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 後和 90 後的婚戀觀念有什麼差異?

舉例而言,感覺90後女生對年齡差異的上限比80後女生要大,不知是否具有普遍性。


謝 @肥肥貓 邀,屁顛顛來答。

最直觀的感受是,90後更清醒、更直接、更早熟也更保守。我覺得80後是蠻浪漫的一代人,前幾年盛行的那句『一段說走就走的旅行,一場奮不顧身的愛情』,其實是劍指80後,他們趕上了最後的『緩慢』年代——傳紙條、偷偷在被窩裡打電話、畢業後杳無信音。這些青春片里的常用情節,都是80後的主流回憶。作為90後,我記得我們高中就人手一部手機,聊天方便得很,沒有給主人公留下什麼誤會的餘地,畢業後大家都加了朋友圈,想不知道對方的行蹤都難。

在80後的成長過程中,信息還相對封閉,教科書和網路世界的對立還沒那麼極端,很多人是真的被熏陶出家國情懷的,他們還有『集體記憶』這個概念,比如申奧成功,911事件,這些都導致80後更有集體觀念,更講同學情分。同時80後受『千禧年』的網路文學影響,對『異國的愛戀』、『遠方的艷遇』、『都市裡男女孤寂的靈魂』這些作家們營造出來的感情模式,會有親近感和認同感。

總體來說,反而是80後的人比較相信愛情。他們很多經歷過『早戀』,會對青澀的初戀念念不忘,會希望在遠離日常的地方找到真愛,他們更願意磨合,更長情,所以還不時會爆發出『老公是個鳳凰男婆婆大鬧我該怎麼辦』這種天涯熱帖。我們印象深刻的那些文藝女青年,多半也是80年代左右生人,越南、西藏、麗江,這些帶有避世感和眩暈感的地方,都是80後的夢想。

90後則不同,他們就是在『競爭』、『壓力』以及巨大的社會差異之中成長起來的,他們活得極其入世,把生活跟文藝分得很開——他們知道旅行就是旅行,並不能改變什麼,假期一過,就老實回來開工;知道婚姻到底是怎麼回事,不對它抱有過高幻想,只希望它不麻煩不累贅,不拉低自己的生活質量。90後幾乎沒有經歷過什麼集體大事件,所以非常強調個性和自我,多半拒絕磨合,我在大學裡就發現,能相處得比較久的情侶,家境啊見識啊都差不多,屬於『一拍即合』類型,沒什麼『虐戀情深』的折磨了。

90後是非常早熟的一個群體,他們很迫切地希望實現自我價值,這可能就是年初90後創業者爆紅的原因,他們太知道成功能帶來哪些好處了。男孩子一心忙事業,絕少再見到有人長久地等在女生宿舍樓下了,他知道20來歲的自己沒什麼競爭優勢,所以都想著奮發圖強,有朝一日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巔峰。女孩子對名牌包如數家珍,希望能從追求者里找到一支『潛力股』,說到底,『愛情』成了人生的自我實現當中穩穩噹噹的一環,而不是一次美麗的意外了。

因為太清醒自己要做什麼,所以90後很少犯錯,不會談冥頑不化的戀愛,也不會花費氣力在不確定的人身上。『以結婚為目的的戀愛』越來越多,耍流氓的氣力卻越來越少,90後的氣脈精緻而微弱,只想把一畝三分地經營得當,再沒有滿世界撒野的興緻。

這也沒什麼不好的,只是偶爾還是會發白日夢,希望你覺得我好,不是因為我聰明獨立有想法,而是笑起來的時候,鼻子旁有一個小小的褶皺。


94的:如果自己不能給自己足夠的物質支持,我可能不敢去找結婚的另一半

————————
我對沒有物質的愛情沒什麼憧憬

——————————


承蒙各位點贊,有人說這算偏激,但我覺得這更趨向完美主義吧(儘可能一次到位,不想重蹈覆轍,不是用完美主義粉飾自己的倔強)。
我們看到了更多因為經濟問題的感情危機。也接受了知乎政治正確的不應該因為別人的言語而去結一場不合理的婚。


——————————

另一方面,更多90後是從三四線城市來到一線城市打拚,我們家境並不富裕,但剛好受的起良好的教育。我們知道錢來之不易,也知道家中的生活安逸。但仍然選擇來到北上廣去拼搏(更多是被迫,因為大學專業吧,比如我)。

所以經濟條件一般+來到大城市+受過良好教育=沒有經濟安全感


我2008年出生的女兒昨天對我說:媽媽,我覺得不是每個人都必須找男朋友,必須結婚,必須生孩子的。她剛剛7歲半。

如今她已經8歲半了。和女兒有點小爭執,她立馬起身裝作離家出走的樣子,當然我哄哄她便算了。後來我勸她不要一點小事就要離家出走好不好,她回答我說:「嗯,除非多帶幾張銀行卡。」
我問她現在是不是覺得錢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東西,她答道:不是,愛才是。


我覺得80後父輩基礎相差不是很大,貧富還好不是特別明顯,所以80後更加相信愛情,鳳凰男和孔雀女還是有可能的,結婚的也很多(當然婚後合不來的也很多,詳見天涯)

90後家境真叫個天上地下,周圍農村的小夥子和城市的姑娘三觀根本合不到一起,連最開始相互吸引的可能都沒有,我95年噠,身邊的女孩紙們灰常灰常理智,愛情物質必須兼得,家境是戀愛婚姻中必須考慮的因素…
所以……貌似男孩紙們依靠婚姻打破階級壁壘更難了…農村光棍問題解決起來貌似也更難了╮(╯▽╰)╭
見識短淺,請多指教^_^
----------承蒙貓咪大人點贊,虛榮的我滾來取匿--------捂臉跑----------

有人問我誒…我家境很一般啦,在我們學校也只是中游或者中下游,我說的是身邊的姑娘不是我哦,別問男朋友什麼的了…是自己狗╮(╯▽╰)╭


先說結論,如果硬要說有什麼差異,大概是【在同樣教育背景和家庭背景下】,【在同樣年齡的時候】,80後由於經濟壓力的問題,稍微更自由一點。但是社會的開放程度基本把這個自由度抹平了。


把80後和90後(只看法定結婚年齡以上的人)捆在一起看婚戀觀是挺有意思的。因為這兩撥人的出生趕上了共和國歷史上的一個大型實驗計劃——獨生子女。此外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因素:家庭雙職工。這兩個條件加在一起,必然導致這代適婚年輕人從小就對人際感情更加渴望,但同時也有更獨立的思考能力(不過這點跟現在的網路環境也撇不開關係)。總之,觀察這代人最有趣的事情就是……背景相差總歸比現在要小很多了。好取樣本啊。

(但還是得吐槽下,如今還在堅持用80、90後這種詞……怎麼說呢,就像是我爸媽那個年齡的人的做法。)


回到題目上來,這群人在婚戀觀上有什麼差異呢?


