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口可樂為什麼能象徵化地表現資本主義意識形態?
比如在《再見列寧》等影片中,可口可樂的廣告就代表了資本主義進入了他們那裡。還有像之前說可口可樂進入朝鮮就別具意義。
也來說兩句吧。
@牛小強 說到二戰的影響,應該是對的。可樂的確是作為美軍的標準配給,因為美軍物流網路,而進入全球市場的,而且發展迅猛。比如,在埃及,從 1945 年第一個灌裝生產線投產,到 1950 年,已經每年 3.5 億瓶。
可樂帝國,成為美國的同義詞,也是在這個時期奠定。
1950 年,可樂公司一高管跟另一個人說,「很顯然有些我們的海外朋友無法區分美國和可口可樂。對此也許我們不應該過多報怨」。
事實上,可口可樂不僅沒有抱怨,還大打此牌。同一年,可口可樂公司自己開全球會議,席間傳發的一張卡片上寫著:當我們想到共產主義,我們就會想到鐵幕。但當他們想到民主,他們想到的是可口可樂。
不僅外國人這麼樣,可口可樂這麼想,美國人也是這麼想的:
還是 1950 年,5 月 15 日,《Time》的封面:
下面的小字寫的是:世界和朋友,愛 Piastre(遠東和中東常見貨幣名),愛里拉,愛 tickey(南非貨幣名),愛美式生活(that American way of life)。
當然,可樂有如此地位,不能簡單用二戰來解釋。
一下子能想到的幾個原因:
碳酸汽飲料:可樂所屬的 fountain drink 是美式飲料,美國人發明,發揚光大。
軟飲料:可樂是軟飲料。所謂軟飲料,是相對酒精類硬飲料而言(hard liquor)。可樂上來打的就是沒有酒精的健康飲品(雖然有可卡因。Coca 這個詞,就是可卡因的意思。當時可卡因還被很多人認為是不會上癮的良藥)。
但是日子並不好過,可口可樂其實一直被壓制。但它熬到了禁酒令。硬飲料被禁,軟飲料得以大行其道。可口可樂抓住了機會,此乃天命不可違。盎格魯-薩克遜正統文化揚眉吐氣。
企業文化:美國工業革命,在世紀之交進入消費社會。其他的產品和娛樂,講得都是求新求變求進步,以吸引眼球,保持競爭力。可口可樂是最早的,反其道行之,講究不變。一個所謂的機密的永遠不變的配方(雖然可卡因已經在 1901 年被稍稍去除了),祭出千年不變的經典可樂(Classic Coke)。文化正統嘛。
所以當時可口可樂最著名的形像,都是「不變」的傳統形像,比如,1931 年推出的聖誕老人喝可樂(The True History of the Modern Day Santa Claus):
有誰記得聖誕老人還可以是穿其他顏色衣服的?
比如
自 1930 年後,聖誕老人就變成了可口可樂紅。當然這種標準化,是整個商業圈的共同努力的結果,但是,想來可口可樂的作同不可小視。
到二戰時,戰略資源配給制,糖也在內。於是可樂向政府遊說,說自己已經成了美國人日常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士兵不能不喝可樂。遊說成功,結果從因配給減產,變成了強制推銷(一起被強制配給的,還有香煙)。
不是,喝可樂又成了愛國行為。
於是,可樂 = 愛上帝 + 愛美國,美利堅神權帝國的吉祥物,當仁不讓,呼之欲出。
後來去殖民化中又發生了不少事,這我就完全不了解了。有興趣的,可找那本 For God, Country, and Coca-Cola 來看看。1941 年 12 月 7 日,日軍偷襲珍珠港。
這是世界大戰的一個重要轉折點,也是可口可樂史上的轉折點。樹立可口可樂的愛國形象,恐怕是老闆伍德魯夫最成功的公關舉措。
戰爭給世界帶來了巨大災難,可口可樂經營困難,正在 "內外交困" 的時候,伍德魯夫的老同學班塞從戰區給他打來電話。
" 我不是想你,我是天天在想你的可口可樂。"
班塞的一句話使伍德魯夫心中豁然開朗:
如果前線的將士都能喝到可口可樂,那麼當地的人自然也可以喝到這種飲料,這樣銷路還用發愁嗎?
