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每個朝代的歷史都是作家創作出來的小說,那麼單從文學性上看,哪一部小說的寫作水平、文學價值最高?


一直到現在,評論家們對於「中華」這位作者保持著奇妙的熱情。它是文學界的一位老前輩、一位傳奇、一枚奇葩(褒義),甚至可以說是一個——漫長的謎。它的作品汗牛充棟,著作等身,榮獲無數大獎。更驚人的是,它的創作時間跨度很長。和他同時出道的老作者們早已紛紛隱退,只有它仍保持著旺盛的創作慾望,到現在仍舊筆耕不輟。這在世界文學史上,可以說是一個奇蹟。

探討「中華」的文學成就是一件充滿風險的事情。它的作品太多了,每一部都展現出了足夠顯著的複雜性,與此同時,作品之間還保持著驚人的同調率。作者時而忠厚,時而狡黠,揮動筆墨為書評家和讀者們構建了一個複雜的花園迷宮,任何一句不經過深思熟慮的評價,都有可能失之偏頗和武斷,進而迷失其間。我們只能以他的作品年表作為一根救命索,緊緊握住,從頭回顧一下「中華」的寫作生涯,解析其不同時期作品的創作理念,希望能籍此稍微能接近一點所謂的元寫作邊界。

就和所有的文學新丁一樣,「中華」一開始並沒有使用這個筆名。它很早就流露出了對文學的興趣,並嘗試著進行創作。一旦來了興緻,就立刻揮筆寫下來,很快就積累了大量的散碎片段,可惜大部分都沒有保存下來,只有幾個短篇流傳至今:《山頂洞》、《元謀》、《藍田》、《紅山》、《仰韶》、《河姆渡》、《大地灣》等等。我們可以看到,這些作品文筆稚嫩,結構散碎,主題和立意都很模糊,只能說是一些塗鴉練筆,很難稱得上是作品。不過在這些早期創作中,我們已能感受到作者在寫作方面的天分。更重要的是,從這些作品的字裡行間,我們能感受到一種粗糲、蓬勃的生命力在強有力地跳動著,迫不及待想要宣洩出來——這對於作家來說,是最重要的天賦。作者通過這些看似沒有目的的創作,在探索著一些基本的文學技法。比如在《仰韶》里,作者用大量篇幅練習了彩陶的靜物描寫;在《河姆渡》中,已能窺見後世種田文的雛形。《紅山》中反覆出現一頭彎曲的豬龍意像,這被評論界視為「中華」作品的一個標示性符號,它在後續的幾乎全部作品裡都有登場。

隨著短篇的積累,「中華」在不斷進步。在一個特定的時刻,它終於推出了自己真正意義上的處女作——《三皇五帝》。作者大膽地採用了共時式結構,在同一枚硬幣的兩面同時起筆,兩種截然不同的表現手法同時作用於同一個故事,在故事演進時共時震蕩。硬幣的一面,作者用的筆法是翱翔於九天之上的魔幻奇想,神祇的誕生與墮落,天地之間的異動與轟鳴,從伏羲到女媧,從燧人氏、有巢氏、神農氏到炎帝、黃帝、蚩尤,從唐堯到虞舜,每一位角色都帶有強烈的神性;在硬幣的另外一面,卻是如青銅般沉重的現實主義素描。英雄們被拽回地面,以人類的身份面對艱局,氏族之間的殘酷攻伐,沒有超現實元素,只有血淋淋的抗爭與融合。

當我們站在現實主義一側,會認為諸神只是英雄們疲憊時的夢中幻象;當我們站在奇想一側,會發現英雄們只是神祇在地面的投影。這是前所未有的創作手法。亦飛亦重、虛實交映,讓整個世界看起來充滿了矛盾,令人眼花繚亂。這不是普通的雙線式敘事,因為讀者沒辦法把神話與現實彼此剝離,因為它們早已交熔一體,難以分開。他們唯一能做的,就是放棄思考,跟著作者去經歷、去感受這眼花繚亂的雙面一體世界,看著它隆隆地從洪荒進化成上古。

當時的文學界被這種手法所徹底震驚,評論家們不吝惜自己的掌聲,一顆新星冉冉地升起。那個時候,大概沒有人預料到,這是「中華」第一部也是最後一部奇幻小說。

事實上,相比起同時代的其他作者,「中華」對於奇幻題材確實不那麼熱衷。它的世界觀設定瑣碎而散亂,由一個一個點組成,有時候還彼此矛盾,沒有像它的一些同行——比如「希臘」、「印度」和「埃及」——構建起一個完整的世界。當然,在接下來的一系列作品裡,「中華」 也並非一味迴避奇幻元素,但始終只是花邊點綴般的存在,從不作為真正的創作內核。這份執著,成為它一直拒絕撰寫宗教題材的心理淵源。

在評論界如潮的掌聲中,「中華」 很快就推出了續作。這是一個叫做《三代》的三部曲:《夏》、《殷》、《周》。在這三部作品裡,作者回歸了傳統敘事。諸神仍在,但已淡去幕後,更多的篇幅是在探討人與鬼——或者說人與祖先之間的關係。

有趣的是,這個三部曲的版本一直存在巨大爭議。第一部《夏》從來沒有出現在任何書店、圖書館或私人收藏家的倉庫里——事實上,從來沒有人真正讀過《夏》,關於這本書的描述,都是來自於作者在後續作品裡對其的引用,並且語焉不詳。因此有人認為,「中華」並沒有寫過《夏》,作者只是在其他作品裡虛構的一部作品,一個巧妙的嵌套手法;也有人認為,《夏》實際上是《殷》的前傳,兩者應該視為同一本書。還曾經有研究者發掘出一份叫二里頭的手稿,認為這是《夏》的最初面貌。

讓我們暫且把版本學擱在一旁,回到文學本身上來。

這三部曲的風格十分接近,可細細品味起來,卻又略有不同。《夏》——至少就目前看到的篇幅來說——的文風和《三皇五帝》非常相似。可以想像,作者在完成《三皇五帝》後,未將自己的心理狀態清零,就立刻投入了《夏》的創作,以致於書中仍殘留著上一部作品中的粗糲味道。比如第一任男主角大禹,在小說開頭仍是人神同體。不過作者很快意識到問題,於是它安排了一個頗具巧思的橋段。在《三皇五帝》的結尾,」禪讓「作為一個重要的主題而存在。作者在《夏》里讓大禹對其進行了否定,暗示與上部作品的決裂,從而回歸到現實主義的路線。

果然,在接下來的篇章里,讀者再也看不到飛揚如前的故事,后羿、太康、少康、寒浞、虞思、杼、孔甲、履癸等角色都已是完全的人類。作者從天空落回到了大地。

其實《夏》仍未擺脫早期作品的粗糙。直到《殷》的出版,作者筆法才日臻成熟,文風精心雕琢,繁密深邃,並把《夏》里出現的各種設定做了進一步的完善。《殷》的故事脈絡和《夏》很相似,比如兩部書的最後一個男主角——桀和紂——性格如出一轍,這也是有學者主張兩者本是一本書的原因。

當作者開始重複自己時,它的才華就變得岌岌可危。《商》的出版讓讀者對」中華」有著同樣的擔心。好在這樣的事情並未發生,作者在第三部《周》里主動求變,不僅拓寬了《夏》、《商》的視野,筆下的世界變得更加宏大,而且不斷地投入新概念:封建、井田、禮樂、國野……讓讀者目不暇接,大呼過癮。有評論家半開玩笑地說,作者一定是處女座,因為《周》里體現出的是十足的秩序,嚴整精細,井然有序,這讓之前的所有作品都顯得粗率簡陋,並為後續作品建立了某種準則。

另外要特別指出的是,三代系列作品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對田園風格的推崇。耕作與採集,播種與豐收,從《三代》開始,這些要素構成了「中華」幾乎每一部小說的永恆主題。也因為如此,」中華「在文壇上被稱為種田文的代表人物。

從《周》開始,作者忽然意識到,宏大敘事與細節描摹可以並行不悖。因此《周》除了繼承前兩作的史詩風格之外,增添了許多細節,使之看起來更接近流行文學。開頭幾章,從鳳鳴岐山到武王伐紂,從三監之亂到成康之治,情節跌宕起伏,人物栩栩如生。這個改變在商業上取得了極大的成功。讀者熱情地要求作者繼續寫下去——是的,《周》成為「中華」第一次挑戰連載的商業化作品。

