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為什麼會陷入「如果你不主動找我,就算我想跟你說話也不主動找你」的模式?
這種模式該如何克服?
我們發現有這樣困擾的人似乎很多。猶豫著不敢開始/加入談話的顧慮大概有:
- 總覺得自己說的話會破壞氣氛,覺得沒人希望我站在這兒。
- 想要加入談話時,但覺得自己想說的話一點兒也不「有趣」,別人應該不愛聽吧。
- 大家聊天的時候我就像在等一個「談話紅綠燈」,總想等到我可以說話的綠燈時間,但綠燈太短,我抓不住……
- 如果我先發微信給別人,別人可能會覺得有義務要和我聊天,但我不知道對方是不是真的想理我。
- 如果對方想理我的話,Ta應該會主動聯繫我的吧。
偶爾也在社交軟體上看到有人在簡介上寫著:「也許你主動點兒,我們就有故事了。」
然而這些人從不主動say hi,而只是一遍又一遍的看著通訊錄里躺著的百八十個好友,一遍又一遍的錯過。
不敢主動聯繫別人/加入談話的背後是什麼?
美國心理學家Mark Tyrrell 認為不敢主動聯繫別人/加入談話屬於人際互動問題中的一種,可歸結為「不敢開始一段對話」,而這可能與自身的自尊感有關。
自尊是一個人對於自我的概括性評價,以及我們對於自己價值的判斷。一個自尊感良好的人是敢於表達看法、尋求與他人聯結的,就算自己的觀點不被認同、不好笑、或者主動找人聊天時沒有得到回復,他們的自尊感也不至於崩潰,不會感到無地自容的羞愧。
而低自尊者(low self esteem)對於自我有偏低的評價。他們很怕給別人添麻煩、惹人煩。覺得自己的需要、看法可能對別人來說根本不重要,他們更需要別人主動聯繫自己,可能只有這樣他們才能確定對方需要自己,或者說是對方不討厭自己。
低自尊者也總是在避免挑戰,他們會竭力地迴避一切有挑戰性的、可能造成失敗的情境。也許正在看文章的自尊感良好的讀者們無法體會,但對於低自尊者而言,要主動發信息給別人還不如讓他們去蹦極,無論蹦極再害怕,反正一閉眼就下去了,但發了一句「Hi,在幹嘛啊」 之後別人沒回復的那幾秒或幾分鐘,真的就像在等待宣判一樣。
心中無限怒吼著:「啊啊啊完了Ta沒回我信息,Ta一定覺得我很煩,哎,我不該發信息的,又招人討厭了。」
所以低自尊者為了避免這種等待被宣判的煎熬,為了避免想像中的失敗,所以連嘗試都不敢,他們形成了一種和別人很特別的相處模式,「如果你來找我,我一定回復你,但我絕不會主動找你。」
但也有一些人演變成了「你來找我聊天我真的好開心,但我不敢和你多聊,因為我害怕說的再多一些你就會發現我招人煩了,就會不喜歡我了。」
這些不願意主動聯繫別人的低自尊者,很可能會被人誤會他們是冷漠的、疏離的、不好親近的,但其實這種疏離是他們不知如何是好時選擇的一種防禦。
「我假裝無情,其實是痛恨自己的深情。
我以為人生的意義在於四處遊盪流亡,其實只是掩飾至今沒有找到願意駐足的地方。」
—《坦白書》
為什麼我不敢主動聯繫他人?
1. 缺乏穩定、安全的依戀
童年時期擁有及時、富有感情回應的依戀關係是個體自尊產生的基礎。如果父母對於孩子的身心需要不敏感,不能及時滿足甚至是忽視,可能會造成孩子的情緒受挫和創傷,「即使我表達了我的需要,也不會有回應,也不會有人滿足我。」
這種因缺乏穩定、安全依戀造成的創傷會在孩子成年後,不斷的投射到與他人的交往中。他們不敢表達自己需要別人,甚至表現的像是「自己不需要聯繫他人」一樣。
「我表現得我不喜歡任何事物,是因為我從來就沒有得到過我想要的」
2. 負性核心信念讓低自尊一直延續
認知行為學派認為,負性的核心信念(negative core beliefs)才是低自尊得以維持下去的因素。
童年的行為模式使我們對於自我、他人、和世界形成了一個堅固的、穩定的、深深扎於內心的信念,我們稱之為「核心信念」。
而低自尊者的核心信念就是「我很差」,所以低自尊者會一直退縮與迴避、對自己的懷疑和責怪,「你肯定不想理這麼差的我」,「我這樣的人,給你發信息也是招你討厭,還是別了吧。」
如何踏出改變的第一步?
1.記錄自己的負性信念
負性的信念是分為很多層次的,也許最底層的核心信念一時無法被撼動,但我們可以從比較容易淺顯的外周信念入手,把它們寫下來,並且試著客觀地審視。這些信念越具體越好,例如,「我認為我的朋友不喜歡我」,「我認為我發信息給Ta,Ta絕對不會回復我」。
2. 尋找支持性證據反駁它
低自尊者的記憶往往是偏負性的,他們只記得自己遭遇失敗、出糗、被批評的經歷。我們需要挑戰自己的負性記憶,把負面想法變成問題:「朋友們真的不喜歡我嗎?」,「Ta真的從來不回我的信息嗎?」 然後試著尋找正性的記憶,去回答這些問題,可能你會發現,你遠沒有自己想的那麼糟。
其實害怕招人煩的人很少會真的招人煩,真正招人煩的人從來不覺得自己在麻煩別人。
3. 明白改變從來不易
不用逼自己看完這篇文章,立刻就去發表白信息給自己喜歡但又不敢聯繫的人,或是逼自己去和別人大聊特聊,先明白改變從來不易,嘗試do something small. 一步一步的重建你開始敢於主動聯繫他人的信心。
我們也有公眾號喔~
簡單心理(janelee1231)
尋求專業的心理幫助戳:簡單心理
類似的問題有:
為什麼明明缺愛,不去主動去尋找愛呢?
為什麼明明孤獨,卻不去跟人交往呢?
