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祖先們玩剩下的現在卻流行的東西?


多圖預警,前文稍污,三觀未成熟的祖國花朵建議在監護人陪同下閱覽。

-------------------------------------------------------------------------------------------------------------------------

第一次過千贊,受寵若驚之餘再追更幾條,雖然大多數同學可能連前面的都看不完(手動笑)

--------------------------------------------------------------------------------------------------------

承厚愛2K贊了,鑒於不少同學居然耐著性子都看完了,再補錄幾條


1、攪基

早在我國商周時代,我國就有攪基現象的存在。《商書.伊訓》中的「比頑童」之說,「敢有侮聖言,逆忠直,遠耆德,比頑童,時謂亂風。」「比」就是親昵的意思,「頑童」也就是「孌童」,可見當時社會已經對「比頑童」之事有了警惕。如果這不是偽古文的話,那應該是中國最早的記載了。

春秋戰國時代,攪基日趨活躍。漢代以來,攪基更是屢見史書。令人不可思議的是,就連「三宮六院七十二妃」、美女如雲鶯鶯燕燕團團圍裹的封建君主,也不乏搞基的。春秋戰國時期,就有「分桃之愛」、「龍陽之好」一說。

《戰國策。秦策》中有一段記載了這樣一件事:晉獻公想進攻虞國,但怕虞國名臣宮之奇的存在,於是荀息就建議獻公送美男給虞侯,並且在虞侯面前說宮之奇的壞話。這個計策實現了,宮之奇勸諫虞侯,虞侯不聽,只好逃走。虞侯失去了股肱之臣,最後亡於晉。由此看來,在那個時代"美人計"的"美人",既包括女子,也包括男子呢!

春秋時的衛靈公與彌子瑕之間還產生了著名的「分桃」典故,事情的原委是:

君臣二人共游果園,彌子食桃而甘,未盡,遂以其半遺君。靈公食而甘之,曰:「愛我哉!忘其口味以啖寡人。」後來彌子色衰愛弛,靈公便拿此說事,責怪道:「是曾啖我以餘桃!」

衛靈公還喜歡宋國公子朝。宋公子相貌俊美,他既受靈公寵幸,又與靈公夫人南子有私。姦情路人皆知,一次衛太子過宋,宋人歌之曰:「既定爾婁豬,盍歸吾艾豭?」意思是說:你們求子的母豬已經得到了滿足,為什麼還不歸還我們那漂亮的公豬?於是後世出現了「婁豬艾豭」的說法,艾豭指靠著與家主的基友關係而私通家主妻妾(婁豬)的人

還有龍陽君的故事。「龍陽」是古代經常使用的男寵孌童的代稱,一次魏王與小夥伴龍陽君之同船共釣,龍陽忽然泣下,王問原由,對曰:臣所得之魚越來越大,故欲將前魚棄置。而今四海之內美人甚眾,皆欲趨於王庭,則臣亦將見棄矣,安能無涕出乎?魏王大受感動,於是布令四境之內:「有敢言美人者,族!」

《晏子春秋》上還講了個齊景公的故事。各位不要一聽見「公」就以為他是個老大爺啊,這不過是他的頭銜,他即位的時候還年輕著哪。不但年輕,而且比女人還要漂亮姣柔。於是有一天,在某個場合里,就有這麼一個有特殊愛好的小官兒忍不住死盯著齊景公看個不住,而且看的時候模樣還很不地道。

齊景公發現了,忍不住又羞又惱,想要殺了這個色膽包天的傢伙。晏子連忙開聲勸阻說:這小官兒對主上乃是心存愛慕之意啊,你就算不接受,也不能憎惡他,阻隔別人的慾望還要加害於人,可是「不祥」的事情。

齊景公倒也從善如流,說:原來還有這樣的道理,那是我做得不對。好!我給他一個恩典壓壓驚——讓他來侍候我洗澡,給我搓搓背吧。這個主意倒是不錯,對這小官兒來說,簡直是天上掉下了餡餅。不過齊景公似乎沒有這方面的好奇心,小官兒的艷福便只止於此。大臣勸君王理解同性的慾望,而君王聽後不但消了氣,甚至還對這個臣子的愛戀產生了同情之心,說明當時的人對此事的態度十分開放。

戰國時還有兩位頗有名望的士人,一個叫潘章,一個叫王仲先。雖然同為男子,卻一見鍾情,不但相依相守,而且果然同生同死。人們雖然對他們的同性行為各有看法,卻都為他們之間的真情所感動,於是將他們合葬。後來墓上長出了一棵枝葉繁盛的大樹,枝枝相抱,葉葉相對。世人遂將此樹稱為「共枕木」。認為他們之間的情意感動上天,特降此祥木以示後人。

楚國的安陵君與楚共王間,也是同志的關係。他們之間應該也是真心的,他甚至主動向共王提出,若是共王辭世,他願意為他殉葬,生死相隨。當時的人,因此對共王寵封尊崇安陵君的行為,表示十分理解。

但是更多的時候,君王對男寵的態度,和對後宮妃嬪沒有什麼區別,僅僅是把他們視為玩物而已,一旦色衰,則必愛馳,甚至為了給新寵讓位,舊人還會引來殺身之禍。(就象后妃失寵一樣的遭遇。)

到了強盛的漢代,帝王將相的攪基更加肆無忌憚。據《史記》、《漢書》記載,西漢皇帝幾乎個個都有同性情人。

劉邦的男寵名籍孺,倒沒有留下什麼事迹。劉邦子劉盈的男寵閎孺,卻留下了漢朝男寵的第一樁秩事。

劉盈即位時年方十六,即位不久,他的母親呂雉就將劉邦寵妃戚夫人之子趙王劉如意毒殺。劉如意是劉盈疼愛的幼弟,被殺時僅僅十四歲,被害的現場就在劉盈的寢宮裡。劉盈尚未回過神來,就被母親呂雉騙去看了「人豬」。從前美麗動人的戚夫人失去了丈夫和兒子做依靠,居然變成那般恐怖的模樣,更讓劉盈無法承受。他驚嚇成疾,卧病一年有餘。劉盈既吃不消呂太后,自己寬仁溫和的性格又干不過她,只好轉而沉泯酒色。

除了後宮美眉群之外,劉盈還有了一位男寵閎孺。他對閎孺千依百順,寵愛備至,此事遂朝野皆知。兒子沉泯酒色,呂雉也沒閑著。多年守活寡的她在皇帝老公死了之後,終於找到了第二春:風度翩翩的辟陽侯審食其。劉盈早已對母親滿腔怒火,得知這個消息之後,更下定決心要殺了這個冒犯皇家的審食其,讓老娘也嘗嘗滋味。

審食其向情婦求助,呂后雖然急得團團轉,卻沒有臉面向兒子求情。這個人情誰敢做?審食其的好友平原君朱建想到了閎孺。於是朱建向閎孺求助,並且軟硬兼施,說,皇帝之所以要殺審食其,乃是要向呂太后示威;而皇帝殺了太后的情人,太后自然會向皇帝的情人報復,到那時,閎孺恐怕也死到臨頭了。

閎孺覺得朱建的解釋絲絲入扣,於是就出面向惠帝求情。惠帝居然真的給了閎孺這個人情,放了審食其一條生路。當然,惠帝對閎孺雖然用情很深,但也並非十分專一。他身邊的內侍宦官都長得頗有姿色,而且個個裝扮得風致楚楚。惠帝對他們也都廣施恩澤。

漢文帝劉恆,是漢帝中最節儉的一個,皇后要親事蠶桑,寵妃慎夫人的衣裙上連綉紋都沒有,他自己更是常穿舊衣,不捨得隨便換新。可是這麼個勤儉持家的皇帝,在自己的男寵身上,卻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地揮霍無度。史書上記載的文帝男寵有三人:趙談、北宮伯子、鄧通。

趙談與北宮伯子都是宦官,名聲也沒有鄧通那麼響亮,但是結局也比他要好得多。

鄧通是蜀郡南安人。四川既出美女,自然也出美男,鄧通便是其中的表表者。據說,文帝曾經做了一個怪夢,夢見自己怎麼努力也登不上天。正在著急的時候,來了一個貌若美玉的少年,助了他一臂之力,順利地登上了天。文帝在夢中打量這美少年,對他的美色十分動心。

夢醒之後,文帝仍然記得,那少年的衣帶從身後穿過的樣子。不久,文帝就在漸台遇到了鄧通。鄧通的模樣、衣著,居然與夢中少年一模一樣。特別是他的名字「鄧通」,更是一下子就讓文帝想到了「登天」的事情。

於是文帝將鄧通帶回了皇宮,跟他形影不離,還封授他做上大夫。漢時對相士十分推崇,文帝也不例外,他召來一位有名的相士,為心愛的鄧通看相。可是出乎他意料的是,相士居然告訴他說,鄧通的富貴只是暫時的,此人日後定會貧餓而死。文帝一聽,簡直大跌眼鏡。為了幫助心愛的人避開這句預言,文帝一不做、二不休,居然將鄧通老家蜀郡嚴道銅山送了給他,讓他隨意采銅鑄錢。一時間,鄧氏錢布天下,擺渡出身的鄧通富可敵國。

然而命運仍舊一步步地沿著既定的軌道向前。不久文帝生了重病,身上長出了膿皰,痛苦不堪。鄧通侍候在旁,用嘴為文帝將膿血吮吸乾淨,使文帝痛苦盡消。文帝十分感動,便說,普天之下,最愛我的人就是你了。鄧通倒也聰明,回答道,最愛陛下的,應該是您的太子。於是文帝便叫來太子,讓他照樣為自己吸膿。太子面有難色,文帝便將鄧通的所做所言告訴了他。太子十分羞愧,轉而恨上了鄧通。

文帝四十六歲去世,太子劉啟即位,立馬便將鄧通廢為庶民,遣退回鄉,然後抄家、處罪——最後,鄧通真的餓死了。

劉啟雖然滅了鄧通的小命,自己卻也不可避免地看上了郎中令周文仁,基情照樣搞得有聲有色。

接下來是劉啟的兒子漢武帝。這傢伙真是精力旺盛,後宮美女過萬,生了一大堆兒女,還整了一群男寵——最後居然還能活到七十多歲,真是天縱神武。

少年漢武帝的男寵名韓嫣。韓嫣與劉徹從小就生活在一起,感情十分的好。韓嫣受封為上大夫,漢武帝甚至把他的侍叢級別提高到跟自己一樣的程度。

然而韓嫣的命連鄧通都不如——由於有鄧通的前車之鑒,朝野都對韓嫣側目而視。江都王更向王太后哭天抹淚,請求皇嫂為天下作主。韓嫣聰明過人,自然知道自己要糟糕,於是想出了一個向太后討好的餿主意:把王太后從前在民間跟草民生育的女兒替她找了回來。

王太后若是早想尋回女兒,還用等到如今?自然是有她不可告人的理由。所以韓嫣聰明反被聰明誤,王太后母女抱頭痛哭之後,更是下定決心要幹掉這個丟她臉的臭小子。於是就有人上告太后,說韓嫣公然出入宮闈,定有淫亂後宮女眷的行為。王太后立馬傳出懿旨,賜韓嫣自盡。

漢武帝聞訊,披著頭髮就跑去找老娘,求她饒了韓嫣的性命。可是面對太后的質問,劉徹無法為韓嫣出入後宮的行為,作出一個讓母親滿意的解釋——難道能說他是自己的心上人乎?韓嫣只得服毒自盡。

韓嫣之後,就是樂師李延年。李延年家是世代為娼優的人家,能歌善舞,而且長得秀色可餐、家傳的萬種風情。李延年雖然當上了皇帝的男寵,但他比韓嫣要清醒,知道自己身為男子,不可能為皇帝生兒育女,沒有在皇帝身邊穩固地位的重要本錢。

於是他在武帝面前唱了一曲《佳人》之歌: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寧不知傾城與傾國,佳人難再得。武帝聽得十分感嘆,渴欲一見如此美女。

武帝的姐姐平陽公主早已跟李延年通好了氣,便恰到好處地告訴弟弟:李延年的妹妹就是這樣傾城傾國的美女。李夫人遂順利入宮,並果然將皇帝迷得七葷八素,還生下了一個兒子。

漢武帝對搞基,似乎僅是業餘愛好,他還是更迷戀於千嬌百媚的美女。李夫人病逝後,他為她做詩寫賦,招魂追思,忙得不亦樂乎。李夫人後來甚至還被追封為孝武皇后。因為妹妹的原因,李延年一家都極富極貴,李延年更佩二千石印,弟弟李廣利成了上將軍,宰相劉屈氂也與他家結了親。

然而漢武帝其實只愛他自己。當他覺得李家試圖扶立李夫人之子為太子,繼承皇位的時候,他毫不猶豫地舉起了屠刀。李家的下場是被滅族。李廣利此時正在外征戰,聞知消息後,不敢回國,只得向匈奴投降。只有李夫人的兒子萬幸地被父親饒恕過去。

同性戀當然並不僅僅發生在男男之間,女女之間也不例外。中國女同的最早記載,我所見的就發生在漢武一朝。

由於皇帝的性慾望,他的後宮佳麗無數,女人們常年連男人的影子都看不到,傷情懷春的時節,沒有寄託的對象,就很容易將心事轉付在同性的身上。漢武的皇后陳阿嬌,由於不能生育而失寵——她是劉徹的表姐,不能生育的真正癥結,恐怕就在「血親」兩個字上。

失寵後的陳皇后,常讓女巫替自己卜卦問天,何時能擺脫寂寞。久而久之,女巫成了她的精神安慰來源。於是,不久女巫就穿上了男裝,與陳皇后同寢同食、如同夫妻,並為她行巫蠱之術,詛咒武帝的新寵衛子夫。漢武帝追究陳皇后行巫術的事情,結果順藤扯出了陳皇后與女巫間的女同關係。

漢武帝對「巫女男淫」事件的怒火,甚至還遠過皇后詛咒新寵的行為。遂廢陳阿嬌於長門宮。

之後還有哀帝與董賢(斷袖之戀)、成帝與張放。漢以後,搞基的事迹在中國記載相對要少了一些。當然,兩晉時期是個例外。當時的社會極度不穩定,動不動就戰亂滅族,人們今朝不知明朝事,趁著還有命,就可著勁兒地放縱享樂。秉燭夜遊、逍遙散、披髮裸形對弄婢妾……

《三國志。魏志。佞幸篇》:孔桂字叔林,天水人也。建安初,數為將軍楊秋使詣太祖,太祖表拜騎都尉。桂性便辟,曉博弈、蹹鞠,故太祖愛之,每在左右,出入隨從。桂察太祖意,喜樂之時,因言次曲有所陳,事多見從,數得賞賜,人多饋遺,桂由此侯服玉食。太祖既愛桂,五官將及諸侯亦皆親之。(曹操啊,我一直以為他很直啊~~只愛人妻~~想不到居然也有曖昧的地方啊)


到了魏明帝曹叡那就更加明顯了:曹肇有殊色,魏明帝寵愛之,寢止恆同。嘗與帝戲賭衣物,有不獲,輒入御帳,服之徑出,其見親寵類如此。


而南北朝最著名的就是慕容沖了。《天龍八部》里有個慕容復,按族譜來算,跟他倒是正宗的一家人。只不過不是他的嫡系子孫。

慕容沖是前燕皇帝慕容緯的太子。前燕被苻堅滅國,慕容沖與姐姐清河公主都成了苻堅的戰利品。
這時清河公主也不過十四五歲而已,慕容沖僅僅十二歲。這雙姐弟生得美貌驚人,於是都被苻堅納入後宮,得到專寵。慕容沖小字鳳皇,可是落毛的鳳皇不如雞,堂堂皇子被逼著成了小受,真是倒霉透了頂兒。

不久,苻堅的雙性戀就廣為人知了,百姓做歌謠諷刺:「一雌一雄,雙飛入紫宮」。前秦的重臣王猛狠狠地責備了苻堅一頓。符堅的老臉掛不住,只得忍痛割愛,將心愛的鳳皇送出宮去。慕容沖居住在阿房,此地遍種翠竹梧桐,於是人們又唱道:「鳳皇鳳皇止阿房」。

慕容沖忍辱負重,漸漸長大,苻堅始終對他念念不忘,看在當年枕席上功勞的份兒,讓他當了平陽太守。慕容沖的心思卻絕對不止於此,他誓要洗雪國讎家恨,報復自己受辱的身世。當苻堅大敗淝水之後,慕容沖多年積蓄的兵力已經成熟,於是在阿房自立為燕國皇帝,揮兵進攻長安城。苻堅做夢也沒有想到,昔日在床榻間委婉柔順的孌童居然也能衝鋒陷陣,來取自己的性命。只得倉惶出逃,死在外邊了。

唐朝最出名的莫過於李承乾了:李承乾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兒子,太宗即位後為皇太子。有樂人年十餘歲,美麗善歌舞,承乾特加寵幸,號曰稱心。太宗知而大怒,收稱心而殺之。承乾痛悼不已,再加上其它原因,竟至於密計謀反。事泄後見廢,在徒所中死去。


