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很多人辛勞一生,仍然生活在社會底層?
窮極一生,活不出個美滿人生
我今年二十四歲,搬磚的,別說知乎,我去這個國家大多數地方都是絕對的底層(用沒飯吃的人來抬杠我反手就是一拖鞋)。
作為一個搬磚工,我打算用自己的觀點來跟各位嚴肅地談點不一樣的東西。不保證對,但保證是自己的思考所得。
拿自己來說,我從來不認為用純粹的力氣養活自己是在「努力」改變未來,頂多只能算是在「承受」自己的過去。而題主你舉的那些例子,也跟我差不多,他們的辛勞從來就不能歸於「努力」,也只能稱之為「承受」。
而承受的本質,就在於只能停在原地。
理清這個因果關係,我再告訴你與我相似的社會的底層們如今具體在承受的是什麼。
以一個家庭背景為零的農村孩子舉例。
從他出生那一刻,他需要承受的就是一個相對不那麼健康的家庭氛圍,拋卻留守兒童的問題,僅談與父母之間的親子關係和父母對社會的認知水平這兩點,他跟城裡孩子的差距就不是一星半點。在這個全民4G的時代,你知道還有很多農村連2G信號都沒有嗎?
度過幼兒階段進入學齡,他所需要承受的是並不專業的學前教育。如今很多小鎮上的幼兒園基本沒有幾個嚴格走完了正規辦園手續,很多幼師也根本沒有上崗資質。農村大多數孩子之所以讀幼兒園,只是為了能有一個上小學的「資格」。
而進入小學,他需要承受的則是教育資源配置嚴重不均的狀況。這裡的教育資源指的是「德、智、體、美、勞」全面匱乏。不信你去看,現在很多小鎮上的學校連最基本的、保障學生人身安全的圍牆絕大多數都是豆腐渣工程,更何談足球場、音樂教室、畫室、手工室、運動器械……
進入初中,他需要承受的是以根本還不能生活自理的年紀去學校住宿。而由於孩子數量的減少,如今大量小鎮開始並校,這導致的結果就是學校和家之間的平均距離拉大了好幾倍。很多學校甚至從小學六年級就開設了晚自習,建起了宿舍。但最大的問題是,對於這種過早脫離家庭獨自生活的現象,很多農村家長不僅沒有意識到危害,反而還舉手贊成。而贊成的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孩子在學校,他可以有更多時間去操心如何賺錢這件事。但一個根本不算懂事的孩子,在學校有心無力,而家庭又過早脫離的情況下,你覺得他的人格養成、學習成績這兩者,變好的概率大還是變差的概率大?
讀完初中進高中,他需要承受的是農村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個分水嶺——普通高中、中專、重點高中。如果各位是從農村走出來的,你應該知道這三者之間的差別有多大。
在這個分水嶺之後,說難聽點,這個孩子的未來十年,我可以猜到八九不離十。
而在接受十二年的教育之後,他需要承受的就是過去這十二年所承受的總和。他承受完那些跟其他孩子一樣的東西後,通過自己的努力,至少考一個本二以上的大學,人生才算出現一絲曙光。如果沒有考上大學,那就得看他的家庭條件可不可以供他讀一個五年制大專。
好,到了這裡,他此生最重要的一次命運分割線出現了。他讀完大專、讀完大學,走向社會時至少可以擁有一份不會餓死自己、比底層稍微體面點的工作。而若他沒有讀大學,在沒有任何家庭背景的情況下,除了從事低端的、出賣勞力的工作,他幾乎別無選擇。
這時我們放過那個讀大學的他,只關心在過去十多年的客觀事實的打造下,不考慮任何個人因素的情況下,看看這個全新出爐,居於社會底層的他,會擁有一個怎樣的人生。
他可能去端盤子、可能像我一樣去搬磚、可能進工廠做一名三個月之後才會漲兩百塊錢工資的普工,每天兢兢業業,不敢遲到,不敢早退,甚至連辭工回家過年都得求爺爺告奶奶,沒有五險一金,沒有雙休日,住最便宜的房子,吃最便宜的飯菜,穿最便宜的衣服,唯一的娛樂方式就是在放假的時候,看看電視,打打遊戲,或者跟一幫與自己處境相同的人打打牌,泡泡妞。
在剛出來的時候,他可能會有種自己要干大事的錯覺,會嘗試看看有價值的書,看看有價值的電影,聽聽除網路歌曲之外的音樂,在夜晚也會思考人生和世界。
但是,勵志的故事雖常有,可你真的走到街上,觸目可及,那些年輕人,那些在人格和智商上並不低人一等的年輕人,他們眼中別說熱血,就連對這世界最起碼的好奇心都沒有了。
他們也覺得自己在努力,也在每月拿到工資時會有一點欣喜,在年底回家看到卡里有幾萬塊錢時會為自己感到自豪,但年復一年,當他們發覺自己的努力根本沒有任何實質效果後,他們不墮落,已算堅韌。
多少本質並不壞的少年,在底層呆了兩三年後,吃喝嫖賭至少沾染過一樣,口中說出來的話,離了網路用語,根本不會表達。一個每天上十個小時以上的班的人,你叫他健身?在午後來杯茶或咖啡犒勞自己?在大雨的黃昏捧本《百年孤獨》看一個不一樣的世界?
而多少農村家庭一家三口勤勤懇懇打七八年工,只要娶一個媳婦或者市裡買一間一百平方米的婚房就基本傾家蕩產。就這還得靠家裡老人別生病,全家人在家裡時身體健康,出外別出意外。
當一個人用儘力氣都只能保證自己不被社會拋下太遠的情況下,你所說的「努力」與「離開」,到底是個什麼東西?
我不想扯什麼國家政策和經濟學,我只想告訴你,一個活生生的人,一個談不上對錯的人,從他淪為社會底層的那一刻,絕大多數時候,他在做的事、唯一能做的事就是用雙手緊緊摳在這個極速向前的社會的一個小小的凸起上,保證自己不被甩開太遠。至於追,至於翻身,說真的,那根本不是一句「努力」能實現的。
但我真正想說,也是在另一個回答里說過的一個觀點是,請各位,在敬佩那些通過努力而脫離底層的人之餘,一定不要鄙視那些正低頭「承受」的人,哪怕他們的未來一眼就能看穿,也請別揮舞著「不努力」的大棒去敲打他們。
因為一個人,當他為自己過去的所作所為付出「貧窮」的代價之後,他就已經不欠這社會什麼了。
謝謝。
提示:全文12000+字,有部分是引用媒體的報道,已註明出處。
我認真寫,希望你有耐心看,應該會有啟發與收穫。
社會階層是一個永恆的現象,有人的地方就有上中下階層,而財富是階層的一個重要標誌。
為何很多人辛勞一生,仍是社會底層?
先說結論,可能會有點悲涼——
因為他們的父母是社會底層。
社會大背景分析
從社會流動的角度來講,社會有兩種:封閉型社會和開放型社會。(其實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從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以及西方的前資本主義社會,都是典型的封閉型社會。人的社會地位是由家庭和出生決定的,王侯將相生而有種,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打地洞。
我們國家歷朝歷代的革命本質上是一個階層推翻另一個階層,但推翻之後,並沒有帶來新的平等,不過是換了一撥人來統治而已。
譬如,新中國從成立之初,工人和農民、城市和農村之間的不平等地位就開始凸顯,再到後來則有了幹部階層及相應的特權。
改革開放之前,沒有所謂的私人資本(被「割資本主義尾巴」割完了),只有權力才是值錢的,可那個時候的官員擁有權力資源,卻在經濟資源上相對匱乏。(有權但沒錢)
改革開放之初,價格「雙軌制」給權力變現提供了機會,市場價格與計劃價格的差額為某些人提供了謀取個人利益的空間。
很顯然,這些人不是建築工人,工廠普工,保潔 ,而是某些階層及其家屬。
而後的市場化改革將國有企業、國有資源讓渡給私人,很顯然,得到這些好處的,仍是與權力掌握者接近的人,領導的子女和親屬。即便是後來下海的官員,儘管其個人能力相對較強,但仍然是運用在政府工作期間積累的人脈關係和對政策的把握而實現致富,包括王石、柳傳志這批人,都與這個體制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當然,肯定還是有守法經營和勤勞工作而致富的商人,但這些人一來數量較少,二來其發家過程無疑更為艱辛,三來沒有深厚背景,其事業很快就會遇到瓶頸,要突破瓶頸,後期終究難免需要進行尋租、結盟或利益輸送。(這也是很多企業家所謂的「原罪」)
最開始的時候,三種社會資源(權力資源、經濟資源、文化資源)是不統一的。幹部有權,但經濟資源和文化資源相對較少;知識分子文化資源豐富,有地位、有名譽、有聲望,但沒錢也沒權;老闆有錢,但沒權沒文化。
到如今,官員工資是不高,但都有房有車有閑錢,甚至沒事還弄個博士讀一讀(當然也可能是秘書代勞),不信去政府網站查查看;混得開的教授收入也是相當可觀,獨立董事、項目經費、走穴賺錢,忙得不亦樂乎;老闆呢,照樣可以去讀個EMBA或者是在職碩士、博士,也充當起了文化人。對於高校來說那是求之不得,簡直就像妓女遇見嫖客似的,笑靨如花(哎,玷污這個詞了)
案例:人大教授涉內幕交易 千般抵賴賴不過如山鐵證
三十多年過去了,「贏家通吃」的格局其實在本世紀初就基本成型了。
不信,看房姐龔愛愛。
龔愛愛,女,1964年出生,曾任神木縣農村商業銀行副行長、陝西西安江東企業投資發展有限公司法人代表。2010年龔愛愛獲得陝西省「三八紅旗手」。2011年獲得全國「三八紅旗手」。
2013年1月17日,被曝在京有20餘套房總價近10億(現在肯定又增值不少了)。
牛逼呀,畢竟人家可是有四個戶口的人,你有著本事和能耐?!。
其典型發家路線就是:原始積累來自對國有資源的掠奪,通過利益輸送和交換,利用體制內力量的庇護獲得多個身份,利用金融工具的放大作用大量投機於房地產。
對比一下大城市的白領和全國各市縣都有的「黑領」,前者多憑藉知識和技術在體制外謀得收入,辛苦,並且來得慢、少;後者多是憑藉權力和關係在體制內謀得收入,輕鬆,並且來的快、多。
這個比拼中,所謂的白領完敗。
比如知乎的大v,其實不少就是體制外的某領域專業技術人員,和這些「黑領」根本沒法比,儘管大v學歷高、知識淵博、粉絲眾多。
當然,這種「黑領」是少數的「人精」——夠狠、夠拼、夠油、夠不要臉。
大多數的農村或縣城的人呢,徘徊在城鄉之間,土地沒了,就算有也不會或不願種地了,去城市打工但沒法紮根,淪為底層,停留在溫飽的生存階段,連婚戀這種需求都可能成為奢求了。
插句題外話,別老喝雞湯了,喝多了只會讓你蠢萌蠢萌的,哦不,只蠢不萌。
言歸正傳,這樣,我們的社會就有了各種各樣的二代:「官二代」、「富二代」、「窮二代」、「農二代」。
富二代嘛,有錢,典型的如很多人的老公王思聰,人家自帶光環和資源,有些回答也分析了,還分析得特別好,我就不贅述了。
官二代嘛,體制內公職人員,有低階有高階, 高階的不可描述,低階的則是「吃空餉」、「蘿蔔招聘」、「打招呼進門」。
至於「農二代」和「窮二代」,自然是經濟資源和權力資源都極為稀缺的了。
(強調一點,我不是憤青,我只是陳述事實而已。我不建議給自己和他人貼標籤)
其實也有富二代官二代本事素質就很不錯的。
代際傳承的影響
為什麼我說「你窮,是因為你父母窮」呢,就在於代際傳承的影響。
與財富最密切的因素是職業,影響職業的因素是就業,影響就業的因素有很多,教育和家庭是其中關鍵。
那我就從教育到就業到職業發展來談談為何「你窮,是因為你父母窮」。
2010年9月16日《人民日報》發表了長篇通訊《社會底層人群向上流動面臨困難》,提出一個疑問:窮會成為窮的原因,富會成為富的原因嗎?
一、讀書:知識不一定改變命運
自古以來,「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學而優則仕」一直是底層人實現向上流動、改變自身命運和階層的重要途徑。恢復高考之後的相當一旦時間,確實有一大批貧寒學子通過高考走上大學,分配到國家單位,並最終「魚躍龍門」,實現了階層的逆襲。
但是,在目前的大學教育和就業市場下,如果你是農村的孩子,沒背景沒關係,考上大學也未見得就有好的出路。
近幾年社會底層特別是農民以及農民工家庭的子女,通過教育實現向上流動的動力越來越小,成本越來越高,總體上看,渠道有變窄的趨勢。越來越多底層的孩子沒法上大學或者上大學也很難進名校了。
原因很簡單,教育要出成果是需要投入不菲成本的。現在城市裡校內的尖子生,除了有好的家庭教養外,父母都捨得花錢,小時候就送他們進各種培訓班,學習各種特長,甚至請名師家教。窮人的孩子要想成績好,光能吃苦是遠遠不夠的,因為在起跑線上他們就已經低了一個級別。
《當代中國社會流動》研究報告表明,目前我國處於社會優勢地位的階層,其子女職業繼承性明顯增強。在國家重點院校,具有較強的文化資本、經濟資本和社會資本的強勢社會階層的子女佔有較大的份額,教育資源、教育質量相對薄弱的地方性院校聚集了最多的農村學生和最多的高校貧困生。
尤其是像「保送、加分、自主招生考試」等高考政策,疊加了優越家庭的優勢。以某重點高中為例,每年上清華、北大的就有十幾個。全班同學家庭一個比一個好,從政的、經商的,最一般的也是來自高級知識分子家庭。來自農民、打工仔家庭的只有那麼一兩個。
二、打工:改變命運的夢難圓
農村的孩子,不上學就只有一條路:外出打工。
很多沒上大學的人老喜歡拿個案來說事:看人家當大老闆的,不都沒上學嘛。
不錯,但人家沒上學可能當老闆,你不上學出去十有八九都是打工,累,錢還不多,更別提什麼發展機會了。
我是學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的,還偏偏是職業發展與規劃及人力資源開發方向。可是對於這些沒上學外出打工的,我都覺得談啥子職業規劃太虛無縹緲,並沒有什麼卵用。
尤其是你要一不小心結婚生子、拖家帶口,在生活的重擔和壓力下,什麼規劃都很難有效。
當然,我並不是說上大學就一定有出路,不上大學就一定沒出路,只是對於大多數天資平平的普通的底層人士而言,不上大學逆襲的機會更是渺茫。(請一定不要用你的個案來反駁我)
三、就業:拼能力也要拼「背景」
一個人的就業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一個人的職業及發展,並進而決定了一個人的財富和階層。
吳樂霞大學畢業後在某部委下屬一家事業單位工作了6年,一直是「編製外員工」。「這6年,單位幾乎每年都會空出一兩個編製,但都是有關係、有背景的人頂上來,我幹得再好也沒希望轉正。轉不成編製內員工,工資差出一大截,而且沒有進一步發展的機會。」
王心(化名)並不否認自己「官二代」的身份,父親是中部某地級市的高官。高考那一年,他的成績離北京大學的錄取線差了幾分,在他父親開到一張能夠加分的「憑據」後,他才走進了大學校門。2003年本科畢業後,王心又在父親的幫助下,進入某大型國有壟斷企業工作。
唐先生在一家軍工央企做人力資源工作。「企業招人,首先還是看能力、看素質。但是,每到招聘時,打招呼、遞條子的太多了,都是方方面面的領導以及合作夥伴,不可能不考慮。最後,如果幾個應聘者條件差不多,肯定會招那個打過招呼的。」
正因如此,當前最主要的就業歧視,可能不是性別歧視、乙肝歧視、年齡歧視等,而是在就業過程中「背景」、「關係」、「人脈」的決定性、排他性作用。
當家庭背景成為就業過程中一道不斷升高的「隱形門檻」,普通人家的子弟,因為其父母沒有金錢和權力,難以進入社會上升通道,而有著強大社會資源的富有家庭的孩子,則可以輕鬆獲得體面的工作、較高的收入以及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公務員可能好些,事業單位和某些壟斷性國企的「內部招聘」、「關係招聘」,甚至「蘿蔔招聘」現象更為突出和嚴重。
其實不光是我們國家,階層和貧富問題在西方也有類似的情況。
英國有部紀錄片叫《56UP》,導演選擇了14個不同階層的孩子進行跟蹤拍攝,每七年記錄一次,從7歲開始,14歲,21歲,28歲,35歲,42 歲,49歲,一直到去年的56歲。
那些人的人生好像證實了導演最初的推測,遺憾地是,真的證明了,就像天涯前不久一個很火熱的帖子《寒門再難出貴子》,一群畢業生在銀行實習後各自不同的表現 和最終歸宿,讓人無法言語但卻就是殘酷的現實,優良的社會資源早已經按照既定格局被瓜分殆盡,從父母輩一直承傳到子女輩。
在他們56歲 的時候,當年那幾個7歲的上私立學校的孩子已經按照既定路線上了牛津大學畢業然後都做了著名律師,過著上層社會的優渥生活,受人尊重家庭幸福,他們的孩子也無一例外地走著父親的老路,好中學好大學好工作;中產階級的男孩子有三個也上了大學,依然穩定地處在中產階級的行列;而那幾個來自底層社會階級的孩子,有色人種居多,他們年老以後,都當了一堆孩子的爺爺奶奶,而他們的孩子,極少能上到大學,做著都是普通的服 務性工作,修理工保安之類,他們自己,常與失業相伴,如果沒有好的社會制度,他們其實處境堪憂。
綜上,社會大背景視野下,家庭和父母的影響從一個人出生起就註定在上學、就業乃至升遷中發揮重要作用,階層有日益固化的傾向,逆襲變得越來越難。(其實本來就難,固化才是常態)
很多時候,你窮,只是因為你父母窮而已。(道理其實都知道,關鍵是能否深刻認知與感受)
除非個人資質和稟賦異常,否則真的很難突破這個輪迴。我見過太多家庭貧困的孩子要麼沒上大學,要麼考的大學不怎麼好,或者大學畢業之後生活其實還是不容易,尤其是不怎麼好的學校的學生,又沒人指導。
比如我以前一個學生,其實本身能力素質還是不錯的,但學校不好,若沒有關係是進不了他現在的單位的。反之,另一個學生能力素質相當,但沒有關係,自己也懵懵懂懂,混不下去回家了。(當然,智商情商都超高的這些都不是個事,然而大部分人顯然不是「雙高」)
渾渾噩噩、困頓現實,找不到出路和方向的大有人在。
這是個不怎麼美好的事情,但卻是部分現實。
除了這些直接的影響和作用外,決定一個人更深層次的因素在於他的家庭、父母及個人經歷對其人格動機和思維方式的影響。
如果你家庭貧困,父母是窮人,或者你身邊的親戚有窮人,撇開情緒和自我防衛的偏見,冷靜分析和思考下,你很可能會發現典型的「窮人思維」。
正是這些思維及其指導下的行為,使得他們最終成了窮人。(其實窮和窮思維是互為因果的,惡性循環)
所以你要警惕,不要「遺傳」了這些思維和習慣。
1.過度的「節約」
如果你沒有窮過,你是很難真正想像窮人的生活,體驗窮人的感受。我一個朋友的親戚,爺爺輩的那種,打小就很窮,窮到什麼程度呢?