「中華」信心十足地連載了一段時間後,疲態盡顯,故事越寫越乏味。它為了儘早擺脫這個噩夢,突然在故事裡插入一段烽火戲諸侯,然後宣布外出取材,連載中斷。從文創角度來看,這個故事完全擺脫了桀、紂等結局的雷同化,呈現出一種荒誕的狂歡敘事,張力十足,不失為一次實驗文體的探索。

但從商業角度來看,這個結局卻激起了軒然大波。讀者的抗議信潮水般湧入出版社,拒絕相信這是一個正常的結局。作者迫於壓力,只好再次重開連載。要知道,寫作必須是自由的,當心靈出現抵觸時,才華和靈感就會拒絕配合。這次重開連載雖然仍以《周》為名義,但已經完全喪失了前期的靈動,筆調陳腐,情節冗長平淡,字裡行間可以感覺到作者百般的不情願。評論界忍無可忍地把這部作品分成了《西周》和《東周》兩個部分,並對後者嗤之以鼻。

即使是作者本人,也難以忍受這樣的創作狀態。它在連載《周》——準確地說是《東周》——的同時,偷偷地開了個新坑。

這是一部上下集的小說,最初打的旗號是《周》的同人,後來才獨立出版並命名為《春秋》和《戰國》。

《春秋》、《戰國》的文學範式前所未見。以《春秋》為例,作者第一次使用了POV多視角模式,故事從無數個點同時生髮,百餘個視角彼此獨立成章,但又彼此相連,匯聚成一段又一段傳奇故事,就像是星羅棋布的河流,汪洋恣肆,奔騰流通。文學研究者一直在爭論,這到底算是一本短篇集,還是同一個大架構下的不同章節。

作者猶嫌這樣的架構不夠豐滿,還在裡面添加了大量的哲學、藝術以及政治討論,信息量巨大密集。儘管這兩本書在創作時仍受到《周》的桎梏——畢竟它的名義上是其同人——但和死氣沉沉的《周》對比,這兩部呈現出的活潑與開放,簡直是返老還童。

大概是作者被連載壓抑的太苦惱了,它的創作熱情完全傾瀉到了新坑裡去。在這一時期,我們可以看到文學史上的奇觀:一方面,才華盡失的「中華」仍舊在連載著越來越乏味的《周》;另一方面,才華橫溢的「中華」 突破了自我,寫出了精彩紛呈的《春秋》、《戰國》,技巧或未大成,但那種寫作青春期的原始衝動噴薄而出。

如果我們把視角放在「中華」的整個創作過程的話,會發現《春秋》、《戰國》在其中佔據極其重要的地位。作者在這段時間的靈感處於井噴狀態,自己根本無法抑制。種種奇思妙想,種種理念思辨,形成了一個巨大的靈感池。它在此後的許多作品,都是從這兩本書里汲取創意,影響深遠。

當然,在《春秋》和《戰國》之間,也有著微妙的差異。《春秋》的筆法幽微散漫,作者思維的跳躍性很強,在幾十條情節線上來回跳躍,這往往會讓初次接觸的讀者不知所措。用一位評論家來說,這是一本野蠻生長的天才之作。而到了《戰國》付梓之時,作者技巧圓熟,POV視角去蕪存菁,重新分成了七個,敘事更加有條理性,筆調也越發沉穩。作者在撰寫《春秋》時湧現出來的奇思妙想,在《戰國》終於尋找到了寄託的實體,整理歸類,並彼此劇烈碰撞。

一個略帶諷刺的事實是:《東周》、《春秋》的動筆時間差不多,等到《戰國》的POV視角終於縮減到了一個,準備完結時,《東周》終於也結束了它漫長的連載——可這時候已經沒有多少讀者還記得這本書了。

同時開兩個坑,這對任何作家來說都是個沉重的負擔。因此在寫完《戰國》和《東周》之後,作者並沒有馬上開始新的長篇巨著,先寫了一個筆調冷峻嚴酷的短篇《秦》。

《秦》在文學界的爭議,比《夏》、《東周》還要多。有人覺得它是一部離經叛道的黑色幽默;有人認為它是一部充斥著血腥和恐怖的禁書;也有人覺得這才是作者最好的發揮。無論爭議為何,大家有一個統一的共識:作者動筆時的精神狀態有些彷徨。它已經厭倦了前期的創作風格,接下來該寫什麼卻還沒頭緒。

坦率來說,《秦》根本不能算是一部完整的小說,它只寫了一個開頭就匆匆爛尾,可能作者還沒從疲憊中恢復過來。《秦》最大的價值不在於情節,而在於作者在開頭創作了一份和《周》迥異的世界觀設定。很快我們就會看到,作者在後續的幾大名作里,都能看到這個的影子。

所以一個比較接近真相的觀點是:作者在動筆前已經有了一個宏大構想,本來想用在《秦》里。可是它太疲憊了,剛剛動筆,便不得不迅速完結這部短篇,以致於這個構想根本來不及發揮出效果。它覺得這樣未免太可惜了,就單獨把大綱抽出來,用在下一部作品裡。

因此,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秦》是一部不成功的小說,但卻是一個出色的故事大綱和世界觀設定。最大的受益者,正是作者的下一部作品《漢》。

《漢》是一部充滿了陽剛之氣的武俠巨著。它以《秦》為藍本,又從《春秋》、《戰國》中汲取了創作理念,甚至還有几絲繼承自《周》的風格——但不多——可以說是集前期之大成的成熟之作。筆調內斂樸實,但字裡行間都充斥著武勇和剛強。難得的是,作者還第一次在作品裡引入異域風情,讓整部作品看上去更加豐富多彩。與此同時,儒家的主題開始被反覆提及,並成為一條重要的精神線索,貫穿整個創作生涯。

關於《漢》的創作,還有一段逸事。當作者寫到一半的時候,臨時有事,無法執筆,便請了一位朋友做短暫的代筆。可當作者回來時,卻發現《漢》的故事瀕臨完結。當時作者在文中塑造了一位近乎完美的角色,代筆者十分厭惡,筆鋒一轉,把那位角色寫成了一個偽裝聖人的篡位者,並摧毀了幾乎整個故事基礎。作者回來時,發現事實已經無法挽回,不得不改變大綱,花了很大力氣把故事拉回到正常的軌道。

《漢》贏得了廣泛讚譽,它的開創性和圓熟技巧都廣為人稱道,文中蘊含的藝術感染力更是感動了無數人。一直到現在。當「中華」出席社交場合時,還會被人介紹說「這是《漢》的作者」。

巨大的榮譽,讓作者變得有些飄飄然。它變了,不再勤奮刻苦,也不再樂于思辨,開始喜歡貪圖享受,耽於聲色,甚至有傳言它甚至開始吸毒。從這一時期的幾個中篇《魏》、《西晉》、《東晉》,明顯能感覺到作者的精神狀態向著頹廢的深淵滑落。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它再也寫不出長篇巨著,全是中短篇甚至超短篇,不是頹廢迷幻之作,就是狠戾血腥的自然主義,文字崩壞,情節滿是自我毀滅的氣息,數本書被禁,揭示出作者已經瀕臨崩潰。

————————先寫這些吧,後面的大家可以腦補————


轉一個


夏:上古傳說輯錄,已失傳,該書是否真正存在存疑。

商:零散的古希臘悲劇集,不知名的狄俄倪索斯派作者晚年絕筆,酒神精神在東方的絕唱。

西周:以世界觀嚴謹著稱的奇幻小說,作者擅長於構築世界而非塑造人物,具有鮮明的工程師風格,這一點酷似劉慈欣。

春秋:古典浪漫主義巨著,作者想像力豐富但對情節控制力有限,導致支線過多而中心不明顯。後諸多章節在傳播中散佚,餘下章節以短篇小說集與人物小傳的形式被輯錄出版,頗受好評,周邊眾多。

