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關於歷史的冷知識?


在古代,皇帝下達的命令叫諭,對某一問題的回復叫旨,發布的公告叫詔。
正常的動詞搭配應該「傳諭」,「請旨」和「下詔」。
每次看古裝劇里太監喊聖旨到,然後主人公一臉懵逼的樣子都覺得好尷尬,你自己跟皇帝請示的問題你懵啥。


答案可能涉及敏感,又被和諧了。

很多人都在問原來的答案是什麼內容,我把它搬到 微信公眾號:地攤文學 上了。關注後回復「歷史」二字即可查閱。

另外重新發一個故事吧,批判一下舊社會的醜惡。事件來源於沈醉回憶錄。

抗戰期間,軍統三劍客之一的沈醉曾擔任常德軍警稽查處處長。常德乃湘西門戶,交通咽喉之地,抗戰以來,無數難民西遷都得經過此地。

而湘西地區山勢險峻,樹茂林深,土匪猖獗,當時的政府在和平年代尚難以平息,戰亂時期更無力去剿滅。

一天,兩輛大卡車滿載著女學生在湘西的公路上行駛。車剛馳過桃源地區,從公路兩邊的翠林、山石之間竄出幾十個彪形大漢,他們截住卡車,把司機和陪同的男教師五花大綁地捆住,將車上四十二名芳齡少女全部劫走了。這伙埋伏已久的土匪是特地來搶女學生的。

四十二名女學生被土匪劫走,一時嘩然。學校和學生家長一下子立即鬨動起來了,紛紛告向湖南保安司令部。於是司令部命令沈醉設法營救那些女學生。

然而當時沈醉手下並沒有足夠的力量去剿滅土匪,只好派人進山跟土匪談判。三天後.派
去的人回來彙報,土匪答應同意把女學生送出來,交換的條件是一百發步槍子彈換一個人。

當時恰好常德軍警稽查處從當地漁民手裡沒收了一批七九步槍子彈。這批子彈是國民黨軍政部撤退時,一隻運器材的木船在沅江上觸礁沉底後丟下的。軍政部的人只把貴重器材打撈走了,江上的漁民就把扔下的子彈撈了上來,後又被稽查處沒收。然而稽查處的軍警只有手槍沒有步槍,就順手把這些子彈贈予了土匪。這些子彈除了換四十二個女學生外,還多兩千多發,也白送給了土匪。

土匪得了這麼多子彈,非常高興,也蠻講「義氣」,他很快就把女學生送回常德,然而一共四十二名女學生被扣押,卻只回來了三十多個。

事後才得知,有幾個女學生居然自己願意留下當壓寨夫人,竟不願再回家。

不願意回來的女學生,每人都寫了封信給家長,表示是自己要留下的。其中有個女學生在給父母的信中這樣寫道:

「……二老不必為此事傷心,如果不是發生戰爭,我去年也許就被那個當官的娶去做小老婆了。依我看,嫁給土匪也沒什麼了不得的,如今的世道,官和匪都差不多,有錢,有搶就有一切。您二老不總擔心我將來找不著好人家受窮受罪嗎?這下你們可以放心了,保准二老今後不愁吃、穿……這裡的人待我很好,所以我自願留下,請放心。」

原來,這個女學生長得極標緻,她曾和一個男青年感情很好。可她父母嫌男青年家裡窮,硬是要把她嫁給南京一個看中她的官員作外室。她父母因收了那個當官的彩禮,便同那個當官的一起拆散了他們。她很惱怒,卻無力反抗。後來南京失守,當官的未來得及和她完婚,就去重慶了。所以,這個女學生現在寧可當壓寨夫人,也不願將來再去給那個當官的作外室。

後來沈醉回憶起這一往事時說道:「當時,我對這女孩子的作法,很不以為然,現在想起來,她的話也不無道理。在舊社會,官就是匪,匪就是官,在對人民的危害方面,實在難以分出高低。」


想談一談關於中國古代吃食的問題。

上古中國人的食品是非常簡陋的,晚在魏晉之前,大多數今天我們喜歡吃的蔬菜,例如茄子、黃瓜、菠菜、萵筍、四季豆、胡蘿蔔、辣椒都是不存在的。

中國古人,尤其是在秦漢之前,能夠吃到的蔬菜種類非常有限。素問中談到五菜,是葵、藿、薤、蔥、韭。葵菜是今天的冬寒菜,有的地方稱作冬莧菜,也就是豆腐菜。藿是大豆苗的嫩葉,戰國策提到過「民之所食,大抵豆飯藿羹」,藿羹就是用大豆苗熬出來的稀湯,配著豆飯食用,也就是今天的菜稀飯。

而薤是苦藠,或者藠白,也就是野蒜頭。蔥、韭就是今天的含義。不過,在魏晉之前,古人也用溫室遮光做出了韭黃。這三類屬於葷腥類蔬菜。對於後世某些佛家弟子來說是忌口之物。

而關於古人的肉食,則更加簡陋一些。紂王喜歡「作酒池肉林,以酒為池,懸肉為林,為長夜之飲」,但是,當時的肉林估計以現代人的口味,基本上是吃不下去的。《左傳》說,「水火、醯醢、鹽梅以烹魚肉,」水火是指煮和烤的烹調方法,醯是指醋,醢是指發酵的咸醬,鹽是指食鹽,梅是提供新鮮酸味的梅子。在當時,沒有孜然,沒有辣椒,沒有蛋黃醬,烤肉恐怕是很難吃得下去。

至於主食,也相當單調。北方的主食是小米,黃米和豆類,這些是我們今天大多數吃慣了大米飯的人比較難接受的東西。直到周代的周八珍中,「淳熬」(稻米肉醬蓋澆飯)也僅僅只佔八分之一,緊隨其後的「淳毋」就是黍米肉醬蓋澆飯。

那麼,這些豐富的作物是何時傳入中國的呢?

至晚在周代之前,中國沒有今天意義上的麵食(在青海曾經發現過4000年前已經炭化的麵條,但是那是用粟,也就是小米製成的)。因為小麥並不存在。最早製作烤麵包的是埃及人,在周朝之前,古人普遍食用的是黍,也就是黃米飯,或者豆類。而在商周交界時西亞的小麥才進入了中國,詩經周頌(周人歌頌祖先的宮廷祭祀樂)說,「貽我來牟,帝命率育」指的就是這一歷史事件,也就是上天賜給了我們來和牟(小麥和大麥),命令先人帶領我們去培育它們。有的文獻將「來」寫作「萊」,古代的萊國就是「小麥之國」的意思。

在秦代之前,中國沒有藕。藕是產於印度的作物。

在漢代之前,不可能有葡萄酒,因為沒有葡萄。「苜蓿隨天馬,葡萄出漢臣。」葡萄(當時稱作蒲桃)是由張騫從西域帶回來的。

而酒類在中國的發展是按果酒——榨制酒(黃酒)——蒸餾酒的順序進行的,在葡萄沒有出現之前,中國人喝的酒大多數是梅子酒和米酒。如果「少曲多米,一宿而成」做成的甘酒,叫做醴,更濃一點的酒稱作酎,是多次釀過的酒。最烈的酒稱作醇。

當時也沒有蠶豆和蒜。蠶豆又叫做胡豆,是當時從西域引進的作物,蒜在當時叫做萌,是來自於西亞的產物,有人認為它來自更遙遠的羅馬,但是當時羅馬人的飲食中並未見相關記載。

當時引進了胡椒,作為一種提供辛辣味的植物,它與本土的花椒雙峰並立。

在南北朝之前中國不存在茄子。

在隋唐之前,中國不存在萵苣和菠菜。這些植物是從波斯和地中海地區傳來的。

在宋代之前中國不存在西瓜。夏天「浮李沉瓜」的生活要等到宋代西瓜引進之後,而該辭彙出現於南北朝的《昭明文選》,當時指的是香瓜而非西瓜。在西瓜出現之前,因為藕有微甜味,人們還用藕來作為冰鎮水果,也就是「調冰雪藕」。

在元代之前中國不存在胡蘿蔔。這是由波斯引進的原產於北歐(有人認為是原產於中亞)的胡蘿蔔。李時珍認為,「元時始自胡地來,氣味微似蘿蔔,故名。」有人稱其做「小人蔘」,至今在日語中胡蘿蔔的寫法也是「人蔘」兩個漢字。

在明代之前中國不存在馬鈴薯、紅薯和玉米。這是由印第安人培育的作物,從美洲漂洋過海到達中國。玉米歷來是阿茲特克帝國的主食,阿茲特克人喜歡用它烤制麵包或者做麵餅食用,而到達中國之後也成為了重要的糧食作物。