《舊唐書》是這麼說的:「有太常樂人年十餘歲,美姿容,善歌舞,承乾特加寵幸,號曰稱心。太宗知而大怒,收稱心殺之,坐稱心死者又數人。承乾意泰告訐其事,怨心逾甚。痛悼稱心不已,於宮中構室,立其形像,列偶人車馬於前,令宮人朝暮奠祭。承乾數至其處,徘徊流涕。仍於宮中起冢而葬之,並贈官樹碑,以申哀悼。」


明朝正德帝是歷史上有名的荒淫皇帝,不過其淫並非只是針對女色。他寵幸八虎、錢寧、江彬,所收義子在百人以上。在淫窟豹房當中,他醉後常會以錢寧的身體做枕頭。百官不曉皇帝起居,一見錢寧則就知道聖駕將出了。


萬曆皇帝寵幸十俊,都是年青慧麗的小太監。沉溺其中,以致有朝臣直諫道:「幸十俊以開騙門,此其病在戀色者也。」有一次他去萬壽山拜謁皇陵,中途還要向一位少年護衛尋些斷袖之歡。


天啟和正德都是頑童皇帝,不過後者性格暴戾,而天啟則像是一個長不大的孩子。他不好女色,總喜歡與內監在一起玩耍,又捉迷藏,又劃冰床。野史里講他「日幸數人。太監王安屢諫不聽,只得私禁諸人,不得日要恩寵,有傷聖體」。


鄭芝龍是明末最大的海寇,鄭成功的父親。他年青時曾經靠著面姣色媚而受寵於其他海盜首領,並以此逐漸發跡,成就了顯赫一時的海上霸業。並且男色之好在鄭氏家族裡可能是一種風氣,並非鄭芝龍一人如此。


清代著名書畫家鄭板橋,為揚州八怪之一。他曾明確宣稱自己「好色,尤多餘桃口齒」。還曾從男色心理出發,主張改刑律中的笞臀為笞背。身為縣令,一次不得不對一犯賭美男施以杖責,竟至於差點當堂落淚。


大約就在《紅樓夢》成書前後,乾隆二十五年庚辰,出了一位狀元。這位狀元姓畢名沅,字秋帆,太倉人。畢秋帆中狀元時尚未滿三十周歲,算是少年得志。而且一生官運頗通,歷任陝西、山東巡撫,最後還干到了湖廣總督,文才也是十分可觀的,有不少著作。但是這位畢秋帆先生,卻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小攻,令不少高門名媛徒呼奈何。

畢秋帆最出名的基友,是一個唱崑曲旦角的男子。此人名李桂官,是當時北京城裡最紅的名角。他是浙江人,生得清秀俊雅,善解風情。畢秋帆在北京讀書待試的時候,偶然在一次應酬場合見到了他,不禁心動神搖,但是自愧沒有財官傍身,不敢問津。

最妙的是,李桂官也對年青的畢秋帆一見鍾情,久等不至之後,居然自己打聽到了畢秋帆的住處,找上門去……於是兩人一拍即合,情意繾綣,恩愛纏綿起來。

畢秋帆家境一般,在北京生活十分艱難。李桂官身為當紅角兒,銀錢來得甚易,於是十分慷慨地大把大把送錢給畢秋帆花用。畢秋帆得此濟助,立即一洗貧寒面貌,衣緞著綺,出入以轎起來。這番變化,對他交結朋友自然大有好處。當時有人笑說,畢秋帆從此得一「賢內助」也。

各位不用考慮李桂官的性別,當時在外組班唱戲的,都是清一色的少年男子。只有達官貴人家中,才有女子家妓唱戲的情形。現在全女班的越劇,都是直到民國時期才正式出現的。

當時士大夫階層,認為好男風,乃是風流韻事,甚至比尋名妓還要吃香。上行而下效,民間對此也十分看好,不追求名角俊男的,反倒成了一些人自示節操的罕事。

不久,畢秋帆蟾宮折桂,成為天子門生狀元郎。李桂官由於「慧眼識英雄」,頓時也聲名百倍起來。
這段風流事,頓時成為了佳話,給兩位當事人平添了不少光彩。著名的大詩人袁枚,還特地為此作詩盛讚李桂官:

「李郎昔在長安見,高館張燈文酒宴。烏雲斜綰出堂來,滿堂動色驚絕艷。得郎一盼眼波留,千人萬人共生羨。人方愛看郎顏紅,郎亦看人廣座中。一個狀元猶未遇,被郎青眼識英雄。……」

時人遂稱李桂官為「狀元夫人」。不知道獨守空閨的正宗狀元夫人,聽後有何感想?嘻嘻。

清末還有一部書,名《品花寶鑒》,列席禁書之林。現在雖然有公開發行,往往已是「潔本」了。
此書就是描寫同性戀愛的故事,書中的主角,就有畢秋帆與李桂官的影子。

在國外,攪基之風也絲毫不落後,在古埃及所發現的一卷四千年前的古手稿里,其中曾提到攪基,並說明這是自古已有的一種習慣,可能系自大神荷魯士與塞特那裡秉受而來。

而到了古希臘時代,攪基更是發展到了頂峰。眾所周知,古希臘神話最大的特點是人性化,奧林匹斯山的男性神靈們一個共同的可愛缺點便是好色,所謂英雄本色,他們不僅愛美人,對美麗的弱冠少年也是情有獨鍾。眾神之王宙斯掠走了特洛伊王室的俊美男童伽尼墨得斯,在神聖的奧林匹斯山上開親近孌童之風。神靈們很高興伽尼墨得斯做他們的酒童,因為他的美貌帶給大家愉悅。伽尼墨得斯也樂在其中,穿梭於宴席間,輕盈地為眾神斟滿瓊漿玉液,當輪到愛人宙斯時,伽尼墨得斯總是先斟滿酒,然後舉起酒杯,在自己的唇上輕輕地碰觸一下,再把杯子轉半圈,遞到宙斯的手中。從此之後,其他的神靈,如海神波塞冬、光明神阿波羅、大力神赫拉克勒斯等紛紛步宙斯的後塵,上演了一出出斷背山傳說。

還有著名的金閃閃同志,在史詩《吉爾伽美什》里,他同樣有一個基情四射的同性小夥伴恩奇都,分明是世界第一本基友英雄傳。

神話傳說的創作離不開現實世界的背景,如果不是攪基之風在當時盛行,而且當時的人們對此趨之若鶩,創作者是不可能將攪基和神結合在一起,並且予以美化的。反觀中國的神話故事,我從未聽說過神仙和攪基牽扯在一起。

古希臘文明的黃金時代,雅典文明時期(公元前9世紀至公元前4世紀),湧現了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一大批震爍後世的巨匠。人們往往只注意到他們的偉大成就,而忽視了文獻記載中關於他們的性取向問題。《男色論》一書中說『亞里士多德曾經蓄養一個名叫巴頓的年輕人;雄辯家狄摩西尼斯和一個年輕人過從甚密,招致妻子的憤怒;伊壁鳩魯更是待某個少年如妻似妾一般。』同性戀者之間類似男女間爭風吃醋的現象亦有存在,柏拉圖在《饗宴篇》里提到蘇格拉底和他的年輕弟子阿希畢亞蒂斯:有一天,阿希畢亞蒂斯參加一個晚宴,看到他的老師蘇格拉底和主人舒服地坐在一張靠椅上,就過去對蘇格拉底說『你總會想辦法和屋裡最好看的人坐在一起。』蘇格拉底被他的話所激怒,對主人說『我對這個傢伙的愛總是為我帶來麻煩,自從他跟了我以後,他就不准我再看其他漂亮男孩一眼,當然就更不用說談話了,他露骨地表現出妒忌……我擔心有一天他會無法離開我。』創造出柏拉圖之戀的柏拉圖本人則經常舉辦類似今日PARTY的酒會,為熱衷於同性之戀的上層名流們行方便之門,而所謂的柏拉圖之戀可能原義就是指尚未突破身體接觸界限的同志之情。《柏拉圖語錄》中六段描寫愛情的文字在有一半是在歌頌同性之愛。


《特洛伊》中的阿喀琉斯。電影裡面,編劇為了讓布拉德·皮特塑造的阿喀琉斯吸引更多的女觀眾,將他的斷臂情結基本全部隱藏。影片中,帕特羅克洛斯被特洛伊王子赫克托殺死以後,阿喀琉斯痛不欲生。母親警告他:為朋友復仇將導致他在戰場上喪命。阿喀琉斯憤怒地叫到『如果命運女神不讓我保護我被殺的朋友,我寧願死去!讓宙斯和神祗們所規定的命運臨到我頭上來吧!』衝天的憤怒使他變成了嗜殺的惡魔,見了特洛伊人,不分男女老幼便殺便砍,使他們的屍體堵塞了河道。決戰時,赫克托曾哀告:當決戰的一方死亡後,不要凌辱他的屍體。而阿喀琉斯根本不予理睬,殘暴地將赫的屍體拴在馬後,倒拖著圍繞自己摯友的靈柩跑了三圈,並以十二個被俘的特洛伊青年為帕特羅克洛斯陪葬。史詩中記載,阿喀琉斯和帕特羅克洛斯是一對情比金堅的同志。我想,編劇讓英雄為一個男人的死去而喪失理智,也是一種讓影片忠於神話內容的努力,側面隱晦地揭示了阿喀琉斯對帕的深情。


亞里士多德在教導未成年的亞歷山大時說,亞的偶像阿喀琉斯和帕特羅克洛斯是一對情侶,類似的男人之間的友誼能創造美德,是國家的基礎。亞歷山大在朗讀描述特洛伊戰爭的《伊利亞特》史詩第二章節時,泣不成聲地對他的副將伊菲斯托斯說『我多麼希望我就是阿喀琉斯,也擁有一位像帕特羅克洛斯這樣的摯友。』伊菲斯托斯隨即做了最直白的表達,亞歷山大於是緊緊擁抱住伊,信誓旦旦地表示 『從今往後,亞歷山大就是伊菲斯托斯,伊菲斯托斯就是亞歷山大。』後來,伊在東征中戰死,亞歷山大很快便鬱鬱寡歡,最終染病英年早逝,時年僅33歲。古希臘的歷史學家和作家們在歌頌亞歷山大時,都不會忘記掛上一筆,『亞歷山大大帝愛伊菲斯托斯勝過整個世界』。


另外在古希臘還有一支戰鬥力超強,甚至虐過斯巴達人的同志軍隊——底比斯聖隊。


底比斯聖隊來自古希臘邦國之一的底比斯。公元前379年崛起的同志將軍伊巴密濃達為充分發揮這支部隊的戰鬥能力,由150對同志情侶組成。士兵從底比斯的各個軍團裡面挑選出來的,並需符合數個標準:同志、戀人關係、戰鬥力強悍。


公元前371年與斯巴達人的留克特拉戰役中,底比斯聖隊趁著斯巴達軍改變陣列方向而陣形不穩之時,沖入敵陣手刃斯巴達的國王克勒姆布羅托一世極其400名衛隊。

公元前338年的喀羅尼亞戰役中,底比斯聖隊被馬其頓徹底殲滅。亞歷山大之父腓力二世看到死亡時相擁的底比斯聖隊戰士,慨嘆「無論是誰,只要懷疑這些人的壯烈行為或者經歷是卑劣的,都應該被毀滅「並吩咐部下妥善埋葬。底比斯聖隊的墓地樹立了一座獅子雕像,以紀念他們的英勇事迹

2、打野戰

「打野戰」有著悠久歷史傳統,今人俗語所說的「打野炮」,古人稱之為「野合」(野合確為多義詞,但也包括該意)。「野合」是一種十分古老的戀俗,指的是男女在野外過夜,談情說愛,並發生性關係。從西周至春秋,野合習俗一直盛行。「野合」大多是在野外發生的情人間的幽會,啪啪啪必然是其中的一項內容。當然,也不排除陌生男女,在某個場合偶然相會而一見鍾情,自然而然地就啪啪啪。

在原始社會性愛方式向階級社會過渡的這個階段,「古今雖異,人情不遠」,統治者為了繁衍人口,不得不順俗而治。由對上古婚俗巫風的默認,轉而為利用。《周禮。地官。媒氏》中記載:「中春之月,合會男女。於是時也,奔者不禁,若無故而不用令者罰之,司男女之無夫家者而會之。」即說的是,每年仲春之時,官方就會組織青年男女在野外舉行集體性派對,無故不參加的人,還要受到懲罰。

高誘注在《淮南子。時則訓》中亦云:「桑林者,桑山之林,能興作雨也」「此男女之所樂而觀之。」可見祖、社、桑林、雲夢皆為古代祈雨、祈子、祭祀生殖女神高禖之地,也就是男女野合之所。《左傳。庄公二十三年》云:「二十三年夏,公如齊觀社,非禮也。」魯庄公「如齊觀社」之所以「非禮」,是因為他實際上是要到齊國民間的集會上去觀摩男女群交的盛況。

桑林是生殖神的象徵,因此桑林成為上古時代先民們自由性交的場所。男女在這裡自由地狂歡野合,以娛神靈。這種的現象在上古普遍存在,連孔聖人的身世亦與之密切相關。《史記。孔子世家》謂孔子父母「野合而生孔子」,《世家》明言: 「禱於尼丘得孔子」魯有高禖神的「闥宮」,高禖神廟必在郊外,孔子父母的「野合」很可能就是高禖祭祀之後的男女幽會。

《詩經》中的《野有死麋》寫的便是男女野合之事。只不過,這首詩寫得非常含蓄,以姑娘的口吻對小夥子說:「動作輕點,別把我的腰帶弄亂了,別把狗兒驚得亂叫。」雖未直接描寫其過程,但是男女的歡會之趣,青年的急不可耐,姑娘半推半就、嬌嗔不止的美妙場景,躍然紙上。

3、你們都清楚的東西

前些年,一個擁有28000年歷史(應該屬於舊石器時代吧。。。)的羞羞物件在德國被出土,它被認為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古老那玩意。

嗯,歪果仁雖然在年代方面好像略勝一籌,但要論做工精細就遠不如我天朝。

玉質

銅質(女女用)

情趣開襠褲

春宮木盒

春藥盒

春藥套裝

清代跳蛋雛形

瓷胸

《金瓶梅》中提到的情趣用品很多,比如相思套啊、勉鈴啊、硫黃圈啊、懸玉環啊,銀托子啊等等!而在這些當中,西門慶最鍾愛的當屬「銀托子」啦,各位同學自己腦補它的用途吧

土豪版套裝組合

4、各種小黃書、黃段子

少年時我爹藏書頗豐,獨愛兩本,一本是無刪節版的《廢都》,一本便是插圖版的《金瓶梅》,其中鍾愛《金瓶梅》尤甚。

據《太平廣記》記載,有婦之夫孟氏在家中,「忽有一少年,容貌甚秀美,逾牆而入「,對孟氏說:」浮生如寄,年少幾何!豈如且偷頃刻之歡!」孟氏便與之私合。某女見一軍官十分英武,便說:「我若得此夫,死亦無恨。」軍官問:「暫為夫可乎?」女曰:「暫為夫亦懷君恩。」於是二人在林中交歡。這雖是小說家言,但的確可以說明唐人對婦女失節之事習以為常,不視為恥辱,反當作風流韻事。

中國古書《遊仙窟》成日本「第一淫書」

唐朝,由於文學創作上比較自由,對性的表現也沒有嚴格的限制,因此出現了一些較明顯的情色文學。例如,張鷟所寫的傳奇小說《遊仙窟》堪稱是唐朝情色文學的代表之一。這篇傳奇小說的內容,是以第一人稱自敘其奉使河原,路過積石山,進入神仙窟,與崔十娘盤桓一宵之艷事,對兩性有坦率大膽之描寫。此書於當時傳至日本,對日本文壇頗有影響。日本學者鹽谷溫稱之為日本第一淫書。

《天地陰陽交歡大樂賦》橫空出世

《天地陰陽交歡大樂賦》是中唐白行簡創作的一篇淋漓盡致地描寫不同身份、不同年齡以及不同場合下男女性事的賦體作品,在現存先宋文學中是絕無僅有的。此賦是古代用文學形式來敘寫房中男女交歡的唯一僅見之作。作者從儒家正統道德的角度闡明了研究男女之性的可取性和必要性。說明健康的性生活是人間這最佳樂事,作者認為,人間再沒有比做愛更快樂的事情。

宋代以降,禁欲主義的思想成功地瀰漫在民眾生活的每個角落裡,以「天理」控制「人慾」的努力被無限制地推崇,腐儒們僵化的倫理觀念成為判斷民眾言行舉止的唯一標準。在宋明以來的古典「性小說」中,「天理」與「人慾」之間的衝突得到了生動而具體的反映。事實上,古典「性小說」與民間「葷笑話」正是在這種禁欲主義肆虐之際,對於偽道學的一種反彈性社會思潮的文學化表達。

到了明清,小黃書就太多了,書單嘛,自行去搜索明清禁毀書系列。大家耳熟能詳的金瓶梅,實際上這本小說在當時並不怎麼出名,究其原因,竟然是因為書中所寫不夠露骨所造成的。

但同時期歷史性的革命是,小黃書中插圖越來越多了,小黃圖大行其道,不少小黃書被畫成春宮畫冊,可謂中國最早的工口同人作品。這些同人作者里不乏當時的不少文化名人,當然,他們用的都是筆名。其中的一位佼佼者唐伯虎同學不幸被後人考究出來,以下是他的已經認證作品:

(請大家務必做到心中有碼)

這些畫冊一經發行,立刻廣受好評,以至於之後的許多小說,如《昭陽趣史》竟然直接做成了插圖本,一時間洛陽紙貴,人人慾求之而不得。

這裡不得不提及的一本長篇小說是《姑妄言》,該書是遼東人曹去晶創作於清代雍正初年的長篇章回小說,可謂集黃書之大成者,種種情色小說的套路一應俱全,長達百萬餘字,僅收錄的葷段子就多達80餘則。然而此書歷經多次禁毀,早已失傳,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其殘抄本曾在上海一露鴻爪。六十年代,全抄本竟然在蘇聯被發現,推測是有精通漢語的俄國人曾在清朝時期與國內購置後捎回俄羅斯。該書與1997年在台灣重版,引起巨大轟動。

在中國本土未見記載、在域外沉睡了一百五十年的《姑妄言》的發現與出版,是中國古典小說研究史上的一件盛事,也是中俄學術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話。為中俄友誼喝彩!

