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看待日本和中國科學發展差距?

日本政府口出狂言:「50年要拿30個諾貝爾獎」----2002年新華社一篇報道。
如今14年過去了日本已經有13人獲得自然科學的諾貝爾獎。
反觀中國,每年1.3w億進口晶元,改革開放也三十多年了。
一切都是體制原因嗎?


1940年8月8日,世界歷史上最大的戰列艦大和號下水。大和號是日本自主研發並建造的戰列艦。該艦為集結當時日本最高的技術而建成,亦為戰列艦史上擁有最大排水量及配備有最大的46厘米主炮的戰列艦。。不僅僅是當時世界之最,也是世界歷史之最。

之前不久,中華民國和大日本帝國剛剛進行了棗宜會戰。以日本全勝告終。張自忠將軍陣亡。中國大半領土淪陷。日本的轟炸機可以直接轟炸重慶。八月,共軍為了扭轉抗日戰爭頹勢,發動百團大戰。百團大戰的一個很重要的目的就是搶奪日佔區的鐵軌。運回根據地做成手榴彈彈殼。

有兩個國家,一個是可以建造世界最大戰列艦,並且擁有十艘航母的工業國。一個是文盲率高達80%,國土大量淪陷,連製作手榴彈的金屬都要偷鐵軌製造的農業國。

你覺得後者的科技水平追上前者需要多久?

日本是從1868年明治維新,經過幾代人,近一百年努力,外加天照大神無數次的照顧,才達到1940年時的工業水平。你覺得經過百年動亂的中國僅僅依靠改革開放的30年夠么?

二戰後,日本雖然戰敗了,但是他的科技成果還在。他的國家被佔領了,他們的工程師還在。他的工廠被炸毀了,他們的工人還在,只要給他們時間,他們可以很容易的恢復到戰前的工業水平。而且二戰後的冷戰,恰恰給了他們這種環境。

反觀中國,解放後,中國一窮二白,大量知識分子外逃。留下來的知識分子在十年浩劫總被鎮壓,批鬥,迫害。真正開始發展經濟和科技也就是改革開放之後。如題主所說三十年的時間而已。

用三十年的發展去追趕人家一百五十年的積累談何容易。

一個國家的發展是需要時間和運氣的。中國現在不缺運氣,需要的僅僅是時間。


其實這是兩個問題——一方面關於中國,一方面關於日本。
從全世界來看,中國的科技水平發展可以算作良好,底子比中國好,但是混得比中國差的國家可太多了。
只是日本的飛速發展太過非同凡響。並不是中國科技發展不夠迅速,而是日本豎立的標杆實在太高。這在很長一段時間裡甚至是世界孤例。如果以平均水平為標杆,其實我們的表現還是很不錯的...

引自:為什麼在美國的日本留學生很少?:

從日本的國力、地位來看,與日本最相似的是英國、法國、德國這三個老牌發達國家。應該與日本相提並論的不是中國韓國台灣越南這些發展中國家地區,而是英法德。

發達國家裡,這四個國家是僅次於美國的大國,在經濟、科技、教育、文化、藝術等方面都有全球的影響力。
GDP來看,日本德國法國英國分列世界第三到第六(人均GDP很接近,故GDP排名即人口排名)。美國第一,中國第二。
世界五百強企業,日本法國德國英國分列世界第三到第六。大約是1.5:1:1:1的比例,日本優勢更明顯。美國第一,中國第二。
21世紀,諾貝爾獎自然科學類得主,英日德法分列世界第二到第五
(美51 英10 日9 德6 法5)。美國第一,中國?_?
【算上今年的諾貝爾物理獎,進入新世紀以來的日本諾獎得主數量已經超過英國位居世界第二。
文化藝術方面,日英法德也是僅次於美帝的大國,位於第二梯隊。
人均壽命方面,日本全球第一,英法德大概TOP20的水準,美國TOP40,中國TOP80。(擠入前面的小國比較多)。

歷史上,日本諾獎得主囊括亞洲第一個物理學獎、化學獎、生理學或醫學獎與確實領取的和平獎。

很特別的一點是,基本上,從來沒有任何一個後發國家可以在如此短暫的時間裡,從一個極為落後的國家迅速成長到與英法德三個老牌資本主義國家同等發達的程度。更令西方先發者「驚奇」的是,日本是非白人非基督教國家。


這個問題可以從很多層面很多維度來回答。可以說,我們才發展了三十年;可以說,日本人民嚴謹;可以說,日本投入經費更多;...等等原因。這些說法都有一定道理。

但是,我們才「認真」發展了三十年並不能解釋日本遠遠甩開其他後發國家。想「認真」發展的國家總不會只有日本一個吧。然後,日本幹嘛不像其他國家一樣少投入一點在科研上呢?
所以,日本科技為什麼可以快速發展才是這個問題的核心。

不談那些空洞的民族性,歷史傳統什麼的。反正,科技發展的所有問題最終都需要歸結到最直接的一個問題上——科學家的培養。更進一步說是教育。
自從科教興國成為中國的基本國策後,中國科技發展還算迅速,說明我們也算上道了。

日本科技後發先至的直接原因大概有兩點很重要:

