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有哪些人夠資格被稱為「國士無雙」?


30年不入家門的逆子,隱姓埋名讓母親心碎,撒貝南卻說:這是最震撼的演講。


造核潛艇有多難?@秋若離 的高贊答案里說:

這麼說吧,全世界承認不承認的,有核武器或者有製造核武器可能性的國家:五常流氓加印巴,朝鮮,伊朗(質疑),日本(爭議),以色列(爭議)等還是挺多的。再來看看核潛艇:五常流氓加半個印度。嗯,就五個半。

這麼難的技術,毛主席曾經說「一萬年也要搞出來」,但中國卻在1988年就已經突破了,甚至遠在航母之前。

而這背後的大功臣,就是中國核潛艇之父——黃旭華。

他曾經隱姓埋名了30年,身上背負了數典忘祖的罵名,被母親認為「大逆不道」,卻讓中國在世界上挺直了腰,直到近日在央視「開講啦」的演講,才讓他走近公眾的視野

圖:撒貝南說,這是他聽過最震撼、最讓人心情久久無法平靜的演講。


黃旭華的雙親都是醫生,於是黃旭華從小的志願就是能繼承父母的衣缽,成為一名懸壺濟世的好醫生。

但是在黃旭華小學畢業之時,恰逢「七七事變」爆發,日本侵略者無差別的轟炸,讓他沒辦法在家鄉廣東讀書。於是在1938年,年僅14歲的黃旭華就離開了熟悉的家鄉和父母,徒步跋涉整整四天,終於來到了他的目的地,因為戰亂而搬遷到山區的百年名校聿懷中學

圖:如今的聿懷中學


但是黃旭華沒有想到,日本鬼子的轟炸愈發的頻繁,只要警報一響他就不得不隨著逃難的人潮湧入防空洞。而如果防空警報不解除,他們就必須屈辱的在山洞中受凍挨餓

黃旭華說:一股屈辱的怒火,就在我身上燃燒起來。我想為什麼日本鬼子敢這麼猖狂,想登陸就登陸,想轟炸就轟炸?為什麼我們中國老百姓不能生活在自己的土地上,而卻要四處逃難,妻離子散?為什麼我們中國這麼大的土地,我卻找不到一塊可以安心讀書的地方?

黃旭華感嘆,偌大一個中國,放不下一張安靜的書桌!他深刻的意識到了,學醫救不了中國人。他要學習最先進的科學,造強大的武器來捍衛中國的尊嚴。

於是在戰火紛飛的年代,黃旭華七度輾轉在各地的學校,一邊努力求學一邊躲避戰火,甚至曾差點餓死在荒山之中。終於在1945年進入了國立交通大學造船專業學習

圖:交通大學舊照


新中國成立之後,黃旭華因為優異的能力而被上級組織指派成為港務局的團委書記,但是黃旭華卻對名利不感興趣,只想一心鑽研技術。於是從委書記主動請纓,成為了船舶工業管理局的技術員。

1957年的時候,工作繁忙的黃旭華終於有了3天回老家探親的機會,已經年過六旬的母親摸著黃旭華的頭髮不舍的說

你從小離開家裡,當時戰爭紛亂,你回不來我們都可以想像到。現在解放了,社會比較安定,交通也開始恢復了,但是父母母親年紀都比較大了,希望你經常回家來看看

看著為自己操勞一輩子的母親,黃旭華滿口答應,「我一定回來看看您」。但是這次短暫的探親結束之後,從1957年到1986年,30年時間家人都不知道他在做什麼,父親直至去世都沒有見到他。家中慈母從63歲盼著兒子,卻直到93歲才終於又見到他

圖:黃旭華的父母


而讓黃旭華心甘情願的隱姓埋名30年的原因,是因為毛主席在1959年新中國國慶十周年時和赫魯曉夫的一段談話。在赫魯曉夫的回憶錄中這樣寫到

我對毛說:「核潛艇技術複雜、要求高、花錢多,你們中國沒有水平,也沒有能力來研製核潛艇。中國要研製核潛艇,簡直是異想天開!

圖:赫魯曉夫和毛澤東


於是在遭受美蘇兩個大國不斷的威脅和刺激之下,毛主席放下了狠話,「核潛艇,一萬年也要搞出來」。

於是作為最早參與核潛艇建設的29位科學家中的一員,黃旭華和同事們來到了祖國最南端的某個荒島上白手起家,開始了與世隔絕的研究生活。

為了保密的需要,黃旭華只能對年邁的母親撒謊,自己在北京工作。而當關心他父母問起他在北京是什麼工作的時候,黃旭華卻沒有回答。慢慢的他同家中的關係就淡了。

圖:年輕時的黃旭華


而對於黃旭華的父母來說,自己的這個三兒子和他們之間的聯繫,也只剩下一個簡短的郵箱號碼。

在島上的研究生活更是惡劣而艱苦不堪的。當時的中國沒有任何關於核潛艇的知識和人才,所有的一切都只能靠他們自己摸索,黃旭華只能大海撈針一般從各國的書籍報刊中尋找關於絕密的核潛艇資料的蹤跡。

左起:趙仁愷、彭士祿、黃旭華、黃緯祿


最終黃旭華團隊靠著美國生產的核潛艇的玩具,計算推理核潛艇的形狀、布局,而在當時也沒有計算機,黃旭華和同事只能用算盤和計算尺,演算出成千上萬個數據,送走了一個個不眠之夜。

資料圖:中國海軍091攻擊型核潛艇吊裝魚雷圖片


而最艱苦的時候,就是在文革期間,黃旭華正在北京主持一個重要的核潛艇工程的協調會,突然,幾個本單位的「造反派」衝進會場,粗暴無禮的把他當作「特務」揪了出來,帶回基地去一邊養豬,一邊隨時被提審。

就在這種情況之下,黃旭華依舊是白天被批鬥,晚上熬夜把工作進度趕回來,他的心裡坦坦蕩蕩的,根本不怕造反派的批鬥,卻對祖國的未來充滿了希望

終於,黃旭華研製出了中國第一艘核潛艇,長征一號

1964年研製出中國第一艘核潛艇;
1970年中國第一艘核潛艇試航;
1974年中國第一艘核動力潛艇交付海軍使用;
1981年中國第一艘導彈核潛艇順利下水

圖:長征一號核潛艇


但是黃旭華的工作,卻還遠遠沒有結束。

1988年初,核潛艇要進行最後的深潛試驗,而在這之前美國和蘇聯的潛艇都發生過重大的事故

美國「天蠍」號核潛艇在前往迦納利群島途中沉沒在大西洋中部海域,艇員99人全部遇難。
蘇聯一艘編號為K—172的E—II級導彈核潛艇因水銀蒸汽使艇員全部中毒而在地中海沉沒,90人遇難。

但是作為核潛艇的總設計師,黃旭華毅然決然的決定親自下水做深潛試驗,他的親自帶隊鼓勵船員,最終成功完成深潛任務,黃旭華在自己建造的潛艇中寫下了這樣的詩句

花甲痴翁,自探龍宮;驚濤駭浪,樂在其中。

圖:深潛航線順利歸來的黃旭華


中國的核潛艇沒有用一萬年,就在黃旭華的努力之下成功登上了世界的舞台。而消失了30多年的他也終於能夠告訴自己的母親,自己這麼多年到底去哪了

在1987年《文匯月刊》刊登了描寫中國核潛艇總設計師的文章《赫赫而無名的人生》,黃旭華把這篇文章寄給了母親,文章中沒有具體的名字,只提到了「黃總設計師」,但是他的母親卻一眼看出來,這就是自己30年沒回過家,被親人誤解為「大逆不道」的兒子

黃老的母親一而再再而三的閱讀著這一篇包含著自己兒子全部心血的文章,一邊留著滿臉的淚水,一邊為自己的兒子自豪

圖:黃旭華和自己的母親


於是當黃旭華90多歲的老母親再見到自己的兒子的時候,當年的青蔥少年已經年過花甲,但是母親卻完全沒有責怪他,反而把兄弟姐妹聚集來當著大家的面說

"三哥(黃旭華)的事情,大家要諒解"

這一句話背後母親的諒解,黃旭華整整等了30年。1995年,黃旭華102歲的母親,不慎摔了一跤,接到弟弟打來電話的黃旭華,火速趕回了千里之外的家鄉

但是在這之後,看到了黃旭華最後一面的母親,就安詳的走了。對黃旭華說的最後一句話,不是埋怨和悔恨,而是一句「你吃胖了」。

有人問他是不是「忠孝不能兩全」,黃旭華卻這樣說:

黃旭華這樣的「建設祖國」「為國盡忠」的故事,在如今的我們看來已經很遙遠了。回想起那個年代,更多時候出現在腦海里的是口號式的宣傳語,在很多年輕人看來做作、落伍,甚至令人噁心。

但是這樣的故事,卻也是一個個像黃旭華這樣的人用自己的真實血肉寫成的。他們如今大多離開了這個世界,但是在我看來,他們的人生或許艱苦貧窮,但是卻也是飽滿幸福的,因為那時一貧如洗的他們,心中卻擁有信仰,真正的信仰。

這在如今的中國人身上,已經不太看得到了。

感動中國2013中,給黃旭華的頒獎詞是這樣的:

時代到處是驚嘆駭浪,你埋下頭,甘心做沉默的砥柱;一窮二白的年代,你挺起胸,成為國家最大的財富。你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潛艇,無聲,但有無窮的力量。

試問大海碧波,何謂以身許國?

青絲化作白髮,依舊鐵馬冰河。

磊落平生無限愛,盡付無言高歌!

--------

附上黃旭華這一期開講啦的地址,看完你會回來給我點贊的:

《開講啦》 20161026 本期演講者:黃旭華


其他參考資料:

1.赫赫而無名的人生--《文匯月刊》1987年第6期
2.大家-總師傳奇 黃旭華


這個問題有很多故事好講。
先解釋涵義標準。個人案例我現在開始寫草稿,鑒於歷史進程敘述太過冗長,把歷史背景寫於選出的人物敘述之下。

國士無雙四字釋義:

國士二字,見於

《左傳·成公十六年》
晉楚鄢陵之戰

楚子登巢車以望晉軍,子重使大宰伯州犁侍於王后。王曰:「騁而左右,何也?」曰:「召軍吏也。」「皆聚于軍中矣!」曰:「合謀也。」「張幕矣。」曰:「虔卜於先君也。」「徹幕矣!」曰:「將發命也。」「甚囂,且塵上矣!」曰:「將塞井夷灶而為行也。」「皆乘矣,左右執兵而下矣!」曰:「聽誓也。」「戰乎?」曰:「未可知也。」「乘而左右皆下矣!」曰:「戰禱也。」伯州犁以公卒告王。苗賁皇在晉侯之側,亦以王卒告。皆曰:「國士在,且厚,不可當也。」苗賁皇言於晉侯曰:「楚之良,在其中軍王族而已。請分良以擊其左右,而三軍萃於王卒,必大敗之。」公筮之,史曰:「吉。其卦遇《復》卦,曰:『南國戚,射其元王中厥目。』國戚王傷,不敗何待?」公從之。

國家中傑出的人物在,而且軍陣厚實,不能抵擋。
這裡的國士涵義在於傑出的才能

《戰國策》卷十八·趙策一
豫讓刺趙襄子

居頃之,襄子當出,豫讓伏所當過橋下。襄子至橋而馬驚,襄子曰:「此必豫讓也。」與人問之,果豫讓。於是趙襄子面數豫讓曰:「子不嘗事范、中行氏乎?知伯滅范、中行氏,而子不為報仇,反委質事知伯。知伯已死,子獨何為報仇之深也?」豫讓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以眾人遇臣,臣故眾人報之;知伯以國士遇臣,臣故國士報之。」襄子乃喟然嘆泣曰:「嗟乎,豫子!豫子之為知伯,名既成矣,寡人舍子,亦以足矣。子自為計,寡人不舍子。」使兵環之。豫讓曰:「臣聞明主不掩人之義,忠臣不愛死以成名。君前已寬舍臣,天下莫不稱君之賢。今日之事,臣故伏誅,然願請君之衣而擊之,雖死不恨。非所望也,敢布腹心。」於是襄子義之,乃使使者持衣與豫讓。豫讓拔劍三躍,呼天擊之,曰:「而可以報知伯矣。」遂伏劍而死。

有賞識知己者,厚禮於己,知遇之恩粉身碎骨以報,以國士遇臣,臣故國士報之
這裡的國士涵義在於忠誠於有知遇之恩的主君。

無雙二字,獨一無二也。
同時代風雲人物出類拔萃僅此一人。

好了,有了這三個標準
A傑出的才能
B忠誠
C獨一無二
由我篩選評估,有不同意見者,評論區討論。
選中者若事迹眾所周知,直接評價議論。
若是大眾視野盲點,完善論述事迹。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大浪淘沙,中華數千年人傑地靈,歷史長河中令人驚艷的豪傑數不勝數。
既然國士無雙自韓信始,那就從韓信開始說吧。

秦漢、漢初,國士稱無雙者

1:韓信
具體事件眾所周知,安利一篇葉姑娘 @葉微香韓信有多牛,若劉邦不殺韓信,他會不會反? - 葉微香的回答的文,女生述說歷史,與鬚眉不同,觀之別有風味。

兩漢

諸呂之亂,高祖託孤元勛社稷舊臣,

已而呂后問:「陛下百歲後,蕭相國即死,令誰代之?」上曰:「曹參可。」問其次,上曰:「王陵可。然陵少戇,陳平可以助之。陳平智有餘,然難以獨任。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劉氏者必勃也,可令為太尉。」呂后復問其次,上曰:「此後亦非而所知也。」

分析的很好,一如所料。曹參可守蕭何之業,才能次於蕭何。王陵剛直傻愣。陳平有才智,輔以周勃穩重掌兵。無憂矣。但皆非韓信如此開國之國器。

文景之朝,多以文以治道,文臣滿堂,皆行政謀劃之人,遠見卓識者亦有之,未見其有大展所才的獨領風騷,(就是缺了表現時機舞台)故聲名不顯。
景帝七國之亂,晁錯削藩大秀存在感,但無奈操作不當,治病未成,反而加劇病情,周亞夫有了舞台,給他還有決策層出來擦屁股。

