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哪一句話最令你感動?


1936年秋,抗聯6軍軍長夏雲傑受重傷,無醫無葯,無水無糧。某夜,昏迷中的他突然醒來對戰友說:「老劉,我夢見鬼子被趕跑了,我們騎著馬走在人山人海的大街上,到處都是彩旗和鮮花……」兩個人淚流滿面。

幾天後,夏雲傑烈士凍餓而死。


周武帝,以齊承光二年春東平高氏,召前修大德並赴殿集,帝升御座序廢立義。……遠抗聲曰:「陛下今恃王力自在破滅三寶,是邪見人。阿鼻地獄不簡貴賤,陛下何得不怖?」帝勃然作色大怒,直視於遠曰:「但令百姓得樂,朕亦不辭地獄諸苦!

——《廣弘明集》


「我八千健兒已經犧牲殆盡,敵攻勢未衰,前途難卜。若陣地存在,我當生還晉見鈞座。如陣地失守,我就死在疆場,身膏野革。他日抗戰勝利,你作為抗日名將,乘艦過吳淞口時,如有波濤如山,那就是我來見你了。 」


1937年抗日戰爭淞滬會戰,郭汝瑰遺書。


佛如有靈,能作禍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上天鑒臨,臣不怨悔。 ——韓愈《諫迎佛骨表》

如果只能選一句的話,就是這句了。

如果說原因,是因為這句話是華夏文化的捍衛和傳承者、中國古代儒家士子的最真實的寫照之一。

簡單來說,是韓愈得知憲宗欲迎奉佛骨,而作《論佛骨表》上疏諫阻, 力陳奉迎佛骨的弊害,並不惜言辭激烈觸犯龍顏,在明知無力改變聖意的情況下,以自己的性命相博,做最後的抗爭。

這是上表中的最後一句。

我深深崇敬和喜愛我們祖先的文化和千年的傳承,發自內心的深深喜愛,並從 其中獲得很多心得及力量。

但也並不反對和歧視世界上其它的各類學說,瀏覽過《聖經》,背過《心經》。

無意炫耀,只為說明小子無意介入儒家和佛家的爭執,因為看到評論有點言辭激烈。

參照他後面的經歷,特別是潮州刺史的一段經歷,文起八代之衰的昌黎先生無愧中國文化的傳承和捍衛者,以及儒家學說治國平天下的踐行者,值得每一位華夏後輩敬仰!

而佛家裡面的地藏王菩薩的「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與昌黎先生上面的這一句話,本質又有什麼區別呢?

如果,如果世界上真的存在地獄,那麼以韓愈這一片為國為民的赤誠之心,他不就是你們佛家裡地藏王菩薩嗎?

下面介紹一下整個事件:

1、事件起因

陝西法門寺有一座佛塔,塔內藏釋迦牟尼舍利,每三十年開一次塔,取捨利讓人瞻仰。

元和十四年(819年)正值開塔之年,正月,憲宗遣中使杜英奇押宮人三十,持香花迎佛骨於宮內,供養三日。

此事件在全國引發一場浩大而狂熱的禮佛風潮,社會各階層趨之若鶩。

王公士庶,奔走舍施。百姓有廢業破產、燒頂灼臂而求供養。

韓愈時任刑部侍郎,看到這件事所帶來的社會上一些列弊端,也是出於維護儒家思想正統地位的目的,反對佞佛,加以諫阻,最終無奈放手一搏,上此表加以表其心。

憲宗覺得:

「愈言我奉佛太過,我猶為容之。至謂東漢奉佛 之後,帝王咸致夭促,何言之乖刺耶!愈為人臣,狂妄敢爾,固不可赦」

憲宗指的是這段話

昔者黃帝在位百年,年百一十歲;少昊在位八十年,年百歲;顓頊在位七十九年,年九十八歲;帝嚳在位七十年,年百五歲;帝堯在位九十八年,年百一十八歲;帝舜及禹,年皆百歲。此時天下太平,百姓安樂壽考,然而中國未有佛也。其後殷湯亦年百歲,湯孫太戊在位七十五年,武丁在位五十九年,書史不言其年壽所極,推其年數,蓋亦俱不減百歲。周文王年九十七歲,武王年九十三歲,穆王在位百年。此時佛法亦未入中國,非因事佛而致然也。
漢明帝時,始有佛法,明帝在位,才十八年耳。其後亂亡相繼,運祚不長。宋、齊、梁、陳、元魏已下,事佛漸謹,年代尤促。惟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前後三度捨身施佛,宗廟之祭,不用牲牢,晝日一食,止於菜果,其後競為候景所逼,餓死台城,國亦尋滅。事佛求福,乃更得禍。由此觀之,佛不足事,亦可知矣。