1.尊師。
大學教授基本上就是日本社會最德高望重的那類職業了。無論是學生或者是多位高的官僚,多富有的財閥都會對教授非常尊重。
當然不只是精神上的尊重,物質上來看,教授也是日本收入最高的職業之一(TOP3)。(是真正的工資,不算上經費回扣什麼的...) 日本中小學教師的收入甚至也遠高於平均水平。
精神和物質的雙重鼓勵,自然會吸引最優秀的人才加入這個群體。這些優秀的教師們又可以更好地為全日本的國民提供優秀的教育。

2.重道。
尊重學術自由,遠離工具主義。制度上來看就是」教授治校「。
儘管日本教授的收入算最高的職業之一了,但相比許多教授的能力和貢獻仍然是不相稱的。他們的許多人是一群真正有理想有情懷的了不起人物。社會需要把自由和權利賦予這些站在每個領域最前沿的精英們。

尤其地,大學不是培養技工的地方,大學需要有長遠而高尚的追求。
大學需要是創新和維新,而不是讓就業市場來引領學術教育,讓行政力量來擺布學術風向。

儘管這些目標令人渴望,但是對這些目標的不斷強調而忽略大學其他重要作用,導致國家科研和高等教育政策以短期性的、高度具體化的成果為核心。

上述工具主義方法貶低了、甚至放棄了大學的深層能量和無形產出,而政府和社會大眾從大學獲得的利益,大部分正是來自於他們的深層能量和無形產出。倘若國內和國際政策環境持續強調短期臨時性利益,忽視長期性發展,強調現存已知性,忽視探索求知性,側重狹窄性,而忽略廣博性,那麼,各國的大學都將面臨著喪失影響力的風險。

維護研究型大學的核心特質,因為這些特質才使得研究型大學成為國家基礎結構中無價的組成部分。

這種科研文化氛圍是以開放式探究和不斷檢驗當前的理解和認識為基礎,超越職業利益和工具主義,超越眼前需求,追求能夠創造未來、詮釋世界變化的認識、技能和專業知識。

來自:研究型大學教育應該以就業為導向嗎?

都不需要怎麼講中國的情況。很顯而易見的,從基礎教育到高等教育,從教師待遇到教師質量(低收入和低質量間惡性循環),我們都是典型的發展中國家水平。典型發展中國家的科技顯然是不可能後發先至的。


這個問題,即使不是日本,改成其他任何一個主要發達國家,幾乎都是成立的。不是體制的問題,是發展中國為了後發優勢,肯定是先學習,後創新。而發達國家已經到了technology frontier,不創新就沒人可學了。另外發展中國家重視工程,但諾貝爾獎獎勵的是科學。


那個,既然大家都從日本身上汲取經驗學習的角度來談了,那我就談談其他角度。
雖然目前中國的科技水平和日本還有些差距,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在未來的幾十年中國會出現很多諾貝爾獎的獲得者。
並不是空穴來風,有一個關於世界科技創造的論文數量研究顯示,近年來中國的論文數量比日本只多不少,甚至日本還走下坡趨勢。這個論文數量決定了科技研究的數量,明顯中國是多於日本的,而且這些科技研究都是些尖端科技的研究,中國的研究量多過了日本,但是為什麼沒得諾貝爾獎呢?原因很簡單,時間沒到。
日本之所以會出很多諾貝爾獎,是幾十年前他經濟發展快速,有錢有教育資源支撐,所以很多科研人員就有足夠的條件研究,再加上這幾十年來的使用成果成效都不錯,就順利的證明了他們發明的東西有用,所以當之無愧諾貝爾獎。
而中國,目前除了要向日本學習外,還要用這幾十年間向世界展現他們科研的成果,讓世界認可,才會問鼎諾貝爾獎。


這個問題實在太大,夠寫一篇論文了。但歸根結底,我偏向用運氣來解釋。
縱觀清朝到近現代,中國的國運是一路往下走的,沒有明君沒有安定的周邊環境,好不容易民國建國後開始漸漸起色,日本人又打進來了,如果民國能有個30年時間發展,誰知道會發展成啥樣呢?當然歷史沒有如果......

老羅做過一期節目,講的是阿根廷和智利,相鄰的兩個國家都經歷漫長的軍政府,但現狀卻大相徑庭,可以去看下


主要還是在現代教育和科學研究方面,日本比中國發展早的多,基礎好的多,投入大的多!當然,建國後中國的折騰影響也很大!
至於戰後日本從廢墟上發展起來這個說法就是扯淡——不過,反正只要是中國人談日本的發展就這麼說!
從資料來看,除了一部分民房和基礎設施被燒毀以外,日本的工業和農業基礎都沒有受到大的破壞,連美國最早打算拆掉的日本軍事工業都保留了80%,後來還因朝鮮戰爭其整個重工業得到了很大的發展!至於科學教育文化等方面的影響更是微乎其微了!


