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你看了那麼多書,依然過不好一生?


我在答案最後面註明了原作者和原文的,覺得文章很好就轉載過來了,好像很多人誤會是我寫的,在最前面澄清下。


——————————————————————————

我有一個大學同學,只看他的朋友圈,你一定不知道他是做什麼的。


今天你看到他在參加吳曉波讀書會,明天也許在看羅輯思維的演講;今天研究互聯網風口轉向了何方,明天又對網紅時代的來臨言之鑿鑿;今天聽說新媒體火了,明天就開始問別人「你知道六神磊磊嗎?」;今天嚮往著詩和遠方,明天又在李銀河阿姨愛與性的教導中思考人生的樂園。


奧斯卡來了,他為小李子感天動地;諾貝爾來了,他為村上春樹捶胸頓足;木心的生日到了,他也要跟著從前慢;陳忠實去了,他馬上成了《白鹿原》的忠實擁躉。

是他,每天早上精神飽滿地一邊和群友打招呼一邊上班;是他,每個周末還在公司挑燈夜戰;是他,出現在各種各樣的線下聚會現場;是他,每天晚上跟全世界說晚安。


我和他認識的時候,我們都還沒畢業,還沒有微信和朋友圈,不過那時候他在社交網路上的表現和現在比起來並沒有太大區別。


那時候我以為他愛好眾多,涉獵廣泛,對多個領域都有研究。但幾年後我發現,他依然是這個狀態,卻沒有任何能夠拿得出手的屬於自己的觀點。


幾年下來,他換了幾份工作,涉及了不同的行業和工作內容,但始終沒有找到一個屬於自己的專業方向並進行深入研究。 以前網路上流傳過一個段子:


你用小米手機,穿凡客T恤,上3W咖啡聽創業講座,在家看耶魯大學公開課,知乎果殼關注無數,36氪每日必讀,馬雲的創業史了如指掌,張小龍的貪嗔痴如數家珍。肉夾饃只吃西少爺,約朋友得去雕爺牛腩,喜歡Kindle勝過iPad,手機里沒遊戲全是GTD的APP。如果上述條件都符合,那你在北京應該還在每天乘地鐵。


這個段子準確地用一個黑色幽默,嘲諷了這個時代如我那校友一樣浮躁的人們。但往深層去想,似乎又不僅僅只是浮躁這麼簡單。為什麼他像新媒體編輯一樣不停追熱點?為什麼他頻繁地分享所謂的「深度好文」?為什麼他花費大量時間積極地參加各種意義不大的線下分享會?


我想,除了浮躁以外,最大的原因是,他沉浸在了「我在學習的幻象」以及「渴望別人認同的虛榮」中無法自拔。

分享「深度好文」,到處參加活動,對每一個熱點留下一段點評,讓他產生一種「我在進行深度學習與思考」的錯覺。實際上這些事對於提高自身的能力,拓寬自己的視野和格局,並無太大的意義。


一來,它們都是碎片化的,不系統的。每次的接觸頂多算是管中窺豹,根本無法探究到其中的內核。如果真想進行深入了解,還不如看一本相關行業的書更高效。


二來,將自己的精力過多地分散到這些彼此之間沒有關係的事情上,卻對每一件事都了解得不透徹,也就無法發現這些事物內在的普遍規律,吸收並為己所用。

在沒有專註點的前提下,將精力投入到碎片化學習中,其實是對時間的另一種浪費。


更可怕的是,你並不覺得自己虛度了時光,反而為自己處在一種「學習的狀態」而沾沾自喜。


這道理看起來像一層窗戶紙,一點即破,他內心深處未必沒有意識到。然而他還是樂此不疲地投身於此,因為他已經被另一件事——「渴望別人認同的虛榮」絆住了腳步。


這不難理解。


微博上,影單書單的轉發量一直很高;朋友圈裡,曬書的人也為數不少;知乎上,更是有很多人明明對問題沒有深入了解卻強行作答(甚至這種現象也被知乎討論過)。


似乎是因為這樣的動作,可以證明自己是個積極上進愛學習的人,證明自己是一個博學多才有文化的人。似乎這樣的動作,可以迎來別人的歆羨和讚美。然而這一切都是虛假的。你並不是你想表現出來的樣子,也沒有人會發自真心地佩服你。畢竟,這個時代,真正值得佩服的人太多了。


