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勝心是什麼?
賽納說過,「第二名就是排在第一位的 loser」。
即使是接近 200 mph 的對決,也絲毫不能認慫。
超車的時候永遠把選擇留給對手,要麼乖乖的讓路,要麼同歸於盡,即便對於隊友也是如此,即便是決定年度總冠軍的最關鍵一戰。普羅斯特不想將冠軍拱手讓人,結果被賽納撞得不得不退賽。賽納隨後以第一名完賽,但是因為這次危險駕駛,賽納被剝奪了積分和冠軍。
第二年,普羅斯特換了車隊,兩個人從隊友變成了對手,更加勢不兩立。同樣是決定冠軍歸屬的最後一戰,同樣在鈴鹿賽道,賽納積分領先於普羅斯特,只要這一戰不輸給普羅斯特就可以奪冠。結果,在第一個彎道,賽納毫不猶豫的沒有剎車,直接把普羅斯特撞出了賽道。
憑藉這一撞,賽納報了一年前的一箭之仇,也確保了自己的總冠軍。
看到這裡,也許你會覺得賽納為了勝利不擇手段,簡直令人齒冷。但是,1992年比利時站,有車手出車禍受傷昏迷,賽納第一時間在賽道上停車,在 F1 賽車的車流中跑過去關掉了事故賽車的發動機,然後扶住受傷車手的頭部,直到急救人員到來。
1991年的英國站,賽納跑到最後一圈,燒光了最後一滴汽油。比賽結束後,賽納的賽車已經無法回到維修站,所以他搭乘曼塞爾的賽車,坐了一把史上最貴的 Uber 專車。火花四濺、寸步不讓的對決,那僅僅是在比賽的賽道上。
1994年的聖馬利諾。前一天,奧地利車手拉岑伯格在事故中不幸去世。後來急救人員在賽納的賽車殘骸里找到了一面奧地利國旗,本來賽納打算在賽後用這種方式紀念拉岑伯格的,誰曾想……
賽納為他的祖國巴西的貧困兒童累計捐助了四億美元,數百萬人湧上街頭為他送葬。這就是賽納教給我的好勝心。
不禁又想起了,這個不服輸的父親……
即便對面是親生的兒子,心裡迴響的,依然是那個聲音:
對不起,
我要贏。
謝 秦雍光 邀
& 在沒有足夠描述的情況下,我暫將題主的問題理解為關於Will to win的問題。在這個構架下,Will to win這個概念雖然沒有直接牽涉到行動(Action), 而僅僅體現在意識層次的Reason(理由)或者Cause(原因),但是它並不是一個靜態的概念。這種心理(Will)必須有一定的動因,和必須以一定概率產生所要的結果(Win)才能延續下去。Win可能是Will的結果,也可能是Will的動因。而Win又不是這種心理(Will)的單一原因和目的,還牽涉到意識領域的關係化(rationalizations)過程[1]。個體意願在個人行動過程之中,與理性認知的互動為背景,外在的理由同時關聯著內在的自覺/自願等不同形態的動機,進入因果之域[2]。 在這個因果之域,人的意識/潛意識 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人的意識的邏輯化 和潛意識範疇的 由多年進化和社會行為導致的神經內分泌,主宰了這個因果鏈的關係化過程,而且這兩個方面的因素缺一不可。在人的意識範疇,邏輯功能還不具備或者完善之時,人是不可能形成好勝心的(Will to win) [3]. 這被稱作為四歲定律( "four years of age" rule), 其意義是,對於一個小於四歲的孩子,TA還不能理解事物的 前後因果邏輯 和由此導出的趨利避害行為 [4]。TA的行為是基本完全由自己的潛意識(神經內分泌)驅使的,TA的意識範疇的邏輯沒有強大到能約束或指導自己行為的地步。
&<在 baby crawling competition 中,讓TA感興趣的事物的驅動力比競爭本身更有效&>
此後,人的意識範疇邏輯能力逐步增長,在與潛意識/神經內分泌的鬥爭中逐漸能勝出。小孩子因此能一定層度約束自己對甜食的貪婪,在延遲滿足實驗(Delayed gratification)中獲得比較好的結果,因為TA的邏輯使TA相信,在實驗規則之下,暫時的忍耐能使自己獲得更大的利益[5,6]。(為什麼我是我?怎麼從心理和生理上解釋? - Owl of Minerva 的回答)
有了這種邏輯能力作為基礎,人的行為和思想就可以一定層度的適用Belief-Desire-Intention Model (信念-慾望-意圖 模型)[7, 8]. 人可以由內分泌導致的感覺(潛意識,下圖中的飢餓 Hunger) 基於自己的信念(Food is in downtown)和慾望(I want food),根據自己的邏輯發展出意圖(Go downtown),從而能觸發行動(Action).
