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是什麼?人活著需要信仰嗎?為什麼呢?
今天看了很多林書豪信仰問題的討論。那道題的題主作為無神論者先入為主的認為這種對上帝的信仰是不理智的。隨後又受到張公子等的反對,爪機黨就不細說了。
可是,我們在探討這個問題時是不是也先入為主的認為信仰的不可或缺?雙方討論的信仰是同一概念嗎?信仰究竟是讓人更頑強還是更被動?
留學期間大量接觸基督教及摩門教,和教派的長老都有過關於信仰問題的討論。
我總結一下他們的話,就是
問題一:信仰是什麼?
答:一種類似三觀大禮包的東西,對世界、對自身、對幸福及對金錢等等的一套綜合認知模式
問題二:人活著需要信仰嗎?
答:不是需不需要,而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信仰。這裡的信仰有一點三觀的意思,是你怎麼理解這個世界、看待自己的一種偏主觀的認知模式,而宗教是其中的一種。
怎麼理解?舉個例子,柔弱的小明問村裡惡霸小強討工錢,結果被小強一拳糊臉,現在躺在醫院裡,小強逃得不知蹤影,這時候來看望的小紅安慰小明說:小強總有天要遭報應的。
請問怎麼看小紅這句話,小強總有天要遭報應的?
1、覺得有道理,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信抬頭看,蒼天饒過誰。
2、覺得扯淡,這麼現實的社會,憋掰了,找警察抓到小強再說。
3、覺得蒼天有眼這事這不是不可能,但是說這話的人更多時候是安慰小明罷了。
我給出的答案是:不論你做出了什麼選擇,你都是一個有信仰的人。3種答案3種角度,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套對人、對世界的理解方式。小強遭不遭報應,沒人能知道,因為這是未來的事情。對於未來的事情,誰能有10成的把握呢?正因為很多事物沒有確定解,所以人需要一個能說服自己的答案。心裡有答案,遇到事才不會慌。宗教信仰則是提供了一套現成的理解方式,佛教我沒了解過暫時不說,就基督教而言,是偏向於做出答案①中的選擇,對於從小到大受的是系統的科學教育的人,通常會做出答案③中的選擇。
(我們覺得自己沒有信仰,只是我們的信仰沒有成規模、沒有系統命名給它取名字罷了)
你完全可以自己建立一個信仰,然後給它取名為:章魚丸子很好吃、不吃丸子餓得慌教派
(PS:參考閱讀,飛天拉麵神教)
信仰好不好?當然吼啊!小孩子沒有具體的三觀,他們經歷少,顯得幼稚。缺乏信仰,可以理解為缺乏對自我的認知、對世界的認識、對他人的理解,通俗來說就是不成熟。缺乏信仰的表現很明顯,就是容易意氣用事、不考慮後果,渴望外界的認同感,缺乏歸屬感等等等問題,就像小孩子一樣。很多女孩子你們指著你們男朋友生氣,說男人怎麼可以這麼不成熟的時候,你們有沒有想過,我的男朋友為什麼表現如此?到底怎麼定義成熟?這是什麼導致的呢?我們真的了解自己嗎?
古人云,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也就是說:三觀估計需要很長的時間和經驗積累才會成型,在此之前都可能隨著事情的發生而改變。我見過一個老先生,以前是基督教家庭出身,後來因為痴迷科學到了20歲左右放棄基督教變為無神論,最後家庭遭遇重大變故,他在50歲信了佛教。他說,這才是對世界理解的方式,以前太年輕。
這是個例嗎?不,這樣的事情太多了。佛改無神,無神改基督,後轉摩門教,我都有見過。
所以說穩定信仰是有前提的:就是這個信仰必須經得起時間的磨礪、經得起世俗的考驗。我從來不信20歲的人能有什麼固定的信仰,你說你信基督?你真的信嗎?為什麼?你不會好奇嗎?世界上為什麼有那麼多不同的教派?聖經里沒寫恐龍的,你不好奇嗎?聖經里沒說進化論,沒說量子理論、沒說飛機製造技術、沒說互聯網、就連電力都沒講?你不好奇嗎?只要你是好奇的,那麼你的信仰就仍在發展中。
如果有東西說服不了你,那麼你就需要尋找能說服自己的解釋。信仰這東西,本來就是一個人不停尋找答案的過程。
題外話:
每個宗教都有自己的優勢,當然也有缺陷,如果各位對宗教信仰有興趣,不推薦看原著,推薦去各地方的教會,去理解他們的三觀和做事風格,時間久了,你就能了解這個教派的信仰可能是什麼樣的。
-
一、
人活世上,不可能沒有信仰。
就是你超脫化外,不忮不求,甚至只想賴吃等死,包括堅定的無神論,包括「什麼都不信,我只信奉科學」,那些反對宗教的各種信誓旦旦,其實都是信仰的一種。
問題不在「有無信仰」,事實上,涉及宗教二字的爭論,核心只在於有無「屬靈」的成份。
二、
所謂的宗教信仰,在我看來,本質就是一個核心問題:你得相信有一個「更高的存在」。
基督教、回教,相信有一個至高無上,唯一的真主。
道教相信世間許多事物皆有神性,信眾可以經過修行,找到那樣的神性,最終升華成神。
而佛教呢?……佛教是非神論,但,佛徒也相信「佛」的存在,宇宙間有無數的佛,佛不是神,佛不是全能(不能即滅定業,不能化解無緣,更不能盡眾生界),在佛徒眼中,相對於六道輪迴的萬物,「佛」確實是「更高的存在」。
信仰,在我看來,就是作為信徒,你必需承認自己是「低階的存在」,在「更高的存在」面前,必需「感應、學習、放下、交付」。不管循求哪種管道?是讀經?還是修行?還是依託僧人?道士?或者神父、阿訇?你總想要「親近那個『更高的存在』」。
那個親近的過程,必需出自於內心,簡單地說,就是個「信」字。
而親近的目的,就在於「追求知識、求取智慧,產生力量,和得到幫助」。
因為你堅信,有「更高的存在」。
不因為你親眼見了個坐飛碟來的外星人,你就心甘情願作外星人的奴隸。(千萬別以為更高的存在,是一架墜毀在沙漠中的外星飛行器。)在宗教的範圍中,所謂屬靈,就是你自己的決定,去相信更高的存在,而你根據的,是「宗教的體驗」。
所有宗教的信仰者,最珍貴的,就是個人的宗教性體驗,那不是洗腦,不是中毒,不是睡覺作夢,而是真真切切,發生在身上的某個特定時刻,很難與外人道的,只能以「宗教性的體驗」來形容的奇妙狀態。
有過那樣的經驗,你就會成為信仰者,你也才能成為信仰者。
三、
回到問題:為什麼人需要宗教信仰?
如果沒有宗教信仰,請問,你生命中,「更高的存在」是什麼?
是「政府」?
是「馬克斯主義」?
是「你上班公司的老闆」?
是「花花綠綠的鈔票」?
是「科學」?
是「暴力」?
拿上面這些東西,當作自己的信仰,其實是一件可悲的事,只因它們沒有「屬靈」的成份在,如果你的生命中,沒有「屬靈的,更高的存在」,最終,你會發現,你的信仰是沒有保質期的,隨時在崩壞,政府會崩壞,主義會崩壞,科學教條,金錢物質,一切一切,都會崩壞。
你自己也會崩壞,而你崩壞的時候,你會發現,你只剩下殘破不堪的自己。
沒有更高的存在,你在人世生存,就只能依靠自己,你在面對災難時,你在試圖解答無法解釋的生命難題時,你抵抗所有的生命嚴冬時,包括最終,每一個人都得面臨「死亡」這個大限時,你都只有自己一個人。
尤其是死亡,當你的生命結束時,你得接受「生命沒有意義」、「生命沒有出處」、「生命到此為止,再無其它可能」的孤獨結論。
而這一切,只因沒有屬靈的信仰,你沒有宗教,你就得比神佛還堅強。
因為,你自己就是「宇宙中,最高的存在」。
-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信仰不分性質上的好壞差異,它的本質是一種心理補償(的來源和載體)。
我們當中,幾乎每個人隨時隨地都需要獲得心理補償,進而調節隨時隨地發生了認知失調後,伴隨而來的失衡感。
一個完全沒有信仰的人,幾乎是沒有的,即便虛無主義本身也是心理補償的一種形式。
只是,我們很難意識到,並且承認,我們正在信仰著某種信念,甚至意識形態。
不要以為,就只有「有神」「無神」才是信仰。嘮嗑(三十一)人為什麼要有信仰?
原創 2017-01-27 天瓶雲水 閑人碎語
(稀里糊塗地把前面三篇《嘮嗑》編碼搞錯了,25-27重複了。所以從這篇調整過來。)
友:老師,非常喜歡您的文章。我現在遇到一個問題想請教您。因為我每天心裡很煩很亂,還有點憂鬱。朋友們建議我信仰一個宗教,不管是佛教還是基督教都行。我不知道這個方法行不行,所以請教您:人為什麼需要信仰呢?
我:你經歷過人生大的坎坷和挫折嗎?
友:也算經歷過吧。前幾年很背,公司虧損的很厲害,負債了,心慌意亂,非常緊張,從早到晚累得要死,感覺生活一點意思也沒有。這兩年順了,債還清了,企業也進入了贏利的狀態,但現在身體似乎又不太好了,去體檢也沒發現什麼大毛病,但心裡還是擔心是不是生了什麼大病。
我:擔心有用嗎?
