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越努力,越焦慮?

好像也沒有盡頭,一旦鬆懈反而有了內疚感,越來越焦慮,如何緩解?

本題來自知乎圓桌 ?我很焦慮,更多焦慮相關話題歡迎關注討論。


來上海之前,你要是告訴我有人買一千多萬一輛的法拉利跟買菜似得,我是不信的。這種故事的橋段,不是應該出現在「霸道總裁愛上我」的小說里嗎?

別說法拉利了,你跟我說隔壁的女同事一柜子的奢侈品包,每天換一個一個月能不重樣,我都會拍著你的肩膀說:」老兄啊,你是越來越會吹牛了。「

我不信也正常,假設一個愛馬仕的包包均價3萬多,三十多個包包要多少錢?一個女的光包就近百萬,你生活里見過這樣的人?

現在?你在上海呆兩年就知道,這種女人在上海真的太常見了。

我的第一家公司老闆,第一財經報道他是業界著名的富二代,有私人飛機。他就喜歡車。

公司的樓下,停著七輛各種顏色的法拉利,半個停車庫都是他的法拉利。當年上海車展,他買下了車展最貴的車。我們公司的人都開玩笑說,去什麼上海車展啊,樓下就停的都是最好的。

然後我告訴自己說這是個特例,第一個老闆畢竟是少數,而我也是瞎貓碰上了死耗子。

第二個老闆,特斯拉剛出來的時候買過一輛,停在公司樓下,剛買的那天,員工都跑到樓下去看。

其實他是真的為人太低調了,白手起家,上市公司老總,身價十幾個億是有的。

第三個老闆,白手起家,遊戲行業發家出來的,身價多少我不說了,反正名字胡潤上是有的。

至於我身邊,月薪7000背著愛馬仕的小姑娘,中午還跟你客客氣氣吃麻辣香鍋跟你討論早上例會內容的,這種同事我能給你數出來幾個,不用懷疑,包包絕對是真的,你不知道人家老公什麼身價,老爸什麼身價。

從此知道了,原來這樣的富豪很多啊。


這些看似跟這個題目沒什麼關係。我是想說,危機感和焦慮感,可能來自於你正在見識更大的世界。而這本身是成長的過程。

打網遊的人都知道,接了新任務到了新地圖,剛去的時候你打某小怪,你打敵人一下傷害60點,打8下才能殺一個小怪,而小怪碰你3下你就掛了,只能一邊打一邊補血。但是你很開心,因為打小怪經驗長得快。

幾天後你升級了變的特別厲害,打小怪一下傷害600,打小怪基本上是秒殺,小怪打你已經構不成傷害了。你打它也已經沒有經驗了。

這時候你會遇見新的大怪,打一下傷害600,同樣打8下才能殺死一個大怪。

而你仔細想想就會覺得,這就是你在職場和生活里的狀態。人生奮鬥,就是擺平一個又一個困難的過程。

焦慮是因為你對生活的現狀產生和思考,從而尋求改變的過程。

我們越來越焦慮,往往是因為,越來越大的困難在前方。而這時候的你,可能正處在職場的瓶頸期。待你翻山越嶺,回過頭來看,會覺得原來經歷的認為天大的困難,也就那麼回事。

就如同爬山時,山腰的你總覺得,山頂的寶塔還有那麼遠,這個時候的你是最累的。而當你達到山頂俯瞰整個城市,就覺得,爬上來也就那麼回事。

而如果你很久都沒有遇見瓶頸期,沒有遇見讓你學到東西的人,很可能是因為你掉進了「舒適區」里。

「舒適區」是指你適應了當前的生活節奏,而開始用經驗來處理職場遇見的問題。也就是說你已經很久沒有遇見對手了。大部分的時候,這並不是一件好事。這個時候你就可能需要考慮學習新的知識,或者考慮換一個更能提升自己的工作環境了。

很多人都渴望生活在一個自己做領頭羊的職場里,而當你發現身邊的人能力強於自己的時候,大多的職場人都會焦慮,甚至有些人試圖通過製造矛盾,拉小團隊等方式試圖保住自己的地位。

而這種人,往往下場都算不上好。

因為,職場是個特別講合作的地方,職場是個合作和競爭相輔相成的地方。而且,合作是大於競爭的。

職場不是拳擊比賽,而是一場足球比賽。

就如同一個能力再強的運動員也無法一個人完成一場足球比賽,如果你是後衛,就做好後場的防衛,把球傳給前鋒,如果你是前鋒,那麼首要任務是破門,其次才是幫助後衛防守。你個人技術再好,沒有對手的配合你也休想破門。

網上有一個視頻,是萬達的老總王健林問馬雲「對於萬達騰訊百度合資成立一家公司「搞阿里」,這件事情你怎麼看。

馬雲說:這個市場實在太大了,與其考慮如何把競爭對手搞死,不如大家一起來考慮如何合作和共贏。

而許多年前有一個人告訴我,如果你無法打敗你的情敵,那就去跟他做朋友。

多年後我發現,這句話用在職場上更合適。永遠不要擔心被優秀的人在一起而被淘汰,因為跟這樣的人在一起成長是飛快的,而優秀團隊教會你所能學到的遠超過你可能失去工作這樣的風險。美團和大眾點評合併,遭殃的是百度的糯米網,滴滴和快的在經曆數次競爭後也握手言和,從此開始了自己盈利的生涯。以合作和共贏的眼光去看待很多競爭帶來的問題,可能帶來的收益遠超過競爭。畢竟殺敵1000,自損800。而在如今的社會,沒有人能夠吃獨食。

至於如何面對努力後的焦慮,這事兒最主要的秘訣就是:把重點放在自己身上,抽點時間回憶自己過去走過的路,而不是關注點老是放在別人身上。

人永遠喜歡關注別人比自己強的地方。

你周圍老張買車老李買房,小趙娶了個漂亮的新娘。讓你焦慮的,無非就這些東西。

但對於大多數的平凡的人來說,努力從來都是一個人的事,我們努力是為了讓自己,自己的妻子和孩子,自己和妻子的父母,過的安定。你的限定範圍就這麼大,如果還能有點閑錢做點公益,那算是人中極品了。

但年輕人喜歡整天盯著隔壁那哥們,他工作沒有我努力,工資憑什麼比我高,他是上海本地人,有六套房,這時候你發現自己再努力也漲不過房價。

被這種焦慮打垮的人,不在少數。

也許是社會太浮躁了,我們緊跟著周圍的人,很少靜下心來,看看鏡子里的自己。

如果你不要把目光放在別人身上,而是放在自己身上,就會發現,比起努力之前的自己,你其實已經進步很多,已經處在上升通道了。

為什麼焦慮的多是年輕人,到了中老年反而看淡了?真是因為年紀大了就缺少上進心了么?

當然不是,而是有閱歷的人明白,別人的生活過的再好也是別人的。你嫉妒的同事,只要你離開了這家公司,就和你沒有一分錢的關係。

但只有提升是自己的,努力過好自己的日子,才是每個人的義務。

現在大家總是特別浮躁,什麼都想著速成,公眾號里到處瀰漫著「七天學會PHOTOSHOP「,」一周成為寫作高手。」你七天就玩轉,那些學了幾年去國外進修的頂級設計師每天都在幹嘛》你以為人家在頂級學府上四年課又是色彩又是歷史又是文化,天天都在禱告嗎?

我呸。人家十五歲開始寫寫到三十五歲才火,你這邊一周就想起飛。可能嗎?

這世界上沒有哪項技能是真正速成的,所有你看到的不經意,都是背後的實驗和訓練完成的。

看別人買股票焦慮,看別人買房也焦慮,你與對方,其實情況完全不同。你羨慕他下班後有自己的小家,他羨慕你每月不會收到銀行催款還房貸。

如果你大致了解中國的經濟,就知道今天的搶房,是從市場經濟初期就有的。70年代結婚的人發愁的的是手錶自行車和縫紉機,80年代大家搶的是冰箱電視洗衣機,90年代是變成空調音響錄像機,只不過現如今,變成汽車,房子和更赤裸裸的錢而已。

這世上本來就沒有什麼逆襲,那些逆襲,不過是人家手上有的牌沒有亮出來而已。以你普通人的天資,能夠比上輩好一點點就已經是很好很好了,你的後輩,繼續站在你身後去努力,這從來不是一蹶而就的事情。

每個人手上的牌不同,打法也不一樣。而你要做的,就是保持清醒,別跟著鸚鵡做罵空姐的豬,悄然無息的過好當下的自己。

年少時總以為成功是我踩著七彩祥雲,手持寶劍殺死了惡龍,從此萬民仰慕天下獨享。

年齡大一點才知道,對於大多數平凡的人,成功不過是兩畝半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

待你越過山丘,才發現無人等候。

能夠做到這點,實屬不易。


11月24日分割線

感謝各位知友對本答案的熱情支持!剛剛讀到 @黃健知友專欄中的一篇文章:沒有人會告訴你,讀博士要付出一種很可怕的代價 - 黃健說 - 知乎專欄,主要是講博士心理狀態的。這裡我想推薦所有正在讀書的同學們看一看。同時我也想提醒各位知友,千萬別把我寫下的經歷當做治療心理問題的靈藥。焦慮的問題如果只是輕度的,我相信可以借鑒別人的經驗來克服,但如果你覺得它真的達到受不了的程度,請毫不猶豫去尋求專業醫師的幫助。

不瞞大家說,我也曾經好幾次在夜深人靜之際偷偷摸摸跑到學校的心理諮詢室(Nightline)傾訴。尤其在那段黑暗歲月里,我覺得那裡的一張椅子都比我寢室的床溫暖。很多時候,「腐化」和「墮落」本身並不致命,但它們所滋生的孤單,抑鬱和自我厭惡卻是潛在的殺手。

再次強調,當你真的覺得「經歷了,儘力了,人累了,心碎了,天黑了」,請千萬不要繼續在深淵裡強撐著!我想知乎就是一個很好的傾訴平台,大不了(再)不要臉一把,把醜事全都在這裡抖出來,也強過讓它們窩在心裡,一點一點消耗你的靈魂。
----------------------------------------------------------------------------------------------------------

我並不是心理學專業,只是看到這個題目有感而發,想結合自己的情況談談。如果有所疏漏偏頗,期待大家指正!

看到這個問題,我頓時有一股撲面而來的辛酸,因為我曾經在人生最該拼搏的時候,沉溺在一段不努力也不焦慮的「舒適」中。回頭看看這段經歷,我想我能夠立刻給這個問題一個真誠的答案:不要緩解努力帶來的焦慮!不要緩解努力帶來的焦慮!不要緩解努力帶來的焦慮!


在博一和博二的一段歲月里,我對當下做的論文產生了一種莫名其妙的厭惡。那段時間裡我每天寧可待在自己的宿舍里,也堅決不去辦公室,原因很可笑:辦公室里的同事們工作太努力了(他們三個人我都在知乎寫過),一個辛巴威來的黑人計程車司機學霸;一個印度尼西亞出身的華裔美國人,曾在畢馬威總部工作過;一個俄羅斯國家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好像是這個名字)的副教授,來英國讀他第二個博士。可想而知,那是怎麼樣一個環境,偶爾幾次去,隨便看看就想上網去耍,環顧四周卻看到:黑人學霸盯著屏幕一定不動;俄羅斯教授在身後噼里啪啦打數據;華裔美國人調整著公式參數。這樣的辦公室,其實現在想想應該是每一個用心學習的人夢寐以求的環境,我卻深深感到了一種恐懼,覺得自己彷彿不配和他們共處一室。那時候英語也不好,華裔美國人經常說一些笑話,看著他們三個人談笑風生,我也只能努力保持著一臉我也聽懂了請不要嫌棄我的假笑。

自然而然,我就開始不去辦公室。論文都在筆記本電腦里,其實不去我也可以工作。但是少了辦公室這個和床隔離的環境,待在寢室人真的會「腐化」。我至今記得我都幹了什麼:開始玩以前從來不曾接觸過的網路遊戲(爐石傳說),一口氣狠狠心竟然砸下去了將近一千塊(現在早已經超了);開始看以前看過或者沒看過的網路小說,真的是從天亮一下子能看到天黑;下載了很多美劇開始翻來覆去的看;開始接觸知乎……

在這種狀況下,人的生活節奏和習慣也隨之發生巨大的變化——也不願意像以前那樣去廚房做飯了,因為可能會遇到同學,免不了聊到論文進度;也不願意去健身房了,覺得每天躺在床上也沒什麼大不了;也開始叫以前捨不得點的外賣了,覺得花點錢吃點好的理所應當;也開始上亞馬遜和ebay買一些有用沒用的垃圾了;也開始關注一些特賣網站了……

那時候,真的不知道何為愁滋味,更談不上焦慮,只是時有時無地感受到內心有一種失落,但又會迅速用上面提到的活動來麻痹和欺騙自己。那時候,老是有一種錯覺,就是其實我努努力也能混上博士,並沒有什麼了不起的。那時候,真的覺得生活並沒有什麼大問題,只是出了點小問題。導師對我非常和藹,只是比較溫和地提醒我注意進度問題。每次我都趕工幾天混過導師會,然後就如同解放了一般繼續醉生夢死。

直到有一次,我甚至都記錯了和導師會面的時間,他第一次非常生氣地批評了我,我才有所醒悟。我開始試著去調整自己的生活,但卻猛然發現,從不努力的狀態切換到努力的狀態,竟然是如此的艱難!我強迫自己走進辦公室,強迫自己去和我的同事們交流,強迫我自己去開始全神貫注的工作,卻發現越是強迫,我內心越是有一種「焦慮」。這種焦慮的具體作用是:猛然發現自己已經落後了好多,然後著急拚命,然後發現短時間內無法彌補,然後就想著乾脆不要這麼焦慮了,還是過得輕鬆一點吧。而正是這種由於努力而產生的焦慮和焦慮背後的絕望,不斷地擊退我試圖堅持努力的信念。這中間的過程,非常曲折也非常難堪,如同一個黑洞,不斷吞噬著我本來就不多信心。

而這裡,還存在一個極其隱蔽的心理陷阱:由於長時間的墮落,我開始下意識地迴避和同學同事之間的橫向比較,於是放鬆了對自己的要求,給自己樹立的比較基準往往是之前那個墮落的自己,於是猛然努力一次,就特別容易感動自己,就特別想給自己一點「獎勵」。而這種所謂對努力的「獎勵」,會被你不由自主地包裝成各種形式,比如「自我激勵」啦,比如打著「緩解努力帶來的焦慮」的幌子去給自己「放個假」或者「偷個懶」。但是我發現,對我來說,這樣的「放個假」或者「偷個懶」就可能是又一場墮落的開端,一點都不誇張。我想這是由於我缺乏最基本的自控能力的緣故,也可能和性格和其他因素有關。但無論如何,我深知,只要我給自己找了借口,我就會不遺餘力地開始前功盡棄。對於經常把自我寬容混同為自我縱容的人來說,任何自我憐憫的借口實際上都只是自我欺騙。

如今回頭看看這一路,我有一種難以言說的複雜。很多時候我都期待,如果能重來一次,如果能夠有人提點我一下,也許我就不會走這麼一段彎路。但同時我也隱約明白,也許自己註定會在某時某刻經歷這段彎路,因為不經歷這些「血的教訓」,也談不上真正「懂了」。

這個答案中的情況,也許只針對我個人,和如我一般,缺乏基本自控能力的朋友。對於那些能夠控制自己的學霸來說,努力產生的焦慮可能又是另外一個問題。

總之,保持努力的慣性並不是毫無代價的,而這種代價之一就是焦慮。但努力帶來的焦慮的代價,和墮落之後產生的空虛和絕望的代價相比,真的是太過微不足道。

很多知友諮詢我如何從這個狀態里走出來的,大家可以參考一下我在知乎上的這個答案:你在讀博士期間明白的最深刻的道理是什麼? - 山羊月的回答

打開門,我看到導師的臉——面無表情。能夠理解,我對自己說,我知道我的報告做的不好。

我坐下來,準備迎接暴風驟雨。

導師看著我,沉吟了一下,說:「Clark,你知道什麼是平庸嗎?」

那一瞬間,我腦子裡冒出對於平庸的各種解釋,關於智力的,關於機遇的,關於爹媽的,最後甚至詭異地浮現出一張阿甘的臉。

「Clark,在我求學的時候,我看到了很多比我優秀的人才,無論是智力還是背景,但是你知道嗎,我不覺得沒錢沒背景就是平庸,那是別人貼給你標籤。唯有你自己內心的平庸,才是毀掉你人生的平庸。你內心的平庸,就是你失去追求卓越信念的那個瞬間。(Your internal mediocrity is the moment when you lost the faith of being excellent.) 你以後會遇到很多機遇,但你的平庸會毀掉它們。當你覺得自己做的還不錯的時候,你已經殺死了那個能夠讓你做的更好的自己。(When you get the feeling that your work is OK, you have got killed another "you" who can make it much better.)"

