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電影《小時代 3:刺金時代》?


《小時代》不是一部做了成功營銷的電影,而是一系列圍繞營銷的電影產品。從內容上來說,是一場對消費者市場的跪舔。


因而試圖從電影角度去解讀《小時代》無論如何都顯得立場尷尬,因為它顯然與「藝術」毫無關係,《小時代》是一場服務。


其核心受眾是郭敬明已有的粉絲——尚且付得起 30 元電影學生票的一二三四線城市大、中學生。他們中的主流厭倦嚴肅的電影,講現實、講生活、講道理的內容無法與他們產生共鳴,閨蜜情、校園偶像、完美男友才是生活中所有的幻想。


原諒我要簡短地解釋一個營銷概念。根據菲利普?科特勒的概念,營銷模式分為三種類型,依據進化階段分為1.0,2.0,3.0。1.0 階段是產品中心營銷,銷售者視市場為具有生理需求的大眾買方;2.0 階段是消費者導向,一切為了滿足並維護消費者;3.0 則強調消費者與品牌之間共同的價值觀。1


品牌的營銷理念依據其自身的成熟程度分別屬於三種類型,選用大家比較熟悉的例子:與此同時在知乎上熱議的「人藝表演者斥責觀眾鬨笑」事件,就可以類比為產品為中心的營銷方式,視受眾為自然對產品有需求的買方,因而對消費者與預期不同的反映感到不解。而郭敬明的《小時代》,就屬於 2.0 階段根據消費者需求而打造出來的產品,這個產品,是郭敬明這個精明的商人,憑藉他對自己粉絲的了解,拍攝出來的一場 126 分鐘視覺按摩:叱吒校園的偶像團體,漂亮的臉蛋與頂級的頭腦供少女們角色帶入,還有完美的男主角們有意無意地賣腐露肉,時裝、豪宅、派對。藝術才會有情節,服務只需要一一滿足消費者腦中構想過的春夢。

《小時代》在成熟的觀影者眼中顯得不可思議,是來自於對電影藝術的期待。在學生中的走紅,在於他們腦中並沒有、也並不需要對於電影的定義,因而這個東西,只要讓他們爽了,是不是電影,重要嗎?


其受眾自身,不論是限於年齡還是環境,消費都處於較為初級的水平,也許有少數有能力購買高價的物質商品,但是奢侈的生活方式顯然很難實現——《小時代》在時裝和生活方式的展現上顯然符合受眾的期待,這一系列兩小時的視覺按摩塞滿了奢侈品和奢侈的生活方式,帶給受眾一種佔有了某種神秘「資源」的幻想,呈現出一種值得模仿的生活方式——這點從《小時代 1》熱播之後的氣泡酒市場2大熱就可見一斑。


因而我非常贊同 @Xiao Ronnie 和 @西門吹雪 的說法,《小時代》不算電影藝術。同時請容我為他們開闢一個新的領域以便避免認知的混亂:即《小時代》與電影藝術無關,是純為消費者需求而打造的「服務性電影」。


***

1. 《營銷革命 3.0》[美] 菲利普?科特勒(Philip Kotler)等著,畢崇毅譯,機械工業出版社

2. http://jingdaily.com/champagne-gets-tiny-times-boost-in-china/


昨晚剛看,至此三部都看了,第四部看來也不得不看……
沒有看過原作和郭敬明任何小說,純粹好奇。

感想:
郭敬明老師開創了一種神奇的電影模式,我稱之為:批髮式。

在第三部中,郭老師總結了前兩部的經驗教訓,徹底拋棄在電影中講故事的努力,改為集中批發幾種群眾喜聞樂見的集錦:第一部分,平均3分鐘來一次的MV,特點是演員行為完全抽離角色(例如設定為陰鬱窮人的南湘也搔首弄姿像磕了半斤葯)的誇張肢體動作,無節制的大特寫,慢鏡頭,配樂,插曲。第二部分,扇耳光集錦。包括集體互相拆台和兩兩捉對廝殺。第三部分,狗血煽情,各種大特寫淚光閃閃。

看出來了嗎?郭老師的電影就像三色杯一樣整齊:白,粉紅,咖啡,你可以一塊一塊吃,也可以東吃一口西吃一口,或者攪一下一起吃。

他不生產電影,只是網友自製MV、截圖和同人文的素材供應商。而且身體力行地貢獻了好幾個MV示例。

貫穿始終的是郭老師至死不渝的,對高跟鞋跑步與貂的愛好。以至於每個人看起來都很像鬥雞,上半身膨大。

所以他已經徹底想穿:電影上映,讓幾個評論員胡扯幾句有啥意思?不痛不癢,影響不了票房。而一句俏皮的台詞,海量適合自製MV的鏡頭,故意設定出的CP可以持續不斷地讓人傳播截圖、同人文、段子,那就努力提供這些好了。

這是一種精心為之的碎片化。遲早我們的電視劇和綜藝也會越來越多考慮給觀眾發彈幕吐槽吧。

所以我覺得他的高明不在什麼把握青少年心理、傳播什麼價值觀,而是他在努力適應新的傳播形式。

而且郭老師伺候贊助商真是無微不至,個個大特寫,正面清晰鏡頭,童叟無欺,下次再來。

面向市場還是伺候金主?郭老師是上通下達的好榜樣。

唯一讓人有點疑惑的是:宮洺和周崇光的爹是一個外國人,他們小時候也是混血兒,長大了突然變成口條差別甚大的純黃種人,最後把頭髮染黃戴個美瞳粉塗厚一點就說自己又變回純種白人了。

在人種問題上的翻雲覆雨手,真是上帝都自愧不如啊。

最後,郭老師大駕這次出了大靜安,而到了大黃浦的思南公館與K11商場,令人感動的遠征。更感人的是,周崇光的葬禮(設定應該是在美國?)是在佘山大教堂拍的。郭老師曾在第一部借顧里之口說,出了內環到浦東,就需要手機漫遊了;這次竟然一口氣跑到了松江這樣的蠻荒極地,肯定花了大價錢開了火星漫遊,可歌可泣,可歌可泣!


李哲LZ的答案讓人生氣(若不是知影群里討論,我的timeline裡面還真沒出現過這個答案)。

他的理論的基礎是基於郭敬明對於市場的「毒辣眼光」和「精準把控」。但他顯然混淆了郭敬明所瞄準的市場,只是全人口中的一小部分,而不是整個電影市場。否則,你怎麼解釋,小時代這樣鋪墊蓋地的營銷和宣傳,網路上幾乎無孔不入的討論,最後引致的票房可能只是和《分手大師》這樣的中量級電影相當,可能只比聲勢和陣容都很普通只販賣懷舊的《同桌的你》稍好一些,在正式公映的第二天就有30%的跌幅且此後一路走低。簡而言之,《小時代3》和郭敬明系的一系列產品,固然在青少年和部分年輕女性中有著無與倫比的影響力;但是,主流消費市場根本不買他的帳。現在就可以下定論了:按照目前的走勢《小時代3》的首周票房,至少佔最終票房的50%強。

這種現象在好萊塢市場也是有的,《暮光之城》嘛。都是粉絲電影,目標都是瞄準青少年的死忠支持者,電影質量都慘不忍睹,但是都收穫了異常可觀的電影票房。而且,電影首周末的票房佔比都奇高無比,票房走勢都同樣一路下滑。各方電影專家和主流觀眾呲之以鼻的同時,年輕的小觀眾們還是能給出A以上的Cinema Score和近乎宗教般的狂熱。