友:沒用。
我:那怎麼才能不擔心呢?
友:就是不知道啊,不管怎麼整心裡還是丟不開放不下。
我:我再問你,公司虧損和生病都是讓人煩惱和焦慮的事情,最後還有死亡的恐懼在等著,你說人生苦不苦?
友:嗯,苦多樂少。
我:平常一個人在家待得住嗎?
友:呆不住,所以經常出去和朋友聚聚,喝酒喝茶聊天唱歌什麼的。
我:失眠嗎?
友:玩累了就好睡,否則就胡思亂想,煩惱恐懼都來了。
我:這就是人需要信仰的理由。它可以解決上面談的所有問題。把「人生是苦」變成不苦。
友:可能嗎?
我:首先要有困惑,你考慮過你為了什麼活著嗎?
友:考慮過啊,我也一直困惑於這個問題,我看人的一生就像個機器在運轉,忙完這個忙那個,結婚生子、拚命賺錢、培養孩子、退休照顧孩子的孩子、最後死了。中間還有挫折和打擊,情感糾結,家庭矛盾、病,死等等,就算是帝王將相,世界首富,也都是這樣苦苦地度過一生,究竟圖個啥呢?
我:如果人生不苦會怎樣?
友:人生不苦當然還有點意思,問題是,怎麼才能不苦呢?
我:正如幸福就是幸福的感覺,苦也一樣,苦不苦是一種感受。同樣的事情對於不同的人感受是不一樣的。比如,省長變成縣長會痛苦,而農民工成為縣長就開心;億萬富翁賺了一百萬沒什麼幸福感,但對於一個農民就是天大幸福。所以,苦不苦只是心中的感覺。心中不苦就感覺不到苦了,心裡不怕就感覺不到恐懼了。聖人讓我們修心的目的就在這裡。
對於東西方的聖人來說,他們突破了名利生死,無論遇到好事還是壞事都不動心,始終處於無喜無憂,平靜快樂的狀態,這就是修養和功夫了。普通人不願意修行,所以達不到聖人的境界,這樣就只能寄託於宗教信仰了,通過信仰來讓自己安心。
你看,基督徒往教堂里祈禱懺悔一下就輕鬆了;佛教徒念念經打打坐心裡就平靜了。你去佛教名山會看到那些虔誠的老太太們精神比我們還好,爬山的速度比我們還快。
友:是的,我看到過。為什麼信仰宗教可以做到這一點呢?
我:你的煩惱、焦慮和恐懼發生在哪裡呢?
友:在心裡啊。
我:這就對了。喜怒哀樂由心而發。一般人都是混沌無明的,世事無常,他們的心又沒有覺悟,所以就不知道事情的來龍去脈,這樣就會糾結於過去,煩惱於當下,恐懼於未來。心靈沒有歸屬,沒有家,那就只能流浪了。一個流浪的心靈怎麼可能平靜快樂呢?所以,把自己的心交給宗教,這樣就有了個家,自然就平靜了。你應該看到,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為自己的心靈尋找棲身之所了。
友:老師,您有宗教信仰嗎?
我:沒有。
友:那您怎麼解決心靈的平靜和快樂問題呢?
我:我對宇宙和生命有我自己的理解和領悟,把真假我分開,對於我的臨時住所——肉身——的命運,我知命、畏命、信命、認命。這樣,肉身的名利生死就與「我」無關了。我活著的意義就是修鍊真我。在肉身存活期間,它該幹嘛幹嘛,真我平靜悠閑地欣賞周圍世界虛幻的遊戲。大限一到,該到哪就到哪。以此明確而堅定不移的三觀看待一切,從容過生活,快快樂樂的,還需要宗教幹什麼呢?
友:我達不到您這個境界,看來還是信仰宗教比較靠譜。
我:嗯。宗教可以讓你安心。比如你信仰基督教或伊斯蘭教,你就會相信是上帝或安拉創造了這個世界,死後靈魂將接受主的審判。你在任何時候都不會絕望,因為你相信上帝會拯救你的。既然上帝主宰你的命運,你就不會試圖改命而折磨自己。反正靈魂不滅,死的不過是你的肉身,有什麼可恐懼的呢?既然死都不怕,還怕什麼貧窮和疾病呢?你有願望就祈禱,有錯就懺悔,這樣,你的心(靈魂)就有了歸宿,自然就平靜了。
你如果信仰佛教,你就相信一切都是因果,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你的企業好不好,身體病不病等等都是因果。今生的一切都是前世帶來的,都是自作自受。這樣,你就會坦然接受命運的安排。同時,你會相信相信人的永恆性,一切都是虛妄不實的,這樣就不會害怕肉體的死亡。你會感受到輪迴之苦,努力戒除貪嗔痴慢疑五毒,實修實證佛祖的教誨,發現宇宙人生的真相,找到真我,從而覺悟,獲得究竟的自由和快樂。
友:聽您這一說,的確令人嚮往。
我:前些時候我看到一段對話是談信仰作用的,有點意思,你體會一下。
有人問智者:「信仰是什麼?」
智者:「你走過大橋嗎?橋上有欄杆嗎?」
「有。」
「你過橋的時候扶欄杆嗎?」
「不扶。」
「那麼,欄杆對你來說就沒用了?」
「當然有用了,沒有欄杆護著,掉下去怎麼辦?」
「可是你並沒有扶欄杆啊?」
「……可是……可是沒有欄杆,我會害怕!」
「好,信仰就是橋上的欄杆!擁有了信仰的保障,你的煩惱和恐懼就沒有了,這樣生活才會心裡踏實,這就是信仰的力量!」
友:嗯,我明白這個意思了。怎麼才能建立信仰呢?
我:關鍵在於「信」,不信就沒有用了。基督教要求基督徒無條件的信仰上帝,不許問,問就下地獄。
友:不許問?這是為什麼呢?
我:你相信上帝存在嗎?
友:很難相信。
我:怎麼才能讓你相信呢?又沒辦法把上帝請來讓你看看,怎麼辦?
友:不可以解釋嗎?
我:沒辦法。這些都是形而上的東西,無法用大腦思考和語言表達。比如基督教的三位一體怎麼解釋?所以,唯一的辦法就是信。
友:這個太奇怪了,怎麼有沒法說的東西呢?
我:你能告訴我玫瑰花和梨子的味道嗎?你能和盲人說清楚什麼是色彩嗎?
友:噢,原來如此。所以就要求基督徒無條件地相信?
我:對。這些形而上的東西只能通過自己的心靈去領悟。
友:那麼,您說全世界沒有信仰的人主要是在中國,中國人為什麼沒有信仰呢?
我:中國古人是有信仰的,儒教為主,佛道為輔。信仰儒佛的古人敬畏天命,敬畏鬼神,敬畏聖人,相信頭上三尺有神明。印光大師講:「不知吾人之心,與天地鬼神,諸佛菩薩之心,息息相通。我心雖起一念,彼則無不了知,故曰,人間私語,天間若雷,暗室虧心,神目如電,你暗室乾的一切事情,天地都會全部記錄下來,哪怕你起心動念,都能準確地記錄,大自然的法網中沒有一點漏洞」。同樣,信仰道家的古人,擺脫肉身的羈絆,心中無為不爭,自由快樂。所以,中國古人的心靈有歸屬,思想有目標,行為有參照。
今天的中國人則什麼信仰也沒有了,像動物信仰食物一樣,大家只信仰錢,所以被稱之為沒有靈魂的煩惱「肉人」。人們要麼不擇手段地撈錢,然後及時行樂;要麼就是像行屍走肉一樣,過一天算一天。
現在有些人似乎在讀經典,但卻按照自己的私心來理解聖人的教誨,聖人說天命,他們就是不信命;聖人說「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他們偏偏不願意做君子;聖人讓他們無為自然,他們偏偏要有為刻意;聖人讓他們向心內求索,他們偏偏要跑到心外去追名逐利,美其名曰建功立業。你說他們讀了有什麼用?
當然,現在唯物主義已經被科學推翻了,科學已經進入了「緣起性空」的階段。中國探索暗物質衛星「悟空」號上天了,量子衛星「墨子」號也上天了。
友:悟空?墨子?為什麼取這樣的名字呢?
我:因為暗物質被科學家稱之為「幽靈」,看不見摸不著,是「空」,所以要「悟空」;量子現象說不清道不明,像鬼一樣神秘莫測,而墨子是提倡敬鬼的。孔子也是敬鬼神的。
友:說實話,我現在還有點唯物,但我承認心靈是存在的。您說快樂與財富沒關係,這一點我是深有體會的。我現在也是個有錢人了,煩惱卻有增無減,怎麼也快樂不起來。不是擔心工作和家庭的事情,就是擔心身體。所以一看到您的文章就喜歡上了。您是我的救星。
我:您自己才是自己的救星。我能告訴你的就是獲得快樂的方法,卻不能直接給你快樂。快樂要自己去心裡尋找。
友:看來有信仰的確很重要,但我怎麼才能信呢?假如如您所說,真我是永恆的,不存在死亡問題,那麼病啊窮啊什麼的,有什麼可擔心恐懼的呢?問題是怎麼證明我是永恆不死的呢?怎麼能擺脫名利的困擾呢?怎麼能不畏懼生老病死呢?您給我個建議吧。
我:前面談了這麼多,你怎麼還是沒明白呢?解決問題的方法就兩個。一是把心徹底交給宗教,篤信不疑。二是修行。但是,對你而言,第一個方法你是做不到的,因為你提出要證明,形而上的東西都是無影無形的,你的大腦和肉眼是有形的,怎麼可能想得通、看得到呢?顯然,你還是相信自己可憐的大腦,這樣就很難篤信宗教了。我看還是採取第二種方法吧,讀經典、思考、領悟、實修實證。
友:第二個方法也很難啊。
我:這就沒辦法了。宗教你不信,修行又怕苦,怎麼辦?孔子說「學問為己」,修行也為己,與別人沒關係,你不願意讓自己覺醒和快樂,別人有什麼辦法?
