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如何看待中國點茶失傳的?你認為斷代的原因是什麼?

抹茶是用天然石磨碾磨成微粉狀的、復蓋的、蒸青的綠茶。中國自明代以來,開始流行沖泡飲茶,中國點茶茶道遂告失傳,中國古代文明的結晶――茶磨也隨之絕跡,中國點茶形成歷史斷代。

ps.
題主敘述名詞有誤,中國失傳的應是「點茶」與「分茶」。因「抹茶」是日本名稱,故導致下面大量人員爭論失焦。為將答案引回正軌,故改題目。
望後人明察。


不知道你磨過辣椒面沒有,

原來我媽用的這個,

後來因為這個很費力,而且磨辣椒的時候非常嗆眼睛,我就給我媽買了個料理機。

我媽用過一次之後,就再也沒有用過那個原來那個手動研磨機了。
後來在幾次搬家的過程中,那個機器就不知道被扔到哪裡去了。

有一次逛街,我媽看到了這個,

她說這是她小時候,她媽用來磨辣椒的東西,並執意認為這個磨出來的辣椒更香。

她買回去之後,買了一斤辣椒,杵了一會兒,就把剩下的辣椒扔到了料理機里。
後來這個缽成了我的煙灰缸;
再後來,因為作為煙灰缸太重而變成了多肉的花盆;
再再後來多肉死了,老娘想都沒想,就把這缽扔了。

她好像忘了當初為啥扔了那個手動研磨機而換了料理機,
就好像她忘了當初她娘為啥扔了缽子
換了手動研磨機。

「古法」除了意味著古人的智慧,還意味著原始和落後。
5000年,產生了多少科技,就意味著淘汰了10倍甚至更多數量的古法。今天的高科技,也是明天的古法。
一切的古法最終會成為回憶,被遺失在歷史的長河裡。
只是偶爾會路過一個人,淌過這長河,撿起河底遺落的瓦片,裝模作樣的包裝起來,點綴一點儀式感為裝飾,鄭重的賣出情懷價。

人類有了新科技,自然要替代舊的,生活幸福感大幅度提升,開心死了。

而你所謂「中國人永遠的痛」,
其實也沒那麼痛……


大家寫的答案已經從茶葉本身的角度給了充分的解讀,下面我從市場方面做一點微末的證明工作。

中國2015年內銷茶葉大概是180萬噸,總銷售額1580億元,合200多億刀。

這個銷售額的意義是什麼呢?刨除中國的30萬噸出口,全球茶葉出口市場只有150萬噸,而總銷售額,只有幾十億美元。

中國市場是全球茶商的夢想之地。

中國市場上茶葉售價大約是9萬元人民幣/噸,大概13000美元/噸,而世界茶葉市場上茶葉售價不過4000美元/噸。

哪個茶商要有本事把茶葉賣進中國市場,那就發大財了。

順帶說一句,中國的茶葉進口稅不高,就17%。

因此,你可以相信,你絕對能在中國市場上買到這個星球上最好的茶葉。中國市場是全世界最大的茶葉市場。中國人是全世界最捨得花大價錢買好茶的客戶。全世界茶商擠破腦袋也要把自己的茶葉賣到中國來。

但很可惜,到目前為止,只有印度人能夠每年賣幾百萬公斤的阿薩姆紅茶到中國來。

至於日本人和他們的蒸青抹茶,雖然他們眼饞中國市場不是一天兩天了,但很可惜,顯然精日不如英倫風小資有戰鬥力。

反倒是日本市場在本世紀前十年被中國茶沖得七零八落。那個時候,日本市場上的中國茶從低端到高端一路攻城略地把日本本土綠茶打得一敗塗地。最後日本為了保護本國產業,以非關稅壁壘封鎖市場了事。

SO,在茶葉這個問題上,請相信市場本身的抉擇。


廁籌也失傳了,痛心疾首ㄟ( ▔, ▔ )ㄏ


1.中國本無茶道,只有茶藝。

2.遣唐使斷絕之後,日本對中國文化的效仿開始下降,加上兩國社會、文化環境本就不同,同一文化現象的不同發展是很正常的事情,到不了「永遠的痛」這種程度。

3.喝茶是生活的一部分,不要弄得如此刻奇。


如何看待中國翻蓋手機失傳的?你所認為的斷代原因是什麼?觸屏手機代替翻蓋手機導致傳統翻蓋手機失傳,成為國人心中永遠的痛。日本如今依舊堅守傳統翻蓋手機,有什麼值得我們學習的?


