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哪些地方能體現出來工匠精神?

德國日本美國都有所謂的工匠精神,專註於某個工作精益求精。比如德國用五十年的熱水器,日本壽司之神,美國的迪士尼動畫。而中國的工匠精神體現在哪些地方?


天朝很多廚師都有工匠精神好嘛?

【兩廚師因紅燒肉加多少辣椒互毆】近日,在遼寧本溪一餐館,一客人點了道毛氏紅燒肉,因當天做湘菜的廚師休班,故由遼菜王廚師料理。做好後,川菜陶廚師半路殺出,稱其辣椒放太少,王反駁:東北人不能吃太辣!陶再嗆:那就對不起這道菜!兩人遂扭打在一起…

那就對不起這道菜!


葉公喜歡工匠精神,桌面、屏保上都刻著「工匠精神」,知乎的簽名也是「工匠精神」。他這樣愛工匠精神,被楚國的的工匠知道後,便從都城下鄉到葉公家門口,開了一家專賣店,專賣手工藝品。葉公一看價簽,轉身就跑,嚇得他像失了魂似的,驚恐萬狀,不能控制自己。由此看來,葉公並不是真的喜歡「工匠精神」,他喜歡的只不過是那些看起來有工匠精神但不貴的東西。


中國不缺工匠精神,從來不缺。覺得缺,是因為大部分人也接觸不到真正的工匠,因為真正的工匠非常貴,作品也很少。

國家大劇院內的一家蘇綉店,店內的東西不許拍,櫥窗的准許我拍了兩張。我以前看書不理解「繡的靈動,真真的同真的一樣」這種話,直到我看到這個。我問店家,一副要綉多久?店家說,一個綉娘綉幾年。不能不同的人綉同一副,會不自然。幾年的人工,這樣的一副綉品,要幾百萬。

大劇院中還有這個,這個手藝叫秸稈扎刻。一根根的秸稈用榫鉚結構紮起來的,純手工搭建。這個做的是故宮中的戲院,也就是下圖這個。我當時看到直接被嚇到了,因為雖然是模型,也非常的大。

而淘寶上只有上面這個的百分之一大小的秸稈扎刻,是這個價。

你能想像上面那個秸稈扎刻的戲院模型如果賣的話得多少錢么?反正我沒法想像。

劉詩詩大婚的婚服,美吧。baby大婚那件紅色的婚服也是她家的,一件婚服的工時差不多8000個小時。劉詩詩的這件300萬,這種才是可以傳下去的婚服啊。以前看到說有人拿奶奶流傳下的婚服去找人修補,衣服修補的人補好了要還回去都捨不得,我還不理解。看到這種就理解了。

胡蝶的旗袍,褚老製作的,當年被拍賣,有港商還是台商(我記不清了,汗)買了下來,然後拿去找褚老鑒定,確實是他做的那件。他做手工旗袍,說是機器的東西太硬。這樣一個旗袍,麻煩的得做三個月,快的也得大半個月,一年才能做幾件?大多數喜歡旗袍的姑娘淘寶買一件百十來塊錢的也就穿著了,這種只能看看吧。

四經絞羅,馬王堆里有過的技藝,必須手工織,一個熟練工一天織五公分,一匹羅織下來就得半年。賣是很難賣掉的,只能等高定上門,價格當然不菲。這個做成連衣裙美呆了啊。

焗瓷。傳說中的沒有金剛鑽,別攬瓷器活就是指這個。把破裂的瓷器焗起來,倒水不漏就算成功,純手工,一堆的工具,得長時間磨練的技藝,不然焗不好就漏水。出師都不容易,更何況焗的好看,有特色呢。有些是真好看,恨不能把自己杯子摔裂了送去焗瓷。這玩意比你買個新杯子可貴多了。

葉盞。我挺喜歡這個的,葉子和陶瓷燒在了一起,老祖宗真是鬼斧神工,這種工藝也想得出來。這個葉盞是現代窯,價格一萬以上。因為燒的出這種完美品,得碰運氣。(好多人喜歡這個。這種只要是非完美品的,很便宜。葉子捲曲或者有殘缺的也就百十來塊錢。)

這個工藝叫緙絲,許多人大概分不清緙絲跟刺繡的區別,區別就在於刺繡是在布上用絲線縫紉,而緙絲是在織布的時候通過生絲做經線,熟絲做緯線直接織就。換句話說,緙絲本身就是一匹布織出來的。我特別服氣這個,太牛逼。別問我多少錢,我也不知道,不是被故宮博物院收藏了,就是遠渡重洋了。而在淘寶上一個緙絲錢包是這個價。


所以別說中國缺工匠精神,恰恰相反,中國最不缺的就是工匠精神,問題是,中國養不起那麼多的工匠。我們的經濟水平遠遠到不了養大量工匠的地步,可是從古至今,我們沒缺過這種東西啊,論工匠精神,中國人才是祖宗!

………

央視的一些紀錄片里有時會提到一些中國古老的技法,在許多紀錄片里都會出現日本人當時學習這種技法並且帶回日本。我覺得央視這個說法挺客氣的,普通民眾一般管這種叫山寨和抄襲。

有許多的古代技藝到現在已經失傳了,上面提到的四經絞羅其實是失傳後又恢復的工藝。失傳後又重新被撿起來的工藝不止這一個,所以我從來不覺得現在的工匠缺失了工匠精神,他們依舊在鑽研,在想著恢復祖宗的榮光。我有時候去博物館,最大的感觸就是,祖宗真牛逼,有些東西不知道是他們怎麼想到的。

中國是瓷器的發源國,在別的國家還在用陶器的時候,老祖宗們已經把泥土變成了瓷,賣出了高價。但瓷器基本是橫空出世的,從陶到瓷似乎沒有過渡期,這是極其違背現實規律的。今天這個事情也沒有一個確切的說法,我個人認為最大的可能就是所有的最開始不完美的東西都被砸掉了。(有人說這段說法不對。但是我記得是在白陶之後的瓷器突然就完美了。具體到底是怎樣的,希望能給出更準確的解釋)

我自己也玩手工,很爛,沒有天賦,純粹個人愛好。心不靜的時候,我去做手工。手工給我最大的感觸是心要靜,越靜越慢,出來的東西越好,慢工出細活。

我以前很著迷的一部日本動畫叫hunter X hunter,裡面有一個情節,小傑將氣應用在眼睛上,去古玩市場撿漏。因為凡是大師的東西,就帶著不同顏色的氣。這個氣是大師們的情感心血虔誠信念時間精力等等的投入而產生的,沒有這樣投入的器物上不帶著特殊顏色的氣。我挺相信這個說法的。所以哪怕都是在博物館裡面看到的東西,有一些我粗略看過,有一些就讓我挪不動腳步,隔著玻璃也能感受到那種工匠細細雕琢的用心帶來的震撼。對於我來說,跨越空間,走過時光,早已作古的人,留下看得到的器物,隔著千年你依然能感受到那個人在做這個器物時候的用心,這才是真正的工匠精神。

有個影視圈的朋友前段時間在放以前陳曉旭版本紅樓夢的劇照。我說你看看這種,不管多少年再看都不過時,現在呢?她說現在不一樣,現在是快消時代。後來我發現不要說影視劇,連我看的很多書都是快消的。我買的世說新語翻譯的狗屁不通,還不如我六歲的時候看過的那本,逼的我只能看原文。信息大爆炸帶來的好處顯而易見,帶來的壞處大概就在於此。人心浮動,寫書的,拍劇的,做產品的,很多人都在急著變現,太著急,是出不來好作品的。這大概是很多人說工匠精神缺失的原因。然而不是,這些人根本不是工匠,只是普通勞動者。普通勞動者既不具備工匠的精神,也不具備工匠的技能。他們與工匠毫無關聯。

我們不缺工匠,我們只是太窮了,所以養不起那麼多工匠。隨著國內經濟發展越來越好,有錢人越來越多,工匠也會越來越多的。

一部我在故宮修文物,會讓許多年輕人去報考故宮的招聘。我相信隨著經濟好轉,宣傳口跟上,也會越來越多人努力成為工匠的。

中國真的不缺工匠精神,如果缺這個,就真的是個笑話,上對不起祖宗,下對不起子孫。我們不缺,並且會越來越好的。

…………

很多人都糾結說,不是奢侈品就沒有匠人精神了么?也有。但是還是這句話,中國目前的經濟還養不起。

我用過的最好的毛巾牌子,是日本的今冶,吸水性無敵,我覺得是神器一樣的存在,但是這樣一條毛巾要98。而大部分中國老百姓買毛巾根本不會考慮牌子這種東西吧,還這麼貴?還這麼薄?幾個月就要換幾條的東西賣這個價?

