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一代人是否会面临医疗体系的崩溃?
随着医疗体系各种问题日益深重,人口老龄化的高峰到来,医生精英群体的持续流失,医患矛盾加剧,医疗改革的方向迷失,国家医疗投入的小气,利益群体的博弈……国内医疗体系正在逐渐崩溃,从全国儿科医生大量流失造成许多医院根本无法应对儿科日常门诊量可见一斑。会不会在可以预见的一二十年没,会发生医疗体系的全面崩溃?这个观点是否过于悲观?
算了,还是不匿了。
某天夜班,我管了一个病人家属拿着水果走进医生办公室,说医生,护士,你们辛苦了,吃点水果吧。
我赶紧说,谢谢,谢谢。别这么客气,给病人吃吧。
家属说,没事,大家送了好多,我们也吃不了多少。你们夜班辛苦,给你们吃。
我们激动地说,谢谢你的理解。
这时,家属长长地吸了口气,说到:其实,我知道,你们受了太多委屈,背负了太多不该你们背的压力。
我一听这话,当时胸口感觉被电了一下,紧接着,是一阵暖流走遍全身。当时不忙,就招呼他坐下聊。
他是一个经济学家,留美博士,回国后在某家公司做顾问。我问了一些他对当下医疗的看法,他用经济学原理解释了当下的部分医疗现状,让我意外又惊喜的是,他说的非常通俗易懂。
他说:和我一起在国外留过学的朋友,都会感慨,国内医生真的是在以极其廉价的价格提供非常高水平的医疗服务。有些同学,宁愿搭飞机回国看病,包括机票钱算在内还划算很多很多。
回国后,我发现,大家都在抱怨看病难,看病贵,我觉得无法理解。在国内,只要你挂号了,一天之内就能见到医生,真的不难。
现在一碗炸酱面都10块钱了,女生去理发店做个头发,要几百上千了,没见他们说贵;可是,他们去看医生,挂号费仅仅8块钱,专家15、20块钱,却说贵。要知道,这可关系到自己的身体健康啊,我无法理解。
经济学里,有句话,资源都是稀缺的,这句话不是假设,是事实。
稀缺的资源大家都在争夺,谁先用,谁后用,谁用好的,谁用一般的,按照什么规则分配才公平呢?按官职吗?按出生吗?按拳头大小吗?你会发现,不管按照什么,都不是绝对公平的。但是,这里有个最合理的,最高效的规则,就是按价格。
很多人说,按价格分,是对穷人的不公平。其实,恰恰相反。按价格分配,穷人才更有机会,因为,价格,区分的是需求。
比方说,北京协和的专家挂号费用20元,和其他地区医院医生高不了多少,那么,势必所有人都去协和挂专家号,这其中,有真正需要专家的,也有不需要专家普通级别医生就能解决的;现在不管,价格没分出来,大家都来汹涌而来,这个时候,价格已经失去作用了,大家只能拼时间了,靠排队了。真正需要专家的,被淹没在人群中,管你是富人还是穷人。
如果引入价格差别,比如说,把专家号的挂号费提高到800元,这样,真正需要专家的人,会愿意花这800元,哪怕他是穷人,他也花的起这800元。而那些不需要专家的小问题,就不会花这个钱,这样,就把真正需求分出来了,让真正有需求的人得到专家的帮助。
然而,现在医生的价值一直被强行压制,本来800元的专家号被压制到20元,那么,造成的后果是,本来稀缺的专家资源变成短缺(稀缺和短缺不同,稀缺是客观事实,短缺是人为造成的),于是,黄牛党来了,黄牛把专家号抬高到1000元,1500元,还有人抢。结果,专家还是拿20元,剩下的全都给了黄牛。然后,政府又来花精力打击黄牛,你说,这是何必呢?为什么不一开始就把钱给专家呢?
另外,黄牛抬高价格后,富人仍然付的起钱,可是,穷人的代价却更大了。
他还说到了“暴力伤医”,他说,最让他搞不懂的,为什么竟然还有那么多群众叫好?要知道,医生如果越来越稀缺,受伤害的不是富人,而是穷人。因为,富人有更多办法找到医生,而穷人,到时候连花时间排队的机会都没有。而那些叫好的群众,他不知道,他喊的每一嗓子,键盘前敲的每一个字,都是在自掘坟墓,到那个时候,他们才真正体会到,什么叫看病难,看病贵。
我问他,如果看待儿科医生荒的问题。他说,在我们学经济学的人看来,儿科医生荒是早就可以看的见的事实,一点都不难。经济学里最难的是,看见那些看不见的。
如果,目前现状不改变,以后荒的不仅仅是儿科。
那晚,主要是他在说,我在听。他讲了很多,我也学到了很多。
最后,回到题目,医疗体系是否会崩溃,我不敢说。但可以肯定的是,优质的医疗,会越来越稀缺,稀缺到你后悔没有珍惜当下。
————————————
最后,对那些暴力伤医,以及为暴力叫好的人说一句话:你知不知道,你有多愚蠢。
当前中国的医疗和养老体系还能勉强应付,主要是得益于中国极高的劳动力人口占比。
中国有两个人口出生高峰: 60后和85后,这两个阶段平均每年出生约2500万人。
而在过去10年,正好是60后还没退休而85后逐渐走上工作岗位的10年。
于是我们自己也会感觉到大部分家庭都很爽:
60后还没老、身体没啥大毛病,子女已经养大开始有产出,这两个人口高峰都正好在劳动年龄段。80岁的老人家们平均有四五个儿女在给自己养老,一家三代甚至四代吃香喝辣、到处旅游。
整个国家的医疗和养老福利也相对90年代慷慨了很多:
- 农村大病医保,一年自己交几十块,大病报销70%以上。
- 城镇居民社保,一次性交几万块,到年龄了每年领一万多。
- "因病致贫"现象大大减少,医院里农村人和没有职工医保的城镇居民多了起来。
- 以前许多农村穷人得了病靠熬,现在都到城里的三甲医院排队。
"奥巴马care"比起来就是渣渣。
但是,以上这些还能持续么?
