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源於中國的文化卻在日本得到了更好的發揚?

有人說,抹茶興於唐朝,盛於宋朝,後傳入日本,但大部分人提到抹茶還是只會想到日本。除此之外的例子,還有哪些呢?


漢字字體。
大概因為是做平面媒體的,被同事笑稱編輯里最懂設計的(每個懂設計的編輯,都有一段又臭又長、與設計相愛相殺的血淚屎,不解釋),去日本的時候,對著滿大街漂亮的字體眼睛放光。
如何理解 Jonathan Ive 在 iOS 7 宣傳片里提到的「真正的簡約絕不只是刪繁就簡,而是在紛繁中建立秩序」?
這個答案里放了一些隨手拍的海報,不過這個回答說的是設計。
放張網圖吧,這些還絕對不算特別出色的東西:

另外,還有對漢字字體整理歸納和開發,等等吧。
我對這些東西的了解並不算多,大家來感受下就是。
日本欣喜堂字體公司整理出漢字書體二十四史:

圖片均來自網路。


這不撞槍口上了嗎?!這不是專挑答主的強項問嗎?!有人問這個問題,答主難以掩飾內心的雞動。

答案是圍棋啊!!!!!!!
中國是圍棋的生母,日本是圍棋的養母。木有中國,就木有圍棋;木有日本,就木有現代圍棋。拿一句流行的話說:日本人重新發明了圍棋。

答主簡單介紹一下圍棋的歷史。
圍棋發源於中國,相傳堯為教子丹朱,發明圍棋。圍棋不晚於唐代傳入日本。在唐代,日本曾王子來中國挑戰,被中國第一國手用「三十三手鎮神頭」擊敗。這件事說明唐代圍棋水平至少不落後於日本,但要說領先,也微乎其微,只能用這種精心準備的秘密武器打敗日本高手。
PS: @洪稱頌 知友認為用飛刀在布局階段就把對方滅了,說明差距還是挺大的。這種說法不無道理。僅僅一盤棋也說明不了太大的問題。水平差距究竟有多大,見仁見智。

而後在織田信長的支持下,日本成立名人棋所,從此出現了日本職業化制度和四大家族,日本圍棋水平突飛猛進。後來有算砂廢座子制,出現了道策、丈和、秀策這樣不世出的天才。而中國的圍棋僅僅停留在文人雅士的休閑上。雖然也出現過水平高超的國手,但畢竟是宛若流星,天才隕落,一個時代也就結束了。

時間走到1909年,當時中國的段祺瑞段大大是圍棋愛好者,養了顧水如這樣一批中國頂尖棋手陪他下。但是中國棋手也聽說日本有人下圍棋,但是沒人覺得日本人水平比中國人高。當時中國人覺得自己雖然比不上前輩先賢,但是總不可能比日本人水平低,甚至當時也有棋手認為,就算比古人,也不差。

但是捏,就在1909年,一個在日本混得不太好的四段棋手高部道平來到中國,讓兩子把中國的高手虐遍了。這是個悲桑的故事。可是但是高部道平跟本因坊秀哉,是要被讓兩子的呀。當時高部道平跟段祺瑞說了,段祺瑞還將信將疑。後來段祺瑞花了六千現大洋請秀哉來中國,果然讓三子把中國人虐遍了。又一個悲桑的故事。後來中國第一高手顧水如被段祺瑞派到日本學棋,屢受打擊,你懂的。直到被一個女棋手讓二子還被干翻之後,回國了。。。人生真是一個杯具接著另一個杯具。。。

這時候看到日本人幾百年的積累了,只有跪服。

因為圍棋棋盤是對稱的,所以第一手下到哪個角上,根本沒有區別。為什麼大家都下右上角?這是日本棋道的習慣,今天全世界都遵守。

誰發明的小目定式?本因坊算砂(1559-1623),一世本因坊,日本人。中國人還下座子棋呢,哪來的小目定式。

誰發明的現代段位制度?本因坊道策(1645-1702),四世本因坊,日本人,人稱「前聖」。

誰發明的手割法?還是本因坊道策。從此,變化對哪方有利,有了理論依據。牛人就是這樣,沒人搞得定的事情,人家搞得定。人家簡單的搞定之後,所有人都能懂。

誰發明的大斜定式?本因坊丈和(1787-1847),十二世本因坊,日本人。大斜千變。本因坊家指著這個吃飯。

誰發明的秀策流?本因坊秀策(1829-1862)。即便不懂圍棋,看過動畫片也應該知道。。。

誰出的死活題最難?《發陽論》是舉世公認的圍棋死活方面的最高經典著作。它成書於1713年,原作者是著名的棋家桑原道節(四世井上因碩,名人)。死活題,居然也有全局題。正解圖需要黑167手才能達到。三觀碎了一地。
PS: @洪稱頌知友認為那個167手正解的題並不那麼難,也有一定道理。因為計算深度雖然變態,但計算寬度只有1。但這只是個例。《發陽論》的題目平均計算深度在20-50。一本《發陽論》,多少後人研究。在日本就有4個解析版本,在中國,程曉流寫了《圍棋發陽論新解》、《圍棋發陽論新解續編》、《圍棋發陽論研究》三本書。每出一個新版就更新一些最新研究的變化。就算這樣,可以肯定還有一些題目沒有完全研究清楚。稱《發陽論》為圍棋死活方面的最高經典著作,名副其實。如果有一天,我流落到荒島,只要給我一本《發陽論》,我這輩子就不會覺得無聊。

誰把圍棋推廣到西方?日本人。現在圍棋術語在英文中的翻譯,都是日語(可能除了天元是中文)。圍棋(Go)、劫(ko)、先手(sente)、後手(gote)、打吃(atari)、扳(hane)、小目、大場、一本道(不要想歪了)。以前連「交換」都是日語,現在逐漸變為trade或exchange。我原本以為,「模樣」肯定是中文,意思是大模大樣啊,其實這也是日語翻譯過來的。我在美國買了一副圍棋,裡面附了一張instruction講簡單規則,第一句話就是圍棋起源於日本。
PS:回應 @石磊知友的質疑,直接上圖。孔子曰:沒圖說個傑寶。

切切切,答主你胡說,別以為我不懂,圍棋不是也有「中國流」嗎?
素的。。。但是為什麼會有中國流這個東東呢?因為中國棋手中盤計算還不錯,但是布局官子,因為理論水平太低,吃大虧。所以六十年代陳祖德搞了一個「中國流」,速度很快,可以很快進入中盤戰鬥,讓日本人不適應了一下。搞完「中國流」,日本人覺得挺好,拿回去下氣力研究。然後中國就進入史無前例的十年XX了,你懂的。今天你學習「中國流」,還得看加藤正夫的書。
PS:感謝 @洪稱頌知友的糾正。「中國流」是安永一第一個下出來的,然後以陳祖德為代表的中國棋手集體研究拿來對付日本棋手取得不錯成績。

PS:有人說,我們中國有個吳清源啊?你是不知道,還是故意不說啊?
答主曰:答主當然知道,答主故意不說的。因為說了更丟人。自己查查吳清源怎麼成為吳清源的。

這樣的事情數不勝數。總之水平就是差這麼多。前三任中國棋院院長,全都懂日語。真是禮失求諸野啊。如果世界上木有日本,那麼今天世界圍棋水平,只能呵呵。

大家喜歡聽大團圓結局,我就簡單說說日本圍棋怎麼沒落的。

答主認為:從中國人1909年發現自己落後以來,到今天完成趕超,重回世界圍棋霸主寶座,花了將近一百年時間。

1909年,日本二流棋手高部道平到中國把中國棋手虐成渣渣。
1928年,吳清源赴日本留學。
1960年,日本自民黨的議員與陳毅副總理談話的時候,提起了希望中日兩國的圍棋交流的事,喜好圍棋的陳老總大悅說,最好能儘快成行。日本國內很快做出了反應,由於對目前中國圍棋界的狀況不太了解,日本慎重的派出了一支相當精幹的5人隊伍,團長是瀨越憲作,四名隊員分別是關西主帥橋本宇太郎、剃刀坂田榮男、瀨川良雄七段,鈴木五良六段。堪稱是一支超級豪華的隊伍了。中國全部高手上陣,雙方根本就不在一個水平上。第一屆中日的交流賽以日方32勝2敗1和結束了。日本人心裡想:「中國人,對不起,我出手重了,粟米馬賽」!
1961年,是日本圍棋代表團第二次訪華。由曾經擔任過日本體育部副部長的日本棋院理事長有光次郎帶隊。這次日本沒有如1960年第一次訪華時派出橋本宇太郎、坂田榮男這樣的一流棋手;棋手是五位,分別是三名職業棋手:曲勵起八段、小山靖男七段和女子棋手伊藤友惠五段;兩名業餘棋手是菊池康郎和安藤英雄。菊池曾獲得3次業餘本因坊的稱號,安藤在第一屆業餘十傑戰中取得冠軍。就是這樣今天看起來實在拿不出手的陣容,獲得的戰績是21比4。伊藤友惠面對一子不舍的劉棣懷,曾經最擅長力戰的劉大將,她毫不手軟的將其一條大龍予以全殲,殺得劉棣懷雙手發抖,更讓魏海鴻在對弈的時候汗流浹背,甚至連棋子都顫抖的抓不住了。
1963年9月27日,陳祖德受先(執黑先行)戰勝日本杉內雅男九段,成為第一個在中國擊敗日本九段棋手的中國人,打破「日本九段不可戰勝」的神話。
1976年,聶衛平率團訪日戰勝當時日本超一流選手石田芳夫九段。被日本圍棋界譽為「聶旋風」。
1984年——1988年,中國中日圍棋擂台賽三連冠。就算到這裡,棋界仍然普遍認為日本強於中國,只是全盛時期的聶衛平勢不可擋。很多人學棋,是從中日圍棋擂台賽開始的。那時候聶衛平贏了以後,全國那個興奮啊,清華北大學生散(you)步(xing)。比2010年中國男足贏了韓國勁爆多了。中國圍棋當時被壓抑成啥樣了。。。想像一下。。。
2000年前後,日本「六超」(趙治勳、林海峰、小林光一、大竹英雄、武宮正樹、加藤正夫)逐漸淡出一線,可以說中國棋手對日本棋手的戰績,沒那麼寒酸了。然後韓國又冒出來一個李昌鎬。。。李昌鎬全盛時期對馬曉春,常昊有過十連勝的戰績。。。好不容易把日本幹下去,韓國棋手又崛起了。曹薰鉉、徐奉洙、李昌鎬、劉昌赫。。。呃

直到近幾年,中國年輕一代棋手成長起來,中國圍棋今天壓倒了韓國日本,又獨領風騷了,喵。2013年世界圍棋7個個人賽冠軍,都是中國人,而且是7個不同的中國人。畢竟家長都知道學棋對孩子智力有好處,俺們人口基數大,總會冒出幾個天才。

反觀日本倒是越來越沒落了,基本上大賽到了八強,全是中國棋手韓國棋手。日本圍棋今天菜到啥程度呢?很菜很菜就是了。。。今天日本圍棋能給我留下印象的就是梅澤由香里,羞啊羞。前幾年日本一線棋手井山裕太提議日本棋院派出一個隊,常年在中國打圍乙聯賽來提高水平(注意,不是圍甲,是圍乙)。中國棋院表示,你要你們願意來,俺們一定好好接待。以後體育新聞就這麼說:「今天進行的圍乙聯賽第六輪,日本隊以三比二險勝遼寧隊,取得了今年的首場勝利」。後來似乎沒有搞成。日本棋院還和中國棋院商定互相交換一名九段棋手,中國派出孔傑九段到日本,日本派出井山裕太九段到中國,增進兩國棋手交流(其實就是幫日本人提高水平),已經接近運作的階段,後來鬧了釣魚島,也就不了了之了。該死的釣魚島。