我把這句話貼在我的電腦屏幕邊緣至今。


因為努力方式有問題,這世界上的許多努力都是沒有希望的。


本來我想用這句話結束回答,卻看到了支持率最高(超過1萬)的答案竟然是:「不要緩解努力帶來的焦慮!不要緩解努力帶來的焦慮!不要緩解努力帶來的焦慮!」於是,我決定多說幾句。原因是,焦慮是一個人的身心健康的臨界態,焦慮本身已經在削弱人的免疫功能,再過一點兒就變成抑鬱,對身心功能的傷害更大。不要緩解焦慮意味著加速死亡。所以,這個答案,我無論如何都不能認同。


而事實是1萬多人都贊同這個「不要緩解焦慮」的答案,那麼問題很嚴重:或者是我出了問題,或者是這許多人出了問題。背後的原因,將是意味深長的。


讓我們回到這個聽起來反常,卻又極其普遍的狀態:越努力越焦慮。這是知乎上關注度高達4萬多的一個問題,足見這種狀態的普遍程度。顯然,焦慮的原因並不複雜。

所有的焦慮都來自某種持續的心理矛盾。


努力帶來的焦慮,自然是包含努力在內的兩種心理狀態之間的矛盾衝突:一方面相信努力是必須的,努力必有回報,另外一方面,卻又清晰的感知到一如既往的努力下去可能永遠都無法得到你想要得到的東西。無論這種東西是成績、業績、職位、愛情、金錢、或者是愉快的感覺,哪怕是短暫的回報、甚至僅僅是進步。於是,這兩種持續的相互矛盾的心理狀態,產生了焦慮。


簡單說來,沒有希望的努力讓人焦慮。在沒有希望的情況下,越是努力就越焦慮。因為,努力越多,白白浪費的光陰和感情就越多。


相反,如果你每努力一分,就感到距離目標進了一步,那麼這帶來的是成就感,繼而是越來越多的喜悅,而不是焦慮。

人生的一個基本事實是,我們身處迷宮之中,我們做的任何一件事都是在迷宮中尋找道路並走出迷宮。

越努力越焦慮的罪魁禍首是:「努力」在我們這個時代已經成了神話,而無視迷宮的存在。

如果想要從「越努力越焦慮」的境況中解脫出來,就必須打破這個神話。但是,如果完全扭轉過來,從越努力越焦慮扭轉為越努力越興奮、越愉悅,至少需要還需要5個步驟。我們一步一步來。

1.打破「努力」的神話

「努力」的神話意思是說,努力必有回報,甚至你可以憑藉努力得到某些匪夷所思的東西。


「努力」的神話起初僅僅是某些諺語,例如「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或者某些成語,例如「天道酬勤」。但這些年有關「努力」的造句比賽已經把它變成了名副其實的神話。


如果你在京東圖書上搜索「努力」兩個字,然後,屏幕上出現了N本有關努力的暢銷書,如下只列舉了出現在第一個頁面的大作(2017年2月4日的記錄)。


《努力到無能為力,拼搏到感動自己》

《你的努力,終將成就無可替代的自己》

《你不努力,就別怪世界殘酷》

《我喜歡這個功利的世界:這世界承認每一個人的努力》

《越努力,越幸運》

《我比誰都相信努力奮鬥的意義》

《你做夢時總有人在努力》

《努力,是為了不辜負自己》

《未來的你,一定會感謝現在努力的自己》

《你受的苦總有一天會照亮你未來的路》

《將來的你一定會感謝現在拚命的自己》

《你的努力終將成就無可替代的自己》

《你必須很努力,才能看起來毫不費力》

《比你優秀的人一定比你更努力》

《努力,只是遇見更好的自己》

《像一無有所有那樣去努力 》

《你那麼年輕,還不懂努力奮鬥的意義》

《沒有辦法一直努力的人生 》

《努力,才配有未來》

《沒傘的孩子,必須努力奔跑》

《每一個女神都活得很努力》

以上全都是中國作者的作品。但如果你以為只有中國人才對努力情有獨鍾,那你就錯了。這第一頁的暢銷書中也包含外國人的作品。


例如韓國人諸葛鉉烈和金度潤寫的,《沒有翅膀,所以努力奔跑:寫給也被現實傷到的你》,副標題是:給有夢想卻沒資本的年輕人的社會生存指南。


再比如美國人托德·亨利(Todd Henry)寫的,《努力就是為了不苟且地活著》。這本書的額副標題極長:有一種努力叫做死而無憾,它既不為謀生,也不為讚賞,只為給自己暢快淋漓活一次的機會,激勵無數人努力奮鬥的年度勵志書。


「努力」的神話,從學校到職場,無處不在。因為,我們都有良好的願望,而且慾壑難填,甚至不惜一切代價,努力又何妨。凡是告訴我們一定要努力的句子准沒錯。這些年最著名的應該是這句話,「以大多數人的努力程度之低,根本輪不到拼天賦」。


我看過咪蒙寫的《我喜歡這個功利的世界:這世界承認每一個人的努力》。其餘的書我都沒看過。每一位作者所指的努力的含義,我並不了解。但這些書的名字里似乎都在告訴我們:努力必有回報。通過努力甚至能得到一些匪夷所思的東西,例如「無可替代的自己」。


是的,「努力必有回報」這個印象在不斷得到加強,甚至在許多年前就已經提升到了自然法則的層次,例如「天道酬勤」。


但如果反過來問,你該如何作答呢?天道果然酬勤嗎?這個世界真的承認每一個人的努力嗎?或者,這個世界真的承認每一種努力嗎?


如果你還有些猶豫,那讓我們從「努力」神話的理想王國回到殘酷的現實吧。


在職場上,要是在以前,只要你努力工作,老闆就會注意到你,「有個人應當提拔一下」。而現實情況是,幾乎所有人都在加班,你不加班都會感到不好意思。或者說,你不加班,你都不能確定你將失去什麼。


於是,用不了多久,其他人每天工作7小時,你會工作8小時。如果其他人每天工作8小時,你就會幹上9個小時,周末還要加班。這就是所謂的鞭打自己。


根據路易斯-哈里斯公司(Louis Harris and Associates)的調查,與1973年相比,如今美國人平均每周的工作時間多了20%,而閑暇時間則少了32%。顯然,中國有過之而無不及。


斯蒂凱斯(Steelcase)辦公傢具公司做過一次調查,結果顯示,49%的辦公室員工表示他們已經工作到了極限。注意,不是更加努力的工作,而是「工作到了極限」。在職場競賽中,這樣的鞭打實屬常見。顯然,中國有過之而無不及。


通常奮鬥者們在剛剛步入職場(或者剛剛步入高中)的時候每周額外工作一兩個小時,隨後慢慢加量。如果加班沒有帶來晉陞,也沒有贏得表彰,他們就會拿出鞭子,更加用力地抽打自己。過不了多久,他們就會覺得疲憊不堪了。


你不會感到好奇嘛?這麼多人如此努力,大家過得很好嗎,如願以償了嗎?顯然不是啊。不然「越努力越焦慮」這個問題怎麼會受到如此多的關注呢?因為,確實有很多人越努力越焦慮啊。


那麼,為什麼他們依然一如既往的努力呢?原因很簡單。因為這麼多書都在告訴他們必須努力。包括支持率最高的答案,甚至直接繞過問題,告訴你:「不要緩解努力帶來的焦慮!」而那句「以大多數人的努力程度之低,根本輪不到拼天賦」直接讓你羞愧難當。


事實上,世界上沒有任何一條定律告訴我們努力就一定有收穫。


不是說,成功人士往往都努力工作嗎?是的啊。任何時代,對市面上的成功人士(無論哪種成功)做一次大規模的調查研究都會發現,絕大多數都是非常努力的。我們觀察自己周圍比較成功的人,也能發現這一點。所以,我們自然會相信努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由於我們願意相信我們相信的,以及我們只想看到我們想看到的,所以這些書才暢銷,所以你會看到越來越多你想看到的。直至,我們相信了努力的承諾:努力能帶來我想要的東西。


但問題是,努力的人裡面成功的比例究竟有多大?同樣,我們再在各個時代的人裡面調查,我們一定會得出同樣的結論,比例不大!即便觀察周圍各種各樣努力的人們,也能發現這一點。但我們卻往往選擇忽略這個事實。


你不覺得很奇怪嗎?我們寧願相信努力就有回報,卻選擇性的忽略許多很努力的人並不怎麼成功(甚至沒有多少回報)。為什麼?


原因很簡單,前者太容易理解了。從很小的時候,我們跌跌撞撞的學走路的時候開始,我們自身的經驗就在告訴我們這個道理了。我們的所得,是通過努力獲得的。


相比而言,而後者實在令人費解:努力卻不成功,為什麼?努力卻沒有顯著的效果,為什麼?


這個問題會有無窮無盡的解答。即便在「努力」這兩個字上,文章都大了去了。世界上努力的方式千千萬萬,方式不對,絕不可能成功。如果努力方式如果對頭,那麼,不但可能取得顯著的效果,還可以不需要像「狗」那樣的努力。

「企業家們工作得太努力了。我二三十歲的時候,把大部分時光都浪費在了毫無必要、完全神經質的工作中了。我陷入了拚命加碼、努力工作、生命不息工作不止的企業家神話中無法自拔。那是一種極具破壞性的態度,根本沒有必要。那種心態不夠健康。你不用那麼做,一樣可以成為成功的企業家」。

說這話的人是克里斯.惠特爾(Chris Whittle),惠特爾通訊公司的創始人和首席執行官,1988年,他把這公司賣給了時代公司,獲得了1.85億美元。他所說的極具破壞性、不健康指的是什麼呢?這個不難理解。例如,用戶量上千萬的「春雨醫生」的創始人卻累死了。

還有一個人態度更明朗,

「如果有人跟我說『我每周工作90個小時』我就會說『那就可大錯特錯了。』我周末會去滑雪,周五則與朋友出去玩兒,參加晚會。你也得這麼做,不然你就虧大了。列出20件讓你工作90個小時的事情,其中有10件肯定毫無意義。」

說這話的人是通用電氣的董事長傑克.韋爾奇(Jack Welch)。


不管他說的是真是假,你需要考慮的是:你做的哪些事情是毫無意義的?或者,你的哪些努力方式是毫無效果的?還有,韋爾奇的滑雪,或者玩而,或者參加晚會,難道不是一種努力生活(或者工作)的方式嗎?只不過這種對生活和工作起促進作用的努力,也是一種享受。


回到那個基本事實:導致成功或者不成功的因素都是無窮盡的。

如果,你想要得到的東西一定能得到,想要的效果一定能實現,那你要知道,你需要滿足的條件是無以計數的,你所做的努力只是其中之一,包括你所作出的努力方式也只是其中之一。這就是人生的事實。接受這個事實的人,常常說,「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曠達著,心胸開闊,頭腦更加靈活。無奈著,垂頭喪氣。而不接受的人,必然屢屢受挫。


智者的態度是,儘力而為,不斷增加成功的可能性。這是我們唯一能做的事情。


現在的問題是:如何增加成功的可能性?如何讓努力的過程不焦慮?


當你思考這些問題的時候,你會發現,這遠比相信努力必有回報並且一如既往的努力要困難的多。這種認知的努力,變革思維方式的努力,變革努力方式的努力,與那種蠻力的努力迥然不同。

如果從這樣的理性認知出發,我們不難得出一個認知:
你可以將成功的可能性無限放大,直至無限趨近於100%。

這就是我們人生最大的光明。

想一想,火箭發射這麼複雜的事情,達到目前的成功率是何等的驚人。想一想手機如此精密的東西,居然可以上億部的批量製造。雖然仍然有失敗率,有殘品率,但是對於手機來說,良品的成功率已經很接近100%。

這一切有賴於認知,極其精密的認知,有賴於形成一套精密的操作模式,有賴於協同配合。

對於個體而言,為了達到想要達到的目標,你必須做的就是:打開你的認知大門,看到通往目標、願望、成功的更多的可能途徑。

2.構建你的認知地圖

為了增加成功的可能性,除了那件事情具體的努力方式,例如學習方法、工作方法、知識管理方法等等知識和必要的技能需要學習之外。還有另外一類重要的知識,我稱之為認知地圖。

其中一類認知地圖,是關於事件本身的。例如當年超火的美劇《越獄》。


弟弟為了救被陷害身處牢獄而且馬上要處死的哥哥,策划了一個驚天的逃獄計劃。在哥哥反覆的重申自己沒有殺人的情況下,弟弟決定救哥哥出來,逃過死刑。

弟弟調查了監獄裡所有關鍵人物的資料。接受監獄的翻修工程,獲得監獄地圖。用三個月時間將地圖紋在身上。銷毀所有準備資料。舉槍搶銀行。等警察到來。在法庭上不辯護。被判5年。進到監獄。監獄地圖,是所有行動的基礎的基礎。

看看這兄弟為了畫地圖花了多少功夫。與跟其他人拚命相比,這種努力需要何等的耐心、何等的思維、何等的遠見?

如果是知識學習。既然你要在知識的疆域上攻城略地,為什麼不畫一畫地圖,或者流程圖呢?例如這樣的。

即便小孩子做一道題目,都懂得畫圖了啊,例如這樣的:

所以那句話是對的,不要用戰術上的努力掩蓋戰略上的懶惰。戰術上無論多麼正確、多麼努力,如果戰略錯了,那就是死路一條。而之所以絕大多數人都寧願用戰術上,甚至更低級的行動上的努力來掩蓋戰略戰術上的的懶惰,是因為,後者需要動腦子!那是一件更艱難的事情,然而回報卻更大。

如果你曾親手繪製過類似認知地圖這樣的東西,或者寫過一篇很長很長的文章,你就會發現,你此前的思維究竟是何等的混亂。在混亂的狀態下,再大的努力,又能產生多少效果呢。

另外一類認知地圖,我稱之為人生地圖,它們是經驗之談,但卻是總結了許多人的經驗,花費大量時間、人力得出的研究結果。


例如,《人生定位》是在人生地圖這個意義上的罕見作品。特勞特用輕鬆幽默的語言向讀者講述了通向成功的方法。更努力地工作、更堅定地相信自己、更積極地思維,並不能讓你取得成功。成功不是你能自發產生的結果,成功的關鍵是你能與外界因素產生怎樣的合作、聯姻和耦合。


特勞特不惜用下面的話來警醒那些傻傻努力著的人們:

沒有人能夠讓你成功,但是其他人的所作所為能夠幫助你成功。教皇不是他自己推選出來的,董事會主席也不是他自己任命的。

如果你覺得這樣看待人生這場遊戲堪稱冷酷、愚鈍、陰謀,那麼你的感覺沒錯。

冷酷、愚鈍、陰謀,但卻有效。

特勞特把人生比喻成賽馬。每一種學習、工作、生活類型的人,度賠率都不同。例如完全依賴努力型的人,賭賠率只有100:1。也就是說單靠個人努力,只有百分之一的成功幾率。


特勞特把人生旅程分成高中低三大類風險類型。


高風險賽馬

努力型賽馬:100∶1

智商型賽馬:75∶1

教育型賽馬:60∶1

企業型賽馬:50∶1


中等風險賽馬

高風險賭注意味著完全依賴自己身上的某種東西,買中等風險的賽馬就是認為成功要部分依靠自己,部分藉助外力

才華型賽馬:25∶1

愛好型賽馬:20∶1

地利型賽馬:15∶1

宣傳型賽馬:10∶1


低風險賽馬

低風險的賽馬就是把成功的希望全部寄託與外界重要因素的聯姻上。

產品型賽馬:5∶1

創意型賽馬:4∶1

他人型賽馬:3∶1

夥伴型賽馬:5∶2

配偶型賽馬:2∶1

家族型賽馬:3∶2


如果你想去一個名為「香格里拉」的地方。如果你不知道地圖和路線。原則上,你跑到死,都可能到不了哪裡。即便就在你所在的城市,隨便指定一個地點,如果你不知道達到那個地點的路線圖,結果也會是一樣。