- 未来10年,60后每年有2500万人迈入60+的老年人阶段。
- 而新补充的劳动力则是95后、00后——每年1500万人。
- 过去十年,每年新增2500万劳动力 vs 新增1500万老人。
- 未来十年,这个数字反了过来。
2-4-4的家庭人口结构,逐渐变成4-2-1。
在这样碾压性的客观数字面前,任何制度改革、流程再造,恐怕都是徒劳的,并不能解决根本。
更可怕的是,再过10年,每年只有1500万的95后和00后,他们每年能生出1000万人就已经是极其高估的数字(如今80后也只能每10个生出7个)。
如此计算下去,等70后、80后逐渐凋零的时候,就是每年2000-2500万人老去,而只有700-1000万人新进入劳动年龄。
这差不多就是如今日本的情形。
富裕如日本,自动化水平、无障碍设施、老年人产业在许多知乎er眼里冠绝全球,仍然难以避免老无可养、老人拾荒、孤死家中。
未富先老的中国,如何面对未来20年的医疗和养老问题?
毕竟医疗开支的大头在老年人,医疗和养老体系在面临人口结构曲线移动的时候,实质上都是一副德行。
可能也好解决,毕竟中国是个13亿人口的超级大国,即便城里已经4-2-1,每年也仍然会有巨量的年轻人口来填补城市的劳动力空缺,越大的城市越年轻化。
北京上海的户籍居民已经25%是老年人,并不比日本好多少,但抵不住还有一半年轻化的非户籍人口。
当人口红利高峰逝去后,医保和社保资金都逐渐会发现过去10年那种普惠全民、倾斜基层的保障越来越难以支撑。
于是乎,我不禁联想到一个可怕的未来:
- 大城市保持长青,底层农村日益凋零。
- 下层的老年人被放弃,舆论上逐渐"非人化"。
- 毕竟,底层屌丝在年轻时舆论已经是"不配有偶",老去后也自然的"不配有医"、"不配有养"。
当医疗和养老越来越成为稀缺资源,人类对稀缺资源竞争的本性会迅速碾压掉那点点苍白的同情心。
你们没去国外亲身体验一下,我这就给一些小白普及一番。
你要是得癌症晚期这种大型疾病,那么你在澳大利亚、加拿大这些国家看病绝对很好,几乎完全免费,治疗的医术也比国内好。
但是如果你平常得个感冒,咳嗽,眼睛结膜炎这些小病,你如果在国外,排队会排死你,一周两周是常有的事情,而且医生态度还不是很好,等排到你的时候,你的病都好了。 只要不是很急的症状,根本不给看,就让你排队。
像国内这种即使在三甲医院,当天挂号当天就能看上病开上药,而且医生水平还挺高的医疗体系,请大家知足。
你知道中国的医生(尤其是大量的基层医生)为了保证大家都能看上病,加了多少班,吃了多少苦,薪水还不高。中国的医生绝对是世界上最勤劳的了,请大家尊敬医生,不要再搞医闹,或者鼓吹医生无用论了。
现在社会上很多人对医生这个职业有误解,以为中国医生拿着高薪,天天为了骗钱,这完全是造谣。当天挂号当天看病,世界上几乎只有中国才能做到。我自己不是医生,没有任何直接利益关系,只是说句公道话。
虽然我自己不是医生,但是我必须要再次向全体中国医生致个敬,你们辛苦了!
说个拉仇恨的答案
某沿海准一线城市。
最近市局级领导刚刚分配了风景区限价商品房,购买价格不到1万,市价在4、5万。
面积大多在200平米以上。
当地最好的医院将在这个小区设立社区医院
这个小区还将设立类似于酒店的小食堂解决就餐问题,在这个小区可以不用做饭。有集体化的食堂。
所以,所谓医疗体系崩溃不崩溃,是市场化还是非市场化,基本是影响不到决策者的切身利益的。
已经在崩溃了,只是你们没有注意。
以下内容均为某地区一定时间内的实例,做出了一定的模糊化处理。
患者孕31周余,为四胞胎,当日在甲市人民医院诊断为“妊娠期急性脂肪肝”,血糖、肝功能、凝血系列等指标均出现异常,母子危险,紧急转来乙市求医,出发前并未与乙市方面的医院联系,终因产科无床位滞留A大学第一医院急诊科。患者对乙市情况不熟,不知道转往哪所医院,120中心考虑其病情及其他医院的医疗水平,首先帮助其联系A省人民医院、A省第二人民医院、A省军区总医院、乙市中心医院等医院,均被告知妇产科无床位,遂立即与A大学第一医院妇产科进一步沟通,终于产科病房加床入院。当夜妇产科医生急诊手术,顺利剖出四胞胎,母子平安。因该院新生儿病房无床位,120中心协助将四胞胎转入A大学第二医院新生儿科进一步观察治疗。
甲市人民医院是教学医院,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年门诊量230万人次,开放床位3000张,是辐射区域广阔的地方诸侯。甲乙两市相距300公里。A大学第一医院坐落在乙市,是方圆五省实力最强的中央直管医院,年门诊量300万人次,开放床位4000张。A大学第一医院年分娩量8000例,NICU规模与医院总体规模和实力相称。这么多的大医院,却难容下新来的产妇和四胞胎。
患儿7岁,无明显诱因腹痛、气喘2小时,在村医处就诊、服药后病情持续加重。发病当日下午1点左右,患儿前往某镇A医院,医生诊断后告知必须转入上级医院。当日下午2时,患儿转入离家20公里的市立B医院,下午3时30分收入院。市立B医院印象诊断“急性胃扩张”,该病死亡率较高,医生为患儿插入胃管实施胃肠减压后建议转入省城的C儿童医院。B医院出院记录记载患儿病情:“因咳嗽6天,后背疼痛、气喘一天入院。神志清、痛苦貌、呼吸急促。急行B超显示急性胃扩张,病情危重……”当日晚上7点时,患儿乘B医院派出的救护车抵达距离B医院150公里的C儿童医院。当晚10点40分,C儿童医院接诊,建议患儿到D胸科医院鉴别结核。因为市立B医院的救护车已经返回,C儿童医院没能派出救护车,患儿乘坐出租车转院。在D胸科医院,医生建议患儿前往收治非传染类疾病的医院治疗,患儿家属遂前往就近的E市中心医院。因E市中心医院儿科满床,患儿一家再次打车前往F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次日早七时,F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出具患儿死亡证明:“呼吸循环衰竭、亚硝酸盐中毒?颅内出血”。
