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經歷過哪些思維上的轉變?
你經歷過哪些事情,讓你更換了看問題的角度。或者經歷了哪些事情,對你的性格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又或者經歷了哪些事情讓你改變了原來對其刻板的印象。
例如:開車前後思維的變化;學會泡學思維前後的變化;創業前後思維的變化等。望不吝賜教。
掐指一算,我工作也有8個年頭了,看到這道題,不禁想起了這些年的往事和自己的改變。
年紀大的人愛說教,我還年輕,所以,只是分享。
1,
我家境並不算好,但爸媽從小就疼愛,從不讓我幹活,想吃什麼想玩什麼,也都一一滿足。而他們唯一的期望,就是我的學業,與大部分中國父母一樣。
也許是天生有些小聰明,我還算爭氣,從小到大成績一直很好,但其實,我除了學習,其他的各方面都是空白。這一點,在剛工作的那段時間,給了我很大的打擊。
印象比較深刻的一次,是公司有一個新的項目,上司想讓我去負責。
這是個很難得的機會,用同事的話說,為了得到這個項目,他願意被睡。這沒什麼,關鍵是上司是男的,而他,也是男的。
由此可見,這項目是有多誘人了。
但由於這是我完全沒接觸過的東西,所以心裡不禁發怵,猶豫了半天,最終推脫掉了。
上司對我非常失望,然後這個項目就交給了其他的同事。
其實那個同事也對這個項目一無所知,但他邊學邊做,不停的請教別人,找人幫忙,後來這項目就真被他做成了,他的能力也因此得到了極大的提升,之後不斷被重用,眼瞅著就是迎娶白富美,走上人間巔峰的節奏。
後來有一次吃飯,上司語重心長的跟我說:
「你想什麼事都準備妥當了再去做,哪有這種好事,你還以為你在學校啊,準備一個學期再來考試,門都沒有。
誰是一開始就什麼都會的,都是邊做邊學的,根本就沒有時間給你準備,機會是不等人的。你不懂可以去問別人,你可以找人幫你,你看那誰不就到處找人幫忙嗎,你悶在那裡糾結是不行的。」
原文記不太清楚了,意思大致如此。這番話給了我很大的啟發,甚至可以說是顛覆性的。
在這之後,我開始嘗試著去硬著頭皮接下一些自己不太熟的業務,邊學邊做,不懂的,就找人請教。
雖然一開始做的並不好,甚至有些項目還搞砸了,但這過程中,我的能力得到了肉眼看得見的提升,各方面都得到了極大的成長。
這就是我的第一個思維轉變:
永遠不要等著準備好了再去做,機會是不等人的,邊學邊做才是最快的成長方法。
2,
在我工作第二個年頭的時候,我開始對未來感到迷茫。
其實據我所知,大多數人在工作一兩年的時候,都會開始迷茫。
我是一個很容易多想的人,只要一有時間,就在那裡思考。我甚至覺得,中國未來在世界的哲學地位,妥了,因為有我。
從上句話你也許能感覺得出來,沒錯,我走火入魔了。
那是一個霧霾很重的上午,擠在地鐵里胸口發堵,結果還是遲到了,為了趕時間,路上摔了一跤,到了公司還給小頭頭批了兩句,還真他媽的天時地利人不和了。
借著一股子未冷的血氣,不待明月,也等不及明天,一咬牙就遞交了辭呈,然後閑賦在家,整天打座冥想,害老媽以為我入了邪教。
楊絳有一句話很有名,她說你的問題就是書讀太少卻想的太多。
這也是我的問題。
我讀書確實不多,學生時期天天研究學業,沒什麼時間讀課外書。另外,我閱歷也不多,年齡也不夠,但又非常迷茫,所以只能局限在很小的範圍內一直在那裡想啊想啊想。
想來想去,想不出去。
就好像一隻井底的青蛙,一直在思考外面的世界一樣。
壞處是很多的。
第一,非常耽誤時間,加劇了我的拖延症。
第二,非常消耗精力,坐辦公室一天,什麼活沒幹,但到家就累癱了。
第三,由於知識太少,見識太少,想的東西完全沒有質量,沒產出任何有用的東西來。
但我意識到這個問題,已經是四年之後了。
以前我以為只要在那想,就能想清楚。後來隨著閱歷增多,年齡漸長,慢慢的就發現,很多以前想不明白的,其實不需要想,你看見了,就懂了。
現在,我已經很少去想那些沒什麼意義的東西了。確定好自己的目標,然後多做事,多看書。想不明白的,就不再去想,就算想,也不要停下來想,要邊做邊想,邊讀邊想,這樣才是高質量的思考。
這就是我的第二個思維轉變:
你的問題就在於讀書太少而想的太多,永遠不要在無意義的思考上耗費太多時間,多讀書,多行動,只有在知識和閱歷增長之後,你的思考才會更有價值。
3,
有一段時間,我很不平衡。
我的工作很辛苦,難度也高,但賺的錢卻不如一些沒我辛苦的同學。
有一天,我家裡電線壞了,就打電話找來維修師傅。那次壞的很嚴重,電線抽不出來,要重新打洞鋪線才行,反正兩個維修師傅忙活了很久,最後加上新的電線之類的材料錢,以及兩個人忙活了半天的工錢,也才一共200。
他們比我更辛苦,而且也並不是完全沒有技術含量,但賺的錢卻比我少太多。
這時我忽然想明白,你賺錢的多少,與你的勞動強度,技能水平,有關係,但都不大。
關鍵在於你的不可替代性,以及你所在的平台,你的行業。
我有年薪百萬的投行朋友,也有年薪40~50萬的程序員朋友,也有年薪10萬的傳統行業朋友,他們都是高材生,精英,也都非常努力,但收入卻天差地別。
這就是行業的區別!
選對行業非常重要。當然,工作的意義並非收入一個衡量維度,但收入始終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維度,而且在一個新興的,有朝氣的,精英聚集的行業,從哪方面來說,都會是更好的選擇。
另外,提升自己的不可替代性也非常重要。
如果你的工作分分鐘可以被一個實習生替代,那老闆為什麼要給你那麼高的薪水?
只有你變得不可替代了,你的議價能力才能提高。
不可替代性其實包括很多,一種是你業務水平的提升,一種是你是複合型人才,另外一種是積累人脈。
提高業務水平很容易理解,就是不斷提升你的專業水準。
而複合型,則指的是,能夠將兩種或多種不同的技能進行融合,從而產生新的技能。
舉個簡單的例子,比如你擁有較強的寫作能力,同時又對電影非常有研究,那你就可以去寫影評,在知乎、豆瓣、微信公眾號發表,很容易就成為所謂大V。
具體如何組合,哪些可以組合,大家可以結合自己的優勢去思考,總之,不同技能的融合,可以讓你變得獨特,且不可替代。
另外,人脈也是一種稀缺資源。
比如,你與某個人認識,但並不算多深厚的交情,但要談合作的話,和他完全不熟的人相比,還是有著很大區別的,他更願意相信你,且可能會給更優惠的條件。
很多時候,我們身處在一個行業內,會覺得很多東西都是理所當然的,並不是那麼寶貴。但要知道,行業外的人,想要找到合適的人辦事,經常是求告無門的。
當你在一個行業足夠久了,你的行業人脈將變得不可替代。尤其是一些管理崗位,大部分的工作都需要協作,需要你去調動資源,而只有掌握了人脈的人,才能做成這種事,這不是一個實習生可以替代的了的。
這裡,我的建議是,三種都需要兼顧,不能只悶頭髮展一種。不要有太大的短板,否則在未來,你很容易因市場或政策的改動而變得被動。
這就是我的第三個思維轉變:
你的賺錢能力與你的專業水平及勞動強度關係不大,更重要的是你所在的行業、平台和你的不可替代性。想要在職場中獲得更好的發展,想要賺更多的錢,只有去提高自己的不可替代性,這也是應對未來市場、政策變數的唯一方法。
***
開了個公眾號,有關職場和成長的文章會首發在公號里,歡迎關注。
給懶一點的朋友設一個傳送門,我的第二個回答:
哪些道理是你踏入社會才明白的? - 血公子的回答 - 知乎
http://weixin.qq.com/r/HUQRCTLE4G_frXZq9xEP (二維碼自動識別)
我今年41歲了,古人說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不敢妄稱「不惑」。職業生涯幾經起落,最終走上了創業的道理。家有兩個調皮的女兒。成家立業的立算是做到了。
這裡的「立」,我的理解,並不是指事業或者家庭,而是一種承擔責任的能力。
這種能力,並不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就能獲得,它需要你轉變自己的思維模式,去不斷挑戰自己,訓練自己,最終才能得到真正的成長。
你問我:你經歷過哪些思維上的轉變?
一個讓我獲益良多的改變是:
我意識到,很多時候我們停止成長,是因為一時的成績讓我們驕傲和固執,使得我們不再去探索更多可能性。只有懷著空杯心態,我們才能獲得更多的成長。
這裡,我想講講自己的故事。
剛畢業那會兒,由於很想做市場營銷,所以辭去了收入更高的記者的工作,去做了最底層的銷售代表。
由於什麼都不懂,所以一切對我來說都是困難的。但同時,一切對我來說,又是新鮮的。
譬如,有一次批發客戶「發難」,說半年前進的一批衛生巾的背膠粘不牢,要退貨。按照規定,半年前的產品是不能做退貨處理的。好說歹說,客戶就是堅持要退。
那時候我不知道該怎麼辦,就去請教了一些經驗更豐富的「老」銷售,但他們也說這事也沒有太多很好的辦法,說要不就退了唄。
但作為初生牛犢的我,並不覺得有什麼事是不可能的,一定有解決的辦法。
可能是比較楞的緣故,最後我決定親自試驗這批衛生巾,身為大老爺們的我把一片衛生巾貼在自己的內褲上,之後一天走街串巷,下班後還打了一場籃球,並沒有出現脫膠現象。第二天和顏悅色地跟批發商說,大姐這批衛生巾我親測過,粘得很牢。批發商又好笑又好氣,也就不再提退貨的事了。
功不唐捐,半年後,我成了正式員工,之後,更是成功轉崗,到了品牌部門。
但是,當我在公司呆了幾年之後,在不知不覺中,變成了當初請教的那些「老員工」那樣。
雖然業務能力得到了很大提升,但思維模式得到了固化,做事更多的開始依賴過往的「經驗」,而不去思考它的其他可能性。
我再也沒有像當初那樣,把衛生巾貼自己內褲上,跑一天試驗它到底粘不粘的牢。
換言之,我封閉了自己成長的邊界,停止了進一步的成長。
有一次,我接到了一個非常棘手的項目,出於經驗,我判斷很多地方是不可能做到的,所以當時就在反駁,一條條說明,哪些地方是不可能的,因為什麼什麼。
的確,在業務水平方面,我是當時全組最強的,所以當我聽到一些不太合理的要求,我都是嗤之以鼻的,覺得領導很外行,很傻比,一定要反駁。
但那時候新進來的幾個新人,卻一直在努力思考,嘗試著各種可能性。
後來,我就沒管了,跟進了其他的項目,並覺得那幾個新人都是在做無用功。幾天之後,我驚訝的發現,那幾個實習生做出了我以前從沒想過的方案,而且所有問題都得到了巧妙的解決。
我十分震驚,並且羞愧。
我震驚於他們的成功,我羞愧於我的輕慢。看到他們,我彷彿看到了當年的自己。
「我以前不也是那樣的嗎?怎麼現在變成了這副模樣。」
痛定思痛,我開始有意識的讓自己不再去輕易說「不可能」,我收掉了自己的傲慢,而是積極探索一切可能性。
之後的幾年,我的成長速度非常快,而且開始領悟到工作的真諦——
工作並不是生活的對立面,它是生活的一部分,不能享受工作的人,也無法真正享受生活。
沒有思想上的轉變,我之後也不會幾次離開較高的職位、選擇在新的崗位、公司從零做起(這些經歷可以寫一篇新的回答了,敬請期待)。
在2015年離開寶潔前,我曾任年薪百萬的市場總監職務,負責過幾十億年銷售額的國民洗髮水品牌的營銷工作。之後我還是走上了創立自己的氨基酸洗髮水品牌的道路。我們這個月剛完成了數千萬的A輪融資,天貓雙十一也做到了美髮護髮類目的第11名。妄論成功現在還太早,這在資本寒冬的當下也算是不容易了。
現在,我有了自己的公司和一起奮鬥的小夥伴們。我能看到像當初剛工作時的我那麼拼的,但也能看到像工作了幾年以後的我的那種年輕人,我能看到他眼神里對工作的痛苦和煎熬。
每當這個時候,我就會跟他講我的故事,告訴他,我也是這麼過來的。做為公司的創始人,我最希望看到小夥伴眼裡閃著的光芒。41歲的我還充滿著激情和夢想呢。20多歲的人不要跟我說你已經沒有激情和學習的動力了。
Stay hungry and stay foolish!
