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國共內戰時期,國民黨戰敗主要是因為軍事策略失誤嗎?
中國共產黨所實行的人民戰爭路線,對最終的勝利究竟起了多大的推動作用?甚至,由於國民黨沒有發動群眾,所以就很大程度上催化了失敗結果嗎?
建議看額外參考:國共二次內戰,國民黨為什麼會失敗?
現在終於可以來回答這個問題了。過去20多年我曾經給這個問題準備過很多答案,依次自我否定後,又在新的維度回到原點,才有了你即將看到的東西。過去宣傳說土改後農民志願從軍、支前,打造無敵之師。 後來知道,解放軍徵兵也按名額強派,支前主要靠僱傭,志願兵微不足道。但共產黨思想先進,組織嚴密,土改後徵兵征糧效率比對手高的多,在更高層次實施階級鬥爭,所以必勝。
全文如下:
馬平:從《智取威虎山》談解放戰爭研究的五層境界
但原文還有一個影評放在正文前面,所以我就摘乾貨過來了
1 好人?壞人?
幾代人以來,中國人對解放戰爭的第一印象是什麼?正是徐克這一版電影的敘事風格——解放軍是好人,國民黨兵是壞人。好人為老百姓打仗,英勇無畏;壞人為反動勢力看家護院,戰戰兢兢。人多的時候,壞人偶爾會贏,但只要解放軍集中兵力或是擒賊擒王幹掉反動軍官,戰局立刻就是一邊倒。至於為什麼解放軍是好人?為什麼國軍壞人多還要打敗仗?為什麼只要幹掉軍官,壞人就一鬨而散?看電影、聽故事的小孩子不會想那麼多。甚至許多成人也持類似的看法。反正是幾十年前的舊事,反正「好人」最後贏了,搞那麼清楚幹啥呢?
2 土改 保衛勝利果實?
第二重印象就要理性一些。因為小孩子談感情,成年人要談理性,談利益,搶我利益的是壞人,一起分享利益才的是好人。中學課本也好,嚴肅的紀錄片和電影也好,談到解放戰爭都要點出土改這個要害。指出解放軍站在農民一邊,替他們搶來了地主的土地,保衛土改成果。所以得道多助,農民支持解放軍,願意參加解放軍保衛勝利果實。國民黨軍則站在地主一邊,保護反動勢力,打到哪裡都是四面樹敵。當時的中國是個落後農業國,大多數人生活在農村,其中的大多數是貧農,解放軍站在大多數人一邊,大多數人支持解放軍,戰爭結果不言而喻。迄今為止,這套以土改為中心的解釋還是官方的主流宣傳詞,是多數影視編劇的政治出發點,是受過義務教育的新一代人聽到的最普遍說法。
以土改為中心的簡化社會模型咋一聽很有道理,但只要想一下就能發現許多邏輯問題。其一,多數人支持並不構成勝利的充分條件,歷史上均田免糧的造反者多了,成功的沒有幾個。其二,許多地方的土地矛盾並沒有那麼嚴重,常常找不出佔有多數土地的像樣地主,或是是荒地廣闊,土地本身不構成主要矛盾。第三,城裡沒有地主,共產黨雖然反對官僚資本,但也沒有許諾要把資產分給工人,但共產黨在大多數城市也獲得了支持。
再細細推敲,還有一個政治上不很正確,算術上卻無可辯駁的說辭可以用來反對這第二重解釋:
首先,解放軍有上百萬人,農民參軍不過是給解放軍增加了百萬分之一的力量,「保衛勝利果實」這個目標因此增加了百萬分之一的勝率。但對自家來說,減少一個壯勞力,土地會減產,房子沒人修補,和鄰居爭利益會挨欺負,這是100%會發生的事實。算利益,為何農民家庭願意以派壯勞力從軍、交公糧為代價,換取那百萬分之一的勝率?為何農民在國民黨軍到來之時,會冒死加入民兵打游擊?
稍加分析,就能發現「保衛勝利果實」最多只能作為徵兵、征糧的宣傳說辭,實踐起來解放軍不可能主要指望志願兵和農民的捐獻打仗,勝利必然依賴更踏實的機制。對於有社會經驗的成年人來說,想到這一點不難,甚至在讀書時我就見過同學質疑歷史老師的說法。解放戰爭的勝利必須用更合理的方式來解釋。
3 不是我們無能,是共軍太狡猾?
既然無法從基本力量上解釋,正常的想法自然是歸於高明的計策。三十六計、三國演義、田忌賽馬、說岳全傳……幾百年的世俗文學熏陶下來,要說服普通人相信共產黨的勝利源於「謀略」並不難。更何況「謀略」這東西不僅適合用來寫文藝作品,也適合充當茶餘飯後的談資。自從80年代官方政治-歷史教育受到普遍懷疑以來,只要是談到解放戰爭乃至共產黨整個革命歷程,隨便哪個健談的人都可以談戰史談的口沫紛飛,內容不外乎是這樣:
【「毛澤東壓服林彪,讓東野先打錦州真高明!要讓蔣介石先鞏固了錦州,還不知道是毛主席還是蔣主席呢!」
「劉鄧大軍南下,被堵在黃河邊。劉伯承弄了幾千個葫蘆,扣上鋼盔飄過河。國軍還以為是共軍強渡,拚命開槍開炮,劉伯承趁機就從別處過去了」
「粟裕算準了杜聿明要往西跑。要不是粟裕想的清楚,讓杜聿明帶幾十萬人跑到江南,這長江就過不去了」
「蔣介石的侍從室里全是共諜,國防部機密文件都提前讓共產黨看到了。為這一仗,共產黨提前幾十年就埋了釘子,要不怎麼贏的這麼容易……」】
當然,這是水平比較低的討論,資料來源往往是標著「解密」、「真相」的地攤雜誌。隨著討論的深入,其中也會產生翻戰史,看地圖,查外國資料的專家,能做出許多上層次的分析,嚴密程度、探討問題的深度遠遠超出了三國演義和地攤文學。比如:解放戰爭初期,蔣介石該不該把精銳部隊派往東北?如果杜聿明在四平取勝後勉力渡過松花江,林彪是否會喪失迴旋空間?彭德懷攻榆林前後,雙方各自犯了哪些錯誤?渡江戰役後,國民黨軍是否意識到二野主力被低調派往西南?許多解答整理出來還頗有道理,值得一看。
但是,無論分析水平高低、嚴密與否。在這一系列的探討中,設想的解放戰爭都是一連串的對弈。毛澤東、蔣介石、白崇禧、彭德懷等人分別在不同的棋盤上落子,共產黨棋高一著,勝多負少,所以最終贏得了勝利。對於這一層次的研究者來說,不論最後總結是「毛主席用兵真如神」還是「共軍太狡猾,從抗日時就保存實力、潛伏共諜」,他們實際上都得出了同樣的結論。甚至官方的許多宣傳,也往往把勝利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歸結為領導人的高瞻遠矚,計無不中。電影嚴肅如《大決戰》系列的潛台詞正是如此。
4 組織的力量
「謀略論」的致命問題是無法解釋為什麼共產黨棋高一著。為什麼高明的將領、專業的間諜、戰術多變的軍官總是出現在共產黨一邊——明明國民黨能從更廣大的地區、更多的軍隊中選拔人才。於是,「謀略論」走到最後總是變成了「天命論」,用神秘主義和運氣來解釋解放戰爭指揮水平的差異,這實際上完全違反了理性原則。所以,隨著研究的深入,研究者開始發現更深層次的原因——組織水平。
a 有組織才有戰術
軍事理論和歷史戰例對所有人都是開放的。應該盡量繞開敵人的堅固陣地,攻擊對方的後勤倉庫;應該讓部隊機動起來,躲避敵人的火力,尋找對方的弱點;應該集中兵力在局部形成兵力優勢……這些原則雙方的軍官都知道。但到底能不能實施,還要看部隊自身的能力。
比如說,如果你的軍隊每天只能走50里,對手的主力能走100里。這時候你就沒資格琢磨迂迴包抄、花樣百出的玩調動了。因為不管你幹什麼,對手都能在慢一步的情況下從容應對。運動是相對的,你企圖繞過敵人的正面,必然意味著把自己的側翼先暴露給了敵人。顯然,在對手比你快一倍的情況下,胡亂運動是作死。所以,運動慢的一方最好還是給自己掛個條幅「義兵不用詐謀奇計」,老老實實地一線平推。
「用兵以能聚散為上」。除了迂迴,實施任何複雜戰術的前提都是分兵。而分兵有效的前提是小部隊也有戰鬥力。分出去的1/10兵力達不到全軍戰鬥力的1/10,這很正常。但如果連全軍戰鬥力的1/100都達不到,那分兵就沒啥意義了。
在真實的解放戰爭中,運動速度慢、小部隊缺乏戰鬥力的一方正是國軍。為什麼?因為國軍的高級軍官、中下層軍官、和底層士兵的利益不同,思考方式也不同,軍閥依靠封建制的管理方式來控制軍隊。在行軍中,士兵缺乏快速行軍的動員和激勵,軍官擔心快速行軍有逃兵(夜行軍尤甚),食物供應也歧視一線單位,再加上各單位的行進難以協調,自然比共軍慢了不少。縱使國軍有再多的戰術奇謀,也無從實施。
對於國軍各級軍官來說,軍隊是自己的本錢,精銳打光了未必有人給補充,好武器用壞了沒準會換成落後的。所以分兵的時候,無論是一個師還是一個連,都不願意單獨承擔作戰任務,都不願意離開主力太遠。結果,國軍每次分兵都意味著漫長的扯皮,被分出去執行戰術指令的部隊無法做出任何威力偵查,會被任何有積極性的解放軍小部隊甚至游擊隊壓縮向主力方向。
所以,國軍一方面無法實施複雜戰術,另一方面部隊控制的範圍極小,只在主力行軍縱隊前後幾公里才能做到有效控制,把剩下的戰場都扔給了來去自如的解放軍。1948年6月,晉軍「親訓師」居然會讓徐向前的幾個旅埋伏到幾百米內無法發覺(徐向前元帥距敵不過2公里),排著整齊的密集隊形走向解放軍的數百挺機槍。徐向前用20世紀的武器打了一場冷兵器時代的伏擊戰,消滅7000「精銳」的代價幾乎可以忽略不計。這說明晉系軍隊最精銳的師都派不出一個有主動作戰積極性的偵察連,只能靠主力的目視偵查來控制戰場。閻錫山輸的不冤枉。
b 有基層才有資源
組織能力差異不僅僅體現於作戰層面。在基層建設方面,國民黨更是輸了個乾淨。上千年來,皇權不下縣,鄉村是士紳土豪自治的空間。儘管三民主義也包括「平均地權」,但國民黨從未實施過有效的農村改造,從未落實土改和減租。國民黨的黨部和縣政府在大多數時間只能蹲在城裡和士紳談判,獲取農村資源——或是翻臉命令軍隊搶劫、拉壯丁。但無論哪種方式,收集糧食和勞動力的能力都很低,都會在中間環節出現大量的貪污和浪費。
對40年代的共產黨政權來說,土改和減租最大的實效不是激勵農民志願從軍,而是藉此掌握鄉-村級政權,讓高效的現代官僚管制延伸到農村。土改之前,收稅(公糧)要讓鄉村士紳和縣裡的官吏層層過手,窮人承擔的多,富人不但少交,還能賺糧食。共產黨把幹部派下鄉,一個村一個村地搞土改,同時發動農民起來,把各級鄉村政權和士紳大戶清洗了一遍。土改結束後,共產黨政權可以直接核算土地面積和產量,用遠低於國統區的實際稅率獲取更多的糧食。
在徵兵方面,國統區士紳買通官員把持拉壯丁業務,隨意強迫貧民子弟當兵,藉機敲詐中等人家,每次徵兵都會帶來巨大的動蕩。共產黨雖然也要在解放區徵兵,但可以越過地主階層直接清點役齡男子,名額分配公平,不會隨意免除一部分人的服役義務。同時,共產黨政權撥出稅款補償軍屬,要求未徵兵家庭替軍屬耕地,從而大大降低了從軍的成本。在未激起太多不滿的情況下,共產黨用全國1/4的人口為軍隊提供了可靠的兵源。
控制了基層政權,共產黨就能掌握農村的剩餘糧食和勞動力,野戰軍一時用不上的資源可以拿來建設民兵。民兵打不過正規軍,跑不過土匪,但能讓任何企圖染指農村剩餘糧食的集團不斷的放血——無論是日本步兵中隊,國民黨保安團還是土匪。土匪要麼逃到深山,在飢餓中逐漸散夥,要麼被迫去攻打集鎮,和正規軍作戰。無論哪一種結果,都意味著地方治安問題一勞永逸地解決。在共產黨已經建立基層政權的地方,解放區即便丟給國民黨,也不會為其所用。
四平戰役失敗後,林彪就任東北局書記,第一次講話就要求全體幹部【脫下皮鞋,放下皮包,換上衣服,離開大城市,下到農村去搞土改,消滅土匪建立根據地;不要像二流子一樣在城市裡晃來晃去;只有建立了根據地才能解決兵源、糧源、傷員的問題。】東北野戰軍乃至全國解放軍的勝利,物質基礎不是大炮和坦克,而在於黨組織能夠命令幹部離開大城市去農村,用根據地建設抵消了精銳國民黨軍初期的的犀利進攻。
c 有團結才有戰略
從高層組織水平來看,國民黨的南京政權不過是軍閥共主,實際上各行其是。晉系閻錫山恨蔣介石的程度不遜於怕共產黨,白崇禧寧可看著共產黨贏得淮海戰役也不給杜聿明增兵,渡江戰役之前,湯恩伯寧可坐視共產黨輕鬆過江,也要放空西線,誘導解放軍先去碾壓桂系的湖北。內訌如此,再好的戰略又如何執行呢?