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好在越來越方便的工具以及越來越多元化的文化娛樂形態,只要有才華就能被發現並且以此尾聲。這是一個最壞的時代,壞在階層固化,許多人碌碌無為,精神貧瘠,溫水煮青蛙,失去了競爭能力,看不到未來的希望。


在這個時代,有人乘著海浪衝鋒。他們被譽為風口上的豬,他們是這個國家最有智慧的創業者,他們是無數小而美的自媒體。


這些人精準地把握了這個時代與以往任何一個時代的不同,找到了自己的節奏。他們在台前風光無限,他們是大眾眼中的明星,他們日進斗金,似乎這個時代專為他們而打造。


在這個時代,依然有人潛水而行。有時候他們被稱為匠人,在一個不被大眾關注到的角落,日復一日地琢磨著自己的手藝。有時候他們被稱為理想主義者,拋開物質的誘惑,堅持著自己所熱愛的事物。他們是這個時代最能沉得住氣的人,雖然可能暫時無法成名,無法實現自我價值,但終將迎來最偉大的尊敬或是最久遠的流傳。

就像日本的壽司之神,就像雞湯泛濫時代苦心孤詣的文學作者。 衝浪者站在風口,收穫時代的紅利。潛水者暗自努力,等待著一鳴驚人。而大多數人在這個時代做不了衝浪的人,也沒有耐心好好潛水,最終成了隨波逐流的、得過且過的路人。


值得慶幸的是,如果你不想成為這樣的人,那麼你還有時間好好考慮如何去安排接下來的人生。那麼,具體應該怎麼做?被譽為「21世紀的彼得·德魯克」的格拉德威爾在《異類》中曾講過「10000小時理論」: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並非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10000小時的錘鍊是任何人從平凡變成超凡的必要條件。


所以,你需要做的是,首先選對一個適合自己的或者自己喜歡的方向,然後專註地耐心地投入進去就好了。不要試圖將什麼都學會,因為你每天只有24個小時,能把兩件事做到專家的級別就已經是人中龍鳳了。 那麼,究竟該如何選擇這些值得你花上10000小時去做的事情呢?


我的建議是:除了工作以外,選擇一些短期投入效果雖然不明顯,長期投入卻能夠對你的行為習慣、思維方式、處世哲學、人生價值產生重大影響的事。

  • 比如讀書。說來慚愧,我開始有目的的堅持看經典書大概只有五六年的時間,相比身邊的不少朋友而言,這個時間算非常短了。雖然最開始讀書似乎並沒有對我產生什麼幫助,但幾年下來,變化已經在不知不覺中產生了。

每過一兩年,回憶起兩年前的自己,我都覺得當時的自己是如此的無知和幼稚,看待問題的態度是如此的狹隘。通過閱讀,打開了各種新世界的大門,對於我的價值觀的影響潛移默化,又深入骨髓。

  • 比如寫作。從我開始認真對待寫作這件事到現在已經過了兩年,我深知自己還沒有入門,所以不敢在此評價太多。但可以肯定的一點是,寫作鍛煉了我的思維方式。

通過寫作,我不斷記錄自己的想法,對不少首次接觸搞不懂的概念進行總結和反芻,終於加深了理解。可以說,寫作訓練了我的思維邏輯,讓我更加了解自己,也加深了對世界的理解。

  • 比如與優秀的人做朋友。我是個對社交興緻不大的人,但生命中有些優秀的朋友,即使不同行業不同崗位,即使不在一個城市,也一直對我產生著積極的影響。有時候是他們思考問題的方式啟發了我,有時候是他們面對困境的態度激勵了我,有時候我甚至把他們當成我的目標來努力追尋。

與這些人優秀的朋友交流互動,你總能發現自身的不足,從某種意義上講,他們不僅是我的朋友,更是為我指路的一盞盞明燈。


這個時代有太多干擾和迷惑我們的事物,遮住了那些本應花時間去做的事情。這時候更需要睜大你的眼睛,認清表象背後的本質。畢竟有太多人昨天還光鮮亮麗,今天卻已經摔得體無完膚。


在這個浮躁的時代,堅守自己的選擇,專註地投入其中,你才會走得更遠。


摘自:劉教授——《為什麼每天都在學習,生活還是沒有任何改善?》


成天說「懂那麼多道理仍然過不好這一生」,可是你懂的,都是微博營銷號上的道理,讀者文摘上的名言,朋友圈轉發的雞湯。既沒有決心減肥扮靚,也沒有恆心讀書寫paper,既無背景也缺實力,怎麼能憑藉念叨兩句自相矛盾的漂亮話,就想讓命運對你網開一面呢?