第二天,伍德魯夫發表特別聲明:
「 不管我國的軍隊在什麼地方,也不管本公司要花多少成本,我們一定讓每個軍人只花 5 分錢就能買到一瓶可口可樂。」
為此,可口可樂公司印刷了取名為《完成最艱苦的戰鬥任務與休息的重要性》的小冊子。小冊子強調:
「由於在戰場上出生入死的戰士們的需要,可口可樂對他們已不僅是休閑飲料,而是生活的必需品了,與槍炮彈藥同等重要。 」
可口可樂公司本想把裝瓶的可口可樂直接出口,
但是儘管他們有特權,卻還是沒有辦法享受軍事船運的優先權。
伍德魯夫設計出了另一套計劃:
仿照美軍使用脫水食物的方式,把可口可樂濃縮液裝瓶輸出,並設法在駐區設立裝瓶廠。
可口可樂公司一共派遣了 248 人隨軍到國外,美國軍方授予這些可口可樂代表 "技術觀察員" 的假軍職。
後來這批人隨軍輾轉,從新幾內亞叢林到法國里維拉那的軍官俱樂部,一共賣了 100 億瓶可口可樂。
除了南北極以外,可口可樂在二戰時建立了 64 家裝瓶廠。
美國陸軍的幾百萬士兵來自各個階層,他們都非常喜愛可口可樂。根據戰時紀律,軍人不能在前線飲酒,可口可樂就是最好的興奮類飲料。
美軍高級將領艾森豪威爾指揮其軍團在北非登陸後,首先要求補充的軍需就是可口可樂。
儘管可口可樂派出了大量隨軍技術觀察員,但是可口可樂還是供不應求。
他們在大戰激烈時為大兵們送來了難忘的家鄉味,也將自己的生產線推向全世界。
可口可樂早在 20 世紀年代的上海就有銷售。當時不知道哪位大哥將它的名字翻譯為 「蝌蝌啃蠟」。
中國人根本不明白「蝌蝌啃蠟」 是什麼玩意,也不能接受可口可樂奇怪的口味,銷售極為慘淡。
後來著名的旅英畫家蔣彝將他的名字改為「可口可樂」,才開始熱銷。
二戰中,可口可樂被運到中國, 提供給國軍,作為中美合作的象徵。
其實大家不知道的是,蔣介石也喜歡喝可樂。
根據蔣介石的副官回憶:在台灣的蔣介石,每次出去視察的時候都要帶一罐可樂, 他尤其喜歡喝可樂冒出的氣泡。
1948 年,可口可樂公司的技術觀察員開始陸續從美軍佔領區返回。
但是他們建立的工廠卻留了下來,為戰後的新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那時候,跨國的企業聯營還處於萌芽狀態,國際性的技術轉讓與合作,也僅僅在機械方面開始出現。
像飲料這樣的一般消費品,轉讓技術和出賣製造權是沒有先例的。
伍德魯夫是一個喜歡用 "新招" 的人。
經過一番籌劃,一個新名詞出現了 :
"利用當地的人力,財力,物力,開拓可口可樂的國外市場"。
這就是可口可樂公司的 "當地主義" 原則,也就是現在 "本地化" 策略。
伍德魯夫認為:
"外國人對美國的崇拜不一成不變,對美國貨也不會永遠迷信。他們的愛國之心會逐漸加強,像飲料這樣的消費品,如不藉助當地人的力量,很難在海外長期立足。"
可口可樂作為一支社會力量影響著不同的時代,而時代也影響著可口可樂,他們抓住稍縱即逝的機會,無論是在經濟危機中,還是在兩次世界大戰中,可口可樂都參與其中,並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話說,你還記得是什麼時候第一次喝可樂嗎?