反過來看共產黨,45年一聲令下增援東北,全國十幾個解放區抽調精兵強將,讓林彪這個多年不帶兵的空頭司令瞬間擁有最強大的部隊;馮白駒帶領瓊崖解放軍在孤島上發展20多年,和來自東北的第四野戰軍約定共同作戰,四野船隊在海上耽擱了,瓊崖縱隊還是按時拚死出擊,攻擊有重武器的敵人,用生命換控制登陸場的時間,一直熬到四野偷渡部隊上岸。無條件的團結因素才是共產黨戰略決策顯得更「高明」的原因。
總的來說,用組織水平來解釋國共戰爭的勝負的確很有說服力。第二層次的「土改說」和第三層次的「謀略說」都可以在這個結論下得到更清晰、更符合邏輯的闡述。目前大多數認真的研究者最後都走向了這個結論。
5 狠挖思想根源
a有人不算窮
「組織論」的主張者往往認定共產黨組織嚴密的原因是列寧式體制。即作為共產國際支部的中國共產黨繼承了十月革命傳統,以「革命先鋒隊」體制管理全黨,自上而下地強調黨的組織原則。但這和「謀略論」有同樣的問題——為何國民黨和其他軍閥不能採取類似的方案?為何國民黨不能抄襲共產黨的結構?
從史實看,孫中山重組國民黨,本身就是靠蘇聯顧問指導;蔣介石曾任共產國際主席團常委,是共產國際中級別最高的中國人;1925年胡漢民代表國民黨要求成為共產國際支部,高呼:「第三國際是革命的司令部,總參謀部」,只是因為共產國際擔心過早引發帝國主義干涉才未成功。從「列寧式」組織的傳承來說,國民黨即便不能說比共產黨繼承了更多的遺產,起碼也算是擁有共同的起跑線。絕不能說共產黨壟斷了獨門的「組織秘籍」。
既然設計圖是共享的。那麼問題的核心還是還是出在構成組織的材料——人。什麼樣的人會加入一個全國乃至世界性的政治組織並充當忠誠的骨幹?
首先,他必須理解什麼是「全國」和「世界」。上千年來,大多數農民一輩子沒去過縣城,順從地在鄉下服從士紳的管理,直到帝國主義帶著工業化的力量進入中國社會,這個格局才被打破。到20世紀40年代的時候,中國有上千萬人接受了新式小學教育,還有好幾千萬人離開了傳統的小農經濟或者莊園經濟,集中到城市和交通要道附近,參與或至少見識了近代化的工商業生產——比如三次闖關東的楊子榮。對於這批人來說,世界再也不是一個村子或者一條山谷,而是幾億同胞共同生活的一片廣大領域。他們開始發現幾億人的命運是連在一起的,不可能獨立於這個大世界改變自己的家鄉。
其次,他必須有一定的理想主義,希望自己作一個好人,希望大多數人也能在一個「好」制度下做一個好人。理想主義往往來自於現實主義。鴉片戰爭以來中國進入了百年動蕩時期、中國和西方的差距漸漸拉開、農村的士紳土豪因為購買西洋商品而逐漸加強了剝削。類似的因素結合在一起破壞了中國人的農業社會,卻未能提供一個發達的現代社會做替代。這逼迫考慮現實問題的人轉向理想主義,轉向尋求社會革命這個全面的解決方案。
滿足這兩個因素的人有幾千萬。由於農業社會秩序解體,通過教育可以成為潛在組織力量的人還有上億。那麼下一個問題就是:「誰能提出一個可行方案來解決問題?」
b 時來天地皆同力
共產黨做到了這一點。共產黨明確地指出,這個國家還有希望,但夢想成真的方式不是在現有的社會結構下繼續努力,而是努力打破現有結構,消滅浪費希望的少數人。
為何說少數人浪費了希望?因為少數人佔有了大多數剩餘產品。幾億人在糊口穿衣之餘,積攢起來的少數剩餘財富被統治者拿走了。農村地主(不論好壞)都佔有地租,城市買辦壟斷了大多數商業利潤,這些地租和利潤沒有被用來投資現代經濟,而是用來消費西洋商品,用來投機獲利,最好的結果也不過是儲存起來。所以說舊社會的統治集團既落後(通過傳統方式聚斂財富)又反動(拒絕把財富投資於社會轉型),只有打倒他們,中國人才有機會通過努力改變這個絕望的社會。
共產黨的邏輯很簡單,但很有力——階級分析符合普通人的觀感;奪回剩餘財富用於全社會現代化投資的方案超越了傳統農民起義的老套路,提供了20世紀視角下的希望;所以迅速得到普遍認同。在已經被近代化浪潮衝擊的地區,知識分子和近代人口迅速接受了新方案;在近代化浪潮還不明顯的地區,共產黨努力搞教育,做科普,讓封閉的農業人口認識到今夕何年,認識到自己的命運和整個國家掛鉤。所以共產黨獲得了足夠的追隨者,能夠從中挑選最忠誠、最能幹的人搭建組織架構。
相反,國民黨雖然也繼承了列寧主義的架構,卻始終企圖在原有社會架構上搭建國家主義和民族主義的基礎,然後逐步提出改良方案。國民黨強調自己是上千年來中國舊結構的繼承者,把農村士紳和城市買辦當做盟友,通過舊的稅收結構和投機市場來收集軍政資源,也繼承了舊體制的反動。國民黨的方案或許也可以收買一定的知識分子和近代人口,但考慮到舊體制的低效,大多數知識分子和近代人口無法被全部收買,也無法在這個體制下實現「做好人」的願望,自然寧可站到共產黨的一邊。國共的組織基礎因此出現了數量級的差異。
從20年代到40年代,共產黨的控制區雖然一直比國民黨小,但如果不計算那些「全省人民加入國民黨」、「到操場坐2小時,大家就都是三青團成員」的荒謬事件,只比較縣區黨部(黨委)踏踏實實發展出來的、能掌握的黨員,共產黨的黨員數量一直要比國民黨多。所以共產黨有足夠的力量改造農村,接管城市現代化企業,最後打翻國民黨統治。國民黨則遇到了死結:組織薄弱—→無法改良基層—→資源獲取效率停滯—→組織發展停滯—→組織劣勢進一步加強。即便中間出現了日本入侵、美國援助這些極有利於國民黨蔣介石派系的事件,陷入死循環的國民黨反動派還是在40年代末被徹底趕出大陸,依靠從整個大陸撤退的組織力量到台灣去搞土改了。
總而言之,解放戰爭的勝負,根源不在49年渡江,不在於48年發起的三大戰役,甚至也不在於46年搶佔東北應該快一步還是慢一步。從20年代北洋政權解體開始,共產黨的勝利已經是必然趨勢:正確的革命思想帶來先進的組織—→先進的組織令更多高級策略和先進戰術成為可能—→戰場勝利保證了解放區土改成果—→最後共產黨打敗了買辦和地主,在4億人口面前樹立了無可置疑的「解放者」和「好人」形象,自然事無不成。
這個過程就是樣板戲時代幾億中國人可以背誦的一個寓言:
【大會閉幕以後,很多同志將要回到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去,將要分赴各個戰場。同志們到各地去,要宣傳大會的路線,並經過全黨同志向人民作廣泛的解釋……愚公批駁了智叟的錯誤思想,毫不動搖,每天挖山不止。這件事感動了上帝,他就派了兩個神仙下凡,把兩座山背走了。現在也有兩座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大山 ,一座叫做帝國主義,一座叫做封建主義。中國共產黨早就下了決心,要挖掉這兩座山。我們一定要堅持下去,一定要不斷地工作,我們也會感動上帝的。這個上帝不是別人,就是全中國的人民大眾。全國人民大眾一齊起來和我們一道挖這兩座山,有什麼挖不平呢?】
把20世紀波瀾壯闊的革命史拿來當背景,才能在這個平常故事中讀出排山倒海的力量。
6 返璞歸真 大道至簡
說了這麼多,和徐克的電影有什麼關係?
