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有哪些不是很著名的英雄?


我知道一位英雄,他的事迹只有我一個人知道。但這並不能影響他的偉大。
我是湖北沙市人。童年國企大院夏夜乘涼的時候,聽鄰居老奶奶講抗日戰爭,聽說了很多駭人聽聞的罪行。
但是,聽老奶奶說,日本人裡面也有好人。其中就有一個日本僑民,戰前就在沙市青蓮巷經營診所(沙市1894年開口通商,外國僑民很多),跟中國人相處一直很融洽。
日軍佔領沙市後,燒殺淫虐,無惡不作,求救於這個日本醫生的街坊很多。於是這個日本醫生就整天守在青蓮巷口,凡有日軍士兵試圖闖入,則大耳刮子外加八格牙路伺候之。
日本明治維新以來形成的社會文化,醫生是上流社會的成員,鄉下來的大頭兵不敢招惹,只能灰溜溜的滾蛋,四鄰得以保全。
後來,有一天早晨,鄰居們發現診所沒有正常開門,從此再也沒有這個日本醫生的消息。老奶奶猜測,這個日本醫生大概是回國了吧,希望他在日本能過得好。
後來的很多年,與小夥伴們在青蓮巷一帶鬼混,每次路過巷口,總會想起這個日本醫生,從心底希望他能平安幸福。
又過了很多年,我不再是個孩子,離開家鄉到深圳這樣一個遙遠的城市謀生。有天午休的時候,照例在網上閑逛,偶然在一個論壇上看到這張照片,毫無預警地,淚水突然湧出眼眶。沒想到童年時的疑問,20年後在異鄉找到了答案。只是,萬萬沒有想到是這樣的結局。

一個日本平民,出於對中國人民的同情,決定投奔中國共產黨,途中不幸落入中國國民黨之手,最終犧牲在貴州息烽集中營。歷史就是這樣黑色幽默。
真心希望有一天,家鄉的領導能在青蓮巷口留一方小小的粉壁,記錄下這個令人悲傷的故事,紀念這個了不起的日本人,也告誡下一代不要犯上一代人犯過的錯誤。
另:息烽集中營的介紹材料明顯有誤,1.照片里這個人戴的帽子是日本的學生帽,不是日軍軍帽。2.日軍的軍醫機構不可能混編中國人。合乎邏輯的解釋是,國民黨為了羈押殺害這個親共的日本平民,於是硬把他說成日軍現役軍人,解放後又沒有仔細甄別,直接引用了國民黨的檔案材料,才造成這一錯誤。


應該很少有人知道維吾爾族戰鬥英雄吧?

司馬義·買買提,,新疆英吉沙縣人,維吾爾族,解放軍戰鬥英雄。司馬義·買買提於1960年3月入伍,成為新疆軍區騎兵第3團戰士。該團的前身是新疆三區革命武裝民族軍改編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五軍步兵第13師第38團,1953年5月改編為新疆軍區騎兵第3團。該團是一個以維吾爾族為主,由7個少數民族組成的部隊,全團共七百餘人,在對印反擊戰前夕進入西藏參與到了對印作戰。

1962年10月27日,在西藏羌山口戰鬥中,他所在三班在副連長吾甫爾·木沙的帶領下乘汽車 追殲入侵印軍,行進到一段開闊地時。突然從右前方的山腰間飛過來一串子彈,入侵的印度軍,憑藉著居高臨下的優勢對我軍進行了伏擊,子彈在戰士們頭頂上呼嘯著,車廂板被擊破,木屑四濺,汽車右前輪被打穿,駕駛員身負重傷,汽車不能開動,戰士們完全暴露在這片開闊地段里。面對敵人的火力傾瀉,戰士們立即端起衝鋒槍還擊,但敵人火力太猛,要壓制敵人的火力,非重機槍不可,而當時重機槍架在駕駛棚上,槍口是朝著前方的。在這種情況下,為了保存力量,副連長立即下達就地卧倒的口令。

面對這種對我不利的緊急情況,三班班長司馬義·買買提喊了一聲:「副連長我去把敵人引過來,你們馬上去移動重機槍腳架,調動槍口。」說著,便提起身子,掂起胸前的衝鋒槍,跨到車廂後端,扳動槍機朝著敵人猛烈射擊。果然他的這一舉動立即吸引了敵人的全部火力,敵人的輕重武器,一齊向他射擊。乘此機會,副連長迅速組織人力,調轉了重機槍。正在這時,一顆子彈穿過司馬義的右手腕,打進了他的左胸膛,鮮血直往外涌。司馬義·買買提忍著劇痛,依靠在汽車上繼續戰鬥。正在他換彈夾的一瞬間,他的右胸上又中了一顆子彈,司馬義順勢倒在了汽車旁。