即使今天讀來,這段話也太過刻薄。

何況是在那個年代,這是寫給皇帝的,明明白白地這麼詛咒皇帝,這就有點尷尬了。

即使皇帝再清明,再重視你的才華,但作為皇帝最起碼的臉面還是要的。

唐憲宗接到諫表,大怒,要處死韓愈,當時大臣裴度、崔群出來說情,說韓愈"內懷至忠",應該寬恕,以鼓勵忠臣提意見。

最後決定貶為潮州刺史。

可以肯定的是,韓愈在準備上奏這篇諫文的時候,就知道自己會有什麼樣的後果。

而貶為潮州刺史,已經是撿來的一條命了。

儒家與佛家的爭論,不宜多說。

但儒家士子如韓愈,肯定是看到了在那個時代,那件事情對社會、對百姓造成的不好的影響:

焚頂燒指,百十為群,解衣散錢,自朝至暮,轉相仿效,惟恐後時,老少奔波,棄其業次。若不即加禁遏,更歷諸寺,必有斷臂臠身以為供養者。傷風敗俗,傳笑四方,非細事也。

聰明如韓愈,也想到了自己會面臨什麼樣的境況。

這是什麼?

是捨生取義、殺身成仁!

是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2、事件結果

貶為潮州刺史,韓愈又是怎麼做的呢?

其實韓愈任潮州刺史其實只有8個月。

但是,他並沒有因為被貶而消沉,而是以一種儒家士子的責任感和愛民之心,在潮州興辦教育,興修水利,傳播中原先進發達的農業文明,選拔潮州的優秀人才加以任用。

潮州人民為感念他,潮州的江山都姓了韓:

韓江、韓山、韓堤、韓文公祠、景韓亭、昌黎路、祭鱷台,等等。

蘇東坡在《韓文公廟碑》中感嘆:

潮人飲食必祭,水旱疾疫,凡有求必禱焉。

真的是:

八月為民興四利,一片江山盡姓韓。

3、其中還有一個悲痛的故事:

那年初春的季節,韓愈在貶謫潮州的路上,全家翻越巍峨雄峻的終南山藍田關時,遭遇暴風雪的襲擊。

年僅12歲的幼女慘死道上。

當時王程緊迫,只能草草埋葬路邊就匆匆奔赴貶所。

一年後,韓愈被召回朝廷,在小女的墓前祭奠,悲上心頭,留下一首祭歌。

就是:

《去歲,自刑部侍郎以罪貶潮州刺史,乘驛赴任,其後家亦譴逐,小女道死,殯之曾峰驛旁山下。蒙恩還朝,過其墓,留題驛粱》

數條藤束木皮棺,草殯荒山白骨寒。
驚恐入心身已病,扶舁沿路眾知難。
繞墳不暇號三匝,設祭惟聞飯一盤。
致汝無辜由我罪,百年慚痛淚闌干。

至今讀來都讓人心痛不已。

所做的這一切,韓愈有過悔恨嗎?

沒有!

因為那是在最開始就想好的:

佛如有靈,能作禍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上天鑒臨,臣不怨悔。

這是什麼樣的氣概?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與之相去甚遠!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不也就是為天下的百姓謀幸福嗎?

千百年後,一群噴子們還在詛咒韓愈下地獄。

如果真的有地獄,韓愈不就是你們的地藏王菩薩嗎?

最後,以昌黎先生在被貶潮州路上的一首詩來結束吧:

評論中有朋友提到了:

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
欲為聖朝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
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
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

韓湘是不是就是中國古代神話八仙傳說中的韓湘子呢?

沒想到看的人挺多,編輯混亂實在慚愧,重新整理了一下!

謝謝閱讀。


「我們是東方航空056航班,運送志願軍戰士遺骸,前往瀋陽。」
「歡迎志願軍忠烈回國,我部飛機兩架,奉命為你全程護航!」

當年跨過鴨綠江,你們回頭看祖國,就沒想著再回來這片你們誓死保衛的土地。你們一口炒麵一口雪,衝鋒號吹響時,縱使面對敵人的鋼鐵洪流,你們不怕犧牲,從容走向死亡。
「我們在這裡吃雪,是為了祖國的人民不吃雪;我們在這裡蹲防空洞,是為了祖國的人民不去蹲防空洞。不要哭,眼淚會凍住的。」
你們為中國軍人帶來無上榮光,你們為這個民族帶來不盡的精神財富,你們讓中國人站了起來。
如今,我們再也不必蹲防空洞,我們是聯合國五常,我們的經濟世界第二,我們不用再怕老美的核威脅,世界仍有戰火,但我們所幸生在了一個安全的國家。這是你們的功勞,你們的在天之靈,請睜開眼睛看一看祖國的盛世。
今天,我們接你回家。


以前看一個中國遠征軍的紀錄片
片裡面一個老軍人,八九十歲了,坐在椅子上,向記者聊當年在東南亞抗戰的情況。講到叢林里瘴氣毒蚊,鬼子狙擊害死一個又一個戰友,快到絕望境地時,說:

這個時候我就想起我爸爸。那時候我在學校,非要去當兵。我爸爸死活拖著我不讓我去打仗,可我還是走了…(老人這時候哭起來,半天哽咽道)我也不想嘛,誰想去打仗?!這不是國家有困難嘛,大家都不去,我們國家不就亡了嘛…