還真有點關係。徐克的電影是第5版《智取威虎山》,我也推演了解放戰爭勝敗的5重理由。其中最初、最簡單、最直觀的解釋和這一版電影的邏輯一樣:【好人會贏、壞人會輸】。經過一輪輪的推演,最後的結論是:【共產黨為中國人民提供了正確的思想,讓有想法的中國人爭相選擇當共產黨,選擇為所有同胞做一個好人】。轉了一大圈,似乎又回到了最初的「好人論」。當然我們知道兩者的內涵完全不同。前者是個人日常生活中的感性期望,後者是基於社會現實,結合國內外經驗作出的宏大戰略。
然而,兩個解釋之間的相似絕不是偶然。孫子兵法明確指出:「上下同欲者勝!」。最高戰略部署和普通士兵的行為達成一致,國家命運和普通人的生活不謀而合,正是偉大變革的必要條件。士兵行軍一天,進門就幫房東打水掃地;艱苦的戰鬥後解放軍嚴肅執行俘虜紀律,給俘虜治傷換藥;遼瀋戰役八十萬大軍過後,錦州的蘋果一個沒少(見毛選)……無數個「好人」最後匯成洪流,撲向不讓普通人做人的舊社會,這就是楊子榮、少劍波為了新中國而奮不顧身的年代,就是為今天的繁榮富強奠基的解放戰爭。
參考資料:
論老解放區的參軍動員
為什麼只有中國採用「反法西斯戰爭」這個說法? - 馬前卒的回答相信共產主義是怎樣的一種體驗? - 馬前卒的回答
劉帥說過:「國民黨的失敗在政治上是必然的,在軍事上是偶然的。」
從我個人接觸的幾個實例說起:
去年我擔任過唐德剛先生建立的中國近代口述史協會的助理,在廣州地區採訪在世的抗戰老兵。以下是其中幾人的故事:
肖桂榮老兵。1943年時日軍炸壞其初中,沒了書讀,於是響應十萬青年十萬兵的號召參軍。原被編入遠征軍14團,因為他有初中文化,所以後來被編入第五軍第200師600團團部當文書,但由於團部書記沉溺於鴉片,將所有工作都推到他身上,加上他受到團長賞識,有意提拔他,個人的不滿加上升遷的希望,使他申請調到戰鬥部隊,於是被派遣到600團第2營步兵第5連第2排擔任上士排副。總共在昆明接受了幾個星期的訓練後,便被派遣上前線。
在戰場中,肖老數次走過鬼門關。在龍陵時受命率領一個加強班阻擊一個營的日軍渡河,從而讓大部隊迂迴過河從側部進擊日軍。大家可能對於加強班和一個營沒有什麼概念:肖老當時的加強班,只有十七個人。而日軍一個營的編製,約有三百至四百人。因為裝備落後,肖老部隊的機關槍和步槍根本打不過河,拋擲手榴彈也拋不過去,只能使用槍榴彈(請自行Google,當初我也是這麼做的……),因為使用槍榴彈會暴露自己,所以極易成為日軍目標。當大部隊完成迂迴進攻時,十七人的加強班,只剩下了兩人。當初講到這裡時,肖老泣不成聲。
後來肖老還數次走過鬼門關。後來在攻打龍陵縣城的時候,近距離和日軍拼刺刀,右股被日軍刺傷,跌倒在地,將要被殺死之際,一個戰友在身後突然衝出,抱著日軍一起滾下山崖。由於當時戰場煙霧瀰漫,肖老根本來不及看清這位犧牲自己的戰友是誰。又一次,在建築工事的時候,一顆子彈從頭頂擦過,留下一道至今可見的疤痕。
肖老最後一次死裡逃生,卻充滿著滑稽的意味。戰爭結束後,他本來是要乘坐團部的飛機回昆明的,結果在臨上機時,副團長的一個親戚擠走了他的位子。飛機在飛回昆明的途中撞山,全機人員無一倖免。
這樣一位為抗戰出生入死的老兵,回到昆明後,卻成為了成為了「編外」。編外者,是由於當時國民政府要縮減兵員,節約軍款,將部隊合併。當時的96師和200師合併為新的200師。兩個師可以合併為一個師,兩個連長卻不能合併為一個連長。因此雖然肖老在戰爭中已升遷為連長,但由於他不是軍校嫡系出身,加上軍齡較淺,遂成為了「編外人員」。在昆明苦等了一年多,沒有任何關係的肖老仍是沒能受到任何人的待見,後來連少量兵餉也被取消了,沒有辦法只能走到廣州投靠其大哥。他離開時,政府連路費都沒有提供,結果他只能一路坐霸王車,吃偷來的食物,一共走了幾個月,才走到廣州。我問他,對共產黨怎麼看,他這樣回到道:
肖:當然是支持共產黨啦!
葉:支持共產黨啊?
肖:對啊。支持共產黨,那時候啊,做工的才不管共產黨或者什麼別的。總之做工了之後,不做壞事,就一視同仁的。我那個時候。
葉:不是啊,就是說,你支持共產黨的嘛,那為什麼你心裡面會支持共產黨呢?
肖:因為共產黨公道嘛。
葉:你是從哪裡看出共產黨比較公道的?
肖:我說啊,抗戰勝利的時候,自己出生入死,打到勝利了,自己卻什麼都沒有。自己心裡面就……
葉:很憤懣?
肖:很憤懣。到共產黨的時候呢,每個人一律平等,所以我就說共產黨好。
另一位老兵,在此隱去名字,在此姑且稱為唐老兵。唐老兵曾幾次登上媒體,身份自然是「抗戰老兵」,但在某程度上,他其實和抗戰聯繫並不大。他父親是當時國民黨的高官,因此從小就就讀名校,包括著名的南洋模範學校。中學畢業後,一方面由於成績不好,另一方面因為家中後母不待見自己,而就讀軍校門檻較低,不需要家裡出錢,因此進入黃埔軍校(第十二期),就讀時,軍校還有補貼,每個月發到手上的大約有一塊多,而當時到茶樓「飲茶」(喝早茶)只需要三到五分錢,到電影院看戲也只需兩分錢。1937年抗戰爆發後,前線基層軍官傷亡眾多,因此軍校生被命提前畢業。畢業時因為成績不好,平時表現也不佳,沒能留校,被分配到余漢謀的第四路軍第65君第187師第1097團團部任少尉見習官。當時戰鬥部隊急需軍校生補充基層軍官,黃埔生更是首當其衝紛紛被調到前線。而唐老沒有被分配到前線,很可能是其父親的關係。當時,唐老因為學過「經理」,所以在團部負責「打算盤」,即計算、會計之類的工作。後來又被調到學習無線電,結果無線電設備一直都沒有撥下來,唐老無所事事地等了一段時間後,就在連無線電都沒碰過的情況下,因其姑丈在廣東省教育廳任鼎鼎大名的許崇清的秘書,又被聘任到廣東省教育第五科負責管軍費,後來覺得一個「軍佬」在民政機關中太悶,就請了長假走人。靠同學介紹,又在軍隊中謀到了排長一職,自然,這也不是戰鬥部隊,而是在補充兵訓練處中,負責接收新兵。結果沒有耐性,又通過人介紹在湖北黃琪翔的部隊中任「參謀」。不過其實這段經歷相當可疑。剛開始時,唐老說他八年抗戰都在黃琪翔的部隊中任職,但其實在1941年黃琪翔就因為其反蔣經歷而被明升實降,被調到第六戰區任陳誠的副司令,沒有了隊伍可帶,自然也沒有了參謀部。後來在迂迴提問之下,唐老才說出他在黃被調到第六戰區之前,已經因為「做得沒有意思」又再次請假走人到重慶。其實就我個人經驗推斷,唐老有沒有任過這參謀一職也十分可疑,因為一個在軍校中學經理科(相當於後勤科),在之前又只有文員經歷的情況下,要在軍部中找到參謀職位,可能性實在不大。到重慶後,唐老得到一份肥差:在西南進出口物質運輸總經理署重慶分署的會計科中擔任文員。這個西南進出口物質運輸總經理署是什麼東西?只需要說一件事情,大家大約就會知道其分量和油水了:其署長,是宋家的一員,宋子文的弟弟宋子良。為什麼唐老能在其中某到職位?因為他的爸爸此時就在署中的總會計室任職。這個機關的機能,就是將歐美國家從滇緬公路運來的物資接收並發放到全國各地。後來,唐老又被分到西南運輸署的川滇公路分署任職。抗戰勝利時,他已因為戰爭期間的「貢獻」,被升任為中校,被調到南京的中央訓練團受訓,學習財務。半年畢業後,被調任到江蘇、浙江一帶任稅務官。稅務官,有錢之餘,有十分無聊,於是唐老就天天跳舞,一天三次,早餐後一次,午餐後一次,晚餐後一次。
巧合的是,唐老說起過一件事情,與前面提到的肖老有幾分關係:
因為當時很多軍官呢,抗戰勝利被裁員的很多。我看見就說我不做了,去登記失業軍官,進去軍官總隊。後來轉業,去南京中央訓練團轉業。因為當時抗戰勝利,很多軍官,發三個月遣散費,叫你走人。一點都不負責任,抗戰八年就要你拚命,一抗戰完,你不安排。很多人沒什麼知識,沒什麽文化的啊,他除了當兵練槍,什麽都不懂的。你一下不要他了,他們就組織起來,巡行,「此路不通,去找毛澤東!」那他就怕了,然後才成立軍官總隊,把失業軍官收攏起來,然後再派工作。後來又打內戰,這些軍官又派回工作。所以國民黨垮臺就在於此。一方面,接收,變劫收,打劫、搶東西;第二方面呢,對軍官這樣來對待。抗戰八年的時候,你拼了命要人;抗戰勝利後,你又不安排人工作,這怎麼行。那些人就巡行了,「此路不通,去找毛澤東!」他就怕打內戰了,然後才成立軍官總隊,收容這些軍官,免得他們都去了毛澤東那裡。
我說這兩個故事,並不僅僅是想說明國民黨垮台是由於「民心向背」、「政治腐敗」,雖然我並不像榜首的回答那樣認為這兩個原因是無關緊要的,相反我認為這是兩個肯定在最重要的原因之列,而且我也相信兩位老兵的故事很能說明兩個現象。但我更想強調的是,題主提出的問題及其複雜,偏執於一端,都很難解釋整個現象。民心向背、政治腐敗很大程度上只是表象,其背後的原因實在是千頭萬緒,難以理清,歷史之難以研究正在於此。就以肖老和唐老都提到的合編部隊為例。其實國民黨政府何嘗不想把軍隊統統留下來?那為何要合編和遣散部分軍人?一方面自然有軍官剋扣軍餉,中飽私囊的因素,另一方面也由於國民黨政府在抗戰勝利以後是中央政府,面對戰後千瘡百孔的國家,多養一個軍隊,都是多一份負擔。但是,如果國民黨對於共產黨的實力有更深刻的認識的話,或者他們會多留一些部隊以應付才對?或者會,或者不會,因為戰爭的過程已經證明了戰後國統區的經濟在腐敗的軍隊和政府系統的領導下根本不足以支撐那麼多的軍隊。結果這部分被遣散的軍人,對國民政府心懷怨恨,不少人投靠到共軍中。不過,慢著,前文提到的肖老到廣州後,在布廠工作謀生,結果在輸出上來說,其實又在某程度上支撐了國軍的戰鬥。
