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有什麼西方借鑒中國的例子,其成敗如何?
古代史也好,當代史也好。大到律法政策,小到日常生活。有沒有西方社會借鑒我們國家的例子,若可論其成敗,則如何?
鏡像問題:有什麼中國借鑒西方的例子嗎?成敗如何? - 社會
先謝輪子哥。然後,本答案不涉及任何國內違反知乎內容規範的信息,諸君下筆請不要離題萬里。
———————不務正業的分割線————————
有啊,西方實踐了一把毛澤東思想。
當然實踐的方式太暴力…………隨便就打砸汽車、丟燃燒瓶什麼的確實不和諧。
1968年五月十日,巴黎。
薩特與拉康發表全國聲明:「向用一切手段擺脫異化秩序的大學生致敬」。號召學生用暴力砸爛國家機關。當晚,即是著名的「街壘之夜」。
薩特作為法國文壇盟主和全體學生的精神領袖說:
「只有暴力才能在歷史中永存」。因為年輕人不再像父輩那樣生活,而那樣的生活「疲乏、空虛、充滿壓迫」。
對學生而言,惟有的出路是使用暴力推翻一切專制。他號召學生們,「和大學發生的唯一的聯繫,就是砸碎大學!」
下面是運動的一部分圖片
不久,風暴由巴黎席捲法國全境,上千萬的工人、小商販、知識分子手舉紅寶書加入了戰鬥。
這場運動直接導致了戴高樂內閣的下台,並在事實上促進了工人待遇的提升。千百萬法國年輕人在運動中成立了模仿紅衛兵的各種組織,上街高喊毛澤東語錄…………
而且不只是法國,當時全世界的年輕人都嗨了起來。
五月風暴從法國迅速蔓延至西德和義大利,西歐各國紛紛響應。
而後還與美國的新左派運動遙相呼應。
在日本,則是影響了著名的「東京全共斗」運動。
毛澤東的思想激起了全球年輕人的反叛精神和改變世界的願望,影響了一個時代的西方人。
捕獲了眾多腦殘粉:
like this
泰森
like this
薩特與波伏娃
這種由「落後」的東方向「先進」的西方大規模輸出價值觀的事件,講道理也是只此一家別無分店。
題主,不知道這算不算中國影響並改變西方的例子呢?
以上。
征服世界象徵美好愛情的玫瑰,
開滿歐美花園的芍藥和牡丹,
在世界各個角落璀璨的杜鵑...
是啊,那些裝點著我們城市和生活,被我們忽視的花草樹木,也曾飄洋過海,為歐洲人所痴迷。而他們無一例外地都有源自於中國本土植物基因的參與。
沒錯,中國的名花奇木,這些珍稀的植物資源,早在歷史上就被西方世界大量引種、借鑒、開發利用,進而進行雜交培育工作,為西方尤其是觀賞園藝產業帶來了巨大利潤。
中國被西方人稱之為「世界園林之母 」。
從16世紀起,西方國家就不斷派人來中國進行植物的引種採集,
這些以收集「奇花異木」為使命的人被稱為「植物獵人」。
其中,最有名的植物獵人就是被西方人稱為 「中國威爾遜」的 亨利·威爾遜( Ernest Henry Wilson )
亨利·威爾遜,於1899~1918年曾5次來到中國的西南山區進行植物採集,引走大約1000種植物;
要知道,原產於英國的本土植物,也僅有1700種,中國則有3萬餘種(世界第三),威爾遜的引種無疑豐富了英國園林的種質資源,從而進行雜交培育;
以至於英國人都不得不承認,如果英國沒有中國的植物,是不可想像的。
英國著名的皇家植物園--「丘園」的前任園長John Sinmons說到:看看如今的庭院,幾乎每一座都有來自中國的植物。
1899~1902年,威爾遜在中國的西南山區,尋找一種十分稀有,且只產於中國的古老的孑遺物種:珙桐。 也就是西方城市大量栽培的「 鴿子樹 (dove tree)」。
1899年初,威爾遜從英國利物浦出發到美國,從4月底在舊金山登船到中國,幾經輾轉,到雲南的思茅找到了韓爾禮,韓爾禮將自己在小客棧發現的珙桐的位置標註在地圖上,無奈當時義和團運動爆發,交通阻塞,時局動蕩。 威爾遜只好暫居上海靜候時機。
1900年的2月24號,威爾遜便從上海乘船到達宜昌,組織了探險隊,又順水路到達巴東。按照地圖的標註,沿線尋找到達了標註地點,可是出現在威爾遜眼前的,卻是客棧門口那被斧頭劈下的珙桐樹樁。
威爾遜遭受了打擊,徹夜未眠,雖然工作並不順利,但是他並未放棄繼續尋找珙桐的機會。
在當地嚮導的幫助下,威爾遜繼續在宜昌周圍的川鄂交界的高山裡,沿著陡峭的路途,翻越文草密林;直到一次,他走著走著,被一顆橫著的樹榦絆倒,當他起身仰頭時,便看見那綠蔭中婆娑光影,忽閃忽爍,一顆開滿花的珙桐在風中搖曳。
威爾遜的日記里還記載著看到珙桐時那驚艷的一幕:
就是那輕微的風也能把她吹動,彷彿樹影里的蝴蝶或展翅的小鴿子。
然後威爾遜採集了珙桐的枝條,在秋天收集的種子的幼樹苗。同時還發現了珙桐的變種---光葉珙桐。
珙桐樹帶回英國後,1906年第一次在異國他鄉開花,便轟動一時,自此之後,在西方各國爭相從英國引種,後來幾乎成了歐洲北溫帶國家必備的綠化樹,影響十分深遠。
周恩來在1957年到瑞士日內瓦出席會議,第一次看到奇特的珙桐,覺得十分喜愛,好奇問是什麼樹,隨行人不知道。問了瑞士人,才知道原來這是珙桐,她的故鄉在中國。
而這一幕,引種珙桐才不過幾十年間,便被歐洲大量應用。
後來周恩來覺得珙桐在中國的深山真是「養在閨中無人識」,回國後便交代園林部門進行重視和開發。如今華東華北的城市能欣賞到這一美麗的植物,更能看到更多用本土的植物資源開發出來的奇花異卉。
- 然而歐洲對於中國植物資源的嚮往,不止珙桐。另一個著名的植物獵人「福斯特」便直接稱中國就是世界的「中央花園」。
中國的植物飄洋過海,還有被西方稱之為「花中皇后」的月季。
對的,也就是情人節時我們在花店裡買的玫瑰,他們的血液里靜靜地流淌著中國的血統。
(月季、薔薇、玫瑰在西方都統稱為Rose)
現代月季----主要由來自中國的三個原種:月季(Rosa chinensis)、多花薔薇(R.multiflora)、
芳香月季(R. odprata)與歐洲的薔薇反覆雜交培育而成。
而促成這一歷史性工程的,是拿破崙的妻子---法國皇后約瑟芬。
約瑟芬皇后酷愛月季,在1804年建立了「馬爾梅森月季園」。1809年,一位植物獵人在廣州購得了緋紅茶香月季後,被送往馬爾梅森月季園,由此展開了現代月季的育種的新篇章。
原因是中國的月季具有多季開花性狀,而歐洲的薔薇,也只是開一季花。
經過歐洲的「巨花薔薇x中國月季 」的反覆雜交,最終產生了多季開花的香水月季。
這一變革就在中國月季傳入歐洲後,為歐洲培育現代月季奠定了基礎。
到了今天,我們才能在除情人節的節點外,還能買得到新鮮的玫瑰花便歸功於此。
