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世界有沒有華語圈星辯國辯全辯這樣規模和影響力的辯論賽事?有沒有出過黃執中馬薇薇這樣的明星辯手?
1. Youtube上搜了English debate,其專業和精彩程度都達不到華語辯論。
2. 中國學生從小長到大,多多少少從學校和電視上知道或者看過辯論賽,我問了一圈美國同學,連辯論賽的基本賽制都不懂唉,還要請教我。
3. 西方國會議會不是很喜歡辯論嘛,為啥學校裡面不流行?
謝謝各位的回答,我不是搞辯論的,只是好奇而已,也沒有自以為大,隔行如隔山,問題問的不全面,大家有噴的慾望,也請手下留情。
先說結論:題主的問題是偽問題。
英國的情況不了解,以美國的主流辯論為例,在高中或者大學裡曾是明星辯手的大多在法、政、學界擔任要職。「在一份以美國國會議員、州長、最高法院法官及白宮幕僚官員等160位重要領導人物為對象所進行的著名調查中發現,這些領導精英當中竟然有100位,也就是高達62.5%的人在大學時期曾經參與競賽辯論。而當這100位前辯手被問到比賽經驗是否對他們後來的事業成功有所幫助時,其中90熱選擇了「非常有幫助」或「有無法估計的幫助」這兩個答案。另外,在未曾參加過競賽辯論的60位受訪者中,也有26人表示他們感到「後悔」」。(Ehninger, D., Brockiriede, W. (1960). Decision by debtae. New York: Dodd, Mead Company 100 of 160 leaders began careers as student debaters. Freedom and Union, 1960, 6-7. )
要說明星,大概首當其衝的就是JFK吧,作為全民偶像總統的他在高中和大學裡就是明星辯手(高速發言spreading的歪風邪氣就是他帶起來的)。
"I think debating in high school and college is most valuable training whether for politics, the law, business, or for service on community committees such as the PTA and the League of Women Voters. A good debater must not only study material in support of his own case, but he must also, of course, thoroughly analyze the expected argument of his opponent. The give and take of debating, the testing of ideas, is essential to democracy. I wish we had a good deal more debating in our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than we do now." John F. Kennedy, August 22, 1960
之所以黃執中等前輩只能在綜藝節目中露臉而為廣大人民群眾所知,其實是無奈。
至於題主的一二三:
1.題主搜錯關鍵詞了,在美國辯論就是辯論,加上了英語兩個字不倫不類。要搜的話,除了其他幾位答案中提到的,還可以搜下美國主流的 policy debate。「華語辯論」之所以加上「華語」二字,是因為90年代初新加坡的辦賽目的就是「推廣華語」從而更好的搭上中國經濟發展的順風車。至於題主說的「不專業」,麻煩題主先能夠聽懂並記錄下任意一場NDT比賽的內容再談好嗎?我賭一毛錢,題主是完全聽不懂的。
2.不知題主問的是什麼學校?哪些同學?題主用來比較的「中國學生」的基準又是什麼?
National Debate Tournament Results
2014-2015 Membership List
以上是美國最大的兩項賽事NDT、CEDA的歷年比賽記錄和會員學校,基本上一流名校都會有辯論隊以參與到這兩項賽事的總決賽為最高目標。題主資料里標明所在的University of Michigan向來是強隊。
泰國菜廚師到了泰國就直接叫廚師了
請搜索"WUDC"即可
同時可參閱World Universities Debating Championship
地區性的,有 NEAO 東北亞辯論公開賽等
國內有外研社杯,可參閱/第十八屆「外研社杯」全國大學生英語辯論賽
明星辯手方面其實不少,國內比較知名的比如鄭博老師。
畢竟是外語活動,國內的全社會知名度要想達到華語辯論名人的效果,還是有天然障礙。但在英辯社群內部,火熱程度一點不亞於華語。
題主應該是非英專的同學,希望其他來回答問題的英辯同學能給予更多的詳細信息。本人也是最近幾年與英辯社群有所接觸,了解得還不夠具體深入。
事實上英語世界的校園辯論活動是非常盛行的,賽制十分豐富,賽事也非常多。議會制、法庭式和政策式是基本的三大形態。
至於為什麼題主的美國同學不了解辯論,可能有具體原因吧。
【已與鄭博交流澄清】
英語圈最大規模的辯論比賽是worlds,即WUDC,世界大學的比賽。在世界範圍內最強的隊伍基本上是英國、澳大利亞和美國三個國家的,加起來可能還不過十所學校基本壟斷著冠軍。
地區範圍內另外還有EUDC、Australs、UADC。分別是歐洲、澳亞、亞洲。亞洲學校可以同時參加澳亞和亞洲的比賽,因為澳洲和紐西蘭的學校有很多歷史強隊,所以亞洲的學校特別設立了UADC。在外圍還有很多更小的國內賽或者國際賽,有一些限定在校大學生,另一些沒有限制,所以很多前輩和高中生也會參加。很多高中生非常厲害,今年哈佛A隊兩個辯手都是高中辯論出身,第一次參加worlds就打進總決賽。前輩不多說,也有很多前冠軍級的人物會出來找存在感。
亞洲範圍內,最強的國家地區的話近年要數馬來西亞、菲律賓、然後新加坡。這些國家都屬於英語比較好的,菲律賓和新加坡甚至絕大多數大學生都是母語水平,所以有天然優勢。馬來西亞這幾年有很多大學和政府的財政支持,所以很多辯手有很多機會專門去歐洲澳洲大辯論,所以進步的也很快。近年亞洲最強的兩個隊都是馬來西亞的。
往下香港和韓國也不錯。香港的隊伍整體(港大比較均衡、中文大學有一兩個好辯手)在東北亞算是最強的吧。韓國有一兩個好的隊伍。然後往下中國內地和日本水平應該差不多、然後台灣墊底。中國內地的辯論還在萌芽期,在國際上基本沒什麼存在感。
至於說辯論有沒有像中國這種明星效應,我認為是沒有的。比如英語的幾個大的學生辯論比賽上電視的據我所知一個都沒有。我認為主要原因是:- 辯論在英美有很深的傳統,但是歷史上就是個「紳士聚樂部」。主要是名校的學生,特別是有意從事法律、政治的人物,小圈子內玩的東西。並沒有大眾化的意願或者條件。而相反比如美國的大學體育圈就非常出名,接地氣。
- 英語圈辯論,特別是國際賽事,都對知識儲備有很深的要求,特別是政治和哲學方面。而且辯論有自己的一套體系,左傾特別嚴重,所以和大眾對沒有很深的吸引力。
- 在非母語國家就更別說了,基本就是英語系學生以及一部分精英家庭出身的人玩的遊戲。
一向在知乎潛水,這次處女答吧。我就是前面的人說的「大表哥」,自認是國內英語辯論圈裡國際交遊最廣泛的吧,所以就拿這個當科普貼了。計劃先回答一下題主,然後介紹一下國內外英語辯論的情況。先挖坑把想說的結構捋一下,然後會慢慢填。
- 為什麼題主搜不到?全球都在用什麼形式辯論?
- 辯手們的出路是什麼?有什麼明星辯手?
- 英語辯論和華語辯論語境的巨大區別
- 我了解的國內英語辯論圈
- 亞洲的英語辯論
- 澳洲的英語辯論
- 歐洲的英語辯論
- 北美的英語辯論
- 其他
OK,開始吧,挖了大坑,爭取今天能答多少答多少。
20160207 開貼,寫了12兩部分
20160209 更新主要是第3部分,然後再次更新添加了ICC的故事
20160210 修改一些筆誤以及增加引言
引言:這個答案希望傳達什麼信息?