當我們這麼問的時候,我們自然地把「愛」或者「友誼」理解成了一個類似食物的東西。如果缺,我們就會想辦法去找,來讓自己獲得滿足。
但實情是,如果我們缺愛或者缺友誼,我們反而更可能做一些事來加劇我們的孤獨。這是因為,我們的思維方式會因為這種「缺」而發生變化。
人和人之間的關係千差萬別,但歸根到底就兩種:權力和愛。與這兩種關係相對應的思維,是「排序思維」和「聯結思維」。所謂的「排序思維」,就是在權力視角下,把人分出高低貴賤。競爭是排序思維,有人輸有人贏。控制也是排序思維,有權力的人支配沒有權力的人。自卑感和優越感都是排序思維的產物。
如果我們在關係中感覺到安全,我們會用「聯結思維」,會看到與他人的聯繫,發展與他人的情感。如果我們在關係中感覺到不安,那我們就會使用「排序思維」。我們會熱衷於跟他人比較,會陷入追逐優越和控制的遊戲,會陷入關係中的「權力鬥爭」,會把人當作潛在的競爭對手。
「排序思維」最特別的地方是,它經常會被應用到一些明明該使用「聯結思維」的關係中,比如情侶、家庭或友誼,讓身處其中的人既莫名驚詫又痛苦不堪。
「如果你不主動找我,就算我想跟你說話,也不主動找你」體現的是親密關係中的「排序思維」。
這麼想的人一定在關係中感覺到了不安。他有親密的需要,但他的思考方式是「如果你不主動找我,我主動找你,那就證明了我比你更需要這段關係。」,這樣「我就輸了,而你就贏了。」比較、輸贏就是典型的排序思維。用這種思維思考關係的人,他所恐懼的,是這段關係中的不平等,也是因為需要而被拒絕或控制。在這種恐懼下,他會誤把聯結,當作臣服的信號。
所以,「自卑」的人通常孤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很多人問相關資料。有一本書《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被低估的自我》。我做過一個live :超越自卑的活法 ,也有一些相關知識。
因為沉默成了共識。
沉默的越久,共識就越強烈,打破沉默,所需的勇氣就越多。許久不聯繫的朋友,往往需要尋個因由才說上話,而不能只是聊聊家常。說到底,也不過是為了掩飾,你那麼久不理我,我卻有點想你的尷尬。
有久未說話的朋友發來消息,不要耽擱,儘快回話,你不知他躊躇了多久,才敲下「在嗎?」我愛你,
所以想和你說話。
我不想讓你感覺到我很愛你,
所以我不願意主動找你。
我怕你知道我很愛你
就會有恃無恐消費我的感情
因為我知道
你並沒有那麼喜歡我
說白了我就是沒有安全感
我怕你嫌我話多嫌我煩
但實際上
只要你主動找我說一句話
我心上就會開出好多好多朵小花
我以前被「冷暴力」分手過。
和他在一起後,我經常干一件蠢事:
就是在對話框里斟字酌句、刪刪減減地碼處一段話後,又原封不動地清空了。
而以上整個過程,他毫不知情。
當我終於學會不主動找他,卻還是無法在他給我發表情包的時候不回他。
是我太慫了吧。
我們是在一個聚會上認識的,我喜歡有趣的人,剛好,他很有趣。
之後在微信上每天「你一來我一往」的聊天,沒多久就聊出了感情。
那時候我們彷彿有著說不完的話,聽說人類說的百分之八十都是廢話,但我覺得,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愛一個人最明顯的表現——
更是願意聽對方說「廢話」。
可我沒想到的是,我吃了快餐愛情。
當時的我還不明白:
「喜歡」應該是一件很有禮貌的事。
愛一個人其實根本不用那麼急著在一起,可那時候我啊…篤定不能錯過眼前這個人。
然而,當我們終於正式確立關係,走過了「熱戀期」後,卻陷入了一種「無溝通的過渡期」。
就像談了一場「不能說話」的戀愛——
我們不再有每天有說不完的話了;
不會再邊語音通話,邊給對方分享自己今天看到有趣的段子和圖片了;
那種互相爭鬥觀點在靈魂上產生的共鳴,也統統不在了。
……
相反地,他突然變得很忙。
總是隔半天才回我一次消息, 本來還沉浸在熱戀中的我,開始夜夜自省:
「一定是我太粘人了吧?
我應該體諒他,不要妨礙到他,而且他的確也沒有完全不理我阿…不過是減少了頻率而已,或許感情走到最後都會歸於平淡吧?」
可儘管我內心想通了這一點,還是在每一次看到慘淡的對白時,止不住的難過。
在《他可能沒那麼喜歡你》中,有這樣一段話:
有時我們寧願相信一個男人壓力太大、太累、太自卑、太敏感、 有童年陰影或者太愛前女友, 卻不願承認一個簡單的事實——
是的,他不是太忙, 也不是受過傷,更加不是有什麼心理陰影, 也不是手機掉進馬桶或者是患了失憶症。
他只是沒那麼喜歡你而已啊。
所以……
·當「乖,早點休息哦,晚安么么噠,」變成「先睡了」;
·當「出門記得帶鑰匙,路上小心點」只剩下「嗯去啊」
·當我曾經拋出一點點小的疑問,他都給我傾盡所有去解釋,換成了「你現在怎麼這麼黏人了?」
我腦袋裡「轟」地一聲醒了:
我並沒有無理取鬧。
我從沒有纏著他24小時盯著手機回復我消息,只是希望他在忙之前可以跟我說一聲。
哪怕只是「在忙,晚點回復你哦」
這樣就夠了啊,但請不要突然玩消失,害我一直等行嗎?
聽說「感受被看到,就是最好的治療」,而我的感受他全都熟視無睹,它是在我雪上加霜。
以前他每隔一小時就發一次的「我剛剛想你了」,再沒說過。
我甚至賭氣兩天沒有找他,果然,他也沒有找我。
可是不管多委屈多難過多失望,只要收到他的一條消息馬上就滿血復活。
兩個人就這麼奇怪的相處著。
「我們好好聊聊吧?」
不是沒有想過要認真交流阿,可是他總能避之不談,一個勁地說他開會太忙所以忘了。
我們的交流到了每周加起來不到半小時的頻率。
回消息越來越慢,回的字數越來越少。
直到有一天我問他:
「你都不想我的嗎?」
「想」
「可你沒有一次主動找我,還是說,你喜歡兩個人這樣不聯繫各玩各的?」
「我都行
聽完後我很怕,怕如果連我都不努力我們就真的完蛋了。
我開始每天活在自我否定中,很多時候我就任憑自己放空,乾等他的消息,思考我們究竟怎樣才能不分開?
直到很多個夜晚,我都抱著手機等到天亮。
當我看著自己給自己的希望,一點一點被活活掏空,我終於再也想不起他曾經的好,我醒了。
因為你,我開始恨透了這樣的自己,之前我一個人的時候活得多特么酷阿...
所以不好意思,那種長期「卑微又廉價」的感情,我要不起。
我還是提出了分手,實則我是在做最後一次挽留。
「你能不能,給我個解釋?
只要你道歉,我就可以既往不咎,我們就還能回去。」
明明是一句話,我卻分了五次發出去。
我分段分得很明顯,明顯到像一個人說話時在哽咽,這也是他教給我的,以前我是「愛七分,表現三分」,現在我成了「愛三分,表現七分」的人。
可是到了那天晚上十一點……
「我還在開會,你要困了就先睡吧。」
這是我們之間的最後一句話。
不必了。
一個三分鐘就可以說清楚的解釋,你卻能找各種借口給我拖延兩天。
就算我是一顆仙人掌,你也要時不時地澆個水拿出去晒晒太陽吧?
我不是假的花,既然我曾經為你綻放,就也會因你枯萎。
所以親愛的,我不主動找你不是因為不愛了,不過是害怕失望罷了。
對於失望這個爛東西,你給過的不少,我也的確攢了滿滿一筐。
是時候該走了。
我沒有告訴你,其實一直以來,我心裡都有很多很多小想法,我以為只要我一股腦兒地倒給你,你就一定能明白個大概了。
可我沒有想到的是,你從沒有一顆想了解我的心。
還記得之前我在微博寫過一句話:
其實這世界上根本不存在什麼「暗戀」,說到底,還是你喜歡的人不了解你,或者從沒想過要了解你。
感情真是這樣。
喜歡是沒辦法背叛的。
那麼現如今,我發現我的主動對你來說一文不值,我就可以掉頭就走了。
我太像便利店,即使販賣所需的一切,亦沒法留住你這位貴賓。
沒有被愛照亮的生命,存在本身就是羞愧。
我不要羞愧,我自己走。
———
公眾號:龔莞婷(同名知乎專欄已開通)
只為寫藏匿在你心底的小秘密。
取關隨意,但我等你來。
因為一搜聊天記錄,200多個「幹嘛呢」真的很尷尬...
