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空調的古人在夏天是如何避暑的?

限定


乾貨更新,談一談建築降溫。
---------------------------------------

話說這兩天,小優的朋友圈被一種據說是來自孟加拉國的神器刷屏了。

據說這種用塑料瓶做的神器,除自然風外不用任何其他動力,就可以讓室內溫度降低5℃到10℃,

而且還有鼻子有眼的地給出了原理:

就好像,你緩慢哈出來的氣是熱的,但是快速吹出來的氣是涼的。

這個塑料瓶空調,也是通過讓自然風通過瓶口時流速加快來製冷(也就是物理學上所謂的節流效應)。

還據說,發明這個塑料瓶空調裝置的,是一位來自孟加拉國的同學。

在他和一個社會組織的大力推廣下,已有2.5萬貧困家庭得以告別酷熱,過上了安逸的生活。


看起來好牛叉有木有?

這是要秒殺射落9個太陽的后羿同學和發明空調的開利同學的節奏啊!


事實果真如此?


浙江溫州有同學做了實驗
測試時間:下午2:50到3:50
測試效果:室內溫度下降了0.6℃
參照空間:室內溫度下降了0.2℃
實際降溫效果:約0.4℃

與此同時,網上更多學霸們紛紛從理論上論證這個裝置不靠譜。

小優透過一大堆公式和計算過程,為大家提煉了3個核心觀點:


01、這個裝置減小了窗口的通風面積,而且人為設置了氣流進入室內的阻礙,這樣,進入室內的低溫空氣減少,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反而會導致室內升溫。

02、人嘴裡緩慢哈出來的氣和快速吹出來的氣,實際溫度幾乎沒有區別。你會覺得吹氣時涼快,是因為快速氣流加速了皮膚表面的水份蒸發。

03、綜合上述兩條,要通過這個讓人覺得涼快,一是要讓這個裝置的氣流量大於窗口的自然通風量,二是創造條件加快室內空氣的流動。

要說,還真有原理與此相通的生態空調。

先來看個東西

↘↘↘

別小看這個斗笠,它可是集遮陽、風壓通風和熱壓通風於一體的。

今天所要說的生態空調,原理跟它是一樣的。

它長成這樣(室外),

或是這樣(室內)。

在建築學上,它有個專門的名字:冷巷。

冷巷的冷,在這裡可不是指沒人氣冷冷清清,而是真的可以給建築降溫。

冷巷有2個特徵:一是狹窄,一般都僅容2到3人並排通過;二是幽深,內部很少受太陽直射。

當自然風吹過時,冷巷因為截面積小,風在這裡會加速,氣壓降低,就可以通過伯努利效應帶走兩旁建築內的熱空氣,達到通風降溫的效果。

沒有自然風的時候,冷巷也因為受太陽輻射少,空氣溫度低,再加上存在垂直溫差,可以和兩旁建築內的熱空氣形成對流,起到通風降溫的作用。

冷巷被譽為嶺南傳統建築的精髓。

在嶺南長期濕熱的氣候下,通風甚至比遮陽、隔熱更為重要,而冷巷,正是加強自然通風的核心構件。

通常來說,它往往需要跟其他3個要素一起,構成一個完整的自然通風系統。


1、選址:創造有利於導入自然風的環境

珠三角村落大多整體坐北朝南,順坡而建,前低後高。村前有廣闊的田野和大面積的魚塘,其它三面圍有樹林。村內的建築則像梳子一樣南北向排列成行。

夏季,東南風起,從村前的田野和水面吹來時已被降溫,經過U型迎風口從大空間進入小空間。而在村內,建築的梳式布局形成了眾多冷巷,前後風壓差進一步強化通風。

1冷巷+天井:天然換氣扇

冷巷分兩種,一種是室外的,也叫青雲巷,另一種是室內的。

嶺南民居一般都會在室內設冷巷,比較典型的是一種叫竹筒屋的建築布局。

因其門面窄小,開間小,一般為單間,但是進深大,狹長的格局就像竹子一樣呈一節一節狀,所以稱竹筒屋。

竹筒屋進深長,通風采光一般都要依賴天井和樓井。

跟北方比,嶺南地區的天井一般開口都比較小,有些天井還帶有屋頂和天窗。小天井除了可以避免陽光直射外,還可以像煙囪一樣拔風。

當有自然風吹入時,風從廳這個較大的空間進入冷巷這個較狹窄的空間,風速會加快(是不是就像上面的塑料瓶一樣?)。同時,開口小的天井上空有風吹過,也會讓天井形成負壓,天井同時也會向冷巷抽風(參見伯努利效應),進一步加速冷巷的空氣流動,帶走室內的熱量。

沒有自然風時,由於天井上部受陽光輻射氣溫升高,形成了豎直溫差,熱空氣上升,帶動下方的空氣向上補充,形成煙囪效應,並通過冷巷抽風,形成熱壓通風。

1門窗通透:創造更多有利於通風的條件

嶺南民居中還有很多具有嶺南特色的細節來輔助冷巷的這種自然通風。

比如說趟櫳門,既起到防護作用,又趟開通風的門洞。

滿周窗(這個不是那種滿洲窗哦,別搞混了),整面牆都做滿門窗,打開門窗可基本可以實現無障礙通風。

蚝殼或雲母石做得拉繩天窗,在補充採光的同時還可以根據需要通風,材質比玻璃隔熱。

根據有人在廣州陳家祠實測後發表的論文,當天環境最高溫為36.7℃時,後東廳測得的溫度為32.7℃,溫差為4℃

要說那幾個塑料瓶做的裝置,就能打敗這套以冷巷為核心的整體自然通風系統?

你覺得呢?


---------------------------------------------------
當然,這個也是從我們自己的公眾號「家優站」(withuhome)轉過來的,原創鏈接在此。
刷爆你朋友圈的塑料瓶空調並不靠譜,真正的生態空調在此!

====================================================

古人不但有空調,還是冰箱空調一體的,自動風扇也有,甚至還有中央空調。
當然,這些都不是用電的。
這裡只講器械用品啊,至於綠豆湯、蓮子羹、涼粉等飲食祛暑和悠遊山林、江湖戲水等古代避暑的種種入詩入畫的行為藝術,在這裡就略過了。

神器1:自動風扇

喜歡看清宮戲的,大概對這一幕不陌生。

這個用扇子做成的自動風扇,並不是舶來品。

最晚從唐朝開始,中國就有了自動風扇。

早期的雛形,是風扇車,這是一種人力驅動的鼓風器械,最早用於作戰。

然後,軍工技術逐漸民用化。

既成為了農用器械,也成了消暑神器。

再然後,水車的加入,讓風扇車從人工手搖變成了靠水力驅動的自動風扇。

到具體應用時,又加入了很多細節。

比如,將大型風扇車放在水池後面,這樣,鼓起的風就帶上了清涼的水氣。

再比如,宋代宮廷還加入了空氣凈化和香薰設備,讓風扇對著大廳里擺放的數百盆鮮花吹,「清芬滿殿」。

不過,這種自動化設備畢竟不是人人都用得起的。

宋時一些高檔的茶館酒樓內,設有這種「水激風扇車」,往往會引來眾多的百姓前來蹭風納涼,順便聽人說書。


神器2:冰箱空調一體機

還記得我們小時候賣冰棍的泡沫箱嗎?