日本圍棋為啥沒落了呢?原因很多。

當你太強的時候,你認為你自己都是對的,慢慢就看不起別人,不向別人的優點學習,沒落也就是早晚的事。古力說過:「日本棋手過分注重棋形,尤其是本格派棋手。以大竹英雄為最甚。大竹有時候為了不玷污棋譜,寧可在勝負仍不明朗的時候認輸,也不願下出不美的棋。韓國棋手根本不管什麼美不美,總是下出很不好看,但是很實用的實戰手。中國棋手比較中庸一點,在兩者之間」。今天仍有很多日本棋手的目的不是贏棋,至少第一位不是贏棋,而是下出美的棋,答主無奈了。但是在今天年輕的日本棋手中,這種現象有改觀了。歸根結底還是先意識到自己落後,然後意識到要學習別人。

中國崛起日本沒落也有其他原因。比如中國棋手經常在一起研究,日本韓國棋手通常是自己研究,大家交流得少。所以中國人中了韓國人一個飛刀,然後所有人都研究,搞懂。韓國人中了中國人一個飛刀,大家自己研究自己的。

中國圍棋水平的提高,也離不開日本棋界的幫助。我們不應該忘記以藤澤秀行為代表的很多日本棋手。

當然還有其他原因,見仁見智。陳老總說過:「國運興,棋運興」。中日韓三國的圍棋水平高低,也與國運趨勢暗合。

雖然今天日本圍棋是弱雞,但是答主認為日本圍棋界對圍棋的貢獻,至少可以和圍棋的發源地中國比肩。

你讓一個喜歡圍棋的人怎麼腦殘的反日?釣魚島是釣魚島,圍棋是圍棋啊。


三國文化。

《三國志》系列、《吞食天地》系列、《三國無雙》系列……甚至《三國殺》,看那卡牌的畫風、諸如「無雙」那樣的技能名字,能說沒有日本影響?

沒有日本遊戲對三國文化的推廣,我是不會在小學時代苦讀《三國演義》、並且終身成為三國腦殘粉的。


(已更新)
好像沒人提到和菓子?!
菓子在日語中的意思是點心
和菓子源於唐朝時期傳入日本的唐果子,經過日本人的改造後,逐漸成為了日本的特色甜點,用色更豐富,造型也更精緻,體積從原來的掌心大小變為一口就可吃掉的大小。
由於抹茶味道微苦,要有甜點來中和一下,所以戰國時代和菓子也隨著茶道文化的興起而流行於公家與武家之間(其實抹茶也是起源於中國)。到了江戶時代,京都的京都菓子和江戶的上菓子兩派之間的激烈競爭,帶動了和菓子製作技術的大幅躍進。明治之後,平民的力量壯大,和菓子就此進入民間。(在明治時期為了和歐洲的「洋菓子」以示區別所以稱為「和菓子」,在戰後才被正式定名並記錄在日本國語辭典中。)

和菓子一般分為三大類:干菓子半生菓子生菓子
其中干菓子的水分含量在20%以下,生菓子的水分含量在40%以上,半生菓子的水分含量則是介在兩者中間。

現在提到「和菓子」,估計馬上聯想到的就是糰子、羊羹、麻薯等等,這些都屬於生菓子
日式糰子沒有餡,也沒什麼味道,靠外加的醬料或者粉末來調味,所以吃法比較像南方的糍粑,但是它們又不太一樣(……糾結),通常糍粑的水分含量更多所以更軟,外觀不容易保持規則的球形。(糍粑是南方的食物,估計北方不常見,給上個圖。)

比較常見的日式糰子月見団子花見団子
月見団子是由糯米做成的白色糰子,八月十五賞月時食用,也有做成兔子造型的。

花見団子也是由糯米做成的,一般由粉白綠三色糰子組成,賞櫻花時食用。日語里有句諺語叫「花より団子」,就是說觀賞櫻花這種外表美麗的東西不如吃糰子來得實在,也就是舍華求實

羊羹起源於中國,後來隨禪宗傳入日本。看到某答案提到羊羹結果評論里都說中國超市也有賣,確實如此,有個老家是北方某個一.線城市的同學說羊羹是他們那的名產還給我們帶過幾次栗羊羹。味道確實很好,口感也很細膩,但是那顏色單一的羊羹被透明塑料外袋真空包裝著,只會讓人想到「它很好吃,要好好品嘗」,而不會是「它很好看,要看夠了再吃。」
當然日本也有用色很樸實的羊羹:

但是也不乏非常奪人眼球的。
天の川

水の宿

星の夜

雲の峰

金魚鉢

清流めぐり

星づく夜

有說法認為羊羹最早是用羊肉為食材製作的,傳入日本後僧人們不吃葷改用豆類為食材改變了製作方法。也有說是羊羹只是中國的一種仿照羊的肝臟形狀製成的食品。先不管歷史上的羊羹究竟是用什麼食材怎麼製作的,如今國內的羊羹在用材和製作方法上都非常接近日本的羊羹,並且現在羊羹的長方體形狀還源於日本。

天正17年(1589年),和歌山的駿河店店主岡本善行右邊衛將原有的羊羹作改良,在餡料中加入寒天(一種曬制而成的乾菜,煮後凝固成果凍狀。與現代的「瓊脂」相似)製成煉羊羹,並用竹竿將羊羹的形狀鞏固成方形。此後,羊羹就成了現時長方形的形狀。


麻薯
起源於中國的草餅(似乎也是南方的食物?不過北方的超市裡應該有出售),但是現在國內出售的很多草餅外包裝上都會加上「和風」或者「日式」的字樣,這時候我不知道該做一個什麼樣的表情→_→

麻薯中最常見的應該是大福。草餅裡面都是餡,而大福則有直接把食材放在裡面的情況。
比如豆大福(圖中的「パンダ大福」是「熊貓大福」的意思,命名的原因你們懂的)。

草莓大福

跑點題,2013年的雪初音就是白無垢草莓大福造型

盤子最前端的那個細長的尖頭的東西在日語里叫「爪楊枝」,也就是牙籤,一般吃麻薯的時候就會用到這種牙籤。
下面這個大水滴,叫做水信玄麻薯(信玄餅),要在30分鐘內吃完,不然真會化成一灘水……

現在國人說的麻薯一般是下面這種長條狀的食物。

至於干菓子半生菓子,現存的中國菓子中似乎沒有與它們非常相似的東西。
干菓子
金平糖是由葡萄牙傳教士路易斯·弗洛伊斯獻給織田信長的,織田信長很喜歡這點心,從此金平糖開始在京都流傳以及製作。

最中,在『拾遺和歌集』(巻3?秋171)提到,貴族們在宮中舉行的賞月晚宴上有一種白色的圓形菓子,同時對話中出現了「最中之月」這個詞,之後人們就把這種菓子叫做「最中之月」了,江戶時期人們依照這段描述做出了這種菓子,也命名為「最中之月」,又因為後來這種菓子出現了不是圓形的外觀,所以就直接叫做「最中」了。

半生菓子里最出名的應該是銅鑼燒吧?這個就不上圖了大家都懂,上個鯛魚燒的圖。

饅頭:日本的饅頭和中國的饅頭不太一樣,日本的饅頭只能說是一種有餡的點心。

其中有種叫做中華饅頭,但是這東西和中國真沒什麼關係,只是因為原材料被稱為「中花種」,後來「」轉變成了「」而已。
另外有一種做成壽桃狀的日本饅頭被稱為西王母,外觀與中國的壽桃饅頭類似。

除了外觀,日本人在給和菓子命名的時候也很用心,大多出自古文或者自然景色。
天の川:指銀河。
落とし文:用一種昆蟲的產卵習性命名。夏天經常看到樹葉上有捲曲成筒形的樹葉,這就是落とし文用來產卵的巢穴。當這種樹葉從樹上掉落時,捲曲的形狀就像是從空中落下的信件。
木枯らし:指的是吹落樹葉的寒冷西北風。
小春:小春日和,指陰曆11月中旬到12月上旬,短時間平穩、無風而且晴朗的日子。
寒椿:椿在日語中指山茶花。從11月到次年1月綻放出桃色的花朵的椿樹被稱作寒椿,也稱作冬椿或者早春之椿。
春告鳥:指 揚雲雀,一種在日本各地的草原、田地、河原都很常見的野鳥。
杜若:在和色中是一種藍紫色,也是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的名字。

其他還有夜空の彩、沢の光、深山時雨、千鳥、雪中花、蛍火等等很多名字,就不一一介紹了。

如果說當初的唐果子是作為一種食物傳入日本的話,那麼發展到後來自成一家的和菓子就已經不僅僅是單純的食物了,不論是外觀的精緻、做工的複雜程度,都可以算得上是藝術品。(雖然觀賞和送禮價值也的確大於食用價值,看到這麼好看的食物感覺下不去口……)。

以上。


皇帝:西歐的皇帝稱號全部繼承自羅馬帝國,而東亞的皇帝則無疑來自中國。日本的天皇是現代世界上僅存的皇帝,而這個稱號,直接來源是唐高宗李治,間接來源是秦始皇嬴政。在採用皇帝稱號之前,日本天皇被稱為大王、大君。東亞持久的帝系只有兩個,中國皇帝和日本天皇,而今,只剩下後者。
雅樂:日本雅樂現在雖不如能樂、歌舞伎傳承得好,但畢竟在一些寺廟中還是偶爾上演,皇居里更是常演不衰。中國作為雅樂的發源地(古代,雅通夏),而今只剩下一些樂譜還在,基本上連活化石都算不上。
吳服(即和服):和服是中國古代服飾在日本的演變型,其母本在中國已經徹底絕滅了。現代有人提倡漢服,不過老實說,漢服文化與其說是服裝復古,不如說是舞台戲裝普及,中國欲重興漢服,必須先訂立基本的服裝範式,大致的場合及搭配才有希望,沒有共識的各穿各衣無異於動漫界的cosplay。
弓道:弓道沒證據證明來自中國,日本上古時代就有弓,且歷史上的日本弓與中國弓大相徑庭。但中日古代都有弓道,中國稱之為『射藝』,是六藝之一,現在一點影子都沒剩下。日本賴有武士階層的傳承,所以弓道保留到近代,並在現代得以復興。
……
最後,補充一句,日本刀確實某種程度上受到了中國刀的影響(注意用詞),但所謂的『唐刀』是不存在的。唐代有環手刀,有儀刀,有陌刀,沒有一種叫做唐刀的東西。現代日本刀有其漫長的本土演化過程,遠祖大概是蝦夷人的蕨手刀。


@馬思聰提到了日本學習並發揚了中國傳統木構建築做法並在古建保護上將其不斷傳承。而從建築引出的,便是另一個方面——庭院

典型的中國式四合院空間布局

庭院是什麼呢,學術一點的說法,庭院一般是指前後建築與兩邊廊廡或牆相圍成的一塊空間,「庭」在前,「院」在後,所謂「前庭後院」。根據古代中國人崇信的陰陽學說,建築物為實體,主陽;庭院為虛,主陰,這一虛一實組合而成的「合院」,形成了中國建築幾千年來穩定的室外空間布局。大到廟宇宮室,小到里坊民居,「庭院」一直以來都是中國式建築群的核心內容。