日本可以有這種毛巾,是因為他們經濟水平高,普通人家也消費的起,商家成本花去五十塊也還有的賺。可是放在中國,成本五六塊,你賣二十,沒人家日本商家賺的多,顧客還嫌棄你賣的貴。你把成本提到三十,你得賠十塊才賣的出去。誰做生意不是逐利的啊。什麼時候購買力上去了,成本可以不用全都減掉,東西的質量自然也就上去了。

其實日用品中國也不是沒有好的。 有種手工雕花木門工藝,只能在實木門上雕刻,不能用環保板,工藝完全不同。不需要你懂行,長眼睛的都看得出是好東西。這樣的一個門最簡單的雕花,要6000,加個花框就要加200。而普通門一扇才1000多。

中國製造不是沒有好東西,日用品也不是全都沒有工匠精神,只是你想用千把塊的價格買到那種木門,認為為什麼便宜的你就不給我好好做,你商家就只看自己能不能賺錢,你的工匠精神呢?全世界哪裡的商家都給不了你想要的這種工匠精神,因為他們的成本已經被剋扣到了極致。成本是有邊際效應的,一分錢一分貨在低端產品里尤其明顯。
當什麼時候人們的消費習慣從物美價廉到物美耐用,那麼日常用品的質量也就會跟著上去,你們才能見到日用品里的工匠精神。

還有人說,這些東西好看是好看,但沒什麼用。怎樣算有用呢?如果以這個作為標準,這世界上的大部分東西都沒什麼用。汽車就是個代步工具,吉利就夠了,要賓利幹嘛?把所有東西看作是工具,猩猩也有這種技能。可是作為人類,靈長類動物的頂端,我們與其他動物的區別難道真的就是我們直立行走么?你承認你跟猩猩的區別就是你比它會走?難道不是人類有創造力,有審美觀,有自己的意念么?這些東西,同現在陳列在博物館裡祖先留給我們的東西一樣,都是對美的嚮往,對意念的傳承啊。

最後,我已經對你們反覆去提壽司之神忍無可忍了。且不說人均2000,提前一個月預約,到底平民不平民,中國缺這種所謂的工匠精神?
你們在逗我?日本有些店是還不錯,但是大中華吃貨國的美稱被你們吞了?你們問問去過日本的,多少人呆了兩周以上是快吃哭回來的。
大董的烤鴨,河南駐京辦的小燒餅,淮揚府的生煎包,峨眉山的擔擔麵,烏魯木齊的拉條子,潮汕的牛肉丸,哪個比壽司之神的壽司差了?價錢才是他的十分之一不到。
出生在大中華什麼都能輸,跟人比吃的還能比輸?你們的出息呢?

……………

歡迎關注個人公眾號:夜家子鳶

會講些不在知乎上講的故事。


前兩天看了人間世紀錄片的第八集,深深的體會到醫學界的工匠精神!(多圖!)

百折不撓!

精雕細琢!

永不言棄!

上午八點,手術正式開始

這是一台難度極高的手術

常規的手術方式失敗了

葛教授必須嘗試新的方式

然而這一次嘗試又以失敗告終,葛教授露出了失望的表情

手術室外的醫生也都屏氣凝神

葛教授再一次嘗試新的通道

然而,還是沒有成功

葛教授的字典里,沒有放棄兩個字,失敗了,再來!

這是最後的機會了!

醫生,需要這份自信

終於迎來了勝利的曙光!

然而,就在此時!

僅僅持續了幾秒鐘的喜悅消失在所有人的臉上,緊皺的眉頭預示著手術的不順利!

這時,葛教授堅毅的聲音突然想起!

這是手術進行的第五個小時,葛教授的體力幾乎透支

在葛教授的堅持和努力下,手術出現了重大的轉機!

所有人都在鼓掌慶祝,為了這來之不易的勝利!

而在手術室內,是滿頭大汗穿著十幾公斤重鉛衣,幾乎透支得葛教授,他需要放鬆一下了!

並不能放鬆太久,一次手術結束了,另一次新的挑戰卻即將來臨!

這一集的下半部分詳細講述另一台手術的經過,我就不再上圖了,大家可以自己去看一下。

附上百度網盤和鏈接
鏈接:http://pan.baidu.com/s/1geQwxlL 密碼:0zbf


我這樣像不像工匠精神?

前前後後折騰半天,最後出來這樣

不裝了,以上雖然都是擺拍,但實際也是這麼做的,這個椅子用到的設備不多。是拍攝一個視頻的部分截圖,過程是做一把羅胖椅。攝影師的思路也是圍繞著工匠精神去表達,此處感謝 @鐘嘉欣

作為一個木匠,聽到「工匠精神」,幾年前感覺是振奮和激勵,現在真的越來越感覺到尷尬。

一方面,我們確實就是實實在在的工匠,我們的產品:細木實木傢具 整個的生產製作過程,就是一個工匠專註於產品的操作過程,就需要工匠精神,這對我們來說真不是吹牛和煽情的大詞批量傢具還好說一些,包括那些定款的古典明清傢具,有相應的制式標準,很多腿部背部彎曲都有現成的模版。而針對傢具訂製,需要看想和做結合,這工匠精神尤為珍貴。

但另一方面,近年以來,媒體上和各位企業老闆口中的「工匠精神」,更像是一種營銷手段。工匠精神談的很多,但對於工匠也不怎麼尊重,而且很多大談特談的品牌,自己連工匠都沒有。

各行各業,各種愛好,都會或多或少在身上留下一些痕迹。都有什麼痕迹呢? - 知乎

真正的尷尬在於,這種商業化包裝出來的工匠精神,總是有意無意的傳遞一種「原始動手精神」,現在甚至特指手工業者,包括央視的那個大國工匠,也多是這種印象。最好是類似原始人「只幾個石頭磨過」,連「銅鐵爐中翻火焰「都不太看的上。

高價低效,幾乎成了默認的標籤。

當「工匠精神」越來越成為特定的情懷和談資,用來彰顯逼格,我們這些真工匠,就特么的有被退化成原始人的尷尬。

比如,有不少人就問我,你們傢具都是手工做的吧,而且特彆強調「手工」兩個字。

大概在「工匠精神」的洗禮下,在普通吃瓜群眾的眼裡,我們木匠,都是在用這樣的工具在幹活

在他們想像里,我們大概要穿著圍裙,面目恬淡,在光線溫馨場地整潔的空間里,一錘一鋸的做傢具。

不過當這些業主客戶跑到工廠一看,咦?我去,怎麼跟想像的不一樣啊?

我的新廠房:開一家工廠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 知乎

以至於,一些參觀過工廠的小夥伴會說。原來你們也用車床和設備啊,你們不是純手工啊,怎麼都看不見刨子啊,甚至還有業主有些痛心疾首悲從中來:「都是騙人的,工匠精神流失啊,都沒傳承了。」

這都哪兒跟哪啊?

其實,我理解工匠精神是:眼手腦與工具的結合,手工刨是工具,車床也是工具啊嘿。前面的眼手腦很重要,工具也很重要,不能古代女孩都裹腳,就說明裹腳是好傳統吧。腦袋和工具,哪個禁錮了都會裹足不前。

我要說,一個壓刨比手工刨刨出來的木板,不知道要平整多少倍,是不是還有人得說我,在冰冷的工業化面前,我們失去了工匠的溫情?

雖然人人都有虛榮心,但面對這些「純手工」的詢問,我都會尷尬著實話實說:我們有很多設備,這樣為了更快更好更高效率的做出好傢具。

我感覺中國根本不缺工匠精神,對於農耕民族來說,一塊地都能種出千般花樣,北方農民種完麥子種玉米,種完玉米種豆子,南方農民養完魚養桑蠶,養完桑蠶織絲綢,織完絲綢做錦繡……怎麼可能沒有工匠精神嘛。

而隨意去去博物館就知道農耕民族工藝藝術的可怕。現代多的是對工匠精神的誤解,缺的是對工匠的尊重,更好更安全的設備還不夠多(工業化還不那麼成熟)。

另外,德國日本也說明不了啥,為啥不強調工匠精神的美國人,人家的科技更偉大。


說這句話的人, 你一年去過幾次工廠?