所以,為了達到你期望的目標,或者願望,你首先要有一副地圖,這個地圖是認知地圖。這個地圖會攜帶著抵達目標的各種各樣的路徑。值得注意的是,許多路徑是死路。


對於不具備這種認知的人來說,上述結論是觸目驚心的。如果你想在事業上有成,在這個社會上過上有尊嚴的生活,那你就得好好思考自己的定位了,你要繪製自己的人生地圖,於是才能知道該在什麼樣的遊戲里開啟怎樣的打怪升級的旅行。這一切以努力為基礎,但蠻力類型的努力卻是遠遠不夠的。


3,重新確認目標。

當你有了認知地圖之後,可能你最先要審視的並不是路線,更不是到達那裡的方式,而是重新確立目標。

如果你想去的那個名叫「香格里拉」的地方十分遙遠,而且很危險,而你原本的目的只是找個風景秀麗的地方散散心。那麼,符合這個要求的地方很多很多。如果,你已經有的資源不足以讓你抵達哪裡,尤其是即便你看到的最簡單的路徑、最省錢省時間的方式,都是你承擔不了的。那麼你最好換個地方,起碼,暫且換個目的地。不然,你就要對你的這種較勁方式賦予超凡的意義了。

4,更換正確的努力方式。

而你乘坐的交通工具,你動用的資源(包括買票的錢、帶的背包、穿的鞋、給養,以及是不是要帶同伴,什麼樣的同伴等等),都屬於努力方式。

通過努力過程帶來愉悅,這個相對簡單,是個技術活。只要不斷把目標細化,細化到只要努力總是可以達到為止,不斷重複這個努力過程,就會很有趣。正如一次常規的旅行,從準備那一刻,從踏上行程,已經開始愉悅了。

但顯然,絕大部分焦慮不是過程問題,而是結果問題。實際上,是你在努力的過程中,已經隱約的感覺到,無論再怎麼努力都無法實現你想像中的結果。

那麼問題一定出在路徑和認知上。所以,下面這個環節很挂念。

5,檢驗你的行動和認知。

如果你感到你的努力是沒有希望的,一定要檢驗你的認知和行動。

首先,你的努力是否給你帶來了可檢驗的、可感受到的進步。如果沒有,那麼你的認知和行動,一定有問題。或者二者之一有問題,或者二者都有問題。

事實上,90%的人都在這一點上出了問題。是工作方式、學習方式不對,以至於努力卻沒有帶來可以感受到的進步。

其次,如果你的努力已經帶來了可檢驗的、可感受到的進步,那麼你要確認你的認知地圖是否完整,你的路線圖是否清晰,是否還有更好的路徑。

事實上,永遠都有更優路徑,這取決於你的見識、格局。而見識格局又取決於你讀過多少書,走過多少路,閱過多少人,等等。

6,耐心

當你的路線圖和努力的方式都沒有大的問題,你也能感到自己每天都在進步,都在離目標越來越近的時候。此時你的心中已然升起了希望,哪怕是渺茫的希望。焦慮仍在,不確定性仍在,前途仍未可知,此時,你需要的是耐心。

正如《肖申克的救贖》里,妻子的不忠、律師的奸詐、法官的誤判、獄警的凶暴、典獄長的貪心與卑鄙、落井下石殘酷無情的陷害,將正處在而立之年的安迪一下子從人生的巔峰推入了世間地獄。在這個人間地獄中,他一層一層的,不斷跌落的更深,在每一次的非人折磨中,似乎看不出安迪還有多少人生希望,看不出,他還能挺多久就會翹掉。但哪怕一點點的希望,都仍然有生命的光彩。

二十年的監獄生涯,安迪從不讓自己停下來,他幫獄警們和典獄長做個人理財顧問,他建起肖申克的圖書館,他親手打磨了一副石頭棋子兒,他教授犯人通過中專考試。當然,沒有人知道,他還一直不停地挖著一條瑞德斷言600年才可挖通的「希望通道」。

二十年,海華絲已不在,夢露已魂歸天堂,但希望從沒有離開。希望在不斷變更的海報背後,慢慢延伸,直到1995年衝破這個禁錮靈魂的死亡監獄。

在通往自由的道路上,安迪順便把典獄長送入地獄,讓老友瑞德過上了有尊嚴的晚年生活,還給我們留下熬過漫漫長夜的銘言:

First you hate "em, then you get used to "em. Enough time passes, gets so you depend on them. That"s institutionalized.

這些牆很有趣。剛入獄的時候,你痛恨周圍的高牆;慢慢地,你習慣了生活在其中;最終你會發現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這就叫體制化。

I guess it comes down to a simple choice:get busy living or get busy dying.


生命可以歸結為一種簡單的選擇:要麼忙於生存,要麼趕著去死

You know some birds are not meant to be caged, their feathers are just too bright.


你知道,有些鳥兒是註定不會被關在牢籠里的,它們的每一片羽毛都閃耀著自由的光輝。

Fear can hold you prisoner, hope can set you free. A strong man can save himself, a great man can save another.


懦怯囚禁人的靈魂,希望可以令你感受自由。強者自救,聖者渡人。

Hope is a good thing, maybe the best of things, and no good thing ever dies.


希望是美好的,也許是人間至善,而美好的事物永不消逝

7,超越成敗。

任何人的努力,只為兩樣東西。一樣東西是努力所帶來的結果,可能是成績,可能是職位,金錢,愛情,或者相伴隨的各種。另外一樣東西是努力過程帶來的愉悅和意義。

如果你定了太高的目標,有太美好的願望和理想,以至於你根本不相信能夠實現,但即便如此,你依然願意付出努力。那麼,你不但有勇氣、魄力,而且有了尊嚴,承擔失敗代價所帶來的尊嚴。而這必定是因為你對那件事情賦予了超越成敗以外的意義。

這樣的意義有很多,例如親情、友情,或者某種言語無力承載的感情。


過去很多年,我常常陷入一種困境:當我想做一件事的時候,我希望自己爭分奪秒、不遺餘力地完成。

如果一個月後考試,我要求自己接下來的每天,都能從早6點學到晚10點。

吃飯超過半小時,我覺得浪費時間;和朋友多聊會兒天,我自責得要命;我為什麼沒有再努力一點兒呢?

是啊,努力上進是絕對的政治正確。我見過很多人,包括我自己,總在說著「成為更好的人」。什麼是「更好」呢?定義模糊,沒有止境。「更好」意味著「work harder」,harder之外呢,還可以harder,我們永遠達不到hardest。

努力沒有上限,上進心並無盡頭。

你要求自己每時每刻,都做有意義的事情。刷了會兒綜藝,打了會兒遊戲,就開始自責。是啊,既然要成為「更好」的自己,哪怕一點兒消遣娛樂,也是罪惡。

所以你發現了嗎?努力成為了目標本身。哦胖友,我們本來只是想順利通過考試而已啊。我們的目標,並不是學習時間的短長,更不是努力程度的高低。沒有上限的目標讓我們焦慮不已,一旦停止努力,就陷入焦慮之中。

如果把努力視為手段,而非目標,事情就清晰多了。我們需要的,是具體確切的短期目標。

比如:今天8點~10點看完100頁書……晚上9點去跑5km……

還記得高中時候嗎?那時候我們也會要求自己更努力,但這個「更努力」是與具體短期的目標結合的。老師每天都在給我們設置短期目標,這一堂課的物理考試;下一堂課檢查課文背誦……

盡量高效高質地完成短期目標,並且及時收到反饋。這才是努力的正確姿勢。

短期目標解放了我們,高考帶來的巨大壓力,被緩釋了。實現短期的具體目標,帶來的完成感和成就感,將我們從焦慮中解救出來。

再重複一遍,努力本身不是目的,努力多長時間也不是目的,完成具體的任務,才是目標。

那麼,具體的短期目標究竟解放了什麼呢?

是讓我們可以忘我的「墮落」——完成目標之餘,進行消遣娛樂。

還記得我在前文提及的,一旦停止努力就開始焦慮么?

我們常說,人應該脫離「舒適區」,在「伸展區」中不斷成長。然而我更在意的是,我們把「伸展區」當作絕對的政治正確,以至於,一旦進入舒適區,就開始焦慮不安。

在我看來,努力工作和學習,是每個努力上進的人,都可以做到的事情。而在「舒適區」中,學會享受這一刻的愉悅、「不思進取」,反而成了最難的事情。

不知大家有沒有聽說過「心流」這個詞,簡而言之,就是全神貫注地做事,並且從這份「忘我」中感受到快樂。

我記得小學課本上,有一篇課文,講的是陳毅看書太過投入,蘸墨汁吃餅而渾然不知的故事。這是我們常提倡的心流(然而我並不相信這個故事)。

我同樣看重另一種心流。

小時候看電視時,爸媽喊我好幾次,我都沒聽到。——對於今天的我們,年輕的、努力的、焦慮的我們:

你上一次全神貫注地墮落並快樂,是什麼時候?

從什麼時候開始,消遣娛樂,反而讓你焦慮和痛苦?

忘我的努力之外,我們同樣需要忘我的「墮落」。這不僅僅對我們的快樂有意義,對於努力,也同樣有意義。有松有馳的彈簧,才能保持最大的彈性;砍柴、磨刀,砍柴、磨刀,才能收穫更多;打魚、曬網,打魚、曬網,才能捕撈更多的魚。

誰說三天打魚兩天晒網,不是更聰明的努力方式呢。一旦停止努力,我同樣感到快樂。

————————

感謝閱讀。有用的話,還請點個贊~

微信公號搜索:高冷冷。學霸養成丨思維丨心理丨方法論。

後台回復「讀書」,教你1小時讀60~100頁書的方法~

後台回復「早起」,教你:我是如何在沒有鬧鐘的情況下,十年如一日六點起床的~


我太太有位大學同學,非常非常非常地努力(請原諒我使用了3個非常,因為不如此的話實在無法表達出她努力的程度)。

念大學的時候就考了兩個本科學位,一是法律,一是經濟,還是兩個不同學校的。其代價就是在學校里多呆了一年,所以我太太畢業後基本就不了解她的情況了。但2013年微信朋友圈逐步火起來之後,這位同學的動態就開始夾雜在太太跟我分享的八卦中了。

「我那個同學又考了證券從業資格證了!」

「我那個同學這周六又去參加口才培訓了,周日還要去參加國家心理諮詢師考證培訓。她怎麼還那麼愛學習呢?」

「我那個同學今天又去聽一個什麼台灣法師的課了,還分享了一篇南懷瑾的文章。」

一句話總結就是:這位學霸每個周末不是在學習,就是在去學習的路上。

某天晚上,我太太又跟我八卦起了她這位同學。原來學霸這幾天過來出差,她們剛見了一面。這位學霸在公司發展並不好,她覺得學的這些知識都很有用,所以就都先學著。

我脫口問了一句: 「你同學在公司是不是連個小部門的經理都不是啊?」

太太愣了一下,想了一會跟我說:「哎,你這麼一說,還真是。她說手下管的兩個大學畢業生,多麼多麼地不愛學習,她挺恨鐵不成鋼的。如果只管兩個大學畢業生的話,應該沒到部門經理級別吧。你是怎麼知道的呢?」

「因為她能力樹沒形成,基本沒構建出自己的能力…」

「怎麼會?」沒等我說完,太太就打斷了我「她考了很多證,有會計證、有人力資源師證、有證券從業資格證,有心理諮詢師證;又經常聽很多公開課,口才啊、演講啊、創業啊等等,很多能力啊。」

「這不是能力樹,是能力草叢吧。」不知為何,當時我腦海里冒出了下面這張雜草叢生的圖片。

為何這麼想呢,因為她同一時間段里學習的東西沒有一根應用的主線,感覺就是亂草叢,到處都有一點,但沒有方向或趨勢看似學了很多東西,實際上作用有限,這也是我判斷她職位不高的原因。

之所以用這個故事來回答問題,是因為這也是大多「努力但依然焦慮著」的人正在面臨的問題:好像在努力著,卻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學習的內容無法應用,無法被證明有效,所以越多的知識學習反而擴大了焦慮感。急啊啊啊啊啊。

焦慮學習長草的危害

能力樹首先有個主幹——這個主幹是能力應用的方向或領域,通常是某個職位或角色——因此後續所有的能力積累和應用都是圍繞這個主幹延展出來的。而能力草叢不是以應用為導向的,因此沒有一個共同方向或領域,導致能力的積累是盲目且零散的。

沒有了應用導向,知識學習和技能打造就變得隨機,看到別人學什麼就跟著學什麼。特別是一些盲目努力的人,越努力其能力草叢就越雜亂,成為典型的「萬金油」或「書獃子」。不以應用為導向的能力草叢其實對你的整體能力幾乎是無益的,它會導致:

第一、 個人整體能力積累低效,甚至無效

心理學對能力的定義是「完成一項目標或者任務所體現出來的心理特徵」。從這個定義可以看出,知識或技能若不能用於在實際中完成目標或任務,則意味著其無法被轉化為能力。因此,知識或技能的學習方向與實際應用所需方向偏離的話,個人能力積累的速度就會放緩,方向偏離過大的話對個人整體能力的提升甚至會毫無幫助。

《莊子·列禦寇》中有一個典故「朱泙漫學屠龍於支離益,殫千金之家,三年技成而無所用其巧。」,意思是說有個叫朱泙漫的人,耗巨資跟著支離益學習殺龍的技術,整整花了三年學成,但卻沒有龍可以給他殺。

不以應用為導向而學習的知識或技能就是現代的「屠龍術」,對能力積累無益,徒費時間精力!能力草叢中的絕大多數能力都是通過應激式學習(考證或應付某個突發工作)積累的,與個人整體能力應用方向偏差很大,因此對個人能力積累的作用就非常有限。

就像我太太的同學,做著會計工作,考了「證券從業資格證」、「人力資源師認證」,但在工作中卻全無用武之地,考取的這些證對她個人整體能力的提升幾乎沒有任何幫助。

第二、 永遠停留在淺層學習,能力積累深度不足

淺層學習(surface learning)是一種機械式的學習方式,學習者為了完成任務(如考一個認證或通過一門考試)被動地接受學習內容,把信息作為孤立的、不相關的事實來接受和記憶。

與淺層學習相對應的是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深度學習的研究最早是由兩位美國學者Ference Marton 和Roger Saljo提出來的,1976 年他們做了一項研究:讓學生閱讀一份學術方面的文章,並告訴學生讀過之後會有一個關於這個內容的測驗,結果發現學生在閱讀學習過程中使用了兩種不同的策略。一種策略是試圖去理解整個文章的思想,領會學術內涵,這樣的學習被認為是深度學習。另一種策略是記住文章中所提到的一些事實,他們所關注的是接下來的測驗會問到文章中的哪些內容,這樣的學習被認為是淺層學習。

深度學習要求在理解的基礎上,學習者能夠批判地學習新思想和事實,並將它們融入原有的認知結構中能夠在眾多思想間進行聯繫,並能夠將已有的知識遷移到新的情境中,做出決策和解決問題的學習。深度學習本意是指學習認知觸及事物本質的程度或事物向更高階段發展的程度。

能力樹中的能力是以應用為導向有序積累的,不僅被融入到了原有的能力結構中,而且會不斷在實踐應用中提升。而能力草叢中的能力卻是應激式無序積累的,不但無法與原有能力形成一個整體,也沒有應用環境去檢驗和提升,其結果就只能是一直停留在初級層次上。

像我太太同學這樣雖然好學,但一大堆初級認證距離觸及事物的本質相距很遠,同時因為不是以應用導向去學習的,也就沒有實踐環境將這些初級知識往更高階段發展,這種淺層學習即使重複1萬遍,也是很難發展出精深能力的。

第三、 能力分散,無法形成整體應用

人類社會的初期,社會生產力十分低下,原始人群內部只存在按性別和年齡劃分的自然分工,沒有社會分工。但隨著生產力不斷發展,現代分工越來越細,這也意味著現代人的能力也越來越分散,每個現代人至少都掌握幾十到幾百種能力。如果不能將各種能力以應用導向整合為一個整體的話,這些能力就是一盤散沙,能發揮的價值就很小很小。

職場中有一種「萬金油」式的人士,意思是掌握的能力很多,基本啥都能幹一點。但是職場「萬金油」的命運有兩種:一種是成長為總經理或獨擋一面的地方大員;另一種是停留在打雜的小職員上。同為「萬金油」,他們的區別就在於:

1、 總經理型「萬金油」的能力是相關聯的(一棵樹),能綜合在一起為某項任務或目標啟用

2、 打雜型「萬金油」的能力是分散無序的(一根根草),只能單個點單個點的啟用,無法綜合在一起應用

能力樹因為以應用為導向,因此能夠將各種能力綜合成主幹、樹枝、葉子,形成了一個應用整體;而能力草叢因為缺失同一方向,各種能力之間缺乏關聯的紐帶,自然也就無法被整合起來統一應用。

還是舉我太太同學的例子,如果她是CFO(首席財務官)或以CFO為目標,那麼學習的證券、人力資源、心理學、演講等知識和技能都是有用的,可惜的是她以考證為導向,而非CFO的能力應用為導向,導致即使學的是一樣的知識,CFO能將這些知識整合為一顆能力樹發揮出整體價值,而她的各種初級認證卻只能是一根根雜草,無法對她的會計工作產生幫助。

能力樹到底長啥樣?

