這樣:
恩,我的回答一如既往地會對大家造成10000點以上的傷害——這東西真實的相貌長什麼樣呢?我這也有。
這是個遼金甚至年份更高的鐵蒺藜骨朵,也就是狼牙棒了:
為了讓大家直觀地感受,我又一次放上了那個已經知道比例大小的八瓣蓮花錘做對比,以及一個鐵壺,以及最後真人出鏡(俺這個是打鐵的鐵匠的手……),大家可以知道這東西到底有多大了,遠沒有我一個手掌大(有朋友提到我的串和珠,說明一下,這都是年份比較大的老文玩,百十來年總是有的,所以你懂的,我總不能砸了吧)……
還要強調一下,這個鐵蒺藜骨朵狼牙棒,是我見過的裡面尺寸最大的,份量足足有……一斤多……被驚到沒有……
實際一般正常尺寸,就是右邊那個小的,那才是正常的狼牙棒大小。
總之,這東西非常小……
評論里很多朋友說這個東西太小。
其實只要上過手就知道,這東西再大點就不好用了。
我們來討論一下鎚子的實戰。
錘這種兵器,重心非常靠前,和刀劍的配重完全不一樣。同樣分量的錘和刀劍,錘的使用難度要比刀劍大很多很多很多——重要的事說三遍。用過就知道——它重心太前了,這直接導致非常難來回掄,掄出去非常容易,但收回來極難,也就是回手難——其實就是基本收不回來——也所以這種武器都是短柄,一尺多兩尺長到頭了,再長基本就沒法用了。因此鎚子大量是近距離貼身肉搏用,正常距離的白刃戰,還是要使用長矛和刀劍。
再也所以,我們才有了這麼一句俗語:一鎚子買賣。
為什麼?因為實戰中,用這兵器真的就是一鎚子的事,你一鎚子掄出去,就不要想著收回來了。這一鎚子下去,要麼他死,要麼你亡。這一鎚子買賣的,是生命。
所以嚴格說來,這其實是種純步兵武器,騎兵帶它,基本都是準備在落馬/下馬以後使用的貼身肉搏武器,也就是備用武器。或者乾脆是純步兵用的近戰肉搏武器,即便這樣,它也不是正常作戰距離用的常規兵器——追殺敗軍/偷襲敵人時你騎馬過去從敵人後邊猛擊腦殼這種特殊狀況就不要說了哈……
親,你想一下,當你騎著馬,掄著這麼短這麼小的鎚子,去和人家的長矛以及戰刀對殺會是什麼結果……
有同學說我經常正好有這麼多¥%#·%¥#……於是,喏,我這又正好有口晚明清早的大反刃騎兵職官刀,辣摸我們就來看看正常的戰刀和鎚子、狼牙棒的尺寸對比吧……是誰對自己如此殘忍,以至我家喵大人都看不下去準備去幫一爪子了……
親,你不是喵星人也不是壽星公……沒道理這樣不愛惜自己的生命是不是……
有關鎚子的實戰問題,就先講到這裡了。
然後,有同學提出了椎殺晉鄙的問題,說記載上的那個椎,有40斤重。
我們先來看看文獻是怎麼說的,《史記·卷七十七·魏公子列傳第十七》:
公子行,侯生曰:「將在外,主令有所不受,以便國家。公子即合符,而晉鄙不授公子兵而復請之,事必危矣。臣客屠者朱亥可與俱,此人力士。晉鄙聽,大善;不聽,可使擊之……晉鄙合符,疑之,舉手視公子曰:「今吾擁十萬之眾,屯於境上,國之重任,今單車來代之,何如哉?」欲無聽。朱亥袖四十斤鐵椎,椎殺晉鄙,公子遂將晉鄙軍。
在我看來,這裡說了三條非常有用的具體信息,1,屠者朱亥此人是力士。2,朱亥袖四十斤鐵椎。3,晉鄙合符疑之,於是朱亥椎殺晉鄙。
這裡顯然可以得出結論,朱亥偷襲了晉鄙。因為這時候晉鄙沒有交出兵權,而且是在他的大營里,他因為公子單車來替而起了懷疑,決定不交兵權,所以這隻能偷襲殺死,不是正面交戰。
既然偷襲,這個「袖四十斤鐵椎」的袖,就是藏在身上的意思了,最合理的就是裝袖子里,人家都說了「袖」。
那麼現在問題來了,四十斤鐵椎有多大呢?