我覺得大家忽略了一個很重要的點,可口可樂作為史上最成功的飲料品牌,除去經營機遇方面的原因,還有這個最重要最原始的點:
可口可樂是真的好喝。
雖然未必每個人都這麼想,但是喜歡可口可樂的人還是佔了多數的。多少底層屁民、名流大鱷,乃至意識形態領袖,嘗試過一次之後再也無法拒絕這種深黑色液體。
這裡我不談可口可樂的歷史,歷史更多是粉絲用來強化信仰的東西,解釋不了可口可樂本身,普通消費者心理只有最原始的慾望。
而可口可樂發掘出人最原始的口舌之欲,卻又是最廉價的標準化工業產物。它不要頂級工匠上好原料,卻可以和名貴酒品同台而立毫不遜色;它是連續十三年的最有價值品牌,卻可以在街邊攤販與各色小吃為伍。
據說可口可樂最初經典的瓶身設計是仿照當年流行於美國女性的一步裙而來,所謂「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於此完美協調。
這妖嬈的曲線,如何抗拒?(相比之下百事雖然量更多,但是瓶子美感真心不行啊……)
近乎每個人都需要,近乎每個人都能享受,帶點詼諧成分的說,可口可樂本身就是一種「普世價值」。
不可抗拒的慾望、廉價的享受,這正是美國消費文明的侵蝕力所在,又豈是禁慾文化所能抗拒的?它從不需要長篇大論的著述來表達,只需要追隨自己的內心
這也是極權主義所擔憂的東西:既然人們已經可以享受生活的美好,憑什麼還要為一個虛無縹緲的目標賣命?
當年時代周刊的封面便以此表達「中國的新面孔」:
看到媒體認為蘋果品牌價值超過可口可樂,我真是不認同,等蘋果一部手機賣一百年不換,再來談品牌價值吧~
另外如果某天中國文化稱霸全球,用老乾媽當主打,其實也不是什麼令人驚訝的事情=~=因為可口可樂完美契合以下特點:
1、大規模流水線產品;
2、消費品;
3、人造需求(非必須生活品);
4、寡頭市場(可口可樂百事可樂)。
所以可口可樂可以象徵化地表現資本主義意識形態。
引自我自己的文章《這是,也不是真理部的勝利》。
因為可口可樂就是好喝。好喝的背後是生產力。
這個問題掛了好幾天,瀏覽與關注的比例,挺高。說明是個好問題,讓人感興趣。但是卻只有一個答案。原以為會引出什麼寂寞高手來,縱橫闔捭幾十年跨東西方社會經濟的一番叫人看得通透的話來。
匿名先生的答案擊中了要害。這裡只是補點最近得空看到的東西,喝著可樂連轉帶敲地搬上來,權當為此做個了結。
10億個小時以前,地球上開始出現人類。10億分鐘以前,基督教誕生。10億秒鐘以前,嬉皮士改變了音樂的定義。10億罐可口可樂以前,是昨天早上。
——可口可樂首席執行官羅伯特·高祖塔(Robert Goizueta)於1997年。
也就說當時每兩天全世界就賣出十億罐可口可樂。為了對這個數字有立體感,來個對比,號稱中國第一奶茶品牌的香飄飄有個透著自豪的著名廣告語是「一年賣出七億多杯,可以繞地球兩圈。」他那兩圈還得橫著擺,豎著就只能繞高緯度地區了。
所以,相比較其他產品,可口可樂是產品成型於美國、流水線生產以及營銷一切環節都美國式、銷量最大的真正的「美國的」產品,並且和美國一樣積極奉行全球化營銷的戰略。
二戰時候可口可樂的營銷策略是為每一個海外作戰的美國軍人提供其產品,如你所知,二戰是真正將美國變成了資本主義自由世界的領導者,這個一副解放者模樣自由戰士將他的槍指向哪裡,可樂就出現在哪裡。這樣怎麼能讓人不將美國經濟社會乃至生活方式用他們武器背後的可樂來象徵?