現在我們都知道不能放任自己的能力長成一片草叢,而應該是長成一棵樹了。那麼能力樹到底長啥樣呢?

能力樹主要有兩類共3種主要的呈現形式:

一、 經(gu)典(ban)樣式

(1)邏輯樹狀

(2)金字塔狀

二、 直(you)觀(qu)樣式:一棵樹

如何應用能力樹增強自己的職業競爭力?

挺簡單,跟我三步走、能力樹輕鬆有!

第一步、 首先得有個應用目標

能力樹首先要有樹榦,樹榦就是回答能力樹用來做什麼的。做一個流浪街頭的畫家與坐在高檔寫字樓的證券師,這兩者能力樹的差異還是蠻大的。

有人可能會暫時止步於這第一個問題:關鍵就是我不知道該做啥啊。若是如此,這個問題就很簡單了,挑你目前能想到的最喜歡的工作就行了。至於為什麼,有興趣可以翻查下我的知乎回答「如何選擇第一份工作」。

第二步、 畫出個人的能力樹

樹榦(應用目標)有了後,接下來要做的事就是將這個應用目標所需的能力按樹枝和葉子的形式組織起來。

我以管理諮詢顧問(這是個相當萬金油的行業,80%的職業都可借鑒下這個職業的能力樹)為例,演示下畫能力樹的過程。

1、首先將能力分為4類,即從能力樹的樹榦上分出4個枝杈

2、分解每個樹枝和樹葉

以上這顆能力樹,大家可以主要借鑒兩點:

1、一級分類分為核心素質、通用能力、專業技能和各類知識。覆蓋全面,從而不再犯重知識、輕技能、忽視通用能力和核心素質的錯誤。

2、核心素質和通用能力下的明細分類,相對完整,而且識別出了最基本的素質和能力。

第三步、 有步驟地點亮能力樹

繪製能力樹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其目的是以應用為導向整合各種能力,以及可以按圖索驥地學習技能和知識以主動積累能力。因此,在畫出能力樹後,我們還需要整理出一張表格,核對自身各種能力的掌握情況,以及後續提能的優先排序和計劃。

如果有條件將這張表格貼在醒目的地方,每天能提醒自己就更好了。或者像我一樣,將它轉換成OneNote筆記體系。具體如何做,感興趣的知友可以參見框架君:如何充分利用 OneNote,發揮它的全部價值和潛力?

