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發現身邊「努力卻得不到回報」的現象越來越普遍?
越長大越發現生活遠沒有道理那樣簡單。進入了一個重點高中後,隨著一次次的努力掙扎,才更深切的感覺到人與人的差距,曾被灌輸努力才是重中之重,拼時間才能趕超別人,可是這時才發現重要的是效率是學習方法,自己再努力地掙扎比起很多學霸也是枉然,他們能做到專註高效,所以學得好、打球卻也不一定比你差。。我所看到的,是太多太多的同學,尤其是女生,學習時間很多課也認真聽,考試排名卻遲遲不見靠前甚至下降;也有任課老師付出了艱苦的努力,班裡成績卻不見提高;我個人的成績也徘徊不前,儘管認為自己在付出很大限度的努力。
以前也曾幻想過一流學府,可是漸漸覺得,不是自己的成績達不到,而是自己的能力真的是不強,即使到那裡也難以為繼。
有些回報是有名額限制的,無論有多少人很努力,只有少數幾個最努力的才有回報。
比如,創業,升學,打比賽。
但是有些回報是沒有名額限制的
比如,健身,這世界上可以允許有無數的肌肉男/女。
謝邀。這個問題被很多人稱之為「努力的陷阱」。我在其它答案中也提到過解決方案,但是沒有系統的說過。這個答里我會儘可能給大家提供一些切實可行的跳出「努力的陷阱」的方法和發生在我身上和周圍人身上的真實的例子。
【第一步: 知道什麼是「槓桿率」】
導致你回報的原因永遠都不會是單一的。我在學霸們是如何高效率地學習、工作、生活的? 中提到了槓桿率的問題,看下圖你應該明白什麼叫「槓桿率」。影響槓桿率的因素有很多,我認為主要有6種:天賦、資源、選擇、時機、方法、努力
這6個因素都會影響到你的產出,所以如果你覺得你努力了,那你得到的只是你努力那一部分的回報,其它地方你並沒有多少投入。(當然,回報永遠是個複雜問題,一個複雜問題不能用簡單的方式來解答,所以也不可能僅僅是這六種,也不一定是從這個維度來分類,這裡僅是個人總結。)
【第二步: 承認天賦的客觀差距】
天賦包括但不局限於智力、情商、興趣...每個人的先天情況不同,你首先需要做的是承認你在很多地方都沒有別人有天賦,所以看到有天賦的人花很少的努力就能取得回報時也不要心理不平衡,承認這個客觀事實會讓你覺得好過很多。
另一點就是盡量發現自己的優勢所在。中國的教育是「補短」教育,從小就要不偏科,不要拖後腿。但事實上,除了考試以外,把時間花在你比較擅長的地方的回報要遠遠高於你去補短。報大學的時候選擇自己感興趣並且擅長的科目,找工作的時候選擇自己感興趣又有優勢的崗位。如何發現自己的優勢?我會在第七步來說。
【第三步: 認識到資源的重要性】
經常能夠聽到人說「XXX是靠XXX才如何如何的。」彷彿不靠個人「努力」得到的回報是很可恥的。但事實是,能夠充分的利用資源也是一種個人能力,甚至可以說是一種很重要的個人能力,因為它的槓桿率非常高。
舉例個例子,我在更新專欄的過程中發現在服裝搭配、日貨推薦這一方面我沒有經歷去寫,於是邀請了@謝彬彬 、和 @成簡潔 一起來寫,這樣一舉多得,彬彬和簡潔的文章得到了更大程度的曝光,我節省了時間和精力,讀者能夠讀到多樣性的內容。
但同時你也會發現,你的個人價值越大,能夠被你利用的資源的價值也會越大,永遠需要記得的是價值永遠是等價交換的。很多人在年輕的時候以為「經營人脈」就是去認識各種大佬,換位思考一下,你可以給大佬們提供什麼讓他們給予你資源呢?
不如把這個時間花在兩個地方:
1. 提升你自己的個人價值上,有一技之長。(我會在第八、九步說)
2. 利用好和你價值相當的資源,進行平等的資源交換,互相促進對方往更高的價值點發展。
【第四步: 認識到時機和社會趨勢的重要性】
有些人經常會說「不趕趟」。在一個錯誤的趨勢下哪怕做一件你喜歡又擅長的事情,槓桿率都是極低的。舉個例子:人人網(校內網)出來不久以後很多海內網啊朋友網啊都出來了,但是校園社交的紅利期已經過去了,人人網的網路效應已經形成,你的產品體驗再好,你的代碼再穩定,運營能力再牛都很難扳回這局,理論上也可以扳,但代價和成本已經遠不如人人網那會兒低了。
淘寶、微博、微信早期紅利都是如此。很多能力平平的人抓住了機會,有時候就是要比一個能力很強的人在錯失機會後的成功率要高。所以當你看到「為什麼傻子都能賺錢」的時候心理不要不平衡。能看得到時機,並且把握住,也是一種很強的能力。如何才能把握時機,我會在第十步說。
【第五步: 認識到選擇的重要性】
「The difference between successful people
and very successful people is that
very successful people say 「no」
to almost everything.」
?—?Warren Buffet.認識到天賦、資源還有時機的重要性後,根據這三個因素你可以做出一些決定你命運的選擇。很多人在多年以後才意識到當初因為種種原因做錯了選擇而後悔莫及,然而沉沒成本已經投進去了,很多人都處在騎虎難下的情況。
舉個例子,我第一個項目是做智能手錶。現在回想起來真的是我一廂情願,相信現在很多想創業者其實都和我一樣,項目那麼多,偏偏選擇一個自己喜歡,但不擅長的,那麼苦就自己吃吧。我在硬體方面完全沒有優勢,不熟悉供應鏈,不熟悉研發,明明知道很多硬體大佬們都被坑了,自己還要往裡跳。除了「不自量力」以外再沒有別的形容詞。
回想起很多人都勸過我不要做。一方面是時機不好,產品較弱,另一方面是因為背景實在太不相關。後來反思過,如果這件事是資源驅動的,而你恰好沒有資源,或者找到資源的成本比你的對手高得剁,那最好慎重選擇。而選擇你擅長的、感興趣的、符合社會整體趨勢的事情,才是槓桿率最高的。
【第六步: 認識到做功和做無用功是兩個概念】
我還在每天堅持英語學習為什麼還是學不好? 中提到了四種不同的人。
我們來看一下上面這張圖。4個人都要從A點去B點。
1是理想中最快的途徑,一開始就知道路該怎麼走。
2是在開頭稍微探索了一下,很快就找到了方向。
3從頭到尾都在各種折騰。
4不管多費勁兒多努力都跑不到終點。
見過太多的第四種類型,勤奮,拚命,但不知道為什麼自己就是達不到自己的目的。一開始就不知道往下一站最快的路是什麼,拼了命在原地奔跑。一邊用天道酬勤鼓勵自己,一邊還要抱怨努力得不到回報。不要用戰術上的勤奮掩蓋戰略上的懶惰。
做功和做無用功是兩個概念,不要以為你在努力,其實你都是在浪費時間而已。高效的人用百分之20%的努力完成80%的結果,低效的人用80%的努力完成20%的結果。
思考一下你的學習方法,工作方法是否有效,比悶頭學悶頭幹活重要得多。因為早年各種「學習的革命」還有某些成功學的東西影響太不好,導致很多人以為學習方法或者工作方法是所謂「奇技淫巧」而拒絕一些可行的學習方法,這也是一種思維誤區。
舉個例子,我最開始考托福的時候進書店隨便買了一本托福辭彙書,然後開始按照中小學背單詞那樣的方法背。背了3個list我就精疲力盡再也不想背了。想當初如果悶頭堅持背下去,不僅時間花費長,自己學得苦,而且應該背到最後一個list就把前大半本書都忘了。後來看了《17天搞定GRE辭彙》以後,兩周就解決了那一本單詞書。舉這個例子應該有很多人都會有和我一樣的共鳴。
綜上所述,大部分情況下可能的槓桿率(只是大部分情況):
正確的時機&>有效資源&>某一領域的高智商&>強烈的興趣&>正確的方法論&>高勞動密度
總結一句話就是:先看做某件事有沒有相對有效的資源,然後看在不在你的能力範圍內,接著看你感不感興趣,上述都沒問題的情況下再研究一下做這件事的方法,最後開始高勞動密度的實施。
【第七步: 認識自己】
知道了前六步以後,可以使用結構化的工具來認識你自己,給大家推薦這個工具:商業模式新生代(個人篇)
【第八步:系統化學習(對於已有成熟他人經驗的領域,如某個崗位的升職、考學等)】
推薦這本書:如何高效學習
- 如果有資深的老師或者前輩,就去請教他們。
- 如果沒有好老師,那就去找綜述類的書、綜述視頻看。
- 大量信息攝入會造成你覺得你學了很多東西的假象。這些未成系統的信息反而會讓你偏離正軌。
【第九步: 結構化試錯(對於沒有成熟他人經驗的領域,如創業、科研、以及探索自己的擅長點)】
精益創業 這本書我常看常新,它不僅僅對創業有幫助,從一個更高的層面上是對一種面對不確定性的方法論,如何在面對不確定性時去結構化減少不確定性,減少盲目試錯導致的失敗,也減少臆想的規劃導致的失敗。
【第十步: 進入「時間原點」獲取資源】
雖然網路時代縮短了信息時差削弱了壁壘,但不得不承認,信息依然有時差,也依然有壁壘。如果你不在某類信息的核心區域,你可能永遠都抓不住一些機會和資源。
這個時間原點包括圈子、地區等許多因素。舉個例子,初次創業又沒有特別出色背景的同學可能很難接觸到投資人,甚至連程序員都找不到,雖然可以通過很多渠道獲得聯繫方式,投遞BP或者去會場搭訕,參加創業大賽等等,但這些都是相對來說成本較高並且確定性較低的事情,自己也不知道哪家投資機構好,投哪些領域,最近看哪些方向,程序員也十有八九不搭理你。
但如果你在這個圈子呆過一段時間,自然而然就會了解相應情況,能夠節省更多時間。當然,首先要通過前九步提高自己才能進入圈子,圈子的資源對於你才是有效的。
————————————
微博 @寺主人_進化論,微信:hibetterme 同步更新。
轉載請經本人許可。
這兩天,我的 timeline 被這個問題刷屏了。
因為我是一枚在讀經濟學博士,所以,除了這個問題,還有人邀請我回答 「如何評價經濟學博士班的殘酷?」 和 「如何評價一枚中科院科研人員的自白:我為什麼選擇離開? 」 。
我身邊不少朋友同時關注了這三個問題。我發現,這些問題可能存在某種內在聯繫。
如何評價經濟學博士班的殘酷,無非是在質疑讀經濟學博士值不值。如何評價中科院研究人員離開北京,無非是質疑從事科研值不值。而如何看待努力得不到回報這個問題,應該是擊中了這三個問題的共同命門了:在這個時代,努力還有用嗎?
我不清楚,很多關注這些問題的人,是不是期待這樣的答案:
如何評價經濟學博士班的殘酷?
對,經濟學博士班裡勾心鬥角,不值一讀。在讀的 quit 了吧,還沒讀的別來,沒申上的恭喜你了。
如何評價中科院研究人員離開北京?
對,科研人員的待遇太差了,房價太高了,國家對人才太不友好了!都是體制的鍋,實在是委屈你了。
如何評價努力得不到回報?