人的活動是一個混沌系統,由人組成的社會又是一個更為複雜的混沌系統。一樣行為的後果會是多方面的。歷史學家的困境之一,就是如何將這些史料上見到的各種矛盾進行梳理。難也。
說了這麼多,其實我自己沒有說答案。實在是不敢啊。討論問題,我不太喜歡情感太澎湃。
國民黨的失敗,是整個體系的崩潰。國民黨政府到底沒有建立一個現代國家的體制,從軍事(徵兵)到教育到政治。這不是說軍事上一次戰鬥甚至戰役的勝敗能夠解決的。一次戰鬥甚至戰役的勝敗最多影響或者遲滯共黨的勝利,對於結局,區別不會太大。
至於@Lanz先生的架空,我想如果對於彼時那段歷史了解更深入些,想來當不會有這樣美好的誤會。蘇聯對中國的政策基點從來都是自身的利益,而「主義」是可以退居其次的。
第一,東北工業基地的地位自不必說。要在蘇美都支持國軍「正統」的情況下,說服國軍放棄東北,是不太現實的。
第二,蘇聯基於自身的利益,在東北對共黨的態度,可以說先是冷若冰霜,之後首鼠兩端,再之後幡然醒悟。這裡的變化,是耐人尋味的。我摘幾段沈志華的《mzd、斯大林與朝鮮戰爭》,供參考吧:
斯大林的遠東戰略在中國問題上,斯大林戰後的遠東戰略主要有兩點,即:把蒙古從中國的版圖中獨立出來,形成廣闊的安全地帶;恢復沙皇俄國在中國東北的勢力範圍,以確保蘇聯在太平洋的出海口和不凍港。……
為了迫使中國政府接受蘇聯的條件,美國和蘇聯兩面夾擊,軟硬兼施。在蘇聯軍隊已經大舉進入中國東北之後,蔣介石終於被迫同意簽訂了城下之盟:《中蘇友好同盟條約》。《中蘇友好同盟條約》有效期為30年,並在此基礎上籤訂了《關於中國長春鐵路之協定》、《關於大連之協定》、《關於旅順口之協定》及附屬文件。這些協定充分保證蘇聯得以恢復沙皇俄國在日俄戰爭中失去的在中國東北的一切權益:長春鐵路歸中蘇兩國共同所有,並共同經營;長春鐵路局局長一人由蘇方派員擔任;宣布大連為自由港,港口主任由蘇方派員擔任;經大連港和長春鐵路為蘇聯運輸的進出口貨物均免除關稅,而經該港為中國其他各地運輸的進出貨物則需繳納進出口稅;旅順口作為僅供中蘇兩國共同使用的海軍基地;該基地軍事委員會委員長由蘇方派任;旅順市主要民事行政人員的任免應徵得蘇聯軍事指揮當局的同意。
直到新的中蘇條約簽訂之前,蘇聯對華政策的基本目標就是保證實現上述權益。為此,斯大林也對蔣介石做出了一些讓步和保證,即承認蔣介石在中國的領袖地位,勸說共產黨服從國民黨政府的統一領導。
既然斯大林已經對美國做過承諾,所以他很爽快地答應了蔣介石的條件。關於國共關係問題,斯大林表示了三點意見:第一,「中國只能有一個政府,由國民黨領導」,但應容納共產黨和其他人士參加;第二,「中國政府要求軍令、政令統一,極為允當」,國民黨不願建立聯合政府是「正當之願望」;第三,蘇聯援助中國的一切武器及其他物資「均以中央政府為惟一對象,不供給武器於共黨」。斯大林還意味深長地說:「在中國有國民黨,其他力量即為共產黨,共產黨能推翻政府乎?……如果中國與蘇聯同盟,將無任何人可推翻中國政府。」
共黨初期的想當然
……根據以往的經驗,中共領導人已經想到蘇聯對中共的幫助是有限的。還在蘇聯出兵之前,國民黨政府的代表正在莫斯科與斯大林進行談判時,負責外事工作的中共代表王若飛於8月3日在延安作形勢報告時就提醒說蘇聯將與國民黨政府簽約,而且絕不會是「蘇聯自由支持共產黨反對國民黨的條約」。但蘇聯的妥協也不會超過兩個界限,其一是蘇聯不會允許在中國出現一個親美的法西斯政府;其二是蘇聯不會限制中共的發展,儘管它可能不願援助中共。王若飛的估計非常準確。
……中共決定迅速進入東北控制廣大鄉村和中小城市,8月29日中共中央的指示雖然已估計到「我黨我軍進入東三省後,紅軍必不肯和我們作正式接洽或給我們以幫助」,但仍認為只要中共軍隊在東北的行動「不直接影響蘇聯在外交條約上之義務,蘇聯將會採取放任的態度並寄予偉大之同情」。另有具體指示說「可用東北義勇軍名義非正式進入,不聲張,不登報,走小路,控制蘇軍未駐之城市、鄉村,不能去的城市亦派幹部去與紅軍作非正式接洽」。中共當時的考慮正如代理中央主席劉少奇所說:「蘇聯人是紅軍,我們也是紅軍;他們是共產黨,我們也是共產黨。」
共軍初期的境遇
關於中共軍隊進入東北初期與蘇軍發生矛盾的問題,中國方面的口述材料已經很多……
為了表明蘇聯的態度並協調與中共的關係,9月14日,駐東北蘇聯紅軍統帥馬利諾夫斯基(Malinovskii)的代表貝魯羅索夫(Berulosov)中校在瀋陽衛戍司令曾克林的陪同下飛抵延安,向中共領導人轉達了馬利諾夫斯基的口頭通知,即:在蘇軍撤出之前,蔣軍和八路軍均不得進入東北;已經到達瀋陽、大連、長春、平泉等地的八路軍,請朱總司令命令各部隊退出蘇聯軍隊佔領的地區;紅軍不久即將撤退,屆時中國軍隊如何進入東北應由中國自行解決,蘇聯不干涉中國內政。
蘇聯東北政策的變化
不久,倫敦五國外長會議失敗,蘇美在遠東問題上未能取得協調,蘇聯拒絕參加遠東諮詢委員會。由於美國在東北的舉動引起斯大林的不安,蘇聯開始調整其在東北的政策。美國擔心蘇聯會利用中蘇條約完全控制東北,因此一再要求蘇聯公開保證遵守「門戶開放」的原則。同時,美國軍隊開始在華北各港口登陸,並大規模向華北和東北運送國民黨軍隊。蘇聯對於國民黨軍隊在美國的幫助下向東北進軍表示出嚴重關切和不滿。……
為了抵制美國的壓力並對國民黨起到牽製作用,蘇聯不僅制止了國民黨軍隊在東北各港口的登陸,而且表示全力支持中共奪取東北。10月初,蘇軍向中共東北局和中共中央建議,中共抽調20-30萬軍隊進入東北,守住東北大門,蘇軍將向中共提供大批軍事裝備。10月下旬,蘇軍代表進一步鼓勵東北局在東北「應該以主人自居,放手些干」,「速派人接工業中心之城市及工業」,並表示中共「可逐漸接收政府」,蘇軍可協同中共軍隊同國民黨軍隊作戰。蘇軍代表甚至建議最好將中共中央遷移到東北。
蘇聯東北政策的再次變化
然而,蘇聯在東北的政策很快又發生了變化。蘇聯採取對中共支持的方針,一方面是為了阻止美國勢力進入東北,一方面也是為了給國民黨施加壓力。當時蘇聯代表正在與國民黨政府進行東北接收和經濟合作問題的談判,中國方面要求先完成東北接收再簽訂經濟合作協議,而蘇聯方面的要求恰恰相反,雙方爭執不下。對此,國民黨政府在東北的經濟代表張嘉璈與馬利諾夫斯基談判時已經明顯地感覺到:只要國民黨能夠滿足蘇聯的要求,蘇聯馬上就會改變態度。這時蔣介石的對策是軟硬兼施,一方面命令國民黨政府東北行轅撤回關內,以此向蘇聯施加壓力,一方面又在經濟談判中做出一些讓步,以此爭取蘇聯的政治回報。這一手果然靈驗。11月17日蘇聯通知國民黨政府:「中國政府的軍隊可以不受阻礙地進入長春和瀋陽,蘇聯軍隊將為此提供幫助」;「蘇聯軍隊嚴格遵守中蘇條約」,蘇聯「以前沒有現在也不會幫助滿洲的共產黨」;「如果中國政府希望蘇聯軍隊推遲撤離的話,蘇聯軍隊可以推遲一兩個月撤離」。11月19日,重慶表示如果蘇聯願意幫助國民黨向瀋陽和長春空運部隊以及在上海和陸地的運輸,並解除滿洲中共軍隊的武裝,紅軍可以推遲一兩個月撤離。11月20日,莫斯科通知重慶,紅軍將保障國民黨軍隊安全到達瀋陽和長春。
與蔣介石達成妥協後,蘇聯又開始限制中共在東北的行動。11月20日,蘇軍代表通知中共東北局說,上級已經決定長春路沿線城市全部交國民黨政府,中共軍隊必須撤退到鐵路沿線50公里以外,並不得進入蘇軍駐紮地區,在蘇軍撤出東北前也不得與國民黨軍隊作戰。蘇軍代表還聲稱,為了維護蘇聯的利益,「必要時不惜用武力」驅逐中共軍隊。此後不久,蘇軍進一步要求中共交出已掌握的政權,並禁止中共在大城市中採取有礙中蘇條約的行動。12月初,莫洛托夫還命令蘇聯駐旅順海軍基地的指揮官執行他的指示:不要讓中國軍隊——不論是國民黨還是共產黨軍隊——進入蘇聯基地。莫洛托夫特彆強調「我們必須絕對反對共產黨人像在他們自己的根據地所做的那樣在海軍基地內重建政治和經濟生活的一切企圖」。
到1945年12月,蘇聯與國民黨政府的關係已經好轉。美蘇在莫斯科外長會議上就中國問題再次形成了一致意見,雙方都表示支持統一的由國民黨領導的中國政府。莫洛托夫還一再聲明「支持蔣介石是蘇聯的政策」,並表示在支持中國中央政府的問題上「蘇聯的目標與美國的目標並無二致」。
與此同時,斯大林在莫斯科會見了蔣介石的兒子蔣經國。斯大林在12月30日與蔣經國會談時表達了蘇聯政府的如下態度:蘇聯在延安只有3名代表,因為不同意中共中斷重慶談判的做法,蘇聯已經召回了所有在延安的代表;蘇聯重申莫斯科外長會議的精神,即承認蔣介石政府為中國合法的政府,中國不能有兩個政府、兩支軍隊;中共不是從屬於蘇聯共產黨人的,共產國際已不存在,如果中共沒有要求,蘇聯不便向中共提出建議,而自從重慶談判後,中共就不再向蘇聯要求建議了;蘇聯對中共的行為不滿意,如果他們徵求蘇聯的意見,蘇聯將按照對蔣經國所述的精神向他們提出建議;中共想進入滿洲,但蘇聯沒有放行;蘇聯願意在解決新疆起義的問題上充當調停人,蘇聯能夠對新疆起義者發揮作用等等。
這一切都說明蘇聯的遠東利益有希望通過與美國和蔣介石政府達成妥協來實現了。於是,當馬歇爾(Marshall)在此時來華調處國共關係時,蘇聯不僅拒絕了中共請求蘇聯也參與調停的建議,而且還利用自己的影響促使中共下決心停戰,與國民黨合作進行民主改革。莫斯科還警告中共絕不能在東北開戰,否則會有「全軍覆沒及惹起美軍入滿之絕大危險」。