最後,我想啰嗦幾句提一些具體的建議:
1,不要輕易說不:工作、生活中遇到問題,不要輕易放棄,不要輕易說「不可能」,而是積極去思考它的可能性。這裡面,蘊含著寶貴的成長機會。
2,不要輕易跳槽:工作里遇到問題,往往可能是你自己的問題,雖然跳槽之後,你因為新的環境,一開始會打開自己的邊界,積極學習,但一旦熟悉了業務模式後,你又會變成那個故步自封的人,新的問題又會接踵而來。所以不要輕易跳槽,而是去想自己的問題在哪裡。
3,不要天天熬夜:熬夜並不意味著工作時間的增多,它只能讓你的工作效率下降。而且年輕的時候覺得熬夜沒什麼,但要知道,你25歲要是繼續熬夜,熬到30歲,很大可能你會變禿。
4,不要忽略家人:家人比任何事情都重要,25歲以後往往會因為工作繁忙,很少有時間能與自己的家人在一起。但你至少需要多去和他們溝通,聊聊自己的生活,不要多年以後去悲嘆「子欲養而親不待」,後悔自己年輕的時候什麼都沒做。
六子拿著碗,盛著血肉模糊的一團東西向圍觀的民眾高聲喊:「看見了嗎,看見了嗎,是不是只有一碗?是不是只有一碗!?」
沒有人關心他到底吃了幾碗粉,圍觀眾對那團東西到底代表幾碗粉並沒有興趣。六子雖然還在聲嘶力竭地辯白,人卻已經走光了。
清白,是非,本身就不重要,對於那些圍觀的人,戲才重要。
1. 拒絕被潛意識牽著鼻子走
我曾酷愛盲目下載別人推薦的資料,卻極少考慮這些資料是否匹配自己的手頭任務,知識水準,學習風格。結果呢?結果往往是費時尋找並下載了一堆無效資料,並因此自責和受挫。
為什麼我曾如此盲目?罪魁禍首是我的潛意識。什麼是潛意識?潛意識與我們的行為有何關係?讓我用一個冰山的類比來解答。
在海面上觀察一座冰山時,我們往往只能看到冰山一角,而看不到水下的冰山主體。我們的意識系統,也有類似的結構:我們能感知到,能干預的部分很小,從比例上來說,可能比圖中水上冰山的整體佔比小得多。而潛意識,也就是我們感知不到的,無法干預的意識,卻在意識整體中佔比很大。
潛意識是混亂複雜又充滿偏見的,可它卻常常主導我們的決策:社交措辭,觀影選擇,消費方式,往往決定者都是我們的潛意識。
許多時候,我們在社交、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往往禍起自己的潛意識。好可怕。
為了避免這些挫折,我學著自己觀察自己,學著去了解自己行為背後的誘因和動機。為了洞悉這些誘因和動機,我開始學習心理學,看了包括 Psychology and Life 和 How to Think Straight About Psychology 在內的心理學名著(後者更偏科學方法論)。
有了心理學的幫助,我漸漸能理解自己一些行為背後的誘因和動機。比如,我之所以盲目地下載他人推薦的資料,誘因和動機可能是:
a. 盲從權威:認為牛人推薦的資料就一定好,就一定適合自己。
b. 錯失恐懼:又叫 FoMo ,全稱是 Fear of Missing out 。
FoMo 的本質是害怕錯過。當我們看到別人,尤其是圈內人,都在做一件事(下載某些資料),我們卻不在做時,就會害怕。
c. 認知失調:在當時,我潛意識裡覺得自己特上進,可實際上我卻很懶,因此我很焦慮。為了緩解焦慮,我就會做些輕鬆的偽工作,比如下載學習資料。
在我了解自身行為的動機和誘因後,潛意識就愈發難牽著我的鼻子走了。看來,常常自我監控,自我觀察,還是有必要的。
神作《哥德爾、艾舍爾、巴赫 (GEB) 》的作者,Douglas Hofstadter 教授,更是善於自我觀察。這項能力還使他得以開啟『極速學習模式』。這個模式的核心是『類比法』,也是我受他啟發後堅持使用的一個高效學習法。詳細介紹請看下文(整理自 Hofstadter 教授在斯坦福大學的一場講座)。
2. 用『類比法』撬動極速學習模式
先提個問題:如果大家花5小時讀完1篇專業課文獻,大家期待怎樣的學習成果?
我猜常見答案有:
a. 理解所學內容:往往,僅僅學得爽是不夠的,因為學得爽有可能是『學習的幻覺』—— 學得爽不代表理解。我們在初高中時可能有過這種學習的幻覺。上數學課時,聽老師優雅地講解某個數學概念時,會覺得自己理解了該概念,也因此產生愉悅感。
但如果下課後,同桌央求我們解釋那個概念時,我們很可能會語塞,或者只能含糊地講解一遍。
科學家早就注意到這種『學習的幻覺』。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費曼教授,就針對這種幻覺,提出了一個解決方案——費曼學習法:即,要確保理解某個概念,就要確保自己能流利正確地向他人講解這個概念。不過,這個方法在知乎已經很流行了,我就不再贅述。
b. 記得牢:這個訴求很常見。畢竟,如果我們鑽研了某個概念,或研讀了一本書,過幾天記不起太多內容,肯定會有挫敗感。
c. 能直接應用:比如學了某條英語語法,那最好能在說和寫時也避免在犯此語法錯誤。
d. 能跨界應用:在場景1里,在學科1中,也能應用自如應用在場景2里和學科2中所學。這種跨界應用是創新之源。
的確,這些都是常見學習訴求。在『學習方法盲』時期,我只能對學習上的挫折忍氣吞聲,因為我連問題在哪都不知道。後來,我開始鑽研學習方法:我讀了 MIT 教授 Seymour Papert 的很多書,讀了認知心理學家 Steven Pinker 的很多文章。終於,我能識別常見的學習問題,也能有針對地逐一解決。
之後,我繼續在業餘時間鑽研學習方法,我發現幾個學神,如 GEB 的作者 Douglas Hofstadter 教授、物理學大師 Albert Einstein 和創業家 Elon Musk ,都鍾愛一個學習技巧——『類比學習法』。於是,我也開始深度挖掘和錘鍊這個技巧。我驚喜地發現,這個技巧能同時滿足上文提到的4大學習訴求。
Douglas Hofstadter 教授在斯坦福大學的校長課堂中就釋放過『類比學習法』的驚人力量。以下,我為大家精編了這節課,以節約大家的學習時間:
a. 類比是什麼?
類比是我們大腦中感知到的『事物1』和『事物2』的本質共同點。
b. 類比在我們腦海中閃現,並轉瞬即逝。
Hofstadter 教授分享了一個軼事。有次,在飛機上,他讀到一艘船(下圖中的 A.C.)為了避開颶風(下圖中的 H.H.),而選擇改道的故事。
飛機落地後,Hofstadter 教授(下圖中的D.H.)下了飛機,在走廊里遇到一位拉著行李箱(圖中的S)的女士(圖中的W)。此時,他靈光一現:嘿!我就是那艘船,而那個拉著行李箱的女士就是颶風,為了避開她,我只好繞道而行了。
這件事就是個類比的好例子。不過 Hofstadter 教授表示,類比在我們腦海中往往是轉瞬即逝,很少人能及時有意識地捕捉到它,更別提記錄下它了。所以,捕捉並記錄類比,是稀缺技能。
c. 類比的實用價值
Hofstadter 教授接著分析了類比的實用價值。他向聽眾展示了一張照片,照片里有他家農場中的一棵樹。由於陽光被樹枝樹葉擋住了,大樹下也有了影子。
然後,他展示了另外一張照片——同樣是一顆樹和樹下一塊漆黑的東西。但是,這張照片攝於某年冬某陰天,樹下沒有陰影才對。那這漆黑的東西,到底是什麼呢?
答案是,那塊黑漆漆的區域里都是土壤。由於樹枝樹葉擋著,雪花落不到這塊區域,所以在照片里,此區域在皚皚白雪的映襯下顯得深黑。所以,我們也可以認為,此區域是『冬雪陰天』里的樹影。
之後,Hofstadter 教授提到了樹影在地理科學中的類比:雨影效應 (rain shadow effect) 。
雨影效應是一種較為常見的地理現象。如下圖所示,由於雨影效應,山的迎風坡多雨,而背風坡少雨乾燥。這是因為山脈阻隔暖濕氣流,把水汽集中在迎風坡,水汽聚集併到達一定強度時,就會下雨,同時背風坡常年不能接受水汽,以至於蒸發量相對更大,使土壤相對乾旱。
比如,美國的俄勒岡州就由於雨影效應,出現了以下的地貌奇景。
最後,Hofstadter 教授談到一個關於挪威氣候的例子。某天,他遇到了挪威某大學的一個教授。寒暄時,他說,你們挪威很冷吧。對方說,不都是,我來自北挪威,那裡不是很冷,南挪威才很冷。
Hofstadter 教授很詫異,問到:啊,這是為什麼?
挪威教授給出了答案:北挪威的氣候受墨西哥灣暖流 (gulf stream) 影響,比南挪威要溫暖,後者由於受英國阻擋,無法享受墨西哥灣暖流帶來的升溫效應。
那一瞬間,Hofstadter 教授有了靈感:如果墨西哥灣暖流是陽光,那英國就是樹,而寒冷的南挪威就是樹影,就是「陽光」照不到的地方。
這就是類比,這就是類比之於學習的積極影響:更透徹的理解、更牢固的記憶、更快速的直接應用、更多跨界應用的可能。
3. 更進一步:讓深度思考成為習慣
我思維上還有一大改變——擁抱深度思考,不再畏懼,也不再抵觸。我養成的其中一種深度思考習慣與今天的主題息息相關:每當我理解了一個比較重要的知識點後,我都會拷問自己,這個知識點到底與我之前所學的內容有何關聯?我能否建立起一個新的類比?
