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的下一波紅利在哪裡?

七八年前開始做淘寶店,堅持下來估計能賺不少錢。09年開始開發app,各種小應用也斬獲無數用戶。10年開始,如果是運營而不是玩微博,估計早就成網紅。12年開始做公眾號,四處轉帖也能成大號。12年開始玩知乎,發幾個高贊答案就能成大V。如果趕上紅利期,往往能事半功倍,等大家都開始扎堆時,做什麼都挺困難,除非比別人牛逼一大截。那麼,下一波紅利在哪裡?虛擬現實?


如果你覺得人口紅利沒有了,那最大的紅利只有老齡化(不代表前提對,只是假設對),現在上海、杭州等等地方都已經開始有養老豪宅了。養老產業會帶來很多創業機會,比如——

1、電動代步車
2、急救設施
3、相應的家居設計
4、安全監控
5、遠程醫療
6、家用診斷設備
7、老齡社團或旅行
8、社區看護、清潔、送餐等O2O
……

我們國家的養老產業還十分傳統,大多是養老機構、養老基金、醫院等參與,這是個尚未發展的產業。從點到面可以改善的方面很多,按類別劃分——

1、智能設備。
除了輪椅、柺杖等,提醒並記錄用藥的智能藥盒、能爬樓梯的代步車、智能生理測量計等。

2、物聯網
視頻監控(如防盜、防跌倒)、一氧化碳警報等等。

3、大數據
將照顧紀錄數字化,讓照顧者可隨時隨地監測、記錄。照顧機構還可以彙集老人的需求,並自動匹配服務人員。加上老人生理、心理狀態的持續記錄,可以讓照顧過程更細緻和個人化。而且如果有雲端資料庫的話,還可以對照同樣性別與年齡層的老人的數據趨勢,發現異常時立即提醒家人或照顧者,起到預防作用。

但養老產業和面向普通用戶的互聯網領域不同,不完全是產品的事,還涉及到服務模式上的創新,思考如何讓軟硬體與服務搭配,更貼近受照顧者與家屬的需求。


以上還只是發掘出產業潛力的一半,大部分產品都是從照顧者,而非被照顧者的角度去挖掘需求。這往往是思考的瓶頸和誤區,因為作為照顧者,我們希望他們安全,卻忘了對於我們自己常常希望更多的是自主和自由。只有把自己視為長者,去思考如何為身為長者的自己營造充實快樂的生活,才能找到更多的新機會。

下面則開始跑題。

因為社會變化快加上互聯網的顛覆特點,很多人把握住時機而迅速提升,不免讓很多人也羨慕不已。但老話不會錯,機會留給有實力的人,這就像你走到公交車站去搭車,多數情況是到站以後等上片刻才會來車;幸運的情況是,到站車就來,這需要運氣;還有一種情況是快到站的時候車來了,你跑步追上,或者根本追不上而放棄。

這個比喻說的是最粗淺的道理:繼續實力等待機會是最基本的贏家法則。大部分人都是鍛煉內功,伺機而動;少數幸運兒則是實力一到,機會就來;或者實力本來未到,但是加把勁,及時趕上;如果實力相距甚遠,通常是沒機會的。

如果想儘早上車,那麼在前往車站的途中就必須自始至終全速前進,而不是眼看車還沒到就慢慢散步,或者總想蒙一條到站就出發的線路。若是實力豐沛、蓄勢待發,機會卻遲遲未到,也不要輕易失去耐性。有的人耐心只能持續3個月,他就只有3個月能歷練成的能力;有的人可以耐心熬上5年,就有5年才能歷練成的能力。當你準備就緒,對事物擁有了通透的了解,才不會在未來的判斷上產生盲點,早班車才會真正屬於你。


前段時間看電影版《小王子》,看到商人的星球那一段時,忽然覺得明白了一點什麼。

小時候聽到這段時,並不理解那個商人為什麼堅信通過數星星就可以佔有星星。現在自己作為成年人,看過很多商業現象並身處其中後,不得不佩服作者對商業理解的精道 —— 成功的商人,就是比別人更懂得搶先把有價值的東西算到自己的賬本上。

商業的本質與必然趨勢

商業的本質是在市場交換中逐利,而市場交換的基礎是物權和人們的需求。互聯網時代與工業時代相比,商業上變化的根本動因就是物權分配方式的變化和人們需求的變化。KK在新書《必然》中提到,隨著科技的進步,人類可以製造的物品越來越多,每個個體都開始擁有越來越多的消費不完的東西,一切都開始顯得過剩。

與20年前相比,今天的我們有了更多的食物(麥當勞、原麥山丘)、衣服(優衣庫)、電器(Sony、松下、西門子)、傢具(宜家)、房子(萬達)……工業發展和消費主義帶來了物質生活的過剩,人們需求已經開始慢慢從物質向著精神轉變:社交(FB、twitter、微博、微信)、旅行(airbnb)、讀書(amazon、噹噹)、電影(imdb、youtube、優酷、樂視)、音樂(itunes)、文化(豆瓣)、知識(知乎)、藝術(守望者)……

當下,人類的生活方式已經顯現出了一種不可逆的、必然的趨勢:知識逐步地共享化(開源),產品逐步地擬人化(服務),所有權逐步地臨時化(租賃、分期付款),信息傳播趨向實時化(互聯網)。

在這個必然的過程中,商業基於物權的本質並沒有變,就像《小王子》中的那位商人一樣,每個互聯網企業都拚命地搶在別人前面 把他們認為未來有價值的事物記錄在自己的賬本上(物權的提前搶佔)。

但是與此同時,人們的需求正在發生激烈的變化,在工業時代,由於資源和製造能力的相對匱乏,我們的需求是整齊劃一的——專家、品牌和獨佔技術構成了工業時代消費文化的中心式架構,這種架構既帶來了飛速的發展也壓抑了人性的自由。而在未來的互聯網時代,伴隨著生產製造能力的絕對過剩,人們的需求將更多地反應自我價值和個性主張,未來將是「去中心化」的,人性將被再一次解放。

隨之而來的變化就是商業社會滿足人們需求的組織方式,她現階段的表現就是從工業時代的物權獨佔社會(專利獨佔、物資獨佔、經營權獨佔)轉向物權共享社會:各種資源的充分共享(開源)、基於信息的精細協作(眾籌、租賃)和人與人的實時交互(移動化、可穿戴設備、直播)……就像工業社會替換農業社會時代的必然進程那樣,這些信息時代的全新的(也更像原始人的)社會關係正在代替人類過去數百年來社會關係的主要形態。KK甚至大膽地預言,未來我們每個人實際擁有東西的數量將會越來越少,而能夠享受到的物質和服務反而會將會越來越多。


過去20年網路紅利的實質

過去的20年里,雖然我們一直在提所謂的「互聯網革命」,但事實上她才只是像個嬰兒一樣蹣跚地學會走路而已。即便如此,我們也已經可以觀察到網路商業紅利發展的一些端倪——她更偏愛出現在那些用互聯網的新方式來滿足有效需求的商業領域——她的一邊是後工業時代過剩的物質供給,另一邊是工業時代未被解放的旺盛的人性需求。

這在歐美及全球的互聯網領域有一些典型的例子:

比如整合出版社和其他企業過剩的庫存,來滿足人們在購買圖書和類似商品時對品類豐富度和價格低廉性的看似矛盾的雙重需求(亞馬遜)

比如藉助過剩的網路開發者資源——站長和獨立開發者——來滿足人們對各種個性化信息的查詢、快速獲取知識的渴望(Google);

比如藉助閑置的私家車資源滿足人們對出行工具的個性需求(優步);

比如整合閑置的房屋來滿足旅行者短期住宿需求的企業(AirBNB);

比如藉助設計和研發來整合發展中國家廉價的工業製造能力來滿足人們對科技產品消費需求的公司(蘋果)

……

那些最典型的紅利公司基本上都是通過一種網路化或類網路化的物權整合方式來把那些相對閑置和過剩的資源整合到自己的「賬面」上,再去解決一個在資源獨佔時代難於解決的鮮明需求的企業。

中國的互聯網公司也同樣是這樣的商業思路,雖然由於富足程度與美國和歐洲仍然存在較大差距,她們還要面臨一些額外的問題(例如社會信用),但是整體的大方向是一致的。比如:

通過整合中國大量閑置過剩的工業、農業生產能力來滿足8、90後消費者們個性化的購物需求(阿里巴巴、京東);

通過整合文藝愛好者們過剩的分享能力來豐富或者簡化人們選擇文化藝術消費品的過程(豆瓣);

通過整合相對廉價的網路開發者資源來滿足人們在通訊或娛樂等方面的需要(騰訊)。

正常的市場紅利,幾乎肯定是因為一邊有過剩的供給(供給價格相對低廉)而另一邊有旺盛的需求(願意給出溢價),這本身和是不是使用互聯網技術沒有直接關係。只不過互聯網時代促使需求和供給發生了變革,所以才催生了互聯網時代的這種新商業趨勢。

未來的網路紅利

前文提供了一個思考這個問題的角度和框架,這個思考框架主要是在討論一種商業上的「勢差」,或許和雷軍談的「風口」是在談類似的事情,只是我把我的思考盡量說的直白一些。在設想具體的紅利領域之前,我們可以在這樣的思考框架下試著分析一下各位答主們提到過的行業

1、金融
年輕的一代人在新穎的理財方式方面的確存在著旺盛的需求,但是金融產業的供給方——可獲得穩妥回報的投資項目——似乎依然是稀缺資源而不是過剩資源,通過互聯網的整合似乎並不能直接促使大規模的投資獲得更具效益的回報。宜信的成功似乎更多地是因其專註於小額個人信貸,找到了農民、學生、白領(感謝rang stark指正)這樣具有較穩定還貸意願和能力的放貸對象,但追隨者們複製這一能力的機會似乎不大。

2、醫療(養老)
老齡化的確是未來嚴峻的社會問題,但是這個行業目前的有效需求似乎並沒有被成功地挖掘。在中國現在的環境下,看病和治病本身似乎在道德上已經不允許繼續去強調利潤了,而養老院並不存在過剩的供給,同時老人們似乎也並不喜歡去養老院,畢竟民間的道德基礎還是養兒防老。我認為老人們現在表現出的最旺盛的需求是被關愛、受到尊重和用晚年時間實現一些人生夢想,無論是晨練、歌詠還是廣場舞,這裡都存在著巨大的商機,但它們並不像AirBNB的民宿業務或者優步的打車業務那樣容易被整合。

3、教育
我從事過大約8年的培訓行業,教育問題的確是中國社會的一個巨大的問題,而且未來的20年都會持續存在商業上的旺盛需求。但中國教育市場追逐紅利的發展瓶頸是:我們本身並不具備足夠優秀和豐富的教育供給資源。我們很多大學裡的老師,在學校都無法觸動(或者無心去觸動)學生,所傳授的知識與社會脫節嚴重,校園裡本身並不存在學術上的「過剩」。因此在過去的20年,中國民間機構組織教育資源的方式,一直都是將一些企業界的精英或者那些教學價值被校園低估的老師聘請到機構中去授課,這在未來恐怕也仍然是主要的方式。但是,隨著中國產業競爭的加劇,企業家和優秀人才的工資將持續上漲,這類資源也將變得稀缺,所以供給上仍然不會變得過剩。在這種限制下紅利很難有效地形成。而優質的教育資源在海外一些國家似乎存在著過剩的情況,所以將優質的全球教育資源整合為便利的本國服務可能仍然是未來中國教育互聯網公司的主要方向。