2:周亞夫
一時人傑,七國之亂,地方實權派影響集權制穩定,挽狂瀾於既倒。高祖分封制留的隱患,文帝隱忍,景帝處心積慮,被他簡單粗暴的完成了大半。諸侯經此事兩漢四百年見到朝廷屁都不敢放一個,武帝天天酎金削地減戶奪爵,一個推恩令終漢之世諸侯們就剩下戰戰兢兢在家出門聽國相叨避叨,自己回家沉迷酒色,不是自污就是放棄治療自暴自棄沒一點出息。

睦少好學,博通書傳,光武愛之,數被廷納。顯宗之在東宮,尤見幸待,入侍諷誦,出則執轡。中興初,禁網尚闊,而睦性謙恭好士,千里交結,自名儒宿德,莫不造門,由是聲價益廣。永平中,法憲頗峻,睦乃謝絕賓客,放心音樂。然性好讀書,常為愛玩。歲終,遣中大夫奉璧朝賀,召而謂之曰:「朝廷設廷問寡人,大夫將何辭以對?」使者曰:「大王忠孝慈仁,敬賢樂士。臣雖螻蟻,敢不以實?」睦曰:「吁,子危我哉!此乃孤幼時進趣之行也。大夫其對以孤襲爵以來,志意衰惰,聲色是娛,犬馬是好。」使者受命而行。其能屈申若此。

劉秀大哥劉縯的孫子北海敬王劉睦,小時候很聰明,叔爺爺劉秀很喜歡他,常帶著他在宮裡玩,長大去了封國。堂叔漢明帝一上台,之前的禁網尚闊就沒了,之前在封國名聲好,身邊圍了一堆人,法憲頗峻,當時就把愛讀書的習慣強制更改了,天天玩音樂。派使者去朝廷彙報工作,問使者怎麼說,使者可勁誇一遍照直說,你老人家這麼好,放心交給我吧。肯定上頭高興。劉睦當時就嚇壞了生氣說:你要害死我啊,你應該這麼說,讀書什麼的那些都是我小時候不懂事喜歡的玩意走的歪路,現在長大了不思進取,天天花天酒地,政治覺悟極低。

可見七國之亂於兩漢分封制封國削弱之積威。周亞夫功莫大矣。

頃之,景帝居禁中,召條侯,賜食。獨置大胾,無切肉,又不置櫡。條侯心不平,顧謂尚席取櫡。景帝視而笑曰:「此不足君所乎?」條侯免冠謝。上起,條侯因趨出。景帝以目送之,曰:「此怏怏者非少主臣也!」

景帝老了身體不好,想安排身後事,叫這個國器過來試探試探,故意怠慢他,周亞夫一時腦袋犯渾,表示不開心。景帝笑呵呵倒個歉送走了,看著周亞夫遠去的背影,自言自語:這麼強勢的二貨還有才能,我兒子年紀小鎮不住!
然後周亞夫就犯事餓死獄中了。

中國的歷史自始皇君主制集權,主要有兩大矛盾,一是朝廷中(本來朝廷我都想寫zhongyang兩個字,但這個詞有篇文因此被知乎河蟹過)君權與相權的此消彼長的內部根本矛盾;二是朝廷與地方實權派的拉鋸外部大局矛盾。
君權內部下,宦官、外戚、宗室(外放就成地方了)依附君上,天然加成,實打實的王黨勢力,但又與君主有權力衝突,一個不小心,就是大禍,很容易制度上不足,或君主自身勢弱,在權力的遊戲里倚重這三者過大,就擺脫自己掌控,反客為主。(唐朝中後期各方面全玩脫了)

說了這麼個理論,為的就是引出兩漢的外戚傳統,現在請觀眾們鼓掌熱烈歡迎人生贏家衛霍等人!
高祖呂氏,文帝竇氏,景帝王氏(田氏),宣帝許氏,元帝王氏,成帝趙氏。
武帝老婆家是誰?衛青霍去病啊,還有霍光,小女兒也當上了宣帝皇后。武帝還有愛妃李氏一家(李廣利你個廢物)。

3:衛青
漢武帝經祖孫三代積蓄,一朝爆發,誓要開疆擴土,西南,東南,嶺南,通通大開發,打通西域,一為引進外資,二為以此為羽翼,達到最大目的,消除匈奴大患!
自古胡漢恩仇,北方匈奴、鮮卑、柔然、突厥、回紇、契丹、女真、蒙古,換了一波又一波,都是軍事力量可與中原帝國匹敵內部結構不足對中原有需求根本矛盾的敵國。
白登之圍玩脫了,陳平奇計救了新生的漢朝中央。武帝意氣勃發,登基後內朝外朝,操縱外戚更迭互毆,培植儒家新勢力為己用,權柄盡在手中。
先在早期集權時無暇他顧,和親。
後試探性挑起衝突要來個馬邑大戲。搞一個斬首行動。成之固然可喜,敗了也沒白乾,如此大的動作,朝堂上下都知沒了後路,主和派向主戰派靠攏,上下一心。既定武帝一朝國策,干翻匈奴!
已經撕破臉了,和親?把你打殘了再懷柔吧。
開始軍事上各種試探性舉措。
這時要用人了,李廣、程不識等人前朝宿將,地方守備,宮廷京畿護衛,經驗豐富,可為軍中行中堅具體操作,還要有一個總指揮。
與匈奴的戰爭傾全國之力,軍事、經濟、人事協調,這個總指揮幾乎操全國大權,非親信至親之人不得用。
外戚,極好的選擇,親甚可靠,依託於自己,君主自己完了啥也不是。武帝操作田氏打壓竇氏,削相權打壓田氏,外戚出現真空,這時衛子夫貧賤之身得寵有子,衛家一窮二白,權勢皆由己所授,利益之關聯,可信度之高,簡直最佳選擇。
衛青自此由武帝放置軍中,參與大小事務,步步為營的高升。

元光六年,拜為車騎將軍,擊匈奴,出上谷;公孫賀為輕年將軍,出雲中;太中大夫公孫敖為騎將軍,出代郡;衛尉李廣為驍騎將軍,出雁門:軍各萬騎。青至籠城,斬首虜數百。騎將軍敖亡七千騎,衛尉廣為虜所得,得脫歸,皆當斬,贖為庶人。賀亦無功。唯青賜爵關內侯。是後匈奴仍侵犯邊。

萬萬沒想到啊,天賜漢家,衛青軍事才能極高,武帝用人得當。

元朔元年春,衛夫人有男,立為皇后。其秋,青復將三萬騎出雁門,李息出代郡。青斬首虜數千。明年,青復出雲中,西至高闕,遂至於隴西,捕首虜數千,畜百餘萬,走白羊、樓煩王。遂取河南地為朔方郡。以三千八百戶封青為長平侯。青校尉蘇建為平陵侯,張次公為岸頭侯。使建築朔方城。上曰:「匈奴逆天理,亂人倫,暴長虐老,以盜竊為務,行詐諸蠻夷,造謀籍兵,數為邊害。故興師遺將,以征厥罪。《詩》不云乎?『薄伐獫允,至於太原』;『出車彭彭,城彼朔方』。今年騎將軍青度西河至高闕,獲首二千三百級,車輜畜產畢收為鹵,已封為列侯,遂西定河南地,案榆溪舊塞,絕梓領,梁北河,討薄泥,破符離,斬輕銳之卒,捕伏聽者三千一十七級。執訊獲丑,驅馬牛羊百有餘萬,全甲兵而還,益封青三千八百戶。」其後匈奴比歲入代郡、雁門、定襄、上郡、朔方,所殺略甚眾。
元朔五年春,令青將三萬騎出高闕,衛尉蘇建為游擊將軍,左內史李沮為強弩將軍,太僕公孫賀為騎將軍,代相李蔡為輕車將軍,皆領屬車騎將軍,俱出朔方。大行李息、岸頭侯張次公為將軍,俱出右北平。匈奴右賢王當青等兵,以為漢兵不能至此,飲醉,漢兵夜至,圍右賢王。右賢王驚,夜逃,獨與其愛妾一人騎數百馳,潰圍北去。漢輕騎校尉郭成等追數百里,弗得,得右賢裨王十餘人,眾男女萬五千餘人,畜數十百萬,於是引兵而還。至塞,天子使使者持大將軍印,即軍中拜青為大將軍,諸將皆以兵屬,立號而歸。上曰:「大將軍青躬率戎士,師大捷,獲匈奴王十有餘人,益封青八千七百戶。」而封青子伉為宜春侯,子不疑為陰安侯,子登為發乾侯。青固謝曰:「臣幸得待罪行間,賴陛下神靈,軍大捷,皆諸校力戰之功也。陛下幸已益封臣青,臣青子在襁褓中,未有勤勞,上幸裂地封為三侯,非臣待罪行間所以勸士力戰之意也。伉等三人何敢受封!」上曰:「我非忘諸校功也,今固且圖之。」乃詔御史曰:「護軍都尉公孫敖三從大將軍擊匈奴,常護軍傅校獲王,封敖為合騎侯。都尉韓說從大軍出穴真渾,至匈奴右賢王庭,為戲下搏戰獲王,封說為龍額侯。騎將軍賀從大將軍獲王,封賀為南簾侯。輕車將軍李蔡再從大將軍獲王,封蔡為樂安侯。校尉李朔、趙不虞、公孫戎奴各三從大將軍獲王,封朔為陟軹侯,不虞為隨成侯,戎奴為從平侯。將軍李沮、李息及校尉豆如意、中郎將綰皆有功,賜爵關內侯。沮、息、如意食邑各三百戶。」其秋,匈奴入代,殺都尉。

最大將軍青凡七出擊匈奴,斬捕首虜五萬餘級。一與單于戰,收河南地,置朔方郡。再益封,凡萬六千三百戶;封三子為侯,侯千三百戶,並之二萬二百戶。其裨將及校尉侯者九人,為特將者十五人,李廣、張騫、公孫賀、李蔡、曹襄、韓說、蘇建皆自有傳。

北伐匈奴大業,依次漸進,收河套,絕匈奴最富之地,養戰馬,解除長安外圍威脅,驅右賢王勢力,經營隴西,隔斷其與西域聯繫,斬其羽翼,最後直搗漠北王廷匈奴大本營!

精彩,精彩,精彩至極!
如此順利。
衛青總參主操其事,居功至偉。
衛家一門五侯,有衛子夫霸天下,生子不如生女語。
衛青君上腹心,親姐皇后,外甥太子,大司馬權柄,功高蓋世。門生故吏遍布朝中軍中。
未有反心,忠貞不二。

國士無雙里,傑出才能,忠誠,完美契合。
後武帝扶持同樣天賜漢家同樣衛家同根霍氏少年霍去病,隱有制衡之意。無奈霍去病與衛青親甚,早逝。只能另作打算。
衛青終生忠君體國,走了。
武帝晚年與太子衝突,清洗衛家後,念舊還在扶持霍家的霍光。
衛青於北伐匈奴功業,當得起國士無雙,民族英雄評語地位。
最後觀眾們應該也知道,衛青逆襲了當年為其做僕人的平陽公主,搞定了御姐,人生贏家。

昭帝幼沖早逝,考慮了要不要提霍光,權臣的頂峰。
忠心是忠心了,雖然後來到了那個位置膨脹了,傑出才能嗎?未見其大功業,託孤,廢立,弄權(武帝託孤輔政四人,與上官桀結黨,反目後借謀反事殺上官桀集團,株連實幹者桑弘羊,次輔制衡者金日磾早死。大權在握。)
不提也罷(其實是答主懶,霍光發跡、掌權、斗政敵、廢立、晚年尾大不掉,宣帝芒刺在背,其家害許後等。可大八特八。)

宣帝一朝,經武帝末,昭帝改國策,平穩治道,太平盛世。
名臣魏相,黃霸,張敞,蕭望之等,其事不顯,跳過吧。
元帝,成帝,哀帝,平帝朝。
元帝純任儒教,都是些文人了,無法家治國之實。西漢末搞出了讖緯這個輿論大殺器,每天研究儒家經義,就是會說,啥活也不會幹,大半都是些廢物。
王莽因為外戚傳統,又趕上了改革春風吹滿地的儒家新政策好時候,自身符合儒家價值觀,似古之聖君,篡黨奪權了。

接下來,光武帝中興,雲台二十八將。

4:班超
為問杜鵑,抵死催歸,汝胡不歸。似遼東白鶴,尚尋華表,海中玄鳥,猶記烏衣。吳蜀非遙,羽毛自好,合趁東風飛向西。何為者,卻身羈荒樹,血灑芳枝。 興亡常事休悲。算人世榮華都幾時。看錦江好在,卧龍已矣,玉山無恙,躍馬何之。不解自寬,徒然相勸,我輩行藏君豈知。閩山路,待封侯事了,歸去非遲。
陳人傑 沁園春 問杜鵑

我輩行藏君豈知?
男兒之大願,燕然勒功,萬里封侯!

兩漢間王莽新朝對外匈奴政策失敗,匈奴脫離藩屬再成敵國。西域因此被隔斷。光武帝再造乾坤、收拾舊山河,內聖外王,南匈奴依舊依附,北匈奴外患難除,染指西域。
漢明帝承其父基業,雄心勃勃欲大舉恢復漢武之威勢於天下。打擊北匈奴,收回西域控制權,重建西域都護。

一己之力的雄心壯志、才智機敏、武勇果敢,能在史書里寫下一個怎樣的故事?