這些問題的答案,能滋養我的思維之樹:新知就如有魔法的樹葉,在它專屬的『類比枝幹』上茁壯又穩固地生長。
當然,不斷拷問自己,尤其是在剛領悟新知,還來不及享受多巴胺的犒賞,就拷問自己,是很惱人的。同時,我們還會有恐懼,因為不是每個拷問都會有答案的。
那些懸而未決的問題,會讓天生渴望心理閉合 (closure) 的我們不適和不安。這些趨利避害的心理機制,正是我們人類的生物局限。但人類之所以偉大,正是因為我們能一次次超越這些局限。
深度思考讓穴居人發明了工具,讓中國人建了長城,讓埃及人造了金字塔。數學、科學、歷史,追尋著大爆炸的開天闢地和不斷膨脹的時空軌跡,我們不斷探秘,不斷解密。
祝大家學習快樂。
你被身邊的人嘲諷是因為你和他還在同一個階級。
這事發生在我準備考研之後,我是一個普通的二本,準備考研,A聽說我要考北郵之後,平時有時沒事嘲諷我一句:「就你這樣的還想考北郵,考本校吧!」一開始我著實生氣,心裡想一定考上讓你閉嘴。可是後來有一天我突然想通了,我想考北郵不就是為了離這樣的人遠一點么?他為什麼不對專業第一說這種話?因為學霸用了三年的時間和他拉開了差距,已經和他不是一個階層的了,所以他不嘲諷學霸。
窮人不會嫉妒馬雲比他有錢,只會嫉妒比他富有一點的窮人。
或許等我考上北郵,也會有北郵的朋友說我:「就你這樣的還想去清華讀博呢,讀本校吧!」等我去了清華,:「就你這樣的還想去劍橋讀書呢?就在本校讀吧!」
當我自己的能力高了,身邊的人階層自然就換了。當有人嘲諷你的時候,多半,你還和他處於一個階級,當你超過他時,他就再也沒資格嘲諷你了。
同時我也想清楚另一個道理,當你在嘲諷別人時,也就是在嘲諷你自己。
有些人的墮落是自願的,不是被人強迫,
而我們眼中的墮落,是他生命的意義。
我第一次在酒吧見到小太妹們的時候,我已經上大學了。像下面這樣子的:
雖然初中高中我身邊也有同學去混社會的,有的享有極高的聲譽,在一個小城市的同齡人中有號召力,有名氣,處處是他們的傳說,我初中班上也有幾個女生不愛學習了,不服從父母管教或者是沒有父母管教,流浪到社會上,跟這些人混在了一起。我那時候就喜歡打籃球啊,看足球比賽啊,心思雖然不在學習上,也沒有被同齡人那些所謂的混得很好的「雜皮」裹挾和影響。我那時候看到初一跟我一起進校的女同學,初三就輟學了跟那些社會大哥一起混,還感到暗自竊喜,還好自己沒有跟她們一樣被拉下水。
上大學後,開支陡增,為了賺錢,我就去酒吧做兼職,上班的第一天我就看到附近中學的「街娃」過來玩,看穿著打扮以及消費能力不是富二代,就是一般家庭的孩子。那天我有了一點觸動,這些妹妹才十多歲怎麼就出來混了呢?酒吧耍完了,第二天不上課的嗎?我那時候開始有了點菩薩心情,為她們感到不值。
接下來的日子裡,在酒吧認識的人越來越多,聽到的消息肯定也是越來越多。這些來玩的小太妹不是性工作者,很多都是在校學生,有很多原因讓她們來到這些不應該她們那個年紀來的場所。有的人是厭學,找刺激;有的人是跟父母關係不好,叛逆;有的人是被朋友一起拉下水的,結果一發不可收拾,玩上癮了。
青春期的我們沒有很強的自制力,虛榮心也強,學習不好,家庭不好,長相不好,你總得有什麼東西比人家好吧?她們中的其中一些人就跟人比誰壞咯。比誰兄弟多,姐妹多,打架的時候比人多,自以為認了幾個哥哥就耀武揚威的,那吃相很難看。
「我抽煙,我喝酒,我泡吧,我紋身,但是我是一個好姑娘」
這是她們某些人的QQ簽名。
小太妹是我對在社會上混的那群:12到20歲,不上學,不工作,愛打架,天天跟人混吃混喝的女性的一個統稱。最開始在酒吧接觸到這些人的時候,我是一種憐憫的心態,會想到他們父母的痛苦和這些人的前程被毀了,我還動過勸她們中的某些人回去上學的念頭。我也不知道我當時怎麼就那麼聖母心。
我工作的酒吧是完全禁毒的,如果被查到,一定會被封禁一段時間,旁邊派出所的熟人也會經常來給我們提醒,叫我們不要涉毒。有一次晚上很早,才九點就來了一群人,他們要了一個大卡座,其中幾個癱坐在沙發上,抱著枕頭睡意萌生。帶頭的要求我們DJ把慢搖音樂換成嗨爆的歌,由於是群老客戶,經理就同意了他們的要求。音樂一響起,他們中的好幾個開始搖頭了,跟平時的跳舞不一樣,他們忘我,盡情甩頭,根據經驗判斷,經理說他們嗑藥了,要我和另外一個工作人員去跟帶頭的確認他們是否有帶葯。
我們上前把帶頭的拉到一邊,說了我們的難處,他說他們在賓館嗨了過來的,身上沒有,不會給我們帶來麻煩,只是找我們這個地方宣洩一下,我再三給他強調千萬不能帶葯,他叫我放一百個心。我注意到他們這個卡座上的幾個女孩最多只有十五六歲,我不禁唏噓,感嘆人生無常,好端端的學生妹就這麼走入了歧途。這些妹妹是沒有工資的,只要給她們吃,給她們住,有時候給點葯吃,有時候發點零花錢,然後她發生了矛盾,你叫手下的二哥去幫忙處理一下,就會跟你睡。這樣子的少女,我見了太多太多了,多到麻木。
去年春節期間,我幫老家的一個酒吧招過酒托,我在網上發布招聘信息之後,高額的薪酬吸引來了很大一批有點質量的十五六七八歲的的妹兒。她們很多是老家職高衛校或者是其他中學的在校生,還有一些是輟學的少女。她們沒有基礎工資,每晚在酒吧充當小蜜蜂,不陪酒,如果有人過來在她們這桌消費,有百分之二十六的提成。很多都是一個同學拉一個同學來應聘,我也問過一些妹兒為什麼要來做這個,她說看到宿舍的女同學周末有人來接,還是豪車,自從去了酒吧有了更多的零花錢,可以買很多漂亮的新衣服,高檔的化妝品,我難免心動。反正我成績也不好,也不指望讀書這條路,反正有免費的酒喝,還有錢賺,還可以認識一些人,有什麼不好的呢?
沒有意志力和信仰的人遲早會墮落。
而所有的墮落幾乎不是一步到位的,惡魔的種子總是在你心中慢慢發芽。
也就是那時候開始,我對所有出來混的,被人騙的小姑娘不再抱有任何同情,也許那就是她們想要的快樂呢?的確我思維轉變了,不再憐憫任何一個出來混的小太妹。她們發生糾紛,我看過很多次,一般不會用刀,拿酒瓶子啊,板凳砸啊,七八個女的圍著另外一個或者兩個女的,在酒吧外面的大馬路上拳打腳踢,我也是見過的。你不覺得這些人可憐了,你覺得她們可恨,哪怕第一步往往是被人誘騙出來,但是誰也沒有逼過她,走上這條路,純粹是咎由自取。我也知道很多小女孩是一些社會人士的情人,不用情人這個詞語,也可以直接用性奴,最開始的時候,我還會考慮到一個十多歲的小女孩被那麼多人蹂躪,真是可憐,後來覺得她們是自作自受。
你們可以腦補一下唐慧的女兒!她媽叫她不要賣了,她堅決要賣,連她媽都勸阻不了,我們可以嗎?除非我們是菩薩,可是我們是凡人.
我有一個遠房堂妹,比我小兩歲,從小到大沒有說過五句話,只知道她的名字,過年的時候會在一個家族的聚會上一起吃飯。我大二的時候,回到家裡,媽媽突然給我說,千萬不要和那個堂妹聯繫喲,她得了艾滋病,找你借錢的話,你千萬不要給錢。
原來,我那個堂妹十四歲進去混社會,認識了一些不三不四的人,後來被一個黑老大包了,黑老大吸毒,海洛因,她也跟著吸,後來不知道怎麼染上艾滋病了。我後來沒有見過她,但是跟她爸媽一起參加過家族裡面的人的婚禮壽宴,她父母抬不起頭來,難以面對這個殘酷的事實。她的父母是菜販子,只是做得比較大的菜販子,有自己固定的攤位,起早摸黑供她吃供她穿,女兒卻走上了這樣的路,怎麼能讓他們不心痛嘛?但是我們家族的人還算比較克制的,從來沒有去問過他們女兒的事兒。
我後來從其他的朋友那裡倒是了解到,他跟的黑老大吸毒過多,死了,她還活著,但是不知道她在做什麼。我害怕的是她去賣,把病毒傳染給她人,希望她不要吧,為下輩子積德。
我初中班上的女孩子,剛進初一的時候大家都差不多單純,過了初一,大家的價值觀開始發生了變化。有的女孩子把學習看的最重,有的更看重偶像明星,有的注重穿著打扮,而還有一些人崇尚社會上的暴力,覺得所謂的社會大哥能給她們明天。她們開始逃課,開始泡吧,開始發生性關係,甚至開始吸毒。同樣的一個班出來,有的女生現在美國讀博士,有的女生黑得不能再黑了,還有些進過雞圈兒。不得不說,家庭教育確實太關鍵了。
我沒有研究過問題少女以及問題少男的問題,只是最近在場子里又看了大量的少年男女過來玩,玩得還很嗨,有沒有聚眾YL,或者嗑藥,我不知道,我只知道這些小姑娘只有十四五歲。我想到了寫下這些東西給高中生們看一看,特別是那些搖擺不定的意志不堅定的初中生,高中生,你們不要被拖下水了。如果你覺得跟社會大哥混很有前途,當我上面的字不存在吧,我不試圖喚醒每一個人,如果有人恰好覺得有幫助,我會非常欣慰。
其實作為我個人來說,越多的客戶來玩我越開心,畢竟大家都不太討厭錢這個東西,但是看到一些本該求學的小妹妹被人誘騙或者是裹挾著出來玩,我個人是不建議的,但是呢?來都來了,我就給你們好好安排吧。我不再會去勸阻任何已經黑了的人了,不過那些白著的青少年,快搖搖欲墜的時候,我還是願意拉你一把的。
青春期,我們叛逆,我們瘋狂,我們渴望著新鮮,世界上的一切新鮮事物對我們太有吸引力了,有些人會迷戀網路遊戲,有些人會迷戀酒吧,有些人會迷戀美女的翹臀,但是呢?最後那些大多數在社會上走上雲端的人,青春期最為迷戀的東西大概就是無窮無盡的知識了。說句不好聽點的,在大家讀書的年紀你去酒吧歌舞昇平,那些埋頭讀書,功成名就的同學們,未來再來酒吧揮金如土的時候,你可能是酒吧的保安,也可能是酒吧的清潔阿姨。我只是一個DJ!
掩埋在陽光底下有太多的黑暗,而我可以恰好看到這些黑暗,你們無法想像有些青春期的女孩子墮落成了什麼樣子,親自接觸了,很恐怖,不是我戴有色眼鏡,我奉勸各位遠離,一旦纏上了你,你可開始倒霉了。學會辨別人吧,不要一有美女來找你喝酒搭訕,你就覺得是因為自己玉樹臨風貌似潘安的氣質吸引了對方,她不過是受人擺布,來套你的錢而已。
壞這個字,從來都不曾分性別。
我們也不是佛祖,沒有辦法普渡他人,
我也沒有能力拯救任何一個墮落的人
我只能拯救我自己,畢竟我要吃飯
不再憐憫問題少女不是因為我不夠善良
只是我真的無能為力,那不是我的職責範圍
我選擇視而不見,眼不見,心不煩
老師從小那麼苦口婆心教育我們不要亂來
但是總有人會走入歧途
勸阻是無效的,我不再勸阻,
愛就一個字,我只說一次
聽不聽是你的事.
很多年前剛出來的時候,儘管一無所有,但我常會做一個衣錦還鄉的夢。
那時每天擰完幾百個一分錢一個的螺絲後,我躺在亂糟糟的工廠宿舍里,常常暢想自己闖出一番事業,賺到一筆大錢,用漂亮的跑車載一個漂亮的姑娘回家見父母,讓那些壓根跟我沒什麼關係的人對我投來艷羨和欽佩的目光。
那幾年我覺得自己是在拼搏、上進,但我的性格卻在不知不覺中變得暴戾,為人處世透著令人難堪的傲慢,什麼都不會,但什麼都看不起。而被別人看不起時,我又想,總有一天,總有一天,我會讓這所有的俯視都變成仰視。
如此浪蕩了幾年後,隨著現實一天天向自己迫近,落在身上的冷眼越來越多,那個暢想的未來更是已經成了不中大樂透就無法實現的幻夢。
那時我剛二十歲,按理說並不大,處於一個可以直接打電話問父母要錢的年紀。但想想自己出來五年了,一千多日日夜夜了,可依然兩手空空,沒有任何可以拿得出手的成績。每年出來時什麼樣,回去時還是什麼樣,而在可預見的未來,這個事實也看不到任何變化的跡象。
這讓我莫名恐慌起來。
人一恐慌,就會想方設法做一些事來證明自己的能力和存在。而一個人需要想方設法去證明自己的存在時,那折騰出來的事,肯定不會太好看。幾乎把生活全搞砸了以後,我意識到了自己的心態出現了某種偏差。
我開始想,為什麼我會如此期望他人艷羨的目光,又會如此怯於向他人真心的表露自己的艷羨?
我所期望的衣錦還鄉,到底是想讓操勞半生的父母過上日子,以一己之力庇佑家族裡的孩子,還是僅僅是要站得足夠高,讓曾出現在我生活里的那些人仰視我、懼怕我、縱使恨我也要在表面上裝出尊重我的樣子?
假如成功是為了讓別人向自己投來的目光發生改變,那這成功,到底是我的,還是別人的?