4、大數據
該領域的主要問題是中國的開放數據太「臟」,本身不像美國和歐洲有豐富的開源數據「過剩」地供給,如果仔細查看英國和美國等國家在政府、醫療機構、產業門戶、教育機構和博物館的信息開放方面幾十年來所做的工作成果,你就不難知道為什麼大數據在這些國家被視為顯而易見的新機遇。而在如今的中國,無論是那些功能粗放的政務公開化「成果」還是中小企業艱難的信息化現狀,似乎都表現出全社會還沒有為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做好準備,所以我雖然已經投注了很多精力來研究大數據,但我認為中國的全面大數據化還有相當長的路要走,目前階段只有局部的小紅利而沒有全局的大紅利。

5、各種O2O
滴滴打車的模式已經驗證了,基本上可行,但我認為只是中國地區的紅利並不夠廣闊,存在著投資過熱的問題。各種點餐平台是O2O目前最主要的形式,而國內的創業同胞們似乎太強調模式,而缺乏對產業資源結構的框架式思考。中國的餐館雖然多,但它們生產能力的閑置情況並不是特別大,因為餐飲這種行業本身門檻低所以能生存下來的企業大部分都已經很繁忙,那些具有規模的企業也基本是像麥當勞、肯德基那樣把食品服務行業「工業化、流水線化」才保證供給和需求剛好均衡,所以其中過剩的供給情況並非常態。而需求方面,中國城市白領的收入也還沒有高到對送餐費多出的幾塊錢不在乎的程度,所以兩方面來看這裡的紅利基本上是假象。至於有機蔬菜這樣的細分市場,也同樣存在著類似的結構問題,所以我認為這也是塊只有比較小的細分市場紅利的空間,不存在整體的大紅利。

雖然我對上述領域多持悲觀態度,但我仍舊看好在中國發展互聯網的商業模式,機會還是非常多的,20年後一定會有非常多的新模式互聯網公司。

下面,我隨便舉一些例子來展望一下:

私人專業安保

政府已經開始了大刀闊斧的裁軍,那麼顯然未來會出現一批「過剩的」受過軍事訓練的專門人才,那麼需求這一邊呢?富裕起來的中產階級和一些有安防需求的企業對專業化的安全保衛沒有旺盛的需求嗎?向客戶闡述一些新聞里最近出現的富豪綁票案件,恐怕就能觸動不少人去聘請專業保鏢了。藉助互聯網來聘請專門的安保顧問難道不是一個好主意嗎?(當然我並沒有做深入的研究,如果真的要進入這個市場還是要仔細研究一下其中具體的玄機)

———— 2015-12-24更新 ————

為胖子/瘦子/特別嗜好群體的定製服裝

中國服裝製造的過剩產能絕對在全球是數一數二的,而現在體型偏胖和偏瘦的人以及對服裝有特別嗜好的人與日俱增,這些人對服裝的需求並不停留於便宜或者一般款式,他們為了穿得更有個性,不被人說成衣服不合身的怪物,是願意付出溢價的。這其中存在著一個非常可觀的需求市場,而傳統的服裝製造業(即便是優衣庫或者小規模製造著稱的ZARA)出於成本的考慮仍然難以照顧這個領域的客戶需求(我個人真實的體驗,優衣庫大碼服裝幾乎永遠都是斷貨狀態)。最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信息(消費者對服裝的特別需求)在這個領域有至關重要的作用,而潛在的消費者在網路上比在實體店更容易隱藏自己的真實身份從而可以放下芥蒂放心購物。

微型企業聘請臨時工的平台

伴隨著萬眾創新的大潮,將會有更多的微型企業快速地湧現。微型企業有人力、場地和服務等多方面的需求,在美國就有WeWork這樣的公司通過整塊租賃場地進行裝修在分拆租賃給微型企業來賺錢。而在中國,北上廣這樣的城市裡面場地仍然是相對昂貴的資源,所以簡單粗暴地複製WeWork恐怕是行不通的。但是,微型企業也有需要僱傭臨時幫手的各種需求,因為養不起人但是又要完成一些項目工作,所以不得不去聘用臨時工。在這個局部領域其實持續存在著過剩的供給(不好找到固定工作的大中專畢業生、培訓生),和信息的不對稱(難以快速找到能力合適而又願意受聘的臨時工作者),因此我認為這裡存在著一個網路化的紅利機會。

———— 2015-12-26更新 ————

新農業與互聯網

應評論中@常順的邀請,說說我對新農業的淺見。農業技術對全人類富足的貢獻是底層的,它從數萬年前開始出現,逐步成為人類生產活動的基礎,農業讓人類安定下來,人口逐步地增加,在農耕文化下產生了璀璨的文化、藝術和各類信仰,科學和工業發展的基礎也是農業。從本質上說,其實我們前幾年經常討論的「人口紅利」從很大程度上來說就是中國的農業帶來的。中國自古是農業大國,而且地理條件非常適合發展穩定的農業,在中國歷史上鼎盛的時期依靠著絲綢、瓷器這樣的典型農業技術稱霸全球的貿易網路…… 所以,農業的互聯網化是個很大很大的問題,我自己也不確定現有的知識儲備是否能駕馭這樣的問題,就像開始說的,粗淺的談談算是拋磚吧。

農業產品所面對的市場非常寬泛,其中有兩個比較重要的領域:一個是作為飲食原料(吃喝產業),另一個是為工業提供原材料(比如棉花、木材和絲綢等),這次先針對第一個做一些闡述。

在飲食市場的供給方面,今天的中國雖然不是農業物產最富足的國家,但是卻具有過剩的歷史數據(所謂的飲食文化)積累。我們中國人在歷史上是非常非常非常講究吃喝的文化的,而且可能是世界上關於吃喝的文化積累最雄厚的國度(沒有之一),用數據的視角來看就是我們的文字資料裡面儲備了很多關於吃的元知識數據,我們的傳統文化甚至在數千年前就開始把吃和健康結合起來提倡養生。

但是,由於在科學與工業發展的這一輪我們中國起步太晚,導致我們並沒有在食品工業領域創造出足夠強的商品品牌,相反今天的年輕人都在消費西方人的飲食文化。出現了在後工業時代中國——這個歷史上最會吃的國家——的國民反而不知道該吃什麼、怎麼吃的問題。但是,幸好有一點沒有變,我們中國人仍然有投注精力來研究吃喝的文化傳統,我們的國民在總體上比英國、德國這些以理性著稱的國度的國民會投入更大量的時間來研究飲食,從長期來看這在供給上一定會形成一種過剩。

需求方面,今天老年人在大量地需求養生,年輕人在需求個性化的飲食。由於食品的過剩,人類已經在文化上給工業時代的飲食打了標籤——「垃圾食品」。那麼,與垃圾食品相對立的另一端是什麼呢?我想可以叫做「藝術食品」,就是吃喝的講究達到藝術的程度,或者「輕奢」的程度。我認為這就是未來具有非常巨大潛力的需求領域。

於是,我們就要思考一下:在中國,對「飲食方式相對(於世界其他民族和地區)過剩的投入」與「未來旺盛的『藝術餐飲』個性化需求」之間,是否存在利用互聯網進行規模化的商業對接的可能性呢?我認為很顯然是有機會的,因為對於消費者來說,消費一種個性化的、藝術的飲食,往往意味著提供產品、服務的背後要進行大量信息的整合和複雜的協作,這些需求和供給沒有互聯網的參與是不能被充分滿足和解放的。

當然,你會說現在有不少關於飲食的APP呀,比如菜譜軟體或者點餐O2O。是的,這說明很多人都覺得這裡有機會,但它們的商業思考往往不符合我說的在「兩端之間具有足夠大的『勢差』」這一點。比如點餐O2O認為人們對不出門吃盒飯有巨大而旺盛的需求,而供應商這一邊又具有過多的庫存。這裡面的問題我在這篇回答的前段談過:人們為了不出門吃飯願意付出的溢價是不高的,因為他們吃的還是「垃圾食品」,而且不出門的同時也犧牲了外面的就餐環境;更何況餐飲行業的剩餘庫存並不像亞馬遜所從事的圖書行業那麼典型——中小型餐飲店生產食品的邊際成本的下降並不像圖書印刷這樣地具有邊際遞減優勢(盒飯一次做得多也會降低成本,但降低的比例已經不那麼大了,尤其對中小餐館而言)。這種「勢差」的不足,是會構成商業上的發展瓶頸的。而我前面所猜想的這種勢差,一邊可以構成溢價,另一邊存在著過剩供給,看起來比O2O的機會要多一些。

———— 2015-12-28更新 ————

製作了一幅我文中提到的「勢差」理論的簡單示意圖

因為我也是一邊回答這個問題才一邊思考到這樣一個理論,前文的敘述難免啰嗦了一點,所以做了這麼一張小圖給不喜歡讀太多字的朋友速讀一下:)

再解釋得小白一點,產生持續紅利的先決條件就是做買賣所講的「供需兩旺」,但是在供需兩旺的條件已經具備之後,關鍵的一步就是打通通路,這背後最基本的、樸實的邏輯差不多都是「要想富,先修路」這條俗理了。

以農業技術為主導的古代商業為例,要做到某個市場的供需兩旺,達成所謂的紅利最大化,先要佔據核心的生產資源,比如土地、種子、人手和種植技術——中國古代就具有瓷器、絲織品這樣的核心技術,當時這是中國最高的機密之一也是國家重要的競爭優勢,造成了非常大的出口紅利。當時為了把絲綢運送到中亞和歐洲賺取紅利,商人們一步一個腳印地淌出了一條「絲綢之路」。

工業革命後也是一樣,英國人率先依靠改進紡織這樣的產業,組織國內的剩餘農業勞動力去變成紡織工人以及各種工人,達成在本國某種工業產品的過剩。而英國人又需要來自全球的其他「過剩」物資——比如咖啡、水果、煙草甚至奴隸。這一輪紅利的前提同樣是供需兩旺,而所修的路,就是「大航海」的各種海上路線。

互聯網經濟所處的當代,全球市場已經充分地細分,但基本的紅利原理我認為不會變。網路公司所乾的事情,也是修路。只不過修的可能是一條半虛擬半真實的路,每一波紅利的前提,依然是供需兩旺,而中間沒有修通的路,必須是藉助互聯網的方式修起來比較有優勢的。

更新一張圖片

聊了很多產業結構,還沒談到背後巨大的社會價值觀背景。美國的互聯網第一代巨頭企業的創始環境是在所謂的後現代主義的社會大背景價值觀下,這一背景下的三個主要的價值觀念就是多樣性、自由和選擇,可以說物質的相對過剩、消費者追求更自由的消費方式以及在眾多物質和文化中進行理性的選擇是整個西方社會發達國家面臨的重要主題,也是深深植入這一代企業骨髓中的價值觀。

