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為什麼要簡化漢字?

祖國要統一,為什麼要做出一些不利於統一的事呢?


這個問題說明大多人是不怎麼關心歷史的。
即便這個歷史你曾經學過.....

約二十年前
遠的不說,咱就說九十年代中期以前,當時咱們說漢字難學難認難寫,不利信息交流,所以要簡化,還敢有人有意見嗎?
有意見的出來當時就能被人民群眾、專家學者、國外同行給削了,咋滴,你還想否認這鐵一般的事實?
所以今天有能力來反思簡體字的人們,還是要感謝王永民教授(五筆字型)鄭易里教授(鄭碼)等等等等八十年代那個萬碼奔騰的年代的編碼英雄們,正是是這些人的努力付出,中國人才徹底解決了中文電腦輸入的問題,並且方便到足以開始覺得簡體字很有問題的地步。
注意,這之前漢字簡化的反對聲音真是輕微到完全可以忽略,夠膽大著嗓門對漢字簡化說三道四那都是電腦中文輸入法普及以後才有的事。
但是你們注意到沒有,電腦中文輸入法是個什麼東西?是個讓你書寫過程變得異常簡單的工具,換句話說你的書寫過程被電腦被輸入法簡化了。
所以漢字雖然沒有從字形上再次簡化,但是從書寫上被徹底簡化了,這也是簡化!
所以,簡化是必然,區別不過是你簡化的切入點是什麼!

我們把眼光往前看...

約六十年前
新中國初立,新政權開始搞文字改革,為什麼?
因為中國窮!
因為中國文盲多!
因為中國弱!
因為中國想變強!
因為中國想變文明!
因為中國人想站起來!
我們看下五十年文字改革委員會常委會成員
吳玉章、胡愈之、韋愨、丁西林、葉恭綽
前三個是tg的知識分子,後兩個不是,委員會的成員也差不多這個比例,但是無論是不是tg,成員都是真正的專家。
吳玉章是主任,最開始就是和瞿秋白在解放前一起搞拉丁化新文字的,所以吳玉章有把中國文字改革為拉丁化文字的志向是毫不奇怪的。
但是,這真是問題嗎?我得說,五四以來至六十年代,中國本土產出所有著名的大師,比如胡適魯迅趙元任比如蔡元培陳獨秀林語堂劉半農錢玄同周作人,無論政治上的左中右就沒有覺得中國文字不需要改革的,而且都覺得恐怕拉丁化才是漢字的最終出路。
正確嗎?
在他們那個年代當然是正確的!
現在你們有了電腦這樣逆天的作弊器,你們自然覺得不正確,但覺得不正確的各位同學煩請去手寫憂鬱的臺灣烏龜一百遍啊一百遍好嗎!各位,就算你們覺得自己不是那麼有文化,但是,你能看明白我說啥,無論你同不同意,放在六十年前你就是如假包換的知識份子!(呃,不好意思,輸入法沒切換過來,輸入繁體字實在是件太輕鬆的事情。)
所以你知道了,六十年前新中國政府在文化上面臨什麼情況?
巨量的文盲
巨難學的文字
超級薄弱的教育資源
要讓更多的人能使用上文字,避免成為文盲,接續解放前文字改革運動的慣性,順理成章的對中國文字進行改革簡化難道是不合理的事情?
然後他們就順理成章的這麼做了......當然,最後當吳玉章他們出台了漢語拼音方案,覺得夠成熟還想往下繼續發展成拉丁化文字而不僅僅是文字注音方案的時候,中央政府周恩來出面通知吳玉章同學,停!
是的,中央政府最後決定文字改革工作止步於成熟的漢語拼音方案推出,之後那幾十年呂叔湘也好、周有光也好,這些後來我們熟悉的語言文字學家其實一直到90年代中期都對漢字拉丁化念念不忘,具體,各位可以翻看他們不同年代的文章。
所以,漢字沒有拉丁化是老毛老周他們發力阻止的呃,各位不要搞錯了。
讓我么繼續往前看....

