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人說日本人冷漠?

如果冷漠為什麼還會有感情細膩的作品?


@yilin wang 的答案大部分都同意,描述的現象都是事實。但結論和立場不能說都同意,這個問題的實質是:日本大多數地方已經處在高度城市化的「陌生人社會」中,因此在講求高效率的現代城市化體系中,【守序】和【高度教育】是其突出的特徵;而中國還處在以舊時鄉情、門閥、親族為主的「熟人社會」向「陌生人社會」的轉型中,因此【人際交往】中還保留大量在現代人看來侵犯隱私的的鄉族文化痕迹。

和諧有序的社會,井井有條的排隊,禮貌和善的陌生人,看顧老人的義工,絕不過度涉及私人問題的交談……這些都不只是日本的特點,而是諸多文明高度發達的現代國家的統一特徵。不用把這個事情上綱上線,比如同樣是「你結婚了嗎」「你掙多少錢」「你買房了嗎」這三問,你在北上廣的餐桌上遭遇的幾率絕對遠遠小於回到老家餐桌上的幾率,因為你在北上廣的朋友和在家鄉的親族不一樣,所以你們之間維繫交際的方式也是不一樣的。在舊時鄉族之間,無論婚姻、生育還是生意,都關乎到家族之間的聯繫和合作,關係到門閥之間的利益分配,成員個體的重要社會意義在於為家族或門閥的關係網做出貢獻,和城市裡你的狐朋狗友單憑臭味相投的純個體關係完全不同。

但不管你願不願意或者喜不喜歡,我們這一代(70~80)都直接來自於上一代鄉情社會成員的孕育,我們的出身是不可能完全擺脫七姑八大姨的包圍的。在中國傳統社會裡,家庭、家族一直是最重要的,無論是婚嫁這樣的血緣事宜,還是借貸這樣的利益往來,它都是最普遍也最可信賴的基礎。在文革之前,它一直是中國民間最基本的組織傳統(現在依然在很多地方保留)。對於這樣的親族為主的「熟人社會」,當然是對每一個成員都知根知底才是最安全,最保險的,它承擔了從教育就業社交信用等體系的一條龍職責,隱私這種東西,在這個組織里一直是用來評估人際關係程度的東西:我跟你關係越好,越可以肆無忌憚地談論你的隱私。這發展成為哪怕是未謀面的親戚要是不問一嗓子你娶沒娶老婆都不好意思管你叫大外甥的地步——你瞧,我跟我外甥熟著呢。

這種情況,只能叫歷史和社會趨勢使然,跟國民性談不上關係。你處在什麼樣的環境里,就會變成什麼樣的人(你看在上海的老外紅燈橫穿起馬路來那個利索)。事實上,人和人之間的個體差異,要比這國人和那國人之間的差異大得多。什麼這國人冷漠,那國人逐利,這國人懶惰,那國人愛一夜情……這種標籤化的說法出於表述和理解方便說說可以,當真的就傻了。

所以你要說日本人冷漠,其實也是可以說的,因為越是高度城市化的陌生人社會越容易讓人產生孤獨。日本社會長期的壓抑、功能化個體、對外人的排斥,在諸多現代國家裡中都算得上是數一數二的,高居不下的自殺率過勞死不是憑空來的。

在紐西蘭生活,你也會孤獨,但那種孤獨是無聊,在日本的孤獨則是難融入。我認識一個中國到日本的女孩子,日本籍,日本的第一位體育學博士,做過電台主播,很多粉絲,在日本生活了很多年了,但說起來就說日本社會是很難融入,無論你怎麼紅,日語多地道,甚至入了日本籍,你依然是「外國人」,他們的交往方式你從小就沒學過,所以即使你再努力學,也很難適應(但這不代表她不喜歡日本,相反她對日本的優點讚揚更多過中國)。當然,這種文化排斥哪裡都有,只是在單一民族的島國,這種傾嚮往往更加明顯(我沒有去過英國,但感覺也很類似)。

所以,其實大多數中國人還是留了一點兒鄉情社會的記憶的。未曾謀面的三舅老爺家二嬸的大閨女的姨媽上來直呼哎呀狗剩子你現在出息了多錢一個月固然令人蛋蛋欲碎,但是當你胸中滿是涌動的話語卻翻遍電話薄無人訴衷腸完全像個城市的棄卒一樣只能刷豆瓣刷知乎是不是也有點蛋蛋的憂桑呢(管理員請手下留情我馬上把知乎改成百度友情價只要5毛八點二十準時發)?所以也不必太過敏,一個能拍著哥們兒肩膀說話的國度畢竟也還是不錯嘛(韓國人泥揍開)……

情感細膩的文藝作品這個……日本從來就是一個內向民族,文化審美也一直都是女性化的,從《枕草子》這類讀物就可以看得出來。這跟社會是否冷漠木有啥直接關係,最多就是——

世界太負我
寒夜無人摸
舉頭望明月
低頭寫小說

文藝作品一般都是這麼干出來的……

另外,不要對日本人抱著一個個都是彬彬有禮、刻板認真的印象,這些人的內心世界是很……難以形容,姑且叫多姿多彩吧。

日本網民的腦洞程度……

大野そら在推特上的情侶漫畫神展開……

如果這都不算神經病……

也有這樣細膩感人的。內向的人也有很多千奇百怪的想法啊。

所以,與其在談論之前就先設定好【中國人】【日本人】的立場,還不如想著【都是在巨大的城市和社會裡辛苦奮鬥的人】一樣考慮來得簡單。

城市,就是冷漠的。但正因為冷漠,人才會感覺到溫暖。

最後,用郵件聊天的民族桑不起。

——————我素分割線——————————————————————————

一晚上回來發現很多評論的朋友把我的言論當做反對 @yilin wang的了,別誤會啊,我只是覺得從社會學角度剖析會比較順應自己的習慣。畢竟 @yilin wang說得沒錯,人群素質差異擺在那裡,是不爭的事實,說什麼我們這個發展中階段正常也好,但你不能說等上幾十年再開始改變吧。知恥而後勇,知惡而從善,這麼多人贊,就表示處在兩種文化衝突之間並深受困擾的人還是挺多的(包括我)。