- 而更早的中國國花----牡丹花/芍藥,歷來被全世界各國所喜愛,日本是除了中國最珍愛牡丹的國家。
- 牡丹早在公元724年~749年,據傳為空海和尚帶入日本。
- 1330-1850年間,法國、荷蘭東亞公司、英國丘園逐漸引進。特別提及的是法國人,在1880年,首次引入了中國獨有的黃色牡丹,經過上百年培育,1980年才選育出黃色系的品種。
是啊,被西方所引進的植物,又何止這些呢,除此之外,還有杜鵑、菊花、報春花、綠絨蒿、蘭花、杓蘭、甚至桃梅李杏,數千種花木……
香艷的中國花卉,難以詳盡。
由於她數以百萬計的勤奮人民 , 她那古老和悠久的文明 , 她那巨大的自然財富和綺麗的風光 ,中國——總是有不盡的魅力和吸引力 。
圖:蘇州園林拙政園明代文徵明手植紫藤
-
全文完,謝謝。
喜歡不妨點贊?(^?^*。
科舉,文官選拔制度。
18世紀之後,我國已落後於西方,在西學東漸的大趨勢下,中國人不得不學習西文、西藝、西政,而科舉制則是屈指可數的反被西方人學習的中國特產之一。
中國的科舉制度對西方文官制度產生了重要影響 ,這一觀點已經風行多年並成為學界的一種共識
。在國人之中, 最早提出這一主張的是孫中山先生。孫中山在廣東省教育會的演說中說 :
「英國行考試製度最早, 美國行考試才不過二三十年,英國的考試製度就是學我們中國的 。中國的考試製度是世界上最好的制度
。現在各國的考試製度亦都是學英國的 。」
而在西方 , 也有不少學者附和這一觀點 , 如美國學者威爾 ·杜蘭在其巨著《世界文明史
·東方的遺產》中也指出:
科舉制度是「人類所發展出的選擇公僕的方法中最奇特、最令人讚賞的方法。科舉制度後為西方文官制度所借鑒,其對世界文明的貢獻可與四大發明相媲美」 。
——————————————————————
在古代和中世紀, 西方國家普遍採取的任官制度是恩賜制以及分贓制 ,其基本特徵就是重血統和任人唯親 。在 19 世紀之前 , 除了普魯士邦外,西方沒有任何考試任職的先例。
西方人最早見到的關於中國科舉制度的著述,是葡萄牙傳教士克魯茲出版於 1570 年的《中國情況詳介專著》 。在這本書中,克魯茲談到了中國的職官制度與科舉制度 ,如「異地為官」原則 、會試製度等等。
利瑪竇也指出 ,在中國的科舉考試有三個階段,並借鑒了前輩的方法 , 並可與歐洲大學的學位授予相比較 。利瑪竇之所以如此詳盡地描繪中國的科舉制度,是為了向歐洲統治階層推薦這一制度 。在寫
給友人 Passionei 神父的一封信中 ,就表明了他這一意圖:
「考試在中國確實是件大事 。過去我曾談到過一些 ,但都不完全,現在我就開始介紹中國科舉,也希望您把這種制度介紹給目前服務的公侯,要他們知道這在中國和義大利各邦所推行的有多大區別。」
正如他所願, 中國科舉制度的傳入很快引起關注 ,並引發了激烈爭論 。許多大思想家都投入到了這場爭論中來, 文官制度得到了普遍的肯定。以伏爾泰 、魁奈為代表的啟蒙思想家紛紛撰文支持科舉制度。
甚至連持「中國停滯說」的人也提倡依照中國科舉制度的考試辦法進行官吏選拔 。例如英國學者亞當·斯密 ,他為推行自己國家的科舉制度不遺餘力。他在《國富論》中指出 ,任何人「都必須通過考試或者檢定才能獲得在自治村落或在自由都市從事某種職業的資格或權利」 , 只有這樣做, 才能提高教育程度, 並大大改善國家的狀況。亞當·斯密的《國富論》在政府階層讀者廣泛 ,影響深遠 ,加快了英國建立文官制度的進程 。
英國作為西方文官制度的起源國家, 其文官制度最具典型性, 而其「中國烙印」也最為明顯。英國文官制度與中國科舉制度的「血緣關係」, 早在其「胚胎時期」就已經被人發現了。1835 年 7月,一位留居中國的英國人在英文雜誌《中國文庫》上撰文討論中國的科舉考試製度,說英國東印度公司已採用了考試競爭原則, 並預言:「這種中國人的發明創造在印度的充分發展, 預示著或許將來有一天,它會像火藥和印刷術一樣 ,在國家制度甚至是歐洲的國家制度中, 引起另一次偉大變革。」
美國文官制度的直接來源是英國 ,中國因素主要通過英國影響而起作用。然而美國人也不否認中國科舉制度對美國文官制度的影響 。被稱為「美國文官改革之父」的眾議員托馬斯·艾倫 ·詹克斯在 1866 年 、1868 年向國會提交的文官改革議案中,毫不諱言他的方案借鑒了中國的一些實踐經驗,並特別用了一章篇幅全面介紹中國的科舉制度, 引起了國會參眾兩院議員的廣泛關注。
見,李永強、馬慧玥:「論中國科舉制度對西方文官制度的影響」,《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8年第1期。
1983年,當時的美國人事總署署長艾倫?坎貝爾應邀來北京講學時曾說:
當我被邀來中國講授文官制度的時候,我感到非常驚訝.因為在我們西方所有的政治學教科書中,當談到文官制度的時候,都把文官制度的創始者歸於中國。
後來,中國又看到英美搞得不錯,自己又借鑒了回來,現在的公務員考試,比前面好多年,那是規範多了。
繞了一圈,又回來了。
鑽井技術。
在電力提灌技術普及之前,中國四川地區是歐亞大陸距離大海和鹽湖最遠的內陸農業人口密集區,偏偏四川人還很喜歡割據,所以對井鹽的需求非常大,擁有領先世界的深井開鑿能力(否則被貿易封鎖只能投降了)。在手工業時代,四川工人就開鑿過千米深井,遠遠超出當時歐美的礦山技術水平。近代傳教士斷斷續續地把相關技術帶回歐洲,幫助西方突破了許多技術難關。甚至歐洲從第一次工業革命(採煤)向第二次工業革命(採油)的躍進,在很大程度上也依賴於中國輸出的關鍵技術細節。
前工業時代的千米鑽機
當然,你可以說這些技術可能是歐洲自己研究出來的,但鑽井技術西傳有非常可靠的歷史文獻證據。而且,就像中國一旦停止引進歐洲火炮技術,火器就停滯一樣;歐洲一旦停止從中國輸入鑽井技術,在關鍵技術細節上也會停滯一個多世紀,需要靠第二次引入中國技術來解決問題。這足以證明中國輸出鑽井技術的事實。中科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研究員潘吉星有專門的論文介紹這段歷史:中國深井鑽探技術的起源、發展和西傳。我這裡略微摘錄一下,非常推薦閱讀全文:
在工業革命之前,由於戰爭頻繁,內海面積大,歐洲在鑄炮/機加工/軍艦製造等方面領先於其他文明區域,但總的來說,歐洲並沒有全面的技術優勢,歐亞大陸各個文明是各家有各家的高招,否則歐洲文明也不會通過國際貿易賺那麼多錢了。但商業畢竟只是個轉手利潤,歸根結底還是製造業改造社會,所以歐洲當時沒有明顯高於其他地區的經濟地位。只是因為1770年前後,金屬加工技術觸發了工業革命,歐洲才真正獲得了壓倒性的力量,統治世界一個多世紀。這個技術突破點有很大的偶然性,但事後被各路人馬包裝成制度先進性的必然結果,進而渲染為全面的技術優勢,結果就是歐洲向其他文明的學習被忽視,鑽井技術只是其中一個案例而已。
【圖文】鑽井發展史
從中國技術發展而來的衝擊鑽井法一直用到20世紀。
相關回答:
有哪些 19 世紀出現的科技經受住時間的考驗,一百多年後的今天還在使用? - 馬前卒的回答
歷史上有什麼東西一直被擺在不重要的位置,後來突然發現它的用途,而後被廣泛使用呢? - 馬前卒的回答英國教育部日前宣布,根據數學教學改革計劃,英格蘭半數小學將採用中國的傳統數學教學方法。對此,英國教育部負責學校改革的國務大臣尼克·吉布稱,這種數學教學方法應該成為英國學校的固定標準。吉布說,他將在數學教育顧問委員會會議上發表講話,宣布向數千所小學提供支持和培訓,以改用上海的數學教學法。同時,政府將斥巨資用於提供教科書和培訓教師。
此消息一經公布,即引發多方關注和熱議。
未來4年內投資4100萬英鎊,普及「中式教育」
據英國《泰晤士報》報道,按照英國教育部的新規,英國兒童從5歲開始就要進行計算練習,「必須先通過不斷重複來掌握各個概念,然後再學習其他新的內容」。計算練習除了保障正確率之外,還要不斷加快運算的速度,讓孩子們做到「熟能生巧」。
據悉,英國數學教育改革的重點,將放在全班教學法和純數學上。為此,教師們也將接受培訓,使用新教科書,學習如何採用上海式數學教學方法。為保障教學質量,每所小學將安排兩名教師受訓,通過專業書籍的學習和實踐,來體會「上海式數學教學辦法」。
英國媒體分析,這種轉變將有效改變英國小學的數學教學。目前,英國小學班級往往根據學生能力分組,每個組教授不同難度的內容。而新方法將在大多數班級實施整體教學。
報道說,在英格蘭地區,將有大約8000所小學在數學課堂上採用「中國模式」,這一數字佔英格蘭小學總數的將近一半。為了確保「中國模式」的普及成功,英國教育部決定在未來4年內,投入4100萬英鎊,用於購買教科書及相關培訓的開支,同時還將建立35所專業數學教學中心,作為普及「中式教育」的平台。
「這一龐大計劃是一場數學教育領域的復興,我們希望能夠成功,並對此充滿信心,屆時,沒有人會再說我們英國人數學能力不好了。」吉布強調說。
英國學生成績不斷下滑,媒體呼籲向中國學習
英國教育部官員在接受記者採訪時直言不諱地說,教育部的上述計劃,主要目的就是「提高英國學生的數學水平,強化數學基本功」,因為在數學方面,英國學生的表現並不令人滿意。而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學生的數學成績有目共睹,中國的數學教學法值得英國去揣摩、體會、學習和借鑒。
據英國《衛報》7月5日的報道,今年英國小學畢業考試進行了首次改革,教育部公布的考試結果顯示,只有53%的學生在數學、閱讀和寫作這3門考試中達標,形勢堪憂。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曾對全球65個國家大約50萬名15歲學生在閱讀、數學和科學科目進行測試時發現,英國數學僅排名26,而中國上海的學生居數學第一名。英國廣播公司評論指出,根據OECD的考試結果,英國十幾歲女生的數學能力比上海同年齡段女生的數學能力至少落後大約3年。
與此同時,英國各大媒體也都對OECD的結果表示震驚,對本國學生「如此低劣的成績感到恥辱」,《金融時報》等呼籲政府正視此事,並立即採取措施,遏制英國學生成績不斷下滑的頹勢,尤其是應該接受既成的客觀現實,虛心向其他表現好的國家例如中國學習。
全國學生數學不好的狀況引起英國政府的高度重視,因此要通過「頂層設計」加以改變。英國前首相卡梅倫去年發表講話,要求英國加強數學科學教育,以提升競爭力。他強調「數學、科學和技術是現代全球化經濟的關鍵技能,其中數學和科學應該是英國學校的教學重點」。卡梅倫說:「在現代化的世界裡,成功沒有什麼秘訣。如果一個國家希望在全球的角逐中取得優勢,孩子們能夠有競爭力獲得最好的工作,你就需要數學和科學好的人——就這麼簡單。」
此次英國教育部推出向中國學習的計劃,也是在經過檢驗後覺得中國經驗可取才決定推廣。英國還曾邀請中國教師到英國教授數學,英國廣播公司也曾就此拍攝過一個紀錄片,中式教育當時還引發各種議論甚至詬病,而結果表明,無論如何,中國學生的數學水平還是高出一籌,這是吸引英國教育部門出台向中國學習政策的主要動因。
採取「拿來主義」,是對重視基本功教育理念的肯定
中式教育與英式教育,是基於兩種不同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英式教育,推崇的基本上是1921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法國文學家法朗士的觀念:「教育的藝術,是喚醒小孩天生好奇心並在未來滿足它的藝術;而好奇心本身的鮮活及益處,與內心的滿足及快樂成正比」。記者曾到英國的一些中小學採訪,還參加過家長會,發現英國的學生嘻嘻哈哈、笑意盈臉的時候居多,與中國學生埋首做題、專心複習功課的眉頭緊鎖、滿臉嚴肅狀形成鮮明對比。
相關專家表示,中式教育,十分重視培養學生紮實的基礎知識和基本功,要求學生通過「勤學苦練」達到學有所成的目的,因而基礎教育雄厚,應試教育普及,題海式戰術使他們吸收了豐富的基礎知識,掌握了應試的技巧技能。而這恰恰是英國學生所缺乏的,英國學生的數學等基礎學科水平普遍較差,甚至要低於中國同齡學生一兩個年級。一些英國學生遇到考試如臨大敵,甚至緊張得要哭。這顯然是因為他們基礎知識掌握不牢、應試能力和方法不到位。看來,快樂也是有代價的。
也有英國媒體評論稱,中國學校是「考試工廠,不該複製中國重視分數的教育模式」,英國認為「這種在上海、香港、新加坡等亞洲地區採用的教學方法是一種死記硬背式的方法,只是為了讓孩子應付考試,卻沒有幫助他們利用數學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英國全國算術基金會負責人邁克·埃利科克指出:「孩子們當然需要掌握數學基本思想,這樣他們才能在此基礎上感受到自信。但他們不用通過練習和重複來實現這一點。事實上,這是建立『數字感』並用其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好的數學教學方法就是正確實現這種平衡。」他說:「不能簡單地從一種完全不同的文化中全盤引進思想。」