友:對不起,我當然不願意就這麼煩惱地活著了。看來我還是太浮躁了,我會認真地閱讀您的文章,在文章里找答案的。
我:我的文章不過是指指路而已,真正的答案在你心裡。
······
我的母親是一個虔誠的佛教徒,她認為這個世界是善惡有報的,人是會投胎轉世的。作為覺悟者的佛陀們都具備大神通(超能力)。其中有一位佛叫做阿彌陀佛,只要誠心念誦阿彌陀佛的名號,便有可能在死後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她常常教導我要多做善事,要多為他人著想,別人有什麼需要,我們能幫到就要盡量去幫。同時,她偶爾會去菜市場買許多魚,然後放歸到河中。她說,這叫做放生,可以積攢「善業」或者「功德」,同時也會有祛病消災的功效。
我也有一些基督教徒的朋友。他們雖然不相信因果報應和輪迴轉世,也不相信念佛就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但他們相信這個世界是由造物主創造的。這個造物主是唯一的神,而信這位唯一的神就能獲得某種形式的永生。這位唯一的神像父親或者母親一樣愛著他的造物,也就是人類,特別是那些信奉他的人類。
我卻是一個堅定的自然主義者。我認為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超自然的現象存在。沒有輪迴轉世,沒有靈魂,沒有極樂世界。也許喬達摩·悉達多是一個歷史上真實存在的人物,但佛教徒們對他的描述一定是不符合事實的,至少沒有人會從其母親的腋下誕生,一出生就會說「天上地下、唯我獨尊」這樣的話。
我也不相信有造物主或者宇宙的設計師這類存在。不相信會有超自然的力量能影響到我們人類的社會生活。我的確相信好人有好報,壞人種了惡因就會得惡果。但這是因為我學了心理學和社會學,知道人類的心理機制和社會制度就是要獎勵合作者與利他主義者,懲罰騙子以及反社會人士。壞人之所以有惡報,不是因為神會對其施以懲罰,而是因為人類建立的社會規範和法律制度在維持社會的良性運作,這要求我們獎勵好人,懲罰壞人。
宗教真是一個奇怪的東西。我們把許許多多的東西都看作宗教。非洲人的萬物有靈式的原始信仰是一種宗教,天主教的一神論信仰也是宗教,源自印度的佛教也是宗教。它們之間的差異遠遠大於共同點,而我們卻用同一個名字來稱呼它們。這會讓我們誤以為宗教是一個單一的,可以一句話說清楚的東西。但實際上,我們說不清楚什麼是宗教。
說不清楚,不意味著就不能說了。孩子們第一次嘗試著發出聲音時,我們也聽不出那些咿咿呀呀的聲音究竟是什麼意思。在這裡,我想「咿咿呀呀」的,就是信仰。
信仰往往被認為是宗教的核心概念。它是指對某種東西的堅定不移的信心。剛開始我們用它來指代相信神的存在。現在這個概念用得更泛,當我們想表達自己對某個東西有很高的相信程度,我們就會用信仰這個概念。比如共產黨員對共產主義的信仰。
信仰這個概念還有兩個隱藏的含義。一是神聖性,二是非理性。當一個共產黨員在表達自己對共產主義的信仰時,如果你在一旁表達對蘋果公司的產品的信仰,那麼那些共產黨員會不太高興。他們會認為你是在嘲諷他們。他們認為自己的信仰的東西是神聖的,事關全人類的福祉。而你所指的信仰,僅僅是消費者對某一個品牌的認同而已。
而且,我們也不能說一個科學家對他所從事的科研事業有信仰。雖然他的確對科學有著堅定的信心,但當我們稱呼這種信心為信仰時,科學家們往往不太高興。因為科學家認為自己的信心是來源於理性,來源於事實證據。他們會認為,把相信科學說成是信仰上帝一樣信仰科學,這是侮辱了科學。科學怎麼會是非理性的信仰呢?
小孩子很喜歡問「為什麼?」,天為什麼是藍色的?魚為什麼能在水裡生活?他們有著十萬個為什麼。而且不僅如此,他們還會追問。當我們向小孩子解釋了魚因為有腮所以能在水中呼吸,他們就會繼續問腮是什麼?魚為什麼會有腮?魚為什麼要呼吸?如果父母沒有豐富的生物學知識的話,恐怕是很難答上這些問題的。
在這些追問之下,我們能看到一條疑問之鏈。如果有人問我,我為什麼相信科學?假設我回答,因為A。那他們會追問我為什麼相信A?我會說因為B。在用完所有的英文字母之後,我還需要加上數字下標。也許追問到最後,我會回答,因為我相信這個世界是物理主義式的世界,而科學給這個世界做出了最佳的說明。同時,我相信邏輯學和數學,而科學是建立在邏輯學和數學之上的。
但是,我為什麼相信邏輯學和數學呢?如果不是因為偏愛,也許就只能稱之為非理性的信仰了。
我相信認知科學對人類思維的研究。在日常生活之中,一個人相信什麼,其實是沒有理由的。當別人追問他為何相信時,他才會去找理由來為自己的信念辯護。從這個角度來看,人類其實是先有信仰,後有理性。我們是不是可以說,人類不是理性的動物,而是信仰的動物?
信仰不僅回答了那個疑問之鏈最末端的問題,它還能為一些深奧的問題給出答案。人為什麼要活著?人生的目的是什麼?人生的意義是什麼?維特根斯坦也許會把提出這種問題的衝動視為一種病,每個人都有這種哲學病或者形而上學病。而維特根斯坦的哲學就是用語言分析的方法治療這種病。他要讓我們意識到,之所以會有這樣深奧的、難以回答的問題,是因為我們誤用了語言。只要把概念澄清,這些問題就自然消解了。
也許有些問題的確是因為誤用了語言。但「人生的意義」並不是這樣一個需要被消解的概念。這個問題源自人類對未來的迷惑和彷徨。那些有了自己人生目標的人,他們從不懷疑自己人生的意義。他們朝著自己的目標努力奮鬥。這些目標可能是探尋更多的知識,可能是追求更高的權力或者更多的財富,可能是為了更好地服侍上帝,也可能是為了讓自己所愛的人過上幸福的生活。他們在創造自己有意義的人生,所以這個問題對他們來說不成問題。
而對於一個沒有自己人生目標的人來說,這個問題就很成問題。一個剛剛步入社會的青少年,或者一個從無憂無慮的兒童,一下子蹦跳到反思自己人生的少年,他們經常會對人生的意義發出追問。社會學家說,他們正處於社會化的關鍵進程當中。心理學家說,他們正試圖建立起自己的人格同一性。哲學家和詩人們也許會說,他們開始成人了。從不成熟的「非人」成長為一個會反思自己人生的人。
在這個成人的過程中,信仰是必須的。也許幾年後,他們會發現自己曾經信仰的東西是錯的,但在那個時期,他們還是會信仰著什麼。這個信仰能給他們帶來人生的意義。但更嚴格的說法,應該是他們創造了自己的人生意義並堅定地信仰著。畢竟,如果所有人的人生意義都是一樣的,那麼我們就不用向他人追問人生的意義。如果所有人的人生意義都是不一樣的,那麼我們也不用向他人追問人生的意義。
這個世界上有一個叫做大學的地方,這個地方住著一群自詡最聰明的人類。在這個大學裡,有一個院系,叫做哲學系。傳統的哲學有三個研究領域,分別是形而上學,認識論,倫理學。認識論就是研究人類的知識究竟是什麼,人類是如何知道這些知識的。而在當下的認識論研究中,有一種思路叫做可靠主義。
知識就是得到辯護的真信念。可靠主義要求,這個辯護的方式必須是可靠的。意思是,在大多數情況下,這個辯護都是有效的。其實,這已經把知識和信仰的關係拉近了一步。我知道地球繞著太陽轉,如果我從來都沒有親眼見過這點,那麼這其實就是說我相信父母和教科書上的說法。
我相信科學,這意味著我從來就沒有看過每一篇科學論文,復現過每一個科學實驗。正是因為我對這些細節的無知,才使得我相信科學。當一個地質學家和不懂地質學的計程車司機就某個地質學專業問題有了相反的觀點時,我相信那個地質學家的觀點。但正是因為我不懂地質學,所以我才相信那個地質學家的觀點。如果我懂地質學,那我就是知道那個地質學家的觀點是正確的,而不是相信他的觀點是正確的。
信仰和知識,從認知神經科學的角度看,其實沒有什麼區別。無非都是大腦神經網路所表徵的某種東西。我知道我的信仰,我相信我的知識。我的神經網路以大規模分散式計算的方式處理著大量的信息流,在這些信息流中,沒有信仰和知識的區別,只有位置和模式的區別。
非理性的信仰不僅僅能帶給我們思想上的便利,更重要的一點,作為群居動物的人類,信仰能讓人們找到自己的團體認同感。信仰同一個東西的人,更容易組成一個團體。人類在這個團體中互相幫助,幫助對方成為社會性的人,而不是不成熟的「非人」。找一群同樣信仰暴雪,信仰《爐石傳說》或者《守望先鋒》的朋友,一起開心地玩著這些遊戲,豈不美哉?