我曾去的日本東京,完全能感受到 @yilin wang 的所言非虛。其中兩個細節讓人難忘:

1,滿街沒有垃圾桶,但街上乾淨得看不見一點紙屑,哪怕是新宿、秋葉原這麼熙熙攘攘的地方。很難得看到一個垃圾箱,也一定是分成回收、不可回收等好幾類不同的垃圾箱。我就一直在想,他們難道在街上不吃口香糖、不喝飲料、不用紙巾、不會喉嚨一癢嗎?一個杯子的材質可能同時有塑料和紙,丟的時候難道還要分離開?而且是這麼多人都有這樣的意識嗎?每一個?

真是太了不起了。

我很早就知道日本的小學生都要負責很多組織事務,比如輪流發餐,而且喝完的奶瓶都要平放,紙盒要撕下標籤摺疊好,從小被教育日本資源稀少,要盡量少浪費,多節約……但這些人成長之後形成的社會是怎樣的,真正貼近了感受,才感覺到衝擊。

要知道,按我們中國人的思路,搞一堆垃圾桶然後雇一群工人清掃即便利民眾又拉動就業,絕逼比從小學苦口婆心教會小太陽們疊紙盒來得正常啊(等丫們長大任期都過了有個毛的政績啊)。倒騰一下市政,GDP也跟著上去了,季挖樹市長大人您說是不是啊。

人的成長是取決於環境的,橘生淮南,淮北為枳。日本在戰後把心力都投在教育上,狠抓這些看上去沒有任何升學率、GDP相關的細節,終於鑄造出這樣一個守序、堪稱東亞文明程度最高的社會。我一點沒有覺得這是理所應當不值得讚揚的,我只是覺得比起爭論所謂的【贊日本黑中國】【玻璃心愛國論】等話題,能從對方那裡學到什麼才是最關鍵的吧?我不相信日本人和中國人的差異是種族天賦,人都是被制度、文化、經濟、傳統等環境塑造出來的,別人在用心塑造,我們不應該只專心爭吵啊。遷怒於身邊的同胞容易,從自己開始改變就難了。

PS:據 @朱健說日本沒有垃圾桶是奧姆真理教害的,查不到出處,向 @蘇菲女神請教求證一下。

2,去咖啡吧台拿東西上廁所可以把包丟在座位上。不羅嗦,你懂的。

所以中國和日本的差異並不是問題,問題是這麼多年了我們還是很難看到從教育源頭上有什麼改善的努力。從宏觀的硬體規模來看,東京跟上海差別已經不大,最多也就5~10年之內吧。但細節就差距巨大了,30年能不能趕上都是個問題(反正我趕腳我有生之年最多也就能看到國內幾個城市實現,記得到時把相關報道和BUFF薩滿的版本燒給我)。


日本人有一顆,只要你不影響別人,隨便你怎麼變態的包容心,和不管自己怎麼變態,都不能影響別人的責任感……——Arilelee 中國人有一顆,只要你和別人不一樣,就覺得你需要教導的溫暖愛心;和不管自己多麼平庸,都要去影響教導別人的責任感。


不論證,只舉一個自己親身經歷的反例。
2012年春天,為慶祝自己的二十歲生日而獨自到日本旅行。那時剛剛學日語不久,僅限於能和當地人連比劃帶猜的聊兩句。
經過靜岡縣時,下車在高速公路收費站便利店買東西。結賬時,櫃檯的阿姨(目測五十歲左右的樣子)很好奇地問我是外國人嗎,為什麼一個人來日本(可能因為我蹩腳的口語讓她覺得有點奇怪……)
我用夾生的日語回答,今天是我的生日。作為給自己的生日禮物,我第一次出國,想要完成單獨旅行。
阿姨沒說什麼,只是在結完賬後突然默默往我的購物袋裡放了一小罐禮品裝的茶葉。
我很驚訝,她只是朝我笑笑,比划了一下說,祝你生日快樂,這是給你的誕生日プレゼント(生日禮物)。
那位萍水相逢的阿姨的笑容,我到現在還記得。
從那以後更堅定了想要去日本學習和生活的想法,今年秋天將成為東大新鮮留學生一枚。
我從不覺得日本人冷漠。充其量,那只是一種不打擾的溫柔。


以我所接觸到的日本人來看,真的不冷漠,相反很熾熱。
有個日本老先生,只教過我們一個學期,沒幾節課,69歲了,最後腦血栓住院一周,出院後給我們上了最後一節課,講他住在哪裡,講他的朋友,講他這次回去恐怕再也不能回來了,講要我們過去玩,講著講著就哭了,跟我們一個個握手,手很有力很溫暖,我們都哭得不成樣子。到現在我都很挂念他。
日本人不是冷漠,而是有禮貌得過分了,處處怕邪魔(打擾)別人,這真的跟他們的教育啊環境有關。日本人其實內心真的很纖細,光是讀他們的文學作品就能感受到,那種心靈的纖細和唯唯諾諾的感情,恐怕是他們那個民族圖騰一般的靈魂烙印。(可能正是這種性格,使他們國家做精密儀器做得特好……-_-||)