事實上,二十世紀幾乎整個世界都在跟隨著美國的崛起和影響力而變化,世界大戰,援助歐洲扶植日本,冷戰,自由價值傳播,美元本位,好萊塢等等。所以,可樂就伴隨美國的腳步與之一起攻城略地,比如二戰時候可口可樂的廣告是」美國生活方式的世界性標誌——可口可樂「。
再說一下冷戰時期,可口可樂的營銷是無孔不入不處不在的,歷史上該公司幾乎將產品銷售到任何市場——包括流氓國家或邊緣化的國家,比如上世紀30 年代希特勒統治下的德國和佛朗哥統治下的西班牙,以及上世紀80 年代的中國和蘇聯(儘管百事可樂先進入蘇聯)。
1978年12月17日,中美雙方正式發表《中美建交聯合公報》,宣布「中美雙方商定,自1979年1月1日起,建立大使級外交關係」。這一天,距離可口可樂簽約進入中國市場,只有90多個小時的時間。美國媒體甚至認為,當可口可樂公司和中糧在北京飯店的一間會議室里談判合作事宜的同時,在酒店同一個樓層的另外一間會議室里,中美兩國正進行恢復邦交的談判。甚至認為卡特總統在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地在政治經濟上都要與中國結交。
是不是很熟悉?這個營銷過程正如滲透分化社會主義國家的資本主義經濟,可樂的一抹褐色糖漿和紅色標誌成了那個花花世界的鮮艷誘惑。
還有一點是,可口可樂的企業文化是十分保守而懷舊的,是美國精神的存留。可口可樂極負眾望的前首席執行官羅伯特·高祖塔,古巴移民,一個白手起家的人,登上權力頂峰,是美國夢最完美的象徵。
到了後來,反美的情緒早已和可口可樂搭上了關係,就連歐洲,也常常有人認為自由女神手中所高舉的東西就是可口可樂,甚至常常傳言可口可樂含有可卡因,一百多年前倒好像的確有。所以,《再見列寧》里,列寧像的毀滅和離去,零度可口可樂大旗在整棟樓上展開就成了時代的象徵。
至於各個時代的電影等流行文化與可樂的關係就更多了數不勝數,比如《獨立日》《大白鯊》甚至《瘋狂的石頭》《甜蜜蜜》裡面都出現可樂的紅色。還有像三十年代上海的廣告牌里就有了可口可樂的廣告,前期還翻譯成什麼「蝌蝌啃蠟」。這裡也有故事。
寫下來一看,好像可樂的廣告,但是可口可樂這個傳奇本身就是一部二十世紀美國精神、資本主義經濟文化的發展史。安迪沃霍爾說過,平民窟的孩子喝可口可樂,坐在白宮裡的總統喝可口可樂,富商們也喝可口可樂,但是沒有人因為有錢就喝到了更好的可口可樂。可能和原句有點差異,但是大致如此。可口可樂作為平民化,流水生產,無限複製的產品,確實是資本主義出現後帶來的大工業生產的縮影,並且這個產品受到的歡迎程度跨越了所有的社會階層,可樂幾乎跨越所有階層的定位,是至今貌似還沒有哪個公司能做得這麼好的,還有單一產品行銷百年而不衰更是難得,因此他也是資本主義民主的一個縮影不為過。
因為可口可樂是生活富裕和自由流通的副產品。平民能夠把工業社會前的奢侈品——糖當作水一樣的隨意飲用,象徵著歐美工業化的資本主義的最大特徵和最大誘惑:物資的極大富足。而一個非生活必需品通過統一的商標銷售,象徵著物品、從而是背後的人的自由流動。
在冷戰期間,蘇聯陣營宣傳的是平等和民主(對,民主,當時社會主義陣營的理論平均選舉範圍是大於歐美之外的資本主義陣營的),歐美陣營宣傳的是富裕和自由。社會主義陣營大多是以前的窮國,窮得叮噹響的蘇聯,已經是社會主義陣營不折不扣的富裕國家了,和歐美代表的資本主義陣營完全不能比(第三世界的資本主義國家?誰關心)。
在國家普遍貧窮的地方,想要喝上可樂,有兩種辦法1 全民軍事化管理,以最大效率埋頭苦幹 2 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其他人就不用管了。而資本主義國家允諾的就是:你放棄1,我送可樂給你。
在可樂之前,茶葉和咖啡也是資本主義的象徵
除了紡織品,基本上那個時代的貿易就是圍繞茶葉和咖啡進行的,還有蔗糖
印度殖民地基本就是用來種咖啡和茶的,美國獨立也以傾茶作為反抗的象徵,在當地自產自銷的東西卻要給遠在天邊的人錢,這可能就是資本主義的象徵
象徵和表徵不一樣,是旁觀者對事物的行為(主體行為和客體行為等)或者本質的主觀理解。
可口可樂代表資本主義主要是可口可樂是資本主義的工業製成品,蘇聯等國又造不出來。個人認為可口可樂本身蘊含著資本主義和反資本主義兩種意識形態,或者說資本主義本身就包含了反對自身的因素不是么?總得來說我覺得這更像是符號象徵而不是意識形態本身,如果可口可樂是蘇聯的產品,那它反倒會成為社會主義象徵。
哎哎哎我昨天才看完再見列寧呢。。。好吧被男主萌死了好吧這不是重點。。。