首先做一個小設定,有選擇權的人才有「婚戀觀」。

傳統意義上的包辦婚姻沒有什麼婚戀觀可言,而實際上在今天仍然有相當一部分人不足以討論婚戀觀的問題,橫跨各個年齡教育水平和收入層次。比較典型的其中一種,就是「到了時間就找個人看起來還行就嫁了」。這說句實話,並不算是一種值得討論的婚戀觀。「不用找那麼愛的,找個脾氣好點的」雖然話說的糙,卻算是一種婚戀觀了。

那拋開一部分仍然沒有選擇權的80、90後,剩下的那群人在二十多歲的年齡上會怎麼選擇呢?


我的答案是,普遍來說,90後會因為社會變得稍微寬鬆一點而心理壓力小一點,但幾年以後,90後面臨的形勢可能還會更加嚴峻一點。


先從結婚年齡來看。

這件事情,可能是80後感受到的壓力會比90後大一些。人在北上廣深的同學們絕對體驗更加深刻——如果你父母有幸是大學生,那25歲以前生第一個孩子是比較常見的,但如今,你在北上廣深的朋友一般在26歲以後迎來第一波結婚高峰,每月都要隨份子的慘烈事故則幾近要等到30歲。即使你30歲結婚,能找到3個以上伴娘的技術難度也並不是很高。

究其原因,高校擴招和研究生貶值讓獲得優質高等教育的技術難度越來越低,而在社會階層尚未板結的時候,獲得優質初級教育的技術難度(學區房,雙語幼兒園……)升高得沒那麼快,所以一大群人得以脫離家庭原生階層,完成一個個人躍升。不畢業不結婚的習慣一定程度導致了高教育層次的普遍晚婚晚育。


其次,自我認知也深刻影響著一個人的婚戀觀。

隨著年齡增長,我們會更加深刻地發現自我認知的重要性。這點上,90後相對幸運一些,因為外界壓力已經沒那麼大,更有時間先來認識自己。

我也著急結婚過,只不過……是在22歲的時候。那時候我和最好的閨蜜都覺得,外面的世界還是挺危險的,多一個人來面對更好。她和男朋友是高中的時候認識,上大三的時候在一起的,之後一起去英國上了一年多點兒的研究生。提起結婚這件事情的時候我還沒有男朋友,正在斯里蘭卡和國內兩頭跑那時候我每一天都在想辭職回國工作,而她早早找了個外企派駐回北京,男朋友還沒想好自己未來要做什麼。毫不誇張地說,剛剛進入職場的時候的那點事幾年後看上去沒什麼,當時的感覺就是天塌了。而天塌的時候男朋友還在讀書心態里,對於這種事情的理解力為零。她很焦慮,又一不小心聽多了談戀愛拖太久一定會分手的營銷號建議,沒過幾天就要思考一次「我們以後會結婚嗎如果不會結婚要不要現在分手」。而我的思考內容是「要不要迅速地降低標準解決個人問題然後再出來拼工作」。

而直到今天我們仍然都是法定單身。2015年年末一起跨年的時候,聊起天來,都是反而不再著急的態度:「我還沒找到我自己到底要什麼。」

是啊,如果我自己都沒有做好準備,又怎麼可能為了緩解片刻恐慌把一個無辜的人拖到漩渦中心來。如果我自己都不知道自己需要什麼,又怎麼可能指望一個毫無親緣關係的人需要理解我並且共度一生。如果80後成長到這個階段的時候社會壓力還非常大,可能這幾年逐漸走高的離婚率就會讓90後搞清楚了解自我的重要性。

我不是一件商品,不能因為要過期了就打折特價。


談婚戀觀的時候,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影響因素:生育觀,和是否有條件生育。

如果你像我一樣,不是一個板上釘釘的丁克,而是不討厭小孩子並且認真思考過生一個,那麼為人父母這件事情所給人帶來的心理和經濟壓力可能才是真正需要考慮的。基本上毫無疑問的是,90後在這方面的壓力比80後要更大,做這個決定也更難一些。

因為90後從小被養得更「貴」一些嘛,就這麼簡單。先不說現在的80後支付能力明顯遠比現在的90後強,就看看這兩年房價漲得,就算都是30歲結婚,需要的成本也明顯不同好嗎。

而且,要知道很多人,特別是女性,被逼婚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再過幾年你就高齡產婦了」。

女人在進入「生理上適合生孩子了」的這個年齡段,真的是全世界在逼著你焦慮。這個情況下92年之前出生的女性,都面臨著大致相同的問題——不生孩子當然可以,但萬一我想生孩子呢?要知道現在的社會不安全程度,已經不是我們小時候那種世界了。AB站的交通事故合集上,三四歲的小孩子在一般限速5的小區道路上玩兒,還不是突然竄出來那種,被車撞了,也是會被彈幕刷屏「熊孩子」「大人全責」的——你告訴我現在的房價,哪個小區還有足夠的讓孩子玩兒的空間?標準綠地嗎?孩子在銀行被一個完全沒有被固定的檯子掉下來砸死了,知乎上的第一反應是「熊孩子」,所以出行的時候是必須拿個鎖鏈把一個自己能跑的孩子掛在自己身上嗎?這些在這種責任事故的底下刷「為人父母不需要考試真可怕」的人,小時候真的去哪裡玩兒都會有一個監護人跟著嗎?那才是「父母皆禍害」吧。