永平十六年73年,主持對外匈奴西域事務的奉車都尉竇固令下屬班超出使西域。一個屬於熱血男兒的千秋列國、舉世無雙的傳奇開始了。

第一站:鄯善。(樓蘭)
此時西域南疆北疆兩道,北疆皆與北匈奴盟矣。
南疆諸國以鄯善、于闐為首中立,此行起始以外交手段拉攏。
本來是一個再普通不過的外交任務,千百年來無數的外交使者重複著這一個個類似的任務,然後泯沒在史書里。
這一次呢?
鄯善王見使團來到,禮遇有加。
但沒過了幾天,待遇越來越差。班超心中警惕疑惑,詐騙侍者套出了不出自己所料的情報:匈奴使者也來了好幾天吧,現在怎麼樣了?
一時間使團三十六人人心惶惶,三十餘人隻身在萬里之外的異域,此行兇險、怕是再難回鄉。
班超生在書香門第的治史之家,父親班彪、哥哥班固(漢書作者)、妹妹曹大家班昭(修整漢書),他在說出了:「大丈夫無它志略,猶當效傅介子、張騫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研間乎?」(投筆從戎)的話後,又留下了一句豪氣干雲的名言: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是夜,班超率領三十六人的使團團隊,突襲數倍人數於己的匈奴使團駐地。
天有大風,迎風而上佔領高處放火,設置弓弩於門口,眾人藏於暗處敲鼓準備。
火起鼓響,匈奴二百餘人四下大亂,出門滅火迎擊來犯之敵,弓弩大發,連斃三十餘人,餘下百餘人或死於大火,或被捕殺。匈奴使團被這種特種性質的突襲一舉而下,全軍覆沒!

我閱史及此,已是震驚非常,初始以禮遇不同敏銳察覺競爭者來到時局變化,形勢危急鎮靜果決謀划起事,以劣與對方數倍的人數完美消滅敵人,再一舉多得,斬斷鄯善王后路,鄯善王於匈奴無從辯解,被班超拖下了水!漂亮,漂亮!奇士,奇士也!

班超上奏此次經過,朝廷嘉獎令他主事繼續出使。欲為他增兵,他拒絕了說:「願將本所從三十餘人足矣。如有不虞,多益為累。」
就這麼三十餘人,來一個萬世功業!

第二站:于闐。
漢朝與匈奴競爭西域諸國主導權,漢庭只派了這一個使團,匈奴勢在必得,同時給每一個西域國家派遣了使團。于闐此時由匈奴使節紮根已久,班超乍一來到,就要謀害。
當時西域文明程度低,舉國迷信巫醫,匈奴勾結巫醫,巫醫誘使于闐王對漢使敵視,謊騙說漢使坐騎馬匹可以祭神親自去班超處挑起爭端。
班超當機立斷一刀殺了巫醫,恐嚇于闐王,于闐王見神的使者巫醫沒有漢使好使,立馬倒戈。殺盡匈奴使者。
于闐亦下。

鄯善、于闐為南疆之首,南疆盡伏。

第三站,南北疆交接點,疏勒。
疏勒此時被匈奴盟友北疆強國龜茲佔領附屬。
班超派了當年在鄯善被嚇得慌慌張張的下屬田慮去收復疏勒,田慮這時士別三日、非吳下阿蒙,用計扶持疏勒舊將,助疏勒復國,疏勒倒向漢庭。
當年的小兄弟,也因為跟著超級領袖成長為獨當一面的大才了。

此時竇固出兵征服北疆強國車師,切斷匈奴與北疆盟國龜茲、焉耆聯繫,西域大震,漢庭重設西域都護府,恢復西域控制權。

事已畢召班超回朝。
未及,漢明帝駕崩、漢章帝繼位,龜茲、焉耆等北疆強國趁漢庭國喪叛亂攻陷西域都護府。
班超此時在疏勒,漢庭此時力所難及,令放棄西域,疏勒、于闐震恐,怕復為龜茲、匈奴所滅,以死哀求班超,言視漢使如父母,生死倚仗,班超豪氣又起,違命留下力救西域局勢。

肅宗初即位,以陳睦新沒,恐超單危不能自立,下詔征超。超發還,疏勒舉國憂恐。其都尉黎弇曰:「漢使棄我,我必復為龜茲所滅耳。誠不忍見漢使去。」因以刀自刎。超還至於窴,王侯以下皆號泣曰:「依漢使如父母,誠不可去。」互抱超馬腳,不得行。

收集疏勒殘兵,反撲強國龜茲,一己之力大敗之,上奏漢章帝,欲以一己初起三十六人使團,用西域之兵,攻西域之敵,以胡制胡,就地取材,不費漢庭一兵一卒,收復西域。
十餘年,班超用疏勒、于闐、鄯善之兵,拉攏打壓,俾倪捭闔,大破龜茲、莎車、康居等國,威震西域。

永元二年90年,西亞歐陸四強之一的貴霜帝國欲迎娶東漢公主,被拒絕後大舉來襲,竟被班超以西域之兵大破,而後歷年進貢。
貴霜都敗了,龜茲、焉耆還能如何?西域完全被控制在漢朝手掌之下。

二十載歲月,班超名震天下,封定遠侯。

君不見,漢終軍,弱冠系虜請長纓;
君不見,班定遠,絕域輕騎催戰雲!
男兒應是重危行,豈讓儒冠誤此生?
況乃國危若累卵,羽檄爭馳無少停!

三十六人,平西域三十六國,封侯於萬里之外,如此大好男兒!

漢和帝永元十二年,70歲遠居西域31年的班超申請回國,31年為國開疆擴土盡忠的堅持,年少意氣風發的投筆從戎,在兩年後「不敢望到酒泉郡,但願生入玉門關」終於回到洛陽時,划上了句號。
永元十四年102年,班超逝世,舉國哀悼。

東漢西域都護府地圖

魏晉南北朝

三國事眾所周知,見仁見智,我不論了。

大家於三國事迹人物各自討論吧。

5、6:劉琨、祖逖
未能廣為人知,敘述背景事迹

晉元康五年295年 京畿洛陽

晉惠帝的賈后集團打敗了楊氏外戚集團,控制朝政,賈后的外甥秘書監賈謐總攬大權,一時朝野上下皆行阿諛奉承之事,賈府門庭若市。
以大帥哥潘岳(貌比潘安,就是他,字安仁)為首,大富豪貪官石崇(搜刮無數民脂民膏),名士陸機、陸雲(陸遜孫子)等二十四人,結成利益團伙。經常聚集在石崇在洛陽附近的金谷別墅,聲色犬馬,每日高朋滿座,喝酒賦詩。引領時尚。
那是西晉一朝整個上流社會的現狀,玄學,虛無縹緲的玩意,五石散,嗑藥的幻境頹迷。整個國家的士大夫官僚階層就在這樣空虛奢華、紙醉金迷,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日子裡運行著國家機制。
他們想過明天嗎?還是在逃避著什麼?
縱觀整個華夏歷史長河,也沒有過這樣的時刻,連暖風吹得遊人醉,只把杭州當汴州的宋代,士大夫們也還在忙著黨政,算計,為了一己之私苟且偷安。
這個時代的官僚階層好像空前絕後的迷失了。
不,是迷茫。
迷失只是走錯了路,迷茫是不知道該怎麼走。

那個上流社會的風向標金谷二十四友的人群里有一個年輕人,今年二十六歲,文采很好,個人魅力十足,身邊總能聚集一些對他傾心愿意肝腦塗地的壯士。他叫劉琨,字越石。是漢朝宗室後代,今年在洛陽任司隸主簿,首都的文職工作,他認識了一個同事,名叫祖逖,字士稚,比他大五歲,兩人一見如故。
那時候年輕的劉琨每天混在顯貴中間,希望走上仕途,有所作為。他也是貴族,所以和他們喜歡玩的東西一樣,無非聲色犬馬。認識了祖逖後他們每天開始談論這個國家的前途,自己的理想抱負,對人生的看法。他們很年輕,很聰明,一腔熱血,察覺到這個國家不對勁,兩人說出了在這個歌舞昇平、太平盛世里不和諧的聲音:

若四海鼎沸,豪傑並起,吾與足下當相避於中原耳。

四海鼎沸,那就是天下大亂啊。
王公貴族鐘鳴鼎食,朱門酒肉臭,有誰會願意動亂起來不能安穩享受?
一個貴族公子哥,行為輕佻一心往上爬,另一個恨沒有用武之地,希望動亂一展所長。
一般情況下他們一個會在官僚的政治漩渦里浮浮沉沉,最後難得善終,一個會成為國家威脅,就地撲滅。
但這是西晉啊

中夜聞荒雞鳴,(祖逖)蹴琨覺曰:「此非惡聲也。」因起舞。

永康元年300年
晉八王之亂
諸多宗室外放擁有地方實權後幹掉外戚,爭奪朝廷的主導權,山頭黨派林立,各自於封國起兵角逐。
戰亂開始了,劉祖二人依附各自黨派開始了起伏不定的軍旅生涯。
304年,這一年西晉換了三個年號
永安、建武、永興
年號都是美好的詞,表達君主對自己、國家的希望。可一年內這麼頻繁的更換卻是因為這一年換了數次當權的藩王。
除此之外,還有兩件事:
氐族人李雄在巴蜀造反割據建國,成漢。這是五胡亂華胡人第一個建立的國家。
內附臣服後內遷的匈奴部族酋長劉淵在并州(山西)稱王獨立建國。
五胡亂華、南北朝。
一場長達三百餘年(公元304年至公元589年)的大分裂開始。

光熙元年306年
晉惠帝死,晉懷帝立
東海王司馬越成為了八王之亂中最後的贏家。掌握了西晉朝廷大權。
但是巴蜀割據,北方胡人動亂失地。
永嘉元年307年
司馬越派劉琨為并州刺史,加振威將軍,領匈奴中郎將獨自一人去經營已經淪陷剩下孤城的并州晉陽。

時東嬴公騰自晉陽鎮鄴,並土饑荒,百姓隨騰南下,余戶不滿二萬,寇賊繼橫,道路斷塞。琨募得千餘人,轉斗至晉陽。府寺焚毀,殭屍蔽地,其有存者,飢羸無復人色,荊棘成林,豺狼滿道。琨翦除荊棘,收葬枯骸,造府朝,建市獄。寇盜互來掩襲,恆以城門為戰場,百姓負楯以耕,屬鞬而耨。琨撫循勞徠,甚得物情。劉元海時在離石,相去三百許里。琨密遣離間其部雜虜,降者萬餘落。元海甚懼,遂城蒲子而居之。在官未期,流人稍復,雞犬之音復相接矣。

屬上黨太守襲醇降於聰,雁門烏丸復反,琨親率精兵出御之。聰遣子粲及令狐泥乘虛襲晉陽,太原太守高喬以郡降聰,琨父母並遇害。琨引猗盧并力攻粲,大敗之,死者十五六。琨乘勝追之,更不能克。猗盧以為聰未可滅,遺琨牛羊車馬而去,留其將箕澹、段繁等戍晉陽。琨志在復仇,而屈於力弱,泣血屍立,撫慰傷痍,移居陽邑城,以招集亡散。

彼時河北山西淪喪,大饑荒,流民四地,盜賊橫行。彷彿人間地獄。
劉琨招募了千餘人,一路戰鬥到晉陽孤城,修復城池道路,屯糧安撫百姓,大部分流民回來聚居。
而後募集軍事力量與匈奴展開了收復堅守的拉鋸戰。

在晉陽,常為胡騎所圍數重,城中窘迫無計,琨乃乘月登樓清嘯,賊聞之,皆凄然長嘆。中夜奏胡笳,賊又流涕歔欷,有懷土之切。向曉復吹之,賊並棄圍而走。

月下孤城被圍,劉琨在城樓以胡笳之音誘胡人思鄉。胡笳聲聲里,胡騎盡去。

太興元年318年
可惜,最後劉琨還是無力回天,在西晉滅亡後,東晉拋棄中原,獨自於淪陷區孤軍奮戰,最後一次大的軍事行動失敗後,劉琨投奔自己以胡制胡政策的鮮卑盟友,被背叛而死。

永嘉五年311年
洛陽淪陷,祖逖帶領地方鄉黨數百家去淮泗避難。抵達後被江南的司馬睿任命為徐州刺史。
祖逖立志收復北方,開始為此招兵買馬經營籌備。
建興元年313年
祖逖強求司馬睿,開始北伐。

帝乃以逖為奮威將軍、豫州刺史,給千人稟,布三千匹,不給鎧仗,使自招募。仍將本流徙部曲百餘家渡江,中流擊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復濟者,有如大江!」辭色壯烈,眾皆慨嘆。屯於江陰,起冶鑄兵器,得二千餘人而後進。

祖逖以千人之師,苦心孤詣,收復河南大部,經營據守近十年。建立了東晉立國國防屏障。
大興四年321年

先是,華譚、庾闡問術人戴洋,洋曰:「祖豫州九月當死。」初有妖星見於豫州之分,歷陽陳訓又謂人曰:「今年西北大將當死。」逖亦見星,曰:「為我矣!方平河北,而天欲殺我,此乃不祐國也。」俄卒於雍丘,時年五十六。豫州士女若喪考妣,譙梁百姓為之立祠。

方要大舉光復,天卻不佑君。奈何!

劉祖二人相交莫逆,天下大亂,劉琨孤軍守於北方淪陷之地苦力支持,祖逖於南方貪生怕死之徒中挺身而出屏障江南。
雖功業皆不成,氣節可貫日月矣。以晉朝之萎靡荒誕,國家何幸,有你等二人?
並稱國士,皆難再得之無雙矣。

功業未及建,夕陽忽西流。
時哉不我與,去乎若雲浮。

何意百鍊剛,化為繞指柔。

劉琨 《 重贈盧諶》

7:王猛
其事多為人熟知,依周亞夫,衛青例議論

時人多比景略於孔明。不妨以此為始而論。
孔明少時為琅琊大族,入荊襄後更連結當地世家豪強。不識者以為一村夫,玄德半生顛沛,無一可用輔弼,荊襄士人利益互關,累於其言,孔明欲以經世之才貨於帝王家,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始能展其才略。自此相得。
景略於晉北伐之時,相見王師,灞上捫虱而談,桓溫驚未曾遇此人物,欲以為己用,景略布衣寒士,經世之才,自度江左官宦世族難以容己。既已觀東南人物,拂衣而去。
天下三分,關東慕容燕,承中原舊地,慕容家人才輩出,亦不見能見用。江南晉庭,上文已言,桓溫之位不可得。關中苻秦,地少民稀,氐族不似鮮卑之眾,根基更是淺薄,亟缺治國良才。惜苻健老矣,無覓才之心。不如以待良主。
而後苻生暴虐,百官朝不保夕,上層已有亂意。誰可主篡君得國之事?
苻生暴虐而已,人非愚蠢,言欲除阿法兄弟,即知若有禍事,必此二人。
苻法、苻堅兄弟,二人擇一,苻法權重,苻堅勢微,符法卻甘為其用。
苻堅欲得謀臣行功業大事,景略與其二人知遇,似極蜀漢故事!