他家住偏遠的鎮裡頭,有一次,他去縣裡頭醫院割痔瘡還是啥子(拖了好久實在好不了了才去),手術完了之後你猜他怎麼著?
走路回家!
沒有公交車嘛,必須打三輪,三輪車回家估計要好大幾塊。
他捨不得,然後就直接走回家了。
回到家發現,傷口都開裂了,屁股都是血。你可能不信,連我開始也不信,可這真不是瞎編的。當然,這種是「奇葩」,恐怕未必多見。
但生活中,因為窮,所以我們只能應付日常開支,沒法去合理的消費和投資,包括對自身教育和人力資本的投資。
捉襟見肘的生活和預算限制了我們的眼界和進一步的發展,我們沒法進行自我投資和學習,我們耗費了大量的心智努力在各種瑣碎無常卻又幾乎沒有什麼價值的事情上,這又反過來限制我們的長遠發展。
你看那些在任何事情上都斤斤計較的窮人真的是很難翻身,消耗的意志力和判斷力過多就很難在其他有價值的事情上費心。
個人觀點,節約是必要的,但務必要騰出一些時間和金錢在自我的教育和投資上,否則,為過多瑣碎的事情耗費了太多的時間,只會讓自己在窮困里越陷越深,直至無法自拔。
推薦書籍:《稀缺:我們是如何陷入貧窮與忙碌的》,有時間有興趣的可以看看
2.吝嗇卻又好攀比、愛面子
大多數窮人骨子裡是吝嗇的,因為生活經歷、經濟條件和父母的影響。
他們不願意為有價值的服務支付費用,尤其喜歡廉價的甚至是免費的,哪怕這些會讓他付出更多的成本和代價。
可是他們卻又是好攀比的,愛面子的。
他們會為面子犧牲很多,哪怕是一項決策,明顯A是理智的,對自己有好處的,但容易讓人笑話,所以他們會選B,僅僅是因為面子問題,哪怕選B其實對自己是很不利的。
因為窮人身邊大多是窮人,也很少關注有價值的重大事情,所以就是雞毛蒜皮的小事,家長里短,你家兒子我家女兒的,各自攀比,尤其是農村裡和小城鎮。
好攀比、愛面子,過於看重他人的態度和看法,影響了自己的明智抉擇,甚至阻擋了前進的、通往富裕的道路。
3.不愛錢,甚至鄙視金錢
熱愛金錢並不是錯,相反,是一種美德。
沒錯,是美德!(再強調一遍)
對金錢發自內心的熱愛,有這種驅動,想方設法去發現商機、努力掙錢,才是富人的思維和特質。
可窮人不那麼認為。
他們大多沒有熱愛錢。
他們也知道錢的重要性,可是只有在十分缺錢的那一瞬間意識到,過後就忘了,甚至還自我安慰,不要那麼勢利,有錢不一定幸福,做人要知足常樂,然後又跑去看國產電視劇了。
可是,要我說,有錢不一定幸福,可沒錢肯定不幸福。
有人可能會說,窮人怎麼可能不愛錢嘛,他們可愛錢了。
不,那不是熱愛錢,而是貪圖錢。
熱愛是去了解、研究、分析,並想方設法去努力擁有它;貪圖是,不思考、不行動就想憑空佔有。二者有區別,好好體味一下。
熱愛並利用金錢,才是該有的、正確的金錢意識和態度,而不是鄙視金錢,自以為清高不凡。
你鄙視金錢,錢也會鄙視你,最終你就沒法擁有它。
真正熱愛金錢,研究金錢和掙錢的規律,認清並利用規律,才能擺脫貧困。
否則,就喝一輩子的雞湯吧。
4.思維定勢、自我限制
以前看到有人在朋友圈轉一條帖子:你同學都身價上億了 你還在糾結早晨幾點能起床
呵呵,看到我就想笑,這雞血打得,好像你早起就能身價過億似的。
勤勞致富是最大的笑話!個中邏輯沒那麼簡單。
動不動就拿王健林的日程表說事,還用來證明一些八竿子打不著的觀點也是醉了。不錯,人家王健林是勤勞,成功的人也確實多半是勤勞的,可勤勞就能致富嘛?!
以收入來衡量,簡單分為上中下三層次的話,可以這樣敘述:
- 上:佔據權力中心位置(資源分配)或靠近它的,或者統籌整合資源(國企高管、大企業主);
- 中:過硬的專業知識和技術,比如比較厲害的IT人員、工程師、註冊會計師、職業經理人等;
- 下:體力勞動者、體制外低端技術含量工作從業者。
我沒有任何歧視,只是分析現象。如果不突破層級的限制,只是在同一個層次晃悠,你再怎麼勤勞、努力,其實都不會有大的改進和提升。比如,一個餐館服務員,再勤勞也沒啥用,加班加點也是枉然,生活還是捉襟見肘。再比如,一個職業經理人,換到另一個公司做經理,一般也很難有大的突破。
所以,插句題外話,職業發展中通常有三個階段會令人困惑:一是剛畢業求職時(不知道往哪走),二是工作前幾年(都是打雜),三是中年經理層(瓶頸難突破)。
這個話題,專欄里詳解,此處略去不談。
5.傳統保守、怕擔風險
窮人最喜歡的工作是什麼?
——穩定的、沒有風險的工作。
他們大多是傳統保守的、怕擔風險的,哪怕是很小的風險。
他們很少去考慮挑戰與成長、發展空間和長遠,他們更看重的是現在,是目前,是穩定、是安全。
比如我,找工作或跳槽的時候考慮的是:這一份工作對我的學習和成長有多大幫助,對我找下一份工作有沒有好處。
而我媽,在我之前跳槽的時候,她嘮叨的是:這麼穩定的工作,你幹嘛還要跳槽?非常不理解。
好在我是個不怎麼受人左右的人,再加上我又是做培訓的,最終還是憑藉我的三寸不爛成功把她說服了。
大多數窮人,缺乏勇氣、思維定勢,所以不敢跳出那個看似安全的小圈子,最終只能原地踏步。等到年老的時候,就算想走出去也可能是心有餘而力不足了。
6.受害者心態和偏激思考
他們老覺得富人就是為富不仁的,老闆就是壓榨剝削你的(雖然確實是部分事實)。
他們痛恨社會和體制,卻不去從自我身上進行反思和改進。(我也認為社會和體制有很多不好的地方)他們要的公平其實是:社會應該公平的,而我應該享受更多的公平。
他們只從自己的愛好、願望和判斷出發,事情稍有不如意就很容易有憤怒、怨恨、委屈等負面情緒。
我以前一個同事,自己條件也欠佳,不管是長相還是性格能力,卻特別喜歡對女人品頭論足,完了見到一個美女就去追,當然,結局是屢屢被拒,他經常給我說女人都是功利的、虛榮的、貪財的,我只是靜靜地聽著,也不說什麼。
可是為什麼我身邊的女孩子我就不覺得呢,我家庭條件也不怎麼好,我那時候收入也少,不過我咋覺得喜歡我的女孩子並不是看上我的錢呢(我好不要臉,哈哈)我有時候把自己站在一個女孩子的立場來分析,發現如果我是女孩子我也會拒絕他。
第一,工作不思進取、不求上進,抽煙、酗酒、打麻將;第二,大男子主義,思想和觀點還偏激;第三,人也不帥,也沒覺得多有思想。看嘛,我根本就沒有考慮你的家庭和暫時的收入。
對於這些受害人心態和思想偏激的,老實說,我最開始的時候會同情或安慰之類的,久而久之,我只想遠離。志不同道不合不相為謀,幹嘛要天天讓一個人的委屈和抱怨影響自己的心情和生活,不值當!
社會很顯然並不美好,人也無疑沒那麼高尚。但是,我覺得大多數人剛開始的時候都是沒有惡意的,不會想著一看見你就欺負你、噁心你。
在我看來,人和人本質上並沒有多大差距,最根本的屬性「趨利避害」一直都存在,都是有「自私」的一面。當所有人都厭煩你的時候,往往是因為你的「奇葩」冒犯了所有人的利益。
倘若你的生活和工作不如人意,生活暫時貧困,我覺得一定要擺脫這種受害人心態和偏激情緒。很少有人會從一開始就故意陷害你或和你作對,最重要真的是認清社會,認識自己,反思並加以改進,否則,在思維的泥淖里,你永遠都無法逃離。
7.懶于思考
懶惰有兩種:一是行動上的懶惰,生活中懶散、散漫,一種是思想上的懶惰,懶于思考和動腦。
我是農村裡出來的,窮親戚不少,但是他們幾乎都是很勤奮的,一般意義上的懶惰根本和他們無關。(生活的壓力下怎麼可能生活工作上懶惰嘛)我父母、叔叔那些一個個都很勤勞,我爸年輕的時候恨不得一天干二十四小時來支撐這個家,即便現在年紀大了,我讓他在家休息他也經常閑不住。
我兩個親戚,一個在家是泥水匠,給人建房子,一天大概一百多塊,具體一百幾十我忘了。我和他聊過,滿打滿算一年也存不了3萬塊。另一個在外地打工,具體多少錢我也不知道,反正生活是很不容易的。
我相信這種情況放眼全中國絕對是大多數。
窮人其實在行動上並不懶的,不少還是夜以繼日、加班加點的工作,可即便這樣,並不能讓他們有良好的生活條件,只是維持著還湊合的生活而已。
窮人的懶惰,本質上還是在思維——只想著努力工作,只想著低頭幹事,卻從來不曾抬頭望天,分析和思考周圍的環境、職業發展和收入,認清規律,並真正採取行動加以改進。 你看他們閑下來的時候,是不是都在看國產肥皂劇。
總而言之,貧窮對人的影響真的是非常之大,大得可能超出你的想像。
貧困人口的聚居,形成了自己的小圈子,並有了獨特的社會文化和環境,以至於身在其中度過自己整個童年的人,很難從中爬出來。
貧困家庭的女孩子,只要沒上學了,不少早早就成為少女媽媽,不信你去廣東那些工廠裡頭看看,虛歲20出頭甚至20還不到的,不少都已經是孩子他媽了。
她們也很努力,但所能得到的卻只能是低技能的工作崗位,而這類工作的特點,便是就業不穩定、機會有限和工資低微。日復一日地加班,根本別提什麼職業規劃與發展,太虛無縹緲了。
反之,富人從出生一天起,就不知不覺地享受到了很多東西,他們根本無須擔心明天是否面臨生存問題,就像王思聰一樣,自帶光環和資源,從一出生處在普通人一輩子也不可能達到的位置和高度。他們不必急著使用自己有限的自控和決斷能力,而把這些能力用於發揮更大價值的地方。他們不需要為了生存而時刻謹慎保守、精打細算。
相反,窮人需要不斷地耗費精力在那些瑣碎的且沒有多大價值和意義的事情上,他們把自己的時間、精力和一直耗費在無數次的日常平庸之中,甚至是今天吃什麼菜,這個菜貴5毛一斤,都得仔細考慮。
所以,我們看來很輕易就能做到的事,有些人因為眼界的限制、生活條件的限制、能力的限制,變得困難無比,於是他們過著我們無法想像的貧窮生活,卻無能為力。
再推薦另一本書《貧窮的本質》
以下是書的內容簡介:
窮人如何翻身脫貧
如果你是窮人,腦子還聰明、人也上進,通常有兩種方式脫貧:
1.上大學,哪怕是職業技校(別小看,從服務員到大廚就是一大飛躍啊),大學期間真正努力去掌握實用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成為企業技術骨幹、中層管理之類,這可以脫貧;(後麵條件機緣具備時候開業考慮再出來創業,也就是資源整合)
2.直接殺進市場,整合資源,做生意。當然,這條路肯定也有風險,你可能賠得精光、血本無歸,但也可能走上小康之路,甚至走向人生巔峰(當然概率極小,呵呵)。莫法,你想高收入又不但風險,躺床上做夢去吧。
第一條路是相對穩妥的,前期風險也比較小,後面看自己,如果只想生活小康、衣食無憂,差不多固定在那個層次就行,但如果心有不甘,就需要考慮如何整合資源甚至是自己創業了。
對於普通農家子弟來說,讀大學仍然是個比較好的出路。如果考上一個985、211,也還不錯的專業,那就好好學習,提前做好職業規劃,努力擺脫貧困;如果上的一般的大學,那就更要好好努力啊,因為你已經輸在起點了啊小朋友,認清形勢、正視現實才能督促自己更加努力啊。
實在不行,學門手藝吧,廚藝、汽修、機械維修,掌握一門手藝,好生積累,甚至後面整一點自己的門店,指不定比大學畢業強不少。
要抱怨社會可以,但請先好好努力了之後再抱怨。
尤其是年輕人,只要肯思考、肯努力、踏踏實實,一點一滴地提升,機會還是有的。但是現在很多爛學校的教育太差了,大學生好多自己也是墮落的不成樣子,看看之前那些裸條借貸的女生,不少就是好吃懶做還貪慕虛榮導致的吧(沒說全部)。
網上那麼多的學習資源、優秀的文章,自己去系統整理啊、去思考、去構建啊,什麼學校不行,資源不行,那都是借口,根本原因就在於你這個人不行!!(不好意思,我這人說話比較直接。)
不信,看看自己平時都幹嘛去了?讀了多少書?對於自己專業了解多少?對今後發展有過探索和思考沒?四六級?課外活動?社會實踐?多少拿得出手的?!