戰國:秉承批判現實主義的經典長篇小說,人物眾多,情節宏大,被認為是超越《戰爭與和平》的史詩型巨著。

秦:荒誕主義小說,粗糲的反烏托邦傑作,有王小波《黑鐵時代》之風,文筆簡約殘酷,動人心扉。

西楚:一部革命浪漫主義電視劇的劇本,有鮮明的江奇濤風格,人物設置是典型的流氓勝利者——悲劇英雄二元搭配,配角刻畫也都栩栩如生,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劇本中建國後的內容未投拍。

西漢:全面反映新中國建設成就的主旋律獻禮長篇紀實小說,茅盾文學獎得主作品,全面反映了保家衛國、粉碎黨內野心家,對外交流對內建設等史實,出版時有刪節。由於篇幅實在太長,和大多數《李自成》之類的茅獎長篇作品一樣略有爛尾,後幾卷功力有所下降。

新朝:網路連載YY穿越小說,前半部和後半部由兩個不同的作者寫就,兩人是高中同班同學,前者擅長YY世界構築,後者擅長寫軍文。前一人YY出的主角在二人交換執筆權時突兀地掛掉。兩人的寫作技巧有限,兩個主角基本都一直處於開外掛狀態。後因讀者反響不佳而停更。

東漢:冗長乏味的現實主義小說,人物和情節均嚴重假大空,更近似於宣傳而非文學,類似浩然的《艷陽天》。

三國: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小說,作者羅貫中。。。。。

西晉:文風冷暗的現實主義小說,有王爾德某些作品裡世紀末頹廢主義的風格,成就不高。

十六國:奇葩的哥特主義現實小說,陰森血腥,作者的殺人決心勝於田中芳樹,由於部分描寫過於限制級而一度被列為禁書。

東晉:上世紀三十年代民國不知名文人執筆的鴛鴦蝴蝶派小說,宣揚頹廢主義及才子佳人思想,對現實描寫幼稚。偶有佳筆,但整體格調不高,曾在《申報》連載,後停更。

宋齊梁陳:感傷主義長篇小說,格調上遠追歌德,近追郁達夫,文筆優美但情節壓抑,光彩奪目的主要人物紛紛在年輕時死去,令人想起《挪威的森林》。主角引人憐愛卻性格懦弱,先後經歷多次失敗的戀愛,結果均為始亂終棄,後在孤獨中死去,情節類似《被遺棄的松子的一生》。

北朝(從北魏至北周):某現代外國作家執筆的架空歷史小說,講述了穿越者在架空世界中歷經艱辛發展數百年,最後領悟只有和歷史大潮結合才能青史留名的故事。全書視野宏大,歷史觀健康向上又富有哲理,是架空歷史小說中的精品,目前無中文版,故內地讀者較少。

隋朝:某古典章回體小說作家早期的練筆之作,情節攀仿痕迹明顯,未完結。

初唐及盛唐:完成度極高的古典浪漫主義長篇小說,完爆《巴黎聖母院》的浪漫主義巔峰之作。

中唐及晚唐:具備一定影響力的批判現實主義小說,文筆嚴謹,諷刺潑辣而又略帶感傷情結,有狄更斯之風。

武周:短篇政治諷刺小說,作者受馬克吐溫影響頗深。

五代十國:長篇意識流小說,文學成就一般,以情節混亂著稱。篇幅超過《追憶似水年華》,因此很少有人讀完全書,不過其中一些精彩的情節還是頗令人津津樂道的。

北宋:批判現實主義集大成的巨著,中國版《人間喜劇》,是一部社會風俗的百科全書,描寫細膩,人物眾多且涵蓋社會各個階層,被認為是最後的古典主義經典作品。

南宋:著名的爵士時代長篇小說,和爵士時代文學一樣,展現了兩次危機間隙人們的享樂心態,臨安夢碎之日,給讀者心靈的衝擊力更勝於《了不起的蓋茨比》中迷惘下「美國夢」的破滅。

遼西夏金:魔幻現實主義長篇小說,全面展現了在架空的草原上幾個帝國的誕生、發展與毀滅。想像奇詭,氣勢宏大,引人入勝,是魔幻現實主義小說中的精品。

元朝:東方主義幻想小說,表現了西方對東方的浪漫主義想像,情節背景為想像中無遠弗屆的東方帝國與瑰麗的城市中的傳說,頗得卡爾維諾真傳。

明朝:長篇存在主義小說,以一個全面異化的架空世界為背景,揭示了世界的荒誕性與人的不幸和毀滅,主要情節是《局外人》式莊重而無意義的扯皮與重複。偶有于謙、海瑞等西西弗斯式的人物出現,但不久即在作者旨意下領了便當。

晚明:黑色幽默風格的短篇小說,秉承反英雄主義思想,有《二十二條軍規》之風,引人捧腹。

南明:「垮掉的一代」壓卷之作,表現了戰後縱情聲色的末世情結,也刻畫了一群表面放浪形骸,內心深處卻熱愛生命與世界,嚮往自由,對抗政治高壓的人物形象。「如果他們似乎逾越了道德和法律的界限,他們的出發點也僅僅是希望在另一端找到信仰。」

清前期:秉承反烏托邦主義的蒸汽朋克小說,思想內核類似於《美麗新世界》。故事的背景是一個貌似強大穩定,物質文明昌盛,實則隱含危機,且壓制個人自由的社會,含有很強的政治諷刺意味。


晚清以下從略。


雖然馬親王已經在此題下開了坑,也已然完美地收(tai)尾(jian)了,但我還是想不自量力用另外的方式來答一答這個題。
(一家之言,不喜勿噴,如有雷同,算我無知)
————————————————

親愛的讀者朋友們,ladies and 鄉親們,

大家晚上好!
歡迎收看1024屆中國小說獎的頒獎典禮,本次大賽盛況空前,總共收到大大小小上千部原創作品的投稿。經過學院的謹慎篩選以及一些政策原因,最後提名了20部作品,他們將共同角逐10個類型的小說獎項,他們是:
《上古殘卷》《夏》《商》《西周》《春秋與戰國》《秦》《西漢》《東漢》《三國》《西晉》《東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國》《宋》《元》《明》《清》《近代》

下面是提名和獲獎情況:

【最佳亂世戰爭類小說
提名:《春秋與戰國》《漢》《三國》《南北朝》《五代十國》《近代》
6部作品各有千秋,無論是傳統敘事還是POV敘事手法都運用自如,雖然有一些作品的原版已經不再僅存了修改後的版本,還有些作品鋪坑太大最後收回的略勉強,但都不妨礙他們成為小說史上的名著。

最終獲獎:《春秋與戰國》
獲獎理由:篇幅龐大情節複雜,POV多線運用已臻化境,涵蓋戰爭數量與質量均有保證,亂世實景的描寫細緻入微,於政治、戰爭中加入眾多看似無關的哲學探討卻實則絲絲入扣,最後的收線回歸合情合理,未成大坑,實屬不易。

【最佳文化類小說
提名:《上古殘卷》《漢》《唐》《宋》《明》
5部作品中均有不少原創的文化內容描寫,在主線情節之外對大環境的文化背景有較為詳實的描述,使讀者在觀看之餘得到更多美的享受。

最終獲獎:《宋》
獲獎理由:與《唐》僅有個位票數之差獲勝,政治經濟的空前繁(wu)榮(liao)帶來了文化內容的大爆發,就算完全當成一部文化類記錄作品閱讀也完全無礙,其他的作品也各有特色,但就領導人站出來指導文化發展方向這一點來說可能僅有因相關政策原因無法入圍賽圈的某部作品可以媲美了。

【最佳懸疑類小說
提名:《夏》《秦》《五代十國》《明》《清》《近代》
這些作品中,有些疑案重重環環相扣,有些背景複雜使得平凡無奇之事也帶有撲朔未解之謎,有些近似本格派推理、雖然案件很少但回味無窮,有些因為特殊原因導致至今迷霧重重,而有些因為本身的敘事方法導致作品本身即是謎團。總之都是十分燒腦的作品……

最終獲獎:《明》
世上懸案最多的一部小說,殺機四伏,環環相扣,明線暗線錯綜複雜,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箇中奧妙雖萬言難窺一斑,請各位讀者自行欣賞。