而在中國,我認為我們才剛剛進入到和他們類似的這樣一個時期,而且是在30年非常快而潦草的增長之後忽然到達這個狀態的,這導致我們的企業家在追逐紅利時更容易思考和認同現代價值觀念的那些因素(比如我自己也是成長在工人家庭,我也是相對來說更信奉科學的力量),而難以一下子抓住互聯網背後價值觀的精髓。

仔細看看圖中的幾個時間軸示意,或許能更理解我說的意思吧。

———— 2015-12-31更新 ————

沒想到這個回答這麼快就得到了400次贊,有媒體朋友們來聯繫我轉載,在這裡一併說一下,本文是原創,想要轉載這篇文章的媒體請直接通過知乎站內信聯繫我一下。

有些朋友可能覺得我「看好」的都是小市場,聽起來不像醫療、養老、教育、大數據這樣的領域那麼地有必然性。這裡我說明一下,我認為只有仔細甄別每個細分的市場,才有可能發現所謂的紅利市場,如果一個市場人人都能想到它未來有需求,那就一定意味著會有無數的企業會殺進去競爭,這樣既不會有壟斷也不會存在什麼紅利了。

下面接著前面說說農業的第二種類型:為非食品的工業提供原材料的那些細分市場。

這類市場實際上門類相當多,規模也不小,比如服裝、傢具、家居用品、化妝品甚至是造紙這樣的行業。在農業這件事上,比較容易想到的就是把自己的某種豐富的物產資源或者加工能力作為思考前提——我有什麼就去賣什麼,這個想法雖然大體上沒錯,但基本上所有的企業都在用這樣的思路,難以形成差異化的戰略。所以,我建議這樣的農業企業向其下游去尋找機會,想辦法藉助互聯網去整合工業製造中的過剩產能與消費者的差異化需求。

沿著我們前面的提的思路,服裝市場我前面舉過給胖子瘦子定製衣服的那個例子,該行業存在著大量閑置的服裝製造能力,而消費者的個性需求也有很多可以整合的細縫。

我們嘗試用「供需兩旺,通路不暢」這個思路思考一下傢具這個行業,現在大城市裡的傢具城模式大都已經行不通了,為什麼?不是因為產品質量或原材料的問題,而是因為用戶需求劇烈地發生變化,年輕人的生活方式不同了,大城市7、8、90後通常是租房子,不願意買過去那種實木的傢具。因為對這些用戶來說,萬一搬家的話傳統傢具太麻煩。而即使是那些定居的用戶,也喜歡購買設計上對狹小空間、年輕人生活習慣思考更多的那些傢具。(而在傢具城裡尋找這樣的傢具很費力)

這兩年,北京的宜家一到逢年過節就幾乎100%處於爆滿的狀態,可見年輕人對這種時尚新穎、輕便的傢具用品的購買需求是非常旺盛的,淘寶上有代購的,還有很多專門做宜家高仿的。此外,傢具產品設計和製造的壁壘並不高,要點是設計,這裡已經出現了整合的可能性。

中國的傢具製造行業過去一直沒有形成非常充分的企業產品設計能力,現有的、保守的設計師聘用機制讓一些有想法的年輕傢具、裝飾設計師們沒有用武之地,價值被閑置和浪費。如果能夠搭建網路平台讓他們來進行新酷傢具設計思想的展示,用眾籌、預購甚或租售的方式吸引用戶來訂購,同時整合閑置的製造和原材料資源作為品質後盾的話,是可以形成一個有趣的社區化的網路家私平台的。

今天是2015年的最後一天,預祝各位新年快樂,闔家幸福:)

———— 2016-1-3更新 ————

這兩天聽了羅振宇的2015跨年演講,他在講到華為和小米的那一段,提到了他個人的一個尖銳的觀點,就是所有的連線生意目前已經過了窗口期,未來的機會「只有點而沒有線」。我複製了他文本版(演講稿)的一段,大體的觀點如下:

「2015年春節剛過完,我私下有過一個判斷:如果現在做O2O創業還沒有拿到A輪投資,就不要再走這條路了,機會窗口已經關閉了。 …… 包括互聯網在內,所有的連線型生意,巴菲特都看不上,因為它們不是時間的朋友。那巴菲特所謂的價值投資是什麼呢?是「點」——那些能在時間的流逝中長期穩定增長的生意,比如可口可樂。我這裡說的「點」,比巴菲特更進一步,是指那些利用到了最新的基礎設施,改變了產業原先的成本結構,打開了全新的交易入口的商品或者服務。」

我本人非常贊同他在這一段演講中所闡述的觀點和原理,如果用這個觀點來審視我在前面提到的「供需兩旺,通路不暢」這個勢差原理的話,他的觀點就是創業者要去成為通路上的突破點,而不是去搭建整條通路線,並不是因為通路線錯了,而是因為通路線太難賺到錢。

而我在2015年所舉的例子大部分還是在談論「線」,並沒有打中「點」,這對參考那些觀點去創業的朋友們是致命的。當然,我舉的例子全部都存在「點」的機會,而且做點比做線更具有可操作性。無論是互聯網與中國飲食文化的結合,還是基於農業材料的傢具生意,就絕對存在著和「褚橙」類似的突破點。羅振宇演講中的一個核心觀點是:在2015年,中國互聯網的基礎設施建設已經基本完成,未來的互聯網商業將不再有基礎建設方面的窗口期,而只存在基於產品品牌、商業通路上的窗口期,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各種IP的興起,IP將成為未來商業的入口,成為突破點。

我非常希望各位讀過這篇長長的文字的朋友們可以看到我今天的這段更新,在這個時代沒有什麼人說的什麼話是真正的金科玉律,觀點和話語都在變化中不斷成長和進步,重新審視我以前的一些回答,其中有不少觀點在我今天來看都是值得詬病的,所以我才第一時間就來修正這個答案,因為修正後的視角可能才更有價值。

———— 2016-1-21更新 ————

很多人都認為寒冬已經來到,似乎怎麼創業都沒有機會了,我看未必。特別奉上張五常老師關於壟斷和細分市場的這樣一段有趣的話。

事實上經濟衰退除了意味著資本供給的減少,同時也意味著資源採購成本的下行,風險總是伴隨機會同時增大。任何市場都是周期性發展的,現在大環境周期到了谷底,這意味著什麼?意味著未來會增長啊,這可不是什麼「明天會更好」的天真言論,人類已經經歷過幾十次這樣的小周期和數次這樣的大經濟周期了,低谷意味著洗牌和商機。快思考你能抓住的機會吧,找個細分市場形成你自己的壟斷優勢,2016年是這件事千載難逢的機會!


———— 2016-3-23更新 ————

補充一下對於「通路」的解釋,以免一些朋友誤解。

我在前文中所說的「供需兩旺,通路不暢」,這裡的通路並不是簡單、狹隘地指銷售渠道。而是更寬泛意義上,企業可以通過整合自身能力,而去消除的市場阻力。這裡的路,是指過剩的供給能力與已經出現的需求之間的路,阻礙這條路的可能因素包括:產品的價格、產品的設計、購買渠道、產品或服務的穩定性、市場的文化因素等等。

以蘋果公司為例,蘋果非常核心的一個能力就是產品的研發和設計,我認為這種能力也是一種「通路」能力。因為阻礙著智能手機這個行業的因素,根本就不是銷售渠道,而是產品的功能和設計、品牌以及價格。蘋果的產品貴,但是他手裡有品牌和設計能力這兩個核心的「通路」能力,附加上它的App和音樂、娛樂內容平台整合能力,這些能力競爭對手努力模仿,但是一直沒有真正超越它,所以紅利仍然會保持在它手裡面。

類似滴,在中國市場,小米發現了一個非常重要的通路能力:價格。小米和鎚子以及很多國內的安卓智能手機品牌,其實上游的供應商可能都是那幾家,小米很多產品零部件據說就是和蘋果一樣的上游供應商。因此說,小米選擇的最主要的通路能力,就是價格。

價格也可以是一種通路能力。

從品質上來講,一些日韓歐美手機的品質都是有保證的,但是他們的價格策略在中國就不會構成通路效應。以同樣是國內企業的鎚子手機來對比會更明顯,鎚子選擇的通路能力戰略是和蘋果死磕設計以及品牌認知度。這個策略和小米相比顯然需要更長的時間、更多的資金以及更深厚的品牌積累,並且客觀地講超越蘋果的難度依然非常大。消費者是很現實的,小米選擇價格這條通路策略,雖然被很多人所不屑一提,但被市場驗證是可以通過資本和供應鏈管理等能力來保持住的,因此它獲得紅利並保持,甚至還可以在其他的電器細分市場來複制這種通路能力

我對通路能力的解釋,也是希望提醒很多從傳統行業跑過來和所謂的互聯網+公司競爭的那些企業。不要因為互聯網+的那些天花爛墜的概念而忘記商業競爭裡面的一些基本要素,實際上商業都是一樣的,互聯網公司也要遵循商業競爭的方法和策略。

我說幾句最近對蘇寧策略的思考。我覺得蘇寧本身有一個非常牛的「通路」能力,是那些互聯網公司都流著口水也搞不定的,那就是一種「到達能力」,因為有這麼多的實體店,它幾乎是某些特定人群「摸到」、體驗到家電的唯一去處。這種強大的到達能力對那些基於體驗的家電產品來說是必須的。因此,如果我是蘇寧,我會考慮鞏固自己這方面的通路能力來和互聯網公司競爭,而不是做一個電商來防守。

為什麼呢?因為蘇寧的通路優勢本來不在價格上,它的商業模式整體上如果去拼價格,會讓供應鏈方面加速選擇像天貓、京東這類本身通路優勢就在「低價」、種類豐富這些點上的平台,等於鞏固了對手的通路優勢。我覺得某種程度上現在已經成了這樣的局面。

如果忘記現在的局面,單純思考家電市場的趨勢的話,在過剩的供應能力和消費者的旺盛需求上,在很多細分領域都有明顯的紅利。蘇寧就應該避讓小米已經做到極致的價格這條通路策略,藉助自己龐大的實體店優勢,思考怎樣在別的通路上對接新的旺盛的消費者需求。


比如利用互聯網將家電產品的售後服務做到某種極致、超越市場現有水平和消費者預期的穩定(像支付寶做到的那樣);甚至於可以去開闢出租業務,針對那些現場體驗非常好的高價位高品質商品,提供基於網路的出租服務;甚至於進行實體化的眾籌,都是應該考慮的策略。這些都是比價格策略更符合未來消費趨勢也更能實際打擊競爭對手的

如果傳統企業能受到我文章內容的啟發,將腦洞打開,鞏固自己原有的那些商業優勢,甚至於搶先運用好勢差去做好以攻為守的策略,那麼互聯網公司也無法通過簡單的整合來和你們打了。我想這同樣是一種「互聯網紅利」吧~


很可能,是老齡市場。
我是說老齡人口的互聯網化。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覺得,中老年人正在走我們互聯網化的老路?
你看他們的表情包。