約八十年前
1935年,中華民國教育部推出了第一批簡化字方案,這個方案僅僅是一次試水,第二年即被終止。老蔣支持、當時的教育部部長王世傑也支持,為什麼?
因為文盲多,因為中國弱,因為想用簡化字來提高基層識字率。
這個方案和新中國方案比,不成熟、不系統而且是純專家意見並沒有民間意見,但這次的意義非同小可,這是對前三十年漢字簡化運動的一次小結。
這個方案怎麼來的呢?我做個文抄公大家看下
《現行漢字規範問題》 高更生著 2002 P165-166

1935年1月,國語統一籌備委員會向國民政府教育部提出搜求固有而較適用的簡體字,編為簡體字譜的建議。得到教育部的同意後,立即組成一個工作組,在錢玄同的領導下具體編寫《簡體字譜》。
1935年6月中旬,錢玄同主持編寫的《簡體字語》草稿完成,收錄簡體字2400餘個,提交教育部審核,這是第一次草案。教育部遂約集黎錦熙、汪恰、趙元任、潘尊行、張炯、鍾靈秀、吳研因、顧良傑等在部開會,對《簡體字譜》逐字進行了審查,從中選出了2340餘字,並認為其中1200餘字員適當且便於鑄銅模,這是第二次草案。後經教育部部長、次長及部中其他有關係各司處詳細複核,將可采者逐字圈出,移交社會教育司詳加研究,經司詳細審查,並函征國語統一籌備委員會錢玄同、黎錦熙、汪怡等意見後,又召集部內有關各司科長及國立編譯館人員。重行整理,呈請簽定,形成了共收324個簡體字的《第一批簡體字表》。

過程的嚴謹程度雖說遠不如新中國的方案制定過程,但是也算是大師出品,精心打造了。特別注意黑體字,這就是為什麼!
雖然因為戴季陶等人反對而失敗,但是大師們的工作並沒有白費,下次,就用到了。

讓我們繼續......

約九十年前
上面提到的國語統一籌備會,在1926年推出國語羅馬字,制定者為錢玄同、黎錦熙、趙元任、林語堂、汪怡、周辯明。
這是一套拉丁化文字!
而稍後瞿秋白、吳玉章等左派也搞了一套拉丁化新文字。
人無分南北,政治不辨左右,都給出了拉丁化文字方案。
當然都沒有成功。
他們為什麼?
為了降低漢字難度!
為了讓更多的人、沒錢的普通民眾能方便的學習文字文化!
為了讓中國強起來!
如是而已。

繼續....

約一百年前
1912年教育部推出注音符號,台灣一直沿用這套辦法作為漢字注音辦法,最初的創製者是錢玄同和魯迅的老師章太炎。
為什麼?為了方便入門學習漢字的人記音,所以章太炎叫它記音符號。
1909年陸費逵發表《普通教育當採用俗體字》
如果說漢字簡化要找個起點,這個就是。

繼續往前....

約一百一十年前
1905年勞乃宣開始推行官話字母,這是勞乃宣自創的拼音字母(非拉丁字母),同一時期還有不少自創拼音字母的文字方案,這裡不一一說了,就說勞乃宣,老人家是浙江大學最早的校長之一,同治十年的進士,晚清的官僚,他為什麼要搞這種東西?
因為國家危在旦夕,「有識之士咸思所以救之....」而老頭子的所以救之的次序就是

今日欲救中國,非教育普及不可;欲教育普及,非有易識之字不可;欲為易識之字,非用拼音之法不可。

這段話解釋了一切,背後只有一顆救國愛國的心。
老頭子是個老派的官僚,是個音韻學家,是教育大家,是國學大師,同時也是以為實踐家,實踐自己的救國之路。

繼續....

約一百二十年前
約1892年,盧憨章《一目了然初階》,盧憨章就算是拼音新字的元祖吧。
至於為什麼我就不說了,不過我突然想到將近盧憨章後八九十年,王永民為代表的計算機萬碼奔騰時代的開始。這兩者很有可比性呃。
一時之間都是各種方案出現,盧憨章為起點的拼音新字方案大概有二三十種,而王永民為代表的漢字編碼輸入法方案更是被稱作萬碼奔騰。
不同者,盧憨章那時大家覺得中國要亡,再不做點什麼,就要眼睜睜的看著中國亡國了。
而王永民那個年代,大家覺得,計算機輸入漢字很困難這個情況恐怕會讓漢字完結,在不做點什麼,漢字救完蛋了。
都是救亡運動,都是各種方案大浪淘沙,都是嘔心瀝血,不同者盧憨章和他的同志們失敗了,王永民為首的漢字救亡者們成功了。
但他們都是時代的英雄。

繼續向前....