這種產品,在以消費為導向的文化市場,必然存在。哪裡有需求,就一定會有商家抱著產品等著收錢。不過,在這個市場的起初,因為觀眾的饑渴(其實我國一直缺乏針對青少年市場的影視文學作品),所以只要有一副好外觀(明星、宣傳、浮躁的青春、浪漫的愛情、絢爛的服裝),怎樣的作品都能收穫可怕的歡迎。在這一時期,市場反饋的典型特徵就是,「電影里只要有XXX就夠了」,「我們看的不是電影,而是XXX」,「對於有XXX的電影,我們要放低要求」。這不就和當下中國的電影觀眾消費很多類型片的心理類似么。

但是,好萊塢各大製片廠在暮光之城之後打造的一系列作品全都失效,而暮光效應在兩年之後也早已不在。只有《飢餓遊戲》系列這樣質量明顯更上一層的作品才能最終存留下來,並且收穫巨大的成功。對於中國市場也一樣,在當下,《小時代》的這種質素能夠收穫不俗的商業利益;但請看這個市場更成熟之後,郭敬明系的下一部作品還能不能有如此高的收穫。

什麼才是現象級。《讓子彈飛》這種引發全年齡層觀影衝動和對電影主題討論的作品才是現象級;《泰囧》這種讓十年不入電影院的中老年人去觀影的作品才是現象級;《西遊·降魔篇》和重映的《泰坦尼克號》這樣讓全民懷舊的作品才是現象級;《阿凡達》這種引發通宵排隊,IMAX電影票預訂到一個月後的才是現象級;《變形金剛4》這種破票房記錄以致美國娛樂媒體都頭版爭相報道的才是現象。《小時代》系列和郭敬明,當然是一個文化符號。但是在年輕人們如同「狂歡」和「聚會」一般熱烈討論和奔赴電影院的同時;年長的一批當下的「主流觀眾」,更像是以看待怪胎和奇葩的眼光,進行討論。還有一部分心懷鬼胎眼往錢走的電影工作者們,他們在扼腕痛惜,「為什麼這樣天上掉下來的成功沒有發生在我身上」。

很多年輕點的朋友會說,「呵呵,你們這些老不死的,等到我們年紀夠大的時候,一定會怎樣怎樣」。不過,你們別忘了,很多「七零後」和「八零後」當年也曾經是郭敬明的擁躉。但是,當一個人足夠成熟之後,對於兒時的一些珍貴回憶還會留存在心時常紀念,而對於郭敬明系所創造的內容卻是巴不得棄之而後快。這真不是因為這群人在裝逼或是什麼,而是因為郭老闆和他的同儕們所創作出的那些個東西,永遠只適合那些未成年人和那些心智未曾成熟的「偽成年人」。所以,相信我,你們也會有「棄之而後快」的那一天的。

而且,我認為且相信,就好像《暮光之城》在北美市場一樣,《小時代》這種低劣的質素卻在市場上,至少在某一群體之中,無往不利的現象,有且只有這一次。在下一次,想要複製的人,如果沒有夠分量的產品,現在就趕快燒香吧。

最後,關於《小時代》系列,你可以討論它「高明」的商業運作,可以討論它填充了中國青少年文化訴求的空白,你可以討論他在互聯網營銷中的成功經驗,也可以討論郭敬明的「青少年文化帝國」的來勢洶洶。你也可以去羨慕嫉妒欣賞崇拜郭敬明的成功理念。

但是,請千萬不要用電影這個範疇來討論它。不值當啊!


更新一下:
因為有不少朋友評論說現實已經這樣了,我能怎麼著?或者現實就是這樣,難道有錯嗎?更有,現實這樣不是挺好嗎?我才沒有被洗腦呢。。。

反正越來越糟糕。。。

引用一段話,一併回答,並再次自我提醒:

「在我談到崩潰的道德時,我是指我們每一個人。因為我們全都屈從了這個制度,都把它當做不可改變的事實,從而維持了它的運轉。換而言之,我們每個人都不同程度地對這個制度的存在負有責任,沒有人只是一個受害者。是我們所有人製造了這部機器。」


—————————————


回答這個問題,我只有一個原因:
我並不關心這部電影本身,我好奇並關心的是影院里坐在我四周的那批觀眾。
他們現在都在想什麼?以後他們會怎麼想?
《小時代》系列電影反覆強調的鼓勵年輕人追求「成功」,卻是我根本上堅決不認同這部電影的最核心原因。

因為連續三周出差工作,等我回國後買票去影院看《小時代3》時,它票房已經4億了。
貌似數字再次證明了某種「成功」,這個無可辯駁。

必須強調,進影院的時候我一不戴口罩,二沒戴頭套,作為一坨奔四的大叔,我是昂首挺胸的走進了影院,臉皮之厚,多年練出來了。
我的座位兩邊都是很年輕的姑娘,大多是結伴來的,然後就是情侶為主。
整個看片過程中,感覺絕對不只是我一個人覺得如坐針氈,我看前排有兩個男觀眾,跟我差不多反應,不知道是不是差不多歲數。

我當時在猜來看《小時代3》觀眾的各種心態,應該有不少男觀眾用此來表達愛意吧,或者說是「盡孝」來的(史航用語)。
的確身邊和距離我比較近的年輕男女觀眾,大多看得還算認真,情緒也隨著劇情有變化,至少整個場面比我猜想的要嚴肅多了。

影片結束後,因為有《小時代4》預告,但因為放在了片尾字幕之後,跟我一樣留下來全部看完的,只有很少不到20位觀眾。貌似鐵杆粉絲沒那麼鐵杆嘛,大結局預告片都不看。
值得讚賞的是影院燈光直到最後才亮起,前後兩名影院工作人員,還互相交流說,《小時代3》最後才亮燈是影院領導特意交代的。看,如果不是這家影院覺悟高,那這才是發行工作做到細節的極致了的代表。

回家路上,我就在想,這幫年輕觀眾,等他們長大後,回想自己年輕時候瘋狂追逐《小時代》系列電影,會是一種怎樣的心情?

我突然想起一個人,鄭淵潔。

小學時候,每一期《童話大王》那是我的重要精神食糧啊,我最迷的不是皮皮魯和魯西西,而是舒克貝塔歷險記呀,現在我都狂期待他們能被拍成電影,忍者神龜都能拍真人版,舒克貝塔為啥不可以?
但我很快長大一點,就不看《童話大王》了,同時放棄不看的是《故事會》和《讀者》,初中的時候在追《七龍珠》《聖鬥士》等各種日漫連載時(我還迷過一陣《青年文摘》呢)。。。然後又開始看武俠小說。。。直到大學,大學開始啃電影專業書籍了。。。

無論舒克貝塔,還是小悟空貝吉塔,還是梁羽生金庸古龍,我現在回想從來都是最美好的回憶(《青年文摘》就算了)。
我不知道現在追逐《小時代》系列電影的年輕人,或許很多年後,他們也會認為追逐《小時代》系列電影會是他們青春時候最美好的時光嗎?