在清代之前的飯桌上,不存在西紅柿。西紅柿本來是明代就已經引入,西方稱作「狼桃」,但明人將其作為觀賞植物,到清代時才逐步登上飯桌。

在清代之前事實上中國也不存在辣椒。與我們的日常觀感不同,古代人吃辣通常都是食用花椒和胡椒,有時候會食用姜。這些植物辣味比較輕微,主要提供的是辛味。而只提供辣味的辣椒是極好的作物,在清代進入中國之後,直到清代中期,被南方貴州、湖南、四川等省份廣泛採用,當時人筆記寫道「無椒芥不下箸也,湯則多有之」,「擇其極辣者,且每飯每菜,非辣不可」,這種習慣辣味的生活實際上是很晚才出現的。

總體來看,中國引進的外國作物的命名方式不太一樣。如果以「胡」字命名,則大多數來自於兩漢和南北朝。例如胡椒、胡豆都是這個時期的產物。而以「番」字命名的則是明清時期傳來的美洲作物,例如番茄,番椒(海南一帶對辣椒的稱呼)。如果以「洋」命名,則大多數是清代末年到民國傳來的作物。這些稱呼實際上是歷代對外政策和對外關係變化,所導致的稱呼的相應變動。

所以,今天的吃貨大國,也是一步一步傳來,一點一點吃成的。


不少人認為李中堂赴日簽訂《馬關條約》時,因為挨了日本憤青一槍,日本決定從三億兩白銀賠款減免至二億兩,減少的一億兩作為撫慰。
電視劇《走向共和》中甚至演出了李鴻章對伊藤博文提出再挨兩槍,減掉所有賠款的情節。

史實則是,李中堂在與日方第三輪談判後遇刺,第四輪談判時日方才提出賠款三億兩,後來因為日方忌憚西方列強聯手對付日本,於是減少一億兩賠款。
而李中堂受槍傷真正換來的是日軍停止三周合二十一天時間對清帝國的攻擊。

值得一提的是,據日方資料顯示,談判最後一天,李鴻章深知條約內容無法再行修改,便從細枝末節上爭取,先是要求再減少五千萬兩賠款,未果,又提出減少兩千萬兩,未果,於是以作為回國的費用為理由提出多多少少再減免一些賠款。

李鴻章這個人極其複雜,觀其一生,有過有功,他多次做出錯誤決定與行為,應該唾罵,但他又不乏為國爭取利益與尊嚴,同時為沒落王朝背負罵名,值得尊敬與同情。


反對 @鴻黃藍綠黑白灰寫的所謂三國名將「徐晃」的故事,根本就是胡說八道!
徐晃本傳都沒有的事,全是其他人物的事迹各種混插編排成徐晃的個人事迹(張三李四的故事都成了徐晃為主角)。
這算什麼?歷史發明家?
在評論里被人質疑,他還居然還能坦然自若的繼續胡說八道,真是迷之自信!
就這樣的答案,居然點贊1千+人,聯繫本題關注者4千+人,這個比例讓我覺得,在知乎普及正確的歷史知識任重道遠啊!
另外,若有人問我為何揪這位不放。其實我知道,本題下的回答中各種網文亂出,我沒能力去翻史料來糾正,因為我就只懂點三國史。其他在回答時胡說八道涉及到三國史的,我慢慢來,有時間一個個收拾。

第一個胡說八道的故事:

我就直接列bug吧。
1.曹操帶著曹植去關中。
我先上史料。

《藝文類聚·卷21》引曹植《離思賦》:建安十六年,大軍西討馬超,太子留監國,植時從焉,意有懷戀,遂作離思之賦……

這段話是出自曹植的《離思賦》序,看起來好像是(太子)曹丕留鄴,曹植隨父親曹操去了關中。
其實不然!請大家再看:

《藝文類聚·卷30》引曹丕《感離賦》:建安十六年,上西征,余居守,老母諸弟皆從,不勝思慕,乃作賦曰……

這是曹丕的文字。原來,曹操是帶了曹植、曹彰、曹熊等等兒子。
經過答主的發揮,搞得好像曹老闆這次去打仗是要單獨培養曹植一樣。

2.曹操打關中「18路諸侯」。
——我不知道這18路怎麼數出來的,估計是陷在羅貫中的梗中深深不能自拔。

3.後面的冀州叛亂,具體實施者是誰,答主沒說(也許他自己也不知道)。結合上下文和史實來推測,相信看過《三國志》的朋友,都會知道這是:
建安十六年(211年),韓遂、馬超反叛,曹操率軍遠征關中,十月,蘇伯、田銀在冀州造反。

陳志《楊阜傳》:太祖(曹操)追至安定,而蘇伯反河間,將引軍東還。
——曹操在安定時,蘇伯造反。
陳志《武帝紀》:(建安十六年)(211年)冬十月,(曹操)軍自長安北征楊秋,圍安定。
——十月,曹操在安定。

既然如此,那麼他發明的故事中主角「徐晃」在哪呢?

陳志《夏侯淵傳》:(夏侯淵)與太祖(曹操)會安定,降楊秋。
陳志《徐晃傳》:(曹操)使(徐)晃與夏侯淵平隃麋、汧諸氐,與太祖(曹操)會安定。

——原來徐晃正跟曹操、夏侯淵一起在關中打叛軍啊!怎麼就穿越回鄴城跟曹丕留守了呢?

4.曹丕要親征,被「徐晃」勸阻,然後徐晃去平定了叛亂。
媽蛋我都分析不下去了,直接給答案吧:勸阻曹丕親征的是常林、率軍平叛的主將是曹仁
上史料!

陳志《常林傳》:太祖(曹操)西征,田銀、蘇伯反,幽、冀扇動。文帝(曹丕)欲親自討之,(常)林曰:「昔忝博陵,又在幽州,賊之形勢,可料度也。北方吏民,樂安厭亂,服化已久,守善者多。銀、伯犬羊相聚,智小謀大,不能為害。方今大軍在遠,外有強敵,將軍為天下之鎮也,輕動遠舉,雖克不武。」文帝從之,遣將往伐,應時克滅。
陳志《曹仁傳》:蘇伯、田銀反,以(曹)仁行驍騎將軍,都督七軍討(田)銀等,破之。
這具體「七軍」可以查到的有:閻柔、軻比能。

大家可以感受一下,什麼叫努力的胡說八道。答主連翻《徐晃傳》的時間都沒有,卻有時間繼續胡說八道。

讓我不禁想起了「辦公室政治學」這麼高大上的學科。
——這是一種讓發言者飄飄然的學問,同時併產生「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的幻覺,有如對歷史環境的身臨其境感,常說自己可比「千古一帝」,至少自比「賢臣良相」總是沒得跑。

5.「徐晃」勸曹丕的「父為子隱,子為父隱」,還有曹操之後表現(笑了笑,說徐晃老狐狸云云)。
媽蛋,這種劇情真的很難找出處啊!
我只知道,「蘇伯造反」這事相關後續記載有兩條:
程昱事:程昱反對殺降,並勸說曹丕聽從,曹操回來後,說:君非徒明于軍計,又善處人父子之間。
國淵事:國淵寫奏章事,報殺敵實數,曹操問為何不「以一當十」,國淵解釋後,曹操十分高興,提拔國淵為魏郡太守。
——所謂原文中徐晃說辭,曹操說辭,都是歷史發明!

第二個胡說八道的故事。

徐晃找漢官撞車,辱罵,革職?WTF!
這個腦洞太大了,我唯一能聯想到的是程昱的事。

陳志《程昱傳》:魏國既建,(程昱)為衛尉。與中尉邢貞爭威儀,免。

只有「爭威儀」,具體什麼事不清楚,罵人肯定是有的,程昱找人撞車有沒有?我不知道!
中尉刑貞也是魏官,也不是漢官,身份也靠不上。
我翻遍所有漢末的史書,也找不到這個敢找朝廷官員撞車的猛人。
所以,這個故事還是:歷史發明!

接著,請大家繼續看答主在評論區的胡說八道。

上史料:

陳志《程昱傳》:袁紹在黎陽,將南渡。時(程)昱有七百兵守鄄城,太祖(曹操)聞之,使人告昱,欲益二千兵。昱不肯,曰:「袁紹擁十萬眾,自以所向無前。今見昱兵少,必輕易不來攻。若益昱兵,過則不可不攻,攻之必克,徒兩損其勢。原公無疑!」太祖從之。紹聞昱兵少,果不往。太祖謂賈詡曰:「程昱之膽,過於(孟)賁、(夏)育。」

徐晃又一次莫名其妙的拿了程昱的功勞。
就這胡說八道一通, 又300+贊,呵呵~

答主終於有時間翻了《程昱傳》,知道錯了一處,我不知道為何答主從始至終不肯翻《徐晃傳》。

答主刪了不少回復,我不知道內容是什麼了。看到僅存的一條,是不是意味著,答主解決讀書問題都是靠百度?我擦~之前查證程昱率700人守城,也是百度出來啊!