可能還是因為缺愛吧。
缺愛的人,往往自卑、偏執,並夾雜著倔強。
不善於表達內心真實的想法,愛賭氣,認死理。
面對問題的第一反應往往是逃避,覺得自己不配。
我自己已經遇到過了太多類似的情況。
而且不僅「如果你不主動找我,就算我想跟你說話也不主動找你」,甚至「如果你在聊天中讓我覺得不爽了下次我也要用同樣的方式讓你不爽」
明明很多時候,對方是想對你好的人,是想試著去了解你,走近你生活的人。
可為什麼我會這樣?
和很多朋友聊過,大部分女孩的頓悟之戀都應該和我挺像的,一個先靠近你、先喜歡你、先走進你生活、先說想一直粘著你的人,會突然從某一天開始覺得你每天的問候很煩,會覺得你每天和他分享自己的生活是沒目標沒規劃的表現。
你跟他生氣,你跟他歇斯底里,你氣憤得問他為什麼變了,他總是淡淡的說「我不是煩你呀,我只是正好在忙,戀愛之後也應該有自己的生活。」
哦,原來如此。
你不懂為什麼男生追到你之前和追到你之後是兩個樣子,你哭的一塌糊塗最後就這麼算了。然後你看了很多情感博主的文章,你買來寫兩性關係的書來看。你發現原來暴露自己的需求度是會降低自己的價值的。
然後你頓悟了,在下一段戀愛里化身高冷女神范兒。有時候你真的很想和他聊聊淘寶的小裙子,你想和他吐槽奇葩的舍友,你想和他逗比搞笑說段子,你想發消息,發可愛的表情包刷屏,可是每每這樣,就生怕又暴露了自己的所謂需求度。
其實你是很喜歡對方的,你會說「嗯,我也想你」,你會說「嗯,我也喜歡你。」可是卻永遠不會像以前一樣說「啊啊啊啊啊啊我好喜歡你啊么么噠」了。
你發現雖然自己憋著難受,但這情感專家誠不欺你啊,原來這種高冷范會讓對方真的會一直追逐著你,努力想擠進你的生活里。
你以為,原來真的只有這樣才會被愛。
後來,你經歷了一個又一個追逐你的人,你自以為把高冷和溫柔玩的渾然天成。
可你慢慢發現不是這樣。面對你真心喜歡的人,你越來越不知道該如何開口,如何繼續對話。似乎好像只能對著你不喜歡的人才能像正常人一樣對話,但凡和對方開始互生好感立馬變成溝通交流障礙。你不知道該高冷還是該溫柔,你有時候也會想努力問候一下,但是想想還是又刪掉了對話框,生怕自己的高冷人設就此崩塌。
好像你主動說出了這句話,一下就能快進到他對你說「我覺得你還是有自己的生活比較好」的那一刻。
就像現在的我,看到消息已經變成了習慣性不即可回。哪怕那條消息來自我喜歡的人,哪怕只是很正常的問我一句在幹嘛。
我都會忙我手裡的事,或者和朋友對話,去假裝自己沒看到那條微信。
我真的,真的只是,不知道該怎麼回。我越來越不會愛人,也不會表達我自己了。
所以,直到現在我才明白。
你的價值和你對對方的需求度沒有半毛錢關係,靠不理別人提高的假性價值沒有半毛錢用,鏡花水月而已。如果為了這種虛無縹緲的所謂價值失去了真正心動真正愛自己的人,才是感情中最可悲的事情。
到現在你應該和像原諒自己一樣去原諒那個嫌你連篇的微信煩的男孩子。他其實只是一個年輕的男孩,他可能只想打遊戲、想打籃球、想看足球而已。
你們到最後的結尾,真的真的不是因為你每天好幾遍的「你在幹嘛」,只是因為當時的你們都很年輕,不懂愛,不懂被愛而已。
現在的你懂了,你懂得怎麼做一個不自私,善於傾聽,為他人著想的人了,真的不要再對真心愿意為你付出的人擺出那麼高冷的姿態了。
現在的你,是真的很優秀,真的不需要再封閉你自己,用所謂高冷給自己抬價了。
如果下一次,我可以遇到一個我也喜歡的人,我一定一定會鼓足勇氣的問他一句。
「你在幹嘛呀,要不要和我一起出來吃個飯。」
我的藝術評論專欄:http://zhuanlan.zhihu.com/nanmeimei
歡迎關注我個人微信公眾號:南妹妹(nanmeimei2016),聊聊藝術,有時候也寫寫少女心事。我在那裡等著你來找我玩。
顯性高自尊隱性低自尊
此刻正在看到這篇文章的你,關於這樣的情緒和問題,我想你應該已經經歷了很多次。在你的心中,對於這個問題你也不下數十次問過自己:為什麼我會這麼做?
為什麼我明明知道自己不聯繫他是對的,但還是那麼痛苦。
下面很多的答主都有提到,這或許是因為我們的自尊,或許是因為我們把感情當成了輸贏的遊戲,但我想和你說的,或許只是因為我們都有過付出以後受傷的經歷。
你還記得自己第一次喜歡上一個人的時候嗎?
那個時候你看到他會心跳加速,你想到他就會嘴角微微上揚,他一出現你緊張的不知道該怎麼做。於是在一個風和日麗的午後,你終於鼓起所有的勇氣,將自己寫好的情書交給他,期待他給你的回復。然而他並沒有給你回復,那封情書到現在也不知道,究竟被他放在了哪裡……
從那以後,你開始擔心自己如此寶貴的東西,別人是不是會一樣的重視,你開始害怕,你不敢付出,你怕自己把自己最柔軟的部分給了對方,你就變得一無所有,你就會像過去一樣受傷了。
於是你學會了用殼保護自己,用刺去試探別人。當別人想要跟你靠近的時候,你會先扎一紮他,你確定他不會因為疼痛離開你才會試圖靠近他。
可是他也和你一樣,過去受過傷,他也和你一樣用重重的殼包裹著自己。當他看到你用刺扎向自己的時候,或許他原本已經打開了的柔軟的心房又忽然地關上了。
所以,我們不敢承認我們真的喜歡他,似乎只要我們不承認這種喜歡,我們就掌握著主動權,我們就還有機會。在心理學上有一種自我保護機制,稱之為否認。精神分析學家J·布萊克曼把心理否認分為四種類型:
1、本質否認:即使有大量的證據證實其存在仍對現實加以否認
2、行為上的否認:通過行為象徵性地表達出:「那個令人厭惡的試試並非真的」
3、幻想中的否認:堅持錯誤的信念那麼你就不必看到現實
4、言語上的否認:使用一些特殊的字眼是你自己相信現實的虛假性(《心靈的面具 101種心理防禦》,J·布萊克曼)
你會調侃自己說:「對這樣的人,認真我就輸了」,背後隱藏著的是:當一個人、一段關係可能會傷到我們,特別是傷到自身價值感時,那麼有時候我們就會為了避免自我評價的失落,將自身的無價值感投射到對方身上,於是對方就變成了沒有價值的人而受到輕視。
你說著:「我一點也不需要他」;你說著:「我不需要聯繫他」;你說著:「他不聯繫我,我才不需要他聯繫我呢」,然後被痛苦一點一點侵蝕。