蘇聯不得不軍事撤出東北的情況下,東北政策再次變化。
在這種局面下,蘇聯軍隊撤出中國東北是勢在必行了。然而,斯大林又決不甘心捨棄蘇聯在東北的即將得到的經濟利益,特別是不能讓美國利用蘇聯撤軍後的局面在東北立足。斯大林雖在公開場合表示理解美國的「門戶開放」,但卻深深懷疑這個政策具有擴張性,他曾警告中國政府說,「門戶開放」政策是帝國主義侵略的工具,因而國民政府在開放門戶的同時還應做好關閉門戶的準備。1946年初,當美國特使魏德邁(Wedemeyer)宣布要幫助杜聿明把大部隊運往東北時,馬利諾夫斯基便對張嘉璈明確表示,蘇聯一貫不願意看到美國的政治勢力通過美元滲入東北。張嘉璈認為,「在今天美國人進一步表示出在東北扶植中國軍事力量的意圖後,蘇聯人的疑慮和忌妒之心必定要增加了。」蘇聯對於美國軍隊出現在東北的問題更加擔憂,斯大林在1945年12月30日接見蔣經國時就明確指出,蘇聯政府不願讓美國軍隊進入滿洲,因為這是蘇聯的範圍。無論美國、英國或其他外國軍隊都不應進入滿洲。
現在,蘇聯既不能通過軍事佔領又無法利用與國民黨政府的合作限制美國勢力向東北的滲透,於是只能再次修改政策,依靠援助和支持中共在東北的發展來達到自己的目的。在一些地區,如瀋陽和四平等大城市,蘇聯採取突然撤退的做法以便使中共軍隊可以乘虛而入。1946年3月8日,蘇聯軍隊的代表正式通知中共東北局,紅軍將撤出撫順、吉林和瀋陽等地區,紅軍不會把這些地區交給國民黨,中共可以自由採取行動。果然,3月9日蘇聯駐瀋陽軍事佔領當局出乎意料地突然接到在兩日內撤離瀋陽的命令,這一決定連瀋陽衛戊司令斯坦克維奇(Stankovich)都感到莫名其妙。在另外一些地區,如中東路和南滿路以外地區,蘇聯佔領當局則直接交給中共軍隊接管。蘇軍在即將撤離時還建議中共可在長春路「放手大打」,並表示支持中共在蘇聯撤出後奪取長春、哈爾濱和齊齊哈爾。與此同時,蘇聯軍事當局還應東北民主聯軍南滿軍區司令員肖勁光和中共大連市委書記韓光的要求,把繳獲的近50車廂的日本武器轉交給中共軍隊,並通過朝鮮的清津港經對馬海峽向東北的中共軍隊提供了20台貨運機車。
這道題,毛澤東已經答過了,即:一個有紀律的,有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武裝的,採取自我批評方法的,聯繫人民群眾的黨;一個由這樣的黨領導的軍隊;一個由這樣的黨領導的各革命階級各革命派別的統一戰線;這三件是我們戰勝敵人的主要武器。依靠這三件,使我們取得了基本的勝利。
而後,這一原則被港片《古惑仔》表達為:我陳浩南在道上混這麼久只憑三樣東西:夠狠、講義氣、兄弟多。
土改,術也,道德,表象也。看來台灣兄弟,還是沒把事情看透。你看過《北平無找事》嗎?
看共產黨的發家史就知道國民黨無論如何蹦躂都不可能戰勝共產黨了,甚至可以斷言,就算美國武器援助不中斷也不是共產黨的對手。兩者之間的組織能力、動員能力相差十萬八千里。國民黨的投降士兵沒過幾年就能在朝鮮戰場上和美國大兵對著幹了。共產黨的洗腦能力這麼變態,國民黨卻派系林立,兩者如何相爭。
補充幾條個人認為最重要的。
國民黨之所以失敗、共產黨之所以勝利,第一條就是共產黨解放軍能夠集中優勢兵力,敢於大踏步的前進和後退,不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而國民黨處處受到牽制,有優勢,但是無法集中優勢兵力。為什麼這麼說?國民黨每收復一個地方就有守土之責,國民黨越前進、占的地方越多,能夠機動作戰的部隊則越少。
共產黨則不同,毛澤東的原則就是集中優勢兵力,所以丟多少地方他不在乎。像解放戰爭剛開始的頭兩個月,共產黨丟了106個城市,像樣的城市都丟光了,像延安、張家口等等,大踏步地後退,但是共產黨丟了那麼多地方兵力損失了多少呢?沒損失多少。四平之戰之後,杜聿明大舉進攻,林彪帶著軍隊全線退過松花江,國民黨的軍隊到了松花江邊上突然停止前進了,當時林彪做了最壞的打算,哈爾濱準備放棄了,他帶著主力部隊到北滿的樹林里打游擊。但是杜聿明到了松花江邊上不動了,蔣介石也很著急,為什麼不前進?不是不想打,而是兵力不足。只有一個軍過了松花江,那麼大的地盤怎麼打?所以他被迫停止了前進的步伐。
借了美國居中調停的力,過了一年,共產黨能夠反攻了,想打哪兒打哪兒,蔣介石又處於被動狀態。比如1948年3月粟裕打開封,本來粟裕是想在隴海線跟國民党進行決戰,但是一看國民黨擺開大軍不好打,怎麼辦?找防守薄弱的地方打,開封當時是河南省省會,只有一個師的國民黨軍隊保衛,粟裕避實就虛打開封,一個師怎麼能擋得住華東野戰軍三個縱隊(相當於「軍」),一下就打下來了。當時正好南京在開國民大會選總統,一聽說開封被打下來了,河南的代表們連夜跑到總統府,有的下跪有的痛哭,非讓蔣介石把開封收回來不可,蔣介石沒辦法,下令五大主力之一邱清泉的5軍把開封收回來。邱清泉明明知道開封是一個空城,毫無價值,但是他也得執行命令把開封收了回來。然後國民黨登報紙「國軍收復開封」,其實粟裕繞到邱清泉的背後,又把區壽年兵團一口吃掉。毛澤東在十大軍事原則里把集中優勢兵力列在第一條,蔣介石懂不懂集中優勢兵力?當然懂,但是他作為一個政府總統受到太多條件的制約,除了尖銳的派系鬥爭,他是心有餘力不足,在政治上(包括所謂的國際觀瞻)國民黨受到了太多的牽制,最終也導致軍事上的完敗。
共產黨打天下的第二個絕招就是善於化敵為我,說白了就是改造俘虜和起義士兵,這是陳毅先發明的。國民黨的俘虜兵憑什麼就轉過頭為共產黨賣命?共產黨有本事。俘虜兵被俘虜之後先開會訴苦,進行階級教育,國民黨兵大多數也是窮人,於是老戰士先上來訴苦,地主怎麼壓迫我,我們打天下為窮人翻身謀解放,啟發俘虜兵的階級覺悟;然後把俘虜兵下放到各個班,但是有一條,肯定這個班裡老戰士占多數,俘虜兵新戰士佔少數,班裡不能歧視虐待俘虜兵,俘虜兵被叫做「解放戰士」。行軍的時候班長替他們扛槍,宿營的時候班長給燒洗腳水,從人的情感這方面來說特別容易感動俘虜兵。國民黨官大一級壓死人,但是共產黨的官不像官,班長、連長都來關懷戰士,從感情上來說俘虜兵也容易被改造過來。在立功方面,俘虜兵和解放軍的老戰士一視同仁,這樣就大大激發了俘虜兵的積極性,打好了一樣立功。
到了1948年初,共產黨熔化改造俘虜兵到什麼程度?華野當時總結了經驗,叫「即俘、即補、即戰」,也就是上午俘虜,中午補充到解放軍的部隊里,下午就參加作戰。國民黨怎麼也比不過共產黨,國民黨抓來壯丁以後整訓,然後整編,然後上戰場作戰,這個周期最少大半年,剛打一仗就給共產黨送了禮了。這個仗國民黨越算越賠。74師是1947年5月在孟良崮被華東野戰軍殲滅,蔣介石非常傷心,保留74師的番號,在江南重新組建,最後組建成74軍, 1948年10月74軍拉上淮海戰場,到1949年1月陳官莊之戰74軍再次被共產黨消滅了。蔣介石辛辛苦苦訓了一年,好不容易上戰場了,幾天就報銷了。共產黨用這種方式不斷地補充自己的兵源,在一年多之內就跟國民黨的兵力達到了相當的程度。所以毛主席說我軍人力、物資的來源主要在前線,就是靠俘虜國民黨的俘虜兵、繳獲國民黨的槍炮來壯大解放軍。
共產黨能改造俘虜,國民黨怎麼不行呢?孟良崮戰役之後蔣介石召開高級將領的軍事研討會,他沉痛檢討74師失敗的原因,說74師之所以失敗最大的失誤就是用了共產黨的俘虜兵。漣水戰役中,74師把漣水打下來,當時守漣水的是華野六縱。六縱被張靈甫俘虜了300多人,張靈甫讓共軍的俘虜兵當輜重隊,拉大炮、拉糧食,蔣介石說絕對不可以這麼做,絕對不可以信任共軍的俘虜兵,張靈甫說不要緊,不是讓他們當戰鬥部隊,他不當回事。孟良崮戰役之前,國民黨軍10個師一線推開向北走,張靈甫自己帶的一個師突出了兩天的路程,他把主力部隊駐在孟良崮,重炮部隊安排在山下的垛庄,陳毅、粟裕抓住張靈甫突前兩天的戰機,一下用六個縱隊15萬人包圍了張靈甫的3萬人,撲垛庄的正好是王必成的六縱,俘虜兵一看自己的部隊來了,立刻嘩變,張靈甫的炮兵陣地亂套了,華野很輕易地把張靈甫的重炮陣地佔領了,掉轉炮口向孟良崮山上轟。這時候張靈甫才知道自己犯了一個大錯誤,孟良崮是一座禿山,寸草不生,炮彈落地濺起的石頭就能殺傷一片人。張靈甫最後堅持了三天,74師全軍覆沒了。蔣介石拿這個教訓警告國民黨,因此國民黨用不了共產黨辦法。
第三條,共產黨能夠充分動員群眾支援戰爭,也就是我們所謂的人民戰爭。一提起這個,大家馬上就想到車輪滾滾,當時確實是這樣一個宏大的場面。我們正史上都說淮海戰役「60萬吃掉80萬」,60萬解放軍吃掉80萬國民黨重兵集團,歷史上可以這麼說,但是賬不能這麼算。淮海戰役是共產黨以少勝多嗎?根本不是,而是我們以壓倒性的人數優勢戰勝了國民黨80萬大軍。國民黨的將領18軍軍長楊伯濤在雙堆集和黃維一塊兒被俘,他被押下戰場,後來他在回憶錄里寫,他看到解放軍的後方到處都是老百姓,有的給解放軍推車,有的給解放軍治傷員,有的給解放軍做飯,他說我們在戰場上哪兒看到過這種場面,國民黨的後勤都是自己辦的,自己拿卡車拉輜重,哪兒有這麼多老百姓來支援戰爭?淮海戰役先後動員的民工220萬人次,加上60萬共產黨的正規軍,你說比國民黨的80萬人數多了多少?