科普一下建築史:

自公元630年日本第一次派遣唐使與唐建立正式聯繫後,先後有十八次派遣唐使赴唐,於是日本大量吸收借鑒中國文化。這使得日本在政治、經濟、文化、技術諸方面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都城宮室建設和建築方面表現尤為明顯,不僅僅是使用唐代的建築制式,結構體系(包括斗栱的使用,順便吐槽 @馬思聰 同學一下,斗栱的「栱」不是「拱」),連建築空間也一併「拿來主義」,借鑒了中國的「庭院式」布局。由此日本正式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並在後來將這種「東方式空間」發揚壯大,甚至影響了傲嬌的現代主義建築巨匠弗蘭克·賴特的空間觀。

上面這個就是賴特,不認識他?沒關係,但是你很有可能認識右面這個房子,這個房子學名「考夫曼住宅」,小名喚作「流水別墅」。就是賴特設計的。

繼續說庭院,鎌倉時代武士階層掌握政權後,由中國傳入的禪宗佛教在日本發展的很好,他們喜歡禪僧的生活態度,同時他們來到日本時,攜來的茶和水墨山水畫等都對日本上層社會產生很大影響,這些影響最終導致日本住宅和園林建築的變化。禪、茶、畫加在一起,就使日本庭院自然地擁有了一種禁慾的風格。當時最負盛名的造園師是禪僧疏石,他營造了京都西芳寺、天龍寺、甲州惠林寺等庭院。(他也是枯山水式庭園的先驅),對日本庭院的發展有很大影響。

室町時代,禪宗仍然很興盛,禁慾風格再往前走,枯山水式庭院就出現了。這種庭院,園內以石為山,以砂代水,或者配以簡素的樹木,或者乾脆不栽綠植。比如龍安寺方丈庭院枯山水全用白砂敷設,不植樹木,白砂中綴石組五處,面向方丈室作弧形布置。這個庭院是日式枯山水庭院的代表作。

說起來真的很佩服日本人對文化的轉化能力,現在的中國面對外來文化時,表現出節節敗退的無力感,著實和我們強大深厚的文化根基不相稱,各行各業都只能山寨,卻無力創造,令人心痛。

說一說日式庭院和中國式園林的不同之處,如果你去過拙政園,留園這樣的私家園林,你會發現,中國式的園林是活的,含義有二:1.意象是活的。是樹木,鳥獸,魚蟲,水體,均是真實的,活生生的,中國人想的是「天人合一」,極力模仿自然,達到「雖為人做,宛自天開」的境界。2.空間是活的:通過各種對景物的處理手法,使有限的空間變得無限,它需要觀賞者在園林中走動,所謂「步移景異」,面對同樣的景物,站在不同角度,所得之景不同。

而日式庭院,面積往往很小(國土面積就那麼點想大也難啊),景觀是靜態的,但是這種靜態和西方古典園林中人工雕琢的靜態有根本不同,篇幅有限就不吐槽西方園林了。日本式的靜態是需要人坐在室內,拉開門扇,一邊品茶一邊感悟的——其實就是思考人生。

我的老師曾經這樣評價中日園林的區別:中國園林是「幽寂」;日式園林是「死寂」。

中式園林表達空間的漸變;日式庭院表達精神的質變。

以上各種不同形式的枯山水庭院。

PS:如今日本相當多的文化都離不開」禪「的影響,包括茶道,花道,柔道,忍道,武士道,等等。在庭院空間中,也不僅僅是枯山水庭院承託了禪宗的思想,或者可以說,禪宗也不僅有這一種表現形式。如今日本現代主義建築在世界上首屈一指,自成一派,與「禪」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有時間我會更一些現代作品,它們已擺脫了傳統枯山水的形式,成功的將其轉化成了現代建築語言。

而中國人還在糾結如何將中國古典建築用現代形式表達出來,這個問題從梁思成開始,糾結了半個世紀,探索了半個世紀,現在依然處在各個建築師自說自話,自賣自誇的階段,相比於目前日本人成熟的建築哲學,我們作為日本的老師,卻一直迷茫,困惑,找不到自己的定位。不得不感到無奈和唏噓。


味增起源於中國。

濃湯豐裕暖人,清湯滋補慰藉,冷湯清爽振奮,好一碗雞湯阿...


樓上有人已提及尺八了,自己也學簫一年多時間,貼吧中也有人經常提及。順便補充一下。
放圖,尺八是長這樣的;

簫是長這樣的:

順便說一下,簫這樣是吹不響的

先放視頻,這個視頻中的老頭據前輩說算是存世的日本尺八演奏的高手。
視頻封面【猴姆獨家】好聽到爆!聽過日本傳統樂器演奏的Telephone嗎?視頻這個是G調簫的telephone版本,可以對比著聽一下
視頻封面gaga telephone G視頻
有關尺八我所了解的主要有這兩點(僅憑記憶):
1、失傳說,這一點的學習尺八的尤其推崇這一點
2、衰微說 ,大致就是在選擇中尺八這種樂器被放棄了。而是音色更為柔和的簫在不斷的改良和發展中流傳了下來。
轉載一篇文章

行者】「指月」之喻,駁」尺八失傳」說。 (2012-03-19 22:37:43)
轉載▼

簫和尺八同祖

現在一支竹製尺八(日本、台灣產地)價格為4000—10萬元,少許學人又誤傳尺八在中國失傳700年,日本再度回傳,因而以為尺八更高貴些,這是極盲從又可悲的!其實,中國尺八在明清式微,被洞簫取代,這是因簫更具文人情懷和氣息,文人在修心、擇器時做的自然抉擇而已。何有高下之分?

「指月」之喻,駁」尺八失傳」說

有媒體稱「尺八失傳」700餘年、失傳千年之說。我並不能認同。失傳是指已斷絕之意。尺八是簫類樂器的一種,古往今來,在主要種類上有洞簫、琴簫、南音尺八、唐尺八、宋尺八等,在形制上則有五孔尺八、六孔尺八、一節切尺八(日本)。亦如古琴在形制上主要有七弦琴(今多為七弦琴)、九弦琴、五弦琴等。現今大家不再使用九弦琴或五弦琴,我們不能就此也稱作古琴失傳了。九弦琴、七弦琴、五弦琴都只是古琴史中一個時期的流變。而最終我們選擇了七弦琴,一代代傳承下來,這是基於一種追求中正的文明下的自然選擇。

尺八也是如此。尺八作為簫類樂器的一個時期的流變和分支。明代方以智《通雅?樂器》記載,馬融在《長笛賦》中所賦長笛,「空洞無底,剡其上孔,五孔,一孔出其背,正似今之尺八。」清代何蘿瑤《賡和錄》也有言及:「簫即古之所謂長笛。相傳始於漢丘仲。唐人有謂之尺八者,今簫或其遺制也。」可見去講「尺八失傳」700餘年是錯誤的。它只是在中國式微了。而洞簫最終成為中國的主要樂器,尺八在日本被發揚起來,這也是基於兩種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自然選擇。我們實在不必過分的誇大其中的某一種類。

尺八在日本普化宗成為法器,普化宗僧人藉此修行「吹禪」法門,我的理解是以尺八妙音供養佛菩薩(佛經上有此類記載),同時藉以修行佛法。這是一種修行的方便教法,並非只是吹奏尺八,就能夠「一音成佛」了。日本普化宗祖師心地覺心、第五代祖虛無僧、臨濟宗一休宗純禪師,他們都是吹奏尺八的高手,也是公認具有證悟境界的高僧。但他們並非只是吹奏尺八就得以證悟了。正如中國的趙州和尚,他借茶來教導學人,也是方便教法,自身必定是早在佛法上修行了良久,才得以漸成一代高僧。後人若是將尺八和茶,認作了根本教法,那則猶如佛經中「指月」之喻。有人用手指著月亮,本是要你循著手指的方向,去認清月亮的樣子。大家卻死死的盯著指頭,大談指頭就是月亮,不肯去看月亮了。

此事原本與我無關,但我又不願有人對它大談玄理,以至吹尺八的人,也被人看作成故弄玄虛。所以,在這裡一併把淺見講了出來,請各位學友斧正。

探索尺八的理念和方向

在樂器上,我以遊學古琴和尺八為主。有位老人曾講,「吹奏尺八,要有一顆最正直、最純粹、最直接的心。」至今我深深記得,也希望繼續致力音樂上的修習,潛心於中國尺八和簫。

張大千往昔求學諦閑老法師,得聞教誨:信徒如野馬,燒戒如籠頭,上了籠頭的野馬,才變馴成良駒。張大千回答說:「有不需籠頭的良駒,難道你老人家就不要麼?」老法師笑而不答。——我心裡也有一匹野馬。拋開尺八豐富的人文史來講,尺八僅是一截竹子,開有斜切面吹口,五個音孔。尺八的技法方面,我深信精達一音,善養心、技、體,無論吹奏任何曲目,都不難學到流暢自如。若能刻苦去練習,用它的古簫特性,來吹奏中國古曲,如1200年歷史的《虛鈴》;簫曲《梅花三弄》、《憶故人》等、佛教樂曲、其它中國傳統樂器的名曲等。這也是我的快樂之處。

今年得以在江南棲身,終能安心下來研習尺八在中國各個朝代的流變和音樂風格。在探索尺八的理念之餘,我甚願它是一件修養之器。在行途和生活中,快活和憂愁時,都可以吹奏出它的音聲,藉以返觀自己的內心。或獨樂樂、或眾樂樂。何嘗不是人生的另一種歸旨?!

順便說一下,簫也是不斷的在演變的。從以前的六孔簫,到後來的八孔簫增加兩個半音孔。
這個是蔣國基先生的演奏的巨簫版本的春江花月夜,感受下。
視頻封面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靈韻笛簫社 教學視頻春江花月夜[巨簫]蔣國基視頻


日本傳統藝術品漆器

漆文化的根在中國。從新石器時代開始,祖先就開始用漆制器。這個在中國古代曾到達過前所未有高度的工藝,到現在已江河日下,風光不再,漆器業日漸凋零,普通百姓購買漆器的更是鳳毛麟角。相反的是,漆器在公元7世紀傳入日本,卻逐漸成為日本民族的象徵。日本民族對漆器的感情非常深厚,保護漆器及其工藝一直是他們的傳統。

日本哪裡的漆器最有名:「越前漆器」。產於福井縣鯖江市,是日本最有名的漆器。在日本,賓館、飯店所使用的高檔漆器中,有80%產自越前。

「木曾漆器」產於長野縣木曾地區,可以案幾、屏風、摺疊屏風等大件。木曾漆器最大的特點是多層塗漆、用不同色漆畫圖。

「輪島塗」漆器的漆料里使用了輪島出產的優質硅藻土(輪島底粉),因而製成的底胎有著堅固耐用的特點。加之在漆器表面繪出纖密精美的紋樣圖案時,所採用的「沈金」、「蒔繪」等高超裝飾技法的開發與研究,「輪島塗」漆器的工藝在日本漆器工藝里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鎌倉雕」產於神奈川縣鎌倉市。是一種在桂樹或者銀杏樹的木料上雕刻花紋圖樣,然後塗以漆料的漆雕工藝。