採訪時,這個老人還在國外,自從去打仗後,就一直回不來。每次想到他說話的情景,就忍不住眼淚掉下來


雍正回復和碩怡親王:
朕躬甚安。爾等安好么?對發胖後不堪寓目之事,爾等絲毫勿慮,盡量發胖,愉快而回。惟獨馬爾賽回來時,恐其馬力不支,朕委實為之懸念。著怡王選備二匹腳力強而能支撐之馬,以賞賜於馬爾賽。倘若尚未發胖,則毋庸賞賜。

加粗的八個字被做成了故宮紀念品 印在了圍裙上


「我死了,可以開個慶祝會。你要打扮得漂漂亮亮的,最好穿顏色鮮艷的紅衣服或花衣服,要興高采烈、滿面春風地參加慶祝會,然後你就大大方方地上台去講話。」

吳旭君茫然地問:

「講什麼?」

「你就講:同志們,今天我們這個大會是個勝利的大會。毛澤東死了。我們大家來慶祝辯證法的勝利。他死得好。如果不死人,從孔夫子到現在地球就裝不下了,新陳代謝嘛!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這是事物發展的規律。」

停了一會兒,毛澤東又說:「我在世時吃魚比較多,我死後把我火化,骨灰撒到長江里餵魚。你就對魚說:魚兒呀,毛澤東給你們賠不是來了。他生前吃了你們,現在你們吃他吧,吃肥了好去為人民服務。這就叫物質不滅定律。」

「不能,萬萬不能。」

吳旭君連連搖頭說:「平時我一切都聽你的,這件事不能聽,我也不幹!」

毛澤東不再笑了,臉上顯出不高興的神情。

他說:「你在我身邊工作了這麼久,離我又這麼近,都不能理解我呀。我主張實行火葬,我自己當然不能例外。我在協議上籤了名的。」

「你還訂了什麼協議,跟誰訂的?」吳旭君驚奇地問。

「和中央的同志們,在懷仁堂簽的名,不信你去查。照此辦理大有好處,留下我的遺體會增加人民的負擔啊。」

事後吳旭君才知道的確有這麼一份倡議書。第一個簽名的是毛澤東。日期是1956年4月27日。中央的高級幹部和全國的高級幹部差不多都簽了名,黨內外同志共136人。

1976年9月9日,毛澤東逝世了。當時出於種種需要,在第二年建成了毛主席紀念堂。按說,這種做法是不符合他本人意願的。


大概是,《後漢書》里不起眼的一段描寫。

漢明帝劉庄有一天夢到父親劉秀和母親陰麗華,父母一如生前般恩愛,他也並沒有痛失雙親。


「十七年正月,當謁原陵,夜夢先帝,太后如平生歡,既寤,悲不能寐。」


最難得的天家溫情大抵如此吧。


先放一段吧。

「九門為京城門戶,現分派諸將守護,如有丟失者,立斬!」

  「安定門,陶瑾!」

 「東直門,劉安!」

  「朝陽門,朱瑛!」

  「西直門,劉聚!」

  「鎮陽門,李端!」

  「崇文門,劉得新!」

  「宣武門,楊節!」

  「阜成門,顧興祖!」

  他停了下來。

  這不是一個尋常的停頓,因為所有的人都知道,還有一個門他沒有說,這個門就是德勝門。

  德勝門是最為重要的門戶,因為它在北京的北面,且正面對著也先的大軍。一旦開戰,這裡必然是最為激烈的戰場。

 這裡實在不是個好去處啊。

  眾人並沒有等待多久,因為于謙很快就說出了鎮守者:

  「德勝門,于謙!」

  「凡守城將士,必英勇殺敵,戰端一開,即為死戰之時!」

  「臨陣,將不顧軍先退者,立斬!」

  「臨陣,軍不顧將先退者,後隊斬前隊!」

  「敢違軍令者,格殺勿論!」

這就是明代歷史上著名的軍戰連坐法,此後的明代名將大都曾採用過這一方法。

  聽到這殺氣騰騰的語言,眾人彷彿不認識這個正在說話的于謙了,就在一個月前,他還是一個從未指揮過戰爭的書生,還是儒雅的文官,是一個言談溫和,臉上始終保持著沉著鎮定的表情的人。

  此刻的于謙依然沉著鎮定,卻似乎變了一個人,他已經成為了一位意志堅定,果斷嚴厲的戰場指揮官。

  在殘酷的戰場上,弱者是無法生存下去的,只有最為堅強、剛毅的強者才能活下來,並獲取最後的勝利。

  于謙就是這樣的強者。

  看起來會議要談的問題已經談完了,似乎也該散會了,正當眾人慶幸從於謙那令人窒息的軍令中解脫出來的時候,于謙下達了他的最後一道命令。

  【最後一道命令】

  于謙把手指向了兵部侍郎吳寧,下達了他的最後一道命令:

  「大軍開戰之日,眾將率軍出城之後,立即關閉九門,有敢擅自放入城者立斬!」

  聽到這道命令,連石亨這些殺人不眨眼的武將也被震驚了,這就意味著但凡出城者,只能死戰退敵,方有生路,如果不能取勝,必死無疑!