這個答案已經在我的微信朋友圈引發刷屏,謝謝大家支持我寫這樣一個答案。但是我覺得有不少人已經把我的意圖理解擰了,所以以正視聽,我把我的中心思想整理如下:
- 我從2006年開始接觸英語辯論,見證了中國英語辯論發展的許多重要里程碑。但是這個活動因為門檻高(語言和知識),而且和中文語境里的很多常規衝突極大,所以一直是一個小眾的活動。但我希望能為這個群體發聲,讓大家了解我們在做什麼。希望這個回答成為這個契機。
- 本答案不是在抨擊華語辯論!我在朋友圈中也在說——中文辯論與英文辯論殊途同歸。不論中英文,高段位辯手顯然邏輯和知識都會有所建樹。但同時我覺得辯論最重要的收穫就是蘇格拉底的名言:我比別人聰明因為我知道一件事,那就是我的無知。我相信不論中英文辯手我們都能產生共鳴。我們辯論都是為了追求「真理越辯越明」的思想,都是為了提高自己,減少無知——所以我們其實都是一樣的。我拒絕任何人曲解我的文章製造中英文辯論的對立。如果大家發現我文中何處不妥有製造對立之嫌,請告知,我樂意修改。
- 但我抨擊中文語言環境帶給人們的表達與思想的桎梏!比如下文五百萬秒的那個例子,有人覺得我是打擊了中文辯論。這並不正確——那我為什麼還要寫英語辯論里有辯手告訴我「停止計劃生育就能實現社會和諧」?一個人做得不好,不能代表一項活動不好,但是如果在中國不論中辯還是英辯的初學者都不善分析,甚至不願意分析,而是簡單粗暴地把自以為然的武斷的言論用耍花腔的方式展示——那麼我認為這是語言八股帶來的問題。
- 我認為議會制辯論賽制是一套非常成熟的體系,而其中英式議會制辯論是一種非常好的賽制。我沒有辦法比較或者論證什麼是「最好」的賽制,但是議會制辯論有很多的好處,比如即興辯論而且準備時間短,所以逼辯手必須知識儲備足;裁判和辯手有一套統一的話語體系,避免辯手學習過程中的迷茫。所以我信任這樣的辯論體系。
- 那是不是所有的英語辯論賽制都好?並不是,比如我認為在中國推廣英語的美式Policy Debate以及Public Forum Debate是水土不服的,可以說南橘北枳。這一點我暫時在文中還沒有展開,但是我在講中國的英辯歷史與美國的辯論時會講一講。不過既然評論區已經有人在質疑,那我先簡單說說——1)在中學生推廣PF辯論缺乏美國學生英語母語的土壤,PF和Polilcy Debate是看重證據evidence的辯論形式,在語言不精的情況下,所能表達的信息量受限,所以遠沒法達到這樣辯論形式應有的高度,類似的例子是喜歡學美國的日本曾經進行的大學英語Policy Debate的失敗嘗試;2)美國一賽一題或者一賽季一題建立在每隊都拿出大量時間精力進行有針對性的研究的前提下,所以即便辯題相同每隊的立場不同,大家不同的兩隊組合做正反方就能打出完全不同的辯論(比如辯題是控煙,每個隊都準備不同的正反方策略,比如A隊是「用加稅控煙」,B隊是「宣傳教育」,C隊是「立法全面禁煙」,那麼不同的隊伍組合就是不同的辯論),但在中國孩子課業緊張的前提下,往往大家都只準備了泛泛的內容,於是造成了一個辯題,不論誰打誰辯論都差不多,一賽一題每輪對別人重複同樣的寫好的辯論詞,大大削弱了辯論的意義;3)基於以上,PF是重準備重證據的比賽形式,所以最終誰會獲勝呢?那就是考驗誰準備的論點更好,誰的辯論詞寫的更好——可是誰在寫呢?孩子的辯論成績往往成了教練寫作水平和孩子背誦水平的較量——臨場見招拆招的隨機應變能力卻是大打折扣的;4)第四點是PF辯論賽的裁判——空有老外卻沒有幾個真正懂辯論的人那是沒用的,所以見過PF以外的辯論形式的中學辯手跟我們吐槽PF辯論時只有一件事——水裁水裁水裁,而且同一機構每年搞的所謂「哈佛辯論營」也是跟哈佛沒啥關係只是租哈佛場地的草台班子。(歡迎圍觀評論里PF辯手自己的留言)所以我不支持在中國進行英語的PF公共論壇辯論。我必須說明的一點是——我不是反對有人借辯論營利,我只是認為收錢要辦實事,吹得太大而什麼都做不到就不好了。
- 那我對中辯賽制的看法呢?我認為,雖然中文辯論與英文辯論這兩個大概念殊途同歸,但是目前的中辯賽制問題不少。比如我下文提到的草根級別辯論賽裁判觀點難於統一;比如類似PF辯論準備時間過長導致的辯論變成寫稿能力的對抗而非臨場智力的對抗(但起碼大家一般都還是自己寫稿);比如傳統辯論賽制自由辯論環節雖然觀賞性好但是速度過快,導致論點短小、分析受限;比如受中文語境的影響辯題的措辭偏模糊,方向重概念探討輕時政討論等等。因此我認為中文辯論是必要的,但是我認為中文辯論在賽制創新和話語體系建立上仍有很大的潛力可挖。實際上,我認為目前中文辯論的環境是在提高的,奧瑞崗賽制的引入(實際上就是美國的政策辯論賽制的一種)一來說明中文辯論群體自己也意識到賽制創新的必要,二來說明中文辯手樂意從別人的經驗中進行學習借鑒。不論你說師夷長技以制夷,還是師夷長技以自強,這樣的學習都會讓自己提高。如果中辯的辯友有需求,我也很願意嘗試和中辯的辯手一起把英式議會制辯論進行更好的本地化,幫助大家嘗試更多不同的賽制。
- 歸結起來,辯論就是辯論,賽制是辯論的形式,語言是辯論的媒介。不論中英文都只是用不同的語言媒介進行的辯論,所以我沒有偏好;但是我認為制度或者賽制是極大程度決定了辯論這項活動的側重點和意義的,所以我們必須有對制度的探討。
- 當然我也承認,術業有專攻,我對中文辯論的參與相對較少,所以有些觀點可能有偏頗之處。我十分歡迎大家一同探討,請儘管批評我錯誤的觀點——這也是我在辯論課上常和學生說的原則:在辯論里,沒有人是老師,沒有人是學生,沒有誰該聽誰的長幼尊卑,只有「有道理」或是「沒道理」。有道理的話值得聽信,沒道理的則活該反駁,所以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以及你反駁我的權利。真理越辯越明,沒有反駁和辯論空間的語言暴政,不正是我們共同唾棄的嗎?否則我們研究辯論幹嘛?
1. 為什麼題主搜不到相關信息?全球都在用什麼形式辯論?