(我確實查不到被刪內容是什麼)

關於答題內容出處,答主是什麼回答滴:

《卑鄙的聖人》和《建安年》都是歷史小說吧?
小說都會有所發揮想像力的地方吧?能算數?
我真是第一次在歷史圈裡看到有人甩小說出來做論據的,莫名自信啊!
另外,你列個《三國志》你看過嗎?你不都是百度嗎?
《漢晉春秋》、《漢末英雄傳(×記)》這些甚至不存在全本的書名(這些書現存的內容都是以注文、引文的方式附在其他書中)列出來有意義嗎?
列了這麼多書,和胡說八道內容有聯繫嗎?
我看,這段話,除了裝逼,糊弄小白,沒其他用。
以下是繼續糊弄的說辭:

這論調,真神了,答主的想表達的是:凡是史書(三國志)沒寫的,那麼小說就會有交代的。
原來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虛構的內容都可以拿來當史料呢!

我不知道答主評價曹操、楊修「愛裝逼」時的心態是什麼。

答主胡說八道評毛玠案。

直接給真相:
毛玠入獄是因為崔琰之死後,口出怨言。
和洽是天下第一丑?我真不知道出處。我只知道王粲長得丑。
幫毛玠說話開脫的有和洽,還有桓階。

陳志《和洽傳》:(和)洽陳(毛)玠素行有本,求案實其事。
罷朝,太祖(曹操)令曰:「今言事者白玠不但謗吾也。乃復為崔琰觖望。此損君臣恩義,妄為死友怨嘆,殆不可忍也。昔蕭、曹與高祖並起微賤,致功立勛。高祖每在屈笮,二相恭順,臣道益彰,所以祚及後世也。和侍中比求實之,所以不聽,欲重參之耳。」
洽對曰:「如言事者言,玠罪過深重,非天地所覆載。臣非敢曲理玠以枉大倫也,以玠出群吏之中,特見拔擢,顯在首職,歷年荷寵,剛直忠公,為眾所憚,不宜有此。然人情難保,要宜考核,兩驗其實。今聖恩垂含垢之仁,不忍致之於理,更使曲直之分不明,疑自近始。
太祖曰:「所以不考,欲兩全玠及言事者耳。」
洽對曰:「玠信有謗上之言,當肆之巿朝;若玠無此,言事者加誣大臣以誤主聽;二者不加檢核,臣竊不安。
太祖曰:「方有軍事,安可受人言便考之邪?狐射姑刺陽處父於朝,此為君之誡也。」

和洽的原話在上,哪句話的意思能和答主胡說八道的說辭對應得上來?
因為曹操不肯說出是誰(答主直接腦補是丁儀、丁廙)是告發者,和洽強調要此案需要兩人(告發者和毛玠)當面對質,不能以一面之詞定罪。曹操最終不肯說出誰是告發者(欲兩全玠及言事者耳),所以毛玠這事才算了。

答主繼續忽悠:「曹植處置徐晃,會失去兗州和冀州所有士族的人心。」
這真是人有多大膽,就敢隨便想。
徐晃,一個司隸河東郡人,一個地方小官出身,大半輩子都是在軍隊里混,他的家族又沒讀書人,他的勢力怎麼就能影響到兗、冀兩州的士人呢?!
——
我深深的為知乎的歷史圈愛好者捏一把汗。
這一千多點贊的朋友們,你們天天愛看這種胡說八道的「辦公室政治學」,還以為是在漲知識呢?

——傍晚時的第二次更新——

說兩件事,經網友 @pangjiagao提醒,那篇胡說八道文從昨天(2017.1.1)開始已經躋身網文行列,估計得流傳N年了。
被無知文史版塊小編換的標題是:

徐晃原來也是碰瓷高人,曹操也被騙,他為了退休啥都做得出來

有點滑稽。

第二件事我下午琢磨了一下:曹操要治某甲,某乙說:你要是治了某甲,你就失了天下人的心。然後曹操放了某甲。
這事肯定不是毛玠案。我現在想到了故事原形:
建安二年(197年),袁術自立稱帝,曹操對太尉楊彪不滿,以楊彪為袁術姻親(楊彪的妻子是袁術姐妹),讓人污衊楊彪私通袁術。
楊彪入獄後,孔融去找曹操談話,曹操開始託詞是朝廷辦的案子,不是自己的意思,而孔融直接說:「今橫殺無辜,則海內觀聽,誰不解體!」還丟了話,我也辭職不幹了!
曹操這才放了楊彪。

范書《楊彪傳》:將作大匠孔融聞之,不及朝服,往見(曹)操曰:「楊公四世清德,海內所瞻。周書父子兄弟罪不相及,況以袁氏歸罪楊公。易稱『積善餘慶』,徒欺人耳。」
操曰:「此國家之意。」
融曰:「假使成王殺邵公,周公可得言不知邪?今天下纓緌搢紳所以瞻仰明公者,以公聰明仁智,輔相漢朝,舉直厝枉,致之雍熙也。今橫殺無辜,則海內觀聽,誰不解體!孔融魯國男子,明日便當拂衣而去,不復朝矣。」
(曹)操不得已,遂理出(楊)彪。

還有一例,是中平元年(184年),孔融得罪了大將軍何進,何進門客中有人進言行刺孔融,也有人勸何進向孔融示好。
這個故事人物劇情設定和前例不一樣,但是也提到了「殺某人,失天下人心」這個梗。

范書《孔融傳》:客有言於(何)進曰:「孔文舉有重名,將軍若造怨此人,則四方之士引領而去矣。不如因而禮之,可以示廣於天下。」(何)進然之,既拜而辟(孔)融。

可供參考。

——1月3日第三次更新——

再扯一些。
原文1:由於曹操對於冀州的士族並沒有打擊,所以土地兼并現象在兗州是沒有的,在冀州是比較嚴重的……豪強帶著農民起來鬧事。
我不知道「兗州沒有土地兼并」是從哪看來的,也不知道曹操打擊了多少兗州士族,也不知道蘇伯田銀造反跟冀州士族有什麼聯繫。
反正在答主看來,他已經洞悉了歷史事件本末,「打擊士族」、「土地兼并」這些詞掛上去,顯得看了很多書似的。。。
我翻了一下本題回答,也就在昨天中午,有個答主在我之前也發了批駁的文章,其中談的關於「斗升互訛」內容可以補充我回答的不足。
有哪些關於歷史的冷知識? - 一邊玩佔去的回答 - 知乎

原文2:徐晃拉住了曹丕的手,曹丕驚慌的看著自己的長輩。這個從小看著他長大的徐晃。
曹丕生於中平四年(187年)冬。
徐晃是建安元年(196年),約九月,楊奉被曹操擊敗後,徐晃(徐晃時為楊奉部將)才歸附曹操的。
所以說,什麼「從小看著他長大」這種說辭,煽情!

原文3:這句話更深層的意思是曹丕這時候率兵平叛就是僭越,萬一被什麼人在曹操面前添油加醋,就是犯上作亂之罪。
我不知道當時跟他討論得熱火朝天的網友們,怎麼會認為曹丕親征會是「僭越」?
兒子幫老子做事,怎麼就「犯上作亂」了?
這個勸阻曹丕不要親征故事的真正主角常林的理由是:輕動遠舉,雖克不武。
說白了就是:贏了不光榮,輸了就要倒大霉。所以曹丕才放棄親征了,這裡哪有什麼權謀制衡的道理啊!偏偏就是有些人喜歡聽這種事,好像古人放個屁都是充滿了智慧似的。

昨晚,鴻答主光臨本題,回了一大段(見評論第六頁),大意是說此事是自己無心之舉,至於內容對錯,還是一副和稀泥的態度。
今天有熱心的網友到他的回答之下要求他刪答案,他卻還是一副不肯認錯的態度,甚至也不肯採取補救,真是非常遺憾!
捨不得1000贊的話,就在正文重新編輯,註明非史書記載嘛,是源自自己杜撰,還是某小說內容,說明白不就行了!
更讓我覺得遺憾的是:他亂寫的東西已經在網上傳播開了。
所以我說「勿以惡小而為之」,諸君共勉!