我在想,或許《小時代》系列電影就是現在年輕人的「童話動畫電影」。
「童話」是因為故事角度,只能用童話來形容;「動畫」是因為片中所有男女演員,基本都是日本漫畫美男系、美女系標本拷貝出來的。
女性角色里至少還有hold姐擔任丑角,男性角色里卻完全沒有。
所以,《小時代》系列電影,對我就是一組「真人動畫片」。

我同意 @羅登 答案里所說的「成功之神」的說法。
小四導演用四集電影試圖傳遞的「追求成功」的理念,在我看來正是這部電影的致命傷。

溫水煮青蛙。
幾年或十年過去了,現在的社會現實是,社會主流認知變成了對「成功」的扭曲闡釋和過度追逐。
這種社會對「成功」二字的扭曲闡釋,王朔曾經總結的異常精確:什麼成功啊?不就是賺點錢讓傻逼們知道嗎?
人已非人,電影也不像電影了。

剛才我偶然看到《小時代》一位男主演發微博,一串視頻截圖,小四導演在進行一個演講,內容是試圖證明《小時代》電影傳遞的是積極進取的正能量,追求個人成功是多麼的偉光正(請原諒我此處有點粗暴總結,大概這個意思)
這一刻,我終於明白《小時代》系列電影,為什麼讓我總有一種難以言狀的生理不適感。

表面上,這種生理不適是因為坐在電影院里看《小時代》就像「一個大叔無意闖進了少女的春夢,尷尬得手足無措」。(之前我對《小時代1》的評價: 如何評價郭敬明小說改編的電影《小時代》? )
但根本上,是因為《小時代》所傳遞的鼓勵年輕人「追逐成功」,其實是試圖對眼下社會「誰有錢誰牛逼」扭曲價值觀扣上了一頂絕對正義的高帽子。。。

如果現在某個人/某個媒體/某個政府部門/某部電影/某部小說,還在試圖把「追求個人成功」作為一種思想或人生目標灌輸給年輕人,在2014年的中國,你可要警醒了,因為你得先弄明白,它說的「成功」到底指的是什麼?
眼下很多人提及的「成功」已經被嚴重誤讀、扭曲、異化。

我倒是好奇,坐在我身邊的這些觀眾,他們在《小時代》里究竟看到了怎樣的「成功」?

「追尋夢想」四個字沒有問題,很多人追尋的夢想就是「夢想變得有錢」其實也沒有問題。
但現在如果社會上絕大多數人都認為:「成功就必須有錢」或者「夢想就是想變得有錢,因為有錢就成功了」,這個就大大的有問題了。

來,讓我們坐下來跟小四導演聊聊。
換一個角度,如果《小時代》傳遞的價值觀稍微把「追求個人成功」稍微具象化一點,或者說嘗試一下,換個角度來理解「成功」。

比如說你是否有嘗試過先暫時拋開金錢和財富的干擾,純粹一點考慮過如何「了解自己,發現自己,然後成為你自己」?
萬一這個問題貫穿了你整個人生,或許會是你一生最大的幸運哦。

問題更形象一點,如果拋開金錢和財富,你最想做的是什麼?
人是否可以並不用把賺到最多錢放到第一位,只是單純的全力以赴去做自己喜愛的事情,哪怕現在絕大多數人暫時並不理解?
我們到底是應該擁擠在一條看似寬闊的高速公路上你追我趕,生怕被「成功」的大船甩下,避免一輩子成了「賤民」?
還是應該努力去尋找一條只屬於自己的路,去尋找到一種只屬於自己的幸福?
快樂有幾種?是否都必須要有很多錢才能得到這些快樂?
那幸福呢?
不同的快樂和幸福,是否會因為與錢關聯程度的高低,就讓快樂和幸福本質上發生了變化或者分出了高低?

或許我的文字比較笨拙,你無法理解。
我們看個廣告吧,日本人的一條廣告,名字叫「人生不是一場馬拉松」。
日本感人廣告《人生不是一場馬拉松》中文字幕

人各有個的精彩,每個人都應該擁有隻屬於自己的成功。
成功不能像《小時代》里那樣被輕易的「定義」。
成功也不應該用貨幣的數字來衡量。
你的成功是什麼,沒人能告訴你,只有靠你自己去發現。

也是從這個角度上,剛好解釋了我為什麼更喜歡《後會無期》。
(具體見:《後會無期》為何打動我? - 每周影評 - 知乎專欄 )

《小時代》系列電影真心關心過上面的任何一個問題嗎?
如果你看到了,請告訴我。

《小時代》系列電影的創作者卻認為這電影是真心的在幫助年輕人,鼓勵年輕人積極向上,追求「成功」(有錢)是一種絕對正義。
這才是這部系列電影讓我在如坐針氈和尷尬的真正原因。

---------------------
下面是關於《每周影評》近況說明,非節目觀眾可跳過不看。
---------------------

最近幾個月《每周影評》並未「每周」都在影評,一方面因為節目新的投資方依然洽談中,另一方面幾檔新的節目都在籌備製作中,有電影相關的,有跑步相關的,有純視頻節目,也有電視節目。
人生第一次創業,又是起步階段,所以可能耽擱了《每周影評》的「每周」更新,只能請各位觀眾多擔待了。

部分客觀原因,也是因為在電視台四年播出合同結束後,新的投資方確定前,暫時處於我個人投入尚無任何回報的公益項目狀態,雖然這個狀態顯然是暫時的,但我也只能請各位觀眾多多見諒了。

好消息是,新的電影節目8月初視頻網站正式上線,那個是必須每周更新的,簽了一年的合同,要至少更新52次,所有《每周影評》的老觀眾,都會喜歡這檔新節目的。

所以,《每周影評》最近會繼續堅持它在網路上的存在,不敢保證「每周」一期,希望儘快完成它的過渡階段。

一年前我從電影公司辭職,沒有了與各個電影公司的直接利益相關,所以反倒方便我在網路上發表對電影評價的看法,最近幾個月《每周影評》的搭檔從小北暫時轉換成周黎明和史航,我很榮幸。我也很希望小北能抽空偶爾回來客串,會很好玩。


曾經為這件事寫過一些思考,也在網上發表過文章,把一些思路再整理一下吧。

首先有個共識大家都有了,就是郭敬明的東西是寫給青少年看的,對於《小時代》來說,它的主要觀眾顯然是90後乃至95後。也就是說,這個「小時代」其實是為這一代人營造的一個世界,從這個層面上來看,很多看上去很腦殘的事情其實就有了解讀的基石。

首先我想誇獎一下「小時代」這個名字本身,對於這一代人來說,這是一個一個極其精妙優美的概括,在這個標題下,郭氏個人創作的脈絡和外部時代浪潮得到了完美的重合,在這樣的情況下,想在商業上失敗都是一件很困難的事。那麼為什麼這一代人眼中的時代是一個「小時代」呢?這裡顯然是與之前的「大時代」對應的,過去那個宏大的年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這裡可以從多個意義上延展開來:政治上,由於特殊原因,民眾和官方在八九十年代之際不約而同地遠離過去的宏大敘事,李澤厚更在1995年提出「告別革命」的口號,成為那個年代思想界的洪亮聲音;與此相對的,經濟上,私有制的全面侵襲在促使經濟發展的同時,在形而上層面更加重要的意義是,它將人們從過去的「集體」概念中拖拽出來,使他們重新認識到自我的存在。蓬勃的市場打碎了計劃經濟的田園牧歌之夢,更何況這一代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不知道有沒有人看過村上的《國境以南太陽以西》,如果看過就會知道獨生子女的身份對於一個人氣質的養成是多麼重要。自我意識的狂飆是其中的關鍵之處,但隨著這種狂飆相形而生的卻是一個平庸的,精緻的年代中,這就導致了這一代的成熟必將要晚於他們的父輩,隨之而來的是某種對成長的拒絕,而郭敬明剛好迎合了這種心理。

熟悉郭敬明寫作風格的讀者都應該知道,他最擅長的情節組織方式就是強調某些專屬於青春期的「憂傷」感情,並將其毫無節制地,戲劇化地放大。這其中隱含的社會意義事實上十分深刻,它包含了對心理襁褓的依戀與某種對社會責任的拒絕,毋寧說,郭敬明抓住了年輕一代白日夢的核心,並把它放到光天化日之下,加以鼓勵。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他是這一代真正的造夢者。