  真的豁出去了!

  所有的人都驚訝地看著于謙,他們這才意識到,于謙這次是準備玩命了,不但玩他自己的命,還有大家的命。

  于謙毫無懼意地看著這些驚訝的人,對他們說出了最後的話:

  「數十萬大軍毀於一旦,上皇被俘,敵軍兵臨城下,國家到了如此境地,難道還有什麼顧慮嗎,若此戰失敗,大明必蹈前宋之覆轍,諸位有何面目去見天下之人!」

  「拚死一戰,只在此時!」

  于謙是對的,這是一場不能失敗的戰爭,如果失敗,北方半壁江山必然不保,大明的國運也將從此改變。

  這場戰爭,于謙輸不起,大明也輸不起。

  所以于謙為守護城池的人和他自己留下了唯一的選擇:

  不勝,就死!

————摘自《明朝那些事兒》第二卷萬國來朝第十七章 信念

以上最讓我頭皮發麻的就是『後隊斬前隊』,如果熟知古代歷史的一般都知道,潰軍比敵軍更可怕。

當時的事件是在土木堡之變後,大明主力部隊幾乎全滅,也先帶著蒙古人就要打到明朝的都城。

那個時候有一名坐觀星象的朝臣徐珵(後改名徐有貞)建議南遷,去南京也好,反正不要待在北京了,是于謙站了出來,大喊,「建議南遷之人當斬!」

于謙挽住了明朝最後的氣節,避免了重蹈北宋覆轍的命運。

也先帶著蒙古人想要恢復元朝的輝煌的時候,于謙帶著二線部隊,一些老弱病殘和預備兵和臨時兵守衛城池。

他一屆文人帶著必死之心出征,最終挫敗了也先的美夢。

可悲的是于謙最後死於奸佞(真正是誰大家都懂)之手,忠勇之士清苦一生。

終日談論忠義,又有何用,現在才是展現忠義之時!報國殺敵,死而不棄!

最感動,沒有之一。


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路軍總司令楊靖宇,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堅持抵抗,決不投降,戰鬥到最後,只剩自己一個人。身邊的人除去犧牲,就是叛變。叛徒程斌,抗聯第一軍第一師師長,楊靖宇最信任的人,1938年率部投敵,組成「程斌挺進隊」,將楊靖宇在深山老林里的密營全部搗毀,把楊靖宇逼入絕境。叛徒張秀峰是軍部警衛排長,這個父母雙亡的孤兒,由楊靖宇撫養成人。他1940年2月帶機密文件、槍支及抗聯經費叛變投敵,向日軍提供了楊靖宇的突圍路線。此人是楊靖宇的貼身警衛,知道楊靖宇活動規律,他的叛變導致楊靖宇很快犧牲。叛徒張奚若,抗聯第一軍第一師特等機槍射手,叛變後在偽通化省警務廳長岸谷隆一郎的命令下,開槍射殺了楊靖宇。還有一個很難稱為叛徒的人:蒙江縣「保安村」村民趙廷喜,上山砍柴發現了楊靖宇。楊靖宇好幾天沒吃飯,棉鞋也跑丟一隻,對趙廷喜等幾個村民說,下山幫我買幾個饅頭,再買雙棉鞋,給你們錢,不要告訴日本人。趙廷喜張皇失措下山,很快就向日本人告發:楊靖宇在山上。程斌、張秀峰、張奚若、趙廷喜,都是中國人,又都是失去血性、最終只能給別人當奴才的中國人。

  趙廷喜向日本人告發前,在山上看見楊靖宇幾天沒有吃飯,臉上、手上、腳上都是凍瘡,對楊靖宇說:「我看還是投降吧,如今滿洲國不殺投降的人。」趙廷喜哪裡知道,豈止不殺,如果投降,日本人打算讓楊靖宇出任偽「滿洲國」軍政部長,利用其影響制服東北抗聯。楊靖宇沉默一會兒,對趙廷喜說:「老鄉,我們中國人都投降了,還有中國嗎?」


「我范羌也,漢遣軍迎校尉耳。」

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用白話來講就是:「耿校尉,別怕,我是范羌!不是匈奴!種花家派我帶軍隊來接你們啦!」

這句話來自耿恭和他手下的將士們一起守衛疏勒城的故事。雖然我把這個故事講過好幾次,但我仍然希望更多的中國人能知道。這個故事與《拯救大兵瑞恩》有些類似,但如果拍成電影則肯定要精彩得多。我還記得那天,在公交車上讀《資治通鑒》,讀到這個故事,感動落淚。