當年我們不也是「哎呦這個屌」,圖會動啊!花花綠綠狂閃好漂亮!特么真牛逼!
你看他們的朋友圈。
養生、謠言、雞湯、陰謀論...
可當年我們的「QQ空間」有高到哪裡嗎?酸鹼體質/911炸的好/南沙暗礁周圍都是我領海把XXX都炸了/周恩來總理的五十句機智表現讓蠻夷啞口無言/今天是騰訊生日轉發此消息立即升到1個太陽
【後來的我們】
有些人不滿足於被灌輸,開始產生UGC內容;(享受創造的樂趣)
有些人為增值服務,比如遊戲付費;(為更爽的體驗消費)
有些人熱心公益,包括救災、扶貧、提訴求;(社會責任感)
有些人結交新朋友、找回舊友;(溝通交流)
後來的我們,把互聯網玩成了一個熱熱鬧鬧的另一個世界,然而有一群人,卻沒跟上我們的腳步。----就像15年前我們沒跟上美國的腳步一樣。
-----------------
說一些工作見聞,上一個項目做的是社區養老,在北京。
(55-70歲)的中老年人,其活力、狀態和自發的擁抱互聯網的信念與速度,都挺讓人驚嘆的。讓我們越來越有「誒你想一想,十五年前他們怎麼哄我們玩的」這種感覺。
先佔坑,回京用電腦再補詳細案例等等。
(待更)


自從李總在今年提出了「互聯網+」的概念之後,加上全民創業的熱潮,一時間各個公司都往互聯網靠邊,就像某90後女大學生,在網上賣了幾條原味內褲,就叫囂著要拉個風投,把自己打造成電商了。在十三五規劃中,這個概念又被進一步提及,提出要發展物聯網技術和應用,發展分享經濟,促進互聯網和經濟社會融合發展。
  網上創業的90後

  我對互聯網有過一些隻言片語的看法。先說結論,我並不看好「互聯網+」這個概念,並不認為啥玩意加個互聯網就一下麻雀變鳳凰了。首先當然是前車之鑒,作為互聯網最發達的美國,誕生了谷歌、亞馬遜、非死不可的美國,也沒有說隨便一啥玩意就概念吹破天了。畢竟就連搞得各大書店紛紛破產的亞馬遜,從財報上來看也並不令人滿意。

  在線下的世界,往往遵循著「二八原則」,那些最暢銷的,最賺錢的商品只佔商品總數的20%,而還剩下80%的商品往往不賺錢。所以大多數廠家就逐漸放棄了占絕大多數的80%,而把精力放在這賺錢的20%之上。但互聯網遵循著「肥尾效應」,因為這80%只需要展示個數據,成本極低,所以往往這80%的商品利潤總和加起來是頗為豐盛的。這是互聯網對零售業改造最大的地方。

  也正是因為如此,互聯網業讓小眾成為一種商業可能。一些志同道合者可以通過網路形成自己社區,發展自己的商業模式。比如現在一些同志交友軟體也是有著自己特定的受眾的。

  但國內互聯網的現狀特別是所謂的o2o線上對線下的模式,往往都成為了燒錢大戰。各大互聯網公司紛紛燒錢補貼,這就成為了典型的賭徒博弈。最後總有企業玩不下去了,然後活下來的試圖通過壟斷市場來獲得利潤。但真會如此嗎,瘋狂燒錢的優步在停止了補貼之後,我聽司機說現在乘客少了很多。還有美團這類的外賣企業,每個商家都在玩補貼,但實際上去很多餐館的外賣只佔到了很小一部分,但美團對所有的用戶都在燒錢補貼。

  電商未來肯定不只是靠著燒錢和低成本活下來的,實際上這種低成本並不是靠著科技的創新或者對物流成本的下降造成的。往往是因為中國在房地產泡沫推高了房產價格的基礎上成本相對較低造成的。大多數電商的物流成本能夠拼過沃爾瑪?所以我曾經說過阿里巴巴的上限就是沃爾瑪。去年阿里巴巴美國上市,市值一度達到2400億美金,超過了沃爾瑪。但現在,阿里巴巴市值1600億,沃爾瑪市值2000億。這還是高科技企業享受到了估值溢價的結果。

  電商的形態不只一種。我曾經在公眾號中談到過羅輯思維,雖然最開始像是玩的粉絲經濟。但實際上在這上面銷售的商品都是精品。如果說天貓是大超市,那麼羅輯思維就是精品店。論規模,後者永遠都敢不上前者,但論利潤率,後者完勝。後者銷售的商品無論從品還是上架時間來看(頗有點傳統廠商用的撇脂定價那招),你願意支付一定的溢價的。

  各大互聯網巨頭們都已經跑馬圈地差不多了,已經形成了所謂的BAT三大巨頭,外加小米這樣的從手機搶佔了入口的企業。所以很多企業玩了半天,不是最後燒錢燒不下去死掉了,就是被幾大巨頭給收購了。

  未來互聯網的入口仍然是兵家必爭之地。去年的一隻大牛股三泰控股就是這樣誕生的,通過「速遞易」,想搶佔物流的最後一百米,一度被資本市場大熱捧,我也在這上面吃到了一些利潤。這股票從最低價到最高價幾乎上漲了20倍。不過資本市場熱衷,實際上還有待觀察。如果這個商業模式是成功的,那麼估值千億也是合理的。汽車也許會是下一個入口,未來的汽車就會變成和手機一樣的玩具,不過前提是先得把電動汽車給普及了。不然大家還是坐在汽車裡邊玩手機的。

  單純互聯網服務玩得差不多了,那就繼續玩硬體吧。想通過穿戴設備把人鏈接起來的設想恐怕是要落空了。幾大智能手環公司日子過得都不怎麼樣了,Jawbone已經開始裁員,Fitbit的股票已經要被打回原形。至於國內,只要小米一做,那就基本沒有利潤空間了。所以有人宣布可穿戴設備1.0已經死亡。至於智能家居,傳統廠商根深蒂固,不過未來到底是靠電視還是靠路由呢,還不明晰,資本市場足夠熱炒了。樂視從自己超級電視開始被炒作,已經成為創業板最亮的一顆星了。當然現在最熱的是VR設備,虛擬現實,暴風當然是最熱的。不過拜託,這些公司幾塊紙片或者一塊塑料加上個透鏡,尼瑪就宣稱自己是虛擬現實了,這樣真的好么。

  未來的互聯網+,如果不能有效降低成本(不是靠燒錢、漏稅),不能顛覆用戶的體驗(什麼叫顛覆體驗,就好比智能手機對功能機那樣的),還是洗洗睡吧!


什麼是紅利?


先往小里說:


90年代去深圳擺地攤的人,如今都是大老闆;04年開淘寶店的人,堅持下來年銷售額輕鬆過千萬;05年開始炒房子的人,如今固定資產動不動好幾個億;07年開始炒股的,幾乎都是坐等著賺錢;10年玩微博的人都成了大V、12年開始四處轉帖做微信公眾號的人,如今都成了平台,資質再平庸如今也都融資成功了。


再往大里說:


中國房地產資產從十餘萬億元增至80萬億元左右;中國的股票市值,從不足5萬億元增至60萬多億元;中國互聯網從個人創業到如今的總市值突破5000億美元。在這些資產資產狂飆的行業里,只要有你的足跡或蹤影,都會狠狠的撈一筆。


那麼,未來還有紅利嗎?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系統的回顧一下「中國的紅利簡史」:


紅利的基礎:豐富的人口


大家一定要記住一點,在大量人口湧向的方位,你提前挖了一個需求的缺口,就是紅利。


所以:紅利的根本要素是充分的人口!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由四萬萬多同胞發展到1980年的十萬萬多同胞,且在1980年人口資源最為雄厚,有了人就有了潛在需求,就有了廣闊的大市場。


雖然那時中國引而不發,但這些人口資源對未來中國三十多年前的經濟騰飛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OK,接下來紅利正式開始了!


第一波紅利:商品的流動

中國在改革開放之前幾乎沒有真正在流通的商品,那時即使你有錢也花不出去,所以一旦商品可以流動了,那將迅速帶動整個市場的發展。改革開放恰恰第一個就解決了這個問題,嗅覺極其敏銳的溫州人就抓住了這一波紅利,他們從在全國溜街串巷開始做起,後來開始倒買倒賣,進入原始積累狀態。


第二波紅利:商品的製造

有了商品就有了工廠。當時中國各地開始興建各種工廠,以滿足瞬間擴大的內需和出口,比如紡織服裝廠、化工印染廠,製造業、和能源消耗初級工業等等,中國靠著大量而廉價人力資源,成為西方發達國家加工產品的廉價僱傭軍。中國製造業就是從這裡開始起步,於是很多「個體戶」都開了工廠做了「大老闆」,成了又一波紅利的享受者。


第三波紅利:資源的變現

中國的政策放開之後,各地除了內需之外,還向世界各國推銷自己的資源,如煤炭、有色、石油等,山西的煤老闆就是抓住這一波紅利暴富的。


第四波紅利:互聯網變革

中國如果沒有互聯網,改革開放的成效就不可能持續那麼久。互聯網是中國經濟的大救星,互聯網紅利可以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1)互聯網1.0的紅利——門戶網站、遊戲


互聯網滿足人們的第一個需求就是瀏覽資訊,因此當年的四大門戶構成了互聯網的大格局,也造就了一批財富新貴。


同時互聯網也撬開了人類的另一個大需求——遊戲,1999年陳天橋以50萬元啟動資金創辦盛大,2004年盛大在納斯達克上市,陳天橋一夜之間成為中國首富,傳奇的故事也登峰造極。


但是,千萬不要以為互聯網的紅利都是被巨頭分享。1999年在興寧市的一家網吧做網管的李興平,僅憑一人之力在業餘時間就做了「hao123網站導航」這種方便大家瀏覽各大網站的工具,後來被百度用5000萬元人民幣+40000股股票股權購買!


所謂英雄不問出處,互聯網把大家拉到了同一條起跑線上。


(2)互聯網2.0的紅利——電子商務、通訊工具


當門戶網站滿足了人們獲取資訊的快捷性之後,購物和社交成了人們的下一個需求,於是馬雲的財富奇蹟已經人人皆知。


而後面出現的中國第一批淘寶店主、以及開始販賣四位數QQ號的網友,我倒覺的更值得一提。因為並不是每一個人都具備做大事的能力和條件,但是每一個人都可以潛心思考所處的時代特徵,如果洞察到時趨勢和人們需求,不妨提前有點行動,紅利永遠都是留給準備好的人!


(3)互聯網3.0的紅利——自媒體


隨著互聯網的「去中心化」和「強個人化」。個人的價值必然得道凸顯,自媒體的經濟價值得到體現,自媒體其實分為三個階段:博客、微博、微信。


段子手、網紅這樣的新興產物就抓住了這一波紅利,這也意味著傳統的「造星」手段不再是王道,那種需要出歌曲、去選秀、演電視、拍電影才能出名做明星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只要你有特徵、才能,互聯網就是展現自己最好的舞台。


當然,惡俗的炒作也曾成為網路出名的主流,但是早已被人們遺忘,能夠被銘記的必須依靠真正的才華。


第五波紅利:資產證劵化

1、股市


股票的本質是上市公司向全社會募集發展資金,發展之後再向全體股東(持有該公司股票的股民)一起發放紅利,這種全民參與的狀態對經濟發展有非常大的拉動作用。


1990年12月,上海證券交易所、深圳證券交易所相繼誕生了。儘管兩市加起來僅有13隻股票,但卻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中國終於有了自己的證券市場!截止到現在,中國股市公出現了8輪牛市,每一次牛市都是一輪紅利!