苻堅借勢苻法上位,扶植親信掌控中樞,即除苻法。穩定時局鞏固君位分贓於元勛貴戚,以王猛為中書侍郎,委以法令變革,藉此集權。
平定繼位初期叛亂後,由王猛一手主持改革集權之事。一年五升,刺激元勛貴戚,一一除之,氐族鬆散權力結構收回苻堅一人之手。苻堅以非親非故,莫大信任,國士之遇大權盡予王猛,王猛此時國士報之,將氐族政權機制全套更化。法制已備。關中正常運行,完爆天下,人丁財賦兵糧積蓄,富國強兵!

既已富國強兵,效秦皇故事,一掃六合!
王猛此時開始平天下規劃,一一施行:
北方代國漠南鮮卑,收;
隴西異族小患,平;
外圍均已無憂,謀吞燕大計。
燕國慕容恪、慕容垂兄弟國器之才,不能妄動,恪死垂不見用,天賜良機,更兼慕容垂來投,慕容評主事燕國內政已亂。
第一次伐燕取洛陽為策源地,積蓄傾國之力欲畢其功於一役。
第二次王猛再次統帥伐燕,南路從洛陽北上切入河北山西連接的壺關,北路直取晉陽,順利於晉陽會合後,此時關東燕國之地,三大區域:河北冀州京畿鄴城,屏障河南洛陽、山西并州晉陽,俱失,大勢已去。
最後與燕軍主力一戰,燕軍潰敗,進圍鄴城,不久苻堅親帥援軍會師,鄴城不戰而降。
昔日獨步中原的燕國,不過才二十年,就由燕強秦弱的局面被完美的戰略計劃和自身腐敗,滅亡了。

王猛功高蓋世,鎮守燕國故地關東穩定形勢。

局勢穩定回朝主政,消滅涼州漢人前涼政權後患,再取巴蜀做滅晉準備,巴蜀輕易而得,經營時日,即可順流而下,摧枯拉朽。

如此,萬世功業畢矣。

可惜,籌備關鍵時刻,王猛走了。
之前王猛鎮著,快速擴張未曾消化的內部矛盾還可以緩和,本就是想等統一後慢慢消化。但王猛的早死,讓苻堅自己主事,操之過急,王猛臨終囑託,先平內事,即知大患將起。苻堅不能學帝王誅異己之狠決(之前大哥苻法還是他娘下的手),枉自寬仁,前秦收集異族之多,難以整合,內部矛盾伺機爆發,前秦國勢一遇挫折,如淝水之敗,彈簧鬆懈,強力反彈,國亡在頃刻。

自此前秦必然失去了統一的機會。一如苻堅所言:

天不欲使吾平一六合邪?何奪吾景略之速也!

總結王猛從政起一生所為,步步皆是大手筆,大才略,助主君上位集權,更化體制,改革國家結構,富國強兵,軍事謀劃步步到位,猶如神算。

何等才略!!!
何等國器!!!
何等國士!!!

私人以為,猶勝葛公矣。
惜天不假年,人算不如天算,想統一後慢慢消化內部矛盾的大業臨門一腳,毀於一旦。

國士無雙。

應朋友要求,我也自覺一一細數難以等到眾望所歸的當選者。
跳脫一下。

南北朝
隋唐五代

其後再補

先為大家論述
岳飛,于謙雙少保

8:岳飛
我元旦與友人結伴遊歷蘇杭,自杭州西湖雷峰塔經蘇堤至岳廟拜謁。
千年而下,香火不絕。
路遇孩童與父母言:到了嗎?待會就能看見岳爺爺了是不是?
前年在南京,游明太祖孝陵,於城樓上看紫金山下鬱鬱蔥蔥,神道兩旁巍峨肅穆,身後陵墳帝王功業俱為塵土。遊人見小山包一樣高聳的墳墓,大呼:走得這麼累,就為看這個?埋怨不迭。
當時我入岳廟,見墓碑之前,平平凡凡,遊人無所言語,俯首而拜,恭敬而去。心中感慨良久。
國之所以為國,家之所以為家,血緣利益所系。然遇亡族滅種之禍,眾生蠅營狗苟,皆顧自己身家性命為要,拋妻棄子者有之,甘為異族鷹犬者有之。
多難興邦之言何以得成?
蓋有民族精血脊樑,浩氣沖於霄漢,一己之力,感於萬民,丹心赤膽,無論成敗,喚醒激勵民族自豪意氣,民族緊密團結聚之不散。
我華夏數千年,大禍臨頭興亡生死關頭,此類志士不絕,而後方始幾經艱難,屹立世界民族之林傲然雄視!

岳飛者,此類人之無雙者也。

靖康之難,宋廷自取其禍,第一波金兵撤圍未已,即行遣散各地勤王之師。而後徽宗逃難而回,有一時安穩便享一時奢靡,朝中有智之士李剛等人,本可委之以振朝綱,冷落不用,反欲出賣河北重鎮討好金國,主和派甚囂塵上,宋朝開國至此近兩百年,右文抑武、大行科舉養士,養士百餘年,至此都養出了些什麼玩意!!
金軍經前次之襲,宋朝根本虛實、道路交通全部熟知,野心膨脹,積蓄全力大舉來犯。
二次之圍,宋君父子臣下,城中內無強兵,外撤援軍,自己跑到金軍營中投降。
宋廷除趙構外幾乎宗室親王、后妃、子弟被一網打盡。而後被虜北遷,咎由自取而已,卻身為至尊,玩物喪志,陷萬民於水火,生靈塗炭,以君上代表而予民族千年巨恥,宋徽宗父子與士大夫階層罪該萬死!!!
趙構時勢所至,得以留存保宋朝漢人元氣。北方動亂淪陷,兵戈之事起,一時豪傑並起救國。
劉光世淮南,韓世忠江北,岳飛荊襄,吳階、吳璘兄弟川陝,自東而西,一條壯士保家衛國的血肉長城國防線。
南宋得以苟延殘喘。
岳飛于靖康後隨宗澤復京都開封守之,以此為基地力求恢復河北,後不得已宗澤病死,繼任主事之人杜充棄開封。岳飛隨杜充回江南新宋廷效命。
未幾,金軍全力再來要滅此朝食,河南失、淮北失、淮南失、江北失、江南建康(南京)失,臨時安穩之地杭州亦失。
國危若累卵。
趙構乘船出海而逃。金軍搜索不得,回軍,諸將收拾山河。岳飛夥同韓世忠等,層層收復,於金軍回國路線設防,一路趕了回去。
宋廷軍政統帥張俊令岳飛自江南至江西平叛,而後岳飛收復長江中游荊襄六郡衛護江南以為屏障。
自行成軍後,岳飛以荊襄為基地,除洞庭內亂,經營良久,欲共諸路友軍並起協調收復中原。
北伐,諸路友軍戰果不大,除吳家軍血戰立南宋立國柱石川陝防線外,岳家軍獨領風騷,自荊襄一路大捷光復,將士抱必死之心力戰金寇漢奸,致使金國滅偽齊。
兵少回防,劉光世淮西軍腐敗,趙構初欲興復,以此資岳飛之勢,可惜張俊妒忌昔日下屬做大,操作不當致使淮西軍叛變。南宋國防軍事實力大損。
而後二次北伐,背嵬軍顯威,郾城大捷,開封近在咫尺,雖力不能直搗黃龍,河南河北失地光復可期。

大好時機,金牌罷師。

宋廷苟且偷安,軍事力量已就,知金國已有膽怯並列不相犯之意。
主和派主事行削兵裁軍之事。
欲與金國和,必打壓主戰派以示臣服。
韓世忠尚可留,吳氏兄弟根深葉茂國之柱石不可動的底線。
岳飛年紀尚不足四十,明升暗降,諸將皆入朝為宋廷樞密府奪兵權。
尚不足四十啊,主戰派領袖。
即使主和之事成,聲望之隆,在外掌兵之久,實力之強,趙構老時,安穩日子沒享夠,怕是主戰北伐之事再起吧。
是以趙構不留岳飛。

(那日遊歷,在墓碑神道前見四奸賊跪像,我笑與友人言:跪在這的應是趙佶、趙構父子。秦檜等人背了千年黑鍋,也算忠君體國了。)

千古國士,漢民族再難世出的天賜禮物。被漢民族的領導層自己殺害了。

昨夜寒蛩不住鳴。驚回千里夢,已三更。起來獨自繞階行。人悄悄,簾外月朧明。白首為功名。舊山松竹老,阻歸程。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弦斷有誰聽?
岳飛詞小重山,那是一個至高至潔的絕世美玉在濁世的孤獨。

靈旗風卷陣雲涼
萬里長城一夜霜
天意小朝廷已定
豈容公作郭汾陽

9:于謙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北宋理學張載
儒家為歷代士大夫主流,法家之士純以治國,未有儒者之治史輿論話語權。
變法強國之大才略者多以改革破壞士大夫利益集團利益,身死政成,或士大夫反撲身死政滅。商鞅,吳起,王安石,張居正諸人下場,或身死,或倒台,或被污,或清算。
儒家之士,實只飽食終日,碌碌無為,坐而論道者。
漢宣帝見太子漢元帝柔仁好儒,欲易儲以定國本,後因結髮許後故劍情深,不忍而罷。曾訓誡元帝: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奈何純任德教,用周政乎!
所以自古治國,外儒內法,以禮儀之道謊騙黔首,令其忠孝仁義,統一思想,禁錮人性,盲從於上層建築。再主以法令權術,制御萬民。
後元帝純任儒教,果然釀下大禍。
縱觀兩千年士大夫儒士階層,黨爭,非為政見,多因私利,再抑武獨尊,禍國殃民儘是此輩。
偏偏儒士有一套理論: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一步一步的。
大有慈悲救世迷惑之意。
可歷史長河裡多如流沙的他們只會作威作福,士農工商,社會階級等級分明。老子天下第一,你們都是狗屁。文人清高根源在此。
他們只會嘴上說著這一套,做著又那一套。
那句口號: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所謂襟懷,宏願,自己是不信的。有了權柄,天下酒色財勢盡有,還不是要安慰普通老百姓,我們享受這些是因為我們一直在為你們無私付出,殫精竭慮,勞累奔走。
最高的慾望志願:有形的皆有了,這是利,和利總在一塊無形的是什麼?名!
權勢在,利已得,復要天下景仰,萬民崇拜,君上待之如弟子禮,名望於青史千古流傳。
說白了,還不是要做帝王師!!!
帝王師不夠,更要萬世師表!!!
如此貪婪。

可是,浩如煙海的史書里,偶爾會有一兩個人,讓我們看到,他是信那些宏願口號的,那是他的信仰。
那些為了達成如此崇高的宏願理想而做的所作所為,讓他在儒士這個大污泥池裡如沙粒中的蚌珠,璀璨耀眼。

于謙,文以載道。
士大夫階層里那個為了四為真言粉骨碎身渾不怕的真儒士。
明英宗天順元年1457年
北直隸京師順天府菜市口,一個被判斬決棄市的六十歲老人。
圍在法場周圍的民眾圍了里一層外一層,他們沒有在湊熱鬧大聲喧嘩,愁雲慘淡,天際儘是一片哭聲,反覆回蕩著於大人、于少保的悲戚呼喚。
那個將死的老人,不知是否回想起幾十年前的一件事:永樂十九年(1421年)經過鄉試、會試,最後在殿試中了進士的一個青年,走進了官僚體制內。他很年輕,才學很高,別人考了一輩子皓首窮經都難以考到的體制資格他在這年二十三歲就做到了。他走進朝思暮想夢寐以求的仕途,想要達成他不被同輩士子當回事暗笑的崇高理想。
宦海沉浮,國祚多艱,黎民運途,一路走來還是到了這一步。
廷益先生,您後悔過嗎?
在從地方官吏調回京師朝廷中樞那一年:

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

您從未想過後悔!

大明血四百年華夏大恥,一掃腥膻,光復中華,蒙古北返,終為禍患。
燕雲形勝天下屏障,自石敬瑭賣與胡人,四百年不為我有。
朱棣自燕王起家,喜燕地風土,篡位後慮金陵難服,誅異己十族立威,遷都於燕薊欲朝廷自為天下先驅,滅蒙古之患,守華夏安康。
仁宣父子勵精圖治,納諫如流邦國樂。
朱高煦從父定策,自度功大,欺仁宗仁慈、宣宗年幼,效其父故事,志大才疏,不能自制,天下笑柄。
于謙此時初登朝堂,御史監察,一身正氣,於宣宗側大罵朱高煦罪狀,得宣宗賞識,以其年輕,思以鍛造他日大用,委以柱石之望,外放歷練。先出按江西,一洗刑法吏治。明廷加控地方實權,以六部增設副職安插地方主權,于謙前事出彩,破格超遷,巡撫河南、山西。
到任後親自走訪兩省大小地方下級民事,殫精竭慮,為官一任,造福一方。
是時宣宗早逝,三楊輔政,識于謙柱石之才,凡其所奏,一一施行。
後三楊死,王振儒士出身以英宗宦官親信上台總攬大權。
地方資歷已足,方要入京師中樞後備,王振誤以他事生隙,打壓不成,放回地方。
起起落落,再勤懇為民。政績斐然,復起用入京。
這是英宗正統十三年1148年,自宣宗宣德五年1130年以兵部右侍郎下控地方巡撫,到此18年再入朝堂為兵部左侍郎。十八載歲月,彼時風發青年老矣,久不得志,不得入京畿卻不以為恨,一心為民,在其位行其事,百姓承其德安居樂業,宦海污穢,獨行艱難,不改初心,有大德哉!
世人皆說英雄造時勢,時勢為英雄。走向頂峰吧,于謙,你畢生丹心所求,至此可得成安天下之宏願矣。

于謙入朝的第二年,正統十四年1449年,驚天巨變:王振儒士之私心,為帝王師不夠,欲建功業名望於青史,唆使明英宗出居庸關於關外親征自己主事打擊蒙古瓦刺部,喪師大敗,王振身死,至尊被虜。朝中至高層君上空位,決策層百官惶惶,瓦刺欲藉機趁勢奔襲,包圍京師。國家有亡國蹈靖康之危。
宗室親王英宗親弟景帝監國,百官爭議遷都,于謙前以力諫英宗親征,英宗不從,此時見國危至此,百官群僚上級下屬恐懼膽怯欲效趙構故事,洪鐘大呂喝醒眾人:

言南遷者,可斬也。京師天下根本,一動則大事去矣,獨不見宋南渡事乎!