如果告訴你,一個人不屈不撓,終不為下,一輩子獻給了自己的夢想和祖國,他是領袖之才,深得國民和自己女人的愛戴;

如果告訴你,一個人一生都是從一個失敗走向另一個失敗,在遭遇人生最大的一次失敗之後羞憤而死,他的女人也自殺身亡。

對第一個人,我們會說他過好了這一生;對第二個人,我們會說,他失敗了,沒有過好這一生。

然而這兩個人其實是一個人,他們都叫希特勒,不,你們想錯了,不是劉備。

「過好這一生」是個地獄難度的挑戰,相比較而言,所謂有錢,有權,有妹子什麼什麼的,跟它比都是不值一提的小怪獸。

不同的人對「過好這一生」的定義完全不同,滾滾紅塵里,你以為有錢是過好這一生,商賈告訴你並不是,你以為有權是過好這一生,官僚會告訴你他如履薄冰
明代的王孫朱載堉曾經寫過一首《十不足》,很有趣,也比較貼題:

終日奔忙只為飢,才得有食又思衣。

置下綾羅身上穿,抬頭又嫌房屋低。

蓋下高樓並大廈,床前又少美貌妻。

嬌妻美妾都娶下,又慮出門沒馬騎。

將錢買下高頭馬,馬前馬後少跟隨。

家人招下十數個,有錢沒勢被人欺。

一銓銓個縣知位,又說官小勢位卑。

一攀攀到閣老位,每日思想要登基。

一日南面坐天下,又想神仙來下棋。

洞賓與他把棋下,又問哪有上天梯。

上天梯子未做下,閻王發牌鬼來催。

若非此人大限到,上到天上還嫌低。


所以「過好這一生」本身就是概率小到不能再小的小概率事件,世事無常,慾壑難填,別說「看了那麼多書」,懂了那麼多道理「過不好這一生」,別在意,有些含著金鑰匙出生,天生高富帥也沒過好這一生。何況冷暖自知,過不過好這一生,只有到自己死的那一刻才知道,別人怎麼看有什麼用?

再來說說讀書這件事。

中國的讀書人有很強的責任感和神聖感,然而讀書人這個稱呼本來就是很陳舊的遺物了,士大夫是古代華夏才有的階級,「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是那時才有的觀念,即使在那個時代,如果讀書不能作為叩開命運之門的敲門磚,倒在讀書這條登天梯上的也白骨成堆,如今沒有任何理由因為你讀書就應該給你獎賞。

」書中自有千鍾粟「,扯淡,讀書只會肚子餓;
「書中自有黃金屋」,沒有,黃金屋是男主角的;
」書中車馬多如簇「,騙人,你坐地鐵刷書試試?
「書中自有顏如玉」,這個是真的,買本雜誌什麼女朋友都有了。

這個世界只會獎勵滿足人們需求的人,
有人要千鍾粟,你種地種出來,好了你是有用的人;
有人要黃金屋,你要麼會勘探,要麼會採礦,要麼會建築,把黃金屋造出來,好了,你是有用的人;
有人要車馬出行,你會趕大車,好了,你是有用的人;
有人要顏如玉,你要麼顏值高,要麼身材好,要麼你能給人整容,要麼你會做造型,好了你是有用的人。
這世界從來不需要,什麼都不會,只會讀書的人,所以讀書連生存的必要條件都不是,更不是什麼」過好這一生「的必要條件了。

我們讀書,是因為我們喜歡讀書,這只是一個愛好,一個興趣,一個我們娛樂自己的方式,跟愛打麻將,愛玩遊戲,愛吃甜食沒有任何區別,不存在高下之分,所以不要有任何優越感。
讀書中能得到快樂,這恐怕才是你讀書跟」過好這一生「唯一的聯繫,人生很長,生活已經很艱難了,任何能得到快樂的事兒,都是奢侈品,不為無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能爽就夠了,不過切記,讀書也只是無聊之事而已。