傢具設計----Y 椅子
丹麥設計師在模仿中國明朝傢具圈椅的基礎上設計出舉世聞名的現代傢具椅子Y Chair 。Y型椅很受人喜歡 ,適合放在餐廳圖書館之類, 屬於北歐風或者新中式傢具。
該設計樸素無華,極具中國意境美學, 符合人機工程學,又貼近當代審美 。想想這可是上個世紀一個西方設計師穿越至明朝的取經設計出來的 ,雖然明清傢具一直以來確實很受西方傢具設計師的厚愛。
Y Chair 是椅子設計大師Hans J. Wegner設計於1950
也適用於極簡性冷淡無印風
放在餐廳
設計人物介紹
Hans.J.Weganer(1914-- 2007)出生於丹麥,畢業於哥本哈根工藝美術學校,是丹麥乃至世界上20世紀最偉大的傢具設計師之一。他本身就是手藝高超的細木工,因而對家具有著深刻的了解與思考。
Hans Wegner 早年潛心研究中國傢具,1945年設計的系列"中國椅"就吸取了中國明代椅的精華。Hans Wegner他在1959年被倫敦皇家藝術協會授予皇家工業設計師榮譽稱號,並被譽為「當代坐椅藝術大師」。
該椅子設計分析
Y Chair 的靈感就來自明式傢具,不過輕盈而優美的外形,去繁就簡,使Y Chair比明式傢具來得更直接,Y Chair的名字則來自於其椅背的Y 字型設計,人工綁上的天然紙纖坐墊,優美的線條與觸感,意象上的抽象美與功能上的人機結合。讓所有擁有Y Chair的人都有一種莫名的親切感.。
這把椅子設計也是經歷幾年的過程,從繁到簡,通過改進到最後成形,China Chair 到Y Chait 。開始的時候更像明式圈椅, 後面去繁就簡 ,更加入了北歐風格。
設計改進圖
最後的Y型椅長防形靠背改化為字母 Y 形,為了更符合人機工程學, 一些該削平的削掉, 縮短的縮短 ,適當的簡化 , 細節 ,極具雕塑感。
以下是更多顏色款式,是不是滿滿的現代氣息
而我們常見部分明朝傢具椅子
世人對圈椅的評價
明朝圈椅的魅力在於極高的製作水平和韻意
圈椅是明代傢具中最為經典的製作,明代圈椅,造型古樸典雅,線條簡潔流暢,製作技藝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地。「天圓地方」是中國人文化中典型的宇宙觀,不但建築受其影響,也融入到了傢具的設計之中。圈椅是方與圓相結合的造型,上圓下方,以圓為主旋律,圓是和諧,圓象徵幸福;方是穩健,寧靜致遠,圈椅完美的體現了這一理念。從審美角度審視,明代圈椅造型美、線條美與書法藝術有異曲同工之妙,又具有中國潑墨寫意畫的手法,抽象美產生的視覺效果很符合現代人的審美觀點,圈椅的扶手與搭背形成的斜度,圈椅的弧度,座位的高度,這三度的組合,比例協調,構築了完美的藝術想像空間。
由此可見明式傢具的登峰造極
所以 ,這位西方同學學習中國的算很成功的!
帶上自己宿舍的Y椅
日本的明治維新,從中國(清朝)引入了對西方辭彙的漢語翻譯。日本的引入是如此成功以至於多數中國人都以為這些詞是日本人首先翻譯的, 甚至連日本人自己都信了(前不久在知乎還碰到一個日本人如此)。
以前看到過文章,講明治維新時期日本淵博的「大儒」們是如何信達雅的將西方辭彙翻譯成漢語,不然今天中國人就無法說話了。看了後面的內容,就可以知道這些所謂的日本大儒根本就不曾存在過。 首先,日本不像當時中國一樣存在一個龐大的知識階層(科舉); 其次,大規模翻譯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再者,漢語本身對於日本人來說就是外來詞語,用這個外來的東西再去翻譯第三方的語言,難度可想而知; 最後,中國的洋務運動要遠早於日本維新。
另外需要提醒的是,下面列出的詞語僅僅是極小一部分,有興趣的人可以去找一下原始資料,相信收穫更多。
作者:sahwn wang
鏈接:中國向日本二次輸出的漢字詞語有哪些? - sahwn wang 的回答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1607年徐光啟和利瑪竇合譯的《幾何原本》,首先釐定了「幾何」這個科學名稱,並創製了諸如「點」、「線」、「直線」、「平面」、「曲線」、「對角線」、「並行線」(平行線)、「直角」、「鈍角」、「三角」、「面積」、「體積」、「相似」、「外似」等等新辭彙,引入了西方科學的新概念;
1613年利瑪竇和李之藻合譯的《同文算指》,也創製了諸如「平方」、「立方」、「開方」、「乘方」、「通分」、「約分」等等新詞。
1602年利瑪竇為李之藻印製的「坤輿萬國全圖」撰寫的總論和各部分說明,釐定了「地球」、「南北二極」、「北極圈」、「南極圈」、「五大洲」、「赤道」、「經線」、「緯線」等等一批地理術語,利瑪竇和李之藻合著的《渾蓋通憲圖說》中出現了「天體」、「赤道」、「子午規」、「地平規」、「天地儀」、「地球儀」等天文地理術語。
1627年葡萄牙人傅訊際和李之藻合譯的亞里士多德的邏輯學——《名理探》就出現了「明確」、「解釋」、「剖析」、「推論」等詞,
義大利傳教士艾儒略於1623年譯著的《西學凡》和《職方外紀》二書,已經創製了諸如「原罪」、「採取」、「處置」、「救世主」、「造物主」、「公法」、「文科」、「理科」、「法科」、「法學」、「地球」、「大西洋」、「熱帶」等辭彙
---------------------明,清分割線-----------------
在中國人士李善蘭、徐壽、華蘅芳等人的配合下,西方人士馬禮遜、丁韙良、傅雅蘭(評論有人指出應為傅蘭雅)等譯著了諸如《萬國公法》、《佐治芻言》、《微積溯源》、《三角數理》、《電學》、《聲學》、《光學》、《以太說》、《地學淺釋》、《化學鑒原》、《公法總論》、《幾何原本》後九章等等西方書籍文獻。
美國傳教士丁韙良譯著,於1864年刊行的《萬國公法》,就釐定了遺產、慣行、關涉、管制、限定、權利、交戰、固辭、國權、遵守、臣民、專管、宣戰、大局、追求、通知、特派、法院、民主、友誼、維持、異邦、會議、管轄、議定、權威、權利、公法、國政、國法、國民、戰時、戰爭、法院、盟約等新詞,並傳入日本,被日本視為國際公法範本。