我毫不諱言自己討厭那些有了點成就就不說人話,不辦人事,把皮帶頭掛在屌上,連路都不好好走的人。可假如我混出了點名堂,在手中握有世俗資源的情況下,以我當時的心境,我首先會做的肯定也是不說人話,不辦人事,拚命去折騰,去把自己的能力展示給每一個人看。
我讀高中時,身邊很多男同學都在看網路小說,我看過一本,然後就覺得沒什麼勁,畢竟那時的我是不需要意淫的,那時的我觸目可及,方圓十里,壓根就沒有能讓我生出比較之心的人。但走向社會後,我突然無比渴望成功,而那時成功的吸引力於我而言,跟那些網路小說是一樣的,就是想感受那種天上地下,唯我獨尊的感覺,就是想讓別人求我、畏懼我、對我戰戰兢兢。
更要命的是,我還把這種心態當作熱血。把那些輕視自己的人,當成惡龍。不考慮意義,不考慮父母,不考慮真正的幸福,就是想在有生之年,讓人仰視自己。
幾乎每個哥們比二十歲左右的時候都做過一個站在落地窗前,俯視燈火人間的夢。但幾乎沒有任何哥們想過,落地窗之所以迷人,到底是因為它本身迷人,還是透過它去俯視的那個動作迷人。
很小的時候,撿到沒滅的煙頭我就會去燙螞蟻,拿到一把刀就想去砍樹,摸到一把鋤頭就想去挖坑、除草,而當我手裡什麼都沒拿的時候,我對螞蟻和樹以及大地都不感興趣。
長大後當然不會再去做那些幼稚的事情,但心底的殘忍和有了機會就會給人帶去傷害的本能,我知道,它們一直都在。我們大多數人之所以渴望的成功,不過是追求那個煙頭、那把刀、那把鋤頭。我們痛恨自己變成那隻被燙的螞蟻,但一旦有了機會,我們一點也不介意拿起煙頭,去燙別人。
我倒不是反對成功,反對勵志,而是在迷茫和墮落之後,我意識到自己過去追求的並不是成功本身,倒更像是追求某種可以肆意處置他人的能力。
我不想討論這種心態的善惡,儘管當今社會之所以緊繃如弦,跟很多人有這種心態有莫大的關係。我只是想說,當一個人出發時就跟自己的目標出現了本質上的偏差時,那走出來的路,一定不會如當初設想的一樣。
而在這條新的道路上,會有更多的不擇手段,會有更多布滿誘惑的岔道。多少人,不是毀滅於那些岔道,就是毀滅於最終發現縱使自己不擇手段了,卻依然看不見終點的絕望。
我不知道這篇回答可以讓多少人停下來調整一下自己的心態,認清自己的努力和奮鬥的終極目的。但於我個人而言,我很慶幸在那樣一個年紀就調整了過來。
當然,調整了過來我目前也沒有成功,只是在那之後,由於我不再去想當那個手持煙頭的人,這個社會、那些與我無關的人、那些確實存在或者我假想出來的輕視目光,就再也,再也無法給我帶來灼痛的感覺。
謝謝。
一直以來,我在各種各樣的地方都看到過:擁有拖延現象的人,一定程度上是有完美主義傾向的。所以當你拖延的時候,不要覺得事情很難,直接去做就行了。
後來我每次下定決心去做某件事情之前,都說直接去干,不要管結果如何如何。
但是一直不明白完美主義的意思。
就這樣我還是渾渾噩噩的。
知道後來我通過觀察那些不拖延,做事迅速的人,我才發現這句話之後的意義,可以稱作一種思維轉變吧。我發現那些人做的東西我都不滿意,我覺得怎麼能做的這麼差?例如做ppt,基本的對齊都沒做到。
但是,你會發現,有一個需要改進的版本總比你一直在構想一個你心目中很好的版本,完美的版本要好。因為:想像再美好,那也只是想像。你覺得你的ppt應該怎樣怎樣,你覺得你的結果應該是完美的,不需要再修改的。所以你會覺得這個挺麻煩的,而且做不出完美的東西會很丟臉,會收到批評與鄙視。而現實是:如果你什麼都不做才會收到批評。可能有時候我們總在猜測他人對自己的看法與評價,但是事實上可能他人也是如此。所以你為何只在乎自己給他人的印象,而不是真心的去幫助別人,與別人溝通,擁有同理心。
所以:我現在慢慢的明白了,做一件事情之前不能給自己下一個好高騖遠的目標。慢慢找到適合自己的量度和長度。不要太注重結果,注重一下過程。
把一個浩大的工程分為一步一步小的可行的步驟也是這個道理。
因為在這個過程中,你會明白不能夠一次急功近利的完成一項大的目標,而是先完成小的,要求不那麼嚴格的目標。若是總是把事情拖到最後才做,總覺得只有大塊的集中的時間才能夠做這件事情的話,那麼你會越來越焦慮的。
希望大家都能走在變得越來越好的路上。
不畏將來,不念過往。
---------------我是華麗的分割線---------------
謝謝大家的贊。害羞。
處理過一個糾紛,雙方是一姑娘一小夥子,就稱作丹丹和阿偉吧。
起因我都不好意思說,芝麻粒兒大的事。好像是這樣:當時下雨,地鐵口,丹丹跑得急,踩進水坑濺了阿偉一身泥水,倆人吵起來,但丹丹拒不道歉還出口成臟,阿偉甩手給了丹丹一耳光,丹丹報警,一起打架警情新鮮出爐。
說實話,雖然肯定是阿偉打人不對,但我對這個丹丹特別沒好感,我覺得她特別不可愛!
當我問雙方想怎麼處理這件事時,雙方需不需要溝通一下?人家阿偉說的是:我和對方沒什麼好溝通的,直接走法律程序吧,我認了。而丹丹則簡單粗暴:他打了我,他得賠!(印象中說到「賠」字還噴出唾沫來了)
我看了看丹丹被打的臉蛋,沒傷。丹丹不信,堅持要求司法鑒定。我開車帶她去法醫中心,法醫說你這沒傷啊,連輕微傷都構不成啊,回去吧。丹丹沮喪極了,跟丟了錢似的。
我問她:你想讓對方賠你多少錢?
她想了想:二百吧!
結果阿偉說:毛!我一分錢都不給她!你們處理我吧!
我不敢把這話告訴丹丹,正在樓道里想對策,就聽丹丹在另一個屋子裡叫我:馬拓,你來一下!
卧槽,這個女人真不簡單。
她問我對方準備賠多少。我說對方不想與你私了。
她摳著牆皮凝眉沉思:一百吧,不能再少了。
結果阿偉仍是寧為玉碎不為瓦全,一分不出。說打人我不對,國家隨便處理我,但就是不能讓她這種人撈到好處。
最後的結果是,我給阿偉做了行政警告處理,當我把處罰決定書拿給丹丹看時,丹丹特別生氣:我不是說讓他賠我錢嗎?你怎麼這麼處理?
我說人家就是不賠你啊,你要錢可以去法院起訴了。
丹丹哭了,說:「我老公原來就是不知道打人的嚴重性,被你們公安局罰過一回,後來有前科找工作都不好找,現在又是積分落戶,我不想這麼整他的呀!我讓他賠點兒錢是給他一個台階下,我想著一百塊錢也不多吧?」
「你怎麼不早說呀?」
「我想的是我這一巴掌也不能白挨啊!你說說,一個大男的扇了女孩子一大耳貼子,賠一百塊錢多嗎?不就是一個意思嗎?」
我真是服了這個丹丹。不過在我眼裡,她又不是那麼面目可憎了。真像是小時候動畫片里的人物,性格驚奇,跋扈張揚,透著點兒小聰明小善意,又不那麼爭氣。
人吶,總是被表面的情緒化擋住了單純的內心。
還有一回,也是男打女。起因也是小事:男的在車上整個身子靠著扶手,女的沒地方扶,一言不合吵起來,女的說一句「素質真低」,遂挨揍。
拘留所的路上男的就跟我哭,說從小到大就怕聽到這話。他家幾代農民,村裡連條正經的土路都沒有,去鎮上都是爬坡跳坑,他上高中時才知道什麼叫順行什麼叫逆行;小學中學時條件差,沒有食堂,學校廚子都是把做好的飯菜盛到桶里擺到操場中央,學生們一下課端著飯盆就百米衝刺一擁而上,哪兒知道啥叫排隊?所以上了大學進了城市的他特別震驚,感受著秩序,也感受著落差。所以他最怕別人跟他說素質怎樣怎樣,這個詞太絕對,太不負責任。他覺得素質這個詞本身就是優越者的皇冠,裡面充斥著不公和自以為是,能觸發自卑,引爆矛盾。明明是加班疲憊靠了一下扶手,幹嘛要用這麼一個惡毒的詞對他蓋棺定論?
還有一次,一個女人在擠車時耳機套被乘客擠掉了,死乞白賴要讓對方賠錢。問賠多少,說不貴,地攤上買的,二十。對方覺得冤,耗了一上午,說她無理取鬧。我勸她,她說小夥子,我要真是無理取鬧幹嘛還說實話是在攤上買的,直接說是專櫃正品即使最後查出來了也不能拿我怎樣吧?二十塊是我一天的伙食費你信嗎?
經過這些事,我的思維真的是有些轉變。我開始不再對一個人進行非黑即白的評價。即使前期對這個人有著臉譜化的代入,過程中也更願意聽一聽他們真實的想法,犯錯或者糾結的根源。因為每個人都有著不同的人生經歷,這些經歷不論美好與灰暗,都是他們躲之不及的。經歷帶給他們影響,塑捏著每個人的處事態度、本身性格。但是好是壞,都不全是他們能夠決定的啊。
都覺得「願你走出半生,歸來仍是少年」美好,但誰又能做到這樣?社會那麼大那麼深,造就的當然就是各種各樣、形形色色的人。誰和誰的三觀能完全相符啊,能貼上百分之幾,恐怕就是紅藍顏知己了吧?更別提矛盾爆發的時候了。
即使不能夠理解他們內心的想法,也應該去聽,去想,去嘗試感受。因為你面對不僅僅是一張臉一張嘴,而是一個完整的人。
只要你一遇到困難就想著退下來,那很快你就會無路可退。
讀書的時候,總以為所有的困難和挫折,都是有盡頭的,不喜歡的事物,忍一忍,讓一讓,就可以解決問題。
老師不喜歡,忍兩個學期,就可以不用去看他的臭臉;這門課程沒有興趣,忍一個學期,期末的時候,抄一抄就能矇騙過關了;英語不行,四六級的時候,找個人去幫你替考就OK了。
學校裡面的東西,很多時候,都是有終點的。於是你遇到一點點困難,立馬就想著退縮讓步,久而久之,讓你養成「難啃的骨頭,我不啃」的思維方式。
但一入社會,就不是你所想的那樣了。
職場上,一旦你運用:難啃的骨頭,我不啃的態度去解決問題,那你也只能安安穩穩地做一輩子的跑龍套,平時看起來淡定從容,其實骨子裡,難受地要死。
大學裡面,有一位老師曾對我說過:
困難有時候,就像橫亘在你面前的山,你可以選擇去翻越它,也可以選擇去背負它。
至於你怎麼選,我想,大概你能做好這個選擇。
http://weixin.qq.com/r/1zrYwDfEVGorrXOj92-F (二維碼自動識別)
有時候,你必須成為別人眼裡的壞人。
我小時候,非常聽話懂事,而且內向害羞,完全不會像別的孩子一樣那麼會鬧。大概是遺傳的原因,畢竟我父母都很樸實,不會像某些人那樣會算計。
性格這面的善良,給我帶來的最大問題就是不懂拒絕。
舉個例子。別人找我幫忙,這個事情明明他自己就可以做,我自然就覺得沒有必要幫忙,就害羞地向他解釋了原因。
但只要他這時候擺出一副生氣的表情反問我說:這點忙你都不肯幫嗎?你隨便弄下就好了呀!
我的內心就完全招架不住,無論之前準備了多少如何拒絕的話,瞬間都無話可說了。反而還覺得很內疚,有點對不起他。
為了不失去這個朋友,最後事情自然也只能替他做了,雖然這個忙可能花費了我很多時間。
但當我有事情,實在需要他幫忙的時候,他理直氣壯地我甩我一句,沒時間。而且也不向我解釋一下原因,一臉理所當然的樣子。當時我就被氣得發抖,又很委屈不知道說什麼好。
這個事情,真的讓我陷入深深得思考,我用真心對別人,換來的難道就是這個?仔細想想才發現,我還幾乎從來沒有讓他幫忙過,總是他要我幫他做這個做那個。
如果一個人不願意幫你忙,還總是好意思來麻煩你,那這個朋友交來要什麼用?
我知道這個後,就下定決心以後絕不和他再有聯繫。
當他再求我幫忙。
我也直接說,沒時間。
當他想道德綁架我,說我們是不是朋友啊?
我回擊,上次讓你幫忙都不幫,你這種朋友交來有什麼用?