平時因為怕打擾到別人,可能會覺得日本人對你視而不見,但當你向日本人尋求幫助的時候,往往會被過度的熱情嚇到。以前那個中國遊客被日本人幫助了要給錢的笑話,其實側面反應了到底是誰不熱情。
日本人對於不要打擾別人、不要給別人帶來不便這方面細緻到令人髮指的全方位考慮,也是他們感情細膩到何種程度的一個表現。


日本人冷漠嗎?
日本人只是不願意打擾別人罷了。
的確,日本人看上去都冷冷的。
他們不會在地鐵里打高聲打電話,而是安靜的坐著。
他們不會在大街上打打鬧鬧,而是安靜的朝自己的目標前進。
日本人不會給剛到辦公室兩天的小姑娘介紹男朋友。更不會關心你為啥三十歲了還不結婚。
日本人不會在朋友聚會上直接問你一個月掙多少錢,開什麼車。
朋友聚會喝咖啡,默默的各付各的賬單,不會為搶著付賬打起來。
這不是冷漠,而是生活在一個成熟的現代社會的人們懂得,人與人之間是有界限的,不要隨意闖入或者「關心」別人的生活,這是對他人的尊重,也是對自己的尊重。
需要強調的是,這種界限並不會造成真正的社會冷漠,而會讓社會更加有序。在日本,當你真正需要幫助的時候,周圍的人卻會在第一時間施以援手。
我在日本問路,往往被問的人會直接把我帶到目的地。
問別人火車時刻表,他其實也不知道,但會掏出個手機,傻傻的翻半天。
我在日本丟掉錢包,完好無損的找回來。
還有各種關愛殘疾人的設施,周到細緻到讓我想哭。
私以為,我們國家才是表面上熱鬧,骨子裡冷漠。日本一年級的小學生,獨自一人坐公交車放學,上學,這在古道熱腸的中華文明古國,做得到么?

至於心思細膩的作品,我想,正是人與人之間的界限為個人營造了一個安靜的,不被打擾的空間,讓每個人有機會按照內心的要求成長,安靜的營造自己的生活,體會自己的情感,這樣才會有「心思細膩」的作品誕生吧。
中國其實不缺文藝青年,缺乏的就是這種空間。
文藝青年一旦步入社會,就很難文藝了。一般他們都為了能夠更好的回答別人提出的三個問題而放棄了。
這三個問題如下:
「你做什麼工作?」
「你買房了嗎?」
「你結婚了嗎?」
這三個問題的提問者,有可能就是你的摯愛,有可能和你毫無關係。問題提出的方式或許簡單粗暴,或許潤物無聲。但相信每個人都體會過自己的生活正在被人用世俗的尺子丈量的種壓力。
或許,那些粗糙的、急功近利的文藝作品,就是這些尺子量出來的吧。


五一假期後跟閨蜜去了一趟日本自由行,從此,日本在我心裡就再也不是購物天堂,和動作片的這幾個含義了。絲毫不覺得日本人冷漠,剛到日本那天,是晚上10點多,乘電車換乘地鐵到酒店,因為不懂日文下錯站。電車站的乘務員帶著我們去到地鐵站,一路用英語跟我們交流,還特別叮囑我們晚上危險,要多注意安全。出了酒店的地鐵站,一直找不到酒店,那時已經是深夜12點,路上路人很少,遇到一個年輕的日本妹子,應該是深夜歸家,開著地圖,帶著我們走了將近20分鐘走到酒店門口。一路上雖然她不怎麼會說英文,但一直笑著跟我們用英語對話。。然後酒店前台那個態度和微笑也是讓人難忘的……
在日本6,7天,基本上每問一個路人,就算他不懂怎麼走,他都會查地圖或者問別人,甚至帶你過去。而且公交車司機的脾氣也是好到爆!
葯妝店的店員不會一直跟著身邊各種推銷,噢這簡直是太棒了!但是你問到每一樣產品,給她看圖片時,又會認真地給你找,如果自己店裡沒有,還會跟你說哪裡可能會有。櫃檯的BA超好態度,試了很多不買還是笑著不會翻白眼。買了就更誇張了,鞠躬目送你離開直到你消失在視線里。還有一天地鐵站里有個醉漢倒地了,立刻有人上前拍醒和詢問。我覺得日本人不冷漠,可能有人覺得冷漠是有時候他們活的有點小心翼翼,相反,我覺得他們的人文素質,真是很棒的。


關係冷漠的不是日本人,而是城市化後社會人際關係的疏離。

有個段子——你和千里之外、未曾謀面的網友談笑風生,但也許不知道樓上樓下都是幹什麼的。

日本算是東亞最早形成城市化社會的,難免如此。

香港,王家衛文藝電影,諸如東邪西毒、重慶森林,反映現代化城市人的孤獨。

台灣的那個「幾米」,什麼【向左走,向右走】,還是「調侃」城市中人人「隔著一堵牆」。

韓國,也是這個操行,【金福南殺人事件】不就是諷刺現代化城市人的么?

把共性的社會歷史進程,只因各個地域發展進程不同,而劃分為地域差別,最後得出「民族性」「地域性」的優越或貶低,是件很居心叵測的事兒。

日本電影【永遠的三丁目的夕陽】,五六十年代的日本,一家有電視,街坊鄰居都來圍觀,你告訴我,哪來的冷漠?