拆遷隋煬帝墓的房地產公司老闆,,,叫楊勇。。。。


出處見水印,侵刪。


1.文佳皇帝陳碩真才是女性稱帝第一人,而非武則天。

但事實上,陳碩真還只是女性「稱帝」(注意,只是稱帝)第一人,在她之前還有一位女皇帝登基。但確是場政治鬧劇。

這段有點複雜,容我細細說來:

515年,北魏宣武帝死後,年僅4歲的元詡就當了皇帝,是為孝明帝胡氏則母以子貴被尊為太后,並因孝明帝年幼而得以聽政。

但胡太后在政治上恣意專權,生活也十分淫亂,引起了孝明帝的不滿。

尤其是在孝明帝把與胡太后私通的清河王元懌處死後,胡太后對兒子也恨之入骨,母子之間的裂痕越來越深。

528年,胡太后將孝明帝毒死,將孝明帝唯一的子嗣——剛剛出生的皇女「元姑娘」冒充皇子,更擁立「元姑娘」登基為皇帝當時的元氏出生剛滿50天。

爾後基於種種原因, 在位時間只有一天的「元姑娘」又遭胡太后廢立,並假意追加了謚號為「殤帝」,所以也有史家稱之為「魏殤帝」或「北魏殤帝」。

學者成揚認為,元氏元姑娘)作為「第一個登上皇帝寶座的女性,這一事實不容抹殺」文佳皇帝(陳碩真)也是名副其實的女皇帝,因為陳碩真稱帝的時間比武則天早,所以武則天肯定不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位女皇帝」更不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學者觀點,自行評判)


2.很多人聽過裹小腳的陋習,卻不一定見過三寸金蓮的真實模樣。

(高能預警)

3..清朝時,皇帝子女對父皇的稱謂應當是「汗阿瑪」,影視劇中所謂的「皇阿瑪」是晚清時被徹底漢化後才有的叫法。

4.畢加索的的全名叫:巴勃羅.迭戈.荷瑟.山迪亞哥.弗朗西斯科.德.保拉.居安.尼波莫切諾.克瑞斯皮尼亞諾.德.羅斯.瑞米迪歐斯.西波瑞亞諾.德.拉.山迪西瑪.特立尼達.瑪利亞.帕里西奧.克里托.瑞茲.布拉斯科.畢加索。

此名中包含宗教信仰和父姓母性,只在官方登記中使用

5. 1898年,海洛因以不會上癮的嗎啡之名上市,其後更曾用作兒童止咳藥。到後來只有很少幾種人們常見的疾病不在海洛因的適用範圍之內。

海洛因作為商品出售後獲得了巨大利潤,1902年海洛因的利潤達到整個藥品行業的5%。


6..邱吉爾限制自己一天只能抽15根雪茄。

7.1952年,時任以色列總統去世,當局推選愛因斯坦為第二任總統,而他拒絕了。

8.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38歲的曾國藩為表清白,堵住政敵的惡言誹謗,當眾把自己脫個精光,光著屁股走進銀庫清點現銀,查清了國庫虧空真相。

9..衣冠禽獸一詞,源於明代官員的服飾,原是褒義。

10..弗朗索瓦·杜瓦利埃(Francois Duvalier),1957年當選海地總統。由於他相信自己的政敵變成了一隻黑狗,總統弗朗索瓦·杜瓦利埃命令將海地所有的黑狗都殺掉。

11.伊迪·阿明·達達(IdiAmin Dada)是東非國家烏干達1970年代的前軍事獨裁者,曾自封「蘇格蘭王」。一個非洲統治者伊迪·阿明·達達聲稱自己是蘇格蘭王,並提議迎娶伊麗莎白女王來共同領導英聯邦。

12..蒙博托·塞塞·塞科(MobutoSese Seko),1965年政變上台後自任扎伊爾(現剛果民主共和國)總統,統治該國30餘年。他禁止除了他之外的人戴豹紋帽子,並隨身攜帶著一根號稱注入了8個人的力量的木杖。

10、11、12三位獨裁者的事迹來自筆者玩《海島大亨》時所知。

11..秦始皇在歷史文獻中沒有立過皇后的記載。

12.阿道夫-希特勒的外號叫魯道夫-赫斯-安娜小姐,他也被稱為「棕色老鼠」。

13.二戰期間,英國士兵每人每天限量配發三張廁紙,而美國士兵人均22張。

14.

二戰期間日軍曾大量投放到盟軍駐地的「投降票」。在一幅裸體照片旁邊,略帶生硬的英語寫著一些投降規定——

用這張票,救你自己的命,你會被妥善對待的。

投降須知:

1. 來到我們的戰線,揮舞白旗。

2. 把槍背在你的左肩,槍口衝下、沖後。

3. 向哨兵出示這張票。

4. 可多人憑此票投降。

15.已故影帝馬龍白蘭度曾在一堂表演課上被要求扮演一隻雞,並且有顆核子彈準備掉在他們面前,課堂上多數學員都在瘋狂咯咯叫,只有他相當平靜地做出正在下蛋的動作,當老師問他為什麼這麼做的時候,他說:「我是一隻雞,怎麼會知道有關炸彈的事?

16.代號為「胖子」的原子彈原本計劃是投向小倉的,但由於天氣原因,最後轉移目標。投向了長崎。

17.此前,以色列希伯來大學首次公開了愛因斯坦的一批私人信件,向世人展示了他鮮為人知的一面。這批信件中,一共提到了愛因斯坦的六位情婦。

18.二戰期間,美國拒服兵役者參加了一場「飢餓遊戲」。這場實驗的目的是為了幫助確定如何治療歐洲大規模饑荒的受害者。

19.鴉片戰爭的第一場戰役在廈門打響。

而鴉片戰爭中英傷亡比例近600:1。

20.和珅其實比紀曉嵐小26歲,比乾隆小整整39歲。

(久違的彩圖= =)


21.愛迪生一直被作為發明大家備受推崇,但卻和特斯拉是死對頭。為了打壓後者的交流電,愛迪生不惜造謠稱特斯拉參與了電椅開發。(這是一段很複雜的故事)

22.牛頓晚年在研究地球有多少歲時,居然用《聖經》推算出為6000年。想必很多人還記得物理書中,牛頓關於「上帝之手」的著名論斷。

23.仔細看會發現《最後的晚餐》背景是白天。

不過夏季七點白天也是正常的。

不過達芬奇不是我等凡人能妄論的…

24.1960年10月聯合國大會會議期間,當菲律賓代表發言抨擊蘇聯在東歐乾的正是他們所反對的殖民主義時,赫魯曉夫拿出皮鞋(關於皮鞋從何而來有諸多觀點),表示抗議。

(你怎麼不用玉米敲呢?)

感覺赫魯曉夫擺脫不了玉米與皮鞋的怪圈了。

25.英桑戰爭,是1896年發生在英國和桑給巴爾之間的一場戰爭。由於這場戰爭前後只持續了45分鐘(一說38分鐘),保持了時間最短的戰爭的紀錄。

26.《新唐書》載李淵「體有三乳」,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見到李淵,「世民跪而吮上乳,號慟久之」。

這段當年百家講壇特意提過,求我小時候心理陰影面積…

27.長翅帽是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發明的。目的很簡單:防止大臣在朝堂上左顧右盼交頭接耳。

28.繼續黑白照:

毒氣是打破塹壕戰僵局的有利武器。然而,雖然各個國家都有這種化學武器,二戰時期卻只有日本和義大利使用。

29.傳聞希特勒一生遭遇過50多次暗殺,其中最奇葩的當屬美國軍隊的「色情暗殺」。當時,美國特工在希特勒居住的山谷中丟下許多色情圖片,希望使過著清教徒生活的希特勒隨從因此發瘋。當時設計這一計劃的美軍上校說:「對於瘋狂人士要用瘋狂手段。」

30.這張圖嚴格來說不是冷知識。但卻很有意味。於1991年德國報紙刊登。這位拒行納粹禮的勇士叫作:August Landmesser

有人提到其中其實有四個人拒行納粹禮,大家閑著可以找找茬= =

31.1965年,美國第三十六任總統林登·約翰遜沒事就喜歡把車開河裡,用自己的「水陸兩用車」整蠱各國領導人。


也不知道這個算不算……orz

當時看這個對我的衝擊其實蠻大的,甚至連吃東西都感到噁心……

現在好多了

全書大概講的就是中國的食人……
(orz,我的內心:

我看的是電子版的…


這本書的百度雲鏈接放到評論區啦,想要看的自己取就好了,不用私信我啦


當然如果能夠點個贊關注我一下就再好不過了

你們一點贊,我的內心活動:


我想到的是一個人,孔融。

我小時候家裡窮,一年到頭也難得吃上水果。除了夏天的時候,地里的西瓜可以任意管飽。平常時節,像蘋果、梨什麼的,實在難得。大人們偶爾上一次街,買回幾個水果, 姐弟幾個就搶著吃。

物質匱乏的童年,導致我對吃的東西都記憶深刻。有一次,父親教我讀《三字經》。讀到「孔融讓梨」這個故事——融四歲,能讓梨,父親便給我講解,說孔融這個孩子, 很好的,吃梨子的時候,把大的給哥哥吃,小的留給自己。你要多向他學習,不能再跟姐姐搶水果。

我聽了父親的話,不置可否。對於當時的我來說,雖然佩服這位小哥,但是梨子的誘惑,還是遠大於他的人格魅力。我一邊盯著書上插圖裡的梨子看,一邊心裡還在想,他這麼大度,或許是因為他根本不愛吃梨,或許就是家裡很有錢,不缺梨子吃。