你的父母兄弟姐妹中, 有多少在工廠打過工, 你自己在聊天的時候, 更願意和他們聊電視劇, 聊家長里短, 還是會聊工廠里的那些工人的事情?

世界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發現.

---

因為工作原因, 每年大概走一百家不同的企業, 做物流機器人, 工廠物流規劃, 智能工廠的前期規劃和諮詢方案制定, 看到很多可親可愛的人.

某齒輪企業, 60年前的瑞士設備, 保養得新的一樣, 現在很多關鍵設備的生產, 還是依靠該裝備.

某彈簧企業, 30年的國企工人, 在一個崗位上30年, 對彈簧的每道工藝清清楚楚, 反覆改進, 保證汽車發動機裡面3000萬次壽命運行,

某電氣企業, 從研究生到博士畢業, 到博士之後10多年, 就和一個東西打交道, 可靠性做到5個9.

某風電企業, 裝配工人, 噴漆工人, 現場維護工人, 一個風場幾年下來, 原來沒有互聯網的時候, 金庸小說被翻爛了, 遇到風電大發展, 現在是質量主管.

還有很多的火工品, 汽車廠, 起重機廠, 電梯廠, 這些地方, 如果不是有一群工匠精神的人, 中國出口怎麼漲上去的?

------------

中國的工匠精神, 是在中國的骨子裡的,

浮躁是這兩年全球化和商業化帶來的, 中國人骨子裡是保守的, 是希望依靠自食其力養活自己的, 這一點, 和一些老外打交道打多了, 會意識到我們的勤勞.

沒有地域黑, 沒有傻愛國, 走過三百多家工廠之後, 真心覺得中國製造業佔50%的GDP, 支撐了中國80%的出口, 誰是最可愛的人, 就是這些有工匠精神的人.

我覺得題主, 應該給兩個對偶題目;

1)美國的工匠精神在哪裡?

2)歐洲的工匠精神在哪裡?

3)日本的工匠精神在哪裡? 

這樣, 可以學習別人的長處


都窮死了。
有部紀錄片叫《大國工匠》,央視出品 ,宣傳為國家做出卓越貢獻的幾位高級技師。
宣傳他們什麼呢?
1,窮。為國貢獻幾十年,全家住30平米的房子,好不容易搬了個70米的,還得上鏡感謝政府。
2,累。加班加點趕進度,個把月才能回次家,累出病不看,累死光榮。
3,無權無名。這些大國工匠,技術超牛逼,但人家不追求那些虛的,把能拿錢有權利的領導崗位都讓給不懂技術的人啦!

宣傳部門想些什麼正常人真的不懂。


最早這個問題的題目是「中國為什麼沒有工匠精神」,現在改成「中國的哪些地方能體現出來工匠精神?」 。全民構建和諧社會,果然國之大計。呵呵呵呵

=====更新分割線======

評論里有太多的善意和致敬,無法一一回復,統一在這裡回復大家:謝謝,鞠躬。
=======更新分割線==========
為什麼你們會覺得中國工匠精神缺失了,因為在這個國家,大量的工匠並沒有得到應該有的尊重和待遇。
在這個問題里我想說說我的父親,因為在我的心裡,他就是一個工匠,但是,這樣的工匠,最後的命運又如何呢?

我的父親的青春,剛好是中國上山下鄉支援三線建設的時候,於是他「響應國家號召」,支援三線,離開父母,到了西北的一個小縣城裡成為了一個工廠的工人——鉗工,在這個崗位上一干就是四十多年。可能很多年輕人都已經不知道鉗工是一種怎樣的工種了,以下是來自度娘的解釋:

切削加工、機械裝配和修理作業中的手工作業,因常在鉗工台上用虎鉗夾持工件操作而得名。
鉗工作業主要包括鏨削、銼削、鋸切、劃線、鑽削、鉸削、攻絲和套絲(見螺紋加工)、刮削、研磨、矯正、彎曲和鉚接等。鉗工是機械製造中最古老的金屬加工技術。19世紀以後,各種機床的發展和普及,雖然逐步使大部分鉗工作業實現了機械化和自動化,但在機械製造過程中鉗工仍是廣泛應用的基本技術,其原因是:①劃線、刮削、研磨和機械裝配等鉗工作業,至今尚無適當的機械化設備可以全部代替;②某些最精密的樣板、模具、量具和配合表面(如導軌面和軸瓦等),仍需要依靠工人的手藝做精密加工;③在單件小批生產、修配工作或缺乏設備條件的情況下,採用鉗工製造某些零件仍是一種經濟實用的方法。

從以上解釋中可以看出,鉗工是一個很考驗人匠人工藝技術能力的工種。但這不足以讓我稱我父親為工匠。因為天下鉗工依然千千萬萬,如果我父親只是平庸的一個,也不能算足夠好的匠人。但我父親,在他這個行業,算是頂尖級的存在,這個絕不吹牛。因為在90年代初期的時候,我父親曾經去參加過一個國家機械部還是什麼部舉辦的全國鉗工技能大比武,有全國各地的像我所呆的這樣的大型製造類國企選送的技術工人代表上萬人參加。在那個比賽上,我父親拿了第三名,上過新聞聯播。
如果這個還不能證明我父親算是一個優秀的匠人的話,那我再說一個例子,曾經有前些年中央台過年的時候會有一個「狀元拜年」還是什麼名字的綜藝節目,就是請各行業的精英展示自己的行業「絕活」,有一期就是鉗工技能展示,要求完成的項目在我看來幾乎就是魔術的要求:1、在灌滿水的氣球上墊上數張列印紙,控制台鑽鑽透所有紙張,氣球不破。2、配發一把鎖起的鎖頭,一把原鑰匙,然後再給一把沒開模的鑰匙,要求只用一把小銼刀,不能比對原鑰匙,只能放在桌上憑眼睛看,用銼刀修出另外一把鑰匙齒,誰最先挫出來並打開鎖頭,就勝利。我記得最快的人好像是二十多分鐘。
當時我跟我父親一起看的這個節目,我問我父親,這個你能行么。當時我父親已經是五十歲的人了,他笑了笑,老了,下手可能沒那麼利索了,試試看吧。於是他就在我們家的那個小庫房裡,用電視上同樣的要求完成了台鑽紙張氣球不破,跟電視上那個冠軍差不多同樣的時間用手銼只用眼睛看原鑰匙配出一把同樣的能開鎖的鑰匙。但是我當時依然沒有感覺到這個事兒究竟有多牛,可能只是因為他是我父親,只是因為我跟他朝夕相處。所以我選擇性的忽略了我們家的那些久用不壞的紮實菜刀,我小時候玩的精美的能射出弩箭(焊條加工)的小手弩,我鑰匙上掛的用焊條銼出不同花樣把手的精美的小挖耳勺等等,現在想來都是怎樣的工藝品。還有廠里有近三分之一的機床只有他會修的事實。

看完這些,我父親是不是應該算是一個優秀的工匠?但是這樣的工匠,他不在了,因為工作上的一次事故,離開了我。而他的命,只值14萬6000元。

2007年端午節(是的,在我們那種廠子里,機器只有在大假日的時候才停機檢修,而我父親因為他的工作性質,已經十多年沒有過過春節了),他帶著一幫徒弟檢修廠子里的一台龍門吊。就類似下圖這種東西,而他維修的地方,就是在我圖上畫框的這個區域,這個卷線軸房裡

因為當時缺一樣零件,我父親就讓徒弟去拿。這個徒弟下了吊車,跟底下另外一個看守的徒弟打了個招呼,下面看守的那個問:快修好了吧。下來取東西這個說:馬上完事了。
於是,下面看著的這個徒弟,就走開抽煙去了。但是按照正常的安全規定,上面有人維修,下面看守的人是不能離崗的(這是因素之一)。然後,剛好這個時候,吊車司機來加班,看見下面沒人守著,就上了吊車塔樓。他無視吊車駕駛室里豎著的牌子「維修中,勿動(估計是看下面沒人守著,就以為修完了,這是因素之二)」就想試試吊車修好了沒。而且沒有按照吊車操作規定,動龍門吊的時候要鳴鈴三次,直接就把吊車開關打開了(這是因素之三)。而我父親在那個卷線倉里是看不到外面情況的,當時他正趴在卷線軸上進行檢修,吊車開關一開,卷線軸開動,就把我父親卷壓在裡面,當場死亡。