以下為推廣,歡迎關注我的微信公眾平台,時不時發一些我的原創文章:

http://weixin.qq.com/r/OUM9JcvEw5a8rY9G9xYr (二維碼自動識別)


博爾赫斯說:天堂就是圖書館的樣子。對看書這件事,用過於功利角度去衡量它的利弊,會讓你失去閱讀本身的快樂。

看書對於一個愛看書的人的最大回報是:它令我在這一生中,無論貧窮還是富貴,無論成功還是平庸。我都可以從閱讀這種簡單、便利而廉價的興趣中,獲得唾手可得的幸福與快樂。因為,對我而言:天堂也是圖書館的樣子。

雖然我剛回答過一個問題,總結過讀書給我帶來什麼用處。然而我更願意告訴大家的是,閱讀沒有用。像這個世間多數愛好一樣「無用」,就像你樂此不疲地k歌、撞球、喝酒、追星、泡妞、搓麻、看球一樣沒用。

事實上這世界上最美好珍貴,最讓我們享受的事物,正是那些看起來沒有什麼用的事物。

如果看書都要看有用的書?以此類推,去ktv點歌要不要點有用的歌,要不要只唱英文、日文歌,以便提高下外語能力啊!那麼看電影也要看有用的電影,大家只看《建國大業》之類的以便提高愛國情操?

想想,如果有用成為衡量一切的標尺,世界有多麼無趣。只因為競爭激烈生活艱難,這個時代每個人都無比倫比地渴望成功,且渴望速成。導致人們做一件事,都要考慮它是否與成功產生聯結,是否能產生效益。和網友聊個天都指望能學習、進步和頓悟,恨不能風風火火地每一步不捌彎地直奔主題和目標。每個人將有什麼用掛嘴邊,寫字寫得好有什麼用?唱歌好聽什麼用?漂亮有什麼用?而微信的雞湯文一臉正氣大張旗鼓教我們怎樣告別無用社交,功利地把你認識的人分成兩種,有用和無用??都不想在無用的事和人上浪費時間,所以果斷絕趣味和人情味只要有用,然而你卻沒有想過,成功不正是讓自己在這世界上活得更有情有趣么!

如果吃飯和工作、賺錢這樣看起來很用的事,是為了讓我們維持生存,那麼追求那些美妙而"無用"的事物,結交有趣而"無用"的人才是我們在這個世界生存的意義。

一個凡事皆持有用論去生活的人未必就會很成功,但絕對很無趣。


謝邀


我們接受了知識,卻沒能接受自己的生活。


我們總以為生活是在爬山,爬到山頂就豁然開朗;或者是在烤箱里煎熬,到了某個時間,「叮」地一聲,我們就想通了一切,然後剩下的歲月就一片坦途。


所以我們現在都在朝著那個方向努力,搜刮一切能在生活里用到的道理,別人的經驗,甚至書里的一些哲理,填充在自己身上,好像在往牛排上面撒香料,期待著自己能更快出鍋,出鍋之後能變得更加美味。


所以我們很著急啊,著急在三十歲之前讀幾百本書,把自己變得成熟穩重;著急二十幾歲買套房子,希望以後能有安穩的生活;著急一下子找一個如意郎君,從此享盡天下溫柔,不必在感情里顛沛流離。


我們的期待都很好,可惜,沒有人的生活是這樣的。


我們在二十歲的時候,不會遇到十歲時候的煩惱。同樣的,二十歲的時候,不可能解決三十歲的煩惱。生活是問題疊著問題的,我們不知道以後會發生什麼,因為無法預見。以前不會有人想著在二十歲的時候把人生剩餘的問題都解決了,但現在這種情況很多,心心念念,好像在安排身後事。


所以我們會很煩,很迷茫,因為我們要試圖把人生所有的煩惱都放在二十幾歲來解決。


我在前幾年,迷茫更多,嘗試著去找尋一個道理,來解釋生活,解決生活里的問題。當時我嘗試過很多方法,哲學的,宗教的,雞湯的,甚至用了最激烈的方式試圖改變身邊的環境。曾有一段時間,我莫名其妙地成了陸琪的粉絲,對「你要成為一個不動聲色的大人了」之類的推崇備至,後來才發現這些話是對女孩子說的。懂了這些道理之後,好像好過一點了,但也沒多長,十來天又會陷入迷茫。