因為對於英語國家而言,沒有「English Debate」只有「Debate」,所以你搜English Debate是搜不出什麼有意義的信息的,但是你要是搜Debate,那麼你會搜到所有的和辯論相關的東西,從presidential debate到日常用語里誰提到了「辯論」這個詞——所以這樣沒法搜到有效信息。
怎麼樣搜學術的競技性辯論的內容呢?請搜具體賽制或者比賽名稱:比如
英式議會制辯論(全球最流行的賽制,四隊制,正反方各兩隊,每隊兩人,有POI)British Parliamentary Debate或者比賽如WUDC(World University Debating Championships),EUDC(European University Debating Championships),AsianBP(Asian British Parliamentary Debating Championships),USUDC(US University Debating Championships),OxfordIV(Oxford InterVarsity),Cambridge IV(Cambridge InterVarsity),YaleIV(Yale InterVarsity),Hart House IV(University of Toronto Hart House),國內的FLTRP Cup或者CDA(China Debate Academy)等等
中學世辯賽賽制(正反方各一隊,每隊三人,有POI)WSDC(World Schools Debating Championships),國際大賽就是WSDC本身,地區小賽也不少但是搜WSDC就能找到
亞洲議會制(正反方各一隊,每隊三人,有POI)Asian Parliamentary Debate,主要是UADC(United Asian Debating Championships),每年亞洲上半年的辯論基本都是這樣的形式,所以搜到亞洲的辯論賽,如果在上半年的都基本是Asian Style,比如Ateneo IV,SMU Hammers和國內的Canton IV(國內唯一的Asian Style比賽)等。
澳亞賽制Australs(正反方各一隊,每隊三人,沒有POI),是來自Australasian Intervarsity Debating Championships的賽制,大賽就是Australs,澳洲和紐西蘭上半年的比賽基本都是Australs。
北美也有很多BP以外的其他賽制,但是我和BP圈比較熟悉,剩下的比賽了解不多。
美式議會制辯論(正反方各一隊,每隊兩人,有POI)American Parliamentary
美式政策辯論(正反方各一隊,每隊兩人)American Policy Debate
公共論壇式辯論(正反方各一隊,每隊兩人)Public Forum Debate
林肯-道格拉斯式辯論(一對一個人賽制)Lincoln-Douglas Debate
等等。
實際上全球都在用的賽制主要是英式議會制BP,亞洲上半年用Asian下半年BP,澳洲上半年Australs下半年BP,非洲主要是BP,加拿大主要是BP,但美國賽制的地域性區別較強。美國的辯論圈子很有意思,賣個關子後面講北美的時候再說說。
在這節的最後,講一個井底之蛙的故事。故事從我清華學長那裡聽來,他們當時作為外研社杯的優勝隊,獲外研社資助去加拿大溫哥華UBC那屆世辯賽。他們在比賽報道註冊的地方排隊,前面是英語母語的辯手。外國辯手看到亞洲面孔就問學長是哪裡來的,學長說中國——高潮來了,外國辯手特別驚訝,表示兩個看法:一,原來中國也辯論啊!二,如果中國也來參加世辯賽了,恐怕朝鮮馬上也要來了吧。
2. 辯手們的出路是什麼?有什麼明星辯手?
似乎前面的答主提到出身Oxford李繩武Shengwu Li的居多,但實際上同時期還有個圈內認為超級男神的人物是澳大利亞Monash畢業的Victor Finkel。英國和澳大利亞是盛產明星辯手的。最近十年亞洲辯手裡認可度最高的大神級明星是菲律賓Ateneo畢業的Sharmila Parmanand,以及新加坡NUS的Imran Rahim和Robin Teo。
實際上全球Debate Community只要你辯論混幾年就會把明星辯手認個全。但是這樣圈內的明星和上電視所以在公共視野里出名的明星有著極大的不同。我個人認為辯手,尤其是西方世界裡的辯手,其實無所謂公眾人物的明星效應,因為沒有人是希望靠辯論出名,而是都在用辯論鍛煉溝通能力和知識儲備以及思維深度,以期在自己的人生髮展上獲得成功。
我認識的頂尖辯手們,在政治界、法律界·、諮詢業等行業就職的非常多。因為正如上面有答主說到的,辯論這些行業關係巨大。有很多歐美辯手加入辯論的原因就是希望從政,然後辯論完畢業後就開始給議員做溝通的智囊或者撰稿人以積累經驗將來自己精選議員;也有不少辯手用口才去做律師,贊助了好多年澳亞的律所Russell McVeigh據說有一堆Ex-Debater所以才那麼有興緻贊助辯論賽;還有之前提到的Victor Finkel,畢業了以後進麥肯錫。
當然,回到題主的問題:其實國外的辯論圈子的影響力要遠比國內華辯強得多,正因為辯論有著強大的「校友網路」。學長學姐都是各界大牛,所以就算不以辯論界的名義出現,但是事實的影響力非常可觀。
講個從男神牛津Alex Just那裡聽來的故事:好幾年以前Oxford Union曾經舉辦過一個活動,邀請成員和卡扎菲衛星電話辯論,聯繫到了卡扎菲辦公室,人家同意讓利比亞的安全人員帶著衛星電話到牛津活動現場,在活動時現場有安全人員撥通電話辯論,以避免卡扎菲位置暴露被西方國家襲擊。結果活動開始之前,利比亞的安全官員到希思羅機場的時候被邊檢攔下來拒絕入境。Oxford Union急了,主席給前主席打電話,前主席給學長打電話,學長再找學長的學長最後電話直接打給了英國的外交部長,部長直接知會了希思羅放行。
如果辯手的出路是這樣,也就沒有必要去當娛樂人物了。
我們在國內培訓的辯手,因為溝通能力好,有許多在面試里脫穎而出職場表現出色的例子。實際上英辯圈裡最經常進入公眾視野的人往往是因為他們中英兼修而且表達能力出眾,比如央視國際的記者韓鵬,或者曾給央視MH370做直播同傳的翻譯宋歆怡。
我認為,國內辯論技能本身無用,而娛樂化以後才能讓大家認識辯論,這實際上是挺悲哀的。中國其實非常缺能和西方有效溝通的人才,西方也缺能有效理解中國人思考的渠道。在中國的英語辯論有著非常特殊的意義。比如和諧社會這樣的概念,其實說Social Harmony對於老外們是完全沒法理解的笑話概念,但是在西方的政府治理當中有Social Cohesion的概念與中國的和諧社會觀點非常類似。如果中國的翻譯和外交能更好的理解西方的政治與辯論語境,那西方和中國的不理解能消弭不少。
3. 英語辯論和華語辯論語境的巨大區別
我認為辯論不論語言文化都是相似的,但是中國的傳統語境給中文辯論帶來了非常大的障礙——平時大家太喜歡說話假大空了,以至於說真話和講邏輯都出現了功能性障礙。英語辯論更重視實質而非形式,而太多中文辯論的辯手,尤其是初入門的辯手,都太重形式,尤其是表面的語言。
管中窺豹地舉個例子,我知道未必恰當,但我覺得還挺體現很多人的思維方式的。我幾年前在北大的英語辯論社Speech Crafter和社裡老辯手一起面試新社員,面試完我們聊天的時候另一個面試官告訴我,他面試了一個自稱一直在進行中文辯論的同學,面試的問題是「北大進出校門要求登記身份信息的利弊如何」,他的回答讓大家都出乎意料——沒有討論隱私權問題、沒有討論學校的權利的邊界、沒有討論大學的原則應該是開放的還是封閉的、沒有討論人流對大學的干擾、或者人流帶來的安全隱患,而是說:每個人需要五秒鐘,如果有一百萬人進出北大,就是五百萬秒啊!五百萬秒啊!五百萬秒啊!面試官問他,五百萬秒又如何?他說,那可是五百萬秒啊!面試官說,可是每個人五秒只是很短的時間,而一百萬人的每人五秒沒有加和起來的邏輯意義啊,又不是一個人花了五百萬秒,更何況這時間帶來了安全和學校的清靜。所以面試官讓他解釋他為什麼覺得五百萬秒很重要。他說,那可是五百萬秒啊!
說出「五百萬」看似是個驚人的大數,似乎很有重要性。可是究竟重要在哪裡?英辯的辯手會說:So what?