在大吃貨國,一種傳統食品的失傳,大致只有一個原因:不好吃

題主也知道,所謂抹茶的製作基礎是蒸青綠茶,而在我勤勞智慧的大吃貨國人民的不懈努力下,於大萌時代點出了【炒青】工藝,有了鮮爽可愛的炒青綠茶,誰還去吃那號沫沫唧唧澀味十足的蒸青綠茶?於是乎上到皇帝,下到販夫走卒,齊刷刷用嘴投票,大蒸青既亡,皮之不存毛將焉附,那套裝B工序自然煙消雲散了。

在大吃貨國,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就是【好吃】。昔日的LOW貨普洱之類現下都能風靡全國,咋沒見引回蒸青工藝,在正港的西湖龍井、碧螺春、毛峰啥的試上一試?

一想到這個

變成了這個

末了,請題主複習一下這篇課文:

工之僑得良桐焉,斫而為琴,弦而鼓之,金聲而玉應。自以為天下之美也,獻之太常。使國工視之,曰:"弗古。"還之。工之僑以歸,謀諸漆工,作斷紋焉;又謀諸篆工,作古窾焉。匣而埋諸土,期年出之,抱以適市。貴人過而見之,易之以百金,獻諸朝。樂官傳視,皆曰:"希世之珍也。" 工之僑聞之,嘆曰:"悲哉世也!豈獨一琴哉?莫不然矣。而不早圖之。其與亡矣。"遂去,入於宕冥之山,不知其所終。


因為難喝,從而被更好喝的泡茶一腳踢進歷史垃圾堆了


微博有個網紅,名字里有個日本什麼的,也賣抹茶,說很不容易的,都是手工石磨磨的,一個熟練的師傅一小時才能磨5克,我說這個師傅就是帕金森也比這磨的多,他把我拉黑了。

不過側面也反映了一個效率和收益問題。

下面是知乎下面的答案,一小時40克,比帕金森也強不了多少,如果是真的,而不是為了強調稀缺性,僅僅人工費一項,每500克的抹茶都是天價,還不算種植,採摘,包裝,倉儲,廣告,利潤和專業的技師表演費用。這個成本註定是極少數人能喝到的。

另外,知乎這個人說,磨出來的顆粒是2~20微米,手工能達到,機械無法達到。我先呵呵一下,我就是做機械的,雖然不是做抹茶機,不過就這破玩意,機械想達到,分分鐘可以達到,而且更穩定,質量更好。抹茶註定是流程生產,不是藝術生產。


抹茶難喝呀,口味又少,是被我們淘汰的。

有一些年輕人吧,老認為國外的東西高雅,商家也跟著搞,才有抹茶什麼的知名度。

日本人把我們淘汰的東西拿去搞出再大名堂,也是被我們淘汰的,在泡茶上中國吊打全世界。

喝茶即喝茶,一泡一喝。神叨叨地搞一堆破事,有什麼用。

另有粉引,也是被我們淘汰,日本人拿去搞的。在生坯上塗一層白色顏料土,掩蓋胎土雜色,然後進行燒制,此技法在明朝逐漸被淘汰。

當時我國已燒出著名的青花瓷,而因海禁令,日本只能從朝鮮零星買到一些低水準的中國或朝鮮器物,包括白化妝土的東西。

日本的粘土鐵質多,不易燒出潔白的瓷胎,又想仿製中國瓷器,只能使用被我們淘汰的技法,白化妝,起名為粉引。後來,粉引在柳宗理他爹與一眾人搞的民藝運動中被重新推廣,在上世紀末,安藤雅信等人又開創出如今流行的簡潔甚至偏粗糙的粉引理念。

但和我們的瓷器比,同樣是被吊打。


坦白講,連茶渣都不放過,實在太寒酸了……

你問問在陽谷縣賣茶的王乾娘,一杯茶哪個行走的吃不起,至於用貴重器具三跪九叩的供起來吃干抹凈,好像上上上輩子一直沒吃過茶一樣么?