我媽接到這個消息當時就昏倒了,然後就卧床不起,我是家裡的獨子,被親戚從北京打電話連夜趕回來處理喪事。
對於這個事情,廠子里給出的解釋是工傷,按照工傷處理辦法給予多少多少的撫恤金(他們有一套演算法,我也不知道這個是否合規),總之算下來是七萬多塊錢。但我當時就意識到這個事情不能這麼算。什麼叫工傷,工傷保險是國家給予每個勞動者應有的最基本的勞動危險保障,就像交強險一樣,不管是誰的責任,國家都會承擔起勞動者受傷或者死亡的保障,這是國家給予勞動者的權益,而我父親這個性質明顯不是工傷,他是因公殉職,是一個老共產黨員在加班當中犧牲在工作崗位上,他自己本身沒有任何的責任,因為別人的一連串失誤和工廠安全教育不到位造成的死亡,他這不能算是工傷,應該算是因公殉職,甚至應該算烈士。在這個問題上,廠子是有責任的,憑什麼廠子不承擔任何賠付和責任,光扔給我們一筆最基本的國家工傷保障金就完事了? 後來我才知道,如果廠子里要出資賠償,這個事情就不能定性為工傷,而要定性為事故,而如果一旦定性為事故,那麼廠子里相關領導行政人員,是要受到連帶處罰的,嚴重的要一擼到底,他們為了他們的烏紗帽,是絕不可能承認是事故的。所以,在這個問題上,我作為一個見過大世面的大學畢業生,怎麼可能被他們糊弄了,所以就據理力爭。但在我們那個小縣城裡,這樣一個規模超過十萬人的大型國企,完全可以隻手遮天,公安,屍檢,勞動仲裁等等都不會幫你,說白了,廠長都是廳局級幹部,縣長才是處級,廠長行政級別比縣長還大。而在那個年代,網路微博等等個人媒體發聲平台都沒那麼健全,事情無從擴散,我給電視台打電話也沒人願意報道這種事,熟識一點的朋友告訴我,如果沒有當地公安,屍檢,勞動仲裁以及相關經歷當事人的口供支持(跟著我父親檢修的那幾個徒弟已被廠子下了封口令,敢亂說就下崗),即使動用媒體力量,電視台來了也訪不出什麼。
而因為談判扯皮,我父親在停屍間無法發喪,廠里先是動用輿論給我製造壓力,說我不孝,壓住我父親屍體不發喪,訛詐高額賠償金。在我們那種地方,這種閑話幾乎是通過老頭老太太的嘴傳播的飛快,所有不明所以的人都戳著我的脊梁骨罵。我頂住壓力繼續跟廠里據理力爭,但是沒用,他們開始不和我談判(因為他們理虧,我那陣子不是在我爸那守靈就是在網吧上網查相關法律法規資料,一條條掰開了談的他們根本沒法反駁),開始給我親戚施加壓力,如果有過這種大型國企生活經歷的人可能知道,這種廠子,大部分是你父母都在這上班,同時七大姑八大姨的各種親戚也在這上班。廠里的相關領導開始分別找我親戚談話,讓他們做我工作,如果我不妥協,不接受廠里條件,親戚連帶下崗,停職。這招狠啊,一個人,你不可能沒有關係網,你有關係網就會有軟肋,我可以抗住所有來自外界不孝的指責和壓力,但是卻沒法讓我的親屬們跟著我受到牽連。

最後,就是這樣的環境下,我只能妥協了,而因為我學習到的相關條規理論,壓的廠里也扛不住壓力覺得理虧,在七萬多的工傷撫恤金基礎上,把這個數翻倍,14萬6000元。

一個優秀的算是工匠級的人,就以14萬6000元走完了他的一生,而他最後的工資,還沒我這個北漂沒幾年的大學畢業生多。但我一直認為,他的能力,他在他的崗位上所能做到貢獻和水平,遠遠比我高的太多。在我看來,以我父親的能力和在他工作崗位上的水平,他完全配得上年薪百萬(他在他的行業里的水準,絕對相當於中國頂級),但是呢,他愛他的事業,但依然得讓他的兒子努力的好好考上大學出人頭地,他的收入,沒法讓他自豪的教育他兒子可以繼承他的事業,在他看來,那是沒出息的。這就是中國工匠最大的悲哀和命運。當一個國家的優秀工匠的生命只值14萬6000元,你還能指望這個國家有工匠精神?去他媽的吧。

有點激動,說的太多,他走了快十年了,但我現在回憶起父親,依然會難過,也永遠無法原諒那個黑暗腐朽的大國企。所以這麼多年了,我從不再回家鄉。因為我不想看到那幫曾經在這件事上看笑話的人的噁心的嘴臉。


渣手機拍的。這只是批量生產的工業品。
但是把鳥的羽毛表現出來也是相當不容易的,需要工匠專心致志。

精緻的菊花。大概08年拍的手機太差,沒拍出原作的氣韻,大家看個意思吧。

牡丹雕刻,毛培。準備用來做建築構件。

這是冬天拍的。上海郊區還是挺冷。師傅頂著寒風在貼金箔。(這是某企業……不是廟哦。)
以上這些都只能算產品,不是藝術品。
其實因為師傅們工作的專註,我常常不好意思拍照。
而且他們以手藝和傳承為榮。
我想這就是工匠精神吧。
因為工作原因和各種傳統工藝美術行業接觸較多,回頭多找點照片給大家看。


親不親,階級分。

現在說的工匠精神幾乎就等於工藝品和奢侈品。

為什麼說前面50年中國缺乏工匠精神呢? 因為在半個多世紀的時間裡我們一直很窮,而且意識形態是反奢侈品的。

為什麼現在都開始呼喚工匠精神呢? 因為有一部分人已經先富起來,新大資產階級和官僚階級需要很多東西裝點他們的生活。

為什麼到現在工匠精神仍然不發達呢? 因為大部分人還沒有富起來,還在為柴米油鹽、房子車子票子發愁。


看了大部分的答案。


我想說一點兒不太讓人高興的東西…………

絕大多數人所謂的工匠精神,未免都過於狹隘


工匠精神就是花費大量的時間去完成一件工藝品或是奢侈品么?

還有所謂的工匠總是得不到與之相符的報酬。


作為一個在辦公室里吹空調看起來說話不腰疼的白領程序員我要講兩句讓你們不開心不痛快的事情。


如果說一個模型需要幾千個小時讓你覺得很驚嘆……

那同樣花了幾千個人日開發的知乎什麼的,你們就不覺得驚嘆呢?


就因為程序員得到了與之相稱的收入水平?

其實啊,別特么矯情了,如果大國工匠這種片子找個死肥宅程序員來說是如何幾十年如一日地打磨代碼改Bug,軟體公司的代碼倉庫裡面有多少永遠都不會發布出來的軟體和版本,富士康流水線的末端質檢環節每天要回收多少不合格的iPhone……


你們還會看么?

別驚嘆了,我告訴你吧,就下面這個編輯框。全世界花費的總工時完爆任何一個手工藝品。


如果我真的打開Word跟你說這是什麼凝聚了幾千個程序員的勞動成果,藝術與美的完美結合,成千上萬次的版本迭代,所有歷史代碼列印出來可以圍地球轉幾個圈……

你們肯定會想,這SB在說什麼啊?

