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切莫「交淺言深」,那麼怎麼樣才能「交深」?不「言深」,如何「交深」?
謝謝 @朱莎 邀請。(明明是威脅我,不答就打死我)
語言不是人與人溝通唯一的工具,很多時候,人與人的溝通,無需這個「言」字,更何需言深?
我真的覺得,有時候知乎不是讓人們看到更大的世界了,而是讓人們只看到一個更小的世界了。似乎這個世界只有相貌傑出的人,這個世界只有高學歷,高薪水,這個世界的人們舌燦蓮花用嘴巴解決一切問題。
人人相交只能語言溝通,這是個多小的世界啊?
這個世界大得很,不只有這些文字可以記錄的知識,更多的是無法口口相傳的知識,言傳之外,更有身授。
人與人相交因為什麼?我看來無外乎兩點:
- 興趣取向原因,所謂的三觀相合。
- 利益原因,合作原因,也可以說是人類社會構成的原因。
能交深的,卻只可能是第一種原因,因為共同的興趣,共同的三觀相交,乃至衍生出共同的人生目標。
那麼這個問題我們就可以解構成:我們除了使用語言,還有哪些方式可以了解自己想要了解的人,進而「交深」。
伯牙子期,通過音樂;明.李贄讀《三國志》,想結識書中的歷史人物,「吾願與為莫逆交」,通過文字;常昊、李昌鎬十年爭霸,一生敵手,卻也是一生的摯友,憑的是圍棋這「玩物」。
書上的故事已太多,可以再談談身邊的人,事。
朋友D曾帶隊一群大佬野外烤全羊,取山木製燒烤架,搭手的是某傢具廠的老總。兩人第一次搭手,卻配合默契,一個扎繩,另一個就提供支撐;一個轉檯面,另一個就配合著轉檯面。
「叔叔全程沒和我說一句話,但我覺得叔叔和我是一種人。」
事後,D對我說。
D是玩手工長大的,動手能力好,傢具廠的老闆是木匠出身,手上的功夫自然也落不下。
D沒說錯,兩人還真就從此成了忘年交,或許以後他人問起來,怎麼成的朋友?
D的回答會是因為一起搭了個燒烤架吧。
通過一些小事,看懂對方,不正是無需言深,即可交深。
印度導演塔森訪談中曾談及「創意人的身價」。
你出的價錢,不只買到我的導演能力,而是買到我喝過的每一口酒、品過的每一杯咖啡、吃過的每一餐美食、看過的每一本書、坐過的每一把椅子、談過的每一次戀愛、眼裡看到過的美麗女子和風景、去過的每一個地方……你買的是我全部生命的精華,並將其化成為30秒的廣告,怎麼會不貴?
喜歡這句話。人生於世,每個人看似簡單的舉手投足,衣著打扮,一舉一動,都蘊含著他的全部人生經歷。
觀人正如此,我們可以看他泡一杯茶,聽他唱一首歌,看他畫一幅畫,乃至看他,搭一個燒烤架。
能看到的,卻可以是對方的世界,對方的全部人生。通過興趣愛好來尋可言深的人,言深未必交深
通過三觀差異來辯可交深的人,交深無需言深
看到藥師的答案已經寫得很好,覺得增加一個回答已經沒有必要了。
猶豫了一下,還是決定寫出來,給大眾增加一個獨特的視角,也是一件有意義的事。
在知乎,我們,早就,交淺,而言深了吧。
在知乎,未必是看到更小的世界,而是更純粹的世界。相貌傑出的人在知乎能純粹地展示相貌傑出的一面,高學歷的人能純粹地展示出知識的世界,高薪水的人能純粹地展示出收入世界的智慧。
只有在知乎這個地方,我們可以寧心靜氣地寫下答案,沒有花花塵世的雜質干擾,將自己純粹的某一面,展示在這裡;也只有在這裡,我們能看到洞悉世事的藥師,「靜如癱瘓,動若癲癇」的王豖,炫酷幽默的梁邊妖……如果是在現實里見到他們,怕是另一番模樣吧。
是因為「純粹」。
現實生活中呢?