然後他就徹底閉嘴了,哈哈。
我想他可能在心裡會很恨我,覺得我這個人很壞吧。
但這個對我來說,根本沒有什麼,因為我知道,和他有交情對我什麼幫助都沒有。哪怕他願意幫我那一次,我和他之間的關係,也是他處在有利的那一方,畢竟我自己的事情喜歡自己做,不喜歡麻煩別人。
大概後來,我就經常成為了別人眼裡的壞人了,想拒絕就拒絕,誰想道德綁架我,直接讓他滾蛋。
我發現自從我這樣開始對待我的人際關係,我心裡再也沒有那麼多負擔了,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反正我就喜歡一個人玩,把你得罪了,就得罪了,怕失去個毛。
這不,有個很久沒聯繫的高中同學突然和我聯繫,雖然隱隱約約覺得他會向我借錢,但我還是讓他把話說完了,然後再拒絕。
不管他會怎麼評價我,我就直接這麼說了。畢竟我以後肯定也不會向你借錢,那麼好,不要浪費時間,還是直接拒絕為好。
大家都想同事朋友對我們的評價能好一點,我也不例外。但你更要知道,不管你怎麼做,你怎麼討好對方,有時候我們在別人的人生劇本里只能當個反面角色。
至少知道了這一點,拒絕不再會是痛苦。
公眾號『郁一』,ID:yuyi-one
我很小的時候,大概小學兩三年級之前吧,一直堅定的認為毛澤東是好人,蔣介石是壞蛋。共產黨是好的,國民黨是壞的。後來又知道了孫中山,孫中山也是個好人。
再後來,我知道了國民黨是孫中山創立的。當時還很幼稚的我感覺不可思議,孫中山是好人,國民黨是壞的,這怎麼可能啊?我自己掙扎了一番之後,想出了一套可以自圓其說的理論:孫中山是好人,他活著的是時候國民黨還是好的。他去世之後被蔣介石給帶壞了,對,蔣介石真是個大壞蛋。
這種想法也持續了很久吧,之後上了初中、高中,慢慢的隨著成長,幼年時期的一些很可笑的想法也在一點點的崩塌。
無論是孫、毛、還是蔣,抑或是任何一位歷史人物,都不是平面的。不可以用「好」、「壞」、「善」、「惡」、「好人」、「壞人」這樣簡單的字眼就去下定義。黨派、階級這樣的概念更是不可以用「好壞善惡」這樣的詞來簡單的劃分。
還有一個更有趣的轉變。也就是四五年前吧,那時我還是一個赤誠的「愛國青年」。我在微博上關注了很多所謂的「公知」,挖掘了不少「歷史真相」。也沒少跟著起鬨批評政府,因為彼時的我堅定的認為提出問題,批評政府才是真正的愛國者,歌頌和讚揚是沒有意義的。
也不知道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轉變的,好像也沒有什麼特殊的機遇或是事件,慢慢的我好像就沒興趣了,「愛國熱情」消散了。微博上關注的全是段子手了,對時政熱點不再發表自己的意見了。也好久不上空間了,因為那裡面我前幾年的一些言論我自己都沒臉看。
見的人多了,讀的書多了,思維方式和看待事物的態度真的是會變的,這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
而成長,就是不斷的發現過去的自己是傻逼的過程。2年前有一個記者在知乎上找到我,私信我問:「我看了你在知乎上關於遊戲的回答,覺得很不錯,最近我想做個關於遊戲的專題,我想採訪你可以么?」
記者說他是新華社旗下的一個雜誌,平時他們在廣州,周末他可以來佛山總部這邊來見我。當時我覺得,遊戲這事情跟自己沒什麼關係,而且把自己宣傳得跟遊戲有關,好像沒什麼好處。
朋友建議我說:你不能只看著好處,得多去嘗試,多吃虧也總是好的。
在朋友的鼓勵下,我去見了。一見面,真的很糟糕,我問他要記者證,他說對不起啊,我還是實習期,沒有記者證,開始的時候他請我喝咖啡。他跟我端了一杯,然後他出門買了一杯自己的,回來解釋說:「店員非說我拿的是假錢,出門換了錢買了一杯。」
採訪持續了近兩個小時,聊完,我問他幾時發,回答也是閃爍其詞:「我先要把稿子存著,然後給老闆審,具體什麼時間不大清楚」。一看到了晚飯時間,我知道他沒錢,聊天的時候就知道他只是個剛畢業的實習生,帶他上樓吃了個飯,又開車送他回家。那一天下很大的雨,我們吃飯的萬達廣場離地鐵還有很遠的距離。
後來,果然,那篇採訪稿再也沒有消息。記者既沒有跟我說不發了,也沒有說發了,杳無音信。
朋友跟我說:「你不要怕失敗,你剛開始起步,身段一定要放低點,吃多點虧,總歸沒事的。」
當時我只是當作一口雞湯,沒太在意。
也許你覺得這樣的經歷太奇葩了,但是這個幾年,確確實實遇到比這個記者更奇葩的事情,多了去了。
以前在跟人交往之時,要吃這樣的虧,我總會告誡自己:下次再也不要搞這些玩意了。寧願不不做,也不要浪費時間。後來我發現:對人也好,對待生活也罷,你消極地對待他,他就消極地對待你,最後你會被逼到角落裡,不得不去做。
就像顧城的一首詩一樣:
《避 免》
你不願意種花
你說:「我不願看見它一點點凋落」
是的
為了避免結束
您避免了一切開始
但是回頭想一想,這樣做是不對的,就像生活一樣,不能因為他沒有給你回報,你就去消極應對,你還是得前進,去生活。所以逐漸的,這些年裡,一直在改變。
無論是對誰也好,對甲方、對想認識你的人、對異性,我都處在一種「打開」的狀態,你長期處於一種封閉的狀態,你的確沒有失敗,但是你也就沒有了結交朋友的機會、沒有了戀愛的機會。
就像你讀書,你讀了12年的書,上了大學不一定會發財,但是如果不讀書,機會就會少很多,尤其對貧困家庭的小孩來講。
所以只要有媒體邀請我,我都會去,即便遇到了巨坑,我也覺得去一趟學習了很多,見識了很多。
這個幾年吃過很多虧,交對過一些朋友,更多的是交錯過很多人。什麼奇怪的人都見過,有在事業上幫過別人很多忙,兩句話不對勁就拉黑的。也有口頭上把自己說得人品爆棚、各方面都好,但是你回想起來,沒有幾句是真話,利用完你以後把你刪除的。還有你拉著人家兩個人出去吃了一次面而不是西餐廳,就覺得你摳的,什麼人都見過。大多數時候,都是當作什麼都沒有發生,選擇默默地忍耐。
每逢這種時候,朋友總過來拍拍我的肩膀安慰我:別放在心上,別難過。同樣的情況,要給我早幾年,會哭成傻逼一樣起不來,有一陣子還躺在床上一天一天地難過。這個幾年,確實改變了很多,也變堅強了很多。
實際上,我已經不怎麼難過了,在結交人的方面,已經改變了很多。不論是交朋友也好,談戀愛也罷,都是一步步試著來,就像你做任何事情一樣,做之前,已經做好了吃虧的準備——你花錢做個生意,總不會覺得一開始就賺錢吧?
先看人品,寧願多吃點虧,也不去動感情。等確定人品確實好,再確定是否深交。因此也就不存在於感情受傷的問題。
還有人勸我不要去幫別人,我始終認為你身在互聯網圈中,不去幫助別人是不可能的,你不幫別人,自然也得不到別人的幫助,我覺得哪怕多付出一點,吃了這個虧,看清一個人也是好的,將身邊的人一一剔除,最終沉澱下來的都是最好的朋友。
我發現我們的認知里有個很固定的思維:當與人交往的時候,就很怕受挫折,怕吃虧,也吃不起虧。但是當你做事的時候,比如創業,就覺得受挫折很正常,畢竟你的潛意識裡知道,創業沒有那麼容易成功。
其實你仔細坐下來想想,不僅僅是交朋友、談戀愛,做很多事,他的道理都是一樣的:
無論做什麼事,總會遇到很多的挫折,成功只是一個極小的概率事件。你創業,會遇到無數的細小的困難,把你磨得焦頭爛額。你看著別人公眾號一個又一個的廣告賺了很多錢,實際上都是改了十幾二十次、推掉無數廣告之後的結果。你炒股,能在股市裡賺錢的僅僅是那一小波。哪怕是你玩個遊戲,玩《守望先鋒》,你也不是一部車子推到底,經常剛開始推得很順利,到最後一站就歇菜了。
交朋友、找男女朋友也一樣,你交往多了以後就會明白,真正善良的人太少了,大多數人都是自以為的善良,他們所做的,和自己嘴中的我有著巨大的差別,這種人要警惕。
人品是交友的第一標準,接下來你還要志同道合,大家有共同的興趣愛好、品位,才可能走到一起。
如果是戀人,還要長相、家庭背景、收入水平,加在一起的要求就太多了,想一想都是很小很小概率的事件。那麼,憑什麼做事情就允許失敗,而交友、談戀愛就不行呢?世間沒有這種道理。
羅永浩以前說:
你有能力、有才華、有熱情,卻一事無成,因為你不會圓滑處事,不會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不會在領導面前拍馬屁,不會在同事面前耍心眼,什麼都不會。這樣的結果是,你工作能力很強、很正直,到了30歲一事無成。這些人痛苦地發現身邊那些臭流氓,年紀輕輕十七八歲就活的特別圓滑世故的那幫小兔崽子,在社會上如魚得水,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見到領導那副德性,簡直沒法看,見到同事就又是另外一副嘴臉。處事處的很圓滑,到了30來歲都混的非常好,要錢有錢,要車有車,二奶有六個。
所以這些正直的年輕人到了30歲很彷徨,開始產生嚴重的自我懷疑,心想我到底在幹嘛呢?於是他為了獲得生存上的好處,決定跟著耍流氓。所以這些人呢,不管是什麼借口,最終選擇了去做噁心的成年人社會中的一個噁心的人,最可氣的是他們之後還產生了幻覺,說這就是「成熟」。於是又過來毒害年輕人,跟他們說,你看,我年輕的時候也像你這樣,現在我這叫成熟,你這叫幼稚。
這個幾年,我確實經歷過這種情況,有時候你會覺得沒什麼意思,尤其你很熱情地去對別人,被別人一臉冷水潑過來、被別人利用、被別人出賣的時候,覺得很失望,覺得看透世界,是不是對人不要這麼熱情了,冷淡一點、自私一點、不用那麼耿直。
後來我發現,也不是這樣。玩花招的人,往往是想獲取信任,進而獲得利益,但是常常弄巧成拙:一旦兩個當事人背後一對,就知道你在玩花招,從此就不再信任你,這樣的事情我見得太多了,這裡因為隱私的原因,我就不一一舉例了。
總體的結果是:一旦兩個當事人一對上,今後別人就知道了你的為人,你待人刻薄、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別人會上一次當,但不會總是上當。以後你說的每一句話,別人都會帶有懷疑。
這樣就會造成一個分界線:玩花招的人只能跟玩花招的人在一起,不玩花招的人跟不玩花招的人在一起。這樣,玩花招的人永遠結交不到質量高的朋友,因為別人都知道你的為人,會跟你保持距離。
回頭想想,這些年我雖然交錯過很多朋友,頂多是吃點小虧而已,並沒有什麼巨大的損失。而我之所以命運發生一些重大變化,還是得益於朋友的幫忙。
剛開始的時候,是朋友三番五次地叫我去知乎寫東西,在知乎寫了幾十篇之後,別人問我要授權,後來我想著不如導點粉絲進來公眾號,然後才做起來了公眾號,才離開了之前完全不熱愛的外貿,有了自己的自由職業和經濟上的改觀。如果不是他幾次三番地鼓勵我,按照我當時那樣自閉的性格,我就不會寫知乎,更不會有後來的公眾號。之前寫了那麼多年,也就浪費了,這才是大損失。
我們很多人在社會裡遭受一點挫折,就感覺失望了,覺得看透了這世界,決心要刻薄地對待這世界,覺得「世界上沒有一個好男(女)人」,然後產生了幻覺,認為自己一夜之間成熟了,因為以前都沒見過社會的黑暗面都見識了。事實上,失望就是失望,他只是你對這個世界的態度和情緒,和成熟沒有什麼關係。回頭看看那些喜歡說「要對別人自私一點」的人,親戚也好、朋友也罷,得到的都是一時一刻的利益,但僅僅是贏得了小利益,永遠得不到大格局。
羅曼羅蘭說:「世界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後依然熱愛生活。」
這句話也同樣試用於做人:知世故而不世故,這才是真正的善良和成熟。你見過那麼多的人,你受過傷、你被人欺騙、你遭人利用,當下一個陌生人出現在你面前時,你依舊能一碗水端平,不去惡意揣測別人,不去利用別人,熱情地對待他,這才叫成熟。因為你知道,做人和做事都一樣,要交到真正的朋友和戀人,都像大浪淘沙一般,不經歷一個艱難困苦的過程,是絕交不到真心朋友的。
假如你因為以前被人傷過,就對後來認識的人虛偽,這是對後來人的不公平,也只能證明你只是個很脆弱的人罷了。
不論是做人,還是做事,你剛開始會發現,走捷徑是最快的。但是走到最後你會發現,其實沒什麼捷徑可走,老老實實地走路,才是最好的捷徑。你心懷赤城、你老實做人、你對每個人都保持熱情,剛開始會走得很艱難,走到後面,就會順了,需要的僅僅是比別人堅強一點而已。世上之理,莫過於此。
「要清楚自己的一分鐘值多少錢,並努力去提升它」
——這是我在踏上工作崗位以後的最大體會。
別小看這短短的一句話,它的內涵十分豐富,以至於即使我想做一個很簡略的回答,也要先列一個提綱才行:
——【提綱】——
1. 你的時間比你想像中的更值錢;
2. 別不捨得花錢:
- 2.1 「打的」不是有錢人才做的事情;
- 2.2 只有貴的衣服才值得你去挑選;
- 2.3 要住在公司附近;
3. 別不捨得花時間:
- 3.1 「學習」不是為了掙錢,而是提升掙錢的「斜率」;
- 3.2 花時間去「交流」:它會加速你的進步;
- 3.3 不要沉迷於「快錢」:它只是對你過去成績的犒賞;
4. 別不捨得休息:
- 4.1 加班有時會阻礙你進步;
- 4.2 娛樂是有價值的;
- 4.3 「健康」是最大的本錢;
5. 結語
————————
——【正文】——
【1】你的時間比你想像中的更值錢
據我觀察,大部分人都低估了自己時間的價值。
舉個例子,假如你是一個很普通的、剛畢業的本科生,找了一份朝九晚六的工作,一個月掙 8000。那你的 1 分鐘值多少錢呢?