从发病到去世,患儿在20小时内辗转前往了6家医院。患儿因为接治医院“技术水平有限无法治疗”、“专业设置有限不能全面治疗”、“床位已满”等原因辗转到最后一家医院,去世时仍然没有明确诊断。因为有投毒嫌疑,患儿家属申请法医鉴定。至报道此事的媒体记者发稿,未能查明致死病因。
这个例子让人想到了另一起病人辗转多家医院、历时19小时最终去世的往事。在中央电视台出品的文献纪录片《健康中国》中,黄庆跃事件被认为是市场化医改的开端。因为计划经济的资源筹资与激励手段已经无法满足当时巨大的医疗需求缺口了。
黄庆跃是哈尔滨蛋禽批发部机修组副组长。1986年6月14日,他在冷库维修时,从二楼电梯摔到地下室,造成腰部重伤,随即先后到哈医大一院、二院、黄金支队医院、211医院、南岗区中医院、省医院和香坊区医院就诊,因为“无法预约X光检查”、“挂不上号”、“没法化验”、“床位已满”、“医生都在做手术”等原因,均未被及时收入住院治疗,致使病人辗转19小时后死亡。
1986年7月25日,国家卫生部就哈尔滨市黄庆跃重伤后,辗转求医死在医院门口一事,向全国卫生系统发出通知。8月l 1日,省、市卫生厅、局下发了《关于加强急诊急救工作十项规定》。
《时代》 20160914 健康中国 第三集 变革之路_《健康中国》_视频_央视网
市场化改革让医院通过市场获得了把市场资源变成建设资源的能力。人们前往大医院看病再也不用像改革之前那样需要介绍信,再也不怕有的医院拿着介绍信也不给就诊,理由是“你因为职务,级别,居住地,病情已经到晚期,ect……根本不该”来;越来越多的人觉得到了医院就能看上病是一件天经地义的事情。只是,现在又需要改革红利了……
13日晚11:00,A省B市一位伤员头部被一根直径约3厘米的方形中空钢管自右侧上颌骨至同侧耳后贯穿,形成严重的贯通伤。辗转多家医院后,伤员于14日5:00跨省转运至C医院。入院时,伤员神志尚清醒,一根长约70厘米的钢管贯穿其头部,面部软组织、上下颌骨、牙齿、开闭口肌群、面神经、鼻部软硬组织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随时可因劲动脉出血导致休克、窒息。15日13:00,病人进入C医院手术室,经过十个小时手术,成功将巨大的钢管取出……
从伤员事故到手术历时38小时,比三十多年前的伤员多等了一倍,但是伤员得救,可见社会在进步。
据评论区高锋介绍,病人转院仅用时6小时,手术时间晚是因为病人在医院稳定病情和设计手术方案。
因没有床位,伤员曾经长时间在急诊停留。但是我们没有理由苛责医务人员,他们已经付出一切努力了。
疑难危重病人,甚至只是处置起来难度较大的病人“住院难”越来越严峻,就是医疗体系崩溃的表现。只是很多人都没有注意到。
感觉一盘大棋下成了。
中国的医疗体系已经成功的被分化成为两个团体。
以前,遇到一些医患冲突,大家同仇敌忾,过劳死,大家自发捐款。
现在
呵呵呵
长者医生被患者在家门口捅死,有人会说:活该,谈器械谈药品的败坏风气传统就是从这些人渣兴起的,自己吃肉别人汤都喝不到,报应来了。
新手医生累病累死拒绝加班,有人会说:现在的人都怎么了?一点苦都吃不了,我们当年。。。。受不了你别当医生啊?怪制度你走啊?
就像我昨天说的,这些人啊,中间,可隔着一条银河。
真是有趣,都已经在锅里被各种油煎爆炒外加醋溜了,还在问——我们会不会被放到锅里啊。。。
被很多人歌功颂德的医保体系早就是半身不遂了。
小病用医保尚可,大病你想光靠医保不掏钱?
呵呵,呵呵,呵呵呵呵。
再次扫盲:
国家会给每个公立医院每年一定的医保额度。
举个例子,假设为100万吧,当然这只是为了计算方便,实际中当然不会是这个数字。
那么医院又会把这100万的额度分配到每个科室,比方说耳鼻喉科,今年分了10万。
那么,一个有着医保的病人来耳鼻喉科看病的时候,如果是第一次看病的年轻人,往往内心都对我国医保充满了无比的自豪和骄傲,会意气风发的告诉医生:“俺有医保,一直交着呢!大夫,你啥药效果好就给俺用啥,别给俺省钱!”
当医生听见这番话的时候,是个什么心态?
是心里有一万头草泥马奔腾而过的心态!
呵呵,本科室的今年医保就10万额度,你告诉我说别给你省钱?都给你用了,别的病人喝西北风吗?你也花他也花,超额后这亏空谁来填?
答案当然也很简单,国家早就替医院想好了,医院自筹资金呗。
可医院是傻逼吗?当然不是,医院也早就替科室想好了,你们科室的医保额度用完了,那接下来的医保亏空,就由你们科室自己出喽。
而且为了防止有的医生天良尚存,宁可自己掏钱也要治疗病人,医院暖心的推出了“医保亏空超额连坐制度”。
超出额度的钱,怎么可以让你这个富有爱心的主治医师一个人掏呢,我们科室是一个大家庭有没有,来来来,科室的全体家人们一起掏,直接从奖金里扣哦。
你想做活雷锋?对不起,你胆敢做活雷锋,就让你在科室无法生存,成为全科室人人痛骂的公敌!
那么,在这么一个人人充满爱心的环境下,最后的结局就只能是大家齐心协力让病人多掏钱了。
患者你仗着你有医保是吧?呵呵。
给患者做各种不能报销的检查,掏钱。
给患者开各种不能报销的药物,赶紧掏钱。
哎呦,今年的医保额度用完了,要么自费要么。。。啥,家里钱都花完了?不好意思,请出院吧。
什么?你说病还没好,说你有医保?呔,刁民!明着告诉你,不要拿医保当挡箭牌!
