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感覺上了大學靜下心讀書成為一種奢侈?

高中時候靜下心讀書還算是一種享受和常見的事兒,然而上了大學,周圍很多人和我一樣,受到學業、就業、社團活動等的壓力,靜下心讀書的時間越來越少。大三了,身邊人除了雅思、托福、GRE、GMAT之類的,很少看到其他的書!這是一種什麼現象啊?


講兩件事。
今天課外輔導完幾個要做Seminario的小碩,突發奇想想吃蔥油千層餅。
外面下著雨,陰冷不堪,看看家裡的毛絨地毯、飛利浦加濕器、中央供暖、真皮沙發,瞬間就不想出門去中國超市買成品了。
也正好冰箱里有雞蛋、面、蔥、油這些東西,於是自己動手做。
一個人在海外快十年了,自己烙個餅早已不是什麼難事,不要說烙餅了,知識和經驗到位了,烤披薩,做麵包,點豆花,燙火鍋也是分分鐘的事。
......
切蔥,

有些人蒜和蔥都分不清楚,說這是蒜苗哦,還大言不慚地在留言區里留言哦。蒜下面是一瓣一瓣的,這下面頂這麼大一坨白色的洋蔥,還有鬚根,沒看見么!看來不但書讀得少,家務事也做得少,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只曉得吃哦!

和面,

炒酥油,

這些都是井井有條。
我也算是個愛廚房,愛做飯,愛宴客的人了,不過不曉得是老了,還是疲了,今天彎腰駝背在灶台上搞了半個多小時,做出幾張餅子來,突然有那麼一個瞬間,就感覺有點單調,無聊,匱乏了。好想把圍裙摘了,躺在沙發上,叫幾個菲佣,揉腳的揉腳,剝香蕉的剝香蕉,捶背的捶背,扭腰的扭腰,甩屁股的甩屁股,伺候我大片看著,什麼昆丁塔倫蒂諾啊,劉別謙啊,比利懷德啊刷著,佳釀喝著,什麼川寧啊,必富達啊泡著。
想想就好了......
距離一大家子等著吃晚飯這個目標來說,我還得回到現實中來,硬著頭皮把整個蔥油餅項目做完。
NM天氣冷不能開窗,油煙就撲到我臉上,頭髮上,襯衣上,雖然有排風系統,也無濟於事。
NM油溫高了吧要糊鍋,油溫低了吧,半天不好.....我得跟個白痴一樣站在這家用爐灶面前,完成商用產量。

這時候,看著眼前的施工現場,尤其是清理黏糊糊的沾滿麵漿的手,清理灶台上那些滑膩的油污的時侯,我就想,偶爾來這裡陶冶下情操固然是很好的,要是天天都要來一全套,還是有點消受不起的。
回憶起剛剛在客廳里端著茶杯,動動嘴皮子講一會兒課,就把錢收了的場景,我不禁在想,那些街頭巷尾風裡來雨里去賣煎餅果子的人,一定程度上,是多麼的辛苦啊。當然,成功了的翹腳老闆另當別論,如果你只是個創業初期的二百五,或者是出賣勞動力的初級小工,那麼每天必然是都要和這一堆油鹽醬醋煙熏火燎的程序打交道的,不僅僅要進貨,加工,還要考慮銷售,善後,除了勞力,還要勞心,NM冷了,熱了,多了,少了,貴了,便宜了,累了,交房租了,城管來了......
我一個以烹飪為樂得人都有厭倦的一天,而以此為業,賴以謀生,是多麼的現實。

相比之下,有資本靜下來,心無旁貸的讀書,或者說以愛知求真為業,是件多麼幸福的事,的的確確,只有極少的人,才有這個資格,只可惜,太多人擁有這個資格的時候,沒有好好珍惜,被花花世界美好浮華的一面吸引著,將資本浪費。

今天,我輔導的僑二代小弟弟問我,為什麼他身邊很多朋友,十五六歲就在上班了,而自己還在讀書。
我回答他,對啊,他們要生存啊,每天為了生計必須出去上班,掙錢養活自己,當然,他們也可以在這個過程里學到生存的技能,包括搬磚,守店,進貨,點貨,算賬......
「那我為什麼在這裡讀書呢?」小弟好奇地問。
「因為你爸媽任性啊」 我回答他:「你知不知道讀書是要花錢的?然而你爸媽選擇了沒有讓你去撈錢,而是讓你讀書,他們每天不得休息,掙著錢,供著你,這樣你才可能坐在這裡,沒有任何壓力和負擔,吸收知識,有機會以後換個方式掙錢,換個層次掙錢,不用再搬磚,不用在辛苦......」

說完,小弟弟拿起單詞本猛記,幾十個東西半小時就背完了。

有時候我在想,小孩聽一遍就懂的道理,很多大學生卻永遠裝作視而不見,充耳不聞。

在大學裡讀書,無論是本科,碩士,還是博士,無論讀本科,博士,還是碩士的書,只要能靜下來讀,讀的時候,讀過以後,確實都是很奢侈的事。
因為你讀的時候,得有這個經濟,智力的資本,世界上百分之九十的人,基本上是沒有這兩個條件的。
而你讀過以後,知識就是你輕易獲取利潤的雄厚資本,基本上,很多沒有讀書的人,也是沒有這個資源的。
畢竟呀,大多數人花了多少物質資源,付出多大代價,經過多少優勝劣汰,耗費多少代人的努力,才能把少數人送到那個可以讓我們的視野達到極限的智慧的高塔,好多人終其一生,都只是在塔底苟延殘喘,渾渾噩噩,完成了基因的傳遞,其生命基本就再無法實現任何價值。
圍牆內那些渾渾噩噩的人不就該是巨人的家畜么,只有少數又少數自願選擇及被選擇的有能力的人才可能成為調查兵團的一員,到圍牆外面去了解充滿了危險也充滿了驚喜的未知世界。

而這些讀書人,不就是那些家畜眼裡的調查兵團么?所以,別人吃吃喝喝一輩子就滿足了,死了,而你居然還有心思讀書,這真是多麼奢侈的事!

不過話又說回來,你以為讀書只是用資本換資本么?哪有這麼簡單。

錢鍾書大師曾經說過,「大抵學問是荒江野老屋中二三素心人商量培養之事,朝市之顯學必成俗學。」
要成為荒江野老屋中的素心人,是要有點點魄力和資本的。

所以這裡就再給大家分享第二件事,博一的時候,導師每周都要帶我們去學校的放映廳裡面放一部電影。
最開始,大家是為了混學分,拍馬屁去的,老闆的活動嘛,多參加,總是有好處的。
我這個老闆是個從不沽名釣譽,一心鑽研,博聞強識的大爺,同時又是個話嘮,我們經常陪著他一泡就是一下午,十分之不自在。
就這樣,不知不覺就過了兩三年,這中間也沒有什麼人讓我們天天做十年高考五年模擬一類的填鴨事,不過偶爾組織學習什麼馬克思·韋伯、索緒爾、亞當·斯密、皮爾斯、拉科夫倒是司空見慣的,最開始總會有人BB,學這些對於神官發財死老婆有什麼卵用?甚至有人就在課堂上當眾給導師大爺提出來。
大爺臉通紅,只能擠出一句,做人不能這麼現實撒。

也就是這樣過了兩三年,走的走,留的留,有人結婚生子,有人就業創業,有人潛心苦讀,最後留下來的,並不是多數。
不過,當我們再聚到一起的時候,才發現——
有的人開口閉口關心的是哪裡衣服打折了,哪裡的奢侈品又出新款了,又要賣腎了,哪裡的菜市場降價了趕緊去囤貨了;
有的人關心的是,我又佔了公司多少便宜,那個誰他媽的比我多請了兩天假令人不爽。
我們關心的卻是世界是怎麼樣的,我自己是怎麼樣的,這有生之年,應該怎樣和這個混亂的混沌宇宙言和,從而智慧精緻地,活出點意義來。
突然覺得,身邊這些人,若非背景特別,大多數人都身陷困窘,因為這些外在,物質,現實的東西,才能快樂起來,可能到死,都在物慾繾綣中,不得自由;而那些出身名門的,卻也未見得自由自在,更肩負著多少物質之外的煩惱。
他們覺得你那麼的呆,而你覺得他們那麼的俗,誰也看不上誰。
我們多年來,通過讀書,明理形成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正在悄悄滋潤著我們並不奢華的生命,當我們每接近真理一步,享受它們帶給我們的溫暖,享受只有少數人才能理解的那些梗,比如阿蘭圖靈的自行車鏈條,福柯的煙斗,薛定諤的貓......這一刻,我們掌握著一種召之即來揮之即去的時刻存在的快樂,這是要靠智慧才能獲得的奢侈的權力,這是內在的永遠不會失去的物產,就好像《肖申克的救贖里》沒有任何人能夠奪走的男主人公腦海里的莫扎特。
在一些人看來,我們追求的,我們自己或許已經是不接地氣的怪咖,不過,這中間的快樂,有些人此生都無法體會了。