其實我看你們追捧各路神的時候也在想同樣的事情……


2016-Aug-03修改
中國最好的工人在造船廠焊接LNG、FLGC;在火箭院安裝火工品零件;在(某些)工廠做飛機零件;在汽車線上認真擰著每一個螺絲;背著地質儀器翻山越嶺探礦踩脈;在廣州市郊的小加工廠琢磨怎麼加工零件能不影響質量還能快出活多拿錢。
只不過大多數辦公室貴族(諷刺臉)並不關注他們這些工業系統的零件罷了。

大部分辦公室貴族的「工匠」指的就是那種「認認真真毫無怨言一針一線一錘一鑿做一輩子低效率生產工作」的話——這也是大多數人對於「工匠」的認識——比如被小資們吹捧的,什麼荷蘭手工木鞋,什麼日本手工木屐,什麼手工盒子,什麼手工木製裝飯桶。

——8.3追加——

比如我下面引用的日本《工匠達人》(2010)紀錄片里提到的絕大多數的,附帶的文化屬性遠大於其實用屬性的產品——換句話說,日本人在拍這個的時候,「工匠精神」這個概念還沒在國內被以「文化載體」和「「認真負責」的形式炒起來,就是「死抱著被捆在陳舊落後的職業里的人用舊工具慢慢吭哧點玩意」——某個看微信朋友圈治國的傻【消音】嚷嚷這個也是在這個之後。

——大部分人對於所謂「工匠」的認識,也是對這種文化屬性遠大於使用屬性的非生產性產品。

真正在生產線上改進工藝的現代技術工人,則因為產品可以直接大批量購買,裝逼屬性低,關注度遠低於前述職業,甚至有大量的資本姿勢精英擺個姿勢表示工人之所以當工人就是因為不行,即使評了技師,也不如車間主任不如銷售不如公關總之工人可以召之即來揮之即去。
——然後前兩年半澤直樹那片子火了,一批姿勢精英們開始跟風把現代技術工人列入「工匠」來吹。

——8.3追加完畢——

有人告訴我說東成這牌子不合適,換成別的
加上

再來一套好刀具。

但凡不是個猴子,業餘時間折騰半年學一下,你就能做出「XXX大師用XXX小時手工做出來的,盒蓋放上去的時候會因為氣密性緩緩下降的漂亮木盒

買個模板,買個倒角刀,你能做出被他爹他爺爺用棍子和竹刀打了幾年才做出來的漂亮圓角。


——《how is it made》是個好節目,他告訴我們現代社會生產的核心在於有序的分工協作而不是一個大牛逼從頭到尾累到死。

以下文字出自日本紀錄片《工匠達人》(2010)
蒸籠-大川良夫
隨著電氣化產品的普及,已經是不論什麼料裡都能既簡單又方便烹調的時代,但有些東西就是不用蒸籠就沒有那個獨特的味道,這次介紹的工匠所製作的蒸籠完全不使用黏著劑,而是用櫻花樹皮一針一線索縫合出來的,頑固地遵守著1000年以上的技術,讓我們一起來體會工匠堅持。

磨泥板-勅使河原隆
大家現在家裡用的是哪種磨泥器呢?是直接用調理機磨泥,還是使用傳統磨泥器呢?一個手工作的磨泥器不僅能夠讓食材更加好吃,口感更是魅力無窮,讓我們一起來感受工匠一刀一刀敲出來的味道吧!  

沙漏-渡邊寅三郎
看著沙漏裡的沙緩緩的漏下的同時,感覺到時間似乎是可以抓住的。已經做了40年以上沙漏的工匠,從乾燥沙粒到製作玻璃器皿,總是盡心盡力地製作著。就讓我們隨著工匠來享受這不可思議的浪漫吧!


做一輩子樹皮飯盒,做一輩子手工擦蘿蔔泥板,做一輩子沙漏

這些人可以做成「非物質文化遺產」,可以在政府領特殊津貼傳承文化。

但這不是技術人該做的工作。這是被所謂父輩傳統固化的社會禁錮在父輩領域的,空有「偉大的工匠」之名的地縛靈——片子里不止一個人提到一開始不想干這行,最後迫不得已只能幹,然後慢慢習慣了——換在國內你看姿勢精英怎麼罵?
——這些人的手藝和腦子如果放到更有意義的現代企業中,有沒有可能讓一輛汽車的一個生產節拍更高效?有沒有可能多避免一次用錯零件導致的大範圍召回?某大國太空梭用錯密封圈放了禮花了,換成一個能一眼認出密封圈制式的高水平工人呢?

——如果不是技能轉換可能會餓死的問題。大多數火車司機不會「啊,我就要蒸汽車頭不要內燃不要電力」,基本沒有司爐會說「啊,我就喜歡鏟煤」,從來沒看過道岔值班的「我就喜歡電話通知扳道岔,不要電氣化信號系統!」

喜歡蒸汽車頭勝過內燃車頭的,大部分不是干鐵道的。

不斷改進工具改進工藝拋棄舊技術,引進新技術,從低效率和簡單重複工作中解放人類,才是中國技術人應該做的。

修改於2016-Aug-03


我特別喜歡一個香港演員,江華。

江華有一部片子,大約是《苗翠花》吧。20年前看的,我只記住了一個情節。江華飾演的方德與洋人鬥法,比紡織技術。前兩場我們都輸了(第二場平,實際也是輸了)。方德請來一位老匠人。老匠人精通刺繡,他窮一生功力綉出了一幅雙面綉。巧奪天工!我也感慨,媽的這一輪終於贏了!然而洋人說我們的機器,用兩個小時可以織幾百匹布。你這用兩天時間只織了一小幅。我們又贏了。江華醒悟,明白還是要正視自己不足,師夷長技。方德之後引入洋人的機器,開設了工廠。


即使現在,我也很感慨當年香港電視劇的立意之高又不乏娛樂性。看看現在的一些編劇整出來的東西,完全都是靠狗血和低級趣味來刺激視覺。


中國有些讀書人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吃飽了撐的就愛搞一些大新聞。

面對機械化的效率,小作坊式的產品,如果不賣出工藝品的藝術品的價格,只能等待消亡。當我們真的有大工業的能力,有大工業創造出的巨大購買力,我們才能有資格有能力去給那些巧奪天工的藝術品工藝品應有的對價,才能讓小工匠小技藝有所傳承。很多過去似乎已經滅絕的技藝,得以存續。如果沒有這樣的工業化底子,如果沒有工業化帶來的購買力提高,那些民間技藝才要真的失傳。因為人首先要養家糊口,不能只憑情懷的。很多人吹噓的日本工匠精神,其實也是日本作為發達國家,國民的購買力能養得起那麼多手藝人。

新時代要有新時代的工匠精神, 要精益求精。這本身就是企業自身發展的需要。提供不了高品質的產品,必然會被淘汰。一味單純強調所謂工藝品式的「工匠精神」,都是脫離實際的臆想。

----------------------------------------------------------------------------------------------------------------------------
同時發於公眾號。公眾號的好處之一是不會有神經病來刪帖,壞處之一就是沒法正常討論交流了。


壽司之神怎麼回事?

壽司很工匠么?
不,壽司很便當。
壽司的特點就是快捷方便不變質。飯糰加梅子海帶。是一種士兵的戰時食品。

高價壽司的起源,更不工匠,是外賣。準確的說是賭場外賣。

賭徒們要賭博,寢可廢,飯還是要吃的,哪有空大吃大喝,叫兩個壽司吃了繼續。

而且傾家蕩產一擲千金都不在乎的賭徒,自然不會在乎幾個壽司價格了。

但當時,江戶時代,飲食上對應的工匠奢侈品,應該是我們看來很簡單的點心。

比如羊羹,比如各種加糖的點心,豆沙包等。

為啥。糖在農業時代是天價。

所以每次有人請我吃壽司,我都有些不舒服。

看到幾個群里同事的夢想與土豪的現實,也不過是發達之後吃神戶牛肉,石斑。

沒錢窮講究,有錢真講究。--老舍

兩句話寫出了工匠精神的由來。

有了錢,買兩個糖三角,只吸汁,不吃皮。那是相聲。

真有錢的,比如說揚州鹽商下的淮揚菜。其講究也不是一般的。

飲食方面,揚州飲食,因為受到鹽商奢侈的影響,很多東西頗變態。

啊不,工匠。

比如居長龍,他可以做豆腐絲。

豆腐那麼軟,那麼小,切成幾千根長度細度一樣的乾絲,又不能有一根不斷,一根不連,用湯一燙,全部發開。像菊花。

當然日本人喜歡這種小事上的極致。一般人估計也消受不起這工匠。

粵菜也有很多大廚。只是過去哪些材料現在都足夠叫人進監獄了。

天朝的飲食,論講究,恐怕還是有自己的獨到之處的。
而且技法上有些東西,拿紅樓夢裡的話就是,奢侈太過。

比如劉姥姥吃的賈府的茄子。

這也不難。你把才下來的茄子把皮刨了,只要凈肉,切成碎釘子,用雞油炸了。再用雞肉脯子合香菌、新筍、蘑菇、五香豆腐乾子、各色乾果子,都切成釘兒,拿雞湯煨乾了,拿香油一收,外加糟油一拌,盛在瓷罈子里,封嚴了;要吃的時候,拿出來,用炒的雞瓜子一伴,就是了。

從上面的描述,不難看到茄子的製作下了多少功夫,難怪劉姥姥都感嘆說:
「我的佛祖!倒得十來只雞來配它,怪道這個味兒!」

就是了。這還只是個就是的。
這不工匠么?
或者茄子之神?