咦,情绪还挺激动,医院不是福利院,你就是死也得回家死好不好。。。医院床位费很贵的。。。信不信我这就叫保安来。。。哎呦你还敢动手。。。报警,赶快报警!医闹,有人医闹啦!医闹打人啦。。。
这就是为什么我国的医疗体系中,患者自费比例如此之大,医患关系如此和谐的一个重要原因。
这也就是为什么有的医生会劝亲戚,要看病最好上半年来看,医保的额度还有,要是到了下半年。。。我也帮不了你。。。
另外,多说一句,所有拿“挂号费”说中国医疗低廉的人,不是蠢,就是坏,或者是又蠢又坏。
PS:看到回复中有人说我造谣,傲娇的说我大中国的医保才不是那样呢。。。
是是是,我说的都是谎话,是造谣,那么就请各位去看看医生们怎么看待医保吧。
医院对医保病人的真实态度是什么样的? - 知乎
不是医疗体系的崩溃,而是公立医疗体系的崩溃。
和教育产业有点类似。大家都说学校负担太重,要素质教育。那好,学校可以不教或者少教,孩子们上学就以玩为主,穷孩子放学继续玩,有钱人家的孩子就去上补习班。这样子要不了几代,阶层就拉开了嘛。现在课外补习一节课少的要两三百,多的要五六百,有多少人上得起?所以我就没弄懂,要多没脑子的人才会跟着呼吁素质教育啊。
………分割线怎么分?…………
短短一句话得到这么多人的赞同。很感动,再多写几句自己的思考吧。
1,目前看来,国家故意在把医生从公立医院赶出来,为私立医院做准备。有些事情做得毫无道理。比方说,全国推广开的药品零差价,在患者看来,似乎是好事情,但是从医院角度来看真的没有一点道理可言。因为医院要承担药品的仓储,院内物流,有些特殊药品还需要冷藏,还要负担药师的人力成本,一个三甲医院药房少说上百人,人力成本一年一两千万。现在药品零差价了,这些钱就得从别的地方挤出来,国家又不拨款,那这些钱归根到底还不是要患者出吗?
2,中国公立医院看病既不难,更不贵。这句不解释,只要还能理性思考的就能理解。中国公立医院系统看病不难也不贵的背后,真的是无数医生的无私付出。当然,坦然的说,医生的收入的确相对比较高,但这都是拼命做出来的啊。比如我,工作十几年来,每年完整的休息日不会超过十天。每五到六天值一个班,第二天还要正常工作。只有一次连续休假七天,其余休假最多连续三天。这意味着什么?就是基本没有时间陪小孩。
3,公立医院真的崩溃以后,一般人可能真的要看病难看病贵了。因为医生的收入可能变成一个表面收入增加而实际收入减少的状态。这带来什么问题呢?举个例子(以下例子里的数字均为假设,不是实际数字),一个医生本来在公立医院实际到手二十万,其实医院要拿出大概二十三万的成本。假如这个医生到私立医院去,那实际到手可能要五十万,这个医生才肯去,而私立医院可能需要拿出七八十万的成本,才能让这个医生到手五十万。那多出来的这些成本归根到底可都要病人拿出来的,否则天上掉下来吗?所以看病真的可能贵了。而另一方面,私立医院又无法给更高的薪酬,比方说给医生年薪到手一百万,那这时缴税倒要七八十万。所以私立医院无法靠薪酬来激励医生拼命干。所以,私立医院成为主体之后,很有可能真的出现看病难。
所以各位,珍惜目前的好日子吧。
中国的医疗体系已经崩溃了。目前你所看到的,是无法逆转的大崩塌之前的零星落尘。
各大医学院已经连续很多年招不够学生而不得不降档录取。今年更爆出有高中为了提高所谓北大录取率,强迫学生报考北大医学院。这说明医学院已经成为综合大学里最薄弱的一环。
由此带来的后果是:目前医生的骨干力量乃是八十年代高中毕业生中最优秀的一群,而二十年后的骨干医生将是目前高中的中等生甚至是学渣。
所有的中国人必须接受一个事实:未来给我们看病的,将是当年高中班里最普通的一群人,而不是精英。
与此对应,香港高中前十名,至少七名志愿学医。
我们曾经吃过一次亏。教师行业。我无意贬低教师,但是不得不承认,高中班里报考师范的,大多数不是优等生。
我不否认人在升入大学之后的个人努力能够弥补高中的不足,但是,我是说医生这一行业,的整体素质,将面临不可逆转的下降。
教师,医生,律师,这仨行业绝对应该是精英来做。因为这仨关乎于我们的未来,我们的生命,和我们的基本人权。
然而我们已经糟蹋掉两个行业了。
我本人就是医学博士。当年博士毕业后我毅然放弃专业走进商场。因为我在硕士和博士期间见证了太多卑劣——相信我,医院是整个社会的缩影,在这里你可以看到最卑劣的人性。卑劣到你无法想象,卑劣到你绝望。
夫妇不赡养哮喘老人,老人发病就趁夜色扔在医院门口,医院不得不无偿救治。反复数次,最后一次,将老人弃置于阴暗角落,无人发觉,夜里老人冻死,第二天夫妇来找医院要钱。医院报警,警察来了说,反正你们医院这么大,赔他几十万又怎样?息事宁人吧。
绝望吗?这种事情,几乎每天都有。报纸上你都看不到!
憋屈!真特么憋屈!三甲医院,博士医生,无偿救死扶伤,然后赔款!
而这种事情,无时无刻不在破灭着那些有可能学医的优等生的理想。
最后请允许我说几句义愤之语:
认命吧,中国的孩子们不配更好的教育,因为我们糟蹋了教师。
认命吧,中国人也不配拥有更好的健康,因为我们糟蹋了医生。
我们,真的不配!医疗体系不会崩溃,因为我们目前还在努力建设中,因为我们的国情,只会失败,不会崩溃。没医生了,我们可以重拾赤脚医生战略,没护士了,我们可以把家属安排进排班,现在部分是需要家属承担的。
会崩溃的,是进医院的感受,目前只是偶尔崩溃,以后会变成每次都崩溃。
明明已经扔进蒸笼里了,还在问什么时候会下锅?