好了,通過簡單三步:確定能力應用目標、繪製能力樹、有步驟地點亮能力樹,所有的努力自然都不會白費,更加不會焦慮。

相反,你的能力積累速度和效果一定會大大超過一般人。

~~~~~~~~

微信公眾號YouCore,一個只寫乾貨、專註個人能力發展的平台,加微信youcore_6,備註上知乎,歡迎交流


因為想要努力改變現狀,想要更好的生活和工作狀態,但無從下手,才會焦慮。

這時,人一般選擇從互聯網攝取大量信息,比如日常地刷微博刷朋友圈,想看看其他人是什麼狀態,又容易產生「信息過載」的焦慮。所以,我覺得一切焦慮,都是來源於「信息不對稱」:想要的信息無處可尋,能找到的都不是有效信息。

作為網易旗下海外資訊聚合平台,「網易見外」一直致力於緩解不同語言世界的信息不對稱。經過了和同事一下午漫長而沉痛的討論,我們看到一些信息焦慮的典型癥狀,並在下面列出其中 8 種,希望能有一些啟示。


病症:過度依賴搜索引擎獲取知識經驗,一旦百度不到,就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

焦慮程度:☆☆

這是一個特別愛用搜索引擎的人。遇到問題先不問人,查百度,現在也查知乎。她覺得古時候那些大量背書的人簡直神經,現在有什麼是網上查不到的?

最近她手下新來一個實習生,很多地方不明白,纏著她問。她和男友發微信吐槽:「網上都查的到,至於事事都要問別人么?」後來,她做了一個「請你百度」的微信表情。

對於自己的信息檢索能力,她十分自信,但也會捉襟見肘。特別當不知道查找對象具體名稱,或者找外語資料時,「翻了十幾頁都沒有想要的結果,是不是關鍵詞不對?」 替換近義詞不對,斷句也不對……

「查不到啊!啊啊啊啊。」


病症:不想被社交軟體套住,但又害怕與人信息隔離。

焦慮程度:

需要專心工作時,他會不嫌麻煩地把微信朋友圈功能關閉,等到空閑時再次打開。這段時間裡,自己刷不了朋友圈,別人也看不到他朋友圈。但他在意別人的評價,於是把簽名改成了「朋友圈不定期關閉,不是在屏蔽大家哦。」

他從來不輕易給人點贊。因為擔心後面有人跟著點贊,會不斷有新的消息提示。無論用什麼通訊軟體,他都會把所有群靜音,只是偶爾回去看看。所有的app,也都禁止推送消息。

但他也常擔心,真有事時別人找不到自己。每周兩次去上劍道課,兩個小時都不能碰手機,成了他最難熬的時刻,總是好像聽到自己的手機在震動。有次出門,手機耗盡電量關機,回家充上電打開的剎那,他感覺靈魂得到了救贖。


病症:每天都要把訂閱的內容全部看完,更新絕對不能留到明天再看。

焦慮程度:☆

每天睡前,她總不忘要把關注的微博賬號都掃一遍,其中有美妝博主視頻,也有她嚮往的一些優秀女性。她通常還會看看收藏的淘寶店是否上新,以及置頂的公眾號是否有更新。另外,還會督促自己完成健身和英語學習app上的每日計劃——即便已經困得眼睛都快睜不開。

她覺得這些一方面能幫她釋放工作壓力,另一方面,她告誡自己在日積月累變得越來越優秀。如果偶爾出差打亂了計劃,會讓她覺得有些悵然若失,但補完那些缺失部分,她有種強烈的滿足感。

她喜歡按時作息,不過也會經常破例。晚上11:30,她敷完面膜正準備睡去,手機屏幕一亮,正在追的劇更新了。「好糾結,要不要看完再睡呢?」


病症:每天刷新聞資訊,但很難找到有效信息,特別是英文。他們常常懷疑自己,到底是自己語言學得不夠native,還是上的網站有毒。

焦慮程度:☆

他曾是某科技媒體的編譯記者,如今成了一名自媒體人。常年宅家工作,凡事必點外賣,總擔心下樓倒個垃圾,就錯過什麼爆炸性新聞。做記者時,他6點起床,8點出一篇海外資訊短稿,每天都是趕點兒發布。

開始自己做博主後,他對尋找寫作素材愈加發愁。坐在電腦前,訂閱新聞源的英文消息不斷彈出。他常怪自己以前英文學的不夠精,經常慢吞吞地才讀完一篇報道。沒辦法,現在做公眾號的那麼多,去哪找獨家素材?只能多花時間看外文了。

好在出門和姑娘約會時,他能大談國外新聞趣事,令對方聽得津津有味,有時他也忍不住瞄一眼手機上的最新推送。「哎,你知道嗎?xx公司剛剛發布了新款智能音箱,國內媒體都還沒報呢。」他抬頭,興奮地看著對方說。


病症:害怕自己的人生被無效信息耽誤,最希望有人給自己敲黑板劃重點。對,付錢也行。

焦慮程度:☆☆☆

她覺得自己的時間一點都浪費不起。從大一開始,她就拒絕看書,只在期末背重點。為了過濾廣告,她不惜花錢同時買好幾個視頻網站的會員服務。最新的美劇英劇,都是等差不多完結了,花一下午時間快進看完。

最近,她迷上了知識付費app,上面提供許多名著的濃縮導讀——「看書太浪費時間了,有些替你整理精華不挺好的么?」她覺得寫論文查文獻也頭疼,特別是英文資料。沒關係,追她的男生會把重點資料都找好,發給她。

她的微信簽名一直是「有事說事,不要問在嗎。」 她不想花太多時間在社交軟體上,也很少看公眾號文章,「一個熱點,一群人跟著寫,內容有差別嗎?」


病症:看書看電影不能漏掉一點情節,不然真的會……渾身難受。

焦慮程度:☆☆

作為一個完美主義者,他看電視劇都是一集集一幀幀地仔仔細細看完,生怕漏掉什麼細節。如果去看電影遲到,或者中間出去上廁所,漏掉一部分,他會急得當天晚飯毫無食慾,並開始琢磨去二刷影片。

大學時在圖書館借到一本絕版書,看到最後缺了兩頁,幾乎成了他畢生的心理陰影。

他還是個看英文視頻「沒有中文字幕會死」星人。倒並不是因為他英文有多爛,而是覺得會因為沒聽懂一些地方或者會錯意,漏掉一些情節,這讓他無法承受。他常常想,要是播放器能同步中英文字幕該多好啊,機器翻譯也行。「麻蛋,字幕組也不是啥都翻的啊。」


病症:追逐更好的產品和體驗,但總覺得沒體驗過的是更好的。

焦慮程度:☆☆☆

他喜歡嘗鮮。手機里下了一大堆最新app。逛街時路過蘋果直營店,總要進去掂量新款的重量和手感。上次他看了某科技大V的測評,忍不住買了某品牌最新款手機,但玩了兩天就掛閑魚轉手賣給別人了。

與他不同,大他三歲的姐姐煩惱的,是什麼時候去香港打HPV疫苗和買保險,這些都聽她的閨蜜們安利好久了。最近,她還剛剛在網上下單買了攪拌機、黃油、椰子油、咖啡機……打算每天做防彈咖啡,因為網上帖子推薦說能瘦身。

有一點證明了他們是姐弟無疑——他倆經常在網上留言或者詢問他人——「哎,那個好用嗎?你覺得怎麼樣?」


病症:行動之前,不惜拖延也要了解到大量信息,制定精確計劃,不然心裡一點都沒底。

焦慮程度:☆☆

新項目啟動,同事們都開始瘋狂聯繫客戶,而他還氣定神閑地做著PPT。搭檔看著心急,他覺得OK,「嗯,我覺得信息還不夠……要有第三方數據支撐吧?要先摸清楚不同客戶需求吧?」他一向是把準備工作做足、做透、做深,再開始動手。雖然每次做完這樣的計劃,他都精疲力盡。

上次長假,和妻子出去旅遊時也一樣。他查閱了大量網上的旅遊攻略,小眾景點推薦,看了孤獨星球,問了許多去過當地的朋友,制定了一份詳細的清單,還把每個必去的地點在谷歌地圖上打上標記,備註營業時間,規劃好三天的線路,幾乎精確到小時。

結果呢?出機場時,手機丟了,但他們依舊玩得很開心。不然,每去一個景點前,他都要把那裡的歷史典故先看一遍,然後轉述給妻子。在這時候,她通常想裝作不認識他。

----End----

So,what kind of information anxiety do you have?


HEROES裡面有一段大boss Linderman的話讓人印象很深:

有意義的生活與快樂的生活,二者不可兼得。一個快樂的人必須百分之百的活在當下,不為過去的陰影所纏繞,亦不被未來的不測所困擾。然而要想過有意義的一生,就必然瞻前顧後,有所顧慮。

--
Linderman: You see, I think there comes a time when a man as to ask himself whether he wants a life of happiness or a life of meaning.

Nathan: I"d like to have both.

Linderman: Can"t be done. Two very different paths. I mean, to be truly happy, a man must live absolutely in the present. No thought of what"s gone before and no thought of what lies ahead. But a life of meaning, a man is condemned to wallow in the past and obsess about the future.

--
看評論的時候發現大家的人生觀果然有很大差別,我看劇的時候就想:嗯,果然以後還是要今朝有酒今朝醉啊...倒是沒想到有人被這句話安慰到,覺得為了有意義不開心也值了。


「我們常常聽人說,人們因工作過度而垮下來,

但是實際上十有八九是因為飽受擔憂或焦慮的折磨。」

為什麼越努力,越是焦慮呢?在討論這個問題之前,我想先問兩個問題:

1. 在什麼情況下你不會越努力越焦慮。

2. 對於你的生活現狀而言,努力帶給你的主要體驗是什麼;

換一句話說,你會越努力越 _____________。

為什麼越努力反而越焦慮,這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問題,但是要聊明白了,我想要先從這個問題的來源入手。這個問題被問出來的背景,似乎是一個默認的設定:世間有很多焦慮,只要我們足夠努力,我們應該就可以管理、對抗甚至是克服這些焦慮。

我想每個人從小都被老師家長以及一系列社會群眾教育灌輸過這樣的理念:現在好好努力,好好學習,不然將來就要沒出息/吃不上飯。這句話以萬千種呈現形式以及各式各樣的方言土語不停的被傳遞著。無論是何種的呈現,大概的意思都一樣:生活很難很危險很焦慮,如果你不好好努力,將來就只能坐以待斃。那麼,現在的努力就一定能免除我們遭受未來的焦慮之苦嗎?那麼是不是說只要現在夠努力將來就不會焦慮了?老人之言總有一定道理,但是讓我們來細看一下。

首先看看焦慮。焦慮,anxiety ,是一種非常正常且普遍存在的情緒,每個人在生活中遇到自己無法掌控的事情或危險時,都會體會到這樣的情緒。根據其所指向的目標和感受到程度的大小,焦慮可以分為兩種:現實焦慮和心理焦慮。

現實焦慮

所謂的現實焦慮指的就是基於現實問題(挑戰、困難、刺激)等匹配產生的焦慮情緒。比如說面對高考,擔心自己是否能發揮好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亦或者在約會的前一天感到輾轉難眠,擔心自己是否能贏取姑娘芳心。這類焦慮情緒基於事實產生,伴隨事實的發展和變化而結束。也就是說你體驗到的是僅僅針對這個事情成功(安全)與否的擔心,在事情結束後,這種情緒就會大大削弱減退。其存在的時間和強度與事件的重要性有關,不多不少

對於這類事情的焦慮,我想努力是完全可以在緩解焦慮中起到充分作用的。面對考試多一份準備就多一份信心,面對約會多一分打扮(籌謀),就多一分安心。努力在這樣的現實情境里可以增加人對事情的掌控感和安全感,這樣的努力會直接影響事情的進展和可能的結果。因此越努力越減少焦慮是成立的。

但是這並不是焦慮的全部。事實上在生活里更多時候,人體驗到的焦慮並不會完全隨著現實事件而產生、發展、消失,並與現實事件的嚴重程度相稱。多數情況下,你所體驗到的焦慮會遠早於事件發生,它的終止也大大晚於事件的結束(甚至不終止)。同時,體驗到的焦慮程度要超過事件所涉及的內容範圍,強度更遠大於事件本身產生的現實焦慮的強度。比如關於高考,除了對於考試中是否能夠正常發揮出自己應有的水平之外,我們還會有如下的焦慮迷思:我考不上怎麼辦;考不上我的人生就完結了;我的人生失敗了怎麼辦;未來的路好迷茫啊,考完了我也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專業;我怎麼這麼坐立不安我是不是一個沒價值的人;哎呀好煩,完全沒辦法看書 …… 各種各樣合理的不合理的焦慮念頭都會在考試前、考試後、甚至高考結束很久以後一直存在著。

這部分額外產生的,不完全基於現實、且強度高過事件本身產生的焦慮體驗就是心理焦慮。

心理焦慮

關於心理焦慮的描述,在不同治療流派中有不同的理解和側重。但是大體上看,還是有一些共同點的。那就是心理焦慮多是一種指向未來的恐懼和不安,且這個未來多半是和自己有關的。(還有一部分不指向自己的、與事實完全不相干的病理性焦慮,但是那是一種更嚴重的情況,不在此文的討論範圍內)

面對這種指向未來的恐懼和不安,努力就未必那麼有決定性的幫助了。原因在於,我們無法通過努力對未來產生完全的掌控。努力只是一個人達成目標的重要因素之一。除了努力之外,還有許多其他的因素在影響和決定著未來目標的達成。比如說平台、機遇、圈子、環境、主要生活事件等等。同樣努力的兩個大學同班同學,在畢業多年後的生活境遇很難說就一模一樣。即使機遇平台圈子環境這些因素都能一致,性格和個人特質這些沒有相同樹葉的個體特性,也會使他們的生活走向不同的方向,獲得不同的結局。生活不是網路小說,即使讓你帶著很多東西穿越回去,也未必真的能完全達到你所期待的。就算你遇到唐僧,人家帶不帶你取經還是兩說呢不是嗎?

因此努力,在面對這些指向未來的焦慮時,雖然能帶給自己一些安定感,但是卻不能像那些現實焦慮問題中那樣,那麼有一錘定音的效果了。它能讓你多一份準備,但是不能真的給你一個讓你安心的保障。

繼續拆解這些指向未來的心理焦慮。我想可以大體分為兩類:

1、擔心獲得傷害性的結果

這部分的焦慮很直接,說通俗點就是擔心會得到不太好的結果,且這個不好的結果會帶給自己非常難以接受、忍受、承受的傷害。比如說,如果我高考沒考好的話,是不是我就一輩子抬不起頭來了,我在別人眼中就永遠會成為那個loser,他們看到我的時候都會嘲笑我,沒有人會理解我同情我,我將永遠是存在在歡聲笑語之外,灰暗角落中獨自悲傷的那個背影。我自己寫這段的時候都會覺得好凄慘,不難想像真正身處在這種體驗中的人,會有多麼的焦慮難當。

這些傷害性的結果會如同一把利刃,直接無情無義但並不無理取鬧的插在人的心上,並造成真實傷害。讓人感到自信心受損,極度的不安等一系列痛苦體驗。這種傷害表面看似乎是因為害怕他人(廣義的他者,包含社會性的人)對自我的負面評價而產生,但其核心是個人內心的不自信和不安全感。就好像看上去橋斷了是因為上面的行人太多壓垮了橋,但核心其實是橋內部本身的結構出現了斷層和扭曲。

因此真正能夠化解這種焦慮的是個人的安全感和自信心。個人努力在這點所起到的作用小之又小。原因很簡單 — 大部分的不安全感和不自信感,和真實的努力和成就無甚直接關係。在諮詢中,你會發現,事實上,那些不安全和不自信的人並不是真的沒有任何價值或是缺乏愛他的人。是他的不安全和不自信已經強烈到讓他的潛意識主動忽略這些現實中實際存在的自我價值和被愛體驗。原因無他,唯痛而已。因為那份傷害體驗太過劇烈,以至於個人無法使用現實中的良好體驗來應對並且消除那份痛苦。通俗點說,就是因為成長經歷中,安全感和自信心上受到損傷帶來的痛苦過於巨大,以至於讓人在潛意識屏蔽掉現實中任何可能讓自己面對可能繼續受到傷害的可能性,哪怕這其實是會幫助你的。也就是說,你即使努力了也未必能讓自己感到好一些。

那麼該怎麼辦呢?說簡單也不簡單,說簡單是因為你需要的是關注自身的痛苦體驗,化解那些受創經歷;說不簡單是因為,這並不是一個人獨自靠自己就能完成的事情。

關係,一段穩定安全充滿愛的關係,在這裡是至關重要的。我們無法通過努力一個人來解決孤獨和不被愛的問題?通過一段高質量的關係,來讓自己的痛苦能被看到、分攤、承載、然後重新體驗和理解人與人之間穩定的連接與感情,重新發展自我的安全感和自信,這是不能跳過的過程。

2、擔心不能成為心中的自己(全能的)

這類焦慮和前面的那類不太一樣,因為它沒有那麼明確的指向和目標。相反它會讓你體驗到的是一種更模糊,但是更加焦慮的情緒。比如說,我這麼荒度時光、看片刷劇有什麼意義,將來我將是一個毫無用處的廢人;或者我現在的工作真的好沒意思啊,我將來會不會一事無成,成為一個被人拋棄的人之類的。它是一種對於我無法成為我心中所期待的那個樣子的焦慮。

換句話說,就是一種現實自我和內心理想自我之間比較產生的焦慮,這種焦慮會讓人體會到自責、羞恥感。但有意思的是,這種內心理想自我形象往往又是模糊不清的,因此這種自責和羞恥感往往又多伴隨著深切的無力感和迷茫感。就像是你知道你不能停在這裡,要向著遠方邁進,但是遠方在哪和什麼樣,卻又是兩眼一抹黑。

其實仔細品味在這些焦慮下的擔心體驗,你會發現它其實是一種看上去有用,但卻不那麼實際的理念。比如說,成功的人就真的每一分鐘都在做「有用的事」嗎?如果牛頓沒有閑心考慮蘋果為啥落地,達爾文不瞎琢磨人和猴子的關係,地球是啥樣還真很難想像。成功源於創造,創造源於靈感,靈感源於生活,生活是啥,不就是變著花樣快樂的浪費時間嗎?也就是說,如果你不去體驗浪費時間的快感,那麼哪裡來的生活,哪裡來的靈感,哪裡來的創造呢?

也許這個邏輯中略有狡辯和偷換概念的成分,但我想表達的是,努力可以幫助我們平息一部分源於內心理想自我與現實自我差距的焦慮,但是用處不大。因為這個問題的核心在於,這些內心理想自我所包含的內容和要求往往是全能化的和過於理想化的。

中國有句古話,叫做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這是一句典型的內心全能化理想自我的表述。要想無難事,準備是一方面,環境中客觀的其他條件,和自身的客觀條件也是不可或缺的。

即使是我們常說的智力也有很多維度,更不要提千變萬化的人了。每個人都有自身的長處短處、潛力和局限。但遺憾的是,很多時候在我們受到的成長教育中,成功和目標的達成,被描述成一個偏執的目標:你做不到就是你自己的問題,你應該做到,因為別人都做得到。這會直接造成過於理想化和全能化的理想自我,以至於在未來感到許多焦慮。