【最佳倫理類小說】
提名:《上古殘卷》《商》《秦》《唐》《明》《清》
戀母?弒父?兄妹?
恩怨?毒殺?情仇?
權力的交織、倫理的苛責,主人公們每時每刻在良心和情感、責任與野心之間搖擺徘徊讓所有讀者都欲罷不能。

最終獲獎:《唐》
普通觀眾可參考《武則天》、《大明宮詞》與《大頭娘娘傳奇》等多部同人作品……一句話,這部作品裡有唯一一位真正女性成功上位的領導者形象,這裡面的水有多深你們能想像嗎?(特此說明:沒有歧視女性的意思,只是在說數千年歷史的一個客觀例子)

【最佳腦洞獎】
提名:《春秋與戰國》《西晉》《南北朝》《五代十國》《元》《清》《近代》
作品或是線路繁雜腦洞越開越大,或是局部設定非常奇葩,或是劇情不合常理卻又完美自洽,總之都是腦洞狂魔們才寫得出來的東西……其實還有很多小篇幅作品設定更加奇葩,但多數tj了,就沒有入圍提名。

最終獲獎:《元》
一個不知道從哪裡來的突然崛起的馬背民族,文化經濟實力落後世界可能不止一個時代,但在短短數十年橫掃世界,控制中華大地百年,之後卻未對主線劇情造成什麼深厚影響,乃至最後迅速消失,不帶走一片雲彩……不由得懷疑是不是作者到後期想不出如何自圓其說?但是光是這個腦洞本身,開的都已經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了……

【最佳文采獎】
提名:《春秋與戰國》《漢》《三國》《南北朝》《唐》《宋》《清》《近代》
人物形象刻畫生動,環境描寫逼真到位,或寫意,或詳實,或有獨特的描寫技巧,劇情紛雜而不亂,描寫到位不偏頗,對後來的作品都具有極大的參考意義,誕生的同人作品數不勝數,影響深遠。

最終獲獎:《南北朝》
其實所有獲獎者均不分伯仲,都是史詩級別的大作,評委會最終商議結果,將獎項頒給其中相對小眾的一部作品,以示鼓勵。希望以後的寫手們再接再厲,創造出更優秀的作品!


下面兩個是讀者選擇的獎項,僅有粉絲數量、覆蓋度、人氣和粉絲狂熱程度來衡量,不代表學院任何觀點。

【讀者選擇獎-短篇】
獲獎作品:《三國》
基於觀眾覆蓋度和粉絲人氣,這部短小精悍的作品一直是大家津津樂道的傳世神作,從古至今有眾多粉絲創造無數的同人作品向其致敬,有些同人本身人氣甚至超過原著。迄今為止人氣絲毫沒有衰減的趨勢,仍是所有人談論該領域小說的第一主題。《近代》以個位票數只差屈居亞軍。

【讀者選擇獎-長篇】
獲獎作品:《清》
因為發表時間較近,觀眾覆蓋度超過其他長篇不少,粉絲人氣近些年一直走高,新媒體同人衍生作品層出不窮,似乎還有很多可以挖掘的地方。作品本身元素貼近當代觀眾生活,網路小說中喜聞樂見的倫理、婆媳、穿越、言情、撕逼、裝逼、霸氣總裁愛上我等元素均有覆蓋,無與倫比的政治真確性可能也是這些年大受歡迎的主要原因。


下面揭曉兩個最終大獎!噹噹當!

【最佳短片小說】
提名:《秦》《三國》《南北朝》《隋》《近代》

獲獎作品:《近代》
此處不進行點評。《三國》以少量票數之差屈居亞軍。

【最佳長篇小說】
提名:《春秋與戰國》、《漢》、《唐》、《宋》、《明》、《清》
6部作品各具特點,世界觀宏達壯麗,元素紛呈複雜,人物關係糾葛撲朔迷離,跨越時間、空間、民族、科技、文化……絕對都是世所罕見的佳作!其中,《春秋和戰國》因亂世題材與其他作品稍有不同而顯得尤為有戲劇特色;《漢》初創史詩政治戰爭文化長篇先河,奠定了眾多寫作基調和敘事方法;《唐》總結《漢》的風格,青出於藍,各方面均達到同類作品巔峰,作品完整度前所未有;《宋》另闢蹊徑,文風更偏向文藝范45度角逆流成河,也收穫了大批讀者;《明》以獨特的懸疑元素和對商戰題材的探索成為新一代長篇標杆;《清》著重家庭元素與政治元素的融合,無論官方正傳還是特邀作家曹先生的官方同人都是文史經典。

最終獲獎:
……
……
……
我表示評不出來了……泱泱千年歷史,每一分每一寸都是精華中的精華,我不想和稀泥,只是寫到這裡,突然產生了一種無與倫比的敬意。本來寫這個答案就是想戲謔一下寫著玩的,但可能我本身功力還不到吧,到此處只有一種難以名狀的磅礴情感涌了上來。

抱歉,最後雞湯了……

但還是想說……雖然我不過是個渣渣……能夠讀史真是太好了!


我接著馬親王的設定往下寫,不採用最後一段關於關於魏晉,以及作者「墮落」的設定。從倒數第二段直接接三國。


============================= 我是分割線===================================

然而《漢》這本小說連載到後來,過於看重英雄主義的宏觀敘事,卻在日常與細節等方面卻了無新意。在將前半部開始的,貫穿全書的幾段大氣磅礴的英雄史詩圓滿了結之後,全書充斥了宦官、外戚與朋黨,情節竟然在作者非常用心地創作出來的勾心鬥角的描寫中,落到了庸俗與瑣屑的地步。


不甘於自己迄今最出色的一部作品就這樣沉淪, 「中華」於是重拾宏觀敘事,用一部中篇小說,以戰記的形式給《漢》做了一個有力的收尾。這本書前半部叫《漢末》,後半部叫《三國》。《三國》的藝術性和精彩程度在文學界毫無爭議,它最大的優點是不拘泥於深深困擾「中華」後期作品的單視角依賴問題,堅持公平地從三個POV描寫故事。作者先是勇敢地放任自己在《漢》中創造的世界在越來越深重的壓抑與乖悖中崩壞,並在短暫地恢復多世界線描寫後,把故事歸併集中於既互相排斥又互相配合的三個視角上,筆法純熟地引領著讀者走過那跌宕起伏的爭鬥與廝殺的故事。


值得一提的是,《三國》後來被新秀劇作者羅貫中改編成了故事性極強的暢銷劇本《三國演義》,但羅貫中顯然是受到了「中華」後期作品的影響,依賴「蜀漢」這一單一視角,失掉了不少《三國》視角公平的優點。


可惜的是,《三國》雖然精彩,卻依然沿襲了以前諸部作品的手法、技巧、主題等,無法幫助作者在創作道路中開闢新途。對於一個作家來說,這是致命的。這樣,《三國》完結之後,原本躊躇滿志地開了新坑《晉》的作者陷入了一個相當長的低谷期:銷量下滑,先是創作被出版社內八名編輯的大撕逼所干擾,又逢市場被出版社最新簽約的五位新銳作家所推出的十六本新書擠占,作者筆耕不輟的《晉》竟被讀者逐漸忽略。


事業受挫的「中華」,在外人看來,是消沉與頹喪的,甚至是墮落的。他一方面沉湎於另一位老作家「印度」的創作元素「佛教」以為慰藉,一時間作者的新作中不僅文筆荒誕不經,滿是嬉遊宴樂,還充斥著圍繞佛教的思辨,卻耽誤了主線情節的發展,讓作者的老書迷們感到彷徨失望;另一方面,迫於生活的所迫的作者開始和出版社的新銳作家們合作創作一些故事,從超短篇到長篇都有(如《後趙》、《前秦》、《北魏》),很多粉絲覺得這是失節的表現。流言蜚語紛紛而起,很多人揣測「中華」是否會逐漸被邊緣化,在退步中淡出文壇。


文學批評家們對這一低谷期著墨甚少,往往一筆帶過就去評價作者後期較為成功的幾部作品了。然而,評價一名作者,如果看不懂他的逆境,也就無法理解他後來的成功。批評家們既看不到作者在慘淡無希望的情況下續寫著長篇《晉》(及其續篇《宋齊梁陳》)的那份堅持和執著,也容易忽略作者通過與新銳作家們的筆墨交鋒和文學合作中,虛心學習,逐漸提升文筆,開闢情節,並從低谷中再度奮起的心路歷程。