因為那些道理只解決了當時的問題,等到新問題出現,無法解決的話,又是一段麻煩的生活。

我覺得,「為什麼看了那麼多書,依然過不好這一生?」這樣的問題,關鍵不在於讀書多少,讀什麼書,而是我們肯不肯接受一個現實:我們的生活是不完美的,會不斷出問題的。


承認自己解決不了所有問題是很難的,尤其對那些對生活懷有最美好夢想的年輕人來說。但是,即使是最理想主義的那個人,也照樣得埋頭老老實實的吃每一頓飯,因為這一頓飯不能把前幾頓欠的補上,也不能把下一頓的飯吃了。一個時期煩惱一個時期的事情,這就夠了。


這樣我們才會在下一個時期來臨之前,歡喜地發現自己有所成長,而不必為所謂的「一生」煩惱。


連「看書」都要以「過好一生」為限制條件,可見現在為功利、為效益而讀書的影響我們到了何種嚴重的境地。本質上說,這和「讀了這麼多書有什麼用,還不如隔壁小學畢業的劉二狗會賺錢」的思想沒有什麼不同。

不過這也不怪題主。我們國家有講究實用的傳統,也有當下浮躁社會風氣的因素。一個國家在高速發展,快速成長的階段,總是有這樣那樣的矛盾和困惑。歷史上空談、玄學、考據那一派也曾經是蔚然成風,被人深惡痛絕,被洋人叩開國門,經世致用的思想開始被普遍的接受。

但咱不能走極端吧?要麼就是必須徹底有用,讀書連自己命運都要改變;要麼徹底沒用,什麼現實意義都沒有的才叫做讀書。

其實你看西方很多大思想家、先賢們,讀了很多書,下場未必好。

蘇格拉底是希臘三賢之一,不能說沒讀書吧,你看他下場怎麼樣。因為他整天喜歡扯著過路人問問題,美其名曰:思想的助產術,啟迪眾人的智。結果被判決死刑,罪名是蠱惑青年。第一次投票時據說差距並不大,結果蘇不滿,自己上去為自己辯護。好嘛。適得其反,第二次投票結果大多數人都判他有罪。行刑前,他的學生買通了看守,準備帶老師逃跑。蘇說:我一生都在捍衛城邦的公正,如果我自己以審判不公的理由逃走了,那將來還有誰會遵守城邦的法律,還有何公正可言呢?於是從容赴死。

反正我們現在學法理、學習法律還繞不開蘇格拉底。蘇格拉底之死好像讓整個西方文明都升華了一樣,當然,另一方面,也是永遠的痛。因為這個植根於基因底層的痛,迫使他們不停地在做反思。

一個人的死亡就有這麼偉大的力量。

再說古羅馬的西塞羅。被譽為最後一個百科全書式的大學者。不能算沒讀書吧,西塞羅三論,文筆之優美,讀起來讓人善心悅目,傳世之作。最後下場如何,被絞死了。按照我們常人的觀點,讀了這麼多書,連善終都做不到,讀書真是沒用啊。

可是我們研究古羅馬,研究法律思想史說羅馬,您還真就繞不開西塞羅先生。

這樣的例子數不甚數。

康德一輩子據說沒出過遠門,僅一次去過附近城鎮的集市,累個半死還趕緊跑回來了。擱現在,估計就是個「超級宅男」。他寫的三大批判,用通俗的標準,又什麼用呢?純粹浪費紙,連一顆白菜都換不到,一毛錢都賺不到。從沒走出過家鄉的康德,在我們「破萬卷書,行萬里路」的宗旨下,估計也就是個loser,沒什麼見識。

可是有康德以後,再談哲學,沒人再能繞開他。學哲學不知道康德,就跟學物理不知道牛頓、愛因斯坦一樣。

被迫害的斯賓若沙,磨鏡片磨了一輩子,生活清苦,邊磨鏡片邊搞哲學研究。被稱作哲學家中最具有無暇道德,聖人品質的人。這麼偉大的哲學家,讀了那麼多書,就為磨一輩子鏡片,沒用吧?

中國也有,用草紙計算公式的陳景潤,他的一生按照我們的標準難道過的好?然而沒有用嗎?