不斷的觀察和反思人與人的交流,漸漸的我領悟到:
人與人的交流,承載的更多是——「情緒」
言是個神奇的東西,同樣一句話,平平淡淡地說,抑揚頓挫地說,歡聲笑語地說,唉聲嘆氣地說,冷冷清清地說,傳遞給聽者,聽者再傳遞跟你。
你傳遞了快樂的情緒,對方大多也以快樂回饋;傳遞了負能量的人,也多被負能量所困擾。
所以,我想讓自己身上多一些正能量,世界便報以正能量。
所謂「言深」,就是情緒的深入。
只有在言語中交換了足夠的情緒,有了鋪墊,情緒的深入才不會顯得突兀。
畢竟,有些人的情緒是不合的,快的與慢的不合,靜的與動的不合,但或許又在其他方面合了。人與人之間要交深,總是需要一個契合點。
深入的情緒有如石頭壓在扁擔上,契合點不夠有力,「啪」一下扁擔就斷了。
要「交深」,還是要尋找那個情緒的契合點。
現實中很難「交深」,是因為現實紛亂,契合點好像有很多,又好像都不是。
知乎可以「言深」,是因為純粹,這個是契合點,這個不是契合點,一目了然。
現實里要想純粹,多獨處,多交流情緒。
言承載了情緒,卻不是情緒的唯一承擔者。
眼神,共同經歷,動作,判斷,細節,決定,等等都能承擔情緒。
多體會,多觀察,多交流,遇上對的人,慢慢地便交深了。這句話的指向和題主理解的不一樣。
交淺言深是指,在探討(通常是影響利益、進行價值判斷方面的)問題時,交情不到,不可深入。
理由其實是,因為交情不到,本質上是了解不夠,你無法預計言深後對方的反應和結果——失控了。且在稍微有點城府閱歷的人面前,會顯得很浮淺。
而是否言深,關鍵看的是目的。看相算命的先生不就喜歡第一面就講很深入隱秘的東西么?因為他們有掌握,知道如何「牧人」。
對於題主本身的問題,其實是這樣的,交朋友是否因為聊深入?
是,但是要有方法步驟,在對象上有選擇。牢記:交友的目的本身最為重要。
建議題主去看《談話的力量》,這本書可以解你的惑。
披露三觀,聊很深入的問題,是迅速交到適合自己的非點頭之交的朋友的方法——當然,要冒對方不能理解你,而誤解你帶來的各種風險。
就我個人而言,我在陌生的環境下叫朋友,會有意識地披露三觀,並引導對方披露三觀——這樣我可以很高效省時地知道哪些人可以交,哪些人不可交。不用考慮負面效果——反正原本是陌生人嘛。
「交深」是基於你對對方的信任,欣賞。而這不應該來自於對方的「言」,它應該來自你對對方行為舉止,處事方式的觀察。
因為我們的「言」是無法反映出我們是什麼樣的人的。
一方面,人意識層面的態度與潛意識裡真正的想法很多時候是不一樣的,而我們並不自知。導致你說出來的「我的看法」並不是我真正的看法。但潛意識裡的真實想法卻可以在日常行為的大選擇或小細節中,由旁人觀察感受出來。
另一方面,生活繼續往前,經驗閱歷會帶來對同一事物觀點和理解的改變,甚至完全否定自己曾經堅信的東西。
可見,現在的「我言」並不能代表真實的我,也就沒必要作為是否值得深交的依據。
再說莫言深,我想這裡的意思並不是說,沒有必要與非志同道合者分享深層次的心得想法。而是告誡我們警惕那些在對對方不夠了解和信任的前提下,為表達善意親密,為拉進關係而進行的較深層交流,即使當時感覺愉悅,也可能在未來變成他制約你的武器。因為暴露內心深處想法,就是暴露自己的軟肋。