其實,新銳作家們有不少還是對作者這位前輩心存敬意的。而最終幫助前輩脫離低谷期的也是其中的一名——鮮卑:作為作者的腦殘粉。鮮卑不僅和作者合作創作了文筆雄渾剛毅的長篇巨制《北魏》,甚至把家搬到了作者家附近,並在文筆、衣著、生活方式上都開始模仿起了作者。鮮卑徹底歸附作者門下之前所寫的最後一篇作品《北周》裡面更是充滿了對作者早年作品《周》的致敬。

經過漫長的實驗和學習,蛻變與磨練,原本被認為江郎才盡的作家「中華」終於通過自己的最新短篇《隋》那洪亮的音符向世界宣告了自己的新生。


似乎是要和《晉》的那些單調陰沉的主線下一個個主旨模糊而又血腥怪誕的的寓言做個了結,《隋》的戲碼非常宏大、簡短、有力而主旨明確。這齣戲劇如果扒梳掉細節,只留主幹的話,似乎只是個警告人們不要驕傲自滿的道德勸誡故事而已——殘忍卻又苦心經營的父皇,輕率而又志得意滿的繼任者,透支民力的征伐,毀於一旦的盛世,窮途末路的滅亡。然而,在作者戲劇化而又富有同情心的文筆描寫下,故事的主角們被刻畫得個性鮮明,使得這段故事作為悲劇,至今還引起讀者眼淚潸然,與胸中塊壘起伏。


《隋》雖簡短,但它那宏大的架構卻讓作者欲罷不能,書中府兵、科舉、省部、州縣、大運河、征高麗等設定都構成了作者後來五、六部作品的基調。當然,這些設定和元素都要靠著《唐》的成功才能傳承下去。

《唐》在文學界普遍被視為基於《隋》的設定而擴展的完善版,而書中角色自身卻常以《漢》中典故自比——這給文本的敘事添加了一種層次感,也給角色的行為處事蒙上了一層宿命的哀愁之美——雖然人物自己不知道。


但《唐》本身卻並非僅僅是《隋》的延伸或者《漢》的重演,而更像是「中華」這名作者在經歷了那麼多逆境與試錯,學習與成長之後所必然會達到的一個境界。


/未完待續


既然大家都在寫對每個朝代的作品評論,我就寫一點對創作過程的記錄好了。

相傳,古時每一個小說家提筆的時候,都會拜祭關公,拜祭諸葛丞相,甚至拜祭揮鞭的魏武帝和陰沉的司馬懿。

當羅貫中在師父的引領下,焚香拜祭,歃血為盟的時候,終於沒有忍住。

他問師父,為什麼我們寫小說的,要拜祭這些人。

師父啜著小酒,幽幽的望了他一眼,說你長大了,有些事也該告訴你了。


師父站起身來,抖了抖長衫,「我給你講一段歷史吧,或許給你學的不太一樣。」

羅貫中有些懵逼,茫然的點了點頭。

師父不緊不慢的開始說,他的聲音宏亮而平穩,表情肅穆而莊嚴,像是聖賢在佈道。

「小說家是世上極為古老的行業,可真正崛起,就是在大漢帝國傾倒的年代。那一年,黃巾作亂,烽煙四起,但張角並不是突然病故,而是一路殺進了京城。他擊敗了董卓,擊敗了皇甫嵩和袁紹,最後殺掉大漢最後一任皇帝,開始東征西討。」

羅貫中愣住,感覺好像哪裡不太對。

「貫中啊,那個世道里,沒人關心蒼生,沒人想過秩序,高聳的城池就像是蔥蘢大樹,九州淪為叢林,大地化作焦土。只有弱肉強食,勝者為王。」

「等等!那曹操劉備和孫權呢?」羅貫中傻眼,伸出手打斷師父。

師父望他一眼,點頭道:「他們馬上就要登場,作為最後的救火隊員,他們憑著一根根筆,拼湊了一整個時代,卑賤又驕傲的完成神的任務。」

彼時,司馬昭業已老朽,他明白北方胡羯已將南下,而中原仍是一片洶洶,混亂不知誰主。

這一場大亂拼得太慘,上一個時代的記憶已經湮沒,下一個時代的信仰還沒有聳立,亂世人如鴻毛,命如野草,惶恐茫然如一條條敗狗。

中原事不可如此,司馬昭垂死之際,下了最後一條命令。

他召集天下家所有隱世不出,殘存未死的小說家,著一個叫陳壽的人編纂,天下指顧間的英雄,從四面八方湧來。

英雄們分成三組,司馬昭把陳壽寫成的初稿和大綱遞給他們,神情肅穆。

他說,華夏存亡,在此一舉,家國已破,天下不能亡。

初稿是黃巾軍被翻手而滅,此後天下分流,發展成三個方向,有三個年輕人最終接過了狼毫。

他們就是曹操,劉備,和孫權。

司馬昭說,這是一個很長的故事,也是一個很浩蕩的故事,你們將各自獨立成篇,又將各自交織。我要的,是無論如何,你們要寫出已死的大漢魂靈,要寫出天下不亡的血脈。

三個年輕人點點頭,踏上了他們的征程。

這是帝國真正的最後一批人,他們要趕在強敵環飼,胡羯縱橫之前,憑一己之力,一支枯筆,傳檄天下,用胸中熱血,填補大一統的威嚴,填補華夏的秩序。

他們虛構著那個幻想中的世界,又不得不正視眼前的結局。

於是有一組給自己第一個定下了基調,叫做魏,曹操寫下,那是一個曾經用五色棍杖擊權貴的少年,慢慢變得多疑,孤傲,誰都不信。

他成了魏武大帝,但曹操並沒有忘記自己的使命,他筆下的魏武大帝即使變了,心中的那個「征西將軍」卻一直都沒有死。

他哭袁紹,贊劉備,嘆關羽,說設使天下無有孤,不知幾人稱帝,幾人稱王。

曹操抬起頭,恍惚間他看見了現實里張角的影子。

緊接著,第二組人也抬頭了,他本來已經快無以為繼了,他寫下那個英雄,自小就喊出「吾當乘此華蓋」「設使備有基業,天下碌碌之輩皆不足為懼」,但這個沉靜的年輕人深切的明白,這樣的人絕活不下去。

一個有著英雄夢想的人,拖著疲憊的身子,正一步步走向死亡。

這個時候,劉備迎來了他一生的夥伴。

南陽隱居的小說家諸葛亮施施然走來,還不忘回頭說,汝可躬耕於此,勿得荒蕪田畝。待我功成之日,即當歸隱。

早歲那知世事艱,以為天下事彈指可定,興盡可返,再回首,卻已是百年多病。

他動筆的那一剎那,才真正明白自己做的是什麼工作。

放眼天下,已經是一片狼藉,大道淪喪,不再有英雄崛起的土壤。筆下就算綻放出英雄,最終也一定要走到現在這註定的結局。

有多少人,會明知大道日喪,但仍舊懷揣利劍與詩賦,高舉旗幟,勇往直前呢?