這是一次東漢軍隊跨越數千里、冒雪翻越天山拯救孤軍的行動,雖不長,但驚心動魄,讀起來令人熱血沸騰,堪稱兩千年前的「雷霆救兵」。

這次軍事行動,後人所知甚少,但細細琢磨,能從中悟出漢朝氣質特有的雄健渾厚,並在歷史的長河中涓流至今,讓今天的中國人,愈加珍惜一個「漢」字。

  這場火線救援發生在西元75年,完全具備一部戰爭大片的所有元素:宏大的戰爭場景,史詩般的遠征,殘酷的搏殺,堅忍的意志,震撼人心的兄弟情誼,還有各種千鈞一髮、絕地反擊、將計就計……當然,還少不了壯美的風光、人性的溫暖、絕望中的希望。

  男主角登場了:耿恭,出自東漢盛產將軍的耿氏家族,他是《耿弇列傳》傳主耿弇的侄子,史書這麼寫他:「少孤,慷慨多大略,有將帥才」。在他小時候,父親耿廣就去世了,一個名門望族的孩子,少年喪父,與母親相依為命,心智較同齡人成熟,又兼有耿家人的強健體魄與軍事天賦,所以耿恭完全勝任大片男主角的形象:高大英武,有勇有謀,又帶些小憂鬱。

  西元74年,耿恭來到西域與匈奴作戰。眾所周知,自西漢張騫出使西域以來,大漢王朝將此作為自己的核心利益來經營維護,屢屢與匈奴發生戰爭。漢軍神勇,匈奴不敵,尤其是著名的猛男陳湯斬殺北匈奴郅支單于並發出「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的時代強音後,漢匈戰爭告一段落。但西漢覆亡後,匈奴捲土重來,西域各國也生出二心,蠢蠢欲動。東漢國力恢復後,重新經營西域,再斷匈奴右臂,復置西域都護府——這是耿恭出場的歷史背景。

  他在西域打了一年仗,立下赫赫戰功,被任命為戊己校尉,這是漢朝在西域專設的一個中高級軍官職位,僅次於將軍。翌年春天,東漢大軍班師,耿恭率數百人駐守車師後國之金蒲城,此地經考證在今天新疆吉木薩爾縣北護堡子,牢牢卡住天山通往北匈奴的咽喉,與駐紮在車師前國之柳中城的同僚關寵互為奧援,防備匈奴侵入西域北道。但大軍一退,匈奴又開始大舉進攻了,兩萬人把金蒲城圍得水泄不通。

  耿恭臨危不懼,他站在城頭對匈奴大軍喊道:「漢家箭神,其中瘡者必有異」,這是一種心理戰,告訴對方,咱們大漢的箭可不一般,射中你了,讓你生不如死。匈奴悍勇,哪聽這一套,加緊攻城,到了射程內,城牆上黑壓壓一片箭射下來,匈奴人果然鬼哭狼嚎——耿恭讓部下在箭頭上塗了毒藥,一被射中,劇痛無比,繼而傷口潰爛,史書記載說是「虜中矢者,視創皆沸,遂大驚」,那傷口血流不止,血水像沸騰一般往外噴,這景象確實嚇人。到了夜晚,傷口愈發地疼,整個軍營都是哀嚎聲,可見那年頭化學武器的恐怖。匈奴人鬱悶壞了,沒想到,更大的鬱悶接踵而來:數百人的守軍,居然膽敢趁著暴風雨來劫營!毫無防備之下,被耿恭組織的敢死隊一個衝鋒,砍瓜切菜般蹂躪了一番,「殺傷甚眾」。匈奴頭領撐不住了,「震怖」,哀嘆說「漢兵神,真可畏也!」潰敗而去。

  雖然此役大勝,但耿恭知道,匈奴人遲早要回來,金蒲城無法固守。他旋即把部隊帶到了疏勒城,位於今天新疆奇台縣,當年是漢軍修建的一個要塞,依山傍水,地勢險要,宜於久守。果然,匈奴人又來了,幾萬人打不過幾百人?匈奴人咽不下這口惡氣,非得把疏勒城踏平不可!

  殘酷的攻城戰開始了,匈奴人數佔據絕對優勢,但死傷無數,就是攻不下城來。他們於是變強攻為久圍,把河流上游給截斷了。這一招很毒辣,守軍開始缺水,一度「笮馬糞汁而飲之」。耿恭下令打井取水,打到十五丈深,仍不見水。耿恭下拜祈禱,奇蹟出現,「飛泉奔出,眾皆稱萬歲」。在姜文主演的電影《天地英雄》中,就有這麼一幕,如有神助。其實完全可以用科學理論來解釋——匈奴人把河流上游截住後,水滲到地下。耿恭繼續他的心理戰:站在城頭,朝匈奴潑水玩。用今天的話來,匈奴人肯定鬱悶壞了,嘴中喃喃道:真是活久見!

