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人在學習初段效率驚人,而在過了入門階段之後興趣與學習能力都迅速下降?
具體癥狀描述如下:在學習一件新事物的時候往往能爆發出驚人的學習能力,在很短的時間裡達到入門水平,並且可以靈活應用於實踐。之後學習慾望降低,在該領域的水平也相對停滯不前。導致對許多事物均有涉獵,也能說出個子丑寅卯來,卻沒什麼精通的領域。這給我造成了一定的困擾。例如高考這樣需要持久學習的,我就無法發揮優勢,靠臨時抱佛腳堪堪考了個一本。隨著年齡增大,發現似乎專精一門才是更為合理的技能樹。。。故特來請教,不知有沒有什麼破解之道
舉例:學習太極拳,只學一兩堂課立刻能找到感覺,明顯比一起學的童鞋"似模似樣"回家對視頻自學一星期迅速達到能看的標準,然後荒廢之。
大學學VB: 之前沒有基礎,在學期過半的時候已經考過了某VB證書,還做了一個簡陋的小遊戲,不牛,但是明顯學習速度領先所有同系同學。之後並未對編程失去興趣,卻也沒有繼續鑽研。
學吉他:大學畢業學吉他,樂理聽一遍就會,第五節課教完已經可以完整彈唱同桌的你。同期的學生還在 53231323。
以數學書為例講一講:
一本數學書通常前面幾章比較淺顯,而且實際上前面幾章只是在用新的方式講述那些你已經學過的東西,所以憑藉著基礎和一點聰明,即使不看書,做出習題其實也不難。但是你終究沒有走到這本書的思路上來,所以當你面對這個這本書的思路方法所要真正解決的問題的時候,當這門學問在你眼裡反直覺的東西積累到一定程度的時候你就學不下去了。
比如你學解析幾何,一開始講的是直線的問題——而這些在初中平面幾何都已經說爛了,但是如果你不積極適應解析的方法,到後面圓錐曲線那裡,平面幾何的方法很難適用的地方,就很難下手了。
這樣的虧我吃過好幾次,一次是學複分析的時候,覺得複數我學過呀,極限、積分、求導,數分里也學過呀,好像比數分還簡單點呢。但是冒出一大堆複分析特有的定理性質的時候我就徹底凌亂了——才發現解析函數我數分里打交道的函數原來是不一樣的。
我看信號與系統的時候也遇到過這個問題,因為我看前面幾章無非就是一些微積分運算,看上去很容易,連跳幾章覺得就是那麼回事了,突然到了一章就看不明白了——才發現自己並沒有理解信號與系統這門課處理問題的方式。
反而那些學的比你慢的同學,從開始就在適應這本書的思路,不斷地接受和適應那些他們覺得反直覺的東西,而你實際上並沒有開始這個適應思路的過程,只是在用舊思路解決問題,當舊思路山窮水盡的時候,你就很難深入下去了。
其實編程也是類似的,講不同編程語言的書,前面近一半的內容也是大同小異的,但是如果你沒有充足的練習、深入的了解,只是把新的編程語言當成你學過的一門編程語言的關鍵詞替換的話,到你面臨這個編程語言特色的東西的時候,就無從下手了。
不僅是數學、編程這樣新事物和舊事物之間聯繫比較明顯的東西,即使是很多看似完全陌生的東西,人往往也會不自覺地藉助於已有經驗去接受理解,但是過分遷就舊習慣對深入學習必然是不利的。
其實我們都善於發現新事物和我們熟悉的事物之間的共同點,用我們熟悉的事物上的經驗輔助我們學習和認識新事物,以至於我們並沒有靜下心來學習新事物的獨有的特性。而學習本來就應該經歷共性——特性——再回到共性——這樣一個螺旋式上升的過程。
前兩名說的很好了,我來說個反例。
我入門比較慢,經常同學題都做的風生水起了,我還在神遊太虛。剛開始以為只是不認真罷了,後來發現真的是學的慢,同學們都在若有所思的點頭微笑,我坐在那裡不知所謂,老師講的東西好像沒有辦法直接進到腦子裡。平時的作業考試也是亂七八糟。
到了中後期,我就會突然理解了,發現可以一邊抄作業,一邊給同學糾錯了,可以給他們講題了。最後的大考成績也會比較好。
我曾認真的思考過為什麼會這樣,這裡說一下,可能對題主也有啟發。
我是一個很難被說服的人,對待任何一個新的觀點,新的方法,新的學科,第一反應是,為什麼非要這樣?為什麼不可以是別的方法?可以用已有的知識解決嗎?為什麼需要一個新的學科?它有必要存在嗎?
對其合理性的懷疑,貫穿在我學習的過程中。
而乘法可以轉成加法,分數可以變成小數。很多學科開始階段的問題,都可以用已有的知識去解決,這段時間是我最痛苦的時候,我看不到新學科存在的意義。但隨著學習的深入,就逐漸發現其不可替代性,發現其方法的合理性,體會到她的美感。在一聲後知後覺的「原來如此」之後,學習就變得如絲般順滑了。
對我來說,學習是一個被說服的過程。
題主可以試一下,不要那麼容易的接受新的方法,嘗試懷疑一下,比較一下,為什麼非要這麼做,其本質是什麼,背後的思想是什麼,可能就會學的又快又好了。題主的問題和我一摸一樣。
怎麼克服我也是這兩三年才想明白的。
對於這個問題,更為準確的描述是這樣的:
在學習某項知識或鍛煉某項技能時,可以輕易的超過很多人,但是很難更進一步,最後總會被努力的人和真正的天才超越。
學習能力效率高的原因是,學習和思維能力強,加上專註力高。
至於為何不能更進一步,下面說話就比較狠,但是確實是這樣的。
其實原因很簡單,因為在需要更進一步的時候,肯定需要更為努力和鑽研,然而前期的順利和取得的讚美與成就,讓我們無法忍耐這比較長時間的練習和積累期。
在剛學一個東西的時候,我們會很拼。
練吉他的話,爬格子會爬一整天;寫遊戲的話,可能會連續熬幾天一口氣做完。
因為我們很清楚我們的學習和工作的效率很高,只要花費這少量的時間,我們就可以獲得別人的讚美。
然而在看到了新的、更為廣闊的世界的同時,我們會發現要在這個世界裡讓別人讚美,需要花費更多的精力和時間去前進,而這個時間還很長。
但我們這種人最無法忍受的就是,不能在很短時間內就可以取得讓他人稱讚的成績。
我們做很多事情,主要原因固然是因為自己喜歡。但還有一個或許會被自己刻意忽視的重要原因,那就是我們要做給別人看,告訴別人我們很厲害。
這種太過在意他人看法的性格,叫做虛榮。這種虛榮讓我們在學習和做事的時候過於功利。
那麼問題來了,如何克服呢?