2、房市


於是1995年,中國進行了住房改革。實際上已經將房子改造成了一種金融產品,但是在很多人眼裡房子就是房子,而如果你把房子看成一種金融產品,你就明白為什麼房價總在非理性飆升了,你就明白為什麼真正的紅利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了!


當然,無論是股市還是房子,一旦步入完善,都有漲有跌。顯然這兩者真正的紅利期已經過去。


第六波紅利:超級城市化

我們先來看一個詞:城市的虹吸效應,它是指擁有某種核心資源的城市,會通過資源的匯聚將別的地方的人才、資金、公司等資源吸引過來,從而減緩這些地區的發展,形成一家獨大的現象。它們不斷吸引精英資源湧向自己,然後就會對周邊城市成虹吸效應。


因此處於核心區域的人,意味著擁有了最前端的理念、市場、和政策、資源支持,中國現在就是這種情況:一線城市跟二線城市、二線城市跟三四級城市的資源和創業條件大不相同,這也是為什麼一線城市房價瘋長,二三線城市沉寂的根本原因。目前這種超級城市化帶來的紅利還在繼續,我認為年輕人還有去分享這個紅利的機會!


所以當你意識到中國不僅在城鎮化,還在超級城市化,你才明白為什麼在北京上海買房增值更快,原來14年深圳上海的房價依然是被低估的。


那麼未來的紅利在哪裡?

只要技術在更新、時代在發展,那麼紅利就永遠存在。


1、新農業紅利


(1)農產品


1、如何種植出大家放心的農產品?


2、如何將農產品更快更好的送到城市的消費者手裡?


(2)農村土地


1、規模化種植時代將到來,怎麼才能擁有集中種植土地的能力?


2、農村土地開始商業化,該怎麼開發和利用?


2、智能化


辦公和家居的智能化正在到來,哪些環節會讓工作和生活更有趣?


當更高維度的交流都來,我們是不是該從微信轉移了?


虛擬現實之後,電子商務結合VR,是不是又將是一番新天地?


3、消費的提升


在什麼情況之下,你的產品價格即使高一點,別人照樣願意去買?


依靠你的創意和才能,是不是可以為某個群體提供定製化產品?


有形的產品有價,無形的產品無價。


4、90後的新鮮性


如何利用「新新人類」給我們傳統的事業注入新鮮血液?


所有的傳統經驗和理論都在推倒重建,你是不是可以先行一步?


已經沒落的60後、70後,該如何更好的認知這個世界?


等等……這些都是紅利!


那麼享受 「紅利」究竟是一種怎麼樣的體驗?


那就好比你忽然看到了一部結局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電影。當然,有時你自己看的時候不知道,看完才恍然大悟。


這就是紅利的妙處,有時可遇而不可求。但是有一點最美妙:無論你遇到了怎麼樣的機會,你最後遇見的都是你自己。


不請自來。
因為對未來學和未來有比較深入的研究與思考,所以在尋找「互聯網的下一波紅利」這樣的創業機會時,我通常會先推想未來人類的生活場景與社會面貌。當這個生活場景比現在更加美好而且在理論上可以實現後,我再思考什麼樣的公司能夠讓社會發展到未來的樣子。而這樣的公司就是互聯網的下一波紅利。

在接下來的文章中,我會給大家展示未來的發展方向,以及從中我們能夠抓住的機會和紅利。

1、教育與養老的結合
前面有很多答主都提到了教育與養老,這確實是這個時代的痛點,但當我們把養老院與學校有機結合後,其實能夠很巧妙地把兩個問題都抵消掉。
老年人的痛點在於,老無所依、空巢、無事可做,生活沒有樂趣。教育的痛點在於,師資力量不夠、教師不可能根據每個學生的情況提供個性化教學。而這兩個問題其實是互補的,老人完全可以把大量的閑暇時間用於教育孩子,而孩子也能在受教育的過程中幫助老人。
在美國就已經有幼兒園開始了這樣的運作,(西雅圖一家幼兒園搬進養老院後,彷彿世界都變回了最純真的樣子)。

私立學校與私立養老院相結合,把社會上優秀的老人吸收進來,降低了人工成本,那麼收取的學費與養老費就能夠更加低廉。老人們平時能夠參與孩子們的學習成長,生活過的非常有意義,活的自然比普通養老院要好。而孩子們享受到足夠的「師資力量」,在助人與被助的環境中長大,也能夠成長地更加健康。

如果想要了解更詳細的內容,可以看我之前寫的一篇回答《中國的教育該如何發展才能順應當今互聯網的發展? - 戴自牧的回答》。在這片文章里除了老人與教育結合,還加入了另一個關鍵點——視頻教學,而且文章比較長,可以讓你更加深入地了解未來的教育場景。

2、法律app
主要功能:用戶能夠在app裡面找到中國的法條與判例,以及每條法律制定的目的。當生活中遇到法律相關問題時,能夠從中提供幫助。
增加用戶使用頻率:針對社會熱點新聞,發布以法律為視角的評論文章,讓app擁有資訊功能,成為一個日常都能用到的app。而且,這既可以達到普法的目的,又能夠吸引用戶參與對現有法律的討論。
引導全民參與議論與制定法律:以「《中華人民共和國xx法》徵求意見稿」和「熱點新聞的法律評論文章」為突破口,找到現存法律的漏洞和過時之處,吸引專業人士與普通民眾對法律進行討論,集思廣益嘗試製定出對社會發展更有益的法律條文。
人大代表的參與:人大代表把優秀的法律修改方案作為提案提交人大,在全國人大上進行討論與表決。

這個法律app能夠讓普通民眾參與法律的制定,民眾就在一定程度上擁有了立法權,會對法律形成更大的認同感。而且,很大程度上,認同法律就相當於認同政府統治,民眾參與立法就意味著民主,中國也許會因為這個app走上我們的特色民主道路。

至於法治與民主的關係,可以看《國家、法治和民主,這三者的關係》這篇文章。而關於中國民主道路更加具體的內容,《當未來來敲門之民主》會介紹的更加詳細。

3、沒有貼片廣告的視頻平台

這個視頻平台之所以沒有廣告,是因為觀眾必須花錢才能看視頻,而看視頻的錢是從看廣告中賺到的。視頻平台會引導觀眾用看廣告得到的收益補貼那些優質視頻創作者,觀眾也就擁有了自由選擇廣告的權力。
當廣告變成貼錢就能發布後,每一個商家就都能夠發布廣告了,廣告的數量與種類也會出現井噴,而觀眾在看廣告時也就有了更大的選擇餘地。視頻創作者會因為觀眾的買單,於是便會吸引更多的人和影視公司,把優質內容發布到這個視頻平台上。優質內容吸引更多觀眾,觀眾吸引廣告商,廣告商帶來現金流,形成一個良心循環。

有關這個商業模式的更多內容,可以看《當未來來敲門:視頻網站其實可以沒有「貼片廣告」 》。

4、包一片樹林做墳地
大家是否對每年燒紙深惡痛絕,屏幕前的你是否有覺得燒紙既沒有意義又污染環境?為了不讓自己的子孫也跟我們一樣的遭受這些,或許可以選擇一種更好的喪葬方式——「樹葬」。
不久的將來,每逢清明佳節,一大家子會以拜祭祖先位借口到我們的小樹林里踏青、野餐,其樂融融。這才是有意義的死亡,我們未來人真會玩。

把我的骨灰撒在櫻花樹下,《當未來來敲門之樹葬》。

------------------------------
今天先寫到這裡,其他內容下回繼續。


很老的問題了。很多大人物已經答了。我還是想回答一下。不過。我沒有時間整體什麼數據。只能聊聊自己的想法。我答題只有一個宗旨,力求人人都可以看懂。即便我可能是在亂噴。

互聯網紅利在「消退」嗎?表面上看,是的。中國互聯網一點都不健康。很多企業就靠吃人頭。把人口紅利給糟蹋了。所以,正在消退的是信任,不是紅利。
那,互聯網沒希望了嗎沒產品可做了嗎?當然不是,很多地方還可以繼續深耕。
有人說,互聯網的紅利沒有了。下一個風口是傳統行業。求求你。現在都2016年,不要把互聯網行業和傳統行業,分開,來說,好嗎?我們要說的只能是:什麼樣的項目,在什麼樣的環境(城市),以什麼樣的模式出現。才是符合市場的。我們要說的只能是,在當前環境下,什麼樣的項目才是符合當前市場的。
單說大數據,小紅利確實初見端倪,大數據的大紅利誰看見了?再說新經濟,健康的科學的產品有幾個?用戶還在那裡饑渴著。再再說新媒體,現在(2016年上半年)互聯網的風口是內容創業(新媒體),即便是群魔亂舞,即便是 亂鬨哄,你方唱罷我登場,有多少內容是用戶想要的?
整個市場,如果沒有「你」想要的。任何一個「你」想要的。都是下一波紅利。即便你現在用的產品就是你想要的。然。互聯網的產品,歷來有的只有厭倦,哪有什麼一勞永逸,任何一個「對的創新」,更是下一波紅波。
也就是說,在這個宇宙,沒有什麼服務是過時的,想要獲取紅利。只需要:對的產品, 有效的供給,科學的商業模式。

如果說。每個事情都有他自身的邏輯。那個邏輯背後的演化是市場決定的,不可人為干涉。我們只要尊重那個邏輯。明白前前後後的那個演化過程,清楚走到哪一步需要哪一種邏輯。就是「對的」產品。

所以。本質就是,這個市場還無限大。需求還無限大。而。互聯網不過是一個工具。你不能找一個工具要紅利。能給你紅利的,是離不開這個工具的人。

另外一方面,要判斷紅利是否要消退,首先要查看其來源和發展過程。然, 互聯網將發展到一種新經濟態勢,最大的互聯網紅利,還沒有開始呢?