英語辯論和中文辯論討論的根本不是一個話語體系。西方辯論有非常嚴密的邏輯框架。以一般的BP辯論而言(美國的Policy Debate和Public Forum放一邊,我在美國部分再說),西方意義的學術辯論是一個「Legislative Debate」即立法性辯論,所以辯手是在Role Play角色扮演,假裝自己在parliament議會裡,討論一項立法議題motion。最常見的motion是政策辯題Policy Debate比如This house would abolish capital punishment,本院將取消死刑。或者是價值觀辯題Value Debate,但Value Debate又分比較性辯題Evaluation Debate比如This house believes that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s more important than economic development本院認為環境保護比經濟發展更重要,或者Statement/Fact Debate事實辯論(即討論一個命題是否為真辯題,單方面而不需比較)像是This house believes that the free-market does not make people free本院認為自由市場並不讓人們更自由。
這樣三類辯題在分析上要求是極不一樣的。比如政策性辯題要討論一個政策是否符合道義(Should or should not do),是否可操作(Feasible or not),以及是否能有效(Effective or not);價值觀辯論需要構建價值觀的評判標準Criteria,如果是比較性辯論就要套用Criteria研判哪一方更優,如果是事實辯論就要用criteria來評判議題是真True還是假False。
相較之下我感覺中文辯論在這方面是很不成熟的,雖然近年來我看到了越來越多中文辯論中運用西方式辯論的原則的嘗試,以及中文辯論辯題從飄渺派的文字遊戲向更現實的議題過度的趨勢,但是往往辯手辯論的時候還是以文字遊戲與氣勢為擅長。我沒有系統了解過現在的中文辯論,所以就不在這裡妄下判斷了,希望有更了解華語辯論朋友補充或者批評。
僅舉一例,美國的International Debate Education Association一直嘗試在中國推廣中文BP,我聽過許多參加過的英辯裁判向我抱怨:一方是學過英辯BP辯手用中文,說「對方提出的政策沒有可行性,因為一二三四」,一方是中辯的辯手,回應道「尊敬的主席大人,尊敬的對方辯友,毛主席曾經說如何如何。和諧社會是我們一貫的追求。」然後就沒有然後了,裁判就快自殺了。
當然我舉的仍然是一個極端的例子。我承認很多段位比較高的中辯辯手知識和邏輯是非常清楚的,但是普遍的情況我覺得並不樂觀。因為辯題與賽制的風格和裁判的作用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回到辯題的問題上,我上面舉了的三個例子都是很老的經典辯題了,往往實際上你在英辯的比賽里看到的都是最新時事相關的問題——因為出題的時候,公認的認識是要避免老辯題——老辯題是所有人都研究過的,正反方不是在辯論,而是比誰研究得更細知道的前人的想法更多;新辯題雖然背後的邏輯和關鍵論點會和老辯題有相似,但是需要用來支撐辯論論點的知識是新的,所以具體的邏輯和具體分析師不一樣的。所以挑戰的不是辯手背的能力,而是看到新辯題以後自己的分析能力。
如果明天有一個新的震動全球的而且有可辯性的事件,那麼後天可能就有有辯論賽里討論這件事。今天是2016年2月7號,目前國際辯論圈關注的問題包括歐洲難民,美國大選,中東和非洲的恐怖主義和戰亂,經濟方面的TPP等等。比如因為歐洲的難民問題,現在的比賽很可能會出像這樣的題:This house believes that the European Union should impose a mandatory quota on each country for the number of refugees they should accept. 然後不僅辯題新,辯論時從辯題公布到辯論開始只有15分鐘的準備時間,所以大家必須平時有非常好的知識儲備,並且能夠隨機應變,才能把握好每一道辯題。再舉個例子,2010年我在土耳其Koc世辯賽上,有一道題是「THW prosecute communities for complicity in honour killings.」大部分人都猜測這道題出題原因是幾周前英國一個穆斯林家庭父親殺了自己的女兒,媒體報道稱原因是女兒和英國本地人戀愛,父親收到社群中周遭人士和阿訇的壓力要捍衛其家族和社群的「榮耀」不受外族人的玷污,所以進行了「榮譽謀殺」。當時在場的中國隊幾乎沒人知道什麼事「Honour Killing」更別說贏下辯論了。
國際上最好的辯手會下功夫進行「Matter-Loading」即儲備大量的知識,這一點我最佩服的是之前提到的Imran和Robin這對搭檔,可以說無所不知無所不曉,別人查Almanac的才能知道的內容他們瞭然於胸。所以才能把精力花在梳理辯論中的邏輯思路上。
總之在議會制英語辯論的世界,辯題新而又豐富,賽前準備時間短,比賽中看重辯手之間的立論出招與駁論拆招,所以推動著辯手求知識,懂邏輯,現場見招拆招。如果你去聽一場世辯賽決賽半決賽級別的比賽,只要你能聽懂,你會感覺驚心動魄環環相扣而且信息量無異於在大學裡上了一個學期專業課。
留言中有人質疑我上面這句話,所以解釋一下:
- 一來,「無異於」很明顯體現出這是一句比喻。
- 二來,原話不是我說的,我和很多debate coach交流都是這個意思,比如後面會提到的已故Vermont教授Alfred Snider和康奈爾現任辯論教頭Sam Nelson。印象中他們的說法是「It is like joining one semester of seminar in university.」雖然原話我也沒法確切記得了,但大概是這樣的。
- 三來,只要你聽力水平足夠的話,歡迎你隨便找一場近年的世辯賽決賽聽一聽,比如我推薦2012年馬尼拉世辯賽決賽Monash vs Oxford vs Stanford vs Sydney的那場「This house supports nationalism」,如果你能領會到他們分析中的細節(Nuance)那麼恐怕會和我的結論一致。
與之相比,中辯傳統上往往注重表演性和觀賞性,所以數日甚至數周前公布辯題。重準備材料,結果反而導致很多辯手過於看重自己所準備的材料,而非在現場和對方的見招拆招。
此外,許多初入中辯的辯手接觸到的辯題也並不是很多緊密關聯時事並且有很明確背景的辯題,而是一些傳統的價值觀辯題,比如「金錢是/不是萬惡之源」。中文的語境使然,語言中不喜歡直白而喜歡意境,所以「萬惡之源」是個比喻,但「萬惡」是什麼?「源」以何種形式導致「惡」的結果?結果辯論成了定義的辯論。英語辯論中一般情況下對於定義的要求比較低,大家關注的是在正反雙方共同認可的定義下進行論點的交鋒。
當然,還是要有個disclaimer:其實殊途同歸。我不是批評中辯這個活動,高水平的中辯辯手也是既有知識面、又有邏輯、能準備好也能隨機應變的。但是由於中文語境所限,一知半解的辯手或是普通人都容易走進許多坑。如果有人有不同意見,歡迎提出,我也樂意討論不同的看法。
為什麼我說裁判作用也有很大區別?英辯里裁判的定位和選拔是有明確的體系的,而中辯中往往會有不少缺少辯論經驗的嘉賓裁判,因為名氣與社會地位而參加辯論裁判。幾年前英辯體系里也有這個問題,比如十年前的外研社杯辯論賽里會有參加慣了英語演講比賽的英語老師裁判時以「英音發音標準」為由判勝負;還有2011年第一屆China Open時我是僅有的幾位特邀評委之一,除了幾位特邀評委,剩下的評委基本都是英語說得利索就能當主裁了——這時候天知道裁判判勝負的原因是什麼。
實際上,英語辯論里對於裁判的定位本來是非常明確的,上面的情況是嚴格要求避免的——裁判的基本要求有兩條:
- 一來不許帶有既定的立場(白板原則Blank Slate,拉丁文Tabula Rasa)。裁判不能因為自己的好惡評判比賽,比如裁判不能因為自己無法接受安樂死,就在「本院將把安樂死合法化」這樣的辯題永遠投票給反方;或者裁判不能因為自己是一個中東問題學者研究過伊朗問題,就把票投給和自己學術意見一致的隊伍。上述兩個例子,前一個是偏見Bias,後一個是專業知識Expert Knowledge。兩者都錯誤的原因是,裁判必須要對比場上隊伍的表現並得出結論,前例中支持安樂死的一方可能比反對安樂死的一方分析得還要更到位,所以bias會影響公平。同理後例之中,與裁判專業知識一致的一方也學徒有其表口號喊對了,但是分析漏洞百出,對方也許反駁得非常透徹,這時專業知識可能也阻礙了評判。
- 二是裁判必須是有基本邏輯基本常識的中等智力的人(Average Reasonable Person或者Average Reasonable Voter)。有基本邏輯所以能發現辯手前後矛盾;有常識所以能發現辯手瞎說,比如如果辯手說「朝鮮是全球最富裕的國家」或者「衣索比亞無核化進程是國際社會關切的問題」或者「吸煙降低肺癌發病率」那麼裁判可以不予採信。這一條原則同樣也是為了保證裁判的公平性,否則能採信什麼樣的論點就沒有標準了。
針對上面的AVP原則中 「邏輯」的部分來舉個栗子,是很多年前我裁過的一場辯論:本院將廢除計劃生育政策。
正方一辯:廢除計劃生育啊,社會和諧啊,好啊好啊特別好啊。
反方一辯:保持計劃生育啊,社會和諧啊,好啊好啊特別好啊。
在這時候兩邊的邏輯都是飛翔在天際的,為啥廢除或者保持計劃生育,就能實現社會和諧?