法拉利飆兩天,不是撞死人,就是被撞死;
愛馬仕用兩天,不是該換了,就還是想買新的了;
塗脂抹粉得再厚,都掩飾不住六十,七十歲的皺紋;
打炮打個幾年,千萬種姿勢用完也不可能打出什麼新花樣來......
所以最後好多人所謂少年得志,到頭來有條件了,不過是靠嗑藥,靠作死來HIGH。
殊不知,自己和別人腦子裡可以掀起高潮的地方,你到死都開發不盡。很多人糊裡糊塗,自以為是了一生,最終卻都沒有打開通往精神的極樂世界的大門。

同樣是迷航大船上自相殘殺的可憐螻蟻,同樣是混沌之中被推向死亡的無奈生靈,當我們欣賞《晚風拂過樹林》這一類人世間最美好的東西,學會在走向死亡的道路上更加從容而淡定而不是更加歇斯底里,學會體體面面地和命運討價還價的時候,你在欣賞什麼呢?

一更

本來是睡前有感而發隨便寫了一些,沒想到這麼多評論和贊,在這裡,要謝謝所有和我志同道合的朋友們了,於是就再加一些吧。

我不主張一定要成天在圖書館、咖啡廳、自習室、書房裡抱一本書,坐下來一字一句的死啃。我覺得當今社會的人們面對巨大的生存壓力和爆炸的信息,不擁有這個智力、時間和精力成本。而且很可悲的是,信息化時代里,人們被時間和空間圈養起來,就像駭客帝國里展現的那樣,對於很多人來說,五花八門的互聯網社交媒體取代了書本,成為了給這些罐子里的「活死屍」輸送養分的唯一途徑。
既然你獲得養分的唯一途徑只有碎片化,弱智化,快餐化,商業化,娛樂化的互聯網,那麼你其實是一個被人蒙蔽了雙眼,牽著鼻子走的傻×。
活在這個時代背景下,我自己其實也並不是一開始就手不釋卷的。實際上是經歷了小時候讀名著和經典,上學的時候被應試教育毒害,出國留學後條件艱苦,被迫以書為伴到堅持讀書求知到博士,體驗到讀書帶來的快感,或者說養成愛知求真的習慣,並且享受它帶給我的樂趣的漫長過程。


過去,母親是中文系,父親是歷史系的,還在我很小的時候,家裡有一個書櫃,裡面全是書,都是些發黃的,很老的,但是被妥善保管得很好的名著。
雖然經歷了多次搬家,這些書都沒有被父母遺棄過,我還記得,當我斗大字不識半個的時候,父親就曾很驕傲的對我說,等你以後長大了,認字了,這些就都是你的了,彷彿是要授權一筆專門給我準備的寶貴財富。
那時候的我顯然對堆積木以及滿院子捉螞蟻逮蝴蝶撒尿和泥更感興趣。
不過,隨著年齡的增加,作為娛樂消遣,我也偶爾去東一榔頭西一棒子地挖這個書山來看,我記得自己翻出來過《基督山伯爵》,《巴黎聖母院》......特別是青春懵懂的歲月里,還不小心撞到一本《國畫》,更是當小黃書翻。
那時候的我,並不理解自己擁有的是怎樣一種快樂,只是在沒有互聯網,電視機遙控板被搜走的情況下,打開書就彷彿進入另外一個世界。
所以,後來在博士班看外國老師給我們放《巴爾扎克與小裁縫》的時候,看到裡面當知青的,被流放山野的小夥子們對一本書是那樣渴求,以及書本帶給人如此豐滿美麗的精神世界,甚至徹底改變一個人的時候,我不禁飽含熱淚,奪眶而出。因為我終於可以明白,比起很多求知若渴的人來說,自己從小就是生在福中的。

小學的時候父母特別忙,我被分配到戶籍所在地一所全市最好的小學,所謂的好,就是逼格特別高,所有的達官貴人都要把孩子往裡面送,各種關係錯綜複雜,這個是市長的娃,那個是大老闆的女.....老師們自然也都是看菜下飯的。我同桌的妹紙,老媽在埃及開餐館,90年代,她從頭到腳便全穿得跟芭比娃娃一樣,從書包到橡皮全是西瓜太郎。而我的衣服,一般都是穿哥哥姐姐用過的,不是說買不起,是家裡人都覺得,既然還能穿,何必浪費?
於是每天被白富美洗無數次——你是窮鬼,你們全家都是窮鬼!
除了白富美,還有五道杠,小蜜蜂跟屁蟲一樣,天天圍著班主任轉的。
一年級假期里,學校布置作業,讓學生回家看書,看了書以後家長檢查,簽字。於是二年級開學,五道杠們都拿著什麼《三國演義》啊,《羅密歐與朱麗葉》啊,去找班主任邀功了。
我假期里只看了兩本插圖版寓言故事,和一本笑話書,結果交上去的時候,班主任當著全班小朋友的面數落了一番——你看的這個也叫書啊?你爹媽管你不管你的啊?
於是三年級以前我都是屬於後進分子,沒事就被白富美同桌,模範班主任開涮的,從那時候起,對讀書開始萌生了厭惡,痛恨的感情。

三年級,混不下去了,或者說爹媽覺得再這麼下去,我就要成學弱,學渣了,於是經過家庭會議裁決,我被送到特級教師姨媽家接受全軍事化管理。
至此,可以說我過了兩年最有規律的生活,也接受了最好的基礎教育。
看到每年端著大籃小籃水果,來拜師或者謝師的家長,看到那些恨不得把我姨媽捆起來抱回家的家長,我常常是站在書房門背後,拿衣服角擦著家長送的紅富士蘋果,送到嘴邊啃一口,然後感嘆:哎,圍城啊,寡人被「軟禁」在此,成天與奧數,華羅庚,應用題為伴,不知何時是個頭,而你們這些不知好歹的人兒,卻趨之若鶩!
那時候,每天都是三點一線的,早上6點,姨媽會堅持叫我下樓鍛煉,七點吃早飯,然後背會兒英語去上課,中午吃了午飯,可以看半小時書,然後睡覺,晚上吃了晚飯,可以出門「放風」一小時,然後回來預習,複習,睡覺。對於我來說,娛樂時間,只有中午半小時,而娛樂工具就是姨媽書架上唯一的一本文科書籍——成語詞典。
百無聊賴中,我居然可以抱著一隻蘋果,看成語詞典看得津津有味。也就是那個時候,又開始重拾閱讀的習慣。

後來順利地考上了全市最好的初中,依然喜歡讀書,聽CD,但是從那個時候開始,發現自己開始落伍了,同學們開始玩OICQ, 聽流行音樂,看漫畫,追星,而且這是一種時髦。而我,還是書卷為伴。
初三經歷一次搬家,一柜子的書落在了舊家,父親是個很實用主義的人,他說,不要了,可以預見,以後都是光碟啊,電子書啊什麼的,這些東西既佔地方,搬起來又費力。
他說得有道理,但是,不知道什麼原因,我還是鬼使神差地一個人回到舊家,去清理這些老夥伴,翻翻這個,覺得捨不得,看看那個,覺得丟了可惜,於是,最後十幾歲的我,硬是往返無數趟,用兩個大麻袋把這些書搬到了新家,不管看不看,先囤在我房間里。
那個時候,我看的書還不多,但是總是很喜歡紙張和油墨的味道,總是覺得,有一個像查爾斯·狄更斯那樣的椅子和書桌,然後有一屋子的書,是一件很小資,很酷的事情。以至於後來,我到了海明威故居,看到大文豪一房間的書的時候,一種跨越時空的親切感油然而生。