日本人的文化里很講究「人情」。
他們在日常處事中很不願意欠人人情或者被人欠人情,這在他們眼中是相當尷尬的情況。一旦欠下人情債日本人一定會很快想辦法彌補達到兩清。所以求助於人、向人借錢對於他們來說都是除非逼不得已不會採取的處理方式。
正是這種互相不打擾的習慣在日本人中形成的默會共識,在凡是都愛湊熱鬧、多管閑事的中國人眼裡變成了「冷漠」的表現。


私認為日本文化最大特點之一就是同時具備兩種互相對立的思維方式,並能使其正常發揮作用。菊與刀、殘暴冷酷又溫和有禮、既強調團體的凝聚力又強調個人空間、尚武好戰又情感纖細……這些看似對立的詞語都能描繪出這個奇特民族的不同側面。王育琨曾說稻盛和夫:「一個人需要掌握完全對立的兩種思維,這樣才能應用不同的思維,把握瞬間的不同。」

新渡戶稻造曾在《武士道》中這樣說:"男人也好,女人也好,當感到自己的心靈激動時,作為其第一個本能,就是悄悄地抑制住這種激動的外露。……對日本人的耳朵而言,在烏合之眾的聽眾中講述心靈最秘密的體驗,的確是刺耳的。某個青年武士在日記中寫道,你的靈魂的土壤感到被微妙的思想所撼動嗎?這就是種子在萌芽的時候不要用言語來妨礙它。靜靜地,秘密地,讓它獨自活動吧。"日本人認為,內心中所珍重的情感或帶來撼動的思想,是不能輕易說出的。重要的東西,一旦付諸語言說出,其珍貴便會遭到貶損。
並且,」克己「是日本人修養的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一方面,」勇「的鍛煉要求銘記著一聲不吭的忍耐;另一方面,」禮「的教導要求不能流露自己的悲哀痛苦而損害他人的快樂寧靜。武士在面部流露出感情,被認為不是男子漢大丈夫。

在與日本人交流的過程中,發現日本人特別注重」讀空氣「。日本人也覺得他們拙於言辭,因為他們與人相處時,重要的東西不會用語言直接說出,而是互相體察真實心意。日本人一方面討厭不會讀空氣的人,一方面又不希望自己的真實心意那麼容易被別人讀出,所以有掩飾真實想法與深層意圖的傾向。所以,他們與人相處時也許喜怒不形於色。也許過剩的情感都發泄到文藝作品與變態AV里去了^^

」冷漠「和」情感細膩「雖然是描述不同側面的形容詞,但不能因此把它們絕對化地看作完全對立。《三體》中有這麼一段描述:
如果把三維世界比作一張畫,他看到的只是那張畫與他的臉平面垂直放置時的樣子,看到的只是畫的側面,一條線;只有從四維看,畫才對他放平了。……當一切都暴露在外時,目擊者首先面對的是相當於三維世界中億萬倍的信息量,對於湧進視覺的海量信息,大腦一時無法把握。」
有點跑題了。我的意思其實就是說,在這個立體的世界,人們由於看到的只是一個又一個分裂的平面,並且極少人有能力把這些平面整合起來,所以很容易犯非黑即白的邏輯錯誤。從這個角度說,樓主提的這個問題是不成立的,因為本身犯了個邏輯錯誤。不好意思,失禮^^

-------------------------------------------------------------------------------------------------------------------------------------------
update:
有網友評論說在日本讀大學的朋友被周圍人各種聯合欺負,建議我補充日本人對自己人和對外國人的態度是不一樣的。我順勢說一點感受。

補充如下:
很多人對國內的生活及種種狀況不滿意,就在心理上創建一個烏托邦,一廂情願的認為那裡的一切都是好的。有些人就把歐美和日本或其他比較發達的國家作為心理上的烏托邦了。這本質上是一種逃避。我交流得比較多的日本網友剛好在學校或職場受過欺負(補充:樣本網友取自日本國內前10的公立大學,非爛學校的閑人),所以說的日本的壞話多一些。日本人欺負起人來的陰毒程度大概超過我國吧。
相關問題:
為何在日本這個國家,霸凌 (Bully) 現象會如此嚴重和普遍?
http://www.zhihu.com/question/21544726
現實中的日本校園欺凌、暴力情況是怎樣的?

http://www.zhihu.com/question/21246029

舉兩個栗子。權作為大家增加一些具體的感性認識。


昨天在新小岩車站,看到一位老太太拖著一個大行李箱準備出站,前面遇到一個三階的台階,正好被車站值班室的小伙看到。只見小伙馬上從自己辦公桌繞出來,熱情微笑著幫老太太抬箱子上台階——可能這只是日本普通民眾習以為常的社會禮儀,可是我一個中國人,看到卻內心極受震撼,在中國二十多年,從沒見過生活中誰會這樣主動幫助一個陌生人,我們天天把扶老奶奶過馬路,拾金不昧掛嘴邊,卻從來都只存在理想中
日本人或許因為性格有點冷漠,但日本社會卻很溫暖。一次看到小學生給非洲兒童捐款,很多路人支持,還有一次在上野公園看到一個街頭藝人賣力精彩的演出,贏得眾人的喝彩和掌聲,最後希望大家給點錢的時候,大家沒有一鬨而散,而是幾乎每人都給了錢才離開的。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日本人總是在一些細節溫暖人心


你好,我是日本哥,我是熱情熱情最熱情的一名日本人。
我來回答問題。

我同意有些日本人的熱情行為也許對中國人來說很冷漠。
比如,為2020年的東京奧運會日本奧運會委員會提的omotenashi的概念(熱情招待)。
說起熱情招待,對中國人來說是不是東北那噶的「歡迎光臨!大哥,請」
的一看就知道很熱情的那種熱情招待。

日本人之間的communication,因為少數幾個詞就能很有效地日本人之間傳達複雜的含意,
所以對外國人來說這樣的傳達的話了解不了對方表達的含意,
有可能這樣的時候感覺不了日本人表達的熱情。

可以參考,人類學家愛德華·哈爾(Edward T. Hall)提的高情境文化(High-context culture)及與之相對的低情境文化(Low-context culture)的概念。雖然中日兩國都屬於High-context culture,但是單一民族社會日本和多民族社會中國兩國之間也有對圈內人傳達信息的複雜性的差異。
※這不是高的好,低的差什麼的。。。

因為表達熱情的方式不同,
所以如果對方太熱情我們日本人卻感覺是表面上的假的熱情什麼的。
希望中國的小夥伴們了解日式熱情,
我也努力學習中文希望有一天我能夠用中文好好解釋這個問題。

讀十年日語不如跟日本哥玩知乎。
歪果仁用中文回答也蠻拼的,如果中文有錯求指教哈!