《小時代》繼承了這種寫作風格,卻加入了新的元素,那就是被廣為詬病的對消費主義的歌頌,對物質與資本的無盡貪婪與追求,小說文本里,郭敬明甚至不惜在每一情節中不厭其煩地列出奢侈品的具體品牌名。這裡的物質事實上是用來填塞那些已被消解的宏大意義的,這正是這個時代的精要所在,郭敬明只不過用極端誇張的方式表現了出來。但是,這種表現和他原有的寫作風格相遇後卻出現了矛盾:尋求資本的路上必然需要冷酷無情,而郭敬明招牌的那種感傷情懷卻是極端私人化與情緒化的,前者需要成熟,後者則是幼稚的表現(熟悉郭敬明的人會知道他經常在小說中使用「像孩子一樣」的形容詞,而《小時代》電影中諸如周崇光吐舌頭,林蕭與顧里嘴對嘴親吻這樣的鏡頭語言都是某種兒童化的象徵)這兩者組合必然會出現極大的矛盾與割裂。在《小時代》中,雖然故事背景是往往極為殘酷的商戰,但人物的表現卻非常情緒化,心智與他們的身份嚴重不符,簡直像一群中學生突兀地穿越到小說中的場景。在郭敬明為這一代準備的這場夢中,物質已經達到這個時代的彼岸,精神卻依然如同處子般單純無知。在這裡,外界環境被小心包裹起來,好像一切都停滯了一樣,只剩下個人若有若無的感傷情緒,但任誰都知道,這只是一場永遠的夢而已。

於是夢醒後,矛盾自然就出現了:消費主義至上的觀念與這一代獨生子女對於個人情感的追求怎麼可能像電影里一樣相容呢?(事實上就算是電影最後也並未解決這個矛盾,反而愈演愈烈,這一部分證明了郭確實無力掌控自己的作品)它必將在過去,現在與未來成為時代永恆的悲劇主題。另外,關於故事發生的舞台上海本身,也有某種象徵意味在其中,這裡的上海雖然充斥著高樓大廈,卻和現實的上海無關,也毫無任何本地特色,說是世界上任何一個城市都不會有任何違和感,這剛好反過來印證了《小時代》「夢」的本質,這裡的城市是毫無實感可言的,只是那個物質豐富的彼岸的一種高度抽象化象徵。這就揭示了另外一組矛盾:消費主義的大旗下,每個人做著一樣的「中國夢」,正如千篇一律的大城市,在小說的情節中,雖然幾位主人公們出身不同,但他們在「上海」的夢想無一例外是奢侈品鋪路的,浮華的所謂「上流生活」,這種同質性與個人主義下要求的獨立性在此發生了無法彌合的嚴重衝突。

這些悲劇性的矛盾是郭敬明本人已經意識到的,還是他賺錢走人後順便留下的一地雞毛,誰也不知道,不過就算是歪打正著,也能讓我們看到某些「時代精神」所在。我注意到王蒙曾經評價《小時代》說,這明明是一部主旋律電影,裡面的上海比我去過的世界上所有大城市都要繁華。無論戲謔與否,《小時代》成為時代的珍貴標本應該是無可置疑的。


小時代是一部假裝年輕人的成人拍給自以為成人的年輕人的片子。


目前的中國人的任何觀念和想法在「成功」兩個字面前幾乎都會垮台。
每個人內心深處都渴望「成功」,嫉妒「成功」,唯「成功」論。
大至宏觀經濟政治,小到生活小事,每一件事情背後的價值觀都是一樣的---成功。
說到底,內心深處的恐懼和不安感,人人都想在鄙視鏈條上佔據一個上位。
在這種情況下,我和圈內人聊這個電影,我發現很多人不准許說這個電影不好,儘管這電影跟這群人毫無關係,他們既不是投資者也不是創作者,更不是擁躉,但是他們還是極力維護。
為什麼?
因為他們害怕,如果鄙視這部電影,自己會被「成功」這個大神鄙視。


。。。他拍的電影爛不奇怪。
但他不拍電影,他的觀眾也不一定會去看好電影。
over.


說實話,對於這部電影,我只有一句評價:「這是MV嗎?」。以前看10放的時候聽過一句話,也很好的詮釋了這部電影:這是一部不能被稱為電影的東西。
對於普通觀眾來說,看電影無非幾個要素:導演,演員,劇情。

導演郭敬明,80後新新人類,知名作家,青年富豪,諸多光環集於一身。但說實話,我對這樣的導演實在沒有什麼興趣,切不說他之前的作品有多少抄襲之嫌,僅就其《小時代》這一系列,就可見其功力之差。如果你只拍一部,那沒問題,但是你拍了三部,還要出第四部,影片質量沒有任何進步,我只能說除了騙錢,我實在想不出他為什麼要拍。舉個例子,第三部:南湘的前男友,莫名其妙出來打了她一段,其實只是為了交代後面南湘為什麼要出賣顧里做了鋪墊,而南湘背叛的事,之所以最後被大家知道,只是不經意間被顧里的弟弟偷聽到了。如果這樣的話,我覺得之前完全可以拍成南湘電話,被XX偷聽到即可,從我看來,這頓打挨的有點冤。另外,我一直在想,如果南湘背叛的事沒被發現,她會不會收錢呢?一個可以為了錢就背叛自己朋友的人,還是很好朋友的人,我真的不知道他們的關係到底有多好?顧里可以接受這樣的人繼續成為朋友,是不是土豪都這樣呢?所以我做不到也很正常,因為我不是土豪。

演員陣容,俊男靚女的組合,確實吸引眼球,很多年沒看見過這樣的海報了,上面一群人,印象中美劇的海報很喜歡這樣,確實有點意思。演員的表演乏善可陳,倒是演唐宛如的HOLD住姐,基本可以稱之為本色出演了,也算是片中一大亮點了。

劇情,可能我上歲數了,我實在看不明白電影要說的是什麼,愛情,友情,親情反正沒一樣可以相信的,節操這東西,在這部電影基本就不存在,從一開始就在地上,你就慢慢找吧。影片給我最大的感覺就是:天空飄來五個字,這都不是事,是事也就煩一會,一會就完事。

最後說下主題曲吧,好不容易覺得這兩小時的MV,主題曲(《時間煮雨》)不錯,結果上網一搜,告訴又有抄襲之嫌(引自百度百科:有細心網友發現,這首由郁可唯演唱,郭敬明、落落作詞,劉大江作曲的《時間煮雨》,竟然與日本歌手一青窈的《風車》實際上是同樣的旋律,僅是在音調長短、調門上和《風車》武部聡志 SATOSHI TAKEBE 有輕微差異。但在被媒體問及抄襲日本歌曲《風車》時,郭導答道:「我初次拍電影,在這方面還有許多不足」。以這種答非所問的方式應對,確實讓人不得不懷疑此次抄襲。),我是真心TMD無語了。

節操啊,你到底在哪裡呢?

以上是本人一點拙見,無意傷人,歡迎指正。


首先感謝女朋友給我評價這個電影的機會。
然後感謝這部電影給我證明我愛女朋友的機會。


粉絲演技不錯。


我一直覺得郭敬明是一個現象級的【眾籌】案例。

路人甲:我想進入上流社會
路人乙:我想感受上流生活
路人丙:我也是
……

郭敬明:這樣吧,你們把錢都給我,我拍部電影,帶著大家一起進入上流社會,你們說好不好?

他做到了!

其實我也一直很想做一個這樣的眾籌
有沒有想當土豪的?
你們一人給我一塊錢,我去體驗下再告訴你們好不?