敵人認為他已經死去,就又集中火力向駕駛棚上調轉機槍的戰士射擊。可就在這時司馬義·買買提突然又站了起來,硬撐著端起衝鋒槍向敵軍掃射,印軍只好又集中火力再次朝他開火。司馬義身負重傷,無法做躲避的動作,只能依靠著汽車艱難的扣動著手裡的鋼槍,暴露在敵人面前的司馬義,很快又被敵人的子彈擊中了胸膛,他的聲音漸漸地微弱,手裡的鋼槍也停止了怒吼,22歲的司馬義·買買提再也無法站起來

他以自己的英勇頑強贏得了寶貴的時間。這時我軍的重機槍終於調動過來瞄準了印度軍隊,火力壓住了敵人不得動彈,我軍援兵趕到,三班戰士和援軍一起全殲了這股入侵的印軍。

為表彰司馬義·買買提的英雄事迹,戰鬥結束後部隊黨委給他追記一等功,追認為中共黨員。1963年3月9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授予司馬義·買買提「戰鬥英雄」光榮稱號。

圖為油畫家陳堅特意為司馬義·買買提所做的油畫,《為祖國而戰》

當我們的日子過的越來越好的時候,就會越來越想念這些先烈們。

他們是少數民族,是中華民族。


11日更新,沒想到獲得這麼多贊同,寫這個答案,並不是想單獨把維吾爾族拿出來去讚頌,也沒有割裂的意思,只是想表達維吾爾族在維護祖國領土完整上也表現出了自己的英勇,也同樣是毫不猶豫的去拋撒熱血的。

對印反擊戰中也出現了我認為比司馬義·買買提更加英勇的漢族戰士,接著著原答案,我再介紹一下他吧。

「滾雷英雄」羅光燮

羅光燮(1941~1962) ,1941年生,四川樂至人。1958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60年8月應徵入伍,在邊防部隊某部工兵連1排2班當戰士。

1962年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開始後,在熱瓊溝西側山樑後緊靠國界一側的印軍27號據點,修在中國境內的5100高地上,地勢險要、易守難攻。由於居高臨下,視野開闊,由此向東可通視中國境內縱深10多公里,向西可清楚地瞭望楚舒勒附近的丁如澤地區,是印軍丁如澤機場的最後屏障。第11廓爾喀步兵聯隊第1營不僅在高地上修了大大小小的30多個地堡和半地下室,配備了強大的火力,還在陣地前沿的山坡上設置了縱深達600米的雷場。因此,共佔5100高地是新疆邊防部隊反擊戰的最後一場硬仗。

11月18日8時57分,阿里地區邊防分隊1個連向第11廓爾喀步兵聯隊第1營3連發起了反擊。戰鬥一開始,步兵連剛向印軍陣地前沿發起衝鋒,就誤入雷區,尖刀班的幾名戰士被引發的地雷炸的非死即傷。這時,5100高地上的輕重機槍又猛地響了起來,封鎖了雷場邊緣;高地東南側下方山谷中的10多輛美製M-26「潘興」式坦克,連同丁如澤、莫爾多一帶的印軍炮兵也開始向中國境內各高地前沿實施攔阻射擊,部隊暴露在光禿禿的寸草不生的山坡上,傷亡慘重。

「工兵!工兵!」步兵連長曹富榮急了,扯開嗓子大叫起來,「快把地雷排掉」。隨步兵前進的工兵排副排長應聲而出,帶著工兵3班幾名戰士衝進了雷場,「轟」地一聲,副排長剛走出不遠,就被一顆地雷炸傷,3班的幾名戰士也相繼在雷場中陣亡。

工兵2班又上去了。跟在班長張銘儆身後的是剛入伍不到兩年的四川籍戰士羅光燮。在第一階段反擊作戰中,他曾隨連隊參加了喀喇崑崙山脈的反擊作戰行動。為了作戰方便靈活,羅光燮在零下40度的嚴寒中不光脫掉大頭鞋換上了輕便的膠鞋,又甩掉皮手套,赤手拿著爆破筒。但還沒等他衝上去,印軍杰特聯隊就垮了,他卻因在嚴寒中長時間緊握冰涼的爆破筒,雙手被活生生地揭掉了一大塊肉,落得個2度凍傷。在臨時包紮所里,團里的軍醫認為,再不及時治療,兩隻手有截肢的危險,並堅持要把他送到後方醫院治療。但是,在往後方轉院的途中,他卻找機會溜了,搭便車返回了連隊。

班長張銘儆先衝進了雷場,開始用探雷針起雷,並命令羅光燮用爆破筒在前方引爆地雷,開闢通路。他彎腰猛跑了10多米,剛通過了一片開闊地,「轟」地一聲,腳下1顆被白雪復蓋的蘇制防步兵壓發雷響了。等他醒過來忍著劇痛撐起身子一看,只見左腿下方血肉模糊,左腳掌連著大頭鞋飛到幾米以外,身後背著的56式半自動步槍被炸得七零八碎,爆破筒也落到右邊的懸崖下。