景帝百官醒悟,皆以于謙為主心骨,升兵部尚書,諸事由其主措。于謙隻身肩天下興亡,願粉身碎骨成此大任。
除王振餘黨振朝綱,集地方勤王之師安人心定守備。策立景帝重安國本。
瓦刺圍城:

十月敕謙提督各營軍馬。而也先挾上皇破紫荊關直入,窺京師。石亨議斂兵堅壁老之。謙不可,曰:「奈何示弱,使敵益輕我。」亟分遣諸將,率師二十二萬,列陣九門外:都督陶瑾安定門,廣寧伯劉安東直門,武進伯硃瑛朝陽門,都督劉聚西直門,鎮遠侯顧興祖阜成門,都指揮李端正陽門,都督劉得新崇文門,都指揮湯節宣武門,而謙自與石亨率副總兵范廣、武興陳德勝門外,當也先。以部事付侍郎吳寧,悉閉諸城門,身自督戰。下令,臨陣將不顧軍先退者,斬其將。軍不顧將先退者,後隊斬前隊。於是將士知必死,皆用命。副總兵高禮、毛福壽卻敵彰義門北,擒其長一人。帝喜,令謙選精兵屯教場以便調用,復命太監興安、李永昌同謙理,軍務。


初,也先深入,視京城可旦夕下。及見官軍嚴陣待,意稍沮。叛閹喜寧嗾使邀大臣迎駕,索金帛以萬萬計,復邀謙及王直、胡濙等出議。帝不許,也先氣益沮。庚申,寇窺德勝門。謙令亨設伏空舍,遣數騎誘敵。敵以萬騎來薄,副總兵范廣發火器,伏起齊擊之。也先弟孛羅、平章卯那孩中砲死。寇轉至西直門,都督孫堂御之,亨亦分兵至,寇引退。副總兵武興擊寇彰義門,與都督王敬挫其前鋒。寇且卻,而內官數百騎欲爭功,躍馬競前。陣亂,興被流矢死,寇逐至土城。居民升屋,號呼投磚石擊寇,嘩聲動天。王竑及福壽援至,寇乃卻。相持五日,也先邀請既不應,戰又不利,知終弗可得志,又聞勤王師且至,恐斷其歸路,遂擁上皇由良鄉西去。謙調諸將追擊,至關而還。論功,加謙少保,總督軍務。謙曰:「四郊多壘,卿大夫之恥也,敢邀功賞哉!」固辭,不允。乃益兵守真、保、涿、易諸府府州,請以大臣鎮山西,防寇南侵。

于少保,天下之得以安,皆你一己之力也!

而後于謙獨攬朝堂大全,收拾頹勢。明廷因此一振,走回正軌。
與瓦刺外交干涉,于謙助英宗被釋。景帝幽禁英宗於深宮,本以英宗子憲宗為儲,景帝移皇阼立己子。
景帝太子早逝,病危於宮中。
于謙剛直不阿,惡黨爭之事,京師之戰,將領石亨恃功生驕,欲掌權恨于謙不助己,夥同宦官曹吉祥、朝中野心之士徐有貞,陰謀要得定策復辟之功。
本景帝已無嗣,景帝若死皇阼自回英宗之手,三人矇騙英宗不顧險惡成功奪門南宮復辟。
而後陷害於謙欲奪大權,于謙終究被奸謀所害。

宦海險惡,濁世獨清,早知今日矣。
現世慘禍境遇,後代青史議論,世人譽毀人言,皆於我何干。萬民安康,社稷興隆,唯此一心中所願。
君上待己如何,我亦無悔。
民為重,社稷次之,君為輕。

于少保,理想或我以所能而致達成,或因以我犧牲而成,或不成亦萬死不惜。
你能達成理想,亦是大幸!

PS:
待補他人。
答主都被這篇長文綁定套牢了,眾望所歸的幾位當選者我都寫了長文論述,雖不能將所有人選議論一遍,答主自己差不多已經滿意了,而且幾乎每個當選者文風都不同,答主寫累了。要把精力提出來經營別的坑。
以後如果寫到別的人物,涉及國士,我會補充粘貼過來。
而後有機會有閑暇再一一論述吧。
謝謝朋友們。

本文主觀渲染個人價值,於客觀事實頗多紕疏,本人學識不足,歡迎朋友們指正討論。


國士無雙,致敬《被遺忘三十年的法律精英》。

筆者按:

之前讀過特為感慨,深夜幾乎哽咽,英雄遲暮,無非如此。筆者在原文基礎上審校別字、四處搜集了這批國士文字和圖片資料,並對人物事迹進行增補,以志紀念。

源文章來源於《南方周末》,作者是萬靜波、吳晨光、謝春雷。非常感謝南方周末讓我們這些法律人後輩有機會得知有那麼一群法律群星曾光芒四射過。

-----------------正文---------------
剛才哭了一場,失聲痛哭。看了《南方周末》的一篇報道,題目是《被遺忘三十年的法律精英》。

剛才讀那篇報道,讀到「那個一目失明,用舊信封糊住一邊眼鏡,蜷縮在被子里的九旬老人,「居然是直到去世《哈佛法學評論》都每期給他寄樣刊的大學者,中國僅有的幾個哈佛法學博士之一,前中央大學法學院院長」時,我又哭了。要是世界上完全沒有人記得他,他不至於顯得那麼可憐。

用不著宣揚他們的成就,用不著複述他們的遭遇,用不著指出誰是xx。沒有什麼好說,只有哭一場。

——某經濟學家

(東吳大學—民國時期法學名校,筆者按:當時有個國內法律名校諺語,即南東吳,北朝陽)
【一本詞典引出一群老人】

這是一本有史以來中國最大的英漢英美法詞典,四百六十多萬字,所收詞條已達到四萬五千萬多個,是日本出版的《英美法詞典》的三倍。詞典的最後校樣已經完成。在沒有政府支持,沒有經濟資助,沒有鮮花和掌聲,甚至連正規辦公室都沒有的情況下,兩代學人在默默無聞中歷經九載寒暑的嘔心瀝血之作,終於接近了尾聲。

國家司法部一位司長評價說:「這是個很奇怪的事,一部具有國家權威的詞典,卻由一群無職無權無錢的學人和老人編撰,他們做了我們整個司法行政教育系統想做而做不了的事。」

這本書後面,有一群幾乎被人們遺忘的老人。

這是一些響亮的名字,一些在一九四九年以前就已成為法學權威的前輩名宿:

  • 盛振為,美國西北大學法學博士,東吳大學前校長兼法學院院長;

  • 周枏,比利時魯汶大學一九三九年法學博士;

  • 盧峻,美國哈佛大學一九三三年法學博士;

  • 王名揚,法國巴黎大學一九五三年法學博士;

  • 蔡晉,東吳大學一九三三年法學士;

  • 許之森,東吳大學一九三四年法學士;

  • 盧繩祖,東吳大學一九三四年法學士;

  • 徐開墅,東吳大學一九四十年法學士;

  • 王毓驊,美國印地安那大學一九四九年法學博士;

  • 俞偉奕,東吳大學一九四四年法學士;

  • 郭念祖,東吳大學一九四六年法學士;

  • 陳忠誠,東吳大學一九四七年法學士;

  • 周承文,東吳大學一九四四年法學士;

  • 高文彬,東吳大學一九四五年法學士;

  • ……

這行名單還可以開列很長,他們幾乎全是東吳大學法學院畢業生。

東吳大學法學院,一九一五年成立於上海,是中國在教授中國法之外惟一系統地講授英美法的學院,解放前中國最著名的法學院之一。從一九三O年代到一九九O年代,國際法院一共有過六位中國籍法官,從顧維鈞開始,一直到一九九七年的聯合國前南國際刑事法庭法官李浩培,都是東吳法學院的教授或畢業生。

該校校史上最值得誇耀的一段是在一九四六年:東京審判採用的是英美法程序,由於一時找不到合適的人選,當時的國民黨政府急了,最後,蔣介石點名從東吳大學要人,其結果是—中國赴遠東軍事法庭的法官、檢察官、顧問等人,幾乎全部來自該校。

然而,這些二十世紀上半葉中國法學界所能奉獻出來的最優秀人物,「一九四九年後,他們中留在大陸的,卻幾乎都做著與法律無關的事:英語教師,或者勞改犯—對師生而言,與東吳法學院的關係成了一種罪過。」(引自《培養中國的近代法律家—東吳法學院》,第二九三頁,康雅信)

這些卓有學識的才智之士,他們後半生是怎樣的?他們以及家人怎麼度過那個風雨飄搖的年代?

【他們的晚年】

由於編撰詞典的緣故,中國政法大學的薛波曾三十多次到上海造訪這些老人。

(青年時期的周枏先生,著有經典《羅馬法原論》,筆者按:先生雲欲治法學必先治民法,欲治民法必先治羅馬法。)

周枬,年過九旬,被當今法學界喻為「羅馬法活詞典」。一九二九年受胡適推薦,留學比利時,成為一九四九年前獲比利時魯汶大學博士學位的五個中國人之一。不久前,商務印書館出版了「百年文庫」叢書,作者都是王國維、胡適、陳寅恪等百年中國學術史上的名家,而周枏是叢書作者中在世的惟一一位。

如此一位法學大家,薛波怎麼也沒有想到,他竟生活在那樣的環境里:上海南昌路二八二號,一棟破舊的兩層小樓房。樓道陰暗,木質樓板年久失修,走上去吱吱作響,牆角到處是蜘蛛網。

周枏就住在二樓一間十幾平米的房子內。一台黑白電視,一個單開門冰箱,就是周枬的全部值錢家當。

(老年的周枏先生)

一九五O年代中期,正在最高法院西南分院工作的周枏,突然被下放到青海師範學院圖書館。從此,在距離故鄉上海數千里的地方,周枏度過二十多年近乎青燈黃卷的生活。直到一九八O年,周枬進入安徽大學。在安大工作十年直到退休後,由於沒有房子,周枏只得回到上海。

現在,周枏先生又搬回了安徽女兒家,由於行動不便已坐上輪椅,而上海居所終年不見陽光,到女兒家也只是實現了在戶內晒晒太陽的願望。

在哈佛大學博士盧峻先生家裡,惟一的電器是部巴掌大的電扇,十二元錢買的。九十多歲的盧峻一目失明,戴著用舊信封糊住一邊的眼鏡,蜷縮在被子里。有病了,不敢去醫院,也吃不起葯。誰能想到,這位早已卧床不起的清瘦老人,居然是直到去世《哈佛法學評論》都每期給他寄樣刊的大學者,中國僅有的幾個哈佛法學博士之一,前中央大學法學院院長。

面對另一位一九四四年獲得東吳大學法學士的老人時,薛波發現:他上衣的五個扣子,竟然都不一樣。

也許,一九三O年代曾為浙江地方法院和上海特區法院法官,一九五七年後執教於上海向陽中學的蔡晉先生,是晚景最為凄涼的一個。他和小兒子一家住在一起,一個小房間,竹屏風後面,一張床板,很薄的被子,這就是他的卧室,裡屋住孫子和孫媳婦。一個破舊奶粉罐,裝著蔡晉的全部「貴重」物品。

【筆者檢索附加:退休後蔡晉到了上海社會科學院法學所,重新得以接觸法學,興奮不已。雖然沒有工資可拿,他仍然願意每天走很遠的路去上班。《元照英美法詞典》編撰者找到他時,他也同樣高興,他對與他討論審校稿的1951屆師弟蔣一平說,以為這一輩子法律再也不能派上用場了。

再也擠不動公交車後,蔡晉也不去法學所了,不再領慢慢從4元錢漲成25元錢的月票補貼。老伴去世後,他獨自一人住在上海一個里弄的底層小間里,經常靠出去買碗餛飩或一個餅解決吃飯問題。他沒有等到參與編撰的英美法詞典的出版。】(此段來源:選自《法治周末》)

病重後的蔡晉住在上海南京西路的一家社區醫院裡。如果不是上海社科院某負責人為其疏通,是難以入住的。即便這樣,他也只能被安置在一個封閉的陽台里。

彌留之際,薛波去醫院看他,目睹了難忘的一幕:蔡先生孤獨地躺在陽台一角,而另一角,恰是護工的休息處。

當《英美法詞典》的編撰工作接近尾聲時,蔡晉溘然長逝。陪伴蔡先生進入另一個世界的,除了他的一九三三年東吳大學法學士證書之外,還有他親自審訂的《英美法詞典》稿件,四十九頁,輕輕地放入他的靈柩內。

【被改變的命運】

在上海、南京、杭州,薛波走訪了數十位東吳學人,幾乎每個人都有一段不堪回望的過去。

(95年:晚年盛振為先生在上海家中)

盛振為,東吳大學首任華人教務長及後來的法學院長,曾著有《證據法學》、《英美法的審判制》等。後被打成「xxx」,被判處在甘肅勞改十年,後因宋慶齡說情,六年後才被釋放。到了一九八Ο年代,昭雪。

(高文彬先生在遠東國際軍事法庭)