更何況成為母親這件事本身所必須下的決心,懷孕的技術難度,包括之後能提供的教育條件……儘管窮有窮養法富有富養法,但是如果不希望孩子以後在某個同齡人討論群里,把自己的一切討人厭的地方都歸咎於童年父母的教育創傷,那無論是多少歲,都得做好足夠的準備。而不是突然間就決定結婚生個孩子。


前幾天看了淘寶的一期直播,又想起來一件事情。雖然並不是他們的啟發……比如說他們討論范湉湉的時候也是非常的語重心長覺得很難嫁,不過起碼大家都知道那是個Niche market,很小的,但是有。

實質上,對我們這一茬中國歷史上可能不是最幸運,但一定是相當特別的孩子而言,在這個飛速發展的社會,婚戀觀實質上折射的除了愛情觀和經濟實力,更核心的事情是你對自我完成的焦慮,以及淺層意義上的,對自己年齡的焦慮。

對80後和90後做個對比,也應該對比的是我們同在25歲和同在30歲時候的心態,否則……很容易得出80後更成熟90後更天真,或者80後更追求精神90後更要車要房這樣的毫無意義的結論。

有點像顏如晶形容範湉湉:30歲有30歲知道的東西。

她還說,30 歲是一個魔咒,破除魔咒的方法就是讓它自然地度過。


遺憾的是,很少人真的能記得自己幾年前的心境。

所以,你可能聽到一個90後,24歲的姑娘說「再不結婚就沒人要了」,也可能聽到一個80後,34歲的姑娘說「我還沒準備好結婚」。哪怕後者一般會收穫禮貌的微笑。

因為實質上,在這個社會滾滾向前的車輪里,自我尚未完成的焦慮和年齡焦慮都一樣,都一以貫之。25歲的時候的恐懼和30歲的時候的焦慮,對一個獨立的個體來說,只是人生髮展的不同階段。

你可以選擇等自己成長了再承擔,也可以因為自己已經做好準備,而勇敢地走入婚姻殿堂,我都會為你祝福。


只是要想好。這世界上有30歲還涉世未深的小姑娘,也有25歲就目標清晰的英雄母親。沒有人能幫你做選擇,正如沒有人能幫你承擔盲目選擇的後果。

你就是你,不是貨架上的罐頭,不會過期。


-
其實我倒越來越覺得,婚戀觀的差異不取決於年代,而取決於地域。

城鄉觀念的差異遠遠大於十歲的年齡差。

很多回答里提到的:自由戀愛,晚婚晚育,追求經濟獨立,要求個性解放,不再被普世價值和世俗婚姻所捆綁。這些所有的觀念,說的都是城裡的90後,甚至包括城裡的80後。

之所以得出這個結論,我也是立足於經驗判斷之上。

大學之前還沒感覺,那時周圍的同學朋友都跟我差不多,覺得自己活在一個張揚個性的時代,又受到女權主義的熏陶,張口閉口都是新時代獨立女性的論調。

然而去外地上了大學,在我那個大學環境里,有一半的同學都來自農村或者小鄉鎮,別說婚戀觀,各種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消費觀、事業觀……統統不一樣,見識和想法基本與城市的同學劃分成了兩個陣營。這裡不帶任何偏見,只是陳述事實。

比如我們寢室,只有我一個人算是大城市的。通過交流,我發現她們各方面的觀念保守程度甚至絲毫不亞於我的父輩。仍然把婚姻當做女人唯一的出路,骨子裡根植男權意識,對性羞於啟齒和探討,對待愛情是一種無知的幻想和淺薄的現實。

目前,她們都有談了兩三年的男朋友,還都是初戀。然後我時常聽到她們的聊天內容就是,『畢業多久後準備結婚,男方要出多少彩禮才算不虧,如果老公出軌了怎麼辦但是不想離婚,開放二胎政策後多生孩子不用罰款了耶……』每天就跟聽《故事會》似的。

然後想起了我那幾個80後的哥哥姐姐,分散在祖國大地的各個地區,估計等我的室友們兒女成群,他們都未必老老實實結婚。所以,真覺得這事兒,跟年代沒那麼大關係。

現在最大的90後也才25歲,還沒大幅度面臨婚姻問題,所謂的婚戀觀都是基於原生家庭的環境。

至於我?因為某人長期忙工作而被迫失戀中,現在一心想的就是,『老娘一定要努力賺錢揚眉吐氣,回頭在事業上分分鐘踩死你,哼。』

不說了,搬磚去了:)

哦對了,個人胡說瞎扯的微信公眾號【小山侃大山】,歡迎友情關註:)


  • 90後的女性會有很多傾向於不生孩子,男性不同。而這會影響到90後的婚姻。

一是自我意識的覺醒,女權開始影響受過高等教育的女性。現在的社會其實並不要求每個女生都一定要生孩子,並且生孩子對於女性實際上是一種負擔,無論是生理上還是心理上。

二則是因為,90後大多是獨生子女。獨生子女沒有兄弟姐妹,也很難體驗到有孩子的那種親情和母性。同時獨生子女更容易以自我為中心,自己的感受才是最重要的,這也就是自我意識的覺醒。

男性則不同,生孩子並不是男性的事,生理上不會造成影響。那麼在父母要求一個孫子孫女時,男性不會有強烈的反抗情緒,畢竟傳承仍然是社會的主流思想。

因此我判斷,在90後的婚戀觀中,生不生孩子逐漸會成為很重要的影響因素。

  • 90後不願意結婚的女性相對於男性更多

看了這個問題下很多個回答,不願意結婚的女性基本是這個兩個原因:

  1. 『不想做別人家的「奴隸」、「生孩子的機器」,不想受氣、受委屈。』這就是我上面講的自我意識的覺醒。
  2. 『沒有見過幸福的婚姻,見到的都是不幸的婚姻』

這樣的男性雖然也有,但並沒有女性多。我認為這是因為:上一代的婚姻中,遭受不幸的更多是女性。大男子主義、家暴等都是女性受害。女性在傳統糟粕文化中,會歸於男性的附屬品,沒有家庭地位,很難有自己的追求等問題都被他們的孩子看在眼裡,女兒會感同身受。