放在古代,那就是冰箱,不過古人稱之為冰鑒。

冰鑒分里外兩層,外層放冰,內層就可以用來冰鎮果蔬和酒了。

冰是嚴冬時收集貯藏在冰窖里的。

春秋戰國時期,冰鑒是青銅的,到後來就逐漸用木頭代替了。

同時,冰鑒的蓋子上也多也幾個孔。這樣一來,除了可以做冰箱,還可以通過這幾個孔往外冒冷氣,變成冰箱空調一體機。

當然,這樣冰塊的消耗量也會更大一點。

同樣的問題,冰窖貯冰這種大工程也不是一般人家消費得起的。

所以,一般的大戶人家,採用了另一種冰箱空調一體化的設施:深井。

在皖南西遞有座老宅子,叫青雲軒,至今仍完整地保留著這種設施(前面已有答友說過這個了,這裡還是要重複一下)。

看到地面的那個圓洞了嗎?這下面就是一口深井。

由於地底相對恆溫,冬暖夏涼。只要把這個蓋子打開,夏天就會有冷氣冒出,冬天 則是暖氣。

除了給房子降溫,還可以把食品放進井裡冷鮮保藏,又是家裡的一個天然冰箱。

據說,這法子,早在三國時期曹操築鄴城時就廣泛使用了。


神器3:中央空調

別驚詫,古人早有辦法給整座建築一體化降溫了。

製冷劑不含氟利昂,而是最環保天然的液體:水。

早在唐代,從皇宮到達官貴人家中,自雨亭就已經不是什麼稀罕事了。

所謂自雨亭,就是不斷將水提升到屋頂模擬降雨,通過水循環帶走熱量,給建築整體降溫。

(模擬出來,大概是這樣的場景)
而且,這一切也是自動的。

動力來源及其驅動裝置,自然跟前面的自動風扇一樣,來自於水和水車。

在這裡,水既是製冷劑,也是驅動力。

而在更早之前的先秦時代,王室貴族則是通過類似地下室的「窟室」來消暑的。

只不過,貴族們的地下室比較講究,除了利用地底層的相對恆溫來降溫,往往還會放置冰塊。

再加上美酒美食美女,貴族們經常會在窟室里開趴踢。

平民百姓家裡沒實力搞自雨亭,也沒有那麼講究的「窟室」,但是別忘了,北方一些地區,窯洞那是相當流行的。

神器4:家居用品

除了上述大件,古人還有種類繁多的用於消暑降溫的小件家居用品。

第一神器,當然首推扇子。

蒲扇、團扇、摺扇、羽毛扇……

無論王孫貴族,還是平頭百姓,都離不開這件納涼神器。

然後是涼枕。

達官貴人、豪門富戶用玉石枕或瓷枕,

平頭百姓,也有清涼的竹枕。

還有竹床竹席竹躺椅等等,就不一一列舉了。
重點說下另一種竹枕。

不管是達官顯貴,還是平頭百姓,夏季里都愛不釋手。

它長成這樣,

或是加點曲線,

它有個很特別的名字:竹夫人。

當然也有叫竹姬什麼的,說的是同一樣意思:它就跟老婆一樣,是摟著睡覺用的。

功能相當於抱枕。

竹質的清涼,現再上中空透風的形狀,實在是居家旅行、納涼避暑必不可少的神器……

更多精彩,請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家優站(ID:withuhome)


關於轉載:

轉載請轉我們的微信公眾號鏈接神器|沒有空調電扇,古人有哪些消暑神器?

歡迎將上述鏈接轉發朋友圈或QQ個人空間。

微信公眾號轉載請按微信的規則轉載,其他形式轉載請加上上述鏈接並註明作者、出處。

微信公眾號轉載如需編輯,請在我們公眾號後台留言,留下你們的公眾號的ID,我會把你們加入白名單。


==========================

感謝大家的點贊和評論,集中回答幾個問題。

1、關於普通百姓避暑的問題

我文中也提到了一些,比如窯洞、扇子、竹枕竹席竹夫人等等。

至於深井這個,其實也不是要求那麼高,不一定非建在屋子裡,院場、屋後有井在以前是很常見的,用井水降溫在井中冷藏食物很常見的。

還有就是古代的建築結構、選址這些,在防暑降溫方面都是有講究的,不過這方面我不太懂,希望能看到專業人士在這方面的挖掘。當然,古代的綠化水平和人口居住密度也是一個重要因素。

最後必須要說的是,能夠穿越時空並為今人所知的,肯定有其特殊性,要麼像扇子那樣流行面極廣,而且歷代綿延不絕,要麼就得是比較特別,文史材料中覺得值得一記,或者物質本身能夠經得起時間的磨蝕,能為後人發掘、考證。

所以,在時間面前,普遍人的避暑用品留存的資料少也是沒辦法的事情,畢竟,竹木等材質不如玉石、瓷器那麼經得起時間的蝕刻。

2、關於自雨亭的記載和遺址

唐人封演的筆記《封氏聞見記》中,就有關於當時京兆尹王鉷家的自雨亭記載。宋人王讜的筆記體文史資料集《唐語林》卷五中也有類似的記載,說王鉷太平坊宅內「有自雨亭子,檐上飛流四注,當夏處之,凜若高秋」。還是《唐語林》卷四「豪爽」篇里記載,拾遺陳知節被唐玄宗李隆基叫到含涼殿,看到,「(李隆基)座後水激扇車,風獵衣襟」,首先提到的是水激扇車,然後被「賜坐石榻」,感覺「陰溜沈吟,仰不見日,四隅積水成簾飛灑,座內含凍。」後面說的就是自雨亭的裝置了,皇宮大內,名字自然也要大氣點,不叫自雨亭而叫含涼殿,而且是多種裝置配合使用的。《舊唐書》中也記載東羅馬首都君士坦丁堡就有類似的裝置,至於唐人是不是從東羅馬學來的,這個很有可能,唐有完全開放的包容氣度,自然不會在拿來主義上糾結。要找遺址,可以去西安大明宮遺址去找含涼殿遺址。

3、關於古代夏天的冰哪來的

其實文中已經說過了,是在嚴冬將冰採集起來封存在冰窖里夏天再拿來用。關於這方面的史料,更是一大堆,在這裡就不展開細說了。

關於貯冰製冰,留言里有知友楊晉文做出了非常專業的回答,大家可以參考。
他的回答抄錄如下:
最早冰製冷飲起源於中國,那時帝王們為了消暑,讓奴隸們在冬天把冰取來,貯存在地窖里,到了夏天再拿出來享用。大約到了唐朝末期,人們在生產火藥時開採出大量硝石,發現硝石溶於水時會吸收大量的熱,可使水降溫到結冰,從此人們可以在夏天製冰了。
藏冰就是把冬季的天然冰塊儲藏起來,待來年暑天使用。冰塊的儲藏並不複雜,深鑿井洞,置冰其中,再以土厚掩就成了。