茶渣別吃了,東來的朋友,我請你喝一杯,行了吧?別吃了別吃了~


不是流行沖泡法,而是大明皇帝從簡,下令不再使用點茶法沖茶,避免鬥茶盛行,玩物喪志,汲取宋滅的教訓。推行泡茶法喝茶。

點茶法的退出是有一定的歷史條件和機緣的。正是點茶法的退出,推動了中國茶門類的發展。從原來的綠茶,漸漸開始黃茶、紅茶、白茶、烏龍茶、黑茶,演變出了中國的六大茶類。請注意,茶道,我說的茶道不是簡單意義上的沖泡茶葉,而是對茶的研究和開發,點茶法的淡出,恰是推動了廣義上的茶道、制茶、茶文化的進步。


看待:新事物取代舊事物,多麼的正常。我只有用平常心看待。
說明:說明我們進步了,發展了。


從這樣的

到了這樣的

難道不是很好嗎?


只有我一個看成茶點,而興沖衝進來看點心嗎?


你這個問題應該換一個說辭,比如,點茶為什麼會退出中國歷史的舞台?!
中國抹茶茶道?並沒有這個說法!日本才叫抹茶,我們以前,歷史上,叫點茶!也不是茶道,茶道這個詞,也是日本人用得更多!我們就是叫點茶,點茶二字,就包含了技藝等了。
也不是失傳,而是被咱們祖先淘汰了~淘汰了~汰了~了~
抹茶在中國宋代出現,那時候叫做點茶。蒸青後烘乾的綠茶,烤一烤,磨一磨,加水,咦?可以起泡泡?那麼在泡泡上做副畫?嗯~有想法!所以流行起來了!咱不吃了,用來玩玩吧!就這麼被文人雅士權貴宦丞玩了那麼些年生,突然有一天,大家玩膩了,果斷放棄之~
請注意,是被歷史拋棄了哦。。可不是失傳哦。。。仍舊有文獻記載當時的盛況,如何點茶等等!甚至有人根據文獻在做點茶,我記得是有個工作室在還原這項技能,還有開課可以教學!
至於為何現在日本抹茶更有名?那是因為日本高僧來進貢時把技術學會去了。。然後後面他們不懂變通,沒有創造能力,搞不出咱們的六大茶類,只能死命玩我們玩剩下的東西~
所以,抹茶這事證明了一件事情:中國人比日本人更有創造了(開玩笑啊哈哈)
最後!關於抹茶:不要老覺得日本抹茶多麼了不起,質量多麼好!咱大中國近幾年的發展,本土製造的抹茶不比日本的差了,甚至後浪推前浪了!如果比一比,選一個世界上最好的抹茶,可能優勝的,還是中國呢!只是中國魚目混雜,不良品大家懂的~還有不要覺得我們丟失了日本茶道那一套東西多可惜似的,可是我們得到了百花齊放的六大茶類,各個茶類也有其不錯的一套茶藝啊~
無所謂失傳,也無所謂可惜~要看得見咱得到了,珍惜咱擁有的~


其實在中國並無抹茶道之說,中國歷史上只存在點茶法,當時也並未上升到「道」的層面,歸根到底在中國歷史上它只是具有一定程序與講究的飲茶方式,是人們日常生活方式的一種,與日本現在的日本抹茶道存在還是存在很多的差別,後來由於中國飲茶方式的演變消失在歷史的塵埃里,但其身影還是能從歷史記載與現在日本抹茶道中略窺一二。