  漫長的圍城仍在繼續,這時又傳來漢朝皇帝漢明帝駕崩的消息,而車師人也叛變了,與匈奴一起攻城。幾個月過去了,城中「食盡窮困,乃煮鎧弩,食其筋革」,把弓弩上用動物筋腱做的弦和盔甲上的皮革等都統統煮了吃了,戰士們一個個死去,但要塞仍然沒有陷落,倖存者寧死不降,漢軍大旗高高飄揚。匈奴人也精疲力竭了,使出招降一招,許諾讓耿恭當他們的白屋王,給他找美女當老婆。耿恭說:好啊,叫你們的使者來。匈奴使者來了,耿恭把他抓到城頭,一刀殺了,然後用火烤其肉。匈奴人見了,跪倒在地,一片哭聲。一千年之後,岳飛寫下慷慨激昂的《滿江紅》:「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即典出於此。

  耿恭此舉,斷掉了匈奴人最後一個幻想,他們瘋狂地攻城,想殺光這些漢人。城裡活著的人越來越少,但他們仍在堅持,殺掉每一個靠近的敵人。激戰間隙,耿恭遙望家園方向,他把最後的希望,寄托在此前派遣到敦煌尋求援軍的部下范羌身上。

  范羌,你在哪裡?

就在耿恭在西域激戰的時候,萬里之外的東漢首都洛陽,皇帝與大臣,也在進行一場激烈的辯論:要不要派救兵?

  那個時候,通訊極其不便,反對派遣救兵的一幫人說,咱們接到消息的時候,他們已被匈奴重重圍困,等到咱們援兵趕到的時候,他們估計早已屍骨無存了。反對派以司空第五倫為首,「司空」為重臣,「第五」為姓。此時另一高官司徒鮑昱站出來,竭力請求派援兵,他面對皇帝和文武百官,說出了在歷史上有名的一段話,至今讀起來,仍蕩氣迴腸:

  「今使人於危難之地,急而棄之,外則縱蠻夷之暴,內則傷死難之臣。此際若不救之,匈奴如復犯塞為寇,陛下將何以使將?」

  這是古代版的「不拋棄、不放棄」——咱們大漢,做人做事要厚道,將士遠征,危難之際,不管他們了,對外是縱容了殘暴的蠻夷,對內是傷了那些忠臣良將的心。現在要是不救他們,以後匈奴再捲土重來,誰還為大漢效命?所以,一定要拯救自己的英雄!

  漢朝不是宋朝,漢章帝雖然剛登基,但仍有著大漢滿滿的血性,下令:啟動救援計劃!西元75年冬天,張掖、酒泉、敦煌三郡以及鄯善國軍隊共計七千人,出發了。援軍中,就有耿恭部將范羌在內。接下來的故事將說明:范羌是這部大片的男二號。

  西元76年正月,七千人的援軍趕到柳中城,大敗匈奴與車師聯軍,「斬首三千八百級,獲生口三千餘人,駝驢馬牛羊三萬七千頭。北虜驚走,車師復降。」雖然柳中城守將關寵此前已經在艱苦卓絕的守城中戰死了,但救援關寵一部的戰役已大獲全勝。要不要救天山以北的耿恭,大家又吵起來了。反對的意見稱:柳中城距離耿恭部還有數百里路,而且中間橫亘著天山,又是大雪封山季節,救援成本太大,再說,耿恭被圍困這麼長時間了,說不定早就全軍覆沒了……大伙兒還是撤吧。但范羌站出來,堅決說:不!

  幾個將領都不願意繼續往北走了,見范羌這態度,便分了二千士兵給他。史書沒有記載范羌率這兩千勇士翻越天山的艱難,只記載他們在疏勒城勝利會師的一幕,「開門,共相持涕泣」,這幫經歷了煉獄般的戰爭的倖存者,九死一生,堪稱鐵打的漢子,此刻也不禁流下英雄淚來。

  回家!回家!

  疏勒城的守軍,能夠踏上回家路的,只有區區26人了。他們與援軍一起南返,但是匈奴人怎肯放過他們?匈奴人要用這群漢人的血,來洗清自己失敗的恥辱。回家的路同樣充滿殺機,有滿懷仇恨的追兵,有大雪肆虐的天險,他們且戰且退,不斷有人倒下,三月,他們進了玉門關,安全了,26人,只剩下了13人,「衣屨穿決,形容枯槁」。

  但他們是偉大的勝利者。

  在今天,回顧這次漢軍的守城與救援,不由感嘆當年漢朝軍隊的強悍。數萬匈奴鐵騎,加上西域叛軍,也未能將這幾百人擊敗。這並非史書的誇大,無論是組織制度、將帥能力,還是武器裝備、士兵素質,漢軍堪稱當時世界上戰鬥力最強的部隊。

  史載,當時駐守玉門關的中郎將鄧眾,見到這13名勇士歸來,感動不已,親自為他們沐浴更衣,並給皇帝上疏為13勇士請功:「恭以單兵守孤城,當匈奴數萬之眾,連月逾年,心力困盡,鑿山為井,煮弩為糧,出於萬死,無一生之望。前後殺傷醜虜數百千計,卒全忠勇,不為大漢恥,恭之節義,古今未有。宜蒙顯爵,以厲將帥。」