後面的張銘儆見他負傷,正要衝過來救援,卻只見他轉過頭來向後面的戰友艱難地舉起一隻手臂,嘴裡似乎喊了幾聲,然後又把傷殘的身軀撲在地上,不是向後方,而是向雷場縱深爬了過去。「轟」,幾秒鐘後,又一顆地雷炸響了。這次,羅光燮的左臂又被拋到幾米以外。當他再次蘇醒的時候,又回過頭來看了看正向他撲過來的班長,示意告別,然後又橫爬過身體,用右手硬撐著,使身軀沿著山坡向雷場深處滾去,隨著一連串地雷爆炸聲,羅光燮殘缺不全的軀體消失在一片紅光黑煙之中。羅光燮壯烈犧牲,年僅21歲。在他的身後,出現了1條6米寬的通道。經兩個多小時激戰,我軍清除了印軍廓爾喀第十一聯隊第一營第三連的大部兵力。與此同時,反擊部隊以炮火壓制破壞了入侵印軍另3個據點,其守敵於19日逃竄,我軍於20日佔領該3個據點。至此,班公洛地區作戰勝利結束。西段入侵軍據點全部清除。戰後所在部隊黨委為他追記一等功,並根據其生前志願追認他為中國共產黨黨員。1963年3月9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追授他「戰鬥英雄」榮譽稱號。


戰友,我用一生守護你

他是一名維吾爾族老兵。退伍後當上中學校長。正當前途一片光明時,他卻出乎意料地辭去校長職務,攜妻帶子去了烈士陵園當一名守陵人。如今,祖孫三代已守陵46年。

戈壁無垠,夕霞一抹。當清明祭奠的人群漸漸隱去,艾買爾?依提又如往昔一般,開始了陵園內的獨自逡巡。走過棵棵樹,撫慰每座碑,他用刻滿歲月龜裂皺紋的手,輕輕觸摸著大理石紀念牆上的烈士英名。指尖傳來的冰涼,勾起心中深深的思念與痛徹。遠離那場戰火硝煙已經53年了,艾買爾?依提卻覺得往昔就在眼前。守護著座座英雄冢,戈壁灘上呼嘯的北風,又如吹響的戰號一般,讓他想起了那些同生共死的戰友,想起了那些青春躍動的面龐,想起了戰鬥打響前彼此的約定。「海拔4500多米的喀喇昆崙山邊防前線,風大雪急,氣溫達零下30多攝氏度。戰鬥打響前一夜,我和戰友們冷得無法入睡,索性靠在一起相互取暖。有戰友指著天上的星星說,那顆星星下就是我的家鄉。如果我犧牲了,記得替我掃掃墓,回家看看爸媽。」逝者的心愿,成為生者一輩子無法割捨的牽掛。

1968年4月,服役8年的艾買爾?依提光榮退伍返鄉。兩年後,他和妻子阿依吐爾森帶著出生剛六個月的孩子,搬進了位於戈壁灘上的新疆葉城烈士陵園,一守就是46年。如今,朝氣青年已是滿鬢斑白。清明時節,站在221名烈士墳冢間,淚水盈滿艾買爾?依提已經有些混濁的眼眶:「戰友們,當年的約定我做到了。」艾買爾?依提說,「司馬義?買買提是我的班長,每次遭遇戰,他總是端槍沖在最前掩護大家,如山般的身軀最終倒在槍林彈雨中,沒有他,哪有我!還有一次在與敵人進行肉搏戰時,我被一個敵人壓在身下,危急時刻,一名漢族戰友衝上來,拼著命把我救起來!當時和我並肩作戰的戰友,如今就有六人埋骨葉城烈士陵園!能一輩子守著他們,我覺得,值了!」艾買爾?依提在左手手背上,紋了一顆五角星、一支服役時用過的步槍圖案;在右手手背上紋了一朵棉花。「五角星象徵祖國,棉花代表我們生活和駐守的家園新疆,步槍提醒我永遠是一名戰士,敵人膽敢侵犯,我們必奮起還擊,保衛祖國」

當年,懷著對烈士的尊崇,艾買爾·依提跑遍了自己所能找到的烈士之家,代犧牲戰友們磕了頭,含淚喊了聲爸媽。守陵45年來,無論條件再艱苦,艾買爾·依提都無怨無悔。平日里,他搜集整理了許多英烈事迹,義務為遊人講解。在他的感染下,一位到訪的遊人在所有221名烈士的墓碑前一一鞠躬敬禮,並把墓碑照片傳到網上,協助尋找家屬和開展網上拜祭,那一刻,艾買爾·依提只想和九泉之下的戰友們說,你們的犧牲奉獻,鐫刻在人民的心底,無論時光如何流逝,共和國都會永遠銘記!」