劉松年《攆茶圖》


日本抹茶道可以說先天性的就帶有禪宗基因,為它後來的升華,形成茶道流派準備了條件,日本抹茶道源起於中國宋朝的點茶法,日本鎌倉前期由入宋學習佛法的榮西禪師(日本臨濟宗初祖)將禪院茶風引入日本,後經由村田珠光奠基,武野紹鷗發展,最終由千利休正式確立,形成了一套嚴謹的儀軌與精神標準,其「和、靜、清、寂」的精神內核後來甚至影響整個日本社會美學的方方面面,在千利休的基礎上後來又形成「里千家」、「表千家」等不同流派,一直傳承發揚至今,形成日本的國粹。

榮西禪師

千利休

中國點茶法的消失與其自身特點、歷史發展與民族性格有關,點茶法興盛的宋朝是中國美學藝術的一個巔峰,從上至下整個社會對生活美學都比較講究的,宋徽宗本人對茶對器就是十足的迷弟,親自寫了一本茶學專著《大觀茶論》,當時的制茶繁複精巧耗費人工,采、揀、蒸、榨到研、造、焙、藏,程序繁瑣而複雜,品飲時再經由炙茶—碾茶—羅茶—候湯—熁盞—點茶等一系列流程後方可飲用,這種極致講究的品飲法隨著後來社會發展而日漸消失,首先在於其本身流程複雜耗費人力,其日常生活的影響範圍有限,其次隨著歷史的發展,北方游牧民族出身的元代統治者並不喜歡這種過於精細委婉的茶文化,而到了明朝,底層出生的朱元璋知道因這種「龍團鳳餅」帶來的人民負擔,乾脆「罷造龍團,惟採茶芽以進」,傳承到現在的撮泡法全面進入歷史舞台,盛極一時的點茶之法逐漸退出了中國歷史的視線,最後關於點茶法傳承問題,中華民族骨子裡的性格其實講中庸之道、似與不似之間、重意境而不拘泥,根本上與日本嚴謹專註的民族特性還是有很大區別的,這樣的區別就導致中國的飲茶方式或者歷史文明是可以在基於我們自身的文明傳統上不斷修正發展而有新的變化,同時又不拘泥於現有的方式而有自己的發揮,而日本民族的嚴謹性與專註力也造就了它茶道形式儀軌與精神修養的代代傳承守護,一絲不苟,傳遞文化的活化石;

其實相對於日本的抹茶道,我認為中國的點茶法並不是斷代與失傳,而是在歷史的發展中被進化了,這種進化更便於人們日常生活使用,也催生出中國現在品類繁多、各具特色的多樣化茶品與茶器,我們現在提倡發展茶文化經常會說到日本,作為茶人我們除了要認識到日本茶道很好的繼承了中國傳統茶飲方式外,也要看到日本茶道這種狀態的形成與他們本身的民族性格有分不開的關係,而我們現在的飲茶文化也有很多值得珍惜與重視的東西,中國不是日本,日本也不是中國,就像日本沒有普洱一樣,中國並不一定必須要有抹茶道,更重要的是,我們應該以日本抹茶道作為一面鏡子,去照見我們歷史上的文化與精髓,正視現有的美好,在立足當下的基礎上,重拾傳統茶文化的審美意境與精神追求。


題主不就是在網易雲音樂的尺八曲下面哀嘆尺八在中國失傳而被日本發揚光大,進而哀嚎中華文化在日韓台、崖山之後無中華之類的那種人嗎?

貼幾個例子


中國人現在為什麼不穿漢服了呢?
中國書法,從小篆,隸書,再到楷行草。
中國酒,從渾濁到蒸餾。
中國印刷從雕版到激光照排。
中國茶從煎茶法,點茶法到泡茶法。

優勝劣汰,萬古亦然。

建議題主少學些日本的文化,茶道,武士道,花道,那都是我們老祖宗玩剩下的。


首先中國沒有所謂的茶道,有的只是茶文化。其次並不存在題主所說的斷代,一切發展皆有軌跡。

抹茶,是用蒸青茶餅,烤炙研磨。

唐時,煎茶法(把茶餅放在火上烤炙,然後研末,觀察水的情況,適時投入飲用),加蔥姜鹽飲用。

宋時的點茶法(將茶餅碾成茶末,直接投入碗中,用沸水沖泡,再用茶筅在碗中攪動,茶中不再投入蔥姜鹽等作料)。宋代最為出名的是龍鳳團茶,製作精良,價格等同黃金。

散茶出現於隋唐,幾乎與抹茶同時出現,元明時,餅團茶衰落,散茶開始興盛。同時明朝朱元璋鑒於餅團茶製作工作繁雜,耗費巨大人力物力,遂廢團茶,改散茶(即我們現在飲用的茶葉茶),制茶不再蒸,泡茶飲用,風俗與現代近。