在競爭環境中,競爭的獲勝者在規則下能比其他人獲得更多的利益,這使競爭參與者都獲得了努力的理由(Reason), 如果TA的意識層面也認同和需要獲得競爭的好處,將競爭規則內化為自身的內在心理需求,他的意向(Intention)與理由(reason)合二為一,他的行動既是有理由的,也是出自理由的,是我們使用邏輯可以理解的,此時我們可以稱TA是理性(Reasonable)的。在完全理性的前提下,一個人的行為可以適用邊沁(Bentham)的效益主義模型(Utilitarianism)[9, 10]. 對一個理性的人來說,其行為的目的在於最求最大化幸福,同時盡量避免痛苦和懲罰,即追求最大效益。這種行為是個人意識範疇關係化(rationalizations)的結果。那末,有了以上基礎,我們可以認為,對於一個理性的人,在競爭環境之中,都會有取勝的意向。在這個環境下,我們可以稱這個意向為好勝心(Will to win).以上僅僅是最為簡化的模型,還沒考慮到行為的結果的影響。在神經科學方面,人的行為的結果,會返回來改變人的意識模型,從而改變人腦中的關係化過程。例如一個人因為自身和外部的原因,經常性的在特定競爭中取勝,使自己獲得了很大的利益,這會增強TA取勝的Will,變得更具有好勝心。對於一個年輕人來說,TA的情緒過程還沒有發展成熟,這個階段的經常性競爭成功容易使得TA對成功的意念變得貪婪起來,有性格變得充滿野心和狂妄等問題的危險。因此,天賦對所承載他的人,與其說是一種庇佑,不如說是一種負擔 [11].
以上。
--------
[1] Davidson, Donald. "Actions, reasons, and causes." The journal of philosophy(1963): 685-700.
[2] Mele, Alfred R. "Philosophy of action." (2003).
[3] Priewasser, Beate, Johannes Roessler, and Josef Perner. "Competition as rational action: Why young children cannot appreciate competitive games."Journal of experimental child psychology 116.2 (2013): 545-559.
[4] Bartsch, Karen, and Henry M. Wellman. Children talk about the min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5] Mischel, Walter. "Father-absence and delay of gratification." The 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63.1 (1961): 116.
[6] Mischel, Walter, Yuichi Shoda, and Monica I. Rodriguez. "Delay of gratification in children."Science 244.4907 (1989): 933-938.
[7] Stich, Stephen P. "Autonomous psychology and the belief-desire thesis." The Monist (1978): 573-591.
[8] Georgeff, Michael, et al. "The belief-desire-intention model of agency."Intelligent Agents V: Agents Theories, Architectures, and Languages. Springer Berlin Heidelberg, 1999. 1-10.
[9] Bentham, Jeremy. An introduction to the principles of morals and legislation. Clarendon Press, 1879.
[10] Bentham, Jeremy, and John Stuart Mill. The utilitarians. Garden City, NY: Anchor Press/Doubleday, 1973.
[11] Medvec, Victoria Husted, Scott F. Madey, and Thomas Gilovich. "When less is more: counterfactual thinking and satisfaction among Olympic medalists."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9.4 (1995): 603.
好勝心是和別人較勁,上進心是和自己較勁;好勝心是勝過別人即可,上進心永無止境;好勝心強而易折;上進心韌而持久。最後,長途漫漫,謹慎擇友。
內心潛藏著的尊嚴、驕傲和恐懼,都要靠勝利的果實來飼養
Second place is the frist loser. 我不是認真,我就是要贏。
對不起,這個比賽我要贏! ——伍聲2009
不是〔不能輸〕
而是〔我要贏〕
那年十八
母校舞會
站著如嘍啰
那時候我含淚發誓各位
必須看到我
《浮誇》陳奕迅
好勝心其實可以算是生存的本能?你不需要比獅子快,你只需要比你的對手快。
社會資源配置很大程度上是不完全公平的,會向實力強大的集體和個人傾斜。為了爭奪資源和生產資料而進化出來的一種人體本能。
有一個贏的理由,哪怕只是為了裝逼
我可以做的更好
我覺得自己的意念中最缺的就是這個。
所以,一度覺得自己適合出家。-_-||你丑你先睡,我帥我隨意
網上查成績,那次考的還不錯,學校是能進了。網上查分是輸入准考證直接可查,而且准考證號是有跡可循的那種,無非是年份啊多少屆啊學號多少啊的格式,我就看著我爸媽坐在電腦前查別人的成績,直到找到幾個比我高的為止。這二老就在電腦前這麼刷了一個多小時,保守估計。
從小但凡考試出分問的都是,在班上第幾名,多少人考了這個分數,多少人比你高。
來自大人的好勝心。是恐懼
基本都遇到過一個拚命超車的司機吧。
總有人要贏,為什麼不是我。
科比說的
推薦閱讀:
※什麼時候讓你深切領悟到「小孩才不純潔呢」的道理?
※擁有一個城府深、心機重的伴侶是何種體驗?
※人究竟能摳到什麼程度?
※為什麼說《絕命毒師》拷問了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