高中是灰暗的,語數外數理化生政史地,任志宏,蘇州大學,白皮書,藍皮書,三年模擬五年高考......堆在桌上像沙包,背在包里像炸藥,瘋狂地填壓,反覆地重複,腦殘地灌輸,被強姦般地接受......一天下來,大腦就像個被日本鬼子X了無數次的慰安婦,不要說讀書,聽到書這個字,就噁心。
我想起《發條橙》,如果逼一個人,盯著某些東西看到吐,那麼再美的東西對於他來說,都是負擔。估計,很多今天的大學生,大概就是因為高考前就已經被垃圾折磨的累覺不愛了,以至於真的有機會進入知識和真理的殿堂時,選擇了放肆。這完全可以理解,因為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

很有幸的是,我的大學是在海外讀的,這裡不用考本子,不用學那些然並卵的東西,從克里奧佩特拉的皇冠,到古希臘克里特島上德陶罐,從古羅馬的澡堂子,到佛羅倫薩的黑大衛,從瑪雅的金字塔,到馬丘比丘的草泥馬,從梵高的向日葵,到莫奈的睡蓮......
我簡直如沐春風,如飲甘泉。

大學裡因為不合群,曾經度過一段屢遭排斥,孤立無援的生活,在我看來,和一群人在一起吃喝玩樂,吹牛放炮,虛榮攀比,是沒有意義的,不過當時稚嫩單純,沒有簡單地敷衍一下,這下好了,離群的小動物遇到暴風驟雨的時候,是比較悲催的。
在一段很艱難地歲月里,除了個別知己,支撐我的就是幾本輾轉千里,通過使館到達我們學校駐地的文摘、雜誌,那時候,它們甚至成為了我不用合群的擋箭牌和護身符,吃飯排隊,抱著一本書,不用尷尬如何與人搭訕,或者想與人搭訕,而別人卻冷眼相待,外出坐車,抱著一本書,不用焦慮道路擁堵,等待漫長,課餘休息,抱一本書,可以打發閑暇時光。
記得其中有一本《借我一生》,裡面講述了和我當時很相似的孤獨求知,鳳凰涅槃的故事,也讓我回憶起小時候看的《拿破崙傳》里描述的,讀大學時期離群索居的拿破崙......
那個時候幾位大師的作品在國內瘋傳,所以,我有易中天,我有王立群,我有當年明月,哪裡還有時間管你今晚是喝酒還是把妹。
無論外面的世界,現實的世界如何,人情冷暖怎樣,每當翻開這些書,我就好像立刻坐到了大師們的旁邊,聽他們循循善誘,授予我人生的經驗,世界的真理,看問題的方法,當我讀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會覺得,自己以前一些想法是多傻,一些做法是多蠢,而當我再處理起一些事情來的時候,卻會發現,智慧的力量,居然可以被運用得那麼流暢自如,彷彿庖丁解牛一般。

我不在乎是否擁有個眼下的土豪哥或者白富美,亦或是天上掉餡餅的機會,也不在乎各種大神或者巨星們的雞腿和雞湯,因為我相信,書籍可以給我自己鋪就一條只屬於我自己的通向自由的道路。

國王題詞的一本雜誌的新年賀圖。
LEER,西班牙語 閱讀之意。
多好一張圖,馬賽克送網管了。

微博:http://www.weibo.com/u/2523764840?is_all=1(漢尼拔萊克特醫生)

專欄:http://zhuanlan.zhihu.com/TheWorldOutside(外面的世界)
已授權「維權騎士」對本人在知乎發布的所有文章的版權侵權行為進行追究與維權


不只是讀書吧。

上了大學,你會發現:靜下心讀書成了一種奢侈,靜下心做一套四級練習題成了一種奢侈,靜下心寫一篇日記成了一種奢侈,靜下心練一篇字帖成了一種奢侈。。。

Then,

你還發現:靜下心玩一局王者成了一種習慣,靜下心發個票圈裝逼成了一種習慣,靜下心逛逛淘寶成了一種習慣,靜下心在網上撩妹撩漢成了一種習慣。。。


每天,

不,

是每時每刻,

你都在被自己的習慣衝垮、擊碎,再也站不起來。


為什麼會這樣?

最大的原因,是你讀書的習慣尚未養成,便已經接觸到大學這般自由自在的生活。

在上大學之前,真正養成讀書習慣的又有幾個人呢?

壓根就沒幾個。

那上大學後就更別指望自己會主動去讀書了。


我自身不算博覽群書,但一直有閱讀的習慣,長輩管得很嚴,上大學之前,我的娛樂和消遣大部分來自於書籍。別人家的孩子玩DNF、夢幻西遊、CF、LOL,課間一群人都在走廊談論昨晚的遊戲心得,眉飛色舞談笑間,我連半句都插不上。

我也想玩電腦遊戲,我也想跟周遭的同學高談闊論,但無奈連碰電腦的機會都寥寥無幾。可以說,我讀書的習慣一開始是被強制養成的,後續書讀多了,才真正明白讀書的好處,才把閱讀當成了貫徹終生的習慣。

上大學後,我碰上了更優秀的同學,但認識了一圈,發現有讀書習慣的人竟比中學時期更少。宿舍六人,每晚的活動就是其餘五人英雄聯盟開黑,我獨自做自己的事,亦或出門玩樂。

其實大家都是消遣。無論是遊戲還是讀書,都算是一種消遣方式。

但是,書籍所帶來的的養分明顯是要多於遊戲的。


那麼,如果中學時期已經有了讀書的習慣,在大學還能夠一直堅持嗎?還能夠靜下心讀書嗎?

我的回答是:「很難。」

擋在面前一個最難解決的問題是:你沒有一個安靜的環境供你讀書。

閱讀其實就是大腦快速攝取海量信息並進行消化的過程,這時候一定要保持極高的專註度,而只有安靜的環境,才能讓你不輕易分神。

咱們來剖析一下大學生活的三大場景:宿舍、教室、圖書館。

宿舍肯定不是個安靜的好地方,有人打機,有人看電影電視劇,而且聲音開得老大。一會兒「double kill」,一會兒又傳來某女優銷魂的「嗯,啊,啊」,伊哩哇啦的你不跟著嗨都不行。

那麼教室呢?老師講課非得對著麥,聲音大到能把睡覺的學生吵醒!這種環境能好好看書?做夢!

好吧,只剩圖書館了。去到圖書館你才發現,不好意思,連半個座位都不剩了。人多到你直犯密集恐懼症。還有一大群戴著耳機邊聽音樂邊看書的裝逼犯,沒錯,說的就是這群傻吊,聽著音樂看書你能看進去幾個字?!

啊,夏天快到了,直男們更加不能去圖書館了,一圈圈的大白腿晃到你不能自己,還看啥書啊果斷上去搭訕啊喂!

說真的,上大學後我就跟圖書館徹底斷了聯繫。

每年我讀書的高峰期是在暑假和寒假,為啥?一個人在家裡的房間才能真正安靜下來。平日在學校,周遭充斥著太多亂七八糟的東西了,哪能靜下心看書?!

這也是我現在搬到校外住的原因,圖個清靜。

到大三大四需要實習工作了,估計你哭得更慘。每天工作結束除了休息啥事都不想干,壓力引來的焦躁把你原來的整塊時間徹底打成碎片。你需要應酬、需要約會、需要應付上司的考核,哪還有閑工夫看書?