蒸制的餅團茶,使茶失去了再加工的可能。流行綠茶散茶後,逐漸產生了在製作工序中加入發酵的紅茶,黃茶,烏龍茶,白茶,以及茶馬古道交易的黑茶,這才有了現代的六大基本茶類。

茶文化的發展,由簡入繁,再由繁歸簡。正是少了抹茶,才有了今天品種繁複的茶類。抹茶的衰落,散茶的興盛,是歷史的必然,誰也擋不住。

不知道題主所謂的歷史斷代的說法從何而來?所謂抹茶只是中華髮展歷程的一個節點,談不上文明的結晶。

若不是廢除了餅團茶,我們這些泥腿子怕是沒資格喝上茶的吧?

知乎首個長答,很混亂。


狗屁。

中華民族歷史上,除了新中國,識字率沒有超過百分之五。

絕大多數的印刷匠是不識字的,他們根本不知道印刷的是什麼東西,所以每一個不同的版本,都有特殊的錯誤。

你現在看到的,流傳下來的所有的文化瑰寶。

都是當時的極少部分何不食肉糜的矯情文人自己的偏愛而已。

但是整個社會是百分之95以上的文盲創造的。

所以,你看的這些附庸風雅的東西,只會記錄在紙上。根本不是老百姓的傳統。

你見過便於耕種灌溉提高畝產量的方法失傳了嗎?

養牛養羊的方法失傳了嗎?

文盲老百姓怎麼方便怎麼來,不需要這些附庸風雅。


我進入茶這個行業的年頭愈久,對於「抹茶」就愈發不喜歡。

有一位黨內高層講過,要「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現在大大小小的領導講話,也總喜歡引述這句名言。所以,這就成了一句「官話」。按照民間思維,官話都是假大空,嘴上說說就完事了。

我是真喜歡「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這句官話——尤其是在喝茶這件事上。

喝茶,有的人只信名師專家,只追大牌,有的是一肚子理論,引經據典,有的是滿嘴的日本傳承有序台灣工匠精神。這幾種茶友,和我都聊不來。我是只信「好喝」。

抹茶,真的假的,貴的便宜的我都喝過。好的抹茶固然不算難喝,但你非要說它好喝,我覺得也是違心之論。和我們的龍井碧螺春沒法比,和猴魁瓜片沒法比,和窮鄉僻壤山溝溝里的無名綠茶都沒法比。別說中國茶勝之不武啊,我們還沒拿出烏龍茶、紅茶、普洱呢。

題主感慨說,中國古代文明的結晶——茶磨失傳了。我真不覺得這有啥遺憾的。而且茶磨算什麼古代文明結晶啊。磨糧食的磨才是文明結晶好嘛。沒有茶磨,最多沒有抹茶喝;沒有糧食磨,會餓死。


我覺得也就日本這種國家敢大言不慚的把自己的技藝以「道」命名。

《道德經》後,道是極高的境界。

而日本,劍道、柔道、空手道、茶道,好像自己的技術後面不跟個道字就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一樣。

如此狹隘,如此淺薄。
就像村東頭的麵館做的面比村西頭好吃,兼做下面師傅的老闆家族世代以此為傲。後來聽說最大的量詞是宇宙,不識字的老闆就求村裡唯一識字的人寫了個「宇宙第一面」,洋洋自得的掛在了自己村東頭的麵館門上。


推薦閱讀:

清宮女子的旗頭如何劃分權力級別?

TAG: | 宋朝 | 中國古代歷史 | 中國古代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