艾買爾·依提和自己的兒子在烈士陵園裡交談,他準備將守陵的重任交付給自己的兒子繼續下去。

「一個民族不敬重烈士,就不會再有烈士;一個國家不崇尚英雄,就不會再有英雄。」


講個我在清華附中時一個同學講給我的故事,該同學和他父母都是地道的清華土著。

清華主樓垃圾道里的圖紙

據說文革那會,清華附中和大學的紅衛兵小將們將一切四舊的文件集中在一起焚毀,一位不知名的教工或者學生,冒著生命危險,趁著抄家的小將們不注意時,偷偷把一個木頭箱子生生推進了清華主樓的垃圾道里。幸運的是,這個箱子被卡在了垃圾道中間,從此便逃過了被付之一炬的劫難。

時過境遷,革命已成為記憶。某年清華大學在修繕主樓的時候,重新發現了這個木箱子。據說打開一看,裡面全是清朝流傳下來的,修建圓明園所用的圖紙,它們在宣紙上用毛筆詳細標註了建築材料的尺寸,來源,各種工藝流程,等等。

我有時候會想,當年那個教工或學生是懷著怎樣的心情去拯救這些圖紙的?他或她看著清華二校門被毀掉,看著北京的古迹被砸掉,看著那些「四舊」被燒成灰燼,為什麼卻還想著拯救一箱子四舊中最沒用的,關於如何建設四舊的圖紙,並冒著生命危險將它們像寶貝一樣塞到垃圾道里呢?

也許他或她那一刻,存著一種希望,希望眼前一切的一切,在未來會被徹底扭轉。希望有一天那象徵著國恥的圓明園,能在這些圖紙的幫助下重建起來。

我相信,他或她在把箱子推到垃圾道時,真的看到了未來。

如今,浙江橫店砸了300億來仿造當年的圓明園,不知道是否用上了這些圖紙。

我更不知道當年那個挺身而出的教工或學生,是否還能看到今天這一切,他或她的名字已經永遠淹沒在歷史的浪花中了。

但是正是這樣千千萬萬無名的普通人,挺起了中華文明傳承的希望和脊樑。

本文根據我在知乎某個被和諧問題下的答案改編而來。


對中越戰爭史有基本了解的人,都知道大名鼎鼎的鬼屯炮台。這個堅固堡壘是法國人修建的,位於越南同登鎮,是越軍的一個核心據點。我軍為了啃下這塊硬骨頭,先後組織了三次攻擊,付出傷亡近百人的代價。而為最終摧毀這個核心據點發揮關鍵作用的,是一名普普通通的老工人——憑祥市電廠運煤工何國安。

163師於22日23日派出工兵和噴火分隊,使用12噸炸藥(據老兵講,還用了666農藥粉)和2噸汽油實施大爆破,徹底炸毀了4個進出口,炮台內800餘人左右被炸死,悶死(炮台里爬出來那位是3師12團的一個幹事,他的口供是800-1200,真實性難考)。

鬼屯炮台的幾張照片:

何國安的英雄事迹:

相關鏈接:cpcliusi:對越自衛反擊戰中摧毀鬼屯炮台戰略意義是什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專註中越戰爭史,兼習解放軍其他歷史時期戰史。

歡迎關注公眾號「南疆烽煙正十年」


隗順。

南宋首都臨安的獄卒。

南宋高宗紹興年間,也就是岳飛以莫須有的罪名遇害的那一年,隗順正好在監獄當獄座,也就是獄卒,他為人忠義,對岳飛一向仰慕,岳飛被害前,在獄中寫下絕筆字:「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在岳飛無辜被害後,他冒著生命危險將遺體連夜背出城外,偷埋在九曲叢祠旁。為了日後辯識,隗順又把岳飛身上佩帶過的玉環系在其遺體腰下,還在墳前栽了兩棵桔樹。隗順死前,又將此事告訴其兒,並說:岳帥精忠報國,今後必有給他昭雪冤案的一天!

20年後,即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宋孝宗趙昚即位,準備北伐,為順應民意,特降旨為岳飛澄冤昭雪,謚武穆,並以500貫白銀的高價征尋岳飛的遺體。隗順的兒子把其父藏屍的真相告知官府,岳飛的遺骨才得以遷葬杭州西子湖畔棲霞嶺,即杭州西湖畔「宋岳鄂王墓」,並立廟祀於湖北武昌,額名忠烈,修宋史列志傳記,讓後世之人絡繹不絕地於墓前憑弔。要不是隗順,我們今天憑弔的恐怕就不是民族英雄的真正遺體了。

我始終佩服這個在當時高壓政治環境下,沒有人云亦云,心中永懷一股正氣的國家普通公務員。。。


圖片來源於煎蛋網無聊圖,原作者@英國那些事


在1933年初春,中國吉林省汪清縣大梨樹溝,周保中領導的「抗日救國游擊軍」在馬家屯與日本關東軍鱉剛村一旅團數千敵軍遭遇戰的戰鬥間歇,收集敵軍戰死者的彈藥的時候,意外地在嘎呀河邊的一處隱蔽的松林中,發現一輛滿載子彈、發動機被破壞了的日本軍車,在河邊同時發現一具日本士兵的屍體,還有一張紙條用日語寫道:

親愛的中國游擊隊同志們:
我看到你們撒在山溝里的宣傳品,知道你們是共產黨領導的游擊隊。
你們是愛國主義者,也是國際主義者。
我很想和你們會面,但我被法西斯野獸包圍走投無路,我決定自殺。我把我運來的10萬發子彈贈給貴軍。請你們瞄準日本法西斯軍射擊。祝神聖的共產主義事業早日成功!