且不論今古度量衡差異(魏衡好像是一斤為315克,40斤大約是現在的25斤),我先貼個三十多斤的打鐵用的鐵砧子吧,大家看看有多大:
有報紙圖書對比,有直觀概念了吧?這個也就三十來斤……
請看當代八磅鐵戰錘實戰紀錄,這才八磅錘,朱大俠用的那個至少有三個多這麼大:
親,鐵砧子這貨就算減1/3體積,你倒是藏在身上給我看看……我看你怎麼藏……古人袖子大是吧……你披個床單在身上再塞給我看看……我就不信你能塞進去……
總之,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不信的。
太史公誠為良史,但我國古代文人對數字真的是非常之沒有概念,文學修辭經常極其不合時宜地亂出現,這事就是非常典型的一例。
四十斤鐵椎藏袖子里或者身上,這種話我們當故事聽聽就好……
倒是張公子的博浪一椎,我會相信有這麼大,因為車都被椎碎了,那流星錘肯定不小,絕對是定做的高級貨……
恩,最後陳詞吧:
鎚子的實用情況,在古代非常普遍,一直貫穿整個冷兵器史,而且一度有專門使用鎚子的軍種。
游牧民族尤其熱衷這類兵器,因為它有兩大優點,一是它是放牧的時候不可缺少的生活實用品,二是這東西製造難度幾乎沒有,有鐵匠就可以製造,完全不需要技術,但殺傷巨大,深受科技程度落後於中原的各地區和民族的喜愛。
金庸先生小說《射鵰英雄傳》里說金兵愛用狼牙棒,這是真的,而且有非常真實的歷史原因。
其實鎚子這東西,真說起來,可以專門寫一部專著,這裡談到的以及展示的,只是浮光掠影,是非常膚淺的皮毛。
完畢。
這是我的,保養不周,銹成狗。。,
實戰上沒打過,所以我也不胡說八道。但是,
1.拿著這東西可以極大地提高你的作戰意志。
正所謂:如果你有把鎚子,什麼東西看起來都會像釘子。
拿著它,感受這個分量,你會覺得自己無堅不摧,任何敵人似乎都會在你的攻擊下倒下,這是拿著一般刀劍遠不能及的。
2.而且它的威懾力也不是一般的大。
敢使用單手錘斧作戰的士兵體力大多遠好過使用單手劍矛的,你看小說中經常有類似這樣的描述,「面對xxx,yy手中的短劍/魔杖/木棒/短矛顯得如此無力/可笑。」
你肯定沒見過:「對面那個大漢拎著的鐵鎚顯得如此的蒼白無力。」
古代戰場上拿錘能耍一天仗的一般都是吃肉長大的。
這種職業戰士(什麼將門後代/騎士老爺/武士大人)那在普通小卒眼裡都是神仙,刀槍不入的,自己就慫了一半。
而且鈍器砸在人身上的動畫效果,不是,視覺衝擊力也強多了。
刀劍砍中,血呼啦的看著挺恐怖。
上來一鎚子腦漿碰裂,血濺三尺,一般人就尿了。
至於真說威力什麼的。
反正我聽說過猛將身中數槍不倒。
聽說過某某中數箭殺敵。
沒聽說過腦袋上挨過第二錘的。
配上鐮刀,可以砸碎一切鎖鏈,改變世界。
鎚子屬於鈍器或打擊性武器。這種武器的出現是為了對付鎧甲。
武器和鎧甲是共同進化的。它們的發展歷史就是古代的軍備競賽史。較早出現的鎧甲是鏈甲(chain mail),它有許多小的金屬環相互鏈接組成。鏈甲對利器的切割傷害提供了很好的防禦,而且它還比較輕便靈活。
圖片來自 Chain Mail Wearing Dachshund Is Fierce
緊接著,剋制鏈甲的武器也出現了。騎士藉助馬的速度,很容易給鏈甲致命的傷害。
圖片來自A Medieval Knight"s Dream, To Serve or Not To Serve
所以,鎧甲也升級了,變成了由大片金屬構成的板甲(plate armor)。在中世紀晚期,特別是英法百年戰爭期間,板甲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對於刀劍等利器的切砍傷害,板甲基本上是無視的。對於長槍或長矛的攻擊也能起到很好的保護。