完全贊同 @塗子的回答。此答非常到位,本來沒必要再廢話了,可又覺得塗子的回答略顯婉轉含蓄,也許是顧忌仇日愛國噴子的脆弱神經,把有些大實話表達得太紳士了。所以我決定來點兒直接粗暴的。以下是回答:
我的簡答是——因為「有一些人」沒日本人活得好,或者說,沒日本人活得明白。

如果要噴的或願聞其詳的,煩請往下看:
一個人的天然國籍,由父母、民族和出生地決定,不由自身性格決定,哪國都有冷漠的人,也都有熱情的人。說多數日本人冷漠,先不論對錯,按比例來說,未必比冷漠的中國人更多。
例如,在日本,如果你當街遇到麻煩(比如雪天車拋錨),過路的陌生人和車輛大多數會停下來,問你是否需要幫助,如果明擺需要,一般都會直接上手。
而我們,卻全民討論老人摔倒該不該扶。如果懷疑倒地老人是壞蛋,都能成為不扶的理由,那麼,無論是對好心人的恩將仇報,還是對受難者的假定揣測,都比冷漠更冷漠。
如果走在街頭見人打架,多數日本人會事不關已匆匆而過,而中國人一定會有不少圍上去看熱鬧的,你也許會說日本人的做法是冷漠,但我覺得,看熱鬧更像幸災樂禍,遠比視而不見更冷漠。
在日本,素不相識的人同乘一部電梯,多半會微笑點頭。但在中國的大城市,當我們和同住一棟樓的鄰居同乘一部電梯時,又有多少人會主動打招呼?

以上舉例說的是陌生人之間的「冷漠」,下面說說親友間的「冷漠」。
就舉一個例子。當今中國為人父母的80一代,很多都是老一輩幫忙照看小孩兒,但絕大多數日本人不會這樣做,日本女人為人母了,都會辭職,獨自帶小孩兒,不會尋求父母幫助,而且,日本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們,也不會相助。為什麼會這樣?很多人會說,因為當今中國家庭的經濟壓力太大,如果夫妻一方(當媽的)不工作在家帶孩子不切實際唄。但問題是,為什麼日本的父母,退休了閑著也是閑著,卻不願幫子女分擔呢?難道日本人真的冷漠到了父母對子女都無情的地步?
答案是,這種所謂的「冷漠」是因為當今日本人腦子裡的個人主義觀念。

日本人的個人主義觀念是怎麼來的?回答這個問題,不如回答——人的個人主義觀念是怎麼來的?因為日本人首先是人(再次堅決反對以國籍概人性的分類法),事實上,今天的南歐人也說北歐人、德國人、瑞士人冷漠,美國西裔也說東部的麻省紐約人冷漠,可見不光日本人,還有不少國家的人被「冷漠」了,換句話說,貌似在發達國家崇尚個人主義的人不少。
首先要明確,個人主義是相對於集體主義來說的。而且,個人主義並非近期產物。其實,人類最早就是崇尚個人主義的,人類剛從猿進化過來時,會為了爭奪交配權,毫不含糊地殺死同族兄弟。這不能不說是個人主義到了極點。
直到進入狩獵採集時代,為了殺死更強的猛獸,還為了攻擊搶劫其他族群或維護本族群,男人之間需要團結協作,集體主義這才應運而生。隨著進入農耕時代,生產力提高,剩餘糧食出現——可以養活更多不務農的其它專業人員,這導致強權出現。強權出於私慾,通過宗教、暴力等形式,將集體主義觀念在人民腦中放大,然後隨著集體範圍越來越大(從族群到部落、再到酋邦、國家),集體主義觀念也越來越大(包括民族自豪感、國家榮譽感等,其實都屬於迷信集體主義),直到今天仍在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和人心中佔據主導。
但是,集體主義雖一度強勢,可個人主義卻從未完全消失。同樣也是因為不務農的專業人員出現,社會進步,生產力提高,市場出現了。市場的重大作用在於實現交易——一個人可以通過掌握一項服務他人的能力,來換取他人為自己服務。也就是說,人們可以不必掌握與已生活有關的所有技能,就可通過交易,讓自己的生活變得豐富和高效。不必參與本職工作之外的事業,意味著和更少的人合作,就可實現和更多的人合作才能得到生活水平。
尤其進入工業時代、全球化時代,世界各地發展極不均衡,發達國家或地區的人們,由於掌握優質資源和自身的高素質,使他們成為交易中的強勢方(因為他們能為別人提供的服務檔次和服務質量較高,由於互交服務的過程被錢簡化了,所以也可說,服務能力就是掙錢的能力),這讓他們只需專註於提升自己的專業技能,就可換來高回報和更多被服務的享受。舉例來說,一個科學家或高級工程師等等吧,只需和高深學問打好交道,就可在工作之餘盡情享受生活。而無論是工作時間還是休閑娛樂,與各行各業很多人合作,都不再是必要條件。
因此,在發達國家或地區,至少在精英中,個人主義觀念開始逆襲。
說到這,可以看出,所謂的個人主義,不就是以私慾為本嘛。沒錯,就是以私慾為本。但以私慾為本到底好不好?這個問題不用我說,幾百年前亞當斯密在國富論里已經說得很明白,人類社會的發展,就是因為私慾(包括獲得實惠和自我實現),這讓服務交易大大推動了——商業、科技、藝術等等對人類有用的好玩意的進步。