日本的現代化眾所周知,但是從未真正脫離其最古老的本土文化根源。日本漆器技藝精湛,紋飾精美,獨創蒔繪術和描金漆,大放光彩,逐漸被世界所知,可以說日本將漆器生活化、時尚化,做了漆器工藝的傳承。

由日本國寶級漆藝大師室瀨和美與VERTU品牌合作成就了收藏級的一個產品,完美展現了傳統藝術與現代科技的高度融合。

同樣在腕錶界的翹楚---江詩丹頓從2010年開始連續3年以致敬東方漆器工藝的想法與日本高級漆器品牌象彥合作推出蒔繪腕錶。

茶道

日本茶道起源於中國,興盛於唐宋,衰於清朝。茶道程序複雜、禮法繁多,講究精心禪境,增進友誼。日本人非常重視傳統文化,其中茶道與書道、花道和香道為日本社會文化的瑰寶。

日本茶道是在日本一種儀式化的、為客人奉茶之事。原稱為「茶湯」。日本茶道和其他東亞茶儀式一樣,都是一種以品茶為主而發展出來的特殊文化,但內容和形式則有別。茶道歷史可以追溯到13世紀。最初是僧侶用茶來集中自己的思想,從諗禪師曾經以「吃茶去」來接引學人;後來才成為分享茶食的儀式。現在的日本茶道分為抹茶道與煎茶道兩種,但茶道一詞所指的是較早發展出來的抹茶道。現代的茶道,由主人準備茶與點心,還有水果招待客人,而主人與客人都按照固定的規矩與步驟行事。除了飲食之外,茶道的精神還延伸到茶室內外的布置;品鑒茶室的書畫布置、庭園的園藝及飲茶的陶器都是茶道的重點。


茶道有繁瑣的規程,茶葉要碾得精細,茶具要擦得乾淨,主持人的動作要規範,既要有舞蹈般的節奏感和飄逸感,又要準確到位。

茶道品茶很講究場所,一般均在茶室中進行。接待賓客時,待客人入座後,由主持儀式的茶師按規定動作點炭火、煮開水、沖茶或抹茶,然後依次獻給賓客。

客人按規定須恭敬地雙手接茶,先致謝,爾後三轉茶碗,輕品、慢飲、奉還。點茶、煮茶、沖茶、獻茶,是茶道儀式的主要部分,需要專門的技術和訓練。

飲茶完畢,按照習慣,客人要對各種茶具進行鑒賞,讚美一番。最後,客人向主人跪拜告別,主人熱情相送。

十六世紀末,千利休繼承歷代茶道精神,創立了日本正宗茶道。他提出的「和敬清寂」,用字簡潔而內涵豐富。「清寂」是指冷峻、恬淡、閑寂的審美觀;「和敬」表示對來賓的尊重。整個茶會期間,從主客對話到杯箸放置都有嚴格規定,甚至點茶者伸哪只手、先邁哪只腳、每一步要踩在榻榻米的哪個格子里也有定式,正是定式不同,才使現代日本茶道分成了二十來個流派。十六世紀前的日本茶道還要繁瑣得多,現代茶道是經過千利休刪繁就簡的改革才成為現在的樣子。


書道

古代日本人稱書法叫「入木道」或「筆道」,直到江戶時代(十七世紀),才出現「書道」這個名詞。提起書法,相信不少人會認為它是中國獨有的一門藝術。其實,書法在日本不僅盛行,更是人們修行養性的方式之一。日本的書法和書道雖起源於中國,但在發展過程中融入了不少日本文化元素。

唐太宗曾下令收藏王羲之的作品,一時間使王羲之作品身價百倍,遣唐僧和遣唐使回國時帶回了大批王羲之的手跡。日本人喜愛王羲之書法風格現於言表,他們親熱地稱王羲之為大王,稱其第七子王獻之叫小王。承繼了二王骨風的,是平安朝的真言宗創始人空海和尚。他與嵯峨天皇、橘逸勢三人被稱為平安「三筆」,空海的「聾瞽指歸」二卷更被指定為國寶。

日本廢除了遣唐使,隨著假名(日本文字)的出現,書法也開始和化(日本化),書法界又出現了小野道風、藤原佐理和藤原行成,世人稱之為「三跡」,「三跡」的書法成了後世書法的規範,並由此產生了多種書法流派。

在與宋朝做生意時引進了宋代的書法。如臨濟宗大師榮西禪師就師承了黃山谷的風格,曹洞宗的道元禪師將張即之的書法介紹回日本。以京都五山、鎌倉五山的禪僧為中心的書法流派更是崇拜張即之和蘇東坡的宋代風格。其後,一山一寧等僧又將元代風格帶進了日本,為日本書法界增添了宗峰妙造大師、夢窗疏石等高僧的墨寶,世人稱之謂「禪宗風格」

江戶末期出現了如市河未庵等職業教授書法的專家,「書道」就產生在這一時期,並成了日本固有藝道的代表。後來,日本書道開始由尊重個性、流派傳承向注重自由表現的方向發展。

先寫這麼多啦,會繼續更新~

喜歡的話,歡迎大家加微信GOOMAY—WAFU(谷美和風)和我進行日本文化交流,這裡有更多精彩內容哦~


2016年1月11日更新。
看了評論區的討論。我覺得有必要再補充幾句。
關於日本拉麵好不好吃的問題。
私以為,好不好吃,是一個很主觀的問題。
本答案旨在客觀地介紹日本拉麵的多樣性和地域特色,至於日本拉麵好不好吃,哪些面好吃哪些面不好吃,性價比高不高,則每個人標準不一樣,口味喜好也不一樣,哪怕說得天花亂墜,撕得天昏地暗,也不會有人心服口服的。
但是有一點我可以很負責地告訴大家。雖然絕大多數的日本拉麵是用真材實料熬的湯加的料,但是還是需要加一些味精之類的化學調味料來提鮮。而且近年來尤其是以九州拉麵為代表的豬骨濃湯麵,重鹽重油,麵條本身一般也多用鹼水,三高人群,腸胃不好的人,應該少吃。千萬不要過於相信膠原蛋白的神奇功效。

單身狗或者三口之家想要吃得更健康更有營養,而且又省事,我更推薦鍋燒烏冬面。

去進口食品超市裡買那種讃岐うどん的乾麵,燒開水煮10分鐘左右。旁邊另起油鍋,把五花肉片煸炒一下,加白菜、胡蘿蔔、冬筍、菌菇類、海鮮等,加水燒開,撈麵放進去,不怕麻煩的話全部倒進砂鍋里燒開加調料,注意少放鹽,味道清淡點可以把湯都喝掉。一大砂鍋端上來,各自盛在碗里吃,既有溫度,面也不會爛,大冬天都可以吃得冒汗,能治感冒。

以下是原答案。

****************************補充一道分割線****************************

關於沒人邀請我。。。怒答一發。

居然沒人提【ラーメン】!

日本では、明治時代に開國された港に出現した中國人街(南京街)に中華料理店が開店し、大正時代頃から各地に広まっていった。日本風に仕立てられ獨自の発達をし、現在ではカレーライスと並んで「日本人の國民食」と呼ばれるほど人気の食べ物となり、中華人民共和國では日式拉麺(日式拉麵)または日本拉麺と呼ばれている。英語表記は、オックスフォード英語辭典によるとRamen、Chinese noodles。

下圖就是日式拉麵的元祖【中華そば(Chukasoba)】的標準規格。

面碗周邊的【雷紋】和魚糕上的【唐草模様】,是不是很有大陸特色。

至於【らーめんRa-men】這個稱呼的由來,有幾種說法。
1.【拉麵】。與日本傳統麵食蕎麥,烏冬等最後用刀切的面不同,剛開始日本的中式面可能就是中國式的拉麵。
2.【老面】或【撈麵】。個人覺得「老面」由來的說法略顯牽強。
3. 據傳早期的中式麵館的廚師大都是中國人,面端上來,喊一聲:」好啦!「跑堂的就過來端面。顧客取後面那個La音,喊做Ra-men。

最早正式用片假名ラーメン作為商品名的,應該是日清食品的チキンラーメン。

雖說我大中華的麵食也是源遠流長,百花齊放。但是單就拉麵而言,日本人的拉麵完全配得上」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評語。
以下簡略介紹一下日本拉麵的品種流派和特色,目前手頭的資料還不齊全,也沒有時間精力去考證。暫且羅列一些圖片,供大家參考。
北海道拉麵三巨頭:札幌味噌ラーメン(Sapporo Miso)、旭川醤油ラーメン(Asahikawa Shouyu)、函館塩ラーメン(Hakodate Sio)。
北海道天氣寒冷,拉麵味道偏咸。面中多有添加黃油、甜玉米、魚蝦等,均為北海道特產。

關東地方主力軍:喜多方ラーメン(Kitakata)、東京ラーメン(Tokyo)、橫浜家系ラーメン(Yokohamaiekei)。
東京當然彙集日本全國各地的特色拉麵,但是要說東京本地特色,則要數荻窪(Ogikubo)一帶的中華そば路子正宗。多以雞殼配豬骨熬湯,或兌以少量用昆布、木魚花熬制的鮮湯提鮮。以清湯、醬油味為特色。
喜多方是福島縣的會津Aidu地方的一個市,喜多方ラーメン雖樸素無華,但歷史悠久,與札幌ラーメン、博多ラーメン並稱日本三大ラーメン。
橫浜家系ラーメン以豬骨熬湯,但是不去血沫,麵湯油膩渾濁,個人不愛好。

中部關西地區。和歌山(Wakayama)ラーメン和尾道(Onomichi)ラーメン較為有名。
中部和關西地區,以及四國島上,其實更多人喜歡烏冬面。拉麵文化沒有九州、北海道盛行。尾道ラーメン中將板油煮爛後用線漏勺撩起,在面碗上敲打,面碗裡邊有一片白花花的油膘。這麼油膩的吃法,居然被很多拉麵愛好者推崇。

九州。進軍中國大陸,率先取得成功的日本拉麵,當屬九州的とんこつ(豚骨Tonkotsu)ラーメン。其他地方也有用豬骨熬湯,但真正將豬骨熬出像牛奶一樣的白湯的,最早應在九州。當然光用豬胴骨和龍骨是很難熬成白湯的。很多九州的拉麵店,會放豬頭、豬爪,雞腳等帶皮的材料進去。所以九州當地的麵湯會比較腥,當地人吃面,還少不了一樣東西,就是紅薑絲(紅しょうが)。


九州拉麵按地域,還分博多ラーメン、長浜ラーメン、熊本ラーメン、久留米ラーメン、鹿児島ラーメン等品種。
各地拉麵的特色也不盡相同,在此就不再一一列舉了。目前在國內較為有名的【一風堂】,屬於博多拉麵的創新品種。

最後說一點題外話,長崎的ちゃんぽん(Chanpon),雖然名稱不叫拉麵,但是與九州拉麵可謂一脈相承。至於誰受了誰的影響,還有待磚家考證。Chanpon的名稱,據傳來源於當地的福建華僑【吃飯】的發音。味道么類似於日清食品的Seafood Noodle。

寫到這裡,真的餓了。
我從yahoo搬了這麼多圖過來,別光看不點贊好哇。
有人贊繼續更。


抹茶。

之所以不說茶道,事實上,私以為中國是沒有茶道的,只有茶藝。另外,經 @白不言先生提醒,日本的茶道也是近代,即明治時代(1868.9.8~1912.7.30)提出,作為藝道的一種,與花道之類並稱。之前一直稱為茶の湯。但下文為了敘述方便,統稱茶道。