圖片來自Plate armour
板甲的出現促進了武器的又一次升級。當然,升級的方向就是有效傷害板甲中的戰士。這一次應運而生的武器有兩個目的:破壞板甲,以及傷害裡面的人。鎚子就是其中的典型武器。 下面是兩種常見的錘類武器釘頭錘(mace)和戰錘(war hammer)。
圖片來自War hammer
為了理解錘在戰場上的作用,我們先來看看釘頭錘和長劍的比較。
一般來說,長劍比釘頭錘長,但是它們的重量差不多。但是在實際使用上,釘頭錘給人的感覺要重得多。這是因為兩者的重心位置不一樣。長劍的重心在靠近劍柄的位置,整個劍身產生的力矩較小,揮動的時候需要的力量也相對較小,可以做出一些比較靈活的動作。而釘頭錘的重量集中在鎚頭,重心在錘身的前部,揮動時所需的力量也較大。一旦落空,是無法將它停止並收回的。在這種情況下,一般的做法是通過手腕的轉動,讓鎚頭做圓周運動回到起始位置。
同時,釘頭錘的優點也同樣來自這個結構上的特點。因為重量集中在鎚頭,而且揮動的時候鎚頭速度最快,所以鎚頭攜帶著大量的動能(我們知道動能和質量成正比,和速度的平方也成正比)。這樣,錘類武器就可對打擊目標造成最大的傷害。即使在沒有對板甲造成穿透性破壞的情況下,動能也可以透過板甲傳遞到人體,對人的肌肉,骨骼甚至內臟照成巨大傷害。
錘類武器也可以附帶穿透性打擊的設計。比如,釘頭錘的鎚頭帶有凸起的邊緣,這個形狀減小了接觸面積,也就提高了受力點壓強,有利於在這一點上突破板甲。而戰錘的兩個頭,可以分別用於穿透和鈍器打擊。謝邀。
其實鎚子在古代戰場上是種特定的反器材武器- 如果你把甲胄比作坦克裝甲的話,鎚子就是反坦克火箭。
九成的時間裡,錘並不是一個好的武器選項。首先負重較大,重心偏前對體力是消耗。揮舞需要的幅度太大速度太慢,容易被長矛刀劍插了空子。
然而以上是無甲作戰的狀態。
如果你面對的都是這路不要臉的人民幣玩家時,
甚至還有這種蔑視遊戲平衡性的存在-
我想你會選擇高舉社會主義的大鎚,掄向他資產階級走狗的痰盂腦袋。
一般的金屬甲胄防禦刀劍劃割劈砍綽綽有餘,好一些的對於刺也有良好的防禦。
唯獨強烈的頓擊是任何甲胄無解的。
用錘類武器擊打絕大多數軟性鎧甲,如鎖子甲,鱗甲,札甲都會在甲胄不被擊破的情形下造成對方的嚴重內傷。如果打到頭很容易腦震蕩。
事實上五代十國開始這種錘類武器就普遍出現在中原。直到清代。
還有它的近親鐵骨朵或狼牙棒。北亞民族最愛。
而歐洲自從14世紀出現板甲雛形開始,奇妙的武器也層出不窮。例如頁錘和晨星
在後來歐洲板甲大行其道的時代,錘類武器雖說不能使穿戴剛性甲胄的騎士老爺致命,但打翻在地俘虜他們也是不難的。
事實上,抓俘虜要贖金在歐洲的戰爭中是個產業。贖金既是正義。
據說在15世紀初的阿金庫爾戰役里,英國的長弓手射出的箭雨已然對法國騎士的板甲無用,但他們依靠戰前打木樁拒馬的大木錘反倒抓住不少騎士發家致富。
所以鎚子這東西在古代猶如安全套,你可以不用,但不能沒有。
……………………………………………………………………
最後補充一下,這問題問的是鎚子作為武器的實戰表現,而非作為兇器。
單純考慮殺傷力都是片面的。
它假定對付的並不是空手人士,而是士兵。我可以負責地說,無裝甲地戰況下,長矛,刺劍這類速度型武器基本完爆單手/雙手鎚子; 而刀盾,朴刀簡直可以完全壓制它們。你們是不是以為,進入熱兵器時代後,鎚子就退出戰場了?