先寫這麼多,有人看再說。


中國人看互聯網,都是互聯網+,將傳統行業掰著手指頭一個一個往上加:從媒體、商貿、餐飲、交通到金融,辦個網站,開發個APP,寫幾行代碼,似乎就是互聯網化了。
前面的幾個行業搞的紅紅火火,似乎沒有互聯網辦不到的事情。然而,還真就有兩塊硬骨頭,一直咬不下來。一個是醫療,一個是教育。這兩個行業,十幾年來,無數創業者前赴後繼,可是始終沒有哪個挖到金礦。
他們為什麼始終無法被拉進互聯網呢?一個核心原因就在於:體驗感的無法取代。
我們看醫生,都是面對面的交流的,望聞問切,獲取癥狀的第一手資料。如果脫離了這個環境,單靠文字交流,或者電話交流,信息傳遞的真實感就會大打折扣。教育也是一樣的,脫離了教室的環境,很多學生往往就會出現注意力的不集中,無法長期堅持學習。
單靠文字和小屏幕里的視頻,能夠和面對面的體驗競爭嗎?顯然,現有的互聯網技術是力不從心的。

怎麼辦呢?
或許,我們應該打開想像力,過去幾十年的互聯網發展,從來就不是單一的自我生長,而是跟隨著硬體平台的升級,而在不斷更新的。
我們舉個例子:
撥號上網時代,網速有限,於是出現了文字的門戶和搜索引擎;
寬頻上網時代,在線遊戲、視頻、電商網站就陸續出現了;
智能手機出現,關於交通、餐飲、移動支付的地理位置類互聯網服務就火了;
那麼,接下來最有可能出現的硬體技術革新會是什麼呢?
目前看來,最有可能的就是虛擬現實頭盔、無人機和無人駕駛汽車。

後面那倆我們先不談,單說虛擬現實。在2015年下半年,虛擬現實行業獲得的各種初創投資忽然就火了起來,國內外的巨頭都在扎堆進入。巨頭有錢,玩的是基礎平台,看起來兩三年之內這個技術就會走向成熟化。
那麼作為小玩家,自然就要開始未雨綢繆了,在這個新的平台上,我們能幹點什麼呢?
目前媒體上鼓吹的虛擬現實應用,大致都是遊戲、影視,甚至是AV小電影。我不否認這些內容會出現一輪新的發展浪潮,畢竟體驗更佳的遊戲和3D影視,一直都是玩家們孜孜追求的夢想。
但我更想看到的,是除了這些傳統玩法之外的新應用。遊戲和影視,在互聯網出現之前就已經有了,我們可以通過電視電影院接觸到,可以通過任天堂索尼PS2接觸到,加上互聯網也不過是體驗的場景多了幾個而已。
與上一代硬體平台相比——
PC互聯網的核心在於多了「互動」,於是最有價值的應用來自搜索、電商和社交網路;
手機互聯網的核心在於多了「移動」,於是最有價值的應用來自戶外生活服務。
虛擬現實的核心在於什麼呢?毫無疑問,在於逼真的現場感。這正是傳統互聯網技術所一直在等待的革新。
你想想,在虛擬現實技術的支持下,你和教師、醫生的接觸就如面對面一般,外界的雜亂信息干擾也被排除了,信息傳遞的失真也被下降到最低程度,那麼彼此的信賴感會不會得到大幅的提升呢?另外配合一些像穿戴手環、檢測儀器等的外設輔助下,整個的體驗效果完全可以上升到一個新的水平。
除了教育、醫療,還有更多的依賴於現場體驗的服務,也會得到革新。比如房地產行業,過去賣房子的時候都要修建一個樣板間,費時費力。但是在虛擬現實技術下,完全可以用更低的成本和更快的速度來建立一個虛擬的樣板間,滿足購房者對未來生活的想像。

當然,以上這些場景,對於虛擬現實來說,我覺得都是小兒科了。
——虛擬現實和無人機的結合,才是我認為互聯網技術創造新世界的最大價值。
現在的無人機,仍然處於小眾玩具的階段,除了拍攝、監測,似乎能做的不多。主要的問題在於哪裡呢?我認為是靈活性的問題。
目前的無人機需要用智能手機來遙控,「智能」的程度還處於比較低級的水平,所以嚴重製約了他的場景適用能力。如果能夠和虛擬現實頭盔結合的話,一切都會得到改觀。
【虛擬現實頭盔+無人機+機械手】——這簡直就是阿凡達好嗎?試想想,端坐在家裡,戴上頭盔,通過穿戴式手套的感應操作,讓你的眼睛飛越到遠方的空間里,即時反饋和操作機械手完成你想實現的任務。
這樣的設備你想不想擁有?這樣的設備會創造多大的商業機會?
或許太科幻了,但我認為這個場景或許很快就會到來(10年左右),因為目前已經有多家科技公司(高通、NVIDIA等)在開發無人機的晶元了,希望能夠儘快提升他們的計算能力。而計算能力的提升,總是遵循摩爾定律的…………


最近這一兩個月,有一家互聯網公司,得到了全行業的關注,尤其是在其多年低調之後,大家猛然發現,這家企業竟然有這麼好的業績 ,多款非常優秀的產品,連CEO的奇聞趣事都被大家扒出來不住的分享。

對,沒錯,我說的就是網易。

在網易今天所取得的業績中, 我們認為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於其服務中產階級的能力

在網易過去一年創造的頗為令人側目的業績中,遊戲與電商無疑是最惹眼的兩個 ,我們對比了網易這兩塊業務與行業的不同之處,發現了這樣的情況:

我們對比了網易考拉、嚴選與淘寶、天貓、京東的用戶構成,發現網易電商平台高消費能力用戶的比例要遠遠高於其他三家,這種情況在網易遊戲業務中同樣出現了:

我們找到了同為中度遊戲的騰訊的《王者榮耀》與網易的《陰陽師》,同為重度RPG的網易的《夢幻西遊》與騰訊遊戲的《龍珠激斗》,對比發現,網易旗下遊戲的低消費人群均低於騰訊的同類型遊戲。網易的財報沒有公布付費用戶的平均ARPU,但是我們相信是一定會高於行業平均水平的。而資本市場一直看好網易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在於他提供的高質量的產品、服務與內容,服務中產階級的能力成為其未來發展的一個重要潛能。這也是我們回答這個問題的一個核心要點:

在今天的互聯網時代,人口增長的流量紅利期已經結束,下一波的紅利在於中產階層群體的擴大以及其產生的強大的需求。

從全球範圍來看,中國已經成為最大的互聯網市場,擁有最多的互聯網人口,無疑是美國之外的互聯網第二極。

與此同時,截至2015年,中國的互聯網普及率超過了50%,如此龐大的市場中,用戶的增長乏力早已顯現出來。

但是與之同時,我們還看到,早在2014年中國的人均可支配收到已經超過了20000元人民幣,而隨著中國的GDP連續的上漲並在2020年翻一番的背景下,中產階級群體在快速的膨脹,圍繞他們產生的需求會急劇增多,未來幾年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真的會轉變為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與落後生產力之間的矛盾,而這,也我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過程中必須解決的問題。所以國家層面相應的政策與配套機制會逐步出來。

在這個過程中,有一個產業的發展尤其值得我們關注,那就是文化娛樂產業。我們對比中美兩國的發展階段可以看到,今天中國人的收入水平基本等同於美國的60年代(注意此處對比的是人均收入及可支配,不是綜合國力的對比), 二戰後的美國經歷了恢複發展的十年,隨著科技革命產生的勢能,至60年代,美國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2000美元大觀,基本等同於當下中國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數據。 在隨後的三十年間,美國文化娛樂產業飛速發展,好萊塢走出美國擴展至全球,奧斯卡、格萊美成為全球範圍內的獎項,漫威、迪斯尼、好萊塢六大確立行業地位,誕生了《星球大戰》等傳世的作品, 經濟的基礎決定人民的內容消費以及文化品格,中國文化娛樂的發展周期已經到來,而唯一的不同是,當時的美國沒有互聯網。

我相信上面這三個作品很少有人會一個都沒聽說過,藉助互聯網,中國的文化娛樂內容創作完成了IP積累、內容開發、內容創作、產品運營、用戶通路等完成的文化產業鏈條,中國的文化娛樂市場是高度互聯網化的。高速增長的內容需求加之互聯網強大的用戶基礎,造就了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網路娛樂產業。而中國網路娛樂產業的發展也將在接下來的幾年走上快車道。

我們首富建林爸爸說過,他最看好三個產業:文化娛樂、旅遊和體育。

這三個產業無一不是圍繞著服務於中產階級而出現的。

中國互聯網的下一波紅利在於中產階級群體的擴大,其中互聯網娛樂是尤為值得關注的細分產業。


終極來看,關於人的需求之紅利,未來只有兩個方向


一是虛擬現實


二是生命科學


前者負責全部的體驗,後者保證體驗的主體之存在


前者的目標是虛擬即現實,後者的目標是永生

互聯網的下一波,必須和著兩者結合


引《從0到1》作者彼得·蒂爾的一段話作答。

我不是預言家,我不會談趨勢。但我認為,當你能聽到某種趨勢判斷,說明這個「趨勢」已經開始衰退。因為,真正的趨勢出現時,我們應該還沒有語言可以去描述它。


先說結論:結合互聯網的傳統行業消費升級

在互聯網時代,你說C2C也好,說山寨也罷,至少中國亦步亦趨的趕上了世界的步伐,甚至在某些方面具有領先地位,純互聯網產品的爆發性增長紅利已經逐漸消退。
然而在傳統行業,跟發達國家的差距還是非常顯著,接下來將會用互聯網精神,給傳統行業帶來快速的、全面的、翻天覆地的變化。目前互聯網巨頭的布局也越來越重,走向線下,O2O,智能設備都是對於傳統行業的互聯網化,這是一個先兆。

如果說之前的紅利的受益者,大部分都是基於搶佔流量,那麼下一波將會基於優質產品。

互聯網時代的消費升級,最本質的差別將是價格成本結構的改變,產品將回歸本質。
我接觸過不少傳統行業和工廠,在過去,絕大部分產品價格中只有10%是生產成本(奢侈品類約3%左右),而渠道和推廣成本佔30%-50%不等。
比如之前賣200的衣服,工廠價一般在20-30,賣2000的奢侈品皮帶,工廠價不到50。(工廠價指包含物料成本/加工成本/工廠利潤的價格)
光產品主要物料成本,就更低了,再舉個比較熟悉的茶葉的例子。立頓袋泡茶200g賣35元左右,約87元/500g,而我朋友給他們提供的茶葉原料(非茶青,殺青過的有機茶葉)出廠價是3元/500g。
不要以為他們利潤很高,200的衣服,利潤能有20(10%)就還不錯了,主要其他成本太高了。
淘寶初期確實改善了很多這種情況,但目前它就像殺死了惡龍的英雄,慢慢成為了新的惡龍,流量成本越來越高,現在淘寶店一般有20-30%成本用於推廣,絕大部分的利潤是給馬雲賺去了。
這種改變會繼續下去,人們會有更低成本的渠道接觸和購買到優質產品。
在基本需求被滿足後,我們還需要安全、美味的食物,我們需要用料紮實、做工優良的日常用品,這些就是未來的剛需。

隨著生活品質提升,對於高品質產品的需求只會不斷提升,前兩年的個人代購和今年電商全面進入海淘市場,也是消費升級的反映。
身邊原本從事互聯網,而如今做傳統行業的朋友越來越多,帶來的改變是顯而易見的,微信上野蠻生長的層層代理產品已經逐漸被淘汰,衣食住行做精品的依靠口碑被人們喜聞樂見。

下一波紅利,會惠及到更多的人,只要踏踏實實做好產品,將成本更多的分配到產品本身的材質、做工、設計研發上,低價甚至免費的流量依然會讓你過的很滋潤。

我相信,如果說之前的互聯網紅利造就了BAT等少數幾個巨頭,那麼下一個風口上,必然是無數個國貨精品的崛起。


這十年的移動互聯網,支撐起投資行情的大邏輯,可以被歸納為三大紅利:


(1)用戶數快速上升


(2)網速的快速提升


(3)單用戶營銷費用快速提升


但是顯而易見,第一大紅利用戶數的提升基本已經衰竭(雖然在產業中還有增長,譬如微信用戶都有40%的增長,但在資本市場已經提前反應,即資本上已經紅利衰竭,下同)。


第二大紅利,網速的快速提升,在直播概念之後可以說已經結束。沿著網速提升的邏輯,我作為傳媒互聯網分析師,也在二級市場率先提出了重度手游(網易)/網路劇/直播的投資機會。但從PC互聯網的發展、以及海外互聯網的發展來看,並沒有比直播更加消耗網速的應用。所以可以說網速提升紅利也已經衰竭。