其實也很簡單。就是安下心,踏踏實實的學習。
題主你說要專精一門,這是對的。不過我還有一個看法,就是我們在專精一門的時候,未必要放棄技能樹的其他內容。這是我們天生的優勢。
但是我們要注意的是,在專精這一門的時候,要有耐心,要能耐得住寂寞,要有長期的計劃,不要急於把自己的成果展現出來。要能正視自己的不足,一步步的去學習和練習。
同時要告訴自己,我不是天才。
雖然是答題,不過也算是第一次系統的自我剖析,就不匿了。
=======================
更新一點:
要合理規劃時間,短期的過分拚命會讓自己在階段性目標達成後,產生懈怠感。
蠻有意思的問題。
我和樓主的情況不同,學東西常常比較慢。
也拿學太極拳來說吧。我剛加入一群拳友中開始學習太極拳的時候,覺得自己夠笨的,人家講半天我都不容易領悟動作要領。當時很羨慕一位小T同學,他學動作特別快,好像很快就有點行雲流水的意思了,而我呢,學了一周多,還不能做完整幾個基本的動作。
不過,我有耐心,回家後我會一遍遍對照鏡子體會動作要領,可以一次練上百遍也不覺得煩。一年之後,我就成了拳友里的佼佼者。再看小T,他的樁功比不上我,基本動作也沒有我做得到位,這個時候再看他打拳,連我這個才入門一年的人,也能看出一些破綻。
我自己的學習特點,從初中時就有所悟,入門不快,但慢慢總能後來居上。遇到過很多一開始讓我覺得比我聰明得多的人,但似乎我也能慢慢趕上,甚至超過他們。
我思考過這個問題。我想,這得歸功於我的幸運——在我從小到大的成長環境里,幾乎沒有什麼妨礙我專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的因素,也就是說,我在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的時候,沒怎麼被干擾過。我相信,若樓主也有我這樣的成長環境,想必也就不容易變成「入門快,專精不易」的樣子。
舉幾個例子說說自己的不被干擾。
爸爸媽媽大學畢業後分配到東北師大工作,我4歲的時候,跟著爸爸媽媽下放到東北農村:吉林省扶余縣長勝公社李家圍子大隊二小隊。在那裡一呆就是4年。這4年,是我童年裡最為快樂的時光。爸爸媽媽顧不上管我,媽媽要管兩個小弟弟。我成天在田野里玩耍奔跑。我們家有好大的菜園子和一大片種有高粱和玉米的地。爸爸在菜園子里辟出一小塊地給我種花,怎麼也忘不了我在自己的花園裡看到花兒冒出苗苗來的喜悅。我還養了三隻大鵝,和媽媽一起照顧我們家的20多隻雞,我們家也養了貓。我們吃自己種出來的各種蔬菜和糧食。我白天挎個小籃子和小夥伴們去挖野菜,野菜剁碎了給鵝吃。我天天去雞窩裡接母雞下的熱乎乎的雞蛋。東北的朋友都知道「香姑娘」、「紅姑娘」是什麼,我的小花園裡種了不少。還種了好多向日葵。東北的黑土地那時真肥沃啊,種啥長啥,我最喜歡跟著大人種土豆了。吃過東北的土豆和大豆,就會覺得別的地方的土豆和大豆都不好吃。在東北農村的4年里,我無需識字,但還是上了一年級,在那裡學會了拼音。冬天我們需要和老師一起抱柴禾燒爐子取暖。那4年,我一次病也沒生過,媽媽總愛念叨這一點。
小學二年級我便從東北回到武漢,和大伯、奶奶一起生活,那時四人幫都還沒倒台呢,小學生的學習負擔輕如鴻毛。教中學語文的大伯有不少藏書,我慢慢地在家裡找各種書看,偷偷看奶奶平時在讀的小說,大伯和奶奶從來都裝糊塗,從不拆穿我。我們家住的房子,當時只有公廁,我小小個子,但經常藏一本書包在衣服里跑出去上廁所,一蹲就是半天,奶奶平時明察秋毫,這種事情會瞞得過她老人家嗎?可她就是不戳穿,由著我任性讀書,完全不干預。
上初中後,雖然我在重點中學,但那時的功課真的不緊張,我放學後慢悠悠回家,一路上踢踢踏踏在沿路的草叢裡抓螞蚱,這種抓螞蚱的愛好竟然持續到了大學二年級。大伯和奶奶想必都知道我有這個愛好,他們也從不干預,知道這是我的樂子。
後來自己有了女兒,買一堆育兒書讀。這才發現自己的幸運:東北4年里,我天天和大自然打交道,天天都是喜悅。回到武漢後,雖然不再有那麼好的自然環境可以接觸,但像我那樣從初中到大二都沉迷於在草叢中抓螞蚱的人怕也不多見,而且家長還不管。——好幾本育兒書的作者(教育和心理學專家)告訴父母們,長期沉浸於和大自然的交流的孩子,最能培養起專註的能力。細想想也是啊,我最喜歡抓特別調皮的螞蚱,總在草叢裡和它們鬥智斗勇,能為了一隻特別能蹦躂的螞蚱追出去好遠而不肯放棄。這當然很需要專註,而且樂在其中。
正是因為在成長期,自己喜歡做的事情被大人充分地尊重著,從不粗暴干預,所以使得我一直都不怎麼在意別人如何看我,而是專心體會著自己的點滴感受。
這樣的成長過程,奠定了我一生的學習特點:一開始會比較慢,但只要打心眼裡認為這是我自己的目標,決定開始,一般都能堅持到底。即便中途有起伏,也會一直堅持。
旁觀過好些朋友的容易放棄,我感到主要還是他們在成長的過程中被各種喧囂的聲音干擾得太多。比如父母、老師不懂得尊重孩子的成長規律,一味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要求孩子,不讓孩子有按照自己意願去成長的必要空間,不懂得引導孩子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他們自身也不懂得傾聽他們自己的聲音,而是被外在環境(主要是生存競爭壓力)驅使著,自己不快樂,孩子也不快樂。
被外界驅使著變得緊縮而得不到舒展的身心,如何能專註地享受思考的快樂?不能細緻地體會到思考的點滴進步帶來的快樂,當然就不容易繼續深入下去。
我仔細閱讀了上面 @雨少主 的回答,我覺得分析得基本上是對的,但建議謹慎給自己貼上「虛榮」的標籤,而要弄清楚為什麼自己的行為會表現得像是「虛榮」?