我們用言語、用行為否認那些重要東西的價值,否認了我們對這些東西的需要和缺失。當你很在乎一件事情的時候,你通過故意裝作不在乎來保護你自己,防止自己受到傷害。
只是,有時候那個人和你一樣帶著厚厚的殼。那麼,請給我一點時間,讓我陪在你身後,作為一個諮詢師,看看我寫的文字,或者聽我和你說點故事,陪你一起卸下那個殼。
我期待,你下一次遇到喜歡的人的時候,會主動和他說話,會努力想要吸引他,會卸下你厚厚的殼。
你會發現,原來人和人之間的關係,很輕。
愛情,需要培養。如果你需要幫助,可以私信。
有時候會覺得自己可能並不能帶給你一次很好的聊天體驗,那些無聊的一問一答我不愛老說,問來問去也怕你嫌煩。既然找不到你的笑點,不然還是別打擾你了。
有時候會擔心你是不是真的想和我聊天,萬一你在學習、做事、玩遊戲,迫於禮貌不得不跟我說話,那也是我不想看到的。既然不想讓你為難,不然還是別麻煩你了。
有時候會害怕就算聊得很開心甚至慢慢聊到一起去了又能怎麼樣呢,那麼多現實問題我都無法解決,最後搞到大家都很尷尬的局面。既然不能給你最好的,不然還是別耽誤你了。
但是只要你說出Hello,我便知道你可能也有點無聊想找人說說話,那麼我說的話就算再無聊或許也能幫你解解悶吧。
只要你給我發個小表情,我便知道你應該沒有在做正經事,那麼我和你聊半小時天也不會造成你的困擾吧。
只要你往我的方向邁一步,我便知道你或許也願意和我一起解決所有的現實問題,那麼我就願意朝你的方向全力奔跑。
可畢竟我是一個玻璃心,也沒有特別好的可以給你。
所以盡量不打擾,是我最後的溫柔。
我拿愛情說說這個事兒
在男女關係中:敵不動,則我不動,說白了,就是臉皮不夠厚。
其根本原因屬於人類的一種自衛策略,通俗的來說,就是在男女交往中,當付出與獲得不對等時,就會自然的減少自己的付出,採取觀望的態度,以減少自己的情感損失。
對於談戀愛這件事來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感情需求,而這個過程,則是通過男女雙方的情感等價交換來體現。這其中也包括『對方主動找我』的自我價值顯示需求,(既我的存在,對你來說是有意義的,你主動找我,可以很好的體現我的價值所在)。
當這種個人需求無法滿足時,情感輸入輸出達到不平衡,即使可以有條件滿足對方的自我價值顯示需求,也不會主動冒著個人利益損失的風險去滿足TA。正如題主所說的,就算我想和你說話,我也不會主動找你。你能把我怎麼著。
赤裸裸的人性啊,但是愛情依然美好,請相信愛情。
同樣的緣由,
1、很多人追求異性失敗一次兩次就放棄了。
2、明知道對方也喜歡自己,就是不敢邁出主動的第一步,最後機緣盡失。
3、談戀愛女孩要被動,要矜持,不要太顯露感情,會顯得廉價。
4、聊天時候,不要主動找他,要讓他主動找你。
我的天,哪來的這麼多規則。
誰先主動,誰就輸了?
其實不然,兩個人相互愛戀,有情談情,有愛說愛,有問題就解決問題,憋著多難受啊,還非要爭個你先我先。男人女人都是肉做的,主動地把你的真心扒開給TA看,TA也會把真心奉上的。比心,就是這個道理。
談戀愛不光要主動出擊,還要堅持不懈。
(除了那些不管你多麼多麼優秀,我就是對不上眼的情況)
有首詩里這樣寫道:
「求我吉士,迨其吉兮.」
「求我吉士,迨其今兮.」
「求我吉士,迨其謂之.」
意思就是說:
追求我的人啊,挑個好日子就來吧.。
追求我的人啊,今天就是好日子.。
追求我的人啊,只要你開口我就答應。
看吧,為什麼就不能主動呢,也有可能對方也和你一樣,在等你主動呢。掌握主動權,就是在抓住機會。不主動,因緣盡失。
最後一首歌唱給大家:
來就來,那有望著望花開;只有划船向蓮走,那有蓮花跟船來
哥哥你莫等姑娘跟人走呦(DIY)
西蒙·波娃在《越洋情書》中有這樣一段寫給情人的話,很有名。
我渴望能見你一面,
但請你記得,
我不會開口要求要見你。
這不是因為驕傲,
你知道我在你面前毫無驕傲可言,
而是因為,
唯有你也想見我的時候,
我們見面才有意義。
人的內心很複雜啊,各種雜七雜八的念頭撕扯糾纏,面對喜歡的時候更複雜,面對愛的時候就更更複雜了。
不僅僅是在戀人之間,即使是普通朋友,你喜歡他,就會時而驕傲時而自卑,時而擔憂時而惱怒。如狂海浮船,無法悠然。
從心理學上講,自信和自卑是兩個獨立的維度,它們不是互斥的,一個人很自信的同時也可會很自卑,而在喜歡一個人的時候這種矛盾的情況就演化到極致了吧。
我想跟你說話,可是拿起手機,我突然想到,萬一你在忙呢,就算你不在忙,萬一你此時不想聊天呢,就算你想聊天,萬一你並不想和我聊呢。你會不會嫌我煩,會不會覺得我的話題蠢,會不會覺得我莫名其妙?
或者一轉念,媽媽的,老子這麼溫柔善良可愛大方有趣多才,你居然都不來找我?你看不上我嗎?我不配和你做朋友嗎?你是不是有病啊?誰稀罕你!
亂七八糟的思緒最後就會失衡,理不出個頭緒,所以就無法生出一種力量,去找那個人聊天,去約那個人見面。
就站在原地,任心裡走過千山萬水,表面如常,在心裡嘟囔一句,哦,那就這樣吧。
時間久了這就成為了一種定式,就會陷入到一種「習得性無助」的心理狀態中。所謂「習得性無助」是指在一項活動中,如果一次次不斷失敗,就會失去再去改變的信心甚至意願,形成了一種無可奈何的心理狀態,即使原本的困難消失也不願意再去嘗試了。
我一直欣賞一種純粹赤誠的內心,喜歡就說啊,告訴他,你真好,很棒,我特別欣賞你,多好!
我一直在努力,可是也只能做到一半兒,我會主動接近我喜歡的人們,可是,我沒辦法在他們面前做一個真實的自己。會有點拘謹,手足無措,怕講錯話做錯事,不像是平時和一般人在一塊兒時候那個大方幽默的自己,謹慎得有點扭捏。此間的心態和不主動找別人大同小異了吧,因為貪圖,因為想要被喜歡,因為害怕被討厭,就失衡了呀。
回看過去那些年,我也算是和一些很喜歡的人相識了,但正真成為了最好的朋友的,還是那些一開始沒有那麼喜歡,或者先喜歡了我的人。
想要,就會患得患失,要麼退縮,要麼激進。
退縮就會不聯繫,激進就會玩套路。
再說回波娃的那句情話吧。
她是想見他嗎,不,她是希望他想見她。
同樣,你是想和他說話嗎?
不,你是希望他想和你說話。
可,你又不是人民幣,憑什麼期待大家都跋山涉水向你前進呢?