共產黨為什麼能夠動員這麼多的人力物力?最重要的是共產黨跟國民黨根本區別在於,國民黨是一個非常鬆散的組織,除了大城市,對鄉村的控制非常的乏力;但是共產黨不一樣,共產黨的組織滲透到解放區的每一個村莊,沒有一點空白。每一個村子裡都有黨支部、村委會、民兵武委會、婦女救國會,最後還有兒童團,每一個村子裡通過這五個組織把每一個老百姓都完全地控制起來,於是出民工都是組織上派的,而且各有分工。共產黨能夠充分利用民眾力量組織起自己的戰爭機器。淮海戰役、平津戰役支援前線的民工都超過了百萬。
共產黨動員群眾進行人民戰爭不光是參軍,還有更狠的一招。我們都知道1948年上海的日子最不好過,物價飛漲,民不聊生,要糧食沒糧食,要煤油沒煤油,老百姓在銀行前擠兌金圓券。最根本的問題是物資短缺,沒有米、沒有布,所以才漲價,所以奸商才囤積居奇。為什麼缺?1948年初共產黨基本上控制了東北、華北、江淮地區,國民黨僅僅控制著長春、瀋陽、北平、濟南這樣的大城市,這是什麼含義?解放區當時也知道國民黨的物價飛漲,法幣、金圓券天天貶值,共產黨採取最原始的辦法——自然經濟,不用貨幣。農民都是以物易物,拿糧食換雞蛋,拿雞蛋換煤油,抵制偽幣進入解放區。共產黨還規定各種各樣的政策,古董、文物可以輸向國民黨統治區,糧食、棉布不許出口。煤油、紙張、藥品可以從國民黨統治區輸往解放區,因為解放區不生產這些東西。這樣一下就把國統區捏死了,這才是真正的「農村包圍城市」。國民黨大城市沒有物資來源了還不漲價,還不恐慌?上海最後狼狽到家了,1949年1月蔣介石一下野,上海人就公推杜月笙給毛公寫封信,請求用上海的工業品換開灤的煤炭,毛澤東照準,要維持上海,不能讓上海崩潰。在蔣介石下野的幾個月,上海和唐山的開灤對開輪船,把煤炭拉到上海維持上海人的生計。國民黨還不垮?根本沒有經濟基礎了。解放區控制了物資,而且共產黨能夠控制得如此嚴密。
共產黨佔了上海,上海商人又來勁了,不是物資短缺嗎,我再漲價。結果陳雲到了上海以後打經濟上的淮海戰役,知道上海的商人喜歡投機,陳雲從東北、華北調運大量的糧食、布匹源源不斷地往上海運,上海的商人一看大批的物資從公家運過來,敞開肚皮吃,沒想到共產黨用的是舉國體制,用共產黨那麼大的解放區運那麼多的物資進來供應上海,撐死這些商人。商人的資金都是有限的,把資金用完了,囤在倉庫里等著漲價,但是共產黨的布匹、糧食還是源源不斷運進來,價格天天跌,跌到商人受不了的時候只好降價。共產党進上海之後給商人們一個下馬威,叫他們知道了共產黨的厲害。這不是政策問題,關鍵還是在於經濟基礎。共產黨能夠控制這些經濟基礎才能夠打天下。
最後一條,共產黨的情報、滲透、策反無孔不入。在戰爭年代,情報太重要了,誰有情報來源誰就能打勝仗,這是一個顯而易見的道理。在抗戰期間,共產黨就利用統一戰線、國共合作的機會往國民黨里派了大量的地下黨、情報人員,那會兒任務是長期潛伏,不到關鍵時刻不醒。毛澤東轉戰陝北,當時中央可以走,但是毛不走,毛主席留在陝北,拖住胡宗南,說胡宗南也要聽毛主席的指揮。後來有人寫回憶錄《胸中自有雄兵百萬》,毛澤東在陝北堅持了一年多,其實毛是一個很謹慎的人。我參觀毛的住處,最深的體會就是毛絕對不會拿自己的生命冒險。毛澤東為什麼敢於在陝北呆著不走?最重要的原因是,當時共產黨有一個地下人員熊向暉,是安插在胡宗南身邊的共產黨情報人員。胡宗南身邊的機要秘書是共產黨,那還能有什麼秘密?熊向暉在胡宗南進攻陝北之前就把作戰計劃通過情報網傳到中共中央,所以中共中央對情況了如指掌,毛澤東就決定不走,轉戰陝北。
先說了共產黨的情報工作,下面說說策反。越在關鍵時刻,共產黨在國民黨安插的釘子越是發生作用。當時共產黨的情報策反系統有完整的組織,為首的是社會調查部,負責的是康生和李克農,下面分到各個野戰軍的政治部里有敵軍工作部,是專門打入國民黨的內線;還有城市工作部,專門在城裡弄情報的;還有聯絡部,共產黨的地下聯絡站,送情報的。1946年3月萊蕪戰役,當時濟南的王耀武讓李仙洲指揮三個軍與張靈甫南線配合要把陳毅、粟裕包圍在沂蒙山區,結果陳毅、粟裕決定先打萊蕪。國民黨46軍軍長韓練成跟共產黨有關係,他問打起仗來怎麼辦?我們的聯絡員就說打起來你就臨陣逃脫。韓練成這一跑不要緊,他的一個軍就亂套了,李仙洲的三個軍一下就都亂套了。王耀武聽說萊蕪戰役的消息以後大罵,五萬多人一天就完了,我就是放五萬條豬也夠共軍抓一個禮拜的。到關鍵時刻給你攪亂了,尤其是在戰場上,一點辦法也沒有。
國共內戰是解放戰爭,不是簡單的內戰,這點現在很多人思想都動搖了
搗亂,失敗,再搗亂,再失敗,直至滅亡--這就是帝國主義和世界上一切反動派對待人民事業的邏輯。他們決不會違背這個邏輯的。
鬥爭,失敗,再鬥爭,再失敗,再鬥爭,直至勝利--這就是人民的邏輯,他們也是決不會違背這個邏輯的。
國共戰爭,和國民黨打北洋軍閥,和北洋軍閥的內戰有本質不同。這點太祖的文集說得非常清楚。
現在擺在中國人民、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面前的問題,是將革命進行到底呢,還是使革命半途而廢呢?如果要使革命進行到底,那就是用革命的方法,堅決徹底乾淨全部地消滅一切反動勢力,不動搖地堅持打倒帝國主義,打倒封建主義,打倒官僚資本主義,在全國範圍內推翻國民黨的反動統治,在全國範圍內建立無產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主體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共和國。-
-------------------將革命進行到底
(一九四八年十二月三十日)
以前的內戰,是軍閥的鬥爭,是爭權奪利的鬥爭,國共的戰爭,本質是無產階級革命領導的人民民主的革命,是階級老百姓起來革命的戰爭。以前的戰爭都是窮人不知道幹什麼,認為當兵就可以吃香喝辣,兔子的戰爭是人民可以保衛自己的階級,獲得解放的戰爭,有了這個根子,老百姓才會當兵,才會去保衛自己。
有了這個根子,才有朝鮮戰爭不怕死的邱少雲,黃繼光,他們捍衛的不是一個軍閥或者政權,而是自己的解放和自己的土地和福利。董存瑞為什麼那麼勇敢?為什麼一個人寧願自己炸得粉碎,也要和你同歸於盡?階級的壓迫,官僚的壓迫,老百姓不得不反,以前老百姓會把你炸得粉碎,現在老百姓一樣也會把你炸得粉碎。(水表已卸)
現在很多影視節目,整天把國共說成內戰,把抗日的國軍當成英雄大肆吹噓。亮劍就是很典型的,硬是把楚雲飛等一批失敗者塑造的高達上,好像戰爭就是一堆李雲龍這樣的兵痞把楚雲飛這樣的高素質軍官打敗了,根本沒有體現出階級鬥爭人民解放的價值。哪場戰爭沒有失敗者?哪場戰爭沒有一群離開家鄉的悲劇人物?戈培爾全家自殺,不夠慘烈不夠可憐?笑話
亮劍後來還有個小說很黑兔子的結尾,這樣的小說本身就很不對路
真正體現了價值的,是人間正道是滄桑,楊立青最後深刻的讓湯沐雨明白,兔子的勝利不是有了蘇聯的武器,而是有了人民的支持,人民的支持,人民的解放是本,武器是次要的。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這是太祖對解放戰爭的總結,別忘了。以下文字來自於《陳毅軍事文選》,解放軍出版社1996年:
現在我軍的武器裝備並不比國民黨差,也不比抗戰時期日寇差,問題是在組織火力與使用武器的熟練程度上需要加緊學習。
----------------------摘自《一面打仗一面建設(一九四七年一月)》
我們俘虜的國軍士兵,現在有的已當上了排、連長。他們有一個普遍的呼聲,要求我們改善指揮。說:「你們的指揮是『肉彈主義』,採用集團衝鋒,英勇固然好,就是要多死人。」
我們部隊打仗是二三百挺機槍擺在一起,亂打亂放,打的子彈真是驚人,把敵人的鹿砦圍牆都打垮了。一挺機槍平均打六、七千發子彈,一門炮打三百發炮彈,我們無產階級軍隊怎樣打得起呢?我們計算一個迫擊炮彈等於二個中農生活費,一個山炮彈等於三個富農,我們不知打掉多少中農、富農了。
----------------------摘自《華東一年來自衛戰爭的初步總結(一九四七年十二月三十日至一九四八年一月一日)》
我以前還覺得技術分析管用,什麼通貨膨脹,什麼吏治腐敗,什麼諜海風雲。先在想起來,只悟出了一個道理,國民黨統治30年,造孽太多,活該死絕。換句話說,指望不上那些民國三十年的所謂精英,庶民們起來造反,開始掌握自己的命運。
常申凱將軍在與我黨我軍的鬥爭中,巧妙的避開了所有正確的決定。一個領導中國人民擊敗日寇,威望無以復加的人,如果不作死,怎麼會被一群土包子按在地上摩擦呢?和平建國?你不同意。反腐敗?你又怕老婆,不敢打大老虎。土改?你還是不同意。給我一個不削你的理由?