關東軍間島日本輜重隊
共產黨員伊田助男
1933年3月30日


大同戰役是解放戰爭初期解放軍的一個大敗仗。當時大同城牆厚實堅固,一批批戰士倒在城牆下而無法突破。這時一個連長抱著炸藥包沖了上去,將導火索拉開,因為沒有支撐物,於是便用自己的身體將炸藥包牢牢的頂在城牆上。一聲巨響,硝煙散去之後,城牆巍然不動,只被炸出了一個小坑。當時在望遠鏡里看到這一場景的賀龍元帥,眼含熱淚的說:一定要給這個連長記功。

然而很遺憾,大同戰役最終以我軍失敗而告終,傷兵損將卻未能將城拿下。「仗打成這個慫樣你們還好意思邀功請賞?」於是所謂表彰立功也就不了了之。最後一直到賀龍元帥臨終之前,仍然念念不忘:那個連長應該給他記功的啊!

歷史就是這樣殘酷,也許你的事迹和黃繼光,董存瑞,邱少雲這些烈士一樣壯烈,但是他們的犧牲換來了最終的勝利,而你的仗卻最終打輸了,只因為這一你自己無法決定的意外因素,於是你的犧牲便不會被重視,不會被銘記,變得毫無意義。


參加鐵原阻擊戰的志願軍63軍188師指導員賈文岐說:

路過平壤看見一個老太太,拿了個鎚子,敲那個三腳架掛那個道軌,當、當、當。說敵人飛機來了,報警。我看到這種情景以後,流淚、難過,就覺得我們的母親,再不能遇到這種狀況。

我們的母親,我們的鄉親,我們的同胞不能再去冒著寒風敲這個警鐘說日本鬼子來了,或是誰來了,來欺負我們來了,這種狀況不能在我們國家再出現了。


說到做到,就是英雄!


43年的春天,我的二爺爺,也就是我爺爺的二哥,扛起了步槍,跟著部隊去打鬼子。

第二年春天,我三爺爺,也扛起了步槍,跟著他的二哥一起去打鬼子。

44年秋天,兄弟二人犧牲於揚州,二爺爺那年21歲,三爺爺那年19歲。


李定國,南明的守護神。
相比於明末的各路英雄豪傑,從孫承宗、祖大壽到孫傳廷、盧象升,乃至同時期的鄭成功、史可法,李定國實在太不有名了。也許是因為明朝已經亡了,只剩下滿清摧枯拉朽、南明苟延殘喘的歷史不精彩。
看李定國的傳記,很悲涼,很委屈。看著他忍辱負重,拚命守護著南明小朝廷,至死方休,其他人卻那麼不爭氣,嘆息痛恨。
李定國也算得上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了,絕對意義上的民族英雄,身後名還不如史可法鄭成功一半高。


古代吐火羅斯坦的尼查克啊。
要不是我專門看了一些吐火羅葉護國的資料來畫畫,我都沒聽過這號人物。
尼查克是現代翻譯,英文拼寫為nizak,我國古籍《冊府元龜》中的朝貢記錄也只能查到他代表吐火羅葉護國派使者朝貢過,古代翻譯為捺塞。

這位猛男第一次出現是在阿拉伯帝國大舉入侵吐火羅葉護國的時候,當時吐火羅葉護國的國君阿史那烏濕波已經歸順唐朝做了都督,吐火羅葉護國下轄一群馬仔小國,其中就包括巴德吉斯,巴德吉斯現在是阿富汗一個省,當時被唐朝譯為嚈噠國,可能他們是嚈噠帝國的殘餘,也有可能他們的國王已經被換成了突厥人。
但肯定的是,尼查克當時是巴德吉斯的王子,也就是嚈噠國的王子,他擁護阿史那烏濕波,最初在石汗那國王(同樣臣屬於吐火羅)的建議下,吐火羅暫時和阿拉伯和平,然而阿拉伯人將戰火引入河中。引發了歸順唐朝的昭武九姓各國和昭武九姓統治階層各路突厥人的反抗。
茲後的史料是瑣碎的,吐火羅葉護國庇護的波斯殘餘被阿拉伯帝國收拾了,吐火羅葉護國忽然就從一個大國變成了弱雞,葉護無法統御其他臣屬了。
大概就是,阿拉伯人接著入侵印度的借口,消滅了吐火羅葉護國。