但是這個故事的確對我產生了很重大的影響,此後我每當要爭搶什麼的時候,都會不自覺地想起孔融,好像有了他這個標杆,搶吃的就變成了一件很羞恥的事。進而推廣到其他事情上,我的性格變得越加隨性散淡,不喜爭搶。在其他夥伴們看來,我這是慫,軟弱,膽小,沒事他們就要來欺負一下,但於我自己而言,這其實是個好事。

多年以後,當他們看到別人有豪車好房的時候,一臉羨慕而不可得,被自己的慾望折磨得痛苦不堪,而我卻對那些東西幾乎提不起興趣,它們光鮮亮麗的存在很難刺激到我。我或許和他們一樣無能為之,但我比他們快活。

有一天,我在翻看一位小朋友的課本時,又看到了這個故事。於是就想去查一下孔融的一生,看看他的結局是怎樣的。

結果這一查,大吃一驚,從小就對兄弟友愛的孔融,居然是因為不孝而被殺的。

孔融生於東漢末年,當時距董仲舒獨尊儒術已經過了兩百多年,儒家「孝悌忠信」的信條已經深入每一位士大夫的內心,作為孔子的嫡傳後人,孔融對這一套應該是比誰都遵守的。古人「求忠臣必於孝子之門」,對父母孝順則對君王忠誠,而孝悌孝悌,對兄弟友愛的人,也必然對父母孝順。這是儒家的固有邏輯。

然而,這位「悌」的代表人物,四五歲就知道讓梨的孔融,在中晚年的時候,卻拋出了這麼一個令人瞠目結舌的觀點:

父親對孩子是沒有愛的,那是情慾勃發時的一個產物而已。母親對孩子,就好比是瓦罐里裝的東西,東西拿出來了,跟瓦罐就沒啥關係了。

老實說,我看的時候,一臉懵逼。這種大逆不道的話,在古代,除了李贄那幾個異端分子,基本上沒有人會說。孔融怎麼說也是東漢的文壇領袖啊,說這種話,不怕輿論非議嗎?不怕被人群起而攻之嗎?

這番言論,在他被曹操論罪處死的時候,當成了很重要的一條罪證。可以說,基本上就是致死的直接原因。

可是,為什麼呢,他為什麼要這麼說呢?這是不是他的真實想法?

古人云,聽其言,觀其行。言行是一對陰陽,可以互作鏡子。要想知道孔融對父母的真實看法,其實看看他對孩子是什麼態度就知道了。

於是,我又發現了一個有意思的事。

孔融被抓的時候,他的兩個孩子正在走廊里下棋。僕人跑過來說,公子,快跑吧,令君被抓了。

倆孩子聽到後,哭了, 說,覆巢之下,豈有完卵乎?

意思是,一個鳥窩翻了,裡面的鳥蛋,還能保持完好嗎?

幾歲的孩子,能說出這種話,說明他們的家庭和諧程度,父子親密程度,是很高的,是一種鳥窩與鳥蛋,老鳥與鳥蛋的溫馨關係。

可以想見,能把家庭關係經營成這樣的孔融,怎麼可能會不孝。

說明,他的不孝言論,並不是心裡話。他是故意為之。

目的是為了攻擊曹操。

自從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之後,漢室的大臣們就一直是敢怒不敢言。大家祖祖輩輩都是皇帝發糧食吃,現在皇帝被一個壞蛋綁架了,大家卻無能為力,那種感覺是很憋屈的。但是鑒於曹操的狠毒,前面反抗的那幾位都隨先帝爺去了地下,所以都是有氣不敢出。

只有孔融,時不時地要給曹操刺幾下。

建安九年,也就是公元204年,曹操率軍攻破了袁紹的老窩鄴城。袁家的婦女都被曹軍搶了去。袁紹的次子袁熙的媳婦,甄宓,是當時有名的大美女,曹操這個人妻控本來想佔有的,結果他兒子曹丕先去了一步,把甄宓搶了。於是曹操順水推舟,就把甄宓賞賜給了曹丕。

孔融聽說這事之後,大老遠的從千里之外寫了一封信給曹操:

你知道嗎,丞相,當年周武王伐紂,完事就把妲己賞給周公了。

曹操接到信後,一臉懵逼。自己讀書那麼多,也沒聽過這個事啊。就趕緊寫信問孔融,從哪本古籍里看的。

孔融回信說,從今天發生的事往前推,可以得知那時候就是這樣的。

曹操看了回信,心裡一萬頭草泥馬呼嘯而過,殺心頓起。

曹操這個人,愛才而忌才,多疑又狠毒。孔融這樣 明顯地諷刺他,他肯定是忍不住的。由於孔融地位高,名望大,輕易不敢動他。但是當孔融發出那番不孝言論後, 他立馬就找到了機會。

儒家講究忠孝,是為了維持一個穩定和諧的秩序,這一套理論,用的好了,有利於社會穩定,其樂融融。要是用的不好,就特適合壞人拿去當旗幟,唱高調,然後再來壓迫下面的人。

每一個朝代的統治者,都喜歡「以孝治天下」,原因就在於它的穩定性強。曹操掌權後,自然也是這一套。但是他孝順嗎?他父親被人害死,他三軍縞素,連屠五城,更多是為政治上的考量。

在他這裡,孝,不再是一個溫暖的詞,而是他殘暴的遮羞布。也不再是秩序的執法官,而是破壞者的狗頭軍師。

宣揚孝者,以孝之名,行殘暴之實。

日常生活中,如果我們發現一個人打著仁義道德的旗子,卻干著男盜女娼之事,我們通常會罵他假仁義,偽君子,攻擊他的旗子。因為這個時候,對於他男盜女娼那些事,你已經管不住了。

同理,你打不過曹操的軍隊,但你可以射他的旗子。讓他師出無名。

於是,孔融攻擊了孝,說,孝算什麼東西,都是假的。

然後他就死了。

本來最應該宣傳孝的人,死在了不孝的言論上。這是那個時代的悲劇。就如同稍後而來的魏晉風度一樣,那批文人們其實是最懂禮的,但是一個個卻荒誕不經,行為怪異,好像不顧羞恥似的。真實原因是,他們心中的禮,已經被暴力踐踏,不是本來的面目了。這個時候守禮,其實是對禮的背叛。

孔融讓梨,是東漢末年的一抹溫情,孔融之死,是東漢告別歷史舞台的象徵。這個持續四百年的帝國,在搖搖欲墜幾十年後,終於要隕落了。它政權里最有影響力的文人,國之重器,就這樣隨便被別人論罪處死了。它再也無力庇護。


來來來,今晚我們來談談「禁臠」~

今夜,你就是我的禁臠……
(霸道總裁小黃文既視感(|3[▓▓])

激動不激動!刺激不刺激!

其實這個詞,最早是用來形容豬肉,後來用來形容男人的,還是公主的男人。

這個男人就是謝混,謝安的孫子。

清華大學的名字就是從他的《游西池》:「景昃鳴禽集,水木湛清華」里摘取的。

先說禁臠這個詞怎麼來的:

東晉初年,因為剛剛建國不久,那些逃亡的老百姓還嚇得不行,根本無心生產,雖然他們的生產力也不怎麼樣。

所以當時就是皇帝吃頓豬肉也還算是比較奢侈的,達官貴人們得到一頭豬,宰了吃前還要把豬頸肉給割下來獻給晉元帝,因為他們覺得這坨肉最是美味珍貴,只有皇家才能享用,於是把這坨肉叫「禁臠」,禁就是禁止,臠就是肉的意思。

今夜,你是我的豬頸肉。


後來它又跟男人扯上了關係,就是前邊說的那個謝混。

謝混呢,長得帥,名列江左帥哥排行榜第一,出身也好,去他爺爺謝安的那個烏衣巷參觀還要收門票的!