因為,給自己貼上「虛榮」的標籤後,容易陷入到自責的情緒中,自責也容易讓自己的身心緊縮而不舒展。
需要做的是,弄清楚自己的虛榮、做事容易在意外界的眼光,其來有自,不是自己生就愛慕虛榮,而是成長的過程中,受到的干擾較多,得到的尊重不足。但是否就要因此而怨恨父母或老師呢?——怨恨也會讓人身心得不到舒展,還得學會放下。如何放下,需要練習——我在這個回答里講了一點:如何看待高曉松炮轟梁植愧對清華教育?
如果我們多了解歷史,會發現,是時代造成了父母和老師們的局限,他們的生存恐懼是普遍性的。如果多讀一讀父輩的故事,了解和理解他們是怎樣走過自己的人生路的,就會在怨恨中慢慢滲入體諒,從而學著寬恕,寬恕他們,也寬恕自己。
有個朋友,父親是典型的鷹爸,他一度鬱郁於自己被父親剝奪了童年的快樂,長大後內心裡總是隱約有對父親的怨恨,這些怨恨得不到排解,表現在工作中,便是遇到困難容易逃避,缺乏足夠的自信去應對,其行為特點便是如樓主所講的那樣:好些事情淺嘗輒止,進入得好像很快,但是退出也快。後來,他讀歷史書,恍然意識到,當年學到的歷史都是被扭曲了真相的。他渴望了解父輩的歷史,可是父親對此緘口不言,不願提及往事。直到父親去世,他才從親友那裡了解到,父親14歲的時候曾被「革命群眾」當眾吊起來打,因為父親出身不好,家裡是地主成分。後來父親憑藉自己的努力上了大學,可是在快畢業的那一年,朋友那大家閨秀出身的祖母(祖母和父親感情極深)卻在老家餓死了,那是1960年!可想而知,這樣的父親,在他自己的成長過程中積聚了多少對於生存的恐懼!他怕自己的孩子也活不好,所以變成了鷹爸。時代的悲劇在延續——但是,朋友學習了歷史,他了解了父親的這些經歷後,淚流滿面,他懂得了體諒,懂得了寬恕——也包括寬恕自己。由此,他內心的創傷在慢慢癒合。他懂得了父親的恐懼憤怒中深藏著對孩子的愛。
再看我自己,由於成長的過程中,父輩們刻意為我遮蔽了許多風雨,我幾乎察覺不到家裡長輩們曾經經受的種種磨難——爸爸和媽媽兩個人的家庭出身都不好,他們在東北農村看到了不少知青下放遇到的悲慘事兒,所以決意要把我這個女兒送回南方撫養,過繼給沒有孩子的大伯作為獨生女兒,日後就不用下鄉。
大伯和奶奶,其實也會經受不少凄惶,尤其是奶奶,因為爺爺是1950年被鎮壓的,奶奶和大伯在文革中都經歷了被抄家的滋味。所以,街道居委會只要開會,奶奶就會緊張,擔心成為被批鬥的對象,但她從來不和我講這些。這都是日後我成人了,才聽大伯和爸爸慢慢講給我聽的。我當時除了覺得吃的東西有些匱乏之外,別的什麼都沒感受到。這些,都是我的幸運。
當我們責備孩子學習不夠專註的時候,尤其需要回顧自己當年是怎樣成長的。所以,我寫下這些文字,更是為了提醒我自己:在養育女兒的過程中,有沒有讓她也經歷我這樣的幸運——有沒有充分傾聽她內心的聲音,給她足夠的尊重,給她寬鬆的成長空間?
=========以下回答推薦給IT小小鳥:有哪些可以提高程序員技術檔次的書或博客?
什麼才是程序員的核心競爭力?