對,在這個階級固化的年代,太不公平了,努力的就是比不上拼爹的啊。
如果是,那我覺得咪蒙阿姨才是最適合來回答這類問題的人。畢竟,她非常熟悉怎麼讓讀者高潮那一套。
我把這三個問題聯繫在一起,簡單地談談自己的看法吧。
不管在哪所大學,哪個專業,有些教授的關係好,有些教授的關係不好,這都是非常正常的。有沒有派系鬥爭,作為學生,掌握的信息有限,很多時候是不清楚實情的。你覺得 A 教授和 B 教授在內鬥,可能事實並非如此。如果教授之間真的存在衝突,會不會波及學生呢?當然會——假設一方是你導師,另一方是博士項目主管的話。那麼,爭取一個對你(和你的導師)有偏見的教授的認同,你需要付出十二分的努力,來讓你的表現更有說服力。我想,這是最主要的影響吧。至於其它出格的事,有可能,但是小概率事件。大家平常都各忙各的,有誰天天沒事,像《甄嬛傳》一樣,以宮斗為生?而且,對麻煩的人,我們可以遠離呀。多跟你的前輩聊聊天,你會知道哪些老師不能選做導師,哪些老師比較容易相處,就可以規避掉很多麻煩。有些人混的不好,不是因為所謂的文人風骨,只是不肯走出舒適區,不肯放下自己的毫無價值的面子罷了。至於八卦和議論,這是任何一個群體都無法避免的事。那篇文章最大的問題是,我們沒能聽到同一個項目里其他同學的想法,而作者的觀點很有可能是有偏差的。再者,如果校園環境都會讓你覺得生存艱難,我不知道,未來進入職場以後,該怎麼生存下去。畢竟,在職場上,有更多的利益衝突啊。
對於中科院科研人員離開北京,到南京定居的事,我不認為這是一個什麼難以接受的結局。我們學校經濟系今年上市的博士,去北京的也就兩個,去南京的倒有三個。事實上,每年都有大批海內外博士畢業生在 job market 上火熱拼殺,大家需要拿出自己的 publication 來說話。你能力強,文章多,敢跟學校簽六年內發四篇 A 的合同,那你拿到的薪酬也就更高。如果害怕風險,簽的文章少,自然拿的錢也少。當然,有的研究領域比較冷門,經費本來就不多,不管你牛不牛,該教職研究職拿的錢都很少。因為它的社會效益很小,另外,科研成果也是符合冪律分布的,最豐厚的回報還是獎勵那些能帶來社會效益最大的人。所以,在這裡,我覺得還是需求定律在發揮作用。北京房價相比南京房價更高,所以你選擇了自己更能承受的地方。同樣,北京的研究機構對你的偏好相比於南京更弱,所以給你提供的薪酬也不那麼有競爭力。在我看來,這一切無關乎情懷,只是雙向匹配而已。
很多時候,努力得不到回報,可能是我們選錯了努力的地方。大城市的房價是所有年輕人共同困擾的問題,並非科研人員一家之憂。你希望能夠在年輕的時候就解決這個問題,而不是租房子或者住教師公寓,那選擇科研崗位為生就是緣木求魚了。畢竟,教職是一個風險小,工作體驗舒適,但收入也有限的職業。你可能覺得自己是高端人才,政府應該特別扶助自己,可其他職業的人也覺得政府應該補貼自己,怎麼辦呢?當然,也確實有一些吸引高端人才的更優惠的政策,但是它只會獎勵給最傑出的人才。比如,一個北大博士在北京可能並不稀罕,但到其他城市,估計就是那裡的傑出人才了。這時候,你換一個努力方向,不就有回報了嗎?
至於讀博什麼的也同理。適合自己就讀,不適合就 quit,quit 並不是什麼了不得的事。命運掌握在你的手上,沒有人逼著你怎麼走。努力或者不努力,都在於你。既然房子是自己的硬約束,那麼,業界是賺錢的最好選擇。我們不是 kid 了,沒有人應該再為我們抵禦一切風險,還給我們提供豐厚的待遇。我還是那個建議,多讀讀存在主義吧。脫離現實約束談理想,是毫無意義的。
你不能因為你付出了一定的腦力和體力,感到了身體或者心理上的疲累,就理所當然地向命運索要成功的果實。
就像你每天跋山涉水地去看望一個女孩,帶上你認為最能代表愛情的玫瑰花,她卻跟隔壁一個不曾送她任何東西的男孩在一起了。你覺得你的努力沒得到回報,卻不曾想她花粉過敏,最喜歡清晨有個人陪自己散散步。其實,長期的遠途跋涉讓你的腿腳更靈活,在挑選玫瑰方面你也頗有心得,可這不是你想要的,在你看來,這根本不是努力的回報,可你,也不曾考慮她想要什麼,你的努力在她看來,又是什麼呢?
1、做了一米高的習題,高考數學卻沒過及格線,「我這麼努力,為什麼上帝對我這麼不公平?」
如果你不得章法,一謂刷題量,是在滿足你對成就感的貪婪,你把你熬的夜、喝掉的苦咖啡,都當成你努力的證明,控訴低分的試卷,殊不知你也沒曾為你的分數負責過,你被你自己努力的表象感動了而已。
2、我認識一個做APP運營的,成天帶著營銷團隊去做地推——掃碼下載送小禮物。早晨八點出發,忙到超市關門才收攤,一連數月,轉化率低得可憐。他也不無懷疑,努力怎麼就沒有成效呢?
早出晚歸,拚命地推,風餐露宿,艷陽不歸,這樣的運營,簡直把一個腦力活干成了體力活,用肢體的勞碌代替了思考的勤奮。可數據不會被你的辛勞感動,它們是沒有感情的,老闆也不會,想看員工的辛勞,不如改行做包工頭,能被烈日下辛苦勞作的民工感動到落淚。唯一被感動的,是你自己。
3、半年前走掉的市場主管A,設計功底比較好,凡事親力親為,所有的畫冊海報都自己設計,經常加班到很晚。市場活動、物料採購、微信推廣,市場部的工作千頭萬緒,A每一樣的竭盡全力地去做,還是常常顧此失彼。所以,她一個人基本上承擔了部門百分之六十的具體工作,卻完成的都不出彩,每一項都勉強60分。所以,她的直接領導一直很不欣賞她。在公司兢兢業業幹了七年多,走得時候領導連一句挽留的話都沒有,不知道她心裡有沒有酸楚。從二十幾歲剛出校門的小姑娘,到如今三十齣頭的人婦,這些年的青春熱血奉獻在這個地方,又得到些什麼回報呢?
市場主管A走了之後,換了一個完全不懂設計的B,她卻解決了長期包裝、海報、網頁沒有得到升級更新的問題。她了解了市場全年費用之後,就馬不停蹄地談了好幾家設計兼印刷的廣告公司、網站服務公司。有了專業的服務團隊支持,接下來她就把精力主要放在了需求提出這一塊,和銷售團隊及公司領導溝通,了解競品風格,最終確認我們的具體需求,讓廣告公司和網站服務公司去完成製作。成本自然比A在的時候要多消耗一點,但領導完全可以接受。畢竟,設計稿的專業程度比原先高了許多,製作周期也壓縮了許多。
領導才不關心你付出了多少,當經銷商催著市場經理要一萬份宣傳海報的時候,A要自己加班設計三天,再聯繫印刷廠印刷,最後出來的時候一周時間過去了,經銷商很容易感覺公司的反饋速度不夠迅速;B則直接找溝通過的設計印刷公司,由於前期花了大量時間溝通公司風格定位等需求,廣告公司有著專業的設計團隊,能夠是、迅速出圖,這樣一來,三天內初稿,只多花有限的一點錢,領導就給了經銷商一個極佳的印象。如果你是領導,你會被A的辛勞感動,還是覺得不會設計也不印刷的B更討巧呢?
你在一次次登門拜訪遭拒後,落寞地拍著酸痛的大腿,抱怨世界不公平,抱怨付出得不到回報。也許甲方代表只是沒有上午接見客人的習慣,也許他不喜歡沒有電話預約的登門拜訪,也許他是動物保護協會的,而你偏偏穿了一雙真皮的鞋。然而,這些決定成敗的細節你都不去想,你所想的是:我這麼努力了,應該可以成事了吧。似乎足夠辛勞就等於成功。
謝邀。
努力經常得不到回報,是因為「回報」和「回報」之間的台階落差變大了,而大多數人跨台階的能力卻沒有達到相應水準。
就以學數學為例吧:
剛進小學的時候,我們面臨的台階大概是這樣的:
每兩級台階的距離或許只有 10 cm。而這個時候呢,雖然大家跨台階的能力也並不強,但通常也在15~20 cm 左右,能力稍差的人也會在 10 cm以上,所以只要你願意去跨台階,總是能跨上去的,能力強一點,也許一下子能跨上 2 個或者多個台階。
所以這個時候,努力總是能得到回報。
但進了高中以後,台階就不再是這樣的了。
比如我們要學習解析幾何,台階可能是這樣的:
不可否認的是,我們長大了,跨台階的能力增強了,也許一般人一次能跨 30~50 cm。
但是,台階也變高了,有的可能是 30 cm,大部分人都能跨過,
有的可能是 40 cm,有一半人可能跨不過去了;
有些難的台階,也許是 60 cm,只有一小部分特別厲害的人能一下子跨過去。
這個時候,你就發現,努力不一定會有回報。
這就是隨著年齡增長,「努力卻得不到回報」的現象變得越來越普遍的原因。
***************
不過,題主顯然不僅僅想知道為什麼努力會得不到回報,更想知道該怎麼應對。
那我問你,如果你發現有台階跨不上去,你會怎麼辦?