附上《聊齋》中的某故事:青州賈某,客於外,恆經歲不歸。家畜一白犬,妻引與交,犬習為常。一日,夫至,與妻共卧。犬突入,登榻,嚙賈人竟死。后里舍稍聞之,共為不平,鳴於官。官械婦,婦不肯伏,收之。命縛犬來,始取婦出。犬忽見婦,直前碎衣作交狀。婦始無詞。使兩役解部院,一解人而一解犬。有欲觀其合者,共斂錢賂役,役乃牽聚令交。所止處,觀者常數百人,役以此網利焉。後人犬俱寸碟以死。嗚呼!天地之大,真無所不有矣。然人面而獸交者,獨一婦也乎哉?

附上笑林廣記上的一些葷段子(順便答評論,現代版中大多把裡頭的「古艷部」給刪了,手動笑):

入罐

有無妻者,每放手銃,則以瓦罐貯精。久之精滿,攜出傾潑,乃對罐哭曰:「我的兒呀,只為你沒娘,所以送你在罐里。」

必殺之

夫遠行回,就妻求歡,妻拒,曰信水至。夫欲采其後庭,又止之,曰痔瘡破。夫乃大怒:若再敢言口瘡潰者必殺之!

樁糞 (一遍秒懂的統統去面壁)

有買糞於寺者,道人索倍價。鄉人訝之,道人曰:此糞與他處不同,儘是師父們樁實落的,泡開來一擔便有兩擔。

陽硬

或問和尚曰:汝輩出家人,夜間獨宿,此物還硬否?和尚曰:幸喜一月止硬三次。曰:若如此大好?和尚曰:只是一件不妙,一硬就是十日。

臀湊

一龍陽新婚之夜,以臀湊其妻。妻摸之,訝曰:「你如何沒有的?」龍陽亦摸其妻,訝曰:「你如何也沒有的?」

擠進

一少年落夜船,有人挨至身邊,將陽物插入臀窟內。少年駭問:「為何?」答云:「人多,擠了進去。」又問:「為何只管動?」答曰:「這卻是我不是,在此擦癢哩。

謝媳

一翁扒灰,事畢,揖其媳曰:多謝娘子美情。媳曰:爹爹休得如此客氣,自己家裡,那裡謝得許多。

羨妓

嫖客自妓館歸,妻問曰:「這些娼婦,經過千萬人,此物定寬,有甚好處,而朝夕戀他?」夫曰:「不知甚麼緣故,但是名妓,越接得客多,此物越好。」妻曰:「原來如此,這也何難,為甚不早說?」

父多一次

子好游妓館,父責之曰:「不成器的畜生,我到娼家,十次倒有九次見你。」子曰:「這等說來,你還多我一次,反來罵我?」

七字課

一學生聰穎,對答如流。師出兩字課曰:「月明。」徒即對曰:「日出。」又云:「和尚。」答曰:「尼姑。」師曰:「青山。」徒曰:「白水。」又出一字曰:「去。」徒即應聲曰:「來。」師又合串總念云:「月明和尚青山去。」徒亦答念對云:「(太污,此處略去七字)」

5、星座

黃道十二星座不是中國原產,而是舶來品。起源於古巴比倫人的黃道十二宮後來傳入了希臘,和希臘神話結合在一起,初步形成了我們現在熟知的星座序列。後來這套東西從希臘人手裡又傳入印度,吸收進了梵文佛典裡頭。再後來,佛教傳入中國,十二星座也跟著進來了。


北宋景德二年,有一部《大隋求陀羅尼經咒》,這個圖上的十二星座就相當清楚了。

南宋陳元靚《事林廣記》中的《十二宮分野所屬圖》,還搞了個星座分天下:「寶瓶配青州,摩羯配揚州,射手配幽州,天蠍配豫州,天秤配兗州,處女配荊州,獅子配洛州,巨蟹配雍州,雙子配益州,金牛配冀州,白羊配徐州,雙魚配并州。

所以從這之後星座就要被玩壞了,南宋陳恕可的《桂枝香》中寫了個「秦星夜映,楚霜秋足」,其實這本來就是誇螃蟹有多美好,跑到這裡直接用秦(雍州),指代螃蟹。

當然了,文學家們把玩星座學當然不僅僅是裝小資,後來的「占星」就應運而生了,

「欲課五星者,宜先識十二宮分名及所屬。寅為人馬宮,亥為雙魚,屬木;子為寶瓶,丑為磨羯,屬土;卯為天蠍,戌為白羊,屬火;辰為天秤,酉為金牛,屬金;巳為雙女(室女),酉為陰陽(雙子),屬水;午為獅子,屬日;未為巨蟹,屬月。」

也就是說這個時候,這種用五行七曜來分別星座特性的東西就有了,就像現在的水象(天蠍、雙魚、巨蟹)風象(水瓶、雙子、天秤)火象(獅子、白羊、射手)土象(摩羯、金牛、處女)一樣了,相同象之間有類似的性格。

退之詩云:「我生之辰,月宿南斗。」乃知退之磨蠍為身宮,而仆乃以磨蠍為命,平生多得謗譽,殆是同病也。——蘇軾

翻譯過來就是蘇軾說:我看了大V韓愈的詩,才知道他也是摩羯座的啊,我終於知道別人為什麼對我羨慕嫉妒恨了,就是因為我是摩羯座啊,摩羯座太煩人了!

看看,這就是明朝的黃金聖鬥士們

(圖文引自 @山西博物院微博:此幅題目為寶瓶、金牛、天蠍、巨蟹、摩羯宮神,以手中物表明身份。然而中間一人兩臂上立一鳥一獸,為題目中漏寫的雙子。右下方一深目濃眉人,手抱一獅子,為另外一幅水陸畫提及的獅子。至於摩羯,可能是立於左方長袍廣袖按劍之老人。 )

6、自拍

人類歷史上第一張自拍照,在1839年就出現了,照片的拍攝者是美國攝影師羅伯特·科尼利厄斯。只不過那時候照相機並未普及,普通人還沒辦法玩自拍。直到1900年柯達公司推出了廉價的「盒子布朗尼」相機,照相機才在普通人中間普及。

在清代,我國出現了史上第一位自拍達人——福州的葉景呂老先生,從1907年到1968年,從27歲到88歲,從不斷拍。

7、cospaly

下面濃重介紹一位我國的cospaly界達人先驅,有請四爺雍正

四爺自白:朕就是這樣的青春美少年

朕...腳癢...

「有種你進來!」 「有種你出來啊!」

猴哥給你桃

「我們做朋友吧。」「抱歉,朕想孤單一些。」

有時候,朕只想安安靜靜的做個美男子...

朕就是朕,顏色不一樣的煙火

你飛向前方自由翱翔,朕卻始終跟不上你的腳步。好累...

8、段子手、點贊

下面濃重介紹一位我國的圍脖界達人先驅,有請四爺雍正之子小四乾隆

9、各種時尚單品

唐朝腰帶扣。可惜皮子已經爛光光了。愛馬仕什麼的弱爆了

這是敦煌壁畫中的第17窟「唐侍女」,看這唐朝提包,還有這形狀這花紋……我們的祖先真的引領了幾千年的時尚潮流啊,太有才了!

唐代的挎包真品,LV同款,現藏於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藏

三國時的快餐盒,和我們現在的快餐盒是不是一樣?用途是放乾果點心的

戰國水晶杯,放在今天家庭毫無違和感。

(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高15.4厘米
1990年浙江省杭州市半山鎮石塘村戰國墓出土
浙江省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該項鏈的主人李靜訓家世顯赫,其曾祖父李賢是北周驃騎大將軍、河西郡公,祖父李崇是一代名將。隋文帝楊堅對李家備加恩寵,李靜訓自幼養於宮中並深受外祖母周皇太后溺愛。世事無奈,大業四年(608年)年僅9歲的李靜訓不幸歿於宮中。皇太后悲痛欲絕之餘厚禮葬之,李靜訓生前生活所需之物和所愛之物一一不漏陪葬墓中。這串金項鏈被戴在她的頸項上,極可能是她生前心愛之物。
====================
九歲就有這麼奢華這麼潮的項鏈了,讓我情何以堪,這件項鏈就是現在擺在櫥窗里依然不落伍啊

這件玻璃瓶很像實驗室用的,這還是九歲小孩李靜訓同學的陪葬

10、各種球類

蹴鞠、馬球這些就不用多說了。

千萬別以為高爾夫球是多麼高端洋氣的玩意兒,這是老祖宗從宋朝就玩剩下的了。15世紀的蘇格蘭人也許發明了現代高爾夫,可惜中國人早就珠玉在前了。以後要是在歐洲出土了證明捶丸傳入歐洲的文物,就徹底變成出口轉內銷了。高檔高爾夫會所你們感覺如何了?╮(╯v╰)╭洋氣了半輩子,其實是在復古。

同樣的還有撞球,也是古人玩剩下的,在古代有種遊戲叫彈棋。

彈棋是一種文體結合的遊戲,靠技巧取勝,最初盛行於漢代宮廷和士大夫階層。

彈棋的棋盤四周低平,中間隆起,像個小山包;底座是方形,頂部是圓形,象徵天圓地方。玩法歷代文獻記載不太相同,魏晉時期是兩人對局,各6枚棋子,到唐代演變為雙方各12子。對局時,須用自己的棋子擊打對方的棋子。 


柳宗元的《彈棋序》對24子彈棋進行了解釋,說明了24子中一半是紅色,即「貴子」,一半是黑色,即「賤子」。玩棋的人先以賤子去打擊對方的子,不得已才用貴子。

11、玩桌游

葉子戲、麻將、牌九、象棋、圍棋這些就不用多說了,來說個偏門的。

提起「大富豪」遊戲,可謂風靡世界,其實中國人也有一款相似的遊戲,叫「陞官圖」。陞官圖是「彩選格」的一種,類似的還有選仙圖等,據傳始於唐代。

陞官圖的棋盤是一張將文武大小官職按照一定順序排列的底圖,玩的時候轉動陀螺,陀螺上分別寫有「德、才、功、贓」四字,按照停止時的文字決定棋子進退。    

每個人從「白丁」開始,最先升到最高位的人取得勝利。有的也用擲骰子代替轉陀螺,用點數色彩決定升降。

12、吃冷飲

不要以為冰箱是近現代才發明的神物,古人早就鼓搗出冰箱的祖先——冰鑒了

鑒,實是一種大盆,早期是陶質,春秋中期以後流行青銅鑒,又稱「冰鑒」,後來又有做工更加精美的木質冰鑒面世。

使用冰鑒時,將盛滿飲料或食物的器皿放進去,四周圍滿冰塊,合上蓋子,不多時「冷飲」就可清涼出爐啦~ 深井大宅門的享受。


春秋末期,冰的用途更加寬泛,達官貴人們就喜歡喝冰米酒


到了唐代,人們把吃一種底層是冰,澆淋著奶油、酥油、花朵的冰點——「酥山」當做潮流~


南宋時,市集上的冷飲更加琳琅滿目,當時最受歡迎的冷飲有「冰雪甘草湯」「雪泡豆兒水」「涼水荔枝膏」……聽著名字就流口水啦~


到了元代,據說元世祖忽必烈在牛奶中加入冰塊,發現口感很好,於是又加入了蜜餞和果醬,聽上去好像聖代哇。


明清時期,人們把水果也加進了冰食中(可能水果冰沙就是這麼來噠)。


後來,據說馬可·波羅把「冰酪」的製作技術帶回義大利,經過輾轉又傳到英法,後經美國機械化改造,就變成了現代的冰淇淋啦(中華飲食文化,真是博大精深~)。


再順帶來貼組燒烤的,冰火兩重天嘛。

古人老早就開始吃燒烤了,某起源國的燒烤一邊呆著涼快去


戰國銅烤爐

東漢釉陶燒烤爐

-------------------------------------------------------------------------------------------------------------------------

第一次過千贊,受寵若驚之餘再追更幾條,雖然大多數同學可能連前面的·都看不完(手動笑)


13、嗑藥party


說起嗑藥,在大家印象里似乎是近代才有的事,先是抽大煙,再「進化」到白粉、冰毒、藥丸、呼葉子、帖郵票等各種變種。


其實在古代,類似嗑藥一般的「自戕」以尋求刺激的行為也並不罕見,罌粟早在隋唐或之前便傳入中國。


著名詞人蘇軾、蘇轍兄弟,都食用過罌粟。蘇軾《歸宜興留題竹西寺》詩中稱,「道人勸飲雞蘇水,童子能煎鶯粟湯」,鶯粟湯,即罌粟湯。


還有唐宋時期的「阿芙蓉」,明朝的嗎啡含有物,歷史上有大量的名士嗜用!


《舊唐書》記載:「乾封二年,遣使獻底也伽。」底也伽,即是含有海洛因成分的一種解毒藥。當時未滿30歲的唐高宗李治,因為經常頭暈目眩,所以服用了此葯。清代的俞燮《癸巳類稿》直接認定明神宗朱翊鈞「中烏香之毒」。烏香,即藩屬國進貢的鴉片。他當皇帝長達48年,竟然有23年不視朝政。從《明神宗實錄》中所記來看,朱翊鈞經常頒諭旨,稱「朕自夏感受濕毒,足心疼痛,且不時眩暈,步履艱難」。這個觀點之前一直被學術界認為是滿清文人的污黑之辭,直到1956年定陵被考古發掘後,從朱翊鈞的頭蓋骨中檢出了嗎啡成分的殘留,這證明他生前確實長期嗑藥。


崇禎皇帝兩度發布「紅頭文件」,要求國民戒煙,禁止官員在衙門等官府機構內吸煙,私藏或出售煙草都有可能被處死。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正式提出禁煙。(到底是鴉片還是煙草?暫時沒去考證過)

皇太極時的禁煙告示

但古代嗑藥事件最著名的當屬魏晉時的五石散,而且魏晉時期在名士間還流行嗑藥party。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民間流傳一種「吃什麼,補什麼」的說法,「吃肝補肝」、「吃腎補腎」。假如有一個人得了腎虧的毛病,那麼不用說豬腎、羊腎、狗腎之類就是補腎的最佳吃物。按照這種思維進行推理,石頭千年不爛,真金不怕火煉,都是最堅固之物,所以吃什麼不如直接吃金石。如果吃一些金子、石頭,自己的肉身會不會有朝一日像金石一樣永遠不朽?古人還真的進行了這樣的嘗試,先是吃雲母、紫石英,到了魏晉時期出現了在士人貴族中間風靡的五石散。


有考據癖的魯迅還為此寫過《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葯及酒之關係》一文。

五石散的主要成分是石鐘乳、紫石英、白石英、石硫磺、赤石脂等五種礦物(不知道有沒有某化學老師高人能複製出來)。這種散劑據說是張仲景發明的,他的這個藥方主要用於傷寒病人,因為這種散劑藥性燥熱,對傷寒病人有一些壯陽補益作用。


作為「補益葯」服用五石散的始作俑者是曹操的女婿何晏,這位何晏生得「美姿儀而絕白」,還喜歡在臉上抹粉,人稱「傅粉何郎」,走起路來時常照照鏡子,還頗有點自戀。何晏雖為駙馬,依舊不肯本分做人,四處拈花惹草,本是一個好色之徒,無奈其素體羸弱,恣情縱慾多少有些力不從心。何晏用了五石散以後,即刻體力轉強,精神開朗,多年的煩惱一下子解決了。「晏耽愛女色,服五石散體力轉強」,甚至可以「夜御數女」。再者五石散有類似「搖頭丸」的作用,服用以後精神恍惚忘我,有點超凡脫俗的感覺。駙馬爺現身說法一下子轟動了京城,大家爭相服用,就像現時的「偉哥」,本是治療心臟病的葯,偶然被發現有壯陽之用,給了大家一個驚喜,馬上銷量狂增。


據說服用五石散還很麻煩,有不少規矩。服用五石散後,全身燥熱,必須食用冷食、洗涼水澡、睡涼炕來散熱,因此「五石散」又叫「寒食散」。由於五石散的藥性非常猛烈而且複雜,所以僅僅靠「寒食」來散發藥性是遠遠不夠的,還要輔以散步等各種舉動來散發、適應藥性,此類舉動稱之為「散發」和「行散」。於是由此又衍生出了另一項運動——「裸奔」。