找個人充當教練吧。最好是找個能力在你之上且有指導別人經驗的 mentor,因為他能夠看到很多你看不到的問題並且引導你繞過去。否則的話找個 peer 也行,有些事情在 peer pressure 下明明你不是特別喜歡做的也會去完成。
在 Situational Leadership 的概念裡面,我們可以把人學習新技能的過程劃分為 4 個階段,每個階段的熱情和能力不一樣:
D1——熱情:高;能力:低。這是你完全還不會騎自行車的階段,看著別人騎自行車覺得很酷,自己下決心一定要學會。
D2——熱情:低;能力:低。這是你剛剛開始學騎自行車的階段,因為總是摔所以你已經想要放棄了。有很多人在學習新技能時到這個階段就放棄了,因為能力還不足以把事情做成但是熱情又被磨滅了。
D3——熱情:低;能力:高。這是你學會騎自行車後天天騎車上學的階段,你不覺得這是一件你很享受的事情,但是你能夠應付得過來。絕大多數人的絕大多數技能都會停滯在這一個階段,因為絕大多數人的絕大多數技能確實不會達到全球領先的地位。
D4——熱情:高;能力:高。這是職業自行車選手所處的階段,他們的能力超越了世界上絕大多數人,並且他們對自己的職業充滿了激情。
如果沒有 mentor 的話,很多人在學習新技能時到 D2 或 D3 階段就停滯了,因為沒有激情學下去。這時候 mentor 的作用是準確識別你所處於的階段,然後給予對應的引導。從 mentor 的角度來說,也有對應 4 個階段不一樣的引導方式:
S1——需要手把手地教你技能,但不需要浪費太多精力鼓勵你,因為你熱情高漲。
S2——手把手教學可以過度到示範教學,甚至可以把示範的工作交給其它該項技能已經處於 D3 或 D4 的人來做,但需要給予大量的鼓勵。
S3——鼓勵你讓你看到 D4 的願景,針對你欠缺的地方來教你。
S4——給你新的挑戰,你自己就會迎難而上。
所以如果你學習新技能時經常在 D2 或 D3 階段就放棄的話,你需要有 mentor 來針對你作出 S2 或 S3 方式的指導。
那為什麼有專業指導經驗的 mentor 會更好呢?因為研究表明大多數人天生只擅長 S1 到 S4 中的一種方式,然後他們會濫用那種方式。例如說我天生就傾向於以 S4 的方式來指導別人,我會告訴別人「你看你已經能夠解決這樣的問題了,但還有幾個更加深入的問題,看看你能不能解決吧,需要幫助的話可以來找我」,但這種做法對 D2 來說就不是很有效,因為人家根本不想解決任何問題也不覺得自己有能力解決。(當然我在接受過 Situational Leadership 的培訓後,會更加有意識地去識別別人所處的階段,然後調節我指導的方式。)
所以如果你覺得自己沒有東西學下去了,就花錢請個好的老師或者教練吧。記住錢不要亂花,你不是需要一個把書本知識傳達給你的人,你需要一個人能夠正確識別你欠缺什麼然後有針對性地作出引導。
感謝邀請。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碰巧我也研究過,在這裡總結一下吧。
學習的本質,是一個修正舊聯繫、建立新聯繫的過程。每個人的思維,可以看作一張由許許多多個「節點」通過邏輯關係連接在一起的網路。這些「節點」,就是一個個「觀念」。而學習,就是在這張固有的網路之間,插入新的節點,並重建與這個節點的連接。亦即改變固有的思考模式的過程。
這個過程是艱辛的,所以學習無論對於誰,都是一件難事。那麼,推動我們去改變固有的思考模式的動力,是什麼呢?
是反饋。
反饋,就是由你的行為產生的、同時又反作用於你身上的結果。反饋有正反饋和負反饋,每一種反饋又可分成即時反饋和預期反饋。正反饋促進我們去做某些行為,負反饋促進我們停止某些行為。
- 例如,按照六線譜練習幾分鐘指法,就能彈出一首簡單的伴奏,這個從無到有的過程,就是「即時反饋」。它會給予你成就感,鼓勵你繼續練習下去。
- 例如,背英語單詞的時候,每背一個單詞,就想像自己離托福110又近了一步,離自己出國的目標又近了一步,這就是「預期反饋」。
- 又例如,你15歲才開始學圍棋,然後得知別人學棋都比你早了10年,你這輩子都下不出什麼成績了,就會萌生悲觀和放棄的心理。這就是「負反饋」。負反饋的意義,是警示我們遠離不利於生存的事物,包括將精力耗費在得不到預期結果的事物上。
為什麼我們能夠學得進去一樣東西?就是因為我們在學習的時候,不斷地受到「即時正反饋」和「預期正反饋」的鼓勵。有些人,可能學到一個新的知識點,解出一道難題,便會非常興奮,對他來說,這就是正反饋。而有些人,可能學到一個東西,感到又比別人更進了一步,滿足優越感,這也是一種正反饋。正是這種反饋,抵消了學習過程中的艱辛和枯燥。
學東西比較快的人,他們的記憶力、理解能力、思維速度通常比較出眾,將知識轉化為聯繫和應用的速度較快,因此,他們比較容易「理解」一個概念,並應用這個概念去解決固有的問題,這就是一種「正反饋」。對他們來說,這種過程是新奇、有趣、充滿刺激的,他們陶醉於這種新事物對大腦不斷的刺激中。因此,一開始的時候,他們表示出來的是濃厚的興趣和極快的學習速度。
但是,這樣的模式,也容易產生這些問題:
- 追求不間斷的刺激流,而忽視了對概念的深入掌握。
結果就是,不斷地學習新的知識,但能深刻記住的和沉澱下來的卻不多。也就是過於重視速度而忽視了質量。 - 重視刺激甚於知識本身,捨本逐末,似是而非。
他們可能會沉溺於「原來是這樣!」的刺激中,滿足於這種感覺,而事實上他們的理解可能是似是而非的,甚至純屬曲解,但由於他們足夠聰明,能在比較低的層面上自洽解釋,因此自以為掌握了這個知識點。
也就是說,他們並非為了獲得知識而學習,而是為了獲得快感。 - 積累不夠紮實。
相比起新事物的刺激,複習、背誦、記憶顯得更枯燥無味,所以,他們更喜歡學習新東西,而忽視了將學到的知識納入自己的知識體系之中,導致積累不夠紮實。
我們知道,任何一個領域,入門往往都是比較快的,但隨著學習的深入,前面學到的東西,會成為後面知識的鋪墊和基礎,這時,不但要求你有較高的理解能力,也要求你能夠將已經學到的東西「內化」,讓它們徹底為你所用,才能進一步學習。而一開始學習較快的人,他們最缺乏的,恰恰就是這種將知識「內化」的能力。
而當他們遇上障礙時,因為前期的學習過程相當順利,「刺激流」一直不斷,因此,對比之下,他們更容易放棄。
舉個例子:學習好比走迷宮。聰明的人,也許用不了一分鐘就能解開這一層的謎題,找到出口,前往下一層。但也許這一層某處隱藏著一個重要道具,過了十層之後,需要使用這個道具了,他們就傻眼了。回去找吧,又不知道在哪一層,而且面對著已經走過的迷宮,實在不想重新遍歷一次。再加上又沒有攻略幫忙,很多人也許就選擇放棄了。而一開始就仔仔細細將迷宮每一層都走遍的人,花的時間更多,入門更慢,但每一層都走得踏踏實實,就不容易有這樣的遺漏。
如何解決這樣的問題呢?