經過簡單的思考,你大概能發現以下幾種途徑
(A)讓一個有能力的人抱你上去;
(B)在台階上架一個梯子,爬上去;
(C)向後退幾步,用助跑的方式跳上去;
這三種「跨上台階」的方法,對應著三種針對「努力得不到回報」的解決方案:
(A)讓一個有能力的人抱你上去 —— 【利用資源】直接請教厲害的人協助解決問題
當我們發現自己在學習的時候始終攻克不了一個難題的時候,請教別人是一個非常 「高效」 的選擇。厲害的人會告訴你他的解決路徑,讓你迅速學會它。
不過,雖然這種方法效率高,但不能過於依賴它。因為,在漫漫人生路上,不會永遠有厲害的人能幫助自己,總有要自己獨自面對難題的時刻,我們需要更加「獨立」的方法。
(B)在台階上架一個梯子,爬上去 —— 【掌握方法】將大問題化為一個個小問題,分而治之
在台階上架梯子,本質上就是針對一步跨不了太高的情況,把每一步跨的距離變小。對於解決問題來說,這就相當於把一個大的問題分解為若干個小的問題,而每個小的問題又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
這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不僅能解決問題,還能讓我們時時刻刻看到自己的階段性成果。不過,這種方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並不是所有的問題都是容易被分解為「容易解決的」小問題的,有些硬骨頭,是需要啃的。
(C)向後退幾步,用助跑的方式跳上去 —— 【提高實力】 通過合理的訓練方式來提升攻堅能力
我們都知道,助跑以後能跳得更高。但在真正遇到困難的時候,我們卻容易忽略「助跑」的功效。當我們遇到無法解決的困難時,常常是因為沒有找到「正確的方法」,而要找到「正確的方法」,則需要自身對問題有很高的「敏感度」,這個是硬實力的一種,是很難一蹴而就的,需要通過【合理】的訓練才能實現。
如何找到合理的訓練方式呢?方法有很多,這裡稍稍列舉幾個:- 【閱一本好書】——找到一本適合自己的輔導書;
- 【拜一個好師】——請教厲害的人,詢問他們的思維方法;
- 【入一個好教】——努力進入厲害的環境,在環境的熏陶和推動下提升自己。
以上是我的一些淺見。希望能有一點點用處。
最後需要說明的是,讀完這個回答,距離你「努力更多地有回報」 還有相當的距離。
這個回答,只是提供一些對問題的思考角度和方法,由於這個問題本身很大,我無法在這個回答中提供更多充滿細節的「手段」,但 「手段」 在努力的過程中也是非常重要的,這就需要我們自己去慢慢摸索了。
【完】
(轉載請署名,有影響力的公眾號和微博轉載需【私信】徵求我的同意)許多人只是用所謂的努力來逃避對現實的無助與焦慮。
所謂:
你只是看起來很努力。
比如看到許多大學的學霸從早晨6點開始泡自習室,一直泡到晚11點關門,但他們從來沒想過泡自習室的意義是什麼,沒想過畢業之後自己需要做什麼,沒想過自己真正適合做什麼,是否有更合適的方法。結果他們泡得越多,離成功越遠。
1
先說一說泡自習室的意義。
如果是為了廣泛閱讀+讀完一章節之後掩卷沉思,那結果肯定是好的,不僅讀本專業的書,更多的閱讀看起來「沒有用」的書,不僅讀經典,也讀那些看起來目前是非主流的書。
但這樣的話,泡自習室不如泡圖書館,因為在圖書館中可以隨時翻閱不同的書籍,也能在某一書櫃前碰到與自己志趣相投的人。
2
怎樣才知道自己適合做什麼?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閱人無數。
讀書的意義上面講了。
行萬里路這事情,現代交通給了人更大的可能性。但如果行路只是為了旅行自拍,在車上睡覺下車後拍照,這樣幾萬里路下來積累的信息其實不會比讀書多多少,還不如回圖書館。
但如果是極度關注「信息積累」的人,走到哪裡都會去關注歷史地理人文各方面的同與異,經常出門還是挺好的事情。路走多了,慢慢就會發現掙錢的各種不同的可能性。
當然,在虛擬的網路空間多去經歷,其實與現實生活中多走路也挺相似。
閱人無數這樣的事情,最怕的是忌諱與比自己厲害的人交往(自卑),也怕忌諱與小人物交往(如果馬雲不關心小人物,就不會有淘寶,他的錢大頭都是最窮的DS們給的),更怕忌諱與異性交往。
「男女之間如果不打算結婚就不能曖昧,甚至不可以一起吃飯」這樣的想法,坑了無數青年人。
如果答主不是因為與至少100名男性好好吃過飯,聽他們各種吹牛或裝B或諄諄教誨或抱怨或指責或企圖約P,現在不會有能力搞定生活中的種種細節,最終在與未婚夫交往的過程中遇山開路遇水搭橋,用溫和智慧而非憤怒控制無助甚至一哭二鬧三上吊來解決生活中的雞毛蒜皮,實現交往至今未紅過一次臉吵過一次架的神奇的完美狀態。
因為雖然書上許多地方講得很好,但講到生活中的種種瑣碎細節,沒人能事無巨細。
可常與異性吃飯的好處就是,人們在面對面交流時會願意講細節,在他們的啟發之下,我們將有能力更好的愛自己親愛的深愛的想要愛一輩子的那個人。
3
方法論問題。
話說答主小時候經常幫忙做家務,切土豆絲是常做的事情之一。
小時候很乖,拿著大菜刀一下一下的切,先將土豆切成片,然後再翻90度,再過一遍切成絲。
練得太熟導致爸爸某次曾說:「閨女,今天家裡不來人,沒必要切那麼細。」
事情做得很好,很努力,但爸爸很捉急,因為太慢了。
後來過日子,花2元買了一個刨子,一分鐘將土豆變成絲,而且粗細絕對均勻。
那些認為「努力卻沒回報」的人們,就像是用菜刀做土豆絲的10年前的答主。
由上,作為曾經的農村學霸,答主走了無數彎路之後,成了一名絕對反雞湯的反對「努力」的人。
明明可以輕巧成功,何必苦逼?!
———————————我是回應「土豆該不該用刀切」的分界線———————————
*
針對「刀切土豆更好吃」的觀點:
作為凡夫俗子的天天覺得時間不夠想多睡一會兒覺的答主,真心覺得您有時間去精雕細琢是很值得羨慕的事情,有能力品出刀切土豆與刨土豆絲的細微的口感差別,更是極為佩服,但是,不是每個人都有這樣的時間。這世界上許多人平均每頓飯花費的時間不到4分鐘,對他們來說,人生就是一場戰鬥,吃飯只是為了完成任務。真心沒辦法活出您這樣的品質。
*
針對「切土豆這事情很簡單,完全可以又快又好」的觀點:
這世界上可以把菜刀切土豆絲這件事情做得「又快又好」的人,1%都不到。
您屬於這1%,我為你感到高興。
可答主是一個動手能力弱於50%的人,對於「笨手笨腳」有深刻的體會,對於「努力後才知道天賦有多麼重要」也有深刻的體會。
意識到自己的天賦並由此為他人服務是一種崇高。
意識到自己的天賦並由此為自己創造美好的人生是一種幸福。
無法意識到自己的天賦,所以誤以為其他99%的人與自己一樣優秀,是一種悲哀。
因為無意中會傷害到其他人。
想到「何不食肉糜」。
我是一個擁有很多弱點、極少天賦的人,並因為這個客觀事實自卑、抑鬱了近30年。
用這近30年的時間,研究「笨人怎樣過得更好」的問題。
這時一個人對我說「2分鐘切土豆絲這樣的事情,不是人人都會么?」
內心是崩潰的。
想到那個段子:
中等生問學霸:「怎樣才能讓數學考到140分?」
學霸回答:「這個簡單,少做兩個選擇題就行了。」
--------------------------------------------------------------------------------------------------------------
下面分享一個輕巧提高自控力的方法,以及情侶溝通技巧。(來自:高度自律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剛與男友同住的若干天,兩人都無心「正事」,用幾乎所有可能的時間膩歪,用他好基友的台詞,「(秀)恩愛到了令人髮指之地步」。兩人都會不時糾結「啊呀多少天沒寫文了」、「承諾別人的什麼事情推了好多天了」,但打開電腦不一會又扣上了,「管他呢!江山也是為了美人,現在美人在懷,考慮江山做什麼!」
就是一直抱著聊天,已經很難統計到底持續了多少小時。
我們兩人都愛讀書,聊天的內容廣泛,每天都有新產品。有時候會錄音。常聊的人物包括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康德老子莊子惠施惠能馬斯洛羅傑斯等等,話題包括自我意識假象、控制感、安全感、自我實現、自由、博弈、社會心理、道德倫理等。許多時候聊完一個經典的問題會有想寫的衝動,但突然又想到一個更好玩兒的,就會繼續聊下一個,前一個當時沒記錄的可能就荒掉了,但又覺得我們本身就都是極有創造力的人,即使當時忘掉,以後碰到類似的事情仍然有重新拎起的可能,於是丟了就丟了,就像小孩子在滿是珍珠的沙灘上邊撿邊丟,但確認的是,我們在溝通過程中彼此確實有很大的成長。
然後某天很默契的,某男正襟危坐說「我想寫東西了」,另一個也說「啊,我也有許多想寫的。」然後面對面安分碼字若干小時,兩人效率都奇高無比。
之後感慨馬斯洛太偉大。
在基本需求(吃飽穿暖,被接納,被擁抱)得到滿足之前,人們越想好好工作越會覺得抗拒心太強,結果一直與自己對抗,工作效率根本高不起來,最終不過是「你只是看起來很努力」而已。但當前最緊急慾望得到滿足之後,就像二十年沒吃過肉的人如果突然吃十斤肉,再求他吃他都不會答應。
身體不會撒謊,與其與自己鬥爭盲目內耗,不如先放縱自己偶爾饕餮一下。
人不會被慣壞。
使人失去自控力的其實是自罪感。
想明白自己的真實欲求,做適合自己的事情,用更高級的方法去努力,這樣用1小時就可能實現別人10小時甚至100小時才有的成就。
如果只是像農耕時代的普通農民一樣用一把木叉刨地,每天披星戴月,雖然看起來很努力,最終不過一頭拉磨驢,不是別人不想尊重他們,而是他們自己放棄了作為人的重要特點:
自我意識。
人與人之間最大的差距不是表面上財富的多少,而在於自我意識的強度高低,在於反省能力的高低。
以物質失去精神極難,任何年代都差不多,互聯網時代尤其困難。所以才有暴發戶們的富不過兩代。
但以精神拉動物質,在這個年代是極簡單的事情。
————————————————————————————————
微信公眾號「死理性派」,歡迎勾搭 ╮(*′?`*)╭
http://weixin.qq.com/r/EEMwKGfE6jqVrSNL9xYC (二維碼自動識別)
2016年里有一段時間,大家都瘋傳一個文章,大意是「日本乒乓天才無敵手 中國踢館被虐」,講的是日本天才在中國面對同齡人被打了個1:7,慘敗收場。
13歲天才立誓擊敗中國,來華被打到懷疑人生-搜狐體育
這算是「努力卻得不到回報」的典型例子,而且他比我們付出的東西多得多——人家從2歲開始打球,將近10年的努力,一朝夢碎。
末了還要被人提及「基本功不夠紮實」「環境太差,老師不給力,努力也沒有用」(先不論真假),瘋傳的時候大家笑得可開心了。
所以說,現在這個紛繁複雜的社會裡,靠努力是得不到回報的,題主說的沒錯。
正確答案是這樣嗎?
我偷偷占著工作時間,去好搜、搜狗、bing上查了一下這個天才。
張本智和,2003年出生在日本,父母原籍中國,均為乒乓球選手。
2014年,如果報道無誤,時年11歲的他來華被吊打,很失敗。一天24小時,一周7天,一年365天,都被籠罩在努力得不到回報的陰霾中。
2015年,波蘭公開賽,張本智和殺進男單正賽,成為乒聯公開賽男單正賽最年輕的球員。當年12月統計,世界排名223名。
2016年,張本智和連續戰勝三名正賽選手進入八強,再次刷新了乒聯的最年輕正賽參賽記錄。國際乒聯2016日本公開賽u21組別男單決賽,12歲日本選手張本智和3-0橫掃18歲隊友三部航平,問鼎該組別冠軍,憑藉此役張本智和也成為國際乒聯歷史上最年輕的u21組別冠軍。當年12月統計,世界排名77名。
2017年,張本智和在印度公開賽半決賽中以4-2擊敗印度一哥阿昌塔,後決賽敗給德國名將奧恰洛夫,但也成為進入國際乒聯總決賽單打決賽最年輕的球員。今年2月,世界排名64名。
回頭再看,真的是再努力,也沒有用嗎?那些曾經吊打他,比他有天分的孩子,現在又到哪個水平呢?