這是一個很容易的數學題。
朝九晚六,每天 9 小時,除去吃飯和午休,每天 8 小時,一個月大概有 21 個工作日。
於是你每分鐘大概能掙 0.8 元。
1 分鐘 0.8 元,聽起來好像不是很多。那我換種說法,1 小時 48 元。
什麼意思呢?就是說你每浪費掉 1 個小時,就差不多丟了 50 塊錢。
想想你睡過的懶覺、刷過的沒營養的網站,或者是和陌生人經歷的無謂爭吵……
是不是有點心疼了呢?
【2】 別不捨得花錢
小時候老師告訴我們,「節儉」是中華民族傳統的美德。這固然不錯,但很多人卻把它理解成一味地節約,殊不知,當你在為自己省下一點點錢而沾沾自喜時,你卻失去了掙更多錢的機會。
- 「打的」不是有錢人才做的事情
一個很簡單的例子:你要去一個目的地,可以坐公交去,也可以叫網約車去,都挺方便,那你會如何選擇呢?
這個時候,你就需要在時間和金錢上做一個抉擇了。
假如你坐公交花 2 元,但需要 30 分鐘。你叫網約車要花 15 元,但只要 10 分鐘。
從表面上看,叫網約車花的錢是公交車的 7.5 倍,好像特別不划算。但如果你考慮了時間的因素,似乎就不太一樣了:你叫網約車省下了 20 分鐘,按照每分鐘 0.8 元計算,你竟然省下了 16 元! 雖然這 16 元並沒有變成真正的錢,但你可以用這 20 分鐘去做更有價值的事情,使它的價值達到你工作時的平均效率,若如此,你叫網約車反而比坐公交划算 3 元!更何況,我們還沒考慮舒適度的區別呢,如果考慮進去,差距只會更大。
是不是有些意外呢?
當然,這種情況不總是成立的。舉個例子,你要從上海到北京,坐飛機和做高鐵,哪個更好?
從時間上來說,好像是坐飛機要短一些,但問題在於,在飛機上,除了休息,我們很難騰出空間來工作,而高鐵上的時間,我們倒是真的可以掏出電腦,或是打開書本,所以這 5 個小時,未必是完全浪費的。
具體情況,還需要具體分析。
- 只有貴的衣服才值得你去挑選
很多人喜歡買衣服。為了一件衣服,花很長時間去挑選,折騰很長時間。但這常常是不值得的。
比如,你想花 50 元去買一件衣服,由於預算不夠,符合價位的衣服總是會有這樣那樣的問題,你可能需要花很長時間去挑選,也許花了一個小時都不怎麼滿意。但你得知道,你的一小時值 50 元啊,為什麼不索性直接去買一件 100 元的衣服呢?它很容易就能滿足你的要求了。
我認為,只要你的工資不是特別低,便宜的衣服都應該儘快選定下來,只有貴的衣服才值得你去精挑細選。
再舉一個例子,有些人為了等「雙十一」降價,看上一件衣服一直不捨得買,在一個月內天天惦記。這往往也是不值得的,因為你惦記一件衣服的時間成本,長期來看也是很可觀的喲!
- 要住在公司附近
很多人把太多的時間浪費在路上了。
舉個例子,有人為了讓房租每月能便宜個 500 元,狠心租在了一個離公司很遠的地方。每天上班要一個小時。
可是,1 天 2 小時在路上,就等於浪費了 96 元,一個月就是 2000 元左右。
每月為了省下 500 元的房租,浪費了 2000 元的時間成本,又是何必呢?
如果可以,上班不要超過半小時——除非公司在人煙稀少的遠郊,或者你想通過跑步上班來鍛煉身體。
【3】 別不捨得花時間
上一部分講的是不要為了省錢而去浪費時間,這一部分將會講:該花的時間,還是得花。
- 「學習」不是為了掙錢,而是提升掙錢的「斜率」
很多人在工作後就不怎麼學習了。
理由不外乎:工作太忙、生活瑣事太多、學習在短期內並不會對工作有直接幫助,不如多工作呢。
但實際上,這可大錯特錯了。
學習從來都是長期投資。你現在可能每分鐘值 0.8 元,如果不學習,只依賴工作的話,也許一年只能漲 0.1 元/分鐘,但你多學習,掌握了更多和工作相關的知識,也許一年能漲 0.2 元/分鐘。
是的,短期內看,也許還不如加班費值錢,但長期看呢?
所以我認為,無論你有多忙,都應該抽出時間來學習,它會是你未來的保證。
- 花時間去「交流」:它會加速你的進步
無論工作有多忙,都應該花時間去和人交流,尤其是和業務方交流。
可以是工作相關的,也可以是閑聊。
工作相關的聊天對人提升是非常大的。因為對方很可能在自己的業務中做了很長時間,有了很多思考,可能幾個月才想明白的問題,你花上一小時就能了解個大概。這簡直是「火箭式的高效」。
閑聊也是有價值的。好處有三:
第一,它可以增進你和他之間的情感,這對你們未來的合作大有裨益;
第二,你從對方閑談中透出的生活經歷以及價值觀,也可以幫助你揣測他的脾氣,以便未來能給他想要的東西,以及判斷他是否有能力給你自己想要的東西;
第三,對方告訴你的東西,未來也可以成為你和其他人交流時的談資。所謂的「掮客」 ,就是這樣得到大家信任的。
- 不要沉迷於「快錢」:它只是對你過去成績的犒賞
有時候,我們會得到一些意外之財:
比如,你寫了一篇文章,被大雜誌轉載了,給了你很多錢。
如果你粉絲數上萬,還會有人開高價,找你約稿。
算算單位時間的報酬,簡直是爽呆了啊!有時甚至讓你想辭職去做職業寫手了。
但越是這個時候,越是要有清醒的頭腦。
要知道,他們之所以願意給你這麼多錢,是因為你過去取得的成績;它不是你現在的真實價值,而是對你過去被低估價值的一次犒賞。而你未來是否會得到更多的機會,取決於你現在是否在努力進步。
你現在的工作,雖然掙得不多,但它會給你帶來提升,提升之後,你的「快錢」機會會更多。
但如果你現在沉迷在「快錢」中,你的單位時間的價值不會有提升。
因此,對於在生活中常常出現的「快錢」機會,一定要慎之又慎才行。
【4】 別不捨得休息
時間是金錢,需要用在刀刃上,而其中的一個刀刃,便是「休息」。
- 加班有時會阻礙你進步
總有些人喜歡拼了命地去掙錢。為此,他努力加班,努力找兼職,希望能用好時間,掙很多很多錢。
但這真的能讓他掙很多錢嗎?未必。
一方面,一個人如果拚命加班,他在加班時間的效率幾乎一定會下降,邊際效益是低的;另一方面,如果一個人把所有閑暇時間都用來加班或者兼職,那他的信息來源就會相對單一;信息來源單一了,就容易缺乏多維度的深入思考,也就容易進步放緩,早早地觸碰到上限。
對於單位時間的價值來說,當前值不那麼重要,斜率才重要。
加班可以,要適度。
- 娛樂是有價值的
娛樂不是浪費時間,適度的娛樂,是讓你從另一個維度進步。
去打一次網球,去玩一次密室,去 KTV 唱歌,去沙灘曬一次日光浴……
這些娛樂,只要適度,都不是浪費時間。
一方面,這些娛樂讓你得到了休息,也獲得了愉悅的心情,使你在未來的工作中更有動力;
另一方面,這些娛樂讓你學到了一些工作中學不到的東西,也熟識了更多人,這會讓你變成一個「會玩」的人,有趣的人。這是你的「談資」,在未來也可以幫助你和其他人交流時更加如魚得水。
- 「健康」是最大的本錢
無論有多忙,不要打破規律的作息,也不要忘記鍛煉身體。
因為,只有健康了,所謂的「單位時間價值」、「火箭式的高效」、「提升斜率」才有意義。沒有健康,一切都是零。
早睡早起,控制飲食,多鍛煉。
做到這些以後,再去提升自己。
【5】 結語
我寫這篇回答,花了兩個多小時,我十分清楚,它對我的價值,比平時工作兩個多小時更高。
那你呢?你花了多長時間看這篇回答?它又為你提供多少價值呢?
最後,感謝邀請。
********************************
2016.11.1 更新 Q A
就評論區提到的一些常見的疑問,我統一回答一下~
Q1:剛畢業的本科生一個月掙得了 8000 嗎?
A:實際上,這個月薪 8000 不是隨便給出的,這是權衡了多方面因素後給出的結果。我當然知道如果按照全國的平均值來說,剛畢業的本科生是掙不到那麼多的,大概只有這個數的一半。但我之所以用月薪 8000 這個數值,是因為:
- 知乎用戶的情況。我寫這個回答的時候需要考慮它的閱讀對象。不可否認的事實是,知乎用戶的平均素質是顯著高於全國平均值的。雖然可能達不到人均 8000,但也不會距離它很遠。
- 我自身的情況。我不是說我畢業的時候月薪 8000,實際上,我畢業時的起薪遠高於這個數值。當然我清楚自己的情況並不代表大眾,但如果把數值寫的太小,就和我自身的情況相差太遠了,有可能不具有太大的參考價值。
- 現實中的可操作性。事實上,如果你沒有荒廢大學生涯,在讀書的時候比較上進,月薪 8000 對絕大多數本科生來說可以爭取的目標。我見過很多剛畢業就月薪上萬的二本學生,他們也並沒有特別特別拼,只是在大學時專註了一件正確的事情而已。此外,如果你看了這篇文章: 2016應屆生薪酬大PK ,你大概會相信剛畢業就月薪 8000 真的沒想像中的那樣難。
Q2:工作外的時間可能和工作時間一樣值錢嗎?
A:可能的。
實際上,就我自身而言,我在工作時間外的掙錢效率遠高於工作,甚至可能是數倍的差距。我之所以依然在從事現在的工作,是因為從 長期 的角度看,我當前工作可以產生更高的價值,它對我個人的提升也不是「外快」能夠比擬的。
而對於大部分人而言,只要有心,在工作外找到一個和工作時間一樣值錢的事情也絕非難事。很多兼職或外快都可以滿足。
Q3:為什麼你認為你寫這篇回答產生的價值比你平時工作同等時間更多?
A:有多方面的因素。簡單概括,它的價值大致有:對自身經驗的梳理(即使我不寫回答,也有必要總結生活中的經驗,寫回答只是「順便」的事情)、被轉載後得到的轉載費、回答本身帶來關注度和影響力的增益效果、新增有價值的社交鏈 等等。而這些價值的總和是相當可觀的。
#1.從我能在別人身上獲得什麼轉變成我能給別人帶來什麼。哪怕談婚論嫁,都帶一點潛在利益交換的性質,何況和你非親非故的人。只有為別人提供達到目的的可能性,才能達到自己的目的。從巧立名目的慣性索取變成迅速找到雙方利益最大化的點。
2.學習產生焦慮感的原因是因為你收集了太多資源,目不暇接,難以完成。對抗焦慮感的最佳方式不是像過冬儲存食物一樣,而是大致瀏覽這些資源的區別,找到最適合你的,先踏實學完一個再說。看看你知乎的收藏夾里有什麼,你mark以後學了多少?