型男狂扯蛋,蠢女互撕逼


忍不下去了 得說點什麼
這個我在知乎日報Xiao Ronnie文章的評論里發過 加一兩句

不講價值觀 不說撈錢有沒有錯 但是這位仁兄的回答里有一句話是沒錯的 不要在電影的範圍內討論小時代 丫算不上電影

先說原著

黑郭敬明和看不起小時代就是顯逼格高么?我曾經也粉過郭敬明的雜誌和小說 雖然算不上腦殘粉 也沒有對裡面的生活多嚮往 反倒覺得這些人活得挺操蛋 但也跑過大街小巷去買他的書 後來在一些學長學姐的提點下棄了 兩年後 小時代出3了 曾經看過1、2的我好奇心作祟向人借來看 不帶任何偏見地看了一半覺得這書真心無聊 劇情漏洞百出脫離實際 郭敬明費盡心思在裡面寫的「笑點」以前笑得很歡的我現在完全不覺得有什麼好笑 我是逼格高嗎?我的書櫃里放著比小時代精彩百倍的故事 不說價值觀 我就是覺得小時代寫得爛 我憑什麼不能黑?或者如果非要把鑒賞能力和逼格扯上關係 我無話可說 反正可悲的也不是我

又說電影

我看過第二部 是從CCAV6上無意瞄到的 裡面有一場顧里穿著誇張拖地裙擺的禮服走進顧源訂婚會場的戲 看得我吐血 郭導把會場外顧里裙擺飛舞的高冷姿態和會場里的嘈雜景象竟然直接剪成一幀一幀像幻燈片一樣穿插著接了起來 於是就有了上一秒還是黑裙美人高冷BGM的唯美 下一秒就變成了 會場內的撕逼大戰 還這樣跳轉了好幾次 違和感爆棚 真是可以頒給他一個最有勇氣剪輯獎 買了個表 撈錢、營銷什麼的我不懂也不感興趣 但是你別跟我說這是電影 電影沒有這樣剪的 這充其量就是一幻燈片

再說娛樂

有些人說權把此片當娛樂 而娛樂無罪 你可曾聽過「娛樂至死論」 你或許喜歡這樣的人人皆腦殘的世界 但我不喜歡 我不希望有一天我受夠了家裡電腦的小屏幕想到電影院里娛樂娛樂 卻只能看到這種對我來說毫無娛樂效果的蹩腳視頻

就好像我不能阻止你去看小時代娛樂一樣 你也不要給我打擊這種蹩腳視頻的行為下裝逼的定義 你難道覺得 產出優秀的娛樂電影 提高一個國家的平均鑒賞水平不是一件好事?哦 我懂了 你是害怕如果大家鑒賞能力都提高了 你會遭到淘汰 你會找不到組織

最後說青春

覺得這東西能喚起你的青春的人 那你的青春真是匱乏 在我的所謂青春里 我經歷過比小時代里忽冷忽熱的撕逼大戰更決絕的友情決裂 經歷過刻骨銘心的暗戀 知道什麼叫做血濃於水的親情 這些東西 郭敬明的書是給不了任何人的青春是當你老去回憶起親身經歷的往事時那種憂傷與悸動 不是和幾個嘰嘰喳喳的所謂閨蜜坐在電影院里看著大屏幕上與你無關的帥哥美女們要死要活 青春都還沒結束的人 竟然還好意思說什麼看小時代回憶青春

最後的最後 我是96年的 愛電影 愛閱讀 並且不樂意被貼上郭敬明腦殘粉標籤的年輕人 我看不起郭敬明和他的小時代 因為我見過許多人類美好的藝術結晶 所以這種東西不值得我看得起


嗯 總算說出來了


看看美國權威電影雜誌《綜藝》(variety)如何評《小時代3》的吧..
原文作者(牛津本碩)實在太過犀利,吐槽素養和專業素養俱佳,翻譯出來不及原文萬分之一,僅供娛樂。(=_= 你我問我肯定說四娘選角真是是良心,外貌協會的為了這麼顏還是也可以花點錢。)

文:Maggie Lee
翻譯:殺豬刀


  郭敬明本人暢銷小說改變的《小時代》系列電影第三部浮誇創新高,節操創新低。

  一人分飾兩角的戲碼,失散多年的弟弟,亂倫搞基的表兄弟,這還只是成功助推《小時代3.0》超越前兩部,在爛的程度上超越前兩部的一堆新槽點中的其中三個而已。人憑書貴而轉型做導演的郭敬明在電影拍攝技巧和敘事邏輯上實現了零的飛躍,繼續憑藉精緻的臉蛋,浮誇的製作來眩(瞎)人雙目;但影片本身空洞的人物,深入骨髓的做作已經讓人看不到節操。當然,你要是郭導百萬青少年腦殘粉大軍的一員的話,請點返回鍵,正是你們鍥而不捨的二刷、三刷保障了《小時代3.0》的國內預計票房像前兩部一樣彪悍。

  跟現在大陸只要拍個浪漫喜劇就要去國外取個景的普遍做法一樣,《小時代3.0》也跟風去了羅馬進行拍攝,足見《小》系列日漸匱乏的創意水平。片中,時尚聖經《M.E》雜誌的繼承人兼CFO顧里前往羅馬參加時裝秀。在《M.E》雜誌總編宮洺(什麼!?鳳小岳原名叫Rhydian Vaughan啊,好拗口=_=)的堅持下,顧里的閨蜜團林蕭也拖著好麗友南湘和唐宛如屁顛屁顛跑來了羅馬。鏡頭居然可以毫無違和感地在旅遊景點的戲碼和四位穿著艷俗高級定製的女主的惺惺走步中切換。她們用標準的Rock Hometown式發音把義大利語中的Roma念得像「Rorr-maaah」,念不出來的請自動腦補米高梅影片開始前的那隻大獅子。導演還一定要用接連不斷的義大利小餐館會放的音樂來提醒觀眾「親,我們是在義大利哦~么么噠」,用心良苦害怕觀眾齣戲。

  在羅馬的時候,顧里撞見了她表弟Neil,堂堂常青藤名校法學學生。就和影片中的其他人物那樣,Neil這個人物不僅空洞,穿著浮誇程度也是嚇死一大片。接下來沒等觀眾還沒搞清楚狀況,林蕭就突然回國參加男朋友崇光(宮洺的弟弟)的葬禮。不過影片基調也沒有就此轉向悲傷,因為有個跟崇光長得一模一樣的人—陸燒,狗血地出現在了《M.E》的雜誌封面上。他漂了一頭(殺馬特)貴族般的金髮,邪魅狷狂的臉龐一看知道肉毒桿菌超量(陳男神演陸燒時臉上假體太明顯了)。儘管稍微有點智商的都能判斷出他是誰,但我們罹患「我好笨笨哦搞不清狀況癌」三期的冪冪還是花了大半部電影的時間在繼續搞不清他的身份。

  郭導也不給觀眾個喘息的時間,就讓顧准也以迅雷不及掩耳盜鈴響叮噹然不讓之勢出現在大家眼前,聲稱其是顧里老爸的私生子並持有他們公司盛古集團20%的股份。但由於盛古被《M.E》強行收購了,這對失散多年的姐弟又聯手起來搶回他們的繼承權。

  這一部和《小時代2.0》的風格一脈相承,每當這些四個姐妹進入轟趴或者走秀模式的時候,氣氛突然就會變得異常和諧。不過她們又會忽然故作嚴肅,進入抓馬示愛模式或者菜鳥級商海諜戰模式。她們越是正襟危坐作大人模樣,越顯得幼稚可笑。《小》系列第一部還算是對閨蜜感情的甜蜜頌歌,緊接著第二部就讓這些女人化身野心勃勃的職場女強人。但在第三部里,這些角色又開始為了男人和一些雞毛蒜皮的事情撕逼。這已經是這類電影的套路:床頭撕逼床尾和,只是這一套路已經變得愈發粗製濫造,了無看點。