在我國,一個人口如此多的國度,不能搶到第一,甚至上不了TOP的10%,實在是再正常不過了。
天才是這樣,你我也是這樣。
我不擅長餵雞湯,不懂怎讓大家正能量滿滿。
只能說,
時代會悄悄稿賞那些努力的人,只要你還沒有放棄。
這個是我今早發生的真人真事。
很小的一件事。
今天我提前了十分鐘出門,
開車去上班。
結果,一路上目睹了兩起車禍,
大堵車。
本來蠻好的早起十分鐘。
變成了遲到二十分鐘。
扣五十塊錢。
要知道,上班族早起十分鐘,是多麼的艱難。
可我早起了,結果卻是扣錢扣績效。
(不要說跳槽,換個單位,天下烏鴉一般黑)
這個故事用在本題其實就能很好的解釋了。
我早起了十分鐘(努力了),
但是我遲到了,還被扣錢。(不僅得不到回報,還蒙受了經濟損失)。
那是不是我應該更努力一些呢?
其實我早起十分鐘和二十分鐘,完全無法改變我遲到扣錢的結果。
甚至我早起半小時,也最多落一個不遲到恰恰好。
你想早來公司十分鐘,燒好水,給領導把茶泡好,讓領導知道你今天早來了,還這麼勤快。(回報)
那我今天至少要早起四十分鐘到一個小時。
我的努力是我的主觀,我的回報和我的主觀,最多只有一毛錢的關係,更多的在於,客觀條件到底是什麼?
什麼是客觀條件?
客觀條件就是撞大運!
交通事故是不可預測的,如果沒有交通事故,我完全可以早到十分鐘,做好我想做的事情。
所以,同樣一件事情,不同的人,不同的努力,結果完全不一樣。
也許你早起了半個小時,還是遲到。
另一個人早起了十分鐘,就早到了。
現在我以小見大的,回答了這個問題。
那為什麼身邊這類事情越來越多了?
我只能說,你越關註失敗,越發現失敗的多。
其實你要是多關注一下狗屎運,你就會發現,
狗屎運?一樣超級多!我不說任何雞湯,只說現實。
現實就是,中國已經走向了階級固化,社會資源已經被一群群盤踞的既得利益者佔據了,你的努力,沒什麼卵用。
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李家城家族和其他房地產家族,他們佔據了整個香港的地產和物業,在這種情況下,其他人不管做什麼,不管多麼努力,其實都是在給他們打工。
你一個無產階級,再怎麼努力,你也只有這麼一個肉體。除非你真的是不世出的天才,否則你的腦力和你的體力,發揮到極限,也只有那麼多。而那些佔有資源的人,他們隨隨便便,一揮手就能買來無數人,用集體的腦力和體力來完爆你。最終你只能在被困在這個體系裡面,為某個李家城或者趙家人,貢獻自己的一切,並且希望自己有那麼千萬分之一的機會,往上面爬一兩層。
但是我認為,這麼千萬分之一的機會,不過是如同彩票一樣的智商稅罷了。它只會起到分化瓦解底層人民的作用,對於真正改變命運,是沒啥卵用的。
那麼你問我出路在哪裡?童鞋,讀過《共產黨宣言》嗎?
只要這個制度依然存在,依然是少數人通過佔有資源就能隨意剝削多數人,那麼一切都只會輪迴,什麼也不會改變。不過幸好,這種制度本身就存在著天生的痼疾和內在的缺陷,全世界資本主義經濟體系的大廈,正在搖搖欲墜。由此引發的政治海嘯,攪動全世界的風雲。
一百年前一戰的機會,錯過了。後來二戰的機會,也錯過了。那麼這一次的機會,不能再錯過,人類沒有太多時間了,繼續這樣下去,我們就會永遠困在這個星球上面,在封閉的條件下,重演著類似古代中國治亂循環的故事。甚至更加糟糕,誰也不知道恐怖核平衡會不會有玩脫的一天,一旦人類現有的文明被毀滅,那麼就永遠喪失希望,因為石化資源已經被我們挖的差不多了,再也沒有重來的機會。
所以,英特納雄爾,就一定要實現!
評論答疑:
1. 有網友認為我的思想過於極端,認為人和人總歸有差異,不可能完全均等。
看了你很多評論,你看事情非常極端,難道李嘉誠生下來就有這一切嗎?你忽視了個人智商能力機遇,運氣等等,這個社會不可能實現大同,永遠有高有低,有的人一輩子平庸,為奴為婢,古代有那麼多太監人家太監還有總管有小嘍啰呢。同樣一堂課有的人聽懂了百分之九十,有人百分之八十,以此類推,有人什麼都聽不懂,這種事情比比皆是。人跟人是不一樣的!人最重要是找准自己的定位,過好自己的小日子,也會擁有幸福。
這種錯誤的認識,非常由中國的典型特色。很多人就是簡單的把平等,等價於平均。這個認知錯誤大概源自人性深處的嫉妒,因為嫉妒是追求絕對均等的第一動力。同時絕對平均主義,也是小農思想的根髓。這位評論者誤以為共產主義就是絕對平均,其實反過來倒說明他心裏面的小農主義平均思想是多麼嚴重,所以才會如此敏感。當然,這也跟蘇氏共產主義傳播到中國,產生的各種扭曲變形有關。前三十年的中國社會,由於小農思想根深蒂固,所以很多人就把共產主義想像成為絕對平均了。
真正的大同,不是平均,不是大家都成為集體的藍螞蟻。恰好相反,真正的大同,是每個人都能夠實現自己的自由發展,是萬類霜天競自由,是野花的芬芳和雄鷹的展翅各得其所。
前三十年大家受制於權力和體制,被迫搞平均,這不是大同。這只是窮困貧瘠孤立的條件下,集中力量搞工業化的發展道路。為了集中力量,所以導致普遍的貧困,為了貧困的人民不要產生不滿,只好搞平均——畢竟有句古話,不患寡而患不均。
而後三十年,我們拋棄了平等,試圖換來自由和效率。結果,似乎我們看上去變得自由了。但是這個自由是有條件,是資本獨裁下的自由。每個人,都好像被無形的鞭子抽打,被某個無形的奴隸主所驅使,被迫為了生活而出賣勞動力,甚至過勞死。這個奴隸主和暴君,就是資本,是金錢。就算是有效率。但是這個效率是資本家和官僚的,小民受到的剝削,變得更嚴重了。生活條件的改善,更多的來自於參與全球化之後的貿易紅利和生產力的發展與科技的進步。
在資本這個奴隸主的淫威之下,沒有什麼自己的小日子,也不會有什麼真正的幸福。當很多如同你這樣的小資產階級在追求自己的小確幸的時候,更多底層的人在你看不到的地方呻吟、腐爛和墮落。而你這樣的小資產階級,目前看似穩定幸福的生活,只要一場風吹雨打,一場經濟危機,就會煙消雲散,最終也會墮落到現實的泥濘中,為自己過去的天真和無知而懊悔。
人和人,總歸會有不一樣,這是必然的,也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強者不能利用自己的強大,去佔據資源,然後通過佔據的資源來剝削弱者和後來者。今天你可以憑藉你佔有的土地和資本剝削他人的勞動,明天你是不是會憑藉你佔有空氣讓所有人給你繳納呼吸費用呢?
今天的小資們,試圖利用學區房之類的東西,來佔據教育的資源和特權。那麼,他們就必然要接受同樣的邏輯,那就是大資和官僚,通過對資本和權力的佔有,來佔據整個社會的各種特權。這種規則,就是魔鬼的規則,人間的地獄。如果一個社會連機會都不再平等了,規則都不再平等了,那麼他就是不道德的和脆弱的。
努力卻得不到回報,正好跟我最近思考關於階層固化方向一致。
2009年的《新周刊》一期專題:《未富先懶,上行受阻的社會和正在板結的階層》。
2009年新周刊這篇文章看的我很壓抑。
最近關於社會階層固化的文章是肥肥貓的那篇《城堡的落成:上升通道即將關閉的中國社會》文章,現在做生意了,看這篇文章的心態比較輕鬆。
我把《城堡的落成:上升通道即將關閉的中國社會》文中最核心的觀點用自己的語言重新整理闡述一下:
精英們作為一個整體出現的時候,他們相當於組成了一個城堡,城堡的作用是阻擋其他人進來分享他們的福利和特權。
精英階層會為自己子女做好很多人生保底的工作。比如:進好的學校,安排就業,買很多套房子,給錢創業。精英的後代人生都有保底的止損線,並且精英階層互相之間關照對方的子女,幫了別人的子女,也等於幫助了自己的子女,這種互相幫助的潛規則,強化了階層的固化,城堡高牆也越來越堅固,越來越高。
越是頂層的精英,越是靠血緣來作為防護城牆,這個也就解釋我們看到的無論政界或商界精英的子女結婚對象也是名門望族。
而所謂的中產階級們,只不過是精英階層的隨從,頂層人士靠血緣之間來固化階層。而中產階層靠的是學歷,靠的是技能成為專業人士後為頂層人士做事然後分享福利好處,中產階級相當於城堡的外城,只不過中產階級的外城城牆比較矮,時不時的就會有人翻進來。
外城的外城是鄉野,就是平民階層,為城堡提供大量的勞動力。
肥肥貓的這篇文章,從社會學,政治學的角度把社會階層固化描繪的形象生動,不過僅僅是描述了現象,我從更加具有操作性的角度,從做生意創業的角度來給大家分析為什麼階層固化,為什麼逆襲難。
我試圖從生意的角度來講,為什麼從經濟上實現階層的跨越為什麼這麼困難。
這裡不談通過當官、炒股、炒房、參加超級女生、當體育明星來實現這個收入目標。因為以上我也不懂,沒發言權。
假設我們把城堡精英門檻定位年入500萬。
首先說走打工路線可能實現年入500萬不?我的回答是比較難,你得是聯合創始人級別,也就是大股東,那個級別和身份也不能叫打工,叫創業了。
要達到年入500萬,可選擇的路估計只有生意,並且得上一定規模的生意。
中國大部分的富二代的父母都是通過生意完成財富積累的。
中國改革開放這幾十年實現了經濟騰飛,是製造業的崛起讓中國成為了世界工廠創造了大量的財富,中國從重工業到輕工業建立了完整的工業體系,如果你去珠三角,長三角那裡坐動車穿行於城市之間,會發現很多城市之間是工廠連著工廠,到處是廠房,這些個廠房大部分都是私人所有,他們就是城堡的主人。
像富二代這個詞都是伴隨著90後崛起而出現的,準確的說都是2008年以後才頻頻出現在媒體上了。大部分民營企業家老闆是90年代開始下海創業,他們結婚成家生子也那個時代完成的。而那個時候大部分80後的父母,不是務農就是正在經歷全國性的大規模下崗潮。
這些民營企業家發展了這麼多年,製造業的各個行業都出現了各自行業的巨頭企業,這些巨頭們形成了行業壁壘,佔領了市場,建立了城堡,成為城堡的主人。
為什麼逆襲越來越難,原因是現在大學的很多專業設置,還是按照製造業的用人需求設計的,這個也好理解,因為我們是製造業大國,得為各個行業輸送人才。
為什麼跨越階層越來越越難,因為平民家的小孩從大學專業設定上就是按照當一名專業人士、一個職員的標準去培養的,不是當隨從,就是當勞動力。
上周在我微博付費問答上,有這麼一個付費問答:有一個學土木工程的學生不想干土木工程了,跑回西安老家發現別的行業要麼工資特別低,要麼就不要他,他很迷茫。
我反問他,是不是你大學報考專業的時候,你爹媽親戚叫你報考土木工程專業,認為土木工程學這個好找工作。
他說是的。
建築行業土木工程確實好工作,就是工資不高,工作環境差,所在行業一直缺人。
我苦笑一下,想起了21世紀是生物的世紀那個老梗。
階層的固化最初就是從父母那代人見識開始的,父母眼界高度決定了孩子的命運。
潘石屹的兒子潘瑞也學的是土木工程,微博上天天曬自己跑工地的照片,人家學土木工程是為了解家族的業務,方便日後子承父業。
平民家孩子學這個就是勞動力,能一樣嗎?