高文彬,八十一歲,曾任遠東國際軍事法庭翻譯、中國檢察官秘書,當年他從卷帙浩繁的資料中找出了證據,將土肥原賢二、板垣征四郎這兩名原可能逃脫罪責的戰犯送上絞架。一九五二年後高先生被打成「xxx」,在鄱陽湖修大堤,一修就是二十八年,每天挑土幾十趟,累得連早晨上工的擊鑼聲都聽不見。一九八Ο年代初獲得平反,有關方面要給他補償損失,他說:「我人生中最好的時光,能用錢補回來嗎?」最後他沒要。

(左:晚年的高文彬先生)

俞偉奕,日寇侵佔上海期間,他埋頭治學,繼續攻讀獲碩士學位,抗戰勝利後從事律師和法律教育工作,一九四九年後,因有參加東京審判的同學留在日本美軍基地工作,在歷次運動中被斗,一度連生命都無法保全。

周承文,一九六九年後回老家湖州鄉下做村文書。一九八Ο年代末,被聘到當時的杭州大學教書,成為浙江省起草涉外法律文件的專家,「寫的英文,就像報紙上印出來的一樣。」曾長期住在團結戶里,共用廚房衛生間,每間房只有七、八平米。

王毓驊,美國印地安那大學的法學博士,在街道副食門市部工作了許多年,直到一九八Ο年代才到南京大學任教。

徐開墅,抗戰後的東吳大學教授,一九七九年後,他以上海社科院無編製的特約研究人員身份,為上海的法制重建殫精竭慮。一九九九年去世時,一些人才知道——他當了三十年的中學教師。

(晚年徐開墅先生)

「他們是無辜的。」二OO二年十月上旬的一天,在中國政法大學那間小小的詞典編輯部里,《君主論》等名著的中譯者—中國政法大學教授潘漢典先生對記者說。他今年八十一歲了,也是東吳大學畢業生中不多的從事法律教育的幸運者,他因接觸蘇聯法律較早,幸而躲過了那場災難。

潘先生談到動情處,他甚至落淚了,為他那些受難的師長和系友。

【他們被忽視的代價】

隨著中國對外交往的深入,英美法教育重受重視,這些飽受摧殘的東吳學人又被起用。但這些東吳遺老平均年齡已逾七十,在英美法教育被人為割斷了三十年後,我國在這方面後繼乏人。今後還有沒有合適人選出任國際大法官職務?中國駐海牙國際法院前法官倪征日奧先生深為憂慮。

「英美法研究太弱了。」

一九九三年,薛波正在中國政法大學讀研究生,某天在查資料時,他和同學突然發現:國內居然沒有一本適用的英漢《英美法詞典》。

這實際上擊中了一個要害:我國當代的英美法研究太弱了。

(在遠東國際軍事法庭上,倪征噢先生進行詢問)

「有著上千年歷史的英美法,是與大陸法並行世界的兩大法系之一。」接受《南方周末》採訪時,美國斯坦福大學法學博士、中國駐海牙國際法院前法官倪征噢說,「它被廣泛應用於美、英及澳大利亞等英聯邦國家,以及中國香港地區。目前,聯合國國際法院運用的司法程序依據英美法;國際貿易的基本規則同樣依照英美法。」

「正因中國沒有英美法詞典,我們誤譯了很多東西。」中國政法大學教授潘漢典用了一個例子,來說明一個完備權威的英漢法律詞典的重要性:

Asylum——一個世界通用的法律術語,卻被我們譯成居留權,而且寫進憲法,一錯三十年,從一九五四年——一九七五年——一九七八年最後到一九八二年,三次修憲,錯譯均沒有被發現。到一九八五年修憲時才得以改正。

據介紹,中美入世談判多次陷入僵局,與雙方是用兩種概念說話有很大關係。而在實踐中,因沒有嚴謹的英美法律辭彙漢語對譯詞導致的教訓,同樣不在少數。

一九九Ο年代中期曾發生過一件事,國內某銀行給美國方面開了十幾張匯票,因具名問題,美方最多可以領取一百億美金。這一下中方急了:精通英美法、英文又好的中國律師在哪裡?最後,高宗澤律師(時任中國律師協會會長)臨危出征,最終不辱使命,為中方挽回了損失。但辦案經費也高達人民幣九位數。

薛波們的工作就在這樣的背景下開始。詞典該怎麼編?誰也沒經驗,就摸著石頭過河。最初,在中國政法大學某間宿舍內,從早上八時到深夜,幾十名年輕的法學者奮戰了兩年,一些初步成果,終於辛辛苦苦做了出來,但拿給那些有深厚英美法學養的前輩學者們一看——幾乎都過不了關。

這不是他們的個人問題,在把英美法教育傳統人為割斷幾十年後,要想重新接上這條法律文化的血脈,非一朝一夕可以做到。

薛波從一個偶然的機會了解到:一批東吳大學法學院的前輩今天仍生活在上海,最合適的審稿人找到了!

【嚴謹和精神的力量】

五年過去了,薛波仍清晰地記得第一次拜望老人們的情景:在盧峻先生那間小屋中,盧先生顫巍巍地坐起來,斜靠在破舊的藤椅上,薛波說:「不管什麼原因,世人可能會忘了您,現在也確確實實忘了您。」老人的聽力已嚴重衰弱,薛波只能半跪在地,伏在他耳邊說,「但您不僅有精深的學問,您還是一個時代學術高峰的象徵,請您務必要參加我們的工作。」

風燭殘年的老人靜靜地聽著,渾濁的淚水從眼眶中流出,「我答應你。」

在華東一帶,薛波共找到了十四位老者參與《英美法詞典》的編輯工作,除了以上提到的,還有許之森(一九三Ο年代上海律師工會監事,解放後一直以中學教師為業)、蔣一平(一九七九年前為新華書店店員,一九八Ο年代後成為華東理工大學外語系主任)……

審稿老人的平均年齡為八十四歲,這是他們人生中最後的奉獻。

老人們以極其嚴謹的治學態度投入了工作。一個例子被薛波們引作範例:僅為了審訂一個詞條——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Law(美國法),盧繩祖先生就為其寫下了兩千多字、長達六頁紙的注釋。結果,近九十歲高齡的老人得了腦痙攣,被送進醫院。

(嚴謹治學的盧繩祖先生)

周枏先生的手高度顫抖,已無法將字寫清。他便委託八十多歲的夫人——三十年代的經濟學學士,將改正後的稿件一一謄抄。

為了校訂一個詞條,盧峻先生把另外一位老先生請到家裡商榷,當著薛波的面,兩位老人竟然激烈地爭執起來。

王毓驊先生目力已衰,必須藉助自然光看稿子。但他家中又沒有陽台,每次看稿,都必須往八里外的女兒家。

而潘漢典先生在手術前的四十八小時,仍掛著尿袋審稿。

(1948時的潘漢典先生)

是什麼使得這些耄耋老者不計功利地投入到這項事業?對他們中的絕大多數而言,詞典出版也好,不出也罷,都已是「寂寥身後事」,即使可能會有的現世聲名,也與他們無干。

「不為什麼,我就應該干。我作為一名比較法教授,中國有這樣的事,我當然要去做。」潘漢典先生對記者說。

潘先生母親在抗戰中家破人亡,去世時,留給了他兩句話:「你要做一個有益於社會、仗義執言,無愧於你父母的中國人。」

潘先生以促進我國法學和法制建設現代化為目的,致力於介紹當代外國法學,投身英美法詞典工作即其一端。他說:「其他,我沒什麼好說的。」

【幾乎沒人要求署名】

留給薛波的是一筆豐厚的精神遺產。

他多次向記者提起老人們在上海第一次開會的情景,那是一九九七年,十幾個東吳老人聚集在淮海路上海社科院一個小會議室里,五月的上海已經很熱了,會議室沒空調,房間悶得要命,老人們卻討論得很熱烈。會後,薛波要找一家好點的飯館吃飯,老人們死活不答應,「很好了,很好了」,每個人都這麼說,最後進了家快餐店,一人一份盒飯,十塊錢,老人們卻吃得很香。

幾乎沒有人要求署名,儘管他們都知道,這一定會是一項青史留名的事業,「千萬不要署名,我年輕時就這樣。」潘漢典先生和薛波去看望盧峻先生時,盧先生拉著兩人的手多次叮囑,不僅如此,就連六百元審稿費盧先生都捐給了編輯部。

他們銘記著東吳大學的校訓:養天地正氣,法古今完人。

【誰來承認他們的價值】

在近三十年的被xx、被xx生活中,幾乎每位老人的心靈都受到深深的傷害。

除了寶貴的時光,被剝奪的,還有他們的才華和智慧。學者以學和思為業,然而他們卻被迫停止學習和思考了近三十年。薛波曾多次到過每位老人的家,幾乎每個老人家裡都看不到書,那時是不敢有,現在則是沒錢買。審稿時有時為一個詞甚至要去開架書店查閱。

「並不是我有什麼能力說服了他們,而是他們的生命被埋沒太久了,他們已經感到,自己的才學將隨著身體的衰退而喪失,他們無法拒絕生命的召喚!」

老人們的奉獻,唱響了一麴生命的讚歌。「他們是人,是活生生的人,需要榮譽、尊嚴和承認。」薛波說,「這些風燭殘年的老人,他們努力工作,是在響應他們內心深處的悸動。」

盧峻先生去世後,在葬禮上,他女兒再三向薛波致謝:「謝謝你們,我父親一生的價值,通過你們得到了承認!」

薛波曾多次到敬老院看望蔡晉先生,「我每次去看他,他都非常高興,他臉上浮現出一種孩子般的笑容,不停地想說話,他看著我的眼神,明白無誤地告訴我:他很希望能把他的所學,奉獻於社會,很高興他的存在對他人有價值。」

可是,幾乎沒人關注這個風燭殘年的老人。薛波曾看過他年輕時的照片,西裝革履,面目清秀,一個曾經的翩翩英俊少年。誰能想到他的晚景竟如此凄涼

不是所有東吳老人都接受了薛波邀請。一位耶魯大學法學碩士、一九四一年就拿到巴黎大學博士學位的老人用一封信作了拒絕:「我一隻眼失明,不能看了,而且這麼多年不搞法律。」

薛波也遇到了一些他難以理解的現象。一位東吳老人把自己的專業知識,甚至遭受的苦難,全都忘得乾乾淨淨,薛波說:「她越平靜,越不反省,我越覺得我們的可憐,是什麼力量能使得一個人徹底轉向,把過去生活的所有痕迹都抹掉,一點也不剩下?」

受牽連的除了他們,還有他們的家人。

蔡晉先生的四個子女,除了一個在上海,其餘都在新疆、貴州等地,具體情況薛波沒有問過,可以想像的是,作為「舊xx人員」子女,他們的命運又會好到哪裡去呢?

薛波有次看望一位老先生時,老先生孫女正好在場,她很不高興,「你們來找我爺爺,要是他累病了,誰來照顧?」「是啊!」薛波也這麼想,「來尋求老先生幫助,又沒錢給,完了拍屁股走人,真是累病了,我們能幹嘛?」

盧峻先生有三個孩子,女兒是音樂學院的教授,退休快十年了,一直伺候父親,一天都不能離去,「我還是個搞藝術的」,私下裡她對薛波委屈地說。薛波想了很久,然後回答說:「您這是在為國家盡責。」眼淚刷一下就流了出來,她點頭:「我也是這麼想的。」

【遺憾和擔憂】

近幾十年來,我國的英美法教育一直受到冷落,直到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後,才發現問題的嚴重性。

早在一九五七年,哈佛博士、東吳大學法學院末期院長楊兆龍就在《文匯報》刊文指出:「過分強調法律的政治性而基本忽視了它的專門性和科學性;將黨外的『舊法出身』的人士估計得很低,認為他們不可能或者很難改造為對新社會有用的法學人才。」

而隨著一九五二年東吳大學被撤銷,英美法教育在中國大陸被迫中斷了。

讓人痛惜的是圖書館,早在一九三五年底,東吳法學院圖書館已擁有法律類圖書達兩萬多冊,被稱譽為「遠東最佳法學圖書館之一」。即使在抗日戰爭時期,這些圖書也被師生們轉移隱藏起來,但在一九五二年後,該圖書館遭到了破壞。那些圖書再也沒有完整地收集起來。

到了一九八十年代,隨著中國對外交往的深入,英美法教育重受重視,這些飽受摧殘的東吳學人又被起用。九十年代香港原有英文成文法的審查,就全部由這些東吳遺老完成。他們平均年齡已逾八十。

(青年倪征噢,獲斯坦福大學法學博士時)

在英美法教育被人為割斷了三十年後,我國這方面的人才後繼乏人。不知道以後還有沒有合適人選出任國際大法官職務,中國駐海牙國際法院前法官,以及他的東吳同班同學李浩培先生都有這種顧慮,一九八四年,倪征噢往海牙國際法院就職時年已七十九歲,一九九三年,李浩培就職時更達到了八十歲高齡,離任時已屆九十一歲。

中國駐海牙國家法院前法官倪征噢

【我們在傳承】

作為《英美法詞典》的主事者,薛波已在中國政治大學3號樓323房內度過了近10個年頭,這個十餘平方米的房間,既是編輯部、辦公室,又是會議廳和接待間,很多時候還是薛波的卧房。人說「十年磨一劍」,但十年都快過去了,詞典還沒有出版。

沒有錢,且不談稿費,僅是買必需的國外原版書就用了幾十萬元。最缺錢時,電話都打不起了。他曾滿世界地尋找援助,從國內的若干科研機構、律師樓、大小公司,到國外的基金會、富商,為了省下郵資費,連寄往國外的信件,都要由朋友帶出國後再寄。

這是項艱辛而瑣碎的事業。他一人幾乎身兼了所有必需的「職務」,如果那也是職務的話,從策劃,主編,到總聯絡人、債務人、辦公室秘書、會計、資料複印員、電話接線生、值班人、運輸司機——僅為了把初稿帶到上海給東吳老人們審校,薛波數十次往返於京滬之間。5年來,光裝送稿件的旅行箱,就拖壞了好幾個。

最讓參與者們感慨的是目前國內學術界的浮躁,以及對基礎研究的漠視。現作者於中國農業大學的車雷講師參與此工作6年,他認為:「這樣一項耗時多年的工程,付出與回報是嚴重失調的。而當今有些領導更喜歡短、平、快地出政績。同樣,時下也沒有一位當紅學者願花如此精力去當詞典人主編。工作太基礎了,評定職稱沒用,甚至不算學術著作。」

與此相應的是奇低的稿費標準。現在連普通的漢譯英稿費,都已達到千字200~300元,法律類理應更高,而這本詞典仍只有千字20元。全書460萬字,數百名一流法學者的8年心血,只抵得上22萬元稿費。

同樣還有某些官方機構和肉食者對文化事業的冷漠。在近10年的時間裡,這個本應由政府承擔的基礎文化建設項目,沒有得到任何官方資助。中國政法大學原校長江平曾多次親筆寫信請求有關部門支持,但結果往往是不了了之。

由於嚴謹的審訂工作的需要,詞典的出版周期一次次往後拖,然後,一位大學副校長居然說:「什麼書要編7年?」這位副校長不知道,除了日本的《英美法詞典》外,美國由梅隆基金會贊助,密歇根大學組織編撰的《中古英語詞典》,用了70年時間,耗資2200萬美元才出版完成。出版後,那些長期生活在中古時代語境中的法學者,幾乎已無法適應現代生活。

關山重重。要換了一個人,也許早就放棄了。但在薛波看來,這些困難都算不了什麼,「是我們自己要承擔的」,「和東吳老人相比,我已經很好了,我還有精神享受。」

這些年下來,薛波39歲了,仍孑然一身,個人已負債40萬元。

支撐他這麼做的到底是什麼?