然而,吐火羅斯坦地區小國林立,阿拉伯人無法對此有效統治。正好這時候,裴行儉重定西域,護送波斯王泥涅師來到碎葉城。泥涅師帶著新招募的部隊南下進入吐火羅。於是,尼查克擁立吐火羅葉護烏濕波的孫子都泥利繼位,聯合泥涅師東征西討,暫時又恢復了吐火羅的霸權。在對唐朝朝貢的時候,尼查克的身份已經不僅僅只是嚈噠國王了,他還當了謝?國王,也就是訶羅達支國,簡答來說就是伽色尼城主。
這時候吐火羅的軍政全由尼查克做主,所以有的史書也說尼查克是都泥利的國相。也可以說,尼查克是波斯王泥涅師時期,波斯復國運動的領袖人物。

吐火羅地區再次出現波斯王,自然不是阿拉伯帝國想看到的,於是,阿拉伯帝國再次入侵吐火羅,屈底波總督以烏拉曷國王為嚮導,先破石汗那,進逼吐火羅。泥涅師逃回唐朝,尼查克率軍迎戰屈底波被俘,本來就沒啥本事的阿史那都泥利投降。

屈底波立刻軟禁尼查克,強迫他隨從出征,並徵調大量吐火羅士兵進攻昭武九姓中的安國。在河中地區,阿拉伯人和昭武九姓聯軍打成了膠著戰。而這時候唐朝冊封了娑葛為突騎施可汗,這就說明突騎施和唐朝友好,兩國可能會援助昭武九姓。於是屈底波放棄進攻安國,轉而威脅康國投降,這才撤軍。

撤軍半路上尼查克逃走,回到吐火羅後,尼查克散盡家財招募士兵,將兒女和剩餘財產交給了罽賓國國王盧特比爾保管,然後要求阿史那都泥利反抗阿拉伯。
阿史那都泥利不敢答應,尼查克用金鏈條捆綁了都泥利,自己率軍反抗。與阿拉伯大戰,最後城破被俘。作為反抗當時如日中天的阿拉伯帝國的大危險分子,尼查克被押解阿拉伯帝國首都大馬士革處以極刑。

有資料顯示,都泥利在尼查克被俘後,也被抓到大馬士革砍了。

當然吐火羅還是沒滅亡,阿史那家的後人繼續反抗阿拉伯,直到安史之亂唐朝完全退出中亞之後,吐火羅葉護國對阿拉伯的反抗運動才結束。

然而尼查克這樣的人物,網上搜都搜不到……
在阿拉伯帝國擴張最輝煌的雞血期,以小國之力反抗,被名將屈底波擊敗的,真的是可歌可泣。
如果阿富汗現在不是一個伊斯蘭國家,這樣的人物肯定會被塑造成民族英雄的。


在教言教,說一個名氣很小的道士。

最早是在《中國道教》1995年第三期中看到這位前輩,說是南京棲霞區堯化鎮甘家村有甘道士墓,這個墓葬是當地民眾為愛國抗日道士甘道士建的,此墓無甘道士屍骨,為衣冠冢。最後說甘道士下落不明,有說被鬼子打死了,有說去雲遊了。

後來在南京棲霞區政府人物誌中看到了甘道士,資料如下:

【甘盛榮】(1878~1938)祖居棲霞區堯化村甘家邊。俗名甘道士。青年時期在南京市區延齡巷二郎廟出家修道。其體格健壯,身材高大,著道家便裝,因頭梳辮子,人稱「甘小辮子」。曾拜師習武,練就一身武功,擅用長短棍,深諳道教經文和戒律。為人剛直,樂善助人。會推拿針灸,採制中草藥,常給人治病。民國27年(1938),因救助被日本兵追殺的中國同胞,慘遭殺害,屍骨無存。親友為其在甘家邊村南建衣冠冢。

從邏輯上看,如果是去雲遊,就不會有衣冠冢,應該是真的被鬼子殺害後屍骨無存了,但有人願意相信他還活著,也就有了雲遊的傳說,歷史上很多人我們會想他們當時沒死如何,也許這就是英雄的標誌。


我們能讀到的每首詩詞,都該意識到這是我們的幸運。

它們能流傳下來,又走過了多少道路,付出了多少人的心血。

因為歲月的侵蝕,穿越戰爭,災禍和瘟疫的迷霧,保留到今天的詩詞說五不存一也不為過。

孤篇蓋全唐的張若虛,真的就給我們留下了兩三篇。

至於李白,就更尷尬了。他死前拜託祖叔李陽冰整理稿件,稿子是整好了,然後,然後就不幸失傳了。

為躲避戰亂,李易安的詩稿文書,大多也毀於顛沛流離。她曾悲嘆,青州故第,尚鎖書冊用屋十餘間,期明年再具舟載之。十二月,金人陷青州。一生積攢,還留幾何?