同樣也是因為傳統中男性佔主導地位,導致男孩對於不幸婚姻的感受並不如女孩一樣深刻。他們中的很多人還會認為,只要找到聽話的老婆就不會重蹈覆轍。

所以,在90後,不願意結婚的女性相對於男性更多


講真,80後真的是非常浪漫。

我姐,80年出生,她上小學時,放學的時候,老師組織集體排隊回家,路上還要唱歌,歌曲就是「學習雷鋒好榜樣」「讓我們盪起雙槳」之類的。

她專一又痴情,相信那種天旋地轉的愛情,交過筆友(知乎的小朋友知道這是什麼喵)。寫信一天三四封的寫,到郵局寄出去,然後急切地等待回信。

第一次親密接觸,輕舞飛揚最盛傳的時候,她趕潮流網戀過。沒有智能手機,拿個諾基亞,每天跟自己的情郎發簡訊,一天幾十條地發。 嗯,她甚至還私奔過。

80後的姐姐很努力很講究。自己掙錢買車,自己存嫁妝,風風光光把自己嫁了。 生了孩子以後,又進入了辣媽行列。

三十五歲的人了,把自己收拾得很精緻。除了做自己的生意,滿世界旅遊,這段時間又去大學當了旁聽生。旁聽時裝設計。嗯,每晚哄完孩子睡覺,就做老師布置的作業。日子過得正能量爆棚。

95後的妹妹,自小就喜歡各種奢侈品。愛k歌愛泡吧,愛搖滾,架子鼓敲得那叫一個溜。 自我意識很強烈,明確自己的路該怎麼走。會拚命掙錢。 不太會糾結於某段不健康的愛情關係。注重三觀一致。

認為結婚是自己的事,跟任何人無關。外人要是在她面前瞎逼逼,她能忍的時候,白一眼就走。瞎逼逼的厲害了,不能忍的時候,豎個中指,對,赤果果地說,管好你自己的褲襠。
(因為這話被姨媽罵了很多次,說她沒禮貌。好歹也是詩書禮儀之家出生,但她說禮貌是對人講的。)

不太注重老一輩說的穩定工作,喜歡更有效率的掙錢。少了很多束縛,更洒脫。

不過話又說回來。雖然每代人身上都有時代的烙印。但有的女人,不分80後還是90後,真的就是寄生蟲般的存在。在家當閨女時,吸爹媽的血,嫁人了,吸老公的血。

結婚不過是又找了個長期飯票。歸根結底,就是又懶又自私。嗯,她們還找個借口,家庭需要我呀,離不開我呀。老公努力掙錢養我。

所以,婚戀觀既跟時代有關係,又跟個人有關係。

不管出生在哪個年代,都該獨立自主。

不管是婚戀還是工作,都該自強自立,都得做自己的主人。致所有80,90的我們。願每一個人都充滿了向上的正能量。尤其是婚戀大事上。


……以下僅代表個人觀點……

90後的我不準備結婚、生小孩
並不想做別人家的「奴隸」、「生孩子的機器」,不想受氣、受委屈。
我要照顧我的父母,而不是我一個人照顧雙方父母 ,對方以及對方父母還嫌這嫌那。

……補充……

我一直有個問題:為什麼結婚?
身邊有太多人分分合合、結婚離婚,甚至留下個單親家庭長大的孩子。
在戀愛或是婚姻中,出軌的到處都是,感情這事本來就沒有絕對的。
況且,不論是日久生情還是一見鍾情,在結婚過日子中都會被日常瑣事慢慢消磨。
本來婚姻里女生就不佔優勢,尤其是在生孩子方面。
生孩子不僅佔用了很長一段時間,並且女生要冒著生命危險!而生孩子(男孩)又是男方以及父母們非常在意的一件事,當然現在還有二胎。

等我22歲大學畢業 ,
再念完研究生,之後還想留學進修。
這些結束後如果不繼續念書的話我還需要需要找工作。
從基礎入門到有所提高至少2-3年,
那麼我就27-28的樣子。
如果這時候我結婚生子,
荒廢一年下來我就28-29了。
等我回到工作崗位上,說不定我連工作都沒有了!
就算還有我的職位,我再努力努力,繼續工作我就30了。
我都30了要怎麼跟剛進去公司的小年輕去競爭?
然而我回家並不能抱怨,因為家庭經濟更為「操心」的是男方。
要是還有二胎這個時間就更要延後。
更不要說有了孩子之後生活質量要下降多少。

只看時間:
在這8年中我不僅要照顧男方、男方父母,
我也要照顧自己、我的父母、我的孩子。
我還要防著男方出軌、處理婆媳關係。
平時還要上班,學習新知識,處理人際關係。
請問:我哪有這麼多精力?!

以及,
過年過節我該回哪裡?
大家都是獨生子女,都想照顧自己的父母,這可以理解。
所以去一個人家裡,另一方父母怎麼辦?怎麼捨得讓父母獨自過年?
那麼就所有人去一個地方?
大多數人有這個精力折騰嗎?就算有,父母呢?
更不要說生活中間的柴米油鹽磕磕絆絆了。

如果我不結婚,
這些時間我想怎麼分配就怎麼分配。
我可以多賺錢帶父母出去玩,
我可以提高自己的生活質量。

所以,我為什麼要結婚?

如果結婚只是搭夥過日子,
我一個人也可以做到,
那我為什麼要給自己加這麼多負擔?