影片中昏迷而錯過柏林牆倒塌的老媽在病床上看到窗外的可口可樂的海報慢慢從對面的樓上降下來,就一臉蒙逼了。柏林牆倒塌之前的東德相對信息和經濟都相對較為封閉,自然可口可樂作為一個資本主義的產物和資本主義世界中的商品是不會進入的,所以可口可樂海報的出現就是資本主義在東德的流入,老媽才會一臉蒙逼。然後一幫人忙著解釋說哎呀其實現在可口可樂是社會主義飲料啦什麼的(啊呀真的好喜歡這個電影)。PS而且可口可樂商標的紅還是標準的社會主義紅呢 哼
我覺得可口可樂本身並不有非常強烈的資本主義的特點,只是它在每一個需要一個資本主義象徵的地方出現都特別合適,所以就出現了炒雞多次,然後就變成了資本主義的象徵了。而且就像前面說的一樣,因為可口可樂的普及度高,知名度廣,所以可能影視作品裡面需要一個資本主義象徵的時候都先想到它。然後莫名奇妙就這樣啦。
也許可口可樂的成功有一點點 所謂 美國夢 的成分在裡面,所謂 什麼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努力就能成功啊什麼的這個奧巴馬一直在講的BS。但是作為一個象徵,其實真的沒有取這個意思,都是後人歪歪的啦。
前面答主有提到可口可樂在pop art中的出現,我覺得超有道理怎麼就沒想到呢。安迪沃霍爾的很多project都在反應美國/資本主義社會的 消費主義。他在認為這是美國社會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非常有趣的社會現象,他就試圖用重複的silkscreen印刷圖案來製造一種 mass production的感覺。他的作品代表了有成千上萬的金寶湯,和成千上萬的可樂瓶。其實他應該是想要表現的不止是震撼,還有這種消費和被消費的關係中的空虛感。大量生產,同時鼓勵通過廣告等手段鼓勵消費,這樣的模式是在兩次工業革命左右出現的。當時,具備了大量生產的技術和條件(比如快速的城市化)的國家,就是資本主義國家。可口可樂作為這個mass production + mass market 的模式的成功典範,大概就是這樣成為資本主義的象徵的吧。資本主義就是能培養你原本就不存在的需求,並將這需求習慣化。
只要是社會化的東西,都能象徵化地表現資本主義意識形態。
可樂、電視機、牛仔褲、比基尼、pop music.......
只要是資本主義爛大街,而社會主義找不到的東西,基本上都在那個年代被歸為資本階級腐朽產物。
反過來也是一樣的。
比如紅旗和毛語錄神馬的。
update
是這樣的,可樂是少數能代表資本主義世界的同時,還帶有十分強烈的美國印記的產品。
赫魯曉夫就說過蘇聯人提到美國的時候,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可口可樂和瑪麗蓮夢露。
在當時的另一大傳奇商品是漢堡包。但是銷量不能跟可樂比。流浪漢喝的可口可樂和美國總統喝的可口可樂是一模一樣的。這暗示了資本主義的本質:只要你有錢,不管出身學歷,都可以享受到相同的東西。
企業家創造的產品服務全世界民眾,跟你的背景,籍貫,宗教信仰,性別,年齡統統無關,這才是資本主義的本質在商品面前,人人平等,
看到@劉驕陽(和我的名差一個字) 用了亞力山大·克索拉伯夫(Alexander Kosolapov)的《列寧可口可樂》(Lenin Coca Cala) Lenin Coca-Cola ,想試著用政治波普的角度來談一談。
SOTSART by Alexander Kosolapov 這裡有藝術家的作品。
還有很多,比如把耶穌,米老鼠等西方消費主義,普世價值等意識形態做並置的。
這些活躍在六七十年代的蘇聯政治波普藝術家中,除了像亞歷山大這樣把可口可樂作為資本主義形態的象徵外,還有像列昂尼德·索諾夫(Leonid Sohov)這樣的把瑪麗蓮·夢露當做資本主義象徵的,當然還有其他許多手法。
Déjà vu, only worse 這裡有報道,據說他們因為這些作品要面臨五年的徒刑。(俄文完全不知所云,谷歌得知)
可口可樂作為資本主義的象徵最出名的還是安迪·沃霍爾。
Andy Warhol - Coca-Cola (4)1962作。
由安迪·沃霍爾用黑白兩色在畫布上繪製的可口可樂瓶於周二在蘇富比當代戰後藝術拍賣會上以3536萬美元成功拍出。
Andy Warhol - Coca Cola (3), 1962年作。
前幾天佳士得的排名上,這幅作品賣了5730萬美元。
這兩張不一樣,編號就不一樣,而且(3)這幅右邊有STANDARD的單詞,這四副作品都是他親手繪製的。
最開始的時候,他畫很多可口可樂,而且每個都不一樣。
每一個都是徒手繪製,而且線條,明暗都試圖做到不盡相同。但是後來他忽然發現,我為什麼要畫這麼多可口可樂啊!可口可樂不是一樣的嗎!我把一個可口可樂不停的複製,不就可以有很多的可口可樂了嗎!複製這種事情!交給機器做不就行了嗎!