許多魏晉六朝名士還是出了名的暴露狂,比如那個熱愛飲酒的劉伶。《世說新語》記載,劉伶恆縱酒放達,或脫衣裸形在屋中。人見譏之,伶曰:「我以天地為棟宇,屋室為褌衣,諸君何為入我褌中。」還有那個阮籍,「嗜酒荒放,露頭散發,裸袒箕踞」。另一個王忱,也是「性任達不拘,末年尤嗜酒,一飲連月不醒,或裸體而游,每嘆三日不飲,便覺形神不相親」。不但在家裡裸露,還喜歡在外面裸奔。
現在有些學者認為魏晉六朝名士的裸裎之風,是一種「身體的反抗」。要我說,這無非是酒後亂性,嗑藥後亂性而已。

服藥之後,人的皮膚也特別敏感,很容易被磨破,新衣服比較硬,所以魏晉名士大多痛恨新衣服,而喜歡穿柔軟的、沒有漿洗過的舊衣衫。鞋子最好也別穿,只有穿木屐才舒服,一副很艱苦樸素的樣子。魯迅先生就說過:「我們看晉人的畫象和那時的文章,見他衣服寬大,不鞋而屐,以為他一定是很舒服,很飄逸的了,其實他心裡都是很苦的。」

嗑藥之後藥性一上腦,再加上對道德禮教幾乎出之本能的抗拒,魏晉名士接下來比較喜歡做的事情就是集體啪啪啪了。當時許多貴族男人經常會搞一些性party,脫光衣服飲酒作樂,嗑藥狂歡,然後各自跟妾侍顛鸞倒鳳,還互相觀摩。《晉書·五行志》上有一段有名的話:惠帝元康中,貴遊子弟相與為散發裸身之飲,對弄婢妾,逆之者傷好,非之者負譏,希世之士恥不與焉。「對弄婢妾」,這簡直是古代版的「海天盛筵」和「換妻俱樂部」啊!有個叫做周顗的名士,更是色膽包天,一次參加尚書紀瞻的宴會,看到紀瞻的小妾出來舞台佐酒,長得像狐狸精一樣,周名士立即色心大發,當場就脫掉褲子,「 露其丑穢」,撲了上去。幸虧被旁人死死按住。

現今社會的娛樂圈,有很多圈子也是毒品社交。你要進入我的圈子,那好,大家組局一起吸毒,把利益捆綁到一起,有點「投名狀」的意思。

由此,中國魏晉時期的名士們和上世紀50年代的美國「垮掉一代」便順應人之本性,採取一种放盪不羈的生活方式。雅稱為「魏晉風流」。


當然,這群人生活下司馬氏的高壓政策下壓力也挺大的,也不知何時就會變為司馬氏的刀下之鬼,及時行樂、故作玄虛、佯狂避世,以此遠離政治,以求免禍的原因也不是沒有。

五石散對年邁體虛、陽氣偏衰者,用之得宜,有一定的助陽強體作用,但在養生求仙之風的勁吹之下,被賦予了它不應有的用途,一些人企圖用五石散實現虛幻的神仙夢,造成的危害是很嚴重的,由魏晉至唐,為害時間歷五六百年之久,服者眾多,中毒死亡者亦多。五石散在深受其害的人眼中,可真是不折不扣的「六朝毒品」。唐朝孫思邈《千金要方》里稱五石散是「大大猛毒」。晉代著名的針灸學家皇甫謐,就是寫《針灸甲乙經》的那位,年輕的時候也服過「五石散」,並且深受其害,後來幡然醒悟,他說自己服了五石散之後「違錯節度,辛苦荼毒,於今七年,隆冬裸坦食冰,當暑煩悶,加以逆咳,或若溫瘧,或類傷寒,浮氣流腫,四肢酸重。」很多服用五石散的人最後成為「魂不守宅,血不華色,精爽煙浮,容若槁木,謂之鬼幽。」一副人不人、鬼不鬼的樣子。

根據歷史學家余錫嘉先生考證,從魏正始到唐天寶之間的500多年,服用五石散的有數百萬,喪生的有數十萬。長期服用的後果就是舌頭萎縮、癰疽、後背潰爛、異常痛苦自殺,喝了冷酒暴斃(服用五石散不能喝冷酒)等。

由於五石散的價格昂貴,服用麻煩,所以當時只是在士人貴族中間流行,沒有流入民間,這也算是不幸中的萬幸。


14、二婚


嗯,二婚固然算不上是什麼潮流,就當是是因為這年些我國居高不下的離婚率而隨便說說罷。


有人說古代男人能三妻四妾何必離婚呢?其實「三妻四妾」這個說法是錯誤的,妾隨便娶,當正妻只能有一個,而且正妻生下的孩子和妾之子地位完全不同,即便是皇帝也只能立一個皇后。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中國古代是不允許婦女再婚,尤其是不允許寡婦改嫁的。是不是這個樣子呢?其實這是個相當複雜的問題。我們需要區分時期,從制度和倫理道德兩個層面來看。


由西周到隋唐,從道德層面上看,很早就主張婦女應「從一而終」;東漢時期班固的妹妹叫做班昭,作了一篇《女誡》,也就是女人的行為準則。她在裡面說:「夫有再娶之義,婦無二適之文」,也就是丈夫再娶天經地義,婦女再嫁不合規矩。但是,這種觀念的影響在很長的一個時期里是相當有限的。


從制度層面上看,不管是上古的禮制還是以後的法律,都不曾禁止過婦女再婚


從古代文獻記載看,春秋時期,上到諸侯之家,下到平民百姓,婦女再婚是很平常的事情。

齊國的管仲,還制定過「合獨」的政策。老而無妻叫做「鰥」,老而無夫叫做「寡」。都是獨身。當時的齊國賦予「掌媒」這個機構一項任務,就是撮合寡婦和沒有妻子的男人結婚。


孔子的兒子叫做孔鯉,他死了以後,妻子也改嫁他人。聖人之家這個樣子,可見當時寡婦改嫁並不被認為是什麼醜事。


現在保存的漢朝法律,看不到有關規定,但從資料看,婦女改嫁的事情司空見慣。


漢武帝劉徹。他的外祖母先嫁給一個姓王的,生了他的母親;後改嫁給一個姓田的,生了一個叫田蚡的兒子。他的母親嫁給太子也是再婚。劉徹當了皇帝之後,不但把他母親與前夫所生的女兒(參考上面攪基。韓嫣作死篇),也就是他同母異父的姐姐迎到宮中,還把他外祖母改嫁後生的那個田蚡任命為丞相。


東漢光武帝劉秀,身為皇帝,還親自為他寡婦姐姐物色後夫。所以,在皇家那裡就把婦女再婚看得很平常,民間更是如此。


《漢書》中記載了朱買臣的故事(覆水難收的典故),後來被改編成戲曲廣為流傳。京劇叫做《馬前潑水》。這個故事說,漢朝有個人叫做朱買臣,家裡很窮但是喜好讀書。他經常打柴賣錢維持生活,一邊擔著柴一邊讀書,還在路上引吭高歌。他的妻子也擔著柴跟他一起販賣,看他這個瘋瘋癲癲的樣子很不好意思,勸他不聽,就說乾脆離婚算了。朱買臣說,你既然等不到我時來運轉之日,離就離吧。這樣兩個人離了婚,他的妻子也就改嫁他人了。有一次朱買臣擔著柴走在墳地里,恰好他的妻子和後夫正在上墳,看見他饑寒交迫,還招呼他吃飯。後來,朱買臣果然受到重用,做了太守。皇帝說:「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綉夜行。」勸他榮歸故里。回故鄉時,當地隆重迎接。他在馬上,見到他前妻的丈夫正好為他修路,在那裡潑水,於是把她前妻夫婦接到官邸款待。從這個故事裡我們看到,西漢時女子離婚改嫁也毫不稀奇。

1900年,敦煌莫高窟出土一批唐代文獻,裡邊保存著不少唐人的"放妻書"(離婚證書),基本內容如下:


蓋說夫妻之緣,伉儷情深,恩深義重。論談共被之因,幽懷合巹之歡。

凡為夫妻之因,前世三生結緣,始配今生夫婦。夫妻相對,恰似鴛鴦,雙飛並膝,花顏共坐;兩德之美,恩愛極重,二體一心。

三載結緣,則夫婦相和;三年有怨,則來讎隙。

若結緣不合,想是前世怨家。反目生怨,故來相對。妻則一言數口,夫則反目生嫌。似貓鼠相憎,如狼羊一處。

既以二心不同,難歸一意,快會及諸親,以求一別,物色書之,各還本道。

願妻娘子相離之後,重梳蟬鬢,美掃娥眉,巧逞窈窕之姿,選聘高官之主,弄影庭前,美效琴瑟合韻之態。

解怨釋結,更莫相憎;一別兩寬,各生歡喜。

三年衣糧,便獻柔儀。伏願娘子千秋萬歲。


於時某年某月某日某鄉謹立此書

有人分析,比起現在離婚的水火不相容,唐代《放妻書》可以說是語氣溫柔,遣詞風雅,好聚好散。先是追述姻緣,懷想恩愛,然而「結緣不合,想是前世怨家」,只能離婚啦,離婚就離婚,沒有你死我活的詛咒,反倒是祝願妻子打扮得漂漂亮亮,早日覓得富貴佳偶。離婚後男方還要再負擔女方三年衣糧,而且一次付清!最後還「伏願娘子千秋萬歲」,讀來令人忍俊不禁,儘管是當時的一種程式語言,也讓人感受到唐人的包容和釋懷,溫情和幽默。


這麼浪漫的證書,怎麼狠得下心離婚的!不過,日本學者仁井田升早在1941年就提出,放妻書中的「放」字反映了夫妻關係中妻子地位的低賤。多數敦煌學專家學者對這一觀點並不認同,「放」字乃放歸本宗之意,本身並無低賤的含義。在已發現的12件敦煌放妻書中,也有一些別的名稱,如夫妻相別書文樣、女及丈夫手書樣文,更顯示出雙方的主體地位。這說明在晚唐和北宋初年時期,女子在婚姻關係中,要比後世的明朝和清朝地位高。


放妻書中,也有一篇獨特的「放夫書」,名為「宋初留盈放妻書」。


從格式上看,這篇放妻書講的是丈夫富盈和妻子阿孟離婚,但文中卻出現了「對眾平論,判分離別,遣夫主富盈」、「自後夫則任娶」字樣。放妻書中的放妻,是因為在夫系家庭制下,妻子一般是從夫居,因而在離婚場合,通常也就是妻離夫家,按此件文書所反映的婚姻情況,這篇放妻書本應題為放夫書。


專家認為,當時基本上都是從夫居,離婚書絕大多數也是題為放妻書,所以阿孟與富盈離婚時就借用現成的放妻書的格式,加上阿孟與富盈離婚的具體內容,便成為以放妻之名、行放夫之實的離婚書。從史實來看,唐朝妻子提出離婚的也不在少數。女方再嫁也不為失節,這與前朝的「從一而終」和後代的「餓死事小,失節事大」形成鮮明的對照。


從唐朝的法律看,明文規定,在為父母、祖父母和丈夫服喪期間婦女不得再婚。這實際上禮制的一貫精神。唐律還規定,除了父母祖父母以外,其他人不得強制寡婦改嫁,換句話說,寡婦的父母祖父母可以強制她改嫁。


從社會實際看,唐朝對於婦女再婚是相當寬容的。按照《新唐書》的記載,唐朝公主改嫁的有二十三人,三嫁的有四人。皇室尚且這樣,民間可想而知。


大家知道著名的「唐宋八大家」第一位就是唐朝的韓愈,韓愈既是文學家,也曾經做過刑部侍郎,也就是刑部的副部長。他的女兒就曾經改嫁,可見像他這樣極力推崇儒學的人也是不阻止女兒再婚的。


到了宋朝,在很長的時間裡繼承了唐朝的法律傳統,婦女再婚仍然不足為奇。比如,范仲淹是北宋的重要人物,他那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名言流傳至今。他的父親叫做范墉,在他出生後第二年就去世了,他的母親改嫁給了一個姓朱的人家,所以他的名字最早叫做朱說,從的就是繼父的姓氏。范仲淹學習刻苦,生活簡樸,看不慣朱家子弟大手大腳,勸他們節儉一些,結果朱家兄弟說:「你又不是朱家人,管這麼多幹什麼?」他追問之下才知道自己的身世。到了二十八歲,他做官了,才恢複姓范。范仲淹的兒子死了以後,由他作主讓兒媳改嫁給了他的學生。這個范仲淹還創立了「義莊」,也就是由他買了一些土地作為范氏宗族的族產,土地的收益用來從事宗族公益活動。其中,他在「義莊」的管理規則中規定,除了一般婚嫁要給予資助之外,寡婦改嫁的也應該給予資助。由母親改嫁、兒媳改嫁到資助寡婦改嫁,范仲淹濃縮了北宋對待婦女再婚的一般態度。


再有一個就是那位人所共知的王安石。王安石的兒子叫做王雱,有點精神失常,老婆生了個兒子,他以為相貌不像他,就要千方百計弄死。夫妻天天吵鬧。王安石認為自己兒子精神有病,不能因此連累兒媳,於是就讓兒媳改嫁了。


北宋有個程頤,是個理學奠基人之一,他說過一句話叫做「餓死事小,失節事大」。大力提倡婦女的貞潔,堅決反對寡婦改嫁。其實這種說法在當時的影響還很有限,他自己的侄媳婦就改嫁了。但是他的這句話,經過南宋朱熹的宣揚,影響非常非常大,不知摧殘了多少婦女!


到了清朝,由於禮教的影響越來越深,法律雖不禁止婦女再婚,道德上卻幾乎把貞節觀宗教化了。許多宗族用族規的手段進一步限制寡婦再婚。當然,在實際生活中,出於生計的需要,包括出於撫養子女的需要,民間婦女再婚現象仍然是存在的。


15、洗剪吹


我們都誤解的造型師系列,那些BH的頭型確實存在……

天啊!原來曹穎當年那個米老鼠髮型真的有原型啊!

注意看陶俑雙手擺的那個時尚的poss

請自行腦補Nobody背景音樂

曾經雷倒一片的「大便頭」=海螺髻+高寶髻

原來周星馳電影里的頭型也絕對不是誇張搞笑來的!
蕉葉冠VS林青霞姐姐在《鹿鼎記》的「我愛一條柴」

陶俑酷到不能再酷的髮型

現代模特復原的北魏前衛髮型,瞬間聯想到星戰前傳1里波特曼女王的那個髮型

古代男子的小平頭

唐朝髮網 (周迅走紅毯和王菲演唱會都是學人家的么???)