第二條路呢,大多數資質平平的人就是做點小生意,不過他們稍微做好一點其實比同層次水平的人打工要強。比如去年回家路上遇到一個老鄉,在成都溫江做點小生意,兩夫妻(估計35-40歲左右)一年收入也有20萬左右,雖然不算很高,但遠超於他們那個層次的打工者了,也超過大多數剛畢業的年輕大學生。
但由於他們眼界、思維和能力的局限,確實很難做大。也有一些慢慢練就成老江湖,遊走於官商之間,依賴各種我們想像不到的手段暴富的,這種不好細說,之前就因為這個被和諧,對一般人也沒啥借鑒意義。
如果你上知乎,看到這篇文章,那說明你不算真正的社會底層。
如果你還在讀大學,請一定好好學習,提升自己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做好職業規劃與求職準備。最重要的是學會自己去有效思考,並勇敢走出去,不斷探索、嘗試和改變、堅持。
你沒法進行長遠的職業規劃,但你一步步踏實走下去,不斷積累和提升,機會真的還是有。
選定一個方向,從「入門-菜鳥-初階-中階-高階-市場化-產業化」這個路線來走,機會還是有。
關鍵是你能否走下去,能走多遠。
延伸閱讀:
什麼決定了你的收入和待遇?此文說透! - 知乎專欄
馮起升:三本學生沒有出路嗎?
馮起升:情商低的人如何提高情商?
思維燈泡(微信公眾號:思維燈泡)
(用思維之光,照亮前行方向)
老娘一場癌症,把老爹在外地當幾年基層領導的積蓄用完了。遇上第二次下崗買斷潮,大病初癒的老娘被買斷。
老爹的小領導觸動了腐敗分子利益,遭到打壓只好棄官保人。從外地回鄉照顧妻小,被已經形成的利益集團排擠了好幾年,只是有口飯吃。
後來這個利益集團成為了行業里的畸形毒瘤,上對中央瞞天過海,下對職員壓榨吸血,中間攔截進京上訪,罷工遊行時有發生。結果是武警坐著卡車上街「巡視」。
再然後,就到了退休年齡。所有的輝煌與成就,苦難與抗爭,也就此畫上了一個富有時代氣息的逗號——疾病吞人錢財,貪官絕人活路,腐敗集團上瞞下欺,快退休了還要為爭取權益和年輕人策劃罷工。
不知父輩年輕時的中國夢會是什麼樣。
但我知道那個當年挑燈夜讀考上成人教育的年輕工人,一定無法料到後面的人生會那樣艱難。
由於涉及到父母的人生經歷,評論區設定為篩選模式,帶來不便還請見諒。
今天我們說說豬的事情。
據我觀察了解,這個世界上辛勞一輩子依舊生活在最底層的人,有兩個最大的共同點:
一是對別人的成功報以蔑視甚至是抵觸的態度;
二是對走向成功的途徑視而不見。
我個人是個從事農業的人。做農業,你可以接觸到各種各樣的人,見得最多的就是底層,就是這種「辛苦一輩子,永遠保持餓不死狀態」的人。
我的養豬場旁邊,也是一個養豬場,場主是個32歲的小夥子,長得很有個性:高、壯、絡腮鬍子,名字叫陳日天。他的豬場外觀比較感人,豬糞會肆無忌憚的自行到處跑,導致周圍住戶都怨聲載道。當年他修建豬場的時候,為了省下一堵牆的錢,直接把屋頂搭在了我農場的圍牆上,雖然我也有點不願意。
他的豬場大概是這個畫風:
你覺得臟是吧?這還不算啥,他的豬圈居然還是簡易棚頂的,西藏的冬天寒風呼嘯,屋頂破個洞,這些體脂含量還沒有人類高的動物,是怎麼熬過冬天的,就可想而知了。
這是西藏的夏天,你們感受一下:
陳日天每天主要的活動內容就是:打掃豬圈、曬太陽吹牛逼、打麻將、吃飯喝酒、打他老婆、日他老婆、睡覺。他老婆是個橫著長的女人,動不動就躺地上打滾,嚎,至於陳日天是怎麼跟他老婆過著打打、日日的生活,並不是本文的重點。
重點是豬。
知乎上的各位,大概都有給貓貓狗狗鏟屎的經歷,但是985、211的各位大概沒有過給豬鏟屎的體驗。給豬鏟屎挺費勁的,我小時候給豬鏟屎過,很累不說還很噁心,而且噁心到什麼程度?你吐啊吐啊,吐一輩子都沒辦法習慣。
陳日天打完老婆日完老婆,就得給豬鏟屎去。如果把這活兒也交給他老婆,他老婆估計就會跑,不給他打也不給他日。
他剷出來的豬屎,都堆在我圍牆根兒上。豬屎這東西,臭,招蒼蠅,而且含有一定量的水分。西藏冬天,白毛風颳得呼呼的,豬屎就會結凍,有一年冬天就把我的圍牆頂垮了。
周圍的人包括居委會的,都有點怕陳日天,否則也不會看著豬屎山越堆越大。陳日天要是能夠活上10000年,估計他的豬屎山能產生可觀的引力,對潮汐和月球軌道造成可以察覺的影響。
但是我不怕他。
他雖然壯,但是不如我壯;他老婆雖然挺會打滾的,但是我手底下也是有小姑娘的,小姑娘雖然不至於躺地上打滾,但是她們有防狼噴霧。
我一腳就把陳日天踢泔水桶里去了,跟上去就是兩工兵鍬。我手下的小姑娘也給力,眼看著陳日天老婆要往地上躺,一個防狼噴霧就呲她臉上了。
養豬場里立馬就充盈著殺豬一般的嚎叫。
陳日天當天下午就推著水泥陪著笑過來給我修圍牆。
我誠摯的邀請陳日天參觀了我的養豬場,並且鄭重的向他介紹了不用鏟屎的養豬方法。陳日天抽了我不少「印象」,泥水匠活兒也還湊合,收拾完圍牆就蹲在我養豬場里吹牛逼。
實話實說,我的養豬場里衛生條件比他家要強得多。
我說到我這個養豬場是不用鏟屎的,陳日天的臉上就浮現出呆傻的表情。我說到我這個養豬場,在西藏一年可以出產三批生豬,300平米一年可以出180頭豬,陳日天已經進入了某種神遊太虛的境界,對我的話基本上沒什麼反應了。
後來他照樣給豬鏟屎,打老婆,打麻將,對一切都無動於衷。我問他為啥不收拾收拾自己豬圈,他說沒錢。我說要不了幾個錢,他說沒時間。然後我就什麼都不說了。
終於有天,陳日天住院了。那天晚上下雪,我的豬趴在墊料床里呼呼睡大覺的時候,陳日天的豬圈被雪壓垮了。有一頭豬就不幸罹患感冒,第二天弄死也不起來吃食。陳日天一時怒從膽邊生,抄起個鐵鍬就跑去揍他的豬。大家都知道,豬,是一種皮糙肉厚的動物,陳日天有種族劣勢。他一腳踩在結冰的豬屎尿上面,來了個屁股向後平沙落雁式——骨折了。
我腦補了一下,那頭豬興許看了陳日天的精彩表演,一下子病就好了。
所以說揍一頓並不是治療豬感冒的正確方法,應該看看是細菌性感冒還是流感,分別打一針頭孢或者利巴韋林啥的。
再後來陳日天就賣了養豬場,回家去打工去了。
在這裡我想用一首歌獻給我多年的老相識:陳日天。
豬!你的鼻子有兩個孔
感冒時的你還掛著鼻涕牛牛
豬!你有著黑漆漆的眼
望呀望呀望也看不到邊
豬!你的耳朵是那麼大
呼扇呼扇也聽不到我在罵你傻
豬!你的尾巴是卷又卷
原來跑跑跳跳 還離不開它 哦~~~
豬,是一種不清真的動物。在這個星球上面,生豬產量最大的兩個國家,分別是:中國和外國。要分得細一點的話,是中國山東、中國河南、中國四川和外國。中國生豬產量達到了世界總產量的50%以上,所以說中國是地球上最為不清真的國家。
我介紹給陳日天的養豬方法,叫做墊料床養豬法,在這裡分享給大家。我弄這個呢,主要不是為了在豬身上掙錢——是為了給我的農場提供足夠的農家肥。
第一步:
去找附近最便宜的農業生產殘渣,比如稻殼、玉米桿、玉米芯、油菜殼、花生殼、菇渣等等。我用的是西藏最常見的青稞桿渣渣和鋸末。
這個是別人的,用的是稻殼:
第二步:
把這些渣渣摻上菌種。有人把這個叫做酵素,為了避免跟女人們拿來喝下去美容的那個東西——主要是細菌的屍體和內毒素的懸濁液——混淆,我們統稱菌種。
這個就比較複雜了,菌種沒弄對,你會頭疼死。
圖簡單的話,你可以去買成品菌種,據我所知主要包括枯草芽孢桿菌、放線菌、乳酸菌和酵母菌。這東西可以直接拌合在渣渣裡面。想要效果好,最好是採集本地菌種擴繁,去竹林、樹林里挖一點點土自己擴繁就行。
你可以用紅糖、土豆泥之類的營養液擴繁菌種,本地菌種和購買的菌種都可以擴繁。擴繁好的菌液是一大盆紅褐色的濃湯,有特殊的香味,面上會有一層白毛。要是臭了就可以扔了。
第三步:
發酵。
把菌種、渣渣、水混合到一起堆成一堆,注意最好不要陽光直曬和雨淋。發酵一星期左右,你挖開渣渣堆,裡面會非常燙手,這時候就可以翻一遍了。把渣渣堆的外面翻到裡面去,繼續發酵一周時間即可。
第四步:
製作墊料床。
把渣渣堆攤開鋪平即可。這裡是你開腦洞的時間,你可以用各種方法節約成本,是需要自己琢磨的一個步驟。
然後你就可以把小豬扔進去了。
這樣養豬的好處是大大的:
一、你不用把大好的青春年華,投入到為豬鏟屎中去,像陳日天那樣。
墊料床裡面的微生物,會把豬屎尿都快速的分解掉。控制好養殖密度,經常翻動墊料,可以讓豬屎尿都被細菌、真菌分解,形成菌塊給豬拱了吃掉。
這樣可以節約30%左右的飼料。
換句話說,就是用巧妙的方法,讓豬吃屎。
二、豬乾淨
豬之所以不清真,就是因為太髒了。你要是渾身屎尿,跟陳日天的豬一樣,你也不清真。墊料床可以讓豬隨時乾乾淨淨的,它們心情就會愉快,將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長膘中去。
三、暖和
墊料床發酵的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熱量。天氣冷了就會發現,豬喜歡把自己埋到墊料裡面去取暖,冬天再冷也不怕了。
注意這幾位:
四、滅菌、殺蟲同時提供了大量的有機肥
細菌這個東西,人類琢磨得還不透徹,不過有一點比較確定了:一個環境裡面如果一種細菌形成了優勢,別的雜菌再想進來就不那麼容易。我們可以通過時不時噴一點菌液的方式,營造並保持優勢菌群,豬就沒那麼容易得病。
豬不清真,還有寄生蟲的問題。讓豬跟自己的屎尿呆在一個環境里,得寄生蟲病的幾率大大提高。墊料床裡面的高溫可以很明顯的抑制蟲卵孵化、殺滅成蟲,打斷寄生蟲的生存周期。
墊料床一年就得換掉,廢棄的墊料是一種非常好的生態有機肥,肥效客觀,數量驚人。我300平米的豬圈,足足為33畝土地提供了充足的有機肥。你還可以拌上珍珠岩、草炭、蛭石等等做成營養土,用於種植花卉、搞基質栽培。甚至可以用於養蚯蚓。
這個養豬法也不是萬靈的。
第一,養不了母豬。
第二,有些地方不適合,比如說夏天會比較熱的地方、地下水位比較高的地方、場主智商不夠的地方。西藏用起來很好,就是渣渣比較貴。有些智商和姿勢水平不夠的場主,會把墊料床弄成死床,裡面的細菌早就死光光了,或者被雜菌感染,長出一堆莫名其妙的東西。
第三,養出來的豬,因為活動量比較高,性格活潑機智,按翻殺掉存在不小的麻煩。建議買幾根電擊器,電翻了再扛走。
墊料床養殖法不限於養豬,實際上養雞、養羊、養牛都是可以的。尤其是養雞,有著獨特的優勢和好處,雞屎可是比豬屎臭多了。
至於養貓、養狗的朋友,你們還是老老實實鏟屎去吧,你就是這樣居心不良琢磨你家主子的?