  演員方面,郭美眉繼續領銜出演,卯足了勁刻畫了毒舌、強硬的女企業家顧里。飾演愛裝笨和愛情多舛的林蕭的冪冪都沒什麼機會來展示她那無腦妹的歡樂,甚至因為拍攝時已懷孕明顯而沒能炫耀下她傲人的身材。而HOLD住姐和郭女神在塑造女漢子小丑和薄命紅顏上也沒能有什麼發揮。鳳小岳的退出則是對《小》系列的一個沉重打擊,因為他之前飾演宮洺和顧里的對手戲還能算唯一的亮點。接替鳳小岳的錦榮表演獃滯木訥,和其他半斤八兩的卡司也毫無火花,最要命的是他用蹩腳的普通話念的台詞幾乎真的很難讓人聽懂。

  雖然《小》系列感情線走向愈發撲朔迷離,但每一部的賣腐賣得卻越來越突出。郭導一定是大陸第一位把日本漫畫界流行的「BL」(男同情色軟文)運用到了窺淫癖層次的導演。高潮就是柯震東飾演的顧里男朋友—顧源,在一段無厘頭卧室床戲中,他小鮮肉般躺在在玫瑰花瓣中,向一名男性求婚(為預演向顧里求婚)。這些元素,包括了Neil和顧准間的基情,也許能打開《小》系列在同性戀中的市場,即便郭導選角的時候特別偏好那種鑿出來的歐化面相,結果讓卡司像一群克隆人一樣。

  也許因為一些工作人員上的調整,影片工藝質量雖然還算炫目但總缺少些精細。藝術製作上一看就發現預算跟之前相比大打折扣,沒有了那麼多浮華的場景,沒有了香檳泡沫的肆虐,甚至連戲服換得都沒以前勤了。《小時代》御用攝影師車亮逸終於在誇張的特寫上有所收斂,但還是拍得讓人惡吐連連。這部電影的中文名的意思是「土豪金雕琢的時代」。

  (翻譯純屬娛樂,勿作商業用途)

  Guo Jingming"s franchise of films adapted from his own bestselling "Tiny Times" series reaches a nadir with this grating, ultra-glossy third installment.

  Maggie Lee
  @maggiesama

  Doppelgangers, long-lost brothers and incestuous gay cousins are just some of the new ingredients that make 「Tiny Times 3.0″ even more ridiculous than its predecessors. Demonstrating no improvement in terms of filmmaking technique or narrative logic, China』s bestselling author-turned-helmer-scribe Guo Jingming continues to rely on pretty faces and ultra-glossy production design to dazzle the eye, but the film』s vacuous characters and inherent vanity have become awfully grating — unless, that is, you』re one of the millions of teenyboppers that make up Guo』s fanbase. Repeat viewings will ensure splashy local B.O. returns in line with previous installments.

  It』s a sign of the series』 dwindling creativity that 「Tiny Times 3.0″ apes the formula of nearly every other mainland romantic comedy by shooting in a foreign location — in this case, Rome, where Gu Li (Amber Kuo), heiress and CFO of the style bible known as M.E. magazine, goes to attend a fashion show. At the insistence of M.E. editor-in-chief Gong Ming (Canadian-born Singaporean-New Zealander Vivian Dawson, replacing Rhydian Vaughan), Lin Xiao (Mini Yang), Gu』s best friend, follows suit, with pals Nan Xiang (Bea Hayden) and Ruby (Hsieh Yi-lin) in tow. A madcap chase through touristy streets segues into the spectacle of all four femmes sashaying along in garish couture, pronouncing the city』s name as 「Rorr-maaah」 with a growl that recalls the MGM lion. Wall-to-wall trattoria music reminds viewers (as if they』d forget) that they』re in Italy.

  When in Rome, Gu runs into her cousin Neil (Korean-American boy-band idol Lee Hyun-jae), an Ivy League law student who』s as idle and overdressed as all the other characters. Then, without the slightest buildup or explanation, Lin is shown flying home for the funeral of her lover, Chong-guang (Chen Xuedong), who』s also Gong』s half-brother. The mood doesn』t quite darken so much as gain in silliness as a Chong-guang lookalike named Lu Xiao, sporting bleached blond hair and prominent features that suggest a Botox overdose (he』s played by Chen with recognizable prosthetics), soon appears on the cover of M.E. While anyone would have put two and two together, the terminally ditzy Lin spends most of the film puzzling over his true identity.

  In an equally abrupt turn, Gu Zhun (Taiwanese model Ming) comes out of nowhere, claiming to be Gu』s illegitimate half-brother and holder of 20% of their father』s company, Shenggu. Since the company has been forcibly acquired by M.E., the siblings together plot to take back their inheritance.

  Just as in 「Tiny Times 2.0,」 a fluffy sense of fun prevails so long as the the women are in partying or catwalking mode. But then they』ll turn serious, whether offering florid protestations of love or engaging in inane corporate maneuvers; the more they strut around trying to act grown-up, the more infantile they look. The first film was a cutesy celebration of female camaraderie, while the sequel empowered its women with careers and soaring ambitions. Here, however, the characters fret over boy troubles and turn on each other for throwaway reasons. As in every movie of this sort, they fight, kiss and eventually make up, but the routine manages to be at once rowdier and less engaging than ever.

  Kuo continues to lead the pack with her spunky portrayal of a sharp-tongued, hard-assed businesswoman. Mopey and lovelorn, Yang has few opportunities to apply her usual vivacious charm, or even flaunt her sensational figure (she was well into her pregnancy at the time of shooting), while Hsieh and Hayden don』t get to expand on their respective roles of tomboyish clown and ill-fated beauty. Dealing the franchise a major blow is the exit of Welsh-Taiwanese thesp Vaughan, as his Gong was Gu』s only interesting foil; Dawson is much more wooden, generates no chemistry with the distaff cast, and speaks his Mandarin lines to barely intelligible effect.

  Meanwhile, as the romantic threads continue to develop in confusing directions, so the franchise has become more homoerotic with each installment. Guo must be the first mainland helmer to take the Japanese manga genre known as boys』 love (gay softcore porn aimed at schoolgirls) to such voyeuristic levels, epitomized by one gratuitous bedroom shot of Gu Li』s b.f., Gu Yuan (Kai Ko), his nude body draped with rose petals. (When he decides to propose to her, he rehearses his moves using boys as stand-ins.) These elements — including the flirtation between Neil and Zhun — may broaden the series』 reach in LGBT circles, even if Guo』s penchant for casting Caucasian-looking thesps with hyper-chiseled features basically results in a coterie of clones.