- 找到你真正熱愛的東西。
全才固然是好的,但懂得很多又有專長,是最理想的狀態。前面已經說過,淺嘗輒止的人,多半並不是真的熱愛這個領域,只是對其有基本的興趣而已,因此一旦「刺激流」停止,便很容易放棄。所以,找到你真正熱愛、願意鑽研的內容,讓每一步都成為你的「預期反饋」,讓自己拒絕刺激的誘惑,抱著真心想了解這個領域的心態,去學習,去鑽研,才有可能走下去。 - 每走一步,時時反省、檢視自己,將知識體系化。
主要有這麼三步:
1)學習一個新的概念時,將它解釋給別人聽,或者跟自己對話。
你理解一個概念時,可能只是理解一個側面,而當你試圖解釋一個概念時,你會動用到它在你腦海中的一切「聯繫」。這樣一來,你是否掌握到它足夠的特點,是否存在似是而非的情況,是否對它的前因後果、邏輯關聯都一清二楚,就明明白白地顯示出來了。在這個過程中,你遇到的一切障礙,都要立刻弄明白,因為這些就是你在正常學習中忽略了的東西。
2)做筆記,畫圖,理清邏輯,建立聯繫。
這裡介紹一個我原創的INK筆記法。
詳見:如何構建你的筆記系統? - Lachel 的回答
3)將這個知識點納入你的知識體系。
詳見:怎麼樣才能讓學習體系化,效果更好? - Lachel 的回答 - 多與人交流,多應用,多觸類旁通。
多交流,交換想法,一來加深理解,二來也可以通過交流的快感建立你的「反饋」。
多應用,學習的最終目的是應用,為學到的東西寫一篇文章,試著去解釋日常生活的問題,都是建立反饋、自我檢查的良好方式。
多觸類旁通,學習的本質是聯繫,不要埋頭於一個領域,多去接觸其他相關領域的東西,會開闊你的思路,了解更多不同角度,從而更好地加深理解。 - 保持好心態,不要過分注重結果。
學習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要過分注重眼前的收益。
希望對你有用。:)
解決這個問題的最好辦法就是,當你接觸一個領域的時候,堅持學到接觸裡面不同的細分領域的時候,然後你就又對各個細分領域煥發出新的學習熱情了(逃
12月1日更新:
以下說的並非我自己得出的理論,而是喬治·倫納德(George Leonard)在1992年出版的暢銷書《Mastery》中提到的理論,本書講到「追求卓越」是一個過程、旅程,而非結果。
在這個過程中,會出現三種類型的人,第一種便是下面回答中的淺嘗輒止者(Dabbler),其他兩種分別是偏執狂(Obsessive)、黑客(Hacker),這三種類型的人均無法達到「卓越」。其他兩種類型在本回答下不具體介紹,如果需要可以閱讀此書。
這本書適合這樣的人:
- 想在專業上更精進
- 想成為別人眼中難以企及的天才
- 不想安於現狀
- 對自己的淺嘗輒止感到悔恨
如果你閱讀了此書或這個回答,希望不要做那個「聽過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的人,正如作者所說:
不要把時間浪費在思考「自己為什麼要做一件事」上,而是把自己做的事情當做吃飯睡覺一樣理所當然,那麼這件事很快就會變得像吃飯睡覺一樣簡單。
--------------------原回答分割線--------------------
回答是:你是淺嘗輒止型的人。
這類型的人,很常見。
不知道你有沒有聽過10000小時理論,是指一個人經過10000小時的錘鍊,才能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
如果我們把這10000小時比作一趟旅程:
想像一下有一天你看到一個人籃球打得很好,受到了很多關注,所以你也決定學習籃球,就開始了一趟旅程。
在教練的指導下,你開始了一些基礎練習,腳步移動、原地運球、簡單的傳接球等等,一段時間之後,你漸漸失去耐性,因為你在訓練中感覺不到絲毫成功或者進步的喜悅。你喜歡做的是模仿一些花哨的動作,或者去球場上擊敗對手。
你直接上場比賽了,發現自己打得和那個人差遠了,挫敗感變得強烈,你心裡說「我沒有打球的天賦(我沒必要打得好/我去學踢足球吧)「,所以你終止了這趟旅程。
在這趟旅程中,經歷挫折與失敗的過程,我們稱為平台期。你是一個關注結果的人,所以對你來說,平台期簡直就像煉獄一般,它讓你感覺到了受挫,並且你的動機也隨之逐漸消失。這也是你為什麼荒廢了那麼多學過的東西。
平台期是圖片上展示的,每經歷一個突破,都會進入一個漫長的平台期
而你的淺嘗輒止,就是遇到平台期就草草放棄了。每看到別人的優秀,發現一個新領域,閱讀一篇知乎文章,都興奮不已,以為自己投入精力也可如此,但從來沒有認真堅持做過。你不能接受平台期,一遇到平台期你的激情就消失殆盡,於是開始尋找新的興趣來重新點燃你的激情。
那麼如何度過這個該死的平台期呢?
回想剛才學習籃球的旅程:在你想要跳過基礎練習,進入實戰的時候,有人提醒你說你屬於那種太過於關注結果的人,這使你自己覺得在每天的鍛煉中好像沒有取得絲毫進步。你要做的僅僅是堅持下去,並且盡量在做每一個動作的時候保持規範。
結果會是什麼樣的呢?