現在,讓我們再回頭看看集體主義,集體主義在人類發展史上的作用,一度舉足輕重,無可厚非。但時至今日呢?
當今,特別崇尚集體主義的人,要麼是別有用心的政客(其實他們不過是利用集體主義觀念達成自己私慾而已,假的),要麼就是現實生活中的弱者,因為從集體榮譽和集體利益中獲得滿足感的難度最低,自己無能也沒關係,指望別人能就行了。事實上,用別人的精彩和成功,來替代自己的平庸和失敗,正好成就了集體榮譽至上和集體利益至上的思想。不過,集體榮譽和集體利益,多數和崇尚它們的腦殘粉沒什麼實際關係,充其量獲得一種精神滿足。但是,把別人獲得實惠和自我實現,當成自己獲得實惠和自我實現(比如某些極端球迷和明星腦殘粉),不無聊嗎?

當人們把私利看得越來越重,就會越來越看輕所謂的集體利益,如果兩者發生矛盾,個人主義者會果斷選擇個人利益高於集體利益。比如,加泰羅尼亞、魁北克、蘇格蘭等地人們的獨立訴求,多少有當地人民不願自身私利被大集體利益拖累的因素。當然,因素還有很多,而且並不提倡。因為,並不是說個人主義就該絕對高於一切,私慾有個大前提,就是必須建立在不損傷別人利益之上。按現在的話說,就是在公德之內,至少不能突破法律界限。對自己私慾的天然捍衛,首先要對別人私慾表示尊重。
說到這,已經基本把個人主義和冷漠劃為等號,那麼,與個人主義對立的集體主義,能和與冷漠相反的熱情劃為等號嗎?
從一些弱者對集體榮譽和集體利益的熱愛和迷戀來看,似乎能。可仔細一琢磨,就發現不那麼可信。因為這種熱絡情感,多半是建立在依賴別人之上。生產力較低,為他人提供有效服務的能力差,當然無法通過專註於提升自我,來換取更多別人為已服務。那麼,為達私慾,多半要靠與更多他人尋求合作,也就是說,更依賴人際關係,或者說智商不足情商來補,所以,越是落後的地方,人與人之間表面越熱情。比如農村。但別忘了,這種所謂的熱情背後,仍不過是為已私慾,那麼,真實的冷漠和虛偽的熱情,到底哪個更冷漠呢?
把話說明了,把別人的成功和所得,當成自己成功和所得了一樣,是一種無能的弱者表現。而出於此目的,單方和別人建立聯繫所表現出的熱情,除了示弱還多少有點兒愚蠢。

好了,現在終於可以回過頭來,討論為什麼日本人冷漠到不幫子女照看孩子的問題了。
首先,日本人曾經吃過迷信集體主義的大虧,日本人民曾經被少數人(戰爭狂)的私慾綁架,險些亡國滅種。後來經過美帝深刻改造,今天大多數日本人不會再犯傻,絕不會為別人私慾(美其名曰的假集體主義利益),去犧牲自身利益(生命財產和幸福生活)。所以,個人主義至上深入廣大日本人心。於是在日本父母的觀念里,雖然是親緣關係,但子女成家之後,就和父母分別獨立了,父母在子女成家之前,已經盡到了應盡責任和義務,現在,子女獨自照看孩子,屬於子孫應盡的責任和義務,就像自己曾經做過的一樣。所以,已經獨立的子女的責任和義務,與自己無關。
其次,多數日本人都懂得個人主義私慾必須建立在不損傷別人利益之上。所以,對他人的私慾、私利、尤其隱私極為尊重,視其為神聖不可侵犯——就像捍衛自己的一樣。這種習慣換位思考和互相理解的思維方式,使日本人有一種特別不愛麻煩別人的性格,再就是不關心也不喜歡打聽別人的私生活(這往往是中國人表示熱絡的方式),哪怕是寒暄,都生怕被人當作冒犯。所以,當子女的,尤其是獨立成家之後,都不願給老邁的父母添麻煩找負擔,雙方也都不十分願意進入對方的私人領地。哪怕是看孫子這種甜蜜的負擔。這種甜蜜在他們眼裡,首先是負擔。
另外,戰後經濟騰飛,高度發達現代化的都市生活和全球化競爭的高端環境,讓日本人更專註於提升自我(為他人提供服務的能力),和盡量多換取高回報(高效地享受業餘時光),這就讓日本人在工作之餘,無暇去和與提升自我無關的閑雜人員熱絡扯淡。也許這就是我們所謂的「冷漠」。忙碌一輩子的日本老人,在退休之後,首先考慮的當然是享受之前人生的辛勞成果,比如滿世界旅行。人生僅一次,時間寶貴,屬於自己的更該珍惜。他們的子女,當然懂這一點,怎會忍心打擾?反過來,日本老人也視其理所應當。