Naive!
1916年,索姆河戰役,一名英國步兵的裝備。
汗青大哥說得很詳細了。
不過小說裡面的各種大鎚,儘管多數出現在文學作品,但是是我某位室友的最愛。
他一直喜歡大刀大斧,兩米撬棍什麼的,四年下來寢室里基本隨處可見各種砍刀、大斧、巨劍。。。與宿管叔叔鬥智斗勇。
所以他後來找鐵匠做了一把鎚子,雖然預先知道挺大的,但是搬到寢室里還是驚呆啦:
總共38.3公斤,彈簧鋼,一體式實心錘。
確實沉,我舞不動,頂多舉起來一下丟下來(我覺得殺傷力已經夠了!)。
他之前耍起來估摸著可以連掄兩下(2hit),雖然我覺得一下就可以達到目的了。。。以前應該幫他拍過鐵鎚砸石頭什麼的照片視頻,一直幫他拍太多了剛剛沒找到。。。
實戰方面,這個要看來做什麼了,比如說面對一道普通點的門(我們都是良民真的沒試過),靠上面那玩意兒還是可以搞定的;再比如說對面扛著大傢伙(比如桌椅板凳等)過來,把著一甩完全可以連同傢伙把對方砸出去,被砸中了就不是身上有個小坑什麼的問題了。。。
他還在鍛煉中,上次問的時候他已經能從剛拿到時候的舉起掄一下收住變成兩下了,他目標就是李元霸(手動滑稽)。
PS:其實最讓我驚訝的是這把大鎚包郵。。。室友買的他家好多些重達十來斤的一米二大砍刀以及一米五戰斧全部包郵,清一色彈簧鋼一體式鍛打來圖定製。。。店家現在不做這種了,原本就是在找鐵匠的時候發現他家農具欄一類裡面有一把七葉錘。。。說是做著玩的好像。。。
------------------------------------------------------------------------------------------------------
說到鎚子,其實也不需要全都是連著桿的,鏈枷什麼的也挺好使:
後面照片找不到了,結局就是石頭粉粉碎了(當然啦這個石頭密度不是很夠)
---------------------------------------------------------------------------------------------------------------
上面都是他的東西,我個人還是走小清新路線的,丟丟飛刀飛針玩玩暗器什麼的,我找了那家做大鎚的鐵匠訂做了一把鎖鏈:
彈簧鋼一體式鐮刀(其實我這個也揮不動幾分鐘 = =!),還有一個彈簧鋼小球(早知道用秤砣了、),小球大約1.5KG重吧,真的揮舞起來的時候不太能控得住,但是砸下來威力確實可觀。用點力道無論樹木還是石頭都能來個坑(水泥地一直沒敢用力砸,儘管室友他說沒事的)。
我外出練習都是把鐮刀拆下來的,直接當流星錘用。
-------------------------------------------------------------------------------------------------------------------
看來賣隊友已經賣得差不多了,上兩張他的照片吧:
這兔子頭是他自己加的和我沒關係...:
都是良民,已經畢業,謝絕跨省。
想像一下自帶力臂的板磚……
知乎第一個百贊。謝謝。
單體兵器,需要較大的揮舞空間、攻擊效率遠低於刺擊,不利於步兵在陣型中使用。
參考羅馬與高盧、日耳曼戰爭中的情況,如果沒有良好的被甲,錘斧這種較笨重的武器是難以發揮威力的,劍盾組合是最有效的作戰方式(全身甲以前)。
中世紀以後,騎兵及裝甲步兵有些會使用錘、破甲錐之類武器對抗敵方裝甲武士。但絕大多數戰場目標不是充分裝甲的,割草肯定不如刀劍有效率,不然古人為何捨棄低成本的錘,用刀劍?