正方二辯:廢除計劃生育啊,父母想生幾個就生幾個,心裡倍兒高興啊,全民高興就社會和諧啊,好啊好啊特別好啊。
反方二辯:保持計劃生育啊,人口增長少啊,人均社會資源多啊,生活過得好就社會和諧啊,好啊好啊特別好啊。
這時候兩邊的邏輯都更嚴密了一點,不再是「廢除-&>和諧」,以及「保持-&>和諧」,而是「廢除-&>隨意生-&>高興-&>和諧」和「保持-&>生得少-&>生活水平高-&>和諧」。
但是然並卵。這個邏輯仍然是很淺薄的——因為憑啥廢除以後就隨意生啊?憑啥隨意生就高興啊?憑啥高興了就和諧社會啊?還有,誰來說說和諧社會是什麼定義?是全社會人民都高興還是全社會人民都有鈔票?抑或是既有鈔票又高興?那到底是應該支持反方的鈔票更多還是正方的高興更多?
那麼就引出了更關鍵的問題——正方反方誰證明得更好?實際上這時裁判心裡是想死的,因為正反雙方都沒有說對方為什麼不對,所以只是在自說自話而已。
裁判最終的職責是什麼?英辯里我們認為,裁判是用「全面的判斷」(Holistic Judgement)來比較(Compare)各隊的發揮進而得出結論的。換言之任何一個單一的問題都不是絕對的決定性的問題(No automatic win/loss),比如不能因為忘了下定義就直接判負——即使這隊真的輸了,那也應該是因為整體表現與別的隊伍有差距。辯論裁判不做絕對的判斷,比如正方就是好就是好就是好;而是進行相對的判斷,比如正方比反方好在哪裡。
這個Holistic Judgement在理論上包括辯論中的一切,但是一般來講裁判會需要重視的是各隊的「貢獻」(Contribution,即各隊的論點對辯論的發展和深化起到了多大的推動作用),「交火」(Engagement,即一方有沒有對對方的對應論點進行反駁和比較),「辯手職責」(Speaker
Role Fulfilment,即完成按照規則每位辯手有一系列需要盡到的職責,比如BP中正方一辯Prime Minister必須下定義,正反方下院第一位辯手Member要拓展辯論Extension),當然也包括POI表現,表意的清晰程度Clarity等等。
在上述的裁判框架建立以後,我會告訴你在英辯中當好裁判比當好辯手要麻煩好幾個數量級——當好辯手你只要去辯論就好了,當裁判有著一套嚴格的選拔體系。以世辯賽為例,世辯賽初賽階段有9輪小組賽,然後排名最高的才能晉級決賽圈的八分之一決賽等等。初賽每一輪公布辯題以後,不同隊伍與不同裁判被分組進各個房間辯論,辯論結束辯手就沒事了,但是裁判要討論並達成一致(consensus)才能提交結果開始現場點評,點評結束後辯手會填寫裁判反饋表給裁判打分(Feedback)。有一些比賽裁判之間也會互相打分提交。這些Feedback會直接交給裁判長,由裁判長審閱,確保裁判能夠進行高質量的評判,不合格的裁判可能會降級成無投票權的trainee。
不僅如此,在辯手晉級決賽圈的同時,裁判中得到反饋最好的也會晉級成為有資格參加決賽圈評判的裁判。世辯賽每年全部裁判一般有超過400人,在決賽圈會留下50到80名裁判不等。進入決賽圈以後,裁判長們會監督每一場比賽並繼續淘汰裁判,直到留下最受尊敬的裁判進入總決賽。(不過總決賽裁判其實沒什麼競爭性價值,因為往往裁本屆決賽的人會是本屆的幾個裁判長和下屆的幾個裁判長,所以單純通過競爭進入決賽裁判席的並不多,但是裁判長也是一個通過競爭才能當選的職位)
我到目前為止仍然是中國在世界辯輪賽里走得最遠的裁判,2012年馬尼拉世辯賽我是公開組(英語母語組)半決賽評委,2013年德國世辯賽我是EFL組(English As Foreign Language,英語作為外語組別,是Open/英語母語和ESL/英語作為第二語言組之後的第三組別)決賽裁判,還擔任過是亞洲兩個洲際辯論賽AsianBP和UADC的副裁判長以及決賽裁判。所以我相信我對裁判工作和裁判組織還是有一些發言權的,我總結,英語辯論中裁判體系有著以下的的作用:
- 裁判feedback的作用避免了裁判主觀性的濫用
因為裁判會得到辯手的feedback,所以裁判不能隨意裁決。辯手和裁判都要遵守上面的價值觀。最受認可的裁判要能被正反雙方信服。雖然這樣的制度對於裁判非常困擾,比如一隊非常自以為是的新手可能完全不聽裁決只要輸掉比賽就投訴裁判,讓裁判很受打擊。但是即便如此至少裁判不可能隨便根據自己的個人觀點來裁比賽了。如果裁判點評說「我不支持正方的觀點,因為同性戀太噁心了」那麼裁判活該被投訴。因為裁判必須對雙方進行對比評價,辯手們不能因為自己的好惡來投訴裁判,只能根據裁判在點評中的分析過程的錯誤進行投訴,因此實際上在互相挑錯的過程中,辯手在促進裁判的提高,裁判也在促進辯手的提高。最終的結果是,裁判和辯手會建立統一的話語體系——也就是上面說的裁判的原則成為所有人都能遵從的邏輯。
- 裁判擇優的體系保障了辯手在體系中獲得評判的一致性
在話語體系一致的前提下,辯手就可以不斷地從裁判獲得反饋,並了解到如何提高自己打敗對方說服裁判的能力。(自動控制上說這就是一個負反饋系統)
再這樣的前提下,新辯手加入以後會很快明白自己的角色。而不是開始迷惑。即便裁判的判罰有細微的差異,但是大原則的一致性能夠幫助辯手提高。
如果做不到這個一致性會有巨大的負擔——我們這些年遇到好多次的一個現象是,有一些大學辯論社學長帶著學弟學妹去參加IDEA系列的比賽,比到一半學弟學妹已要求退賽,問為什麼,他們說:每一輪裁判的標準都不一樣,第一輪說我沒下定義,第二輪說我定義太多,第三輪說我語速太快,第四輪又說我語速太慢。這樣的時候不僅很難讓辯手提高,反而讓人對辯論失去信息。
再舉一個無從考證的例子,說說裁判個人判斷對於辯論結果的影響:2007年某國內英辯大賽決賽辯題是「中國應該將英語作為官方語言之一」,當時裁判席約一半是辯論裁判,另一半是嘉賓裁判(其中不乏外交部等部門任職的嘉賓),記得結果是裁判無法統一意見,結果投票時正方一票惜敗於反方(好像是9:8)。雖然無法考證大家投票的原因,但是我確實聽到國際評委議論嘉賓評委們不願投票給與現行國家政策不統一的正方觀點。
如果個人看法或者個人的社會地位成了裁判過程中重要因素,那麼辯論就不再是辯論了,而是一個用抽籤選擇裁判的方式決定辯論結果的賭博問題。
不幸的是,無法理解這個統一價值觀價值的人們往往不在少數——英辯里我見過很多學校和IDEA合作的原因就是盲目崇拜美國人,以為他們經驗足水平高(這是個典型的邏輯謬誤,叫做Appeal to Authority,即盲目相信權威是全能的。美國人英語說得好不代表辯論組織得好。還有一個例子是在高中搞Public Forum Debate的所謂National Forensic League China美辯聯,經常誤人子弟,實際是搞留學的商業公司狄邦在運營,但還是很多家長迷信)——結果好多參加了不少IDEA比賽或者美辯聯的PF debate的人再來參加其他比賽感覺如同再造;我也見過很多基層的中辯辯論賽隨便邀請各教授啊學長啊就直接開賽,然後贏的人不知怎麼贏了,輸的人不知怎麼輸了。在這個層面上,因為英辯的community比較小,問題反而相對比較小;中辯因為民間的興趣不小,基層比賽多,基層好裁判不好找,所以反而更容易受這個問題的影響,也更容易讓初入辯論的辯手因為裁判的個人偏見或盲目自信或妄自菲薄。
誠然,我再次強調。我對中辯群體了解並不深,如果有不同意見歡迎指正。