約一百七十五年前左右
鴉片戰爭,中國戰敗,這就是一切為什麼的起點。

話說回來,如果這些先賢能看到今日有那麼多反對簡化漢字擁護漢字本來面目的後代們,大概也該含笑九泉了吧。

向一千八百四十年以來為了拯救中國,前仆後繼、嘔心瀝血、排除萬難、堅持實踐的文化英雄們致敬!


如果對方不想跟你統一,豆腐腦甜與咸都會是分裂的理由。


自從有了Word輸入法,有些人就開始以為,繁體字其實也沒多繁。


每當看到"我一台灣朋友說,愛無心……"這個問題。我一定會回答,你這位朋友應該不認識常凱申


「用簡化字=影響統一」這個神邏輯才是應該吐槽的重點吧,樓上的都不切題啊。

大陸如果使用繁體字,現在的台灣就能統一?
大陸即使用了簡體字,有了實力也不能統一?香港什麼的似乎也沒說過「大陸用簡體所以不回歸」之類的神論吧?

認真的討論簡體字的優缺點明顯完全不切題啊。


此四字為黃埔校訓,孫中山先生所定,蔣公所書,有任何異議請聯繫作者統一祖國。


把結論丟前面吧
目的是為了增加識字率,在拼音化之前作為一種過渡,先實行簡化字,最終在合適時機走向世界拼音化的共同方向。簡化字承襲的思想即是中國打開國門以來的各種自我革新,漢字廢止也正是受到西方衝擊後,在中國乃至東亞的一種潮流,由於拼音文字較漢字入門更簡單,對於掃盲應有裨益,當時大多數文化人士都認為各國圖強自然要先擺脫漢字這一枷鎖。只不過隨著二戰以後生產力的發展,在中國大陸這一過程在文革結束後才最終被終止,其標誌則是二簡字的廢除。
——————
說實話我也不是什麼愛把「愛無心親不見」這種low比段子掛嘴上的中二繁派 只是一個普通的文字愛好者 但是每次看到這種話題啊 總有人愛找一堆理由說什麼簡體古已有之、什麼只有一個字是49年後造的(而且這個字具體是哪個,每次看到的還不同,有說是簾的,有說是衛的,但我只想說這兩個字都是49年前就有了的233)
所以簡單的說啊 想給簡體找合理性的還是要提高姿勢水平 一簡不過是把一些民間俗字集合到一起 在那個亟需掃盲提高識字率、目標是「最終走向世界文字拉丁化方向(毛澤東語)」的年代 誰會去一個一個從各種古典文獻里找些古已有之的字,來給簡化字這個過渡產品加點情懷? 現行簡化字和二簡只不過是同系列產品 不過是二簡生不逢時罷了
所以擁護簡化字的同學們 你們論述的方向都是錯的 不應該是找「簡體如何如何古已有之」這樣的論據(要說古已有之,傳統通行的用字更是古已有之,而且絕大多數都比現在作為簡化字的俗字用得廣得多,扯這個不是自打臉么),而是要抓住簡化字在掃盲過程中起到的巨大作用(儘管有爭議)以及現代社會復繁所要花費的巨大成本來反擊 識得唔識得啊?
——————
聽說沒有圖片就沒有說服力

其實這裡的論調和現在一些人的挺像的(笑

——————
其實很多對文字一知半解或者全然不懂的人都會跑來摻和這問題 而且一般都會用一些堪比「親不見愛無心」之流同樣low比的「烏龜」段子來調侃,本質上和前者沒有任何差別。說白了也就是因為彎彎和燦燦用繁體拉了不少仇恨 所以繁體也就被加上了仇恨光環 擁護簡體就顯得天然政治正確罷了(跑
如果說還有什麼原因大概就是人那種天生就反感變化的心理 如果我們是從一開始就用的繁體而港台用簡體 要是有人說一句「我們也該用簡體」其下場和現在的復繁主張者們相比,我看是差不到哪去 當然了 可能動機上就少了「傳統文化」這個幌子 更方便被批判了