之後日本於1866年出版的《畢灑林氏萬國公法》和1868年出版的《泰西國法論》採用中國《萬國公法》相同的法律辭彙術語達250餘例。
傅雅蘭等譯著,並由江南製造局翻譯館於1885年出版的《佐治芻言》,創製新詞涉及面頗廣,如數學、動物學、植物學、天文學學科名稱至今仍被沿用,創作了「執照」、「國債」、「銀行」、「資本」、「價值」、「物價」、「公司」、「股份」、「工資」、「巡捕」、「空氣」、「機器」、「鐵路」、「汽車」、「紡織機器」、「煤氣」、「自來水」、「自來水公司」、「自來火」等等詞語;
首次提出了「動產」、「不動產」的概念,稱「動產」為「能移動之產業」,「不動產」為「能傳授之產業」,並多次採用了「資本」這個詞,提出了「資本」的概念:「所謂資本者,不弟錢財已也,凡值錢之物,如舟車、房屋、鐵路及寶石之類,皆可謂之資本。」可當時「資本」一詞並未被國人採用,嚴復、梁啟超等均採用「母財」,後來才被傳到日本的所謂日源漢字「資本」所取代。
《微積溯源》中釐定了變數、函數、微分、積分、係數、極大值、極小值等術語。《電學》釐定了電極、電線、電鐘、摩擦生電等。這些書籍都傳到日本,其中的漢語新詞也隨之直接被借用到日語中去了。
1843年英國人在上海創建的墨海書館,中外人士合作譯著刊行了《大美聯邦志略》(1851年)、《博物新編》(1855年)、《續幾何原本》(1857年)、《植物學》(1858年)、《代微積拾級》(1859年)、《代數學》(1859年)、《全體新論》等書籍,釐定了圓錐、曲線、軸線、代數、微分、積分、係數、橢圓、級數、常數、變數、植物學等等一批術語,並傳往日本,為日本人所採用。
1844年美國人在澳門開設的花華聖經書房,1845年遷往寧波,1860年遷至上海,改名美華書館,印刷出版了幾十種自然科學書籍,如《萬國藥方》、《格物質學》、《代形合參》、《八線備旨》、《心算啟蒙》、《五大洲圖說》、《地理略說》等。1877年在上海成立的益智書會,為當時諸多大學堂編譯教科書,如《圓錐曲線》、《金石略辨》、《天文揭要》、《光學揭要》、《西學樂法啟蒙》、《中西四大致》、《治心免病法》、《化學衛生論》、《熱學圖說》、《植物學》、《代數備旨》等。
1822年出版的由英國傳教士馬禮遜編纂的《華英字典》(共三部分六卷),已經將「使徒」、「鉛筆」、「消化」、「交換」、「審判」、「法律」、「水準」、「醫學」、「自然的」、「必要」、「新聞」、「風琴」、「演習」、「半徑線」、「精神」、「單位」、「行為」等辭彙與英語進行了對譯。
之後,1844年美國傳教士衛三畏編纂的《英華韻府歷階》將「文法」、「新聞紙」(到現在日本的報紙還稱為「新聞紙」)、「金剛石」、「內閣」、「領事」、「碼」等等辭彙的漢英對譯,
1848年英國傳教士麥都思編纂的《英漢字典》將「直徑」、「本質」、「知識」、「機器」、「幹事」、「物質」、「平面」、「白金」、「偶然」、「教養」、「交際」、「天主」、「默示」、「同情」、「小說」等等辭彙的漢英對譯,
1869年間出版的由德國傳教士羅存德編纂的《英華字典》將「園藝」、「侵犯」、「蛋白質」、「陽極」、「映像」、「副官」、「銀行」、「麥酒」、「公報」、「想像」、「碳酸」、「陰極」、「克服」、「保險」、「白旗」、「自由」、「文學」、「元帥」、「原罪」、「受難」、「原理」、「特權」、「宣傳」、「右翼」、「法則」、「記號」、「隨員」、「寒帶」、「熱帶」、「噸」、「戀愛」、「讀者」等等辭彙的漢英對譯,
1872年美國傳教士盧公明編纂《華英萃林韻府》將「電報」、「電池」、「光線」、「分子」、「民主之國」、「地質論」、「物理」、「光學」、「理論」、「動力」、「國會」、「會議」、「納稅」、「函數」、「微分學」、「代數曲線」、「沿海」、「羅盤」、「閃電」、「午線」、「拋物線」等等辭彙的漢英對譯[17]。這些辭典都東傳日本,被日本各種英和、和英辭典的編纂所借鑒,為日本學習西方的思想、科技,創造新辭彙,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除此之外,中國人還自己開辦翻譯機構,如京師同文館、上海廣方言館、江南製造局翻譯館、海軍衙門、稅務總司、京師大學堂編譯館、上海的南洋公學、湖北官書局、北洋官書局等。據統計,僅江南製造局及翻譯館從1855年(咸豐三年)到1911年(宣統三年)近60年間,共有468部西方科學著作被譯成中文出版。其中總論及雜著44部,天文氣象12部,數學164部,理化98部,博物92部,地理58部;所譯之書內容廣泛,包括算學測量、汽機、化學、地質地理、天文、航海、博物、醫、工藝、造船及水陸兵法等共180種。今天常用的很多科學名詞,都是江南製造局及翻譯館最初定下來的。
日本目白大學陳力衛教授也證實:「當時日本外務省官員柳原前光曾將江南製造局所譯的書籍十數種購回日本,用作教科書和同類學科書籍翻譯時的參考。」「據調查僅19世紀出版的漢譯西書就有155種被日本人翻刻利用,通過加註釋、加日文翻譯解釋等程序後,其中的『漢語』詞便也隨之直接地借用到日語里去了。」
事實完全可以證明,許多所謂的「日語外來詞」,都是「出口轉內銷」的「中國產品」。即使沒有日語外來詞,中國人照樣可以翻譯西方科學文獻,中國人照樣可以進行正常交流,照樣可以做實驗報告博士論文。
中國向日本二次輸出的漢字詞語有哪些? - sahwn wang 的回答
如圖
茶葉的種植與加工方法。
英國人和俄國人都是極為嗜茶的民族,他們比較典型的例子。
綠茶、紅茶都起源於中國。在1820年代以前,英、俄國只能從清朝進口紅茶。英國主要通過廣州洋行貿易。在道光年間,英國人把中國茶樹苗帶到當時屬於英國殖民地的斯里蘭卡和印度等地試種,並重金招募中國茶樹栽培人員和經驗豐富的加工茶師。
茶樹在斯里蘭卡、印度栽培獲得成功,1860年代以後,迅速發展成大面積、有極高經濟價值的茶園,並取代了原來中國紅茶在對外貿易中的地位。
另一個更有意思的例子,是把茶葉種植與加工技術帶到俄國的劉峻周——
這張照片拍攝於1910年,不是給黑白照片上色,而是原裝保真的彩色照片,採用的是當時的三原色濾鏡疊加攝影術。
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前,俄國通過外蒙古的恰克圖陸路邊貿口岸購買中國生產的紅茶磚。中國茶葉種植加工的主產地,本來是在閩浙一帶,但太平天國戰爭爆發,北方茶商去南方採購的渠道中斷了,於是,以山西晉商為首的茶商看中了湘鄂兩省的諸如羊樓洞地區,把這裡建設為茶樹種植與茶葉加工基地。