他自己的說法是:「這是命運,一個人只能做他要做的事。」

當年一起共事的夥伴們早已星流雲散,各奔東西,只有他還在堅持著自己最初的抉擇。當年有同事突然要出國了,根本沒想在走前請同仁們聚一下,當著大家的面,薛波痛哭失聲,他覺得:「友誼、理想彷彿一下被背叛了!」

薛波清醒地認識到在當今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的巨大難度,儘管有些悲觀,有些灰調,但一旦認準了目標,就決不放棄。他曾想編完詞典後,就出國去,但後來他想,「幹嗎要出去?」

「我覺得世界很完美,因為美和真的價值就在那裡,不變的,亘古的,你只能堅守。」

薛波是幸運的,他不僅找到了東吳老人,還遇到了一些志同道合的師友,他們是:黃風、方流芳、何家弘、朱勇、金海軍……這樣的名字同樣有長長一串。

「要是有了錢,一定要老人們在上海買個好點的房子。」這是薛波的願望,但直到現在,老人們的審稿費用都還欠著。

作者:萬靜波 吳晨光 謝春蕾
來自:南方周末
日期:2003年1月

【詩睿後記】

(筆者的元照英美法詞典,於幾年前深夜讀書時)

筆者讀書時常用這本詞典,《元照英美法詞典》之於國內法律人,幾乎於《現代漢語詞典》之於語文教師。讀完本文內心特為沉重,憤懣乎,無力乎,當痛哭一場。法律的生命就在這樣的一群法律精英之間傳遞,但這些前輩生命已經所剩無幾。去年年末在律所和小韓律師接待一位來自日本姓胡的客戶,私下聊天得知其父親就是東吳大學法學士和耶魯大學的博士,好友相邀出山卻拒絕參加《元照英美法詞典》審校的人。問其為何?答曰不被信任,雖然建國後短暫在抗美援朝板門店等國際談判中出力,但隨後屢次運動中都被拉出來,心力憔悴,杯弓蛇影,便不如:管他冬夏與春秋,我自小屋成一統。

【燕大元照評論】

這不是一部簡單的詞典,通過這部詞典我們可以看到5萬餘詞條背後幾代學人的執著和辛勞,他們為了完成詞典的編纂,始終做到:一絲不苟,盡心竭力,一以貫之。三個詞,十二個字,卻苛刻得令人敬畏——要耐得住寂寞,頂得住困難,經得住誘惑,數年如一日,全心全力做好一件事。

特別是該書審訂者——那些在1949年以前就已成為法學權威的耆宿,那些東吳法學的老人們,他們為詞典作出了重要的貢獻。很難想像,如果沒有《元照英美法詞典》,這些老人們能不能再聚到一起;如果沒有《元照英美法詞典》,這些曾經有著響亮名字的老人們會不會帶著遺憾而去。他們的學識與才華如果不能憑藉這一部詞典得到銘記與傳承,這對我國英美法的研究、教育,無疑是巨大的損失。

【附東京大審判中方部分人員名單】

遠東國際軍事法庭上,採用英美法程序。負責審理28名甲級日本戰犯的《東京大審判》,開庭計818次,以6票對5票的微弱優勢,將28名甲級戰犯繩之以法,法庭上中方人員中半數出身東吳大學法學院,包括:向哲浚(檢察官)、倪征噢(首席顧問)、桂裕、鄂森(檢察官顧問)、裘邵恆(首任檢察官秘書)、高文彬(翻譯、檢察官秘書)、方福樞、楊壽林(法官秘書)、劉繼盛、鄭魯達(翻譯)。 

【筆者再評】

然則何以謂之國士?《左傳》雲,「國士在,且厚,不可當也」。這些法學精英們曩昔則為國致力於正義,在東京大審判上據理力爭為中國贏得了尊嚴;棄置則不悲不喜,老驥伏櫪,猶有壯心:為國家法學事業披肝瀝膽、鞠躬盡瘁,窮盡最後的生命來編著審校《元照英美法詞典》。單以此作彪炳,可為國士,復論東京審判歟?

何以東京審判謂之國士?東京審判採用英美法系對抗式審判方式,控辯雙方地位平等,故而控辯雙方的交鋒是定罪的關鍵,法庭遵循「無罪推定和證據規則」。因此,在最終宣判之前,被告人席上的戰犯們是不能被認為有罪的,而如果他們在控辯雙方的交鋒中佔據了優勢,甚至有被判無罪的可能。在法庭上經過激烈的辯論之後,法官從檢方和辯方提取合理部分做出判決。在整個東京審判過程中,中國代表團不滿20人,而為戰犯辯護的龐大律師團隊(美日兩國)幾乎達到了200人。個中艱辛曲折可想而知,中國在法庭上十分吃力,是這些法律人在東京審判中力挽狂瀾,利用良好的法律素養和訴訟技巧以微弱優勢(6:5票)使得戰犯被送上絞刑架。假如法律有戰場,這些法律人前輩就是參加「國戰」的勇士,以弱抗強,以少擊多,毋論它爾,可憑此謂之國士無雙否?

為符合知乎規則,筆者對正文有刪減改動,否則不能過審。其諸如部分人名、時代細節等,原文更令人悲憤交加。

原文鏈接,參見南方周末:

http://www.infzm.com/content/31444?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


提名戰國初期趙襄子門客 張孟談,讓我們回到三家分晉的年代。

三年圍城

趙襄子到了晉陽之後,開始檢修城牆,巡察錢糧兵器。很快他發現了一個大問題,沒有箭矢!守城沒有箭矢還守個屁啊!


他的家臣張孟談(很有名,很有才)很淡定地告訴他,不急,晉陽行宮的城垣裡面用的都是一丈長的楛木,你把它們挖出來用吧。


又發現了一個大問題,沒有箭頭!沒有箭頭射不死人啊!


張孟談又說了,不急,晉陽行宮的柱子都是銅鑄的,你把它們熔了用吧。


城牆堅固,糧食充足,箭矢齊備,上下一心。智伯,就等你來了!


智伯的速度也不慢,帶著聯軍就來了,瘋狂打了三個月,沒打下來。而我們都知道打不下來的原因。


不打了,圍城。這時不知是誰給智伯出了一個狠招——決晉水灌城。


這下要命了!


晉陽城緊靠著晉水,這一決堤,整個城都被淹了,一淹就是三年。


這回城池成了名符其實的「城池」,一片水啊,做飯的灶台被水泡塌了,房屋也不能住了。趙氏族人和晉陽居民只能住在樹上,在樹枝上吊個鍋做飯,舀一瓢水就能煮湯,運氣好還能舀到一隻青蛙解解饞。淹到最後,水位都快沒掉城牆了,大家開始易子而食。這些都不是我胡扯的,史書描述的確實是這種慘象,包括青蛙。


即便這樣,晉陽人民仍然緊緊圍繞在以趙襄子為核心的族中央周圍,沒有一點叛變的念頭。這全是當初趙簡子和尹鐸積下的功德,時至今日,人們仍然沒有忘記。


做了三年人猿泰山後,趙襄子受不了了,他對張孟談說,糧食快吃完了,士兵病的病、疲的疲,都無力守城了,我也堅持不下去了。咱投降吧。


張孟談不高興,我聽說「不能挽救城池,不能轉危為安,那就不用尊重我們這些用智謀的人」。所以,請你別再說投降之類的話羞辱我,讓我出城去見韓、魏的家主吧。


好,全靠你了!

一句要命的話

城裡不好過,城外就不一樣了。這不,智伯看著被水淹的晉陽,一種即將勝利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看你們還能撐多久!


有一天,智伯去巡察水勢,順便叫上了魏桓子和韓康子。


這三個人同坐一輛戰車。戰國的戰車上一般有三個人,中間那人是御馬的,也就是司機;右邊那人拿著武器,是警衛員;左邊那人才是主將。


要不怎麼說智伯霸道呢,他在戰車上自然是主將,但為他御馬的是魏桓子——魏氏首領;為他警衛的是韓康子——韓氏首領。這待遇真是高啊!


巡著水勢,看著晉陽,智伯難掩心中豪情,感慨的說了一句話,一句要命的話。


我現在才知道,河水也可以滅掉一個國啊!


這話本身倒沒什麼問題,關鍵是說的場合不對,說的對象不對。當然智伯抒發完感情就拉倒了,自然也沒想到這句話有多麼危險,多麼致命。


先看看兩位聽眾的反應:


魏桓子偷偷地用胳膊肘搗了一下韓康子,韓康子悄悄地踩了一下魏桓子的腳。


這倆人不是在掐架,而是在搞小動作,礙於智伯在場,不敢說出來。我來替他們說出來吧。


魏桓子:聽到了吧?你們韓氏的都城平陽不是靠著絳水么?嘿嘿嘿嘿……


韓康子:你也聽到了吧?你們魏氏的都城安邑不是挨著汾水么?呵呵呵呵……


苦笑啊!倆人心知肚明,智伯滅完趙氏,必然也會這麼對付我們啊!嗚嗚嗚嗚……


每當看到這一幕,我總是覺得畫面很滑稽,尤其是那倆家主的小動作。


說者無意,聽者有心,禍根算是種下了。


前面提到了韓、趙、魏三家都有能出謀劃策的家臣,其實智氏也有,有一個叫絺疵的人,敏銳地發覺了韓康子和魏桓子的異常,便去向智伯報告。


韓、魏必反!


莫名其妙啊。智伯就問,你咋知道的?


以人之常情推斷出來的。你想啊,我們帶韓氏、魏氏攻打趙氏,趙氏滅亡之後不就輪到他們了么。咱跟他們約好滅趙之後三分其地,而趙氏已經堅持不住了,馬上就要投降,可韓康子、魏桓子都沒有高興的神情,相反卻憂容滿面,這不是要反了么!?


有道理!等我明天確認下。


第二天,智伯把韓康子、魏桓子叫來了,準備質問他們,只是他的方法實在是太直了。


智伯先是把絺疵的話複述了一遍,然後問,你們要反么?


韓康子、魏桓子連忙搖手,哪能,哪能呢。這絺疵不是個好鳥,他必是為趙氏遊說來離間我們的。否則的話,我們兩家為啥不撿分趙氏土地的現成便宜,而要冒險做不可能成功的事呢?


智伯高興了,說的也是,我料你們也不敢!


當我看完這段的時候,還特意去查了下智伯的年齡,雖沒有準確數據,但我據史推算了下,他此時至少三十五歲。可看他的這番表現,尤其是當面問人反不反,我實在無法理解,成年人誰能幹這事啊?


韓康子、魏桓子解釋完之後就離開了,然後絺疵走了進來,臉色鐵青,家主為何將我對你說的話告訴他們?


智伯很驚訝,你咋知道的?


我咋知道的?!他們剛才出去的時候,死死盯著我看,走得又很快,所以我猜肯定是這麼回事。


說就說了唄,還有啥大不了的。


智伯一點悔意都沒有。絺疵很失望,又氣又急直跳腳,這麼大的人了怎麼還跟小孩一樣幼稚呢。


我也很失望,因為智伯既然是智氏家主、晉國正卿,怎麼著也不能就這水平吧,而事實的確就是這樣。再看看韓、魏兩家家主,那才真是優秀演員呢。


大致的形勢就是這樣,智伯就快成功了,趙氏就快守不住了,韓、魏各有各的小算盤。

結盟

張孟談來了。


他偷偷地出城去見韓康子、魏桓子,說你們不知道唇亡齒寒的道理么?現在智伯帶你們攻打趙氏,趙氏亡了馬上就會輪到你們。


韓康子、魏桓子也是一臉愁容,我們自然知道這個道理。只是……


這兩個人不光知道這個道理,也知道張孟談來是為了什麼,這種見不得光的陰謀是有著極大風險,他們不能不小心。


只是怕大事未成就走漏了風聲,那我們兩家可就大禍臨頭了。


張孟談心裡笑了,想原來你們擔心這個啊。但為了結盟,必須得消除他們的擔憂。


計划出自兩位家主的口,進我張孟談一人的耳,別人不會知道的!放心吧。


我們也忍了很久了,這份屈辱、這份恐懼,是時候該還給智伯了。干吧!


三個人秘密商議了一整天,包括滅智的具體計劃、如何瓜分智氏土地等事宜。自此,韓趙魏聯盟結成。多像是經典的三國殺局,主公欺人太甚,內奸和反賊聯合起來了。

只是因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

為了不使智伯疑心,張孟談去朝見了他,可能說了些我們要投降但要有什麼條件之類的假話,然後光明正大的回到了城中。


可恰好在出轅門的時候,他遇到了智果——一個極其聰明的智氏族人。


張孟談跟智果互相打了個照面,心裡都盤算著,誰也沒說話,擦肩而過。


智果急忙去見智伯,對他說,韓魏兩家怕是要叛變了。


為啥?