反正我要向他們前進,向未來向遠方,向我愛的那些閃閃發光的人們。
我想我會做的越來越好,即使難免風塵僕僕的狼狽,依然保有那份不怯懦不貪圖的純粹。
一次你不主動找我,我可以主動找你
兩次你不主動找我,我可以主動找你
三次你不主動找我,我還是可以主動找你
……
可是你特么從來不主動找我,我也不會主動找你了。畢竟我已經做過那麼多次的努力,卻始終換不來你一次主動。所以即便再喜歡,都會適可而止了。
因為我要臉。
我時常看到孩子們見面時的情景,他們誇張的叫著對方的名字,然後跑著擁抱在一起。
僅僅是站在一旁,都可以感受到他們溢出來的喜悅。
然後我就會想起自己的小時候,總是在放假前一晚踏踏踏的跑到電話前,打通熟記於心的四位數電話,接通了就是毫不掩飾喜悅的一句:「明天跟我一起玩好不好?」
多好呢,聽到對方答應後,想著一覺醒來便能見到對方,便開心興奮的不能入夢。
我從未考慮過「為什麼一直都是我找她。」這樣的問題。而她也從未因為我的殷勤而冷落過我。
因為對於小孩子而言啊,兩個人好就是好,就是很好很好,就是一起開心的玩,就是把好東西一起分享,就是偏向你保護你。最多也就是這樣了,連所謂愛情都不必知道。
沒有騷動和有恃無恐,沒有備胎和欲擒故縱。
那會兒的我找你,你要考慮的不過是明天跟不跟我一起玩。
現在呢?
對方把自己當朋友還是要追自己?
太主動是不是會被輕視?
各各各各方面是否匹配?
是不是以結婚為目的?
如果見面什麼時候該表現怎樣的態度?
等等等……
這就是作為大人最麻煩的事情:什麼事都牽一髮而動全身致使我們很難無所顧忌的活在當下。
而越是投入更多,看的更重的一方,就越把「主動找對方」看成是一件更鄭重也更麻煩的事情。
真遺憾,懂得是一件不可挽回的事情。
我很想主動找你,可我很難在「主動找你」背後的千千萬萬個隱性匹配中算出完美的答案,也很難保證你的反應不會跳出我無數個預演之外致使我表現太差,然後後悔的發瘋。
所以這麼麻煩,這麼恐怖的事情,乾脆就不要去試了。
所以我時時都在等你,只是不會主動找你。
並不是我不夠勇敢,而是大人的事情不是憑著一腔孤勇便可能真正解決掉的。
既然變不回孩子,那麼單方面的感情就是最輕鬆簡單的方式了。
結果不得而知且無須驗證,只要等待,只要付出,只要臆想,就可以不用面對激烈而殘忍的現實。
不同的也只是,一覺醒來,已見過了想見的人。
謝邀。
其實我們很多人在親密關係中,會把主動當成是一種「索取」。我們可能會想:如果是我要來的,哪怕得到了也沒有什麼意思。我們無法主動,無法說出自己的需求,即使我們還是會因為需求得不到滿足而不開心。
想要從別人那裡獲得一些什麼,尤其是想要自己的愛人滿足自己的一些需求,原本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但為什麼有些人會怯於表達自己的需求呢?當我們反感索取的時候,我們究竟在反感什麼?
為什麼會反感主動索取?
1. 反感由對方掌握主動權
從某種意義上說,向他人表達自己的需求,向對方索取,就是給了對方選擇「同意」或「拒絕」自己的機會(Tugend, 2007)。同時,對方也可以決定何時何地以及如何回應我們的需求。這可能會讓表達需求的一方感覺喪失了主動權。
例如,在兩個人的關係中,有時候雙方都不願意主動告白,因為總覺得「矜持」的一方可以掌握著同意或拒絕對方的主動權。
並不是對所有人來說,掌握主動權都是這麼重要的。那些曾經(尤其是兒時)被充分給予過的人,不害怕暫時失去主動權(Tugend,2007)。這與一個人對他人以及對自身的信任感有著很深刻的聯繫。
在過去的經驗中,如果一個人在表達需求時總是得到滿足——尤其是在童年父母總是能夠回應孩子的索取,ta漸漸就會形成一種這樣的信心:「自己是一個(在大體的趨勢上)會獲得他人的認可的人;自己的需要是會被滿足的;而如果有時沒有被滿足,可能是因為自己不夠清楚地表達出自己的需求。」一個人若是對自己有這樣的信心,ta長大後在方方面面的場合里(工作、感情、日常細節 etc.)都會願意嘗試索取。
而與之相反的,有些人傾向於認為他人在大多數時候並不那麼主動願意滿足自己的需要。即便他人在面對自己的索取時,同意了自己的請求,他們也會傾向於認為這種同意是帶有一些妥協的成分的。有一次我陪一個朋友凌晨去看急診。Ta提到自己並不願意向他人提出「請陪我去醫院吧」這樣的請求,因為「這樣的話,會覺得自己是個麻煩」。這樣的人,只有感受到對方執意的主動,才會相信這一次是個「特例」,這一次我的需要是他人很想去滿足的,而這不會是常態。他們也因此會說,「我主動要來的東西,即使得到了也沒意思」。
2. 對他人的不現實的高期待
上文提到的,認為「別人主動給的東西才是好的」的這些人,其實是對現實有著一些不切實際的期待,對於人和人之間關係的理解也有著夢幻但並不真實的理解。
他們期待別人能夠「讀出他們的想法」,或者認為親密關係中的另一方應該更加積極、主動地滿足他們的需要。
但事實上,每個人都獨特,沒有人能夠總是覺察到其他人的內心戲。這種期待也並不公平,它意味著對方不但要在關係中為自己的感受和內心想法負責,還要為你的感受和內心想法負責。這是令人疲累的。
相信我,如果ta願意傾聽你的需要,當你說得足夠清楚之後,ta願意嘗試儘力去滿足,這並不是80分的愛人,已經是個100分的愛人了。
3. 害怕被認為是弱者
有些人會認為,只有處於弱勢、能力不足的人才會需要向他人索取。自己如果向他人索要什麼,會讓自己被他人瞧不起,或者顯得自己不具備足夠的競爭力(Tugend, 2007)。
4. 擔心索取會附有代價
在有些人看來,他人不會無緣無故地幫助自己。他們總覺得,一旦向他人提出要求,就意味著自己也需要在某一個時間付出相應的代價(Tugend, 2007)。持有這種觀念的人,內心裡會覺得一切都是有條件的。他們並不認為自己值得受到他人的幫助,或值得被很好的對待(Sheraman, 2003)。
5. 我們的文化推崇無私奉獻,對「索取」不友好
我們的文化過於強調「謙讓」、「奉獻」、「含蓄」等價值觀,它實際上是不鼓勵我們主動提出請求的。因此,即使一個人是在主動爭取自己應得的利益,也可能會被他人認為是過於爭強好勝的(over aggressive)、急功近利的、或者斤斤計較的。也就是說,當我們發起一種索取,這種主動可能就會陷入道德劣勢。
那麼,如何科學地主動?
Sarah Peck(2013),Margie Warrell(2013),Hannah Bowles(2014)等人從不同的角度給出了建議,我們將其歸納為以下六個步驟:
1. 首先,我們需要擺正心理上的態度:不主動,不索取並不會讓自己在關係中擁有更多控制力或顯得更強大,相反,這會讓我們更痛苦。就像文章一開始提到的、給後台留言的小夥伴一樣,ta意識到了自己存在問題,這是改變有可能發生的第一步。
2. 我們需要清楚,他人沒有讀心術。
人們常常會期望自己的伴侶、朋友、同事能夠從自己的一個眼神,一句抱怨,或隻言片語中就能讀懂我們的想法和需求。事實上,這種期望很輕易就會落空。當有所需求的時候,我們需要明確地表達,才能讓對方更直接、準確地了解自己的需求,並獲得相應的滿足。
3. 我們需要明確什麼是「自己在本次主動索取中想得到的」。
這一步看似簡單,卻往往容易被人們所忽視。我們需要在發起索取前,先想明白自己想得到什麼,才能夠表現得更加堅定和明確,他人也更可能明確地考慮自己能否滿足。這種了解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 我需要的究竟是什麼?有時候,我們對於自己想要的東西不夠明確,也會讓我們在尋求幫助時顯得過於委婉、支支吾吾,讓對方感到困惑(好心累,你到底想怎麼樣…),也更不容易獲得他人的幫助。
· 我為什麼需要它?首先得說服自己,才能在說服別人獲得幫助時顯得更加堅定。可以嘗試著問自己以下幾個問題:這是我非要不可的東西嗎?如果是,為什麼?為了它我可以犧牲什麼?如果不是,那我為什麼會想要它?