下面是《後漢書·耿恭傳》記載這一幕的原文:

先是,恭遣軍吏范羌至敦煌迎兵士寒服,羌因隨王蒙軍俱出塞。羌固請迎恭,諸將不敢前,乃分兵二千人與羌,從山北迎恭,遇大雪丈餘,軍僅能至。城中夜聞兵馬聲,以為虜來,大驚。羌乃遙呼曰:「我范羌也,漢遣軍迎校尉耳。」城中皆稱萬歲。開門,共相持涕泣。明日,遂相隨俱歸。虜兵追之,且戰且行。吏士素飢困,發疏勒時尚有二十六人,隨路死歿,至玉門唯餘十三人。 衣屨穿決,形容枯槁。中郎將鄧眾為恭已下洗沐易衣冠 。及恭至洛陽,鮑昱奏恭節過蘇武,宜蒙爵賞。於是拜為騎都尉。

今天,讀范曄為耿恭作傳的文字,能夠想像當年他是含著熱淚寫下來的:「余初讀蘇武傳,感其茹毛窮海,不為大漢羞。後覽耿恭疏勒之事,喟然不覺涕之無從。嗟哉,義重於生,以至是乎!」

左國順油畫作品《十三將士歸玉門》

(有人問范羌帶去的兩千人的下落。對此,史書似乎沒有詳細記載。但結果應該是,大部分回來了,一部分戰死了。范羌進城時,疏勒城守衛戰士還有二十六人,到玉門關的時候,因為他們體力更差,所以死了一半,只剩十三人生還。)

根據天涯網帖編寫 看哭了,十三將士歸玉門!_香港_天涯論壇_天涯社區


國民黨中央隨後派人來,聲稱瞿秋白可不必發表反共聲明和自首書,只要答應到南京政府下屬機構去擔任翻譯即可。對這種貌似保全面子,實則要他放棄政治原則的條件,瞿秋白斷然拒絕。蔣介石見勸降不成,即下令處決瞿秋白。
6月18日8時,國民黨軍第三十六師特務連連長走進囚室,向瞿秋白出示槍決命令。瞿秋白伏案揮筆寫下了絕筆詩:


夕陽明滅亂山中,落葉寒泉聽不窮;已忍伶俜十年事,心持半偈萬緣空。

——瞿秋白臨刑前絕筆詩
瞿秋白一邊寫詩,一邊鎮靜地對旁邊的人說:「人生有小休息,有大休息,今後我要大休息了。」負責羈押瞿秋白的國民黨軍第三十六師師長宋希濂,是瞿秋白在上海大學任教時的學生。為表示對老師的尊重,宋希濂送瞿秋白出監房到中山公園涼亭前拍照,也就是現今見到的瞿秋白就義前的那幅珍貴的遺照:瞿秋白上身穿著黑色中式對襟衫,下身穿著白布抵膝短褲,黑線襪,黑布鞋,背著兩手,昂首直立。宋希濂還為老師瞿秋白置辦了酒席。據天津《大公報》報道:瞿秋白來到公園,「全園為之寂靜,鳥雀停息呻吟。信步至亭前,已見菲菜四碟,美酒一甕,彼獨坐其上,自斟自飲,談笑自若,神色無異」。
餐畢,瞿秋白走出中山公園,慢步走向二華里之外的長汀西門外羅漢嶺下蛇王宮養濟院右側的刑場。沿途瞿秋白手挾香煙,緩緩而行,而且用俄語唱《國際歌》,用漢語唱《紅軍歌》,高呼「中國共產黨萬歲」,「中國革命勝利萬歲」,「共產主義萬歲」等口號。
到達刑場後,瞿秋白盤膝坐在草坪上,對劊子手微笑點頭說:「此地甚好!」然後平靜地讓劊子手從腦後開槍。
時年36歲。


明朝的絕命詞里有「兩笑」,現在讀來最動人:

一是于謙的辭世詩:
村莊居士老多磨,成就人間好事多。
天順已頒新歲月,人臣應謝舊山河。
心同呂望扶周室,功過張良散楚歌。
願我今朝舊去也,白雲堆里笑呵呵。


一是楊漣絕命血書:

仁義一生,死於詔獄,難言不得死所。何憾於天,何怨於人?唯我身副憲臣,曾受顧命。孔子云:「託孤寄命,臨大節而不可奪!」持此一念,終可以見先帝於天,對二祖十宗與皇天后土、天下萬世矣!大笑大笑還大笑,刀砍東風,於我何有哉?