他不知道會有幾人,他也不知道別人會不會寫出這樣的人物,但他既然從南陽出來,要拯救這個世道,他就一定要寫。

於是有諸葛亮寫,臣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明知後世不會留下自己這個小說家的事迹,可暗夜狂風,隔壁有周瑜的錚錚琴鳴,郭嘉的大笑高歌,又有誰能放棄呢。

諸葛亮窮盡一生精力,寫下一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丞相,五丈原後,鬚髮皆白的孔明擱下筆,已嗅到了北方的胡羯氣味。

「悠悠蒼天,何薄於我大漢蒼生……」

鮮血濺在稿紙上,姜維抓起那疊紙,淚如雨下,沒有人來得及給諸葛亮發喪,那個時候,司馬炎稱帝,已開始寫司馬懿的部分。

如果在胡騎南下之前完稿,神州陸沉,江山誰主,尤未可知。

於是有姜維寫,願陛下忍耐數日,臣欲使社稷危而復安,日月幽而復明。

孫權是最後一個完稿的,他的水平本不如另外兩個小說家,但他仍舊堅持到了最後,看著陸伯言寫下白帝城外的大火,想起自己在三組合作赤壁之戰時,那一劍斬案的暢快。

他們寫了十幾年,寫完的那一剎那,每個人都知道胡羯註定勢不可擋,可每個人又都很篤定。

彷彿見到多少年後,會有人把欄杆拍碎,說當戮力王室,克複神州。

彷彿見到多少年後,會有人在破曉前聞雞起舞,中流擊楫,熱淚盈眶。

彷彿見到多少年後,會有人終於重整河山,君臨天下重拾帝國的榮耀,為人的尊嚴。

沉寂很久,聽完這個故事的羅貫中才抬起頭,望著師父艱難的問。

「這麼說,其實……根本沒有三國?」

「有!他們就是三國!」

師父陡然轉身,長袖飄飄,手指如劍,指著羅貫中剛剛拜祭過的眾人。

「帝國垂暮,胡羯環伺,正是他們點亮了那整個時代,誰敢說沒有三國?沒有三國,又豈有今日的日月昭昭,山河如舊?」

羅貫中沉默半晌,緩緩走到桌前拿起筆,目光堅定的望著師父說,那麼,我知道了。

《三國演義》四個大字,一筆筆的浮現在白紙上。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前幾日拙作,安放於此題下,尤為合適。

完。


我覺得這個問題的作答思路被親王以降的幾位答主帶的略跑偏……
當然這也是難以避免的。
本題雖然很有意思,但是至關重要又缺乏統一定義的概念太多。首先,「各朝歷史」,每個人對一個朝代那麼多歷史事件的理解大概不會完全一樣。而這些朝代各自又是怎樣的小說呢?小說的所謂「文學價值」又該如何評價?
所以大多數答案由探討「哪個朝代對應的小說文學價值最高」變成了探討「各個朝代都應該是怎樣的小說」……
不負責任地說一句,如果這個問題是我提的我最想看到的答案可能不會是這樣啦……不如稍微主觀一點,以腦洞解腦洞。
所以以下沒有什麼太多基於事實的分析,也無法像文學生一樣全面地考量」文學價值「和」寫作水平「,如有偏頗見諒。

那,評價一個小說家的時候,長篇小說的分量是要放在短篇小說前面的。雖然要寫好,短篇更要功力,但作為職業生涯成就的綜合評價,長篇無疑更有代表性。所以雖然不少朝代雖然情節動人,文風獨特,我個人也十分喜歡,例如《秦》,《三國》,《西晉》,《東晉十六國》,《南北朝》,《五代十國》,《隋》和《元》,包括《民國》和本朝,暫時不進入本次考慮範圍。
同時,我個人對年代過遠的小說可能抱有一些偏見。文學的發展雖不是直線的,而是範式間的轉移、循環和螺旋,但在更大的時間尺度上來看,太久遠的故事在情節、人物、語言上的文學價值與當下的作品都已經不在同一個平台上,而更多以歷史、思想和人文價值傳世。而」朝代的小說「更因為史實的散佚面臨更大的不公平,如夏朝幾乎沒有史料可以追溯。因此將太過久遠的朝代以」小說「的身份和更近的朝代放在一起比較,既不現實也不太公平,我在這裡也暫且將它們排除在外。這些朝代包括《春秋戰國》以前的各朝代。
所以現在,留在我們考慮範圍內的朝代還有《春秋戰國》、《漢》、《唐》、《宋》、《明》、《清》。這幾部。耳熟能詳。婦孺皆知。重量級。長篇。小說。選手。
《漢》這名選手的主要缺陷在於有明顯短板,其對於市民生活的描寫篇幅、力度、層次,都明顯遜於《唐》、《宋》、《明》、《清》。雖然戰爭、哲學、政治等方面都有成熟的表現,但高手之爭,差距只在纖毫,短板已經稱得上致命傷。
《春秋戰國》也有類似的弱點;但它有一個特殊的加分項:多視角、多線的敘事。這種技法類似於復調小說,之後的《三國》、《南北朝》、《五代十國》等短篇都用過這種寫法,但因為穩定性不足的緣故,無法支撐起長篇故事,且情節新鮮度也在逐漸下滑。嘗試運用類似結構的還有《宋》。然而由於《宋》在哲學、道德等方面的設定限制,該作品最終還是採用了單一主線發展的展開方式,如遼、女真、西夏等其他的敘述視角或者被貶低,或者被遺忘,在多元性方面,遠遠沒有《春秋戰國》完成得平衡而豐富。同時,《春秋戰國》在哲學方面也有著超越其時代的嘗試,這也是令幾乎所有讀者驚艷的閃光點。然而,總體來看,這些哲學、思想上的探討還是失於原始粗放,由於技術方面的原因,很多觀點並沒有得到充分的交流,讓不少讀者感到不滿足和遺憾。同時,其情節中許多幾乎不加掩飾的血腥、黑暗成分,受時代所限,並不迎合現代人的閱讀需要。這些限制不能不說給《春秋戰國》減了分。
《清》的爭議在於,它其實是一部以中文為第二語言的作者寫出的小說。而且作者在基調上並沒有掩蓋自己的異族特徵,在一開始對於本族的人性、文學傳統都做出了毫不留情的批判乃至譏諷。除了這個爭議,該作的結尾出人意料的轉折和有些乏力的收束也是它被排除在最終對決之外的原因。
《宋》可以說是全能型選手。除了哲學道德上的設定略顯束縛之外,或許也只有篇幅稍短、結尾顯倉促可以給它減分了。
而屹立到最後一輪,最終難分高下的,還是《唐》與《明》。這兩部作品的設定功能良好,穩定性強,結構豐滿,情節跌宕,細節豐富,刻畫細膩,戰爭場面波瀾壯闊,政治的建設和內鬥都縝密有力,人物性格真實多樣,生活細節多姿多彩,文筆也各擅勝場。《唐》的設定更有清晰的邏輯美,《明》則偏向實用主義,但在動蕩中也能取得平衡,支撐作品發展。雖然都是以悲劇結尾,《明》的結尾更有激烈、決斷的悲愴氛圍,富有衝擊力,使人讀完胸臆如沸;《唐》則是一個淡出般的結尾,讓人掩卷嘆息,但似乎少了一些力度。《明》使人尤為難忘的是其中有許多現代性的元素,時常讓人懷疑這是不是一部四五百年前完成的作品。在《明》之前,這些元素固然沒有被挖掘到過如此深度,在它之後,似乎也找不到令人滿意的繼承了。而《唐》,在作品的前部,則獨一無二地傳達出了一種近似於」天真「的氣質。那種明朗而清純的氣息,之前是血腥、蒙昧和青澀,之後是悲涼、頹廢和麻木,在此作中靈光一現,美得讓人不忍瞬目。在所有的作品中,這道靈光是絕無僅有的。
最後的高下,不忍再決。不過其實整個分析都是建立在個人的理解上談的。雖然已經有意地剔除了主觀愛好的成分,但知識和眼光實在淺陋,必然有許多不當之處。還是像那句詩里說的,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文史浩瀚,見仁見智,腦洞浩瀚,各得其樂。


東周。作為只看過分裂的東周、短暫的秦,輝煌但壓抑的兩漢、混戰的三國、拎不清的南北朝,美麗遺憾的隋唐、奇怪的兩宋的人,果斷選東周。
先說人物,當我看這本小說時,我始終被一種精神鼓舞著,即人能創造歷史。無論公子布衣,都心存理想。我看到一個叫商鞅的人,可以讓偏居西方的秦成為強國,但是他自己卻死於自己的性格;一個叫李斯的小人物,可以幫助帝王建立一個這片土地上從沒出現過的帝國,但它自己被帝國吞噬。一個叫孔子的人,看起來一生鬱郁不得志,但他的思想被這個世界接受……每個人的命運,回味起來都如史詩一般波瀾壯闊,成功與失敗,似乎都在轉身之間,這足以引發很多哲學性的思考。
可以舉出的人物還很多,因為在這個故事裡,人人都有自己的信仰、理想和個性,不苟且是那個時代的共識。這讓他們的面目鮮活清晰,他們的聲音有力明確。
相對比,後來的一些作品,能創造歷史的英雄則都是曇花一現,寥寥可數,或者只在「武力」和「權術」上閃光。在人物魅力上,遠無法與東周的人物相比。