16、紋身刺青

我國早些年,現實生活中紋身給人印象多半是不可思議的,很直接就想到是黑道人物的專利品。近些年來社會日漸開放,民眾大量接受歐美、日本等國的文化資訊,已不再把紋身當做作禁忌。在紋身人員中也有些是夫妻、情侶,為了表愛意,他們將對方的相貌留在身上。

但其實紋身作為傳統歷史文化的一部分,延續至今已有數千多年。長安少年多英雄,胴臂競相比雕青,精刺五彩多奇妙,東傳扶桑有遺風。

早在遠古時期,我們的祖先似乎就在身上刺圖案了,不過那時候的水平並不高,而且現在已經沒有實證可以考察,通過壁畫描繪可以依稀推斷遠古時期人類的刺青。《禮記·王制》記載:「東方曰夷,被發文身」、「南方曰蠻,雕題交趾」、「西方曰戎,被發衣皮」、「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雕題」,也是「文身」的意思。可見東方的夷、南方的蠻,都是文身的。

《史記》中也提到「古越國,其民斷髮文身」。書中提到的就是古越國的人,都剪短頭髮,在身上紋龍魚形狀的紋身,這起源於他們當時有很多人掉下河後就被淹死,很多人都覺得是河底下的鬼怪在作怪。將頭髮剪短,就可避免海藻纏繞頭髮,而紋身,就是讓它們覺得是同類,這樣就可以減少傷害。於是,這也就成為了古代最早刺青的由來,屬於一種圖騰崇拜。

不僅在中國,遠古時代歐洲的凱爾特人、非洲、美洲土著也有紋身的風俗,他們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彪悍。這就表現出了紋身的另一個用途,在狩獵時或者戰爭中用來恫嚇獵物和敵人。

遙想下古中原人和古羅馬人跟這些土著人對陣時,黑壓壓一片披頭散髮、青面獠牙的人狂叫著裸奔衝過來,這會造成怎樣一種的心理壓力。。。。

《史記·吳太伯世家》:「吳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歷之兄也。季歷賢,而有聖子昌,太王欲立季歷以及昌,於是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荊蠻,文身斷髮,以避季歷」,「荊蠻義之,從而歸之千餘家,立為吳太伯」。

原來太伯、仲雍是因避季歷而奔荊蠻的,他們因此而遵從了荊蠻之風俗——「斷髮文身」。這說明原來生活在今江蘇南部一帶的土著「吳人」是斷髮文身的。


《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記載:「越王勾踐,其先禹之苗裔,而夏後帝少康之庶子也。封於會稽,以奉守禹之祀。文身斷髮,披草萊而邑焉。」《墨子·公孟篇》也有記錄:「昔者越王勾踐剪髮文身,以治其國」。


說明在勾踐當越王的時期,越國的百姓還是文身斷髮的。作為他們的國王,勾踐也文身,那是必須的。


而在當時的相對文明的商周中原社會,將自主的紋身刺青視為一種蠻夷行徑,並融入刑法叫做「黥」,就是在罪犯身體上刺字作警示,初犯刺左臂再刺右臂,三犯刺臉部。

古羅馬罪犯和奴隸要紋身,19世紀美國罪犯獲釋時要紋身,英國逃兵也要紋身,後來西伯利亞的監獄和納粹集中營的在押人員身上也刺上標記。像這一類都是被動的紋身,他們的內心都是拒絕的。

而且在罪犯身上的紋身刺青一般都是用黑色,而且內容很單調,毫無美觀可言,如下圖島國例。

但是漸漸的,文明社會的人也發現,假如在自己身上紋上艷麗好看的圖案,也是一種不錯的體驗,開始自發地紋身。

於是發展到了唐代,加之社會風氣開放,民族大融合後胡夏歸一,唐代民間開始特別流行刺青,在當時,不管是男是女,都喜歡在身上刺圖案。男性一般是用針在皮膚上刺出圖案,然後塗上墨汁,隨著傷口的癒合,墨汁也滲進皮膚內,形成了顏色鮮明的圖案在皮膚表面,而且永遠也無法磨滅。
雖然刺青的過程比較疼痛,可是愛美之心人皆有,很多女性為了讓自己看上去更加具備特色,嫵媚,都十分追捧在額頭上刺青。

由於刺青手藝受到追捧,於是就出現了很多刺青工匠,他們的出現,為刺青行業帶來了新的活力。而在刺青行業中,做得最好的就是當時荊州地區的刺青工匠,他們不僅手藝好,還能按照客人喜歡的圖案進行刺青,所以當時刺青圖案也是千奇百怪,這也是為了迎合市場的需要。不僅是荊州地區出現的刺青行業,就連都城長安,也出現了刺青這一類店鋪,可以說全國上下的男性都迷上了刺青。

時下常看見年輕人前胸後背胳膊腿上紋著各種圖案,或一隻蝴蝶,或一朵小花,或一條龍蛇,大多則選擇大片傳統團花圖案,陳陳相因,照抄照搬,極少見到讓人眼前一亮的奇特創意。翻閱史料,發現唐代好紋身刺青者,在自己體膚上的美術創造,比現在的年輕人別出心裁多了。


《酉陽雜俎》記載,都城長安有位調皮的少年,叫張干,個性張揚,屬於目中無人的狂小子一類,誰都不放在眼裡。他在左胳膊上刺上「生不怕京兆尹」,京兆尹是首都的軍政最高首長;右胳膊刺著「死不畏閻羅王」。瞧張干這氣勢,光膀子走在大街上,咱活著不怕你當官掌權的,死了不懼你閻王爺!


蜀中成都街頭,有位虎背熊腰的漢子,名趙高,大法不犯、小法不斷。趙高在自己的背上紋了一張四大天王之一的多聞天王畫像,每回犯了事,獄吏要命人「杖其背」,用棍棒打他脊背。行刑手的棍子掄起來,看到天王面目,不敢落下來,趙高因此便免受皮肉之苦,也就更加地肆無忌憚。李夷簡任山南節度時,抓住了趙高,命手下棍棒伺候。手下面對他背上的天王還是忌憚不敢抽打,李大人大聲吼道:你們狠狠地打,打他個皮開肉綻,打得他小子背上的天王像不在了,不就沒事了嗎?這回趙高是遇上冤家對頭了,整整挨了十天棍子,後背被打得血絲呼啦。可臨放他出去時,這位還挺會自嘲的,站在衙門外大聲喊叫:你們賠我錢,我要去重新在背上畫上天王像。結果怎麼著?這個趙高潑皮在被放了之後,又去挨家挨戶收錢,讓大家湊錢為自己的背部養傷。他收的這個錢,還有個叫人啼笑皆非的名目——「修理功德錢」,也就是修理他背上多聞天王像的錢。


還有一位也在背上紋上天王,但用意跟趙高截然不同。這位本來是給人家官人趕馬車的,地位不高,老婆孩子老小瞧他。他在背上紋了天王圖像,告訴老婆他已連通神界,頗得神功。老婆還真信了。每個月初一和十五,他在家中備上酒水菜肴,點上香,脫掉上衣,「使妻兒供養其背而拜焉。」讓老婆孩子面對他的光脊背跪拜。不時偷偷扭頭後瞄,看著老婆那個虔誠樣,心裡那個舒坦呀。


一個叫王力奴的小夥子,花五千錢,在整個胸腹刺了一幅江南園林圖,山水、亭台、花鳥、草木惟妙惟肖,走在街上,回頭率極高。從這可以唐代刺青的技術水平已很高妙,『召工札胸腹為山池亭院,草木鳥獸,無不具悉,細若設色。』


湖北荊州有個叫葛清的男子,是白居易的腦殘粉,從脖頸開始,通體刺了三十多首白居易的詩。文人騷客常慕名前去觀賞,有的禁不住還要考考葛清,試試他是否記得背後刺的哪首詩哪句詩,不管你點到哪兒,葛脫口而出。文人後來給他一身刺青起了個詩意的名字,叫「白舍人行詩圖」。


蜀將尹偃手下有個士兵,因晚點遲到被杖責,「杖數十,幾至死」。結果這個士兵的弟弟懷恨在心,居然在身上文了兩個字——「殺尹」。不知這位弟弟是為了勵志還是為了提醒自己別忘記了,反正史書並未記載他的雄心壯志實現了沒有。


當然也有俗的:唐朝黔南觀察使崔承寵在自己的渾身上下文了一條大蛇,「始自右手,口張臂食兩指,繞腕匝頸,齡齡在腹,拖股而尾及骭焉。」有此大蛇在身,一旦他喝酒喝高了,就把身上的文身露出來,「努臂戟手」,去捉弄優伶人等,還大叫說「蛇咬爾」,以此助酒興。


還有更俗的:據《清異錄》:「自唐末無賴男子……有以生平所歷郡縣飲酒蒱博之事,所交婦人姓名、年齒、行第、坊巷、形貌詳,一一標表者,時人號為針史。」看來,這位爺是將自己的性愛日記,一一文在了自己身上。現在也有些男人們,喜歡寫性愛日記、自拍艷照啥的,原來源頭在這位爺身上啊。


到了唐宋之交的五代十國。還有位人稱「刺青天子」的郭威。


這個郭威不簡單,來自草根階層,本是流竄作案、盜墓掘墳的惡徒無賴,也正因為如此,他才有了文身。他的文身,史上倒有詳細記錄。《畫墁錄》載,郭威「項右作雀,左作谷粟」,即他的脖子右邊文有「雀兒」圖案,左邊文有「五穀」圖案。因此,郭威被稱為「郭雀兒」,又稱「花項漢」。


關於他的文身,有一個傳說:在他年輕文身時,幫他文身的人說,現在給你文的「雀兒」和「五穀」圖案是分開的,等你慢慢長大,哪一天「雀兒」吃到了「五穀」,就是你飛黃騰達之時。只是幫他文身的人可能沒有想到,這個「郭雀兒」居然飛黃騰達到了做天子的地步。


「郭雀兒」後來一躍成為後周太祖。正是他打下的江山,傳給了柴榮,最後又被趙匡胤篡位,這才有了大宋坐享其成的319年江山。正所謂「郭家和面,柴家烙餅,趙家吃」,大宋天下,「郭雀兒」實有開創之功。


至於宋代,古典小說《水滸傳》中描述很多,如九紋龍史進、花和尚魯智深、浪子燕青等,都有一身的好「刺青」。或許是情有獨鍾,這樣的人物一出場,作者便有詳盡獨特的介紹,字裡行間洋溢著讚美的味道。像魯智深、史進等人基本就是為了逞霸氣,動不動上衣一脫,不戰而屈人之兵,豪強人物,自內而外都透著一股子搏命的勁頭。而燕青似乎還是為了追求純粹的美感,除了與任原泰安打擂時稍微露了那麼一點,平時輕易不亮出來。倒是施耐庵先生頗多不甘,在書中濃墨重彩。

還有史料記錄說,初生嬰兒一生下來就被文身的。元朝尤玘的《萬柳溪邊舊話》記載,宋代兵部侍郎王湖公初生時,便在全部身體上刺上了「百花鳥雀」圖案。真是難以想像,王湖公的家人在他初生的嬌嫩皮膚上文身時,他們是怎麼下得去手的?可見紋身在當時有多麼大的魅力。


北宋末年,岳飛之母也在兒子後背刺上了「精忠報國」四個字(正史記為盡忠報國,也並未指出是其母所刺)。而同時期還有一位抗金名將叫王彥,他的名氣雖然被岳飛蓋過,但他對紋身這項藝術的執著卻完勝岳飛。

你不是刻背上嗎?那好,我刻臉上!你不是刻四個嘛?那好,我刻八個字!——赤心報國,誓殺金賊。

上行下效,於是王彥麾下不少將士都在臉上刻了這八個字,後來王彥所部逐漸被稱為「八字軍」。看似是王彥坐穩了北宋軍界紋身領域第一把交椅,其實錯了,因為在他倆之前,其實還有一位更牛逼的軍界紋身領域老前輩。

宋初有一位武將,「紋身」都到了幾近痴迷和不倫不類的地步,這人就是開國將軍呼延贊。此人怪癖很多,經常以奇裝異服引得路人嘩然。這個呼延贊,劉蘭芳的評書《楊家將》裡面有過很多介紹,行為魯莽但不荒誕,很多時候也是個蠻可愛的人物。最終也是建功立業,身居要職。

在現實生活中,呼延贊卻沒有這麼幸運,也沒有那麼可愛。當然顯而易見的是,呼延贊忠心可嘉。但問題還就出在這個「忠」字上,以至於到了自不量力、不能自拔的程度。據史書載,呼延贊一生都很賣力氣,但官職最高卻只做到刺史和都軍頭的位置。宋太宗時期,呼延贊想建立蓋世功名,於是請求守邊,太宗見其誠懇,就說:「你久不作戰,不如當場表演一下吧!」於是呼延贊打扮得花里胡哨,和他四個兒子表演了一場近似「馬戲」的軍事彙報表演,讓太宗和群臣大跌眼鏡。為了給呼延贊留點面子,太宗只好賞了他些金銀了事。

呼延贊心裡很是不甘。如果不能衝鋒陷陣、奮勇殺敵,自己夢想的蓋世功名必將付諸東流。他固執地認為,皇帝之所以不同意自己上前線,關鍵是對自己頗有疑慮。於是,為表達自己的赤膽忠心,他竟然讓會刺字的士兵,在自己全身上下到處刺上「赤心殺賊」字樣,不但臉上、身上、腳上,就連嘴唇裡面都刺滿了,還有那些兵器上、馬鞍上、馬鞍墊子上,無處不是濃墨著色、密密麻麻的「赤心殺賊」。腦補此場景讓我想起小林正樹電影里的一個畫面:

如此「自殘」也就罷了,他自己刺了字之後還不算完,又要求四個兒子和僕人們也依例執行,同時,兒子們除了身上刺「赤心殺賊」外,還在耳朵後面刺上「出門忘家為國,臨陣忘死為主」字樣(這個覺悟倒是比上圖那個可憐娃要高)。

最令人不可思議的是,他要他的妻妾們臉上也得刺字。呼延夫人拗不過他,說女人臉上刺字是淫婦之意,請求在臂上刺,呼延贊這才同意。

於是,呼家上上下下,無論老翁婦孺,主僕從屬,一個個滿身是字,他們臉黑、身黑、手黑、耳黑,三分似人,七分似鬼,怪模怪樣,常常引得路人驚恐萬狀,尖叫連連。

功夫不負苦心人。後來太宗終於答應他去守邊,但不久因指揮不當而調離,下放到地方他又無管理才能,只好回到東京。眼看建功不成,呼延贊內心十分糾結,不久就鬱鬱而終。

直到清代,社會開放程度遠不如前,市井文化也不如之前豐富,紋身刺青之風這才逐漸開始沒落,反倒是被島國接過了衣缽。

17、考公務員

現代人喜歡把現在的高考和古代的科舉考試相等同,高考被錄取就被稱為金榜題名,高考第一名也被冠以科舉狀元頭銜,其實不然。個人認為二十年前這麼說還有點道理,現在的大學教育已經成為產業化發展的鏈條(我很反對這條),完全不可以和古代科舉考試類比。相反,公務員考試倒可以。

科舉制度並不是教育制度,而是官員選拔制服。重文輕理是理所當然的,同理,在中國的國家公務員考試中又有多少道數理化的題目呢?

科舉考試是古代選拔人才,錄取為仕的考試。簡單說,就是通過考試在民間發現人才,根據人才的能力水平(考試成績體現)來授予不同的官職,或者作為官員後備人才培養。高考顯然不具備這樣的功能,高考成功進入大學不等於成為國家公務員,在當代它甚至不等於認可應試者為人才,現在大學錄取率高得驚人。如果非要把高考和某個古代的考試製度聯繫在一起,那麼只能說高考相當於漢代時受到地方政府或者中央政府「教育部長」太常的挑選和推薦被報送到太學府深造。太學府就是漢代的「中央大學」。在明清,中央大學生就是國子監的監生,也不代表畢業一定會有官可做。

「官」從古至今就是我國的第一職業,因為當官有種種好處,一旦當上官就成了人上人。封建社會的官員錄用方法一千多年一直是採用科舉制度,「十年寒窗苦」,就是為的「金榜題名時」。這也是如今公務員考試的魅力所在。

老百姓要從布衣到官員階級,只能通過科舉取仕。科舉倒類似於當代的公務員考試,因為它們都是平民子弟實現「朝為田舍翁,暮登天子堂」,走上仕途的唯一法門。公務員考試提供的職位一般也不會很高,都是基層或者較低的職位,以利於一步一步的培養發現人才,打好紮實功夫。科舉考試哪怕是狀元爺們也只能先得到翰林實習機會,授予一個低等級的翰林編撰、編修之類七品左右的小官。在古代,朝廷為官如果是通過科舉錄取的話,是很榮幸的事情。朝中大臣通常論資排輩都是說「你是哪年恩科錄取的?」或者以殿試名次,進士及第出身為談資。而現在官場通常以你有哪個後台,背景作為炫耀。要知道在古代,憑藉出身而不是通過科舉考試成入圍的官員都備受同僚們的歧視,自己也不好意思與進士們同朝為官。

在考試形式上,全國上百萬有著學歷的「讀書人」再現了古代科舉的壯觀場面,有戲言稱「公務員考試報名的博士一走廊,碩士一禮堂,學士一操場」。在考試內容上,中國鐵道出版社《國家公務員錄用考試教材》中直接表示,「申論適當地借鑒了我國古代科舉應試中『策論』的一些經驗與做法」。

科舉制度始於隋代,放眼當時,算是極為先進的一種制度了

三國兩晉南北朝,士族門閥勢力擴張,曹操實行東漢制度,而曹丕實行九品中正制,選拔官吏的途徑由地方大族把持,他們選拔的是自己家族和自己黨徒,國家完全就是一幫小軍閥選派一幫小無賴進入政界,統治了全部中國。這個時候公平已經沒有了,庶族地主和普通百姓當官的機會太小了。

而科舉結束了統治階層中的一元的貴族世襲制,打破了門閥世家對官僚體系的壟斷,開始讓平民百姓也有進入統治階層的機會。像這種選拔官吏的制度,

就拿穿越來說,如果你穿越到隋朝之前,假如不是降在豪門貴族,穿越成屁民的你想要出人頭地簡直是千難萬難,大概只有建軍功和造反這兩種玩命的主要途徑。

而當時的歐洲,世襲的貴族們一直佔據著國家朝政,也伴隨著少數的賜官制,像大哲學家培根這樣有才華的人,為了求得一官半職,只好去巴結宮廷權貴。賜官制必然導致吏治腐敗,「朝有南郭,野有遺賢」的現象相當普遍。

歐洲人了解到中國科舉制度以後,都異口同聲地稱讚。16世紀的門多薩認為,中國是世界各國中治理得最好的一個,他把原因歸於中國競爭性的科舉制度,說中國通過競爭開放一切官職,從而利用了所有中國人的聰明才智。

法國啟蒙思想家伏爾泰說,中國只有通過嚴格考試的人才能出任官職,「中國由那些及第的人治理著」,政治清明,經濟繁榮。牛津大學教授紐曼說,中國行政制度是迄今為止存在於東方的無與倫比的優秀制度。即使中國在鴉片戰爭中失敗,歐洲學者仍對科學制度稱道不已。廉士在《中國總論》中說:「中國通過卓越的考試製度錄用文官武將,這是他們制度惟一不同於古今任何一個偉大的君主國家的地方」。歐洲人讚賞的是中國科舉制度選拔人才的原則:機會均等,公平競爭,擇優錄用。他們認為這是一種出類拔萃的制度,值得效法。

歐陽修稱宋代科舉制度「無情如造化,至公如權衡」。居官者得不到世代相承保障;缺乏家世背景的平民能脫穎而出,歐陽修和范仲淹均出自寒門。《寶祐四年登科錄》記載科錄取進士601人,其官僚出身184人,平民出身417人。可現在隨便到中國任何一個省政府搞搞統計,新進的年輕初級公務員,有幾個草民出身?宋代科舉制度能讓近70%寒門子弟金榜題名,現在省市級政府系統的初級公務員,草根子弟能佔多大比例?