  Due to possible crew changes, craft contributions are still flashy but somewhat lacking in refinement. The production design reveals a scaled-down budget, with less opulent sets, less champagne being guzzled and fewer costume changes. Series-appointed lenser Randy Che finally goes a little easy on the exaggerated closeups, but his camera still spins to nauseating effect. The film』s Chinese title means 「Times of Gold Filligree.」


我其實挺感懷這本書的。

高中時候和老婆坐同桌,百無聊賴,我們就拿著這本書一起閱讀。對這本書的評價是,沒有劇情的。整本書都是一張一張的畫面,也虧的我十萬匹想像力,去腦補細節。

工作後,某天,看著小時代的海報和媳婦兒說去看看吧。然後,對電影的評價是,沒有劇情的。整部片都是一張一張的畫面,也虧的我十萬匹想像力,去腦補細節。

但是,s-four的審美真是有的。

從小看書比較多,看的久了,也就懂了。對s-four來說,他不是什麼臭不可聞的人,也不是一心帶給大家一坨垃圾,讓或專業或業餘的人來嘲諷。只是,他的水平就這樣。

他看著自己的90分鐘音樂幻燈片,心裡想的是,真棒,要拿給大家看,心是好的。

從《幻城》《夏至未至》。。。等等,其實這些書都是散文幻燈片。

唯一一本貌似有情節的《夢裡》,大家都說是抄襲。

年少時候,很喜歡這個當時我不知道的身高的孩子,隔著書頁在祖國南部描繪著少年人七上八下的心境。那時候的他或許是執著的。

還有一個願景。

他沒有在上海讀書,沒有創業,沒有喜歡什麼名包、皮草。沒有坐在高大椅子上,當著ceo,做著小皇帝。

而是,坐著長長的列車,駛過戈壁,行過大漠。

正如年少寫下左手倒影,右手年華。中年的他,依舊有閱歷和才情寫下,生命在左,理想在右。

如果韓少的公路片,主角是一個瘦弱的小四,也許,結果會不一樣。


我一直認同梁直導的一個觀點:小時代一不是一部爛片,小時代二才是。所以依照這個標準來衡量,小時代三介於小時代一和小時代二之間。當你從電影院出來時,你不會產生一種恨不得抽自己為什麼會買票的衝動(我在看完分手大師之後產生過這樣的衝動)。當然如果你很喜歡由分手大師開創的,沒有劇情與人物,只靠一個或幾個演員自由發揮賣臉賣萌賣身材賣一切的國產電影新模式(我周圍有不少女生持這一觀點),那麼你甚至有可能覺得小時代三是一部不錯的電影呢。

回到電影本身。

一.小時代三對於原著黨(本人是)是一場災難,大多情節對非原著黨也是一場災難。

二.如果你已經忘了前兩部,尤其是上一部講的是什麼,其實也沒關係,因為只有最初的五分鐘你會產生些許疑惑,之後就沒問題了,你把它們當成完全獨立的三部電影其實毫無障礙。

三.羅馬一段真的是挺失敗的,如果它存在的目的是為了拉高逼格的話,因為由於上半年花兒與少年大火的緣故,羅馬這座城市的逼格已經低了很多,尤其是羅馬貌似和時尚時裝關係不大,我一直在想秀場看秀難道不應該是米蘭嗎?不過我相信經過這兩場洗禮,羅馬會在接下來一段時間成為中國年輕人歐洲旅行首選熱門目的地。之前的北海道,三亞等已經證明過了。而且說實話那段劇情換成任何城市都沒問題啊,因為其實它更像是幾位女演員的自拍秀,出現最多的就是她們不斷變換的衣服和表情。而且都是定格的畫面。

四.我不得不吐槽一下我身邊居然坐了兩個陳學冬的粉絲,她們真的很投入,很多莫名奇妙的橋段她們都笑得前仰後合,最最重點的是每一次周崇光或是陸燒的出場她們都會尖叫連連。是真的尖叫。在此我很好奇的是為什麼在我看來除了發色和眼角那一塊,這個所謂包含心血與高科技的變臉並沒有任何變化,簡直一眼就可以看穿,而林蕭同學卻一直不能確認,這讓我們這些局外人情何以堪。我仔細回憶了一下原著的這一段,陸燒和周崇光好像除了眉宇間的氣息相似,其它都已經變得面目全非,如果這樣看來那這一換臉顯然失敗。尤其是在這一副面容下,陳學冬已經做不出正常人應有的表情了。

五.中間的一些情節例如南湘被逼債,顧准出現,顧里兄妹調查M.E.等都屬於我在第一條所說的對於非原著黨的災難性過渡,因為他們一定不知所以,一頭霧水。何況這些情節根本不能稱之為情節。我們不如稱它們為碎片化場景吧(當然如果郭敬明認為非原著黨對於本片無足輕重,那這些話算我沒說)。

六.謝依霖貢獻了本片中女演員最好的表演,我們甚至都不能稱之為搶戲了。柯震東在吵架那場大戲貢獻了本片中男演員最好的表演。其他無論新老演員,均原地踏步或者退步。而且我覺得制約幾乎所有演員表演最大的障礙,是他們的普通話。

七.那段所謂的女特工霹靂嬌娃戲是全片最大的敗筆,你甚至不知道這段腦殘情節是郭敬明如何想出來的,它唯一的作用就是很大聲的告訴觀眾,除了時尚偶像片,我是可以指導動作片懸疑片的,沒準下一部我就會嘗試轉型的。哦,對了,對於預告片它也有一定貢獻。

八.可能郭敬明最喜歡的天氣是雪吧,它把小時代系列所有重要的情節場景都放在了上海應該十年出現一次的大雪天里,如此這般已經重複了三部。但恕我直言,這理應成為全片高潮的也一定是導演花費最多心血的情節真的太爛了,最大的槽點就是每個人想出現在哪裡就出現在哪裡,想見誰就見誰,每個人面前都有一個任意門。我剛剛罵過她轉身就來幫你渡過難關的切換真的太超現實了。四位女演員歇斯底里的演出看得我哭笑不得,女生真的是這樣嗎?一小時前她們明明親如一家姐妹情深,這麼快就可以撕破臉,最惡毒的話都往上招呼嗎?可能我真的太不了解女生了。而她們的歇斯底里處處透著一種刻意,尤其楊冪,可以理解,她那是懷孕應該有三個月左右,不可能在用中氣喊台詞,但當郭采潔用生命在演戲時,楊冪輕描淡寫的表現真的讓你分分鐘齣戲。(另外補充一句,楊冪又一次證明了她最擅長的事就是像一個徹頭徹尾的普通人一樣在鏡頭前表現自己的喜怒哀樂,而毫無表演技巧可言。當然很多人會告訴我這叫真實。好吧,我同意。)而追債者痛打兩個女生的情節簡直過時到爆,這不是90年代的港片了,如今追債的人會low到這種程度嗎?一身黑西服真的方便打人嗎?最最重要的是,這一情節給人的最大的感受就是,她們做的每一件事都毫無理由,都動機不足,是為了電影演下去做而做,這時候回到原著你會覺得,在那裡面她們所有的秘密與見不得人真的讓你覺得是她們不得不做,是整個陰謀在推著每個人前進,她們無能為力,而不是電影里這樣突然恨的要死的莫名奇妙,突然彼此原諒的莫名其妙,整個情節的莫名奇妙。

九.整部電影唯一展現郭敬明導演技巧的就是幾個長鏡頭的使用,和第一部如出一轍,可能這是郭敬明心目中導演技巧展現的唯一途徑吧。而當你看到結尾彩蛋時,你才會由衷感嘆一句,他最適合的角色真的是搞笑MV的導演和編劇,精彩程度簡直秒殺全片。男怕入錯行啊。電影的配樂其實還挺好,只是這幾首插曲因為有東極島之歌,後會無期和平凡之路的比較,氣質上就輸了,也的確沒有那幾首好聽。尤其是我愛的蘇打綠,微光和我好想你真的差太多。對於後面吳亦凡的獻唱,我不了解,沒有發言權。只知道留到最後的女生都在拿手機錄並伴隨陣陣尖叫。對了,明年春節還有第四部呢,撈錢的過程又被拉長了。

十.與很多人不同,我不討厭小時代,哪怕電影真的很爛,因為我喜歡這部小說,它伴隨了我從高中到大學的五年時光。對於它的感情,要想說可能需要很長的篇幅。所以我不會去咒罵這部電影,並且願意為它貢獻一點票房,上面的這些只能說是怒其不爭吧。最後,我相信後會無期在電影層面會完爆小時代,至於票房,額,誰知道呢,我鄰座的姑娘可是說晚上她就要來看第二遍了。


說刺金時代比較幼稚浮誇不現實,我同意;說它三觀不正教壞人我真沒看出來。

這個片子,第一,沒有男盜女娼。確實那個南湘好像陪過酒,但顯然這種行為是被否定的,也沒有獲得成功。第二,這個片子里起碼女生很自立,就算那幾個女生願意跟著富豪女白吃白住,但那也是姐妹淘,算不上騙吃騙喝。總體而言,每個人都有自立的追求,也不是混吃等死。第三,最後女生之間友誼第一,大家重歸於好,該戀愛的戀愛,該事業的事業,也沒有啥不倫之戀。

我很驚詫於說這部影片價值觀是金錢至上。名牌帥哥美女奢靡生活確實很不現實,但這本來就是個偶像劇,好看是基本需求。但劇情中,南湘不就是最後放棄了那筆做間諜的酬金嗎?這怎麼能叫金錢至上呢?他如果真拍成金錢至上,倒更容易成為現實主義影片呢?了不起的蓋茨比,裡面的人除了主角兩人,誰不是金錢至上?