4、關於竹夫人

這個以前在南方很常見吧?反正我小時候用過,某寶上也有賣。多了就不說了,免得說我打廣告。

5、關於自雨亭的原理

從原理上來說,自雨亭並不算複雜,核心裝置說白了就是水車而已。不知道大家當年的歷史課本上有沒有那個大大的唐代開始推廣運用的筒車圖片(我當年上學時課本上是有的)?最核心的裝置就是類似那個的東西(請參考文中的剖析圖)。只是別人水車提水用來澆溉農田,他們用水車提的水澆屋頂。水車運轉的動力來自於流水的勢能,原理跟今天水力發電的水輪機是一回事。所以不存在什麼違背能量守衡、永動機等方面的問題。以當時的技術條件和王室貴族的財力,是完全可以實現的。這個將水提上屋頂的水車不是靠屋頂的水往下流來帶動的,當然,水被提上屋頂後往下流的勢能還可以綜合利用,比如說輔助帶動主水車,或是用來帶動小型的水激風扇車等等。

再上一個神器,古代的淋浴頭(蓮蓬頭、花灑)

(為防止別人說圖片用倒了,這大江網貼心地用自己的水印為它正形)
「其實在古代,人們就發明了用蓮蓬頭沖涼,從而消除暑意。」江西省考古研究所所長徐長青說。考古專家曾在景德鎮湖田窯遺址,發掘出了宋代青白釉面蓮蓬頭。徐長青介紹,這就是古代人用來淋浴的器具,也是現代衛浴中蓮蓬頭的雛形。(摘引自《江南都市報》2013年8月7日報道)

這個必須是景德鎮出品的。好吧,宋代就有淋浴用的蓮蓬頭,我只是好奇有沒有一起出土瓷器管道什麼的,難倒用竹管嗎?


留言中知友qin提到了廣東四大名園之一的東莞可園有個清末的人工空調系統,我查了些資料,附在這裡供大家參考。

這套地下送風系統位於可園的可軒,是主人招待客人的地方,又名桂花廳。

可軒的地面正中有一個圓形銅管開口,這是地面出風口。

隔壁的小房子有一個送風口,

房內設有風櫃(當年的風櫃沒有保存下來,如今模擬的風櫃貌似就找了個以前農家用的手搖風車,感覺這個不太靠譜)。主人與賓客會談之時,僕人們會在另一個房內用鼓風機向可軒中送風,保持室內的涼爽。

(這是某次展覽時做的這個送風系統的模型,這個鼓風機看著確實就是農用的手搖風車,連上面裝稻穀的斗都有,只是沒有下面出稻穀的口,反正我覺得後人模擬的這個鼓風機不靠譜,就算原來的鼓風機真長得跟手搖風車關不多,也應該不會有下面裝稻穀的斗,放這裡純屬無用還積灰的東西。)

此外,僕人會在入風口加入桂子等香料,讓送入可軒廳內的涼風帶有桂花的香味。


關於題主說的古代人沒有空調,夏天如何避暑的問題,我想做下修正。

古代是有空調的,是利用了很巧妙的方法。大二有幸去了西遞,在西遞有個青雲軒,在青雲軒廳堂中間有個小圓洞,上面放著石蓋,把石蓋揭開,冬天暖氣從小圓洞上升,室內會變得暖和,夏天會有涼氣上升,給室內帶來絲絲涼意。

這完全採用了精妙的建築設計,這個園洞很深,通往地下,由於地下常年恆溫,所以令屋內冬暖夏涼,牆面還有個通風口,形成對流迴流,是夏天降低室內溫度的主要方法。

上圖為青雲軒的「空調」


不說古代,就說二十年前左右很多農村,夏天還做飯依然要用柴火燒大鍋,這事我干過。燒一會渾身汗透,順著身子淌汗,然後跑出去,雖然大夏天中午,跑出去的一瞬間也會感覺好涼快。
人體的適應和調節能力還是很強的,所謂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題主的這個問題在當時甚至在現在也不是個問題。不過那個時候避暑下河啦,大樹底下乘涼啦,水井裡面冰西瓜啦,睡外面啦,那個時候就在平原大地晚上睡覺都能看到數不清的星星。
補充一點,不說夏天,小時候的冬天下雪到膝蓋,我在的小地方也沒有暖氣,睡覺是兩層大厚被子,河裡的冰用石頭砸半天砸個洞撈魚。
哦對了,我上大一一年和朋友寫信互通了幾十封,再後來手機就普及了……


我大學四年都活過來了。。。


凡事總須研究,才會明白。古來時常酷熱,我也還記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寫著「威暑吃人」幾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裡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避暑」兩個字!
現將鉤陳的史料摘抄如下:威署又名大暑,在每年7月22-24日之間,太陽位於黃經120°。一年中最熱的時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暑,熱也,就熱之中分為大小,月初為小,月中為大,今則熱氣猶大也。」其氣候特徵是:「斗指丙為大暑,斯時天氣甚烈於小暑,故名曰大暑。」 俗話說:「小暑大暑緊相連,氣溫升高熱炎炎」。

《水滸傳》第十六回,梁山好漢白勝挑酒上黃泥岡智劫「生辰綱」唱的民歌中體會出"苦夏"的滋味 :
赤日炎炎似火燒,野田禾稻半枯焦
農夫心內如湯煮,公子王孫把扇搖
城裡土豪家孩子吃"冰酪"消暑,農村土鱉地主家的孩子只能用扇子納涼。

有網友認為古代沒現在這麼熱,其實,恐龍也是這麼認為嘀。還是看看史書上怎麼講:唐貞元十四年,「春夏大旱,粟麥枯槁」。《舊唐書·德宗紀》稱「夏,熱甚」。這個夏天太熱了。

五代後梁開平二年六月辛亥《舊五代史·梁書·太祖紀四》記載,這天是「亢陽」,意思是「毒太陽」。

宋代孔武仲《伏中作二首》
酷暑已旬日,熏炙勢自如。
陳造《立秋日》
酷暑如酷吏,頃刻不可對。

據史料記載,元祐八年,蘇軾被貶為寧遠軍節度副使,又被貶至惠陽,再被貶至海南島。後來逢宋徽宗上台,徽宗皇帝愛蘇軾之才,又趕上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的朝廷大赦,於是特別恩准蘇軾北歸。蘇軾因趕上夏季高溫,終因旅途勞頓中暑。蘇軾於當年七月二十八日去世。

趙明誠是宋代金石學家,女詞人李清照的丈夫。建炎三年(1129年)五月,趙明誠接受朝廷任命出守湖州。按宋朝規定,地方官員任職前,要到中央報備,趙明誠冒著六月的酷暑奔赴建康(今江蘇南京),準備覲見在此避難的宋高宗。然而建康高溫肆虐,趙明誠中暑病倒,於八月十八日去世,年僅49歲。

南宋嘉定八年大旱,《宋史·五行志二》記載:「五月大燠,草木枯槁,百泉皆竭。」「史書上稱「大燠」,就是「太熱了」。《宋史·五行志二》上還說「行都斛水百錢,江淮杯水數十錢」。「渴死者其眾"。

老白我手裡最大的那枚嘉定元寶當十文錢現在能買幾千瓶農夫山泉,可在當時一碗水都買不到,渴死了~~

想起來了,南宋時期使用鐵錢,幸好我手頭還收藏了些宋朝的鐵錢,又可以買幾杯水,苟延殘喘幾天了~~~

乾隆八年山西 《浮山縣誌》說 「夏五月大熱,道路行人多有斃者,京師更甚,浮人在京貿易者亦有熱斃者。"