· 這種需要有妥協(打折)的空間么?有替換的方案么?不要以為只有工作的場所里才存在談判。親密關係、人際關係里,都充滿了權力的較量、隱形的談判、退步和妥協。每一次索取都可能得到肯定或否定兩種回應,發生任何一種都是正常的。如果你的索取被否定了,你有其他對方可能接受的替代性方案么?——需要得到滿足才是最高的目的,把對話發展為關於「這點小事你都不能滿足我」的爭吵往往對雙方都沒有幫助。
· 我打算如何獲得它?我們需要有一個更詳細的計劃(儘管你可能不用把它寫下來),你頭腦中會大概清楚打算尋求哪些人的幫助、我們需要他們在什麼時間分別提供什麼幫助等等。我們還需要大概在心理勾勒一個索取的過程,這樣我們會有更大可能在表達時說清楚自己的需要以及理由。
明確這幾件事情,不僅能夠讓我們更清晰準確地向他人表達自己的需求以便獲得及時的幫助;更重要的是,這個過程會讓我們真正地說服自己,讓自己在即使遇到一些人的拒絕時,也會仍然堅定地繼續下去(尋找另一些人的幫助),直到獲得自己所需要的東西。
4. 向恰當的人索取。
精準地找到可以給自己提供幫助或滿足自己需求的人,通常能夠使得事半功倍。也就是說,我們需要有選擇地、有目標地找到那個/些願意滿足自己的人。(如果你的另一半總是不滿足你的索取,除了反思自己索取的方式,也許是時候考慮換個另一半了……)
5. 如何提出自己的需求:
Sherman(2003)認為,成熟的個體之間的給予與獲得,是建立在雙方互惠互利的基礎上的。當然,這種互惠互利未必一定是物質上的,它也可以是雙方情感上的相互回應。在表達自己的需求同時,也讓對方感到ta的需求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滿足,這能夠使得對方更願意回應我們的需求。
Bowles(2014)因此建議,人們在提出自己的需求時,應當注意一個原則,即「從個體的角度思考,為公共利益而行動」(think personally, act communally)。也就是說:
· 在向他人提出自己的需求時,我們應當從對方的角度思考,自己向ta提出需求的合理性(legitimate)。對於ta而言,我們為什麼有理由向ta提出自己的需求,例如,在自己的工作取得了有利於團隊或公司的突破性進展之後,再向老闆提出升職或加薪的需求。
· 並且,我們需要讓對方明確地感受到,雙方的利益都會被考慮進來,例如在共同商量對策時,公開地討論所涉及到的雙方利益。這種為彼此或團隊考慮的意圖,有利於讓對方相信自己也可以在付出中(幫助我們的過程中)有所收穫,也會更願意幫助我們促成一種「雙贏」的局面。
即便是在與你的另一半索取時,把「我要……」的句式,改為「我要……,這會對我們有……的好處」也是很重要的。
在表達自己需求時,應當使用簡潔、直接、清晰的語言,避免繁複、迂迴、委婉的表達帶來的溝通成本。此外,也不要吝嗇表達自己的感激,對ta的感謝。
6. 最後:不要害怕被拒絕。
很多時候,我們是因為害怕被拒絕而害怕尋求他人的幫助。但就像人們常說的,如果我們提出了自己的需求,那它就有可能會被滿足,而當我們對自己的需求隻字不提時,那它就絕對不可能被滿足(if you don"t ask, the answer is already no)。
一句話總結:想要就說。
以上。
原文發表於 「我討厭索取,主動要來的東西得到了也沒意思」 | 你需要學會科學的索取
了解更多與心理相關的知識、研究、話題互動、人物訪談等等,歡迎關注KnowYourself - 知乎
宇宙中最酷的心理學社區,人人都能看懂,但只有一部分人才會喜歡。
和ex在一起快五年,已經分手兩年了,但是偶爾回想起那段時光,和他說了什麼做了什麼已經快記不得了,只能記得在最後一年中每天每天,都是「他為什麼不來找我」「我要不要去找他」這樣的掙扎中,而這種掙扎的無力根本原因就是害怕每一次我的主動都會降低一分在這段關係中我已經所剩無幾的自尊和地位。
每天都在盤算和他能說些什麼,發什麼消息過去會讓他多回復我一些。
和他說自己角膜炎,他說你怎麼亂七八糟的小毛病;和他說寫論文到很晚早上起不來打工,都連續遲到三天了,你打電話喊我吧?他說你設鬧鐘吧;看到好笑的笑話截圖給他看,他發「。。。」
然後每次每次,都因為這些小事吵得心力交瘁,他覺得我玻璃心又矯情,而我覺得,我只想和男朋友多說說話呀,我只想撒個嬌呀,我只想……
其實他也沒說錯,我也是作的,在這段親密關係中我的心態從來都是卑微至極的,所以最後才會「你不來找我我也不去找你」,都是假裝的不堪一擊的自我防備。
我記得在我回國前夕,我們有過一場激烈的爭吵,吵到快要分手的地步,我整整一星期都幾乎沒有吃飯,出門時被太陽一曬腿軟得摔在馬路上。
而可笑的是我現在竟然死活想不起來那次爭吵的原因了,但我卻一直記得握著微信看著和他的對話框那種絕望:我們明明應該是最親近的人,可我卻不敢多說一句話,怕你煩,怕你只回我。。。,怕你的回復讓我不開心。
那些大的爭執我已經忘記為什麼,我卻記得微博上at他一個蔬菜餅的做法,他說看著就噁心難吃,那時候的難堪甚至勝於他說不愛了。
我甚至會刪除他的微信,剋制自己去主動找他,於是我們最長有過一周都不聯繫,最後我屈服了。
還好,現在這種恐懼感在逐漸治癒,畢竟當你有個溫柔的戀人,總是會主動來找你,表示他在想著你,你知道你隨時可以找他,他一直都在,自我防禦式的心態就會慢慢變成充滿安全感的平常心。
423追加:
看到很多人說有類似的經歷或者正在經歷這個過程,問怎麼辦。
其實我特別理解那些痛苦但是又苦苦支撐著不肯離開的你們,無非是打了三巴掌給了顆糖,憑著那顆糖就能抵消之前的怨念和憤懣,幻想著以後總有糖吃,結果繼續去挨後面的三巴掌。
我其實不怨ex ,因為如果我是他,也會和那個自卑的,矯情的,軟弱的自己分手。愛與不愛都是一念之間都是人之常情,更多是怨自己一直不甘心,一直被動,一直都沒有自信去愛自己。
還是希望可以好好溝通在先,我也直白地和現任說過,我有這個毛病,我很希望你能經常主動聯繫我,每天都希望你來問問我在幹嘛。於是他真的每天打卡會來問我在幹嘛……有時候他忘記了我會嚴肅地提醒他,現在已經變成日常的一部分了,雖然是我要求的,但也沒覺得有什麼不好,畢竟敢於提要求就是對對方信任的表現之一。
如果真誠的溝通之後還是沒有用,後面不想多說了,大家都懂的。非常欣賞@動機在杭州 的答案,他的意思很明白,親密關係中應該崇尚平等互愛的 「聯結思維」 ,而別追求權力控制的 「排序思維」,後者會在親密關係中產生負面影響。
平等互愛自然是人與人之間的理想狀態。可動機老師沒提到的一點是:如果親密關係中一方是「聯結思維」,而另一方是「排序思維」,那該怎麼辦?從題目闡發,便是一方認為「我愛你就應該主動找你」,另一方則是「你不主動找我我也不主動找你」,很顯然,兩人間將大概率總是一方主動找另一方。這樣的關係,將產生怎樣的發展呢?