鑒於常將軍對共和國的特殊貢獻,我覺得共和國欠他一個元帥。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一個知己知彼,一個不知己不知彼,最後結果如何,不言而喻!作為右我想說從412 715開始就已經註定當不了中國的實際統治者
國軍打不贏那是必然的,整個國軍甚至都沒有統一的指揮,上面的命令到了下面就要打折扣,放在共軍這裡要槍斃的歪曲軍令在國軍那比比皆是,各個山頭就知道保護自己的部隊。而共軍歷經多次整風,樹立了毛主席的絕對個人權威,雖說血腥了點,但效果絕對杠杠滴。更不要說共軍有兩個打仗的天才,林總和栗總,蔣手下有這種帥才嗎?
隨便聊一下:
1. 正如 @朱天元 所說,其實雙方裝備根本沒那麼大差距,不信去看看一些嚴肅的歷史資料,裡面的照片都能印證。國民黨部隊,也就是幾個王牌裝備好,但也好得有限的。比如美械的74師,按照美軍標準,只能算輕械師,警備部隊水平,二戰根本不上前線的;土木18軍,王牌之一,是個日械為主的。
2. 政黨組織度差距。國民黨本來就是一個大雜燴,而老蔣其實手腕還是比較仁慈的,不信你對比一下49年後兩岸的政治風波。問題是,在當時中國這種落後愚昧的土地上,軟弱就是滅亡,你看看沙皇俄國和法國大革命就知道了。在你死我活的鬥爭中,無法有效整合全部資源是非常危險的。舉個例子,淮海戰役水深火熱的時候,老蔣想從華中剿總調他學生宋希濂的部隊救命,遭到白崇禧的阻撓,這都什麼時候了,還干這個,不知道「覆巢之下,安有完卵」的道理嗎?
3. 人心背向。這裡面又可以談幾個方面:
- 在野黨優勢。任何國家,上台的政黨總是或多或少被置於放大鏡下,任何閃失必然會遭到集中攻擊,相反在野黨總是比較容易的,其實你看現在也是如此。沒人會關注在某地方種鴉片、跳跳舞會(王實昧因為指責這類事情在延安整風的時候被槍斃)、游而不擊。就和民主國家搞選舉一樣,當時很多人對國民黨施政失望,必然就會轉而對共產黨基於希望。不同的是民主國家政黨輪替過幾次,大家明白其實是在爛蘋果里挑個好的;而我們這邊……
- 腐敗。的確是有大量腐敗。四大家族的說法是宣傳策略,陳伯達想出來的,對一些具體對象是抹黑的;但不能否認當時的確是存在大量腐敗。
- 經濟政策失敗。這裡面不能不提金圓券,而這個是經典的間諜戰案例,下面會談到。
4. 情報戰嚴重失利,「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我覺得這個才是最大的敗因。
- 其實國共兩黨指戰員的水平,根本沒有宣傳的差距那麼大。動腦筋想想就之道了,一方中下層多是赤貧農民出身,軍事培訓機會又少,多數又是在打游擊;另一方好歹享有政府資源,後來又獲得盟國的軍事援助包括人員培訓,加上8年抗戰的主力獲得的經驗,不可能如宣傳中的那般無能。那麼最大的差距在哪裡呢?我認為就是情報。
- 雖然缺乏決定性證據,但是不少客觀史料都引向一個論點:周恩來當年是蘇聯情報機構培訓的棋子。從後來的歷史軌跡看,周作為一個情報機構創始人和長期的領導者,是非常成功的。在他領導下,利用上世紀上半葉共產主義思潮泛濫的時機,成功在國民黨內部埋下了大量的暗樁,比較有名的就是國防部參謀次長劉斐和國防部第三廳廳長郭汝槐。這種級別和位置的人是間諜,你能打贏真是見鬼了。
- 所以,國民黨的軍事行動,很多時候共產黨是一清二楚的。這點,居然連國民黨高級將領都心知肚明,就老蔣沒意識到。後來淮海戰役,杜聿明獨斷專行了一把,差點就逃出生天了,結果老蔣一封指示電報,又把他打入地獄,這明顯是泄密了嘛。
- 最經典的是金圓券。冀朝鼎是個非常成功的潛伏,他出的這個主意,給國民黨政權一個致命一擊。陳立夫看出來了,但是反對無果。
- 國民黨自身保密防諜工作也很差。對於戴笠這個人,要肯定他在抗戰時的貢獻,但是我覺得這個人的真實水平可能被高估了。抗戰時期,美英都知道不能把太多秘密透露給國民政府,因為一說,就等於日本人知道了。等戴笠一死,接他班的人忙於爭權奪利,就更不可能阻止泄密了。
我們這邊的總結和台灣這邊的總結其實很多都是站在自己角度去看待問題的,所以我們暫時引用一下美國no.1中國問題已故專家費正清先生在《劍橋中國史-民國篇》的一些結論觀點。我先申明這是費先生以及美國中國問題專家們的觀點,不是我個人的。
對國共對決這個事情費先生用了很多章節篇幅進行描述,戰爭過程在他的著作中完全不是重點,4大戰役我們熟悉歷史的都知道無需多講,他的角度大致分為3點。
1.政治:國民黨從組織結構、黨員的選拔(阿貓阿狗的軍閥直接整體收編,頭頭們都入黨,但是他們了解kmt嗎?認同三民主義嗎?)、思想教育(三民主義到底是什麼鬼?)上和tg是完全不能比的。完敗!費先生還認為共產黨是一個年輕的黨,包括tg創立的時間比同盟會(kmt前身)就要完很多,包括tg當時核心決策層的平均年紀就比kmt的小。所以tg是更加年輕有活力有抱負的政治團體。
2.經濟:蔣介石由於抗日戰爭時期所有出海口被封死,所以國統區的常規經濟是徹底死了。其實這本身就說明kmt那些經濟「精英」們的無能了。接下去他和宋子文想了一個很簡單的方式--印錢。他的理由是中國是傳統農耕社會所以通貨膨脹不會產生太大副作用,或者他認為有副作用還不至死。結果。。。後果不但平民深受其害,到後面連kmt黨內趙家人們都徹底失去信心了(公務員和趙家人們後期工資是發柴米油鹽實物的金圓券沒人要)。有意思的是上海當時通貨膨脹到了已經不可想像的地步了,真的是神仙救不了了眼看全國經濟徹底失控。
此時陳毅老總進駐魔都,呵呵3個月不到通脹問題迎刃而解。這你還能說什麼呢?你是老百姓你會站在誰那邊?
問題又來了有人會反駁說陳老總關了股市債券市場又整天找資本家們喝咖啡,又不斷的去炒家們家裡送快遞,tg就是這種獨裁不講道理的無賴。對此我不回應這個問題,費先生在書中自己已經對此給了評價。
3.軍事:4大戰役本身細節不談,費先生自己給了一個獨到的看法。kmt在沒有穩固好華北的前提下直接和tg在東北進行了直接的決戰,常總一批一批的將自己的精銳和嫡系投送到了東北,當東北「淪陷」後,華北是絕對不可能保得住的。所以傅作義沒有做抵抗,原因是根本不可能贏,連平都不可能了。費先生認為應該先徹底穩固華北坐實華北,再依靠軍事優勢來吃下東北。
書中其他一些細節:
1)常總很喜歡用錢、武、title來收買軍閥。但是這些軍閥常常並不靠譜常常反水
2)kmt是槍指揮黨不是黨指揮槍
3)kmt對民眾的核心訴求並不關心且常總一直以來總是喜歡給大家畫餅和拍胸脯,但是沒一次他是能說到做到的。tg幾乎是不畫餅的,但是tg一直以來反覆宣傳的就是我們會成功和勝利但是要付出很大代價和很長時間,所以沒這麼容易大家給我頂住堅持住!所以漸漸常總就變成一個牛b王了。
4)kmt黨組織有極大問題,只要出了大城市(是的只要出了有名氣的大城市)他的組織幾乎是0。所以kmt在東北只能守著幾個大城市,他是不敢也不能出去野戰的。一方面補充不了兵源一方面補充不了補給一方面情報上也是完全下風(老鄉們不會給你帶路啊)
-----------------------------------------------------分割線--------------------------------------------------
我的看法:
費先生總結的三點中最大的失敗原因是什麼?是什麼?是什麼?
是政治!政治的失敗引發了經濟的失敗,而軍事失敗是政治失敗和經濟失敗後的必然結果。
kmt並不是一個組織嚴明,結構清晰,綱領正確的政黨。相對於tg來說觀念陳舊且效率低下。
-----------------------------------------------------分割線--------------------------------------------------
tg解放後歷代領導人和宣傳部始終不斷強調tg政權勝利的正確性合法性,以及奪得天下是人民的選擇。那麼對此是不是正確?!還是中宣部的洗腦?
我認為從整體各項分析綜合看是正確的,是人民選擇了tg。不是單單因為tg趕走了kmt實現了壟斷。而是tg確實始終實現了民眾的最核心訴求,且也是中國唯一有能力來實現這些核心訴求的政治團體。
人民的核心訴求是什麼?!