又是那種「中國所有問題都怪體制」「民主大法好」「只要民主了一切問題就能得到解決」的low逼思維方式。這種思維,除了愚蠢,實在想不到不帶髒話的詞語來形容。國家的發展都需要時間的,當年二戰的時候日本領先中國幾乎是一個時代:一個是工業大國和強國,一個是農業大國,幾乎沒有自己的工業體系。同時,日本又比中國早發展了那麼久,一時半會想要追上來沒那麼容易。鑒於目前國人什麼領域都要和世界第一比的心態以及tg為了執政合法性拚命要提升國民生活水平和國家實力的做法,我對我朝還是有信心的。


數學物理上的差距是被縮得比較小的,像潘建偉帶的團隊在他的領域甚至可以超過日本大多數科研團隊。但是整體水平依舊沒辦法提升到日本水平,中國最有分量的科研只在985和兩院。日本那邊光東京城市圈的科研能力就很可觀,關鍵在於大阪大學,京都大學,名古屋大學,北海道大學等其他城市的大學也是世界級大學。京都大學的自然科學研究能力是可與東京大學一較高下的。中國最好的大學也就只分布在京津和長三角而已。


日本的炸藥獎。。。
我只知道從二戰結束到蘇聯解體之間
日本的物理炸藥獎數量和蘇聯的物理炸藥獎數量差不多。
你如果說這個時間段日本的物理能和蘇聯的物理比?
那可真是笑話。
朗道的獲獎更是差點成了炸藥獎的一大丑聞。
朗道有十大物理成就,隨便哪個抽出來都能拿炸藥獎。結果就是不發。
然後朗道出車禍了,預後恢復的很差。趕快立馬發了。早幹啥去了?
這不是醜聞是啥?


目前日本大概還有點老本可吃,不過也就這麼幾年了。
不要太把炸藥獎當回事,這玩意說白了也是看人下菜的,否則你看蘇聯拿過多少炸藥獎了?除了美國誰敢說自己的科技實力當年完爆蘇聯?樓上我看已經有人舉過這個例子了。
這個世界上不能用錢解決的問題不多,科技不在此列。
這個世界上不能用導彈解決的問題也不多,日本同樣不在此列。


優酷上有90年代日本政府為日本青少年拍攝製做的「日本科普學堂系列短片」,
感興趣的可以在優酷上搜索「日本科學技術」……
世界工廠的中國,不單在工業實力上輸給日本,對下一代教育也是不如(中國學生知道做奧數、解題海,卻不知生活中的車子、勺子、手電筒怎麼製做的,甚至城裡孩子分不清什麼稻穀與野草,農村小孩不知道……),,,中國的電視台除了娛樂節目外還有別的什麼嗎?

一個國家的科技實力的本質還是教育,今天的奧數不是另一種八股文嗎?


中國的主要差距在科技創新上,改革開放後中國的自主創新被壓制了,我想這是因為評價體系所致。現代中國科研機構主要依據在國際SCI期刊上發表的論文數量。

以國家重點實驗室為例:

三流實驗室的做法是:根據自己的思路,購買國際上先進的儀器設備並加以改造,進行實驗研究,然後發表文章。

二流實驗室的做法是:根據洋人的思路,參考洋人實驗室的設備進行採購,或者直接從洋人實驗室購買設備,然後進行實驗發表文章。

一流實驗室的做法是:去洋人的實驗室工作,同洋人一起發表文章。

一流實驗室的國際SCI論文數通常要遠大於三流實驗室。三流實驗室要實現自己原創性的科研思路,僅在建立自己的實驗系統方面就需要大約10年的積累。而這十年可能沒什麼文章。用別人的實驗室就簡單多了,但不要忘了,只有自己的實驗系統,你才能夠按照自己的思路去改進、去創新。使用洋人的實驗室,你能改動的很有限,不過是給洋人打工的實驗員。


  生活品質是指人們對生存狀況的滿意程度,對人生過程感覺到的幸福、舒心與順暢,它往往與人之主觀感受、文化素養及社會發展狀態相關。

  生活品質是人類社會自古以來追求的理想生活境界,也是社會富裕、文明進步的表徵和結果。日本在實現經濟發展的同時,一般家庭的生活水準和整個社會風氣,都不斷地提高精緻生活的級數,在《聯合國人類發展報告》的世界最佳生活品質排名表中,日本一直長期居首位。

  今天,細數中國與日本六大生活品質反差。

  1.日本人富裕中的環保意識

  日本是世界上少有的環保民族,筆者的指導教授每回用餐,最後都用一小塊麵包把盤子里的剩湯吸乾淨,再將麵包吃掉。其實教授年薪高達 10000多萬日元(約合人民幣800多萬),生活極其簡單。國際能源研究報告表明,日本的能源利用效率一直是發達國家平均數的5倍,是中國的30倍。日本人在生活的許多方面普遍非常節約,這與中國節省完全不同(節省是犧牲品質,而節約是不浪費,物盡其用)不僅在大學、會社食堂的餐桌上看不到剩飯剩菜,自助餐場合,也極少有人因拿過多食品而導致浪費。日本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國家,他們節約環保是一種珍惜資源,保護環境的意識心態,是一顆感恩大自然之心。

  今天,我們的社會日漸富裕,但有些人誤以為擺闊、奢靡、浪費就是生活品質,動轍幾萬元的一席酒筵,如同家常便飯,這種豪奢,這種窮奢極侈的生活享受,世界上有幾個國家能夠相比?那些發達國家的人恐怕也望其項背。更有些人想盡方法、不擇手段去追求,弄到心力交瘁的地步,滋生出形形色色的腐敗。生活奢侈浪費恰恰是一個社會生活品質畸形的反映,要防止和改變生活品質的畸形和惡化,有必要發起社會的勤儉生活運動,使人的價值觀、心態、行為規範都能同樣提升。