唐代,即日本的平安時代,來我國學習佛教的僧侶最澄永忠最先將茶樹的種子帶回了日本並在京都的比叡山開始種植茶樹。日本的鎌倉初期,來宋朝留學的僧侶榮西寫下了日本第一本茶書《吃茶養生記》,此後抹茶法在日本開始流行(關於抹茶法,《里千家茶道文化鑒定三級考試用書》里寫的是「栄西禪師は、帰國の際、質のよい茶や器具を攜えて、新しい茶の點て方(抹茶法)などを伝えています)(上段內容由 @白不言先生提醒並修正,謝謝提醒。)

由於鎌倉幕府積極推進與宋朝的貿易,中國的古物大量流入日本,在日本稱為「唐物(からもの)」,在日本受到極大的吹捧。尤其到了室町時代,在貴族武士階層之間,流行起互相比較自己的茶道具和茶的產地、品質來達到炫耀自己實力的遊藝性質的飲茶方式,即所謂的」鬥茶"。茶道具自然是以唐物為尊。並且在日本,茶分為「本茶」和「非茶」。所謂「本茶」,是指在京都栂尾(とがのお)種植的茶,因為此處的茶樹最先由榮西禪師贈與,並且這裡的土壤適宜種植茶樹,茶的品質當屬上乘,故稱「本茶」。而在栂尾之外地區種植的茶則稱「非茶」與「本茶」區分。
說到鬥茶,其實不僅在日本,在我國宋朝也有記載。但我不太了解不敢亂說,還請知道的前輩不吝賜教。

接著到了十五世紀,村田珠光創立了草庵茶風,又經武野紹鷗進一步發展,最終由集大成者千利休發揚光大,日本茶道初始形成。並且日本茶道在發展過程中,與禪宗思想不斷結合,其精神主要以利休提出的「和敬清寂」為中心,形成了較為系統的茶道思想。

更為關鍵的是,利休曾經作為御用茶人侍奉於織田信長和豐臣秀吉,織田信長時期,「御茶湯御政道」(おちゃのゆごせいどう)的說法被提了出來,並被秀吉繼承(雖然秀吉最後賜死了利休...)。這大概是什麼概念呢,這就相當於漢武帝聽了董仲舒的話,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意思。茶道很講禮法,被統治者用來統治天下安定人心非常有幫助。自此,茶道大興,並在日後對日本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對此想要有更深了解的同學,可以看看 @白不言先生在 茶器到底名貴在什麼地方?的回答。

而在我國,關於茶道的記載,在唐代《封氏聞見記》中有「又因鴻漸之論,廣潤色之,於是茶道大行」。唐代劉貞亮在《飲茶十德》中也提出:「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經 @陳思傑 提醒,「鴻漸」即陸羽)但是茶在我國歷史,或者說在我們生活中的角色,多作為一種飲品存在。對於文人雅士而言,或作為陶冶情操之用。私以為我國的茶藝更偏向於表演藝術,精神層面曾有陳香白先生提出「七義一心」,但始終未能得到廣泛流傳(也可能確實是我書看得太少了解得不夠多...)。加之在我國,能上升到「道」層面的東西著實不多(不是東西不夠精彩,正是因為太多太精彩,而「道」又太大太深奧),因此,私以為說中國有茶道是不準確的。


至於茶道在日本的發展,由千利休的孫子千宗旦的三個兒子,江岑宗左,仙叟宗室,一翁宗守分別建立了日本茶道的三大流派,也叫「三千家」,分別是表千家,里千家,武者小路千家,又衍生了其他諸多茶道流派。


前面說了,日本茶道和禪宗思想是緊密結合在一起的,自村田珠光師從高僧一休宗純(就是格嘰格嘰格嘰格嘰的一休哥~),將禪宗思想引入茶道,茶道的發展就始終和禪結合在一起,這就是「茶禪一味」的說法。至於其他比較有名的茶道用語,還有佐藤謙一先生用的「一期一會」。當時覺 @葛巾 姐和佐藤先生的這兩句好般配 ...再往深里說,趙州禪師的的公案也經常被日本茶道借鑒,比如「喫茶去」公案。為什麼單獨說這個呢,因為私以為這個公案講得比較貼近茶道的本質,那就是生活,即「茶禪一味道尋常」。

說到禪宗,真的還想再多嘴幾句。去年從前輩那裡拿到了一個台灣拍的紀錄片,講日本禪宗,以及和尚的日常修行。其嚴苛嚴厲程度,私以為國內的寺院很難比擬(好吧我承認確實是我了解的太少...)。這大概也能算題主說的「源於中國,在日本得到了更好的發展」了吧。如果各位有興趣,改天也可以寫一寫我知道的日本禪宗。


與禪理相結合是日本茶道的一大特色,但並不局限於此。書道,花道,和服,點心,料理,在日本茶道中都有很大的體現。容我喝口水慢慢說~

書道,集中體現在茶室的掛軸上;花道,則體現在茶室里的插花上。茶室中最尊貴的部分叫「床の間(とこのま)」(壁龕的意思),在平常活動中不作飲茶點茶之用,而是用來掛掛軸,放插花用的。茶道中講調和和適應,總的來說就是茶道活動中的一切都要根據現在的時節,天氣,主客的心情來做調整。說起插花來想起了一個前幾個月發生的故事...茶道活動開始之前都要提前準備好掛軸和插花,好像是五月還是四月來的,一個大前輩插的花,活動結束之後被老師罵的狗血淋頭,說你怎麼能用櫻花呢我不是說不能用櫻花做插花嗎巴拉巴拉。前輩委屈的說...老師這其實是桃花,只是長得很像櫻花而已...但總歸是我的錯我不該選用像櫻花的桃花的...結果又被老師一頓說。好吧老師的反覆無常我們已經習慣了...

下圖就是一個標準的壁龕。能看到壁龕正中掛著的掛軸和榻榻米上的插畫。

我們穿的和服分為兩種,「浴衣(ゆかた)」和「著物(きもの)」。浴衣是我們在每周的練習中穿的,穿法簡單,只有一層(薄薄噠~);而著物,則是在舉辦茶會等正式場合穿的,分為三層,分別是「長襦袢(ながじゅばん),「衣服(いふく)」和「袴(はかま)」,腰帶等的系法也很複雜。聽前輩說,老師學茶道的時候,穿和服都要考級...

至於點心和料理,請看 @娜娜為什麼日本人不同季節吃不一樣的和菓子? 和 享用懷石料理(kaiseki ryori),需要遵守哪些禮儀?的回答。

這是在知乎第一個答案。說了這麼多,雖囿於所學實在有限,自覺不及日本茶道的冰山一角,但也儘力把自己知道的都寫了出來。肯定有錯誤的地方,希望各位不吝指正。

另外,在寫這個答案的過程中,發現自己對中國本土的茶文化實在所知甚少,如果有前輩偶爾看到,希望不吝賜教,自己也著實該多看看書了......


轉載請註明出處。


7.4補充:

1.關於我國功夫茶之類的一些說法,受到了潮汕朋友的指正,由於我了解的比較少,加重了」私以為「,參考意義不大。

2. 如@白不言先生所說

中國茶日本茶真的是兩個系統…爭論傳承和發揚沒意義的…

確實如此。在此意義上本答案並不是很切題,但題主提到了所謂的抹茶,我就寫了下自己所知道的抹茶和日本的茶道。還是,雖囿於所學實在有限,肯定有錯誤的地方,希望各位不吝指正。


別人的東西總是保存的好,比如 中國保存的貝葉經 印度就沒有,補充,保留的還有城市,比如 京都 和奈良 是 洛陽和長安


(怒再更新)作為中藥學專業的本科生,我只能怒答,是中醫藥!

我們中藥學院的教授很多都是日本留學回來的,為什麼啊,因為日本中醫藥領域比我們強大得多啊!

當我們還在爭論中醫是不是偽科學的時候,日本早就把《傷寒論》研究得徹徹底底了。《傷寒論》里的方子都都按著原方仔細配比,打包成一份份的,藥店就直接銷售的呀。

當我們還在爭論中醫是不是偽科學的時候,日韓兩國出口歐美的中藥材飲片和中成藥佔了九成的份額,中國一成都不到啊。

當我們還在爭論中醫是不是偽科學的時候,日本人過來教我們的農民如何種中藥材,把高品質的藥材買走,低品質和富含重金屬的藥材留在中國啊!

當我們還在爭論中醫是不是偽科學時,日本關於中醫藥的論文一篇篇地出,不斷改進炮製中藥的設備啊!

當我們還在爭論中醫是不是偽科學的時候,日本的中醫師是很有地位的。而中國針灸醫師給人扎一針才兩塊錢,扎多了5還要被埋怨啊。

當我們還在爭論中醫是不是偽科學的時候,日本對這個問題理都不理啊。

當我們還在爭論中醫是不是偽科學的時候,市場上依舊各種中藥造假啊,看過冬蟲夏草下鐵釘的嗎?看過鹿茸下水泥的嗎?堂堂《中藥鑒定學》講的都是和不良商人的鬥爭啊。


———————————————————————

看了那麼多評論,我再統一回答一下吧。中醫藥之爭很多年前就開始有了,我也不想捲入其中,很累人的不是嗎。這些東西都是教授們上課說的,我只不過分享給大家。其中可能有一些出入的地方,但是總體就是這個意思。

——————————————————————

至於那些要我拿出數據和實驗證明中醫是科學的評論,我只能說我無能為力,就算把世界上最好的科學家叫出來,也沒辦法給你們一個滿意的答覆吧。

對於這個存在幾千年的學科,我們要尊重它,研究是必須的,但是希望是同步進行,不要打死了中醫再來慢慢證明它。

此外我講的最多的是中藥,中藥亂象叢生,藥方沒效果往往也是葯的問題。規範地管理中藥,這是必須的事情。

——————————————————————

我發現大多數黑中醫的都沒讀過中醫理論,跪求你們罵中醫之前至少把中醫基礎理論讀了好嗎?說挺中醫的是意淫,你們才是意淫好嗎?

什麼中醫靠幾千年的古書?中醫理論的書籍確實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但是幾千年來都是不斷完善不斷進步不斷豐滿的好嗎?