也許在幾周之後,事情開始發生了一些變化,你覺得原本幾個不同的部分好像結合在了一起,你不用再去考慮動作的細節就能夠自動完成一些動作,一些原本覺得刻意的動作也變得自然了。度過了初學後的平台期。
所以,在平台期的時候,你只需告訴自己:要繼續學習,就夠了。
- 認識並習慣平台期。
- 最好有人指導或一起進步。
- 在平台期時,不過分關注結果,保持學習的動機。
- 控制興趣的數量,不輕易轉移自己的熱情。
我剛學日語的時候覺得入門很容易,到了快一級時進入了平台期,考試也好實用也好,提高的速度都很慢。
這時遇到了一個在中國做口語老師的日本人,聊了這個情況之後,她想了想說,「這就好比雕刻,沒多少功夫大家就能看出來你是在刻一個女子還是小動物,輪廓很快就出來了。可是這個女子的表情是怎樣的,是喜悅還是悲傷?她有多大年歲經歷過什麼?這些都需要慢慢雕刻細細打磨。你想傳達給別人的都在這些細節里,你和別人作品的差別也體現在這一點一點的打磨中。」
大多數人其實都經歷過這個階段,因為人類的學習曲線長這樣:
1、先說興趣部分
人腦中有個部位叫杏仁核,一碰到興奮的事情呢,這傢伙就會分泌一種叫多巴胺的神經化合物,劃重點,多巴胺獎賞是興趣產生的重要前提。
但是隨著接觸次數增多,多巴胺的分泌水平會迅速下降(嚴重懷疑杏仁核有喜新厭舊的特性),所以同樣的刺激,你卻體驗不到之前同等的興奮感覺了,自然也就覺得沒啥興趣可說。如果說入門之後依然興趣高漲,完全就是反本能有木有?!
2、學習能力是和興趣掛鉤的
人類最大的學習動力來源於刺激和興趣,當動力大的時候,學習能力其實也是最強的。
從人的整個學習階段:接收、內化和應用階段分別來說。接收了新的知識,你很開心;將知識應用在實踐上了,你也開心。但是內化這個步驟卻是沒有辦法顯性化表現出來。
在入門階段一般是點對點的學習和應用,這邊接那邊馬上就能用了;而過了入門階段,到了需要系統了解和應用的階段,新知識的內化和與舊知識的結合則是需要耗費大量時間和精力的,但人還是習慣於追求快速的刺激,所以我們在學習中總是有意無意地追求片面的概念,而無法進入深層次的學習。這在學習的下一個應用階段自然會愈加艱難。
都知道興趣很重要了,那如何維持長期學習興趣呢?
兩個主要的辦法:
一、持續的速贏驅動
興趣被激發後,如果接連碰到挫折,則會迅速消亡,這是負向激勵;而如果每周甚至每天都能有成就感,那興趣就會被持續加強,這是正向激勵。
因此,針對中長期的學習內容,我們要設計好速贏(Quick Win)點,即將長期的、有挑戰的目標拆分為每周的、稍微跳一跳能達到的目標。
二、樹立遠大的志趣
興趣對學習的驅動可以分為3個層次:有趣、樂趣和志趣。我們對新事物的好奇屬於有趣,來得快也消得快;對某類事物或活動的愛好屬於樂趣,有一定的專一性和堅持性,但以上兩種都無法保證學習興趣的持久性。如果能與遠大的理想和目標相結合,興趣就成為了志趣,志趣是學習興趣的歸宿,志趣可以決定一個人的進取方向,奠定事業的基礎。
比如以成為一名優秀外交家為目標,與通過六級考試為目標相比,同樣在學習英語的道路上,一定是前者更能夠堅持、也更能夠學得深入。
---------------
最後,貼上一句剛看來的:
許多教育專家建議,應該讓小孩們練習一項愛好並爭取達到專業水平,並不是為了未來讓他們未來去干這個,而是讓他們知道專業和業餘的差別,等將來他們想清楚自己想幹什麼的時候,知道干到什麼水平才算入門、什麼才算頂尖。如果他從來沒有達到過專業的水平,可能這輩子在任何領域都是一個「愛好者」的角色。
微信公眾號YouCore,一個只寫乾貨、專註個人能力發展的平台,想要交流的話加微信youcore_6,備註上知乎
我玩陰陽師,1到10級一天過。11級3天,到現在一個月都升不了一級。
關注了這個問題一段時間,依然沒有發現滿意的答案,我也是其中一個,主要癥狀就是,經常是由於興趣所致,一下子衝進某個領域廢寢忘食,但前一秒還非常投入的鑽研,後一秒鐘就突然覺得索然無味,然後就再也提不起興趣碰它,以至於很多都慢慢荒廢了,也不覺得有多遺憾。讓我覺得索然無味的原因通常是:
1,發現這東西本質上就是這麼一回事,剩下的就是時間,金錢和精力的投入而已了。
就比如魔方速擰,本質上就是記住公式,練手法,然後長時間的練習使得公式記憶熟練,然後入手一個比賽魔方。如此而已。
2,看到更高的境界,但是覺得要爬上去太累了,而且感覺性價比不高,爬上去了又怎麼樣呢?