  2.日本人的汽車消費觀

  日本是世界著名的汽車生產強國大國,相對於日本國民的收入水平(日本員工最低月薪為3-4萬人民幣),汽車很便宜,一輛開了七、八萬公里的豐田、本田二手車,四、五千人民幣就能買到,許多在校大學生打一周零工,就能買一輛不錯的二手車了。雷克薩斯、寶馬、保時捷等豪華汽車在日本比中國便宜很多,一個教授月薪就完全可以輕鬆購買(以在中國200萬人民幣保時捷為例,在日本卻只需要70-80萬人民幣左右)。但居住在繁華城市的日本人大都不買車,進城的人是把車開到城邊的停車場,再搭乘公共交通進城辦事,城市的交通工具主要依靠鐵路和公共汽車,公共交通像城市的血管高速、準確地流動。在路上,吉普車也難得看到,由於油耗高,私人很少用,日本生產的吉普車主要是供應國外市場。

  而我國的開車一族裡,追逐名車之風在蔓延,以頻繁更換車為有派頭,相互攀比,盲目把汽車的品質單純看成是自己的生活品質。在杭州一些小區調研也發現,一方面小區特別是老城區的停車位很緊張,為停車問題發生爭吵時有發生,另一方面,私家車的外出率並不高,有些私家車甚至只是周末才偶爾開出。相比較而言,日本人在汽車消費上比中國人要理性務實多了。

  3.日本的公共服務理念

  日本公益性的圖書館很多,一個小鎮上就有好幾家。只要持當地的居住證或外國人登陸證(如同我們的身份證)就可以辦理,借書證等辦理均為免費。還書如果超出規定的期限,也設立了一項懲罰性措施,即當天不能借書,如果書超期一周,你就必須一周後才能借書。

  而我們,到圖書館辦理借書證時,通常要繳納工本費、押金等上百元費用不用說,圖書館的複印費比市場平均價格高出好幾倍,更讓人費解的是:那一元錢的存包費在圖書館的機器里是永遠吐不出來的(現各大超市、書店均將寄存費歸還給消費者)。還書日期一旦超出期限,則「罰」字當頭,且罰款明細繁多,超過7天,每天0.2元;超過15天,每天0.3元……再者,進出日本的圖書館或閱覽室,可以隨身攜帶書包,在圖書館或閱覽室藏書的四周,還單獨開闢了獨立閱覽室、討論室及休息室,設施配置齊全、周到,設計人性化。而到我們的圖書館借書或進閱覽室查閱資料,一律不得帶包進入,門口的柜子據說只能放放飲料瓶,於是,你在豪華氣派、乾淨整潔的借書廳或閱覽室門口,總能看到一堆堆雜亂無章的包。遇到這些、看到這些、想起這些,你肯定無法快樂、無法開心。如果一個社會只注重生活水準,而公共服務理念缺失的話,只會形成富裕但不康樂的社會了。

  4.日本人的信任意識

  在日本,入住酒店或旅館時,從來不需要先墊付押金,離開酒店退房付帳時,服務員也無需查房核對,只是簡單問一下:是否用了房間里的食品?(行李擺在機場、車站無需人看管)這體現了賓館對客人的高度信任,在日本這種良好的服務隨處可見。

  而進入我們的酒店,支付押金是必不可少的,結帳時的查房也是歷來的規定動作,沒有人生氣、大家已經習以為常了。

  走進房間,桌子上的顧客入住指南里,往往第一張就是「賓館物品損壞賠償價格表」,上面赫然寫著:杯子一隻30元;毛巾一條,40元……不管酒店的裝潢得多麼富麗豪華,不管酒店的服務多麼溫馨周到,不管酒店的價格多麼合理誘人,類似這種賠償表,很難讓人接受,總有拒人千里之外的感覺。

  相互信任是提升社會生活品質的基礎,如果缺少敦厚和純樸的社會風氣、如果沒有安定與和諧的生活氛圍,生活品質又從何談起?

  5.日本人的相互謙讓

  一次騎自行車,在拐彎的時候,撞到了一輛直行的麵包車上,把車門給撞了一個坑,自行車的龍頭把車面的油漆也刮落了一大塊。司機先奔過來問我:「你傷著沒有?」我說沒事,他才回去檢查自己的車門,然後連連給我鞠了個躬說:「非常對不起,如果你覺得有什麼不適,請和我聯繫。」說著雙手遞給我一張名片,這一切把我弄得目瞪口呆,應該是我向他道歉啊!

  在日本,類似這樣的事情很多,日本人在公共場合從不大聲喧嘩,平時乘車也很少講話,車內大家都很安靜地看書看報,或聽隨身機,無人打行動電話,電車、汽車等公共交通工具里都感受到著這樣現象:為了別人的安靜環境,都不在車內打電話。安靜的環境屬於每個人,誰破壞這一份安靜就是侵犯他人的權利。在商店、電車上,你要是撞上、碰著別人,日本人會馬上向你道歉。其實,道歉就是站在對方的角度去思考處理問題,它會使許多複雜的問題變得簡單,社會變得和諧。而一個講究生活品質的社會應該是一個相互謙讓的社會。