「五月苦熱,土石皆焦,桅頂流金,人多熱死。」《天津縣誌》。

「五月廿八至六月初六日熏熱難當,牆壁重陰亦炎如火灼,日中鉛錫銷化,人多渴死。"《高邑縣誌》。

「大旱千里,室內器具俱熱,風炙樹木向西南輒多死。六月間,自天津南武定府逃走者多,路人多熱死。」《青城縣誌》。

當時在北京的法國教士宋君榮寫道:「北京的老人稱,從未見過像1743年7月這樣的高溫」「7月13 日以來炎熱已難以忍受,而且許多窮人和胖人死去的景況引起了普遍的驚慌」。宋君榮引用當時朝廷官員的統計稱,「7月14日至25日,北京近郊和城內已有11400人死於炎熱。」

眾多史料表明古代有酷暑,避暑方式有多種:

《乾隆皇帝松蔭消夏圖》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圖繪崇山峻岭、溪水潺潺的郊外,乾隆著漢裝于山間松蔭下倚案而坐, 靜觀童子烹茶。

一,皇帝避暑
漢代皇家的避暑房稱清涼殿也叫「延清室」。《漢書》稱清涼殿「清室則中夏含霜」。 《三輔黃圖》「清涼殿」載:「以畫石為床,文如錦,紫琉璃帳,以紫玉為盤,如屈龍,皆用雜寶飾之」、「又以玉晶為盤,貯冰於膝前,玉晶與冰相潔」。

漢靈帝為了盛夏避暑他蓋了個「裸游館」,用苔蘚覆蓋在台階上面,引來渠水繞著各個門檻,環流過整個裸游館。他選擇玉色肌膚、身體輕盈的歌女執篙划船,搖漾在渠水中。在盛夏酷暑,他命人將船沉沒在水中,觀看落在水中的裸體宮娥們玉一般華艷的肌膚,然後再演奏《招商七言》的歌曲用以招來涼氣。靈帝與美女在裸游館的清涼殿里裸體飲酒,一喝就是一夜。他感嘆說:「假如一萬年都如此,就是天上的神仙了。」

「含涼殿」為唐朝皇帝后妃的避暑寢殿,北臨太液池,傍水而建,夏天十分涼爽。張仲索在《宮中樂》 中描述了「含涼殿」里避暑的情景:
紅果瑤池實,金盤露井冰。
甘泉將避暑,台殿曉光凝。

宋朝,據《武林舊事》「禁中納涼」條載,宮廷中的復古殿、選德殿和翠寒堂環境幽靜宜人:「長松修竹,濃翠蔽日,層巒奇岫,靜窈縈深,寒瀑飛空,下注大池可十畝」。都是消署納涼的好地方。

河北承德避暑山莊,氣候涼爽,是清帝避暑處。自從康熙皇帝選中這塊地方,承德幾乎就成了清朝的第二個行政中心,康熙和乾隆、嘉慶皇帝幾乎一年有差不多一半的時間在承德度過。

據小編考證,皇后避暑方式比較奇特,只有被皇帝打入冷宮後才能一邊涼快去。

嬪妃鍾情華美宮扇子!清代宮廷中崇尚宮扇,種類繁多,既有象牙鏤雕的摺扇,又有委角、楓葉、花形的紈扇,制扇材質除了絲絹竹羽,還有羊脂玉、翡翠、名貴香木,用來做各種細部裝飾。這些扇子既是扇風納涼的佳品,又因為出色的手工藝和風雅的扇面詩畫令人賞心悅目。

二,大濕仙人避暑,白居易曰:
人人避暑走如狂,獨有禪師不出房
非是禪房無熱到,為人心靜身自涼
心靜如水自然涼,內心持久的安靜與平和是一種難得的人生境界。
白大師自己也是這樣避暑的:
何以消煩暑,端坐一院中。
眼前無長物,窗下有清風。
散熱由心靜,涼生為室空。

據吳承恩《西遊記》記載:
鐵扇公主的避暑法器並不是鐵扇,而是"芭蕉扇", 是在昆崙山後,從混沌開闢以來,天地間自然產生的一個靈寶,為太陰的精葉,所以能夠滅火氣。

三,國戚貴族避暑, 冬冰夏用。
《詩經·七月》中說:
二之日鑿冰沖沖,三之日納於凌陰
三九隆冬奴隸鑿冰藏儲起來,待到來年夏天供貴族避暑時飲用。貴族在宴席上飲冰鎮米酒,《楚辭·招魂》就有「挫糟凍飲,酹清涼些」的記述。《吳越春秋》記載了越王勾踐出遊時食宿於"冰廚"。當時的普通百姓夏天避暑只有喝井水當飲料了,「井之所尚,寒泉洌清」。

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
記述唐玄宗寵妃楊玉環堂兄楊國忠家的度夏消暑:「楊氏子弟,每至伏中,取大冰使匠琢為山,周圍於宴席間。座客雖酒酣而各有寒色,亦有挾纊者。其驕貴如此也。」連王公大臣也沾光 「楊國忠子弟,以奸媚之法結識朝士,每至伏日,取堅冰令工人鏤為鳳獸之形,或飾以金環彩帶,置之雕盤中,送與王公大臣"。 「惟張九齡不受此惠」。

南宋詩人楊萬里記述小販沿街叫賣冰塊的情形:
帝城六月日停午,市人如炊汗如雨
賣冰一聲隔水來,行人未吃心眼開

到明清時期,這種用冰塊避暑的方式才象王堂燕飛進尋常百姓家。每到盛夏時:「取一桶冰,鑿孔置於地,涼風滿屋。」

四,文人雅士避暑,
深山或清幽的環境如橋畔、池邊、河岸瀕臨水面柳樹下竹林中納涼。
李白《夏日山中》說:
懶搖白羽扇,裸袒青林中。
脫巾掛石壁,露頂灑松風。
涼爽得扇子都懶得搖啦~

宋代梅堯臣雲:
高樹秋聲早,長廊暑氣微。
不須何朔飲,煮茗自忘歸。
禪房清幽、古木參天、人跡罕至、納涼品茗、樂而忘返,避暑納涼好地方。

元代釋 英《山中景》 說:
六月山深處,輕風冷襲衣。
遙知城市裡,撲面火花飛。
城鎮烈日當空赤照,山中卻是風輕襲人、涼意陣陣,到此消暑煩熱頓消。

據小編考證劉禹錫喜歡依亭台樓榭避暑:
千竿竹翠數蓮紅,水閣虎涼玉簟空

小編又挖出陸遊喜歡依橋畔風景納涼 :
攜杖來追柳外涼,畫橋南畔依胡床
月明船笛參差起,風定池蓮自在香
月光柔柔,綠柳成行,笛聲參差,蓮香四溢,如此意境中體會涼意和爽快。

小編還發現清代詩人江堤喜歡在柳陰下避暑乘涼:
柳枝西出葉向東,此非畫桑實畫風
風來無質難上紙,巧借柳枝相形容

夏夜裡的楊萬里夢遊入竹林深處,微涼浸身,熱悶釋然:
夜熱依然午熱同,開門小立月明中
竹深樹密蟲鳴處,時有微涼不是風

南宋李清照《醉花陰》中透露出的避暑神器是玉枕:
「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

五,京城公子避暑
《開元天寶遺事》中說:「各於林亭內植畫柱,以錦綺結為涼棚,設坐具,召長安名妓間坐,遞相延請,為避暑之會」。夠驕奢淫逸的吧,和京城四少比。。。多點文化味。