比如藝術領域,爬上去了,也無非還是得靠出賣勞動力為生,當藝術風格定型之後,很難再有所轉變,整天玩的都是同一套又有什麼意思呢?像齊白石的衰年變法是很稀有的例子。
圍棋,五子棋等棋類也可歸入這一類
3,已經玩熟玩爛了,感覺太簡單,沒有繼續挖掘的興趣,又或者感覺雖然可以挖掘,但沒興趣成為這個領域的開拓者。總之對我的吸引力不夠了。
這個就不拉仇恨了。
4,本能的發現這是個深坑,一旦沉湎進去如同吸毒,不敢再深入,怕上癮。
比如手辦,二次元,ACG,AV之類的。
5,缺乏毅力,不夠專一,興趣太多,在一個領域堅持不下來。
比如學太極拳,寫小說,都是半途而廢。
6,發現圈內水很深,泥沙俱下,魚龍混雜,不想在裡面混,覺得還是偶爾獨自玩玩自得其樂算了。
比如詩詞圈就是這樣。
7,發現自己沒有天賦,而這個領域對天賦有一定要求。
比如冰封王座,星際等實時戰略性遊戲,我發現我反應太慢,APM有效操作撐死也就能上120,再多就是無效操作,所以往往是意識跟上了手跟不上,所以就沒法打。
後來dota和lol流行開了我就呵呵了,果然還是只控制英雄不控兵要容易的多啊。
8,感受到這個領域裡的負面,比如當碼農,敲代碼搞設計當然爽,但動不動通宵太傷身體,壓力也太大了。
9,這個領域的發展方向和自己的趣味方向不符合,又無力改變,也沒有改變的熱情。
剛想起了幾個例子,但下筆的時候突然又忘了。
10,當初進入這個領域是因為實際需要,但真上手之後發現也還挺有趣的,但是等需求滿足之後,那個有趣感不足以支撐後續的研究了。
比如攢機,其實挺有趣的,還有數碼產品,但等我買過之後也沒興趣再跟蹤業內最新動態了。
11,忘了,就純粹是忘了,因為好玩的太多分散注意力,然後某一天突然又碰上了才想起來哎呀以前我還是玩過這個的,不過不知什麼時候就擱下了。
12,進來看了看風景,覺得沒意思,就離開了。
對於這種癥狀我也不知道有什麼好的辦法解決,反正我就順其自然了,PS:自公測起就開始玩爐石傳說,至今未上傳說,堅持自創卡組,天梯最好成績8級,看來又入一個深坑。
就想起來《挪威的森林裡》玲子教那個很有天賦的、外形近乎完美、智力超過常人的女孩彈鋼琴。女孩起初很有天賦,比同齡的孩子起步高、接受快,很快便能按照玲子的喜好彈奏,但始終達不到專業水準,玲子就將原因歸結為:不夠努力刻苦,不能承受入門後系統化的訓練。因為不用功便可得到誇獎,之後便在膚淺的學習之中沾沾自喜、忘乎所以、停滯不前。
其實只要轉變學習態度與目的即可,學習不是為了得到別人的讚美,不是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而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從而更加從容的生活下去。學習初期得到的讚美只是對學習者接受能力或天賦的肯定。別人看到的只是表象,真正收穫了多少只有自己最明白。
找了好久,附上原文的截圖
其實排名前兩位的答案我都不是很贊同,當然這兩位的共同點是通過主觀因素找原因。所以我想從客觀因素找一找原因:
1、二八理論
一種技能80%有用的部分只需要花20%的時間學習,另外20%的部分卻需要80%的時間來學習。
2、邊界理論
當一件事物越接近極致的時候就越難達成極致(其實想想,量子物理中物質越接近光速就越難加速也是一個道理)。
3、興趣驅動
題主覺得學習新鮮事物快是因為(朦朧地)感興趣,並且由於理論1,快速的掌握了實用的80%的部分,但是進入到進階的20%的部分之後卻(明確地)發現興趣已經減退,並且由於理論2,難以在興趣減退至0之前完成全部的任務,所以就會(莫名地)產生自己虎頭蛇尾的印象,並(極不自信地)開始懷疑自己的能力。這個時候如果有一個人告訴(比如我)題主:好奇心是人類的天性,是不是就會釋懷了一些呢!
在《大教堂與集市》這本書中作者在扉頁寫下:「只有昆蟲才講求技能專一」,一直是我的座右銘(之一,像我這種有很多座右銘的人是不是很過分!)。我拍過星星,寫過小說,學過廚師,當過美工,去過野外求生,焊過電路板,修過電腦,翻譯過書,設計過機器人,編過程序... 還讀過研,談過一場不為廝守的戀愛,我想我的我接下來的人生中還會又很很多即將發生的有趣的事,還有好多好多等著我去學的東西,最近用上Mac電腦,體驗著Mac與Win的不同與美好,想著是不是有機會再買台ChromeBook什麼的體驗一下。我從不為我快速轉換的興趣而煩惱,並因能有機會體驗不同的人生是這個世界給與我的禮物。多年下來絕大多數技能我都丟掉了,人生的旅途還很長,只有輕裝簡行才能走得更遠。學過這些,體驗過這些,現在能稱得上自豪的是,堅持15年來一直會追的新番動畫,堅持10年來一直會關注的科技新技術,堅持10年來一直保有良好的閱讀習慣,堅持5年以來一直看大量的英文讀物。以及正確的「三觀」,貫徹始終的正義感,明辨事物的邏輯能力,精神大於物質的人生信仰,學習永無止境的人生追求,以及只要人類能做到的事情如果有必要我就能做到的豪言壯語。我現在在做的工作也不過是我人生旅途中的一個驛站,整理好行裝之後我會再次出發,去探求那些我仍未知的事物,不為其他,只為了開心,開心就好。
程序人生的寂靜歡喜
標題起得太大咯,是在故作老成么?
「程序人生的寂靜歡喜」——怎麼看都感覺像是某位已故計算機大師的墓志銘,可卻偏偏被一個菜得摳腳的毛頭小子拿來當做人生寄語——也是日了狗了!
人都沒生過,談什麼人生!?
莫怪我,我偏要「奢談」一下!
一.記敘一開始我是拒絕的!因為我根本就不喜歡寫程序。
打高中數理化就不好,什麼排列組合、圓錐曲線、電磁場中一帶電粒子、水溶液中的水解電離,困擾我有如夢魘。
高考時,祖墳上冒出一縷青煙,數學創歷史新高考了88,理綜破有史記錄考了200,數據不僅太美太感人,而且大吉大利、元亨利貞!終於,我以總分522分考上了一所夢寐以求的2本就讀於計算機科學與技術1202班——命中犯2!
可是對於編程其實我是拒絕的——大一花了一年的時間來研究心理學,大二花了一年的時間來研究哲學,大三花了一年的時間來研究中醫——結果,《離散數學》掛了,《數字邏輯》掛了,《數據結構》掛了,《編譯原理》掛了——恨不得自掛東南枝!
人在做天在看,出來混總是要還的!曾堅信「天生我才必有用」,「我輩豈是蓬蒿人」;曾篤定「心所願力畢至」,「有志者事竟成」;曾夙願「天授其賦必賜其福」,「好風憑藉力,送我上青雲」。可是,一個冷峻若紫電青霜的問題劈面而來:不寫程序又能幹嘛呢?
然而我根本就不會寫程序!試想,一個打字只能用到右手食指、左手食指和左手無名指的人,敲代碼時是多麼捉急!試想,一個高數補考考了19分,滿腦子宏大敘事的理科弱智,寫程序時是多麼腦洞大開!