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我的專欄:圍農夜話 - 知乎專欄
上乾貨。怎麼改變赤貧的命運。是赤貧啊,要是您已經每月吃喝不愁了,就不用往下看了,沒什麼幫助。
先說原因,原因也許千萬種,但深層次的原因知道了又能怎麼辦呢?對於在底層的人來說,這改變不了任何事。
從我媽媽幫一些被丈夫拋棄的單親媽媽脫貧的事情上認識到了一件事。很多人之所以一直窮不是因為他懶或者蠢,他就是單純的不知道該做什麼。
現在來講講我媽幫別人的列子。
在草原婚姻關係並沒有那麼牢固,比如哈族和蒙族這些。我生活的地方有不少女的離了婚,帶著孩子和老人,生活不能叫窮,應該叫家徒四壁。一些女人往往為了糊口會給我媽媽打工,但旅遊業是季節性的就夏秋兩季。到了冬天初春的時候這些女人就失去了經濟來源,也不知道該去幹什麼家裡甚至連土豆都吃不起。
如果是在大城市的老闆,僱主和被僱傭的人關係就是,你來我發工資,你不來了就跟我沒關係了。但在草原僱傭關係還帶著很陳舊的觀念。舉個例子,我父親僱傭了牧工,往往意味著僱傭了他一家,牧工的兒子娶妻,女兒上學,家庭矛盾什麼的都會由我父親過問或解決。自然的我媽也會為這些常年夏天來幹活的女人找好冬天求生的活計,如果找不到也會給她們借錢(實際上是要不回來的)保證她們可以過冬。
這種僱傭關係導致我媽能深入了解這些單身媽媽的不易。
比如我媽幫的第一個阿姨。
一個維族阿姨。當時她丈夫家暴,離婚時有一個在上初中的兒子和一個三歲的女兒。按照教義她本想忍忍就過去了。畢竟這個阿姨沒有爸爸,是她媽媽不能生育領養的孩子,老媽媽年紀大了喪失行動能力和她住一起要她丈夫養,這個阿姨漢話說的不好,也沒上過學,除了伺候丈夫啥都不會,離開了丈夫就等於喪失了生活來源。日子一天天熬,結果他丈夫的家暴從只是喝醉酒打她,變成了沒喝酒也打,大人小孩一起打。這個阿姨決定就算當乞丐也行,下地獄也無所謂,這個日子不過了。離了婚,孩子老人全歸女方養,房子是阿姨媽媽的所以還是她們住。生活來源是老媽媽每月三百塊的養老金還是啥的。基本一年四季只有土豆
總之,她來我媽這幹活了。特別勤快,特別老實。
有一天這個阿姨來求我媽給她兒子找個差事。我媽說你兒子不是才初中怎麼就不上了。阿姨哭著說沒辦法供不起,男孩子當個保安什麼的可以養家。我媽說,餓死也要供孩子讀書啊,要不然以後咋辦,老了咋辦,等死嗎?我來給你找個糊口的營生吧。
阿姨啥都不會,唯一能拿的出手的就是兌奶茶和包包子。
我媽說我這裡活兒結束之後就去支個攤子賣包子吧。
首先是找地方。牧區沒什麼上班族,人流大的地方就是小孩上學的地方,商場門口,美食街政府門口這種地方。各種攤子也都堆到這些地方。
我媽說,美食街不行,人家來了就是下館子的,沒事買倆包子幹啥。商場也不行,商場樓上有餐廳,而且城管喜歡來掃蕩。
最後我媽說早中晚放學上學的點去學校。
半下午的時候要是沒賣完就去跟前地下街出口賣。
這兩個地方的人消費能力都差不多是一個檔次的。
然後是做包子。
1.你這包子要大。
2.你這包子要包得好看。
3.從蔬菜批發市場一次進大量菜,買活羊自己宰,去麵粉廠門口批發麵,用量壓原材料成本,而不要為了降低成本壓縮包子質量。這樣弄一個月成本不到一千五百塊
4.自己剁餡,不要絞餡。一樣多的肉,肉粒吃起來有口感,看起來多且實在。
學校門口買吃的多,包子也不少,現在到怎麼賣。
1.定價。不用算,別人買多少你也賣多少,不要高也不要低。千萬不要為了搶生意壓低價錢,因為你孤兒寡母惹了人你們應付不來。
2.拉人。學生的錢最好賺。首先,不要穿鮮亮的衣服,不要化妝,衣服要單色樸素乾淨,指甲剪乾淨,頭巾包好,做小本生意最忌諱不接地氣,你一身艷艷的,看起來就得不到買家信任。什麼程度的打扮好呢。就是比如一個家長接孩子晚了,會說,你在那個買包子阿姨那等我。那就算合格。
3.回頭客。那種雙手遞錢,動不動鞠躬的事是有點檔次的飯店才搞得事。你賣個包子也這樣就流於形式了,要咋做呢,要讓別人覺得你就是個實在的老實的鄰居大媽。搞活動不如偶爾白送。前面的讓人覺得自己省了錢而已,家家都一樣。後者卻讓人記住了你的好和實在,白送也講究,類似,最後兩個了,都給你裝上吧。啊呀,沒白菜餡的了,給你多裝兩蘿蔔的吧,又來了?我新搞了一個葫蘆瓜餡的送你兩嘗嘗,要考試了吧,素的沒營養,送你個肉的類似這種。小孩忘帶錢了就給賒賬,爸媽接的晚了就給看看孩子。這樣雖然壓低了利潤但是贏得了人氣。如果只是有人氣了也是沒有的。因為你還是吃虧了,還是沒掙錢。生意人,有名聲沒利潤是沒有意義的,你的目的是賺錢,不是搞慈善。所以有了下一步。
一些孩子中午不回家吃飯,但是學校飯又難吃,所以一些孩子就會滿大街買吃的。到中午的時候在攤子旁邊支個桌子,吃包子送碗奶茶喝。爸媽還可以在這一個月預付幾百塊,防止孩子把錢胡亂花掉。同時,我媽媽在冬天的時候叫這個阿姨到家裡給她放做麵食,小菜這些的視頻,她一邊學,一遍給我家做做飯打掃打掃衛生,我媽管她和家裡孩子老人三頓飯。
這樣,這個阿姨,暑假的時候給我媽媽打工,小孩上學的時候賣包子。每年的收入足夠支撐孩子上學,老人看病,冬天沒生計的時候生活了。
到她大孩子上高二時,困難又來了,雖然生計解決了,每月平均下來能有三四千的收入了。但她大兒子上大學,小女兒也入學了,老人的病越來越多,日子又難過起來。
阿姨千辛萬苦攢下來的一萬塊(快七年攢了這點錢)我媽說租個地方吧,開館子吧,別心疼錢,心疼人。想想你要是不下這個心,你兒子沒學上還能幹體力活,你女兒咋辦?和你一樣靠男人活著?
阿姨狠狠心又賣掉了家裡的養的雞,鵝,自行車,結婚留的首飾,院子里長了不知道多少年歲的樹,能換錢的都換了,又找人借了錢。(沒好意思找我媽借)湊了不到一萬八千塊錢,三個月房租費加基礎東西置辦畫的一毛不剩,凳子桌子都是借的,廚師服務員就她一人和放學的兒子女兒。背水一戰了基本上。
因為積累了快四年的人氣,館子開的很好,她忙不過來,往往就說你自己拿,別人吃完了,她就問,你吃了啥,算了給我就行。其實她算了,但是要讓對方覺得自己信任他,要是對方算錯了,或者少給了,她就直視對方眼睛補一句,我相信你,然後果斷收錢。來接孩子的家長輕鬆聊天。有人問她為啥沒人幫忙,丈夫呢,之類的就直白的說情況。不要掉淚,不要哭訴。就說為了孩子,累死也值了之類的。對有孩子的家長來說特別有殺傷力。這些套路是我爸教的,什麼起步類生意都能用到這些套路。
到了我上大學的時候,這個阿姨的店裡花樣已經很多了還雇了一個廚師,兩個幫工,大兒子考了個三本出來趕上武警擴招就進去了。二女兒除了上學還報了舞蹈班學舞蹈。
在我快工作時,這個阿姨的大孩子已經結婚了,對方是個老師。女兒去了內地上學去見了內地的世界,是她們祖孫不知道多少代,第一個出省的人。一家人也搬了新家,住了樓房。
這個阿姨在十年間真正意義上改變了自己的命運。
她還是十年前的她,一樣勤快老實,什麼都沒變,只不過有人告訴她你這樣下去不行罷了。對於赤貧的人來說,你說的再多,不如指條生路給人家。
先更新這麼多,我媽幫的人多,因此拿了n多民族團結或者婦聯的各種最美xx或者三八紅旗手這種稱號。要是大家覺得有用,可以再更新幾個阿姨的故事。
不過這些都是比較初級的求生經驗。可惜沒合適的題目,要不真想講講我家破產到二次創業的故事,以及我父親輩叔叔姑姑們,下海經商,起起伏伏的那些故事
這個問題和很多30~50年齡的段,仍然生活在題主所謂的"社會底層"的人聊過.
他們(一部分)在30歲前,也向你一樣,為了夢想,財富,出去闖蕩,比如題主說的"建築工人,工廠保潔,快遞員,保安,司機"等等
但是當步入中年,尤其是成家之後,(大多數)人的重心會發生轉變.
"求穩定"是大多數人的渴望,在成家,尤其是有了小孩之後.
有一年我家裝修,請來一位40歲(左右)的師傅,他年輕時是建築工,跟著一個師傅學了瓦工手藝,35歲(左右)的時候用自己的積蓄開了一家裝修店,但是由於行業競爭過於激烈,他的生意並不景氣,至今仍然過著不算富裕的生活,但是他把老婆孩子接到了這座他年少時夢寐以求的大都市,他一家三口不算富足,但是穩定,儘管沒有錢,門面也是租的,但一日三餐不愁溫飽.
讓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和我說,他的人生追求就是這麼多,年少時想學一門養家糊口的手藝,實現了,
想有個穩定的家庭並,實現了,
想有一間自己的裝修店,也實現了.
現在他想有一輛可以拉貨的箱貨,他正為此努力攢錢.這讓他很充實.
他說,他很滿足.
【一】
挺好的問題,強推樓上 @邏格斯答案中推薦的那個片子,以及樓上 @LeoLyu的答案中的這句話:
在這個金錢社會中,收穫並不與付出成正比,而是與付出的稀缺性成正比。
【二】
講點親身經歷吧:
JD剛畢業的時候,我去了一家香港的律所工作。
剛進去的時候完全被同事的工作時間嚇到:隔壁辦公室的小姑娘每天工作到凌晨2.3點,第二天早上8點回公司繼續工作(當然,那會剛好最忙,平時也忙但不至於這麼誇張)。一個人同時可以負責4-5個活躍項目(我們一般是同時1-2個活躍項目,忙的時候最多3個)。
其他的同事雖然沒有她那麼拼,但是工作到凌晨、第二天10點不到回到辦公室、在此之前通過工作手機不斷工作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當時的我很天真的覺得:大概這行就要像他們這樣努力和有能力,才有出頭之日吧。這種國際化律所,可能大家都是這麼拼的。
不過,大約過了半年,我發現事情並非如此:
上面說那位每天工作的凌晨2.3點,第二天早上8點回公司的小姑娘要去讀書了,跟所裡面商量回來的職位。
本以為這麼勤奮肯乾的小姑娘所里肯定會支持讀書資金+升職(行業慣例),誰知道所里只肯出一半的學費,並且表示:如果到時候不回來,要賠違約費;而如果到時候回來,升不升職要看她自己的表現(意思就是,我們可不會保證給你升職)。
而另一位特別拼的大陸同事是個剛成家的男律師,專門負責所裡面誰都不願意碰的內地小公司業務。而這種公司一般不太規範,所以破事特別多。睡得絕不比上面那個小姑娘多多少。甚至有3天加起來只睡5個小時的記錄。
而這樣一個律師,當他已經因為尿血住院的時候,所里聽說之後做的第一件事,不是讓他好好休息,而是第一時間派人把自帶wifi的電腦送到他病房(讓他在那工作)。
雖然他當時抱怨「太不把人當人看了,我要辭職!」。但是出來之後老闆象徵性地說了幾句好話,又邊抱怨邊工作了。
而作為對比,我隔壁辦公室有位韓國「歐巴」,算是全所最逍遙的人。
沒有人管他每天什麼時候來公司,也沒人管他什麼時候走。就我觀察,他常常中午或下午才來公司,工作個一兩個小時就走了。周五經常在自己辦公室打迷你高爾夫和喝紅酒。老闆看到了不僅不說,還時常主動跑過去跟他聊天。
而當他表示他要離職的時候,所里還拿出了豐厚的「加工資+升職」的條件,在挽留不住的時候,甚至請求他好歹推薦一個跟他能力差不多的人來接替他的位置。
【三】
你可能會說,前者努力,後者看似輕鬆,那原因就是前者沒有能力,後者有能力咯?
但以我的了解,不少很辛苦的內地律師都很有能力,做事情頭頭是道,對下屬好,對顧客有禮也有立場,甚至在拍上司的XX的時候都能做的很好。
但為什麼這些人沒有更好的待遇?
我後來終於明白過來了,這崇洋媚外,也甚至不是歧視,決定你待遇的其實最重要的,不是你有多努力,甚至也不是你有多能幹,而是你的位置有多不可取代。
以上面那個小姑娘為例,雖然她一個人能幹兩個人的活,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和身體的變差,市場上未必沒有更鮮活更好學更拼的新人來取代她的位置,工資多一點少一點也就是幾萬塊的事,對於一個大律所,這真的是小數。
而對於後面那個男律師來說,雖然他做的事相對更有一些價值(因為除了他沒人願意處理那些小客戶),但換個角度,給足了錢,願意做並且能做他這個位置的人也不少。而且就算沒人願意做,所里不做這些小客戶,最多損失一些收入,壓力大一些,也不算是太大的事。
而對於最後那個韓國歐巴來說,就算他什麼都不做,但是他的存在本身就代表所里有負責韓國業務的人,這樣所里說自己是一個「國際化律所」才更有理由。而找遍整個香港,能做這種業務簡歷又足夠好看的人還真的不多。因此,哪怕他比起上述兩位來未必更有能力或者更努力很多,但他的待遇卻無疑好了很多。
【四】
你可能會說,作者你跑題了,我們在討論為什麼有人辛苦一生,依然活在社會底層。但你說的這些人,距離社會底層都非常非常的遠。
但其實對於任何階層,邏輯其實是一樣的,不是嗎?
之所以非常努力也賺不到錢,甚至有能力也賺不到錢,一個很可能的原因就是:雖然你很厲害,但是我很容易就能找一個人把你替代了,所以我(社會、老闆)不需要對你太好。
而可惜的是,你如果想有自己的稀缺價值,比如說你想像莫言那麼能寫、張大千那麼能畫、李玟那麼能唱,離不開的是充足的前期投入。
即使不說的那麼能幹,即使底層的人想要當一個普通的小白領,那一般也是需要前期的教育投入的。
而底層的人,往往缺少的就是進行前期投入的能力。
或者是乾脆沒有資本進行前期投入,或者是雖然有資本,但是不敢冒風險(大學畢業也可能找不到工作!),所以不會進行前期投入。
而沒有前期投入,往往就只能進行一些替代性很高的工作,而結果就是一個死循環:沒有積累-無法投資-無法變得稀缺-無法積累。
【五】
能上知乎的人,大約底層不到哪裡去,而回答這個問題,其實是答主想要分享一點(可能是錯誤的)人生感悟:
正如我上面說的,稀缺性原理不只是對於底層,其實對於我們所在的階層也是如此。
對於很多剛畢業的大學生來說,往往面臨的道路就是成為一顆合格甚至優秀的「螺絲釘」,而我們往往有一個迷思,就是只要我足夠努力、足夠能幹,我就能過得更好。
這句話其實也沒錯,螺絲釘的好處,就是在哪都能用上,所以成為一顆合格甚至優秀的「螺絲釘」能保證你過得不錯。
但因為網路,我們又往往看到了很多暴富的人(而這些人感覺也就是普通人),而這讓我們很不平衡,他們也沒有很努力,他們也不覺得很有才華,但是他們憑什麼掙得那麼多?
其答案也是在「稀缺價值」。他們很難被取代,因此你我和社會得對他們好一點。
所以,如果你想過得好一點,你可以選擇做一顆合格甚至優秀的「螺絲釘」,但如果你想要過得很好,那你大概還是要有一些讓別人難以取代的地方。
而說出這麼一點不算全面也未必算是成熟的看法,也是希望,看到這個答案的諸位,可以在追求成為一個優秀的「螺絲釘」的同時,考慮一下如何增加自己的「稀缺價值」,從而讓自己過得更好。而不是一直迷茫「為什麼我努力又能幹,但是生活並沒有善待我」(別誤會,我說的是以前的我)。因為財富的分配方式
資本的酬勞遠比勞動的酬勞要高得多
所以,累死累活永遠都只能處於被支配的地位
但這也是前期積攢資本的唯一方法
因為有了你這一代勞作獲得的剩餘資本
你下一代就有了除勞動這一方式以外用資本獲利的選擇
如此循環,階級流動也就產生了
當然,前提是你足夠幸運
––––––––更新線––––––
有的人不太能理解我的答案,更新一下做點補充吧
其實可以有用知乎來進行簡單的不完全類比,以此來幫助理解
知乎里每個人的被關注量都不同,如果以被關注的人數比作原始資本,以回答問題作為投資,則收到的贊數可以等視為投資所得,則你會發現
知乎大v在每一個問題里的答案,只要政治立場,三觀不出問題,就會有一堆人點贊感謝和關注,而同樣的情況移植到0關注的普通人中,則贊數相比之下是寥寥無幾。
所以這道題可以這樣看,為什麼普通人回答一堆問題後,贊數還沒大v回答一個問題多?主要是我國人民心目中底層的門檻太低了,真正的底層,當然是要用百分比來算的。如果你已經超過了50%,自然也就不底層了。想想我國才有2%左右人需要交所得稅,就算這些人老婆都不上班,再加上少數可以忽略的收入低但是資產多的,所以如果你交所得稅了,你就至少站在5%,which is definitely 頂層。
當然了,中國人這麼多,5%也有七千萬了,不覺得自己有錢只是一個幻覺,因為你們根本不把剩下的12億人當人(逃
有人說中國偷稅漏稅的人太多,不過這並沒有關係,只要你不全部都漏,那哪怕你只交了一塊錢,也是被統計進去了。所以我是相信這個數字的。辛勞一生,仍然生活在底層。
原因有很多,我感觸比較深的是下面這個原因:
因為他們不願意做少數人,
在每一次人生選擇的時候,都按照同一圈層的大多數人的生活為參照。
走著走著就停下了。
在中國這個封建的家族的,相互融合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關係圈中,
大多數人會施加影響,有意無意地產生干擾,拖拽住想往上走的人。
「上什麼學,還是早點學個手藝的好」
「能穩定了,還折騰幹什麼」
「你為什麼要和別人不同」
意至不堅強的常常被拖住。
就象泥潭一樣,陷在裡面。
只能看到眼前,看不到遠方。
每日把時間和精力都花在解決眼前問題上,
漸漸地就失去了哪怕一點點的選擇權。
人要做出選擇,是需要空間的。
必須要承認,一個人的出身環境,決定了最早的生活參照。
本就在底層的,生活參照就是底層的。
周圍人是怎麼生活的,你就會自然地認為自己也可能會這樣生活。
出身在農村的人,自然就覺得能學個泥瓦匠、木匠就可以了。因為大部分人都是。
出身在小鎮上的人,自然就覺得能去管個路燈,當個營業員,就可以了。因為大部分人都是。
這往往是在初中和高中階段,就確定的。
不管怎麼樣,要先相信,真理不是在群眾那裡。
大多數人都說好的,一定有泥潭。
-----------------------------------------
作個說明:
知乎上大多數人應是80後90後,我是70後。
我們經歷過高考錄取率極低的時候,錄取率低意味著什麼?