既然講到裁判,就要講講裁判長的職責。議會制辯論比賽最終要的職責就是裁判長。一來他們會親自裁比賽;二來裁判長還有另外一個重要的工作,就是要設計適合辯論的辯題。什麼樣的辯題好呢?一來要有可辯性(Debatable),二來要避免歧義保證明確(Clarity),而且往往辯題需要新,美國政策辯論會講究話題性(Topicality),在國際辯論賽上也要考慮對於外語辯手的友好程度(ESL/EFL friendly)。其實這些原則中辯和英辯是一樣的。
可辯性相信很容易理解,但是這一點在中國語境里經常會受到一些干擾,這點中辯英辯恐怕都是如此。很多非常可辯的題目,因為文化的問題或者政治因素導致大家會避免討論。英辯傳統上認為既然邊路既有正方又有反方,所以辯題百無禁忌,但是在中國選用辯題的時候經常會遇到大家顧慮重重。中辯的情況我沒有那麼了解,但是我感覺因為中文語境中避免直接對抗的習慣於政治敏感的環境使然,所以缺乏對社會時政熱點的探討,辯題以飄渺派的哲學命題為多。
外語辯手友好程度是一個語言問題,所以就不展開了。這在中國搞英辯必須解決的問題,我們在出題時必須儘可能把複雜的內容用簡單的語言表述,否則經常鬧笑話。不得不說的是中國人讀死書看字面意思的能力很強,經常有辯手看到Capital Punishment說是資本懲罰,看到domestic violence說國內暴力。所以我們在國內出英辯辯題要比在國外比賽出題多考慮一步——如果辯手想歪了會怎麼理解?
辯題新這一點,我在上文已經說過了,所以不再贅述。總之新辯題比舊辯題更有挑戰性也更能體現辯手的辯論水平。不過這裡一定要提到一個我自己的親身經歷。表哥沒事裁比賽裁煩了就去玩票辯論一次,然後就參加了2012年的ChinaBP,小組賽第一殺進八分之一決賽,辯題是「THBT hate speech against religions should be an internationally recognized crime prosecutable by ICC」。不理解辯題的辯手請自行google,注意一定要google,不要百度,不要百度,不要百度!高潮來了,Opening Government是一組經驗不很豐富的辯手上來下定義說——ICC是international Chamber of Commerce,所以「仇恨言論」應該被「國際商會」起訴。表哥是Opening Opposition,直接懵逼了啊,按照一般套路進行了反擊,說明了ICC是International Criminal Court,但是論點沒有足夠打動裁判,於是爆了比賽最大的冷啊!比賽完手賤百度了一下ICC,第一個搜索結果就是「權威」的百度百科上的答案——ICC=international Chamber of Commerce(實際上大家現在在百度上搜ICC結果仍然是這樣)。這件事告訴我們:不要在辯論準備時間違規偷偷上網查資料,更不要用百度查資料。
重要的事情說三辯:
不要用百度查資料
不要用百度查資料
不要用百度查資料
ICC一般指International Criminal Court
ICC一般指International Criminal Court
ICC一般指International Criminal Court
我想著重說的是Clarity的問題。我認為這一點上中辯和英辯體現了巨大的差異。
我之前說過,英辯對定義的要求並不高,因為英辯不希望辯論的爭論在於定義,而是在辯題聚焦的內容本身。比如英辯可以有這樣的辯題:This house would give immunity to dictators in exchange for their resignation,即本院將給予獨裁者刑責的豁免權以換取其退位。這個題是在利比亞戰亂期間被設計出來的辯題,雖然文字簡單,但是這個政治邏輯很有意思,正反方都有許多論點。immunity是豁免權,dictator是獨裁者,in exchange for是交換,resignation是退位。這些詞並沒有多少歧義,所以容易進入實質性討論。
但是中辯卻經常因為中文語境帶來的歧義以及定義之爭——除了上面說「金錢是/不是萬惡之源」,隨便再舉一個如隨手搜到一個「性交易合法化是/不是國家進步的表現」,以英辯的角度看這裡有許多問題,比如:
- 什麼樣的「性交易合法化」?是阿姆斯特丹式的只能在紅燈區交易的?還是地毯式的不限制地域的合法?性工作者是否需要體檢、登記、獲得執照?
- 什麼是「國家進步的表現」?什麼是「國家進步」?經濟是標準?還是文化是標準?什麼是文化進步的標準?
這時候辯論很容易陷入死結(Deadlock/Gridlock)——比如正方說,在一個以民主人權為標準的性別觀念也平等的國家,進行阿姆斯特丹式紅燈區的性交易,是對人性解放的尊重,是社會進步的表現;而反方可以說,在一個亟待經濟發展的性別歧視存在的保守國家,隨意放開性交易,是對女性的物化與商品化,是社會退步。這樣的辯論是沒有意義的。
誠然,在上述狀況里,好辯手仍能打出精彩的辯論,比如正方可以以最差情況(worst case scenario)為基準,拆掉反方的立論,並闡述即使在保守國家這也是社會發展體現。而好的反方,會去打正方的這個最好情況(Best Case Scenario)的基準,闡明為什麼在西方民主國家這也是歷史的倒車。
只不過,好辯手畢竟是少數,入門的辯手恐怕要在這樣的辯題里卡很久。
在這部分的最後講一段八卦。
有一位在中辯界蠻有地位的前輩,收到IDEA的邀請當了2014年IDEA在國內最重要的一場辯論賽的裁判長,於是他出了比賽的辯題,而這些辯題成為了英辯界的一段佳話。辯題包括:
- China should ban divorce. 中國應禁止離婚。
這個題正方必死,所以完全沒有可辯性。因為作為一個絕不新的問題(最討厭離婚的天主教里,把婚姻關係歸零的annulment都存在了幾個世紀了好吧),離婚在現實社會中的討論早已塵埃落定——支持離婚合法的論點論據要壓倒反對離婚一方。如果有人不信,歡迎留言切磋。
China should set more stringent requirements for migration to a megacity. 本院將為特大城市人口遷入設定更高的門檻。
一個more stringent就撂倒了所有人。好多辯論里理解都不一樣,正方說「提高財產標準」,反方說「不能提高學歷標準」;另一場可能正方「住夠五年還要交夠稅」,反方說「不許用暫住證歧視」。反正這場辯論也廢了。
- The Ukrainian government should take stronger action to resolve the current domestic situation. 烏克蘭政府應採取更強硬的措施以應對當前國內局勢。
和上一題類似,語義不清。什麼事「當前國內局勢」?是付不起天然氣錢,還是克里米亞問題,還是烏東的分裂組織?另外「stronger action」放倒所有人。正方說「把俄軍打回去」,反方說「更強烈要求國際社會介入也沒用」,正方說「堅決不給俄羅斯付天然氣錢」,反方說「怎麼能強制兵役呢」?所以本來一群人沒幾個懂烏克蘭情況的,加上辯題更瞎了。
- The House believe that the patent system is evil. 本院認為專利制度是一種惡
雖然專利是什麼很明確,但是啥叫一種惡?是這種惡還是那種惡?你確定不是餓?也不是厄?也不是噩?