昨天玩歐陸風雲。對於天朝上國的評價,就是瓷器絲綢之國。

奧斯曼為什麼把歐洲打得節節敗退。很大原因是有經濟實力。跟他壟斷了絲綢之路有關係。

一個農業國家,僅僅靠手工業支持起整個歐洲與自己的絲綢瓷具的奢侈品需求,掏幹了他們的口袋。

如何沒有工匠精神。

而且日本所謂茶道,也是喜歡唐物的。中國字畫。

乾隆皇帝回答英國使節,我天朝無物不備。

總是被人諷刺為狂妄無知。

卻是當時實情。其實天朝雖然地大,但何以能無物不備,只輸出不輸入呢。

靠的就是手工業技術。

比如乾隆的爸爸雍正,就命令宮中仿製了眼鏡。他自己也戴,甚至賜給臣下。

宮中也可以仿製鐘錶。當然也就是宮中自產自用。跟眼鏡一樣,現在都默默的躺在博物館裡。

工匠之物還在。工匠精神呢?

我也不知道他們怎麼搞出來的。因為他們估計理科不好。而且過去燒的瓷器,特別是宋代的,那時的肯定是化學不行的。

但許多東西現代也無法仿製。搞不清楚他們到底怎麼做的。

這些工匠全靠經驗試錯了多少次?天才曉得。官窯上面投了多少國力國帑。天知道。

宋瓷的工匠的瓷器這東西隨著徽宗亡國就失傳了。以後就不是這個味了。所以傳世的,都是絕對國寶級。碎片都是。


所以看看雍正乾隆的工匠製品,看看天朝的工藝品,乾隆這話倒是有底氣的。

只是再有底氣也擋不住船堅炮利的強盜。

多少文物絕世逸品流落海外。

所以樓主問這個問題之前,不妨去博物館看看。中國的工藝品與工匠精神就在哪裡。

即使是很一般的,家用傢具,硯台,紙筆這些,過去一個大點地方望族的日用品,把現代一個小目標的富翁掏干,也不是啥難事。

要講究,水深得很。

可為什麼它們現在在博物館裡,這是時代的幸運。

一句話,奢侈太過。貧富不均。

紅樓里黛玉受到的教育就是惜福養命。對比之下,她們吃的,一個茄子就要配上十隻雞,還只是個也就是了的小吃。不是啥大菜。或許工匠。也精神。

要是這幾隻雞是在平民的鍋里,肯定不工匠。但賈府的氣數一定會長許多。

即使工匠工匠品工匠精神到了今天還在,也註定與你我屌絲無緣。

大唐的絲織品歷史書寫到:一位商人穿著絲織衣服,人家以為是五層。他脫下來給別人看,是九層。

唐詩卻寫到:遍身綺羅者,不是養蠶人。

奢侈太過,終是黃粱一夢。

又想起一個人來。

陸子岡。明朝人。善於治玉。天下無雙。《蘇州府志》和《太倉州志》中,都有一些關於陸子剛制玉絕技的記載。據說陸子剛琢制的水仙發簪,玲瓏奇巧,花莖細如毫髮,深受當時婦女的推崇,「價一枝值五十六金」。

據說其花蕊為玉之瑕疵黃色雜質部。因此巧奪天工。

他名聲很大,後來給皇上治玉。

在天朝說句話實話,工匠似乎不是好話。

講究的是求道,而不是小術與具體的器物。


所以不能留名字。

而子岡非要留名字,御用之物上留名是大不敬,十惡不赦的重罪。

仇家知道他的脾氣,知道他肯定要留名。

他花了條命,終於在歷史上留下點精神。

只是刻玉絕藝從此失傳。


這裡不得不指出,作為平頭百姓,我們老是有一種錯覺,覺得在我們平凡的人生里會有邂逅工匠和他們作品的機會,事實上,我們很可能終其一生邂逅的都是工業流水線的產品,無論是打著工匠招牌賣的手機,還是標準化生產的麥當勞漢堡。

因此實際上,我們在這裡長篇大論討論的,是一個我們根本觸及不到的領域。這就如同是吃茶葉蛋的侃侃而談原子彈該如何如何。一些高精密機床上的零件都是老師傅手工打磨製造出來的,但我們根本不知道,更無從評價這些老師傅們精湛的技藝。

但凡是在我們生活中邂逅的那些所謂的「工匠精神」產品,九成九都是商業化包裝的流水線產品,而九成九貨真價實高端大氣上檔次的「工匠精神」產品,我們大多識別不出,更負擔不起。

在古代,真正的工匠都是被權貴圈養的,他們的產品和老百姓沒有一毛錢的關係。我們如今在博物館裡看到的那些巧奪天工的藝術品,根本就是權貴們的禁臠,老百姓別說碰了,看一下可能都有滅頂之災。工匠投身烈火才出爐的寶劍,從來也都是掛在帝王腰間。工匠嘔心瀝血出爐的瓷器,從來也都是權貴的飯碗。如此看來,什麼「工匠精神」,核心不過是給權貴服務的精神。哪怕畢昇的工匠精神造出了活字印刷術,幾百年來絕大多數老百姓不還是目不識丁嗎?

如今,「工匠精神」還是和權貴緊密相連,沒個錢你吃不到壽司之神的手藝,沒權你抽不到特供的小熊貓。對於國家而言,「工匠精神」只要局限在高精尖行業就行了,自然有懂行的來評判;在奢侈品行業也可以吹一吹,反正富人願意花錢;但倘若有無良商家打著工匠精神的旗號誘導普通老百姓購物,就要警惕了,這種誘導和傳銷在本質上沒有任何區別。對於老百姓而言,最好信啥都不要信「工匠精神」,因為真工匠是不會背靠一張大尺寸宣傳畫當著你的面口沫橫飛宣傳工匠精神的——他們的精神都專註在自己的手藝上,除非他們是在體現他們在吹牛逼領域的「工匠精神」。


不要說中國的工匠精神去哪兒了,先問自己願不願意掏腰包買單。

中國的工匠精神,其實一直有的,也一直存在,只是,他們的成本太高了,尤其是在我們這個急躁的社會裡面,我們這個社會有多急躁呢?你不用看別的,就看街上的小吃,你會注意到,全都是串串、火鍋、奶茶什麼的,千篇一律,為什麼呢?因為快啊,把東西串好,往鍋里一燙就出來了。把水燒開,粉放到裡面一衝,一杯茶就出來了。相比之下,類似於日本人那樣的茶道,慢慢地走程序、表演,來得快多了。

另一方面,消費者呢?他們也不想知道這個東西花了多少時間、到底有多少工序,反正大家都說自己好,對於他們來說,都是信不過的,即使知道,他們也只想要性價比高的。

就像我前一陣子看到的一個白領一樣,她看到別人買2600一個的吹風機,就批評別人,太奢侈了。牌子我就不說了,有工匠精神嗎?如果這個牌子沒有工匠精神,那麼我不知道什麼牌子叫工匠精神了。東西我也用過,就是比一般的吹風機好用,設計感好,重量輕,風大,手感強,溫控好。

但是這位白領跟我說:總之,我不知道什麼樣的人才會買這種東西?我覺得不值。一分錢買一分貨,十分錢買三分貨。

你說,像吹風機這樣存在了多少年的市場,已經是紅海一片的領域了,一間公司,他要在千篇一律的吹風機市場里,做出和別人不同的東西,是真的很不容易的,而這些,都不得不體現在了價格上。

你看,這就是大多數人的想法,他們想要工匠精神嗎?想,特別的想,但是他們不願意付出相應的價錢,他們也不覺得你這個玩意值那麼多錢。

而另一方面呢?手工藝人他們過得如何呢?我舉個很簡單的例子,捏糖人聽到過沒有?就是我們這些視頻天天說的「兒時的回憶」、「最後一批老手藝人」之類的情懷:

我們天天在視頻里看到這些,每次一轉發,就總是:熱淚盈眶,兒時的記憶啊!