意味著大部分人異常辛苦地上了高中之後,不得不回家務農。
高中對於大部分人來說,只是推遲務農的時間而已。
因為太難,很多人早早就放棄,有些人初中就放棄了。
放棄之後,大多數人隨大流,趕緊找個能養活自己的事。
但是,有的人即使放棄了,也折騰,比如:掏光家裡的錢,去學個駕駛員。或者,拒絕早婚,堅持把所有錢拿出來做點小生意。
要知道,在那個年代,這樣做還是需要極大勇氣的。
當然最令人糾結的是,有些上了高中,學習不錯,高考分數還挺高,換了在北京可能就上985了,但是,在一個人口大省的農村學生,只能去當個建築工人。
眼看著自己錯失的是缺少教育的虧,於是下定決心要供小孩得到充分教育。
然而,自己的小孩馬上碰到的是階層固化的坎。
時代的發展比個人的發展要快得多。
自己當建築工人二三十年的努力,比不上城市郊區農民一次拆遷。
自己小孩的起跑線又一次落後了。
不僅落後,還會遭到精英階層的嘲弄。
只能寄希望於自己小孩的承受力超過常人。
因為——「努力程度」和「社會層次」,這兩者壓根就沒有一丁點的直接關係。
努力程度+運氣+正確方向=成果 成果X資源轉化率X可持續性=增量 增量+存量=社會層次
因此,很多人辛勞一生,但是他們要麼方向不對,要麼運氣太差,要麼是三天打魚兩天晒網,要麼出身太低——只能生活在社會底層。
舉幾個例子吧:
撿廢品的老王每天都努力地撿瓶子,可惜全市爭創衛生城市,扔垃圾重罰,沒人敢扔瓶子,一天撿不到幾個——這個是運氣問題;
撿廢品的老王決定放棄撿瓶子,改撿瓶蓋,然而瓶蓋不值錢,撿到也賣不掉——這個是方向問題;
撿廢品的老王搬到臨市重操舊業,這裡地面髒亂,空瓶子有的是,可是他撿一個只能賣幾分錢,一天收入幾十塊勉強溫飽——這個是因為他沒有資源,所以轉化率太低;
撿廢品的老王學會把空瓶子做成工藝品,每個賣兩塊錢,還在街頭擺了攤。從此,他變成了擺攤的老王,一天能賺100多塊,可惜一個月就被城管趕走了——這個是因為可持續性太差,無法積累財富;
擺攤的老王摸清了城管的出沒規律,從此長期流竄於幾個鬧市區,他終於有了每個月幾千元的穩定收入,幾年下來省吃儉用攢了10萬塊錢。然而,這樣一個人,在知乎er眼裡,也無非是個「社會底層」——雖然他有了一定的增量,但是存量幾乎為0,所以也只能如此了。
而在幾千公里的另一個城市裡,還有一個小王——為人低調的網紅小王,大名王思聰。
小王看起來就沒有老王那麼辛苦了。他每天的生活是各種愛好,包括養狗,秀美女,玩遊戲……然而,他卻生活在社會頂端。他花起錢來毫不猶豫,賺起錢來也一點都不含糊——
僅僅幾天,說了幾句話,收入就是23萬多,頂的上擺攤老王半輩子的積蓄,這是老王永遠都想不到的吧。
王思聰為啥能站在中國社會頂層呢?按照開頭的公式,我們不看努力程度,往下說:
運氣好壞?還用說嗎!
方向正確?我們看看他的方向!投遊戲投出上市公司,投電競投出世界冠軍,投直播做出熊貓TV,方向上樣樣壓中風口!
資源轉化率怎麼樣?背靠他老爹的萬達集團,投資直接投出生態鏈,個人粉絲無數又節省千萬廣告費,資源轉化率無人能比;
可持續性?只要這些資源一直在,王思聰就能一直走下去,這個模式受不可抗力的影響非常小,可持續性夠強;
好了,我們不去看努力程度,也不看存量——僅僅以上這些,基本上已經能保證王思聰能擁有長期的正向現金流了。
問題在於,哪怕現金流赤字又如何啊?!!人家有個好爹啊!
拼不了增量,人家可以拼存量啊!身價將近2000億元,哪怕0資產收益率,每月凈消費1個億,100年之後,萬達還剩下幾百億啊!
明白什麼叫做「很多時候,你所拼搏的終點,卻只是別人的起點」了吧……
把上述的公式都理清楚之後,你就會發現一個驚人的事實——所有因素對於社會層級的影響,排序其實是這樣的:
存量&>可持續性&>資源轉化率&>方向&>運氣&>努力程度
存量才是決定社會層級的關鍵。之所以把可持續性排在第二是因為它比資源轉化率更關鍵。搶銀行,資源轉化率高到逆天,一桿槍=500萬,然而可持續性幾乎為0,又有何用?方向雖然關鍵,但是只能屈居第四(有可持續的資源供給,可以不斷找方向)。運氣的影響偶然性強,未必有可比性,排在倒數第二……
而所謂的「努力程度」,就只能放在墊底了。其實,即便把它放在墊底,也有點太抬舉——因為「努力程度」本身就是無法量化的事情。
高考衝刺志在奪魁是努力,沉浸網吧電競爭霸難道不算努力? 走街串巷汗流浹背是努力,運籌帷幄馳騁商海難道不算努力? 十年一日加班工作算努力,投身藝海苦練歌喉難道不算努力?
王思聰的生活看起來引人羨慕,然而你真的敢說,他就不努力嗎?
一個人有多努力,往往只有他自己知道。我只知道:以王思聰的社會層次,努力程度不過是錦上添花。
而相比之下,對於大多數人而言,如果你所擁有的只有區區「努力」二字,對於改變社會層次,已經無濟於事了。
最後,歡迎大家關注我的公眾號:孔慶勛(cyjxs100)。
http://weixin.qq.com/r/f0TL07-EguL9rfuw9xFt (二維碼自動識別)
貧窮最大的原因,是貧窮。這話聽著有點循環向,那麼我們換一個說法,那就是:「當一個窮人」這件事本身就是一件很貴的事情。
比如從現金流的支出上說:
1)窮人要支付比富人更多的錢才能買到同等數量的「尊嚴」
隔壁村張三結婚的彩禮錢,包個500,太寒磣,畢竟自己都進城打工好幾年了;家鄉鄰居家生了胖小子,湊個吉利紅包,不給個888拿不出手;農二代進城,第一次見識了聲色犬馬的浮光鏡,擠著地鐵吃著盒飯,試著努力買上幾個腰上掛著的 手上拎著的 燙金的logo來武裝自己的尊嚴。而一個有錢人,就算一身假貨也不會有人會多問半個字,甚至穿著拖鞋就去參加同學聚會。若有心擺起排場,花掉的錢也不過是自己家產的九牛一毛,他們可以在「尊嚴」這筆消費上較之窮人省下大量金錢。
2)窮人購買商品的邊際成本無法攤薄
窮人因為現金流緊張,永遠只能用小額多次的方式來購買人世間的各種物資和服務,這種購買方式往往是最貴的;而有錢人可以憑藉一個很大的購買量獲得充分的折扣。更不用說,窮人無法購買高質量耐用品,而在低值易耗品上浪費太多寶貴的錢。
3)窮人難以獲得真正意義上的稅務優惠
中國稅收總額的百分之60來自交易稅和間接稅,如增值稅和消費稅等。而這些稅種在發達國家一般只佔20%。中國政府在事實上對窮人徵收了比富人更高的稅率,因為恩格爾係數較高的窮人會將其收入中的更大的份額用於家庭消費。 此外大部分工薪階層承擔了個人所得稅,而有錢人擁有自己的公司,私人的各種開銷都報在公司的成本與費用中抵消企業所得稅。很多合夥制企業還會和稅務局單獨談判出一個優惠稅率,導致富人實際承受的稅率往往比真金白銀往外掏的工薪階層要低得多。而國家提了那麼多年的個稅調整(包括個稅起征點的提高和最高稅率覆蓋面的擴大),其實僅限於中產階層內部的減負和收入差距的縮小。
再從現金流的獲取上說:
4)窮人的資金成本更貴
窮人即便獲得貸款,也在人生一個比較晚的階段。而房貸可能是一個普通人能獲得的最低息和最大額的「人生啟動資金」。不僅如此,就算你能取得貸款,即便拿到的是一模一樣的錢,你也會付出比有錢人更高的資金成本。在一個完全自由的金融市場上,想像一下王思聰去貸款1000萬,會需要抵押物嗎?他臉上就寫了無風險三個字,而你去貸款同樣的錢,銀行會收取你一個很高的利息,因為你沒有一個好爹,你違約風險高。而在一個利率不自由的金融市場上你可能壓根就沒有獲得貸款的可能,出再高的利息也可能沒有銀行給你錢,你只能去借高利貸,於是資金成本上升得更高。
5) 窮人無法承擔風險
一個公式就能很簡單明了的解釋這一點:2-1= 1 = 10-9,如果一個人維持基本的生活只要1元,那麼富人家的孩子出來闖蕩,能接受的downside是10元變1元,而你只能接受50%的損失就必須停止。因為無法承受風險,所以窮人往往無法獲得更高的收益率,而這必然會使你在社會的財富競賽中變得(相對)更窮。
6)窮人必須出售時間來獲得金錢
富人可以用金錢來購買時間。如果窮人恰巧處在財富積累期,這種出售時間的買賣,其機會成本實在是太大了。如果窮人家裡的長輩恰好染上惡疾,那將是滅頂之災,富人可以去找護工,而窮人家的孩子會花費更多時間在照顧家中生病的長輩,這些時間都是浪費的機會成本。有可能在一次又一次被迫的時間浪費中,有些人生的機遇,就這樣白白流逝了。
其實最令人難過的,並不是辛勞一生,卻仍然生活在社會底層。而是那些努力的人,跌跌撞撞,幾經摸索,終於沐浴到一縷微光,猛一抬頭,卻發現這玻璃之上的月亮,只能看,不能摸。
貧窮的原因,是貧窮。香港的電視真人秀《窮富翁大作戰》或者可以說明這一點。
參與香港電台真人秀節目《窮富翁大作戰》拍攝的一天,黃傑龍為了節省車費走路回家,恰巧在旺角看到一家餐廳正在發放已經由好心人付過錢的盒飯。這位養尊處優的香港連鎖餐廳老闆走上前,領了一份免費的晚餐。他發現,「原來在香港大約有10家餐廳在提供類似的服務」。
參加節目拍攝的4天時間裡,這位生活優越、受過良好教育的二代企業家成了超市的小工,每天收入僅50港元(約合39元人民幣),只能住在沒有窗戶的房間里。
「公寓被分成5個隔間,沒有柜子、風扇,也沒有電視。生活在這裡的人們在勞作一整天、筋疲力盡後,甚至沒法得到充分的休息。」他告訴香港《南華早報》,「幸運的是,我到的那天,有位女士借給我一颱風扇。那天是我的生日,這颱風扇是最好的禮物,我可以在流通的空氣中睡覺了。」
節目組如此安排,並不是為了挖苦富人取樂,而是希望以一種全新的形式探討日益嚴峻的貧富差距問題。
據聯合國發布的數據,香港的貧富懸殊居亞洲第一。香港社區組織協會亦表示,2012年,該地區的貧窮狀況正在惡化,貧困人口上升至126萬,為歷來最高數字。幾十年來,原本橄欖型的社會結構已慢慢發展成M型——富者愈富,貧者愈貧,中間的中產者出現「塌陷」。雖然有人對節目嗤之以鼻,批評它只不過是一場政治秀,但《窮富翁大作戰》還是成功推動部分商界人士關注貧窮問題。
對於黃傑龍來說,體會是切身的。最近他發現自己餐廳的員工躲在角落睡覺時,就比以往寬容了許多——「過去,我肯定會非常生氣,但現在我明白了他們的艱難。」他在顧客看不到的地方專門設置了一個區域,允許睏倦的餐廳員工小睡片刻。黃傑龍承認節目改變了自己的視野。這位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商人,「雖然沒有在4天的拍攝後變成共產主義者,但至少已經成為一個富有同情心的老闆」。
前投資銀行家、現烹飪導師陳彥琳則在節目中,與低收入家庭共同體驗了在臨時住房裡的生活。她不僅要照顧兩個小孩的飲食起居,還要到酒店上班。酒店每天丟棄的大量食物,讓她對浪費有了更深入的反思。
「香港是美食天堂,但食物分配不均,以前我覺得廚餘是環保問題,現在認為珍惜食物是舌尖上的責任,享有食物是舌尖上的權利。」她告訴香港《大公報》。
前建築師、現在經營連鎖咖啡廳的廖偉芬,也與住在臨時住房的一家人共同度過了幾個夜晚。
「住在那裡的人沒有永久性的居所,他們不知道下一個打擊非法建築行動的目標是否就是自己。」她說,「他們生活在持續的恐懼中,因為隨時可能被迫搬出去。我的鄰居不敢要孩子,因為他們的未來是一團迷霧。」
「讓富人像下層階級那樣生活,能讓觀眾從細節上理解貧困意味著什麼,其中蘊含著怎樣的絕望,而不僅僅是一個概念。貧困意味著度日艱難,沒有出路。」節目監製王祿霞告訴《南華早報》。從體會「窮滋味」到解決「窮問題」
一天,有錢有閑的全職太太茜茜被女兒問了一個問題:「窮」字應該怎麼寫。
對於大部分物質富裕的香港人而言,貧窮是件聽聞多於感受的事,更何況茜茜的女兒算是含著金湯匙出生的孩子,父親是銀行高管,她在九龍最貴的國際學校讀書,講英文比中文還流利。
茜茜一筆一划地向女兒解釋:「窮字是上面一間屋,屋下一個身,身子還得弓著,連睡覺也不能把身體伸直。」這是有錢人茜茜對於貧窮的想像。
為了體會真實的「窮滋味」,茜茜決定參加《窮富翁大作戰》,去茶餐廳打工。幾天時間,她「把一輩子的碗都洗了」,累得死去活來卻毫無辦法,因為「窮人是沒得選擇的」。
2009年,《窮富翁大作戰》第一季在香港播出,參加者非富即貴,卻得交出所有的現金、信用卡,感受真實的赤貧生活。殊不知,一開始,為了尋找合適的人選出鏡,節目組耗費了近半年時間,因為大部分有錢人不願意拋頭露面,擔心被綁架,擔心公眾形象受損,甚至背上政治作秀的黑鍋。
但到現在,《窮富翁大作戰》已成功播出了三季,共有16名富人及他們的親屬參與其中。在2011年的第二季節目中,富人們開始思考一個問題:貧富到底由誰決定?是社會資源分配不均,是懶惰,還是命中注定?