生魚片。中國古時稱之為膾,就是「膾炙人口」的膾,也叫做刺身。《漢書·東方朔傳》曰:「生肉為膾。」辛棄疾有首《西江月》就說過「別浦魚肥堪膾」。

日本的生魚片做法完完全全從中國學過去,基本上沒有更改,而中國現在卻沒有了。

(有人評論說,中國現在還有魚生,尤其是指明要到潮汕地區看看。當然,其實中國現在要說吃的東西,那是什麼都有,但是要說吃的文化,確實已經斷代。
就像上文說的一樣,膾炙人口,膾是生魚片,炙是烤肉,中國現在當然還有生魚片和烤肉,只不過完全傳承了唐宋做法的生魚片和烤肉,現在叫做日式生魚片和韓國烤肉。
有人說「崖山之後無中華」。其實中華尚存,但是中華文化不存。明承元制,而不是承宋制,唐宋之前的制度、習俗,很多在明朝都消亡了。這也是日韓能夠腆著臉自吹自擂「衣冠唐制度、人物晉風流」的原因。我們自己都沒了。)

下面的內容是在一個博客上看到的,覺得很好,引用過來。

原文鏈接:日本生魚片隱藏的秘密

日本朋友請我們吃生魚片。我們覺得日本的傳統文明太美了,太優秀了,你看人家吃生魚片多講究。沒人知道生魚片是我們中華的傳統飲食文明,是日本在唐宋派遣唐使留學生跟我們中國人學去的。我們中國人叫生魚片叫什麼?有人知道這生魚片是中國學過去的嗎?不知道吧。生魚片他們說得太羅嗦,中國人就一個字,古人說話言簡意賅,不像白話文這麼羅嗦。我們管生魚片叫什麼?不知道。這字念什麼?——膾。聽說過這成語吧,膾炙人口。大家都知道這個成語,但是你細問一下膾炙人口什麼意思,就是好吃啊。什麼叫好吃啊?「炙」是什麼東西呀?——烤肉。「膾」是什麼呀?——生肉,生魚片。孔子說過「食不厭精,膾不厭細」。什麼意思啊?孔子說生魚片切得越薄越好吃。你再來看宋朝辛棄疾寫的詞「休道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就是說到了秋風起了,鱸魚上市是吃生魚片的時候,我不當官幹活了,我回故鄉吃生魚片去。可是我們讀古詞的時候卻不知道「膾」就是生魚片,日本人完完整整從中國學過去,保留下來的。我們呢?丟掉了它,丟掉之後,然後現在大家都不知道這個「膾」字是什麼意思了。所以對拋棄或未能很好繼承傳統文化,身為中國人我們應該感到汗顏。我講這個課的時候很多我的日本學生不服,說「憑什麼說我們是跟你們學的,是我們大和民族發明的」。那我說「好啊」。我問 「你們知道吃生魚片的時候為什麼要芥末嗎?」吃生魚片是不是要蘸芥末嗎?蘸芥末是什麼意思啊?蘸佐料。什麼叫佐料?生魚片是寒涼的,陰寒的,不好消化。我們就要加點兒佐料,用熱性的去平衡它,這樣吃完了以後不拉肚子。日本產芥末嗎?日本不產芥末,中國產。

吃生魚片的時候,你看每一片生魚片底下都有一片綠色的葉子,那綠色的葉子大家都知道是什麼嗎?不知道。叫紫蘇葉(簡稱蘇葉),紫蘇葉是幹什麼的?回去查一下《本草綱目》,紫蘇產於中國,解魚蟹毒。你吃完了魚、蝦這種水產品以後,你鬧肚子,過敏,上吐下瀉,那趕緊煮紫蘇葉水喝。我們經常服用的藿香正氣水的主要成份就是:藿香、白芷、紫蘇。這個紫蘇葉就要裹上生魚片蘸上芥末一塊吃,同時這樣還不夠。還有一個紅色的泡姜,就是用姜泡上醋加上糖做的。姜是幹什麼的?大家都知道是暖胃的,吃東西覺得噁心,趕緊喝點兒薑湯就化開了。生魚片的盤子裡面都放著白色的絲,大家知道那個絲是什麼嗎?什麼絲啊?是白蘿蔔絲,日本人叫大根,中國人叫白蘿蔔。這四味溫熱、消食、化積的中藥,佐上生魚片一塊吃,這是我們中醫食療的文明。日本人原封不動地把這個傳統保留下來了,但是他們不知道為什麼。我知道為什麼,但是我在中國已經找不到這種飲食的痕迹了。這就是我們對傳統的遺失。

為什麼叫佐料呢?他怎麼不叫佑料。這都是中國字,我們現在都說中國話很含糊。老天保佑,為什麼不說老天保佐啊?佐是跟你相反。我們經常說他跟我的是意見相左,所以,生魚片寒涼我就要去吃熱性的,這叫做佐料。老天保佑是什麼?是順著我心做事,這叫佑。用詞一定要清楚,古人很清楚,我們不清楚。這樣的話,生魚片的這個「膾」的吃法,就是中國一種傳統的飲食的一種食療。 另外,我告訴這些日本學生,這是你們在秋天到中國來學去的。因為我們春天的時候吃生魚片我們不蘸芥末,那會兒沒有芥末。我們蘸的蔥,青蔥。另外,我們吃生魚片還要喝一種茶,叫玄米茶。這茶是一種綠茶,但是綠茶性寒,我們就用大米炒得焦黃了以後一塊煎,喝這個茶要煮一下,喝綠茶。這是唐宋的飲食文明。 這樣的話,我們想親近傳統的目的在這兒,先意識到我們離傳統太遠了。我們身為中國人對自己是中國人,對我們那些中國字的理解都變得模糊不清了。所以,我們需要回歸傳統,需要做的事情太多。


木屐?


這個應該說是很多的,不過被人忽視的也不少。我隨意舉例幾種說一說好了。

【一】唐手

  其實光說這兩個字,就能讓人聯想起空手道了。或者有人會質疑說應該是柔道,但具體的緣由還請移步百度百科。

唐手_百度百科

  我之所以要談的,則是關於唐手的出現時間。目前來說,日本能肯定唐手是琉球承襲自中國明代,後傳入日本本土。唐手的使用者也有著名如唐手佐久川、唐手船越等人。

  那麼由於唐手佐久川的出現,使得目前不少人不承認明初時期傳入琉球的中國武術,而認為是在清朝,由佐久川赴清,綜合琉球手之後,得到的技法。

  可無論如何,唐手的興盛,使得世界各國的人,在無法考證唐手的具體出處時間的同時,卻也無法避免中國這一段歷史。而像著名華人打星李小龍,與唐手(空手道)也是頗有淵源。

【二】魚糕

  就我國考證,魚糕在春秋戰國時期的楚國就已經出現了,是否還會更早,目前則不得而知。

  同樣,在日本,魚糕也是一種十分流行的食物。但就歷史來說,不是我想黑,而是日本真的無法確定魚糕的出現時間,最早的記錄也只是在1115年出現而已。

  另外就目前來說,九州地區所挖掘的古人頭骨當中,有一些是能和我國吳越地區的骨骼形態比對上的,而在漢代,漢武帝所設的朝鮮四郡也確實曾有漢人流亡海外至日本本島。

  那麼這個魚糕雖然無法可以肯定,但在目前較為懸疑的情況下,也可以算的上是產於中國,而發揚於日本了吧

【三】冶金

  不少人都說唐刀,但其實涉及的更多的是冶金。

  像中國,疊鍛\包鋼\夾鋼\退火\淬火這些,至唐朝時就已經是很成熟的工藝了。而日本那時至漢唐偷師學藝,也是很確鑿的事情。

  直至明治維新以後,學習了西方新法工藝之後,日本的冶煉技術才超越了中國。

【四】茶道

  日本古代是沒茶樹的,而是從中國帶過去的,勉強成活而已……說茶,則必先說茶道。二茶道……沒茶樹怎麼說?

  呃,忘了,在日本那四顆老茶樹是一和尚帶過去送給哪個親王來著,忘了……現在日本的老茶樹,都是那四棵茶樹留下來的種……

【五】藝伎

  日本的藝伎,包括她們所使用的妝容\篦子\犀梳樣式,都完全傳承至我國唐代。包括那個麵粉妝……至近幾十年,才從蛾眉妝改成今天這個樣子……根本就不是什麼以前沒點燈的緣故……

【六】軍配

  軍配就是團扇,日本以前是沒團扇的,也是在唐代傳入日本,包括現在常見的那種剪刀也是。至日本平安時代才允許平民使用,之前是作為族徽象徵的……

【七】婚嫁

  日本傳統的婚嫁,就是男性武士於青紗帳中坐守,女子披白乘牛而至,這也是源於我國隋唐時期的婚嫁習俗。像現在的紅蓋頭之類的……那是宋代的事情了……

  關於現今紅蓋頭歷史的林林總總,並非是一蹴而就的。只是由於現在對於各朝代婚嫁的研究者頗多,所以可以相對詳細的知道一些。

  比如說在宋史中,我曾看過一份殷都學刊的掃描件,裡面詳細的分說了宋代婚禮是由三種官禮\家禮和俗禮共同完成的。同時也是第一次注意到了有條不紊的,士庶通婚的規矩,這被認為是禮的發展,也是對於政治的一種延伸。而漢晉隋唐時,雖然也有類似的情況,可由於禮的不完善,和至唐時的世家門閥之間,使得地位懸殊的男女往往很難如意的走到一起。

  我曾因為某些緣故粗略的了解了一下官禮的東西。記得在宋史中,曾提到過仁宗時的宋代皇帝冊封皇后的大致步驟。那時候,六禮尚未被廢,但納采問名已然有了縮略,比如說一日納采問名,復一日納吉、納成、告期,而這就已然有了縮略。這個緣故,不得不說是因為歷史文化的失傳所導致的。

拷貝:宋史
  元祐五年八月,太皇太后詔:以皇帝納後,令翰林學士、御史中丞、兩省與太常禮官檢詳古今六禮沿革,參考《通禮》典故,具為成式。群臣又議勘昏,御史中丞鄭雍等請不用陰陽之說,呂大防亦言不可,太后納之。

  六年八月,三省、樞密院言:「六禮,命使納采、問名、納吉、納成、告期,差執政官攝太尉充使,侍從官或判宗正官攝宗正卿充副使。以舊尚書省權為皇后行第。納采、問名同日,次日納吉、納成、告期,。納成用穀圭為贄,不用雁。"請期"依《開寶禮》改為"告期","親迎"為"命使奉迎"。納采前,擇日告天地、宗廟。

粘貼:宋代婚禮概述_百度文庫

  上述這兩段都有說清一點,即宋代婚禮從最初時期的簡略,到《政和五禮新儀》,可以說是出現了明顯的改變,否則為何不是六禮?

  包括像合巹酒,現在又稱交杯酒\合和酒的這個東西。在宋代之前,都是用葫蘆瓢完成的,一個葫蘆切倆瓢,兩邊齊端漱漱口……到了宋代,才有了用杯的改變。而也從最初孔穎達口中的:「以一瓠分為二瓢謂之巹,婿之與婦各執一片以醑(漱口)「,變成了直接喝下去。畢竟……宋代的酒,應該比舊時好喝了些吧?

  岔題了。上面說的是官禮,而之後如私禮,就是明顯的對士庶結合的表現。當然,朱子同志很白字的形象解釋了婚姻是自由的墳墓這句話,昏禮么……頭不昏能結婚?所以……


拷貝:
  納幣:古禮有聞名、納吉,今不能盡用,止用納采、納幣以從簡便……朱子家禮_百度文庫

  這句話自然也是後來六禮變五禮的一個佐證。

  然後……關於紅蓋頭……當初只是隨口一說,因為臨時的想不起鳳冠霞帔這個詞兒了(大晚上的人容易犯困,所以必須忘點什麼彰顯自身智商的跌落……)

  只不過,說道宋代的婚禮服飾,可以說的確實有很多。比如說卻扇,這個東西漢晉之前未見有載,到梁何遜的《看伏郎新婚詩》中,才有了句:」輕扇掩紅妝「,雖說挺含糊的,但卻扇的用意卻發揮的淋漓盡致。

  而唐楊師道《初霄看婚詩》的這首淫詩里也寫了:「隱扇羞應慣」這樣一句話,那麼從這兩首詩的標題,到它們所描述的從掩紅妝到濕紅粉,似乎都可以佐證了一點,就是那時的非士族門閥,可能已經在娶妻,或娶妾的服飾妝容和禮儀上有了肯定性的變化。(何楊二人出自寒家\宗族)

  而至於顏色,漢晉時女子婚服以玄為底,以絳為邊,取的是專一的意思。而在唐宋,允許官員著公服迎親,這公服,以絳色為尊,反觀是女子著重,從頭綠到腳,清一色的很。於是紅男綠女一次也自此而來。唯獨到了後世元明,才逐漸的由青轉紅,霞帔也就從裝飾逐漸演變成了服裝,原有的樣式卻逐漸變成了披肩坎肩之類的東西。

  嗯……紅字解釋了。再說說蓋頭……這個其實不用啥史料具體解釋的,真的……

  唐代的時候實際上用的是叫幕離的東西,嗯,和傳統養蜂人那個草帽帶紗帳的東西差不多。而帷帽源於幕離……現在韓國棒子挺愛帶那個東西的……

  這些被統稱為「蓋頭」。唐初時好用幕離,這個就是唐代女子遮體之物,用繒帛製成,其長可以遮蔽全身(關於這個,就又牽扯到唐代與女德有關的一些文章了)。永徽以後,漸多用帷帽、皂羅,帷帽是帽子的一種,其網子只遮到脖頸,故又稱為「面帽」。

  那麼這裡說到了帽子,而鳳冠霞帔中的鳳冠,本身也是一種帽子(命服),帽子和帽子,該如何取捨?