再舉兩個類似的例子。一個優秀的女人和一個平庸的男人結婚了,優秀女人是聯結思維,平等地對待丈夫,而她的男人卻是排序思維者,因為忌憚妻子比他強,平日總不停地打壓妻子的自尊心。長此以往,女方很受傷,可因為孩子,退出婚姻的成本又太高。再舉個例子,一對溺愛孩子的夫婦有一個啃老的兒子,兒子見父母總願意無私付出,於是拒絕工作還天天跟爹媽要錢,讓父母不堪重負……
這其實在說明一個道理,聯結思維和排序思維的人的親密關係中,總是更為無私和平等的那一方會「吃虧」更多。上面那位優秀的女人終不堪示弱,開始和丈夫鬥嘴,只有搶先一步把丈夫壓制住,才會少受到他的攻擊。上面那大方的父母也覺醒了,變得斤斤計較起來,免得被兒子掏空自己的一切。聯結思維的人總不會坐以待斃,親密的人逐漸把他們也變成了排序思維者,只有如此,情感的天平才能趨向於平衡。
放眼人間,可能排序思維才是今兒的主流,聯結思維主導的親密關係比我們想像得要少得多。少了父母之命、戶籍之絆等排序思維的天然中介,越來越獨立的個體們不得不全權處理自身的情感,步步為營。大家潛意識裡都明白這個道理,即便自己是聯結思維者,在開始建立一份親密關係時,總免不了先隱藏自身,並謹慎地刺探對方的思維。如果確定對方同為聯結思維,那很好,自己也可以露出本性,平等互愛;如果對方是排序思維,那隻能以排序思維對付眼前人了。我有個富二代的同學,為人大方,可在談對象的時候總裝作很寒酸的樣子,就怕對方一個勁地索取,強調防患於未然。索求的是金錢,還好計算,如果索求的是安全感、依賴感等等,自身天生就處於近乎排序思維的弱勢方,那就相當容易被排序思維者玩弄於股掌,甚至引誘聯結思維者嘗試一下在親密關係中的控制和權力的甜頭。
題主所提的問題,便是如今「過度試探」的泛濫。聯結思維者和排序思維者都在隱藏對對方的在意,以免暴露出底牌,為對方所控制。久而久之啊,人心就會因為懼怕得失而變得堅硬,並還沾沾自喜自身的謹慎精明。因為懼怕傷害,而不敢愛,這般的謹慎精明,實乃因噎廢食,全然忘記了構築和維持親密關係的初心。
親密關係是為了得到,得到愛,得到依戀,得到聯結,可太多人卻僅關注那「不失去」,只因低估了自己的手牌數。其實啊,就算是表現出更多的在意又如何呢,為人所控又如何呢,「失去」那點兒權力後,難道自己就一無所有了嗎?雖然「失去」了那點而權力,可一定什麼都沒得到嗎?抽身的沉沒成本,真的那般的高昂嗎?可以不可以用偽裝的「失去」,來與對方締結默契呢?想明白了這幾個問題,題主的許多類似困惑就會豁然開朗。輕視了自己的主觀能動性,那就是在生生折損自己本該得到的一切。
-
因為主動久了真的也會累的啊!
我有那麼多好玩的故事,那麼多想吃的美食想要與你分享。每當我興高采烈,想把我攢了一肚子的想法說給你聽的時候,你對我的反應都是短短几個字或直接選擇不回復。
好吧,也許真的是我玻璃心,可是我覺得無論友情還是愛情,一次兩次三次,久而久之,彼此維繫感情的共同點都會越來越小,作為主動的那個人,故事的結局往往是石沉大海。於是我漸漸變得麻木,在某個無意的瞬間,再想起你的時候,哪怕再多洶湧的感情湧上心頭,我也學會了不動聲色的將它隱藏,與它們握手言和然後一個人慢慢的消化。
直到後來我才逐漸明白,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大部分會逐漸疏離,這是一個最終分道揚鑣的過程。
我懂你有苦衷,我理解你有難處,我也尊重你非得那樣做的理由,沒關係,我並不感到生氣,我只是很失望,僅此而已。
【你主動了,我們之間也沒有故事】
眼緣,真的是一個很奇妙的東西。彼此有好感的兩個人能否順利發展成一對戀人,大多都是從有眼緣開始的。
對於一位妙齡女子而言,對於男人的眼緣嘛,自然包括帥氣、陽光、沉穩、大氣、性格好、有擔當和一定的物質基礎中的一種或幾種的組合。可是,有的時候,男人潔白的牙齒和穩重大方的笑容也許是最吸引人的地方。
對於一位男士而言,有眼緣的姑娘,除了天使面容、身材和氣質之外,也許書香氣、走路的feel和擦肩而過的回眸一笑則是最令人沉醉的。
既然有了眼緣,那得趕緊建立起聯繫才行。於是,也就順(稍)理(有)成(套)章(路)的要了微信,準備往下一步發展。
都說在戀愛中,男人要主動,可有些男人天生就很木訥該咋辦?