在奶茶店打工的名流之後周國豐,一連幾個小時打仗似地調奶茶,偏頭痛發作,思維都停滯了,「像齒輪在轉,看不到任何前途」。掃大街的新民黨副主席田北辰發現,自己只能考慮下一頓飯怎麼解決,已無力計劃將來如何。在貧富強弱懸殊的情況下,弱者只會越來越弱,單有鬥志沒什麼用。
更嚴峻的現實是,由於沒有足夠的金錢和精力培養孩子,貧窮就像世襲般遺傳到下一代,「跨代貧窮」開始成為香港的關鍵詞。
茜茜的女兒從小就坐飛機環遊世界,貧民窟的孩子卻連香港的地鐵都不會搭乘。「如果他們在跑100米比賽,相信我女兒的起跑線超前他們200米。」她感慨道。
到第二季節目的最後,富人們無一例外地選擇了最悲觀的第三個答案——命中注定,因為貧困的生活只能「將鉛筆越創越短,而不是越創越尖」。
於是,在2013年播出的第三季中,該節目第一次「突破前兩季著重體驗貧窮的範疇,要求參與者多走一步,提出改善方案」。
傳送門:窮富翁大作戰_視頻在線觀看
這個世界是公平的——某種意義上,這是個徹底的謊言。
要是這麼說,那你在公司最勤勞,就可以是CEO了?顯然不可能。
你讀書最用功,你就可以拿獎學金?顯然不是。
付出終有回報,只能是最直接的因果關係,凡是超出一個環節後的,都不再有絕對的因果關係。
譬如,你最勤勞,那麼你必然最辛苦——這是公平的。至於你會得到什麼報酬和待遇,那就不知道了。
你讀書最用功,你必然看得最仔細——這是公平的。但是是否成績好以及是否可以拿獎學金,天知道。
你幹活最多,如果是計件制,那麼薪水最多——這是公平的。但是,你是否會升職是否會生活更好,天知道。
佔據頂層的永遠是一小部分,絕大部分人在金字塔底層。金字塔結構決定了絕大部分人再努力也只能處在這個位置。
宏觀上看,就是這樣。個人有可能通過努力提升,但是大部分人必然依然在金字塔中下層。
你個人的這種上升改變,並不會改變金字塔結構,這個金字塔依然是這麼個形狀,依然有這麼多人在下邊,這麼點人在中間,以及上面。
這就好比211、985,哪怕所有學生都努力了,始終只有這麼點人可以進去,其他的都墊底了。
發達國家和不發達國家的差距,就在於發達國家金字塔的底部海拔線,是不發達國家金字塔的中部甚至上部。但是,這個形狀不會變,就這樣。這問題下回答很多了,有說智商的,有說眼界的,有說努力的,大家說得都不錯。
然後呢?
然後其實沒啥用。對,你們沒看錯,就是沒啥用。
就先不說對於個體,也就是正在看知乎的能有多大的作用了。
說說社會。
1,2,3,4,5,6,7,8,9 比大小,9 最大。
9,10,11,12,13,14,15,16,17,18 比大小呢?
18,19,20,21,22,23,24,25,26,27 比大小呢?
現實就是,個體也許能夠向上,但是總是會有底層的。
你當然可以說他們不夠努力,不夠聰明,眼界不夠高,廢話,說句不好聽的,要是他們努力,聰明,眼界高,還輪得到你上知乎?你該和他們換個位置了。
為什麼很多人辛勞一生,仍然生活在社會最底層?
因為世界就是這樣的啊。
怎麼讓底層的人能夠過得更好?
這才是重要的問題。
-
因為我們生活在一個資本主義世界。
勞動必須與資本結合才能創造價值。而在創造成果的分配上,由於資本的稀缺性,以及低知識密集勞動的富裕性,使得資本獲得收益要遠大於勞動所獲收益。也就是資本回報率要高於勞動回報率。
世界上一部分人掌握著大量的資本,僅銀行里的利息收益就足以讓他們過上高枕無憂的生活,這些人是資本世界中的大貴族。
一部分勞動者,多集中在互聯網、金融這種熱錢湧入、高知識密集的行業,他們勞動收入覆蓋日常開銷富富有餘,在工作若干年後,完成原始資本積累,步入中產階級。
他們將所得資本投入股市、不動產、VC 尋求收益。隨著資本回報在總收入中逐漸佔據更大比例,他們將更少的時間用來勞動。這些人是資本世界中的佃農,辛勞大半輩子攢下積蓄買幾塊土地,過上收租的生活,成為資本世界裡的小地主。
還有一部分勞動者,也許因為勞動附加值太低,也許因為競爭激烈而沒有議價能力,又或許是所在的領域壓根就是資本的荒漠。總之他們單位時間收入太低,僅足以維持日常生活,既沒有積蓄,也沒有再投資的能力。他們無論工作多久也永遠無法邁過那個門檻,他們就是資本世界裡的農奴。
和農奴一樣,有些人不能掌握「土地」,永遠以出賣勞動力為生,辛勞一生也依然處於社會的底層。
最可怕的是,由於對私有財產的保護,這種差距存在世代性。部分同齡人繼承父母乃至祖父母一代的資本時,你只能依靠出賣勞動力謀生活。無論如何,高昂遺產稅的存在以及公共福利多少縮短了這樣的差距。
這套遊戲規則公平嗎?一點也不,但它出現之前的世界更加不公平。而我們之所以依然遵守著資本規則完全是因為還沒有另外一套能正常運行的規則替代。
然而,在市場遊戲規則下,資本蜂擁湧向高回報率的領域。資本的注入促進科技大步發展,科技的進步又回報給資本高額的回報。工業革命給人類帶來了除農業和畜牧外獲得更多資源的能力,生產—消費的資本規則促使人類不斷創造更多的價值。過去的幾百年里,資本主義和工業革命相互配合,給人類文明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雖然「農奴」依舊被壓迫,擁有「土地」的「貴族」依然能享受更多的資源。但得賜於工業革命和資本主義推動的人類社會不斷擴張,在達到帕累托最優之前,無論是貴族還是農奴多少都能分得一些 GDP 增長的紅利,過上更好的生活。
從這點來說,資本主義可能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發明。
-記得西方哲學理論節課那天,臨下課前教授走下來跟大家講「同學們,說起人生,我有點希望分享給大家的,從前總覺得人生很長,年近半百,我才意識到這輩子就這樣了,難有什麼成就,但希望你們未來能探尋到自己人生的真諦,我只有一句送給你們:切莫沉淪於生活日常。」
老師是浙大碩士,復旦博士。
那晚躺在寢室徹夜難眠。
-----------------------------------------------------------------------
最近做了一創業項目加上畢業論文,一直沒顧上回復,今天提早回家更新一下
我記得《絕命毒師》最後一集:
老白的妻子問他:「你做這一切是為了家庭還是?」
老白搶答說:「FOR ME!」
然後說:
當然最後他躺在毒罐遍死掉了,
不過我想沒有比這更好的結局了。
執著於內心的那份不甘,這個中年大伯找到了自己最愛的事情,這讓他僅剩的生命光輝無比。
如果你生命中也有這樣一件事情,你也會不顧一切嗎?
回歸正題,生活日常是什麼?
對於不同的人答案不同,我們口中不屑一顧的柴米油鹽,或許對於熱愛廚藝的人便是一生摯愛。
這裡的生活日常應該是我們生活中所遇到的那些我們不喜歡卻又不得不經歷的事情。
對於一個不喜歡做飯的人做飯就是生活日常,對於一個不喜歡自己工作的人其當下的工作就算是日常,對於一個性冷淡來說做愛就是生活日常。
那麼什麼算沉淪生活日常?
人生在世,誰不被生活操過兩次。
但是,不能總被輪姦。
偶爾做頓飯,遇到不稱心的工作也都正常。不一定非要軸在那兒跟頭倔驢一樣跟別人講自己的原則,既然不喜歡,以後就不做了。
切莫沉淪大抵就是不要忘記你不喜歡當下,並非歸途。
如何才能不沉淪日常?
做百分百自己,愛百分百女孩, 找百分百事情。
就生活來講,比如說李二狗是個平民百姓,夢想是做航海家。為了航海,他得有一艘自己的船,商品時代錢最頂用,那麼為了更高效的掙錢這個過程中他會不斷學習提高自己,以及工作、吃飯、讀書、睡覺,只是他清楚這一切是為了通往大海。
最近央視在放一則公益廣告,大概是「媽媽,等我長大了就讓你享福。」 「奶奶,等我長大了就讓你享福。」看過的應該都知道是哪條。
這個母親或者奶奶算不算囿於生活日常?
如果她就是人生期許就是把自己的兒子、孫子培養出來,那麼她擁有自己完美的一生。
如果不是呢?如果她的夢想也是大海呢?那她或許就算沉淪生活日常了吧。人生廣度無限,不是每個人都一定要生子,至少不是每個人都要為兒子帶孫子的。
畢竟所有的選擇都含帶著放棄。謝謝媽媽!祝願所有的媽媽健康幸福。
還有,抱歉我的答案偏題了,人生是否沉淪日常和是否生活在底層是兩個平行問題,畢竟獨善其身無法改善物質生活水平,只是底層人民多數無法自拔於生活日常。
評論的知友我會盡量回復。另外個別極具挑釁的評論,哥們就不跟你較真兒了,只是暫時保留了一下操你的技能,望你改正哦謝謝。
一個人的命運,既要靠自我的奮鬥,也要考慮到歷史的進程。
和
路線的選擇,
學習的好壞,
人品的高低,
身材的胖瘦,
臉長的美醜,
家庭的背景,
對象的有無,
婚姻的質量,
面試的表現,
公司的遠近,
工資的水平,
領導的看法,
同事的關係,
對手的策略,
晉陞的空間,
眼界的範圍,
時局的分析,
意外的狀況
……
辛勞一生只是變數之一。
首先寫一點自己的話在前頭。
題主認為建築工人、普工、保潔就是社會底層了。這其實是一種大錯與繆誤。
事實上,這些人至少還能自給,不至於什麼時候一個不慎就無聲無息自殺了。能夠在城市找到工作,還算不得最底層。
最底層的,是農村。
今天恰好看到一篇很寫實的關於農村的文章,轉發大家看看吧。
【農村問題二篇】一個農村兒媳眼中的鄉村圖景 慘到難以想像:農村老人自殺的平靜與慘烈-------------------2016-01-27 黃燈 當代文化研究網
編者按:年關將至,在外漂泊、打拚的朋友們又紛紛踏上了回家的旅途。當代文化研究網今天推送的文章,便是黃燈老師在這幾年返鄉之後有感而發,寫下的《一個農民兒媳眼中的鄉村圖景》。這篇文章從湖北一戶普通農民家庭的內部深挖開去,有如紀錄片一般,將家中三代人近十年來的命運變遷展現在我們眼前。在作者的敘述中,農村的養老和醫療、留守兒童、城鄉二元結構等等,並不全然是學界平日里辯論的大詞,也
不是新聞記者筆下奪人眼球的故事。以農民兒媳的視角,觀察一個普通家庭如何與殘酷現實短兵相接,思索其家族命運變遷背後的偶然因素與深層原因,在困境之下繼續追問「回饋鄉村何以可能」……這種種努力,是黃燈老師這篇文章彌足珍貴之處。面對愈發嚴峻的社會現實,當「待不下的城市,回不去的農村」幾乎成為我們每個人心底最深的無奈,希望這篇文章能夠喚起我們更深的思考。
一個農民兒媳眼中的鄉村圖景
黃 燈
廣東金融學院財經傳媒系教授,從事文學及文化研究、批評。
一、現實所有的觸角都伸向了這個家庭寫不寫這些文字,糾結了很久。哥哥、嫂子及其家人的日常生存進入我的視線,是在結婚以後。這麼多年,日子對他們而言是嚴酷、結實的生存,是無法逃避的命運和選擇,我作為一個介入者,總認為文字是對其生存的冒犯。
但正因為是一個無法迴避的介入者,並已內化為家庭中的一員,我再怎麼冷靜,也無法還原到一種完全旁觀的心態。多年來,我們共同面對、處理、甚至正遭遇很多家庭瑣事,這些真實的處境,和知識界、學術界談論的農村養老、留守兒童、農村教育、醫療、農民的前景有密切關聯。本文中,我願意以一個親歷者的角色,盡量回復到對事件的描述,以梳理內心的困惑,提供個案的呈現,並探討回饋鄉村的可能。
我丈夫家在湖北孝感孝昌縣的一個村子。2005年第一次過年回到他家,印象最深的就是嫂子。嫂子個子矮小,皮膚黝黑,長相粗陋。我暗自問當時的男友,「哥哥儘管算不上特別帥氣,但為何找了這麼難看的嫂子?」後來才發現,這種問題多麼粗魯無禮,對一個農村的貧苦家庭而言(更何況哥哥還有家族遺傳病,後來才得知,父親、二姐都因此早逝),能夠找到一個適齡的女子組建家庭,已是萬幸。事實上,美貌和帥氣在農村的婚配關係中,其權重遠遠不能和經濟條件、家庭地位相比。