降低這種焦慮的關鍵點在於學會應對挫敗感,和重新塑造內心理想自我 — 一個真正基於你真實自我的理想自我,而不是父母或者某些人幻想出來的全能理想化自我。這需要大量的自我觀察和探索。在這個方向上,一定的努力略有幫助,但你需要的更多的不是前進,而是回溯和橫向探索。通過對自我的理解和回溯,以及對自我能力的橫向探索(也就是多嘗試新的可能),來在內心勾勒出真實的自我,並且基於此重新構建理想自我。而不是逼著自己向著全能的理想自我不斷奔跑。望山跑死馬也許是這種情況下唯一的結局。

努力並不是降低焦慮的唯一方法。恰恰相反,很多時候對於心理焦慮來說,過分地只埋頭努力而忽視其他反而會讓事情變得更加糟糕。這也是為什麼很多時候越努力越焦慮的主要原因。


《身份的焦慮》這是我最近在重讀的一本書。內容有重複和累贅的嫌疑,但是不失為一本讀起來比較順暢的書,長處在於道理深入淺出論述完整。

這本書非常好的指出了年輕人最容易被忽略的問題,最不被社會所廣泛正視的問題「焦慮的源頭和癥結在哪裡」

文章中講到(節選)
「令人遺憾的是,社會並不鼓勵人們去降低對自己的期望和坦然面對人之將老,欣然接受自己肥胖的事實從而提升個體的自尊,至於貧窮和卑微,則更不為社會所見。相反,社會的風標總在催促我們追求那些上輩所不能從事或擁有他們無從想像的東西。依據詹姆斯的算式,西方社會過度地抬高了我們對自己的期望,其結果就是足夠的自尊將永無可能實現」

「大眾媒體的迅猛發展使得人們對自身的期望變得更高了」

「這些新的媒介所傳達的內容和信息助長了人們對生活的渴望,而穿插在節目之間的廣告更是推波助瀾」

我個人讀後感是:
總有聲音在鼓噪「機會主義」,比如海外留學閑暇黨的炫耀文,中年危機loser的雞血文,基層領導的管理經驗文章,都在鼓勵(洗腦)人們不知疲倦地提升自己,去健身 去上ted course 去學語言 去學JAVA等等,鼓勵大浪淘沙鼓勵順勢而上,彷彿撐一段就能摘下夢想的光環。

而安逸和知足便成了一種不被認可不被理解的懶惰和愚昧。在我看來,或許很多人堅持做這做那是為了對抗無聊乏力的生活,就算你沒有取得世俗的回報和成果,起碼獲得了一種道義上的優越感,一種心靈慰藉,而不致因自己艱難的生活現狀而感羞愧。這樣做彷彿能顯得日子沒有虛度,加了班跑了步上了網課看了書,起碼抱團吹牛還有談資,起碼還能在網上敬業碼字賺取廉價的存在感,潛意識開始依賴通過汲取外力來維持自尊,一旦懈怠了或行差踏錯了,虛無感和自卑心隨即襲上心頭,接著可能被瑣碎打擾一段,那麼惶恐無措、焦慮不安分分鐘瘋長蔓延。

然後,你上知乎,長者啊大V啊學霸啊二代啊,各種傳授「如何成為一個優秀的人」、「哪些書值得一讀」各種生活模版 各種人生報告撲面而來,你一時間更焦慮了,又突然一瞬間被一劑雞血打得熱血沸騰,彷彿找到了「通向夢想生活,成為優秀的社會人」的密匙。大家默認了「生活就算沒有長期目標,連個短期目標都沒有的」,真是渾渾噩噩,爛泥扶不上牆。其實呢,哪有一個局外人能給出一言中的的高效活法,大家都是身在俗務中,百般不得解,都有自己的局限性。建議聽聽就好,真要用了還是萬事多權衡。(吃瓜群眾在看筆者此文也該是如此心態)

我曾經一段失控陷入這種無解的惡性循環,我也看到一個人長期在這種無解的惡性循環里不自知,甚至為自己若是「感到疲倦而鬆懈」的狀態誘發自卑。白天戰戰兢兢小心翼翼地工作,晚上自打雞血3000升地死撐學習運動,我看他只覺得憂桑啊。
人只有內心安寧平和了(自信了,或者圓融通透了),才不會輕易迷信他人。

托克維爾在《論美國的明主》(1835)一書寫了一章節的篇幅「為什麼富足的美國人常常如此焦躁不安?」,非常精闢地分析了「不知足」、「過高期望」、「嫉妒」、「平等」之間的關係。
引述如下
「一個人可以選擇任何職業,這時,一個雄心勃勃的人當然會自命不凡,覺得自己可以從事一項更重要的職業。然而,這一切純然是一種幻覺,現實生活很快會讓他清醒過來。………人們仍能有一種莫能明狀的哀愁?」

托克維爾看到了西方現代社會廣大民眾的生活遠勝於中世紀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廣大民眾。然而,他也指出中世紀底層的民眾卻享有一種精神的寧靜,這就是現代的人們永遠無法得到的。

行文至此,千萬別以為我不鼓勵上進活法,我的觀點和知乎主流態度「out of comfortable zone」並非對立面。只是,我私以為,當一個觀念過於得到強調和認可,一些初級者容易矯枉過正地理解,反而不得善用,這是危險的。我讚賞人去提高競爭力,發自內心地與時俱進,去體驗和嘗試一些新事物。但是呢,前提是能坦然面對我們自己,而非刻意地不甘人後。可能就是吃吃喝喝嘻嘻哈哈,喝了一杯熱檸樂就滿足得能睡個好覺的人。逃出去耍了一下午,還和一隻邊牧交了好朋友,今天沒看書就沒看書唄。

焦慮不是因為你擁有的不夠,而是你不能坦然面對自己。


你每天工作10-12個小時,健身1小時,讀書1小時,睡5-6個小時。

這樣的努力下,你每個月大概有兩萬塊錢左右收入,但是房貸就要還掉一萬四千左右。

還有你父母的夕陽游和健康險,你妻子的新衣服和家庭聚財以及你自己的小愛好在虎視眈眈的盯著你的錢包。

你不敢休息、不敢改變、不敢生病。

任何一項不在計劃內的小變化都可能讓你看上去不錯的整個生活土崩瓦解。

你覺得生活似乎不應該是這個樣子,你想讓生活變成它應有的樣子。

於是你越發努力。

但結果就好像鯀治水一般,水漫一尺則壩高一尺,最終將自己的生活變成了一條地上懸河。

然後你才會發現。

其實你焦慮的並不是你的努力。

你焦慮的是生活本身。

努力就好像是抵禦洪水的大壩,並不是大壩越高洪水就越高。

而是如果沒有這麼高的大壩,洪水早已將家園變成澤國。


配不上野心,對不起苦難。


再努力一點就好了,再努力一點就更好了。


01


初秋凌晨5點的早上,風有點冷,不停地拍打著窗戶。我按掉了響鈴不止的鬧鐘,無可奈何的起了床。

科比說,他為什麼會成功,因為他經常看洛杉磯凌晨4點的樣子。

我也想成功。

我打算嘗試一下寫作。因為白天要工作,只有早晚有時間寫稿。所以,我計劃每天早上6點起床碼字。因為,也許是我實現決心的目標夠大,連著幾天早上我都按時起了床碼字。


但是,寫作需要持續、不斷地大量時間付出,一個字、一個字不斷地碼。寫好一篇,想要再寫好一篇,又要重新選題、搜集素材、動筆寫作。

所以,我又決定把起床的時間提前到5點,我想再努力一下,也行結果會更好。

但即便這樣,我也認為自己還不夠努力,也不夠成功。因為,我比科比起床還是晚了1個小時。

這樣,每天我就在,再努力一點就好了,再努力一點就更好了的想法中,一邊努力,一邊焦慮。


而且,白天上班時,我也總是會想要寫稿,但是又不能影響手頭工作。我的內心,就在這兩邊的拉鋸中,心煩意亂,不知覺中,就開始刷微博、微信,看帖子。

時間就這樣浪費了,慢慢地,覺得自己成了拖延症了,內心更加懊悔、焦慮了。


其實,整體來看,為了平衡工作與寫作的關係,我付出了非常大的努力。但是,人一旦努力,內心就有了比較的對象。

世界之大,人們努力的程度永無止境。總是有更高的山峰等著我們去征服,總是有更廣闊的平台等著我們去一展身手。

我們內心對於更高目標的追求,對於未知結果的恐懼,讓我們常常處於焦慮之中。


02


2014、2015年,我連續兩年參加局裡的公開競選。

第1次參加競選時,因為還算新手,想要脫穎而出的壓力不算特別大。

等到第2次競選時,我想,這次要成功了吧。

2015年,為了準備筆試,早早地,我就開始抱著800多頁的業務用書看。晚上看、周末看、放假看,就連春節時候,我都一個人早晚複習。

我邊複習,邊在想,不知道自己複習的怎樣了,不知道到時候筆試結果會怎樣。心裡真是沒底。


等我以第2名的成績入圍面試時,內心想要超越地壓力就更大了。

準備面試的那1個多月,我一直感冒、咳嗽,打針吃藥都好不了。

等到快面試的那一個星期,我更是咳嗽得非常厲害,連續打了一個星期的點滴都止不住。

特別是面試的那天晚上,我一面咳嗽,一面背稿,喉嚨里洶湧的咳意怎麼也壓制不住。

那一晚,我焦慮到了頂點。


還好,總算面試時間不長,我好歹控制住了自己的身體,演講時沒有當場咳嗽,面試以第1名成績逆襲。

第2次競選,我獲得了成功。

這1年,我都處於準備考試的極度焦慮當中,晚上總是熬夜,不想早睡。頭髮大把地掉,而且年紀輕輕,就長出白頭髮。

我有時候會想,是不是,無論我們有多努力,最終的結果有多好,我們總是難免會焦慮。


以前,農業社會時,社會條件有限,只能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而現代社會,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我們有電,有電腦,可以隨時隨地的辦公,生活、娛樂、工作的界限越來越不明顯了。而且,隨著教育水平的不斷提高,社會產生了大量的小白領,造就了大批量、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中產階級。

大家都覺得,自己只要努力一把,也許就「升職加薪、當上總經理、出任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巔峰」了。大家想到這裡,都有點小激動呢。

正是這小激動,時刻蕩漾著你的心,讓你寢食不安,處於焦慮之中。讓我們白天上班,晚上加班,高負荷地工作。

為了我們的理想和目標,我們不停地行走在努力又焦慮的路上。


03


假如,我問你,被閃電擊中與食物中毒,哪種意外致死率高?你肯定快速的搜集一下頭腦中,就有關被閃電擊中與食物中毒的例子作對比,然後做出判斷。

也許你會覺得被閃電擊中,只能是春夏雷雨時分才有可能發生。而我們每天進食,有可能食物中毒的可能性更高。

經科學家統計發現,人們普遍認為被閃電擊中致死的概率比食物中毒更小。

但真實的數據統計結果顯示,被閃電擊中致死的概率是食物中毒的52倍。


這是諾貝爾經濟學獎丹尼爾.卡尼曼《思考,快與慢》中論述焦慮情緒的一個例子。

作者試圖說明,我們腦海中的世界並不是真實世界的準確反映,我們對事件發生的頻率的估測也會受到自己接觸這些信息和頻率與個人情感強烈程度等因素的影響。

簡而言之,我們喜歡什麼,就只能看到什麼。

我們關注努力,就只能看到與努力有關的事情;我們關注成功,就只能看到與成功有關的事情。關注得多了,就上心了,就焦慮了。

我們每個人都無法擺脫焦慮,但每次焦慮時,我們可以嘗試做一些事情,學會與焦慮共舞。

1. 詢問自己,你的焦慮是否對你有所幫助?

問問你自己,你的焦慮是否會促使你繼續做好該做的任務?你會通過做些什麼來消除這種焦慮?

如果它幫助你繼續完成任務,那這樣的焦慮是可控的,是積極的。

如果它讓你的生活一團糟,無法正常的工作、生活下去,那這樣的焦慮是不可控的,是消極的,需要想辦法緩解。
2. 接受事物發展的不確定性。
世界事物的發展總是出人意料的。人生就像心電圖一樣,高低起伏,永不平靜。人生只有死亡時才會平靜。起伏不定,證明我們還活著。

對人生的不確定性,我們要有一定的心理預期,不斷地放鬆自己的心情。
3. 寫下你的焦慮,記錄引起焦慮的想法。
當我們焦慮的時候,可以嘗試寫下自己的焦慮,記錄自己引起焦慮的想法。
書寫的過程就是一種情緒的宣洩。通過書寫,可以減小情緒抑制和個人的壓力水平,改善身心健康狀況。
同時,分析自己引起焦慮的想法,理解自己焦慮的思維路徑,從而學會接受人生現實和心中想法的差別,緩解焦慮。
4. 正確看待失敗,接受人生現實。
我們常常認為,一件事情的成敗對我們至關重要。失去的機會永不再來,消逝的時光永不再見。失敗是災難性的。但我們的人生,就是不斷失敗,不斷成功。我們只有摔了很多個跟頭,才能學會走路。

人生就是一個試錯的過程,不斷嘗試,不斷修正,才是人生常態。放鬆一點,開心一點,看看人生其他的風景,我們還有美好的時光。

用我的文字,溫暖你的心靈

公眾號:李慕華

微信文章不停更

歡迎來玩

http://weixin.qq.com/r/iDtUTALECl91rUYv926a (二維碼自動識別)


因為焦慮的本質是執著。

1. 佛教上所說的執著,以及佛教思想能否緩解努力帶來的焦慮

執著最初是一個佛教上的概念。佛教的四諦:苦集滅道,就是指:知苦,斷集(斷除執著),慕滅(仰慕滅度),修道。

佛教經典中,尤其是傳達空宗思想的《金剛經》,有很多關於放下執著的教導。例如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那麼你可能要問了,我把這些句子背的滾瓜爛熟,能緩解我努力帶來的焦慮嗎?

我會說——然而並沒有什麼卵用。

放下執著,說說容易,做起來哪有這麼容易!

很多時候,我心裡很清楚「所有相皆是虛妄」,但就是無論如何也放不下那個「相」,魂牽夢縈柔腸百轉肝腸寸斷輾轉反側徹夜無眠孤枕難眠茶飯不思。懂道理又能如何呢?你沒法戰勝自己的身體。

至於求神拜佛,讓佛祖菩薩保佑自己和家人健康幸福升官發財早得貴子這些,就離放下執著更加遙遠了,對於緩解焦慮根本是南轅北轍。所以,我在這裡並不是要倡導大家一定要去信仰佛教。

但是,佛教思想中有一個法門我覺得還是非常有益的。先看一個小故事:

有人問高僧,得道之前在幹什麼?答曰:砍柴、吃飯、睡覺。問:得道之後呢?答曰:砍柴、吃飯、睡覺。問:之前前和之後有什麼區別呢?答:得道前,砍柴時想著吃飯,吃飯時想著睡覺,睡覺時想著砍柴,得道後,砍柴就砍柴,吃飯就吃飯,睡覺就睡覺。

這個故事揭示的真正原理是什麼?

是時時刻刻把你自己看做一個客體,而非主體。

作為主體的時候,你總是擔憂著這個主體的未來。而從這個主體抽離出去,就像自己的靈魂懸浮在半空看著自己,這時候的你就是一個客體,該幹什麼幹什麼,並且你能感知到自己正在幹什麼,集中於事情的本身,而非這個客體之後要乾的事(而且你也不知道這個客體接下來要幹什麼)。

由此,我們可以引入緩解執著乃至放下執著的方法論。


2. 放下執著的第一關鍵——切忌弔死在一棵樹上

「切忌弔死在一棵樹上」本來是戀愛學中的說法,也就是說失戀的人不要眼睛只盯著甩了你的對象,這樣只會增加痛苦。

我認為,不光是戀愛,對於生活、工作、學習、家庭等各方面,都應該避免目標的專一化、單向度化。原因很簡單:人的精力和注意力是有限的。但你分散精力和注意力時,你的努力就不會給自己帶來太大的心理負擔,從而緩解焦慮。「執著」的本來含義,恰恰就是「盯准一個目標」。

孜孜不倦追逐一個目標不放,吭哧吭哧埋頭苦幹,最後做出成就或是實現夢想的人,我承認是有。但是,概率很低。只有倖存者在鎂光燈下被世人關注,被媒體報道,被錯誤宣傳成為模仿對象。日本人就是這方面的典範,所以日本人的自殺率是全世界最高之一。

我們都是凡人,不要以為每個凡人都能成為大神。給自己減壓的最好方式,就是逆潮流而動,逆主流宣傳而動,去他娘的為了唯一目標而奮鬥。

我們每一個人的目標都應該是多元化的。比如生活中,不要只想著追求高大上、奢侈品、豪華國外游、朋友圈曬吃曬喝,也要多開拓一些個人興趣愛好。這個道理你們多半能接受。但下面的就未必能接受了,是我個人的研發心得,僅適用於焦慮症患者:

1. 工作方面,你甚至不要把「完美完成工作任務」作為你唯一的目標。原因很簡單:人力有時而窮,很多時候你只能盡人事、知天命。

  • 我在2009年時候,代表一個波蘭客戶去跟遼寧省海城市政府討債。東北人的地盤,又是政府地頭蛇,過程之艱難險阻可想而知。一開始我極度焦慮,後來才終於想通了:何必呢?這是客戶自己要去啃硬骨頭,我做不到那就做不到了。我能做的目標,就是把我的努力展現給客戶,讓他們知道最終做不到不是因為我沒儘力,這樣就夠了。
  • 所以,當你在工作中因為努力而焦慮的時候,你最大的問題就是只看重了最終的成果。要緩解焦慮,你就需要圓滑一些,學會「混」。這跟你努力本身並不矛盾,本質上是你對於客觀環境的洞察和判斷。

2. 家庭、感情方面,永遠避免「痴情」這種情緒。我認為,痴情對一個人是極其有害的,無論是對於甩了你的人,還是在一起的人。因為痴情就意味著「專一和集中的目標」。

  • 對於你的男/女朋友、老公老婆,不要傾注過多的情感。傾注過多情感的結果往往是害人害己。女人傾注情感過多則作,男人傾注情感過多則傻。要學會適當的後退,給雙方留出一定距離,而不要步步緊逼、不給對方任何喘息的空間。
  • 很多女人為什麼會有產後焦慮症,引起種種家庭問題?就是因為她的全部身心都獻給了那個小生命,極其執著於這個唯一的小生命。她越是為了這個小生命而付出一切努力,就越是焦慮,就越是神經質,就越是讓家裡的別人,包括老公、公婆甚至自己的父母感到不可理喻。如何解決?那就是不要把100%的愛都給小生命,而是分一些給其他人,目標多元化。

3. 放下執著的第二關鍵——不要過於追求人生的高大上結果

這裡我又要跟主流媒體唱反調。我認為「胸無大志」不是一件壞事,尤其是對於焦慮症患者而言。

我舉我們中學同學作為一個例子。我以前中學強手如林,其中佼佼者甚至如今在美國耶魯斯坦福當教授,參與Alpha GO項目、量子力學尖端科研項目。但他們付出的代價是日以繼夜的泡在實驗室,很難有個人時間。所以儘管我對他們的確懷著敬仰,但並不希冀成為他們那樣的人。

而有一個傢伙,在校時成績和他們差不多,畢業後只是留在本地,當一個大學裡副教授,收入也不是特別高,但是平時有很多時間休閑娛樂,教育女兒,生活非常幸福美滿。

所以,比起「胸無大志」,我更看重「人各有志」這句話。每個人的生命軌跡都只有他/她自己才能確定,而不是由他人或是參照他人的習慣、思維、目標來確定。

我們這個世界的真相就是,絕大多數人註定會度過平庸的一生,不會有太大波瀾,更不會有太多聚焦。而人們為了讓自己不那麼平庸,勾心鬥角、爾虞我詐、兩敗俱傷。