哪怕你出「This house believes that the patent system does more harm than good to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也行啊!利大於弊行不行?
就吐槽這些吧。我不是要批評某人,否則我大可以點名,我是想說中文裡大家總是喜歡「意會」,這是才是最值得批判的。不準確的表達是要命的!一堆辯手英語辯論的時候也受到同樣的語境影響——
"This policy will, maybe, to some extent benefit the society."
"But we can not only look at benefits, we have to compare benefit to the harms! We believe the harms are relatively more than the benefits."
歡迎大家開腦洞把這些對話翻譯回中文。你會浪費你生命中的幾分鐘時間,因為它沒有任何意思。
所以中文語境的問題才是真正的問題。
「尊敬的主席,尊敬的對方辯友,今天在這個秋高氣爽的日子,我們歡聚一堂,共同討論這個嚴肅的問題。這個問題在社會、經濟、文化上都是至關重要的,他影響著我們的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為了討論這個問題,我們有三個論點,第一個論點是我們的中心思想,第二個論點是第一個論點的拓展,第三個論點是我們最後一個論點。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上下五千年,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國土地大物博。所以我很自豪我是中國人,正是因此,我們不能夠被外敵所欺侮,要記住落後就要挨打,要記住團結就是力量。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屈原說路漫漫吾將上下而求索,文天祥說留取丹心照汗青,我說——講廢話不用打草稿。」
備忘:和 @Phantom 談起的BP這一類現場準備的辯論與中辯或policy debate這樣提前準備的辯題之間在實務上的差別。
備忘:Blade小朋友提到的Emotional Appeal和Logic之間的關係,讓我來介紹一下亞里士多德的Ethos Logos Pathos的道理。
今天先更新到這裡吧。下一更會有很多乾貨。請叫我中國英語辯論的非正式史官!
4. 國內的英語辯論圈
備忘:八卦一下IDEA和China Open。
未完待續。
5. 亞洲的英語辯論
備忘:講一講亞洲All-Asian,AUDC,Asian Unity Tournament和UADC和AsianBP的恩怨情仇。
6. 澳洲的英語辯論
7, 歐洲的英語辯論
8. 北美的英語辯論
備忘
NPDA APDA NFL BP圈
故去的老教授Alfred Snider,Alfred "Tuna" Snider: Legendary academic debate coach dies.
9. 其他
最後做個廣告,表哥最近在做一個新的在線學習項目十五分鐘 :: Home,歡迎辯手以及English Learner關注。
WUDC 李繩武
2010 WUDC Grand Final: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cUEZuttY8
( THBT the media should show the full horror of war)
2010 WUDC Quarter Final: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ZmwpvTerxMlist=PL3IyzP-XkgJeMzU-oaPvDofrcFy7pCKNj
(THW ban all procedures to alter one"s racial appearence)
(7『26"起Shengwu"s DLO speech)
2010 WUDC Grand Final MO speech: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1nG3CUo6vk
2009 EUDC Semi Final MO speech: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iIDWMsndj8( THBT desecration of religious sites is a legitimate tactic of warfare)
在西方不流行的原因我覺得李文琦同學講得很在理,我就補充一下關於英辯賽的水平和大規模賽事,以及明星辯手的問題。
其實鄭博與其說是明星辯手不如說是帶隊大哥,國內大多數靠譜的BP (英國會議制)workshop,tournament 都是他組織的(在此就不吐槽CDEN的比賽了,曾老師自己也知道問題的)。如果沒有他,國內的英辯界應該很難在保證質量的基礎上持續發展。(至於,FLTRP。呵呵)。
鄭博的辯論本身實力當然也是國內數一數二的了,除了做組織帶頭人,也經常做裁判,他本身也是世辯賽的主裁。提一下國內活躍的另一位帶隊大神,Loke叔,新加坡人,在整個亞洲範圍也都比較活躍的,辯論實力大概比鄭博略強。
至於為什麼一些我們圈內的人跪拜的英辯大神其他人都沒有聽說過,我覺得還是語言因素占很大部分。英辯賽語言是全英文,語速很快,要求講到七分鐘,技術門檻也比較高,主要涉及時政的內容,而且賽制是臨時賽,也就是開打前二十分鐘到十五分鐘才會拿到辯題,沒有較大的知識儲備沒有比較好的英語水平很難參與其中。參與和觀摩的人少,厲害的大神也很難在圈外出名了。
現在國內最厲害的應該是喻靜學姐了,本科川大英語系,現在在北外讀研,今年CIV(Canton IV,一個大神雲集的國際辯論賽事)個人積分排第二,之前在很多個國內國際的比賽都拿過非常靠前的名詞,很低調友好的學術派。當然還有像本科中大畢業研究生畢業於港科大的沈凌學長,在國內學生輩里僅次於喻靜,粉絲灰。。。。。常多的。(因為除了實力非常非常棒,還長得帥氣質佳品位好氣場足人也很nice,打比賽也很有個人風格
(?? . ??)頭號粉絲捂臉跑)
當然整個亞洲英辯界,中國辯論界相對來說並不是最厲害的,韓國、新加坡、菲律賓的整體實力明顯更高。大神們的名字我就不一一列舉了。
在此一定要提一個人,李繩武,李光耀的孫子,10年WUDC最佳辯手。身份顯赫、辯論水平頂級,依舊很多人都沒聽說過…貼個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9543952
至於題主說覺得英辯賽水平不如華辯,應該是你沒找到好的比賽的視頻。列舉幾個我記得的在國內英辯圈比較知名的世界級比賽吧,除去WUDC,還有ABP(Asia BP),UADC(亞洲大學生辯論錦標賽,AP賽制),NEAO(東南亞的),CIV(AP制),HKDO(Hong Kong Debate Open),MDO(Macao Debate Open),AULSTRA(這個具體信息記不太清,偏歐美那邊),等我找到更多的會補充上來…搜這些關鍵詞,看最近幾年的,打到晉級賽之後的水平應該都是很了得了。不過我建議你還是先大致了解一下每個辯位的基本任務再看,跟華辯還是有出入的。有。
美國,每四年一次。
獲勝者獲得白宮四年居住權和一份50萬美元左右的年薪。
選擇美國是影響大。其它英語國家也都有類似的辯論競賽。
1. Youtube上搜了English debate,其專業和精彩程度都達不到華語辯論。
2. 中國學生從小長到大,多多少少從學校和電視上知道或者看過辯論賽,我問了一圈美國同學,連辯論賽的基本賽制都不懂唉,還要請教我。
3. 西方國會議會不是很喜歡辯論嘛,為啥學校裡面不流行?