這個決定是國民黨跟共產黨分別做出來的,只是共產黨先走了一步,國民黨就放棄了,不然豈不是要統一?所以所有人都想簡化漢字,不簡化的那一邊,才是基於政治的理由而做出來的決定。

反正就我自己來說,我才不願意寫繁體字呢,那麼麻煩。繁體字在小字型大小的時候顯示成了屎,看屏幕的時候浪費了我不近視的眼睛。


給你看個段子你就懂了【台灣科學家做了個有趣的實驗,他們讓台灣和大陸的小朋友抄寫「一隻憂鬱的台灣烏龜」100遍,經過觀察,他們發現台灣的小朋友抄了幾十遍之後就不耐煩了,而大陸的小朋友每次都能堅持抄完,科學家由此斷定,在幾十年的簡體字熏陶下,大陸小朋友逐漸失去了對獨裁的反抗。。。請問這個結論是怎麼得出的?】
附:壹隻憂鬱臺灣烏龜尋釁幾羣骯髒變態囓齒鱷龞,幾羣骯髒變態囓齒鱷龞圍毆壹隻憂鬱臺灣烏龜
(一隻憂鬱的台灣烏龜尋釁幾群骯髒變態嚙齒鱷鱉,幾群骯髒變態嚙齒鱷鱉圍毆一隻憂鬱台灣烏龜)
-------------------------2016-01-06 晚更新-------------------------
怎麼有些人沒有幽默感呢,首先這只是個段子,裡面雖然黑了大陸,但是其實這個段子本身和黑大陸沒有任何關係啊!沒有牽連政治啊!


感謝大陸的中文字幕組,台灣人民對簡體字的認識程度有了前所未有的提高。簡體字一統江湖。


第一名已經回答得很好了,補充三點,
1,新中國成立後,簡體字推行了三版,第三版作廢,現行的是第二版 。
3,毛贏大陸蔣退台灣後,兩岸政權都沒放棄對簡體字的推廣,兩岸都以國家名義推行簡體字;結果大陸率先成功推廣,兩岸關係緊張,台局反對分子以通共名義堅決反對簡體字,台政府因政治因素,無奈放棄。
3,現行簡體字並非民國學者或大陸學者創造或簡化,絕大數簡體字亘古有之。古代一個字多有數種寫法,見孔乙己的四種茴字寫法。簡體字取最簡單的寫法,繁體字取複雜的寫法。大陸人為創造的簡體字,僅一「衛」字而已。
故,現若有港台同胞或蔣粉罵簡體字為殘體者,不經考究而轉發「愛無心」等言論,無異自打臉三巴,很響。


台灣有朋友說:「漢字簡化後,親不見,愛無心,產不生,厰空空,麵無麥,運無車,導無道,兒無首,飛單翼,有雲無雨,開関無門,鄉里無郎,聖不能聽也不能說,買成鉤刀下有人頭,輪成人下有匕首,進不是越來越佳而往井裡走,可魔仍是魔,鬼還是鬼,偷還是偷,騙還是騙,貪還是貪,毒還是毒,黑還是黑,賭還是賭。」


然而我們也可以反駁說:「漢字簡化後,黨內無黑,團中有才,國含寶玉,愛因友存,美還是美,善還是善,雖丑無鬼,只不過台無吉,灣無言,權不佳,車不行田,堅不稱臣。無鹿亦能麗,無巫亦能靈,無水亦能滅,無火亦能勞,無曲亦能禮,無手亦能擊。辦事左右不辛苦,墾荒何必靠豺狼。」
(網上看到的,只覺得很暖,侵刪。)

漢字簡化不僅優美且便於書寫,大大提高了書寫效率,易於辨識,方便學習。


在機械印刷時代、在教育普及速度差20年就能決定國家命運的時代,簡體化是必然的選擇。小學教育普及慢10年,工業化和新型衛生習慣推廣可能就要慢20年,農村每年因此增加的死亡率可能就會導致幾千萬乃至上億的非正常死亡。

具體到技術方面,除了簡體字易學易寫之外,我也曾和別人討論過簡體字和繁體字在印刷工業上的優劣,被網友指正過技術紕漏。下面是討論記錄:

感謝faerieisland網友指正我的錯誤。

至於台灣沒搞簡體字的問題,其實國民黨政府在大陸也努力推行簡體字,因為政府執行力差沒成功罷了。到了台灣以後,一方面30年代台灣的發電量已經等於整個大陸(人口差100倍);另一方面1943年台灣的小學入學率已經達到71%,日本人已經替國民黨解決了教育普及問題,再加上國民黨政府帶去了幾十萬高教育水平的人口,簡化字已經不是生死存亡的必需品了。

所以國民黨可以放棄在大陸時的簡體字國策,用來對抗統一。但是,考慮到日佔時期的工業基礎和驚人的美援、大陸黃金,即便在大陸/台灣差距最明顯(因為匯率)的80年代,大陸和台灣的工業化差距也比1949年明顯縮小了。可見簡體字拖累經濟是胡說八道。

附上我被faerieisland網友指正前的原文:

中國文明只有63歲——《大目標》後記

和本書的作者一樣,許多人說起中國的未來也非常樂觀。滿口的「中華文明復興」或是「中國是天命所歸的霸主」。但是,我不認為我和他們的觀點有任何相似之處,因為我們談論的不是同一個中國。

他們喜歡說「自古以來」,說的是過去傳承千年的農業時代,我則只認同年輕的中國工業文明——新中國是一個嶄新的文明,歷史只有62年,基石是共產黨帶著我們建設的工業社會,未來是給整個世界當榜樣。這樣一個生機勃勃的文明不需要復興,只需要創造,不會因為年輕而羞愧,只會為自己的活力而自豪。


我說新中國文明只有63年的歷史,本身聽起來像是數典忘祖。但這並不是一句玩笑話。文明是需要人當載體的。幾千年來中國文明的載體都是儒家士大夫,平民被割裂在文明和歷史之外,直到新中國搞工業化,才把平民拉進歷史的主流,這是幾千年來從未發生過的事情。作為平民的後代,我當然要認同這個63年歷史的新文明。


幾年前,曾經有個人在網上發帖,說新中國是一個墮落的時代,傳統文化損失殆盡。然後舉例,說當年民國晚清,人人都有字有號。現代的中國人都被毛潤之帶壞了,只剩下一個粗鄙的名字和身份證號碼。直呼其名在古代非常不禮貌,所以現代中國是個不懂禮貌的社會。


我立刻回帖,說這個價值判斷對錯暫且不論,僅從事實上說,在新中國之前,大部分中國人也是不取字和別號的。只有貴族和文人才有這種講究,最多再加幾個附庸風雅的暴發戶。字和別號的存在並不證明那個社會普遍有文化,恰恰說明了農業社會的階級鴻溝。少數人佔有財富和文化,然後歧視每天辛苦勞作的老百姓,說他們不懂禮貌,倒不知道他們是如何禮貌地稱呼沒有字型大小的老百姓的?這種說法放在農業社會也就罷了,到了工業時代還有人玩這套,只能說明農業時代的等級思想還沒有清洗乾淨,需要進一步推行思想革命。


常見的批判還有諸如繁體字簡體字之爭。這幾年經常看到指責簡體字的文章,動輒上綱上線,指責建國後幾次簡化漢字是毀滅文化,割斷和過去歷史的聯繫,幾乎把共產黨罵成了不喜歡開科舉的元朝。坦率的說,我是個書法外行,過去的繁體字到底有啥文化內涵,是否更美觀,我不敢妄言。不過,繁體字通行了上千年,1949年的中國,識字率還不到15%,人口的85%是文盲,是讀書人口中的「睜眼瞎」。剩下的幾千萬識字人口,大部分也不過是為了記賬、謄抄才略通文字的夥計、富農。所謂文學的優美,書法,只對幾百萬舊文人才比較有意義,對於90%以上的中國人而言,繁體字的「文化底蘊」一文不值。

新中國是個平民的時代,沒有義務為幾百萬文人的懷舊感負責,倒是工業化社會迫切需要迅速地為全體人民掃盲,既為工業社會提供合格的勞動力,也給大多數人帶來看報紙、讀小說,參與文化活動的資格。所以,消滅字形繁瑣,影響識字速度的繁體字,代之以簡體字勢在必行。