但互聯網人口紅利枯竭的另一面,恰恰是單用戶價值的急劇上升,而這很有可能是移動互聯網最後一個超級紅利。產業中有幾件事情可以印證判斷:


1、15年底曾和某上市遊戲公司CEO聊天,談到現在的手游市場,買量已經越來越難。 14年底開始的IP熱,15年中開始的影游聯動,都是遊戲公司突破傳統營銷方式的努力。但這依然是一種存量博弈,無法改變隨著手游生命周期的加長,新遊戲極難買到用戶的事實。


2、 總所周知,阿里的本質是基於電商的廣告公司,我們觀察阿里在移動端的貨幣化率(即移動端收入/移動端GMV),在2012Q2,這個數字是0.44%,而到了2015Q3,已經達到了2.39%。


雖然貨幣化率有很多因素影響,但粗略來看,大致可以認為,12年商戶要在移動端賣100塊錢東西出去,要給阿里0.44元廣告費,而15年則需要2.39元。所以我們看到,之前不被淘寶賣家所重視的社交媒體渠道,忽然變得非常重要。


去年雙十一,前十名的淘寶店中,有七個是網紅店。而網紅現象出現的本質,是淘寶商家尋求的流量突圍。


3、2015年,騰訊整體收入同比增長30%,包含遊戲業務的互聯網增值服務增值只有27%,而廣告業務增長達到110%。微博從15Q1開始,已經連續5個季度盈利。


其實這三件事情,已經囊括了遊戲、電商、廣告這三大互聯網盈利模式。可見,高流量成本下的新營銷模式,已經成為移動互聯網的主旋律。垂直流量、高清晰度用戶畫像、強運營的產業鏈環節具備最大機會。


下面說說微博。大家都知道,微博最近的股價表現非常好,現在已經50億美金市值,而去年8月最低曾跌破20億美金。


一方面,這是微博自身的運作,比如垃圾粉的清理,垂直化娛樂化的內容運營。但更多的,是行業風口就在這裡。確實放眼A股和中概,沒有第二個微博這樣的公司了.首先具備海量的移動互聯網流量,其次主要收入來自於廣告業務。如果把視野放在一級市場,可以看到今日頭條也滿足這個條件,也是去年的明星公司。


請珍惜移動互聯網最後的超級紅利^_^


知乎專欄:小X的互聯網投資 - 知乎專欄
鏈接:移動互聯最後的超級紅利,與微博的王者歸來 - 小X的互聯網投資 - 知乎專欄

微信公眾號:小X的互聯網投資

http://weixin.qq.com/r/rkOXj0PEVB4rrQfs9xa8 (二維碼自動識別)


我思考了一下應不應該答。。。因為如果你把運營微博營銷號、運營微信公眾號、淘寶店這些因某個平台崛起而出現的紅利期統稱為互聯網紅利的話,那這個問題範圍就非常大了。

你題中舉例的平台紅利期少了搜索(主要是百度)、qq、支付寶等等各大平台,依據這些平台延伸的產業現在還有操作空間,依然有很多人享受這些平台帶來的紅利。

1、百度紅利
很多人都知道大名鼎鼎的莆田系依靠百度競價排名謀利,其實很多小的團隊、個人也有很多靠百度謀利。

莆田醫院的模式是「高成本獲取顧客,高利潤盈利」,很像藝術品交易市場「半年不開張,開張吃半年」。這種模式,適用於高利潤產品。

什麼是高利潤產品?

很多人都知道眼鏡、化妝品等等什麼「十大暴力行業」,但百度一般不是這種。依靠百度盈利的主要是黑五類:醫藥、醫療器械、減肥、豐胸、增高這五類。其餘的小品種有:宗教相關(取名、佛像等等)、各種假貨(手錶、衣服、鞋子等等)、藝術品(就是假貨)、各種小騙局等等。

這些都是灰色地帶,而且因這個發財致富的可不在少數,的的確確造福了一大批底線低的人。這種現象很多文章都有揭露,百度上搜索一下就能看到。

本來我以為由於信息差衰減,這種空間越來越小。後來我才知道我錯了,現在依然有很多人看這個活的很滋潤,畢業一年就有車有房的我也見了,只不過是操作路徑轉移到了微信,採用微商那一套流程在做。

後來看@caoz 老師的公眾號說有人在做搜索引擎流量分發生意,這個模式我想通了,但是門檻還是挺高的,屬於信息不對稱領域門檻較高的生意。

我只是說了一個比較普遍的紅利,建電影、音樂等資源站弄平台錢的不在少數。你們看到的各種資源站都是違法的,他們沒錢買版權。本來我以為個人站長時代已經過去了,近來認識一個日ip幾十萬的個人站長,網站不敢優化,說怕做大(我內心是崩潰的)。。。

2、qq紅利

利用qq平台崛起的利益集團也非常多:微商不是微信開始才有的,是有了互聯網,就有人在上面賣貨。qq做為中國用戶量最大的應用,商戶本著「魚在哪,我們就要抓到那」的思想,利用qq賣貨的多不勝數。

利用qq做各種騙局的就更多了。線下玩仙人跳的各種人,上了互聯網還是那幾套,賺的還更多。

當然,正經的也非常多。典型的是納入騰訊發展生態,補充巨頭的不足:利用qq空間崛起的遊戲公司、代理巨頭流量分銷的各個地方加盟商(有的真是賺翻了)等等。

3、電商紅利

刷鑽、套利、電商服務、電商平台活動漏洞等等,很多大家都知道,我不列舉了。

只要是一個平台用戶量上去,就有圍繞它出現的各種生意,只不過是普通人不知道,存在信息差。

我教大家一個方法:你在淘寶上搜索「網易」、「lol」、「搜狐」、「陌陌」、「知乎」,你們看看圍繞這些平台而開的店鋪,而提供的服務有多少。這還僅僅是需要淘寶這種有點擔保的交易途徑,散落在qq、58、微信、論壇等等地方的交易就更多了。我上面揭露的很多違法,你在淘寶搜出來的不違法。

我還參與了一個小平台的周邊,時間興盛很快,衰落也很快,只是小部分人在玩。後來我總結互聯網紅利非常非常多,但是多數是大部分普通人或者行內人不知道的。而且,專門有人做互聯網平台周邊生意,人家嗅覺要比互聯網行業人士還要靈敏。

舉個例子:一個平台發布的政策,人家都能想到後面各種盈利方式。而且還只是違反平台部分政策,不違法,平台根本無力禁止。。。

鑽空子的人都太特么敬業了。。。

偏題了,拉回來。互聯網紅利我覺得什麼時候都有,但是之所以稱為紅利,核心原因在於「信息差」:只有少數人知道才賺錢,才是紅利,知道的人多了就不好賺錢了。很多紅利就這樣死了,更多的紅利是沒多少人知道就死了,但確實有些人靠它賺到錢了。


過去2年內,作為一個互聯網從業人員,我接觸了大量的創業項目,但感覺自己一直陷在一個混沌裡面,就像生活在母體里的Neo,不知這個世界背後的總邏輯是什麼,直到最近,整個互聯網的邏輯才被打通,這篇文章我將來說說,互聯網背後的總邏輯到底是什麼,以及為什麼說互聯網進入到了下半場?

為了知道這些答案,我想從頭說起……其實,整個互聯網其實可以分為3個階段。

圖中,社區門戶,就是新浪、搜狐、網易等巨頭。即時通信中,騰訊一家獨大,移動互聯網就是我們現在的各種線上APP……這一階段無需多講。

我有一位記者朋友說道,覺得2016年所有的項目都不靠譜,而我的一些VC朋友也感到好項目難找,都覺得現在的市場已經沒有2010年、2011年那麼熱了。這其實是有道理的,互聯網的第一波紅利已經結束了,比如社區、交友、視頻門戶這些純靠互聯網的產品已經幾乎沒有機會了,除非產生新的硬體平台。

第二個階段,我們把互聯網+分成兩個部分:第一部分:互聯網輕+;第二部分:互聯網重+。

互聯網輕+意思是把互聯網作為一種工具,應用到某一個行業里去,又可叫消費升級,比如我們都有SKU、資料庫,這些能夠量化和高效化我們原有的工作流程,重塑我們的商業;另外,新媒體可以創造一種全新的傳播模式,把媒體碎片化,使得信息得到較為精準的推送。

互聯網重+就是把原來線下的東西,直接搬到線上。互聯網最開始的O2O就是電商,食品、電器以及衣服等,這些都可以拿到線上銷售,在線上進行支付消費,當然這裡面也包括在線教育。

第三階段包括大數據、人工智慧、虛擬現實、機器人、深度演算法。這也是很多人表示很困惑的地方,因為看不懂。這也正常,因為這是一種偏於不成熟,偏向未來的階段,我們還處於這一階段黎明前的黑夜。

好了,說了這麼多,整個互聯網背後的邏輯是什麼?我的答案是流量模式。為什麼說互聯網進入了下半場呢?就是流量模式這套玩兒法已經結束了。

從此圖中看到,其實BAT是用流量模式紅利最早的一波,那時他們獲客成本很低,使用頻次高,忠誠度也高,比如你就離不開QQ,你搜索的使用就知道使用百度,他們已經成為了你生活工作中離不開的一部分。

而從BAT的身上,我們可以發現,流量模式的變現無非3種,廣告、遊戲和電商。沒了,就這3種。從每年騰訊披露出的財報可以看出,騰訊是一家遊戲工作,它87%的收入來自於遊戲,雖然它並不想承認這一點。

BAT之後,又出現了一波互聯網公司,但是正如女媧造人一樣,第二波的像是泥人,在模式上已經大不如BAT的模式了。比如周鴻禕的360,他最初做安全,但是用戶的頻次並不會像BAT那麼高,用戶並不是每天都來,可能一周,可能半個月才來一次,這讓周鴻禕非常痛苦,所以為了為了增加用戶使用頻次和黏性,他在安全的基礎上又做了360桌面和360瀏覽器。大姨媽更是如此,用戶並不會天天登這個APP,所以雖然獲得了很多的融資,但盈利太慢。

可以說,互聯網流量模式是互聯網背後一直以來最本質的模式,中關村所有VC、創業者,絕大部分的人都形成了這樣的流量邏輯:做出一個產品,吸引到了一定用戶,發現用戶量還不錯,之後2VC進行大量融資,如何變現?鬼知道,反正總有一天可以變現的吧?

但可惜的是,最終大多數公司沒有變現大規模盈利。

如圖所示,圖中的虛線指的是一個所謂的估值,而圖中的實際曲線,是真正的盈利,但這幾乎是不盈利,或者負盈利的,但大家都有一個美好的夢想,就是總有一天,這個項目可以上市,實現指數級的盈利。可現實是,大多數項目,甚至是明星項目,都不賺錢,比如Keep、大姨媽,就連有著10個獨角獸體量的滴滴都很危險,未來有望被財大氣粗有著國資背景的首汽約車吃掉。

再往後看,就可以看到O2O,或者是垂直電商,視頻直播。這些模式的獲客成本進一步增加,維護成本也進一步增加,忠誠度較低,轉化率較低,比如明星項目「訂房寶」,為了凝聚出一股強大的流量,打出「開房」、「約炮」等名義,並不惜重金邀請蒼井空來做公司的首席體驗官,但最終還是盈利能力差而失敗。

到了智能硬體,就更不能以流量邏輯來講故事了,做智能硬體、VR很難收集上百萬以上的用戶,因為一個硬體市場第一名年銷量才10幾萬,你要流量什麼用呢?