3.不要試圖改變父母的思想,但你可以在積蓄力量後改變和他們錯誤的相處模式,他們在用父母的倫理綱常壓迫你的同時,你何嘗不是在用子女孝順的本分勉強自己。大方向互不干擾,小細節不必計較。
4.人生實如鐘擺,在痛苦與倦怠之間擺動。舒適區讓你感覺無聊,追求讓你痛苦,那就細分成彈跳式的目標群,形成情緒和狀態的一個良性循環。長期的無所事事最能讓人衰竭。
5.真正的智慧,多多少少孕育著美德,聰明人必然是溫潤而且恪守道德和責任的,你可以明白邊界後在邊界範圍以內自由活動,但不要出格成為眾矢之的後哀嘆民智已失,成年人應該解決麻煩,而不是製造。
6.不要因為善良失去底線,不然你得到的不是尊重,感激,而是一次次的傷害和蔑視。善良是原諒別人的錯誤不計較,不因壞人改變本心,但從此不給二次傷害的機會,這就是善良和軟弱的區別。
7.任何事都需要一點盲目的激情和幻想才能達成,這不是天真,而是面對艱難困苦最有效的一針安慰劑。會做夢也是一種本事。
8.興趣的意義就在於沒有考試的自由,不用在意什麼術業有專攻,不專也無所謂,並不靠這個生活,把興趣的領域推廣到無數事物上去,世界眼界跟著擴大無數倍。
9.有時候吹牛也不是件壞事,不明真相的熱情觀眾逼著你騎虎難下,只能費盡九牛二虎之力拿個好作品出來,算是另一種形式的破釜沉舟。
10.想和愛人長久良好的相處,最根本的就是放棄改變對方的念頭,並且接受你依然會受別人吸引的事實,然後把防護樹立高一點,減少局面的不可控因素,我們深知自己的脆弱。
11.良心不是每個人都具備的事物,類似於反社會人格障礙的,他們只能像機器人一樣學習人類表面的行為模式,卻無法感知內涌的情緒。要接受有的人真是上帝惡意設置得不一樣。
12.工作方面可以多設置一些可挑戰的目標,愛人不要,因為你除了有限的積極改變之外,更多的是變醜,變焦慮,變狹隘。
13.太過相似的靈魂過了「真的嗎?我也是」的第一階段後,就開始可怕的互相憎惡。
14.什麼都是可以改變的,不要太自信以為勝券在握,更不要太自卑覺得只能默默忍受。這兩句簡單的話可以多想想,看是不是能運用到生活的各個層面。冷靜理智的想方案,然後去努力,不行再換,換了重來,人生的樂趣不就在於一次次受打擊後爬起來征服么。一生順遂多無聊。
15.每次情緒失控後,第二天試著回憶把你失控後說的話寫下來,什麼時候你能一字不漏寫下來了,才能代表你失控後說的話是有意義的。你可以生氣,但是要有價值,不要盲目宣洩情緒後又去道歉彌補。
16.習慣性的把誰能幫我轉變成我現在可以做什麼,越漂亮越要獨立,因為暗中標好價格的禮物太多。
17.當你發現你真的不會生氣了以後,第一反應不是開心,而是恐懼。一個太理智,把一切看得太透不計較的人,很難被取悅。試著活得有血性一點。
18.已經沒人在你的作業上畫一個金色五角星,額頭上貼一朵小紅花,因為你長大了,做對了無人喝彩,做錯了沒被踏上一腳已經萬幸,你應該有自己的方向,而不是需要外在的激勵才能被引導著做一件事,多的是誇你不錯試圖誤導利用你的人。
19.不爭辯,存在即合理。能說服的都是暫時沒明白的同類。
最治癒的心理學社區,可預約諮詢:mengshengxinyi記得在我高三那年,周圍的人都以為我是個傻子,每天晚上大家都坐在自習室里學習,只有我一個人在操場上跑步,一圈一圈的跑。因為我想上清華,表面上看是犧牲了上自習的時間,但我並沒有放鬆學業,我有自己的學習方法,善於記憶。雖然我是以體育生的身份考進清華的,但是我的高考分數也有630多分,應該是當年體育生里分數最高的了。
我在剛入學時也有點苦惱,周圍的人互相都是校友,只有我沒有,我所在的高中沒有同學考入清華。
研究生畢業後,我直接就去了中信,那會有一個非常棘手的案子,誰都解決不了,我就自告奮勇地站出來了。這個案子需要在白俄羅斯待很久,是中外合作項目,在一個大工廠里,和戰狼2裡面的那個工廠很像,所以我在看到那個電影的時候就非常感慨。
當時的老外是很瞧不上中國人的,尤其是在見到我這個初出茅廬的小夥子時,還被任命為總指揮,更是一副趾高氣揚的態度,根本就不願意聽我的任何意見和想法。
其實人與人之間最大的差別就是思維模式的差別,而轉變思維模式的前提是:你遇到事情看到的是問題還是挑戰。我很快就遇到了挑戰。
那會項目需要做一個三維的建築構造圖出來,但是在當時那個條件下,還沒有現在這麼先進的作圖軟體,想要做出來非常困難,當時我也是為了證明自己的能力,為了工作能順利開展,硬是熬了三個通宵,終於把構造圖純手繪出來了,做的非常詳細具體,給老毛子看了以後,當時都把他們鎮住了,這才對我刮目先看,才開始相信我的話。
在國外的那幾年,我每天都泡在工廠里,上到大小領導,下到基層工人,我都和他們有過深入的交流和探討,因為我堅信只有詳細了解各個階層工人的想法,才能更好的開展工作。
等到這個項目快結束的時候,需要有人進去驗收質量是否合格,但是這個建築物裡面的溫度超級高,普通人只要在裡面超過6秒就會有生命危險,這還是在穿防護服的條件下。當時我是總指揮,我直接說我來,因為這個構造圖就是我自己設計的,我非常清楚裡面的情況,進去5秒左右就能看完。但是大家都拉著我不讓我進去,說太危險了,我覺得自己在國外待了這麼多年,就是為了完成它,怎麼能放心別人去做,一定要親自上陣,直到驗收合格。最後我還是堅持進去看看。
工友們在我身上綁了很粗的繩子,一點點把我放進去,裡面的通道非常狹窄,只容一人通過。我進去後非常快速的看了各部分的關鍵位置,嗯,都是準確的,看好了之後正準備出來了,就在這時我不小心踩空了,一條腿懸在了半空。工友們通過繩子感知到我出了事,拚命地拉繩子,有的甚至半邊身子都探了進來,因為這些工友沒有穿防護服,一秒鐘他的皮膚就被燙傷了,胳膊上起了好多大泡。
最後大家終於把我拉了出來,我那條腿也被嚴重燙傷,這麼多年過去了還留著疤。
這一次也算是死裡逃生了,在做完這個案子回國後,我的思維有了一次重要轉變。這個案子的成功使我一舉成名,整個公司都聽說了我的事情,我也直接升任了總經理,管理200多名員工。但是我突然發現,在以後的日子裡都碰不到這樣有激情的,能激起我鬥志的項目了,我每天只會做著重複性的工作,一眼望到退休。我不希望自己的未來是這樣波瀾不驚的。我就萌生了辭職創業的想法,毅然辭職了。
我在中信那幾年甚至都不知道自己每月工資多少,有多少錢打到卡里。我只是到了一定階段後,有了自己新的追求,新的感悟,我希望自己是可以有更多的嘗試,更多的選擇,更多的可能的。
於是,在14年我和合伙人共同創辦了融貝,雖然P2P之前我沒做過,一點也不懂,但是我逼著自己去積累更多的知識,學習更多的金融理財知識,直到走到今天,又創辦了小司文化,做起了短視頻,做了司聊,小司淘保,甚至我們公司現在孵化出來的更多的優秀欄目。
那天我和公司員工一起吃飯,席間我問大家,都說說小司文化為什麼能走到今天,靠的是什麼?有的說堅持,有的說運氣好,趕上了短視頻的風口,還有的說不害怕,敢想敢做,其實這些原因都有。
我在創業的過程中一直不停的轉換我的思維,光想不做是沒有任何結果的,尤其是在做小司文化的時候,我的感觸就特別深,本來短視頻就是一個新興的行業,只有我們自己不斷地去嘗試,不斷地調整方向,才能找到正確的道路。我同時感覺自己也很幸運,每次公司的重大改變都正好踩在了點上,不至於返回原點,重新開始。
人只有不斷地轉變思維方式,才會有新的機會出現,不論是在生活上還是工作上,不斷變化的思維都是對你的前進道路有益的。轉變思維,是轉化逆境的『精髓』,同樣的一件事,在悲觀者眼裡成了悲劇,而在樂觀者眼裡就是喜劇,是悲是喜,就在於我們能不能靈靈活的轉變思維,改變看問題的角度。
超人脫下他的袍子後也只是個會從馬背上摔下導致癱瘓的普通人,然而,他懂得在消沉的黑暗期中讓思維轉變,「『禁止通行』的路牌不是要你停下,而是在提醒你該轉彎了」。
從前玩天涯,記得有一句話叫:一入天涯深似海,從此明星是賤人。我覺得吧,一入知乎也深似海,不管我在哪個答題下回答,也無論我寫得多麼認真、措辭多麼溫柔,觀點多麼面面俱到,內容多麼人畜無害,最後總有幾個網友疏途同歸地跳出來指著我罵賤人。
我以前寫傳統媒體的,和讀者是從來不打照面的,所以他們看了我印在書上的胡說八道後,究竟如何腹誹我,我一律接收不到。而有機會當面告訴我感受的那幫人,往往都特別能演:西西老師,我真的好喜歡你的文章,你寫得太棒了,啊啊啊。有些雜誌上稿競爭太激烈了,導致某些編輯一看見我熱情得像個老鴇似的。隔三差五就打個電話過來假惺惺地喊:親愛的,你什麼時候給我來稿嘛?
這都導致我自我感覺特別良好,覺得分分鐘努力一把,很快能比肩亦舒師太。
雖說1個字3毛的小本生意,永遠發不了財。至少姐姐的自尊心被編輯讀者呵護得很好,寫了這麼多年還沒有看過誰的臉色。所以剛開始在網上聽到一兩句重話,我的玻璃心嘩拉一聲碎了,覺得委屈得不行。我做錯了什麼?就因為我沒有寫出《戰爭與和平》這種水平的作品免費貼在網上,某些人就會覺得被我侮辱和冒犯了嗎?
隨便貼個故事,動不動就有人冷笑地冒一句:呵呵,寫得真濫,故事會水平。呵呵,令人作嘔,知音體。
我聽了,大吃一驚。這些網友真是火眼金睛,連我以前寫過《知音》、《故事會》這麼隱秘的往事,也被能一眼看出來了。可是《知音》、《故事會》稿費很高好嗎?怎麼說得好像,誰寫了《知音》、《故事會》水平的文章,該抓去槍斃似的。我寫不好被人罵也就算了,連累了老東家天天躺槍。
不過,人是會成長的,被罵多了我也就雲淡風輕了。因為我漸漸明白了一件事,有的網友雖然罵得凶,但並不意味他們真的恨我。只不過苛刻而嚴厲地指出一個作者文章、人品或其它方面的不足,會給他們帶來快樂,讓他們有一種人生贏家的幻覺。
當我明白這些網友的心理後,我就不玻璃心。有時候還擔心答題寫得太完美了,滿足不了某些人通過批評別人成為人生贏家的心理需求,煞費苦心地在答題里弄了幾個明知故犯的錯別字,然後看到一些人在下面心滿意足地在評論中發表高見:就你這錯別字,你也配當作者呀;就沖你犯這種低級錯誤,你的文章都是垃圾啊。
看到他們口風如此一致,我就覺得這是一種雙贏。倘若沒有錯別字,他們只能更辛苦地吹毛求疵去找我別的毛病,萬一在意見分歧的過程中連累到我媽,我整個家族,就不好了。陷害一下我的語文老師,反而是兩害取其輕。留幾個錯別字,罵和被罵的雙方都輕鬆點。大家罵我同一種錯誤,駕輕就熟。我被大家罵同一種錯誤,免疫力強。
被罵多了,我也慢慢地總結出在網上的某種生存技能。就是別老等著別人來黑你,乘別人還沒動手,自己要先下手為強。所以我時不時自曝一下,俺既窮又慘臉大胸小……這樣那些本來想罵我的大爺們都看高興了,從我悲慘的際遇里體味人生的優越感了,就不好意思再落井下石 ,讓我矇混過關。
自己往自己身上插刀子比別人往自己身上插刀子強的是,自己插得雖然也很疼,但永遠會避開致命要害。你們看,我就從來不說自己長得丑吧?反正窮還可找機會致富,臉大可以少吃兩頓,胸小穿上衣服誰看得出來啊……
既使這樣謹小慎微,常在河邊走,仍難免不濕鞋。有一次,有個女網友吐槽她男朋友以分手來逼她減肥,問大家她該不該減肥?
我就回答了幾句諸如:如果肥胖會影響你的美貌和健康,不管要不要和這個男朋友分手,你都應該減肥啊。
不小心就惹翻了一群可能胖又不想減肥的姐妹們。那個答題下,至少有一百個人撲上來罵我,受到上知乎以來最激烈的攻擊。
我當時做了兩個反應,首先對這個答題匿了名,其次在答題下方連接我的署名文章。
然後罵我的網友看到了,嘲笑道:哈哈,魯西西你好白痴哦,心虛地把答題匿名了,又在下面署名了,這是掩耳盜鈴嗎?
我認真告訴她:我之所匿名,是不想這個答題推送到關注我的粉絲那裡,讓他們看見我被這麼多人罵,不希望他們為我感到難過,或者作出過激的反應,去做和你們互罵這種不理智又浪費時間的事情。而我之所以在文章下面署名,是因為我要讓你們知道這篇文章就是我寫的,我可以為我的言論負責,我不在乎你們怎麼罵我。這幾年我在思想上發生的最大轉變是明白了一個道理:低調行事並沒有什麼好處。
小時候我就經常從我的長輩和老師那聽到這麼一套說辭:
「只要你踏踏實實地做好自己的事情,機會自然而然地就會找上門來的。」
「做人還是要低調,是金子就一定會發光。」
「你認真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就好,你的表現大家都會看在眼裡的。」
可是這兩年,接二連三的事告訴我,以上這些邏輯是錯的。
事實上,就算你踏踏實實地做好自己的事情,機會也不會自己上門。
你做人低調,很多人就是完全不知道你的存在。
你認真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你的表現未必會被大家看在眼裡。
我現在仔細想想,我的長輩和老師們之所以會迷信他們那套邏輯,是因為他們經歷過一個動蕩的時代,在他們的世界觀形成的時候,生活已經告訴了他們,引人注目是多麼糟糕的一個主意。
可是時代不同了,現在這個時代的背景音樂已經變了,在互聯網主宰一切的今天,建立人和人之間的鏈接,向公眾展示自己的價值不僅是非常正當的,而且是極有必要的。
不少網友可能會覺得我在網上比較得瑟,其實這完全是因為我之前被壓抑太久了,現在不自主地進行超量補償。
自從我想通了這件事以後,整個人的生活立即有了明顯的改善,就這個feel倍兒爽,爽爽爽爽!