古代的標準高富帥。

孝武帝自從淝水之戰後,變得酗酒,天天喝的爛成一團,不過他面對自家女兒的婚事還是比較慎重的,跑去問大臣王珣,說自己的要求也不高,王敦,桓溫這樣子的就好,實在不行的話劉惔啊王獻之這樣的也行吧!「才小富貴,便豫人家事。」

擱現在來說,就是說……

誒!突然發現找不到合適人選誒……

反正孝武帝看上的都是當世人傑,有錢有權長相也不差的那種,完了還要加一句我的要求不高,也就一般般吧……

王珣推薦了謝混,孝武帝也覺得OK,決定讓他和晉陵公主趕緊結婚。

估計是確定了女婿,實在是太開心,一天晚上又剋制不住喝了許多酒,酒後是要吐真言的,跑到他老婆之一的張貴人那跟她說你都三十多了,應當被廢黜啦~

張貴人好歹是個女人,聽到這話,把她給氣了個半死,你還嫌我老,老娘還覺得你命太長了!當晚就用被子把宿醉的孝武帝給悶死了。。。

老爸死了,女兒的婚也結不了了,謝混好歹還是個鑽石王老五,總有膽子大的想把女兒嫁給他,袁崧就是這個膽肥的,王珣就警告他說:「君莫近禁臠。」

就此,禁臠跟謝混掛上了鉤,不過之後用來形容女人了。


再補完一下謝混和晉陵公主的事情,結婚後兩個人錦瑟和鳴,典型的王子公主童話故事。不過好景不長,謝混成了政治犧牲品,晉陵公主也被強迫嫁給別人,雖然她堅決不從,但也被迫與謝家斷絕了關係,兩個年幼的孩子也只好託人照顧,老病將死的時候被削了封號,降為東鄉君,才被允許回到謝家。


根據《鄧小平年譜》:
1981年1月17日
聽取中國人民解放軍北京軍區負責人彙報某部炮兵團一九八0年十一月發生的嚴重政治事件的情況。指出:炮兵團問題的性質是嚴重的,是敵我界限的問題,不是思想認識問題,不是一般的錯誤問題,是思想、立場附和郜懷明的反動思想、立場的問題,是要另立黨、另立政府、另立軍隊這樣一個問題。炮兵團問題是北京軍區的一個嚴重的動態,也是全軍部隊的一個嚴重動態,一定要引起嚴重注意,不能小看。北京軍區要組織專門調查,解剖麻雀,弄清發生這些問題的原因,作出具體分析、具體判斷,有針對性地對部隊進行教育,解決部隊的思想問題。
並在北京軍區黨委關於炮兵團事件處理情況的報告上批示:印發中央政治局、書記處和中央軍委常委各同志,「這是發生在軍隊里的一件至為嚴重的、明目張胆的反革命政治事件,也是一個非常值得好好解剖的一個麻雀」。

1980年冬,河北省雞澤縣武裝部軍械庫臨時工郜懷明,攜槍竄到66軍炮兵團進行反革命煽動,反對中共中央的現行政策,慌稱自己是所謂的「新中央委員會特派員」,要「另立中央」,「成立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要求將部隊緊急集合,全團拉出去,並對祝封官許願。這個團的政委祝福祥嚴重喪失立場,對郜的煽動竟信以為真,予以接待;被郜脅迫召開了營以上幹部會。在會上許多人相信了郜的謊言,情緒很激動,也有的同志很懷疑,就偷偷報告了軍保衛處,上級迅速下來控制此人,才發現是個冒牌貨。

北京軍區黨委對這起嚴重的政治事件作了嚴肅處理,將郜懷明移送地方法辦,開除66軍炮兵團政委祝福祥黨籍,撤消行政職務。總政向全軍通報了這起嚴重的政治事件,中央軍委紀委也就此嚴重事件指示部隊各級紀委,對團以上單位黨委和團以上領導幹部在遵守黨的紀律方面的狀況進行普遍檢查,總結經驗教訓。根據總政、軍委紀委的要求,各部隊進行了黨的政治紀律的教育,切實提高黨員、幹部同中共中央在思想上政治上保持一致的自覺性。

傳達到縣團級的中央文件通報,六十六軍炮團炮口懸掛標語:堅決擁護英明領袖華主席。

這個事件對66軍影響可以說是致命的,此前,66軍在北京軍區的地位處於前列,此後,無論該軍各方面工作成績多麼突出,地位卻只降不升,直至1985年7月被撤消番號,軍部併入天津警備區,下屬部隊則大部編入24集團軍。


竹林七賢和竹林其實沒有關係。

我以前一直以為竹林七賢就像明朝仇英的《竹林七賢圖》所描繪的一樣,是一群人在竹林中喝酒吟詩玄談。

直到最近看了一堂公開課,裡面提到在1960年,西善橋宮山南朝大墓中發現了《竹林七賢與榮啟期》磚畫,上面出現了5株銀杏樹,2株垂柳,1株槐樹,1株松樹,只有1株是闊葉竹。這種磚畫後來在不少南朝的墓中被陸續發現,植物也各不相同,比如獅子沖蕭統陵墓中的磚畫上,只有銀杏、櫸樹、松樹,根本沒有竹子。


這也論證了陳寅恪的說法,「先有七賢,再有竹林」


至於竹林到底指什麼,網上說是山陽縣一處地名叫竹林,不過這個公開課里的觀點也挺有趣的,說當時的人管天竺佛教徒隱居清修之地叫作竺林,後來以訛傳訛才成為了竹林。

順帶一提,在網上搜相關資料的時候,還看到一個比較有趣的細節。說圖中的瓢尊(一種酒器)里漂浮著一隻小鴨子,小編認為可能是「浮」,用來標記酒杯深淺的。真假不知,純引用↓

原來,竹林七賢這些魏晉高士聚會喝酒時,都席地而坐,彼此距離較遠。魏晉時期實行的是分餐制,大家坐在地上,不容易看到同伴酒尊中還有多少酒,站起來探頭看也不雅觀。侍者也必須走近才能看清,以判斷是否要加酒。

因此,古人用木頭雕刻了一隻小鴨子,放在「酒」上,小鴨子晃晃悠悠,如果酒越喝越少,同伴看不到小鴨子了,就知道酒喝得差不多了,侍者也會適時前來倒酒。

這種木雕小鴨子有個稱呼,叫做「浮」。杯中置「浮」,以測深淺的傳統一直延續到後世。後來,鴨子演變為樹葉花朵,唐代駱賓王詩句「鸚鵡杯中浮竹葉」中,「竹葉」就是「浮」。

宰相和丞相有什麼區別? - 知乎

參考:


魏晉風度_全5集_網易公開課
竹林七賢也玩「橡皮鴨」?_大燕網北京站_騰訊網


反對 @鴻黃藍綠黑白灰的回答,講故事是講故事,說段子是說段子,但是瞎編也該有些歷史依據,隨意戲說,任意勾勒,恣意解讀那就不是歷史,而是地攤文學。
更令人瞠目結舌的是,這段戲說雖然看上去頗有道理,可是只要不懶去翻翻《三國志》就知道有多扯淡。
第一,整個故事的背景,曹操定西涼,此時徐晃在幹什麼?
看看《三國志·魏書·張樂于張徐傳》:
「十五年,討太原反者,圍大陵,拔之,斬賊帥商曜。韓遂、馬超等反關右,遣晃屯汾陰以撫河東,賜牛酒,令上先人墓。太祖至潼關,恐不得渡,召問晃。晃曰:「公盛兵於此,而賊不復別守蒲阪,知其無謀也。今假臣精兵蒲渡坂津,為軍先置,以截其里,賊可擒也。」太祖曰:「善。」使晃以步騎四千人渡津。作塹柵未成,賊梁興夜將步騎五千餘人攻晃,晃擊走之,太祖軍得渡。遂破超等,使晃與夏侯淵平隃麋,汧諸氐,與太祖會安定。太祖還鄴,使晃與夏侯淵平鄜、夏陽余賊,斬梁興,降三干余戶。從征張魯。別遣討攻櫝、讎夷諸山氐,皆降之。遷平寇將軍。解將軍張順圍。擊賊陳福等三十餘屯,皆破之。」
此時徐晃根本就跟著曹操一道西征,還為曹操打贏了搶灘登陸戰,哪裡來的時間陪著曹丕監國?難不成徐將軍除了會斷糧之外還學會了夏侯淵的神速?

第二,再看故事發生的主因,冀州豪強鬧事,曹魏是不是徵收每畝四升的糧食?
說曹魏每畝收四升糧食的大多是引用《魏書· 武帝紀》建安九年( A.D.204)九月條載曹操《令》曰:
「河北罹袁氏之難,其令無出今年租賦! 」
大意是曹氏和袁氏把河北打爛了,今年就不要收租子了。
在這條公文之下,裴松之注引《魏書》所載曹操之《令》曰:
「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袁氏之治也,使豪強擅恣,親戚
兼并;下民貧弱,代出租賦, 鬻家財,不足應命; 審配宗族,至乃藏匿罪人,為逋逃主。
慾望百姓親附,甲兵強盛,豈可得邪! 其收田租畝四升,戶出絹二匹、綿二斤而已,他不
得擅興發。郡國守相明檢察之,無令強民有所隱藏,而弱民兼賦也。」
除此之外,《晉書》、《通典》均作每畝四升,看上去是鐵證如山?
呵呵
四升是個什麼概念?漢末三國時代,一升是二百毫升!
邱光明《中國古代度量衡》云:「……經實測銅斛容19600或,摺合升為196毫升。今搜集到兩漢時的量器60餘件,皆經實測容量,折算每升均在200毫升左右,仍沿用秦之遺制。」
當時的主要軍糧是「乾飯」。就是蒸熟了的粟米,估算小麥或者粟米的密度為0.8克每立方厘米,四升也就是640克一斤多點,一畝田才交一斤多的稅,你逗我呢?
曹魏人口巔峰期戶不過百萬(依附於豪族的隱戶不算,但是反正他們也不交稅),人口不過五百萬,一戶人丁耕種最多不過五十畝,平均以五十畝計算,不到百萬戶的人口一年才出不到一億斤糧食。這個數字看著多,可是一個人一年就得消耗至少幾千斤糧食,再加上朝廷的俸祿,水旱蝗災,兵器甲杖,夠養幾個兵的?按照這個稅制收稅,如何支持曹魏政權連年動兵?
那問題出在哪裡?
問題在於,這裡的升其實是斗的訛誤。
南北朝時期度量衡變化極快,突出特點是名義上增長極快,以至於「南人適北,視升為斗」,而裴松之後來移居江南,自然不免受到影響,後來的《晉書》《通典》都是唐人所作,差得太遠,自然不免出錯。
而賀昌群《升斗辨》中提到,漢唐間文獻中往往誤升為斗,總結出漢唐間的租稅出納多用斗計數,而鮮用升計數,元明以後,田租才多用升計算的規律。
周國林也有《曹魏「畝收租四升」辨誤》一文,意在說明曹操令文中「收田租畝四升」應是「收田租畝四斗」之誤,由此可見,每畝四升純屬胡扯。