以下三个方面,你注意一下遇到过没有:
1,民营资本大量进入却缺乏监管。
民营资本进入医疗体系我是赞同的,但有两条一定要做好,一个是监管,另一个是监管基础上的严格要求,但目前连监管都做不到。
2,公立医院医生整体收入的下降。
虽然纸面上的收入提高,但其他领域的收入在下降,比如分房、补贴、福利性质的公立幼儿园小学。而培养医生的家庭成本却在上升,所以总体而言,公立医院医生的整体收入在下降。
3,公立医疗系统的割裂和两极分化。
大医院的招人标准持续升高,待遇标准也持续走高,而小医院逐渐沦陷以至于失去作为医院的功能,而成为官僚主义、资本主义的温床。
现有的这套医疗体系,已经是在崩溃的路上了,而医疗市场本身不会崩溃。新的资本主义医疗体系将会诞生,公立医院将剥离大部分“医院”的职能,成为研究机构、政策推广机构和医疗福利保障机构(类似政策性银行),私立医院将成为“接盘”医疗服务职能(类似商业银行),最终的结果自然就是带点社会主义色彩的美国化。
现行的这套系统本质上属于前30年的遗产之一,遗产嘛,吃完也是迟早的事情。
其实已经开始崩溃了。
你可以发现少部分医院关了急诊,一些医院关了儿科。
国家开始每年招收5000个免学费的医学生了。定向生增多了。
一些医科大学增加了儿科方向的专业了。
这一些都是征兆。
具体会怎么发展还是要看国家。
不过如果崩溃也不是全面崩溃,亏的也是老百姓。
医院骨伤康复方面的执业医师、康复治疗师,累死累活转正事业编税后月入5-7k。有本事的医生都希望有个与自己技术能力匹配的收入,部分人才就会流失到开高薪的民营医院,自立门户开门诊。
患者去大医院,面临的是患多医少的局面,治疗自然得不到精细化的方案,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
我是不喜欢看病流水线化,患者不满意,医生自己也累。工作之余,和几位国家队队医朋友合作,主打高收费、精细化治疗疾病。
(肱骨外上髁炎)针刺伸肌总腱
(踝关节扭伤后遗症)针刺胫骨前肌、腓骨长短肌、胫骨后肌。
一天只看10-15人,精细化查体、找出问题所在,有的放矢。相比自己在医院,简单查体、套路治疗来说,效果好很多。
这样的路子我觉得挺适合自己的,未来1-2年会离开体制,开办“高收费、精治疗”理念的医疗机构,优质医疗资源有匹配的价值,医疗体系才会良性发展,受益的最终是病患群体。
“扁扁哥,你说哪个科室赚钱呀?”
“师兄,哪个科室不用值夜班啊?”
“阿扁,哪个科室医患矛盾最小呀?”
“老师,哪个科室最轻松呀?”
每年,一到毕业季,就有好多即将成为医生的学生在咨询我这些问题,
市场经济时代,几乎所有医生都变了,包括我,爱钱,真的爱钱……
每次听到这些痛心的问题,我就感觉医疗体系离崩溃不远了……这个问题挂在时间线上很多天了,本来不想回答的,因为这个问题问得不太恰当。
但是,既然有这么多人关心这个问题,那我就来说两句。
大家现在更应该关心的不是医疗体系是否会崩溃,因为更迫在眉睫的是,医保体系的危机。
我们讨论绝大多数问题,关键都是一个字,钱!
没有钱,什么都是空中楼阁。
没有钱,就算遍地都是医生,那也看不起病。
有了钱,就算中国医生不足,也能从国外雇佣医生。
对于大部分中国人来说,看病是要靠医保的。
没了医保,不到受不了,中国人是不肯去医院的。
我们来看几个数据,就知道医保问题有多么触目惊心了。
人社部发布的《中国社会保险发展年度报告2014》显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职工退休比为2.90。
也就是说,目前是,2.9个上班的人供养一个退休的人看病。
大家都知道,退休人员不交医保的,但是退休人员的人均医疗费用,远远高于在职职工。
职工退休比下降,意味着基金收入减少、支出增加。
2013年时,全国已有225个统筹地区的职工医保资金出现收不抵支,占全国统筹地区的32%,其中22个统筹地区将历年累计结余全部花完;在居民医保方面,全国有108个统筹地区出现收不抵支。
2014年城镇职工医保统筹基金累计结余为5537亿元,看起来结余不少,其实,当年一次性趸交资金就有近2000亿元。
也就是说,当年有很多从未缴纳过医保的人,通过政府优惠,补缴少量的医保费用,上了医保的车。
目前医保覆盖面已达95%以上,进一步增加医保缴费人数几乎是不可能的了。
而且我国“五险一金”缴纳比例几乎是全世界最高的了,提高缴费标准不大可能。
社科院发布的《“十三五”中国社会保障发展思路与政策建议》显示,职工医保基金有着严重的支付危机,全国多数地区的职工医保基金将在2020年前后出现缺口。
《中国社会保险发展年度报告2014》显示,2014年,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均费用为7083亿元,比上年增长15.2%,比2009年增加4218亿元,增幅达147%。
一方面是缴纳医保的人减少,一方面是使用医保的人迅速增加,而且人均医保费用增加如此之快!
上面的数据是2013年和2014年的,我们来看看未来的情况。
这张图是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
可以看出,我国从1962年,人口开始暴涨!年年都是两千大几百万。
当他们退休时,开始上班的95后、00后,每年只有一千小几百万。这中间是一千几百万人的缺口!
这几年有六零后八零后两波婴儿潮顶着,医保还是紧巴巴的。
等到六零后退休,简直不敢想了。
而且,医保不是全国统筹的,各省情况天差地别。
像东北三省这样退休职工比例高,年轻人却大量流失的地方,医保体系入不敷出,会来得更早。
广东等经济发达,医保基金节余很多的省份,反而会因为吸引年轻人流入而节余更多。
所以说,以后医生够不够,那是遥远的事儿,赶紧给父母治病攒钱,那才是更要紧的。
大家自己掂量掂量,万一得了大病,指望不上医保,自己的积蓄能够支撑多久?