啊,還是有一些內心有愧的同學想嘗試做出改變,堅持貫徹每天睡前閱讀十分鐘的「好習慣」,心裡YY著:「我每天都在看書啊,又是充實的一天。」

不好意思,你這樣的做法壓根兒就不叫讀書,叫扯蛋。你每天讀那十分鐘估計有五分鐘都在回想前兩天讀了啥吧。

人的腦子遠沒有想像中那麼牛逼,如果要看書,請你抽出一整塊時間認認真真地看。讀書是一件對連續性要求很高的事情,中途一旦停止或者分心,你又得花功夫重複閱讀才能拾回記憶,效率大打折扣。


說到最後一個問題,則是「對外連接的渴望」。

這是一個我也會為之困擾的問題。

在讀書的過程中,我們總是想拿起手機或者打開電腦,看看消息,刷刷知乎或者微博,這已經是紮根於體內潛意識的習慣了。在正常情況下,我們不會主動脫離手機24小時。因為一旦脫離了手機,即代表我們脫離了對外的聯繫,而我們會害怕這種連接的斷開。

當我看書一小時內打開手機超過3次,這就意味著我不是在一個良好的狀態下進行閱讀。這時候我會做出選擇,要麼合上書本去解決其它事情,要麼把手機關機專註於閱讀。

我敢關機,你敢嗎?


要是心愛的女孩突然回消息了呢?

要是朋友找你開黑呢?

要是快遞小哥突然打電話讓你收件呢?

要是上司有急事找你呢?

要是老爸老媽要來找你嘮嗑呢?


你做不到!


說到底,為什麼感覺上了大學靜下心讀書成為了一種奢侈?


為了生活啊!做人真難!


如果你真的渴望一張安靜的書桌,我可以幫你:

  • 微信,設置—隱私—朋友圈,關閉。
  • QQ,換成辦公版—Tim。
  • 關閉所有app消息提示。
  • 退掉所有亂糟糟的社團。

可問題是,你真的有那樣一個足夠強烈的動機,能夠支撐你忍受這樣一份枯燥與孤獨嗎?

如果有,那麼不用我告訴你,這些你自己就會摸索出來。

如果沒有,那麼必然你無法堅持。

人的潛意識無時不刻不在進行著成本計量,在預期收益不足夠吸引你的前提下,你的大腦會千方百計逃避吃苦。

於是畏難,於是拖延。


細究起來,這不過是你大腦玩的小trick罷了。表層決策和深層動機之間的矛盾,是每個人無法自律的根源。任憑騎象人哀求怒罵,大象卻固執地不肯移動分毫,原因是它根本沒看到樹葉與草皮。


學生時代這麼多年,有幸接觸過很多他人眼中變態的學霸。可我卻發現,「安全感」的缺失似乎是他們中普遍的一種現象。自卑常常是優秀的背景色,內心的恐懼不斷push著他們,從而對外展現出驚人的毅力。在他向你訴說「這次又考砸了」的那一瞬,內心實是充滿不安,亟需尋找安全的低地自我保護。

懶惰是人的天性,你的內心要有一股同樣強大的力量才能與之抗衡。

因此我始終覺著,對於大多數人而言,所有自我提升類的網文與live,沒有任何作用。治標不治本,不解決底層動機的問題,認知層面的點滴改變根本經不起時間的考驗。而一旦你找到了自己的這個道,自然就會明白,耐下心來讀懂一本大部頭是獲取知識更高效的方式——一手信息永遠比別人嚼爛了餵給你的有營養。

而在此之前,或許當下的你,「沒有必要」強求自己靜下心來讀書。在今後時間線上的一刻,某件事情觸動了你內心最為關鍵的那根弦,一切的改變會接踵而至。


並不是每個人都需要看書吧。
並不是每個人都要努力,對嗎?
並不是每個人都要像你一樣地方式努力,對嗎?

上大學不久,受輔導員的宣傳和高三暑假在老家圖書館獲得的閱讀之樂,我很快迷戀上了我們學校圖書館的報刊區域和雜誌區域,我和室友沉醉於知識的海洋里無法自拔,儘管我在娛樂場所做兼職,但是少不了來吸取各大主流媒體的資訊,有時候還會看一些學術期刊,主要是關於社會學和馬克思主義哲學國內研究現狀的。看了很多文學名著,也看了很多部思想巨著,那段時間,自己的知識體系很快得到了建立,感謝那段時光。

我們學校是一所女生佔大多數的普通大學,來圖書館看書的基本上是女生。漸漸地,我發現周圍的人來圖書館基本上是看課內的專業課書籍以及工具書,也就是我們俗稱的「有用書「,看得出來這些女孩子很努力,很勤奮。

那個時候的我啊,簡直是優越感爆棚,總覺得自己讀了幾本別人沒看過的書就沾沾自喜,心裡暗自嘲笑這些人沒什麼大的格局和自己的想法,總是填鴨式的接受知識。

這種優越感,直到畢業,我都沒有徹底消除。大學裡面周圍的同學據我個人了解是不常看書的,他們更喜歡上網、打遊戲、聊天、打籃球、喝酒、唱歌等等,甚至是打麻將。我總覺得他們沒追求,沒志向。

畢業了之後,偶然進入了一個單位,認識了一個名牌大學來西部支教的在我眼裡的超級富二代(這是共事三個月之後知道的)。他來的第一天我作為志願者代表去接了他們,他的行李有兩個箱子,待我把他們安排到集體租的房子里,當他打開一個棕色的旅行箱,我傻眼了,全是書。他倒了出來,滿滿一地,往床下整理。

估摸著有上百本,基本上是關於文學、歷史、哲學、藝術之類的書籍。當天晚上有歡迎晚宴,我找機會跟他坐到了一起,酒過三巡,我找機會跟他聊起了關於他書的故事。

原來這是他的習慣,到哪裡都要帶上自己的書籍,不管多麼晚睡覺,睡前總是要看半個小時的,起床之後,也要躺在床頭看半個小時才行。這次過來支教兩年,生怕無聊,就帶了這些以前買過的還沒來得及看的書一起了。後來我得知他母親是民間借貸公司的老闆,父親是普通的數學教師,這個習慣,是他從小養成的。我問他看書好看嗎?他說跟你們打麻將胡了清一色是一樣的快感,只是載體不一樣罷了。

其實我身邊有不少人是瞧不上那些不看書的人的,他們總覺得那些不看書不學習不努力不上進的人是在浪費生命,不思進取。很慚愧,我以前也有這樣子的想法。

經過這幾年的摸爬滾打,我逐漸看清了社會的本來面目,以及這個社會的真正分工。很多人,是不需要看書的,他們的快感來自於跳壩壩舞,來自於打遊戲,來自於打麻將,高尚嗎?不高尚!
犯法嗎?不犯法!快樂嗎?據我個人觀察,他們是很快樂的。

生活中有很多人會自以為自己的生活方式比他人高大上而產生優越感,殊不知你眼裡的書籍跟他們眼裡的快手沒多大區別,都是認識世界的方式,都是給自己帶來快樂的源泉。

我不是一個反智主義的人,我也崇尚讀書,我也崇尚努力,我也覺得學習才能有更好的前途。只是我個人比較反感那種嘲弄沒有文化的人的人。你懂得了所有的大道理,依舊過不好一生不是嗎?也許門口那個鐵匠,比你更加幸福。

昨天中午,我跟朋友的妻子的一群同事和他們老闆去爬山,他們是做傢具的,是中部人士,十六七歲就出了社會。我們中午在農家樂喝了點紅酒,同事不知道為啥把我交了一個外國女性朋友的事兒拿出來說,也介紹了我曾經是一個小學老師的經歷,這群沒有讀過書的人對我沒有任何反感,反而是肅然起敬,紛紛表達對我的敬仰之情。其中一個說,哎,我們吃了不讀書的苦啊,還是你們讀書人好,有文化,來我們敬你一杯。其實我很慚愧,我無車無房,面前這位樸實的小學畢業的老闆有自己上百號員工,今天也開了一輛賓士越野進山,我盡無言以對。我猜測他也是個愛學習的人,只不過學習的方式不是心無旁騖的讀書,而是在實踐中不停地學習。另一個小夥子,89年的,也在酒桌上說,哎,當時初中畢業就去了中專,現在真是後悔啊,我手機里下了英語學習軟體,但是出差啊,跑業務啊,總是沒有時間來靜下心學習,我新來的同事還是厲害,人家抱了個成人大專,完了再考本科,我看他下班了在宿舍一直在學習英語,老師你會說英語嗎?