總之,是單挑利器,但難以普及。能夠熟練揮舞錘斧需要極好的體力與大量訓練,並需要良好的裝甲掩護揮舞時出現的破綻。
實戰中,如果一錘擊空或敲在盾牌上,那肩胛與腋下就會暴露在對方攻擊之下,笨重的武器恢復防禦姿態遠低於單手刀劍類。如果是單手錘與手盾的組合,揮擊造成的重心不穩或步伐遲緩也是致命的,這就是為什麼只有大壯體格才能用好笨重兵器。實戰中往往是劍盾組合佔有一定優勢,有經驗的武士常常會誘使對方(錘、斧)先出擊,再尋隙進攻。
謝邀
題目問的比較籠統,我就大概說一下吧,在戰場上鎚子一般作為副武器更不是主戰武器。一般是主戰武器遺失或者損毀的時候才會掏出鎚子來再搶救一下。關於這點其他答主已經說的比較多了。我就不重複了,我就從我個人使用角度來再談一下鎚子。
實際使用的的鎚子一般都並不長,因為重心靠前,長了玩不轉。以我的個人的瓜錘為例,只有60cm長,重量1395g。同樣因為重心靠前,導致鎚子長度上跟刀劍類沒法比,攻速上也沒法比。所以鎚子相對來說普及率遠不如刀劍類武器。但是拋開戰場來說,個人使用的話,我揮舞鎚子確實覺得速度較慢,破綻較大。但是如果是雙持就完全不存在這個缺點了,一隻手揮空的間隙,另一隻手可以彌補,所以武術套路中的錘法多是雙錘。攜帶起來倒也不算特別不便,雙錘對上刀劍類用的好也不虛,一錘砸開對方刀劍,鎚子力大,一下砸開能盪開比較遠的位置,一時半會收不回,然後第二錘砸頭上。剩下的洗個澡衣服燒了換身新的就可以了。
------------------------------------------前排廣告位-----------------------------------------------
合作媒體
喜歡冷兵器的可以關注微信公眾號:冷兵器研究所(lbqyjs)
別的不知道,反正同事用T1正面杠過諾基亞,完敗。
反正我們上中學就聽某混混界前輩和我們學校那些愛打架的人說過:「看見拿斧子鎚子或者隨手就抄停車鎖撬棍之類的,千萬別逞能,不行趕緊跑,拿棍子板磚的沒事,拿刀子的得給面兒,拿大件兒的不是楞頭子就是逼瘋了玩命來的。」而且話說,對我等良民來說,鎚子斧子防身也是好選擇啊,首先是家裡砸核桃砸杏仁啥的能用,不那麼咋咋呼呼的,適合咱普通人;另一方面戰鬥力是真好,我試過拿小斧子(野外生存用的奧…沒砸過人……)的鈍頭砸保溫用的那種苯板,30-50厚的板子一砸一個洞基本不叫事(建築狗都知道那玩意用刀會有多難切…做模型的時候都是淚啊…);而且真的好上手啊,就掄唄,像我們這種祖上八輩都只會讀書的,動刀動槍肯定打不過人家流氓啊,但是鎚子就沒準就能行,這鎚子就是佔個大力…大力出奇蹟嘛……
防身用的鎚子(雖說是小登山斧,但是因為斧子那面沒開刃基本就是個鎚子。)
腦袋:「我天靈蓋兒第一個不服!!!」
【 呯! 咚~】
錘:「還有誰!?」
…………
…………
…………
應該是東半球最好用的武器吧
評論區的你們bad bad,不準黑我大諾記!(圖片來自互聯網,侵刪)
不知道題主心中的鎚子是什麼樣的?