後來去公司實習,遇到的第一個項目就是要使用ESFramework通信框架,當我第一眼看到了開發手冊上的如下句子時,我就知道,春天不會再來了!
客戶端通過調用ESPlus.Application.Basic.Passive.IBasicOutter介面對應的方法以及預定其相關的事件,就可以完成基礎功能或得到相關狀態改變通知。我們可以從 ESPlus.Rapid.IRapidPassiveEngine暴露的BasicOutter屬性來獲取IBasicOutter引用。
介面、預定、事件、暴露、屬性、引用,你們一個一個來,我還大概能明白,你們群起而攻之,我便委地如泥了!
重載的Query方法(帶有CallbackHandler參數的)在發送請求信息後,不會阻塞而繼續向下執行,而框架在收到對應的回複信息時,會回調CallbackHandler委託指向的方法。由於調用線程與回復回調的線程不是同一個線程,所以稱這種機製為回復非同步調用。
再當我看到「重載」、看到「阻塞」時,我徹底憤怒了!而緊接著映入眼帘的「委託」、「回調」更使我出離憤怒!最後「線程」、「非同步」更令我萬念俱滅,心如死灰!
從此,我便以一種菜得摳腳的姿態狼狽不堪地行走在險象環生的程序世界裡。莫非是寒更雨歇,葬花天氣,獵獵北風襲單衣;荒原寂寂,遠聽猿啼,近看寒鴉起;鬼影幢幢,步步驚心,不知今夕何夕。
好多次我都想,別瞎費勁了,你不是寫程序的料!真正適合寫程序的人根本就不可能是這個樣子!
於是乎放棄。可是不寫程序又能幹嘛呢?好歹讀了四年大學,何況拉弓沒有回頭箭。還是要頂風逆水雄心在,不負人民養育情!
終於,苦水的浸泡痛徹了肌膚,磨練了身心,同時也澆灌出了涅槃之花!
某天我突然發現,那些原本看來佶屈聱牙的技術文檔如今看來卻直白如話,那些原本晦澀難懂的語法如今卻能夠熟練運用,那些原本看都看不懂的源碼如今也能夠在自己指下流淌,實習之前我連循環語句都寫不對,如今卻也能用ESFramework和OMCS等框架開發出像樣的網路通信應用。
二.議論更重要的是,從當初的不喜歡、不擅長、不自信,到而今能夠懷揣著一顆歡喜之心來寫程序,能夠以樂在其中的心緒來開啟自己的程序人生,這不僅是我收穫到的莫大財富,更是我把握住的莫大幸福!
胡適先生的名言:「怕什麼真理無窮,進一寸有一寸的歡喜。」真理無窮並不可怕,因為我們在每一寸的前進中始終獲得歡喜。編程之路並非坦途,我們也並非天賦異稟,然而那個最幸福的人,並非是玩轉代碼的編程高手,也並非是億萬家資的IT精英,而是那個在流年中始終以歡喜之心書寫代碼,又通過書寫代碼恆久再獲歡喜之人!
常言道:「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嫁郎要嫁有情郎——有情飲水飽,無情龍肉都無味!入行也是一樣。入了所愛之行,舉手投足皆得歡喜;入了所憎之行,坐卧立行儘是苦悲!嫁郎的幸福不在於嫁郎所獲得的富貴榮華,其根本在於郎本身。那些通過嫁郎以獲取外在利益的女子,她們充其量只是獲得了生意上的成功,而根本沒有獲得婚姻本身的幸福,而這何嘗不是一種買櫝還珠?同樣,那些以工作作為純粹手段的人,他們也從來沒有獲得過工作本身的幸福快樂。
由此看來,我想恐怕對於絕大多數的程序員而言——你不是真正的快樂!
所有程序員恐怕可以粗略的劃分為這五種狀態:
1.不愛,但是迫於生計
2.無感,反正亦步亦趨
3.熱愛,但卻身心俱疲
4.狂熱,打了雞血一般
5.歡喜,畢竟樂在其中
你是屬於哪一種呢?
如果要我來選,我一定會選5,因為唯其如此才能獲得程序人生的個中真昧,才能擁有彼此交融的內在完滿。而其他的幾種狀態在不同程度上都是殘缺的。
也許我們寫程序總是不可避免的為了各種外在的目的,但是寫程序時的那份小確幸的歡喜,卻始終是我們精神飛鳥的棲息地。 正如孔子贊顏回——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賢哉回也!」
罷筆時風煙俱凈,但願自己剛剛開啟的程序人生能夠無關風月,寂靜歡喜。
考60分只要一個晚上就夠了,考95分要努力一學期啊!
你學的快,是因為有些人一開始都奔著95分去的,結果沒成……
如果一開始說好大家都奔著60分去,還指不定誰快
How do I find my passion?[from quora]
這毛病必須改!我就因為這樣吃過無數次虧。
每次初始狀態總會領先其他競爭對手,但是最終卻被大多數對手碾壓。
活像龜兔賽跑里的兔子。
我提出一個不太一樣的觀點吧。
工作到今天,我不再相信有這種「剛上手突飛猛進,然後一直停滯不前」的說法。
如果你能夠找個專家,把所有需要掌握的技能和學習的知識列一個總表,然後你制訂個計劃,如果該專家列出的知識和技能相互之間依賴關係小,內聚程度高,那麼你會發現,實際上你的計劃會做得很均勻。
剛上手你覺得突飛猛進只是錯覺罷了。通曉理論,驗證理論,應用理論,發展理論,你只在通曉這一步走了一點點,就覺得突飛猛進了,不過是剛剛邁出幾步而已。
軟體測試行業,工作兩三年的初級工程師最喜歡說的一句話就是,「測試不就是那麼回事兒么」。學習曲線(Learning Curve)可以解釋。在一定時間內獲得的技能或知識的速率,又稱練習曲線(practice curves)。如圖:
橫軸:學習時間
縱軸:對知識或技能掌握程度
定義:獲得的技能或知識的速率
學習初始是量的積累,相對速率較快;到達平台期/高原期,長時間難以感覺到進步;但度過平台期/高原期則是質的飛越。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