  6.日本的社會秩序

  在日本的幾年學習中,還有一件事也讓我頗有感慨。每次周末我打完工回留學生會館,只能趕上最後一班電車,當我疲憊不堪地走出電車門口時,總有一位工作人員站在那裡,非常誠懇地給你鞠躬,向你道一聲晚安,已經是深夜了,特別是冬天,乘客寥寥無幾,其他工作人員也不在。他鞠不鞠躬也許是沒有人知道的,而支撐這種工作態度的力量是什麼呢?是日本的社會秩序國民素質修養。社會需要一種秩序來固守,而我們沒有倫理道德也要一種秩序來維持,日本給我留下這樣的信念:當我們每個人都發自內心地去維護社會秩序的話,我們的環境會變得更乾淨,人際關係會更體貼、更和諧,我們的生活品質才會提升。

  當然,一個社會的生活品質,需要諸多因素的推動和促成,有位學者說過,一個社會如果能摒棄不良的東西,尋求最好的方式,這個社會就有生活品質了。

  在日本留學10年半,八喜主帥崔恩郎對日本足球有很深的了解。在他看來,中日兩國足球相差很多層次和方面,意識、態度、處事方式、戰略、素質等等全方們差距。在日本,青少年培訓理念全國統一;而中國,至今都沒有一個統一的青少年足球訓練大綱。

  日本人做事非常認真,非常嚴謹,也很非常細緻。他們有些想法和做法,在我們智商看來沒有必要,事實上是非常有必要。他們其實就是在做事,一步步地認真做事,不斷積累。比如有一個1樓到10樓的階梯,如果有近道的話,我們肯定走這個近道,而日本人會一步步走下來。可能在眼前利益上,我們比他們走得快,但在他們之前一步步走的時候,已把基礎工作做得很細了,完全為未來全局勝利積累技術、實力、最主要是胸有成竹從容心態。他們不會在意眼前的利益得失,而是把眼前一些短視利益來修鍊自己放遠未來與全局利益上。

  中國自律性差。不是普通差,也不是太差,是非常非常差。如果對比日本人,比非常差還嚴重,他們做什麼事情不需要人看著,對人對事絕對責任心與嚴謹態度,當然也不習慣別人的不信任,也許在中國沒有什麼,但對日本人來說質疑他是對他最大傷害。日本最不能接受尊嚴和家族榮譽被人挑戰和傷害。在日本,教練讓球員從一條線跑到另一條線,教練不會看你跑,球員自己就按照規定做了。在中國冬訓時,我看了很多隊的訓練。教練讓球員從一條線跑到另一條線、跑圈,很多人都沒有完成要求。訓練中這樣一個細節的差別,比賽中就會差很多。哪怕就差一步,也決定你的成敗。放到生活,學習中是同一個道理,中國人做事總喜歡自以為是,偷工減料,最後與別人差距只會越來越大。中國對日本非常有成見和偏見,喜歡用自己喜好,習慣,國情,眼界,平台,內心,見識來去考量套用原本在各個方面都比自己先進百年的國家和意識形態,國民素質等,所以我們總在誤讀他國他人,而我們還堅信自己非常正確,殊不知我們越來越落後,越來越封閉。

  上世紀八十年代,歐美著名的日本問題研究專家沃格爾教授出版了一本名為《日本第一》的研究專著,立即在世界引起轟動,成為當年度美國最暢銷書之一。從一般的市民、學者到國會議員、政府官員都爭相閱讀。

  這件事,在日本引起了更大的反響。這個反響,不是對歐美說自己已經達到世界第一的驕傲和自豪,而是引起了一場全民族的警覺和自省。日本影視界和出版界接連推出了一系列的憂患反省之作《日本沉沒》、《日本即將崩潰》《日本的危機》、《日本的挑戰》、《日本的劣勢》等等。

  日本的媒體民眾這樣質疑:我們沒有那麼好,我們還有很多不足,歐美人為什麼不講我們的缺點?歐美人這樣麻痹我們,背後有什麼陰謀?

  人家本來是一個教授寫的一本學術研究著作,日本立刻上升到國家層面,對於人家發自內心的讚美產生了深刻的質疑。我相信,如果有一個歐美人寫了一本這樣的讚美中國的專著,中國的媒體和國人會早早高興地接受,而且會發自內心地認為這是一個國際友人的善意。可是,日本卻不,這個民族不接受讚美。他們從來都是把自己放在暗處,放在一個很低的位置,用很縝密嚴謹的心思在思維,用很低調的聲音在說話。

  他們深諳「槍打出頭鳥」的哲學,他們吸取了過去咄咄逼人而招致暗算和打擊的教訓,精心「化妝」自己,有意地弱化自己,努力改變國際上流行的「日本第一」的國際形象。

  日本政府公布的數據常因缺乏透明度和具有暗箱操作性受到西方學者的批評和指責,但日本政府照樣我行我素,照樣能通過「作假」的手法,始終將自己打扮成一個日益走向蕭條的國家,將自己定位在「危險」和「蕭條」的邊緣。日本的學術界也不斷地進行歷史總結和「學術創新」,毫無愧色地說過去的十年是「失去的十年」,而且還追加說,弄得不好還將再失去一個十年。惹得海內外輿論一起跟唉聲嘆氣。在很多領域,日本竭力以低調和不事張揚的面貌出現,無論是在製造業、科技領域還是金融業,主動放棄了許多世界第一的稱號,以弱者的姿態出現在世人的面前,讓人們覺得日本是個正在衰落的國家,從而放鬆對日本的警惕。但是常去日本的學者和專家,到了日本卻一點也感覺不到什麼蕭條。即使經歷了大地震和大海嘯,經歷了金融危機,日本人的日子照樣過得有滋有味,依然保持世界最高品質生活。