真是慚愧至極,在他們眼裡,我一個普通的大學畢業生被尊稱為老師,昨天中午在他們的勸酒之下,我多喝了幾杯,腦袋是暈乎乎的,我不記得具體後來他們說了什麼,我只明白這群人對於他們眼中的「讀書人」是相當地憧憬。

我的這位好友,在我現在這座城市有自己的兩個大型酒吧,也擁有一個夜總會,而他聽聞知道了我曾經是老師之後,就找到我希望給他上初二的兒子補課,理由是兒子不去外面的補習機構,喜歡跟我耍,我就一直開始給他的兒子在星期天早上補課,昨天是為了感謝我這段時間的付出,才邀請我一起去郊遊的。受之有愧。

這是八年級的語文卷子,蠻難的。

我害怕把小孩子教壞了。

人和人差距很大,我也看到過一些朋友上了大學,讀了點書,逐漸地脫離了勞動人民,他們總覺得那些拿著國產手機笑呵呵看著快手對著手機屏幕笑的人是傻B,只有他最聰明。朋友,當你覺得你最聰明的時候你就要犯錯了,我是一個無比鮮活的例子。

我們的衣服有人造,我們的皮鞋有人造,我們吃的豬肉有人養,我們吃的蔬菜有人給我們種,他們這些人看書不呢?一般不看。沒毛病,歸結起來就是他們太懶了,不勤奮,不求上進,只滿足於現狀,但是呢?你想過沒,為什麼要所有的人求上進呢?如果所有的人都變成了聰明人,你今天的錢還那麼好賺嗎?你今天的面試還會那麼輕易地過關嗎?所有的人都做文化類的事情,哪個給你準備早上的包子?

世界上的很多人都是來世界上走一圈的,他們吃飯、喝酒、看電視、睡覺、打麻將、逛街,除了為人類繁衍後代算是巨大的貢獻意外,其他的貢獻幾乎可以忽略不計,這種人不在少數。曾經我也有過救世主一樣地心態去勸導別人去看書,但是後來我放棄了,我發現看肥皂劇使她們更為快樂。我工作的周圍的同事們,一百個女孩子裡面,一年以來翻過紙質書的不超過五個人,可能那本書是《知音》,她們並不知道知乎是啥。儘管這樣,不妨礙我跟她們做好朋友,我不會歧視和嘲笑任何一個比我沒文化的人。比我有文化的人多了去了,也沒見他們嘲笑我,只是他們有需求的時候,會給我打電話。

如果你想安靜地學習,你就不要有太強的功利心,讀書,哪一天變成了跟你吃飯睡覺的習慣之時,你才能真正的了解到閱讀的快樂。我們都知道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但是他並沒有說是全人類,如果你認為跳廣場舞可以讓你了解世界認識世界,並且讓你醉心其中,也是可以的。你眼裡的書籍給你帶來的快感和成就感,跟大媽在廣場上獲得的掌聲,沒啥區別。

讀好書,好讀書,自己讀好就行了,或許你現在沒有因為讀書,而變得富有,不要著急,它可能回報得慢一點;即使這輩子讀書無法讓你過上理想的生活,我相信堅持了幾十年如一日讀書習慣的你,在死的時候不會感到遺憾吧。不要去管別人怎麼樣,我身邊有三千多元月薪的碩士,也有一年掙幾百萬的小學畢業生土豪,這些都與我無關,我會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打開自己的《滕王閣序》,靜靜品讀文字之美。很多人做不到的是心無旁騖,他們總在跟別人比較。

他們要玩,他們要吃,關你屁事;
有人罵你書獃子,時刻記得關我屁事。

快樂你就讀書,不快樂你就不讀,
讀書並不是唯一的出路,
只是給了人生更多的可能。
祝各位學有所成,享受書籍帶來的快樂。


謝邀,親身體會。

————————————————————————

不敢說全部,但是出現這種情況,很多人的病根是在於迷茫。

嗯,迷茫。

在讀的,畢業的,甚至說只要是從這個年齡段走過的人,多多少少都有經歷,有體會。

一種迷茫,是沒目標的迷茫。

多數人在上大學之前是不需要考慮這個「目標」這個問題的,有家長督促,有老師帶領,有同學較勁,加之那時候自己想的也少——好好學習就是了,考個好成績,別管是初中高中還是大學,瞄著自己夠的著的最好的那一所努力准沒有錯。

這就是我們多數普通人上大學之前的目標——上個好大學。

可然後呢?

上了大學之後,曾經這些羈絆一下子都沒了。我們似乎是自由了,家長管不著了,老師只負責講課,同學……還不一定誰更明白呢。從沒有人來告訴我們,考上好大學之後的目標該是什麼。

於是會有這麼一部分人,既然沒有目標就不去想了。依照著自己十幾年來的經驗,每天還是按著學校的安排該上課上課,該參加活動參加活動,也許還能在組織社團里混個一官半職,整天也忙得不亦樂乎——這是好點兒的。

也有人壓抑了十來年一朝得解,覺得終於沒人管自己了,不知道怎麼「浪」才痛快。於是整天遊戲、刷劇、上網。他們開始發現逃課也沒什麼,不掛科就行;掛科其實也沒什麼,補考過就行;花錢重修其實……

上述兩種人,都屬於沒目標的,自己沒想法。可這人要是沒個目標,就沒奔頭,就混日子,就慌張,就浮躁。

可讀書,恰恰是最需要氣定心安的。

還有另外一種迷茫,是有目標的。

有目標也會迷茫?是的,我自己也曾很長一段時間處於這種狀態——我只知道我想要什麼,卻不清楚如何才能得到它;只知道大體方向,卻看不清腳下路。

高三時你若問,數學怎麼才能拿高分,那的確有人可以教你,可以給你一個實用的方案。

可大三時你若問,怎麼做才能畢業找到好工作,怎麼才能每月掙夠多少錢,怎麼才能不讓四年荒廢讓自己升值……

然後會有人告訴你,大學裡也要好好學習,成績是王道;

有人告訴你,大學裡成績沒用,多參加活動才鍛煉能力;

有人告訴你,在社團里多麼風生水起,應聘時人家根本不在意,跑兼職、做創業才能提前接觸社會;

有人告訴你,不要急著進入社會,珍惜這寶貴又單純的四年,培養愛好,體驗愛情,品味生活;

還有很多很多人,會告訴你很多很多經驗之談。

當然,也會有人告訴你,畢了業就再沒機會踏踏實實讀書了,所以圖書館才是最大財富。

這還不算完,當你終於決心要通過讀書來充實自己了,可讀小說的時候覺得那些不過都是虛構,不如讀史實才顯淵博才明事理;讀史時覺得枯燥無味,不如看科普或者技能書來得實用;等你草草翻了幾頁科普書後,又在猶豫是否還是該多讀些文學培養下情操……

也許寫出來顯得啰嗦,可有過類似心態的人自然明白,那種迷茫與焦慮交織在一起的感覺,只能比這要複雜得多。

就像眼前明明有條條大路,每條路上都有走過的人告訴我,它能到羅馬,而我誰都想信,又誰都不敢信,只想趕快找到一條最好走的捷徑,早兒點到地方——於是不斷的自我懷疑,投機取巧,急功近利,患得患失——但是越找越迷茫,越迷茫越著急,越著急就越功利……恨不得有本書讀完就能成作家了。

論浮躁與不安,恐怕還勝於那些目標的人——人家起碼還落個充實快活呢。

後來我才明白,這根本不能算「有目標」,這只是自以為是,是輕浮是急躁,是慫,是所謂「讀書太少而想得太多」。

回頭看題,當你看書的時候,心裡想的卻是這本書能為你帶來什麼「好處」,最好還是即時兌現的那種——那恐怕沒辦法沉浸到書中世界,也難解其中味了。

讀書,就僅僅是讀書而已。如果說有好處,也多是深遠,並且潛移默化的。

最後,關於目標那個事。

沒人能告訴你哪條路最近最好走,告訴你走哪裡對走哪就一定錯,甚至沒人敢確保哪條路就一定行得通。

但畢竟在你面前的選擇是如此的多,你願意的話,自己開出一條路也未嘗不可。

問問你自己,未來想要什麼樣的生活,自己想變成什麼樣的人,要選擇怎樣的方式來養家糊口?