1861年,漢口對外開埠,英國人首先來這裡建租界,晚清光緒年將,俄、法等國也在漢口設立租界。在此期間,俄國茶商就陸續到漢口開辦茶葉加工廠,再加上中國晉商、南方茶商和外國英商的茶廠、茶行,就使漢口成為晚清中國對外茶葉貿易中心。
就在這年,正在漢口的俄國茶商波波夫看中了他,邀請他到俄國傳授茶術。
劉峻周帶著茶樹種子遠赴重洋,到了喬治亞的阿扎里。這個地方在黑海邊上,是俄國境內最溫暖的地方。但茶樹是熱帶亞熱帶植物,即便這個俄國最靠南、最溫暖的地方,也很不適茶樹的生長。
劉峻周花費了三年多的時間,逐漸培育出能適應當地氣候與土壤的茶樹,還建立了全套的茶葉加工廠,使俄國實現了自產茶葉。1900年的巴黎世界展覽會上,劉峻周培育加工俄國「劉茶」還獲得了世界金獎。
1910年,沙皇尼古拉二世授予劉峻周三級獎章。上面照片中,他就佩戴這枚勳章。
由劉峻周出任總技師的喬治亞恰科瓦茶葉廠包裝車間——
俄國在1914年加入一戰,1917年又發生十月革命,局勢動蕩不安。但劉峻周沒有離開俄國,到了蘇俄時代,他繼續擔任喬治亞當地蘇俄國營茶廠的負責人。因為貢獻尤為突出,他還得到了列寧的接見和表彰。
1924年,劉峻周全家在喬治亞茶園中的合影——
劉峻周在俄國前後三十年,把全套中國茶葉種植與加工技術帶到俄國,並培育出能適應俄國當地環境的新茶樹種,是俄國茶樹種植業和茶葉加工業的奠基人。
不過,他一直保留自己的中國國籍。1924年列寧去世,斯大林上台,蘇俄國內政策發生變化,要求所有在俄國的外國僑民要麼加入蘇聯國籍,要麼接受很嚴厲的政治審查與監控。劉峻周不願意加入蘇聯國籍,在1925年歸國。
舉一個藝術設計方面的例子,是也許你們都已經知道的巴洛克和洛可可藝術風格。
東西方交流互通的歷史已有千年,中國作為歷史上曾經最強大的國家對歐洲乃至整個西方巨大的影響力是必然的,這是來自相對落後的文明對一個更為複雜和精緻文明的自然而然的嚮往。
最典型的例子莫過於《馬可·波羅遊記》的暢銷。13世紀,在馬可·波羅和一眾希臘人與羅馬人的吹捧下,東方的這片土地變成了一幅神州幻象。在他們的描繪中:這裡有安定、仁愛的民族,甚至皇上本人就是哲學家和詩人,而在他無所不及的仁慈的專制之下,官員們也是憑藉自己精美的詩文才得到任命和提拔……在這個有著用不盡的午後時光的國度,人們把消閑普遍當作生活大事,勞作似乎永遠停滯了。遍地盛開著杜鵑花、山茶花和玫瑰花,居民們騎射打獵、跳起高貴的利戈頓舞、放著稀奇古怪的風箏。
它太過虛幻迷人,以至於當17、18世紀的利瑪竇(Matteo Ricci)、理查德·沃爾特(Rev.Richard Walter)(牧師)和羅伯特·福瓊(Robert Fortune)(植物標本採集學者)等人來到中國的時候常常會感到極度震驚和失望。即便到了20世紀30年代,奧斯伯特·西特韋爾爵士(Sir Osbert Sitwell)仍在說,「自抵達中國後」,他也只是在北京遊覽皇室的私人宮殿房間的時候,才開始「領悟到中國風這個概念最初是如何引起了我們祖先的興趣的」。
代夫特陶器工廠生產的瓷匾(一種大型瓷磚,用於牆面裝飾)描繪了17世紀西方人的中國想像。
東方貿易開始得很早,可以追溯至公元前4世紀,到了公元1世紀中期的時候,亞洲的絲綢之路已經完全確立。中國的生絲開始傳入歐洲,與此同時傳入的還有中國化的色彩與樣式,也因此出現了一大批惟妙惟肖的織物仿造品。
這個珠寶盒上的鳥完全可以看做是歐洲中國風最早的樣本。跟3世紀的敘利亞織物不同的是,這些嵌板並不僅僅是中國物品的仿品,或者贗品;它們出自絲綢上的平面圖案,然後用浮雕手法在一個不同的材料上刻畫出來。跟10世紀手抄本上神氣十足、梳理羽毛的鳥不同的是,它們不是用於圖示,而是用於裝飾。
從這裡開始,一陣中國風開始席捲歐洲。
到了17世紀下半葉,東方文物的時尚差不多在歐洲每一個地方都流行開來。毫不誇張地說,要是哪一個王宮或者大公府邸沒有一個陳列著閃閃發光的青花盤子、瓶和壺的柜子的話,那它絕不會被認為是完美無缺的。從床上垂下的是印花棉布,床上鋪的是彩繪布被子。時尚的女士若是沒有印花布長袍的話,就會羞於抬起她們的頭,或者,至少也需要一條印度披肩來裹住她們的香肩。每一位紳士的圖書館都會炫耀一個搶眼的書架,上面滿滿地堆放著奢華的對開本的東方遊記。
當引領了法國藝術與時尚史上一個偉大時代的「太陽王」路易十四決定為他最寵愛的情婦莫內斯潘夫人(Mme deMontespan)修建一座樓閣--特列安農瓷屋(Trianon de porcelaine)的時候,他採用的也是正流行著的中式設計。屋頂檐口和主體建築的轉角處都是使用陶瓷瓷磚點綴的飾板。室內,全是藍白兩色,這是當時認為賞心悅目的中國式色調。連同園中亭閣的布局也明顯流露出模仿北京皇宮的中央庭院的痕迹。
中國風流入宮廷。
「太陽王」路易十四的寵姬、「光榮美人」莫內斯潘夫人, 後世的伏爾泰曾評價她是當時法國最美的女人。
美國當代藝術家EdwardA n d r e w Z e g a 和德國當代藝術家 Bernd H.Dams畫筆下的特列安農瓷屋
1 7 世紀版畫家所繪特列安農瓷屋一側透視圖( A d a m P é r e l l e ,1680—1684)
盛行的中國風裝飾特色也體現在宮廷化裝舞會的服飾上,甚至還流行起中國面具。
中國元素滿滿的木質漆盒
一隻德國巴洛克式中國風鍍金紅漆櫥櫃
17世紀中期的時候,神州的形象已經深深地印刻在歐洲人的想像中。東方器皿,尤其是紡織品和陶瓷,還有大量的漆器,充斥著巴黎、倫敦和阿姆斯特丹的市場。此外,歐洲的工匠們開始仿製中國、日本和印度的藝術(但並沒有對這幾種藝術進行明確的區分)。而從這些藝術開始,有幾個大膽創新的工匠開始發展出一種新的裝飾風格——巴洛克中國風。順治(Shun Ch』ih)的宮廷所激發的閑談和猜測絲毫不比路易十四或者查爾斯二世的宮廷缺少刺激。事實上,西方表現出的癥狀,明確無誤是一場嚴重的中國熱。
路易十四畫像
路易十四死後的法國18世紀社會愈加瀰漫著驕奢淫逸之風。戲劇、書籍、繪畫、雕塑、建築,無不迎合矯飾和賣弄風情的時尚,迅速脫離嚴肅風格。對於這個玩世不恭、繁複優雅至極的社會,中國風自然頗具誘惑力。越來越豐富的舶來品以及 「猴子」(在當時,猴子被看做是典型的中國式象)、紙傘、廟宇等形象符號勾起人們的好奇,畫家藝術家們開始轉向中國風尋求靈感。因此,即便是說中國風塑造了洛可可風格的形成也並不為過。