這樣的?
這樣的?
還是這樣的?
好像混入了什麼奇怪的東西……
以上幾種鎚子是現在的人們見得比較多的鎚子,這些作為工具的鎚子,因為其質量較小,難以造成太大的殺傷力。當然啦,下面這位還是使得不錯的。
當然了,作為戰場上使用的鎚子,應該是這樣的。
樓上已經有很多好答案,不過我還是說一下,類似於錘這種鈍器,對敵的殺傷方式和刀劍是不一樣的。刀劍一般是用來劈、刺、割,對裸露在外的軀體有明顯的效果,不過對於穿著盔甲的敵人來說,刀劍的殺傷力大大減弱,沒有接受過劍術訓練的人甚至很難傷對方一根汗毛。為了解決護甲的問題,破甲武器應運而生,類似於釘頭錘、鶴嘴鋤這類的武器,成了盔甲的大剋星。錘的攻擊方式是砸,掄起鎚子產生的動能可以透過盔甲對裡面的人體造成傷害,打出淤青打斷骨頭都是很容易的事。
而且鎚子的製造成本相對於刀劍來說還是要低一點,殺傷力也很大,在戰場上相當實用。
不知題主看過《綉春刀》沒有。其中一個情節是張震和四個使用錘的士兵打鬥,張震背部中了一錘,就吐出血來了,如果不是因為空間限制鎚子掄不開和張震的主角光環,估計戰鬥立馬可以結束。
史上第一猛西府趙王李元霸只能老天爺收拾
打擊靜態目標,鎚子有優勢。
很多答案里,包括殺人犯在內的,打擊的目標基本都是偷襲、暗算,趁人不備得手的。
紀錄片里演示的也是目標靜態的殺傷力。
實際上,在實戰中,鎚子很難打出高殺傷。
因為目標不是固定的,敵人會移動、躲閃、格擋。
在以前干群架的中二年紀,鎚子、鐵棍之類的,遠遠沒有片刀、自行車鏈條、鵝卵石好使。
因為對方看見鎚子,沒有看到片刀那麼怕,都會貼身上來徒手搶,而鎚子不掄圓了敲,殺傷力基本沒有。結果往往變成極其醜陋的扭打——倆大男人四隻手緊緊抓在一起,拖過來,拉過去,太SB了,說好的偉岸霸氣的身姿呢?跟兩位後宮娘娘搶牌子似的。
但是基本很少有人空手搶片刀的,劃一下就一條大口子,割著血管搞不好就掛了。
還有在其他評論里看到的,軍用鋼盔槍子打不透,鎚子一下搞定的,不知道那來的數據,武鬥期間,造反派已經證實了,就現在工地用的安全帽,拿把榔頭都敲不動,槍子要是沒榔頭威力大,只能是彈藥廠該有人坐牢了。
目前保守數據是50米內,步槍打穿6-8MM厚的鋼板,有興趣的拿把榔頭找塊5MM厚鋼盔那麼大的鋼板敲敲看,榔頭把斷了你也敲不穿。
再有就是看過一期法制節目,一個殺人搶劫慣犯,在自動銀行搶劫獨自提款的女性,搶劫第二個女士的時候被抓獲了,監控錄像里,該犯從身後突然襲擊,直接用榔頭擊打受害者後腦,受害女士轉過身就去抓他拿榔頭的手,兩人扭了幾下,這賊人就跑了,但是沒多遠就被路人抓了,他要是沒拿榔頭拿的刀,估計就得手了,路人估計也不大敢面對持刀歹徒,鎚子的話,威懾力就差遠了。
以上
==============================================
補充回答:無論是秦漢、唐宋,都有大量武器文物出土,基本很少見到制式戰錘,西方古希臘古羅馬也一樣。而戰錘比刀槍生產工藝簡單,所以沒有理由不選擇量產成本最低殺傷最大的武器。
說什麼武將持錘威風凜凜的,多半是戲文評話看多了,古代打仗哪來的武將靠蠻力單挑這種浪漫的戰鬥,真有這樣的,電視劇《斯巴達克斯》里那種拿漁網和長矛的武士,收拾拿鎚子的太簡單了,