……再分……
我覺得結婚這事就應該只是自己的事情,
我也知道如果我放棄了結婚而選擇工作就必須要承擔以後的後果。

人生本來就是場博弈,
你沒有辦法做到盡善盡美,
總歸會有不同的岔路口中所放棄的機會成本,
一切都看你個人的取捨。

然而我在這噼里啪啦說這一堆只是表示我個人在這件事情上並不願將就,
這就是我的婚姻觀,並不需要別人來加以指指點點。
說句很俗的「冷暖自知」,
不論結果如何,我都將自己承擔。

……最後……

我覺得會有不想結婚不要小孩的原因:
1、在評論里有提到,微博,網路,生活中負面例子太多,尤其是直男癌多到驚呆我。
2、大概是父母寵愛下自己的思維方式更集中於自己。因為父母的愛太過無私,所以當轉為不那麼無私的戀愛關係時就會明顯的不適應,也因為父母的愛,在結婚之後我也不想減少跟父母相處的時間。這就很矛盾,暫時無解。
3、競爭激烈。從小到大都在競爭,總是怕失敗,放在這裡就是怕感情失敗,婚姻失敗。
4、不結婚的氛圍影響。有許多人,我身邊的,網路中的都是這麼認為。在我構建三觀的過程中,這種氛圍的影響也是蠻強烈的。
5、社會氛圍。金錢已經佔有重要比重,愛情和麵包相比較下,這個抉擇就比較麻煩,需要考慮很多東西。

現在的我的確不會明白某些想法,希望以後明白的時候不會太晚。

……補充……

評論里跳腳的一般都是男性。
那麼,
作為既得利益者的你們,
怎麼好意思來指責妹子們從生活經驗中所總結的不滿?

不用腦子想妹子們會贊同我的原因,
而是一味的認為妹子們自私,
一味的抨擊著妹子們的訴求,
真正自私的人是誰?


95年的表示//

以後想要26,7歲結婚

直接去領個證

婚禮也不想辦結婚照也不想拍

那些東西都太無聊了

省下來的錢,大概可以去趟別的地方玩一趟了吧

順便也不想生孩子

沒房沒車就租房住啰~

被房子車子綁著還貸款的人生真是太可怕了

要是被爸媽知道這種想法我大概會被打斷腿吧_(:3 」∠)_


謝 @肥肥貓 邀.

我們國家的90後(包括部分80後末)正處於兩個衝突,一是:傳統文化「孝順」和現代趨勢「獨立」的衝突,另一個是:傳統婚戀觀「男主外女主內」和現代趨勢「男女平等」的衝突。
同時,這個特殊的行業轉型時期,互聯網影響傳統行業+信息爆炸,放大了前面說的兩個衝突。


「孝順」和「獨立」的衝突,解決的方式除了少部分激烈「火拚」,和更少部分互相理解,大部分90後會採用「緩兵之計」以降低衝突的代價,到目前,常見的思路有:
「父母叫我報這個學校,那我先上著(因為你們養我多年,而且我沒有自立),之後我再自己嘗試出國。」
「父母叫我讀這個專業,那我先讀著(因為你們養我多年,而且我沒有自立),之後我再自己轉。」
「父母叫我相親,那我先相著(因為你們養我多年,而且我自己也缺乏判斷力),同時我也自己找。」
「父母叫我結婚,那我先結著(因為你們養我多年),之後過不下去,或者遇到真愛,我還是可以離婚的。」

90後比80後多出了更多,更強,更具有執行力的「之後我再...」。

同時,90後在「因為你們養我多年」這個傳統孝義上,比80後有更新的理解,比如:我尊重並愛我的父母,感謝父母養我多年,但我的決定是我自己的,也請父母尊重和信任我。
同時在「我缺乏經驗,缺乏判斷力」上,比80後有大步進展,比如:我小學起有萌動,初中得到了性啟蒙,我在網路上學到很多,我迄今一直在探索愛和性,一直在了解自我和他人,我的觀念里不存在性壓抑,對於愛和相處,我有經驗,也有判斷力。

未來的00後,會做得更好。

「男主外女主內」和「男女平等趨勢」的衝突,會使得中產階級這一群體,發生可能會持續一段時間的「錯配」。

中高階層由於經濟基礎和教育氛圍,加上利益紐帶,婚配會相對穩固,依然會保持在同一階層中進行。
中下階層由於中國經濟發展,上升通道漸漸收緊,人們的認知也越發成型,中下層階級會很難向上攀升,正如排名第一的答案所說,90後越來越「現實」,「鳳凰男」和「灰姑娘」的故事會越來越少。

然而,中產階級之間,由於傳統觀念尚未完全迭代,會出現一定「錯配」,除了少部分幸運兒,大部分無法達到較完美的「門當戶對」:
家境優越的男方家庭,兒子很多被父母過度關愛和保護,沒有自主權,同時父母根據傳統婚戀觀,還是希望有一個賢良淑德,相夫教子的媳婦兒;
家境優越的女方家庭,女兒通常較為獨立,頗具能力和個性,有自己的事業追求,父母會給予一定的經濟支持和選擇自由,同時父母根據傳統婚戀觀,還是希望有一個家境、學歷、能力更優的女婿;
——這就是一個供給和需求的斷層,是現代社會大齡未婚女性越來越多的起因:

最終,男方會選擇條件遜於自身和自己家庭的女生,因為中國上一輩的傳統觀念中:男人成家立業,事業為重,之後離婚不會貶值,有情人、在外應酬、出差......都可以彌補感情的缺口。
女方則會更多選擇單身,因為中國上一輩的傳統觀念中:女人家庭為重,離婚會貶值,婚外戀會承受更多社會輿論......
最終結婚的女方,可能會選擇條件遜於自身和自己家庭的男生。

——這就是中產階級中的「錯配」,預計會持續較長一段時間,大部分90後都會經歷到這一段,直至父母傳統婚戀觀減弱,且減少對子女決策的干涉,同時子女獨立程度提升到足夠高。


然而再怎麼「錯配」,也只在中產階級範圍內,不會降低到中下階層。

因為90後處於一個特殊的行業轉型時代,互聯網在無形中改變著行業結構和人才發展方向。

競爭十分激烈,淘汰率非常高,壓力無處不在。這種時代里,惟有齊頭並進, 相互扶持,互相彌補,才能活下去。

為了一個心動,一個回眸,就不顧一切的跨越階層,解決家庭矛盾,只為沐於愛河......這種做法,在互聯網尚未席捲的10年之前,還可以讓80後唱一首感動自己的曠世絕戀,對於90後來說,代價已經變得實在太高——80後絕非對愛更勇敢更純粹,而僅僅是因為互聯網時代變革沒有發生在10年前。


10年是我們的一代,卻只是人類歷史的一瞬。
我們有幸親歷這個時代,實應珍惜歡呼。
哪裡有空嘆息自憐啦?快去學編程!