我是西紅柿雞蛋面神教的先知。大家一聽這個教的名字,就會聯想到飛天義大利面神教。但我創立的這個宗教和飛天拉麵教是不同的。後者是為了諷刺宗教而建立,而我的宗教則是為了讚揚宗教而建立。宗教這個大籃子里,有著許多有價值的瑰寶,但也有著許多不合時宜的觀念。既然要愛鄰如己,那為何要去傷害作為異教徒的鄰居呢?不偷盜即可,不必信仰所謂唯一的真神。
西紅柿雞蛋面神教因為年輕,所以較之那些古老的宗教來說,有很大的優勢。就像深圳這座年輕的城市在城市規劃建設上比起廣州就有很大的優勢。西紅柿雞蛋面神教不排斥異教徒,不排斥科學。西紅柿雞蛋面神雖然創造了世界,但它不要求我們相信它創造了世界。它反而希望我們多學習科學知識,多從科學的視角了解它所創造的世界。
還有比西紅柿雞蛋面神更棒的神了嗎?它不要求我們信它,不要求我們念誦它的名字。絕大多數時候,我們都可以無視它的存在。只是當教徒們希望從中獲得快樂時,它才會出現,給大家帶來集體的歡樂。
人是要有信仰的。如果你還在不同的信仰中猶豫和徘徊,那不如信仰我所創建的西紅柿雞蛋面神教吧。要求很簡單,只要懂邏輯學或者統計學的基礎知識,或者至少不討厭邏輯學或者統計學,這樣就夠了。
通常大家喜歡爭論信仰的真假,但我想說:「如果你相信,那就堅持吧!」
信仰的珍貴地方在於——做人處事有堅定的尺度以及追隨美德的心意。 信仰的本質與利益無關, 有時反而帶來損失。 海瑞 從不收禮收賄賂, 工時做官, 閑時和妻子種菜養活自己, 過年至食一次肉, 雖官至二品, 但死後卻無錢殮葬, 還要朋友出錢。
人很多時都意識不了「尺度」, 故只能用功利衝量, 但暗中有意無意方便自己, 舒服完再賦與道德意義, 做成充實人生的錯覺, 然後空虛, 重複再重複。 但是人也會懷緬赤子之心, 而坦蕩蕩的人是最接近這種狀態。 笑傲江湖的令孤沖能縱橫正邪二派而得人敬重亦因為其做人大方坦蕩; 人們對屠狗輩喜而敬之, 因為一就是一, 二就是二。
但好好先生往往令人喜歡,因為好好先生懂得將尺度放在大家都舒服的位置, 比起律己以寬, 待人以嚴的人,和好好先生交往確是舒服得多, 他們將「理性」放在模稜兩可里, 會說些:大家都對/ 各有各觀點/世界無一定道理, 以寬容竊名取利, 討人歡心。 了凡四訓說寧願用人有原則但「不聽話」的人都不用好好先生, 因為怕敗壞道德。 人本性求舒服, 尺度愈明顯就愈不舒服, 同流結黨大家玩得舒服, 但君子之交卻很悶。
理論上說,公知的「尺度」更應清 到一目了然, 比任何人都清楚, 有道德操守有原則, 如果公知無原則,容易被支持者放棄。
為何從小我們被教育要辯清「是非黑白」,而非把理性放到第一; 道家要人絕聖棄智; 孔子要民不巧不智, 因為人巧會趨於利。 聰明容易但求智慧很難, 普通人日日疲於生活的悲微使他們難於學德, 聽道理和質疑易, 理解背後的來源脈胳卻很難, 道理講得多也會悶。 自己做超人是個人的追求, 要人人陪你做超人就是不仁。
曾國藩被時人笑他拙, 因為他做事死腦筋, 讀書時要逐字逐字讀、 逐行逐行讀、 逐本逐本讀, 不識前字, 不讀後字, 雖然做事笨拙但真誠, 比巧人離智慧近。 曾的「尺度」嚴謹過其弟子李鴻章, 但仕途不如李, 不過曾拙仁義之士、 李巧而合功利之徒, 這是處事手法的結果。
而對信仰被質疑只能堅持和默默,以身作則。 很多時候堅持信仰者是難以和巧智的人爭論, 因為很多人不知道或明白你信奉的價值, 如果你和他鬥巧出惡言, 只會背棄你的信仰, 曾國藩會避開巧智的人, 即使面對亦以誠相待, 被惡言相對就念念佛經解壓, 而且以巧贏了人亦不能使人心服, 我們背負多少價值, 就要背負多少重量, 很多時候這是相對的。
相比起來,很多自媒體或者大V,從來不知信仰為何物,反正讀者舒服,也就夠了。
在工具理性的背後,需要價值理性的引領。理性的盡頭是信仰!
這其實是個挺複雜的問題但還是有章可循的。我就挑一條相對而言比較容易理解的思路說一說。
信仰的價值在於對於生活的規定,是你看待生活的視角,它自身屬於「前生活」的範疇,具體選取哪些信仰也許並不具有必然性,但信仰對於生活和認識上的優先權在邏輯上是必須的。因為你不可能什麼都不信用一張白紙去遭遇這個世界。這其實有點類似於康德先驗哲學的思路,不過對康德而言信仰的選擇問題就比較簡單了,全部扔給理性的演繹就行了。
不過有一點我還是贊成康德,涉及到信仰的價值問題是不能直接用經驗事實來規定的,因為世界並不是只有事實問題,事實上事實自身就蘊涵著一套用於規定自身範圍的價值取向,也就是常說的「觀察滲透理論」。這就是一個簡單的有關越界問題的例子:平等
所以說信仰包括信念還是一個很值得深思的事情。不過對於一些還沒有把"價值"抽象成一個思維對象的人而言這個問題確實難過頭了。反正…先看看就好,日子還是得過下去的,就算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要過日子。大多數人沒有自己的價值觀體系,信仰解決了這個問題
這是若干年前寫的一篇日記,以及朋友寫的回答。現在看起來還是蠻有趣的。
陳不乖 的日記2012-12-07
最近半年思考了很多,思考太多會頭疼。
思考的過程是從混沌逐漸清晰,可是又從清晰陷入谷底。昨天百度了下人生的意思,最佳答案寫的很長,還挺有趣,它說有的人不思考也會過的很好,可是一但開始思考就會陷入不可避免的痛苦之中,而思考的過程總是從肯定到否定,又到肯定和否定的循環。
最近突然覺得心情開朗,就像將夜裡寧缺要破鏡的感覺,雖然暫時還陷在雲霧中,但相信不久就會看到陽光。
人生的意義在於什麼,我跟自己說,是在我將要死去的時候,回首一生不會感到遺憾。可是怎樣能不遺憾呢,就是儘可能的去享受人生,體驗人生,行善助人,當然這一切,還有一個深愛的人一起分享和成長。
為什麼有的人有信仰,說有信仰的人可以簡單而幸福。我想是這樣的,人活在這個世界上,要有一個歸屬,這種歸屬感會給你安全、溫暖和力。人心太複雜,而把歸屬交給佛、上帝或者真主就會簡單的多。
我是個無神論者,我自然無法把自己的歸屬交付於諸位神明。我又是個很怕寂寞的人,我需要信仰,需要歸屬。於是我想把我的心,我的屬,交給你,我的愛人。
我認為這種歸屬、信任,會讓人變得非常富有強大。感情上就像寧缺和桑桑的歸屬,工作上就像寧缺對書院的歸屬。熱血甚至狗血的講,人生得一桑桑,人生得一大師兄,死而無憾。
而在這個世界上,除了我們對父母的歸屬,對於其他人,我們又有誰敢保證。而且選擇這種歸屬的時候,應該非常慎重,選擇後就變成信仰,天崩地裂都不會改變,不然又怎能稱之為信仰
這種信仰其實很多,可以是父母、愛人、朋友、事業,至於你人生的順位是什麼,各自排名。
《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中,松子一直在尋找她的歸屬,由於孤獨,她抓到一個人就把自己的全部交付給他,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松子的偉大在於她總是全身心的信賴他人,她的可悲在於她在選擇人的時候過於草率,甚至可以說是碰到一個就死死抓牢。
這個時候要批判我自己,我不是一個值得被託付的人,可是我卻又一直要求我希望託付的人。
真是可笑,這種愛人之間的信仰是相互的,我自己做不好,卻一直想著要求別人。
而且我根本沒有強大自己,我對於這種信仰的說法也只是嘴把式的信誓旦旦。人生的價值在於什麼,《松子》裡面講,是在於付出多少,而不是得到多少。這也是個老套的話。
人生會怎樣,誰知道呢,這是一個太大的話題,愛情為什麼會痛,我想無非就是把你當做了信仰,可是信仰卻崩塌了。所以選擇人很重要。
我嫌棄自己,唾棄自己,辜負他人讓我覺得很沉重。
《無間道》里劉德華對梁朝偉說,我想做個好人。看著劉德華的眼神,真是好感人啊,可是梁朝偉卻殘忍的判了他的死刑。
我也想做個好人,不知道還有沒有機會。
回答信仰
陳不乖 的日記
2012-12-07
看了你寫的信仰。
怎麼說呢,我以為,信仰並不是尋找到的。它不能像定一個目標一樣,作為一種理想,去實現
你現在的狀態是,你覺得有信仰的人很幸福。所以你也想要有信仰,然後去尋找某個人或某件事,並去篤定那個人或那件事。
當信仰變成了一種目的,那還是信仰嗎?