一網兜住,只要你輪不開,戳死你丫的——要不石頭剪刀布都是布克石頭呢。當然你要是說李元霸什麼的,那就算了,別說800斤的大鎚,我這樣的,80斤的行李,拎3分鐘都想扔了。
@汗青老師的那個是少數民族的鎚子。游牧民族因為營養不良,所以通常身材矮小,體力不濟,因此他們只能玩小鎚子,而騎兵從馬上往下抽殺步兵用這種小鎚子也是相當有效。相反大鎚反而不能發揮威力。
另外在滿蒙語言中鎚子是雞巴的意思。本來我一直不知道其緣由,但是看到了汗青老師的回答,終於知道這雞巴是什麼意思了。
--------- ---------- --------- --------- ---------- ---------
但是漢人的錘,古文中為椎或棰,雖然沒有漫畫里那麼誇張,但是拿出來也是滿滿的正氣,堂堂正正的錘。
中華用錘,早在春秋戰國時代就開始了。史記魏公子傳,信陵君門客朱亥就是用袖藏的40斤鐵錐誅殺魏將獲得軍權的。袖藏是椎短,40斤是其沉重,因此不可能是汗青老師圖片中的雞巴。
張良在博浪沙和力士刺殺始皇帝也是用這樣的鐵錐,史記中記載,鐵錐擊碎了馬車。張良不會蠢到用汗青老師圖片中的雞巴去刺殺始皇帝吧?
另外齊國的飛矛不是投擲而是力士錘擊的。
游牧民族的戰鬥力,主要是機動性,因此不適合重兵器。而他們主要令人恐怖的不是兵器而是長距離移動耐飢餓單兵成本低,簡而言之,窮凶而極惡,都是些沒飯吃的餓鬼,搶不到自然就死在漠北荒原里。
漢軍的長處是身體素質,單兵身強體壯,短處是不善於長距離的攻擊,因此兵器也完全不同。看下圖可能你覺得難以驅使,事實上史書上記載時,凡是有錘出現,使用者必定是強有力的武士,即使是小說隋唐演義,也不止一次告訴你遇到用錘和棍的英雄,萬萬不要和他們去拼力氣。
步兵使用這樣的短錘擊打馬腿是非常有效的。或者守城的時候砸剛爬上城牆的蠻人的腦門也是相當有效的。但是想像一下如果一個步兵拿汗青老師圖片中的雞巴,那還不如用仆刀了。汗青老師圖片里漢人所持的其實是節仗,蘇武漠北牧羊時所攜帶的漢節就是這樣的。
本來我是無所謂汗青老師的錯誤的,但汗青老師是研究古兵器,而且從事影視劇工作的磚家,雖然國內的影視劇早就是爛得不堪入目了,但我仍舊不希望他利用自己的資源進一步的混淆中華。
看那錘冷冷的告訴你,那殘酷艱難的歲月,千百年來抵禦蠻狄的不僅僅是城牆和兵器,更是我們民族不屈的決心和意志。為捍衛中華,我們的先祖有過比野蠻更加冷酷堅強的意志。
這就是冷兵器時代的故事,自古以來華夷不兩立,錘也一樣。
----------------------------------------
《參考文獻》
史記
魏公子傳
留侯世家
我只知道我校友馬加爵就用的這個兇器。坐標雲南大學鼎鑫公寓,就是我現在住的地方。
推薦閱讀:
※暴走大事件中結尾說的 :荊軻刺秦王:到底是什麼意思?
※歷史上有哪些人夠資格被稱為「國士無雙」?
※有哪些源於中國的文化卻在日本得到了更好的發揚?
※現在清朝皇室後代都怎麼樣了?
※现代人如何活出古风?你身边有这样的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