  可以說,正是日本這種全國之「嚴謹精細」、「積極認真」、「低調頑強」的民族素養,讓這個民族能夠迅速從災難中奮起,始終屹立於世界強國之林。

  面對這樣的一個優秀而可怕民族,我們還能夠對GDP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津津樂道嗎?更何況我們GDP絕大部分是外資,2成房地產泡沫,1成破壞環境,浪費資源為代價的帶血GDP。而利潤卻回歸到發達國家。更可悲中國GDP還有嚴重水分,因為GDP是政府官員晉陞的重要和唯一指標,為了陞官無處不做假。假米,假酒,假油,假…幾乎沒有什麼是真的。在這樣的一個國家社會裡,我們有什麼理由,資格,能力來誇耀我們所謂的強大了?

  日本人長期過著精緻,生活品質極高,養尊處優的生活。這當然是基於雄厚的經濟實力。然而,日本真正值得稱道和學習的精緻並非物質方面的精細和講究,而是日本人幹活辦事一絲不苟的嚴謹態度和認真細緻的作風。

  日本是100%全民醫療保險,普通成年人只需要支付1-2成費用,而未成年人完全免費醫療,日本是100%普及大學義務教育,中國至今也沒有完全普及小學6年義務教育。

  日本救護車不到10分鐘就到,且全部免費。中國是需要收費的,而且通常需要先付。有時候對救護車送來的病人,會因為沒有現金,醫院不願意救護。日本則是不管有錢沒錢,也不管是節假日還是深夜,救助病人都是不可商量的最重要的事。

  日本孩子的醫療是全免費的。平常孩子小到發燒感冒,或者包紮小傷口,大到手術等,去醫院拿葯都不花錢。日本的各級地方政府都在以各種方式提供著兒童醫療補助。比如東京23區,不管家長收入如何,孩子的健康保險都是免費的,由區政府支付,對象是所有零歲到15歲的兒童。換句話說,15歲以前的孩子在日本是不需要花費任何醫療費的。日本醫院用的葯、打的點滴、手術、醫生的診察、各種檢查、住院費、餐費等等全部免費。

  大到市政設施,小到室內裝潢,日本的工程質量彰顯精緻。

  路面上的交通標線好似出自工筆功夫,社區里的方磚地精雕細琢,房間里的邊邊角角都嚴絲合縫。院里院外,屋裡屋外,看不到一丁點粗糙的痕迹。日本的工程,檔次縱有高低之分,品質則無優劣之別。

  在日本,規划上的集約和周密透著精緻。在首都東京高密度的住宅區里,停車場和住宅的比例和諧,猶如先停車,後建房般緊湊。日本軌道交通非常發達,據說有一條地方軌道,對向發車,3分鐘一班,而且分快慢車,車輛的交錯準時在有兩條軌道的站台里完成。

  日本細緻入微的人性化服務中展示著精緻。餐廳一般會擺出食品模型,讓人一目了然。日本人安排宴會,常常提前一兩個月就發通知,按人數備餐,時間表上連幾點幾分誰喊「乾杯」都要寫清楚。在城鐵站等場所,站在任意位置,只要環顧四周,一般能很容易地看到鐘錶、指路牌和衛生間等標誌,一些衛生間指示牌上甚至會註明目的地的距離。

  日本整齊劃一的標準化讓人感受著精緻。各地的主要報紙,規格完全一樣。超市裡蔬菜按份兒賣,水果按個賣,同樣價錢的兩個蘋果,挑不出來誰優誰劣。一日記者偶然間發現,手中的駕照、記者證和銀行卡的尺寸也是分毫不差。

  日本人在遵規守矩的嚴謹中傳承著精緻。即便是在地價昂貴、人口稠密的居民區,總少不了根據居民數量建設的兒童遊樂場,這是市政法律規定的。在手機普及之前,人員密集的場所里多少人必須擁有一部公用電話也有明確的規定。日本的小巷裡,房子絕不超出路沿,不管翻蓋多少次,也不會有人擴張。

  日本人在調研、統計和計算上的準確得益於精緻。他們的汽車導航系統,幾乎讓人感覺不到誤差,3米寬的路都能認識。為了更好地推廣日語,他們弄清了全世界學習日語人員的分布、構成、年齡和學習目的,以求有的放矢。他們搞人口統計,各種數字精確到個位。

  細節——無微不至

  乘坐大巴車行走在成田國際機場到東京市區的數十公里高速公路上,我發現要想在車上看風景很困難,只要有居民區,路旁就會豎起高高的隔音牆。街景大部分都被隔音牆擋得嚴嚴實實。只有在大山、海濱、田野等周邊沒有住宅的地方,才能直接看風景。巴士上一伸腳,發現下面有踏板,要放水杯有杯托,吃東西時可以放下摺疊板,要掛包能找到掛鉤,想看書頭頂上有小燈,真是關懷備至。