只要有了答案,便聽從本心一路走下去,更堅定,也更安心。保持自己內心的平靜是一種可貴的能力,不必計較誰快誰慢,也許你要去的根本不是羅馬——堅定而從容地走在自己選擇的路上,是人生最愜意的事。


在人生的任何階段,除了年老退休之後,靜下心讀書都是一件奢侈的事情。

讀書的時候,你得想著考試吧。畢業之後,你得想著成家立業吧。有了孩子,你得忙著教育後代吧。孩子長大,你得想著錢幫他攢錢吧。不談教育,你也得想著在同學朋友面前有地位有面子吧。

靜下心讀書?在繁雜的生活面前本來就是一種奢侈。

好在你的奢侈是讀幾本書,要比開幾輛跑車容易實現並且有意義多了。

好好享受你的奢侈時光吧~


此圖就是當代大學上課的一種最真實的寫照。

這張圖是很久以前我朋友在朋友圈發的,也許發的人早就刪了,而我卻默默的保存了下來,作為對自己警示,希望自己也不要淪為其中一員。事實上,我只是自作聰明的把手機換成了kindle。內心無數次怒喊著擺脫著糟糕的現狀,而表現卻大相庭徑。

看了一些評論,毫不掩飾的說,對於那些可以耐得住孤獨與寂寞,艱難的環境下在書海中仍能如沐春風的人我是羨慕的;對於那些通過書籍在生活中解決問題時可以感嘆智慧的力量我是羨慕的;對於朋友間聊天時可以為閱讀中遇到的困惑爭得面紅耳赤的瞬間我是羨慕的;對於那些能夠出自書香家庭,父母知識淵博,在看書這條道路上一直指引教誨我是羨慕的。

因為有時我身邊的人他們分為兩類:閑與不閑。當然共同的特點是不管閑不閑反正都沒時間看書就對了。 平日里說忙沒時間的舍友主要活躍在學校里多個社團中實現自我價值,為了社交為了樂趣為了打發時間早出晚歸是常事。而平日里不參加社團活動的舍友下了課回到宿舍就只知道打開電腦追電視劇追綜藝,有時候連飯都顧不上吃,點個外賣湊合了事。不時抱怨學校這不是那不是,卻從未想過自己考多少分上什麼樣的學校這一事實。

同學之間坐在一個教室上課基本上都和上圖狀態一樣,如果遇到老師口誤時他們立刻放下手機露出刻薄的嘴臉毫不留情的嘲笑。要真到了該討論的時候,連書本都沒通讀過的人竟然可以夸夸其談,自然只能在淺薄的知識中徘徊無法理解到深層次。

當下成功學大熱,大多數同學崇尚金錢之上,於是就有許多同學開始想方設法的創業。身邊有的人甚至不屑地揚言要是創業成功了就會立馬休學。

當你拿著最近剛看完的書本跟朋友出去興高采烈的講上一番時,他們會不解的問:「你一天都看些什麼書啊?」然後話題立馬轉到最近新出的口紅,衣服的款式。。。

有時我會羨慕出生在書香門第中的人主要是因為我在看書這條道路上自己摸索走了不少彎路,當然現在也仍處於摸索狀態。當困惑時,會無比希望有那麼一個飽讀詩書的人為我解答。放小了說,哪怕是在年紀尚小之時能告訴你珍惜看書的機會養成看書的習慣,而不是你一看課外書你家長就衝過來問你學校里的功課你看完沒,哪來那麼多時間看閑書。

嘖,一句看閑書差點讓我沒養成看書的習慣,慶幸。

許多次打開一本書的時候還沒看幾頁,發現手機響了,去隨便翻看幾下時間過去半個小時,當再拿起書來看時又發現早先充著電的電腦已經充好了,那還看什麼書?立馬放下了手中的書籍奔向了親愛的電腦。靜不下心來有時候真心是吸引注意力的東西太多,自制力不夠。

當然以上所舉例子並不都是對他們行為的指責,畢竟我的朋友圈裡還是有一群愛看書的小夥伴,大家也會經常在一起討論下新看的書。只是覺得,很多時候自己對身邊的事顯得有些無力,也許歸根結底就是楊絳先生所說的那樣吧,怪自己看的書太少。當然這裡的多看書也並不是說一定要做到飽讀詩書滿腹經綸的樣子。只是希望我能一直保持閱讀的習慣,在不久的將來能通過讀書對他人處事方式有一定的理解,能夠包容與體會世間冷暖;在紙醉金迷之時褪去浮華;在窘境下,享受孤獨,處事不驚。能切切實實的體會到智慧的力量。


因為你做什麼都在加標籤。這些標籤轉過來又幫助著你、束縛著你。話沒說出口,你就是話語的主人。話說出口了,你就是話語的奴隸。

世界上有沒有一個逐漸摘掉自己標籤的人呢?去掉名、利,去掉家、國,再去掉生、死和人、我。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


因為你們本來就不喜歡閱讀。
是的,「閱讀」。
你們高中時所喜的,不是閱讀,只是光明正大的放鬆。
那時有老師、有監管,不能自在玩手機電腦,不能隨意踢球睡覺,閱讀是你們課餘時間唯一可靠的休閑娛樂。
現在,你們在學習一會之後,可以開黑、可以打球、可以逛街、可以大寶劍,怎麼娛樂都可以,還有幾個人能想起來看書?
至於現在以讀書多自詡的,恕我直言,你們中的多數也僅僅是不喜歡打遊戲而已;不動筆墨不讀書固然難以做到,可不動筆墨算娛樂,這應該沒錯。


博爾赫斯說:「如果世上有天堂,天堂應該是圖書館的模樣。」


但現在的人,恐怕更喜歡天堂是網吧的模樣,是酒吧的模樣,是麻將室的模樣……曾經我們都是能靜下心來閱讀的人,哪怕讀的是一本故事會,一本知音,我從小便沉迷閱讀……剛升上初中那會兒,我媽到學校的辦公室給我交學費,順便向辦公室的老師吹了下牛逼,她說:「我兒子假期里看完了四大名著,還說沒看過四大名著的都不是中國人。」教我的語文老師記住了這句話,也記住了我的名字,於是開學第一天的第一堂課上,她點我的名字,誰叫xx?我一驚,馬上站起來,以為自己做了什麼錯事,她馬上對全班所有同學說:「他很了不起,假期里讀完了四大名著,讓我們為她鼓掌。」她帶頭鼓掌,於是教室里充滿了雷鳴般的掌聲,那是我第一次因為閱讀而受到的肯定。自那時候起,我就開啟了瘋狂閱讀的模式,初中圖書館裡借書卡都夾在書里,借的人把名字填上去,我借的書往往乏人問津,每一本裡面都是嶄新的借書卡,我是第一個寫名字的人。我讀《巴黎聖母院》《復活》《傲慢與偏見》《浮士德》《哈姆雷特》……幾乎以每周一本的速度在瘋狂地消耗著圖書館的書籍。以至於在課堂上也不放過閱讀的時間,常常被老師抓到,要是剛好被語文老師抓到,她就會把我的書拿出來,放在桌子上,讓我光明正大地看,因為我哪怕不上語文課,我的語文成績照樣是全班第一。放假回家,在農村的廣闊天地里,我會帶著一本《羅亭》或者《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到山中的大樹下去讀,至今依然記得那種和自然融為一體的閱讀體驗,永遠記得保爾柯察金與冬妮婭的愛情故事,永遠記得那個不停地沖向風車的堂吉訶德,永遠記得在特洛伊之戰里除腳踵外全身刀槍不入的阿喀琉斯……那時候閱讀是一種很有誘惑力的事情,從閱讀中你似乎能找到你想要的一切,只因那時生活單純,沒有別的心思去想別的事。

上了高中,閱讀依然是我生命的重要內容,這個時期,我開始讀海明威,讀福克納,讀馬爾克斯,讀奧威爾……也正是在高中的最後一個學期,我讀到了《小王子》和《麥田裡的守望者》這兩本書是在同一天看完的,講的都是對成人世界、對虛偽的厭煩,它們在我心裡產生了根深蒂固的影響,乃至於影響了我的性格,影響了我整個人生。那是一個我一直在找尋的世界,我相信一個人只要始終如一的單純,這個世界就不會令他失望。