可想而知,古詩傳承之難。

胡震亨歷十載編纂《唐音統簽》

  現在一提到唐詩,很多喜歡唐詩的人都能夠如數家珍地背出很多首。詩仙李白的《靜夜思》和詩聖杜甫的《望岳》啟蒙了一代又一代的孩子們。還有李商隱的「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和杜牧之的「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等更多膾炙人口的詩句,之所以能夠流傳至今,跟一位名叫胡震亨的老先生密不可分。若不是他嘔心瀝血,兀兀窮年,歷經十載精心搜集、編選和刊印,恐怕這些唐代文學史上的瑰寶早已湮滅在歷史的煙塵中。那麼胡震亨是何許人,又是怎麼把散佚於各處的唐詩一首一首彙編在一起的呢?

  胡震亨是明代文學家藏書家,浙江海鹽武原鎮人,為人學識淵博,藏書豐富。他家的藏書樓「好古樓」,規模宏大,藏書萬卷。各種熱門的冷門的書籍應有盡有。

  按說這麼多藏書夠他一生研讀了,為什麼還要在年近花甲時開始做收集、編纂唐詩這種艱辛異常的工作呢?事情的起因還要追溯到1625年一天的上午,當時56歲的胡震亨坐在自己的藏書樓里。拿起號稱當時最全的一套叢書《唐詩記》第一卷,翻開第一首詩,就忍不住發怒了:「開篇就把人家唐高祖李淵的一首詩給記漏了,這也配號稱最全的唐詩嗎?」憤怒之餘,他開始下定決心,一定要編一套完整的唐詩出來,雖然自己很快就要進入花甲之年,但這又有什麼關係呢?先幹起來再說。

  一旦開始,胡震亨就再也停不下來,他把自己關在偌大的藏書樓里,把跟唐詩有關的各類書籍翻了個遍。一邊翻閱一邊用他那漂亮的小楷字認真抄錄在一張張宣紙上。一日三餐,都是差人送到藏書樓。除了吃飯睡覺,他都在藏書樓里忙活。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抄錄的唐詩及相關詩人的傳記、評論等擺了一摞又一摞。最後,他把這些詩文資料按照時間順序分門別類匯總在一起,命名為《唐音統簽》。當他把這些抄錄好的唐詩刊印成冊後,已經過去了整整十年的光景。

  看著自己歷經十載,費盡艱辛編輯成的這部唐五代詩歌總集,胡震亨不由得老淚縱橫。他知道這些詩歌浸潤著詩人們的才華和心血,如今自己的心血也和這些詩人的心血熔鑄到一起,他怎能不激動萬分呢?

  《唐音統簽》共1033卷,按天干之數分為十簽,既有當時最完整的唐詩,也有極其珍貴的文學評論、傳記史料,在中國古代私人編書史中是首屈一指的。該書不但搜羅豐富,為歷代研究唐詩者所重視,還一度成為清代纂修《全唐詩》的藍本。

  正是因了胡震亨的辛苦編纂,我們今天才有幸看到唐朝的偉大詩人們朝辭白帝、夜泊牛渚、暮投石壕、曉汲清湘的足跡,有幸看到詩人們筆下的千里鶯啼、萬里雲羅、一春夢雨的美景,有幸看到他們漫卷詩書、永憶江湖、哭呼昭王、笑問客來的心緒。在享受唐詩帶給我們的各種美感的同時,也讓我們深深銘記這位對傳承唐詩做出貢獻的英雄。

古代詩詞是如何流傳下來的? 看完哭了......-搜狐


Vasili Arkhipov. 作為一個阻止核戰爭的人,這位英雄甚至沒有中文維基百科。

只有一下一段簡短的話來自古巴導彈危機:

(1962年10月27日)美國海軍科尼號驅逐艦(DD-508)向最後一艘隱藏在海底的舷號為B-59的蘇聯狐步級潛艇投擲了五顆訓練用深水炸彈以逼迫其上浮,在這之前另外三艘潛艇已迫於壓力而上浮。此時B-59艇內電力已嚴重不足,食物,淡水等生活物資嚴重短缺,船員們忍受著近60度高溫,整體士氣低下。由於美蘇兩國要求浮上水面的警告方式不同,導致B-59號的艇長誤以為核戰爭已經爆發,決定發射艦上的核魚雷,由於大副(Vasili Arkhipov)執意不同意(按照當時蘇聯核潛艇的規章必須三位最高軍官:艦長、政委、大副一致同意才能發射導彈),最後潛艇上浮來請示莫斯科的命令。

如果沒有這位英雄,我們今天的生活可能是這樣的:


在80年代的老山戰場上,發生過這樣一個故事。


參加老山作戰的14軍40師119團作訓股有個參謀叫王仁先,業務熟練,很受團領導重視。然而在戰區駐訓期間,卻與房東的女人發生了那種事,還讓房東發現,告到團部,結果被當場認了出來。大戰在即,王仁先沒有被處分回家,而是撤職降為正排級,到3營機槍連當了戰士。後來他被加強到前沿,配合7連堅守146號等高地。在此期間,王仁先充分發揮了參謀業務好的特長,在指揮上幫了7連幹部很大的忙。7連在戰後被中央委軍授予了「老山防禦英雄連」榮譽稱號,不能不說有王仁先的一分功勞在內。更為難能可貴的是,王仁先主動要求鑽進了敵我陣地之間一座石山上的絕壁縫隙里,冒著危險抵近觀察越軍動向,及時給上級提供了許多寶貴情報,時間長達40多天,可謂建勛卓著。