六,軍隊避暑

在山林茂盛的溪澗傍安營紮寨。
據《三國演義》"第八十三回 戰猇亭先主得仇人,守江口書生拜大將。"劉備因天氣炎熱,下令移營于山林陰密之處避暑:"先鋒馮習奏曰:「即今天氣炎,軍屯於赤火之中,取水深為不便。」先主遂命各營皆移于山林茂盛之地,近溪傍澗。待過夏到秋,并力進兵。馮習遂奉旨,將諸寨皆移於林木陰密之處。" 晉干寶 《搜神記》卷一:「比至日中,大雨總至,溪澗盈溢。」

七,達官貴人避暑
廬山避暑,夏天氣候涼爽,到此消暑,環境幽靜,煩熱頓消。莫干山素有「清涼世界」之稱。翠竹遍野,林木蔥蘢,泉瀑滿谷,雲霧變幻,環境清幽。夏天特別涼爽宜人,「晨起如春,夜眠如秋」,「白天不用扇子,晚上不離被子」,頗有「六月如霜天」之感,深夜更可體味"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的意境。北戴河海灘漫長曲折,沙軟潮平,林木蒼翠,水面涼氣輕拂,盛夏季節,這裡氣候宜人,置身其間,心曠神怡,暑氣皆消。這些名山及海邊都是古今達官顯貴避暑的好去處。

八,吊絲們用神器避暑:
扇子,古人稱之為"搖風"或"涼友"。據《古今注》記載,最早的扇子出現於商代,是用五光十色的雄雉尾羽製成的,故稱之為「翟扇」。

漢代出現了消暑效果"滿堂寒顫"的大型避暑神器"葉輪撥風"。《西京雜記》中記載:「長安巧匠丁緩作七輪扇,大皆徑丈,相連續,一人運之,滿堂寒顫。"

最牛逼的扇子不但是避暑神器,還是法器,大家還記得牛魔王老婆鐵扇公主的那把芭蕉扇嗎,據《西遊記》「第五十九回,唐三藏路阻火焰山,孫行者一調芭蕉扇」,猴哥要找鐵扇仙,樵子笑道:「這芭蕉洞雖有,卻無個鐵扇仙,只有個鐵扇公主,又名羅剎女。」「芭蕉扇」是一個法器,太上老君也有一把芭蕉扇, 在金角銀角和青牛怪(獨角兕大王)篇出現過。

竹席是普通人家的避暑神器。唐代宮廷貴族使用的是以象牙織成的象牙席。清早期皇帝用廣州進貢的象牙編製涼席,節儉的雍正皇帝下令禁止進貢, 今天的故宮博物院中還存有7卷象牙席。

《紅樓夢》中有一個謎語:
有眼無珠腹內空, 荷花出水喜相逢
梧桐葉落分離去, 恩愛夫妻不到冬
謎底就是『竹夫人』。"竹夫人" 是一種用竹蔑編成的夏季抱著避暑神器。

瓷枕也是古人避暑伴侶:
半窗千里月,一枕五更風
瓷枕通靈氣,全勝玳與珊。
眠雲渾不覺,夢蝶更應安。
忘機堪畫寢,一枕最幽宜。
描述了瓷枕在盛夏炎熱的夜晚帶給人一絲的幽涼。

除了那些避暑神器外,先秦流行「窟室」。所謂「窟」,字面意思就是洞穴,實際上就是「地下室」,但比地下室更講究。《左傳·襄公三十年》記載:「鄭伯有耆酒,為窟室,而夜飲酒擊鐘焉,朝至未已。」鄭國的伯有喜歡喝酒,修建窟室,晚上在窟室內飲酒取樂,通宵達旦。


明清時用「空調井」,即在廳內或是需要的房間挖一深井採集冷氣,上面用蓋子蓋妥,蓋子上鑿孔,夏天便有冷氣從下面出來。 明朝文人高濂在《遵生八箋》中對此有精彩描述:「霍都別墅,一堂之中開七井,皆以鏤刻之,盤覆之,夏日坐其上,七井生涼,不知暑氣。」

在這個炎熱的夏天,希望大家能記住一個人,並對他表示感恩、感激、感謝,感謝他賜予你的一切,膜拜他,崇拜他,愛他。他叫威利斯·開利,男,1876年11月26日出生,美國人,他發明了空調。

在每一個炎炎夏日,你還要感謝一個叫后羿的中國人,感謝他在很久以前一下幹掉了九個太陽。

最後,謝謝您能感謝一個叫老白的業餘無聊小編,浪費了很大的吃奶勁才鉤陳出這些古人避暑神器貢獻給您。

古人云"民以食為天",飲食文化是華夏文明最重要的組成部分。炎夏酷暑,白天太陽經常如火當頭而照,古代又沒有空調,想睡個囫圇覺都困難,精神萎頓,茶飯不思,少有人不受夏日高溫的困擾, 這段時間人們扇子不離手,冰水是最愛,汗濕透衣背,著實是暑熱難熬的一段時間。 古老的中醫將這種現象稱作"苦夏"。如果吃點冷飲消署降溫,無疑成了許多人的夢想。

冷飲大約在三千年前的商代就已經出現,貴族人家就已經開始在冬日鑿冰貯藏於窖,以備來年盛夏消暑之需。周朝設有專掌「冰權」的「凌人」,專門負責冷飲的製作,春秋末期,諸侯喜愛在宴席上飲冰鎮米酒,喝起來既醇香又清涼。

唐代出現商業性的藏冰戶「冰商」。冬天藏冰,入夏拿出來賣。到了宋代,冷飲有了新的突破。南宋詩人楊萬里曾對一種叫「冰酪」的冷飲大加讚賞: 「似賦還咸爽,才凝又欲飄。玉來盤底碎,雪到口邊消。」

據說馬可·波羅來中國時,受元世祖賞賜,品嘗到了由果汁、牛奶、冰塊等調製而成的冷飲「冰酪」。他把「冰酪」的製作技術帶回義大利。二百年後帶入法國,此後又傳到了英國。英國人改造後,制出了我們今天常吃的「冰激凌」。

大約在1700年,冰淇淋傳人美洲大陸。美國首任總繞喬治·華盛頓對冰淇淋痴愛異常。1851年,美國人扎卡布·費斯賽爾在美國馬里蘭州的巴爾的摩開辦了美國首家冰淇淋製作工廠。

1900年,由於電力和製冷學的廣泛應用,冰淇淋的製作過程加快,降低了成本,從而使價格大大下降。從那以後,冰淇淋就開始成為一種普及的消暑降溫食品。

近代,金易著《宮女談往錄》介紹慈禧太后夏日在頤和園消暑小吃"甜碗子":"把新采上來的果藕芽切成薄片,用甜瓜裡面的瓤,把籽去掉和果藕配在一起,用冰鎮了吃。把青胡桃砸開,把裡頭的帶澀的一層嫩皮剝去,澆上葡萄汁,冰鎮了吃。"

梁實秋曾談北平夏日普通百姓的避暑小吃:以冰梅湯為最流行。夏天喝酸梅湯,冬天吃糖葫蘆,在北平是各階級人人都能享受的。徐凌霄《舊都百話》載:暑天之冰,以冰梅湯為最流行,大街小巷,乾鮮果鋪的門口,都可以看見「冰鎮梅湯」四字的木檐橫額。冰是從十剎海或護城河挖取藏在窖內的,冰塊里可以看見草皮木屑,泥沙穢物更不能免,是不能放在飲料里喝的。