其實,所謂"冷漠",並非日本人獨有,北歐、德國、瑞士也都一樣大有人在,也可以說,是經濟發達、文明先進國家或地區的多數人的常態。所謂「冷漠」不過是正確看待個人主義和集體主義的關係的表現而已。因為自身擁有較強競爭力(互交服務的能力)的個體,不會為別人獲得成功而自我滿足,他們不需要用別人的成功和精彩,來自我慰藉和自我欺騙。哪怕是自己的父母或子女。比如,他們不會因為子女考上名校,就跟自己考上名校一樣傲嬌自滿洋洋得意。他們也不會因為父母成為富豪,而跟自己取得成功一樣不思進取停下享受。因為在他們眼裡,別人無論成功還是失敗,都與自己的成功和失敗沒有必然關係。也許是這種對親朋好友所得所失都略顯無視的態度,被我們理解為冷漠了。
我們覺得他們冷漠,只是因為我們和他們對個人主義和集體主義的看法不同,而這種看法差異,多少由經濟基礎和自身實力決定,說到底,弱者都會覺得強者冷漠。

至於題主所說的感情細膩的作品的問題,我覺得吧,感情細膩不由冷漠或熱情決定,它們之間沒有必然關係,倒是更由作者對人生的理解層次決定,還是觀念問題罷了。


「倉廩實而知禮節」,什麼是「禮」,逢人就套近乎絕對不是禮。什麼是「節」,明確的知道人與人之間交往的界限與邊界。真正現代化社會的文明公民,必然是知禮節的。


內向的人內心世界都很豐富。


1949年,卡特爾用因素分析法提出了16種相互獨立的根源特質。其中五種人格因素的含義如下:

因素A-樂群性:低分特徵:緘默,孤獨,冷漠。高分特徵:外向,熱情,樂群。

因素B-聰慧性:低分特徵:思想遲鈍,學識淺薄,抽象思考能力弱。高分特徵:聰明,富有才識,善於抽象思考,學習能力強,思考敏捷正確。

因素C-穩定性:低分特徵:情緒激動,易生煩惱,心神動搖不定,易受環境支配。高分特徵:情緒穩定而成熟,能面對現實。

因素E-恃強性:低分特徵:謙遜,順從,通融,恭順。高分特徵:好強固執,獨立積極。

大概說,你在電視上看到的日本人都是樂群性低分特徵人群:

當然,127950000日本人中,每種類型的人都有:


我愛日本,可同時我也深深厭煩著日本。

本答案負能量滿滿慎入。


——————————————————————————————————
對日本的愛和厭煩就不多說了,這裡只針對問題中的」冷漠「而回答。


不知道大家的心裡都是如何定義這個問題裡面的「冷漠」的。

看了大部分答案都是崇拜日本風的,的確,日本有太多太多值得我們借鑒學習的地方,但是看來看去覺得國內太多人都崇拜的太盲目,看了第一名的 @塗子 的答案還稍許有些欣慰。

日本人冷漠嗎?要看你說的是哪些方面了。
的確,過來旅遊的短暫停留的人都會覺得日本人友好的不得了啊,迷路了幫忙帶路,所有場所的服務態度好到不行,就算語言不通對方也會超級耐心的用日語解釋……是啊,在國內的話我們很少有這樣的待遇,這不僅僅是因為我們「素質低」,也還有文化歷史背景民族習慣的問題啊。

身邊也有一些多年的日本朋友,他們結婚了之後都是很少跟家族成員聯絡的。因為個人生活跟其他人沒有關係,就算是家族成員也沒有太大關係。這有可能是一種文化習慣,就好像國內,我們的家族關係非常緊密,沒事兒就要走親戚互相聯絡一下問候近況,這是我們中國的文化習慣。

在日本生活快十年了,個人覺得日本人雖然非常友善,但是骨子裡還是很冷漠的。 就好像 @塗子 所說,在日本,就算你拿到日本國籍,或者跟日本人結婚,有了孩子,家族都在日本生活了好幾個世代了,你也還是外國人,並不被大和民族真正接受成為他們之中的一員。而在中國,這就完全不同。一個外國人,在中國住了幾年,有很多好朋友好兄弟,很可能就被咱們中國的熱情以及寬大的胸懷接受為自己家裡的一員了。身邊有這樣的例子,朋友找了一個日本老婆,生了3個孩子,在日本已經20年以上,日語跟日本人沒有區別,禮儀行為上更沒有區別。可是就算到現在,他都從來沒有感到自己被日本人真正接受過,哪怕是他妻子的家人。他從來都是覺得自己一直都被劃分為outsider。

很多答案裡面有說日本人都是助人為樂的,我不反對,但是咱們國內助人為樂的就少嗎?在日本這麼多年我所看見的完全不助人為樂冷漠路過的日本人太多了。

錢包丟了毫無破損的找回來了?祝賀你,對待國際旅行有人的態度好像咱們中國也不錯啊。常駐日本或者日本本地人丟了錢包之後錢包的確找回來了,各種銀行卡證件都完好無缺但是裡面的幾萬日元現金不翼而飛這樣的事情沒聽說過吧?我自己,身邊在日本常駐的朋友們,都經歷過這樣的事情,無一例外都是現金不翼而飛。曾經問過日本好友這個是事情,得到的回答是,撿到你錢包的日本人認為他撿到了你的錢包並且幫你送到警察那裡是幫了你一個忙,作為你對他的お返し(回報,日本人很講究受人之禮定要予以回報)他自然可以拿走你的現金作為謝禮。

電車上年輕女孩子碰到痴漢?
女孩子害羞害怕不敢聲張,周圍的人都看在眼裡沒有一個人伸出援手,這麼冷漠沒人管,難怪日本痴漢文化這麼流行,都被拍成小電影兒共全世界男同胞意淫了。
一次早上上班,因為是10點多了,電車上並沒有很擁擠,我面前站了一個大學新生樣子的小女孩兒,身後一個猥瑣的日本老頭緊緊貼在她身後,假裝無辜的在女孩子身上蹭來蹭去,女孩兒挪動他就跟著過去,最後女孩兒都要哭了,整個車廂的人都看在眼裡,沒有一個日本人出來阻止,最後還是我一個外國人對那老頭兒吼了一嗓子いい加減にしなさい!老頭兒才裝作無辜在電車停下的時候一邊說自己什麼都沒做一邊說我神經病一邊罵罵咧咧的逃下了車。