其實這種東西在他剛出來的時候就很少人買,我作為一名85年出生的人,也只在在讀小學的時候在校門口看到過一次。我印象很深,因為我只看過在大理石上拉糖絲的,沒見過糖還可以吹成動物形狀的。所以我站在旁邊看了一個小時,只看見有過2個人買了。旁邊站了一圈,都是看的。你知道旁邊在看的那些人都在說些什麼嗎?跟你在鏡頭前看到的完全是不同的世界。

他們用手搶小孩過剛剛買的糖,說:這用手捏的,又不洗手,你拿到手裡吃,臟死了。

還說:你看他,還用口去吹,哎喲喲……

還說:這做好的糖人,都擺在街邊上,汽車來來往往揚起那麼多灰塵,難道不臟嗎?

我在學校門口見過賣冷盤的、賣糖人的(不是捏的,是用勺子的那種)、賣紅薯的,但是捏糖人的就只看過這一次,從此再也沒也沒看過捏糖人的人。畢竟,他也要糊口,哪裡能賺錢,能養活自己,他就去哪裡,這就是你們所說的,擁有工匠精神的人。到處漂泊、四海為家,跟你們想像的歲月靜好,可能還有很大一段距離。

他們受到的待遇,跟他們的付出,是完全不受正比的。就像我們的碼農,每個月加班加點、熬夜,一個月也就掙個幾萬塊錢。而世界的另一面呢?有的人隨便來一個ICO,把代碼重新改一下、換個名字,甚至連白皮書都不用上,就空手套到好幾個億了。

你知道我想表達什麼嗎?我想說,很多事情,表面上你看起來很好很浪漫啊,你做好你的事,你安靜地賺錢就可以了。其實沒有這麼簡單,比你想像的複雜多了,比你想像的艱難多了。比起那些投機取巧之輩,他們的成本實在太高了。

所以很長一段時間,正像第一名的答案一樣,中國其實有工匠精神,但這些工匠精神,他們都是為有錢人服務的,只不過作為普通人,你都看不到罷了。正像馬斯洛需求描繪的那樣,當你還在為著房子、車子、小孩上學這些最基本的東西奔波勞累的時候,這些更高的精神上的產品你壓根就不關心,你也不會買的。

很長一段時間,我國的經濟收入並不高,直到到2016年,國民人均GDP才達到5.5萬元左右。不過,如果你仔細看,你就會發現其實這個節點,已經出現一些工匠精神了。也只有經濟起來了,才能真正看到點工匠精神。不然像我讀書時,吃個肯德基麥當勞都感覺是天價,還拿什麼去買工匠精神?

比如最近我的兩套房子正在裝修,想挑一些稍微好一些、有逼格、但是價格又不是貴到離譜的家居。這是我看到的其中的一家叫「銅師傅」的小店,這是他們家正在眾籌中的銅木主義卧室傢具:

這是他們家的凳子:

他們家大到餐桌小到衣架再到床,全部是這種黑胡桃木+純銅包裹的。新產品的眾籌,也總能打破設計類產品的記錄。工匠精神雖然目前來說還不便宜,但是顯然,已經沒有第一名答案說的那麼貴、只能讓極為富有的人才能看到了。黑胡桃木雖然比碎木屑粘成的傢具貴,但是一般人總算接受得了了。

以前只聽說蘋果有什麼工匠精神,注意每個細節,其實這個幾年的國產手機產商也開始有工匠精神了,比如去年發布的:

小米MIX,你小米別的產品可以噴設計,但是這款產品確實沒什麼好噴的。可以看到,今年基本上所有的大產商都是走的「全面屏」的概念了,小米也算是有一回走到了前沿,整整領先了友商一年的時間。當然,價格方面,雖然跟蘋果三星比還差點,也是比他以往的手機高出很多。

還比如,我們每天在使用的:微信

無論我是作為公眾號擁有者,還是作為一名普通的用戶,真的就是感覺得到一款用心在做的產品。作為用戶來講,這款產品真的在用戶和廣告中間達到了平衡(試想想,假如要百度做產品會怎樣,看看百度搜索和百度貼吧就知道了)。作為公眾號,環顧周圍一圈做平台的,真的是沒有比微信更加純粹的對寫作者支持的平台了。所以,我經常覺得,微信的成功不僅僅是騰訊用戶的成功,更是張小龍產品本身做得好。

你再回顧一下互聯網的歷史,百度、360乃至於雅虎,還有各式各樣的下載站、安裝軟體,他們是怎樣做廣告的?你就知道今天的微信是多有工匠精神了。

總之,我相信,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我們今後會看到越來越多的工匠精神,也不必羨慕別的國家,這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發展的階段所產生的結果。就像幾年前做微信號一樣,做得最大的都是抄抄抄的轉載號,現在大家的注意力正在轉移,都喜歡看原創號了(其實原創號比起那些抄抄抄的號來說,完全稱得上是工匠精神了吧)。市場的競爭會逐漸白熱化自然會造成優勝劣汰,根本不需要去尋找,工匠精神自然會一批批地湧現出來。


這不是個好問題, 下面這個才是。

那些應該發給工匠的工資都去什麼地方了?

責任心, 忠誠, 公正, 都是要花錢買的。 不搞清楚這一點只是無限的拔高道德標準, 是一種道德綁架。
你可以選擇不花錢, 但是周圍環境的潰爛最後讓你付出的代價要遠遠高出那些付出。


知乎有過類似問題,不問是不是,就問為什麼的,都是耍流氓。

@葛巾 認為,工匠精神是工業產品(服務產業)的藝術化。

@冷哲 認為,工匠精神的核心往往是「耐心,緩慢,堅持,少量」。

@死螳螂@吳名士 等人認為,工匠精神就是日本的匠人精神和階層固化,已經被時代淘汰,口誅筆伐。

李克強總理的報告里,工匠精神指的是精益求精。而讓工匠精神涵養時代氣質——弘揚工匠精神大家談里,諸位教授官員工程師群策群力,各有各的工匠精神。

一個熱詞,人們的理解卻大相徑庭南轅北轍,大家都不是什麼無知者,為什麼呢?

因為「工匠精神」根本就不存在,這個詞本來就是編造的!

辭海、現漢、新華字典、維基百科都沒有工匠精神,百度百科詞條創建於2013年,都說中國丟了工匠精神,德國日本保留了下來,特么2013年才創建的東西,怎麼丟?


不過13年創建的詞條提供了英文,Craftsman』s spirit,craftman是工匠,spirit是精神,簡單粗暴,可維基百科依然沒有谷歌找到了amp;amp;amp;amp;quot;Spirit of the craftsmanamp;amp;amp;amp;quot; needed in China——英國人對李克強「工匠精神」的報道,辭彙來源百度百科。

The craftsman』s spirit is defined by the Baidu encyclopedia as one who is devoted to make things with perfection, precision, concentration, patience and persistence.

接下來文章介紹了瑞士的學徒制,說現在這制度有了名字「工匠精神」。。。

The system has a long history in Switzerland, the country having improved its standard of handicraft since the 18th century. Now it has a name for its 「spirit of the craftsman」 and superior products.

2015年以前的Craftsman』s spirit並沒有「工匠精神」的含義,只能找到一本鼓勵動手的書、一篇勸美國人折騰工具的新聞,還有一個遊戲。總而言之,我們所說的工匠精神,宣傳為「德國日本蘋果強大根源」的玩意,沒有英文來源。

雖然沒有英文源,但有日文源?被眾人公認為工匠精神代表的壽司之神,在2013年也是不具備工匠精神的,而是職人気質,被翻譯為職人精神。此時的工匠精神和職人気質井水不犯河水,看88歲的壽司之神 ,如何煉造薪盡火傳的人生旨味 、壽司之神來北京開店了!產品汪要不要來嘗一嘗?