在中國科學制的影響下,歐洲開始廢棄腐朽的賜官制,確立從競爭性考試中選拔文職官員的制度。早在1776年,英國著名經濟家亞當·斯密就提議,每個人「被獲准在任何機構自由從事某一職業前,必須經過考試或試用」。他的主張是受法國百科全書派的影響,而後者又是受中國政治哲學的影響。斯密提出選拔人才的原則為歐洲各國普遍接受。

法國首先師承中國,在1791年進行了文職人員的考試,德國大約是在1800年。英國有識之士早就呼籲政府效法中國科舉制度,面向全體國民,開科取士。1833年,英國確認了通過考試擇優錄用的原則,但直到1847年,英國某一駐外機構為聘任辦事員,才進行了最早的競爭性考試。此舉受到種種非難,但英國行政改革者最終獲得勝利,應為這是一種卓越的選拔人才的制度。1855年,英國成立了第一個文官委員會,主持普通文職人員競爭性考試。1870年,英國頒布法令,使文官的競爭性考試正常化,英國文官考試製度最終確立。  

英國文官考試面向公眾,定期舉行,對應試者進行基礎知識的筆試,低級職務的考試在地方進行,高級職務的考試才在首都倫敦。強調入選者必須具備良好的品行和確定試用期,與中國科舉制度的形式非常相似。當時的英國報刊就指出:「生活中沒有什麼能比這與中國所實行的制度更相似的了。」《大英百科全書》對英國文官制與中國科舉制的淵源關係也有公允的結論:"在歷史上,最早的考試製度出現在中國,它用考試來選拔行政官員,並對已經進入仕途的官員實行定期考核。"

孫中山說:現在各國的制度,差不多都是學英國的。窮流溯源,英國的考試製度原來還是從中國學的。孫中山說的這話是有根據的,並非臆斷。

如同最早發明了火藥,最後卻只先進於做鞭炮煙花逗樂,而落後於用於槍炮子彈作戰一樣,雖然中國人創造性地發明了科舉考試模式,但這一手段後來卻成為束縛中國人思維的一個繩索。而歐美人卻知道活學活用,把這一中國人發明的選拔人才方式進行了改造,使之成為讓中國這位發明者反過頭來要學習、「取經」的考試模式。

那麼科舉制度趨於落後是什麼時代的事呢?這個答案很明確:始於明,甚於清。

可能現在一提到科舉,大家滿腦子就是四書五經和八股文,但事實並未如此,因為僅有明清兩代是如此。下面以唐朝為例,摘自郭齊家所著《中國古代考試製度》一書。

唐代科舉考試設科繁多,不同時期其科目設立也不盡相同,前後總計不下幾十種。其中常設的科目有:秀才、進士、明經、明法、明字、明算、一史、三史、開元禮、童子、道舉等科。此外,還有制科和武舉科等。

秀才科:考方略策(計謀策略)五道題,依文理通順透徹程度分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四等錄取。隋唐時代均以秀才科為最高,但因不常開設,所以被錄取也最難。

進士科:唐初僅考時務策(當世要事的對策)五道,後增加考試帖經和雜文。唐中葉後又增考詩賦,並重視詩賦的考試。往往帖經不合格的,如果詩賦考得好也可以錄取。這是唐詩興盛的反映,同時又反過來促進了唐詩的進一步發展。

「曲終人不見,上數峰。」這首名句便是出自考生的應試詩。

唐代進士科最受士子青睞,《唐摭職言》說:「縉紳雖位極人臣,不由進士者終為不美。」唐玄宗時每年參加進士科考試的,「常不減千餘人」,及第者最多時不過30餘人。《全唐詩》中有「桂樹只生三十枝」,反映了進士科每次錄取名額不過30人左右。據徐松的《登科記考》統計,終唐之世計289年,貢舉進士為266次,及第進士為6442人,按《通典·選舉三》每年應舉數「多則二千人,少猶不減千人」計算,唐代約計有50萬人次參加過進士科考試,平均每年及第在23人到24人之間。這與《通典》所載「其進士大抵千人得第者百一二;明經倍之,得第者百十一二」基本相符合。進士科之所以受到社會的廣泛重視,與進士及第者往往受到重用有關。有的進士及第者位及宰相,從唐憲宗到唐懿宗期間共有宰相133人,而其中進士出身者有98人,約佔宰相總數的74%,宰相中進士出身的人數已佔絕對優勢,反過來又促使朝野上下更重視進士科。唐玄宗時禮部員外郎沈既濟曾說:「是以進士為士林華選,四方觀聽,希其風采,每歲得第之人,不浹辰而周聞天下,故忠賢雋彥蘊才敏行者咸出於是」(《通典·選舉三》)。正是由於進士科及第者官位顯赫,錄取人數又少,所以進士科也最難考。

明經科:又可細分為五經、三經、二經、學究一經、三禮(即《周禮》、《儀禮》、《禮記》)、三傳(即《春秋左氏傳》、《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等。在唐代按經書的分量又把經書分作大、中、小三類:《禮記》與《春秋左氏傳》被稱為大經;《詩》、《周禮》、《儀禮》被稱為中經;《易》、《尚書》、《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被稱為小經。《論語》、《孝經》為共同必試,要求參加科舉考試的人都要掌握。明經科就是考以上儒家經典著作,方式分帖經、墨義、時務策與口試等。明經科的考試要求是不高的,只要求熟讀經義註疏就行,對於經義也未必真懂。錄取的比例也較大。進士科大約每100人只有一二人被錄取,而明經科大約每10人就有一二人被錄取。唐有重進士、輕明經的傾向,故有「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的諺語,意思是說30歲的人去考明經科,算是年紀老的了,而50歲的人去考進士科,算是年紀輕的了。說明考明經科容易,考進士科很難。

明法科:即法律科,主要考律、令等知識。試策共10條,其中律七條,令三條。全通為甲等,通八條以上為乙等,通七條或七條以下為不合格,不能錄取。明法科的考生來自律學的學生和州、縣的鄉貢。明法科主要是試考生對朝廷刑法和國家組織制度的了解程度。

明算科:即算術科,著重考核算術,要求詳明術理。主要考《九章算術》三條,《周髀算經》、《海島》、《孫子》、《五曹》、《張丘建》、《夏侯陽》、《五經算》各一條,十通六者為合格。《記遺》、《三等數》帖讀十得九者為合格。另一說,「試《綴術》、《緝古》錄大義為問答者,明數造術,詳明術理,無注者合數造術,不失義理,然後為通。《綴術》七條,《緝古》三條,十通六。《記遺》、《三等數》帖讀十得九,為第。落經者,雖通六,不第。」(《新唐書·選舉志》)明算科考生主要來自算學生,算學生學業完成後參加國子監考試,合格者再參加科舉省試,及第後待銓選後敘任官員。

諸史科:即歷史科。「一史」,主要考《史記》。「三史」,主要考《史記》、《漢書》、《後漢書》。史科為唐穆宗時所設。每史問大義百條、策三道,義通70條策通二道者合格。

醫舉科:是唐代設置的專門為選拔醫學人才的科舉考試科目。最早開設於玄宗開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考試內容:各試醫經方術策十道,《本草》《二道》,《脈經》《二道》,《素問》《十道》,張仲景《傷寒論》二道,諸雜經方義二道,通七成以上的為合格。考生主要來自醫學學校的學生。

讀書人經過省試(尚書省禮部試)合格了,只不過是取得了「出身」,還不能馬上去做官。要想做官,還得參加吏部考試。吏部考試包括「書、判、身、言」四個方面。第一考「書」,即書法寫字,試其「楷法遒美」。第二考「判」,即寫另一種文體的文章,試其「文理優長」。第三考「身」,考察其相貌是否端正,試其「體貌豐偉」。不錯,古代科舉也有面試,據說有一讀書人名叫方於,由於他缺唇,連應10餘科而不得錄取。第四考「言」,考察其口齒是否清楚,試其「言辭辨正」。如果「書、判、身、言」這四項全能夠通過,便可以授予官職。

像韓愈這樣的文豪,竟四試於禮部,三試於吏部。就是說韓愈參加過四次省試,方才通過,又參加過三次吏部考試,一直未能通過。於是他企圖通過當朝宰相推薦而得官,但他三次上書均無結果,最後只好離開長安,到宣武軍節度使董晉的麾下做幕僚,以後由董晉薦舉,由此他才走上了仕宦之路。可見科舉考試之艱難!即使通過了吏部考試,所授官位無非八、九品,其秩位並不高。不過從此便登上仕途,成為封建統治階級中的一員,因而讀書人仍把科舉考試看成是一生之中的一件大事。

到了宋代,還增設了詞科繪畫試。可以看出,唐宋時期考試科目還是非常豐富的。

明朝建立之初,朱元璋通過科舉考試、薦舉賢才、學校培養等多種途徑來解決選官取士的問題。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曾下詔實行科舉考試,一連舉行三年,由於被選取的人才多是少年後生,缺乏實際經驗,朱元璋頗不滿意,所以從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起暫停科舉。這時明朝十分注重薦舉取士和興辦學校,從中選拔優秀人才任用做官。不過,薦舉的情況也並不比科舉好,薦舉多而且濫。經過比較以後,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又決定恢復科舉取士,從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以後每隔三年舉行一次,以後科舉取士很快又被提高到主導地位,薦舉漸漸衰落,而學校也成為科舉的預備機構了。

也就是從這時開始,唐宋時期的各種科目被統統廢除,而只設一科,考試內容全國統一,因為及第後賜予進士出身功名,所以就被作「進士科」,因此明朝的「進士科」和唐宋朝的進士科完全是兩碼事,其所側重的考試內容倒更像是唐宋朝的明經科,同時八股文也應運而生。

其實八股體的初衷之一是為了考官閱卷方便

先看看當時共有多少人考。
因為報考資格是秀才(生員),只會越來越多。過這個是童試,並且是終身制不過期。
於是鄉試參加者中白髮蒼蒼的也屢見不鮮,祖孫同科還有「嘉話」。
當時顧炎武《生員論》提到:合天下生員,縣三百人計,不下五十萬人。

再看看閱卷工作的時間緊任務重。
上次說了,八月初九第一場,八月十二各位主考抽籤分房,開始閱卷。
而一般出名次的時間,大省在九月初五,小省更是在八月二十!
到時閱不完卷,會被御史彈劾!
而閱卷人數量很少,主考官兩人,同考官四人,到後期最多時才不過總計二十人。
這就是艾南英說「比閱卷,大率督學以一人閱數千人之文」,平均每天要看幾百人,而每人光頭場就有七篇……

現在各種考試當中為了減輕閱卷負擔,我們有選擇題,判斷題,可以通過機讀卡自動化處理。但是古代一直以來考進士可沒有這種手段(明經科或許有填空),於是規範化的八股文部分起到了類似的作用,一篇卷子從開頭看起,發現不合格式就不必往下看了。假如破題寫的不好也不必往下看了,如果是自由體裁的文章,特別是還需要考官反覆咀嚼才能看出「神韻」的,只怕一天也看不了幾張卷子。事實上,八股文就是應試專用文體,除了科舉之外再也用不到。

八股始創於洪武~天順,成熟於成化~弘治,正德~嘉靖達到極盛,隆慶~萬曆有所變革,天啟朝衰敗頹廢,崇禎朝迴光返照。終明一代,八股完成了一個完整的生命周期,已經被顧炎武等人痛定思痛了。按理說接下來的滿清也好,順也好,大西也好,應該有點新朝氣象,採取新的考試形式才對。可是,後續政權依舊照葫蘆畫瓢毫無創新能力。

這一篇是嘉靖八年會試第一的唐順之(1507-1560)所作,題目為「晉人有馮婦者,馮婦攘臂下車」。

看完了感覺困難么?
對於當時的儒生來說,難度應該相當於熟讀申論指導並參加國考的現代人。

而且明清科舉如同如今的高考、托福、國考一樣,已經形成龐大的產業鏈。各種時文選集呀,破題秘訣呀,速成呀,捷徑呀,指南呀,林林總總不比現在書店中相關櫃檯的「考試類書籍」種類少。

明清科舉頭場七篇八股文命題全部來自四書五經,三道四書義,四道本經義(五經各四道)。

對於四書來說,都採用朱熹注釋。不過,中庸大學論語都是原版,唯獨孟子被刪了許多「誅一夫」之類不利於皇權的令皇帝很不爽的言論,變成了《孟子節義》。而五經好一點,因為字數太多,明朝只試「本經義」,也就是其中一本考生研習過的拿手的經做四道而已。並且,許多部分不能命題,比如《春秋》當中的崩薨卒葬內容,《詩經》的淫風變雅部分,《禮記》的「喪服」「檀弓」等篇,《尚書》的「五子之歌」「湯誓」「盤庚」「微子」等篇,《易經》的「訟」「否」「剝」「明夷」「困」「旅」等卦……剩下的本來也不多了。按照當時的大明疆域行政區劃的十二省、百二十府、一百單八州、八百八十七縣來說:每三年的鄉試、會試的八股命題達到三百二十二道;而各省的提學道對於所屬生員(秀才)還有歲試和科試,全國每三年又是七百二十道;最基礎的童生考試,全國九百九十五個州縣的縣試需要四千九百七十五道;童生的府試階段中,全國百二十府需要府試用題六百道;童生的道試是按照省來進行的,正場需要四書文兩篇,全國十二省提學道按臨各府進行道試,總共就是四百八十道題。說了這麼多,其實就一個結論:命題想要不重樣那是不可能的。於是,猜題、擬題、背誦剿襲時文之行為就猖獗起來。一場卷子有許多雷同那是免不了的。

萬曆四十七年己未科會試,福建晉江舉人賴克俊,以《尚書》為本經應試,「其前場七藝,盡錄坊刻,自破,承直到結題,不易一字」,結果考官看不出來,錄取為第二名。朱卷是要傳出去的,雖然「眾皆嘩然」,但是科舉條例只規定場內抄書不行,沒有規定不能默寫出來,所以這位照抄參考書的少俠仍然中了進士。然後考生眾相模仿,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考官們開始想盡辦法出各種生僻的題目。

「然就耳目所暗記,語言文章之工,合於邏輯者,無有逾於八股文者也。」這話是錢基博先生(錢鍾書先生的爹)在《現代中國文學史》裡面說的。

為什麼這麼說呢?比如清朝某年科舉的考題:大草

嗯,就根據大草兩個字你給我寫出篇八股文出來,相信假如你是當時的考生,也會懵逼的。

《中庸》中有「及其廣大,草木生之」一句,出題者上去「及其廣」三字、下去「木生之」三字,僅以「大草」二字為題,這種出題法叫截上下題。

還有所謂枯窘題,就是只有一兩個字的命題,比如《叟》《龍》《蠅》《麻》《螬》《來》《居》《坐》《弟子》《其然》《自西》《毀瓦》……做這種題非常鍛煉人,明人教育童子的時候,都是先做單句題,做熟了立刻就是用枯窘題訓練,對於經文的熟悉程度和邏輯思維活躍程度都有很大的好處。

所以「晉人有馮婦者,馮婦攘臂下車」這種題目真的算很簡單的。

明清科舉考試堅持以經義取人,一旦錄取之後,這些只會咬文嚼字、之乎者也的舉人進士們,對於理財、典獄、治水、防災,束手無策,自難勝任。只會「無事袖手談心性,臨危一死報君王」。這種考試內容,不斷遭到開明知識分子的批評。

鴉片戰爭以後,建議改革的意見很多。光緒元年(公元1875年)禮部聽取了一些人的意見後奏請「特開算學一科」。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有人奏請「開設藝學科」。光緒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貴州學政嚴修(公元1860—1929年)請開「經濟特科」,其中包括考試政治、外交、算學、法律、機器製造、工程設計等專門知識,不過八股文仍然考試。

到了清末,戊戌變法時採納了康有為等維新派意見,曾下詔廢除八股取士制度,規定凡鄉、會試及童試一律改試策論。戊戌變法後,八股取士一度復活。1901年清朝廷第二次明令廢除八股取士,改試策論。

現就將1904年中國最後一次科舉考試的試題貼於下,當時已經不用八股答題了,所以各位文科生們敢試著答下么?看看自己真的是否有狀元之才。

鄉試

考時: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

考題:

  順天府(策論):

  題1.《漢初馳商賈之律論》

  題2.《東漢中興功臣多習儒術論》

  題3.《龔遂治渤海虞詡治朝歌論》

  題4.《隋唐二史不為王通立傳論》

  題5.《吳兢上貞觀政要張九齡上千秋金鑒司馬光上資治通鑒真德秀上大學衍義論》

其他各省:

  河南《中州形勢論》

  陝西《王猛治秦論》

  山西《韓信引兵下井陘如陳余用李左車策信將何以待之論》

  湖南《夏少康年四十以一成一旅致中興論》

  廣東《武以俠犯禁論》

  山東,《遼金元開國兵力論》


會試


  考時:光緒三十年(1904年)四月初十

  考點:由於京師貢院毀於庚子拳亂之時,故時會試改在開封舉行。

  考題:


第一場:史論5篇:

  1.「周唐外重內輕,秦魏外輕內重各有得論」;

  2.「賈誼五餌三表之說,班固譏其疏。然秦穆嘗用之以霸西戎,中行說亦以戒單于,其說未嘗不效論」;

  3.「諸葛亮無申商之心而用其術,王安石用申商之實而諱其名論」;

  4.「裴度奏宰相宜招延四方賢才與參謀請於私第見客論」;

  5.「北宋結金以圖燕趙,南宋助元以攻蔡論」。

  史論五篇,其實就是讓考生以古論今,考的是歷史和政治。


第二場:考各國政治,藝學策五道

  1.「學堂之設,其旨有三,所以陶鑄國民,造就人才,振興實業。國民不能自立,必立學以教之,使皆有善良之德,忠愛之心,自養之技能,必需之知識,蓋東西各國所同,日本則尤注重尚武之精神,此陶鑄國民之教育也。講求政治,法律,理財,外交諸專門,以備任使,此造就人才之教育也。分設農,工,商,礦諸學,以期富國利民,此振興實業之教育也。三者孰為最急策」。

  2.「泰西外交政策往往借保全土地之名而收利益之實。盍縷舉近百年來歷史以證明其事策」。

  3.「日本變法之初,聘用西人而國以日強,埃及用外國人至千餘員,遂至失財政裁判之權而國以不振。試詳言其得失利弊策」。

  4.「周禮言農政最詳,諸子有農家之學。近時各國研究農務,多以人事轉移氣候,其要曰土地,曰資本,曰勞力,而能善用此三者,實資智識。方今修明學制,列為專科,冀存要術之遺。試陳教農之策」。

  5.「美國禁止華工,久成苛例,今屆十年期滿,亟宜援引公法,駁正原約,以期保護僑民策」。

第三場:《四書》《五經》義

  首題為:「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義」;

  次題為:「中立而不倚強哉矯義」;

  三題為:「致天下之民,聚天下自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義」。


  第三場首題出自《大學》,暗含中國傳統的禮教治國的觀點和教化之道的含義。次題出自《中庸》,說的是為人處世,始終要有自己堅持的原則,不偏不倚,其中「中立」二字,暗含當時中國的外交態度。三題出自《周易》,原本是講中國最早的集市,這裡其實是讓考生闡述商品的流通之道。


殿試


  考時:光緒三十年五月二十一(1904年7月4日)

  考點:保和殿

  策題四道:

  1.「世局日變,任事需才,學堂,警察,交涉,工藝諸政,皆非不學之人所能董理。將欲任以繁劇,必先擴其見聞,陶成之責,是在長官。顧各省設館課吏,多屬具文,上以誠求,下以偽應。宜籌良法,以振策之」。

  2.「漢唐以來兵制,以今日情勢證之歟」。

  3.古之理財,與各國之預算決算有異同否「。

  4.「士習之邪正,視乎教育之得失。古者司徒修明禮教,以選士,俊士,造士為任官之法。漢重明經,復設孝廉賢良諸科,其時賈董之徒最稱淵茂。東漢之士以節義相高,論者或病其清議標榜,果定評歟唐初文學最盛,中葉以後,干進者至有求知己與溫卷之名,隆替盛衰之故,試探其原。……今欲使四海之內,邪慝不興,正學日著,其道何之從?」


圖片均來源於網路,侵刪


在古代逛窯子是一種時尚,睡別人老婆是要浸豬籠的(宋喆正暗自慶幸)
而現在睡別人老婆是一種時尚,逛窯子是要坐牢的(黃海波感嘆生不逢時)
在古代你去青樓,進房之後,小姐會給你泡上一杯茶說:「公子不必性急,小女子先給公子彈上一曲。」
而現在你去按摩店,進房之後小姐就會說:快點,抓緊時間,這裡不安全。
每每想到傳統文化的丟失,都讓人感到痛心無比。

一個星期前隨手發的一個評論,昨天下午500,今天早上起來看到3.4K 鬼知道這晚經歷了什麼。。。
評論區炸出了一群老司機,你們就不怕我是Police Uncle?玩Fishing 執法?
別去探討什麼青lou 和 yao 子的區別了 也別探討女昌 和 女支 的區別了
也別探討什麼 The People』s House In The Sky 和 Tungkun service
當然 你們如果要說:「答主你管的真寬,哼,寶寶就是要討論」 那.... 我也沒轍

這就是一讓人茶餘飯後消遣的段子,大可一笑了之,不必深究裡面的對錯,人別活那麼累,評論區的老司機們 開車慢一點 隱晦點 當心被請喝茶 查水表 收快遞


-

倆東西,階級固化和財務自由。

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的西方文學裡,多少都會程度不同地涉及到這個話題。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巴爾扎克。葛朗台老頭不過是個箍桶匠,為人專制吝嗇,極度不講情理,趁著大革命的年頭髮了財,從箍桶行當干起,發展產業鏈縱深,涉及到上游的葡萄種植、葡萄酒、莊園田產、以及相關的金融業務。

有錢之後葛朗台在別人的眼裡似乎變成了另一個人,到他那個只點一豆蠟燭的客廳里做客、聽這個毫無人味兒的老頭說些枯燥無聊的話,也變成一件人人歆慕的極為體面的事情。葛朗台老爹的財產成了一種神話,蹲在財產上面的葛朗台則變成了神,市裡頭的布爾喬亞們試圖從葛朗台的一句廢話里解讀出成功的訊號,津津有味的程度比馬雲雞湯更甚,上流人物即使不喜歡他的閨女,也費心巴拉地渴望聯姻。

概括地講,葛朗台搭上了車,成為階層上跟其他市民不同的人。而所謂階級固化,實在跟階級關係不大,這說白了就是個經濟境況的問題,在這個社會裡有錢就是一切,有錢可以改寫一切,包括對階級的定義甚至對倫理的重寫。

簡·奧斯汀的《傲慢與偏見》,英倫莊園鄉紳版的《非誠勿擾》。男士們儘可能瀟洒風流,女士們儘可能涵養端莊,舞會上人人都會講俏皮話,都能表現出吸引異性的風度。但說穿了還是什麼?門當戶對。

對方有多少財產,有多少競爭者,是哪些人的繼承者,結婚後有什麼收益,這些問題不像今天這樣坦率或者說勢利地光明正大地談起,但說到底還是起作用的關鍵。所謂階級固化並非人不能去做什麼事情,往往是人們在安於怎樣的價值觀。

司湯達的《紅與黑》,於連以激情和理想之名,最終被蹂躪在階級上升的奇妙敘事里。他不安於這樣的播種和收穫,憎惡這樣的社會,因此只能自絕於社會。

然而自絕於社會畢竟說明了,良知和道德潔癖還是有的,不至於炫耀自己的墮落,還美其名曰「理性」。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白痴》,瘋狂的娜斯塔霞以良心之名,把十萬盧布投入火中,說只要准未婚夫加尼亞敢在眾目睽睽下徒手從火坑裡拿錢,拿出多少算多少,全部送給加尼亞作為自己反悔的補償,美其名曰測驗加尼亞的靈魂。

加尼亞為了七萬多盧布,曾決心要娶他不愛並且憎恨的娜斯塔霞,圖個什麼?就是為了能像其他高利貸者一樣,迅速完成原始積累,然後靠食利來和那些他歆慕的上流社會談笑風生。

加尼亞最終抗住了這次本該被視作羞辱的考驗,因為什麼?因為他終究有靈魂嗎?不是,愛面子更甚於直接的貪婪罷了。

然而錢到底是什麼?

陀思妥耶夫斯基把這個問題探討的更深刻,並將金錢和貧窮無告緊密聯繫在一起。

沒有錢,意味著有病無葯,意味著衣衫襤褸,意味著酗酒打罵,意味著在泥坑裡翻滾,餓死街頭。有錢可能不是一切,但沒有錢的的確確就是一切。

困惑十九世紀最偉大靈魂的金錢問題,階級固化問題,財務自由問題,同樣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腦袋裡回蕩,只不過他的切入點非常不同:別人都在講一顆良心為了錢能墮落到什麼程度,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故事是沒有錢的靈魂如何用歇斯底里捍衛良知,以及如何更歇斯底里地徹底崩線。

銀行家,莊園田產,年金,食利,投機倒把……

大仲馬以《一千零一夜》的童話筆觸,把金錢至上寫成了《基督山伯爵》的華麗復仇,然而生活可沒有這麼強烈的形式感。

多數人並不是為了某種理想奮勇前進,他們在煎熬,在掙扎,在惶恐猶疑,在患得患失罷了。

偉大的托爾斯泰寫出偉大的《安娜·卡列尼娜》,探討現代人婚姻的偉大作品居然可以偉大地不出現令人焦灼的財產問題。

那是因為托爾斯泰的靈魂足夠強悍,肉體足夠生猛,而出身也足夠免於災禍。後來怎麼樣呢?

托爾斯泰羞於自己的貴族出身、經濟上某種意義的不勞而獲,耿耿於懷,跑了。


這個一部分人愛著的功利的世界,或許並不像功利主義那麼合法,在它面前守住良知就已經是亮劍。

或者用那個後來信了的詩人的話講:

告訴你吧,世界!我!不!相!信!

歡迎關注公眾號:【凱鵝讀書看電影】。察人論事,一家之言。


------------------------感謝各位知友的指正,其中很多並不是古人所寫,大多數的話來自這位大神 @呂中豪,謝謝他不介意我的轉載。好了,我要看書了。


還是古人有文化,,,,(多圖,,)

更新幾張吧
------------------------------------分割線

------------------------------------------------------圖片來自網路,權侵刪。。


準備好你們的穴深卡,我們來說一些經常出現在小電影里的情趣用品:

1,跳蛋

這個在古代叫「緬鈴」,《金瓶梅》里提到過。有幾種說法,一說是鈴鐺里放了某種淫鳥的精液,受熱後會震動。另一說是放了某種神奇的小蟲子。不過還有更靠譜的說法,說是銅球里灌著水銀,不過這樣就更像縮陰球而不是跳蛋了。

還有,據說埃及豔后會把許多蜜蜂裝在葫蘆里,蜜蜂被人抓了,覺得im angry!於是急著出去,四處碰壁使葫蘆振動。

想起了小龍女……

2,假陽具

其實這種東西不如震動棒好用,主要是靠視覺衝擊和強烈的真實感。有些後邊帶吸盤的,可以吸在牆上模擬3p,跑題了。

在科技不發達的時候。一般會用木材,象牙,角質,金屬或是石頭做成陽具的形狀,名叫「人事」。最有名的是「廣東人事」和「景東人事」。

3,水晶套

是一種很厚的套套,硅膠做的。早泄患者使用,可以降低敏感程度。

古時候也有「相思套」,差不多也是這樣,上邊有些紋路,比較厚,避孕同時降低敏感,還能提升女性的快感。

《金瓶梅》里,蔣竹山為了取悅李瓶兒,用過這個。不過李瓶兒的姘頭可是西門慶呀,這點兒小東西都不夠人塞牙縫的。於是李瓶兒說了:「清河的西門慶,比你不知厲害到哪裡去了,我和他九淺一深!」

4,狼牙套

這也是水晶套的一種,上面有很多軟刺,可以給女性帶來更多快感。

古時候用羊眼圈,就是羊的眼圈,套在冠狀溝的位置,靠睫毛刺激女性。

當然,現在也有賣的。淘寶上三五塊錢一個,有真有假,買的時候看,很自然的通常是真的,很整齊的是假的。買回來,泡在水裡,泡軟了,像皮筋一樣,這時候才能用。

戴著進去之後,動作別太大,別暴力磨,不然會把對方弄疼。

有老司機用過,帶著去東莞,回來和我說,小姐都受不了……

5,車震

古時候還有雲雨車,裡面有小機關,可以推著身體自己動。有點像大內密探零零發里的按摩床。
還有一種御童女車,專門供達官貴人欺男霸女用的,可以束縛住女性,防止掙扎,另一邊繼續推著身體,讓她自己動,挺殘酷的。

6,延時環

現在的延時環有兩種,震動的和不震動的。套在下邊束縛住血液流通,有助勃效果,帶震動的還能提升快感。

古時候有「白玉環」和「硫磺圈」,差不多的東西。

7,繩藝

這個不多解釋了,字母圈愛玩的那些,幾乎都是老祖宗玩剩下的……

看到你們這樣熱情呀,再補充兩個

8,不雅照

我們現在看到的各類不雅照,幾乎都是明星和公眾人物的,古時候還有很多政治人物相關的不雅照。

現在b站看動漫,總有人說「此處可出本」,不過要說出本子,最厲害的是宋朝。

北宋初年,宋太宗趙光義和李煜的老婆小周后關係不錯,經常叫人家一起喝酒聊天,然後一起探討生理衛生。宮廷畫師們覺得這一幕很和諧,於是他們一邊探討,畫師一邊用畫筆記錄這歷史性的三分鐘。

與獸性大發的宋太宗不同的是,被ntr的李煜在宋太宗一朝嘗遍了人情冷暖世態炎涼,終於詩興大發寫出了那首膾炙人口的名篇。

再往後,到了靖康之難,北宋好多皇親宗室被擄。嬪妃公主什麼的都成了金人的x奴,此處其實也可以出本子,只是金人沒這意識。

之後南宋又滅了金,為了報復當初的恥辱,宋軍又強姦了金朝皇后,並且通過畫師記錄下來。

這就是歷史上最有名的兩張春宮圖,熙陵幸小周后和嘗後圖的來歷。正所謂:

好色風流,不是冤家不聚頭。只為淫人婦,能保妻兒否?嬉戲眼前謀,孽滿身後,報應從頭。萬惡淫為首,因此上,媒色邪淫一筆鉤。

9,打手槍

我要說的不是這個行為本身,而是這個詞。當然,這個行為出現得更早,比人類歷史還要早。

「打手槍」這個詞最早出自《肉蒲團》,成書那會兒,手槍還沒發明……所以說,世有「打手槍」,而後有手槍。


我還以為@穆好古 會自己來發這條呢。
【明朝四川甘肅一代沿邊漢人只要略通番語,就偽裝番僧尚師,賄賂西番貢使,潛入京師以秘密大喜樂法等法術騙財騙色——看來朝陽區三十萬散養仁波切也是頗為自古以來的】


為什麼大家都覺得這個像狗鏈子……
好吧我也覺得可像了科科

原答案

Choker
就是那個Mathilda的項圈一樣的東西

近幾年因為她而大火,走在街上看見的女生80%都戴著它

但是Choker這個東西早都被古人玩爛了,Choker第一次具有普遍意義的現身是在十八世紀初的法國大革命,在此之前Choker本是受到歐洲皇室貴胄少部分人喜愛的配飾,亨利八世第二任妻子安妮·博林尤為喜歡這種飾品,而在法國大革命期間,Choker成為了法國女性悼念在法國大革命中就義烈士的祭奠物,女人們將紅色緞帶的choker戴上,以靜默的方式緬懷那些上了斷頭台的犧牲者。它們可以簡單地綁在脖子後,也可以在後頸處形成一個X形。英國女性很快複製了這個造型,於她們而言,Choker是團結一心的象徵,為了增加其美觀度,她們將廉價的小吊墜和刻有浮雕圖案的貝殼掛在前部。
在十九世紀,黑色的絲帶狀的Choker被認為是妓女的標誌。法國畫家馬奈著名的Olympia描繪了一個躺在床上的裸體女性。Olympia的頸間系著一根黑色的絲帶,從藝術鑒賞層面來說,這和她蒼白的肌膚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給整幅畫帶來了一絲神秘又撩人的氣息。也因為這幅名畫,人們將黑色絲帶Choker和妓女聯繫在了一起,黑色Choker漸漸成為了妓女的標誌。


十九世紀晚期,英王愛德華七世的老婆亞歷山德拉皇后為遮住脖子上的一塊疤痕,用天鵝絨和珍珠製成了寬頸圈,一個不小心就這樣掀起了寬頸圈的狂潮,貴婦們將黃金珠寶鑲嵌在天鵝絨上,一時間Choker成為了時尚界的弄潮兒

資料圖片來源網路,侵刪


現在網上一溜兒的美妝博主~
很多手法都不及毛戈平老師的~有興趣可以去b站直接搜他的視頻看
然後你就會發現你現在在努力學的修容啊上底妝啊啥的全都是大師玩兒剩下的…


收集手辦


女裝。

流不流行?

女裝流行是這樣的過程:

這個妹子好正!舔!什麼!竟然是男的!我去!

這個妹子好正!舔!什麼!竟然是男的!那不是更好嗎?

福利,中國最大女裝社區,每年4次女裝真人秀正在火熱投稿中。淘寶每賣出兩套女裝cosplay,一套就流向了NGA的男性玩家~

不喜勿噴,沒吃你家米

http://bbs.nga.cn/read.php?tid=12868215

是不是玩剩下了的?