其他的我所看到的沒有人幫拿了很多東西的老人之類的這種小事我就不說了。

幾年前男朋友在涉谷救了一個日本人的命(男友不是日本人)。他跟我說說這個故事的時候完全鄙視日本人對生命的漠視程度:當時是一個發了癲癇病(?)的日本人,躺在涉谷過街天橋的階梯上抽風,當時周圍圍了一大群日本人,都是站在旁邊看熱鬧,還有人拍照,沒有一個人打救急電話,更沒有人上前幫忙。男友當時路過,看到好多人圍觀就走過去看了一下,發現時個癲癇病人發病,口吐白沫抖個不停,立刻就衝上去掰開病人的嘴巴以防他咬到自己的舌頭而喪命,讓一同的朋友叫了救護車。後來醫生跟我男朋友說如果再晚個幾分鐘這人很可能就沒命了。
你覺得日本人不冷漠嗎?

還有一次,新宿車站有人跳下站台自殺。當時我一個美籍日系的朋友(美國出生美國長大,移民第二代)就站在現場的附近,她看到了自殺者的血,飛出來的鞋子,還有一些零零碎碎的身體殘劾,立刻眼淚就掉下來覺得很難過。可當她看到自己身邊的日本人非但沒有難過的樣子個個都拿出來手機拍攝死者血腥的照片的一刻,她完全震驚了,覺得日本人完全沒有人性。
你覺得日本人不冷漠嗎?

我覺得大多數的日本人是冷漠的,你們所看到的美好的一面,是他們的社會規則:你必須是一個既要空気読める又要是一個有思いやり的人,就算你真的不是,你也要裝出來,不然你在日本社會沒法混。所以表面上,或者我應該說在社會體系裡面,日本人對任何人都是非常友善,樂於助人,不會給別人添麻煩(是因為不想其他人給自己添麻煩),也就是你們短期體驗到的「美好」,因為如果你不這樣做,你會被認為是個空気読めない人、自己中、だめな人……但是骨子裡面,他們其實都還是一副「別來煩我,好麻煩,跟我沒關」的姿態的。

我覺得日本人更多是怕麻煩所以很丁寧的把有可能變成麻煩的事情都做好以防放麻煩發生。(被別人說自己不友善不夠樂於助人也是麻煩喲)

跟所有在日本生活的外國人一樣,我愛日本的好,我也嘗試接受日本的糟,我將日本好的文化吸收到自己這裡,將自己認為不是很好的文化糟粕拒絕在外。比如說,對於我來說日本人表面美好做做樣子其實是「真?冷漠」的這個事情。

別的就不多說了,畢竟我還要在這個城市,這個國家生活,說太多只能讓自己心情失落。

還是匿了。


所謂冷漠,不過是好自為之的另種表現。


4月4日,日本就核災設置的復興大臣今村雅弘回答記者問題:核區居民無法回家是人禍還是你的責任。

圖片版(黃字為記者,白字為今村雅弘):

記者:實際上他們是回不去才去避難的。

今村雅弘:誒?他們不是也有人回去了嗎?

新聞會上,今村雅弘暴怒,指責記者無理,並強調這是正式場合。

一再重複:收回發言!收回發言!你給我出去!你下回不要再出現了!

並在發言會結束後,記者追問今村雅弘:讓災民困擾的,難道不是你嗎?

今村雅弘的回應則是:「無路賽!」(吵死了)

真是不好意思,讓精日們沒法吹工匠精神了,主子都angry了,也沒法吹日本人不給別人添麻煩了,實際上,他們嫌麻煩的,是會麻煩到自己。

圖片來源:觀察者網視頻截圖(視頻鏈接:終於輪到日本大臣怒斥記者了……_日常_生活_bilibili_嗶哩嗶哩)


我國慶剛跟我媽去日本玩,互相拍照的時候路過一個駝背的日本老大爺主動過來跟我說話。我不懂日語,老大爺也應該不懂英語。他比劃半天,我看明白大概意思是讓我把相機給他,他給我跟我媽拍合影。

我當時心裡的鬥爭非常複雜:
這人主動上來要相機要求給我倆合影,一定是搶相機的!
但是這老大爺看起來腿腳也不太利索,搶了相機他跑的了嗎?
媽蛋,周圍一定有他的同黨,他欺負我聽不懂日語,他肯定有跟同黨對暗號!

但是看著老大爺慈善的笑容,手還是很不聽使喚的把相機遞給了他。
大爺顫顫巍巍走了幾步,選了個合適的角度,幫我跟我媽拍了幾張照,還示意我們笑的開心一點。(老子在擔心你拿了相機跑路啊怎麼笑的出來!!)

拍完之後大爺把相機還給我,然後道別走了。

那一刻忽然感覺自己才來自一個冷漠的民族。


推薦閱讀:

應該如何選購 JK 制服和 LO 裝?
美國和日本的潮牌分別有哪些,各有哪些特點,不同的潮牌穿搭有什麼小技巧嗎?
日本飲食注重清談和食物原味,為何日本人又喜食油炸食品?
德川家康為什麼將統治中心移到江戶?
《夏日大作戰》里奶奶的鳥形家紋在日本歷史上是哪一家?

TAG:日本 | 日本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