前者如果在土木工程房地產行業想逆襲,想獲得潘石屹的萬分之一成就,我覺得已經沒可能了。
因為風口過了,房地產行業精英們的城堡已經建立好。
可以這麼說,中國很多行業里別人的爸爸們已經建立好了城堡,你平民家的孩子進入這個行業就是去打工的,不是去這個行業逆襲的,這個行業沒有機會了,人家發展了幾十年了,一幫老人在這些行業里坐在你的頭上,人家有經驗,有資金。城堡的高牆在這些行業越築越高,你就是拿雲梯都翻不過去,製造業的學習曲線非常漫長,不是隨便一個人說做就做的。
類似於玩帝國時代2,人家都升級到帝國時代了,你還在原始社會,你在努力,人家的科技樹早升級完了,兵也造好升級完了,
都說實體經濟難,其實是實體經濟里那些弱小的公司日子難,或者說實體經濟里打工階層過的難,工資漲幅慢,甚至沒有漲幅。
實體經濟各個行業巨頭公司的老闆們舒服日子並沒受影響,他們通過資本市場,通過管理,比如裁員,企業重組靈活的避開風險,保證財富的不斷增值。
現在的年輕人想在傳統製造業尋找商業機會突破階層的跨越,這不是30年前了,傳統製造行業的創業門檻,生意門檻越來越高。
大家有沒有注意到為啥風投資本都喜歡投互聯網和新的科技?
因為相比巨頭林立的製造業,互聯網行業還是存在很多可能會出現巨頭的空白領域,資本可以通過錢,打造出一個巨頭出來。
這幾年屌絲的逆襲都是在互聯網行業發生了,甭管什麼手機遊戲還是新媒體行業都出現了很多巨富,並且都是屌絲年輕人。
這幾年沒聽說個哪個年輕的屌絲逆襲是通過開個生產空調的工廠,或者生產洗髮水工廠逆襲的。
製造業依舊很賺錢,只不過賺錢的還都是些在這個行業泡了幾十年的老玩家們,老炮們。那些個老男人,老女人們的城堡早就築好了,他們的子女們基本上都從美國留學畢業開始繼承家業了,城堡傳世代。
到這裡我你明白了為啥努力得不到回報么?你大學所學的專業,你所建立知識結構都不是為了突破階層而準備的,所有教育和技能訓練只是去為了更好做城堡主人們的隨從,不是讓你去做城堡里的主人的。
我忘了從哪裡看到的。有問人,窮人怎麼才能實現逆襲?有一個回答,去做富人們巨頭們搞不懂的還沒有反應過來的事情,你才有機會,你不能在富人,巨頭們擅長的領域去跟他們虎口奪食。
本文首發本人的公眾號,後來知乎專欄,因為提了個領導人名字,被建議修改了,我自己總結了一些社會的道理歡迎來提取,在我的公眾號里紐約老李校長(w9148500),
不像某些答案說的,這不僅僅是效率問題。
本答案會用麥肯錫方法系統地梳理題主面臨的「努力的陷阱」現象。
1. 努力的陷阱
2006年的時候,日本電視台NHK製作了系列紀錄片《窮忙族》。
窮忙族(Working Poor)這個絕望的群體整天拚命工作,卻看不到回報,貧窮是他們無法擺脫的宿命。
比如34歲的臨時洗車工小山良人,高中畢業後從事超過二十個工種,卻大多是學不到技術的短期工作。現在也只能同時打幾份零工,即便拚命工作收入也沒增加多少。
「每天都很忙,卻看不到回報。」
好友L自己在創業,卻也有類似的苦惱:「公司做了兩年多,基本沒有自己的時間,一周六天,每天能在11點前回家我就該偷笑了。可是我的項目總是增長乏力,一個接一個死掉了。」
當然還有那些像題主一樣每天5點半起床背單詞11點才去睡覺、成績卻一直沒有提高的學生們。
每天晚上啃完書、加完班癱在床上時,可能我們都會有同樣的困惑:「我都這麼努力了,為什麼卻得不到回報?」
我們把這種現象叫做「努力的陷阱」。
2. 努力的陷阱僅僅是因為效率低嗎?
有人會把「努力的陷阱」簡單歸因成效率問題,其實不然。
效率低的確是原因之一,卻不是全部——比如前文提到的L先生,他的團隊執行力特彆強,效率並不低。
L最大的問題,是他的公司沒有清晰的願景。因而他頻繁地更換創業方向,以至於很多過往還算得上成功的項目,在更換了創業方向後都失去了價值。
比如他曾在兩個月裡頭迅速為旗下一個公眾號積攢了10萬粉絲。然而,在公司換方向後,由於目標用戶跟原先不一樣了,他便將公眾號低價出售了。
這便是「努力的陷阱」的另外一個原因——效用低。
稍微解釋一下效用(Effectiveness)和效率(Efficiency)的不同:
簡單來說,效用就是「做正確的事」,效率就是「正確地做事」。
這裡順帶引出一條超級無敵簡單的公式:
容我再啰嗦幾句前面讀書的例子:
* 回報:一定時間內獲取的知識數量
* 效用:讀完每頁書後獲得的知識數量
* 效率:每小時完成閱讀的書本頁數
* 總用時:總共度過的時間
就算每小時完成閱讀的頁數再多(效率再高),假若沒有好好的把書中的內容內化為自己的一部分(效用太低),讀了也白讀。
回過頭來看看前面提到的兩個案例:
對於窮忙族小山而言,他最大的問題其實是效率——頻繁的跳槽導致他沒有一門精通的手藝,因而也只能一直從事低效率、重複性的機械勞動。
而對於L先生來說,雖然項目都能高效率落地,效用卻是他更大的瓶頸。
既然效用和效率兩手都要抓,針對不同類型的「努力的陷阱」,我們自然需要不同的解決方案。
3. 如何擺脫「低效用陷阱」?
訣竅1:確認目標
在抱怨「努力卻得不到回報」之前,你必須先搞清楚你想要的「回報」是什麼。
對於一個公司來說,所謂「回報」就是不斷地接近企業願景。
前文也提到,L先生的公司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企業願景,所以一直都陷在盲目試錯的過程中。用雷布斯的話來說,就是在「用戰術上的勤奮來掩蓋戰略上的懶惰」。
讓我們看看下面這幅圖:
A和B兩個人的起點一致。
A一開始就搞清楚自己想要的「回報」是什麼,於是徑直往目標走,不做無用功。
B卻不然,他可能在多次試錯、繞彎路之後才幡然醒悟,才知道自己想要的「回報」是什麼,但這時候已經做了太多無用功了。
有些時候,停下來先想一想你的目標是什麼,可能比什麼都重要。
公司需要願景,你自己也需要人生目標。
至於怎麼找到你的人生目標,不妨參照下我在早前的文章《做個不絕望的聰明人》中提到的方法。
訣竅2:做好資源配置
資源指的是你所擁有的生產資料,包括你的知識技能、時間、資本、團隊、人脈等等。
要做好資源配置,不得不提的是二八法則(The 80/20 rule)。
麥肯錫常用的思考工具里,被最廣泛提起的概念除了MECE(不重不漏法則),應該就是80/20了。
二八法則說的是,往往你可以用完成一件事情所需所有資源的20%,就達到你想要的80%的效果。因而,我們應當把資源配置在能帶來最大效用的事情上。
針對個人努力而言,做好資源配置有兩個特別重要的維度:對外順勢而為,對內揚長避短。
1)順勢而為
「站在風口上,豬也會飛」,就是因為那頭豬選了效用最大化的方向。
如果純粹從商業角度考量,判斷方向最最重要的標準,是供求關係。當某個市場供不應求時,自然是最容易賺錢的時候,這就是所謂的「紅利期」。
所謂「順勢而為」,指的就是儘可能抓住每一個存在紅利期的機會。
以我自己為例:我剛加入麥肯錫金融機構組時,在麥肯錫服務傳統金融領域的資深專家很多,我知道我就算花上4、5年也拼不過他們。
與之相對的,那時候互聯網金融領域剛萌芽,基本沒人懂這一塊,這個領域的人才供不應求,正處於「紅利期」。
於是我主動跟老闆說,金融創新(當時還沒有「互聯網金融」的概念)這塊我來負責吧,我以前在互聯網公司待過,也在互聯網領域創過業。
於是我搶佔紅利,把幾乎所有時間都花在互聯網金融相關項目上,漸漸成為公司最了解互聯網金融的人之一,寫專欄、出版了一本關於互聯網金融的暢銷書(《風口上的豬》),結識了一堆行業專家。離開麥肯錫後,不少同事遇到互聯網金融領域的問題,還是會給我打電話。
需要注意的一點是,隨著市場變化越來越快、信息越來越對稱,各個領域的紅利期越來越短了。
比如前幾天跟一個律師朋友聊到,早前因為資產證券化很火,所以這個領域的律師特別吃香。然而隨著監管明晰、門檻降低,大多律師都可以做了,沒多久這個紅利期也就過去了。最近的熱點又變成了ICO,於是研究這方面的律師也隨之聲名鵲起,但這個紅利期有多長也不好說。
把握市場動態,適時調整資源配置也很重要。
2)揚長避短
每個人都有自己獨有的資源稟賦。了解你擅長什麼,可以把更多的資源匹配到自己擅長的事情上。
以知識技能為例,比如說我妹妹,她的天賦在設計、繪畫上,從小她一進畫室便放著光,覺得畫畫很開心,想要什麼就畫什麼。不過她偏科嚴重,理科成績常常不盡人意。中國教育更多的是強調「均衡」,家裡人自然不斷督促她好好「補短」。
好在她沒有被爸媽左右,一直在堅持深耕她的閃光點。後來,她考上了有「時裝界哈佛」之稱的法國ESMOD學院學習服裝設計,現在在上海開始做自己的服裝品牌。
知道自己擅長什麼不擅長什麼,還有另一個重要啟示:你可以把自己不擅長的外包給其他團隊成員或第三方。
前幾天和我的前老闆閑聊,提到現在他做 to-B 的生意,時不時會有需要應酬搞關係的場合。他坦率道:「這方面我確實不喜歡,雖然說硬要我上我也不是做不來,但我團隊裡頭有人天生就擅長做這一塊,而且他也喜歡做。花同樣的精力,他可以帶來10分效果,我可能只能帶來3分,自然是他更適合做這個事情。我就專心做好產品就好了。」
4. 如何擺脫「低效率陷阱」?