美好的生活無法靠老一輩的經驗等來。
美好的生活只能靠積極的態度爭取來。
越早明白這個道理,就越早迎來轉機。
這就是我這幾年學到的教訓。
這是一篇長文,如果你能耐心看完,相信以後對你看所有的新聞報道,都會有一個不一樣的思考角度。
以前學習馬哲的時候,經常會嘲笑那些很傻的「經驗主義」的人
我們做選擇題的時候會很鄙視地勾選:此人犯了典型的經驗主義的錯誤。
然而,我們正在犯的錯誤可能比經驗主義更大
我們常把一些錯誤的總結當作經驗,並且希望複製這些經驗
一、
熱點已過,再也沒有人繼續討論百雀羚刷爆朋友圈的事情了。
當百雀羚接過凱迪拉克30秒貼片的熱門傳播時,我突然想到一個很悲涼的問題:
每一天,營銷圈正在發生的campaign少說也有成千上萬,但我們只注意到了一個百雀羚,這意味著剩下的成千上萬個創意的下場都將是落寞的。
同樣,「喪文化」的熱度也正在消逝。
我們記住了那個開在喜茶對面的「喪茶」,記住了「你的人生就是一杯烏龍瑪奇朵」,可能稍帶著記住網易跟餓了么這兩個背後的品牌,而同期藉助「有毒心靈雞湯」的那些品牌都統統被遺忘了。
創意一旦成功,便沒有用了。
這便是不具備複製性的經驗,我們卻一再得希望複製,結果只是為他人做了嫁衣。
二、
中歐國際工商管理學院教授Henry Moon(亨利 穆恩)教授,講了一個很知名的案例:
上個世紀20年代,某個公司買下了愛迪生的電燈泡專利。要知道那時候電燈還沒有固定的市場,所以這家公司找了哈佛大學,讓他們做一些研究,希望通過這些研究證明燈光是很重要的,這樣大家就會買電燈了。
研究者找到一個工廠,男工女工各一半分開工作的。
研究設定也很簡單:讓員工幹活,然後在過程中調節燈光的不同亮度。
按照研究員的設想,燈光暗的時候,辦公效率就低;燈光亮的時候,辦公效率會對應提升;
但是最後的曲線卻是:女工的工作效果曲線不管燈光如何調節,一直在穩定上升,直到一個頂點後維持不變。
當問題發生與我們預期不一樣的時候,我們會找一個理論出來解釋:
於是有了第一個理論:
1、在上個世紀20年代,女工的地位很低,而哈佛的大學生的觀測會讓她們感覺自己被選出來的,從而激發了他們的勞動熱情;
解釋得通嗎?
解釋得通。
然後Henry Moon問了一個問題:如果這個理論正確,那麼你可以第二天到公司,一直盯著你們的女下屬工作,你覺得她會感覺到被尊重從而提升工作效率嗎?
並不會,她會覺得你有病。
Henry Moon又接著補充了一個信息,研究員後來發現:平時員工的工資是固定工資,但是在實驗中是計件工資。
所以,有了第二個理論:
女工為了賺取更多的獎金,所以會一直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
解釋得通嗎?
解釋得通。
Henry Moon又接著補充了一個信息:一模一樣的設置情況下,男工們的效率曲線是平的。
這又是為什麼?
有一個理論說:
男工相對女工而言,會讓自己顯得更酷,更不受環境影響;
似乎也能解釋得通。
如果這些男工是理智的,難道他們不想多賺一些錢嗎?
於是又有一個理論:因為男工是要長期在工廠工作的,所以如果這次試驗把效率提高了,他們擔心以後拿固定工資的時候,老闆就會要求保持這種工作效率。所以從長期博弈上來看,男工選擇不提高效率。
解釋得通嗎?
解釋得通。但是我已經開始懷疑,是否還有第三個參照組了。
這個案例對我的觸動很大,我們的理論都是事後的歸納總結,使得我們的理論只能是其中一種「可能正確」的解釋方式,而不一定是其本質的真正原因。
(至於女工為什麼不考慮長期博弈,歡迎留言討論)
三、
我們在這種事後的理論歸納上還耗費了大量的時間與精力,學術界還在嘗試把這種事情複雜化。
前不久去復旦大學參加了一場MBA的分享會,會上某教授在談「共享經濟」。
他說他總結了目前的共享經濟,提煉出了共享經濟的幾大特徵,符合這個特徵的才真正成為共享經濟。
比如off、mobile則不屬於共享經濟的範疇。
幾周後,我又聽了北大某副院長關於「新零售經濟」的分享。
他說他總結了目前的新零售經濟,提煉各種新零售經濟存在的現狀與優缺點,然後提出新零售的特徵,符合這種特徵的才能稱為真正的新零售經濟。
我當時覺得很可悲的一點在於,我們總是對新出的事物尚未成型之時給出定義,然後教科書化。
作為新生的事物,他們並不會根據我們的教科書來進化的。
四、
媒體的報道加深了這一趨勢,我們所獲悉的「成功/失敗的原因」其實離「真相」越來越遠。
小米的充電寶無疑已經是充電寶市場的第一龍頭。我們回顧當初關於小米的報道時候,很容易粗略得出結論:小米充電寶的成功,是源於對產品打造的極致、對供應鏈管理的極致、對期貨應用技巧的極致;
或者按照雷軍的說法:「專註、極致、口碑、快」
但是,小米真正低價的原因在於:做的電池的尾貨市場。當平板電腦滯銷造成電池的大量尾貨庫存,才使得小米能低價收購,生產出充電寶。
之前有媒體報道過嗎?並沒有,直到小米已經穩坐龍頭難以撼動後,劉德才出來說的。
同樣的情況,在oppo、vivo上也正在發生。
oppo的副總裁說:他們一直在說我們線下渠道運營如何之好,但那只是我們做的眾多事情里的一件。
因為這一點與其它企業有明顯可以描述故事的地方,所以被當做經驗總結出來了。
但這並不是oppo、vivo眼光格局長遠而做的布局。
oppo、vivo真正能夠異軍突起的原因:在於他們深耕的線下渠道剛剛好迎頭趕上了三四五線城市的智能換機潮。
所以,我們從媒體報道上所獲取的經驗真的對么?
五、
前一陣有朋友跟我說:你知道么,現在又專門賣試驗數據的公司。這些公司可以根據你的理論要求,提供一系列的試驗數據來證明你的理論正確。(我在上一篇文章中提過立場影響發言的事情。)
其實,我們也往往從結果出發,去倒推原因,這跟買數據的做法其實沒有什麼兩樣。
我們在討論微博當初沒落的時候,總結了諸多微信朋友圈的優勢,說朋友圈更加乾淨純粹,沒有微博那麼多的垃圾信息,也沒有微博那種應該由媒體來承擔的新聞屬性,得出結論微博必將式微,朋友圈替代微博。
結果當近幾年微博又興起的時候,我們又馬上改口說:朋友圈是封閉的,只有微博才能實現真正的發聲。
同樣,當微信崛起,降低了qq使用的時候,我們總結微信可以更快更直接地找到用戶,效率更高。
結果,後來90-00後大規模使用qq的時候,我們又有了新的結論。
我們的原因,總是跟著結果來的,說明我們的原因經不起考驗。
當如今提及現在的樂視、現在的易到,似乎所有人都可以說出他們兵敗如山倒的原因,並紛紛表示自己一直就不看好這個ppt公司。
這讓我想起令我一直很慚愧的幾次論斷:
先是陌陌。
唐岩剛剛創業的時候,便挖了我的一個朋友過去。但當時,我們都不看好,這種三觀不正的東西怎麼可能上市,怎麼可能能盈利呢。
再後來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先是陌陌上市,我的朋友實現了財務自由;
再後來,陌陌接著直播的風口,通過直播實現盈利了。
同樣,當年各種打車軟體剛出來的時候,我也跟朋友斷言這個無法成器。
因為當時打車軟體就是用來叫計程車的,我覺得主動權根本不在打車軟體手裡。
誰曾想到後來他們出了專車、快車,最後實現對這個市場的控制。
我們很容易得到一個結論,但是忘記了得出這個節目的初始條件是否吻合。
所以,我要問一個問題,如果樂視生態真的在構建過程中出現了類似陌陌的「直播」、滴滴的「快車」的產品,那麼你們的斷言還能成立嗎?
五、
如果有一套的營銷理論是100%成功的,那麼掌握這套體系的人應該成為世界首富了吧。
如果百雀羚的廣告真的考慮了營銷轉化,考慮了配合產品的促銷,考慮了全媒體的推廣,考慮產品主推調性的把握,那麼就一定能夠成功嗎?或者更簡單地說:創意還能得到這樣的關注嗎?
史玉柱作為營銷的高手。
他的經驗經常被總結成:保持一支廣告不變,集中預算集中曝光,連續打個十幾年,這樣才能不浪費廣告。
這樣就一定對嗎?
至少不適合adidas、可口可樂這些時尚快消品。
江南春經常提到的飽和攻擊真的對嗎?
人心比流量更重要,在一段時間內集中攻擊,佔領產品心智。
這樣就一定對嗎?
至少不適合那些行業第三第四的品牌,因為心智就那麼幾個,品牌競爭對手卻有那麼多。
就算那些經歷過無數成功的經驗被驗證正確可行的,我們也要警惕它的使用條件。
我們會給每一個事情尋求一個原因。
這便是本能。
事前預測很難,事後結論不一定正確。
這便是現實。
(圖文完整版,歡迎關注公眾號獲取:最近商業洞察)
以上,希望對您有所幫助。Lonely Planet
這幾年最大的思維轉變,看到大部分事情,從更多看到問題轉變到更多看到機會,從悲觀發展到樂觀。其實在之前的回答中(哪些素質很重要,卻是讀書學不來的? - 何明科的回答 - 知乎)也提到過一些。
作為讀書時候的乖寶寶到隨後受人艷羨的管理諮詢顧問和投資經理,受學校正統教育及嚴苛職業培訓的影響很深。而他們都是訓練人看待問題冷靜客觀和遵循框架,而受訓者卻容易忽略主觀能動性的作用。於是遇到問題,習慣性用冰冷的框架來分析事物並找出問題,因此容易忽略機會和為自己平添煩惱,做事情也容易畏手畏腳。面對「危機」,這一類人更容易看到「危險」,另一類樂觀的人卻更容易看到「機會」。
隨著閱歷的增加,逐漸發現大部分創業者都是樂天派,他們在問題中發現機會併產品化,把負面翻到正面而找到樂趣。這些天生的樂觀主義者,在逆境中在危機中,更多地看到機會甚至是忽略問題,對他們而言,根本就不是迎難而上,而是興沖沖地就朝著機會裸奔而去,邊做邊解決問題。這種人,不僅適合做朋友,誰都希望被正能量普照,而且是天生的創業者。因為他們總能在骨感的現實中發現機會,如果再加上了解人性或者商業直覺,就有可能把機會轉變成為產品或者服務。而且在實施過程中,他們也善於把事物的負面翻到正面而找到樂趣。即使失敗了,還能保持樂觀而不斷堅持。在專欄文章中(創業的癌,怎麼破? - 數據冰山 - 知乎專欄),可以發現創業者是多麼得堅持及自信而不斷嘗試,創業失敗的人最終有超過半數的人再次回到創業的輪迴。
這種思維的形成或者轉變,除了天生麗質,另外的可能性就是靠閱歷來打磨,借事修人,經歷大風大浪之後有大心臟,除去巫山不是雲,經歷再大的事情也舉重若輕而充滿希望。他們依靠挫折而越挫越勇,如同打鐵一樣,越打越堅韌,越打越樂觀。經歷了足夠多的痛,對疼痛的閾值提高了,而對快樂的閾值卻保持了。於是看待任何事物,保持樂觀的心態,也就更容易從問題中發現機會。
無論如何,這個思維模式非常之難得,因為樂觀的人,更容易有簡單的快樂,無論在工作中還是生活中,也更容易用正能量去照耀別人,也更容易去開創一番事業或者開創一番新領域。因為既然是開創,就有不確定性和大概率的挫折甚至徹底走不通,然而只有樂觀的人才能把荊棘走成坦途。樂觀的心態讓人總看到事物的兩面性和發現機會,一首名為Always Look On The Bright Side Of Life的英文歌曲,大致就是表達這個意思。即使在糟糕的時候,也會像這首英文歌唱到的那樣:Life"s a piece of shit... life"s a laugh and death"s a joke...。(經網友提醒,有傳言,這首歌的原唱為Monty Python,這位歌手及歌曲,後來也激發了Python這種編程語言的命名。)
…更多文章請到數據冰山 - 知乎專欄
…更多回答請看何明科的主頁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