“医疗体系”永远不会崩溃。
而“公立医疗体系”已经崩溃了。
我妈是医生
我舅舅是医生
我姑姑是医生
我姑父是医生
高考的时候 我想考北医
当时我妈是三甲心内科主任
死活不让我学医
所有亲戚也不建议我学医
跟我说咱们家多一个医生赔不起
最后我妈医院当年高考的医生的孩子
没有一个学医的
你就知道大环境有多差了
现在想想家人真是太对了
我在北京六百多分要是学了医
真是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
其收益太低
最后脑子灵光的都不学医了吧
除了是真圣人
一次节日聚会是一个老教授叫来了一帮学生聚会,我一个外行只是去凑个热闹。一堆301、空总海总还有各种牛逼医院的中层以上吧,很多都是在职专家教授或者主任啥的。那次给我印象很深,很多东西后来还特意了解过。
1.门槛高:至少在十几二十年前那些人的时代,医学生的分数相对是最高的。那些人甚至有不少分数够清北人,不过好像现在没那么夸张,但是也相对普通专业更高。这还只是开始,医学上本科几乎没什么进步空间,读个研、博才好上升。而医学生的年份就不说了,都知道更长。以及当时在场的因为几乎都是近似等级的医生,都是常年熬下来而且都是学霸级别的人物,至少那些人给我的感觉是想要当专家教授之类的,真的都是拼命学的。
2.收入低:这个主要是相对的。首先是毕业生在医院是最不值钱的,北上广的公立医院拿三四千。然后就是漫长的很多年的苦熬,当时还看过一些招聘信息和资料。反正一熬就是五六年,七八年,收入几乎没有大的改善。而等你升职了,成为了所谓的专家教授,收入似乎有白有灰提高了一个等级。但是相比起付出的时间和精力呢?同样的时间精力换一个行业,收入应该能高不止一个零了。当时有个主任级别医生,也是专家号了,一天要看上百个,自己一个号账面就几毛钱还是几块钱收入。不好喝水,不能分神。要尽快把每一个病症解决否则后面就可能叫唤。高强度高压力低收入。
3.地位低:这个也很关键。医闹的事大家都知道了;而且像一场大手术,医生往往都是精疲力尽,但成功了是理所当然,失败了是你无能,拿了红包于心有愧,不拿红包手术收入真没几个钱。而且很多时候不能怪病人家属,生死面前,很少有人能淡定。平常再好的素质和素养,疼的受不了,或者死亡寸前,几个能控制住。医生天天面对这些负能量,能不出问题就不错。但是要开心,真的不容易。
我不是医疗从业者。很多东西只是管中窥豹,加上后来的一些了解,具体的数据不能像那些医生一样详细而且有对比度。只能说略提供些参考。记得有几个人也聊过,一个医院几百号医生,有一个说是完全没有后代学医,一个是只有一个吧。剩下的也都是个位数的学医。
我不知道医疗体系是否会崩溃,但是我知道一定是出了问题。我也知道票贩子、药房可以多挣钱,但是挣钱的,跟救人的,往往是两回事两拨人。我们什么时候能有办法真正让干活的站着挣钱了,我觉得这事也才差不多了。
中国的医疗这么便宜,证明有巨大的上涨空间。所以这是不会崩溃的,最多贵一点。
1个月前的旧文重发,因为我觉得国内目前几乎所有医疗问题暂时都可以用这个来解释,这也是我在知乎回答最用心的一次。
---
答主先简单自我介绍一下:八年制医学博士在读,经济学双学士。
今天看到推给我这个问题,对于这个,其实生活中也不少人问我,这么多年我一直是不想作答的,一方面是因为真的很复杂,另一方面是因为自己上知乎本来就图一乐呵,不想跟部分三观相悖的人陷入互相认为对方是sb的泥潭中。自己仔细上过国内顶尖经济学家,林毅夫、周其仁、海闻等人的课。前年周其仁教授说出了一个无奈的事实:医改现在每个人都在谈,事实上已经成了一个烫手的山芋,让无数经济学家,医疗专家束手无策,包括他本人。教授还说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其实不符合经济学原理,因为难就不贵,贵就不难。
网络的一个问题就是:社会性问题的评论门槛很低,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懂,于是每个人都插上几句,骂几句。像很多出租车司机评论起某件事来,头头是道,说个没完,但让他说出个所以然,提出合理解决方案就嫣儿了。真的有说明白的吗?在这儿的回答和评论,我没有看到中意的,大多数答案和评论都是在从微观角度以举例子的形式阐述,没有触到事件本质,于是就想自己写个回答,就算撕逼也当就是锻炼心态。我这里只想从宏观角度简单的讲明白问题,然后尝试讲清楚原因,希望让大家都能明白。注意:我是在讲宏观一般规律,所以那些从微观角度拿出几个不符合的特例来反驳的人,这种行为一点意义都没有,只会贻笑大方。
事实上我也很绝望,因为我只能尝试讲明白问题,而我也没有好的全盘改革计划。毕竟国家智库,中国最聪明的一批人都在研究这些,他们也没有好的解决办法。(我在文末会提到数点零星建议)
正文:
先抛观点:为什么看病难看病贵?本质原因是供需不均衡。道理很简单,但很多人都不明白。经济学最基本的立足点就是供给和需求的关系。这里我按这个逻辑来说:
一、看病的需求: 随着社会发展,人口翻了几番,人寿命更长,而环境污染更多,疾病谱比古代多得多。同时经济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更高,于是现代人看病的需求比古代翻了很多倍。
二、医疗资源的供给 :医疗资源的供给主要包括:医院的供给、医疗设备的供给、医药的供给和医护人员的供给(后者最重要)。
要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实质上就是解决这两者的平衡关系。也就是要么减少看病需求,要么增加医疗资源供给,或者就想办法提高现有医疗资源条件下的分配效率。但减少患者看病需求非常困难,因此现在所有的医改都是在想办法改进后两者,所有不以增加医疗资源供给或提高分配效率的医改都是耍流氓(没有例外)。下面一 一分析:
1.医院的供给:中国几十年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政府官员都想发展经济,中国多数城市都在想办法发展房地产,赚快钱,批给医院的地要么贵,要么就提供量增长缓慢。盖医院这种既减少城市房地产收入又要政府补贴无数钱的公益活,没多少官员愿意干。