後來團參謀長李明書到前沿陣地視察,特別命令王仁先撤下來。然而王仁先堅決要求留在陣地上,要彌補自己犯下的過失。李參謀長拗不過他,只好給他留下了一瓶虎骨酒,並囑咐王仁先:「那就再呆幾天下來吧。支持不住時,你就喝幾口,隔幾天,我再給你送來。」
過了幾天,就發生了7.12大戰。王仁先仍堅守在石山上,不斷向上級報告越軍的兵力部署和火力配置。一發炮彈打到了146號高地的山崖上,反彈回來,在石山絕壁上方爆炸,震落了頂縫的一塊大石頭,正好砸在王仁先的頭上。犧牲時,他只有25歲。戰後,王仁先被追記了一等功。後來作家劉亞洲(今日我軍上將)到前線採訪,根據這個真實的故事寫了一篇報告文學,名字就叫《關於愛情》。


萬福來(1926-2004),原中國人民志願軍第15軍135團9連連長,特級英雄黃繼光的直接上級。
在當初目睹了黃繼光壯舉的官兵中,僅有他一人倖存。萬福來於重傷撤下陣地後在醫院中得知黃繼光只被授予「二級英雄」,大為不滿,上書陳情,世人從此才知道有黃繼光的英雄事迹。
萬福來在傷愈後繼續從軍,最終官至師副參謀長,且直至退伍後也一直堅持四處做報告宣傳黃繼光事迹。有些不明真相(或懷著不可告人的目的)的人因此指責萬福來是小人,搭黃繼光的便車陞官撿便宜。但實際上,萬福來本人也是一位貨真價實的戰鬥英雄。比如在之前說到的入院陳說黃繼光事迹之前,由於黃繼光犧牲後數日的戰鬥過於激烈,萬福來在作戰中被敵炮擊傷,但他竟拔出彈片繼續奮勇前進,結果被第二炮擊中後昏迷,被誤以為死亡,後來被當地朝鮮人送到醫院才撿回一條命,為此榮立軍功。此外也有一些資料稱他在解放戰爭中也有上佳表現。
但是,面對各種無心或有意的詆毀,萬福來並未予以辯駁,他也很少講述自己的事迹,而是一心一意宣傳黃繼光的英雄形象,以至於直到他去世,連他兒子都不怎麼了解他生前的戰功,還要特意跑到戰史部門查詢。


小時候,一個鞭炮不小心扔到了人群里,我舉起鞭炮就一路跑出去,然後我兩個手指被炸得烏黑烏黑。

被我小姨塗藥包紮的時候,我覺得我是個英雄。


我是東北人。我母親的老家在扎蘭屯市。我的曾外祖父有一位堂叔,今天我已經不知道他的名字。我的曾外祖父是當地的大戶,而他的堂叔是一個「鬍子」。1931年,日本鬼子用三個月時間佔領了東北全境,這位叔祖開始了他的抗戰之路。他既沒有國民黨的冊封,也沒有受到共產主義的教育。但是他卻毫不猶豫,拿出所有的家底,和日本人戰鬥。轉戰多地之後,他與我們家失去了聯繫。大概是1933左右,據說他的隊伍被打散了,他可能已經犧牲。而他的幾個手下回到了扎蘭屯,在街頭暗殺日本兵。據說當時三天兩頭,街頭就會出現日本兵和漢奸的屍體。今天很多人可能會覺得街頭暗殺日本人和抗日的鬍子都是「抗日神劇」的原創,但是我卻從祖輩的口口相傳中一直了解到一個事實:東北從1931開始,到1945年日本投降,處處都是抗日的烽火。這些抗日英雄沒有姓名、照片、地方志和正史的記載,但是他們卻是中國人血性的體現,他們都是真正的英雄。


切爾諾貝利事件,爆炸之後事態並沒有好轉,因為地下水的原因,極有可能發生第二次大爆炸。
這一次爆炸如果發生,整個歐洲都受到波及。
有三名工人去了地下,趟著高度輻射的水,關了水閘,回來後不久,因為受到輻射死亡。
他們何嘗不知道他們這次任務對他們來說是什麼,雖千萬人,吾往矣。
歷史沒有留下他們三位的名字,在此,向三位英雄致敬。
(拒絕撕逼,當時為了大部分人的安全犧牲了很多人,像天津事件逆行的消防兵一樣都是勇士,討論可以請不要質疑,保持對他們最起碼的尊重。(′??ω??`))


推薦閱讀:

如何成為平凡生活中的英雄?

TAG:歷史 | 故事 | 英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