於是。
用絲網印刷,可以無限複製,而且在工序上可以改變顏色的順序。
安迪做過許多的複製,除了大家熟知的Campbell罐頭(中文叫金寶湯),瑪麗蓮夢露,他還以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的方式複製過毛澤東。
這幅畫作出自Andy Warhol創作的十副《毛澤東肖像》系列之一,整幅圖案充滿藍色和綠色,在拍賣會上經過十幾番叫價,最終以302,500美元成交。在1970年代初,Dennis Hopper與Andy Warhol喝酒時受到驚嚇,隨即向這幅《毛澤東肖像》連開兩槍,一個槍孔留在畫的左面背景,另一個槍是在右眼上方,之後Andy Warhol親筆圈上彈孔,寫下Warning Shot和Bullet Hole的真跡。
再說可口可樂,可口可樂系列在安迪作品中很重要,意味著他將獨一性(unique),原創性(orininality)等傳統繪畫的特質解構,變成了普世價值(universal value)。藝術不是人手工做出來的,是可以複製的,是可以以商品的方式在市場上流通的。
象徵資本主義的事物很多,麥當勞,美元,瑪麗蓮·夢露,米老鼠。但,為什麼是可口可樂呢?
因為它太普及了。
全世界的可口可樂都是一樣的,雖然圍繞可口可樂的配方等有爭議,但這不是重點,重點是它的影響力。
不管大人,小孩,老人,男人,女人,工薪階層的一般家庭也好,腰纏萬貫的資本家也好,都喜歡喝,都喝的起,而且它的受眾覆蓋了世界上絕大多數的地區,幾乎很少有明顯排斥可口可樂的地方。它不像麥當勞,因為有縣裡或者村裡可能沒有麥當勞,但不可能沒有可口可樂;可能不知道瑪麗蓮·夢露但絕對知道可口可樂;可能用過美元,但絕對喝過可口可樂。
為什麼會變成資本主義的象徵?它覆蓋面廣,就像資本一樣「無孔不入」,身價上百億的人喝的可口可樂喝村裡人喝的可口可樂是一樣的,都是一樣的造型,一樣的黑色液體。還有關於配方的生產資料私有化,我有配方,除了我之外,你們都不許有,這是私有制。公有制是,生產資料是全體勞動人員的。
它身上能發現資本主義的很多特質,而它又是如此的普及,結果現在,一提到資本主義的象徵,首推「可口可樂」
在中國,也有政治波普,如王廣義的《大批判》系列。其中最出名的也是可口可樂,因為大家都認識嘛,但他的作品裡其實還有很多資本主義的符號象徵。
(這張是最有名的,因為大家都認識)
(百事可樂的份額在中國也挺大,偏年輕化)
看,這麼多資本主義的象徵符號,但惟獨可口可樂是最普及的。
(這個答案好奇怪……大家就當我是借題做藝術普及吧……)
營銷策略,包括你這個問題。
「這個國家的偉大之處在於——在那裡最有錢的人與最窮的人享受著基本相同的東西。你可以看電視喝可口可樂,你知道總統也喝可口可樂,麗斯?泰勒喝可樂,你想你也可以喝可樂。可樂就是可樂,沒有更好更貴的可樂,你喝的與街角的叫花子喝的一 樣,所有的可口可樂都一樣好。」-----Andy Warhol
可樂當初不是當咳嗽藥水使的嗎?
——————————————————————
—————分—————割—————線———
——————————————————————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 2017 年 9 月 22-23 日 NFL 比賽大量球員在奏美國國歌期間拒絕起立?
※特朗普上台將近半年,目前來看有什麼成功的地方?
※美國紐約為什麼現在還有騎警?
※在美國被警察叫停之後,該如何反應?
※美國憲法第二修正案(公民持槍)有什麼實際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