人與人之間的攀比就是造成焦慮的一大根源,比如微信上的各類焦慮家長文章。但對小孩來說,最大的收穫難道不是童年的快樂么?童年在無盡的學習、攀比、追趕、痛苦中度過,之後讀了好大學,之後上班成了白領,繼續在無盡的攀比、追趕、痛苦中度過,人活得累不累? 我個人來說,寧可收入少一半(無非是物質享受低一些),也要讓孩子增加一些生活中的快樂,少一些煩惱和焦慮。

一定要出人頭地?出你大爺的頭地。中國人不當top 1就渾身難受? 十幾億人里你成為前1%又怎樣,前面還不是有一千多萬人壓著你。


做到了上述兩大關鍵,再結合我前面說的——時常用客體思維觀察自己,如果你還因為努力而焦慮,那就是我的失職了。


http://weixin.qq.com/r/MUQQCBHEzEyzrVVr9xEj (二維碼自動識別)

人的成長,往往會經歷四個過程。
1,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這一階段的你,膽大妄為,目中無人,覺得宇宙之間我最大,多發生在十幾歲的叛逆期。

2,知道自己不知道
隨著知識和閱歷的漸長,接觸人和事越多,你越發現了自己的不足:世界那麼大,原來我不是那個No. 1 啊。逐漸你便能夠沉下心來,專註於眼前的學習進步。

3,不知道自己知道
經歷了前兩個階段,我們會加緊輸入,讀更多的書,看到更大的世界,慢慢地,你開始知道了,但是你並沒有意識到這件事。

4,知道自己知道
當你步入了第四階段,才能夠把知道的內容通過總結得出規律,從而找到適合自己的一套方法論,循環往複,為以後新的學習做好準備。

題目中說到的,越努力越焦慮,大多是因為我們處於第三階段。

我們已經開始知道了,但沒有意識到我們知道。
越讀書越覺得自己不足,越看世界越發現自己渺小,我們無時無刻不在焦慮中度過,開始迷失自己。

為了儘快度過這段艱苦的時期,進入到第四階段,這裡有幾條小小的建議:
1,輸入到了一定階段,請開始總結學習規律,學著舉一反三,找到術背後的道。
2,有術有道以後,請嘗試講出來給別人聽,如果你的方法論可以傳播,可複製可學習,才是有效的。
3,輸出,在各類合適的平台進行寫作,不要怕出錯,不要怕文筆幼稚,只要你開始,一切都不算晚。

寫著寫著你就會找到自我,祝你儘快脫離焦慮,儘早達到「知道自己知道」的通透狀態。


每個渴望成長的生命都要學會與自己的焦慮共存,這句話在當下這個時代更是真理。換句話說,焦慮感是內心變強大的過程中 誰也逃不掉的經歷。

想要改變,首先得接受,發自內心接納這個過程的必要性,停止反抗,不躲避焦慮,也不嚇唬自己,溫和提醒自己放輕鬆,不要怕,反正無論怎樣掙扎都要和焦慮共存;
其次是要在接納之後,細細推敲行為(努力)與感受(焦慮)之間的關聯,幫助自己更有效的管理心態和調整認知。

每個人的行為和感受關聯都不盡相同,但依照認知行為心理學理論和個人的諮詢體驗,我想用下面這個簡單的CBT關係圖,分析感受,認知,與行為之間的關聯,希望在這個基礎之上,大家可以找到更具體的幫助自己改變「越努力,越焦慮」的方法。

在網路發達之前,在全球化影響如此滲透之前,在人與人的對比變得鮮明又直接之前,我們哪裡有這麼多渠道和方式了解自身以外的世界有多大?! 這個時代,讓我們無需電影電視,就可以史無前例的通過身邊人「看到更大的世界」,這身邊人可能是新近認識的朋友,比你先晉陞的同事,意外戀上的女神/男神,大膽挑戰極限的大學同窗,甚至是曾經不如你優秀的兒時夥伴。這些身邊人,連同更多你並不真正熟悉的人,在你的真實世界和網路世界(朋友圈/微博/facebook/twitter等等)中存在著,大家的生活都更為透明,一個人越是活的風生水起,你越容易通過各種渠道了解到人家的自信,成就,和豐富多彩。

事實的確如此,無論你小時候多聰明,青年期多優秀,只要你的雙足真正踏入社會,你永遠會看到那些比你優秀,比你努力,比你條件/基礎更好的人。只要一個人選擇讓自己身處競爭之中,這份落差感就誰都不能倖免。因為每個人都站在自己所處的平台,抬頭向上看。這個「向上看」是人之本性,人類的大腦里正是因為這種向上看,向前走,向未知探索的本能,因為這個注入我們DNA的擴張本質,我們才得以進化至此,成為這個星球的主宰 --推薦閱讀 「Sapiens: A Brief History of Humankind」這種無限渴望,既是我們的福澤,又是我們必然要與焦慮共生共存的詛咒。

我在專欄里(zhihu.com 的頁面)寫過:告別無知,面對真相,發現世界之大之複雜 是一切成長必然經歷的痛苦過渡。我們通常說的某人「受了刺激」,然後發奮圖強,或垂頭喪氣,其實就是內在心理過渡導致行為改變的外在顯現。一個人在新環境里形單影隻,或發現已不如人,或感到自慚形穢,或小聲的不服氣,ta內心體驗到了尷尬/焦灼/心虛/嫉恨/痛苦/泄氣等等,這種種感受都是次級情緒,其本質的初級情緒,是一個人對自己狀態的不滿足(「我還不夠優秀」),對自己現有生活的不甘心(「我理應更優秀」)。

但並非每個人都能正視這樣的初級情緒,更非每個人都能在正視之後,在行動上承擔起自己的責任,我在作為一名心理諮詢師或精神科醫生,你看到了哪些非專業人士會感到驚訝的人性的秘密特點? - 韌心旎的回答里說過,改變始於我們對孤獨的接納:即本質上 我們只能為自己負責,也只有自己能為自己負責。我們必須鼓勵自己去擁有這種終極自我責任意識,明白「我看到新的世界時所體會到的痛苦感受,和別人的優秀無關,它只與我自己的不優秀/渴望更優秀有關。」

因為這個情緒反應與認知差異,「努力」便有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感受和效果:

  • 第一種:一個人誠實面對自己,承認內心的痛苦情緒,並能合理健康的透過痛苦,了解到自己的初級情緒,ta會因此可以做到正視自己,靠近對現狀的接納,並在此之上勇敢的去追求那個夢想中更優秀的自己。這個時候,ta的努力原因是追求積極體驗(pursue positivity ), 是主觀能動性的釋放,是好奇心/好勝心的驅使,這樣的努力,讓一個人越努力,越自信。因為每一天的努力,都讓自己比昨天擁有更多樂趣和底氣。ta往往也能更溫和的面對別人的成功和失敗。ta知道別人獲得的多,不代表ta未來就會獲得的少,每個人因為孤獨也必然獨立,因此在創造力釋放的基礎之上,每個人都有機會,挖掘更多尚未被發現的機遇和寶藏。
  • 第二種:一個人停留在次級情緒的感受階段,無法深入探索自己的無力和渴望,無法直面真實的自己,更難真心接納這樣的自己,ta在不同程度的躲藏和壓抑/嫉妒與疏離之間,渴望暗暗發功,努力超越別人,想要將別人帶給ta的痛苦感受轉送出去,(比如:我比不了張三牛,我至少要下功夫,混的比李四好;或者,我看王五就是因為多金還有背景,所以大家都圍著他和他套關係,我要不想被人忽視,就必須也朝王五看齊,我也要像他那樣有利用價值才好),這個時候,ta的努力原因就是擺脫消極體驗(avoid negativity),是在恐懼之下做出的反抗,是為了應戰,而非成長。這樣的努力,自然而然讓一個人越努力,越焦慮,因為隨時隨地都要和別人比較,和別人爭個高低,要觀察別人對自己努力程度的認可和反應。ta的注意力,判斷力,和投入度都會大受影響。說的更深一點,就是ta無法接納人本質的孤獨,無法擺脫通過比較/攀比/他人接納那裡 來獲得自我價值感,無法集中精神,更容易被噪音干擾,難以潛心了解自我發展自我--(當然,這也往往和早期安全感建立偏差有深刻關聯,也就是說,曾經父母親人未能提供給ta的接納和認可,往往導致ta向外索取認可,難以專註發展有力量的自我認可)

可見面對和接納自己的真實感受有多重要,無法做到這點的時候,努力的價值也會大大縮水。


可話又說回來,一個人在健康的情緒認知前提下,越努力越自信的人,就一定可以獲得成功嗎?當然不是!因為除了內在心態,我們的生活和境遇依然會被很多不可控的外界因素左右,因此,對不同挑戰作出選擇,捨棄某些挑戰,回歸自己必要的舒適區域,在很多時候也是更為健康更加理性的選擇。

但是哪些挑戰需要爭取,哪些挑戰又該被放棄呢?心甘情願的取捨決斷,決非易事。因此捨棄挑戰也會因為情緒認知的差異帶來兩種結局:

  • 第一種結局:一個人可以突破次級情緒,到達對初級情緒的認知與接納,於是ta在躲開某些挑戰之後,獲得更多平和與寬容;ta不會妒忌別人的大起,也不願奚落別人的大落,能做到這一點,是因為ta經歷過專心努力依然無法抵達的失落,並在這過程中收穫到更為寶貴的人生智慧,ta明白一個人的境遇有太多內外因的共同作用,只能儘力,不可強求。也只有在這樣的狀態中,ta才能獲得平和,懂得珍惜,腳踏實地,並能溫和面對別人的起起落落,沒有戾氣,也不顯妒忌。
  • 第二種結局:那些無法突破次級情緒,沒有足夠安全感/意志力,去認知和接納初級情緒的人,ta無法擺脫 是別人的「成功」導致自己的痛苦 這樣的內在認知,導致ta在放棄任何挑戰的時候,都無法做到溫和坦然,心甘情願。因為ta從未完全專註於自身發展,曾經也無法」戰勝「ta理所當然應該」戰勝「的人,心中擁有更多對自己/別人的不滿。這種狀態下的捨棄挑戰,難免會讓ta充滿戾氣的面對生活,並常常體驗到激烈的消極情緒感受,ta可能還會忍不住審判和諷刺尚未「成功」的人,並且崇拜和盲從已經「成功」的人(且成功的定義往往狹隘)。

諮詢經驗告訴我,不論是青年還是中年/老年(很多美國老頭老太太學習新鮮事物,挑戰自己既定認知的能力和決心不比年輕人差),如果ta擁有年輕的心,ta相信人生擁有無限變化和成長的可能,且相信成功/成長有多種定義(這種思維模式又稱為growth mindset。推薦閱讀 Mindset: The New Psychology of Success),ta總會在不同的領域和道路上努力著,而這個過程,也不斷讓ta的人生得以獲得本質的進步和發展。

所以,努力之前,問問你自己,你是為了什麼而努力?在靠近夢想的路上,什麼在你的控制之中? 若讓自己去擔心甚至控制那不可控的要素,該多累 多焦慮啊?這些寶貴的精力和時間,若能集中於去控制你可控的要素,這樣不僅焦慮感受得以寬限,你的努力價值也會更為凸顯。


為什麼越努力,越焦慮?

因為努力並沒有得到明顯的好結果。

如果你一天工作16個小時,每個小時能及時到賬1000,你會焦慮嗎?

如果你寫一份方案,就能拿下一個客戶,你會焦慮嗎?

如果你做啥事之前,真有一個神仙告訴你結果,你會焦慮?

......


為什麼努力沒有明顯的好結果?

原因無非是兩個:


1、 沒有清晰且切實可行的目標?

很多人都沒想過自己為什麼要努力?大部分世俗的想法是想發財,想財富自由。但是什麼叫財富自由?如果你一開始就把自己的目標設定成財富自由,可能你一輩子也不會自由。

如何給自己設計一個切實可行的目標是努力能否有好結果的最重要原因。

隨便問個創業者,每一個都說自己的目標是上市敲鐘。但是一將功成萬骨枯,站到金字塔頂端的只是少數,平凡者佔據了大多數。如果你設計的目標實現的概率非常低,是個人都會焦慮。


那什麼叫切實可行的目標?

就是細化到每天都非常好執行的目標。


與其設立一個長命百歲的目標讓自己迷茫;不如設立個每天微信運動走上8000步的目標更實在;

與其設立一個成為萬人點贊名作家的目標;不如把目標調成每篇知乎答案點贊過100來的更開心;

與其設立一個財富自由的目標讓自己摸不著頭腦;不如設立一個每天少喝一杯星巴克,一年來一次出國旅行來的不讓你迷茫;


2、沒有持續直接的反饋

我是安徽一個小城市長大的小鎮青年,一無所有來到深圳,所以一直堅信努力能讓人成功,後來憑藉自己的努力也確實獲得了一點小成功。心裡更是無比堅定靠努力改變命運的「深圳夢」。後來看著同事、親友整天不努力混混噩噩度日,我總是拉到身邊苦口婆心的一頓好勸,講道理舉案例,總是要口乾舌燥的說上2個小時人生感悟。講完之後看著親友似乎心領神會不停點頭,滿心歡喜以為自己將自己的九陽神功傳授給了他們。

可是熱火勁不過三天,朋友們該吹水吹水,該偷懶偷懶,我這辛辛苦苦幾十年人生感悟似乎隨著他們昨天的尿液一起排出了體外。


為什麼會這樣?苦思冥想中又發現好像還沒聽說哪個小夥伴玩遊戲容易中途放棄的。為什麼明知道玩遊戲對生活無益,有些遊戲難度係數挺高還費錢,但很多人可以不吃不喝幾天刷副本?為什麼我們明知道下班後的2個小時學習對於職業生涯至關重要可就是堅持不下去?


其實根本原因就是打遊戲有個實時的反饋,你殺一個怪馬上能爆出來一個裝備,升到40級之後就能開啟一個新技能,每次PK結束遊戲還能給你一個全平台戰鬥力排行榜……持續有效的反饋就是玩遊戲其實百害無一利但這麼多人能堅持下來,甚至會沉迷到裡面的根本原因。


在設立完一個切實可行的目標之後,一定要設立一個持續的反饋機制。想明白這個道理之後我再也沒有跟別人苦口婆心的傳授心法,因為沒有一套持續有效的反饋機制,沒有人能堅持下來的。

如果你能設立可執行的目標並且能持續獲得反饋,基本上90%的時候都不會焦慮。但依然有10%的可能會焦慮。


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談不上特別有錢,但是至少想花錢的時候隨時都能拿得出手,這就是我現在的一個生活狀態。然而卻陷入10%那種對於命運和人生深深的焦慮...


——————————————————————————————————————

(既然都180贊了,那就把後面(我現在)的焦慮寫完)


凌晨2點,「老潘,你睡著了吧?沒啥大事,就是想問想你有沒有感覺我們AGM的logo有點問題,單看還挺好的,放在X1上總感覺哪裡不協調,你怎麼看,要不明天早上召集產品部的開個會再討論下吧。還有,你明天把上次我們開會討論修改後的產品方案發我一下,讓市場部把調研的數據也拿過來我們一起再過一遍。其他沒什麼了,你先睡吧,明早再說。」這種半夜打電話打擾老潘和老張睡覺的事經常發生,所以每月都得約上老潘、老張一起吃幾次飯喝酒賠罪。

經常半夜想起來一點東西就打電話問公司的情況、問產品、品牌、運營最近的狀況怎樣,每周六從頭到尾過一遍叫上各個部門的老大開會,這周的進度和難點在哪,開十幾個小時的會,從中午一直到凌晨。每一條每一條看,然後拍板,好不好,不好在哪兒,怎麼改進。


現在的我,很努力,更焦慮。努力的是想要把公司做的更大,把AGM品牌做的更好,因為這是我能堅持到現在的夢想;更焦慮的是,越努力發現自己的責任越大,一不小心走錯一步,損失的不僅僅是自己,還有公司員工和客戶的利益。


焦慮和努力是相伴相隨的,因為焦慮,才會去努力;正是因為努力了,才會發現差距,才會更焦慮;當你把差距拉小的時候,讓你更焦慮的就是那份責任了。所以請保持這份焦慮,因為,這份焦慮會是你一直努力的動力源泉,也是你取得成功的根本所在。


學習心理學3年了,對心理學的興趣起源就是對自我的療愈,焦慮這個事可大可小,不過過度焦慮會影響正常生活和身體健康,先上結論,為啥你越努力,越焦慮?

因為你想要的是成功,而不是優秀。

還因為你沒有活在當下,過於看重未來。

----------------------------------------------正文分割線--------------------------------------------------------------------

永不停歇的「怪圈」

首先,焦慮是個好現象,這證明你是個有追求的人。因為有追求,所以去努力爭取,起初信心滿滿激情四射,然而日子久了卻發現自己進入了一個「怪圈」:越努力,越焦慮。越焦慮,越不敢停止努力。

當你大汗淋漓地達成了一個目標,此時你終於站在了你想要到達的山頭,結果你發現:我靠!怎麼還有更高的山?!更漂亮的風景?!於是你還來不及享受到達山頂的喜悅,以及當初你心心念念的風景,就忙著繼續攀登另一座山了。

古希臘神話中有個人叫西西弗斯,他為了跳出生命的自然規律,逃脫死亡之災,冒險對死神哈迪斯耍手段,最後被死神發現。為此,西西弗斯被處以最嚴厲的懲罰。他被貶入永世不得超生之地,在那裡,西西弗斯被罰要將一塊沉重的巨石從山腳推向陡峭的山頂。地獄的烈火在身旁肆虐,西西弗斯稍有不慎,巨石就會重新滾回山腳。當他好不容易將巨石滾至山頂,自以為能得到片刻喘息,沒想到巨石無情地滾回了原地。

想一想,現代人忙碌的身影,是不是有些像故事中的西西弗斯呢?不斷地付出辛勞和汗水去滾動巨石,永遠都不能停歇。

結果為重,加劇了焦慮

也許你還沒登上山頂,還正在努力攀爬的途中,但是你卻有各種各樣的擔憂:同行的人中,別人比我先爬上去了,那我多沒面子?更可怕的是,當我努力了一番之後,卻發現自己根本就爬不上這座山,這不擺明了自己是個廢物嗎?畢竟,沒有人可以保證努力就能成功。實際上,成功永遠是少數,失敗才是常事,你怎麼確信你就是那個可以成功的小概率呢?

我們原本是為了追求夢想,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態度積極地選擇了努力,但為什麼回報我們的確是焦慮的負面情緒呢?難道,努力,積極,抱有夢想……這一切還不如做一條沒有夢想的鹹魚更容易得到快樂和心安嗎?

其實,努力並無過錯,焦慮情緒的產生,是因為我們看待問題的方式出現了錯誤。在實現目標的途中,我們太過看重結果,而完全忽略了過程。所以,我們非但體驗不到努力帶來的充實和快樂,還在加倍地體驗努力帶來的焦慮。

曾經看到過這樣一個有意思的問題:「如果只有兩種人生可以選擇,你會選哪一種?」第一種,前40年會過得非常辛苦,但後30年會過得非常舒適和歡樂;第二種,前50年會過得極其舒適快樂,但後20年會非常辛苦和窘迫。結果是幾乎所有人都選擇了第一種,包括我也一樣。

但是事後仔細思考一下:第二種50年的快樂,比第一種30年的快樂,整整多出20年!而且第一種30年的快樂時光是在老年,那時我們的身體機能,感官等等都在衰退,這些快樂對於老年人來說真的意義重大嗎?實際上,人在年輕的時候會更看重快樂。

儘管這個二選一的假設不切實際並且太過極端,但是我們可以從大家的選擇中得出結論:我們把未來看得比現在重要。