  等待地鐵時,我看不到焦急的眼神。因為電子屏幕上標明了下一趟列車到來的準確時間。工作日里,地鐵會很擁擠。為了騰出空間,早上10點以前座椅是豎起來的,10點過後又自動放下。車廂上放有長條隔板,供站立乘客放東西。在地鐵的老弱病殘孕專座區域,有一項特殊規定,乘客必須關閉手機,這是為了避免手機信號對做過心臟搭橋等手術的老人產生輻射影響。

  精細與人性化,在日本大大小小的衛生間里體現到了極致。小小的空間裡面,不僅有掛鉤,還有放東西的小隔板。小便池上方,有一條約一尺寬的平台,供如廁人放東西。每個衛生間都有手紙。為了避免一個紙卷用完之後斷檔,馬桶後還會放兩三個備用紙卷。很多衛生間里,還能看見一張鋪著棉褥、帶欄杆的小床,這是為帶嬰兒如廁的父母準備的。

  日本的馬桶堪稱完美,讓如廁有一種享受的感覺。為了避免墊板冰冷讓人不適應,日本馬桶有加熱裝置,一直插著電保持 溫暖。馬桶基本都有自動噴水洗凈烘乾系統。翻譯張先生提醒,噴水系統非常精確,男女需要清洗的點位有所不同,男士按藍色按鈕,女士按紅色按鈕,弄混了就有些麻煩。

  我們入住在位於東京鬧市區的一家飯店,房間里的熱水龍頭,總是一打開就有溫度適中的熱水。洗浴時,我發現浴池有高低兩個噴頭掛點。後來問飯店服務員才知道,低處的掛點是專為小朋友洗澡設計的。洗浴完後,不大的衛生間充滿了水汽,但當我走到盥洗台前抬頭看鏡子時,我清晰地看到了自己的臉。就那麼圓圓的一塊,在大片因水汽模糊的鏡子中,唯有那個圓明亮如洗。這是酒店為了防止鏡子霧化給客人帶來不便,特意將中間照到臉的一圈鏡面做了防霧處理。

  環境——一塵不染

  日本的大街、小巷、山間、農村都幾乎看不到一片垃圾,感覺不到灰塵,在日本皮革穿三年都沒有灰塵。最繁華的東京銀座街頭沒有垃圾、灰塵,偏遠的大分縣山村也沒有垃圾、灰塵。我曾想如此乾淨,街上肯定有很多環衛工人和垃圾桶吧。然而,日本的大街上沒有一個垃圾桶,只有商店、賓館內有垃圾桶,環衛工人的主業不是打掃垃圾,而是回收垃圾。

  翻譯張先生下車前必做的事情,是把車上的所有垃圾收集起來,並進行分類。他告訴我們,日本人都會把垃圾帶回家處理,分類非常細緻。比如牛奶紙盒,必須拆開洗凈疊好,才能扔出去;再如飲料瓶,瓶子和商標要分類投放。為了方便人們把商標撕下來,廠家在商標上打下了兩個小缺口和裁撕線。即便是在皇居對面的公共綠地上,10多名流浪漢席地而卧,每個人都帶著塑料袋,裝著各種垃圾。無怪乎1994年廣島亞運會閉幕式結束後,10萬日本人起身離開體育場,沒有留下一片垃圾。世界各國媒體都驚呼,這是一個「可怕」的民族。

  日本的乾淨衛生,更體現在食品、水體的潔凈。在中日友好會館的歡迎晚宴上,我被橙汁酸得眯起了眼。日本友人告訴我,他們的果汁飲料都是百分百純正的,不含添加成分,味道雖然有些酸澀,但絕對正宗、安全。千葉縣海上町農協負責人穴澤清告訴我,農戶在出售農產品時都要提供詳細的化肥、農藥用量,協會必須嚴格把關。因為只要一家農戶的產品出現食品安全問題,整片區域的產品都將「連坐」禁賣。

  東京的河流溝渠、千葉縣的湖泊池塘、大分縣的溪流,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清澈潔凈。在大分縣宇佐市美惠子老人家裡,我想喝水時,她把我帶到屋旁的小溪。看見我有些遲疑,她告訴我,這裡的水很乾凈,可以放心地喝,並且舀起一瓢「咕嚕嚕」喝了起來。

  乾淨衛生的環境,安全放心的食品,直接促進了人們的健康。日本女性平均壽命超過89歲,男性平均壽命82歲多,已連續30年保持世界第一。

  規則——無處不在

  在日本,處處都可體會到自覺的規則與秩序。無須各樣的規則,無須明文規定,或純屬道德規範,所有人都默默地遵照規則行事。整個社會、整個國家就像一個人一絲不苟、井井有條。

  每到一處訪問地點,大巴車司機等我們下車後,就會熄火、關上車門,到一旁靜靜等候。在日本訪問期間天氣異常炎熱。我們每次上車,都感覺到陣陣熱氣。其實,日本的汽油價格並不貴,一升油跟當地一瓶純凈水價格相當。司機告訴我們,在日本,為了節約能源,司機最多只能提前3分鐘上車開空調。這不是一項明文規定,更沒有什麼懲罰措施,但大家都會這樣做。

  從東京到千葉縣農村,先要走一段高速公路,再走近一個小時的鄉村道路。鄉村道路是雙向兩車道。一去一回近兩個小時車程中,我們的大巴車沒有越線超過一輛車,也沒有一輛車超過我們的大巴車。