  自然,由於鳳冠霞帔是處於對宋代中後期貴婦們服飾的一種延伸,所以也自然而然的取代了舊有的蓋頭,變成了現在的一塊蓋布了……宋吳自牧 《夢粱錄·嫁娶》可見,於宋時為私禮,於明時為制。(題外話,日本婚禮和中國有一點一樣的地方在於,都允許平民在婚禮那一天穿著不受禮制的奢華服裝,而這也是婚服現今這樣奢華瑰麗的主要原因

  補充說明的是,鳳冠不是上面必然有著龍鳳才叫鳳冠,而是出於這種冠帽最初的佩戴者是鳳(龍是啥鳳就是啥),所以才稱之為鳳冠。而霞帔則多見於宋代宮中命婦制服。兩者合稱,才是鳳冠霞帔的由來。

  很多人認為唯唐時中日才有交流,但其實宋代和明代,都也有文化傳播。《清波雜誌》中也說過一些日本人見中原人而渡種的事情……血脈都傳過去了,這文化傳播還遠嗎?說笑,其實,雖然宋元時期東渡日本的和尚比較少,可林林總總十幾二十個還是有的,孑然一身而去的,少之又少…傳教,傳的其實不僅僅是教。而滅佛,也滅的不僅僅是佛……

【八】花札

  花札起源於安土桃山時期,很多人沒能找到其與中國葉子戲之間的必然聯繫。但話說,葉子戲被認定是現代撲克的鼻祖,而日本橋牌也是十分出名,所以,即便是賴皮點說,這關係也是跑不掉的……

  可實際上,如果你見過葉子牌,就會發現,除了寬窄,實際上長短上,葉子牌和花札是一樣的……而且葉子戲在中國的變遷……馬吊詩牌,似乎也證明了它在早期,實際上是一種很風雅的東西。

  那麼似乎,花札也不過如是吧?

【九】榻榻米

  剛才評論里在尺八那兒留了月琴和三線琴這兩樣,中國土產樂器。

  再說說榻榻米,榻榻米很多人都認為是日本土產。但實際不然,中國雖然自漢代便有了胡榻\胡凳等傢具,但多見於士族門閥,直至隋唐時期,可以說榻榻米仍然是中國普通家庭里最常用的物品。至唐後,凳子及高腳床才開始盛行。

  那麼疑問出來了,上面,我說過魚糕,裡面關於春秋戰國時期和漢代朝鮮四郡,對吧。就是說,在這兩段時間裡,中日之間有著本質的文化交流了。

  話說,如果在當時,就是平安時期以來,如果榻榻米已經十分常見且家家戶戶都有的話,會是說只是稻草嗎?包括現在,咱們都知道,稻草編織的草鞋穿起來會如何,做成榻榻米……還要不要睡了?真睡上去,以日本的氣候,一年又要換幾次榻榻米呢?稻草霉變的速度……

  那麼反觀中國,1976年曾出土過一座西漢壁畫墓,曾有照片出現,話說,那骨頭架子底下鋪著的明顯異於周圍土色的是什麼東西?是啥東西做的?

  平安時代開始於公元七九四年,西漢則是公元前202年了……

  這差距……也就是中國這東西丟棄的早,漢委奴國王印已經能很好的說明,早在漢代,中國就已經有了賜予藩國物品的習慣了。

  那麼,像這麼一種平民都可以使用的草席製作方法,又會不會被傳過去呢?
===============
大致說一下,其實日本吧,現有的兩種文字,平假名和片假名其實都是源於對中文的學習。以前知道答過,現在不想重複了。


誕生於中國的三國文化,其實是日本推向世界的。

如果說中國用文字和插畫組成小說讓儒家世界認可三國,那麼日本就是用遊戲和動畫讓全世界知道三國。畢竟隨著百餘年的變遷,東亞三國的儒家傳統都在減弱,尤其是朝鮮半島,連漢字都拋棄了,一般人根本連原著小說都無法閱讀。

1971年,橫山光輝的漫畫版《三國志》開始連載,一直到1986年,單行本共60本,發行數千萬冊。這部漫畫後來又改編成動畫,在日本國內外都頗受歡迎。

  • 橫山光輝版《三國志》的壁畫 / Wikipedia

但在新時代的日本三國作品中,很難再看到小說中那種儒家思維具現化的人物。遍數二戰後來自日本的三國作品,我們看到更多的是一個個符合現代人觀念的英雄,不存在過去那種幾乎完美的具現化的「神祇」或者「魔鬼」。

以曹操為主角的漫畫《蒼天航路》便是其中典型,在裡面沒有那種絕對的善惡,有的只是為了各自的理想而行動的英雄們。在《鋼鐵三國志》里,諸葛亮化身反派但是最終目的是為了拯救世界。

此時的三國作品,比《三國演義》還要演義,很多只是借鑒了三國演義的人設,但是其核心完全是現代動畫「拯救世界」的套路。

  • 蒼天航路 / 講談社

遊戲更是將三國文化發揚開來,讓年輕人對之著迷。1985年,影響了好幾代中國人的《三國志》遊戲發行,截至2016年,已經發行了13代產品,堪稱模擬遊戲史上的佳話。此後,三國遊戲一發不可收拾。這部經久不衰的遊戲是無數中國年輕人的童年記憶。

  • 陪伴好幾代中國人的三國志遊戲已經出到13了 / http://pacn.ws

而《孔明傳》之類的掌機遊戲更是陪伴了包括中國80、90後在內全世界很多孩子的童年。原著中的火燒新野無論多麼精彩,相比起自己在手掌上手動製造「火攻」而言,記憶的深刻度都會弱很多。

而《三國無雙》中武將的打鬥,也將三國人物更加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而且已經去除了正邪對立和善惡分明的政治分野,完全中立化了。

這和《蒼天航路》一樣摒棄了傳統三國那種紅白臉的善惡模式,幾乎所有人的目標都是為了這個世界更好,這無疑比非黑即白更符合當代人的價值觀。不少歐美人,在成為了「日式三國」的發燒友之後去讀原著,讀出了和東亞人完全不同的感受。

  • 讓人熱血沸騰的《三國無雙》 / gamecity

日本在動畫和漫畫界的地位也為三國文化推波助瀾。日本的漫畫僅僅在2003年就在美國取得了48.4億美元的銷售額。2007年,德國售出的70%的漫畫來自日本。類似《龍珠》之類的王道漫畫已經成為了不少歐美人的童年回憶。

日本通過精美的人設和現代化的解讀,使三國散發出不同以往的光芒。毫不誇張地說,雖然三國文化誕生於中國,但真正將其發揚光大的,還是日本。

本文首發於【浪潮工作室】(微信ID:WelleStudio163),歡迎搜索關注,帶你了解更多有關日本文化的新鮮知識!

http://weixin.qq.com/r/6zo1LZzEaMEXrdhO92-5 (二維碼自動識別)


米飯君~看日本人花樣吃米飯【多圖預警!!!】

常常聽日本人說「吃米飯的時候就感覺到自己是日本人」。那到底日本人有多喜歡米飯呢,今天我們就看看日本人的——稻米文化。

日本也和我們中國一樣屬於稻米文化,在2000多年前就以稻米為主食了。而且日本人是很喜歡吃米飯的哦!一頓飯不吃米飯會總覺得少了點什麼。所以和日本人出去吃飯可別忘了多問問他們是否需要おかわり(再添一碗)。

在日本,稻米可不僅僅是成為碗裡面那一顆顆飽滿的米粒,還有釀酒、製作「せんべい」、「餅(もち)」、「団子(だんご)」、「赤飯(せきはん)」、「おむすび?おにぎり」、「壽司(すし)」等等的用處。

今天就讓我帶領大家來看看「米的大家族」吧!


一、せんべい(煎餅)

せんべい 中文譯名就是煎餅啦,也有的書上稱為「米果」。日本的せんべい原料是糯米或者麵粉,大小約為7-8公分。有方形也有原形。一起來看看日本的 せんべい長什麼樣吧!

二、餅(もち)

在日本 餅(もち)可不是我們中國的餅,日本的餅(もち)其實是年糕的一種,原料是糯米,通常為方形。製作方法是先將糯米蒸熟,然後放在臼內用杵搗成年糕,然後切成方形再晒乾。在元旦當天日本人會用火烤軟干餅,蘸上醬油或者裹上「海苔(のり)」吃,還可以放在「雑煮(ぞうに)」裡面煮。

三、雑煮(ぞうに)

雑煮(ぞうに)其實是日本正月料理中不可欠缺的湯汁,裡面可以放入魚、肉、根菜之類的。雑煮(ぞうに)根據每個家庭習慣不一樣味道也有很大區別哦。是很具有鄉土味一道料理。

四、赤飯(せきはん)

 赤飯(せきはん)在日本是有喜事的時候吃的,在糯米中加入紅豆煮成。現代日本家庭每逢家人有喜事時,例如孩子的婚禮、親人生產都會煮赤飯(せきはん)慶賀。

五、おむすび?おにぎり飯糰

おむすび?おにぎり 都指飯糰,おむすび是女性用語。在日本飯糰通常都握成三角形或者圓形,裡面放梅子、烤魚肉等,外面用「海苔(のり)」海苔包住。日本在出門賞花郊遊的時候一般都會攜帶的。不過現在還有很多不是三角形或者圓形的おむすび?おにぎり,同樣非常可愛哦!

六、壽司(すし)

 壽司(すし)也算是おむすび?おにぎり的一種,一般更多說おすし。相信大家對壽司肯定不陌生啦。一起來看幾張誘人壽司料理圖吧!