上了大學,我讀書少了,但也還是讀了不少書,當同學們都沉浸在考研書籍、沉浸在公考書籍中的時候,我沉浸在陀思妥耶夫斯基,沉浸在紀德,沉浸在黑塞的世界裡不可自拔……我一直覺得我這一生都是幸運的,因為在我剛好能理解那本書,剛好應該認識那個作者的時候,那本書就恰恰出現在我的生命里。只是那時候讀的書還是太少了,因為我認識了新的朋友,進入了新的環境,大學不再讓你整天像初中高中那樣呆在校園裡,你有大把的時間可以拿來閱讀,但你也有大把的時間可以選擇做其他事,你可以選擇玩遊戲,可以選擇參加社團活動,可以去唱歌,可以去談戀愛……不讀書似乎是理所當然的,因為你的周圍沒有一個讀書的人。


到現在我參加工作三年了,讀的書更加少了。每年雖然也買下百十本書,但是真正靜下心來看的時間卻很少,我坐在辦公室里,不外出的時候就會拿出一本書來讀,但是總少不了被同事的一句閑話打亂,或者突然安排工作……總之在這樣的環境中,你永遠不敢翻開那本《追憶似水年華》《尤里斯西》《審判》……儘管我覺得現在是時候認識它們了,但是我卻遲遲不敢翻開它們,因為沒有勇氣,因為要做的事情太多,要真正地研究一本書,是很費精力和時間的……也許你更情願和同事一起觥籌交錯,或者在咖啡館裡喝咖啡……你要是突然拿出一本書來,別人便會像看怪物一樣地看著你。


為什麼讀書會成為一件越來越奢侈的事情呢?我想是因為我們不再單純,對這個世界的奢望太多,可以選擇的東西也太多了……就像一大桌子豐盛的食物,不知該如何下嘴一樣,我寧肯只吃一樣也不想費力去品嘗那麼多的東西……如今你會發現沒有人會跟你討論喬伊斯,討論卡夫卡……他們更願意跟你討論手機遊戲、討論車子、討論橋牌……你的心也會隨著這個社會而變得浮躁,你不安、焦慮,此時你想讀一本書,但是時間已經過去了。


我今天外出採訪,在車子里,有一個和我父親差不多一樣年齡的人說他兒子上大學只為了混個文憑,他很生氣,他們那個年代,上大學沒讀過幾本莎士比亞、魯迅、沈從文,都不算上過大學,真想不明白現在的孩子為什麼不讀書了……哪怕你學的是機械工程,讀一些書總是對人生有幫助的,畢竟要和這個世界打交道,要學習別人的經驗和智慧……我聽著他說,覺得有點感傷。


我們一早上就出來,其實早上就完成了採訪任務,但是領導偏偏要等著吃完晚飯才走,他們便去打麻將去了,我在周圍的村子裡轉了一圈,我在想,難道我就要這樣白白浪費一天的時間來陪著他們打麻將、喝茶、吃飯嗎?


我不想這樣,於是我鑽進了車裡,拿出隨身攜帶的採訪本,開始寫起了這個答案。


突然有幾分感動,在車裡不會有人打擾到我,一塊玻璃將我和外界隔離……其實在現實中,我又何嘗不希望有一塊玻璃將我和外界隔離,讓我在玻璃裡面讀書,研究學問,追尋真理……做快樂的事情。


但是現實不可能被一塊玻璃隔開……於是我敲碎了玻璃,把我那顆已經發霉的純真的心拽了出來,拿到太陽底下曬一曬,也許我又會一門心思鑽進書籍的海洋里去了。


而天堂,也還是圖書館的模樣。

你還可以移步我的另一個答案:

沉得住氣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 知乎

.


1我大三的時候,是我看書最最多的時候,大二我天天玩電腦,大三我乾脆就把電腦放家裡了,沒帶來,你總要有所選擇,有所放棄。
2大三隻要沒課,我早上就會早起,跑會步,然後八點工作人員開門,沒多久,我就進去讀書了。大學是你頭腦的信息開始真正connect起來的時候,是你真正開始懂事情的時候,也是最好讀書的時候,大學之前被高考限制死了,大學之後,就要開始為工作奔波,就不會有大塊的讀書時間了(但是還是要保持學習,終身學習進化)。大學讀書之所以奢侈,是因為你再也沒有這麼好的時光給人去認真讀書了。而很多人因為高考,而徹底厭惡學習了,到了終於可以讀讀自己喜歡的書的時候,卻不讀了,不能不說是悲哀。
3,不要試圖在寢室讀書。寢室是睡覺和娛樂生活的場所,一般都不適合讀書,讀書還是要靜,要一個人,要孤獨才能處理大信息量,和別人談論的前提也是先閱讀大量信息,處於同水平才可能交流,不然就是閑談與瞎扯。


我覺得兩張圖,可以完美地解釋這個問題。

這是第一張圖。

絕大部分的大學生,剛剛踏入大學這個象牙塔的時候,對於精力的管控,都是採用這種模式,一言蔽之,就是將原來100%的精力,分散成無數多份。

很容理解,高中時代,每個人都被高考這座大山給深深地束縛著,每一天的生活都是和學習成績相掛鉤,你想要談個戀愛,都要受到來自外界的干擾,你的眼裡,就只能是學習、考試、學習、考試,日日夜夜,周而復始。

人一旦被束縛地越久,當離開這個體制的時候,就會變得無法適從,甚至會迷失方向。

那些整天忍飢挨餓的人,看到地上一點點麵包屑,都能把它給扣起來吃。

所以,當高考結束,全國幾百萬的學生終於掙脫高考這個枷鎖,進入大學校園,原有束縛在他們身上的評價體系,全部坍塌,絕大部分的人,都懵逼了。

無數的社團、花花綠綠的男女關係、班級活動、看似賺錢、實則浪費時間的兼職......

無數無數的新鮮事物,將你寶貴的精力,分散到四面大方,你每一天都很忙,當其實只有你知道,你什麼都沒有得到。

這是第二張圖。

大學裡,還有一種人,早早就找到了自己為之奮鬥四年的目標,這種人,在大學裡,幾乎是鳳毛麟角。

他們都有一個特點,就是將主要的精力,集中在某一個領域。

像如果一個人,一進大學的校門,就發誓要考入北大讀法學碩士,畢業後可以憑藉自己的學習成績,拿到頂尖律師事務所的實習工作,那他就會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如何提高自己的專業成績,並積累相關法律知識之上。

人一旦沒有目標,就極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擾。

男生很容易,大半夜還跟舍友出去吃燒烤,一群人在玩猜拳和啤酒味中達到高潮,

女生很容易,四個人圍在一起,為一部韓劇男女主角的情感糾葛而神魂顛倒。

誰會去理會哪些遙遠的詩和遠方,現在就好好享受群體的狂歡。

要想解決大學生活中所有的浮躁,就儘早確定你四年要為之奮鬥的目標,不管你將來要考研,出國,創業,抑或是加入就業大軍。

人生道路上有前進的方向,才不會經常停下腳步來,左顧右盼。

晚安廣州。


我希望義務教育階段的老師們,不要再說這句話了:
現在苦,到了大學,你們就解放了。

高考不是終點。大學裡不是失去了看書的情緒,而是連做好學生本分的情緒也沒有了。

高考暑假,我一位復旦金融系本科美國普林斯頓金融專業碩博的哥哥語重心長地給我說:大學裡還是要努力學習。
我當時嗤之以鼻,心裏面認為哥哥是書獃子,做科研又不是我的追求,大學這樣寬鬆的環境,我還學個毛啊?

我不是一個人。
於是大學裡,你能看見創業的學生,能看見兼職賺錢的學生,能看見社團榮譽滿身的學生,能看見身著精緻的學生,卻難以見到看書的學生;
你能在學校周邊的KTV看見大學生,酒吧里看見大學生,商場里看見大學生,飯店裡看見大學生,除了考試期間,你難得在學校圖書館裡看見大學生。

直到大三,開始選擇就業或者考研,大學生們才陸陸續續慌亂地醒過來,才發現如今看三行字就想玩手機,背十個單詞就想睡覺。
那些難得堅持做好本分的大學生,這個時候的優勢漸漸出來了。

人生是一場持久戰,直至死亡才是解放。
四年的故事,記敘了我們是如何一步步走向平庸的,最後揮別大學的那一刻,我們才追悔在大學放棄了那麼多的可能性。

我院長說過這麼一句話:
在大學,你覺得課堂沒意思,你可以逃課;你覺得今早你起不來,你可以繼續躺寢室床上;但你大學四年下來,你至少得讀過一本書吧?