所以為什麼說互聯網的下半場開始了,就是因為流量模式玩兒不下去了,但創業沒有機會了嗎?不是的,其實產業升級、文娛、AI、醫療、供應鏈金融等依然有很大的發揮空間,互聯網的觸角將會在產業中發揮作用,互聯網的野蠻時代正在過去,之後精耕細作,產業重塑的時代將會開啟。


農村互聯網啊,農業互聯網,青年返鄉,工廠內撤,多少的就業機會,多大的消費市場啊!


之前的幾大熱門——網約車、網上訂餐、互聯網金融、娛樂影視、互聯網直播、跨境電商都開始被監管了。


2017年當下,共享單車、二手車買賣租賃、可穿戴設備正蓄勢待發,相關政策也有待出台。


未來,哪些行業可以搶在政策出台之前,於亂世之中分的一杯羹?


第一種:人類終究是懶惰的。從網約車、網上訂餐的火熱程度就可以看出人類的天性。未來,與自動化AI計劃相關的,智能機器人、智慧安防、智慧汽車、智慧醫療、智慧金融將是投資熱點。傳統的搜索引擎技術如果能結合AI,在語義網、私人助手上獲得突破,前途也是不可估量。能發語音就不想打字,能打電話就不想發語音,能視頻通話能不想打電話,由於5G的出現,移動視頻聊天將有一波爆發。

(今天的 Siri,明天的 Jarvis)

第二種:人最寶貴的是時間。由於互聯網信息量過載,提高信息獲取的效率相關——推薦系統、數據挖掘、機器學習相關領域將會成為投資熱點;信息聚合類平台與KOL的出現,也在一定程度上幫助想要快速獲取知識的人節省了大量時間,與之相關的在線教育、問答、知識分享等高質量內容平台也將成為投資熱點;大數據的出現讓數據驅動業務成為時尚,如何獲得付費用戶、如何提高用戶粘性、如何將注意力變現,能解決這三類問題的數據服務公司將成為下一波投資熱點,與之相對的,保證數據安全、保障用戶知識產權的公司也將成為關注對象。

(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第三種:人類需要精神生活。經濟好的時候大家喜歡旅遊購物,經濟不景氣的時候喜歡在家看電影上網。經濟形勢好的時候,在線旅遊和電子商務是熱門,當前經濟增長出現問題時,網紅直播、網路小說、電影娛樂行業開始抬頭。從論壇灌水到視頻彈幕到看直播送火箭,從文字到圖片到視頻,能夠持續提供優質媒體內容的平台,不管什麼時候都是投資人爭奪的對象。未來一種新的投資熱點已經出現,VR/AR/MR技術的發展,給未來人類的娛樂方式提供了新的可能。

(我的 VR女友)

所謂的未來,就是因為難以預測才充滿了魅力。所以有些時候,我寧願希望我的預測都是錯的,這樣的未來才更值得期待。在發展的初期,一種創新能否得到市場認可也是難以預測的,這就非常考驗創業者的決策力、執行力和耐久力,但正因為預測的困難,也使得創新本身充滿了魅力。


其實互聯網的紅利已經沒有了,從小米是個裡程碑,只是很多人沒看出來。姑且先寫這些,回頭有機會再寫。


除了從行業上的反推,另一個方法是從時間上的反推。
唯一永遠不會變的是一天只有24小時,哪些時間是最不重要最可以替代的,很多機會都是為了替代這些時間。

從早上出門,上下電梯的時間被引入電梯廣告,出門路上的公交廣告,在車上的刷微博微信玩遊戲。到上班工作,午間吃飯,工作下班,在坐車回家,休息結束一天。

怎麼賦予時間價值是所有機會的根本,閑暇等待的時間低於刷微博微信所以被替代。
對於不愛逛商場的人,逛商場的低價值時間被網購替代。

無聊的時間總是強烈渴望被不那麼無聊的事情所替代,所以哪怕是每天一遍又一遍的喝已經免疫的雞湯大家還是會留在網路上。

怎麼即時的賦予時間價值是根本所在也是難點所在,正如其他答案所提到,外賣只靠價格是死路。除了產能受限,也在於不能賦予時間價值,如果只是省下上下樓的無聊時間那毫無意義。
網購的意義在於去商場一次買東西太花時間,算上坐車時間需要大半天,價格也離譜,如果不能享受逛街的樂趣就會自然傾向網購。
在線教育的問題在於在線不好騙人,實際培訓往往都需要花大量的時間在營造洗腦氛圍上,讓學員認為培訓是有意義的,而現實是教育培訓這些是沒法短期即時的賦予時間價值的。

以已經是最高薪的計算機行業為例,無相關工作經驗,正常培訓半年出來的平均薪水也就4000左右。而這些是建立在全職培訓半年無收入,培訓費加開銷,而學完必須有獨立工作能力的前提上,通常還要簡歷造假。如果是實習全國實習崗位少有超過3000的,平均是2000或更低,現實中教育培訓的短期時間價值就只有這麼多,幾萬開銷加上半年的時間投入,才能有4000左右的月收入。

全職培訓最高薪的行業,也只有這樣的效果,而在職培訓,針對性和崗位註定了市場不會大。

也就不難理解,不管教育說得多麼好,這都是一個極端長期,而回報都必須等到較高職位才能獲得。

不僅教育是這樣,很多事情都是這樣,短期快速的回報本來就不是正常的事情。
所以其實我們也可以看到,到了互聯網,快速賺錢的大多還是現實中的老一套。

以題主舉的例子,趕上平颱風口的早期轉載圈地當了地主,依靠人性弱點賣假貨,網路傳銷等。
互聯網終歸還是現實世界的延伸,也遵循現實的規律。

扯了一大堆,最後還是沒提到具體機會,不過具體機會似乎也不重要,因為如上面所說,你轉行也得花半年投資幾萬最後才能找到一份普通工作。
真以為看到個短期風口馬上就能跳過去賺錢?在微博,微信,知乎上火的其實都是會寫文章會營銷的那一堆人,在來個平台也只是讓會寫文章會營銷的人有了機會平等。


嗯,這不算是個悲觀的問題,因為每次有人提到未來互聯網紅利的時候,都以為現在是錯過了。如題主所說,早期的淘寶店也好,微博也好,公眾號也好,如果提到紅利,那就是-躺著拿著東西隨便經營下就能賺錢。可現實是,並不是所有的人能做到這一點。那麼,我來結合一下個人操作的產品經驗,來聊聊我認為未來的互聯網紅利在哪裡。
我最早是做百度競價出身的,所謂的百度競價,就是包裝產品-投放廣告-導入轉化。就是這樣一個直接的過程。其實我一直有個疑問,很多人在後悔沒有做微博,沒有做公眾號,沒有做APP,但是卻很少人會後悔沒有做百度競價,這是為什麼呢?因為,我認為百度競價的操作相對複雜,需要繁瑣的後台設置以及自己會設置前端頁面還有廣告語設置。我感覺在中國互聯網行業中,最早能夠跳出來寫軟文的,應該也是做競價不太好的那撥人。至於,為什麼很多人會能意識到這是「過去的紅利」,我覺得普遍有以下幾個特徵:

1.複製性強

我們今天在微博看到的大V也好,公眾號也好,我們會很容易發現他們的一個普遍規律,那就是---複製粘貼的內容。比如一個相同的搞笑圖片,可能在網路上,會有同時幾百個號在同步傳。那麼,對於從操作的角度來說的話,這麼做是非常容易的。所謂「過去的紅利」歸根到底,就是複製性強,如果當初做了自己也能做的一種-心態。

2.思維成本低

其實我在知乎混了這麼久,發答案是這三周的時間。感謝各位抬愛,有很多人加我和關注我。在和這些人的接觸中,我發現他們普遍有一個思想,就是我提到的A-B的思維。在他們的觀念裡面,如果能夠以相同的方式去寫一家煎餅果子的文章,可能自己的煎餅果子也會紅遍大江南北;如果以相同的方式去複製微博和公眾號的玩法,自己的微博和公眾號也能吃的很開。但是真的讓他們去潛心研究競價也好,微商也好,自媒體內容也好,很多人不是埋汰自己,
就是太累了。借口有一萬種理由可以找。說穿了,我看到人家撿石頭賣,我跟著撿石頭賣,就一樣能賺錢。

3.建立在如果

換言之到今天,百度競價也好,微商也好,包括一些互聯網爆款也好,依舊能貢獻非常高昂的利潤。雖然百度競價不如當初回報比在1:20這麼高的比例,但是,如果現在的你操作得當,依舊能夠獲得一個很好的利益回報。當然,想我第二點提到的,做百度競價等其他互聯網爆款一樣,是一個很耗費思維的活動。

所以,我覺得任何商業,尤其是互聯網,「未來的紅利」,我認為在以下幾點:

1.內容服務型APP授權外包。

比如獨立的APP商城,某開發公司可以提供商城模板,不收取服務費,而是根據銷量進行轉化。

2.內容增值自媒體。

今年可以說是真正PGC(互聯網原創內容)的元年。消費者從電視轉移到網路的速度越來越快,也越來越多。包括賈乃亮等明星也參與互聯網原創節目的製作。可以說這塊,是一個很強的紅利點。雖然這件事做了很多年,但是我認為,尤其是今年是一個爆發的時刻。

3.農業食品自媒體

因為農業食品的利潤普遍不高,做互聯網的人很少深挖這個板塊。現在我有朋友已經操作某產品流水過億了,很多人也聚焦到健康的飲食上了。當然,這種「紅利」是建立在個人魅力的基礎上的。微信的個人號,非常講究一個自我魅力的養成。

4.思維懶惰的相關產品

A,新聞推送。
B,根據個人特徵推薦社交夥伴。
C,內容的二次開發,思維灌輸式的演出等。

5.可複製性難的移動端百度競價產品

百度搜索雖然流量日薄西山,可移動端的流量還存在30%左右。目前由於手機端頁面很小,而網速還沒達到臨界值(就是打開廣告頁面秒開)。很多消費者還沒開始看廣告就進行關閉。今後以強調個人魅力配合百度競價移動端進行操作(個人微信號),應該是一個趨勢。

總結:
真正賺錢的東西,要麼是賣不鋒利「殺人」的刀,要麼是用最獨特的方法"殺人」。


推薦閱讀:

如何做一個優秀的 P2P 風控人員?
阿里「餘額寶」所謂的「年利率」比銀行存款還高,能和銀行搶生意么?
傳統金融行業如何應對互聯網金融帶來的挑戰?
信貸的全流程是怎麼做的?是否有可能做到較高的自動化?
2013 年 9 月,發達國家的互聯網金融是個什麼現狀?

TAG:互聯網 | 創業 | 投資 | 互聯網金融 | IT 行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