所以,這個電影,最大的問題是幼稚,不現實,浮誇,而不是三觀不正。知乎上群起而嘲諷,和一堆人表示聽《平凡之路》感傷流淚,在我看來,幼稚是沒有分別的。


不請自來。

首先,《小時代》完完全全是一部爛片,這毋庸置疑。

但我必須為《小時代》正名。

有句話是這麼說的:人不但要客觀,而且要有自己的立場。

我曾經說過:《小時代》是一部爛片,故事都沒講圓,雖然有些笑點但仍舊是一部爛片。這就是「客觀」;

而我曾經一位朋友這樣說過:你懂個屁,你看原著就知道講的什麼了,《小時代》就是好。這就是「立場」。

從上面的兩段話你就可以看出《小時代》系列獲得票房成功的某些端倪。

他證明了這樣一個道理:只要你找准受眾,滿足細分市場需求,那麼不是非常優秀的作品也可以獲得巨大的成功。

不知諸位有沒有看過《暮光之城》,他在美國同樣被認為是爛片。而《小時代》系列初獲成功時,也被很多人稱為中國版《暮光之城》,它們都是少女電影。

現在,我們已經對《小時代》是一部爛片達成了共識。讓我們再談談其他東西,電影之外的東西。

私以為,對於我國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的電影發展歷程,歷史意義重大的電影有三部。

一是《阿凡達》。他讓中國消費者領略了來自世界最發達的國家最發達的電影製造工業所帶來的強大震撼和獨特魅力。《阿凡達》以後,中國電影銀幕數井噴式增長,電影市場體量大大增加。

二是《失戀三十三天》。這部電影告訴我們,本來質量就不錯的電影在合適的創新而又精準的營銷模式幫助下能夠創造出令所有人大吃一驚的奇蹟般的票房成績。這部電影的成功使得更多的人才和資本爭相進入電影行業。

三就是《小時代》系列。就像前文所說,《小時代》系列證明了如果你能夠找准受眾,充分滿足細分市場需求,那麼爛片也能獲得巨大的成功。

這是對電影市場強而有力的激勵。他告訴電影從業者和投資人們:並非特別優秀的電影才可以獲得高額的利潤,你甚至不要做到《失戀三十三天》那樣,你看《小時代》這樣的爛片都獲得了巨大的票房成功。來吧!電影市場人傻錢多,進來就能賺錢。

你敢說韓寒進入電影行業拍攝《後會無期》與郭敬明《小時代》的成功毫無關係?

不管在《小時代》以前還是以後,國產電影都將在不斷試錯的過程中艱難前行。只有更多的人才和資本進入電影行業,才會有更多的電影被生產出來。只有更多的電影出現在電影院供消費者選擇,消費者的電影欣賞水平才會不斷地提高。最終,電影欣賞水平不斷提高的消費者用手裡的錢往電影市場投票,市場從足夠多的電影中挑出優秀的電影,並且給爛片在票房上還以顏色。這是一個不斷發展,相輔相成的過程。

而《小時代》系列在細分市場、精準營銷上的成功,無異於給電影市場注射了一劑強心劑。他的成功刺激了更多的人才和資本進入電影行業來創作更多的作品。而生產更多的作品,正是生產出更好的作品的保證。在電影行業的市場化、商業化之路上,《小時代》絕對起到了當之無愧的標杆作用。

很多朋友對於《小時代》的指責主要有以下一點。

一、這是一部大爛片,演員浮誇,情節扯淡,連個故事都講不圓。
這是事實,這的確就是一部大爛片,無可反駁。
但這種指責中往往夾雜著別的不同的聲音。比如《小時代》是一部大爛片,誰看誰傻逼,甚至有答主表示看誰在朋友圈給《小時代》點贊就拉黑誰,不過我以上觀點應該是對大爛片的揶揄調侃。如果真的有人打心眼裡認為誰看《小時代》誰傻逼甚至拉黑別人,那我可以告訴你,沒有人是傻逼。而且我真的對這種人無話可說了,諸君自行判斷。

二、《小時代》價值觀拜金腐朽墮落,毒害青少年。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權力或大或小的廣電總局,持有這種觀點的人,真是比廣電總局還廣電總局啊!更可悲的是,不少電影從業者竟然持有這種觀點,真是悲哀,自己被廣電總局閹割了還想著去閹割別人。這種指責不成立,太高看《小時代》了。而且青少年沒那麼脆弱,更不需要活在你內心的廣電總局的陰影之下。

三、《小時代》雖然獲得了商業上的成功,但給電影發展、電影文化帶來了極壞的影響。
這種指責從一定程度上來說是成立的,《小時代》的成功會刺激更多的人才和資本進入電影行業,以期複製《小時代》取得成功。將來的一段時間內我們將會看到大量的爛片進入電影院。
而有一點大家必須看清楚,由於郭敬明此前的作家經歷和成績,《小時代》的成功是難以複製的。最有可能接近的是韓寒,但由於韓寒的粉絲絕大部分都是文藝青年,粉絲構成與郭敬明的粉絲構成有很大不同,我想《後會無期》如果不是足夠優秀,韓寒的文藝青年粉絲們是不會買賬的,眾所周知,文藝青年們最精明最摳逼了。
其他人呢?根本就不要想以複製《小時代》的方式獲得成功,市場會朝他們的面部揮打一記又一記重拳,然後他們就會求變。找准市場定位、改變營銷方式、提高作品質量,這都是讓自己的作品獲得市場認可的方式,總有人會在改變中生產出更好的電影。
《小時代》給電影行業帶來的負面影響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大,更談不上危害電影發展和電影文化。要說危害,廣電總局和審查制度才是對電影行業最大的危害。


四娘是商人,他根本不在乎小時代在豆瓣被打低分在知乎被吐槽,受眾根本就不是你們這些認真看電影的人。
這不,我身邊的女生們剛剛還說「哇哇哇 我昨天去看小時代 好帥好帥好帥啊……那個Neil出場的時候感覺整個影廳都亮了……唉呀我昨天沒看上啊啊啊啊啊……沒事,我今天陪你再去看一遍,好帥好好看還要再看!」
你們懂了嗎,郭敬明做的是牛郎店的生意,電影是周邊產品,把利益最大化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廣告狂人》大結局?
如何評價北京國際電影節?
扮演歷史人物或真實人物,演員需要做哪些功課?
《He"s Just Not That Into You》的電影確實說的是男生所想嗎?
哪些「美女」後來變成了「醜女」?

TAG:電影 | 郭敬明(人物) | 影視評論 | 如何看待/評價 X | 小時代3:刺金時代(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