克里斯托弗· 於埃( C h r i s t o p h e H u e t ) 在尚蒂伊城堡的「大猴子室」 內戲仿華托之作,端坐的女神變成了波斯妖姬,朝拜者被姿勢相仿的兩隻猴子取代。
克里斯托弗·於埃1735年在尚蒂伊城堡中的「大猴子室」進一步發展了中國風系列的奇幻風格。房間壁畫中主人公是中國人,伺候他們的是一群活潑可愛的猴子,在牆上和天花板上蹦蹦跳跳。模仿人類工作及享樂的猴子形象最初出現在中世紀手稿的邊緣,之後成為歐洲藝術中的常客。
比如這個。
還有。
洛可可時期的代表作品更多為室內裝潢物品。這兩張掛毯的設計和細節都是典型的洛可可風格,反映出18世紀對東方輕鬆愉快的印象,但強調的是東方的奢華氣氛。畫幅中每一個官吏都風流倜儻,每一位仕女都風情萬種,就連哲學家都身著剪裁時髦的長袍,走路儀態做作。
一個安裝在鎏金銅支架上的中國人物和大象裝飾的瓷座鐘
奇特的中國風茶壺:一位中國女子騎著一隻小公雞
洛可可式房間中其他各式裝飾品、小擺設尤為引人注目。它們更為熱衷於體現異國情調,相比之前的巴洛特風格也顯得更加浮華張揚。
歷史記載顯示這場中國風在18世紀中葉時達到頂峰,於19世紀逐漸消退。19世紀,是厄難般的中國近代史的開端,也正是中國最為愧對「天朝」美譽之時。值得一提的是,1860年代中式風格顯露出被逐漸新興的日式風格取代的傾向,東方文化始終是西方藝術文化始終無法忽視的一部分。
這一陣跨越世紀的中國風潮帶來的是一段絢麗新奇的傳說,留下的是一份浪漫至奢的藝術風情。藝術史上從來沒有成敗之分,不然你以為去年的那場維密大秀怎會如此辣眼睛? ⊙﹏⊙
文章圖片來自 《中國風:遺失在西方800年的中國元素》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7/01 和網路
【圖書簡介】從17世紀始,歐洲颳起了一股強勁的「中國風」。這場中國風發端於11世紀,得到了馬可·波羅、聖鄂多立克等曾旅行中國的冒險家們、傳教士們的有力助推,經幾個世紀的發展後,從17世紀開始全面滲透到了歐洲人生活的各個層面,如日用物品、家居裝飾、園林建築等,上至王公貴胄,下至商賈鄉紳,都對所謂的中國風尚趨之若鶩;中國風更直接形塑了西方時尚史上著名的洛可可風格。這場中國風在18世紀中葉時達到頂峰,直到19世紀才逐漸消退。華托、布歇、皮耶芒、齊彭代爾、錢伯斯、瑞普頓等著名的藝術家、設計大師以及其他大大小小的設計師、工匠所創造出的眾多中式建築、藝術品和工藝品為後人記錄和保存了它席捲歐洲大陸的深刻痕迹。
講道理在西學東漸之前有很長一段時間是東學西漸,十五到十九世紀歐洲大把研究中國的專著,他們看中國就和現在中國看美國一樣。比如榮格還花了大量時間研究道家專著,還寫過相關的論文書籍呢。啟蒙運動有一部分思想源於中學。
英國藝術家大衛·霍克尼,在一些作品創作中嚴重受中國傳統繪畫里散點透視的影響,甚至把散點透視更加強化以求作品在不同角度觀看時候更多的可能性。據說是當年在大都會博物館看到中國的捲軸畫被震到了。
這老頭去年來中國展覽講座的時候主要就在說這個問題,
一看到上邊這張遠大近小的桌子,直接想起了《宮樂圖》,
還有,《韓熙載夜宴圖》裡面也這麼處理
下面是網易藝術對當時霍克尼講座比較詳盡的新聞稿
http://j.news.163.com/docs/10/2015041609/ANAI6S3N00264MK3.html
以上有對中西方繪畫中透視法以及審美差異感興趣的知友可以看下宗白華的這篇文章《中西畫法所表現的空間意識》,
附上鏈接http://m.aisixiang.com/data/98185.html
我也來說一個吧,比較高大上的,U盤,中國人對世界做出的貢獻
U盤的稱呼最早來源於朗科科技生產的一種新型存儲設備,名曰「優盤」,使用USB介面進行連接。U盤連接到電腦的USB介面後,U盤的資料可與電腦交換。而之後生產的類似技術的設備由於朗科已進行專利註冊,而不能再稱之為「優盤」,而改稱諧音的「U盤」。後來,U盤這個稱呼因其簡單易記而因而廣為人知,是移動存儲設備之一。
可惜,如今的朗科似乎只能靠打專利官司為生了...
高票答案講述的中國上世紀的輸出革命,啟發我想到了另一件現代版的「輸出革命」。
有什麼西方借鑒中國的例子,其成敗如何? - 知乎用戶的回答
在去年年底,英國財政大臣奧斯本議會提交政府開支計劃,這份政府開支計劃列出了未來五年英國政府各部門的開支限額。
在奧斯本做完陳述之後,工黨影子財政大臣麥克唐奈從上衣口袋裡拿出一本 「小紅書」——《毛語錄》,這令包括工黨議員在內的很多人感到驚訝。
然後他說,為了幫助奧斯本同志的工作,他要引述毛主席的一段話。
麥克唐奈的舉動引起一片嘩然和鬨笑,迫使議長伯科大聲呼喊,「安靜一下,我想聽聽書里怎麼說的。 」
麥克唐奈打開手裡的 《毛主席語錄》讀到:
「我們必須向一切內行的人們(不管什麼人)學經濟工作。拜他們做老師,恭恭敬敬地學,老老實實地學。不懂就是不懂,不要裝懂。 」
觀看鏈接:國工黨影子財相讀《毛主席語錄》教訓財政大臣 - 騰訊視頻視頻
=====================================================================
麥克唐奈引用的這句「毛語錄」,出自《論人民民主專政》一文,發表於1949年7月1日,為的是紀念中共建黨28周年。
英國影子財相讀毛主席語錄的真相--老探戈--鳳凰網博客
08年的時候,俄羅斯政府派來中國的考察團認為中國的地方政府政績考評體系非常值得借鑒,於是決定在俄羅斯國內也搞一個類似的制度來決定地方官員的升遷與處罰。俄國人只做了一點小小的改動:他們認為中國考察官員時的唯gdp論實在有失偏頗,一個地方治理得好不好是包含很多因素在內的,怎麼能簡單粗暴地通過gdp這一個要素就加以判斷呢?於是在俄國人的新評價標準里,政績評價是一張非常複雜的圖表,充分考慮到了地方治理可能會設計到的各種元素。
然後過了一年俄國的這個新評判體系宣告失敗,因為這張表實在太複雜了,只有大學裡專職研究社會科學的高級教授們才看得懂,解釋權也全在他們手裡,這就導致了地方官員們只需要買通這少數幾位教授就能夠得到好的政績評判,比起以前評政績還要擺平一堆人,大大減少了行賄所需要花的費用,因為現在只需要在幾個特定的人身上花錢就可以了……抖個激靈。
這次川普的,農村包圍城市,算嗎?