第三,徐晃究竟下場如何?
如果說稅制還有些討論價值,這個問題簡直就是送上門來的靶子。
同樣出於《三國志》:
「文帝即王位,以晃為右將軍,進封逮鄉侯,及踐阼,進封楊侯,與夏侯尚討劉備於上庸,破之。以晃鎮陽平,徙封陽平侯。明帝即位,拒吳將諸葛瑾於襄陽。增邑二百,並前三千一百戶。病篤,遺令斂以時服。
性儉約畏慎,將軍常遠斥候。先為不可勝,然後戰,追奔爭利,士不暇食,常嘆曰:「古人患不遭明君,今幸遇之,當以功自效,何用私譽為!」終不廣交援。太和元年薨,謚曰壯侯。子蓋嗣。蓋薨,子霸嗣。明帝分晃戶,封晃子孫二人列侯。」
徐公明一直打仗打到文帝繼位,又何來「辱罵並污衊漢廷命官」之說?
再則,華歆一直追到獻帝宮中把伏皇后抓起來都沒事,最後還是升官發財,徐晃作為曹魏集團的軍中宿將,又怎麼可能被曹操革職?
一定要說急流勇退,那是毒士賈詡,而不是徐晃徐公明。

整個故事,史實對不上,邏輯講不通,最後更是直接抖私貨,這玩意也能有千贊?
一直以為知乎是個交流知識分享思維的地方,但是沒想到現在卻充斥了這些類似洋蔥新聞的東西。要真是洋蔥新聞也就罷了,可是作者不但不加一個「純屬段子,博君一樂」,反而信誓旦旦,言之鑿鑿,大有「徐晃下了一盤大棋,果然古人心思縝密城府陰森」,一派《厚黑學》沉渣泛起的味道,真是令人無言以對。
閑扯歷史也就閑扯歷史,有些人,還是要提高姿勢水平啊。
以上


三國演義裡面接受漢獻帝衣帶詔,圖謀曹操的車騎將軍董承,一直以來都是以一個忠於漢室的悲情老臣的形象流傳於世的。但是根據《後漢紀》裡面的記載,老實人董承還是露出了猙獰的面孔:

時後兄伏德扶後,一手挾絹十匹。董承使符節令孫儼從人間斫後,左靈曰:「卿是何等人也!」以刀扞之,殺旁侍者,血濺後衣。

當時漢獻帝車駕東歸,後有李傕的西涼兵緊追不捨,前有大河,河岸還比水面高出許多,天子和百官已然身處絕境,自身難保之際,董承居然還能想到讓孫儼在亂軍之中刺殺伏皇后,以便於自己的女兒董貴人當皇后…… 董承之心思險惡,可見一斑。


朱元璋為化學做出了突出貢獻


@陳應寒

波蘭在完全失去制空權,被閃電戰打得措手不及的情況下,重創德第30步兵師,城市格丁尼亞是最後放棄抵抗的,波蘭軍隊在此處僅剩7500人,分屬各個部隊,1500人戰死,3500人受傷或失蹤。

戰爭爆發初期,駐守威斯特普拉特要塞僅有170人,但他們依然成功牽制了多達3400名的德軍士兵和一艘戰列艦,波蘭統帥部給他們的指示是:象徵性的抵抗12小時後,可以選擇投降,然而守軍硬是撐了一周,給予了德軍20倍於己的傷亡代價。

德軍指揮官腓特烈特別允許當地波蘭軍官蘇夏爾斯基放下武器後繼續保留他的佩劍。

波蘭海軍在亡國後流亡英國堅持抵抗,二戰結束後,海軍獲得了極高的評價:「在1939年9月,波蘭海軍的將士們在波蘭民族歷史上書寫了光輝的一頁。他們面臨如此強大的敵人,沒有盟友的援助,與其餘的戰友隔絕,除了勇敢之外別無優勢,這一切都沒有磨滅他們英勇不屈的鬥志。強大而兇殘的納粹沒有擊倒他們。他們最後放下武器,並不是懦弱貪生,而完全是由於聽從上級的命令。」

1940年4月9日凌晨,德軍對丹麥不宣而戰,上來就派了兩個裝甲師,丹麥軍隊相比可以忽略不計。

同一天,挪威遭到入侵,挪威人既沒有坦克,也沒有防空武器,僅有兩艘世界上最古老岸防艦,連國民黨的海軍都不如。然而德軍艦「布呂歇爾」號進入奧斯陸時,被19世紀的白頭魚雷痛打,炸死了1000多德國人。挪威國王親自撤退到北方林海雪原抵抗到六月份才去的英國。

荷蘭人和挪威人一樣被打蒙了,德國第7傘兵師從天而降,德軍奪取了大量橋樑之後,還企圖拿下海牙和周圍機場,結果因為荷蘭人的瘋狂抵抗而失敗,德第22空降師師部的飛機都被擊落了,1500名德國傘兵投降。

盧森堡全國就一支幾百人警察部隊的水平,你是想讓這種國家怎麼抵抗?

法國面對德國進攻之後,整體水平極其不堪,和某個廢物政黨一樣。然而戴高樂將軍率領第4裝甲師,進攻古德里安的戰線,古德里安自己回憶說:「有兩輛坦克,已經成功攻擊到了據我司令部只有一英里的地方。」

戴高樂在全國軍隊投降後,前往英國,成立自由法國,其中自由法國第二裝甲師在1944年8月1日打回了祖國,親眼見證了納粹是如何走向滅亡的。

法國游擊隊在南部地區和納粹作戰。

希臘人面對義大利的百萬大軍,希臘集結了12個步兵師,2個騎兵師,從西馬其頓全面反攻,重創第11集團軍,甚至打進了阿爾巴尼亞。

當時的希臘還大造登陸艇,準備橫渡亞得里亞海,進攻義大利本土。

德軍從保加利亞偷襲當時激戰正酣的希臘軍隊的側翼,希臘軍隊撤入奧林匹斯山區。希臘總理克里奇斯堅決不投降,自殺殉國。(委員長:???)23日,希臘投降。

在政府投降後,希臘民主軍游擊隊建立,發動游擊戰,他們還建立了自己的情報網路。

希特勒:「從歷史公正的角度來看,我不得不指出,我們面對的所有敵人中,希臘人表現出了無比的勇氣。」

丘吉爾:「今後我們無法再說希臘人如同英雄一般地戰鬥,但英雄們將向希臘人一般地戰鬥。」

羅斯福:「所有的自由民族,都對希臘民族的英勇和堅定不移,感到深受鼓舞。」

南斯拉夫滅亡後,1941年6月27日,南斯拉夫共產黨成立游擊隊司令部,鐵托開闢大量根據地,在沒有任何實際幫助的情況下,鐵託孤軍奮戰,他帶領游擊隊,向北長途行軍200英里到達波斯尼亞西部解放區,1942年蘇捷斯卡戰役,鐵托被德國空軍轟炸,成為二戰中唯一負傷的最高統帥。

看你又說了美帝。

美帝101空降師在諾曼底登陸激戰33天,出色地完成了作戰任務。同年,101師在巴斯托涅被納粹五個師包圍,在六天里,幾乎沒有任何增援的情況下,遭到德國人五個師的輪番進攻,卻沒有任何投降的意思在裡面,德國寫勸降書給101師,時任101師副師長麥考利夫准將的回答:」Nuts!(滾蛋!)