七、団子(だんご)

不知道有多少同學看過Clannad這部動漫呢?裡面的「団子大家族」看過的人肯定會很熟悉啦。団子(だんご)是用糯米、粳米、麥等的粉做成的丸子。常看到的一般都是用竹籤等串起來的。

end


看到這個問題的時候,想到了上周一個回答下的一條評論:
日本有什麼很贊的小東西國內買不到或者不好買的? - 姚旻卉的回答

自己也做了點功課,為當時的口誤道歉m(_ _)m,並且正好可以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香道是歷史悠久的漢族傳統藝術,通過眼觀、手觸、鼻嗅等品香形式對名貴香料進行全身心的鑒賞和感悟,並在略帶表演性的程序中,堅守令人愉悅和規矩的秩序,使我們在那種久違的儀式感中追慕前賢,感悟今天,享受友情,珍愛生命,與大自然融於美妙無比的清靜之中。香,不僅芳香養鼻、頤養身心,還可祛穢療疾、養神養生。端午節期間,漢族民間更有在端午節掛香袋、戴艾蒿的習俗。」
——from度娘

中國香文化的歷史這篇回答當中已經涉及到了很多:
關於中國的香文化有哪些經典著作和故事? - 傳統文化

而香道如今在日本,與花道、茶道並稱為日本的「雅道」。根據「日本書紀」記載,推古天皇三年春(596年),有沉木漂至淡路島,島人不知是沉香,作為柴薪燒於灶台,香味遠飄,於是獻之於朝廷。隨後,經貴族學者的推動,「香」從佛壇走入王宮貴族,貴族們將香作為凈化居家、頭髮及衣服薰香的用途,於是焚「香」的風氣,逐漸廣泛的傳開來。

日本香道歷史進階分為:

  • 奈良時代

香主要用於佛教的宗教禮儀,人們將香木煉製成香,少數也用於薰衣或使室內空氣芬芳。

  • 平安時代

香料走進了貴族的生活,隨著季節的更替共制六種薰香——梅花、荷葉、侍從、菊花、落葉、黑方——這都是因貴族的嗜好所需而制的。用香薰衣,在室內燃香,連出遊時仍帶著香物,貴族們對香的偏好為輝煌的平安王朝更披加了一件華服。

  • 鎌倉、室町時代

一種純粹對香的愛好的風氣滋長了起來。建立在「善」的精神之上,武士尊崇香的幽遠枯淡。同一時期,佛教中密教信仰與凈土禪的發展,香料越制越精細,聞香分香道具的改良進一步加快了香的普及。

  • 現代香道

二戰後,隨著花道、茶道的振興,香道也向一般平民打開了大門,御家流與志野流的繼承人們正在努力著日益擴大香道的影響。

現在,日本的香道已有100多個流派,大體分為「御家流」與「志野流」。日本香品種也是百花齊放,有鳩居堂、松榮堂、玉初堂、山田松香木店、菊壽堂、大発、鬼頭天薰堂、孔官堂、日本香堂、香彩堂、天年堂、奧野晴明堂、梅榮堂、精華堂、香十、梅薰堂、熏壽堂等等品牌。

而其中,「鳩居堂」的香,被認為是現今世上最近於日本平安時代的古香。

「鳩居堂」如今是日本最古老的文房用品店之一,分別在京都和東京,擁有兩家店,其中位於東京銀座五目丁的店鋪,一向都是文人墨客及觀光客們必去搜羅的地方。

創立於 1663 年的「鳩居堂」,在江戶時代從藥店起家,其名取自《詩經·召南·鵲巢》中的「維雀有巢,維鳩居之」,鳩占雀巢,本不是褒義,但其背後卻隱喻著感激先人恩澤和庇護,所做的事只是代先祖保管傳統的經營哲學。

鳩居堂的文房用品及熏香一直都供給日本宮中御用,據說當年常常為齊白石、金北樓制筆的京城著名制筆藝人李福壽,也曾參照過鳩居堂的毛筆製作。

鳩居堂發展至今,不僅有獲得專業人士讚賞的黑方煉香:

和單筒售價最貴的紫野線香(根據黑方做的合方)。

也有適合門外漢把玩的趣味香——「六種の薫物」

因為是香水調,所以價格非常親民,家中沒有爐子的可以從這一款開始了解日本古香。

六種熏香隨季節更替使用,分別是:

  • 梅花:初春殘梅的微香
  • 荷葉:夏季芙蕖的濃香
  • 侍從:秋風略涼的澀香
  • 黑方:冬季結冰時的清香
  • 落葉:焚燒秋葉的悠遠之香
  • 菊花:如菊的淡雅之香

「源氏物語」中的「梅枝」一章,在源氏一家的斗香中提到了黒方、梅花、荷葉、侍従、落葉、百步六種香。(鳩居堂以菊花替代百步)

在日本香穩步發展的同時,香道文化的發展也十分規範,不僅有各種公益財團來推動香道的傳播,還有各種香道協會定期舉辦聞香體驗教室、入門講座等等。

在日本YAHOO上搜索「香スティック(香棒)」就能出現一萬三多個商品。

而國內呢?
打小時候起,周圍信佛的不少,但是會玩香、品香的似乎還真沒有,對香的認識一直停留在祭拜的用處上。

又要說到上周寫的那篇介紹日本小物的回答里,整理了23個新奇好玩的小東西,但是反響最熱烈的竟然是那個10分鐘的擦燃香,都記不清發出了多少購買鏈接的私信。我相信中國製造的東西一定不會比日本的差,但是在設計的出發點、傳播的手段上,似乎還是會稍有不全面一點。
//在此也謝謝小桃醬APP的買手能介紹這麼好、這麼有特色、有涵養的商品,順便我也藉此贊同破千了一把(偷笑)

藉此再介紹一下hibi擦燃香系列 「10 minutes AROMA 」

祈禱或是冥想,都可以點燃一支香,擦亮火柴點燃香支,輕輕晃動搖滅火苗,能看到悠悠的香氣漂浮在空氣中。「燃香」帶有一種儀式感,為人們帶來安心,而沉浸於電子世界的現代人大多喪失了這種充滿儀式感的生活方式。

基於這樣的創意概念,hibi從燃香這樣細微的點入手,希望能夠帶給人們日常生活以驚喜,用每天10分鐘的香氛時間可以帶給生活芬芳的滋味。

設計的創意點以香本身設計為火柴樣式,可以通過摩擦一次性點燃,本身香的火柴棒長度又是很好的一個燃香時間概念。

配套的香墊,防火材料製成,可以將點燃的香放置在上面。

一根「火柴」燃燒的時間是10分鐘,你可以用這10分鐘泡一杯茶,也可以用這10分鐘記手帳、閱讀、思考。hibi很小可以隨身攜帶,散步時也可以在室外燃一根,佇立片刻。

不得不說這個擦燃香真的將傳統與現代生活的結合做得非常棒,這應該也是反響那麼熱烈,那麼多知乎er也會喜歡的原因吧。


手冢新理

飴細工匠人

小時候

校門口總有小販用粘稠的糖漿

製成各種栩栩如生的造型

每次經過都會看得目不轉睛

零碎的硬幣湊一起買糖吃

舔一舔,可以甜一下午

可不知道哪天,突然不愛了

就暫且說那天,突然長大了

可在日本,有個男生

越長大,越愛糖

當我還是個小學生的時候

我就決定靠手藝活下去

世界上有兩種糖

一種用來吃,比如這種

另外一種

更像僅供觀賞的藝術品

比如這種

可你想得到

下面這些也是糖么?

近乎透明的金魚

在空氣中自由遊盪

即將起跳的綠色青蛙

瞪著軲轆大的雙眼等待著獵物

俏皮靈動的小貓

讓身邊愛貓的友人

不禁想要撓撓它的下巴

如此逼真的「小糖人」

是靠雙手捏出來的

中國的糖人手藝

在日本被稱為「飴細工」

曾在江戶時代盛行過

剪刀和雙手,是唯二的工具

能將一塊不起眼的糖漿變活

幾百年過去,熟知這門技藝的工匠

全日本只剩20多位

出生於1989年的手冢新理

是其中最年輕的一個

手冢新理從未拜過師

現在授人以漁的技藝,全靠自學

隔了400年,「飴細工」被他接手

曾經他東湊西拼,齊全工具

利用暑假做了人生第一把小刀

這一年,他還是個小學生

父親做房地產,母親家庭主婦

身在完全與「匠」字隔離的環境里

忙於手作,廢寢忘食

連手冢本人都說

「從小開始,除了工具

我一點都不會想買其他東西

這是由天賦註定的行為」

從千葉縣當地初中畢業後

他去了木更津的一所技校

「這是不是我的未來」

在機械系待了一段時間後

手冢開始疑惑

「那是培訓工程師的地方

和手工匠人沒關係」

高二開始,學習開始變成無聊事

手冢每天在外面騎摩托車

時不時去練習空手道

可能是偶然靈光,或必然所趨

他突然覺得,「我可以去做做煙花」

煙花,轉瞬即逝

外人眼裡看來

這是個不讀書不上進的小孩

但手冢說

「我希望以匠人的敏感力和創造力

與世界連接

煙花製作,有著我需要的這些」

想,便去做

手冢在高三的時候

獲得了煙花製作的國家資質

期間找過很多相關兼職

四年級開始,大家紛紛開始求職

手冢還在努力,從專業技工到煙花師

而老師和同學都認為,他在犯傻

煙花易冷,好景不長

看不慣廉價煙花湧入市場的現狀

一年之後,手冢放棄了

「我想要堅持純粹的手工藝

除此之外,別無其它」

這一年,他21歲

有了技藝,能重現自然所有真實事物

誰都有過畢業後的迷茫期

手冢也是

當其他同學都找上光鮮工作時

他待業在家

但負能量很快消失,他讀書、研究

發誓一定要找到最想做的那件事

某一天,記憶復活

他想起小時候

常在夏天和父親路過糖果攤的情景

但現如今,市場下滑

之前做糖的人,都跑去做技工了

以往節日的歡悅也變淡了

「這是一個好機會

如果我全新投入

五年內可以改變這個行業」

他開始去糖果車間學習基礎

然後用廚房現有的食材嘗試製作

起初,他每天都會被90度的糖漿燙傷

雙手長滿水泡,也並不影響

加上網路、書本上的資料

他自行練習,無師自通

我不能吃它,因為它是偉大的傳統

製作飴細工,糖是主要成分

加熱成半凝固的糖漿

取出適量,開始捏出大致形狀

處理細節需要迅速

因為在糖漿冷卻後

表面會變得堅硬,難以改變

做好細節後

再調整形態

接著,吹風冷卻

再以火槍噴射

直至糖漿呈完全透明

等到糖漿冷卻

再用食用色素上色

最後放入膠袋,加入防潮珠

可經年保存

其實,傳統的飴細工並不透明

年輕的手冢為了作品更現代

創造出了彷彿琉璃的透明飴細工

2013年秋天

他在淺草中設立了一家店,Ashikusu

有12名員工,7名學徒

再加上兼職已是飴細工行內最大

這一年,他24歲

七年,從普通人變成無人不識

甚至獲邀出席紐約設計周

他將完全冷清的糖果行業

再度在世界上發力

然而,手冢並未滿足

他認為傳統工藝還有進步空間

現在的他,已是日本網紅

活動和電視節目都曾出席

「飴細工,就像江戶時代的街頭表演

直到現在和未來的時代

它始終是有吸引力的」

「我要走得更前

做一些別人未做過的

不想單單繼承傳統

期望能開創傳統,名留青史」


推薦閱讀:

現在清朝皇室後代都怎麼樣了?
现代人如何活出古风?你身边有这样的人吗?
古今中外有哪些人真正算得上「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
如何看待木宋克土唐,金元克木宋,火明克金元,水清克火明的朝代更迭的說法,五行終始說是巧合嗎?
想抄書送給男朋友做禮物,有哪些書可以推薦?

TAG:日本 | 歷史 | 日本文化 | 人文 | 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