先知二人生平,後讀「二笑」,每每潸然淚下。

忠肅千古,忠烈千古。
————————————————

評論區這位小姐,自己來找茬,拉黑了就只會舉報,不知道您這樣的人有什麼資格談骨氣哦:)
有的人自以為自己很懂人情世故,覺得眾人皆醉她獨醒,就她懂趨利避害,就她懂審時度勢。于謙是愚忠,岳飛是愚忠,楊漣是愚忠,左光斗是愚忠。這樣的人,你沒有辦法跟她她講什麼叫家國情懷,什麼叫文人風骨。歸根結底是自視太高,覺得自己那二十幾年的人生閱歷就足夠站在道德和智商的制高點上去評論古人。您還真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梁啟超的《少年中國說》:

故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於歐洲,則國勝於歐洲,少年雄於地球,則國雄於地球。

梁啟超的這篇《少年中國說》寫於1900年,戊戌變法失敗的兩年後。

當時西方列強以及日本都稱中國為「老大帝國」。什麼意思呢?不是說你最牛逼最大,而是說你不過是一個日漸衰落的大國,準備任人宰割。

清朝統治下的中國吏治黑暗,民生凋敝,封建社會風雨飄搖。

以前還只是為西方堅船利炮高科技所敗,而今甲午戰爭又敗給了屈屈一個小鄰國——日本。舉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受挫。

所有人都知道,中國需要改變,但是所有人又懼怕改變。這個時候康有為和梁啟超站了出來,他們說,要強就要變。

後來的事我們都知道了,戊戌變法不過百天,變法維新成果幾乎無剩。

他感嘆,他失落,但他沒有氣餒。依舊在用自己的光照亮身處黑暗中的國人。

於是,兩年後,他寫下了這篇《少年中國說》。

「故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中國的未來在我們身上。

類似的想起之前看到的一個截圖,也一併放到這裡:

希望我們的少年、青年不是只會在網路上當鍵盤俠,而是踏踏實實地將德行和智慧貫徹在日常中。

「比他更有未來更有希望。」

讓閱讀變得有趣

歡迎關注知乎機構號: @掌閱讀書

另外,微信公眾號也在等你:

情感故事請戳【掌閱讀書】

好書推薦請戳【iReader讀書】

有關於讀書、文學的見解,歡迎投稿至掌閱官方微博【掌閱讀書】


人生來是為人民服務的。生前的工作、勞動是為人民服務,死後骨灰撒在祖國的山水大地上,落在山頭田野的,可以作為植物的肥料,落在水裡的可以餵魚蝦,營養水生植物,還在繼續為人民服務。只有這樣,人類才是生生不滅的。

——周恩來


1934年抗日英雄吉鴻昌組織人民抗日武裝自衛軍,在開會時被軍統特務抓住逮捕。
在面對蔣介石「立時槍決」的命令,吉鴻昌鎮定安詳地向敵人要來紙和筆,揮筆疾書,披上斗篷,從容不迫地走向刑場,寫下了浩然正氣的就義詩: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
國破尚如此,我何惜此頭!

一代愛國豪傑,就此隕落,只恨不能死在抗日戰場上。


簡大獅未被日軍捕拿,卻由清軍抓獲。簡大獅在清吏面前,慷慨陳詞:"倭淫虐妻妹皆死焉,與之苦戰不勝,故至此。""我簡大獅,系台灣清國之民","以與日人為難,並未毒及清人"。"生為大清之民,死作大清之鬼,猶感大德,萬勿交日人,死亦不能瞑目。"可是,腐敗賣國的清政府卻把簡大獅"引渡"給日人。光緒二十六年(一九零零)三月二十二日,簡大獅在台灣受盡酷刑後,被日本人殺害。

後來的國民黨也幹了這事兒,屁顛屁顛的把台灣的抗日誌士抓了送給日本人了···

我大清和我炮黨乾的事兒啊,已經聯合日本把台灣那些心懷祖國的人都殺光咯!


「童兒數百,各騎竹馬,道次迎拜。」

東漢名臣郭伋做并州太守時,有一次到地方去巡查,有幾百個小孩,各自騎著竹馬(竹馬就是拿一根竹竿放在胯下當馬騎,相信很多人小時候都玩過),在道旁行禮迎接。郭伋問:「孩子們來幹什麼啊?」孩子們回答說:「聽說您來了,我們都很高興,所以來迎接。」孩子們又問郭伋哪一天回來。郭伋計算日程,告訴了他們回來的日期。巡視回來,比原定的日期早了一天。郭伋怕失信於孩子們,就在野外的亭中歇宿,等到第二天預定的日期才進城。

想想那些騎著竹馬的孩子們,想想郭伋不失信於他們,就覺得溫暖。

歡迎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法律那些趣事」,這裡有有趣的法律知識,還有有趣的故事。


推薦閱讀:

唐玄奘是從哪兒得到天竺國(古印度)能取到真經的確切消息?他自始至終都沒有動搖過去天竺取經的信念嗎?
劉邦成功後為什麼殺功臣?
隋朝哪些歷史被嚴重低估或者忽略了?
三國里董卓為什麼那麼厲害?
中國的歷史上所謂的門閥,士族到底在當時是怎麼的一個盛況?是怎樣興起?又是怎樣衰落的?

TAG:中國歷史 | 歷史 | 中國古代歷史 | 中國歷史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