2.医疗设备的供给:都知道医疗设备贵,但具体多贵呢?很多人没有具体概念,大家经常做的CT机器或核磁机器一台起步几百万,贵的几千万。如此类似的耗材非常多,因此建一家好医院需要巨额的资本。民间小资本很难进入行业(或者进入了,很多也是负债累累,逼迫医院想办法昧着良心赚黑钱,具体参考莆田系),这就需要大资本集团或仍旧靠政府补贴。于是又抬高了医疗资源的供给门槛。
3.医药的供给:一个好的原研药,研发非常复杂,研发平均需要十年,投入十亿美金。所以如果没有足够的利润,也就是药品不够贵,药厂不会研发和生产这个药的。当然有人说,中国全都等国外原研药过了20年专利期弄仿制药,成本不就低了吗?事实上过去国内几乎一直是这么做的,这样带来的问题就是国人只能用别人剩下的,用不上及时更新的好药,长期以往,一个国家的医药创新就没了。就像武器全都依靠模仿可以吗?不行。假如中国出现一种特有的病,如当年的SARS,中国怎么办?国外研发了药,卖给你只会非常非常贵。中国领导人看到了这一点,意识到了重要性,所以近年也开始鼓励中国企业进行创新研发药物。另外仿制药成本是降低了?但真的成本就很低了么?并不是,门槛依旧很高。举个例子:评论提到的,不少临床很好用但是被政府压价压得很便宜的药,世面已经见不到了,因为药厂不生产了。所以仿制药的成本也没有大家想的这么低,以为拿几个烧瓶就可以照着说明书生产了。
4.医护人员的供给:也是最重要的因素,医生是一个智力与劳动双密集型的行业。
1)智力密集:这个好理解,医学千变万化,内容纷繁复杂,又人命关天,风险非常高。因此一个合格的优秀医生培养需要很久,而老专家的养成就更难了,甚至很多小医院的医生,一辈子都成不了专家。这点体现出来就是医学生普遍读书时间长,学历要求高,考试多,培训多,需要发论文和终生学习以跟上医学新的变化。
2)劳动密集:这个一般人不好理解,因为现阶段或者说将来可预见的很长一段时间,医生接诊病人都只能一对一看病,不能一对多,因此当患者数量很多的时候,需要医生的数量也得相应增加。这点体现在大家看病时排队时间长,挂号难,也就是看病难。而医生的工作时间也变得非常长,经常在门诊看病连上厕所的时间都没有。
后果
1.医生的第一个属性导致的后果就是市场认可的合格的医生培养门槛很高,造成医生的供给量天然就不会多;2.第二个属性导致的后果是病人对医生的刚需很高,也就是医生的需求量很多。供给天然少,需求天然多,于是社会对医生这个群体的供给和需求就很难达到均衡,目前看来,这个缺口在进一步加剧。也就造成了新闻上多次见到的各地儿科医生荒、急诊医生荒,很可能就会轮到其他科室了。
医改政策分析
这么一分析就很明白了,如果要医改,也就是达到医生供给和数量的均衡。减少社会对医生的需求是不现实的,就只能想办法供给更多的医生。那么问题就变成了:怎么供给更多的医生?
正常人想到的应该是提高医生的待遇(其实很好理解医生在市场里的均衡价格非常高),提高医生的社会地位,保障医生的安全,让医生有归属感,从而吸引更多优秀的人从医。事实上,国外绝大多数国家也都是这么做的。然而在这一点上,中国的卫计委可没少出招,但很多都是昏招。如:
1.让大学医学专业扩招:
2.让大学重新开设儿科专业:
3.从贫困孩子里培养定向医学生,日后分配到偏远地区的乡村:
4.最后一个也是诟病最多的:就是降低医生的录取和接受门槛。如降低执业医师考试的及格线或减少学习时间,和某地区的中学毕业生接受几年培训就可以上岗工作的计划(完全就是上世纪赤脚医生的翻版) ·······
1)我经原的老师海闻曾说过:医生这个职业很特殊,就算数目很少,但我们也得严把门槛。对此我是深深赞同的,事实上这也是世界范围内的一个共识,但是在中国上演这样的闹剧。所以出现了评论里说的一个现象:许多被批量生产出来的不被市场认可的医学生找不到工作,而真正被认可的医生又供不应求。当然其他政策也有问题,以后再更新解释
2)医改还有针对医生的政令:包括严令医生不能收红包,收回扣等。看起来很合理,也理所应当,那么实际呢?只描述一个事实,为什么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就严令的不准收红包、收回扣政策一直到现在难以完全禁止。其原因就是因为医生的真实市场价格被政府强行压低、严重扭曲,医生所能领到的阳光收入远低于其实际创造的市场价值。你禁止了收红包、收回扣这个问题,问题一定会以其他各种各样的形式冒出来,如送礼、吃饭等。而光靠大棒恐吓不是很管用,几十年的事实早已证明了这一点。很多行内人都明白,包括政府官员,都是聪明人,红包可以认为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对医生市场真实价格的补偿,靠着这些说不清道不明的灰色收入,好像也真的能像传说中一样吸引优秀的高考学子从医。
3)而医疗市场的另一个基本属性是医患间严重的知识信息不对称,后果是容易产生寻租空间和道德风险,所以树立医院品牌和医生品牌就显得很重要(后面我会提到一些自己的想法) 。
上述解释,我只是在客观的阐述事实,并不代表我本人支持这种行为,也不是如评论里说的我在对这件事美化,我所想的只是就事论事。我的核心观点是希望提高医生的阳光收入,使其向市场真实工资靠拢。然而对于洪水猛兽,政府只是一再“堵”。完全靠政令禁止实不可取,一方面是因为政令并不很管用,另一方面是这也加剧造成了医生的社会地位和形象变差。表现出来的现象就是近年屡见报道的某某医院的科室主任因为回扣被抓,医生人心惶惶。而医生形象变差又导致了医患信任度降低,医患矛盾增多,医闹事件频发。
对于这些问题,然而我们的卫计委又做了一些蠢事,极不得人心。本来医闹完全是恶性事件,应该得到社会公认,用法律严惩。但卫计委说了一句:我不光是你们600万医护人员的卫计委,也是十四亿百姓的卫计委。翻译过来就是我为了讨好百姓,只能抛下你们医护人员了,顺便把锅也甩给你们自己。所以近年虽然屡见医闹事件,但处理意见却让医护群体心寒至极。
这种处理方式是短视的,后果是严重的,医生安全感和归属感日益降低,从而从业人员增长变缓甚至有地方负增长。于是也就回到了我开始说的那个问题,吸引从医的人变少了,医生的供给变少,因此进入一个供给减少→问题加重→供给减少的恶性循环。
国家医改是不是一点改进也没有呢?
也不是,虽然在提高医生供给方面已经让人失望之极,但国家政策有两个大方向还是正确的,证明肉食者还有明白人:(1)放开医疗市场,鼓励民间资本进入行业,鼓励医生多点执业;(2)提高既定医疗资源下的分配效率,如想办法分级诊疗等。我见过太多像感冒大点的病都巴不得看中国顶级专家的人(这两个方向的医改以后再说)。
为什么看病这么贵?