傳統戲曲男扮女角有多深的歷史我就不說了。


朋友,你知道彈幕嗎?
彈幕在現代的各大視頻網站非常流行,其實古人早都玩過了。

1、彈幕狂魔:乾隆
乾隆非常喜歡彈幕,而且是專挑著名作品彈幕。比如《富春山居圖》,就被乾隆瘋狂彈幕的56條。既有詩詞歌賦,又有觀後感,還有隨筆考證。弘曆呀,你的字又不是宋徽宗的瘦金體,可以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好好地一幅畫,讓你給變得烏雲密布。但彈幕了半天,乾隆手裡這副《富春山居圖》「子明卷」,其實是高仿贗品。看盜版都能看的如此激動,佩服佩服。幸虧「無用師卷」真跡沒到乾隆手裡,要不然就又成毀畫狂魔了。

黃公望的《富川山居圖》躲過了乾隆的彈幕摧殘,趙孟頫的《鵲華秋色圖》就沒這麼幸運了。下面是兩張對比圖,心在滴血....
趙孟頫《鵲華秋色圖》復原圖

被乾隆彈幕過後的《鵲華秋色圖》,秋色瞬間變霧霾.....

彈幕久了,乾隆自己也覺得這麼干有點不地道,於是專門作詩提醒自己,看見名畫千萬不要題字了。

2、名著彈幕四人組:金聖嘆、毛宗崗、李卓吾、脂硯齋。
《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紅樓夢》被譽為四大名著,關於這四部書的點評本,也跟著留名千古。那就是《金批水滸》、《毛批三國》、《李批西遊》、《脂批紅樓》。以現在的眼光來審視,這四部點評本就是簡直就是彈幕精華合集呀。金聖嘆、脂硯齋、李卓吾、毛宗崗如果生活在現代,必是B站的四大彈幕狂魔。

脂硯齋:一言不合就劇透。據說這位大神是曹雪芹的親人,也是看過全本《紅樓夢》的人,所以現在諸多「探佚學」紅學家,都靠脂批來探索人物原型與八十回後的內容。

毛宗崗:一言不合就吹捧。毛氏父子是諸葛亮的腦殘粉,他在批註三國的時候,將古本、俗本里詆毀劉備、謾罵諸葛亮的語言,都一一刪去。使「尊劉貶曹」的主題思想再度加深。

金聖嘆:一言不合就刪改。金聖嘆認為《水滸傳》是個大爛尾,於是就聲稱後50回不是施耐庵寫的,就給刪了,經過金聖嘆刪改後的水滸,銷量反而蓋過了原著,大有「同人逼死官方」的節奏,

李卓吾:一言不合就科普。作為一代思想家、文學家,李卓吾批註《西遊記》時自然要秀一下優越感。評語對小說結構、人物性格、語言作了全面科普,絕對屬於技術流的彈幕狂魔。

以《毛批三國》為例,大家感受一下,彈幕內容都快蓋過原文了。和下圖相比,有沒有覺得畫風很像。

微信公眾號:小方說歷史(xfsls1990)


意外地過百贊了 感謝各位x
多圖預警!!!


又看到了個有趣的 魯迅先生真是厲害……

看到這個問題就不得不提一下王爾德了。他恐怕是世界上第一位段子手,涉獵範圍之廣,看破紅塵之透,令人嘆為觀止

你們以為毒雞湯是新一代年輕人們的玩意兒?科科,人家早就玩兒過了

雞湯當然也不放過:

看破聖母噴子愚蠢大眾:

秒殺QQ空間

看破紅塵

而這些只是一小部分!等全看完一遍之後你會發現…………現在咱們網上撕個逼刷個話題在人家那兒全都能對上!


微博回復知道么?!
古人雖然沒有電子微博,不過人家有紙質版。
清代的張潮在他三十歲不得志時開通了微博,一批好友上線神回復。
微博昵稱:幽夢影(這騷氣勁兒……)
微博數:219
粉絲:100+
關注的人:康熙、孔尚任等

【微博節選】
第五條微博:『為月憂雲,為書憂蠹,為花憂風雨,為才子佳人憂命薄,真是菩薩心腸。』
回復節選
江含徵曰:我讀此書時,不免為蟹憂霧。
[老江說了,我看這條微博的時候啊,不由得替螃蟹擔心大霧啊!]
張竹坡曰:江子此言,直是為自己憂蟹耳。
[老張回復了老江的評論,你說這話,就是怕自己吃不著螃蟹了!]


第二十七條微博:『一恨書蠹易蛀,二恨夏夜有蚊,三恨月台易漏,四恨菊葉多焦,五恨松多大蟻,……』
回復節選
江菂庵曰:黃山松並無大蟻,可以不恨。
(打臉不……?)
張竹坡曰:安得諸恨物盡有黃山乎?
[你怎麼能讓你恨得這些東西都長在黃山上面呢?!]


第三十四條微博:『窗內人於窗紙上作字,吾於窗外觀之,極佳。』
回復節選
江含徵曰:若索債人於窗外紙上畫,吾且望之卻走矣。
(要債的來了你不跑?)


第三十七條微博:『為濁富不若為清貧,以憂生不若以樂死。』
[做個心地不仁的富人,不如做個有節操的窮人……]
回復節選
吳野人曰:我寧願為濁富。[我就樂意做個為富不仁的富人~](拉黑中…)


第四十四條微博:『古之不傳於今者,嘯也、劍術也、彈棋也、打毬也。』
[古代沒流傳到現在的東西,是長嘯,劍術……]
回復節選
黃九煙曰:古之絕勝於今者,官妓、女道士也。
[古代遠遠比現在好的,是官妓,女道士。](黃同志被坑過…妓女們,你們的職業操守呢?!)


第五十五條微博:『《水滸傳》武松詰蔣門神云:「為何不姓李?」此語殊妙,蓋姓實有佳有劣。如華、柳、雲、蘇、喬,皆極風韻;若夫毛也,賴也,焦也,牛也,則皆塵於目而棘於耳者也。』
[水滸傳里武松問蔣門神:你咋不姓李呢?這話說的太好了,人的姓氏確實有好的又不好的,比如那幾個,特別有風韻,像毛啊,賴啊,焦啊,看得我像眼睛裡進沙子了似的。]
回復節選
先渭求曰:然則君為何不姓李耶?
(對啊,你咋不姓李呢?)

第九十一條微博:『先天八卦,豎看者也,後天八卦,橫看者也。』
[先天的八卦,看的是時間縱向的發展,後天八卦,看的是空間橫向的發展。]
回復節選
吳街南曰:橫看,豎看,皆看不著。
錢目天曰:何如袖手旁觀?
[我把手放袖子里,在一邊看咋樣?]


第一百零七條微博:『看曉妝,宜於傅粉之後。』
[看美女白天的妝飾,應該在她塗了粉之後]
回復節選
余淡心曰:看晚妝,不知心齋以為宜於何時?
(我覺得老司機要開車了)
周冰持曰:不可說,不可說!
(老周是個有故事的同學)


第一百一十五條微博:『以松花為糧,以松實為香,以松枝為塵尾,以松陰為步障,以松濤為鼓吹。山居得喬松百餘章,真乃受用不盡。』
回復節選
施愚山曰:君獨不記曾松多大蟻之恨耶?
[你難道忘了你第二十七條微博中你討厭松樹之下多大蟻嗎?]
江含徵曰:松多大蟻,不妨便為蟻王。
[松樹下的螞蟻那麼多,你就當它們的頭兒吧!]


第一百三十九條微博:『五色有太過,有不及,惟黑與白無太過。』
[各種顏色都有超過限度之處,也有達不到的地方,只有黑色與白色沒有超過限度之外]
回復節選
杜茶村曰:居獨不聞唐有李太白乎?
[難道沒聽過唐朝有李太白嗎?]
(臉疼不?)


第一百九十六條微博:『才子遇才子,每有憐才之心,美人遇美人,必無惜美之意,我願來世托生為絕代佳人,一反其局而後快。』
回復節選
鄭藩修曰:俟心齋來世為佳人時再議。
[等你轉世投胎成為美女再來嘮這件事兒吧]
倪永清曰:再來時不可忘卻。
[你再轉世投胎可別忘了這事兒啊!]


第一百九十九條微博:『天極不難做,只鬚生仁人君子有才德者二三十人足矣。君一,相一,冢宰一,及諸路總制,撫軍是也。』
回復節選
黃九煙曰:吳歌有云:做天切莫做四月天。可見天亦有難做之時。
江含徵曰:天若好做,又不須女媧氏補之。
天曰:媽的智障。

以上節選自清代張潮《幽夢影》,推薦閱讀。


在我年輕的時候,曾以為金錢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東西。現在我老了,才知道的確如此。
——王爾德(1854~1900)
這才是真正的老梗。


80 90年代的穿衣打扮現在又流行回來了,那個年代好多人的穿著放在現在看也毫不遜色,這證明了時尚是一個輪迴?不過現在什麼都鼓吹是韓風,忍不住笑出聲,其實很多什麼所謂的韓范穿搭髮型都是以前香港明星玩過的風格了。

這兩個你說是今年的也信

逃學威龍裡面真的很愛穿棒球衫,這兩年的大熱單品

朱茵的毛衣加上這個頭髮這個帽子真的很好看

張敏的毛衣。
貌似那個年代的毛衣都好好看啊,還有90年代一大批女神弄了這種髮型,剪短頭髮,真的好美!

張國榮先生簡直就是行走的時尚教科書

哥哥的毛衣

毛舜筠和哥哥穿的這個毛衣好像是情侶裝啊(經評論指出,是他們一起睡了第二天毛舜筠穿了哥哥的毛衣,是同一件,我一直以為毛穿的是長裝)。好看好看

這件夾克簡直就是最近大熱單品嘛!

這一身搭配啊,張猴子好帥好美!

主要看哥哥

曼女神的這件開衫和這一身現在我們都這麼穿

關之琳的短髮髮型很好看

劉德華其實真的很會穿衣。這是現在韓國小鮮肉最常見的穿搭吧

哥哥的這身搭配好潮啊,墨鏡很很好看

帽子襪子衣服墨鏡好評啊

還有鮮肉鼻祖可愛萌帥俊美不娘氣的張衛健啊,超會穿

疊穿的好潮啊

韓國鮮肉是模仿他的吧

你們的雙丸子頭我玩過了好嗎

你們玩的晒傷妝

還有著名的郭富城頭,發現現在很多男明星又開始搗鼓了

現在很多人又開始弄起來了,大同小異

又來更啦

這是八十年代的

千萬不要盯著褲襠看

衛衣啊

髮帶

美死了

空氣劉海兒

現在的都愛的總攻范

祖賢女神
其實去翻王祖賢和林青霞的現代私服,真的都很好看,真正的潮流icon,在這裡不多說了(懶得找圖)
-----------
然後張國榮出演的《大富之家》裡面的每一個人都穿的好好看啊(為什麼我所以的形容詞都是好好看啊),特別喜歡他在裡面的造型,臟帥臟帥的男人味

張都幾仲意疊穿喔

香港尹恩惠,真的很像有沒有

--------------
私心貼了好多Leslie的照片,雖然歐美的穿著很棒,不過我也懶得找那些外國明星舉例啦
其實總結一下就是,直到現在都還能留下來的單品和穿衣之道,都是歐美的早玩剩下的了。

最後我張大寶寶來賣一發萌


( ̄▽ ̄)謝謝大家給的贊
-----------------我是分割線----------------

pokemon go吧,這款遊戲里用的是手機的gps

我們古代用的是羅盤,上街到處抓精靈和我們古代抓鬼一樣,找的時候是這樣

抓精靈的時候就是這樣

皮卡丘我叫你一聲你敢答應嗎?(≧?≦)

抓住後就是這樣(來源網路,圖侵刪)


嘉靖十六年(西元1537年),嚴嵩就對任用回回擔任與國外穆斯林翻譯和接待工作所產生的問題給嘉靖皇帝上了一道奏章:」回回(翻譯)視彼(國外穆斯林)為親,視我為疏,多方教唆,在京則教其分外求討。。。教其販賣違禁貨物,肆無忌憚,且使外夷輕中國無人。。。」

===============
到家了,補一段完整點的
嚴嵩《議處甘肅夷貢》節選
外夷生事多由通官為之,雖漢人猶不可保,況色目人乎。。。緣漢回在中國甚多,士農工商,通與漢人相同,宜乎用夏變夷。然竟以彼教為是,喪用夷禮不食豬禽,有特立欲變者,則羣聚而非之,雖妻子亦輒離悖。同類則相遇親厚,視若至親。今通事序班人等俱系色目人,往往視彼為親,視我為疏,甚至多方教唆,在京師則教其分外求討,伴回則教其販賣茶斤,違禁貨物,肆無忌憚,且使外夷輕中國無人,非其同類,不能譯其語也。。。。。。但諸夷之中,惟回夷極為桀黠。在外則侵擾邊疆,入貢則要求齎賞。需索無厭則驛逓苦於供億,私買違禁貨物則官司被其欺瞞。反覆靡常,奸偽百出,誠為可惡。然彼夷自萬里而來,豈能盡知中國之事,良由我中國有等細人開端倡始、崇惡長奸、巧設邪謀、陰為主使,以致回夷輕視中國,輒敢挾制邊臣、污衊朝士。投進之詞無慮百十,甚或泄漏事機、勾啟戎心,似茲所為,不可枚舉。緣漢回通事,實本非我族類,同惡相濟,同類相親,固理之必有,雖其中賢否不齊,難以一槩指論。而謹嚴於先事,防杜其將來,亦不可不重為之慮也。


更新:
1、評論區一直談到時尚就是個輪迴,其實也不完全是,每個時代、年份也是不斷有新風格新事物出現的。
談遠一點,我國每個朝代的服飾都有明顯的差別,這點大家也比較熟悉了。不僅我國,歐洲各時期的服飾也不盡相同。
關於近百年來的時裝變化,有興趣的可以看看王受之教授的《世界時裝史》。
這裡簡要地貼一個目錄:1900-1909年:現代時裝的開端、1910-1919年:身體的解放、1920-1929年:「女男孩」的年代、1930-1939年:典雅風格的回復、1940-1949年:不滅的時裝、1950-1959年:「新面貌」風格—-舊觀念、1960-1969年:動蕩時代的時裝、1970-1979年:反時裝運動、英國時裝、1980-1989年:為成功而穿、義大利時裝、1990-2000年:時裝的未來、美國時裝設計。
2、我的回答當然不全面,僅僅給大家提供一個思路,拋磚引玉罷了。
———————————————————————————————————————————--------------------------------------------------------------------------------------------------------------------------------------------
具體例子:
1964年的鮮花髮型

范冰冰

《紅樓夢》的空氣劉海(感謝評論區的提醒)

《還珠格格》的空氣劉海

約翰列儂的眼鏡

上世紀50年代的襯衫樣式,現在成了爆款

赫本在30年前就將低領毛衣穿在了襯衫外面

還有小腳褲

經久不衰的麻花毛衣

針織帽

Rachel的牛仔襯衫

王祖賢的牛仔外套

美國上世紀60年代的街拍(白T、弔帶高腰牛仔短褲)

牛仔外套、牛仔褲、白T、大黃靴

民國時期傘裙便已在國內流行(圖為唐瑛,個人很喜歡她的氣質)

小黑裙

上世紀20年代的畫報,正中間女士所穿的睡袍式大衣

林青霞早年的斗篷大衣

以及更早的校服裝扮

LV編織手袋,我國早已熟練使用多年

Chanel更狠了

—————————————————
—————————————————
古人喜鮮衣怒馬、錦帽貂裘

今人此興不減,各類時尚雜誌、資訊眼花繚亂。

古人喜環佩叮噹、朱纓寶飾

如今所謂的「一顆永流傳」

古代女子點絳唇

如今女子誰不喜愛口紅

古人喜鮮肥滋味之享

今人亦對吃食精益求精

古人喜有山有水、雕樑畫棟

今人喜豪宅美墅

古人喜愛汗血寶馬

今人喜好超跑:

千年來,人們只要一有餘錢,便會思量著如何享受,這點從來沒有變過。


追星和粉絲。
古代大帥哥也是妹子追捧的。
晉朝的潘安大家都知道,潘,驢,鄧,閑,的潘就是說的潘安。
相傳他每次出行,眾多粉絲,大多都是姑娘,媳婦爭相圍堵,目的就是為了一睹潘安的容貌。很多婦女更是為之癲狂,在潘安出現時,就向他投擲水果,以表達自己的愛慕之情。看來古代的追星粉已經有像偶像送禮物的愛好,因此潘安每次出門回來,水果都要用車來載,因此就有了「擲果盈車」成語。
被水果砸還算好,身體素質不太好的帥哥直接被廣大狂熱粉絲看死。大家有興趣可以搜搜"看殺衛玠"。
白居易就是李商隱的粉絲,臨死還想著能做李商隱的兒子,他死後,過了幾年李商隱果然生了個兒子,取了名字叫"白老"。


我覺得每天吃飽喝足往床上一躺側著身子玩手機的樣子,簡直就是對舊社會裡大煙鬼子抽大煙的情景昨日重現……

圖侵刪


推薦閱讀:

你聽過、看過或寫過哪些暖心的小故事?
北京有哪些可以安靜地待一下午的地方?
男生 25 歲了,應該明白哪些道理?
如何不當月光族?
女生小西裝怎麼穿才不會顯得太正式?

TAG:時尚 | 歷史 | 生活 | 社會 | 冷知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