避開低效用陷阱後,我們來看看低效率陷阱。
以往我也在一些文章分享過如何提高效率,這裡也稍微老調重彈一下。
訣竅1:持續學習練習
磨刀不誤砍柴工,持續學習知識、練習技能,自然可以提高你的效率。
比如窮忙族洗車工小山,如果他不再繼續跳槽換行業,而是一直在洗車行工作下去,他會學習到各種汽車護理知識。長此以往,他在同樣時間內自然可以保養更多的車。甚至,未來他說不定還能獨當一面,自己開洗車行。
訣竅2:增加有效時間
有些人雖然工作努力、一直加班,卻總有不少時間在走神,有效工作時間其實並不多。
這種低效率現象主要是由信息過載引起。信息爆炸時代,我們習慣了每天無數的未讀信息。隔三岔五就要回下微信、刷下朋友圈和微博,生怕錯過什麼熱點、生怕被朋友落下。這種現象被稱為FOMO(Fear of missing out,錯失恐懼症)。
我個人為了改善FOMO現象做了兩個努力:一是買了副降噪耳機,戴上後世界都清靜了;二是我把微信的通知功能關閉了。
我以前也提過好友寺主人的例子,她做得更極端:她停用了微信。
寺主人是個自媒體人,知乎大V微信大號,所以她的工作內容很大比例是需要專註的研究和創作。
某天,她在停用了微信兩個月後發了條微信:在告別手機的這段時間裡她成功:寫完了1本書;看完了3本書;每天10點睡6點起;每天運動半小時;公號從時尚榜十幾名一下竄到第二名。所以她決定以後一個月只用一次微信,有急事唯一能聯繫到她的就只有電子郵箱。
當然不是每個人都有辦法這麼做,不過,你可以從停用微信通知開始。
5. 如果以上你都做到了…
最後來個總結:
所以要擺脫努力的陷阱,要麼通過確認目標、做好資源配置來提高效用,要麼通過持續學習練習、增加有效時間來提高效率。
當然,如果上述四個點你都做到了,卻還沒有看到「回報」,那還有一種可能性:不是不到,時候未到。
換句話說,就是公式裡頭的「總用時」不夠。就像下面這條曲線,說不定你已經處於A點了,稍微再堅持一會,等著你的可能是指數增長呢。
| 課後練習 |
你是否正陷入「努力的陷阱」之中?若是,找到主要原因,並列出解決辦法。
參考文獻/推薦閱讀
[1] 肖璟, &<做個不絕望的聰明人&>, 2015
[2] 肖璟, &<做個不著急的聰明人&>, 2017
[3] 寺主人, &<女神進化論&>, 湖南文藝出版社, 2017
[4] NHK &<日本的窮忙族&>系列紀錄片, 2006
[5] Rick Nauert PhD, &
題圖/ Unsplash
轉載與交流請聯繫/ raphael.xiao@foxmail.com
公眾號/ imjietizhe
很多人答非所問。題主問的不是「為什麼努力卻得不到回報」,而是「為什麼身邊努力卻得不到回報的現象越來越普遍」。
除去天賦、智商、方法、效率等主觀因素,以上答案卻幾乎沒有一個提到客觀因素(只有寺主人的答案間接提到了客觀因素)。
真正的客觀因素——也就是導致這種現象「越來越普遍」的客觀因素——是社會階層的割裂和固化。
我們所處的社會,大致可以分為以下階層:
而中國以及其他後發國家的一個普遍現象就是,社會階層越來越割裂、並且固化。佔有優勢資源的人與其他人之間漸漸形成了一道越來越大的鴻溝。不同階層之間越來越缺乏流動性。
佔有優勢資源的人,憑藉其優勢從而佔有越來越多的優勢資源。就像一線市中心的房價越炒越高,其實只是這幫人之間的一個資金遊戲而已。
而不佔有優勢資源的人,手中的資源越來越稀缺。為了去爭奪這些越來越少的資源,他們只能竭盡全力,但最後得不到的概率卻是極大。
我自己身邊,就有一個最好的例子:
九年前,2007年,我工作才一年,就在上海中環內買了房子。我父母屬於沒錢的准中產,也沒有援助太多。
而現在,我們公司同樣一個入職一年多的小朋友,為了結婚,在雙方父母的資助下,只能買到上海外環外極其遙遠的地方的一個房子,比上海野生動物園還要多出幾站路(野生動物園從我家開車過去要1個小時)。
我和他努力程度不同么?進的是同一家公司。那為什麼他得到的回報僅僅是這個?
再比如題主所說的升學現象。
重點高等學府的名額,首先能享受到的是本地人。然後在自主招生中,又是一批從小就享有優勢教育,甚至能開後門的人佔據了先機。剩下的僅有那些名額,由一大批沒有優勢資源的人去爭搶。
在中國歷史上,科舉考試本來是一種讓貧窮人家階層躍升的手段。在科舉制出現之前,古代選拔官吏的制度是推舉制和九品中正制。這樣的制度下,如果不是名門豪族,不可能有當官的機會。而科舉制極大程度改善之前的用人制度,徹底打破血緣世襲關係和世族的壟斷;「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部分社會中下層有能力的讀書人進入社會上層。
然而在現代中國社會,不同階層能接受到的教育是不同的。這造成了越是優勢資源佔有者,接受的教育越高級,後代智商和能力越高;越是沒有優勢資源者,就越是只能接受低等教育,後代智商和能力越低。
於是最後反映在統計學以及感性認識上,我們就會看到——「努力卻得不到回報」的現象越來越普遍。
階層固化是當今中國面對的最嚴峻問題之一,和貧富兩極分化是大致同一類問題。
在評論區有人認為,35年前更普遍,因為」我們的農民父輩、爺輩們一天下地幹活13個小說,他們不努力?紅色背景隨便打個招呼就可以做個公務員出人頭地。相對輕鬆的工廠職位卻是世襲制。這樣的現象說明努力無效論在那時候更適用「。我對此略有不同看法:
1)首先,35年前的基尼係數是遠比現在要低的。當時大致在0.2-0.3區間,而現在早就接近0.5. 基尼係數較低,反映了大眾的財富和收入大致處於平均的水平。這就說明,一個人只要付出一般的努力,就能取得和他人差不多財富和收入。儘管當時全民皆窮,但至少人不會在攀比中迷失自己。人的嫉妒心是非常要命的。
2)根據世界各國的發展情況來看, 一個國家進入中等收入後社會各階層之間流動性容易降低。而」流動性「則是對於」努力帶來回報」的最好詮釋。為什麼流動性會降低?因為經濟增長帶來利益階層的崛起,而由於公平競爭的市場規則在一個後發國家並不完善,利益階層就會利用種種手段來固化分配模式;而政府在各階層之間博弈的過程中也無法做到公平公正,社會對於動態的機會公平沒有文化共識,從而導致社會整體流動性降低。
3)中國在改革開放前二十年,社會流動性是比較高的。有人說改革開放前十年,發財靠膽子;第二個十年開始,發財靠路子,社會流動性開始降低,再過十年,發財靠老子,那就是社會流動性最低了。根據斯坦福教授Khor和Pencavel在2010年的一項研究,1998年後,中國社會流動性在降低,所以才出現所謂的官二代、富二代,官三代、富三代。現在這精英階層裡面還分層,比如紅二代看不起官二代,官二代看不起富二代。這種情況是非常危險的信號,所以像「我爸是李剛」這種事情就變成一個非常嚴重的社會事件。
4)高考制度跟科舉制度起的是類似的作用,但現在教育的水平和質量越來越取決於出生和出生地:某學者2006年的一項研究指出,1990年中國城鎮和農村適齡人口高等教育入學率分別是2.6%和0.9%,前者約是後者的三倍,而2003年分別為26.5%和2.7%,二者差距擴大到了近十倍。重點高校中農村學生的比例呈現下降趨勢,清華大學2000年農村學生的比例為17.6%,比1990年減少4.1個百分點,北京大學1999年農村學生比例為16.3%,比1991年減少2.5個百分點。這說明,「鳳凰男」這種典型的「努力帶來回報」的現象,以後將越來越少。
5)一定程度上,低流動性跟中等收入陷阱是相關的:秘魯的代際受教育相關係數高達0.66,智利高達0.6,巴西高達0.59。很多發達國家(美國除外,達到0.46)都是相對比較低的,這個代際相關係數低就是流動性比較高。中國的代際相關係數沒有權威統計,但大家從平時生活中應該能感受到這個係數並不低。
(代際相關係數等於1,意味著上一代人的收入完全決定了下一代人的收入,這樣的社會是一個非常固化的社會;相關性等於0,意味著無論上一代人的收入如何,下一代人的收入都是隨機分布的,兩代人的收入之間沒有相關關係,這樣的社會就是具有高度流動性的社會;如果相關性等於-1,意味著如果你的父母是社會中的最高收入者,那麼你將是社會的最底層,這就是革命。正常情況下是不會爆發革命的,因此社會流動性的相關係數通常是在0-1之間波動。兩代人的收入之間總會存在一定的相關性,但你的收入又不是完全由父母的收入完全決定。)
階層固化會帶來非常多的惡果,其中之一就是題主所說的「努力卻得不到回報」的現象越來越普遍。換句話說,階層固化禁錮社會進步的活力。沒有人願意貧窮,但經過努力依然擺脫不了貧窮,才是不正常而令人悲哀的。相對於富二代來說,窮二代是指沒能致富的工人或農民的子女,他們如今依然無從改變貧窮的命運。他們中的很多人都曾為自己的人生理想而辛勤打拚,卻始終無從到達理想的彼岸。
經濟學家王小魯曾提出:中國的「新底層社會」正在形成並走向剛化。所謂「新底層社會」,包括失地農民、被拆遷的城市居民以及不能充分就業的大學生群體,還有因為高房價墜落的「城市中產」、未被利益集團吸納的知識分子,加上傳統意義上的農民、農民工、下崗失業工人,組成龐大而複雜的底層社會,並且正逐漸走向剛化。很顯然,所謂的新底層社會,其實就是無數草根,新底層社會的形成,意味著貧富在代際傳遞,社會階層走向固化。
階層固化的社會沒有贏家。階層固化與權力世襲的社會沒有贏家,社會也必將付出慘痛的代價。現在,「無權勢、無背景、無關係」的80後、90後年輕人一步入社會,面對的就是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憑藉個人的努力來改變自己社會經濟地位的難度加大,不少人成為漂蕩在城市的「蟻族」或「底層知識青年」。在階層固化與權力世襲的社會,精英階層也是輸家。階層對立使社會缺乏理性、客觀、公正、寬容的環境,精英階層被預設為「壞人」與「惡人」,被貼上各種標籤。
以一圖結尾。
因為大環境變了,不再是過去遍地黃金,遍地機會的時代了。
過去的時候,大環境是計劃經濟,所有物資用品都是國家統籌管理配置,但計劃經濟肯定滿足不了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需求,以及本身形成的特權階級對人民利益的危害。為了釋放生產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升國民競爭力,於是改革開放了,開始慢慢過渡到市場經濟了。
這個時候,很多行業處於很稚嫩的階段,社會上很多物資匱乏,交通不便所帶來的信息差都能讓人掙一筆錢,於是很多敢於走出家鄉的人,敢於闖蕩的人都找到了商機,或者說商機實在太好找了,外面火熱的家鄉沒有,你把它販到家鄉就能發財了。
那個時候,大學生也沒有這麼多,高等教育的普及,也使得大學不再是精英教育,反倒成了流水化的工業製造品,批量製造高文憑高學歷。
在國家高速發展的初期,對於人才可謂是求賢若渴,那些稀缺的大學生自然是各個單位搶手的香餑餑。
一個福利好的央企單位,90年代招人,專科生都是來者不拒,20世紀初的時候,可能門檻就提到了普通大學生,05年以後可能就是一本大學生,10年以後是重點大學畢業生,15年的時候就是名校碩士生或者海龜優先了。
不僅僅是我們手裡的錢通貨膨脹了,大學生的價值也在通貨膨脹啊!