備註:文中出現的90後、80後等詞,都是虛指人群,不具體到年份;文中出現的階層只是大概分類,不具體到具體家庭年收入、固有資產等;本文只是個人感受,不具備任何數據支撐。


再備註:
答主不是90後。
答主是1989年11月15日 蛇.蠍
2016年快樂


就事論事,感覺公司里的一些90後的年輕人,比我這代人要更現實一些,心態也更急功近利一些。


由於工作趕項目進度好幾天沒上知乎,先遲到地謝個邀。

看到這個問題時正好身邊有倆90後,立馬抓來一問。她們看了問題描述同時問我,這說的是奶茶和昆凌嗎?……其中一個妹子表示,無論如何都接受不了男友/老公跟自己爹的年紀不相上下;另一個則表示,劉強東就算了,如果對象是周杰倫當然義無反顧地撲過去了誰還在乎年齡讓我養他都行啊啊啊啊啊(原話轉述,答主未作任何修改)……不過有一點相同的是,關於影響戀愛和擇偶最重要的因素,她們都一致認為,兩個人在一起沒什麼比開心最重要。


90後群體內部的婚戀觀尚且頗具多樣性,更何況與不同時代背景和經濟水平下成長起來的80後之間的差別呢?為了不淪為拍腦袋答題的灌水黨以及對題主邀請的尊重,我想還盡量不作太多主觀描述,用客觀數據來回答。 隨手翻查了2013年至2015年連續三年的《中國男女婚戀觀調查報告》,多項調查數據均顯示,普遍被想當然地認為開放、任性、個性鮮明的90後,實際其婚戀觀在很多方面比80後甚至80前的人們更傳統也更偏保守。

  • 閃婚接受度

在對閃婚的接受程度上,90後的比例明顯比80後小很多。儘管由於互聯網的影響,90後相較於曾經相同年齡階段的80後具有更明顯的早熟傾向,也常常被貼上責任感低的標籤,但在步入婚姻這件事情上,90後顯然並沒有想像中衝動。

  • 關係進展時間對比

更多的80後比90後認為,愛就要勇敢表達。但是在行動上,90後群體,尤其是男生,則會更加積極主動。這一點也在下面這張圖表裡得到了印證:

90後的男女在親密關係上的進展較80後群體更快,基本上約會五六次左右就會有牽手、擁抱等親密舉動,約會10次左右就有接吻行為;但是要到發生性關係的程度,90後還是呈現出相對謹慎地額態度。

  • 對性的態度

說到性行為,80後、90後的婚戀觀的討論就自然不能迴避對性的態度。在對性經驗豐富程度的自我認知方面,90後男女的比例分別僅為8%和2%,僅為80後男女比例的一半;90後男性在「希望配偶性經驗豐富」方面的比例也相對80後及更年長的年齡段明顯較小。另外,調查中還顯示,在對婚前性行為的贊成態度上,90後男性和女性的比例都大大低於70後和80後。

  • 車和房對結婚的必要性

與社會普遍觀念不太相符的是,認為房子和車都是結婚所必須的男性只佔5%,女性只佔11%。儘管女性群體對房子較為看重,但認為房子是結婚必備條件的比例也只是剛剛過半。但是,在經濟基礎對結婚的影響上,90後的態度比80後明顯要更傳統,90後男女認為房和車都為結婚必備條件的比例比80後高出4%到6%。

  • 對「女朋友/老婆比自己賺錢更多」的態度

過半數的80後男性表示並不在乎伴侶比自己賺得多,仍然有自信與對方相處,而且年齡越長的男性,對伴侶賺錢更多的在乎程度越低。相較而言,90後男性在這方面的態度更偏傳統,表示會介意,而且會努力超過對方。

  • 對晚婚年齡的認定

普遍來說,調查對象自己所認定的晚婚年齡要高於國家規定的水平,與社會大眾對晚婚的認定也大致持平。但是80後和90後的對比中可以看出,90後群體所認為地晚婚年齡要更小些。

  • 對分手的態度

儘管在戀愛和婚姻的很多方面較為保守,但調查顯示,相較於本應更為成熟的80後而言,90後在短時間走出失戀陰影的佔比更多,在2年以上無法走出失戀陰影的比例更少,而且選擇會祝福前任的90後比例也比80後70後更低。


雖然由於時代發展尤其是互聯網的飛速普及以及經濟水平的影響,90後婚戀觀所呈現出的多樣性程度較以往年代更高,對自身婚戀狀況和婚戀態度的表達方式也更豐富,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的婚戀觀念就更超前,相反,他們受傳統婚戀觀念的影響反而更大。其中的原因可能有很多,比如90後們與其年齡不相稱的早熟、當前社會競爭環境中所承受的壓力等等。「任性」、「開放」、「個性張揚」、「不負責任」……這些貼在90後身上的標籤曾經也原模原樣地用來定義過80後。不過那又怎麼樣呢,再過幾年,也許就輪到00後們站在輿論的風口浪尖,去面對各種的「被定義」了吧。


--------------------------------------------------------------------------------------------------------------------------------------------

對部分評論的統一回復:

  • 關於調查樣本屬性及樣本分布

這項調查採用互聯網在線定量研究的形式進行,共有97594人次參與,經過嚴格的問卷質量複審,最終認定有效樣本72660份。樣本屬性及分布如下:

  • 關於是否具有權威性和客觀性

這一點我在評論中有詳細回復,有重複質疑的朋友請先看我在評論中的發言。

  • 關於不同年齡階段的影響

這一點其實我也在回復中有所提及。我也確實認為不管是80後或90後,身處不同的年齡階段時婚戀觀當然也會發生變化;而且同樣在20多歲時,80後和90後在婚戀觀方面的差異未必比我們想像中大。但是因為不同的成長時代背景和經濟基礎以及表達途徑方式的增多等等很多因素,差異雖不大但不代表不存在。這項調查不一定正確,但它確實展示了某些差異之所在,如果某些個人不同意裡面數據所展示的結論,又不能用其他更客觀有力的證據來駁倒,只是自己或身邊的人「認為」並非如此,那我只能說,任何人或一小撮人都無法代表全部,這項調查也是一樣。
甚至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個調查也可以作為一個靶子,80後90們對它的態度,其實也可以從側面反映出他們各自的婚戀觀念。


看了大多數人的回答,我有一種"我小時候也糾結過到底上清華還是北大"的感覺。大部分這麼想的能考上211就燒高香了,少部分實現夢想了,更少部分發現自己去了哈佛劍橋。
____________
89年和90年觀念能有多大差別?90年和99年又有多大差別。。。再說20出頭很多都在上學,都沒工作和社會真正接觸過呢,也沒經歷過同齡人嘩嘩都結婚,父母各種催的壓力,談婚戀觀太早了吧,到了25+肯定和5年前有很大變化,而這個變化和每個人的際遇息息相關。


要我說,最大的區別就是這問題只有90後答,幾乎沒有80後冒出來,因為他們已經懂得不去拿年代簡單粗暴的分類。


前不久看「羅輯思維」的「你是巨嬰嗎」,從中聽聞著名心理諮詢師武志紅老師從馮小剛「一九四二」的一段情節里得到天啟,繼而腦洞大開,推導出一個完整概括中國人性格的「巨嬰國」理論。

我不禁想問:武志紅老師,你是不是走錯了片場啊?從電影中開腦洞,這難道不應該是我的絕活嗎?

我有點不服!

於是決定親身重走一遍武志紅老師走過的路,做個小試驗,看看我自己能不能也從電影電視里腦洞出一整群人的心理規律。如果試驗成功,那說不定以後我自己也能搗鼓出個「巨嬰國」來呢?哼哼。

我是81年生人,算是標準的80後,為了做這個試驗,特意把目光聚焦到隔了兩三代人的90-00後身上。這些年輕人跟我有兩三道代溝的隔閡,對於他們的心理,我其實十分陌生。

拿什麼來分析他們呢?查了些數據,發覺最適合拿來分析的,毫無疑問是各式網劇。

打開愛奇藝,什麼《老九門》、《都市妖奇談》、《來自星星的繼承者們》、《最好的我們》,播放量動輒數億乃至十億以上,而且收視主力基本集中在90-00後這個我的目標人群上。這些網劇里,到底折射出90-00後怎麼樣的喜好、觀念和趣味呢?

我找到一部今年愛奇藝自製的穿越劇《尋找前世之旅》。

嗯,網路小說改編,女性穿越題材——類型上算是非常典型,而且播放量居然已經超10億次(我寫了十幾年字也才有幾萬粉啊~)。

就它了。

得空看了幾集之後,我的試驗結果如下:

凡是女性穿越,幾乎全都無法避免瑪麗蘇。

本片自然也不例外,逗比+吃貨性格的女主角照理說也不應該那麼惹男人愛,卻不知怎麼被登場的幾乎所有男性眾星捧月。

所以考察的重點,自然就在圍繞在女主角身邊的一眾男性角色身上。由這一眾男色的設定,來推導看劇時自然而然把自己代入到女主角身上的90-00後女生們的愛情觀。

她們喜歡的是什麼樣的男性呢?

太陽底下無新鮮事。

90-00後女生們的口味,看似光怪陸離(比如片中古今人物各種不土不洋的造型),但若追究到精神內核,卻與前輩無甚差別。

其實不管是60後、70後、80後還是現在的90-00後,她們希望在銀幕中看到的男人形象,都可以用一個表格一網打盡:

表格橫軸表示男性角色是否具有「暗黑性格」(the dark triad)。

暗黑性格是一套性格特質的組合:自戀、容易衝動、喜歡冒險、尋求刺激、狡猾算計、巧舌如簧,約等於大白話里的「風流倜儻」。

反之則為擁有「光明性格」的居家好男人。

表格縱軸則表示這個男人對女主角是否用情專一。

如此組合出四種男人。


1.黑暗騎士

暗黑性格加專情,組合出黑暗騎士。

科學家的研究發現,現實中「暗黑性格」其實與「風流指數」高度相關。研究發現這種擁有「暗黑性格」的壞男人有更多的性伴侶,喜歡到處留情,也更容易有一夜情。

所以暗黑又專情的,簡直鳳毛稜角。

然而,這又是最完美的男性。

因為按照進化心理學的說法,「暗黑」+「專情」同時滿足了女性對男性的兩種有點矛盾的嚮往。擇偶,無非沖著兩點:要麼你基因好,要麼你願意守護我,跟我相伴一生。

專情意味著代表了守護一生的承諾,這很好理解。暖男永遠都是有市場的。

而一方面,又是男人不壞,女人不愛。女人愛男人的「暗黑」,愛的其實是他們的性魅力。

華盛頓大學聖路易斯分校的尼古拉斯·霍爾茲曼和邁克爾·斯特魯布的研究發現,擁有「暗黑性格」的男性同時也擁有更加出眾的外貌與身材。

這些風流倜儻的男人並不只是臭美,他們真的有臭美的本錢。所以,「暗黑」其實是好基因的線索。

於是,黑暗騎士就同時滿足了女性對好基因與專情的兩種嚮往。什麼「一見楊過誤終身」,說的就是這個。

《尋找前世之旅》男主角之一的那個吸血鬼亞隆,既散發著危險氣息卻又對女主角鍥而不捨,就屬黑暗騎士。


2.陽光暖男

光明性格加專情,組合出陽光暖男。

光明而溫柔的男人,可靠歸可靠,安全感一百分,但在性魅力上,不知為何總是遜黑暗騎士半分。在現實中,典型的代表就是「黃磊」,大家都喜歡吧?可有幾個女粉絲是沖著「性魅力」喜歡他的?