於是,問題其實是,在人際交流過程中,如何在「坦誠愉快地交流,相互了解,結交新朋友」 和 「自我防線,自我保護」中達到平衡。覺得交淺言深的負面效果常常源於刻意——為了傾訴而交談,為了深交而深談,結果常常適得其反。我最喜歡的狀態是,一開始我們只是兩個陌生人,然後慢慢地我們開始在一次次的交集中認識對方,了解對方,成為兩個交情不深但彼此欣賞的朋友,又因為這種彼此欣賞而拉近距離,得以有進一步的交流。然後也許有一天因為某種偶然而又必然的契機,我們有了一次深入心靈的對話,從此成為彼此心裡那個可以信任的朋友。這一次談話,姑且稱它也是一次交淺言深的對話吧。交朋友有時候是個奇妙的過程。在那一次深談之前我們大概只能算acquaintances,而在這之後我們才算是真正成了friends。但這裡的關鍵在於彼此欣賞的前提(也就意味著三觀的契合)和那個恰到好處的契機。當你欣賞和了解一個人的時候,當你感覺到了彼此的相互吸引的時候,那個契機落於何時、何事其實都不需要有任何的刻意,因為它總會出現的。而這種由淺入深自然而然的交談,其實才是兩個人深交的良好開端
君子之交淡如水,沒必要深。
和人家說太多幹嘛呢。
記住幾點,無論深交淺交都一樣(主要是除多年老友以外那些):
1、不主動談論雙方隱私;
2、不談論第三者;
3、不急於對人對事情表態;
4、能幫朋友的忙盡量幫,不能幫的要會拒絕。
再者,有些人以為自己城府深,一提到自己都是雲里霧裡,一提到別人就是海闊天空的,這不叫交淺言淺,這種人還不如交淺言深的值得交。
其實根據平時經驗,感覺交淺言深這個說法被過度批評了,所以凈遇到些諱莫如深的大尾巴狼式的人物,沒勁,基本信任根本無法建立。都是還學會怎麼善待別人,就先學著怎麼防人了。
題目是我提的
最近在看《社會心理學》
就用書中的一段理論來回答吧
比知乎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
在線閱讀
第十一章 吸引和親密:喜歡他人和愛他人(33)
情同手足的相互認同感,才能帶來深入骨髓的交情。兩個人之間最深層的共同點才是關鍵,這個共同點往往不是通俗易懂的社會地位,個人價值之類的。是思想上的共鳴,你懂得他行為背後的意味,他明白你無法用語言表達的喜悲。不是願意為你兩肋插刀,而是會想辦法去插了惦記著你兩肋的傢伙。彼此之間願意自然無悔的付出,能以各種不同的方式促進對方的成長。以時間為基礎,以理解為前提,真正的深交總是可遇而不可求,祝君好運。
如果粗略理解「言深」是自我展露水平高,「交淺」是未發展為高親密性關係的話,那麼這個問題的答案是——循序漸進。
記得有個社會滲透理論講過。關係的親密性與溝通話題的深淺成正關係,相互滲透。就是說,交往中的溝通話題由淺入深,兩人關係的親密性會隨之增加;親密性增加,交流的話題也會隨之深入。
而自我展露的程度應與對方相符,自我揭露太快或太慢都會引起對方反感。
因為人大多會遵循「社交的相互性規範」。簡單理解就是無功不受祿。
如果自己對不熟悉的人揭露太多自我信息的話會讓對方感到恐懼與壓力。
當然如果三觀相符,言行默契,脾性相近,也不排除會有一見如故的情況。但在未了解對方前冒然展露太多自我信息無疑會讓自己承受很大的損失風險。所謂矮子面前不說短話,棒粉面前不談腦殘。 對一個狂熱的信徒大談宗教政治、對一個因清貧而自卑的人曬你耙耙給你買的名車、在一個exo粉絲面控訴哈韓腦殘、對一個賣假藥的掏心掏肺說出求醫之苦……簡直想想都會醉。
所以綜上最優做法是循序漸進。
接著討論一下「言深」
與父母交往夠深了吧,這尚且有代溝,何況其他人。因為父母觀念保守,不會跟他們說約過多少泡但跟基友可以、因為怕父母擔心,不會跟他們談工作的困難但跟同事可以、因為父母不理解,不會跟他們討論唯物辯證與形而上但跟同學可以……同理,與親戚、朋友、導師、閨密基友、伴侶也有很多話題淺嘗輒止甚至根本不提。這種行為算不算得上是言深呢?
有時我們會向網路上的人、向只有交易關係的心理諮詢師或向酒吧杯酒之交的人吐露心聲,盡情展示自己在熟人面前不會展露的一面以釋放情緒。這種行為又算不算是言深呢?