而且每一個新興的行業,短時間的高利潤會吸引更多的玩家進入,隨之就是利潤率降低,大家的收益回歸社會投資收益的均值狀態,甚至快速飽和到低於平均值,然後就有人退出了,收益又很快回歸均值。
現在你看看那個行業不是人才飽和了,那個行業的龍頭老大不是在垂直領域深耕了十幾二十年,你說你現在想去跟這些老牌的大佬們扳手腕,能成功麽?
在人家熟悉的領域恐怕你是扳不倒人家的吧,只能從另一個維度打擊到他,比如BAT革了四大門戶的命,新媒體革了傳統電視台紙媒的命。
但是大佬們也不傻啊,雖然有大佬說能力之外的資本為0。
但現實就是大佬們用資本生生的把你給懟死啊!
你想想看,BAT這些年收購了多少家互聯網公司,好些年前還能見到QQ和360死磕的場面,現在呢?
人家也不跟你逼逼,你有上來的苗頭,我就立刻資本跟進,反正大家就是燒錢嘛,看誰能撐到最後。滴滴跟uber 懟,美團跟大眾點評懟,趕集和58懟,優酷和土豆懟,懟著懟著,你一拍大腿,唉呀媽呀,咋兩家公司都成一家人了啊!
現在阿里系和騰訊系更加直接,就是把你收購,所以很多小公司創業的人想法也很簡單,不跟市場死磕,就跟你們家的投資部死磕,看你最後沉不沉的住氣,花錢來買我!
再更現實的說,你再怎麼努力打拚,也買不起北上廣的一套房啊!
為毛啊?
人家買房靠的是資本,不是才華,才華可以靠努力慢慢打磨的出,但是你才華再出眾,在資本面前也是渣啊,瞬間就被他碾壓。
人家有500萬的資本,15年買了北京五環的一套房子,現在瞬間漲到了1000萬。
你才華出眾,智商感人,名校畢業,單位霸氣,畢業前手握大把500強公司的offer,畢業典禮的晚會上躊躇滿志,酒一喝,臉一紅,就拿著本地四合院長大的小麗的手,志得意滿的說。
「小麗,真羨慕你,能找到這樣優秀的男朋友,一畢業就能拿到年薪30萬,到哪兒找去啊!」
小麗一聽,害羞的垂下了頭,像一個渴望溫暖的鵪鶉,你嘿嘿一笑,一把把小麗摟在了懷裡,耳鬢廝磨,吳儂軟語,說著說著就挪到了酒席的一個角落裡,抱頭啃在了一起。。。
哪知房市風雲突變,小麗家的房子瞬間漲到飛起,500萬的房子一下漲到了1000多萬,好嘛好嘛。
當初在你面前害羞靦腆不敢直視你萬丈光芒的小麗一下就變成了你說著蹩腳的麗薩桑,胸脯一挺,眉毛挑著飛起,一說話就是哪個基金經理找我買他家的基金,哪個私募找我投他家的產品,就是這麼自信。
你30萬的年薪湊幾年才能湊到一套房子的首付啊,看著小麗披著裘皮,端著高腳杯,一扭一扭的身影,你瞬間感受到了現實最大的惡意。
資本就像滾雪球,你站在山頂,一腳蹬下去,它就是越變越大,你都不用操心,努力就像爬雪山,你看著裝備優良,然而越到上面越難,越往上爬越艱險,一不小心自己就掛了。
不信,去北上廣看看,那些高檔寫字樓的燈到幾點才關,那些加班加到猝死的人是不是越來越多,越來越令人寒心。
關鍵是你在努力的時候,不僅僅要克服爬雪山本身的風險和艱難,還會有人給你設置陷阱,給你挖坑,千萬百計的阻止你爬上去,因為你爬上去了,不就威脅到了他們的地位了。
所以資本本身就是佔了一座高山,你在人家的高山上爬,上去了不就要分他們的利益了,自然要千萬百計的阻止你。
互聯網之所以發展這麼蓬勃,這麼多人能夠找到風口商機,就是因為擁有雄厚資本的大佬們沒有把所有的高山給佔據,那些無人發現的高山總有一些幸運兒能夠發現找到,然後爬上去,佔山為王。
已經被佔了的山,你能奪去麽?別多想了,就像現在社交領域,你能搞得過QQ微信么?不能,只能是騰訊自己革自己的命,自己創造更好的產品去迭代。
身邊努力得不到回報的現象越來越普遍正是因為資本在不斷的擴張,不斷的將觸手伸向新興領域,而你一個沒有資本空有才華的人,只能夠選擇依附他,而不是打敗他,因為你個人的努力實在太孱弱了,太經不起現實的折騰了,一套房子就能把你所有的夢想給堵死,一套房子就能讓你的三觀重塑。
但是我們又不得不努力,因為如果不努力,那就意味著我們沒有價值,沒有價值就意味著我們容易被淘汰,淪為社會的底層。畢竟站在山頭的人排斥的是威脅他們地位的人,但同時也希望有一些能幹的人守在山腰上,幫他們把門。
在我們還不足夠強大的時候,先努力爭取那些進入山頭的入場券吧,這才是穩妥有效的方式,飯要一口一口吃,不然就得撐死啊!
感謝閱讀!
安利一下,微信公眾號『牛頓師兄』上有整理好的系統營銷、產品、心理、運營、新媒體全套資料下載,回復「學習資料」即可領取。
首先請記住一個殘酷的現實,「努力」和「回報」是沒有必然關係的,至少從一開始沒有什麼關係。
那麼,如何才能取得回報呢?
1、位置:回報的宏觀影響因素
狹義的「回報」,我們姑且假設為「錢」和「地位」(或曰社會認可)。至此,你可以把社會看成是一個很大的「機器」,而每個個體都是維持機器運轉的一顆「螺絲釘」。每個人都可以在這個系統里去鏈接很多東西。
對於很多「不成功」的人來說,很有可能的一個因素是,他壓根不知道那個「位置」在哪裡,更不要說以什麼樣的路徑可以到達那個位置,以及到達那個位置需要什麼能力。
比如說一個身處18線城市的洗碗工,他也許並沒有機會知道如何才能成為一個商業領袖、成為商業領袖意味著什麼,那麼,他成為一個商業領袖的概率本來就很小,或者說基本不可能。因此,他即使每天洗碗洗的再辛苦,也沒有什麼機會能向上發展,因為他所身處的位置就是洗碗工,在這個「劣勢」的位置上,即使拼盡全力成為一個勤勞而嫻熟的洗碗工,又能怎樣呢?
你一開始就沒得到開啟新人生的關鍵信息,機會也就從一開始就不可能眷顧你。
因此,取得「回報」(世俗的成功)的第一步是找到位置。並不是「越努力回報越高」,更重要的是你處於什麼樣的位置,成為什麼樣的人,那是決定很多東西的根本因素。
2、信息:找到「位置」的觸發鍵
如上所述,每個人需要首先到達一個位置,並且參與那個位置當中的競爭,這個很重要;
具體的途徑是找到足夠多的信息和鏈接。
大學為什麼重要?因為大學是一個人人生中第一個正式的、系統的,接受很多信息的地方。至少對於相對封閉和貧困地區的年輕人來說,如果不進入大學,他也就不知道原來世界上有那樣成功的人,而「好大學」的價值尤在於此。
即使每年不近人情的高考衝刺語錄和「讀書無用」的社會輿論,讓大眾對「讀書改變命運」的說法產生懷疑;但是上不上大學,以及「好大學」和「差大學」之間的差距是尤其不同的。大概率的現實是,到了好大學擁有目標的可能性是成倍遞增的。
比如金融專業,設想你的學長有諸如「四大」、大型的諮詢公司或者其他專業相關的更好的職業去向,這無疑就是靠譜的路線指引,這個方向有很大比率是正確的。
教育如此重要,但是還是有人不遺餘力的宣揚「教育無用論」,為什麼?很可能因為那些抨擊者本身不是教育紅利的受益者,他們或是得不到很好的教育,或是只能上一般的學校,上一個不好的大學有什麼用?極端情況下工作都找不到。但是對於一個受過好教育的家庭,教育就顯得重要,因為那是基礎。
至少就我們身處的創業領域來說,現在這個憑藉高認知才能殺出重圍的時代,如果你沒有亮眼的學歷背書,又缺乏行業頂尖公司的相關經驗,搏出位的概率是非常有限的,而且未來會越來越難。
比較悲觀的論斷是,社會愈發穩固已經變成某種趨勢。事實上,社會越穩固就越是麻煩。穩固意味著有些信息和「坑」都是知道的,假設每個人的天資都差不多,當然是半路上誰的資源雄厚,誰在教育上的投入更多誰離那個位置更近,那個贏在起跑線的人就更有概率做到那個位置。
舉個例子,現在的好大學中,從農村上來的孩子的比例比十幾二十年前已經低了很多。越往前越能出「寒門子弟」念好學校,但是現在反觀高等學府,真正貧困家庭出來的孩子已經太少,原因就是,即使出身一樣,但在後面的教育中,一個農村出來的人和城市的人,誰更清楚應該接受什麼教育?誰又更掏得起錢呢?
最後無可避免的就變成了一場軍備競賽,而結果是「底層」失去了競爭的資格。裡面當然有一定比例的幸運兒,但是這個概率一定會下降,這是客觀必然。
除此之外,你還需要承認——這個社會是割裂的,即使你去了好的大學,你也有可能不能成為一個政界或商界的頂級明星。因為他們是什麼樣的人,你是不知道的,事實上你也沒有機會知道。
現在社會想成為馬雲還有可能嗎?有,但是那個時代終究還是過去了。不得不說很多機會在大變革的年代才有,當時大家都不知道怎麼變成馬雲,但是有一些人還是找到了節奏、通過摸索上去了,不得不說裡面有「運氣」或者「命」的存在。但是如今大家都知道了,所以成就的難度就高了。
而政治則是更加特殊的領域。在很多國家,越來越多的大政治家是有傳襲的,這也很正常。
所以,「努力」到底能做什麼?
不可否認人的「主觀能動性」確實能起到的作用是有的,但是真的不及人們想像中的那麼大。人達到了一個位置,再向上突破,其實就不容易了。真正的「努力」在於先知道那個位置是什麼,然後知曉身在那個位置上所需要的能力,並且「用力」使得自己去具備那個位置上所需要的能力。
畢竟科技在進步,總有一個變革的縫隙可以顛覆目前的系統,屆時,變革的力量會給所有密切跟進的成員,一個平等的競爭機會。
孩子,我是一名一線老師,初高中都教過,就目前的考試來說,真的很少有努力了不出成績的情況。
你說有女生看起來很努力但也成績平平。其實原因就是,她們只是看起來很努力。
有的人嗷嗷大聲背課文,一節課也沒背過一首詩,他是怎麼做到的?他背書的時候腦子在神遊。。
另外,學習不是拼時間就能行的,心思要專註,不要死學,要多研究,會好起來的
我覺得問題出在「努力的多樣性」與「回報衡量的單一性」上。
農民努力種麥子,他回報了麥子,但是麥子賣成錢,他一年的努力可能抵不上一個人一天的工資。
一個大學教授,天賦異稟,努力科研,做出了很多好的成果,但是他的工資可能相比較曾經的同學,也低的可憐。
在生活中,我們可以很容易的發現對一個人的衡量標準少的可憐,看成績,看學位,看收入... ...