《尋找前世之旅》男主角之一的司音,就屬此類。


3.露水情人

如前所述,現實中,「暗黑性格」通常都與「風流」相伴。所以露水情人才是這類男人的典型角色。影視劇中露水情人的典型代表是007詹姆斯·邦德。

然而在瑪麗蘇劇中,這種角色沒有長期存在的土壤。瑪麗蘇劇里的霸道總裁即便剛登場時後宮佳麗三千,隨著女主角的登場,他們也會轉變成黑暗騎士。


4.男閨蜜

性格光明而又沒有用情於女主角的,則充當男閨蜜,為女主排憂解難。偶爾也在關鍵時刻從天而降,扮演機械降神的角色。《尋找前世之旅》中的第一男配角飛鳥,就屬此類。


綜上我們可以看到,《尋找前世之旅》中的三位主要男性角色,正好分別扮演了黑暗騎士、白馬王子與男閨蜜這三種典型角色,佔據了表格的三個格子。

而女主角葉隱在穿越之旅中遇到的第一個男人——秦王嬴政,正好就是一個從後宮佳麗三千到鍾情於女主角一人轉變的角色,也就是從坐標系左下角向左上角邁進。

如此,表格里的四個格子,就齊活了。


從吸血鬼、天神轉世再到九五之尊,劇中這些男性角色的表面身份千奇百怪,但在心理內核上,卻逃不出這個表格的四個格子。

這樣的男性角色組合,其實與過往女性向影視劇中的設定別無二致。

我看完《尋找前世之旅》的角色設定之後,一下子就聯想到過去看過的一部同為女性主角的吸血鬼題材美劇《真愛如血》。

劇中圍繞著女主角眾星捧月的,恰恰也是這四種男性角色,分毫不差。

《真愛如血》中圍繞著女主角Sookie Stackhouse的四個男人:

黑暗騎士 vs. 陽光暖男

而且,更進一步來看,《尋找前世之旅》女主角的情感糾葛主要只發生在黑暗騎士與陽光暖男之間。而正如前面說的,黑暗騎士更多的時候只是一種一廂情願的幻想他們實際上是對露水情人的YY

所以,黑暗騎士與陽光暖男的不可兼得,在意識的深層,其實是對好基因與好男人不可兼得的焦慮。


而這樣的焦慮,在60後、70後、80後乃至現在的90-00後所愛的文學和影視劇中,其實從未缺席過。

張愛玲在《紅玫瑰與白玫瑰》里說:

也許每一個男子全都有過這樣的兩個女人,至少兩個。
娶了紅玫瑰,久而久之,紅的變了牆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還是「床前明月光」;
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飯粘子,紅的卻是心口上的一顆硃砂痣。

而女人面臨的處境又何嘗不是如此?

帥哥總多情,暖男不夠味。奈何兩全不得。

我們以為時代交疊,新生代的趣味與前輩涇渭分明,其實呢,90後-00後所嚮往的很多東西,都是人性中永恆的元素,它們只是被包裹在更加光怪陸離的表象之中而已。

甚至這些光怪陸離的表象也有著清晰的傳承路徑,《尋找前世之旅》里那些中式武俠與西洋吸血鬼的怪誕組合,從前往後,從《殭屍道長》到《我和殭屍有個約會》,再到九把刀的《獵命師傳奇》,其實一路下來,我們一點也不陌生。

如今的90後-00後迷戀愛奇藝里那些上天入地、穿越古今的奇幻愛情故事,正如當年我們迷戀TVB和亞視里那些痴男怨女的傳奇。

時代未曾斷裂,只是我已不再年輕。

文:魏知超


90後,
表示想30+結婚,
不想婚後和你一起奮鬥,讓你和我共苦,
只想結婚前先自己努力,然後和你同甘。
一切的一切都只是為了一個相對輕鬆的未來。


主要體現在思想包容性上,80後的父母主要為50後,90後的父母主要為60後。父母青年思想沉澱時期所處的時代背景不同,如50後父母所處的文革時期,60後父母所處的改革開放時期,這會對下一代的思想產生很大的影響。
簡而言之就是從東西壞了怎麼修到東西壞了怎麼換的轉變。數據顯示已婚80後的離婚率越走越高,已經直逼歐美國家。這可能是我們率先達到發達國家標準的東西吧。90後來說,目前最大年齡25歲,未來5年會集中進入一個結婚生子的高峰期,但是在我看到周圍人(取樣比例小,約幾百人,數據片面,僅僅作為個人觀點)除了主流的結婚之外,選擇不婚、形婚、只戀愛不結婚、恐懼婚姻而當單親父母的比例相較於80後來說應該是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如果說80後是選擇正常婚姻,一旦出現問題壞掉了用離婚換掉,90後就是試圖用多形式的婚姻方式來規避可能的壞掉。本質都是換,時代的發展和思想的開放而產生不同的形式的換。


94年,想做dink。


舉例而言,部分90後女生可以接受上至鍾漢良下至TF Boys。
年齡跨度長達25歲。


26歲腫么了?
26就不能是少女呢?誰規定少女不能26?你們啊,被傳統觀念束縛的太久了,少女一定是看年紀的嗎?我看不一定吧,有些人心態只有12歲(我),難道不是少女嗎?告訴你們了,即使我胸已經下垂,眼角有皺紋,小肚子蓋不住,我也要當少女!!!!!!
碎再鎖我不是少女,馬上拉黑,請不要傷害一個26碎女孩的少女心~

憤怒的分割線····································

作為一個89年的少女,我可以告訴你,時代是進步噠,肯定是90後的比80後的接受度高啦,他們不僅對年紀沒有上限,性別也不是問題。最主要的是,結婚已經不是非要不可的事了。


推薦閱讀:

長得丑的女孩就要嫁給窮人么?
世界上那些著名男性导演的妻子都从事什么工作? 她们都有怎样迷人的特质?
婚後生活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我能與一個我不愛的女人結婚么?
女性不結婚會如何?

TAG:婚姻 | 80 後 | 90 後 | 擇偶 | 婚姻價值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