是突然遇到了,然後自然產生,油然而生的。並且對人的信仰仍舊是依賴對方給你的回應,並不和宗教信仰一致。
因為我們有私心,求己欲,所以無法理解那些人對神的一種信仰,像很多人都覺得磕長頭是很愚昧的。而對一個人如果有同樣信仰也會顯得很愚蠢。除非雙方都有這樣的心態。那麼對人的信仰確實就還是依賴對方給你的回應。
「是甘願就能美滿,不甘願才會說傷感。」你要是不在乎別人怎麼看,也不在乎對方怎麼對待你,他媽的,我就是去心甘情願地不求回報的去付出,只要你內心覺得這也是一種幸福。那就是真的信仰。
不然就都只是感情。不是信仰。
其實篤定的感情和信仰仍舊是不同的。所以有篤定的感情就好,把感情當信仰還是有點可怕了
歸屬感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歸屬感是感情的一種升華,需要天時地利人和的醞釀。有信仰的人有歸屬感,有感情的人也是會有歸屬感的。只要對的人出現。
所以綜上所述,別去思考那麼多。要麼聽從你的理智,要麼順從你的心意。人應該有做選擇這種最起碼的勇氣和果斷。然後努力地去實踐它。不管代價結局,這是你自己的選擇。人生都會有選擇,不可能因為取而去遺憾。其實,遺憾有時候又何嘗不是一種美呢。
突然想起來送你一段《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里的話。
人永遠都無法知道自己該要什麼,因為人只能活一次,既不能拿它跟前世相比,也不能在來生加以修正。沒有任何方法可以檢驗哪種選擇是的,因為不存在任何比較。一切馬上經歷,僅此一次,不能準備。
But one man loved the pilgrim Soul in you, And loved the sorrows of your changing face;
什麼時候需要信仰?當我們遇到不可知的時候。(比如死後到底如何)
我們不願意不可知,我們希望是可知的。
可見,信仰其實是一種意願。
與其說,某人信仰上帝,不如說他願意有個上帝,願意有個天堂。
不要小看願力。
也許,我們願意有什麼,就有什麼。
(注意:恐懼也是一種願。怕什麼來什麼。說曹操,曹操就到了)
--------------------------------------------------------------------------
下文轉自從《壇經》說開去(第9頁)_關天茶舍
看了《我們誕生在中國》,有點感想。
不知,未知,未來,死亡,黑暗並不一定意味著恐懼,
同樣可以意味著希望。
當一個人陷入絕境,仰望黑夜,或許會想冥冥之中會有什麼呢?會不會救我呢?
而自以為是的全知與不可能只會帶來絕望。
如果有什麼光明與黑暗的戰爭,那不會是地域民族宗教主義之爭,也不會是什麼是非善惡正邪佛魔之爭,就是希望與恐懼乃至絕望之戰
在非洲,我開始對宗教有了更濃厚的興趣,並嘗試去了解更多關於基督教的知識。
可是,在非洲談宗教,總讓我想起那句話:「在白人來之前,我們(非洲人)有土地,他們有上帝;現在我們有了上帝,他們卻佔了土地。」
當看到每個星期天,在酷熱而簡陋的教堂里,迦納人如此虔誠激動地祈禱4、5個小時,我總不禁要問:
這裡的很多人,幾乎什麼都沒有,可為什麼他們還是每天感謝上帝給予他們的一切?上帝給了他們什麼?
即使他們得到了一些,那麼上帝也偏心地給了像我這樣「比他們白」的人更多。
1
我想起我的第一個迦納寄宿家庭里的小工人愛克佳。
她來愛克拉外的Cape Coast,因為家裡窮,從小就被父母送到大城市阿克拉給我的寄宿家庭當幫工。
我的寄宿家庭不給她工錢,不許她出家門半步。她每天從早忙到晚,所得只有一個棲息之所和一日三餐,時常還有主人的訓斥。
這樣奴隸般的生活她過了14年,而她今年還比我小一歲。
我覺得她一無所有,很可憐。每一次買吃的,都會給她帶一份。
我從那個家庭搬出來之前,還專門挑了幾件小號的衣服的送給瘦小的愛克佳。我知道她喜歡我,因為在那個家裡,從沒有人像我一樣認真地問過她的生活,聽過她的心裡話。
後來我第一次離開迦納,她怕我不會回來,我也不知道她用攢了多久的錢給我買了一條仿象牙的掛著迦納神的標誌的項鏈,對我說:「無論你走到那裡,願上帝保佑你」。
2
有一次我問她:「你為什麼每天都不停地笑,你真的很快樂嗎?」
她回答說:「命是上帝安排的,我不能改變,我笑是因為我還活著,上帝讓我每天沉睡後還可以睜開眼睛……」
說這話時,笑容始終沒有離開過她的美麗但消瘦的臉,我知道她的話是真心的。
原來我不明白,這些幾乎一無所有的人為什麼還那麼快樂?為什麼還要感謝上帝的給予?
現在想來,可能正是因為生存的困境,才讓信仰的理由變的如此簡單,也讓精神的寄託變的尤為重要。
在非洲,有的人因為生活的困境而需要信仰,用信仰支撐人生;
也有的人一無所有,卻笑臉常開,慶幸自己還活著。
但我希望,信仰不是麻藥,笑容不是無奈,而是困境中的火光。
這麼多年過去了,但願那個很樂觀的愛克佳,已經走出困境,活出自己新的人生。
-END-
文:Monica
微信公眾號:暢語路(CYLmks)
智商決定你的思維能力,他像發動機一樣決定你前進途中的馬力;
性格決定你的情商,她像一個穩定器決定你在前進的道路上不至於翻船;
至於信仰嗎,那是你前進的方向。方向錯了,前兩個東西都跑偏了,情商智商越高的主掛得越快。
順便說一句,信仰不一定是宗教信仰,每個人都有信仰。
我的原則是專業之外的問題盡量匿名回答
大概每一個生命周期足夠長的人,都會遇到自我感覺非常差,覺得非常艱難的時候,我也不例外
在那段讓我覺得非常艱難的時期里,為了能讓自己過得盡量不那麼痛苦,多多少少的研究過一些宗教問題(主要集中在佛教和基督教,略有涉及道教)
先說我的結論,我覺得,至少傳統意義上的宗教對我沒什麼幫助
這裡所說的「傳統意義上的宗教」指的大概就是@yolfilm所說那些宗教中的「靈屬」
也許是我之前教育經歷的原因(醫學),使得我這個受過相對嚴謹科學教育的腦袋,很難接受那些「怪力亂神」的內容。
舉個簡單的例子,假如你相信了宇宙大爆炸學說,就不可能在相信上帝創造了世界;當你相信了進化論,就不可能再去相信亞當夏娃和伊甸園;當你熟悉一個人的生理、解剖之後,就不會相信死而復生;當你具有足夠的理智的時候,就不會相信五餅二魚。
所以,我一直認為,傳統意義上的宗教,是和科學精神相違背的。那是在科學發展還不完善,人類還處於蒙昧之中時(現在也未必開化多少),用自己的想像對未知世界的一種表達敬畏的方式。並且在表達敬畏的同時,規範、引導人的行為,使其不至於因為對現實的不滿,而做出某些極端的行為,進而對相對脆弱的社會生態造成破壞。
我覺得,這就是宗教最原始的作用。
而如今,人們無論是科技水平還是生活水平,比之蒙昧時期都有了長足的發展,但是就像我之前說的,人們依然會遇到自身「無法承受」的痛苦或者「無法逾越」的困難,這時,假如有一個超越一切的力量,能夠依靠,能夠為你「提供幫助」,當然是一件相當美妙的事情。而這,就是在現代,宗教依然存在的價值所在。(當然,規範、引導行為的作用是一貫的)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我前面把無法承受,無法逾越以及後面的提供幫助,都加上了引號,為什麼?因為我發現,沒有什麼是無法承受的,沒有什麼是無法逾越的,而且,那個超越一切的力量,也不會提供幫助,因為他根本就不存在
然而,雖然我和題主一樣,是一個徹頭徹尾的無神論者,但是,我依然肯定宗教中的許多內容,那些智慧、那些導人向善、那些哲思、甚至是那些形式。然而這些,都是沒有「靈屬」的。所有這些沒有「靈屬」的存在,都給人一種智慧而溫暖的感覺,而一旦加上所謂的「靈屬」,則至少上我感覺愚昧而瘋狂(不可否認,瘋狂也是一種力量)
王小波文章中提到(忘了具體那篇文章了),美國的導師勸他信仰一種宗教,他回答說「假如有一種宗教,能夠讓我狂信而不失去理智,那麼即使這種宗教沒有其他的好處,我也會去信的」(原文記不得了,大意如此)
我覺得我好像越說越跑題了,好吧,結束吧,最後回答一下題主的問題
人需不需要信仰?