因為對你而言,讀書不是一種習慣。


我在大學的時候有和你一模一樣的疑惑!

我高中的時候喜歡讀九州,自己喜歡做設定,喜歡寫九州,我當初報志願學生物就是考慮設定一個新種族!


結果我上了四年大學基本上早玩魔獸!!!


還閱讀!我連女朋友都沒找!!!因為一直在宿舍宅,我們班有幾個大長腿妹子的名字我都叫不上來!班會我都沒去!

好吧!我以為自己沒救了!後來上班了 自己好事玩遊戲!太可恥!

我以為自己真的喜歡遊戲,直到有一天我下載了一個APP叫知乎。


噗!一口老血,我有一陣子在網吧開著魔獸打著隨機本就開始答題!答完題發現自己被T了,然後排一個戰場,繼續答題,然後因為長時間不動被系統有T了……如此反覆,知道在主城站街……

我後來也在思考,最後我才明白!

我自己的性格是自卑而自大的,我高中的時候環境對我的約束很大,我只能接觸到九州的雜誌,我以為我喜歡九州,其實我是喜歡那種懂九州的裝逼的感覺。

後來上大學,環境很寬鬆,我終於可以玩遊戲了,別人都玩真三刀塔這些,我玩魔獸世界,其實也是因為自卑而自大的性格,通過玩魔獸裝逼。


到後來,移動互聯網時代到來了!我發現一個更加適合裝逼的地方……


你看,我也不會想到,我玩魔獸玩的忘了寫九州,我刷知乎刷的忘了打魔獸了……


高中時課業壓力大,天天從早到晚都在看各種教科書,輔導書。而且也沒有別的娛樂活動(本人高中全日制住校),看課外書就成了最好的娛樂休閑方式。
上了大學以後被這花花世界晃瞎了雙眼,各種誘惑接踵而來,讀書反而成了最無趣的娛樂方式。
現在正在找回讀書的渴望。


個人覺得,靜心本來就是一種奢侈,何況是在讀書的時候。

平時嗨翻天也無所謂,但就讀書而言,不靜心,如何鑽得進去,又如何來尋找自己在書中的投影。


謝邀,以下內容帶吐槽向,玻璃心請繞道。

這跟學業,就業,社團活動的壓力沒半毛錢關係,簡單一句話概括就是:

你被象牙塔寵壞了。

在學校的時候,真的是沒什麼生存壓力。考前一星期開始奮筆疾書,突擊幾本教材,再刷兩道題就覺得自己學富五車,拼湊幾篇論文就覺得自己少年英才。搞了幾次社團活動就覺得自己領導力max統治地球都指日可待。

你以為你誰啊?

你躺在學校平均一個月只有幾百塊房租的宿舍,吃著三塊錢的菜,嚼著五塊錢的肉,砸吧砸吧嘴,然後撇嘴說,讀圖書館裡零元成本的書好奢侈?

我覺得你不如出去吸點霾,清醒一下吧。

象牙塔真的對你太好了,導致你完全錯誤的估計了社會的殘酷程度和自己的生存能力。

在學校你一年的宿舍費也抵不上你畢業以後半個月的房租;十幾塊錢的飯就已經有魚有肉了但其實你工作了發現中午外賣的炒青菜都要二十多塊一盤。讀書館的書不要錢就可以借給你,但是你自己買的話,幾個小時都能看完的書都要三四十塊,更不要提外文和設計類書目了。假如你要強一點,靠自己養活自己,一個月七八百塊錢的書絕對能買的你肉疼,更何況你租的小房子很可能小到都沒地方放這些書。

除非你走科研道路,否則你在學校考試的本事換成錢,應該也就值一個煎餅果子。在學校里天塌下來也頂多是掛科,學校不給你機會補考也會給你機會重修,在社會上別人想要把你掃地出門都根本不需要理由。在圖書館一坐坐一天都可以在知識的海洋里遨遊,但是在社會上新人基本都是996的節奏,一周算下來的空閑時間,可能都沒有你在學校一天多。做個社團活動出現再多的問題,大家還是會覺得成就感爆棚一起舉杯慶祝,但是擱社會上,一個小失誤就能讓你被罵的狗血淋頭。失個戀嚎啕幾天幾夜別人都還有耐心安慰你,但是在社會上你連個流眼淚的時間都沒有,擤個鼻子又得繼續搬磚。

而且除了金錢和沒人寬容以外,你能感受到的最直接的壓力是,在學校你一無所知的時候有課程有教授有同學幫你,但是在社會上大部分時間大家也都忙得要死沒空耐心教導你,每天下班後,即使累得半死你也不得不硬撐著看會兒書,提高一下姿勢水平,不然你都可以預見到不久的將來,自己死的得有多慘。

所以說,作為一個過來人,我看著你說大學時代讀書奢侈,就好比看著一個養在深閨的大姑娘綉著女紅,蹙眉抱怨《孫子兵法》枯燥,殊不知那是多少黃沙百戰的將軍恨不得吞下去的墨水。

之前隔壁某校草 @姜動曾在夜半矯情地說過,

回憶不長的校園生活,覺得大家都不可避免瞎忙:學的知識是紙上談兵、學生組織無非過家家、聊的話題都不痛不癢、細小的快樂只是吃頓火鍋,每天盲目而無趣;離開學校以後,工作是真槍實彈、撕逼是為生存、狂歡都刺激而實在,每一種滿足、喜悅、殘忍、絕望,都無比真實。現在活得真是爽,永遠不想再回去。

Can"t agree more.

就像文藝女青年這種病,生個孩子就好了一樣,靜不下心讀書這種事兒,你來社會溜兩圈也就根治了。

——————————————

最後安利一發自己的公眾號:Scarlettwei。之前已經推薦過兩期書單,都是自己讀完覺得值得推薦的書,下周將會整理上個月看完的書作為新年第一次實用書單list。2016年,不如一起變成更好。:)

http://weixin.qq.com/r/tkj64obER9s4rcKB9x2k (二維碼自動識別)


不是靜下心讀書成為了奢侈,而是讀書本來就是一種奢侈。這個世界,從古至今,不讀書的佔了絕大多數。因為讀書完全不輕鬆的,輕鬆的書只是很少很少,會讀好書的人,思維會被一次又一次的洗刷,一次又一次去處理自己的價值觀和書中價值觀的矛盾,然後思考這中間到底是怎麼回事,累死你丫的。再者,讀書這種回報周期超長且效果對自己不太明顯的事,目光不夠長遠的人是克服不了追求短期愉悅感的慾望的。至於高中好像看的書更多這種錯覺……我只能說你高中看的書可能太少太少了。近現代的好多名著,沒有中學畢業大學水平知識基本啃不下來,比如時間簡史,自私的基因,純粹理性批判,基於美國政治體制的各種treatise,法學上的justice,普通中學生基本看不了。20歲不看書,25歲照樣看不了,55照樣不會靜下心看。你爸媽閑下來會看名著么?75歲的老頭老太夠閑了吧,老一輩兒你看有幾個閑下來心來會看看書的? 讀書一直都是如此奢侈


當你三十歲了,白天為工作疲於奔命,下班回家做飯,吃飯,照顧小孩,周末遛孩子,看老人,柴米油鹽,家長里短。這時候你會覺得,大學時候才是靜下心讀書的好時候啊。

這時候你沒有家庭的牽絆,沒有養家糊口的壓力。你可以整天泡圖書館,而不管外面的風雲變幻。你不需為生活瑣碎操心,食堂的一頓麻辣燙甚至一碗泡麵就能讓你滿意。你住學校,父母的念叨遠離你。你完全可以心無雜念,除了自找的。

當然這些你是不會聽的,每個階段都有自己的煩惱。


推薦閱讀:

TAG:閱讀 | 文化 | 教育 | 大學生 | 大學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