根據『平衡理論』的觀點,當一個人與其他人對某人某事某物的態度或行為相悖時,會產生不愉快感,為了消除這種不愉快感,要麼否定自己的行為態度,要麼否定他人的行為態度,要麼進行區別歸因,以上通常遵守簡單原則,就是改變容易接受改變的。而且『相似性』是增加吸引力的重要因素,所以人們一般不會隨意向想保持發展關係的人表達出不同的觀念。
所以如果將「言深」理解為最真實、最全面的自我展露的話,那麼相比於熟人,那些以後不會進入到自己生活圈子的人可能更適合與之言深。
綜上,如果想與人變得親密的話,除了『循序漸進』,還需要『擇題而論』。
以我的經歷說一說,我認為交淺言深這個道理人本身就是明白的。
你對我好一分,我對你好一分。你來我往,如此而已。可是我們往往不是這樣做的,或許是天生自卑吧。別人幫了我們一個很大的忙,我們會感動不以,但是其中總會有見不得人的東西存在。(我是這樣的吊車尾,廢物你居然願意這樣幫助我。雲奔走四方,擇主而事,未有如使君者。今得相隨,大稱平生,雖肝腦塗地,無恨矣。 然後就和別人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忘記了應該有個分寸在,恨不得把自己的心掏出來取悅別人,用來證明你對我這樣的吊車尾如此好是值得的,我是不會辜負你的。從一開始我們就被自卑綁架,開始抬起頭眼巴巴的瞅著對方,你這樣做,對方自然低著頭看你。這是你自找的,怪不得任何人。從一開始這段關係就建立在不平等的基礎上,發生什麼樣的結果都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寫完才發現,我並不是寫給答主的,而是寫給我自己的。【就這樣吧】【也好】我記得自己寫過一句話:現代意義上的自由,其實也意味著一定程度上的冷漠。切忌交淺言深,因為信任不夠牢固,利益又太誘惑,善意正被懷疑。
所以我們不說那麼多,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
我只說自己的想法。很多時候我們不想不敢言深,未嘗沒有不想不願對別人的人生負責的想法。
對嗎錯了,誰知道呢?
至少我有時候會冒一下險,我並不是機器,我沒辦法精確地衡量我們的關係到了哪一步然後我開始可以和你談什麼了,當我覺得我們很合得來,無妨多談一點。
非摯友,多聽,多想,少說話!
人際交往中,不看廣告看療效,
不說而做,被人敬仰!
說了再做,被人感激!
不說不做,無人指責!
說了不做,萬人唾罵 !
無論交情如何,言語慎之!
3以不變應萬變之法,就是多聽,多想,少說話!
放下你交深的目的,拿出真實的自己跟別人交往,自然交深。奇淫技巧都是餘食贅行 不可取
網路就是交淺言深!你們這些長篇答題的不感覺言深了點么?我不提醒你們就感覺不到?
人與人面對面的時候,距離比網路要遙遠得多。非常幸運我們生活在網路時代,根本不需要知道你是誰就可以言得很深。因為大部分名字都很虛偽,匿名則至深,只要保護措施得力,完全可以交淺言深。
用心交往,謹言慎行。
其實我覺得生活中遇到的人,誰能跟你交深言深,誰不能,接觸幾回說幾次話差不多就可以知道了,有的人認識再長也不會成為交情深的人。如果真的是能交深的人,雙方彼此都有感覺的。我覺得這個感覺比直接說明白的分析更靠譜。
我就想問一句:是不是大牛寫個答案,很多人不管看懂與否都會順手給個贊同?
而且是這種人生的經驗之談,不完全是某些專業知識的解釋,有點不明覺厲的感覺了?
為什麼沒人覺得交淺言深可以理解成一個人的單純和坦率呢?
如果每個人都隨性點不那麼裝,卸下點防備的嘴臉難道不是可以緩解很多社會矛盾?
我的觀點是,話說出口了,基本如潑出去的水,收不回來。
如果眼前的人你不足夠了解,那麼你無法預測說出去這句話的後果,對於無法控制後果的任何事情,盡量避免去做。
熟悉了,了解了,能夠知道這話就憋死在他/她 心裡了,能夠控制後果了,才能無憂。
這是我理解的勿交淺言深的含義
推薦閱讀:
※大熊貓的脾氣怎麼樣?
※你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厭倦做一個老好人的?
※性格決定命運究竟是不是謬論?
※為什麼有的人在處理自己的事情時完全沒有動力,完成別人的請求時卻拼盡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