太平洋戰爭。

陸戰一師,他們在瓜島的戰鬥比101師還要慘。巴斯托尼好歹零星有空降和機降補給,陸戰一師是完全被切斷了,海軍主力被重創,沒有補給(靠繳獲的日本大米過活),很少的空中支援,缺乏裝甲單位。最後硬是挺下去了,最重要的是陸戰隊一直在撿陸軍的破爛,42年還沒完全裝備加蘭德....班組火力並不比日軍佔優勢,況且日軍士兵在中國,馬來,新加坡,菲律賓都打過,經驗比新招募的美軍豐富。但就是這樣,最後陸戰一師依然出色的完成了任務。

以上這些國家,沒有一個對納粹在人口,土地方面具有任何一丁點的優勢甚至均勢(法國土地方面除外,美國兩方面都除外)。他們當然也無法武裝起320萬國民黨軍隊。

國民黨撐了14年,靠的是戰死在境外的戴安瀾將軍,靠的是戰死在南京的蕭山令將軍,靠的是戰死在襄陽的張自忠將軍,靠的是那個死在周家口,被譽為「四大金剛」的高志航。靠的是王銘章,是佟麟閣,是蔡炳炎。

不是靠那個喊著要和南京共存亡,結果跑的比誰都快的唐生智,不是那個長腿將軍劉峙,不是那個貪著空軍的錢,讓我們的空軍四大金剛用著極其落後的飛機,開戰一年內全部犧牲戰死的宋美齡,不是那個讓國軍戰士們頂著日軍海陸空優勢在淞滬反擊的kmt,更不是那個拉壯丁在路上就能死個上千萬人,貪污著抗日軍人的糧餉和撫恤金,讓那些明明能殺更多鬼子的戰士們去送死的kmt。

靠的是我們中華民族一點一滴,地無分南北,人無分老幼,自己拼出來的,和這個kmt有什麼關係?

作為政府,外不能禦敵,內不能發展經濟民生,軍事科技。

這種政府,真的值得你去推崇?


====2017.1.8更新====

林徽因牙不齊,雖然不知道磨牙關係,但判斷至少屬於毛氏I類1分類(即牙量骨量不調,骨頭少牙多)

張開嘴也許是這樣,

====

孔子多半屬於安氏II類1分類錯牙合畸形,(「齙牙」)而且還留著長指甲。

(這個類型的外貌會給人比較愚鈍的印象)

==

還有比較典型的就是朱元璋,多半屬於安氏III類錯牙合畸形,(「地包天」「大下巴」「馬刀臉」「鞋拔子臉」)。這種類型的錯牙合畸形有比較明顯的遺傳傾向,所以估計明代大多朱氏子孫都有相似的特徵。

==

說道安氏III類錯牙合畸形,另外比較明顯的就是歐洲赫赫有名的哈布斯堡家族(House of Habsburg)。當時的皇室基本都是近親結婚,「Habsburg Jaw」(「哈布斯堡下巴」)就是這個家族的標誌性特點。

==

還有這位,明代萬曆年間的進士劉憲寵,應該是患有面癱(右側眼瞼不能閉合,嘴偏向健側,鼻唇溝變淺等,瞳孔水平比健側高,但由於帶著帽子不好判斷是核上癱還是核下癱)

==

施洗的聖約翰可能患有骨關節炎,圖畫為揚·凡·艾克(Jan Van Eyck)所作的「根特祭壇畫」

左側拇指指間關節有明顯的赫伯登結節。

參考文獻: Dequeker J, Luyten FP. The history of osteoarthritis- osteoarthrosis. Ann Rheum Dis 2008;67:5 10.


====

更多內容,在 微信公眾號:pianjianzhiren(偏見職人)


梁啟超之死
  梁啟超(1873-1929),廣東新會人,聲名顯赫,他和其師康有為一起,倡導變法維新,並稱「康梁」,梁啟超僅活了56歲,英年早逝。
  1924年,梁啟超因「著述過勤」、「過於疲勞」,以致患上了致命的尿血症。1926年初,「小便又紅起來,後經協和醫生診斷,做了割除右腎的手術。手術雖然順利,然而手術後仍然尿血,醫生說出血是因為他工作操勞過度,遂決定每兩三個月給他輸血一次,並要他少工作多休息,配合醫生治療。梁啟超手術時,其子梁思成正和林徽因正在歐洲度蜜月。為了不使兒子擔心,梁啟超在4月26日給其的信中還說,手術後他身體「健康大有進步」,但半年之後,即同年10月,梁啟超已經不能正常工作了,更不能坐起來寫作了,從此卧床不起,醫藥無效,翌年初便病逝。
  對於梁啟超的死因真相,梁思成及其家人並不知道,公眾更不必說了。直到梁啟超逝世40年以後的1971年,梁思成才從他的家庭醫生那裡得知其父早逝的真相。
  據當年參加了梁啟超手術的實習生透露,梁啟超被推進了手術室以後,值班護士用碘酒在梁的肚皮上標錯了地方,主刀醫生是協和醫院最著名的外科教授劉博士,但由於疏忽,他沒有仔細核對病人的X光片,就進行了手術。手術雖然很順利,卻把那隻健康的腎切除了。這個嚴重的錯誤,在當時就已被發現,但無法挽救了。
  當醫生誤割了梁氏並無病變的右腎後,還是有人對為他治病的醫院和醫生進行了譴責,如學者陳西瀅寫的《盡信醫不如無醫》一文,抨擊尤為嚴厲。詩人徐志摩在《晨報副鐫》上也對此事提出了批評。
  在一片譴責聲中,當時猶在病床上的梁啟超為了維護西醫的聲譽,曾帶疾撰文,希望人們不要為了個別病例誤診而全面否定西醫的科學性。梁氏作為受害人,肯說這樣清醒的話,是頗為可貴的,不過梁氏也說:「這回手術的確可以不用」,「手術是這裡的醫生孟浪、錯誤了」。


1947年國軍反擊外蒙入侵的北塔山之戰。

北塔山戰役是國民政府抵禦外侵的一場國土保衛戰。
1947年6月2日,外蒙軍隊照會中國邊防軍駐北塔山馬希珍連長,要求退出北塔山,馬希珍當即拒絕,一面上報一面準備戰鬥。

6月5日外蒙軍隊一個步兵營500餘人向北塔山發起衝擊,同時攻擊北塔山西側大石頭、烏龍布拉克一帶烏斯滿哈薩克武裝部落(接受國民政府指揮,約400輕騎兵),這一天戰鬥,外蒙軍陣亡17人,負傷19人;中國軍隊陣亡11人,負傷4人。

?國軍當年挖的戰壕

當晚,宋希濂命駐奇台後方的騎一師第二團團長韓藩率該團主力1500人前往北塔山增援。同時,撥出卡車10輛、駱駝20峰,徵調民間大車30輛,組織哈密民兵200名和動員一個汽車連負責後勤補給。同時,自迪化派出兵團參謀組和騎五軍參謀人員迅速匯合,靠前指揮。騎五軍另自迪化抽調火箭筒、小炮部隊若干,以及一個加強營,前出至奇台附近警戒後方。

?戰鬥遺留的馬蹄鐵

6月7日,蒙軍騎兵60餘名,步兵300餘名,在蘇軍裝甲車4輛掩護下向中國軍隊衝擊。中國軍隊將蒙軍打退,烏斯滿部還一度沖入其後方兵站,並摧毀其衛生所、燃料房。

?國軍當年堅守的山頭

6月8日,在蘇軍火炮掩護下,蒙軍800多人再次向北塔山進攻。全體官兵與敵軍拼殺2小時,敵軍未能攻上山腰。下午,中國軍隊在陣前實施戰術反擊,將山腳下的蒙軍趕回出發陣地。中國軍隊在打掃戰場時發現一些用俄式新蒙古字寫下的內部文件,經翻譯後,發現是蘇軍駐蒙最高當局,要求在阿爾泰戰線上,將中國軍隊趕出100公里左右,以配合當時北疆地區蘇共支持的三區革命。

?射擊孔

戰鬥發生後,南京當局因勢利導,組織了國統區聲勢浩大的抗議、示威活動,國民政府要求蘇聯和外蒙古賠禮道歉,查處當事人。
6月底,蘇蒙軍隊又進行了一次集中反撲。蘇軍使用火箭炮、迫擊炮射擊1小時,隨後在飛機掩護下1000餘名蒙軍騎步兵向北塔山衝擊,兩軍展開白刃戰,中國軍隊頑強抵禦住了進攻。至1948年9月,北塔山戰役才正式結束。

而xhs在北塔山事件前後宣傳則十分耐人尋味。xhs報道:「中國軍隊強暴地侵入蒙古國界」,聲稱此事是國民黨挑釁,美國駐迪化領事館指使。

?現在的北塔山農場

值得一提的是,國軍浴血奮戰用生命捍衛的國土,目前以北塔山山頂為中蒙分界。

更新:鑒於評論中很多人質疑這場戰役,貼出國內學者的相關研究以正視聽。

部分資料和圖片來於網路,侵刪。


推薦閱讀:

有哪些寫出來讓人尷尬到臉酸的文章或段子?
在過早年齡對書籍和電影的審美異於周圍人,究竟是有害還是有益?
哪些書看了不如不看?
有哪些令人動容的遺書、遺囑、遺折、絕命詞?
如何看待「很多人不讀書一樣當老闆掙大錢」的說法?

TAG:閱讀 | 歷史 | 生活 | 教育 | 冷知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