------------------------------------------------------------------------------------------------
題主很明顯是瘋了
國內華語辯論的水平和英辯圈完全不在一個層級,英辯圈的人畢業後整個的社會博弈舞台和中辯的人都是兩個世界的
更多精彩,請關注公眾號「惡魔奶爸Sam」,id: lxg-milk,或掃以下二維碼,歡迎加入
1、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
2、語言隔閡導致中文辯論和英文辯論互相之間的重疊人群很小,互相之間的理解經常出現偏差;精力有限,大部分自己圈子裡的精英辯手不太會了解另外一個語言圈子裡的人物;
3、中文辯論門檻很低,所以魚龍混雜,不過用最底層的極端例子來說中文辯論不講邏輯、缺乏時局觀就有失偏頗了;
4、英文辯論由於語言限制,國內大部分辯手都逐漸演化為英語水平的比較而非辯論水平的較量,比如以前我一個室友、高三過高口筆試、大一過高口口試,中文辯論院隊都沒進,但是英文辯論代表校隊拿了外研社杯一等獎;
5、港澳台高校的中文辯論很早就開始引用奧瑞剛賽制,國內如上大也是先驅。
6、語言追根到底只是媒介,賽制、評判標準才是最終體現比賽追求的限制條件。拋開賽制說辯論,有點板球和棒球比較的意思,看上去有趣、其實沒啥意思。
以前看過很多屆外研社的決賽階段視頻,拋開語言來說,真正有交鋒的好比賽也很少,而且深度都很淺,估計和準備時間過短有關係吧。就本科生來說要討論許多時事問題,能摸到皮毛就很好了、入木三分要求太高了。
隨便說的,說得不對歡迎指正。感覺西方的辯論包括俄勒岡賽制、AP、BP、林肯道格拉斯等賽制,都不是為了追求表演性而設計的,而是為了專業討論問題而設計的。在美國其實辯論比中國更專業、更規範,比如美國有專門的全國辯論委員會。但是因為歐美的辯論並不以表演為目的,所以始終是小眾狀態,歐美辯手也沒有意願去降低門檻擴大範圍,他們認為辯論就該是精英運動。所以全美的辯論聯賽,有時候一年只打一個題目,十秒鐘可能有七八個證據,這些比賽都是專業的競技,是不太考慮觀眾感受的。
而中國的辯論賽,一般叫傳辯或者新加坡辯論,是以口語傳播作為初衷的(國辯和亞太都是為了推廣普通話),在比賽中也更注重受眾需求和表演性,辯題也經常夾雜娛樂或者社會熱點題而不純粹是政策辯題,所以觀眾緣要好一些。但其實也好不到哪裡去,總的來說還是小眾的。
每屆總統競選都有電視辯論,不夠精彩?
《辯論與論辯》可不是中國人寫的
看到表哥的答案默默來水一貼,辯齡快三年的渣渣一枚,之前在國內打過一段時間,現在坐標腐國,在學校的Debate Society繼續當一枚小透明。就我個人觀感而言,debate在國內學校的重視程度與中辯完全不成正比【有時候感覺我們英辯就是後媽養的孩紙==】,可能這也是英辯在國內範圍內沒有流行起來的一個原因,重視度不夠。其次就是覺得這還是一個小眾的活動,雖然英語進入義務教育很多年,但是新手從接觸英辯到上手確實要花費一段時間去適應。感觸最深的就是到了腐國這邊的學校,新手從一無所知到可以上場比賽可能只需要兩三節課講解賽制和技巧(作為一個有一定辯齡的人,還要混在一群beginners里參加Novice Cup我感到很慚愧=_=),換句話來說就是一起出生的孩子,我們才剛學會走路別人已經會跑了,更不要提那些從初高中就開始辯論的盆友們,當然這也不能全怪我們(攤手),畢竟不是咱們母語啊哈哈哈。亞洲範圍內我最喜歡的辯手是馬來西亞的Mif(我的男神!!!⊙▽⊙,男神剛剛拿了Cambridge IV的冠軍,WUDC的第二名哈哈哈)還有新加坡的Andre,Sharmila女神太高冷哈哈哈哈,國內辯圈最愛Ivy學姐,沈凌學長還有Oscar學長哈哈哈(中大的各位人都很好的),人好好又很耐心,不但聽過Oscar學長講課,還有幸和他賽場相見是不是很幸運(好吧,分分鐘鬼門關的節奏)。最後就是,英辯真的很流行,國內是很小眾啦,但發展前景很明朗呀,腐國就不要說了,畢竟發源地,只要你想參加,幾乎每周都有比賽……至於明星辯手嘛,偶像嘍,自己珍惜就好,一旦普及總有種自家地里的好白菜被人偷了的感覺(?˙ー˙?)
強烈建議大表哥組織國內英辯辯手們第四季群挑《奇葩說》!
===============================我是分割線================================
先貼幾個身邊的學霸血神經歷:
【學霸採訪季】秦士傑:通往北大的成才之路--中國大學生在線(www.univs.cn)
【辯手說】北京外國語大學:喻靜
兩件事
作為華語辯論邊緣的邊緣打醬油的,我表示看到這麼多搞英文辯論的人非要揪著華語辯論秀自己的優越感,自己以往被團委圍追堵截,打到決賽也沒倆人看的生活突然間也受到重視了……
另外我覺著辯論經常給了一些妄人對自己完全不懂的事情瞎扯出一套東西的毛病。我學了四年金融,雖然大多數時間是睡覺,但是好歹也學了一會兒,但是在這個行業我基本還是不敢瞎說話的。我們在生活中還是要保有謙卑,不要整天把自己瞎琢磨的迷之理論貼到網上。當然也不要自己幻想出一個華語辯論來,再拿著個牙籤對著扎呀扎。華語辯論圈自己關於怎麼出題怎麼評判怎麼這個那個,都還撕不過來,也不知道誰從外部就給統一了,感覺好像很厲害。
關於華語辯論舉的每一個例子,扔到什麼語辯論里,大概都是反面典型,我們一定說的不是一個華語。
跑題了,摺疊吧
2015.2.10 吸取反饋教訓、不標籤化,去掉不了解的有關華辯的內容。單向科普,待更。
大表哥的回答已經很詳實了,那我來直觀花痴一下男神風采。
(可能涉及工作,可恥地匿了)
-------------------------------------------
這是英語辯論圈明星辯手李繩武同學Facebook上前三條文字信息。(有兩條單線討論算一條,印象中他沒有Twitter賬號?)
分別關於:1)如何解決校園性侵;2)如何更好地設置辯題,避免敏感辯題冒犯到成長經歷和文化背景各不相同的辯手們;3)給美國某保守派法官捍衛同性婚姻點贊。
李繩武同學新加坡人,2009年本科畢業於牛津大學PPE(政治,哲學與經濟)專業,2011年獲牛津大學經濟學碩士學位,目前在斯坦福大學攻讀經濟學博士學位。2010年世界大學生英語辯論賽(WUDC)最佳辯手。
關於男神的更多信息,詳見:
如何評價李光耀孫子李繩武的學術水平? - 慢慢想的回答
---------------深沉的分割線-------------
明星辯手職業生涯、棲息媒介和話語內容背後,除了個人選擇,更多的是社會差異。
同樣是意見領袖,國家允許、社會接受你用什麼樣的意見以什麼樣的方式領導什麼樣的人呢。
淡淡滴憂桑...
此處需要炸人@徐孝天@汪厚澤這個帖子有稱為debaters大聚會的潛質
說2個最出名的:WUDC,外研社杯。
另外,華辯近年來推崇的奧瑞岡賽製為啥叫奧瑞岡?請自行搜狗。(簡單地說就是美國俄勒岡大學首創)
————
個人感覺英辯的激烈程度不如中辯,但是比中辯更注重內容和邏輯。辯題更加貼近現實生活。值得一試。
目前國內流行議會制辯論(BP)。形式上和英國議會開會真的挺像。WUDC和外研社杯,CO都採用這種賽制。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