「未來比現在重要」,這只是我們一廂情願的感覺而已,然而事實上,未來真的那麼重要嗎?以至於我們甘願犧牲掉我們的現在?

「未來」的概念是從農業文明起開始發展起來的,人們依靠不穩定的氣候因素來決定每年的收成,當天災降臨,人們就會被餓死。為此,人們不得不時刻想著未來,儘可能多地儲備糧食。未來的概念來源於自然的不確定性和由此而來的不安全感,古人關注未來是為了保證生存,而現代人對未來的重視程度卻遠超過生存的需要,不得不說這是一種慣性,這種慣性讓我們永遠活在未來,忽視當下,成為安全感的奴隸,過著看似積極向上,卻每天都在跟病態情緒做鬥爭的生活。

活在未來會讓人過分注重結果,成功了就開心,失敗了就沮喪,努力本身就是一種積極體驗,會帶給人有意義,充滿能量的感覺,但是它卻完全被忽視了。你看問題的方式和角度對結果並不會有太過直接的影響,但是你獲得的幸福感卻是天差地別。

去追求優秀吧,成功與否交給老天

我想,不會有人為了努力而努力,我們都是先有一個目標,然後才會開始拚命的。但是,你的目標,也許根本就不是一個能夠讓你幸福的目標。衡量一下,你的目標,是內在的,還是外在的?

心理學研究表明,以追求金錢、美貌和聲望為主的外在目標很難帶來幸福感,因為這些目標大多都是以他人為中心,為了博得他人的認可和讚美,相反,以自我成長為主的內在目標會帶來更多的幸福感和意義感。如果你的目標僅僅是年薪百萬,那麼它可能帶給你更多的是難以澆滅的慾望和無窮無盡的焦慮;但如果你的目標是擁有年薪百萬的能力,那麼你更可能在追求目標的同時去好好享受成長的快樂。因為前者只會讓你關注你的銀行賬戶,而後者會讓你更加關注你每一天的進步。

想要追求進步,並且在這個過程中獲得幸福,那麼你最好是去追求優秀,而非成功。優秀完全可以通過努力獲得,只要你努力,你就肯定比昨天的自己要優秀;但是成功要依靠許多不確定的外在因素,很多並不是你能控制的。

關於優秀,著名作家周國平給了一個很好的解釋:「要讓老天賦予你的各種精神、能力得到很好的生長,智、情、德全面發展,擁有自由的頭腦、豐富的心靈和高貴的靈魂,這樣你就是一個在人性意義上優秀的人,同時你也就有了享受人生主要的、高級的、幸福的能力。」

周國平在一次演講中也提到,年輕人在為自己設立人生目標時,應該把優秀當做第一目標,成功最多只能是第二目標。前面也說了,優秀是你靠自己的力量能夠把握的,而成功要依靠很多外界因素。實際上,當你真的優秀了,你成功的幾率也會大大增加。

一個明智和理性的人,會把精力放在自己可控的事情上。儘管優秀也並不能保證你能夠獲得社會意義上的成功,但是優秀的人已經得到了充分的自我發展,生活充實有意義,何嘗不是一種成功呢?只是,這種成功不需要他人和社會的認可。

總結

  • 焦慮的原因?

看重結果,忽略過程。

活在未來,忽視當下。

  • 解決焦慮的辦法?

換個角度看問題,在努力實現目標的過程中,把注意力放在每天的進步與成長上,而不是那些充滿慾望的外在目標上。

讓自己活在當下,不要過分地為未來擔憂。

  • 具體操作方法:

練習冥想,瑜伽

推薦閱讀埃克哈特·托利所著暢銷書《當下的力量》,相信你會有相見恨晚的感覺。

現代社會,人們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隨之也產生了越來越多的情緒問題。很多時候,我們根本無暇顧及自己的內心,任由自己被擠上地鐵和公交,從一個工位挪到另一個工位......

也許你的問題不只是焦慮,還有迷茫,我在公眾號 飯卡同學(fanka2017)專門寫了一篇關於迷茫的文章,回復關鍵字「迷茫」即可閱讀。

打了這麼多字不容易,點個贊再走唄,謝啦!~


.

叔本華在《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有過一段經典的言論:人生有如鐘擺,擺動在痛苦與倦怠之間。

拋開哲學的嚴謹和束縛,我來通俗的解釋一下,就是我們設立目標,我們追逐目標,達不成目標,我們痛苦,目標達成,短暫的幸福後就會趨向於無聊。不過,很多時候我們追不上目標,就像那些年我們追不到的姑娘,這個追的過程,就是我們所謂的努力。

努力來,努力去,努力去,努力來,可目標總是近在眼前,卻遠在天邊,於是乎就焦慮,到底能不能實現呀,是不是我走錯了方向,是不是我還不夠努力,是不是……是不是……是不是……

越問越焦慮,越焦慮就努力,至少看上去努力,此處的努力很多時候已經並不是為了目標前進,而僅僅是為了掩蓋焦慮。

因為只有努力著,才能用潛意識告訴自己:你瞧,我沒有懈怠啊,我還在拼著。

可悲的是,很少人能發現,這樣的努力其實根本就是徒勞無功,像等待戈多,像椽木求魚。

以上是離目標還遠的努力者們的焦慮。

..

離目標很近的努力者,是另外一重焦慮,有趣的是,往往他們離目標越近就越焦慮。

焦慮什麼呢?

害怕成功不了,害怕又是一出夢中花、水中月式的虛幻,沒準一個鬧鈴,就把一切成功的喜悅都刺穿、擊碎、血淋淋。

為什麼說行百里者半九十,就因為最難的恰恰就是最後這十里,這十里發生的變數也最多,就在你期待第一、等待掌聲起的時候,沒準一個不留神,就被一個像風一般的男子,「嗖」地一聲超越了過去,然後掌聲響起來,歡喜的不是你。

正因為如此,才有衝刺這一說,所以臨近目標的人,往往也要比尋常更加的努力,也更加焦慮。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過這樣一種感覺,反正我小的時候,沒趕上好時候,作業繁重,雖然我自恃有點小聰明,可以用三支筆寫作業,但也還是他媽的累啊。

跟女神好上的時候,她摸著我的手心,曖昧的笑,說這麼多老繭,你這些年過的真不容易,以後你有好日子過了。

我當時怕破壞了氣氛,忍住了沒說,尼瑪你以為這是擼的,這是小時候寫作業寫的啊!

那時候雖然作業多,寫著累,但還是要堅持寫好的,誰讓我是課代表,誰讓我是第一名,槍打出頭鳥,別人寫不好沒事,我寫不好就要吃粉筆。

變態老師的故事,以後有空了給大家講講,在接觸漢尼拔之前,他始終是我心目中的變態NO.1,他經典的懲罰招術就是讓學生吃粉筆。

所以別人說我肚子里有好多墨水,我會謙虛的說,哪裡,哪裡。但如果有人說我肚子里有好多粉筆,我會含著淚點頭。

話說很小的時候,我就掌握了好多化學知識,比如我知道吃粉筆的話,要吃白色的,那個是純天然無添加劑的,假如不巧白粉筆用沒了,那就挑顏色淡的粉筆吃,比如粉色的,這大概就是為什麼長大以後,我特別喜歡白色和粉紅色,擇偶亦如此。

接回前面,話說當時寫作業,寫一兩個小時,完全沒問題,可是一到快寫完的時候,手就開始顫,尤其是寫到最後幾個字的時候,會突然生出便意,有時候幾乎控制不住,要先上了大號,才能把最後幾個字寫完。

那種感覺,就是我們所說的焦慮。

明明馬上就要寫完作業,去看《聖鬥士星矢》,去守護雅典娜,有什麼好焦慮啊?

那時候我不明白,現在明白了。

以上是接近成功的努力者們的焦慮。

...

而成功以後,努力者們仍然焦慮,焦慮於未到的挑戰,焦慮於成功後的無聊,甚至焦慮於焦慮本身。

人們常常愛把無聊和焦慮區分開來,覺得這是兩碼事,其實很多時候,無聊本身就是一種無聲的焦慮。

無聊往往是因為沒有目標,不知道幹嘛,坐也不是,站也不是,像具行屍走肉,不由得就考慮活著的意義,想著想著要麼焦慮,要麼一不留神就抑鬱了。

不過這種狀況不會持續太久,只要我們找到值得為之奮鬥的目標,焦慮就會短暫消失,既而變成激情,甚至亢奮。

但這種激情用不了多久,焦慮就捲土重來,前路漫漫,別說上下求索,就是左右求索也實在是難,太他媽難了,怎麼就這麼難……

還有另一種焦慮,是發現自己過去的努力,原來竟然沒有什麼意義,要麼效率太低,要麼搞錯了方向,做了好多無用功,要是當初努對了力,老子現在也是號人物。

當然,更多的焦慮在於,雖然想努力,但發現時間不夠用,太不夠用了,就是把啪啪的時間省下也還是不夠用,想著人生苦短,再看看鏡子里的自己,那條該死的魚尾紋,終於爬了上來,再也揮之不去,於是不由得嘆氣,想著《山丘》里的旋律,咒罵人生太短,唏噓相見恨晚……

這裡的相見,未必就是姑娘,有可能是一本精彩絕倫的書,有可能是一部發人深省的電影,或者一朵開的剛剛好的花,顏色剛好,氣味剛好,可惜心已蒼老,不再能欣賞。

當然更多的,是那些事業和機遇,風口轉瞬即逝,風來時沒能趕上,盼著風來風又不來,好不容易又來了,雙鬢已斑白,已經到了別人來問「尚能飯否」的年紀。

你撐著站起來,舉起酒杯,恨不得喝完這一杯,還有三杯,但你這一杯都喝不完,你知道,別人的故事剛剛開始,而你的故事已經講完。

所以,為什麼越努力越焦慮,不是因為努力本身,而是你本身就焦慮。

http://weixin.qq.com/r/HUQRCTLE4G_frXZq9xEP (二維碼自動識別)


因為很多人的努力是假裝的。

朋友口裡聽到的一個故事:

他從小出生在偏僻的農村,考中市重點高中那一年,他的母親就告訴他:孩子,到了市裡要努力學習,這也許是改變你命運的唯一幾乎。

朋友明白要想從這個小山村走出去,這也是唯一出路,於是他暗暗下定決心,一定要努力。

進入市高中,面對很多富裕家庭的孩子,他總是覺得低人一等,但他明白,要改變這種自卑就必須努力讀書。

進校第一年,他就像打了雞血一般,每天早上總是第一個走進教室,別人午休他就去抱著書背英語單詞,晚上更等到只剩自己時才離開。

他那段日子活得像是《增廣賢文》中句子描寫的一般: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

儘管如此努力,可他的成績一直很差,考試排名總在最後幾名,他一度認為是命運不公造成的結果。

後來班上來一位新歷史老師,上課生動活潑,講課內容也十分豐富有趣。課上他會主動思考問題,下課也願意花時間去找相關的資料。

在之後的摸底考試中,他的歷史竟然意外考得了第一。

直到那一刻他才發現,他之前都只是在假裝努力而已。

他告訴我,其實他很早進教室背課文、背單詞其實一天過後就忘了。上課也是一樣,老師上面講他的,他也只是努力寫著筆記,根本不會想他為什麼這麼講。

他每天假裝拚命學習,想著怎麼樣對得起父母,想著怎樣超過別人,卻很少去認真思考學習方面的事情,最後只是感動了自己。

的確,假裝努力是很可怕的一件事情,他甚至比不努力更可怕,因為它讓別人連去喚醒你、啟發你的機會都沒有!而且你自己覺得自己努力了,卻還看不到成果,於是焦慮,心慌,甚至得出「我做一切努力都是白費」的結論,焦慮嗎?焦慮。

再來一個我朋友的故事:

小馬曾經是和我一起合租房子的室友,他同時兼職3份工作,這讓我刮目相看。

每天下班我7點多就到家了,他回家則要到12點鐘。

有次我剛回到家就接到他的電話,他說自己有點忙,估計到2點才能回去,記得給他留門。

像他這麼努力的人還真是把我震撼到了。

直到有一次,他們公司的一個主管來到我們出租屋,他剛好不在。主管和我說了關於他在公司的情況。原來他經常上班遲到、打瞌睡,問及原因還扯謊說晚上回家照顧生病的奶奶,最近幾天甚至沒來公司,所以他們公司派這主管來問問他什麼情況,順便和他解除勞動合同。

晚上他回到家後,他才告訴了我原因。原來時前天和家人吵架,之前沒有工作的他被家人惱怒說了幾句窩囊廢,他氣不過,說自己只要願意努力,一個月能掙萬把工資。

誰知結果卻是這樣。

後來的他辭去其他兩份兼職,回到之前那家公司,並做了深刻檢討。

工作半年之後,他的薪水就獲得了大幅提升,第二年年底他的工資就接近了一萬元。

現在的他已經不怎麼忙了,只是認真對待自己現在的工作。

有時候一個人假裝努力卻沒有收穫,就好像是農忙時在地里拔花生。別人拔花生是用鏟子把土整個翻過來,然後還要把花生上的土仔細磕去再裝袋,但有的人只用了一鏟,就整個把花生拔出來了,然後隨手就扔上車。

結果是他不到一天就忙完了一畝花生,別人卻花了三天時間。

於是他因為自己的努力而感動的淚流滿面,他卻沒發現,別人一畝的產量卻頂了自己三畝產量......你說你慌不慌?又累又慌。

你每天早上去公園跑步,看起來很努力,可是沒多久後你就感覺呼吸困難,跑到你剛剛消耗完能量還沒有開始燃燒脂肪就不跑了,於是你每天跑步卻沒有減掉任何脂肪。這麼努力的跑,結果一上稱看見那個數字,崩不崩潰,慌不慌?

你每天在公司熬夜加班,看起來很努力,可是你每天都是無限次地重複這些程序,從來沒有想過去改良這些程序,於是十幾年後你還在重複這些程序,沒有得到任何改變和提升,你慌不慌?

真正的努力,不是比誰把自己虐得有多慘,不是比誰花的時間更多,不是比誰進行更多的項目,而是找到合適方法,拋下雜念,全身心的投入去做一件事情,多思考,多總結。

你騙別人很容易,騙自己更是容易,但這個世界就是這樣,你最終所騙的、所欠的,最後都要連本帶利還回來。

所以,如果你感到努力又焦慮,就先問問自己,你今天努力是假裝的嗎?

公眾號:壹夢說(onedreamtalk),努對力,踏實生活。


我曾經有段時間非常努力地想要循規蹈矩做一個普通人。

講講我的故事吧~~

那時候臨近碩士畢業,在上海靜安區一家三甲醫院的醫務社會工作部實習,醫院想讓我留下來正式工作。這工作算得上很清閑,朝九晚五,中午休息時間接近2小時。大部分時間寫報告,一部分時間做個案,還有一部分時間陪著或幫著一些「有關係的」病人挂號就診什麼的。

話說其中有一次是陪一位姑娘做葯流,模糊記得時間不久,一個下午就行。姑娘來的時候面若桃花,做完以後整張臉煞白,虛弱得氣若遊絲,走路的時候幾乎是拖著在走,看著真是心疼。不知道什麼緣故她是一個人來的,背後的故事估計一把辛酸淚。誠摯地跟所有女生說,不想要孩子的時候一定要做好避孕措施,要麼避孕套,要麼每天服用的那種避孕藥,不要信安全期,不要把緊急避孕藥當常規避孕用,更不要聽信男人說的什麼不要緊的沒關係的不射裡面之類的。

墮胎不僅傷身體,對心理的影響也會一輩子。總之,一定要好好避孕!


部門主任是一個三十多臨近四十的女性,了解下來應該是幹部子弟吧,曾經是護士,現在轉崗到了類似行政部門的社工部,對她來說算是得償所願。因為做護士真的很辛苦,收入也真的不多。

主任挺勢利的,對有權有勢有錢的差別對待有點明顯,對上畢恭畢敬,對下人盡其用。實習那會,她從沒自己倒過一次水、洗過一次杯子,還有各種私事吧,如今也記不清了。反正那會我想的是,既然已經人在醫院了,這上班時間做什麼都是做,所以做得也開開心心,有時候一邊做一邊聊,還能聽到很多醫院裡的事情。


那時候我父母、當時的男朋友,還有當時男朋友的父母都希望我留在醫院工作。

一來男朋友家裡不差錢,不需要也不想要自己未來的媳婦賺錢養家,工作體面清閑就行,這樣能多點時間照顧家裡。

二來男朋友略大男子主義,覺得自己女朋友最好像個娃娃一樣的漂漂亮亮,辛苦工作、或者具有傑出成就什麼的最好跟自己女朋友沒關係。

他是攝影師,他師傅是國際著名的華人攝影師,兩個人經常一起給大公司拍重要活動的照片,我看到過報價單,他師傅的價格在一小時在5000以上,他自己也有小几千。不過說實話,攝影師真心挺辛苦的,拍幾個小時不能吃不能喝不能上廁所,為了拍到好的角度時不時需要躺倒跪下,很拼體力。

反正5個人一齊勸我就留在醫院吧,說以後家裡人看個病什麼的也有照應。

但我自己更想繼續做一個獨立的心理諮詢師,然而無論是我父母還是男朋友、還是男朋友父母,都不支持我的想法,堅定地認為對女孩子來說能在大醫院的清閑部門工作是個極好的選擇。


主任為了留我倒是跟我許諾說如果我留在社工部,她會跟醫院申請一個辦公室用來做心理諮詢室讓我可以做心理諮詢(我做事確實做得好,畢竟專業在那裡,而且做人也不錯,醫院裡的主任醫生們和其他部門的同事都挺喜歡我,其中有個主任醫生還跟我領導說這小姑娘有靈氣,務必要爭取她留下),這點我聽著還挺心動。

只是,一旦選擇留下,我能想到以後生活的大部分其實是處理人際關係,我不是做不好,只是覺得專業上的精進和工作對我而言才是意義。


那時候年紀小,未來還一片迷茫,所以內心挺猶豫的,遲遲下不了決定。

也走了醫院的正規流程面試,最後一輪醫院院長親自面,巧的是院長也是上海中學畢業,老校友了。他聽我說也是上中的,定住看了我幾秒,問我:「如果你留下,你會安心待上好幾年嗎?」

……

兩個人都懂了。

後來我放棄了這個工作機會,緊接著也和當時的男朋友分手了。


話說,我們那時候其實有兩個人在一起實習。

主任就跟另一個同時說想留她,讓她好好表現;跟我說想留我,讓我好好表現。

這好好表現更多是指要好好對她。

上面不是說倒水嗎,中間一直端茶送水也沒覺得怪異,就是我們實習最後一天,主任已經知道我倆誰都不留於是誰都不需要巴結她,就開始自己倒水喝了。

其實要不是最後一天,我會認為也許她就是個沒長大的需要人伺候的小公主。

這段經歷如今說起來雲淡風輕,當時其實各種焦慮,因為自己雖然自認很有能力,也相信心理諮詢和心理學的前景,但苦於沒什麼拿得出手的成果,也沒足夠的底氣對父母說我自己選的路一定能行。而相對來說,進醫院是一條看得見的穩妥的路。


不進醫院有著源自未知的焦慮,進醫院有著源自已知的焦慮,怎麼努力都是焦慮。

但我知道對我來說,意義感至關重要,所以如果進了體制內,恐怕每天越努力越焦慮。

選擇未知的道路,雖然也有焦慮,但只要努力往前走,隨著未知的減少,隨著前景越來越明朗,焦慮就會越來越少。

我一直信奉焦慮感是潛意識給我們的提醒,提醒我們要麼逃跑要麼戰鬥。要逃就趕緊逃;要戰鬥就趕緊找到最合適武器和最好的戰略戰術,拚命去贏。

這也是焦慮的意義所在——催促我們做出選擇,也催促我們選擇以後趕緊做出有效行動去努力。

我是曹公子,喜歡交流個心理學、生活心得的,歡迎來我公眾號「曹公子」,聊聊最真實的心理學。


推薦閱讀:

北京有哪些好?
名校光環在給你在找工作的時候,帶來過什麼方便?
天文台每天的工作都是什麼?
你現在的前進動力是什麼?
在你的領域裡,你最希望出現什麼黑科技?

TAG:學習 | 心理學 | 心理諮詢 | 焦慮 | 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