日本的「工匠」是職人,包括壽司之神在內的老手藝人,學徒制,一干一輩子那種,也就是知乎眾口誅筆伐的階層固化。

(しょくにんかたぎ)という言葉がある。これは「自分の技術を探求し、また自信を持ち、金銭や時間的制約などのために自分の意志を曲げたり妥協したりすることを嫌い、納得のいく仕事だけをする傾向」、「いったん引き受けた仕事は利益を度外視してでも技術を盡くして仕上げる傾向」などを指す。

雖然工匠精神沒有日文源,也沒有英文源,但它在中文圈已經有了多年歷史,工匠精神--《中華手工》2007年04期、找回失落的工匠精神(節選),都是作者隨口一說,指的是手工業者的精神,「機器生產沒味,手工皮鞋有魂」的無病呻吟。

2010年東莞日報歐博曾偉:學日本式管理最難在「工匠精神」 、2013年6月付守永出版《工匠精神:向價值型員工進化》,講的是員工要熱愛工作不求報酬回報企業,自然受到沒文化老闆的追捧,13年到14年中期,「工匠精神」大量出現,全是讀後感範文。給員工洗腦的書自然入不了小布爾喬亞的眼,所以現在的知乎眾,甚至不知道工匠精神還有這麼一出。

以中國傳統最深邃的內涵,打造員工成長最理想的參考書!
企業為我們搭建了實現價值的平台,你為你投身於這個群體而感到榮耀與自豪嗎?你清楚地知道拿什麼回報你我的企業嗎?你擁有所有通向輝煌道路的優秀品格嗎?千錘百鍊鑄就百年名企,精雕細琢傳承工匠精神!工匠平靜、安適、充實、愉悅、幸福,活在當下,強在內心;打工者焦躁、憂鬱、惶恐,再多的財富也沒有安全感,永遠為看不清的明天奔忙,外表強悍內心空虛。工匠精神,是美國家族企業歷經百年而不倒的秘訣,是瑞士品牌屹立世界之巔的利器,更是一種生命態度。其價值在於精益求精,對匠心、精品的堅持和追求,其利雖微,卻長久造福於世。如果你希望改變現狀、打造一個與眾不同的自己,成為被需要、被尊重、眾望所歸的成功者,就從當下的事情做起,成為一個充滿魅力的工匠。擁有工匠精神,擁有內外豐盛的人生!

最早用工匠精神自婊的手機企業,不是鎚子,是魅族,2012年的工匠精神:誠意之作魅族Flyme_天極網。2014年2月,第一財經發表「工匠精神」的冷思考軟文,婊了蘋果德日,並且為魅族叫屈

前不久,魅族核心人物黃章高調回歸,而在回歸之前,魅族則被指責過度沉迷於在產品上的「工匠精神」而在營銷上無作為。

魅族不營銷?你們這級別的企業怎麼跟小米「相愛相殺」的? @李楠


羅永浩轉行做手機後,由於工匠精神已經被魅族搶注,他提出的詞是「工匠之心」,被人口誅筆伐,你的東西太差了,不配稱為工匠!怎麼理解和評價老羅說的「工匠之心」? - 知乎

而2014年他狠下心搶來了工匠精神,罵國家民族,適應裝逼需求的辭彙瞬間就火了。就像本問題的題主,明明自己把8.02寫成8.12,而且連續兩次修改都沒發現,卻依然要拿工匠精神裝逼。

為了證明自己的「國際范」,羅永浩還婊了這本書

看起來就提氣,跟前面那個土鱉的「原版工匠精神」天壤之別。可不管怎麼說,人家的題目The Tinkerers: The Amateurs, DIYers, and Inventors Who Make America Great,又是修補匠,又是業餘愛好者,又是DIY,又是發明,怎麼也不能翻譯成」工匠精神締造傳奇「吧?

但謊言重複一千遍就成了真理,在羅永浩和他的鎚子大力公關,以及好事者裝逼之心的驅使下,彷彿間我們也接受了這個設定。


當然,最搞笑的還是這個,魅族買下一版人民日報打廣告

當時人們就說,黃章你工匠精神,羅永浩怎麼辦?

黃章心裡苦啊,這明明是他先扯的牌坊。。。

這個審丑的年代,魅族的營銷雖然很假,但比起鎚子,還是太要臉了——所以工匠精神沒在他手裡火起來。

這篇文章的收藏很多,點贊卻很少,歸根結底,很多人對「工匠精神」的追捧不過是小布爾喬亞裝逼,並不認為「認真你就贏了」。。。


剛好最近的一件事有一些感觸,湊個熱鬧,IC業者,只談IC角度。

其實都是人,只要努力,沒有什麼不同的。
中國也是(中國人是很上進的民族),對於工匠精神嘛,還是先要有錢,然後有時間,再其次,工匠精神一定就會有了。
三代出貴族,要堅持三代啊。

在集成電路領域的,都應該知道非同步處理是什麼。 菊花司的規範簡單粗暴,「非同步處理以接收端時鐘頻率算,1GHz以內打兩拍,以上打三拍,打拍寄存器在PR最後階段替換為工藝庫中專用的防亞穩態寄存器」。這個規範作為質量高壓線無人敢挑戰,不用多想,國內大多數IC公司差不了多少。
這個原則是怎麼定義出來的呢? 其實是一個公式,截個圖如下,不涉密,網上能查到。

非同步處理其實無論怎樣打拍,都是無法絕對避免亞穩態的,只能是把儘力概率MTBF縮小到一個可以忽略的地步。公式有漢字大家都能看懂,G和工藝相關比較難以改變,那麼要提升MTBF,降低頻率,增加拍數就是最簡單粗暴的做法了。而恢復時間參數T(希臘字母tao,知乎打不出來啊),用通用DFF的角度來看,改變閾值電壓是能夠降低的,所以有防亞穩態寄存器(推測是改變了寄存器閾值電壓)。
講到這裡一切都很正常,沒什麼工匠精神的事,直到最近,部門一位博士進一步查找了一些改變器件恢復時間參數的專利。我們看到,其實,如果能定製特殊的DFF cell,例如放棄C-Q延遲,是可以把回復時間提升到一個非常高的水準,這種情況下,非同步處理即使在高頻下也可以做到只打一拍!!!一拍!!!

大多數同志可能對這個沒感覺(IC的應該有吧?),簡單舉個栗子,以麒麟或者高通8XX為例,CPU和匯流排是非同步的,這樣,一個cache miss的請求從CPU到匯流排到數據返回,需要兩次非同步處理,按通常的非同步FIFO來說4拍CPU時鐘周期+4拍匯流排時鐘周期的延遲損耗了,要粗算的話,大約是5-6ns的延遲,這是一個沒有收益的純損耗,而做CPU拼得是一個精細化設計,每一個CYCLE都要拼盡全力去優化的。這樣說很像工匠精神吧,是不是? ?(ˉ?ˉ?) 附帶說個數字,我了解的,不和人爭辯。apple Ax :麒麟96x : 高通 82x的DDR訪問延遲大致是8:10:11的比例,不黑不粉,蘋果是真的強。

但真正在查詢這種非同步處理定製電路時,讓我感受到了厚重的工匠精神。是來自Oracle和apple的大量從十年前就開始該電路的技術積累和研究。特別是查到的這位和我同校的師兄,目前就在蘋果,https://www.linkedin.com/in/bo-tang-73a1831/ 他將近二十年的職業生涯中的相當長的時間,他就在和這個非同步處理死磕了,從GOOGLE能搜到他的相關專利……
這就是工匠精神了。

是的, 菊花司還沒有這個工匠精神,這和目前中國很多產品的步伐類似,還在努力完成從50到90分的跨越,在野蠻生長的階段,對於90分之後的0.1或者0.2暫時沒有足夠的精力和錢去爭取,但跨過90之後,市場會帶來錢,不過光靠錢也換不了工匠精神,還需要時間,五年吧(最怕的是砸錢的領導不願意付出時間),非同步處理的工匠精神也會有。

唉,加班挺累的,趁有空瞎JB聊了一段,純感慨一下,感覺挺詞不達意的。


中國不缺工匠精神,中國缺的是尊重工匠的精神。相比於工匠,中國更尊重坐辦公室的。


推薦閱讀:

中國有哪些方面的發展是與中國的大國地位不相符合的?
你們為什麼喜歡中國?
美國人會真心羨慕中國的哪些生活或者制度?
春秋戰國時期是不是中國歷史上戰爭最為頻繁的時期?如果是,那戰爭發生的頻率有多高?
半月內,央行針對比特幣連發兩道禁令,這樣做的目的是什麼?

TAG:工業 | 製造業 | 效率 | 中國 | 工匠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