  在東京市區路口,當信號燈為綠色時,駕駛員不僅不會減速,反而都加大油門「一闖而過」。因為他們知道,絕不會有人闖紅燈過馬路,加速是為了讓更多的車輛通過路口。等候在路口的行人看見信號燈變綠時,會大踏步走過斑馬線;信號燈變紅時,斑馬線上的行人已經一個不留。車輛在斑馬線上遇見行人時,一定會降低車速或者直接停車為其讓行。

  日本人乘電梯會自覺站在左側(日本交通規則是靠左行),將右側空出來供有急事的人快速上下。在東京新宿等繁華地段的電梯上,會是這樣的場景:左側的人靜靜站立,右側是一條快速移動的人流。一靜一動,甚是和諧。

  東京的地鐵線多達數十條,密集到一方示意圖畫不下的程度,每天有幾千萬人次乘坐地鐵。不管有多擁擠,人們都會自覺地排隊上車。車廂里沒有手機鈴聲,沒有人打電話,更沒人談笑嬉鬧,大家都安安靜靜,睡覺、看書、玩遊戲或者發簡訊。我聽到的聲音,只有行車的「卡嚓」聲和報站音。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在日本的社會規範里,公共場所應該保持安靜,不做影響他人的事情。


不談和平獎和文學獎,只談科學類。

目前的諾貝爾獎獲獎成就有個很大的特色:大多數是十幾年前、幾十年前研究出的成果,這與現代科學的發展特點有關。中國就算現在已經有了一大批世界級的科研成果,就算再怎麼努力,想大把拿獎也要等那麼一段時間。

另外還有一點,日本提出拿諾獎的計劃後,最顯而易見的做法是頻繁跑瑞典科學院走公關。你要知道諾獎並不是像數學公式那樣精確無誤的,它是一個主觀性很強的獎項。


由於工作關係 有一回拜訪幾位大學老師 其中聊到畢業論文的事情 老師們都默認抄襲 不贊同學校檢查抄襲率 表示只要抄的不要太明顯 看著通順就差不多了 沒有人才哪來的發展科技呢


中國人從古代開始就缺乏理性思維,凡事都以感性思維來解釋,發現任何自然現象,從來不會去研究其中的原因,反而是以自身的各種想像來解釋,地面看不到邊,就是天圓地方,看到每天日出日落,就是幾隻烏龜馱著陸地在走,看到天上的星星有異象,就是有什麼帝星將星要橫空出世,要改朝換代了
古代所謂的四大發明,那叫發明?發現了某些自然現象,看到磁石指向南方,知道這玩意可以指方向,但是有誰去研究其中的道理,無意中提煉出了火藥,知道火藥可以爆炸,但是誰去研究其中的原因,從來就沒有這方面的人,從古至今都缺乏
為什麼缺乏,原因不得而知,至今沒人去研究為什麼有這種現象,只能把一切歸根於體制


你也知道改革開放才30年


本人東京大學畢業,在國內某985大學讀過碩,說說切身感受。

首先一點,我覺得比較悲哀,日本的學校老師搞研究比較踏實,中國學校實驗室主要騙經費。

不過,就學生而言,中國學生甩日本學生幾條街。我們老師為什麼喜歡招中國人?因為日本學生能力實在太差,寧願招一些語言不通的中國人,還給獎學金。中國的基礎教育雖然抹殺了創造力,但是每個人都知道知識改變命運。而日本學生養尊處優,根本不知道學習的重要性。

不是我吹牛,等這一代人成長起來了,日本將被甩到十萬八千里之後。

中國目前科學和技術都不行,主要是缺少了一兩代科學人才,新生代還跟不上。客觀說,我非常看好中國,並不是因為我是中國人。


---------

說體制,我不贊同。我以前恨透了體制,所以才出國。出來發現,這些都是表象。國運昌盛,很多時候,那都是運數。中國強大了幾千年,所以前1百多年混的這麼慘。中國慘到了極致,必將重新強大。


2050年中國政府發布公告,要在五十年內實現有三十個人人獲得諾貝爾獎。
你會懷疑這是口出狂言嗎?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落後也不是一天造就的。中國的落後,有比較多的因素。地理上,封閉的地理使得中國與世界文明的中心隔絕,北方的游牧民族顯然不能帶來先進的文明,反倒被同化。文化上,長期的封建文化,尤其儒家文化,三綱五常,排除異端,使得中國文化中缺乏理性與獨立、批判思維。政治上,專制體制在中國太久太久,這類體制對教育、文化的禁錮作用顯而易見。經濟上,貧富懸殊、整體經濟實力弱等。這些都影響中國的落後。而日本經歷明治維新向西方學習,尤其二戰後美國的改造,文化上已逐漸擺脫儒家文化中故步自封的特點,政治上君主立憲制,君權已完全被議會取代,君權被稱作象徵天皇。經濟上更不用說了。這些差距根本短期無法扭轉,按照現在的社會制度,二百年內都無法趕上。現在西方只是轉變了原來的擴張方式,有些人覺得這是一灘死水,自以為中國會趕超。我在此立貼:兩百年後,中國依舊無法望其項背,日本科技依舊遠超中國。


推薦閱讀:

科學家是用怎樣的實驗方法分辨出在蛋白質胞內轉運起效應的膜蛋白的?

TAG:日本 | 科技 | 諾貝爾獎 | 中國 | 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