再說情節,可以歸類「史詩級懸疑」;東周的作者顯然是腦洞大開,他竟然在不大的地域上設置了幾十個國家,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故事,也讓外交伐謀變得很好看,所謂「人人有機會,人人拿不準」,在4百年的歲月里,讀者根本猜不出誰會是最後的贏家。
但此書的一個缺點是,作者顯然太喜歡出人意料,總是打斷我們的猜測,比如剛開始看時,我以為主角是鄭國,然後我以為是齊國,後來,我終於肯定是晉國了,誰料作者竟把它拆分為三家。哼哼,我敢肯定,如果晉國不分裂,最後統一世界的一定是晉國,當然這本書可能會提前一百多年結束。

後續。當秦國用一百多年最終完成逆襲時,當六國的宮殿在戰火中熊熊燃燒時,當法家的思想最終成為這個世界運行的規律時,我好像看到作者在壞笑:你以為這是結束嗎?你以為眼前人就是勝利者嗎?不,一切才剛開始。六國的精英已藏身鄉野間,百家的弟子不會停下他們的思考,被放大到極致的帝王的慾望在神州飄蕩……

總結,東周一書雖然人物眾多,情節混亂,但風格統一,剛健向上,與我生活的年代有某種相似,甚至在自由性上超越我們這時代,所以作為一種文學作品,它比後來的作品更有」理想主義「色彩」,東周之後,文學的發展就越來越趨於「現實主義」,也讓它們缺少了精神的感染力。

PS一點,這部小說還有許多文學價值很高的同人作品,比如詩經、楚辭,我也很喜歡^_^


說個冷門的,我覺得五代十國時期是一部媲美《冰與火之歌》的作品,一部中國中古世紀版的權力的遊戲。其具備各種流行元素:

國家鬥爭:大一統王朝凋零後的各國紛亂,中原王朝走馬,南方列強割據;

陰謀篡位:朱溫篡唐、朱友珪弒父奪位、李嗣源叛亂、郭從謙弒君、郭威兵變、趙匡胤有學有樣再兵變、徐溫李昪父子篡吳……幾乎就沒個國家能好好傳位的;

亂倫淫亂:朱溫扒灰、高保勖劉龑白日宣淫、趙光義強姦小周后還叫人畫圖、蜀主孟昶為花蕊夫人丟了性命;

蠻族入侵:沙陀人朱邪赤心父子亂唐、石敬瑭割讓燕雲十六州,蠻族契丹引兵南下入主中原;

一門豪傑:晉王李克用彎弓射鵰、庄宗李存勖蕩平中原、明宗李嗣源寬仁愛人,英雄立馬起沙陀風雲帳下奇兒在;

屌絲逆襲:餵豬倌朱溫、賊王八王建、家奴高季昌、私鹽販子黃巢錢鏐楊行密全部割據一方;

中興聖主:明宗李嗣源休養生息、太祖郭威勵精圖治、世宗柴榮雄才大略;

英雄末路
:李克用臨終賜矢,「鼓角燈前老淚多」、李存勖困於所溺,逸豫亡身、王彥章義不降唐死得其所;

絕世美女:前蜀後蜀花蕊夫人、南唐大小周后;

風流才子:南唐李璟李煜父子一代詞宗,韋莊花間派尚書,馮延巳詞國宰相;

一代名將:打虎將李存孝將不過李、鐵槍王彥章忠義無雙、小諸葛劉鄩一步百計、白馬銀槍高思繼武勇過人、太祖長拳趙匡胤更是一根桿棒打得八百軍州都姓趙;

總之我覺得殘唐五代之所以知名度比不過三國時期,就差一部《三國演義》來宣傳了。


東周之春秋戰國,如同孔鯉一樣玩精分,搞了無數主角,當你以為五霸,七雄是主角的時候卻冒出來了一堆什麼老子,莊子,孔子,孟子,韓非子,孫子,墨子,這些人才是如同開掛般地隱藏了起來,成了後來無數本書中主角的精神導師,尤其那個孔鯉他爸,開掛開地不像話,指導了後來多少書中的角色。不過文學性嘛。。呵呵


必須是1840年至今的歷史,兩百年不到的時間裡,各種故事接連不斷發生,矛盾衝突集中爆發,情節密度秒殺之前所有的小說。
即使不討論情節,這本小說從立意上也達到了一種前人無法企及的標準,關於工業社會農業社會的探討,君主制和民主制的搏奕等等。
小說中亦正亦邪的主角出場較晚,其人生經歷堪比起點的龍傲天,從一文不名到權傾天下,從勝利走向勝利,即使是失敗,也是在為勝利鋪路。任何時候都有主角光環加持,作死無數,還活得逍遙。不過因為主角的審美實在太過鄉土,很多讀者給他起了個外號叫做土共。
目前連載還沒完結,劇情發展到了龍傲天主角正在排除在練功過程中積累的劇毒,一些讀者認為,這種擾亂內心的毒素無法全部排除,最終主角還是會死於此毒。
目測雖然不會爛尾,但是很可能作者為騙稿費而不斷湊字數。


我覺得是東周,什麼故事都有,各種思想也異常豐富,實力的角逐以及的相互軍事平衡都有。

東周歷史也很長,還分春秋戰國。由於歷史很長,各種人物也是一代接著一代的登場,有代代傳承,有時代創新,出場英雄繁多,個性充足,很有歷史感。故事更像奇幻小說中的世界。

看宮斗,可以看看鄭秀,?姬
看軍事,有孫武,孫臏,
看武將,有伍子胥,白起,李牧
看忠誠,有申包胥
看謀略,有公孫鞅,李斯
看世家,有春秋五霸,
看國家,有戰國七雄。

有滅國,有復國,有外交,有聯盟,有各種各樣傳奇的故事在歷史中發生。

看東周的故事,我不推薦看《東周列國志》,推薦看《史記》,以每個人為中心撰寫故事,把每個人寫的栩栩如生的。尤其佩服司馬遷的是,把每個歷史人物都表明的個性分明, 看人看事都很深刻,最關鍵是中立,也更多從人性角度出發寫故事,故事主角優點明顯,缺點也很明顯,所以人物角色十分有說服力。


已有答案,多從英雄人物,精彩戰事,複雜形勢出發。這樣的小說可能是商業上最成功的小說,最好的類型小說,但不會是最好的文學作品。文學水平不僅僅是豐富的人物和精彩的情節。作品在層次上能否配得上「最」字,看的是境界,是開創性。

秦徹底改變了歷史面貌,相當於開創了新的寫作方式,告訴後輩小說可以這樣寫。從此以後,小說寫作呈現出大氣象。後世作品在細節上的改進升級多為模仿或繼承,格局上、重大命題上幾無突破。直到元朝才有一定實質上的變化出來。清是另一個重要的作品,代表著一種寫作形式的終結。

記住一點,寫作水平,文學價值要考慮時間因素,開創性是第一位的。


不妨拿金庸小說作答。
東周對應《書劍恩仇錄》,書劍是金庸的第一部小說,描寫的是紅花會眾英豪的群像,正如春秋五霸,戰國七雄是東周的主角。


秦朝對應《碧血劍》,碧血作為金庸的第二部小說,雖然故事情節相比六大長篇不夠宏大,但這部小說出現了勵志主角,亦正亦邪的主要角色,在此後金庸的所有小說幾乎無一不有這兩個設定。秦雖不過幾十年,然百代皆沿秦制。
楚漢+西漢對應《射鵰英雄傳》,射鵰作為武俠正統,毋庸置疑,而漢朝之正統,從漢族命名可見一斑。楚漢爭霸結果,使得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徹底坐實,正如郭靖作為一個平民小子成長為一代大俠。


東漢(除漢末,大家懂的)對應《神鵰俠侶》,劉秀曾言「為仕當如執金吾,娶妻當如陰麗華」,後來果然娶了陰麗華,且之後基本沒有再娶,相比其他帝王,誠屬難得。可見劉秀應該也跟楊過一樣算一代情種。所以東漢對應神鵰,實至名歸。