1.解放前:我們不要內戰,我們要和平且最快實現和平,要統一
2.太祖歸天之前:我們要安全,要絕對的安全,不要不要再出現亡國的可能性。兩彈一星出來了~記住兩彈一星不是保住tg的命,是保住了我們這個國家和全體國民的命,及時tg哪天下台了只要有這個再我們就不怕別國核訛詐。
3.我們餓啊!我們要吃飯不但要吃飯我還要吃肉,我要住好的現代化的房子要有水電煤,我要便捷便宜的公共交通,不行我還要私家車。
我來補充一下太祖在新聞傳播方面的背景:他曾經是北京大學新聞學研究會的學生
這個研究會是中國第一個新聞研究機構,蔡元培是頭,徐寶璜(中國第一本新聞學研究著作《新聞學》的作者)教編輯業務;邵飄萍(被譽為新聞全才,《京報》主持人,民初最出名的採訪記者,我個人認為在新聞採訪和新聞業務上的水平超過當時的民初三大名記「北京大官本討厭見記者,邵飄萍卻能使之不得不見,見且不得不談,旁敲側擊,數語已得要領。」可以說就因為這位,當時的各類實權人物才開始重視新聞記者)教新聞採訪。
毛澤東是「得聽講半年之證書者共三十二人」其中之一,可以說他是當時中國國內首批受過正規新聞教育的人。有兩份刊物可以看出他就辦報方面的才能《湘江評論》《政治周報》
第一份是他做學生的時候辦的,「在宣言中毛澤東指出:「世界什麼問題最大?吃飯問題最大。什麼力量最強?民眾聯合的力量最強。」《湘江評論》創刊號寄到北京後,李大釗認為這是全國最有份量、見解最深的刊物。《晨報》也予以介紹,說它「內容完備」、「魄力非常充足」。
第二份《政治周報》是什麼呢,大革命時期國共合作,政治周報就是當時國民黨中央的機關報,「1925年8月國共合作時期, 毛澤東在廣州擔任國民黨中央宣傳部代理部長,主編《政治周報》」
所以說後來包括《紅色中華》也好《解放日報》也好《人民日報》也好,尤其《人民日報》,太祖親自撰寫發刊詞指導工作。這些宣傳工具的成功跟太祖本身在宣傳上受到的教育跟豐富經驗有著莫大關係。
順帶一提,周恩來早期也有辦過報紙」《天津學生聯合會報》五四時期的革命報刊。天津學生聯合會的機關報刊。「周恩來為主編,也是五四運動很著名的一份報紙
-
國共內戰的問題萬端。
這裡回答,只在糾正部份錯誤的言論,是作歷史史料的補充,不為「陷入無意義的口水仗」而寫。
一、國軍兵敗如山倒?
1947年5月,整編74師師長「張靈甫」率幕僚20餘人,在山東孟良崗集體自殺,48年3月,長城抗戰名將29軍軍長「劉戡」領師長在陝西宜川雙雙陣亡,要說國軍兵棄甲曳兵,不戰而逃,太多反證。
就是最後一次「淮海戰役」,根據「中共黨史大事年表」,解放軍投入60萬部隊,作戰 66 日,死傷 13 萬人,按死傷率計算,超過 21.6 %,為此一戰,國軍二兵團司令邱清泉,七兵團司令黃百韜,相繼殉職。
按史實,國軍是敗,慘敗,但共軍也是犧牲重大,戰爭勝利絕非輕易得來。
按黃仁宇的說法,比如「四平街戰役」,國軍勝了前三次,最後一次失敗。為此,他發明了一個說法,形容「國共戰爭」為「復原戰」(以別於傳統的「消耗戰」)。共軍總是能從失敗中,一次又一次復原,而國軍卻是一次比一次衰弱,最終失去反攻能力。
沒有想清楚這個問題,一意指責國民政府「貪污腐敗」「不得民心」,根本是不公平的,要知道國共兩軍逐鹿中原的過程,並非一朝一夕,而是長達多年,大戰役不斷的一個漫長過程。
豈能以「民心向背」「狼貪鼠竊」……等四字成語,就能作解?國軍苦鬥過程,焉能視而不見?
要問的是,國軍究竟是為何失敗?真正深層的原因為何?
又或者,我們要問,共軍究竟為何成功?
二、共軍的成功之處
按黃仁宇意見,共軍的一切實力,來自於「土地改革」,是這項工作,解決了共軍一切的「動員問題」,源源不斷的兵員向戰場提供,相對應的,蔣介石的國軍立足於城市,又受困於戰爭失利,軍費籌措所帶來的通貨膨脹,而導致民心漸失,城市失去後勤能力,反成火藥桶,炸藥庫。
要說土地改革,共軍也是一路摸索,最好的例子是1946年的「五四指示」(原名:「關於清算減租及土地問題之指示」),一發出指示後,就開始檢討指示的「左傾」。換言之,土地改革在缺乏各種必要的地籍資料,現代技術手段下,也只能以「粗暴」的方法實行。
黃仁宇指出,按當年共軍宣傳,國內農民「無土地依附者」,超過百分之八十,這個數字被許多歷史學者否定,比較可信的數字,無有土地的貧農,約莫只在百分之二十上下。
而就是百分之二十的貧農,將國共內戰,變成了一場巨大的「農民暴動」,在前線的作戰且不說,在後方,按作家「韓丁」在「翻身」一書中的敘述,各村鎮先組成「貧農團」,以此為核心,發展出「農民協會」,由「農民協會」,再成立「村民大會」。
就是這樣堅實的地方組織,打造了共軍無比的堅韌戰力。
(兵員是最重要的決定性因素,若考慮到武器彈藥,共軍背靠東三省,國軍據有抗戰打造的大後方,即使不計算蘇聯和美國的後援,彼此在軍備供應上,也各有依靠,對雙方而言,並非一面倒的戰爭。)
中國歷代王朝,擁有「由下而上」的堅實組織者,就擁有堅強的戰力,比如滿洲的八旗,比如國共戰爭時期的共軍,它們有生生不息的恢復、擴大、強健自體的能力,而相反的,由上而下,以強制命令,殘忍手段拉夫徵兵組成的國軍,包括對抗滿清八旗的明朝軍隊,自然是遠遠不敵。
但,提到土改,也不能忘記一點:共軍雖然贏得了內戰,但得益於土改,也受限於土改。建國後的國政,一直受限於這個包袱,至今也仍未卸下。
要知道,中國之土地改革,按一般的推算,犧牲人數超過三百至五百萬人(黃仁宇語),內戰又傷亡超過五百萬人。中國境內所謂貧農,「義無反顧」地捨身戰場,辛苦得來土地,僅十年,又在1958年被併入人民公社,從個人手中,回歸「集體」,眾所周知的,由此導致了生產能力瓦解和劣化,再歷20餘年,到了 70 年代,才又修正為「包產到戶」……,一次又一次的土地問題,建國超過半世紀,至今仍有種種後遺。
某種程度而言,不能否認的,這其實是共軍的一種失敗。
三、國民政府失去了道德高度
看當年的歷史,蔣介石知不知道共軍贏在哪裡?他當然清楚。
1949年1月21日,他引退辭職,1月22日,他在日記中寫下:「此次失敗之最大原因,乃在於新制度未能成熟與建立,而舊制度已放棄崩潰,在此新舊交接緊要危急之刻,而所恃以建國救民之基本條件,完全失去,焉得不為之失敗。」
作為僥悻打敗日本強敵的國民政府負責者,歷史沒有給予蔣介石太多的時間和機會。
他與共軍對立,咒罵對方是「共 - 匪」,將共軍艱辛摸索的的土地改革運動,大筆一揮,劃為「土匪行徑」,而將自己逼成了地主、資產階級的同路人(「土改」因而成為「動之不得,言之不得」的深水區),在政治上,在軍事上,蔣介石是活生生的歷史罪人,他無能改變現狀,又將自己淪於道德的困境,為了口實之惠,陷入一場必輸的戰爭,肩負了數百萬人的人命損傷之責。
一切的一切,都源於他喪失了「道德的高度」。
也是因此,相對於蔣介石在大陸的失敗,回去看1950年代台灣的土改運動,以及之後的文化、經濟、國政……種種建設舉措,非得拉開一定的時間空間,我們才能看到,國共戰爭,究竟給中國人的歷史,帶來什麼樣的實質影響?(又或者,我們至少可以看到,給蔣介石帶來什麼樣的影響?)
退避台灣,下決心走另一條道路,完成救國,以及建國之大業,究竟能不能不能成功?
而其中,最好的標的物,自然就是「土地改革」。
所以,我一直強調,台灣雖小,但台灣土改,如同大陸土改一般,都是偌大的歷史「共業」問題。
土改,一直就是中華民族的核心問題,始於中華文明初啟之時,始於春秋戰國,孔子就念茲在茲的井田,到了秦的名田,漢變王田,三國曹魏的屯田,晉的占田,北魏均田,隨唐的均田、兩稅法,宋元的方田均稅法,明清的攤丁入畝、一條鞭法…… 。
歷朝歷代的統治者,無不為土地問題而困擾。
檢討國共戰爭,最終,我個人同意黃仁宇意見,還是要在「土改」的戰場上,才能見到真正勝負。
那,才是中華文明,檢討勝敗的最終標準。
-歷史課本已經告訴我們了中國革命的三大法寶即統一戰線、武裝鬥爭、黨的建設。
統一戰線團結了一切可以團結的人包括曾經有過血仇的人,取得了經濟基礎和道義上的支持。團結農民,使得自己的革命武裝走了兵力來源,通過土改,取得了對土地和糧食的控制權,戰爭時期,糧食控制權也是戰略力量!新政協的召開,更是團結了一切可以團結的人,為新中國的誕生取得了道義上的支持!相比起蔣記政權,新中國的合法性和正統性是毋庸置疑的!如果說廣州國民政府的權利可以上溯至非常國會,那麼蔣介石的國民政府就是通過非法軍事政變上台的,還需要一個寧漢合流來確立自己的合法性。新中國的建立原不需要請各界人士共聚一堂搞個新政協來確認什麼的,但是我共做了,這個政府最起碼在道義上走了基礎。人民政協為什麼又叫新政協呢?原本這個政協會議的組織者本來該是國民政府的,但是,一不明智二不爭氣,於是乎全國人民用腳投票,狗牙黨做島主去了,今天,連島主都做不得了。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蘭州高校一女教師患癌被開除,法院判決開除無效但學校不履行」事件?
※你聽過三觀極歪的一句話是?
※我國未來十年能出現在世界範圍形成流行的本土服裝品牌嗎?
※你聽過的三觀極正的一句話是?
※在你親歷的短短時間內,世界有哪些驚人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