需要,因為只有信仰才能推動一個人不停的進步,但這種信仰,不應該是讓人喪失理智的傳統意義上的宗教
信仰會不會給人以力量?
我不好說信仰會不會給人以力量,但是至少在我看來,如果某一種力量是需要我以失去理智為代價才能獲得,那麼我寧願不要
信仰這個東西,生於人心,亡於人性
活著只需要水,食物,空氣,從生存角度上說不需要信仰。
但是有信仰,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縱萬刃加身,亦能刀口舔蜜
縱墜入深淵,亦能仰望星辰在我很小 很小的時候,大概八歲吧。
我們鎮子有條小河蜿蜒貫穿整個鎮子,我家正門是街道,後門就是這條小河。
那年夏天暴雨,第二天河水已經到了河堤邊上了,我清早吃完早餐寫完作業就跑到後門玩。
然後聽見有狗叫,狂叫不止,我就順著聲音走過去,
然後看見一條大狗趴在河堤上,大半個身子都淹沒在河水裡,水流挺急。
大狗長著大嘴巴就一直盯著我狂叫不止,在向我求救。
我八歲,那條狗如果站起來估計跟我一般高。
我猶豫了一下,然後蹲下來,看著那條狗的眼睛,
我跟它說:我把你拉上來,你別咬我啊,求你了。
然後我拉起它的兩個狗爪子,一把把它拉了上來,它爬起來甩了甩身上的水,看了看我然後就走了。
我當年很小,很怕狗。我有勇氣把它拉上來,可能是因為我覺得我在做好事吧。你問我什麼是信仰,我覺得對於當時的我是——就算我沒有力氣把它拉上來,老天也會幫我一把的,所以去拉它上來吧。
之後我就一直幻想有天我要被人欺負,莫名其妙從哪兒衝出一條狗,攆走欺負我的人,然後我和那狗一對視,它沖打哈哈——原來是你······事實是我再也沒有見過這條狗。·······
禪語空人心 第三講 清心自在步紅塵
[鄭石岩]
清凈心智,如世萬金,般若法藏,並在身心。 ——隋朝·傅大士《心王銘》?
在這夏日炎炎的氣候里,大家一齊來討論清心與自在,更覺得有意思。現代人由於過著忙碌的生活,天天處於競爭和緊張的氣氛里,熱衷於追求種種慾望的滿足,心裡頭無論是春夏秋冬,早晚日夜,總是處於熾熱的心情,很少有涼適的喜悅,清心的自在。?
現代若與過去農業社會相比,生活環境不如過去清幽,心情不如往日清閑,作息不若曩昔那麼慢條斯理,用心更不若往昔純樸。所以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緊張和焦慮的環境,生活在互別苗頭,彼此抗爭的時代。?
人的天性是愛好純樸清靜的,現在我們卻生活在一個擾攘不安的環境之中。人性是偏向和平單純的,現在我們卻置身於「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物慾重於一切的複雜社會。因為如此,我們的心情有了不適,生活出現了不協調,精神生活也有了困擾。這些困擾產生了心理的癥狀,許多人感到空虛,感到焦慮不安,感到失眠與煩悶。特別值得我們注意的是:我們社會的離婚率不斷在提高,青少年犯罪日益嚴重,自殺死亡人數,則躍居十大死亡原因的第九位(台北市則占第八位)。心理有了疾病,需要醫療照顧者,佔總人口千分之三,至於生活在苦悶與焦慮的正常人,那就極為普遍了。? 因此,現代人自救之道不再是創造物質,而是提升精神生活。在清心與自在中,才可能真正懂得應用物質,享用科技,創造福祉。?
各位先生請注意!提升精神生活不是要我們回顧過去,恢復古時候的生活。事實上,那是辦不到的。唐朝的文學家韓愈說:「坐茂樹以終日,濯清泉以自潔;采于山美可茹,釣於水鮮可食;起居無時,惟適之安。」現在我們能辦得到嗎?既然辦不到,我們又怎麼可能追 隨陶淵明「歸去來兮」那樣,「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因為我們連田園都沒有,哪有那種清靜隱居的地方呢??
但是我們還是要歸去,歸去寧靜的自性,歸去清心自在的心園。那是一個沒有紛擾、執著、對立和牽掛的寧靜心境,那是個精神生活的世界。?
投入這個精神世界,無需離開喧囂的紅塵。它與現代科學的觀念,自由的精神和理性的成就不相違背。這個精神生活使我們徹底地感受到生活的喜悅與活潑清妙。它的方法就是我所說的:?? 「清心好見性,自在步紅塵。」?
清心不是空心,而是清醒與單純的心理生活。一個人能不被物慾和成見所迷就是清心。唐朝臨濟禪師說:達摩自西天來,就是為了尋找一個不被物慾所迷的人。一個不被迷惑的人總是自由自在,喜悅活潑,過創造性的生活。現在讓我就清心與自在,做一個闡述。?
清心就是清凈之心,當一個人不被外境所迷惑,不會被物慾牽著走時,就能看到真相,就能平靜地因應自如。清凈心使我們在頭腦清楚,讓我們的情緒穩定,引發我們品觸到恬淡的喜悅,更能使我們感受到生活的情趣與豐足。?
我們每天待人接物,無處不是富足,只因為我們不清心,所以體會不到富足。就好像你每天用了三餐,卻體驗不到它的美味;有個矯健的身體,卻察覺不到它的珍貴。清心使一個人從種種虛妄、煩惱和愚迷中,拉回到生活的體驗上,忘掉一切紛擾,獲得喜悅的情趣。傅 大士在他的《心王銘》中說:?? 「清靜心智,如世萬金:般若法藏,並在身心。」 清心能引發生活的智慧(般若)。它就在日常身心活動中表達出來,使我們富足快樂,所以是「如世萬金」。現在我們來談談培養清凈心智的方法。?
空間是生活的基本條件之一。人的活動需要空間,心理運作也需要空間,沒有空間會使人發悶。就拿現在這大禮堂來說吧,有些人來得早,有位子坐,享有空間,所以就覺得舒適安穩。有些人後到,委屈站著聽講,站的人愈來愈多,空間愈來愈少,自然覺得不舒服。這是現象界的生活空間在影響心情。? 我們的內心也有一個生活空間,如果心裡被許多成見、憤怒、怨恨、不滿所填滿,那麼心理空間即刻被無謂的煩惱佔據,這時你一定會覺得煩悶、緊張和不適。?
不過心理生活空間是可以透過意識的轉變而發現。當我們有了新的發現或轉變時,心理即刻從「山窮水盡疑無路」里,重新面臨「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境。? 我所說的這個意識轉變,就是佛學上所謂的「轉識成智」。它是把目前的煩惱,在剎那之間化為意義,予以承擔,而使心裡再度騰出空間,復得清心。在這裡我舉個自己的經驗給諸位做參考。?
去年的夏天,天氣跟今年一樣的熱。我的卧房就挨著一條長巷,這條巷子像音樂廳一樣,很容易引起共鳴。所以一到夏天,冷氣聲、喧鬧聲、麻將聲不絕於耳,聲音之大令人難忍。把卧房的窗戶關起來則太悶太熱,把窗子打開,則聲音震耳難眠。我深為所苦。? 我躺在床上,心想念佛,卻又想著如何解決這個煩惱。就在這時候,我告訴自己,既然不能改變環境,為什麼不改變自己的意識呢?於是我開始去聆聽那機器聲,寧神接納它。不久,豁然發現那些聲音與千尺直瀉的瀑布聲無異,隨即欣賞起來,剎時唐朝詩人李九齡所寫的「山中寄友人」的詩境栩栩然出現跟前,陶醉其中:? 「亂雲堆里結茅廬,已共紅塵跡漸疏,莫問野人生計事,窗前流水枕前書。」? 從那一天起,我不再被那冷氣機的聲音所干擾,顧不得別人家排出來的熱氣徘徊窗前,打著赤膊,念著李白的詩篇:?? 「脫巾掛石壁,露頂灑松風。」? 我不但感到寧靜爽適,而且真正領會到禪者所說,「熏風自南來,殿閣生微涼」的天機妙趣,悟入寧靜,自得心開。?
從容是一個人的福氣,也是一個人的智慧。從容的人當然就能自在,處世待人自然清明不亂。從容的反面就是造作和緊張。通常,我們都是因為得失心太重,才產生不安,才有了造作和防衛,才有了種種心機和抗爭。?