漢末魏晉南北朝對應《倚天屠龍記》,這個時期你方唱罷我登場,整個亂世長達數百年,正如倚天屠龍記的主角換了好幾個,敘事跨度也算金庸小說里最長的。覺遠傳九陽神功,郭襄得其博,無色得其深,張君寶得其純,後來少林,武當,峨眉三派鼎足,金貫中自然選擇最為純正的武當派作主角了。倚天的結局是明教中一個項目經理出來收拾殘局,南北朝則是北朝一個大臣完成了中國的再一次統一。

明朝對應《笑傲江湖》,若論太監之盛,各代當以明朝為首(我沒說明朝時太監握權最多!),鄭和,魏忠賢,都是中國歷史上大名鼎鼎又鼎鼎大名的太監。而笑傲江湖裡,葵花寶典,引無數英雄競自宮,大俠林遠圖,第一高手東方不敗,五嶽派掌門岳不群,青年才俊林平之都是太監,最重要的是,採花賊都是太監(這裡的太監都是大家喜聞樂見的定義)。


民國+共和國對應《鹿鼎記》,鹿鼎記顛覆了金庸的所有前作,民國推翻了兩千年的帝制。鹿鼎記各種勢力的相互交織,也和民國各軍閥,侵略者和殖民者的利益爭奪,土地改革,曲線救國,復辟等觀念的相互爭鋒暗合。


其他,元朝,可以對應下《連城訣》,都比較黑暗。


至於朝代如唐宋,金書如《天龍八部》,答主還未能強拉理由對應起來。


明代之前的中國古代史可以拍成六部電影:

An Unexpected Journey 三皇五帝至殷商
The Desolation of Qin 周秦
The Battle of Five Armies 漢至五胡亂華
The Fellowship of the Li 南北朝至唐
The Two Towers 宋遼金
The Return of the King 元至明初


無法比較。

首先很多改變歷史的人物,其實從未被人所知,或是很少為人所知。

我舉個栗子。說到三國的合淝之戰,應該無人不知張遼拿著孫十萬刷經驗直升九十級。但是能夠知道張特三千人對諸葛恪大軍的羞辱者,想必十不存一。

其次,文學價值。。怎麼說呢,有些見仁見智吧。

能說大統一的年代黨派之間在平靜的水面下明爭暗鬥的波瀾涌動就不如亂世軍爭壯闊嗎?

能說呂雉對待戚夫人的狠辣就不如為人所熟知的清朝宮斗嗎?

在我眼中,如果歷史都是創作出來的小說,我認為無法,或者很難比較文學價值,充其量最多可說是有對於不同方面的側重而已。


感謝馬親王的創意,不才冒昧以親王的方式以新順序順序將各朝代評定一遍。

「中國歷史」是一部宏大、精彩的著名系列小說,是久負盛名的老一輩作家中華的代表作。其部頭之大、劇情之曲折、寫法之多元、塑造人物之多,都堪稱業界良心。

按文學性與受歡迎程度綜合評價,《東周》兩部曲無疑是最成功的。其精彩人盡皆知,文學評論家們已經講的夠詳細,這裡就不再贅述。有幾點值得一提:
1.《東周》在思想文化上異彩紛呈的設定與描寫似乎窮盡了作者的想像力,以至於後來幾乎所有系列作品的文化設定都要從《東周》上尋找最初構思。
2.《東周》兩部曲是「中國歷史」系列小說中最反「中華風格」的一部。該作品所描繪的由貴族、士人、門客、遊俠、刺客、間諜、權謀家、刑名家、隱士所共同組成的多元世界不僅前無古人,後續作品也未能超越。
3.兩部曲的第一部《春秋》沿用了前作《西周》的部分設定,這種設定在後續作品中再未出現過,卻與另一著名作家西歐的作品《中世紀》有幾分神似。《戰國》則強化了《春秋》後期出現的鐵血、權詐內容,並以此為主題,獲得空前反響。嘗到甜頭的作者馬不停蹄地推出續作《秦》,但不久卻發現這種寫法不具有可持續性,由於讀者已經讀膩了單調的戰爭與軍國政治描寫,中華不得不提前完結《秦》的連載。

《漢》與《唐》是系列小說中最受歡迎、口碑最好的兩個作品,也是風靡一時的「中華風格」代表作,奠定了中華的文壇地位。《漢》的前作是《秦》,但這部被認為是失敗品的短篇小說卻是《漢》諸多經典設定的由來——集權皇權政府的設定、統一戰爭、對外族的戰爭與開疆擴土。當中華開始寫第一章《楚漢戰爭》時,許多讀者失望的認為這又是一部延續前作的乏味戰爭小說,但事實證明這只是一道開胃菜,機智的中華吸取前作教訓,拿捏好了軍事內容的比重,在讓整部小說充滿熱血與尚武之風的同時並不以此為主。作者開創性地加入皇位糾紛、官僚鬥爭、後宮風雲以及其他狗血內容等日後「中華風格」代名詞的諸多新設定,終於讓《漢》稱為文武劇情結合、正經與狗血結合、長而不冗、宏大而不失細膩的典範史詩巨著。不過《漢》也並非沒有敗筆,作者在故事中段加入一大段將故事一分為二的鬧劇式的政治劇情與純軍事劇情,雖然開創了一個新劇情形式,但在小說中沒有收到應有的效果。故事後段開始變得單調重複,讓讀者開始懷疑作者到底是漫不經心還是才思枯竭。或許為了證明實力,中華在《漢》的結尾處筆鋒突轉,劇情變得蕩氣迴腸——不過這段劇情後來通常被歸入《魏晉南北朝》短篇集。
《唐》是中華經歷一段時間人氣低迷之後的又一扛鼎之作,或許為了重振人氣,《唐》大體沿用了《漢》的成功模式,甚至有人認為《唐》之前的短篇《隋》是模仿《秦》《漢》形式的造勢之作。(當然,作者對此表示否認)有《漢》珠玉在前,《唐》的寫作可謂駕輕就熟,兩者的設定只有細節上的區別。總的來說,《唐》雖然戰爭內容不少,鐵血氣氛卻略遜於《漢》,而文化與社會的構思與描寫則較《漢》宏大有趣。由於最精彩的《貞觀之治》一章被選入語文課本,以及新加入的文學內容吸引了新讀者,所以似乎《唐》的讀者面較《漢》更廣。為了避免像《漢》後期一樣劇情單調,作者加入的「黨爭」「藩鎮」設定,以圖讓小說中後章節張弛有度,雖然有一定效果,但讀者並不買帳。(不過黨爭設定在後續作品中沿用),為挽回日漸流失的讀者,作者試圖在《唐》結尾重現《漢》結尾處的妙筆,事實卻表明這嘗試在人氣上是失敗的。

雖然《漢》《唐》的人氣是最高的,但這並不意味著這兩部作品的文學性是最好的。從文學上講,身為讀者的我認為該系列的第一的桂冠屬於《東周》兩部曲,第二名則是一部褒貶不一、文學貢獻被低估的作品。

(未完待續 )


魏晉南北朝,征伐有之,和平有之,英雄有之,小人有之,雄主有之,庸主有之,豪邁有之,清玄有之,佳人有之,才俊有之,相知相得相惜相為敵亦有之。眼見英主在朝,名將在外,一派天下一統之勢,卻在一瞬間化為烏有,繁華落盡,悲歡離合繼續上演。真真是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那烏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鳳凰台,棲梟鳥!


宋朝,先有修文抑武的汴梁繁華,後有身死國滅的靖康之恥,奸佞小人,民族英雄,殉國之人,為奴百姓,可以說宋朝每個人都可以單獨寫個故事,情節跌宕起伏,宋朝號稱中國的文藝復興時期,在我看來故事最宏大的應該是宋了。


1912-1949


推薦閱讀:

《春江花月夜》「孤篇壓全唐」的評價是否過譽?
你聽過最酷的一句話是哪句?說這句話的人也一樣酷么?
如果是王家衛去拍《西遊記》會是什麼樣的故事?
有哪些你看過一眼就難以忘懷的句子?
中國古代有哪些堪稱「有趣」的書?

TAG:小說 | 歷史 | 文學 | 帶有假設的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