多樣性的社會,多樣性的個人,卻只有著很少的幾個衡量成功標準。
努力必然有回報,這個概念正確的是建立在:
我通過努力,改變了自己的原有狀態,就我個人而言,有了提升。
而不是
我努力之後,與別人比較,還是沒有別人優秀。
我們內心是有兩套評價系統的,一個是【自我評價】,一個是【識別外界評價】。
自我評價的等級是高於外界評價的,外界評價的內容是自我評價的參考資料,外界評價占自我評價的比例越高,這個人親社會行為越高。
社會是一個團體概念,團體為了使得問題簡化,會將原本的問題簡化,貼上標籤。
所以會出現下面之中矛盾:
從個人角度,付出都是有回報的,當中可能存在瓶頸期,但是也是不斷積累,只是回報變慢。
但是一社會角度。成功是有一個固定的點的,只有超越這個點才能算得上有回報,無法超越是感受不到回報的,例如:60分萬歲,多一分浪費。
61分當中,那個1分其實就是回報,但是在社會意義上沒有價值。
59分當中,這59分都是回報,但是過不了60分,這59分沒有任何意義。
如果你認為你的努力就是為了自己,不在乎外界,那麼只要想通這個,你就不會有矛盾。
但是如果你在乎外界的看法,那你就必須睜開眼睛去了解這個世界,了解這個世界的規則,我這個不懂經濟學的人也起碼知道一個簡單的道理:
體力勞動單位時間價值量小於腦力勞動,供求決定(此處應該是影響,但是為了突出我很懂的氣勢,故使用決定)價格。
一個年輕人需要社會地位滿足自己,所以他鑽研很多人際關係學,他過得有點累,但是也有自己的成就,最終他獲得了自己的位置,他也很快樂。
他們的努力都有回報了,但是你非要用一個標準來衡量他們,你很容易發現衡量標準變了,結果也變了。
如果用錢來衡量二者,教授是失敗者,如果用學術地位衡量,那麼年輕人輸了,所以這種衡量標準壓根沒多大意義。
年輕人,真實的世界一直如此。
只是你父母把你保護的太好,你在學校不知道罷了。
在人生中,除了上學和遊戲。
大多數情況下,努力就一定有回報是不存在的。
創造價值才能夠跟人交換,從而得到回報。
跟努力並沒有直接關係。
這就是健身在知乎受到追捧的原因。
和學習控制起床時間一樣,減肥類似於數學定律,控制輸入值幾乎必然得到預期結果。與世上的其它事件相比,它們用可靠性體現了這個混沌世界裡難得的善意。
題主說,發現苦苦努力卻得不到回報的現象越來越普遍,對於這個現象我們來提供這樣一種思路: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可能過於倡導「堅毅」這件事了,這導致了很多人都在「過度堅持」,而現實中,有時,我們的努力就是會不起作用,或者當下的條件和資源無法讓你獲得成功。對於「是否努力」這件事,我們應該知道什麼時候需要重新評估,選擇退出和放棄,而不是盲目地向前。(Gate Lucas,2015)
所以我們如何評估一件事情值不值得我們去努力?在什麼時候我們要堅持努力,什麼時候要學會放棄才能有所回報呢?
「過度堅持」到底是怎麼一回事?什麼樣的堅持是有害的?
「堅持」毫無疑問是個優秀的品質。很多時候,我們都認為我們的失敗和我們無法堅持有關,比如沒能成功減肥、沒有學好一門語言等等。但我們可能不知道,堅持有時也會給我們帶來危害。
南加州大學心理學教授Gate Lucas通過實驗證明,堅持的確可能帶來負面影響:那些執著於手頭的任務,冒著影響到整體表現、收入的風險也要堅持下去的人,可能會因為過於雄心勃勃而事倍功半。
對於那些不計成本和後果,一味堅信自己會戰勝失敗的行為,Gate Lucas 稱之為「昂貴的堅持」(costly perseverance),這樣的堅持降低了效率,增加了負擔。有時候,人們陶醉在這種「永不放棄」的信念里,誤以為付出得越多,得到的也就越多,最後變成了自我欺騙,在頭腦中製造出自己並不平凡,或一定能夠實現夢想(事業成功或贏得愛人等)的幻象來。
當我們對堅持深信不疑時,就會從腦海中搜尋各種各樣對它有利的證據,這時,我們會陷入確認偏見(confirmation bias)。確認偏見是指個體傾向於有選擇性地回憶和搜集細節,來證明自己的信念或猜測,忽略與自己想法相悖的信息(典型的例子如星座)。它不是一種故意的自我欺騙,但仍然是在自我欺騙。
什麼樣的人不懂得放棄的重要性?
一系列心理學研究分析了與堅毅相關的性格要素,發現以下這些人更愛堅持,無法忍受半途而廢。他們從堅持中獲益,但也有誤用堅持、把自己困住的風險:
1. 責任心強的人以及神經質性格明顯的人
Duckworth研究了大五人格與堅毅的對照性,發現責任心與堅毅的性格相關性最強,其次是神經質,也就是說,有責任心、自律性強的人,及比較焦慮、衝動、壓抑、脆弱的人都更容易堅持。而隨和、外向、開放這三種人格特質則與堅持的品質關係不大。所以當別人誇你總是能夠堅持的時候,不要以為一定是誇你,可能是表示神經質水平比較高。
2. 教育水平更高的人
在同年齡段的比較中,那些更愛堅持的人有著比其他人更高的學歷。其中,本科以上(不包括)教育背景的人是堅持程度最高的,他們也有著相對更少的工作變動。而重點大學本科的人的堅持程度也要顯著地高於更低學歷(普通學院、高中和初中)的人。
3. 非常優秀,但不是最頂尖的人
Duckworth針對賓夕法尼亞大學139名優秀的大學生進行了跟蹤研究,這些學生的SAT平均成績是1415分(滿分為1600),處在所有考生中前4%的水平。她發現,這個群體的堅持程度比其他學生更高,且堅持程度與GPA基本成正比,即從整體上來說,越懂得堅持的人,學業成績越優秀。只有一個例外:那些極少數的最頂尖學生的堅持程度並不如次好的學生。對此,她認為原因在於,頂尖學生的智商過高,以至於不用太努力就能考第一;而次優秀的學生則會加倍努力去追趕他們(這才是智商碾壓,感受到了世界的惡意有木有orz)。
4. 上一代的壓力水平也比較高的人
瑞士學者通過對動物的行為研究延伸到對人的研究,發現緊張的父母會造就緊張的孩子:如果上一代的壓力水平比較高,那麼下一代也會壓力水平高,從而會在今後的人生中更具有毅力和韌性(resilience)。並且,通過腦部和基因研究,他們傾向於認為基因的影響超過環境影響。
但環境的影響也很重要,那些在早年的家庭環境里承受著較多的壓力,特別是遭受過創傷事件的人,在未來面對困難時也表現出了更多的堅持,堅持的習慣給他們帶來了一定的積極影響,但同時也提高了邊緣型人格障礙和抑鬱症的發病率。
5. 更以自己為豪的人,而不是自我控制程度更高的人
美國東北大學的研究表明,那些更以自己為豪(pride)的人會更容易堅持下去,即便是在面對他們非常反感的任務時。而與我們想像中不同,自我控制程度則對堅持程度沒有太大的影響,只有在與在意自己的成就同時存在時,才與堅持程度形成正相關。除此之外,自我滿足感和自我評價水平(自尊)也與堅持程度的關係不大。
那麼,我們如何評估一件事情值不值得我們去努力?
你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面,評估你目前的堅持是否是有益的:
? 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後,你是否能看到有好的結果的可能?
? 你在努力地解決這個問題,但成敗與否的影響因素取決於他人?
? 是否因為你堅持的這件事,已經讓你對自己的感覺和評價變差了?
? 為了這件事,你是否已經忽略了生活的其他方面?
如果客觀評估和內心的直覺都在告訴你,這件事不值得你再這樣堅持下去,那麼你可能是誤用了你的堅持和韌性,往往這種時刻,即便你苦苦努力,也得不到想要的回報。
既然堅持是兩面的,我們應該如何運用好堅持的品質,避免誤用呢?
Gate Lucas說,堅持本身並不是目的,而是達成目的的手段。真正的堅持是聚集你全部的力量和注意力,抓住你所真正喜愛的、力所能及的事情,放棄那些在你掌控範圍之外的事情。它不是一種被動的對自己的要求,更不是一種習慣和執著。它應該是一種主動的選擇,你能夠把握節奏,決定什麼時候開始,什麼時候退出。因此,在決定堅持之前,你需要確定自己所堅持的是什麼,評估這個目標值得自己付出多大的努力。
在逆境下的堅持是一種可貴的意志品質。但在現實生活中,有些逆境是無法逾越的,有些任務是不值得你去完成的,無論你多麼堅持,可能都是徒勞。可惜的是,我們的家庭和學校教育一直都在獎勵堅持,懲罰放棄,沒有人教我們如何在合適的時間,用合適的方式放手。而偏偏只有那些懂得如何放手的人才能過得好這一生。
放棄並不意味著失敗。人生就像一場持久的考試,如果你耗費了大量的精力,和根本不會聽你說話的人說話,上著你沒必要上的課,做著永遠不能發揮自己能力的工作時,我們都需要跳過那些難題,來讓自己在有限的時間裡回答更多的題目。而像一切品質一樣,放棄也需要把握時機。有些人會太快地逃走,看了困難一眼就決定放棄;有些人放棄得太晚,覺得再堅持一會,事情總會發生轉機。還有一些人,他們永遠不明白什麼是放棄,因為不願意被叫做quitter,而永遠待在壞的境況里。
我們應該運用堅持來幫助自己,而不是傷害自己。在每一次你感到堅持努力了太久的時候,不妨停下來問問自己:我為什麼要這樣?我在堅持努力的究竟是什麼?然後,你可能就會自己給出答案。
以上。
原文發表於 你為什麼學不會放手?|過度堅持可能給你帶來的危害
了解更多與心理相關的知識、研究、話題互動、人物訪談等等,歡迎關注KnowYourself - 知乎
宇宙中最酷的心理學社區,人人都能看懂,但只有一部分人才會喜歡。
因為方法錯了,而你的老師,教練,長輩們也不懂。但你同學可能有高手指點。
我高中時期,也算是在一個省重點高中,結果我們英語老師就是個坑,自己都沒法和留學旅遊來西安的外國友人正常交流。還給我們教英語。具體方法是讓我們學語法!!!
結果就是我高中三年用學數學的方法學英語,可想而知,最終沒能去清華。
ˉ\_(ツ)_/ˉ,畢竟本人不是歐陽鋒呀!
最後還是大學期間,一個叔讓我背單詞,辭彙量上去了,英語閱讀能力大大提高。可是聽力寫作能力就一般了(工科生學英語就是背單詞)。
後來,打羽毛球,游泳,自己網上找教程,發現真正能稱職的好老師沒幾個,可以說罕見。
最終,明白了一個事,如果一個人給你傳授經驗,而你就是不懂,基本說明了那個人根本沒啥水平。
建議:不論你從事哪個學科,先去了解這個領域內最牛的人(給入門者)寫的書。
學物理的話,你會發現諾貝爾獎得主寫的費曼物理學講義比國內的物理學教程好懂的多!!!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