從印刷的技術問題來說,簡體字也大大有利於提高印刷效率,降低成本。因為在鉛字時代,印刷中最繁瑣的工序就是拆版。當時在印刷完一批書籍後,為了給後繼的書頁提供鉛字,每個版面里鉛字都要按照字型大小、字形分別拆出來,逐個用汽油細細擦洗,洗去油墨,再分門別類地放回字架。繁體字筆畫多、轉折多,做出來的鉛字顯然會影響拆版效率,減少書籍的印數。從普及書籍的角度說,推行簡體字會大大節約成本,讓更多的孩子有書讀,讓更多的人能看到報紙,了解外面的世界。


其實,新中國公布的第一版簡化字,很大程度上是基於1935年版,錢玄同主編的簡體字表。只是民國本質上還是個農業社會,政府各部充斥著舊文人,從根本就缺乏全民脫盲的積極性。所以民國只有簡化字表,沒有簡化字運動。只有堅決站在平民一邊,堅決推行工業化社會的新中國才有魄力推行包括簡化字在內的一系列文化運動,讓中國天翻地覆。1976年,毛澤東去世的時候,不算沒上學的孩子,成人識字率已經達到80%,其中包括我戴著花鏡讀報紙的奶奶,包括受過我中學教育的父母、叔叔和姑姑。作為世代務農的平民子弟,我必須站在平民化、工業化的新中國一邊。為這個消滅舊時代,創建新文化的新文明而歡呼。


在63歲的新中國之前,舊時代不是沒有文化,而是文化只歸屬於少數人。舊時代也不是沒有仁義道德,不過地主文人們只知道用這種仁義道德去壓迫百姓。比如說,綿延上千年的孔府,就是山東最大、最殘酷的地主,養著上千僕人與家丁,地租比別家高上兩成。遇到災害,孔家不說減免租稅,寧可逼死人命也要追繳地租。稍有機會,孔府就會霸佔田土,抓奴隸,被霸佔土地的農民要麼被自殺,要麼就當了孔家的佃農。


這個聚斂無度,視百姓人民如草芥的孔家,歷朝歷代都負責為新統治者證明統治合法性,提供儒家仁義道德的解釋。孔家門上的對聯是「與國咸休,安富尊榮公府地 同天並老,文章道德聖人家」。這樣的仁義道德,除了在士大夫和貴族統治集團內部製造和諧之外,又如何讓我這個平民子弟嚮往,如何讓大多數中國人認同?所以,對於我,對於大多數現代中國人而言,眼前的文明社會只有63年歷史,新中國才是屬於我們平民的時代。


新中國文明有著明確的工業化意識。在建國之前,新政權就致力於破壞舊制度,為工業社會做準備。建國後,第一部法律就是婚姻法,用來破壞農業時代的族權,為新時代的自由婚姻、核心家庭做準備。男女同校、普及的中小學教育,給了普通人自由戀愛、享受工業社會的機會。一五計劃、二五計劃,中國的城市變成了生產中心,在構築完整的工業基礎的同時,農村帶去了前所未有的安定生活。幾千年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道德觀被批判,電影帶著革命戰爭和農民起義的影像走進每一個社區,推翻了二十四史和四書五經構築的儒家世界觀。


對於一個從來沒有工業意識的民族來說,清洗農業時代殘餘的工作實在是太難了。從事後看來,當時每一場運動都有過激之處:在確立目標的時候像小孩子一樣天真,具體執行的人員往往比小孩子還幼稚。這是新中國的童年時代,是我們父輩出生、長大、確立世界觀的歷史階段,充滿了火紅的建設激情與激進的政治運動。


生於這個新中國的第一代人,對未來的看法和我們生於農業社會的祖輩天差地別。到了我們的父輩成年時,工人已經成了人人嚮往的職業,工業是所有人都認同的幸福來源。更多的人口受過了工業化的教育,不再滿足於改良版的農業生活,不願意留在閉塞的鄉村,哪怕這個鄉村已經通了電、用上了化肥、開設了衛生所。因為報紙、廣播、圖書館,給所有識字的人打開了一扇扇通向世界的窗戶,每個人都知道世界上不止有貧瘠的鄉村和吃飯憑糧票的城市,還有發達的工業國和燈火輝煌的高樓大廈。所以,儘管工業化社會擴展的越來越快,中國的工業人口已經從幾百萬人增加到了2億,我們的父輩還是躁動不安。沒進城的想進城,進了城的羨慕外國,出了國的希望永遠留在歐美的土地上。