嫂子的家境也不好,具體情況我不太清楚,我認識她十年來,發現她幾乎很少回娘家,也很少談起家裡的事。嫂子性格開朗,簡單沒有心機,和我一見如故,她也只比我大幾歲,因此,第一次去給村裡老人拜年時,很自然,我們竟然手拉著手。
當時,婆婆身體還不錯,大約75歲,小侄子14歲,小侄女12歲。那幾年,哥哥嫂子一直跟著四姐、四姐夫在北京工地打工,四姐夫是一個包工頭,從老家找了很多青壯年勞動力,鄉里鄉親,幹活讓人放心,自然,鄉里鄉親也能通過姐夫順利拿到工錢,互相之間都很信任。後來才得知,四姐夫當時賺了不少錢,他甚至在九十年代末期,就很有先見之明地在孝感市內買了土地,蓋起了四層高的樓房。
現在回憶起來,這幾年竟然是全家最為安靜、平和的日子,丈夫當時還在念書,無法像以前那樣給與家裡更多經濟支持,婆婆因為身體尚可,主動承擔了照顧侄子、侄女的重擔,快八十高齡,依然餵雞做飯,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哥哥、嫂子為維持生計(孩子念書、村裡人情往來、家人生病等必要開銷),一直呆在北京工地,只有過年時才提前一月、半月回家,準備年貨。這樣,侄子侄女事實上就成為祖輩照顧的留守兒童,只不過,相比當下很多孤苦的兒童,因為能夠得到祖母的愛,孩子倒也沒有留下太多心理陰影。
情況到2008年發生了一些變化,哥哥、嫂子儘管在外打工多年,但年頭到年尾的拮据狀態讓他們頗為失望,加上婆婆、公公年齡已大,已無法照顧好進入叛逆期的孫輩,這樣,嫂子就決定留在家裡,一方面照看老人,更重要的是管教孩子。嫂子在家種種菜,喂餵雞,養養豬,我們按時給家人寄生活費,一家人無病無災,日子倒也過得去。
這樣,哥哥、嫂子同時在外打工的局面,就變成了哥哥一人外出打工的狀態。哥哥身體並不好,並不適合外出在建築工地干很重的體力活,但待在家裡,幾乎沒有任何額外的來源,而孩子逐漸長大,老人年事已高,子女成家,父母善終的具體壓力一件件擺在眼前。房子儘管98年在丈夫的資助下已經建起,但二樓幾乎是一個空架子,沒有任何裝修,以致過年過節回去,都沒有辦法安置親人過夜。但不管怎樣,畢竟一家人還能過一種平平安安的日子,隨著孩子們的成長,日子總是在走向好的一天。
哥哥每次得知我們寒暑假要帶兒子回去,總是提前從工地回來,殺雞、宰鴨,用摩托車帶兒子去鎮上集市趕集,給兒子買各種誇張而廉價的玩具,公公、婆婆也極為開心,嫁出去的大姐、小妹,還有妻子早逝的二姐夫都會回來相聚,一家人倒也能感受到親人相聚的溫馨,只有四姐一家,因為姐夫常年待在北京,幾乎很少回去。但這種平常、安穩的日子並未維持多久,就出現了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並直接影響到了整個家庭的走向。
一件事是四姐的工地出問題。由於政府拖欠姐夫承包工程的付款,大量的工程欠款無法到位,直接摧毀了姐夫多年累積的家底,不但導致哥哥、嫂子跟隨他們打工多年的工資不翼而飛(這筆錢幾乎是他們整個家底,有將近十萬塊的勞務費,哥哥、嫂子一直指望這筆錢給兒子娶媳婦),而且因為拖欠工人工資,欠下大量無法逃避的債務,最困難的時候,甚至找我們借錢。大約2009年臨近春節一天,丈夫接到四姐夫的緊急電話,說有人用刀架著他的脖子,逼他必須在當天還錢,求我們幫他解燃眉之急。
姐夫在我印象中,一直經濟算是寬裕,穿的衣服也挺括光鮮,很有農村成功人士的派頭。幾年以來,這是姐夫第一次向我們開口,但當時我確實不願借錢,一則,手頭並沒有多餘的閑錢等著幫助他們,而買房欠下的首付還等著年底歸還,當時我們的經濟狀態幾乎處於最緊張的階段;二則,也因為他們拖欠了哥哥、嫂子將近十萬塊錢的血汗錢,對他們心生嫌隙,總感覺他們沒有保障親人最基本的利益。
我向丈夫講明了我的意思,丈夫也沒有吭聲,四姐被逼無奈,再次向我們打電話求助,面對危急情況,她也沒有任何辦法,事情明擺著,我們已沒有任何退路,也沒有任何選擇,只得厚著臉皮找一個經濟條件尚可的朋友借錢。儘管四姐當時承諾幾個月以後還錢,但我知道,還不還錢不是她的主觀願望說了算,從借出那筆錢開始,我們就沒有期待有還錢的那天。
事實也是如此,此後幾年,四姐一家的經濟狀況沒有任何好轉,她甚至幾年都不敢回家,害怕村裡那些曾經跟隨姐夫打工的鄉親討要工錢(我後來才意識到四姐一家命運的轉變,對我們此後幾年經濟狀況的直接影響,因為他無法歸還哥哥、嫂子的工錢,哥哥嫂子再也沒有別的儲蓄,隨著兒子、女兒長大,他們結婚、成家的大事,通過婆婆的叮囑,就責無旁貸落到我們身上)。
2015年,我在北京訪學,曾經和丈夫去看過四姐一家。他們居住在北京一個極其混亂的城中村裡,村子裡污水橫流,垃圾遍地,兩間逼仄的平房在一條彎彎曲曲的小巷的盡頭,為躲避別人逼債,幾年來他們和外界斷絕任何聯繫,四姐夫更是幾年都不敢回家,作為獨子甚至無力照看家中的老母,也不敢公開找工作,一家人的生活全靠四姐在咖啡廳洗碗、兩個女兒當導遊來支付。想到九十年代,四姐一家最輝煌的時候,一家人的日子紅紅火火,沒想到現在最需要經濟支撐時,卻因為政府拖欠工程款,不得不躲在一個隱匿的角落生活。
第二件事,也是更大的打擊,則是妹妹的出家。在整個家庭中,妹妹的生活最讓人舒心。她生得漂亮,又有著湖北姑娘的潑辣能幹,初中念完後,去武漢打工,在工廠做臨時工,認識了本廠一正式工並結婚。兩人發展不錯,因為結婚早,在房價還不到一千時,就買了很大的房子,女兒也聰明可愛,妹夫後來還當了副廠長。
事實上,多年來,除了丈夫,妹妹同樣承擔了照顧家庭的很多重任。侄子、侄女、婆婆、公公的衣服、日常用品,幾乎全都是她從武漢帶回,哥哥、嫂子在武漢打工的幾年,住房問題也是她幫忙解決。但最近幾年,妹妹信佛,開始吃素,2012年暑假,她帶外甥女去廣州玩,也時常和我們宣傳吃素的好處。僅僅一年後,2013年9月的一天,丈夫忽然接到哥哥的電話,說是妹妹已經出家,並且決斷離婚,沒有給自己留任何退路,就此遁入空門。
儘管從信仰的角度,完全能理解她的個人選擇,但事實上,當這種事情落到身邊家人身上時,還是無法接受。妹妹和我同一年出生,正處於人生和家庭壓力最大階段,妹夫工作繁忙,外甥女剛上高一,她婆婆年事已高,自己的父母也是八十高齡老人。
妹妹突然做出出家的決定,讓全家人如墜冰窖。丈夫為了說服她還俗,連夜請假從廣州感到武漢,又從武漢趕往庵里,但終究不為所動,一直到婆婆去世,我也未能在葬禮上見上妹妹一面。直到現在,那個熱愛世俗生活的妹妹為何突然放棄紅塵,始終是縈繞在親人心中的不解之謎(我只是偶爾聽起妹妹講起她丈夫家複雜的情況,講起公公對她的冷暴力,講起懦弱膽小的婆婆對她的依賴,無助時總是抱著她哭),但既然她作出了決絕的選擇,家人也沒有任何辦法。
妹妹一走,直接受到影響的就是外甥女,外甥女原本內向的性格變得更為孤僻,僅僅念到高一,迫於社會輿論壓力,就草草休學。想起2006年春節一家人的團聚,外甥女在田野采地菜時,跟隨其他的表哥表姐在田野瘋跑,紅色的蝴蝶結在腦後搖曳生姿,一副活蹦亂跳的模樣,那時,她是所有孩子中唯一在大城市出生、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的小公主,沒想到七年以後,因為媽媽執意出家的決定,竟然變成最可憐的孩子。除此以外,傷害最深的就是婆婆,婆婆因為女兒出家一事,怎麼也想不明白,家裡只要有人來,就開始念叨,原本硬朗的身體一蹶不振,在摔了一跤中風後,一直卧床不起,死前也未能見到小女兒一面。公公(繼父)更是變得木訥,妹妹是他唯一的親生女兒,女兒的出家也讓他徹底失去了最重要的情感寄託,終日在村子裡漫無目的的蕩來蕩去,臉上很難看到往日發自內心的歡顏。
四姐夫的破產,小妹妹的出家,直接碾碎了兩個家庭的希望,也波及到其他兄妹,尤其是哥哥一家,原本經濟基礎就相當脆弱,在五六年的勞務費泡湯後,更是毫無根基。自此以後,全家兄妹再也沒有像2006年春節那樣,有過真正的歡聚。以前還有妹妹幫著分擔家庭的重任,妹妹一走,我們就不得不承擔更多。
除此以外,隱匿於家庭暗處的悲傷隨處可見,我每次回到婆婆家,在和哥哥、嫂子或者大姐的聊天中,總能聽到一些讓人壓抑的事情。2013年年底,侄子和本縣一女孩網戀閃電結婚,哥哥嫂子極為高興。但女孩嫁過來後,總是和嫂子鬧彆扭,性格也極其怪癖,後來才得知,她的家境也極為不幸。聽說她媽媽在生下她後,被鄉政府捉去結紮,一回來,就變瘋了,根本就沒有任何能力照顧孩子,而且還暴力打人,總是將身穿衣服撕破,沒有辦法,家人只得將她關在一間房子里,誰都知道這種慘劇和結紮有關,但沒有任何人有力量去申訴慘劇的真相,而是任由命運的安排以最殘忍的方式作用到一個普通的農家。我曾經問過侄媳婦,「有沒有到鄉政府反映情況?」她一臉的茫然,並未意識到一次失責的結紮手術對她的生活到底產生了多深傷害。只說小時候從來就沒有人抱,都是在房中爬大的。我一直念叨向她打聽更多情況,看能否幫他們維權,沒想到前一向得知,她媽媽在瘋病中已經去世,年僅四十多歲。
平心而論,哥哥、嫂子一家都是最普通的農民,也是最老實、本分的農民,他們對生活沒有任何奢望,也從來沒有想到通過別的途徑去獲取額外資本。他們所能做到的就是本本分分勞動,過一點安生日子。而在農村,像哥哥一家的情況非常普遍,守在鄉村,沒有任何收入來源,外出打工,有可能連工資都拿不回,但全家的基本開銷,諸如孩子的念書、成家、房子的修繕和更新,老人的生病、善後,一樣都不能少。儘管農村免除了農業稅,近幾年也推行了合作醫療,但和水漲船高的支出比較起來,實在是杯水車薪。可以說,中國無數的財富、希望沒有多少途徑流向他們,但社會不良的觸角,諸如政府拖欠工程款、信仰危機所導致的價值觀混亂、基層執行計劃生育的粗暴和失責,卻總是要伸向這個普通的農家,種種無聲的悲劇最後總是通過各種渠道滲透到他們的日常生存,唯有認命,才能平復內心的波瀾和傷痕。
- 婆婆和兩個兒子及孫子
二、看不到前景的家庭命運2015年7月13日,卧床將近一年的婆婆去世,走完了她86歲的艱難人生。
在忙亂、悲傷、空落中給婆婆辦好喪事,我突然感到維繫整個家庭最牢固的紐帶轟然斷裂。儘管和婆婆在一起居住的日子並不多,但她的慈祥、寬厚還是讓我感到一個老人的親切和溫暖,絲毫沒有婆媳相處的尷尬和芥蒂(我對她感情認同更像自己外婆)。
每次回家,她都極為開心,對於年幼的孫子尤其喜愛,孩子剛出生,她便買了很多糖果招待村裡鄉親,並且總是將我們定期寄回的照片分給村裡老人看。
婆婆最大的心愿,就是兒子能當官,最好當大官。在她眼中,再也沒有什麼比家中擁有當官的子女,更能改變家族的命運,兒子、媳婦空戴兩頂博士帽子,甚至比不上一個鄉鎮幹部或賺錢的包工頭,更能解決家庭其他成員的實際難處。
老人卑微的心愿更讓我感受到她一生當中所遭遇的痛苦、屈辱,還有望不到邊、無窮無盡生存的折磨和厄運。我知道,像丈夫這種家庭出生,通過念書得以改變命運,最後在城裡找到一個安居之所的人並不少見,他們身後因為共同的家庭負重和壓力,從精神面目、階層氣質上甚至具有某種共同特徵,以致在各類社交群中,被城裡或者家境優於配偶的女人冠以一個「鳳凰男」的群體標籤,並作為輕易不能下嫁的目標進行討伐。
我絲毫不否認作為個體的選擇,與這種男人的結合意味著要面對更多,但這種來自社會單一輿論的道德優勢,還是使我感受到掩蓋在這個標籤背後所蘊含的歧視、無奈和漠然,以及城鄉二元結構給農民造成的不可逆式的生存劣勢,怎樣通過代際傳遞一直作用到婚戀層面,從而導致不可排解的天然矛盾。可以說,儘管農村出生的讀書人通過個人努力得以改變身份,但只要和出生的家庭還依存各種血肉關聯,那份深入骨髓的卑微、渺小、和人格的屈辱感,就會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逃出泥坑的幸運者尚且如此,留在故地的堅守者又怎麼可能有更好命運?