各位在星期六的下午,從從容容地來參加這個演講會,你必然是清心與自在了。但是,如果你認為非聽這場演講不可,很勉強地趕來,把孩子放在家裡而未做適當安排,你一定有些忐忑不安。可見強求也會造成不安。唐朝羅漢宗徹禪師答覆弟子問到什麼是「真正的教法」時說:「教是心。」 學生又問:「我的心中昏昧煩悶,怎麼才能了悟解脫呢?」 羅漢宗徹說:「煩雲風卷,太虛廊清。」 又問:「怎麼才能心理明徹清凈呢?」 羅漢宗徹說:「一輪皎潔,萬里騰光。」? 諸位!這位禪師所謂的「一輪皎潔,萬里騰光」,究竟指什麼?怎麼才能做到這樣的「無為」心境呢?我想答案就是放鬆自己;找個時間放鬆自己,清凈自己。你一定要有時間休息,晚間是你休息的時候,你要放下心來。睡眠是你身心恢復恬適的時候,你要寬下心來。
我跟各位一樣,都生活在忙碌的紅塵里,每當我忙完了一陣子,一定要騰下時間來閑散一番,從容地過一段清閑的日子。我喜歡在早晨出去踏青,在翠綠山坡的斜徑上接受露水的凈化,我更喜歡抽出時間,利用星期假日到寧靜的深山中徜徉。我會躺在竹林里享受: 「偶來松樹下,高枕石頭眠,山中無曆日,寒盡不知年。」 各位先生!你用不著厭離塵世,只要你在生活中加以調適,就會有無盡的愜意與自在。請注意!在霓紅燈爭艷的現代生活里,如果以清心去賞識它,那些光芒四射的燈光與凈土世界的寶光莊嚴又有何不同呢??
有一位女士告訴我,她每一次跟先生參加宴會,總是希望自己的言行很得體,所以都經過刻意的打扮和準備。但一回到家就覺得非常疲倦,心中總是隱隱地在不滿意自己的表現,然後墮入不快樂的情緒窠穴。日子久了,總覺得自己不適合跟先生一起出去應酬,她為此深感苦惱。? 自責或自我挑剔的人,通常由兩種因素形成:其一是自以為別人都在看他,也就是說,他有著強烈的自我中心。其二是他對自己要求做到十全十美,期望博得別人的讚美。這兩個觀念結合起來,隨時隨地都感覺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百般不安。? 其實你只要想想,別人會那麼注意你的一言一行嗎?你自己很注意別人的一言一行嗎?事實上,所有的擔心和挑剔都是自己惹來的,是一種虛幻的想法。你只要這麼想,也就達觀多了。?
再說,人本來就不是完美,也只有不完美才是真正的完美。人必須承認自己和別人都不完美,才可能欣賞別人,同時欣賞自己。人生活在欣賞之中,而不是活在挑剔之中。欣賞就是美,挑剔就是醜陋,這是禪者對生活的注釋。唐朝盤山寶積禪師說: 「心若無事,萬法不生,意絕玄機,纖塵何立?」 心中絲毫的煩惱和無明,都是自己惹出來的,只要你不那麼想,一切自然周偏圓融,體會到春花處處秀之美了。禪宗第三祖僧璨大師說:?? 「至道無難,唯嫌揀擇;但莫憎愛,洞然明白,毫釐有差,天地懸隔,欲得現前,莫存順逆,違順相爭,是為心玻」? 我們的情緒不好,不得清心,是由於我們犯了揀擇的毛病,起了挑剔的念頭,於是有了順逆的苦惱。?
信仰何來?
苦難產生信仰。
以前我覺得宗教是鴉片。
先進的科技,先進的生產力改變人類的生活方式,徹底的改變人類的思維,科學是第一生產力。
而哲學,是科學裡的科學。哲學可以指導科學走在一個正確的範圍里。
而宗教和哲學非常相似,但是宗教明顯不是指導科學的,而是給予人類幻想的。
完美愛情的快樂值如果是50,那麼毒品的快樂值就是500。
和毒品非常相似的東西就是宗教。
這種快樂值的極大極大的填滿,混合了人類的慾望和幻想,就變成了宗教。
而大部分宗教的起源,一定是苦難。
尤其是日本人,日本人一副副衣冠楚楚的禮貌的外表,一副冠冕堂皇的我是為了人類文明,我是為了大義,為了天皇,等等。
日本人至今為止的很多行為、文學作品、設計里,似乎都在證明著,折磨、虐待是有意義的,苦難是光榮的,他們甚至總覺自己被什麼冥冥之中迫害著,找不到施虐者的存在,就自己幻想出一個施虐者,幻想自己是受虐者,以此來供養自己的「信仰」。
意識形態怎樣我們管不著,每個人都有自由思考、甚至把腦子想擰的權利,但意識導致的行為危害到了他人這就不能再從意識的角度去解釋了,通常是看它造成的客觀存在的影響。
如果所謂的信仰使得要去傷害其他人,那這就已經超出一個合理的範疇,比如說日本軍國主義、原教旨主義,邪教也是遵循這個定義的,因為它要麼教你去圓滿,要麼教你去讓別人圓滿。
軍國主義也是一種信仰,給一群孩子灌輸軍國主義思想,洗腦,結果就是軍國主義者覺得這個世界就是從林法則,恃強凌弱是天經地義的,只有強者才配擁有資源,因此侵略其他國家也是大義凜然,這時候,你覺得他們會認為自己的行為是錯誤的嗎?
當然不會,一個正常人是不會做一件自己知道是錯的事情,除非有什麼特別的原因,納粹屠殺猶太人、日軍侵華說白了都是一場大規模的恐怖主義活動,但他們都會給你一個很光冕堂皇的理由和理論。
人類究竟有多麼喜歡折磨別人折磨自己?
在日本人的一些行為里,人的定義在這裡並不存在。
為了更好的理解生命結束的時點。
而不停的犧牲生命。
人,只是作為一種最佳的容器被加以利用。
和人類為了使更多的人類獲得幸福生活而拿動物做實驗並無二致。
理由冠冕堂皇。
所有殘忍的屠殺,都是在一個華麗的理由的感召下。
《迷霧》里有類似這樣的一句話,說人陷入黑暗之後,不消片刻就會自相殘殺起來,在黑暗之後,道德法律人性通通消失,最原始的本性會爆發出來。
拜神的宗教也是一樣,存神的宗教本出於人的慾望,神就是慾望的化身。
神只存在,慾望本身就會不滅,崇神越是虔誠,心靈就越是扭曲。
極端宗教信徒和普通百姓差別僅僅在一念之間。
所謂的宗教里:
寧可選擇受死,也不願否認耶穌基督和祂作為的人;
為所看見或聽見,或所知道的真理作見證的人,如同法庭上的證人一般;
為了神國的建立而作重大犧牲的人;
為作見證而忍受嚴苛或長期苦難的人;
承受痛苦,造就精神上的涅槃。
無非是因為想不明白為什麼會這樣,給自己編造的一個想法。
人類認為,世界是可以理解的,規律是可以把握的,世界是連續的、必然的,是完全確定的!
人類不能夠忍受不確定的東西,不希望那種模模糊糊、似是而非的認識,且始終相信,能有一天我們可以抵達最高層次、最高境界,會獲得對這個世界的「終極認識」,追求永恆的、終極真理的渴望。
這是人內心無法抑制的需求,我們相信,事物是遵循嚴格的因果聯繫的,有因必有果,一定的原因會決定一定的結果,通過掌握事物發展變化的因,這樣才可以預測和控制其結果。
但是,在這一點上,科學技術的發展還不足以滿足人類的需求,於是,排除理性科學外,人類就寄望於宗教。
宗教滿足了人類的心裡深層需求,也就給了那些人最大的誘惑,天堂這種標示都是一種完美無缺又具有永恆魅力的解釋,這種彼岸世界的形容讓在現世中備受生老病死和各種痛苦折磨的大眾是無法抗拒其吸引力的。
所謂見證生命的盡頭,見證死後的世界,見證宗教的神跡,,「以上帝之名」那只是借口和託詞而已,原因,還是因為慾望。
我們生活的世界是一個局限於我們認識能力下所知道的一個世界這個世界裡的所有存在事物,我們都可以解釋和描敘。
想在存在的世界裡去考慮暫時尋找不到虛世界,是沒有意義的。
鬼神、天堂地獄。這些都是人類想像虛構的概念,是只有內涵沒有存在外延的。
這正如人類發展的歷史,人們厭煩了部落間血腥的殺戮,才想到用仁義或者規則來和睦共處,這才有了文明。
人們是在冷漠與仇殺中才體會到關懷與寬恕的美好的。
釋迦摩尼歷盡劫難,才會在菩提樹下悟道,獲得了靈魂的超脫。
任何得道的人,莫不是被人世虐了千百遍的人。
好奇心,宗教,佈道,一切都是源於人類的貪婪。
世界的規律和人類的慾望戰勝了我們最初看到和聽到的,一切都是循環不息的。
人性潛藏在人類的最深處,很多情況下難於被激發,但是一旦有一個點,我們也就爆發了。
人類的精神需求層次總是那麼難以被滿足,貪慾,情慾,等一切的慾望,宗教賦予了看似最合理的皮囊,但是,最難滿足的還是人類自己,把一切寄託於別的物體之上的做法最終還是會被擊破,只有自己清楚自己才是最有用的。
其實問題的本身根本不在於到底是在追尋什麼
而是我們為了自己的欲求都做了些什麼
為了一個答案
一個關於生命的答案
有的人選擇海洛因,選擇毒品,有的人選擇宗教,邪教。
我們甚至為了欲求,表面看起來無可奈何的犧牲別人。
你為了自己的欲求,你選擇了相信什麼,這比什麼都重要。
人活著就是一種信仰。
這種信仰從生到死,無不存在。
信仰究竟是什麼?