這種躁動是工業化教育的結果。30年的時間,10億中國人的夢想從三十畝地一頭牛變成了發達工業社會,甚至超越了中國迅速擴張的工業經濟。從長期來看,這是好事,因為這意味著中國將堅決地走工業化道路。但我們的父輩實在是太著急了,就像一個兒童那樣急於獲得精美的糖果,躁動因此彙集成震蕩,反思變成了懷疑。兒童版的純真和執著都走進了歷史,新中國開始了自己的青春期。

青春期喜歡直接的物質刺激。所以我們的父輩一度放棄了勤儉建國、艱苦奮鬥的口號,轉而追捧各種「立刻見效」的思想,追隨各種急功近利的運動。

「市場經濟,一包就靈」,於是不管工業農業,全國一起搞承包,從軍隊到黨校一起下海經商。「人體科學」可以快速挖掘人體潛力,全民爆發氣功熱、人人都想有特異功能。教育醫療從投資變成了包袱,於是教改、醫改通通改成了收錢。國外的一切都被無限美化,所以外資得到了超國民待遇,免稅三年,拍屁股走人。國有企業被低稅收的外資擠垮,只能 「減員增效」,寶貴的工業人口被迫成千上萬地下崗擺攤。投機最來錢,所以社會資金湧向投機市場,炒股票、炒古董、炒大蒜、炒鹽、炒房子,最後地方政府也把財政押到了高房價上,不得脫身。甚至傳銷老鼠會、水變油、永動機這些明顯荒謬的戲法,也能一次又一次地騙走巨額資金。這些「折騰」,是新中國工業社會的青春期叛逆。


青春期叛逆,批判的是自己的童年。新中國的童年只是一個工業社會的雛形,橫向比沒有先進工業國那麼發達,縱向比沒有農業社會那麼穩定,建設過程中還拆了不少人為之迷醉的舊社會文化,挨點批判不奇怪。我們的父輩生於新中國的童年,在新舊社會交替之際,看不到工業社會的全貌,缺乏對工業化的理性認識,當初更多的是憑著感性的激情接受了紅色工業文化。等到激情褪去,短時間內產生迷茫也是情理之中。所以說,二三十年來的折騰也不是壞事,每一次碰壁都是一次增長見識的社會實踐。


碰壁多了,感性的工業化激情也就變成了理性的工業化思想,自然知道正確的道路在哪。新中國童年的建設有激情,基礎打的牢,也經得起青春期的折騰、付得起學費。再加上國際環境配合,中國的工業化社會已經漸漸找到了自己的感覺。從70年代喊口號反對美帝國主義,到80年代國內精英紛紛逃離中國投奔自由世界,再到08奧運海外華人爭相護旗,這幾十年中國的自我定位進行了兩次180度轉向。但中國的社會心態並不是簡單地轉了一個圈,而是在更高的層次上建立了自信。當年狂熱的激情和盲目的樂觀被自我否定,再變成世界第一工業國實實在在的自豪感,用馬克思的話說,這是歷史的「螺旋式上升」。青春期結束,新中國即將成人。


社會的發展階段對人的思考方式有影響,我們生於新中國童年的父輩已經用他們主導的新中國青春期證明了這一點。80後一代是第一代生於工業社會的中國人,工業社會的生活方式已經融到了我們的骨髓里。不用宗教式的激情來拉動,我們就能接受工業化思維方式,冷靜地觀察工業化社會。

西方的富裕、美國的霸權、世界的廣闊、工業化的威力、以及工業化必需的代價,這些客觀事實對於上一代人來說,都是充滿形容詞的感性認識。往往會造成誇張的心理定勢,進而產生錯誤的決策,碰壁才知回頭。到了我們這一代人,豐富的資料觸手可及,出國觀摩一下其他工業化社會也不再是什麼難事,對世界有清醒、量化的認識。所以80後不會再用「情懷黨」的試錯法來尋找道路,而是用「工業黨」的方式,把工業社會的發展看做一個工程問題來處理。從宏觀的角度說,這就是80後的優勢所在——生長在新中國的青春期,和新中國一起成長,成熟的速度要比父輩快得多。