哈哈哈,這不可能。
在分析這個問題的原因之前,我得和大家分享我以前找工作時,投簡歷時的經歷。
記得,那是我的第一次跳槽。在網上投遞簡歷的時候,如果遇見心儀公司的崗位,我就喜歡每天把這個崗位投遞一次——對的,你沒看錯,每天都投,哈哈哈,有的時候一天可能投個兩三次,也許是四五次,雖然可能也沒起到多大作用啊……
不過,在投遞簡歷的那一瞬間,我的心裡卻是美滋滋的,然後還十分開心的鼓勵自己說「看,今天又離心儀的公司進了一步吧」,說罷,心中還暗暗給自己豎了個大拇指。
通過投簡歷這件事,我就發現,這投簡歷就和追求自己心儀的姑娘一樣,只要喜歡,我當然願意天天主動找對方聊天。可是,如果是不主動的話,也許,就沒有那麼喜歡吧。
後來一想,這也很正常,人嘛,對於自己喜歡的事物,都想擁有。投簡歷和追姑娘也是一樣,屬於可遇不可求,畢竟有些東西是拿錢買不到的,比如親情、友誼、自己的健康與愛情。
然後,我就把這些想法問了下我身邊要好的異性朋友,她們的答案也出奇的一致——「喜歡就追嘛,費什麼話!」。
「戀愛中的主動與否,取決於你是否喜歡對方」
(顏值和眼緣,確實是入場券)
至於在戀愛中,誰得主動這個話題,相信大家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觀點。就像有些姑娘說,主動應該是男人的事情呀,女孩子應該矜持些才好嘛;可男人會說,咱們也不能太主動嘛,免得會被姑娘說沉不住氣。
哈哈哈,那大家就都不主動嘛……
不過,話說回來,對於自己喜歡的人,無論男人和女人都會主動啦,要是在太主動的情況下,得不到對方的回應,也沒多大意思。
舉個例子,如果你喜歡一個人,在你主動找對方聊過幾次之後,發現對方並不是很主動去回應你,而且還愛理不理的,這就挺沒意思的;有些還喜歡隔一天才回你信息;甚至還有些人不但不回復你信息,還發朋友圈晒圖,這就會更讓人很多小夥伴不好想……
換個角度想想,咱們還得感謝這些人——因為信息回的慢,或是不回你信息,對你愛搭不理,除去忙的因素之外,也是一種回復嘛。如果你遇見這樣的人,還是趁早斷舍離的好。
再說啦,即使再忙,也會有時間吃飯吧,吃飯那會,回個信息很難呀?老是這麼欲擒故縱的有啥意思呀,還不如看一場自己喜歡的電影呢。
不過,有些人就是喜歡秒回也不一定,這也許是對你的尊重,亦或是不想得罪你呢,要區分禮貌的拒絕才行哈。
下面,咱們輕鬆一下,給大家分享我以前實習去幼兒園當幼師的故事吧。
在幼兒園裡,當一個可愛的男寶寶去找自己喜歡的女寶寶玩耍,在連續找了三次,對方都不理他的前提下,你猜他會怎麼做?——一定有人會猜他會苦惱,去找老師訴苦的。
才沒有好嗎~
男寶寶才不會因此煩惱呢,早就去找其他女寶寶玩耍啦。對啦,以上這個例子,換做女寶寶也是一樣。
所以啦,連寶寶都知道遇見不喜歡的人可以斷舍離,怎麼換做是咱們,就這麼容易在乎當下得失……你這麼容易在意當下得失,萬一被被婚托、酒托、飯托和愛情騙子找上可怎麼辦,可你得好好想想這個問題啦,可不能犯傻犯糊塗。
「在戀愛中,適度的無欲則剛很重要」
(對於喜歡的人,可以考慮從朋友做起,一切隨緣。)
愛情是兩個人的事情,一個巴掌可拍不響,一拍即合可是兩個人共同完成的慶賀動作哦。
就算你死纏爛打、窮追不捨把別人追到手了,在追到手之後,追求的熱乎勁過後,你也不一定會珍惜對方,因為沒有新鮮感了——你還能一直在戀愛中保持「死纏爛打」的姿勢呀?
才不信~
此外,太快在一起的感情也不行,畢竟,來得快,去的也快。
所以啦,在戀愛時,要找個能和自己「互動」的人才最重要哦,而這些「互動」,在剛認識之後的聊天過程中就能體會到啦。
相信大家都有過這樣的體驗,在聊天時,有一種人會給你很不錯的印象——你主動找TA一兩次,TA主動找你一次。這些不斷的「互動」,才會更好的幫助你和心儀的TA步入戀愛哦。
除此之外,這些喜歡「互動」的人,在結婚之後,才可能會主動關心、體貼和心疼你。畢竟,一般情況下,結婚後的濃度,比戀愛時最高的濃度還是要低一些。
欲擒故縱在某種程度上確實有一定的效果,可對於婚姻,基本沒有任何作用。不過,有些人倒是挺享受欲擒故縱的也不好說。但是,如果你正在考慮結婚,遇到這類人,還是要果斷選擇斷舍離才行。
對啦,當你新認識了一位心儀的對象之後,也別整天和別人瞎在網上瞎聊。在建立一定的信任之後,就可以開始考慮約別人出來見面啦,聊不聊得來,是不是一類人,吃一頓飯的時間就知道啦,當然,一杯下午茶也行。
這裡要溫馨提示的一點是,見面的地點還是公眾場合比較好,見面時間還是以白天為佳。在沒有建立信任之前,千萬別主動去見陌生人,自己要注意安全才行。也別輕易答應一上來就想約你見面的人,這些人大多不懷好意。
聊的來的前提是,有共同的閱讀和閱歷。所以,大家也不要勉強自己,以免在結婚後才想到懊悔。
所以,有的時候,即使你主動,你和心儀的TA之間也沒有故事。因為,即使再有眼緣,如果沒有這種「互動」的默契,或是完全聊不來的話,也不行。
不過,錯過了不合適的的,才會與合適的相逢。在沒邂逅真愛之前,還是要有一份自己喜歡且擅長的事業,這樣,你才能心無雜念的全身心投入工作,才能享受更加充實的人生。
此外,主動也是有限度的。畢竟,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每個人的生活都是自己的,人要學會為自己而活。這樣,你的人生才能更加精彩、有價值和有意義。
愛情和婚姻的本質是相互接納、包容和理解,是彼此鼓勵、滋養和成就彼此,它的目的是讓你變得越來越好,而不是讓你越來越糟。
斯人若彩虹,方知天上有。
順祝大家七夕快樂:)
說直白點,你沒有讓我喜歡到可以突破所謂的面子、自尊和承擔一切洪水般後果的可能。
內心獨白是:「sorry,我對你也還好,不管是不是因為你對我也還好,但我對你就是還好。」
心理學有個經典公式:自尊=成就/抱負。
高自尊的人,要麼擁有較好的成就,要麼抱負較低。
換到這件事上來,如果想要打破這種維持自尊的狀況,可以把「你不主動找我,但是我主動找你」這件事的結果看得很淡,也可以根本不管誰主動,認清你自己就是想主動就好。
我知道很難。
我們大概都過了,因為誰主動和你說話而興奮得整晚睡不著的年紀。
好像看上去,我們都快碰不到自己真喜歡的人了。
原因也很簡單,因為你曾經失敗過。
你曾經主動到不會有人再主動得過你去討好對方,但是對方說對不起,我對你沒感覺。你發了二十個微信,對方才回一條。
次數多了,你學會了自我保護,只要對方不主動,就算我想跟你說話我也不會主動。
那麼,最後的結局是什麼?
如果我碰不到可以讓我放棄自尊,或者不珍惜我自尊的人,我就要孤獨終老了。
真是這樣?全世界就你這麼凄慘,碰不到真喜歡的人?
現在很多男女的相處都是這樣,我先搞清楚自己的感受,然後看看對方是不是和我一樣,如果一樣固然好,如果不一樣,要麼我想方設法讓他和我一樣,要麼我換人。
所以我想問你,第一步的搞清楚自己的感受,你做了沒有?
先別管對方主不主動,你自己是想主動還是不想主動?搞清楚了你自己的感受,去看別人的感受才有對比性啊,難道你要被人牽著鼻子走嘛?
先從自己出發,去感受這個世界的美好。
你想主動,你分析來分析去覺得你要是不主動大概也很無聊吧,那就主動看看。
你覺得對方未必喜歡你、對方也沒主動而不想主動,我只能說,其實是你不夠喜歡他,既然這樣錯過就錯過唄。
何況,主動說話只是很小很小的一步,沒人會關注到你主動說話是因為喜歡他,除非他自我感覺良好到炸。
等到之後的主動表白,你是不是要失眠三天啊?
忘掉這些,關注自己的感受,你會發現世界的美好。
我始終堅持,這個人撩不動,就換個人撩的方針。
悄無聲息的走不如別來。
早知道你就這樣,我主動一下其實是幫我自己,聊起來了我才知道你O不OK啊,不行我就換人啊。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