人為什麼會需要信仰?
首先,我們都是浩瀚宇宙中偶然誕生的生物,至少我們自認為是「生」物,至今尚未找到同類。
其次,我們也只不過是由猴子進化而來,大自然創造了我們同時,並沒有給我們賦予太多意義
最後,我們終會死亡,終究要面對最後那個徹底寂滅的時刻。
換句話說,從本體上看,我們並不知道我們從哪兒來,不知道我們是誰,不知道我們向哪兒去。
簡言之,解決了溫飽和免除生存憂慮之後,生命本身好像成了人的累贅。因為我們的生物體只負責生存下去,而沒想過其他的意義。而這個空白就成了我們的迷茫和恐懼。
我們需要面對存在的孤獨和自由,但是人類又恐懼這種自由和孤獨,於是希望找到一個精神棲息之地。可以是某個主義,可以是某個宗教,也許是科學,也許是藝術。也許也可以這麼解釋,人類最心底最深處是戀母的,是永遠不忍割斷那種無憂無慮的幸福、親切、爛漫,那就是我們心理的童年,其實那也是聖經所描繪的伊甸園,一個生命初期性慾尚未勃發之前,純凈、美好的季節。
隨著性慾的喚醒,自我人格愈加顯現,你懂得了羞恥和思考,對欺騙和隱瞞更加純熟,於是,你被趕出了伊甸園。告別了那個無憂無慮幸福的童年,進入了躁動的青年,你也逐漸懂得了生命的迷茫、無聊和痛苦,逐漸懂得了生命的有限,逐漸懂得了你太多夢想無法實現,如果悟性足夠的話,會明白生命的渺小和有限。面對神秘的生命和存在本身,面對浩瀚的宇宙,你最終認識到了自己的謙卑地位,有太多的事你是無能為力的,即便你能通過科學對大部分事物有個實證性把握,但那種個體面對浩瀚的無力感是無法通過科學消除的,同樣科學無法消除的還有個體因為有限性而產生的恐懼感。所以,生命本身必須被拓展,所以,必須要在世界刻下自己的痕迹。
拓展的方式就是尋找一個更高存在的意義,如投身宗教、某個社團黨派、某個主義運動、人道主義、某種藝術、某個群眾運動、戰爭、暴力、毒品、搖滾。。。在那個更高意義下,你只需要行動或任情緒高漲,而無需面對生命的孤獨。
刻下痕迹的方式,為中國人所熟悉的就傳子接孫,把自己的一切希望、生命都賦予自己的下一代,之外還有寫作,把自己的情感、幻想、思想、價值觀通過文字載體流傳後世。還有以自己的名義做的基金活動,以自己命名的某個建築、道路,對某個國家的征服、連壞殺手特意強調自己的作案痕迹、亞歷山大的征服、始皇帝希冀的秦萬世。。。人們渴望在世界刻下自己的痕迹,即便自己化為骨灰飛逝,也要把自己的痕迹留下,以證明自己「存在」。
在人類物質文明不斷進步的同時,伴隨著的,正是這種生命對此在的無意義感和對有限性的恐懼感。我們清楚地知道我們僅僅吃飽喝足是不夠的,滿足一切物質慾望也是不夠的,在物質之外,我們好像還需要些什麼。
亞當和夏娃在慾望的驅動下,摘下了禁果,被趕出伊甸園,失去了幻想中的永恆,最終死在了土地里,正應了那句話:塵歸塵,土歸土。
當人們解決生存難題之後,面對未知的遠方獸群的咆哮、浩瀚的星辰夜空、經歷著時不時的電閃雷鳴,面對著生死未卜的命運,他們終於對生存的無意義和有限生命的恐懼的本能轉為智能上的明知。他們需要解釋一切,或者說,人類需要一個善意的謊言。於是各種巫術、神話在每個族群興起並在千年時間裡得到流傳和融合,最後在不斷的思考和編織中人類建立了系統的宗教。既有至高存在,又有死後的世界,一切都解決了。只是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宗教在形式上也早已變質,商人為了反抗既有的價值體系,於是乾脆撕毀了一系列善意的謊言,科學時代開始了,同時,人類也越加的迷茫。在這個物慾繁華的時代,人們的物化已經實現,通過勞動和消費來填充虛無的生命。當然,很多人都知道,在這個大廈林立、街頭熙熙攘攘的世界,似乎還缺了點什麼......
缺了點真實的存在感。
網路時代的開啟,各種社交工具的流行在洗刷著人們的存在感,通過投入電影、電視劇的劇情和玩遊戲或一份事業來實現自己生命的拓展,感受生命的美好。人類沒有我們所想的那般偉大,需要一個善意的謊言去寄託生命的一切。沒有幾個人有勇氣可以憑一己之力面對整個虛無的宇宙。可是,當我們離開社交工具,遊戲下線,告別了電影和電視劇,離開了那群熙熙攘攘的人群,離開了我們奮鬥一生的事業,我們有誰不會感到更加迷茫呢?別的暫且不說,只說有多少退休的人患上了抑鬱症?承認,你還可以環遊世界、攀爬珠峰、穿越荒漠隔壁、學習烹飪、栽花、沏茶、打羽毛球、太極拳或跳老年舞,這些無非是幫助你拓展生命的一種形式,只不過這一切太過於碎片化,在生命的某個空當,你又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與有限,於是你感覺彷彿還需要點什麼。。。
人,終究需要個信仰。一個既能賦予生命意義又能賦予生命無限性的信仰,無論你說它愚蠢也好,瘋狂也罷。但是,人需要信仰,沒有信仰的人,就像個失去故鄉的流浪者。在多變的社會面前除了漂泊只有漂泊。不知道自己的方向,不知道自己的目的,茫茫然,於是又扎頭於物欲中以逃避這些苦惱的問題。
信仰,那麼追求什麼信仰?在科學撕裂宗教,自小接受科學熏陶的今天,如何找到自己的信仰?再去依靠基督教或其他教派麽?顯然不可能了。只有一個辦法,建立你自己的信仰。一邊汲取先哲的思想箴言,一邊抽取現代科技的實踐成果,然後就是獨立思考。建立自己的信仰體系並隨著外界變化稍微修改。
那麼信仰是否是必要的呢?明顯,不是。對某些人來說,信仰不是必要的,信仰源自深刻的反思,沒有反思的人生是無所謂信仰的。蘇格拉底說過:沒有反思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但也很明顯,蘇格拉底在雅典屬於另類,要不然也不會被民主投票判決死刑。歷史從來如此,大部分人其實不需要信仰,只需要活著。你可以說他們精神麻木,但如果你足夠敏銳的話,你仍然可以看到他們的孤獨、荒誕和恐抗,他們拚命反抗某些東西,也在拚命抓住某些東西。但無論如何,大部分人活的是最真實的,正如真正的地球居民。只有那些腦子裡胡思亂想、神經兮兮、內心敏感的一群人才會想到建立和摧毀宗教、發動戰爭試圖征服世界,革命推翻現有體制,要建立一番高功偉業,要寫詩歌抒發胸懷,要為生命賦予豐富的意義,追求正義和道德,愛來死去,瘋狂的畫畫、毒品、酒精、工業搖滾 和偏執的永無止境的追求完美和創新。。 大部分人真的是活著就是為了活著,就是為了更好的適應社會環境,除此之外追求一下業務愛好而已。
有時候想一下,世界可能就是這群精神病人創造的。
釋迦牟尼、耶穌、默罕默德、貞德、甘地.....
蘇格拉底、托勒密、達芬奇、康德、牛頓、尼采、維特根斯坦......
亞歷山大、漢尼拔、拿破崙、希特勒、列寧、斯、x...
還有文藝領域,抑鬱症、躁鬱症患者不計其數。
商業領域的偏執狂也到處可見。
那麼誰又是正常的呢?
是被毒死的蘇格拉底?
是被關進精神病院的尼采?
是站在前線的坦克上吹口哨的維特根斯坦?
還是異口同聲要處死老蘇的雅典民眾?
看著尼采充滿嘲笑和輕蔑的街民?
還是舉著刺刀在戰爭中殺得你死我活的軍人?
看過姜文的《鬼子來了》。抗日勝利了,馬三拿菜刀砍日本鬼子報仇,被國軍抓住綁到了中國人面前,國軍將領稱之賣國賊,擾亂國日關係,是罪可誅的歷史的罪人。周圍坐滿了中國老少,都在看熱鬧,一頭豬拱了出來,又惹得一群老少嘻哈大笑,最後國軍將領讓一個日本人拿軍刀把馬三砍了頭,大眾權當看熱鬧,馬三頭落在地上,滾了幾圈,眨巴眨巴眼,死不瞑目。
這些魯迅筆下麻木的路人,愛看熱鬧的大多數啊!
那麼誰又是正常的,馬三,還是看熱鬧的大多數?
很顯然,如果把今天這批人拉回上個世紀70年代,我可以毫不懷疑地說,悲劇會一樣發生!甚至更加的慘烈和囂張!
也許,對大多數人來說,這隻關乎生存,無關道德,無關風月。
有時,我在想,沒有那些「精神錯亂者」,我們的世界是否只是個赤裸裸的搭個遮羞布的動物世界?各種排斥、爭吵、欺詐、冷漠、嘲笑?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