激情也罷、叛逆也好,過去的60多年已經都化為歷史。在我們的眼裡,父輩們曾經高大強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所以我們安心地看著他們給中國掌舵搖漿。現在,他們老了,他們已經到了回家養老抱孫子的年紀,交給我們一個世界上最大的工業國。開始進入而立之年的80後,如何推動這個國家繼續過去60年的快速發展?如何總結新中國的青春期,把工業社會推進一個更成熟的發展階段?本書嘗試給這些問題做出一個方案。希望同樣生於工業時代的80後讀者們也來規劃這個觸手可及的未來。

相關回答:

如何看待成昆鐵路鐵道兵高死亡率的現象? - 馬前卒的回答

中國當代有哪些足以彪炳史冊、讓後人嘆為觀止的偉大發明或工程? - 馬前卒的回答

知青的生活中有什麼少為人知或被刻意隱瞞的悲慘經歷?-馬前卒的回答

有哪些東西是 1949 年後才有的,卻常被我們當做傳統文化? - 馬前卒的回答

史書上「南方瘴氣」是什麼?現在還有嗎? - 馬前卒的回答


漢字簡化工作最早就是民國政府推動的。
當初叫人家小甜甜,現在改口叫牛夫人了。


題主小時候一定沒有被老師罰抄過課文吧?


前年去台灣當了半年交換生,考試的時候一般我都能提前半個小時到一個小時交卷。
所以我認為不是大陸簡化繁體字不利於祖國統一,而是台灣不簡化繁體字不利於祖國統一。
因為簡體字真的在學習、交流上相比於繁體字有很大的優勢。
至於說繁體字中包含的傳統文化丟失了,我覺得是多方面的原因以及時代的眼淚,非讓簡體字來背鍋不合適。
評論里有不服的,上個圖


根據一位在美帝斯坦福讀博的台大畢業的研究生(在台灣服過兵役)說:為了跟大陸不一樣,大陸用了簡體字,台灣只能用繁體字了,就連槍的膛線都跟大陸反著來,一個往左旋,一個往右。
就為了「漢賊不兩立」

台灣這老頭子還真是固執。


這個分兩個層面
首先從時代背景來說,
第一版簡化方案,基本是對 「白話小說字+革命手冊字」 的總繼承
在建國後,把這版字全面用於掃盲,是同一套邏輯

這就好像 越南和朝鮮的革命,就是用拼音文做宣傳,所以建國後就用拼音文掃盲
至於共產黨為什麼沒用拼音文搞革命,那就是中國跟朝越完全不同的地方
因為中國在20世紀的時候,除了閩南台灣等地多多少少有拼音文的流通度外(閩南語拼音)
大部分地區,不論是官話區還是吳語區,拼音文可以說幾乎沒有流通基礎
寫拼音文,老百姓又看不懂,還不如直接上容易理解的簡化字

其次從現代文、白話文的角度來說
繁體字本身是商代漢字發展到20世紀,結構一路疊代繁化的一個總結果
漢字繁化本身並不是漢字的錯,
而是隨著時代變遷,辭彙代謝,商代的簡單漢字到了20世紀多數已經廢棄不用,或是罕用
常用字往往是後期加入、疊加繁化的複雜字
比如,豊、犮 不用了,體、髪 卻常用

到了20世紀普及大眾教育和白話文,卻要面對這個繁化的總結果,我覺得是不對的
對常用漢字進行簡化,我覺得才是對的
實際上白話文學的整個崛起,都伴隨著簡單俗字的不斷產生,比如 體vs體
我覺得這個就是識字率、白話文普及到一定程度時,民間自發抵抗漢語文繁化的行為


30分鐘寫800字的作文時候,就能說明問題的了


當年還有過一種「世界語」的,要不我們為了全球大團圓,改用這個?


推薦閱讀:

TAG:中國文化 | 文化 | 簡繁比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