還有,我們說這個祖國的偉大復興很多年了,也不知道川普的口號make America great again 是從哪裡抄的。
樓上已經說了很多,科舉制度,文官制度。四大發明,指南針,造紙,印刷,火藥等等。包括一些小方面的借鑒,馬鐙啊,足球(存疑)等等,幾天幾夜都說不完。
說一下中國對西方比較大的影響——啟蒙運動。
毫不誇張的說,中國的儒家思想對歐洲的啟蒙運動是有啟蒙意義的
啟蒙運動之前,歐洲瀰漫在宗教神學之中,人的心靈是神的奴隸,神通過教會掌控人世間的一切。當時,一些傳教士,利瑪竇這些人,從中國帶過去了《論語》《孟子》《大學》等一些儒學書籍,並翻譯出版,立刻在歐洲掀起一股「中國熱」,
為了反擊,耶穌會教士竭力將孔孟之道解釋為「唯物的純粹道德和哲學」,並對其中的「無神論傾向」做了批判。結果反而讓儒學在當時的歐洲各國受到了出乎意料的歡迎。由於中世紀神學的禁錮,當時的歐洲正處于思想靈感枯竭的深淵,「唯物的純粹道德和哲學」從東方突然傳來,令渴望擺脫狹隘精神束縛的歐洲思想界眼界大開,歡呼不已。
啟蒙運動中的大學者,像伏爾泰,萊布尼茲, 休謨,霍爾巴等等,極力推崇儒學和孔子,作為對抗神學的思想武器。
啟蒙運動的先驅伏爾泰,作為孔子的腦殘粉,對中國儒學簡直是崇拜的五體投地,以中國文化來抨擊歐洲宗教的黑暗和專制,並大聲感嘆:「我們不能像中國人一樣,真是大不幸「。他的《哲學辭典》里說:「我全神貫注地讀孔子的這些著作,我從中吸取了精華,除了最純潔的道德之外我從未在其中發現任何東西,並且沒有些許的假充內行式的矇騙的味道。在道德上歐洲人應當成為中國人的徒弟」。
儒學思想在17至18世紀的歐洲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它對中世紀神學統治下整個歐洲,都起到了振聾發聵的作用。1987年11月10日,法國前總統希拉克在歡迎李先念時說,法國的啟蒙思想家「在中國看到了一個理性,和諧的世界,這個世界聽命於自然法則且又體現了宇宙之大秩序。他們從這種對世界的看法中汲取了很多思想,通過啟蒙運動的宣傳,這些思想導致了法國大革命」。
夢幻的法國洛可可風格就是從古老而神秘的東方國度-中國借鑒來的。
記得四年前在法國凡爾賽宮遊覽的時候,忽然腦海里出現了一個很大的疑問。
明明是法國的華麗宮殿,為什麼越往進走,畫風越不對。尤其是當我和熙熙攘攘的遊客們走到某一個房間的時候,牆上掛滿了藍色與白色的藝術品--
盤子們?
還是青花瓷風格的。有些很東方,有些很西方?
國王把中國盤子鑲嵌在絲絨牆上???
原諒我實在找不到原圖了。大概就是無數個如上圖所示的盤子整整齊齊地鑲嵌在富麗堂皇的牆面上,看起來又華麗又詭異。
我奇怪地撓撓頭,但滿屋子的西方遊客卻很淡定地欣賞盤子牆。
我小聲問朋友,「奇怪,這不是中國的盤子嗎?"
她也恍然大悟,開始傻笑起來。「我就說怎麼哪裡怪怪的!」
----------------------------------------------------------------------------
過了很久,我忽然又想起這個梗。有一種法國皇室把中國藝術品全部偷走的感覺。洛可可風格倒是深得我心,又精緻又夢幻,比德意志粗獷漢子風格的物品們美多了。天知道我整天看著工業化氣息的風格有多煩。
於是,我就開始尋找一個遙遠的答案。一個驚天的秘密。。。
原來洛可可原本只是法國最初反對宮廷繁文縟節的藝術而興起的,然而發展著發展著,就被當時依舊十分強大牛逼的東方之國震驚了!
原來藝術品可以這樣美!
雍正時期粉彩山水花卉紋觀音瓶
雍正琺琅彩山水花鳥紋蒜頭瓶
不要覺得這是雍正不爭氣的兒子乾隆的花團錦簇風格,事實上,雍正除了是小清新以外,還有Cosplay服裝的愛好啊!所以對於藝術品來說,當然也不是一種清新寡淡的風格呀。
於是,法國國王驚呆了。路易家族都開始喜歡這種東方繁複而精緻的美,將洛可可風格與中國元素融合,形成更加夢幻的圖樣。
電影《絕代艷后》雖然是現代人想像的路易十五與十六精緻的生活,但是也仔細考證過。
看看這牆壁。
還有扇子。
這個時段是路易十六時期。當時的中國皇帝是乾隆。風格更加繁花錦簇亮瞎狗眼。
據說他們倆關係不錯。
一邊看這部電影一邊玩""中國元素在哪裡""的遊戲不亦樂乎。
於是,為什麼凡爾賽宮的某一件房間里的盤子牆如此詭異之謎就揭開了。
話說我真的好喜歡這種風格。也看來只有中國藝術才有這種纖細而繁複的美感。洛可可風格也要借鑒才能更加完美。
所以,這個西方借鑒中國的例子當然是大獲成功啦!法國人還是很喜愛的。就連德國人也很喜愛,但是他們過於粗獷的風格和性格實在很難 駕馭這種美。想一想一個1米75的德國壯妞在粉紅色的洛可可房間中,穿著玫瑰與東方花鳥紋樣的裙子,喝著一杯精緻的茉莉花茶。這個畫面太美我真的不敢看。
好啦。最後一張路易十六王后收尾。歷史上就不說了,說點最新的。
共享單車去年在中國火了之後,矽谷馬上跟進:
Spin將成為美國第一家共享單車服務,並將和政府開展合作。 Spin計劃第一批將在美國多個城市鋪設共享單車,計劃在美國主要城市投放10萬台共享單車,目前已經在舊金山內測,計劃2月份大規模投放。Spin的付費方式,目前Spin是按時間收費,每半個小時為單位,價格是一美元半小時。Spin的使用方式也很簡單,找到一輛Spin的車,打開app然後解鎖單車,用完之後隨便停靠在允許的停車範圍內即可。
這個太新,講成敗太早。不過很有意思的是,為什麼這個在中國還是在燒錢的項目,會非常快的被複制到了美國?
我覺得大概這幾點可以扯上關係:
美國大城市核心區域的通勤需求跟北京上海類似,雖然也有政府或者企業的類似自行車項目,然而最後一公里是個麻煩的過程。
自行車本身是健康的通行方式,符合西方目前的主流價值觀。
公民素質和公民習慣可能更容易接受公共事務。
摩拜或者ofo的飛速增長給人信心。
另外就是共享單車的運營特點:用無腦操作的方式,低成本滿足用戶需求,能夠讓智商比較低的西方人用。
其實,共享單車雖然脫胎於中國市場,但是之所以能夠被西方主動借鑒,是因為它基於的是中國的「現代城市」文化,而非「傳統」文化。這個點你們自己感受下。
另外去年非常火的就是直播了,火到什麼程度呢,姚明NBA球衣搞個退役儀式,麥迪也拿著手機直播:
關於這個我就扯幾點感想:
中國網民雖然被調戲還是在牆內,但是這個用戶基數太大,所以牆倒底是保護誰的比較難說。比如彈幕是日本先開始搞得么?不知道,但是這玩意兒已經成為一種新的中國網路文化了,下一步被西方借鑒毫不意外。也就是說,中國網民已經是世界網路文化的創造者了。
中國發展的加速度在互聯網行業這兩年體現的非常明顯,因為這是個你死我活不擇手段的市場。最後拼下來的團隊,如果在中國市場上能活下來,跑到其它國家的市場上,我很難覺得他們會死掉。比如直播西方走的比我們早,我們開始也是抄他們加抄日韓的。但是網速、手機跟上了之後,人民群眾的需求就開始不斷爆發,不斷被滿足,不斷被挑逗。秀場模式、日常生活和才藝表演、打賞模式是中國開始搞得么?這一個已經開始被西方借鑒了。
所以,凡是這兩年在中國成功的東西,都可以嘗試著往外輸出,個人都可以做,比如做內容變現的,就去做每天60秒的成功學雞湯語音公眾號,或者就去每天拍個炒中國菜的視頻放到FB上去,老鐵雙擊666關注走一波啊!
當然有些做的不好的就不要去搞了,會死的很難看的,比如知乎的live。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