根據現代考古發現,最早的冰窖出現在周代。1976年,秦雍城遺址考古曾發現春秋時一座冰窖,其藏冰量達190多立方米。朝廷中有專門的官吏負責每年寒冬時鑿取冰塊進行儲存。古代的冰窖都建在地下,隔絕陽光和空氣,冬天時候把冰放進去,由於冰窖基本不通風,切無光照,深於地下,地下溫度本來就低,所以熱量很少傳導進去,可以長時間保存冰塊。
古人迷信,覺得夏天用冬天的冰,是偷了水神「司寒」的東西,司寒會生氣,所以第二年夏天取冰時有儀式:在冰室設桃木做的弓、棘做的箭。桃諧音「逃」,司寒捉不著。

老北京時冰窖分為兩種,一為官辦冰窖,一為民辦冰窖。二者加起來,得有數十座。官辦冰窖多為磚石砌築的拱形地下冰窖,民辦冰窖則皆為挖掘土坑,窖穴貯冰。官辦冰窖,又分兩類,一類是直接為皇宮服務的御用冰窖,一類是為官衙或王府服務的吏用冰窖。

據說,在清朝早期"文字獄"最利害的時期,民間不許藏冰,因「冰」「兵」同音,民間藏冰(兵)朝廷犯忌。這擔心實在搞笑,冰化了就是水,「水軍」除了灌水什麼事都做不了。

現如今,民辦冰窖早已無處可尋了,官辦冰窖至少還有3處尚完好保存著,一在紫禁城內;一在北海公園東門陟山門街雪池衚衕,號稱雪池冰窖;一在北海公園東夾道恭儉衚衕五巷五號,號稱恭儉冰窖。


沒有空調的古人是怎麼度過炎炎夏日的呢?

這你就不曉得了吧,為了消暑納涼,老祖宗們的腦洞可大著呢:

衣:袒胸露乳才是真裝扮

別以為只有你會打屌胯,穿齊X小短褲。

古代夏衣薄、透。「富人披絲綢,窮人穿麻衣」。

有錢人家愛穿紗,穿了感覺跟沒穿一樣。比如這件馬王堆出土的漢代素紗襌衣。

非常輕,重量不到50克,比一枚小雞蛋還要輕;超級薄,疊上十層,還能清清楚楚地看到紙上的字。

天氣熱起來,男子也愛打「赤膊上陣」,女子則穿開襠褲,即脛衣(古代的小內內):只有褲管包裹大腿,底下真空上陣。

古人一般外面套一件深衣(即上衣下裳連體的一種服裝),裡面穿脛衣。

到了唐代,女子普遍喜歡薄、透、露的半臂裝(短袖),還有袒胸裝。

所以電視劇里,大唐女子那些白花花的胸脯可不只是為了好看。說起唐朝的開放風氣,還是為了納涼~

上圖:《簪花仕女圖》春夏間的仕女紗衣下微微露出的玉臂

上圖:《北齊校書圖》中身披透明紗衣的學士,內穿布裙

食:夏天就是要吃冰冰才過癮

別以為只有你會喝冰冰飲料,舔夏日棒棒冰!

夏天就是要吃冰冰才過癮,酷愛冷飲的古人更是花樣百出,發明了種目繁多的冷飲品。比如「雪泡豆兒水」、「雪泡縮脾飲」、「雪泡梅花酒」、「鹿梨漿」、"姜蜜水"、"酸梅汁"等冰冰飲料,光聽名字就覺得非常冰爽至極~(咦,這裡說的雪泡究竟是什麼東西呢?其實就是飲料里加了冰雪水)

可是,沒有冰箱的古代人,哪來的冰造那麼多好喝的冷飲呢?

雖然人家沒有冰箱,可是人家有冰窖呀!

早在商代,貴族王室就已經開始在冬日鑿冰貯藏於地窖,以備來年夏天消暑了呢。

上圖:晚清宮廷里的送冰小工

到了唐代,開始出現了賣冰創業戶「冰商」:冬天藏冰,夏時拿出來賣。歷史上還記載了個小故事:

到了夏日,一名路人想要買冰解暑,誰知商販坐地起價賣得和金子一般貴,路人這就不願意了,揮袖離去。商人只得眼巴巴看著冰融掉也沒能賣出。

由於冰價昂貴,唐時冰飲多為vip專享,普通百姓吃得起冷飲,這已經是宋代以後的事兒了。

到了宋代,冷飲有了新的突破,出現了一種由果汁、牛奶、冰塊等調製而成的皇家「冰激凌」——冰酪。

馬可·波羅來中國時,受元世祖賞賜,有幸品嘗到了皇家冰酪,並把製造冰酪的技術帶回義大利,嚴加保密三百年後流傳到英國,這才發明了今日所吃的冰激凌。

住:不要以為沒有電,古人就沒有空調

俗話說「好漢不掙六月錢。」(這裡的六月指的是農曆)伏天那麼熱,古人也會減少工作量躲在家裡當死宅。一般人家,都會人手備把扇子扇扇涼,又或者抱個「竹夫人」。

對,沒錯,這玩意就是用來抱的。雙臂環住,雙腿夾住,就像抱著老婆睡覺覺一樣,所以這也是為啥叫它「夫人」,好用不好用就見仁見智了。

除了扇子,竹夫人這些小玩意,古代的老百姓還有低配的「空調房」。

環顧房子四周好像也沒啥特別的,注意!看下方地板的那個洞洞!這就是房間里冷氣的來源。

明清時人們愛在家裡鑿幾個井,然後用些中間帶有洞洞的板蓋起來,井裡的氣流冬暖夏涼,一屁股坐下去想不爽歪歪都不行~

據說房間里的這些洞洞還是冬暖夏涼呢。

而有錢人家高配空調房就更高級啦。

早在唐代就發明了避暑黑科技,比如御史大夫王鉷家中就裝了個中央空調——「自雨亭」。何謂自雨亭,是自動下雨的意思嗎?

是的,自雨亭就是不斷將水提升到屋頂製造雨簾,通過水循環帶走熱量,給建築整體降溫。它的動力來自水車。好高級有木有?

除了高科技自雨房,古代更多的大戶人家會選擇在室內放空調冰箱一體機——冰鑒。

上圖:中國乾隆掐絲琺琅冰鑒

為什麼說冰鑒是空調冰箱一體機呢?因為冰鑒這玩意是用來儲備食物和納涼兩用的東西。

冰鑒一般分兩層,外層放冰塊,裡頭放一些蔬菜瓜果等食品,打開外面那層蓋子,靠冰塊融化帶走熱量,相當於起到一部小空調的作用啦。

行:哪裡涼快呆哪裡

如果上面那些做法都做遍了,你還是覺得很難受,要熱爆炸了,別怕!

古人還有最後一招,哪裡涼快呆哪裡!