我剛才在轅門那遇到張孟談了,他表情很傲慢,走路抬腳也很高。(其實我是沒看出來這有什麼)

不能夠!我都跟韓魏兩家主說好了,滅趙之後三分其地。這是我親口許諾的,他們必然也不會騙我。你放心吧,別亂說!


智果沒答話,出去了一趟,然後又回來了。


我剛去見了韓魏兩家主,他們的神情都有些緊張怪異,早晚必反!不如現在殺了他們。


韓康子的家臣段規怎麼評價智伯來著?貪便宜而剛愎自負。下面有請智伯現身說法。


智伯不服氣,就是不信智果的話。我們攻打晉陽已有三年,馬上就能破城,正是得利的時候,他們怎麼會有貳心呢?你別再亂說話了。


智果算是見識了什麼叫剛愎自負,不急,馬上就要見識貪便宜了。


既然你不殺他們,那就好好親近他們。


怎麼親近他們?


魏氏有個謀臣叫趙葭,韓氏有個謀臣叫段規,這倆都是能讓他們家主改變主意的人。你去跟韓魏兩個家主約定,破趙之後,封給趙葭、段規每人一個萬戶的縣,這樣一來韓魏兩家主就不會變心了,你也能得到你想要的土地。


什麼?再讓我拿兩個萬戶的縣出來?那我得到的土地還有多少?我不幹。


智果看到智伯不用自己的計謀,扭頭就走,出門就把自己的姓氏改為輔氏,各安天命吧。


就這樣,智伯失去了最後一個拯救全族的機會。如果聽智果的話,殺了韓魏家主,這以後就沒啥事了;即便不殺,拉攏他們的家臣,這倆人很有可能為了保住自己的萬戶之縣而建議家主放棄聯趙的想法,畢竟萬戶之縣是連智伯都捨不得的大肥肉。


客觀地講,四大家族的謀臣都是出了力的,計策也都很奇妙,區別在於其他三家家主都採納了,唯獨智伯沒有,因為他剛愎自負嘛。在史書里措辭也很有意思,智伯東一個「弗聽」西一個「弗聽」,遇到這樣的主子再好的謀臣也沒用武之地。

滅智

再說張孟談,他回去見趙襄子,對他說:我回來的時候在轅門遇到了智果,目測他對我起了疑心,隨後他進去見智伯,過了一會出來就把姓氏改了。所以我覺得今夜不動手就來不及了。


好一個張孟談!與智果一樣,都是老滑頭。


趙襄子同意了。


張孟談再次出城去見韓魏兩家主,約定今夜起事。


有了計劃,接下來的事情就很簡單了。


到了夜裡,趙襄子派軍隊偷襲了智伯守堤大營,殺乾淨之後,開始決堤放水,倒灌智伯軍營。


智伯軍紛紛來救水,亂成了一鍋粥。趁此天賜良機,韓魏兩軍一個從左翼一個從右翼突然攻擊智伯軍;同時趙襄子也率軍從正面攻打。


智伯軍大敗,智伯也被活捉。韓趙魏三家絲毫沒有客氣,先殺智伯,再滅智氏全族。唯有智果改姓,才得以倖免。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若論滅智的首功之臣,當屬張孟談。正是他搭橋引線、出謀劃策,才促成了韓趙魏三家結盟,一舉攻滅智氏。


隨後,又是在他的努力下,趙氏一族在晉國的政治地位逐漸穩定,佔有的土地也擴大了很多。當越來越多的權勢、財富、榮譽朝張孟談襲來的時候,他決定去找趙襄子說道說道。於是,君臣之間產生了一次十分有名並且極具歷史意義的對話。


張孟談說,以前老家主趙簡子治理趙國的時候,曾有遺訓——「春秋五霸之所以能統帥諸侯,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國君的權勢足以控制群臣;二是不讓大臣的權勢超越國君。所以,有權勢的尊貴之人,不能讓他擔任相國;在軍隊有威望的將軍,不能讓他擔任近臣大夫。」我認為老家主說的很對。


趙襄子表示同意。


張孟談接著說,現在我的名聲顯赫而又身份尊貴,權勢很大而又眾望所歸,所以我希望能放棄功名權勢而歸隱。


趙襄子大驚,很傷感。


張先生這是為何?我聽說輔佐君主的人,理應名聲顯赫;立有大功的人,理應身份尊貴;治理國家的人,理應權勢重大;忠誠信義的人,理應受人愛戴。這些都是古代聖賢安定社稷的辦法,你為什麼想要走呢?


看這些說辭,再想到張孟談出的力、立的功,趙襄子確實是不想讓他走。


主公你說的這些是成功之美,我說的是治國之理。可是,縱觀天下古今之事,從來沒有君臣權勢相等而又能相處很好的。


張孟談一臉凝重,無奈的說出了一句極有哲理的話:前事不忘,後事之師。(該成語版權歸張孟談所有,特此聲明)


我們要記住從前的經驗教訓,作為以後行事的借鑒。如果主公你不考慮這問題,重蹈歷史覆轍,那我就沒辦法了。


這話說的既溫暖又決絕,君臣兩人都感覺心裡酸酸的。


先生你先出去吧,容我再想想。


趙襄子很難過,在床上躺了整整三天,看這樣就跟失戀似的。女人沒有了,生活還要繼續。趙襄子估摸著實在是留不住張孟談,綜合考慮後,覺得讓他走才是君臣兩人最好的選擇,即使心有不舍。


趁著張孟談還沒走,趙襄子派人來問了政務上的問題:臣下不聽我的號令怎麼辦?


殺掉!


好了,你走吧。


於是,張孟談交出了權力和封地,隱居在某地以耕種為生,這件事使得他的名聲更加顯赫。


趙襄子和張孟談二人,聯合上演了一出君明臣賢的好戲,這才是真正的佳話。這戲不好演,並不是每一個君都那麼寬宏大度,也並不是每一個臣都會不戀權力激流勇退。後來,秦孝公和商鞅演的就挺好,而雍正帝和年羹堯就演砸了。


這事很讓我感動,我一直相信,不論歷史還是現在,美好和光明始終是人類的追求,人性的光輝始終存在。

最後的戰役

耕了三年地的張孟談,迎來了一位客人——趙襄子的使者。


使者很急,他告訴張孟談,出大事了。


張孟談那麼聰明,自然知道如果不是搞不定的事,趙襄子是不會來打擾他的。


說吧。


當初三家分智氏土地的時候,趙氏多分了十個城邑,現在諸侯們看著眼紅,都在打我們的主意。

都有哪些諸侯?


韓氏和魏氏已經背棄了原來的盟約,他們聯合了齊國、楚國,準備攻打我們,主公問你怎麼辦?


你讓主公親自背著劍駕車來迎接我回朝,讓我住在宮殿里,授予我能任命官吏的權力,然後我自有辦法。


趙襄子還是像以前一樣信任張孟談,完全照辦。同時這也向天下人(主要是韓、魏、齊、楚)表明,張孟談又回來了!


接下來就是見證奇蹟的時刻。


張孟談派他的妻子出使楚國,派他的長子出使韓國,派他的次子出使魏國,派他的幼子出使齊國。然後四國就開始相互猜疑,攻趙聯盟隨即破裂了。


真真正正的運籌帷幄,決勝千里啊。瞧這一家子的外交官!


張孟談,真 國士無雙。

參考史料:《資治通鑒》、《史記》、《戰國策》。

轉載請註明作者及出處。


伍連德


于謙,簡直是士大夫的典範


韓信。這個成語本來就是說韓信的。


葉企孫
高中參加清華的夏令營活動知道這個人的,他是清華物理系和理學院的創辦人,「兩彈元勛」23人,清華畢業生有14人,其中物理系7人,均出自他的門下。
可惜歷史沒有給這位老先生留下太多印記,高中讀到一篇關於他的文章,感動哭了。


鄧稼先于敏這些為了祖國隱姓埋名的人才!
不知道,還有多少為了這個國家默默付出的人,不知道,他們何時才能解密,掌聲不僅僅是給現在台上領獎的英雄,更多的是給那些我們連名字都不知道的無名英雄!


國士無雙。
一國之內無與倫比、獨一無二,前數幾百年沒出過,後數幾百年大概也出不了到人物。
我們不說歷史上的人物了,畢竟在歷史上,人的影響範圍還是小了,我們知道的別人不一定知道。
我說個在世界範圍內都做到了萬眾矚目、獨一無二的頂尖者。

除了他還有誰?
作為中國人,我們首先不應該把體操、乒乓、跳水視為國際項目,所以就排除了。
就剩他了,姚明是21世紀初,中國最好的形象,強健、敏捷、刻苦、技藝精湛的巨人。
一己之力打出一片天地,重新定義中國人形象。
人需要英雄,中國人在這個時代更需要英雄,而想要整個世界認識中國人,更需要中國英雄,他應運而生。
可惜時運不濟,體制僵硬,青訓便埋下禍根, 晚去了兩年,早退了三年,不然肯定也是名人堂一員了,冠軍加身,獎盃到手,一代傳奇。
想他初到美利堅,瘦竹竿一支,要人沒人要錢沒錢,人家賭他比分上不了19,他回應一個將將20分,巴禿對著驢臀呵呵一吻,何其暢快淋漓;就算他沒有諸多榮耀加身,又如何不能說他展現了我中華男兒之風采,如何不能稱為一球成名?
兒須成名酒須醉,那管身在何處醒。
此人堪稱國士無雙!


左文襄公,佑我國家興旺


反對舉文體明星,誠然在其領域內劉翔,姚明都可以算作無雙,但無法上升到國士的高度。什麼是國士?個人理解能除了在專業領域傑出外,還要對國運產生重大影響的人才算國士吧,顯然文體明星不在此列。當然對一些以體育為名片的國家比如貝利應該可以算做國士無雙,總之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而且潛意識裡還不能把國家領導人算上。
以我朝為例,自開朝以來如鄧稼先,袁隆平,錢學森,于敏等科學家可以算作國士無雙;如林虎,彭德懷等軍人可以算作國士無雙;如朱鎔基(僅考慮其經濟方面)等金融人才可以算作國士無雙;總之國士無雙不僅僅要求專業無雙,更是要以能否影響國運為標準。


國士無雙伍連德,以下摘自豆瓣讀書介紹:
伍連徳是中國衛生防疫事業的奠基人,中國現人科學家中第一位為世界所推崇者。自1907年從南洋歸國服務,30年間始終為中國現代醫學的領軍人物。其一生豐富多彩、曲折坎坷,是從晚清到民國許多重大歷史事件的親歷者和見證人。尤其在1911年東三省大鼠疫流行時,伍連德臨危受命,領導了一場由中國人主導的國際防疫行動,成功地撲滅了數百年不遇的大瘟疫。王哲所著的《國士無雙伍連德》試圖從大歷史的角度,通過伍連德這個人物來展現現代醫學在中國的傳奇進程。


袁隆平


第一個想起來的肯定是諸葛亮啊。三代下一人。
然後想起章北海…第五面壁者章政委,男兒至死心如鐵。
還有曾國藩與左宗棠。
至於我朝就太多了。開國那些人,嚴格來說都屬於國士。如果是感覺上更純粹的無雙國士,那就是鄧稼先了。
原子彈十塊錢,氫彈十塊錢。


現代史上周恩來可算無雙國士


還要算上陽明先生,文治武功都是極好的


李斯。

勸君少罵秦始皇,焚坑事件要商量。

祖龍魂死業猶在,孔學名高實秕糠。

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

熟讀唐人封建論,莫從子厚返文王。

——毛澤東《七律·讀《封建論》呈郭老》

中央集權的確帶來的不全是好事,但是也是很多好事的基礎。各大西方強國崛起並完成資產階級革命,都是從加強中央集權、粉碎地方封建/割據勢力開始的,甚至日本都不例外。況且,秦始皇之後近1000年左右中原帝國仍然強盛(我個人算到安史之亂),所以之後中國的貧窮落後都扣到他一個人身上是不太公平的。

倒是,19世紀歐洲列強瓜分全世界、未瓜分中國,與天朝的體量是有很大關係,有些亞洲強國如馬拉塔、邁索爾、緬甸,抵抗英國都很頑強,還多次取勝,結果英國人就是不放棄,再增兵來打,只要贏了一次,就把你給滅了。大清雖屢戰屢敗,但體量擺在那裡,一次只能一點點的割,所以得以苟延殘喘到最後。

網上有人說,成吉思汗永無止境的開拓進取讓中國歷代君王望塵莫及。那麼至少也可以說,嬴政永無止境的擴張慾望讓歷代漢族君王望塵莫及。例如有宋一朝,疆域都未超過秦朝全盛時,以至於後來「嫁妝論」盛行,以相同的邏輯,大清是不是也該感謝秦始皇和李斯?

自改開以來,一度出現了很多地方分權/封建割據的愛好者,對錯且不論,但值得提醒的是,歷史上割據一方的群雄諸侯,其志向沒有幾個是不想君臨天下的(包括法國伯爵沒幾個不想當國王,神羅諸侯沒幾個不想當皇帝)。那麼秦朝君臣明明是實現了自己的目的,你不能反而把它說成了敗筆吧?


張召忠將軍


韓信:何曰:「諸將易得耳。至如信者,國士無雙,王必欲長王漢中,無所事信;必欲爭天下,非信無所與計事者。顧王策安所決耳。」

關、張:

評曰:"關羽、張飛皆稱萬人之敵,為世虎臣。羽報效曹公,飛義釋嚴顏,並有國士之風。然羽剛而自矜,飛暴而無恩,以短取敗,理數之常也。


推薦閱讀:

有哪些源於中國的文化卻在日本得到了更好的發揚?
現在清朝皇室後代都怎麼樣了?
现代人如何活出古风?你身边有这样的人吗?
古今中外有哪些人真正算得上「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
如何看待木宋克土唐,金元克木宋,火明克金元,水清克火明的朝代更迭的說法,五行終始說是巧合嗎?

TAG:歷史 | 歷史人物 | 歷史人物評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