事實就是如此,冷靜下來想想,哥哥一家確實看不到太好前景。
首先是代際的貧窮已經開始輪迴。在體力最好的時候,哥哥、嫂子當年丟下孩子外出打工,現在侄子、侄女長大成人,結婚生子後,隨著生存的壓力變為現實,也不可避免要重複父輩的命運,踏上下一輪的打工生涯,哥哥、嫂子像當年公公、婆婆一樣,要承擔起照看孫子的重任。2013年年底侄子結婚以後,為償還債務,過完年就離開新婚妻子,隨村裡去外省打工的隊伍,成為泥水匠中的一員。
運氣好時,一年能夠攢下一萬多元,運氣不好,或者多換幾個工地,可能就只夠買一張回家的火車票。畢竟和父輩比較起來,侄子不可能像他們那樣嚴苛節約,二十齣頭的年齡,和城裡的年輕人一樣,他迷戀各類智能手機,或者一些時尚的行頭,光是這一筆開銷,就足夠家裡開支半年。他也曾經考慮在附近的鎮上找個事做,或者開個店,但不是沒有成本,就是沒有過硬技術,始終難以做成。
客觀而言,農村自身的生產已經難以形成良性循環,更多時候,獲取基本的家庭開銷,還是不得不以肢解完整的家庭結構為代價。這樣,結婚、生子、外出打工、製造留守兒童,就成為了事實上的輪迴。對哥哥而言,新的挑戰在於,他老了以後,甚至會面臨老無所養的境地,畢竟他的子女,沒有一人通過讀書得以改變命運,而他在半生的勞作中,也僅僅只是維持了一種最簡單的生存,並沒有給自己留下半點養老的資本,貧窮和貧窮的傳遞,已經成為這個家庭的宿命。
其次是留守兒童的後果開始顯現。侄子、侄女作為第一代留守兒童,已經長大成人。侄女通過網戀,十九歲那年就結婚,二十歲就生了孩子,丈夫是一個比他還小一歲的本鄉男孩。儘管已身為母親,但侄女根本就沒有身為人母的心理準備,更感受不到母親身份沉甸甸的重任,懷孕期間,依舊維持以前的生活方式,猛吃速食麵和飲料,手機更是二十四小時不離身,床頭櫃前堆滿了速食麵盒子和飲料瓶。孩子生下來後,甚至連棉紗的尿布,都不知道在哪兒買。
我暑假看到她帶著一歲不到的女兒,大熱天里,就讓她光著大半個身子,一身的泥巴和臟污也不管,我告訴她應該給孩子備用一點棉紗尿布,她開始一臉茫然,隨後便很開心地告訴我,她讓女兒幾個月就開始吃冰棒,拉了幾天肚子後,現在不管吃什麼都沒關係,但事實上,她女兒一直不明原因的高燒不退。
和城裡剛做母親女性的謹慎、細緻比較起來,侄女的無知、粗糙著實讓我吃驚不小。她原本就是一個孩子,一個二十歲就做了母親的孩子,愛玩的天性和母親沉重的責任放在她身上,顯得尷尬而又刺眼。我叫她買兩本書看看,或者上網時,順便看看育兒專欄的內容,她青春勃發的臉龐再一次轉向我,「我明年就出去了,帶伢是奶奶的事情」。
侄子的情況也好不到哪裡去,她妻子因為自小沒有母親的滋養和教導,也不懂得怎樣對待孩子,孩子一哭鬧,她就將幾個月大的孩子丟在床上,要麼不理不睬,要麼大喊大叫,很難有平和情緒,更不要說一個理智媽媽應該具有的淡定。加上侄子終年在外打工,她整天和嫂子相處,兩人總難免因為家庭瑣事磕磕碰碰,因此,也難以有好的心態對待剛出生的孩子。
不得不承認,和哥哥一代被逼外出的心態不同,侄子、侄女外出打工的心態已經發生了很大改變。相對貧窮固然是其選擇外出的理由,但對於年輕而又過早當媽媽的女孩而言,很多時候,外出打工是她們逃避養育孩子的最好借口。在她們的思路和情感發育中,養育孩子的繁瑣讓她們苦不堪言,而過早外出對另一個孩子的傷害,根本就沒有進入她們的視線。
留守兒童缺愛的童年,讓他們從小難以獲得愛的能力,當他們長大到做父母時,這種愛的缺失,並不會隨身份的改變,有如神助一般的得以彌補,愛的荒蕪的代際傳遞,才是真正讓人擔憂之處。對比城市正常家庭孩子獲得的關愛和良好教育,不可否認,另一種看不見的差距,已經將城鄉差距的鴻溝越拉越深。
但另一方面,因為多年在外的打工經歷,侄子、侄女一輩的價值觀念已經根深蒂固植入當下的消費理念。不論是穿衣打扮、結婚置業、還是日常起居,其風向標已經和城市孩子沒有差異。侄子儘管婚前沒有賺到過什麼錢,但換智能手機的速度遠遠超出我們的預期(其妻子網戀而成,讓哥哥、嫂子安慰)。
結婚典禮,甚至還請了樂隊、車隊,更不要說農村流行的三大件金飾(項鏈、耳環、手圈)。其所營造的氣氛,和城裡任何一個高檔酒樓舉辦的婚禮沒有本質上的差異,唯一的不同就是婚禮的背景是在一個並不富有的農家。面對如此的場景,他們幾乎沒有任何抵抗的餘地,婚禮的排場,婚禮給女孩的彩禮和裝備,在他們彼此暗淡的一生中,幾乎就是僅有的一次出彩機會。而為此背下的債務,順理成章成為一個新家庭的沉重起點。
再次是傳統鄉村結構已經失去內在堅韌扭結,經濟的脆弱加速了鄉風鄉俗的凋零。以養老為例,儘管幾千年來,養兒防老一直是農民最為堅定的信念,但這一樸實願望,在嚴酷的生存現實面前受到了極大挑戰。賀雪峰團隊曾提到湖北農村老人自殺的現象非常嚴重,「筆者所在研究中心調研表明,兩湖平原(洞庭湖平原和江漢平原)及其周邊地區,是一個自殺率極高的地區,尤其是老年人自殺率,已經遠遠高於正常自殺水平。」
(《試論農村自殺的類型與邏輯》,在《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科版)第116期》)。
陳柏峰在《代際關係變動與老年人自殺——對湖北京山農村的實證研究》一文中,再次強調了這一事實,「老年人高自殺率、高自殺比重、以及自殺率、自殺比重的高速增長,這都是不爭的事實。這種事實的殘酷性令人震驚。」
(載《社會學研究》2009年第4期)若不是親眼所見,親耳所聞,幾乎很難相信這麼殘酷的情況如此普遍。在婆婆生重病期間,不時有村裡鄉親過來看望聊天,總是提到,農村老人得了病,總是拖著,能得到及時救治的情況很少(嫂子因為每天細心護理婆婆,及時幫她翻身、換藥,得到了村裡人一致好評,成為全村媳婦的典範),如果得了絕症,一般就是等死,有些老人不願拖累子女,很多都會選擇自行了斷,有些兒女實在無法忍受這種長期的折磨,也會選擇逐漸減少給沒有自理能力病人的食物,最後活活餓死。
以寫作底層文學著稱的作家陳應松,在其小說《母親》中,以冷靜、嚴苛的目光直視這種生存的真相,對此作了入目三分的敘述,我在閱讀這部作品時,眼前總是浮現那些老人的身影,感受到他們面臨生命終點之時的坦然和冷靜。
生命在他們眼中,並不具有特別珍貴的意義,活著,是卑微而麻木地活著,能夠感受到的幸福純粹來自生命本能和慣性,死去,也是理所當然的死去,在一個日漸寂寥而沒落的村莊,這種無聲的悲劇並不會引發人們心中的太多波瀾。悲苦農民與生俱來的天聾地啞的悲劇命運,從來就難以從根本、整體上得到任何改變,多年經濟發展的光鮮,除了讓他們吃飽飯,並沒有讓其享受到和國家整體實力相當的體面和尊嚴。
大城市的光鮮、城市有錢人的奢靡、成功人士的高大上生活,和同一片國土上的農村悲慘的處境無法產生太多關聯。
最後,農村面臨資本的侵蝕,虎視眈眈的社會遊資通過官商勾結,已經盯上了農村最後的資源——土地。儘管關於農村土地私有化僅僅停留在討論階段,但在實際情況中,農村的土地已通過資本的運作被兼并。丈夫所在的村子在丘陵地帶,風景算不上太好,幾個並不太高的小土包,村裡一條小河蜿蜒流過,為全村的農田提供基本灌溉。但近兩年,不知哪裡來的人,將村子裡的土地圈起了一大塊,河流也被迫改道,流入到私挖的池塘裡面,模仿經濟發達地區的度假村模式,修一些和整個村莊根本就不搭調的亭台樓榭和供城裡人享樂的房子。
事實上,因為周邊旅遊資源欠缺,並未有多少遊客帶動村莊經濟,倒是因為河流的改道,已經直接影響到了農田的供水,農田被占,最後到底會導致什麼後果,現在根本無法預料,而村民對此也漠不關心。對侄子、侄女一輩的孩子而言,反正種田已不可能給他們提供出路,農田被裝扮成度假區的模樣,反而能給他們一份心理幻覺。
若不是和丈夫結婚,作為家庭中的一員,親身經歷各類無法逃脫的日常瑣事,親眼目睹各種讓人無語的真相,旁觀者幾乎很難體驗到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在具體的生存和抗爭中,到底要面臨多少先天的劣勢,他們的實際生活,和整個社會發展的大勢到底要斷裂到何種程度。種種真實的痛楚總是讓我追問:造成這個家庭天聾地啞的困境,問題到底出現在哪個環節?回饋鄉村,又何以可能?
農村廢棄的老宅
三、回饋鄉村何以可能
平心而論,儘管進入到理性分析,哥哥一家的前景充斥著灰暗和絕望。但每次回鄉,哥哥、嫂子的精神狀態還是讓人放心、安慰。儘管手頭總是缺錢,哥哥也患有先天的遺傳病,但他們精神比我們要愉快很多,哥哥從不失眠,嫂子也從不唉聲嘆氣。哪怕在婆婆卧床最艱難的階段,嫂子還是毫無慍色的去干該乾的一切,家裡絲毫沒有危重病人的壓抑、鬱悶。他們越是活得坦然而毫無慾望,越是對個人命定的困境毫無感知,越是對生活沒有過多的奢望,我就越感到這種命定的生存是多麼殘酷,感到這個世界為什麼總有人要佔有如此之多。而如何回饋家庭,對跳出龍門的家庭成員而言,幾乎成為一種天然的情感選擇。
冷靜下來想想,關於對鄉村的回饋,哪怕在國家經濟實力如此強大的今天,在農村的家庭模式中,自古至今,其實一直停留在家庭之間的互助。我父母輩如此,到我這一輩還是如此,這一點,我的感受實在是刻骨銘心。我想起我的父母,半生以來,僅僅因為爸爸是一鄉村教師,有一份公職,媽媽因為能幹,家境比別人稍稍好點,就不得不接受無止境的幫助親人的重任,幾十年中,幾乎有大半的精力都用來對付親人的求助。
媽媽一輩子對自己人生的總結就是「幫忙的沒一個,麻煩的一大堆」,簡單的一句,實在是她幾十年來面對兩邊窮親戚所發出的真實感慨。我童年的整個印象,不是爸爸的同母異父哥哥坐在家裡不動,不拿到錢絕不出門的身影,就是妻子早逝的叔叔一有事情就來找爸爸的理所當然,要不就是多病的小舅舅靦腆但又堅決的求助,更有同父異母的姑姑過一段時間就會定期來娘家訴苦。
這些親人善良、淳樸、也有溫情(姑姑臨死前,知道爸爸去看他,都掙扎著要去抓她養的母雞,讓他帶回去給小孩吃),並非要故意麻煩親人,佔到多少便宜,實在是生活在農村的悲苦命運,讓他們一碰到麻煩幾乎就找不到任何出路,向家裡情況好點的兄妹求救,就成為唯一的路徑。
父輩的命運如此,幾十年後,儘管改革開放的大旗已經招展幾十年,國家的財富已獲得巨額增長,親人中間也不存在溫飽問題的成員,但隨著新的困窘的出現,我和丈夫所面臨的情況和父母並無二致。
摩羅在《我是農民的兒子》一文中,曾經感嘆,「所有的農民都本能地希望通過兒子進城改變家族的命運,可是所有這些努力都不過是複製電影上流行的『你撤退,我掩護』的故事模式,留下來作為後盾的不堪一擊,固然難免一死,逃脫者面對親人的淪陷更加無能無力,也只能痛不欲生地仰天長嚎」。
我作為一個農民家庭的兒媳,身處其中,實在能體會到這種痛楚中的無奈。丈夫和任何一個通過求學改變命運的農村孩子一樣,在城市的生活從來就不以追求享受為前提,甚至用在他身上的正常開銷,在他看來都是一種負罪,與生俱來的家庭陰影深深滲透到他的日常生活中,他不抽煙、不喝酒、也沒有多少交際,更談不上特別嗜好,唯一的興趣就是看書,過著一種在別人看來寡淡無味的簡單生活。
他性格沉默,不愛多言,他愈是沉默,我就愈能感受到過去家庭所施加給他的痛苦和壓抑的深重,他像一條運氣很好的魚,通過自己的努力,終於游出了這個令人絕望的家庭,但這種逃脫的幸運並不能給他帶來發自內心的快樂,他所出生的原生家庭就像一個長長的陰影,只要還有家庭成員處於不幸和痛苦中,逃脫的個體就不可能坦然享受生活本該具有的輕鬆、愉悅,一種血肉相連的痛楚,總是無法讓他對有著共同成長記憶的親生兄妹的困境視而不見。
儘管自身背負房奴、孩奴的壓力,他從來就覺得回報原生家庭是義不容辭的責任,更何況,家中老父老母的日常起居事實上也是留守家園的兄妹照顧更多。因此,家裡任何人經濟上求助於他,除了默默接受,從來就沒有任何回絕的念頭。
結婚多年以來,在捉襟見肘的經濟狀況中,我也時時為丈夫背後的龐大家庭,感到沉重壓力,有時甚至有一種深不見底的絕望感,但相比經濟的困窘,更讓人難受的還是情感折磨。我難以迴避一個基本事實,如果連我們都不去管他,連他最親的人對他所遭受的痛苦都能視而不見,那還有誰會對哥哥、嫂子一家伸出援手?可是,逃出鄉村在城市立足的人,同樣面臨各種實實在在的困境。
楊慶祥在《80後,怎麼辦?》一文中,認真剖析了80後中逃脫農村在城市打拚一代知識精英的深刻困境,對70後一代而言,儘管情況沒有如此慘烈,但實際上也僅僅只是抓住了房價剛剛失控之初,及時當上「房奴」的幸運,當中年困境如期來臨時,他們所面對的生存、事業壓力從來就沒有減輕半點。所能給家裡的幫助,也無非是從有限的工資中省出一部分開銷,如此微薄之力,到底又能在多大程度改變家庭的命運?摩羅11年前提出的問題,「改變農民的命運究竟是靠應急的政策還是更需要社會體制、政治體制的配套改革?如果農民享受不到更好的教育資源、如果他們不能在一個平等的政治構架中享受到所謂國民待遇、如果他們不能在一個開放的社會體制之中以自己的聲音和力量來維護自己的權利,那麼,誰能保證他們的命運能夠得到改變?誰有那樣的能力和良知成為他們的救世主?」(《我是農民的兒子》,載《天涯》2004年第6期)直到今天依然沒有答案,而且也看不到答案能夠兌現的一天。
我由此想到這樣一個群體:通過個人努力,進入城市,得以改變命運,並擁有相應權力,在現實誘惑下,最終走向貪腐之路。我想到,對他們而言,對一個從小物質匱乏到極致的人,必然在擁有機會以後滋長更為膨脹的慾望,因為他深知一種來自身份差異的殘酷真相,有作家通過文學作品,曾表達這種人物的真實想法,「既然機會這麼多,那麼趕緊撈上幾把吧,否則,在利益分化期結束以後,社會重新穩固,社會分層時期結束,下層人就很難躍上上層階層了。」
事實就是如此,逃出來的家庭成員,若無法通過個人力量改變家族命運,那麼,此生便幾乎永無可能。我在村子裡,也常常看到一棟棟廢棄的房子,一打聽,這種情況,一般都是舉家搬往城裡,再也不可能回到鄉村生活的家庭。我所出生的湖南老家,也有一戶僅僅是通過參軍得以改變命運的軍官,利用各種關係將兩邊兄妹的子女全部弄出去,甚至27歲初中都未畢業的小舅子都能弄到部隊當兵,轉業後再通過關係,安排到公安局。與他們相比,我和丈夫實在是為家庭貢獻最小的人。
幾乎沒有任何契機和資源可以從根本上改變親人命運,甚至大外甥女大學畢業,連給她找個好工作都幫不上太多忙。正因為意識到權力的重要,婆婆生前最大的遺憾就是他的兒子沒有當官,她老人家憑藉想像,將博士的頭銜兌換為看得見的官職,卻不知道這個群體的實際生存境況。無力幫助親人的內疚,越發讓我感受到農村家庭難以改變命運的結構性困境。在這一點上,摩羅的感慨讓我深深共鳴,「在所謂現代化過程之中,農民已經付出了非常慘重的代價。我再也不敢指望那些兄弟姐妹能夠在繼續現代化的過程中改變自己的命運,他們明天的命運只會跟昨天的命運一樣嚴酷。在大政府、小社會的境遇中,成為卑賤的墊腳石是弱勢群體的唯一宿命。」
既然家庭成員之間的互助,無法達到幫助弱勢家庭過上更好生活的程度,改變留守鄉村哥哥一家的命運,從國家和政府層面而言,最好的途徑自然是通過教育。而擺在面前的事實是,鄉村的教育資源已經凋零到無法直視的程度,侄子和侄女在條件極為簡陋的鄉村中學,連初中都沒有辦法堅持念完。
丈夫曾曆數過和他同齡的讀書人,在村裡上過大學的就不下七八個,但到侄子、侄女輩,和他們同齡的孩子,如果父母不早早將子女送往縣城或孝感的初中,連高中都很難考上,就算農村的教育條件能夠和城市媲美,留守兒童的先天缺失,父母素質的差異,都讓他們僅僅在起點就構成了無可挽回的劣勢。社會的結構性差距已經在這個家庭兌現,對哥哥、嫂子、侄子、侄女,他們的孩子而言,通過念書,社會再也不可能給他們提供如丈夫一般改變命定人生的機會,逃脫鄉村、躋身城市的簡單而樸素的願望,在下一代的身上終將如海市蜃樓一般縹緲。不從根本上促進一種更為持續的發展,和我們曾經同呼吸、共命運的親人,必將在撕裂的社會較量中,被徹底拋入塵埃中的生存,無從反抗,也毫無聲息。
最後,我想說。儘管對於底層的書寫,我一直心生警惕,但刻骨銘心的感受,還是讓我擔心這個世界的聲音將變得無比悅耳,當像哥哥這種家庭的孩子、孫子再也不可能獲得任何發聲機會,關於這個家庭的敘述自然也無法進入公共視野,那麼,關於他們卑微的悲傷,既失去了在場者經驗的見證性,從而也永遠喪失了歷史化的可能。而我今天所寫下的一切,不過以一個親歷者的見聞,以一個農民兒媳的身份,記載我與他們之間偶遇的親人緣分。
在瘋狂動物城裡,朱迪家鄉的兔子們只能種胡蘿蔔,他們辛辛苦苦種一輩子蘿蔔,最後還是種蘿蔔的。
他們想去做警察,但會被犀牛踩死,被豹子抓死,被老虎拍死,被狐狸咬死。
他們很努力,但依然成不了警察,因為他生來是兔子,不是犀牛包子老虎狐狸。
因為只要你身在這個階級里,你的所有努力行為都是在鞏固你在階級中的溫飽,如果你跳出來不服從這個階級,就會挨餓,或者死。
什麼?你說朱迪就做到了?
所以給她拍了個全球公映的電影啊。
其他兔子的改編電影《慘死的湯姆》、《肢解的傑克》、《溺水的瑪麗》、《烤焦的傑森》、《五馬分屍的威爾遜》因為太殘忍都不能上映啊。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