古代的皇帝就是經常這麼辦的。比如漢武帝曾避暑甘泉宮,唐太宗也曾避暑九成宮,清帝更築有規模宏大的承德避暑山莊。

這些個避暑山莊的選址,都是依山傍水的好地方,想不涼快都難。一到夏日,不單是皇帝,很多有錢又很閑的也會跑到深山中避暑。比如說白居易,就很會挑地方:

「何處堪避暑?林間背日樓。何處好追涼?池上隨風舟。日高飢始食,食竟飽還游。游罷睡一覺,覺來茶一甌。眼明見青山,耳醒聞碧流。脫襪閑濯足,解巾快搔頭。」

最佳的避暑勝地一定要有山有水有樹啦,在山莊里吃飽了就睡,睡醒了就喝杯茶,真的好舒糊~

至於沒錢的,一個人靜靜得了,回頭還得幹活呢!畢竟,古人還說了:「心靜自然涼~」。

-------------------------

原創來源微信公眾號:朕說。喜歡歡迎關注我們

其他賬號轉載發布需獲取獲取。


天氣有時可以檢驗一個人的節操。

不知道古代沒有空調,大俠們是怎麼活的。

金庸先生提供了不少思路。武林中門派林立,豪傑輩出,有許多奇特的消暑方法。

1. 去冷點的地方,比如冰島

張無忌年少時全家住在冰火島,四季清涼。那時父母還沒有死,義父謝遜又疼他,無忌在冰火島度過了一段快活的時光。

烏龍山的玉筆峰,也是納涼的好所在。杜希孟在這裡開了山莊,李自成還派身邊的武林高手把寶藏埋在這裡。

黃蓉媽媽死後就被黃藥師凍在深深的腦海里墳墓里,十幾年了沒有腐敗,黃藥師更是相信她能復活。

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哪兒涼快哪兒待著」

2. 使用帶製冷功能的傢具

古墓派祖師婆婆林朝英,給活死人墓留下一件傳家寶級別的好傢具——寒玉床。再怎麼燥熱,人一睡到床上,立刻「徹骨冰涼」。

自從有了寒玉床,古墓派再也不用擔心氣候變暖了。

寒玉床不但能解暑,還能讓人「縱在睡夢之中也是練功不輟」,滿腦子都是能量守恆定律,真正做到「躺著就把書念了」。

3. 玩冰屬性的寵物

「貓越吸越暖,蠶越摸越寒。」——游坦之

冰蠶來自昆崙山,本來是胖和尚慧凈的萌寵,游坦之愣是用個大葫蘆給偷偷弄走了。

游坦之玩冰蠶,比慧凈更刺激——直接讓冰蠶咬他。冰蠶的寒毒浸入游坦之的經脈,再配合《易筋經》,運一次功就能冰爽一下。

遺憾的是大多數人沒有這個福氣,因為冰蠶有劇毒,一口下去普通人就死掉了。

相比之下,楊過的寵物大雕是不錯的降溫神物,雙翅扇動,比大多數電扇好使。

4. 練冰屬性的武功

有的武功自帶避暑屬性,比如左冷禪(生怕人不知道自己會練避暑的武功,直接寫名字里)修鍊的寒冰真氣,以及玄冥二老的玄冥神掌

(玄冥二老喜歡嘲諷胖子,大家不要學)

一旦修成這種武功,便可以自動調節體溫,度過伏天不再怕。

就算你還沒有練成收發自如的水平,也可以儘力鼓掌,這樣你左右手就都涼了。

5. 交個冰屬性的朋友

自己不會冰系武功,可以結交一位冰屬性的朋友,相當於有了一個移動小冰箱。

《笑傲江湖》里,向問天和令狐沖造訪西湖梅庄的丹青生,令狐沖嘴刁,想喝冰鎮的吐魯番美酒。

丹青生叫來好友黑白子,使一招玄天指,一盆水變成了一盆冰,效率比小冰箱還高。

兩人喝加了冰的美酒,丹青生還問:

「二哥,你是不是摸了哪裡沒洗手,怎麼這冰一股孜然味兒?」

冰屬性的敵人也能拿來利用,比如任我行完全可以用吸星大法,把左冷禪的寒冰真氣吸過來,一口爽到冰。

6. 有個面癱的夥伴

身邊的人不會冰屬性武功,你也別覺得他就沒用。

如果他說話就是冷冰冰的呢?

《倚天屠龍記》當中,明教「五散人」里武功最強的,是「冷麵先生」冷謙(光聽這名字就通體涼快了,同理,可以找名字看著就很冷的女朋友,比如范冰冰、李冰冰)。

這位謙兒哥的愛好是抽煙喝酒燙頭。

這位謙哥為人沉著冷靜、說話冷言冷語。

如果熱得不行,看見他最好說一聲:

「您給大家講個笑話吧。」

(冷麵先生的凝視)

像這種大伏天,最好是冷先生開一個脫口秀。

如果遇到桃谷六仙這樣的,則最好躲得越遠越好——不然你被氣得渾身燥熱、五內俱焚,他們還往你身上撒辣椒面兒。

7. 變成皇帝的大舅子

結交什麼樣的人最萬能?當然是皇帝。如果你跟皇帝還沾親帶故,簡直能上天。

酸梅湯自古就是上好的夏日飲品,清代經御膳房改進,成為宮廷御用飲品。可以說古時候最正宗的酸梅湯,都是紅罐的來自帝王家。

《鹿鼎記》里,韋小寶因為有了康熙爺這麼個大舅哥,能隨便喝到清宮御制的冰鎮酸梅湯。不過公主在裡面放了蒙汗藥,下一分鐘韋小寶就被捆起來了。

(酸梅湯解暑,但喝多了容易出事,想想「酸梅」兩個字的拼音縮寫,火燒藤甲兵可不是鬧著玩的)

8. 有個童顏巨褶的姥姥

大皇帝有酸梅湯,小姥姥有大冰棍兒。

《天龍八部》里,天山童姥愣要把虛竹往皇宮裡送,卻又不是自家皇宮,而是師妹李秋水的西夏皇宮。

送進皇宮,也不送去好地方,偏偏送到了西夏皇宮的冷庫。

然後在裡面教虛竹怎麼做冰棍——天山大板

(姥姥後來覺得「天山大板」這名字太沒氣勢,改叫「生死符」 )

她跟虛竹嘚瑟:三十六洞、七十二島的冷飲生意,都是姥姥一人壟斷!

「虛竹,冰窖涼快不涼快?姥姥厲害不厲害?」

「姥姥自然厲害,可是……小僧其實並不熱啊。」

姥姥一撇嘴,第二天夜裡,給虛竹送了個外賣——公主套餐。

「哼,這回看你還熱不熱?」姥姥是熱了么的負責人。

熱,虛竹小和尚的心呀,都化了。

9. 聽清涼的音樂

「即便我一無所有,至少還有音樂陪著我。」

這不是窮困的地下音樂人的吶喊,這是落魄的令狐沖的福音。

《笑傲江湖》里,令狐沖被懷疑殺死師弟、偷走《紫霞秘笈》,師父師娘猜忌他,小師妹跟胡建人跑了,自己又深受重傷。

正是這個時候,在清涼寧靜的綠竹巷,令狐沖聽見聖姑的琴聲:

「似是朝露暗潤花瓣,曉風低拂柳梢。」

「宛如一股清泉在身上緩緩流過,又緩緩注入了四肢百骸。」

任盈盈《清心普善咒》屬於緩慢溫和降溫型的,需要耐下心來聽,才能達到消熱解暑的效果。

10. 讀涼性的秘籍

聽音樂屬於「精神避暑法」,讀書也是。

當年段譽和木婉清中了春藥,渾身燥熱難當。段譽咬著牙給木婉清念《易經》,愣是把倆人講得冷靜下來。

(所以學霸活該沒女朋友)

經典名著能讓人平心靜氣,有些武林秘籍,則看得人渾身發冷:

《九陰真經》——聽名字就陰森森,手上再摸著幾個人腦袋,就更加清涼無汗了。

《葵花寶典》——「欲練神功,引刀自宮」,伸手往下一摸,心裡瓦涼瓦涼的。

萬幸,這些典籍都已經失傳了。

熊太行

人際關係洞察家,得到 App《關係攻略》專欄作者,《西遊記》深度研究者。前雜誌主編。原創自媒體「就叫熊太行也行」創始人

微博請搜索「就叫熊太行也行」

公號請搜索「就叫熊太行也行」


①農村真的有熱死人的事情發生(城市有沒有我不知道)
②我爸媽說他們小時候夏天還很涼快,所以他們和科學家們一樣相信全球氣候在變暖。
③我小時候農村的河,還是可以游泳的,中午最熱的時候,太陽把河水曬得溫溫的,去河裡泡泡,很爽,我爸爸媽媽都會游泳。
④農村到處都是大樹,我初中的暑假最愛乾的一件事就是拿一個涼席,鋪在大樹下面看我喜歡的書福爾摩斯啦,三國演義啦之類的~(≧▽≦)/~啦啦啦我還是一個好學的好孩子呢
⑤農村的蒲扇真的是有效果的
⑥雖然現在我在大火爐武漢,但是我每天晚上睡覺是不開空調的,開窗,點蚊香,比空調還要舒服,早上起來沖個涼,舒服一天~(≧▽≦)/~啦啦啦
對辣,我的家鄉是豫東平原,冬涼夏暖,答主要是想體驗一下農村生活,可以去我家做客,我們家還是很好客的,~(≧▽≦)/~啦啦啦。
*******************************************************************************************************
當然如果題主要是想問冬天,沒有羽絨服,北方人是怎麼忍下來是,也可以邀請我,我可以讓我爸爸來回答,我鄰居伯伯說,我爸爸小時候,我奶奶不會做衣服,冬天裡光著腳,棉襖用鐵條擰在身上,然後去吃「冰琉璃」(冰琉璃這種東西之後在特別冷的條件下才會出現,我小時候就已經不多見了)~(≧▽≦)/~啦啦啦可能農村人確實有天然buff加成


提問的一定是90後,80後以前的人,夏天的晚上都有一個集體活動,乘涼……


古代沒有空調,怎麼會這麼熱?


《南史》上讚譽某位皇帝(簡文帝?忘了)有儀態的時候,說了一句:暑天也穿著衣服,從不光膀子。其實古人避暑最好的方法大概就是躲在家裡光著膀子吧。

PS:不要把古代想像得多麼涼快。古代也有夏天,古代也有氣候突變,古代也有大城市,人多了一樣熱島效應。再看看古代的通風,看看古代的衣服,能不熱么?看看古代的記載,多少關於暑熱的,甚至烤焦了莊稼烤死了人。要說沒有人的史前時代,那不更涼快?但是很多強壯的動物也是熱死了(參考現在的非洲),看來也沒多涼快。


我的爺爺奶奶,以前住平房現在住小區,夏天熱的要死——但他們連電扇都不開!不熱,手裡拎著扇子,但一天也扇不了幾下。
好說歹說強行安上一空調,您猜怎麼著,還是不開!不熱,就是不熱。
最恐怖的是,涼席都給撤了。。。
很慚愧俺沒這實力,空調溫度高點都一身汗。


其實我直覺告訴我,這跟房屋的結構和環境氣候有關。
古代的房子結構上
以前的房子基本上是採用下面這種三角形屋頂

這種房子跟混凝土房隔熱效果那是天差地別
首先,這種房子層高一般較混凝土房高;
其次,屋頂多為瓦片木板,透氣隔熱(再不濟也是茅草,厚厚一層,你說隔熱不?);相反,混凝土多較密閉,通風透氣性不好;
第三,這種房子一般還有隔層,如下圖

第四,高樓林立,把清風給擋了。

如果有機會,可以去農村體驗下,夏天中午,相臨兩座房子,一老房子一混凝土房,你一進去你就知道。


環境氣候原因方面
氣候變熱,好像上面已經有人回答了,我就不多說;
環境方面,你家空調,他家空調,大家是涼快了,但是能量守恆啊,你給外面的升溫是做出了貢獻了!
還有,特別是城市,人都聚焦在一起,熱島效應,別小看這些人氣,99年我們這裡(南方)大降溫,那年冬天霜凍很厲害,很多果樹(特別是尾部)枯死,第二年農村水果基本絕收,但是縣城街道兩邊的芒果長得還不錯。
再加上路上那麼多車,尾氣放出多少,工廠那麼多…………
聽著喧囂的叫賣聲、喇叭聲,老子從心裡直接就熱起來了…………


作為80後的古人,我可以回答這個問題
小時候是沒有空調的,電風扇都是稀罕物,那時候的生活節奏沒現在快,天氣熱我們有各種法子,比如打赤膊到池塘、小溪泡水,比如吃井水泡過的西瓜,比如到大樹下拿把棕葉扇等風來,比如在室內躺竹床上夏眠,晚上拿個席子就睡在樓頂上


清宮劇里經常有一個情節,夏天皇上和娘娘們覺得熱的時候就派人去冰窖里取出冬天儲存的冰塊,放到一個大的容器里,然後讓宮女太監們站在對面拿著搖扇把冰塊散發出的涼氣扇過去,給主子們納涼。

我一直覺得,這種感覺一定比吹空調爽多了。



講冷笑話


竟然沒人提及最重要的因素:柏油馬路
古代是沒有柏油路的,泥土的地面吸熱效果很好。
而現在的城市裡到處都是柏油路面,不能吸熱,把熱量全反射回來,所以地表溫度比實際溫度要高很多。
另外就是上面有人提到的房屋材料,木材或是泥土的房屋,都比現在混凝土的房子透氣得多。如果不怕麻煩,在屋子裡挖個地窖或深井,都有天然的散熱效果。
再加上古代不像現在這麼熱,一般用蒲扇就解決了。


這個問題嘛,你可以問現在還沒用上空調的人,「你們怎麼還活著?」


這問題修改過啦,所以現在看我的這個回答會覺得有點答非所問啦
~~~~~~
抱拳~~~
非洲人不知道愛斯基摩的兄弟怎麼活下來的,愛斯基摩人也不知道非洲小夥伴要怎麼過日子。
人類在這個星球上繁衍了幾百萬年,不要小瞧其生存能力。
科技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方式,同時也淡化了人類的某些能力。正如我們現在不敢想像古人沒有空調沒有電的日子。
我更擔心50年後有人問:歷史上女性是怎麼做到自然分娩的?


推薦閱讀:

有哪些「無知者無畏」的例子?
沒文化可以有多可怕?
如何看待網路上取消玉林狗肉節的活動?
時差是何時被發現的?
歷史名人都有些什麼軼事、趣事?

TAG:歷史 | 文化 | 自然科學 | 地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