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现代医疗本身就很贵的这个事实。通过我前面的比较,大家应该都明白现代医疗的真实市场价格很贵的事实了。从世界范围内横向比较,中国医疗真算良心的了。也有可能国人习惯于纵向比较中国古代,为什么在中国古代,看郎中很便宜?但是在中国古代看病真的就便宜么?未必。古代好郎中看病也很贵的,以前只有大户人家才看得起,而一般的郎中,类似于现在的赤脚医生或基层医生,其实还是很便宜的,但是谁都不愿意去。事实上,现在中国乡村还有中医郎中,收费很便宜,但为什么没人愿意去看呢?
中国大医院看病贵吗?凭良心讲,我自己去看病,也觉得贵。其实除了上述观念问题,还有个原因,那就是因为我们是穷人,所以我们觉得看病贵。一方面是因为中国贫富差距大,远超欧美发达国家;另一方面是因为我们的收入真的跟不上我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
有人可能想问:我就想要个健健康康的身体啊,这要求算高么?
讲道理,这要求真的不低。这里我举我很喜欢的作家刘慈欣的一句话:生存本来就需要争取,什么时候成了理所当然?
看到这里,如果你还问我会不会崩溃?
我想不同人看法是不一样的,有些人觉得以后是机会,而有些人可能就会比较惨(比如穷人)。
中国的医改其实已经进入深水区了,政府也在向市场靠拢。告诉你们一个预期,如果你们以为现在看病贵,那么以后很可能只会更贵。反正我有一些同学已经准备在公立医院干几年跳槽去私立医院了,而我已经让我家里人赶紧买医疗保险了。
自己对政策的一些看法:
1.加大政府对医疗供给的投入?
这个论调其实说了很多年。都以为现在中国有钱了,于是很多行业都要国家加大投入。军事行业喊着要政府加大投入,科研行业、教育行业、警察和城管们等等也都在喊着要加大投入。但其实国家政府每年都财政赤字,这么多行业其实领导人也顾不过来。所以,你看即使这么多人喊着要政府加大对医疗的投入,但做起来很难。另外中国人真的太多了,增加一点点投入根本是杯水车薪。并且即便是目前,全国已经有许多省市的医保兜不住底了,医保早就穿孔,入不敷出了。说白了就是政府没钱。
2.吸引民间资本进入行业,鼓励医生多点执业?
下次再说,执行起来比想的要复杂很多。
3.发展医疗保险事业
有空在更新,也是非常复杂的一个大题目。
自己的对医改的一些建议(自己想法,如有雷同,那不可能):
1.由政府或巨头企业搭建一个类似于大众点评的平台:每次让患者看完病,可以评论某个医院和大夫,降低医患间的信息不对称,帮助医疗行业树立品牌。这是个非常大的市场,但是难点也很多,具体做起来很复杂,并且只能由巨头来做,最好是政府来做,以推动行业变革。因为这样做的阻力非常大,要求披露的数据非常多,评价体系也非常专业和深奥,绝不是想淘宝购物后打几颗星就可以的,所以最好是政府牵头做。
2.赋予医生门诊加号的自主定价权:比如先规定一位大夫一天有50个额定门诊号,这些号源按政府规定价格出让。医生在看完这50个号之后,一般一天时间就差不多了,再可以决定自己加不加号,并且可以随时自主定价每个号的价格。这样既可以提高医生的主观能动性,也可以压榨黄牛倒号的生存空间,同时也能提高患者的就医体验。穷人没钱,那他们的时间就不值钱,他们可以花时间去排队挂50个额定号源;而有钱人有钱,他们的时间很宝贵或想要高品质看病,他们就可以选择不排队,直接跟医生商量价格,花高价加号看病。说白了就是实现价格歧视的做法。(针对有俩评论害怕医生因此胡乱看病想法的解释:从来就没有最好的方案,只有最不坏的方式……另外有点想多了,现在一天门诊病人这么多,平均到每个人的看病时间已经非常短,所以其实也已经很难再短了。另外医生对自己看病病人是要负责的,看坏了可能会被告;胡乱看,医生个人品牌会变差,下次就没人找你了,并不像有些人想的就肆无忌惮了)
3.推广预防医学:减少看病需求虽然很难,但也不是毫无办法。推广预防的目的是想减少总的看病需求,也就是扁鹊说的治未病。虽然这个概念提出两千年了,但国人一直不重视,现阶段无论是发展医保和还是商业保险,总的都是在扩大医疗花费,唯有预防,是减少国家医疗花费的。具体怎么做?无非就是疾病筛查和定期体检。但中国农村人口众多,多数人没有体检意识,我的建议是国家针对50岁以上的人群每年或隔年提供免费体检。虽然短期来看可能会增加政府一大笔开支,但长期来看,国家在医疗领域的投入会降低很多,因为许多疾病花费都是疾病终末期的支持性开销,病人痛苦,国家花费多。
4.发展人工智能:很多人都提到这个,想大规模解决问题,只能靠软件这种无边际成本的方式,但是前期的路很长很难走,数据库健全不是这么容易的,短期内难以看到显著效果。但近二三十年有可能取代检验科室,之后内科大夫也有可能会被部分替代,外科大夫在可预期的时间内难以被替代。这肯定是未来的一个方向。这种事情就跟研制新药一样,需要厚积薄发,韬光养晦,政府需要鼓励企业研发。
5.鼓励医疗云:注意是医疗云,不是互联网云医疗。当前患者看病有一笔不小花费是患者各地多次就医过程中面临的重复检查。基于的原因很多,如检查结果丢失,还有检查只能在电脑端查看,比如医学影像,检查结果互不信任等等原因。政府可以统一规划,要求全国医院的检查结果都上传到一个国家数据中心,让患者的就诊大夫可以随时查看患者在别家医院做的检查结果,这不仅可以减少检查花费,对医学科研也是一个大推动,大家也应该都喜闻乐见。
(欢迎评论理性客观讨论问题,但如果只是描述一两个现象或反例,那就一点意义都没有,毕竟北京胡同里的老大爷也能说出一堆问题和现象来。建议描述问题后,讲明白原因,如果能提出解决办法就更好了,不要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会择优推荐精选评论)
————————
后记:
洋洒洒写了这么多,还有很多没讲完,如果真的有人看,就点个赞或互粉顶上去吧,会不定期更新。
推薦閱讀:
※求問口腔醫學五年制本科畢業如果有想出國深造的想法應該如何選擇之後道路?
※為什麼口腔醫生都喜歡拔智齒?
※蛀牙能自愈嗎?
※一個人通過自身分泌,最多能在嘴裡積攢多少唾液?
※哪些病可以拖?哪些病不能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