哪個學科沒有無數這樣無用的讀書人?

他們的光芒足以破除迷茫,閃耀千古。人類的進步,文明的發展,被他們扛著一步步向前。

如果指望讀幾本書就能改變自己的命運,那最好還是不要讀書了。因為初衷就跑歪了。

我們常人也許沒有這樣的覺悟,但手捧一本書,至少能讓你暫時擺脫喧囂社會的浮躁,讓自己內心平靜下來,與先哲對話,享受暫時的寧靜。

請不要讓社會的躁動侵蝕我們心靈最後的一片凈土。

人生不僅有眼前的苟且,還有詩意和遠方的田野。


你看過了例題就會做數學卷子了嗎。。


為什麼你吃了那麼多大米,依然過不好一生?
為什麼你每天點那麼多贊,依然過不好一生?
為什麼你看那麼多乾貨帖,依然過不好一生?
為什麼你追隨過好多大牛,依然過不好一生?
… …
這樣看來,這一生註定是要過不好了。

來不來就一生一生的,
你的一輩子才過了幾分之幾?
你怎麼就知道這一生都過不好了?
學了句毫無邏輯的電影台詞兒您就把下半輩子都給預計完了?
您的前半輩子就從沒過好過?

講真,
少慣著點兒自己的矯情,
多專註於自己眼前的、當下的事情,
誰都能過好這一生。
————佳斯特洛夫斯基


號稱麥當勞健康的創始人死於天天吃它
養生學家沒活過40歲死於惡性作息飲食
念經拜佛的尼姑和尚被拍到吃肉喝酒z
憨豆先生按理很快樂,卻得了抑鬱症。
林夕寫了那麼多看破紅塵雲淡風輕的歌詞,他卻仍深陷塵世紛紛擾擾

這些打臉的事實告訴我們,
並不是在一個領域懂得越多,
就能在自己的人生中越遊刃有餘。

【因為你我都是情緒化
有血有肉的性情中人】
——————
所謂真理只是一個衡量標準的標杆,
指引方向的指南針。
書中的道理也如此,
它無法面面俱到精確到小數點

書中的道理不一定是正確的。
也許「進化論」某天會被證實是謬論,
Who knows?

為什麼我們讀了那麼多書,
卻還是過不好這一生?
因為人生在世,不可控因素太多。
道理就跟感情一樣不分對錯是非,
世事皆為選擇罷了。以下是我分析的「書看得很多卻沒咋漲姿勢」的原因。
—————————
【捕風捉影 斷章取義 一知半解】
朋友看養身書上寫女性喝紅糖、蜂皇漿,藏紅花泡水補充膠原蛋白甚好,可滋陰養顏養氣活血容光煥發。
于是之後的一個月大量進補,爆痘生瘡流鼻血發胖上火易怒,生理期血流不止。她深感憤怒,問我可不可以告那本書的作者。
我一了解,她是火性體質,內熱火氣本身就重,且就醫查出疑似子宮肌瘤隱患,更不能碰這些大補品了,基本上就是火上澆油,且書中明確寫到「多適用於體內寒氣重虛弱體質。
普及常識和對症下藥都沒做到,強行囫圇吞棗,休怪作者誤人子弟。

【人性的七情六慾】
沒有人能像教科書一樣時刻規範標準,無法保持24小時的理性和清醒。我們有喜怒哀樂,有注意力不集中睏乏思維遲鈍的時候,也有微醺喝醉斷片發酒瘋的時候,失戀後的心酸苦楚,甚至暴怒時歇斯底里不堪的模樣。這都是我們真實而又無奈的一面,卻也是人和機器的區別。人不是無欲無求的機器,只能盡善盡美,無法保證萬無一失。
無數基督教徒,甚至天天教導別人的傳教者,撰寫歌頌聖經文章的牧師,也會犯原則性錯誤。這就是人性。

【空談不如實踐】
實踐的過程才是真正把知識轉化為自己技巧的過程。說起來頭頭是道,可紙上得來終覺淺。學化學先學理論再去實驗室上手操作,學開車開飛機也都是先閱讀規章制度熟知操作流程再親身駕駛體驗。即使我把飛行員手冊翻爛倒背如流,老闆你敢讓我給你開飛機嗎?跟考托福數理化刷題也是一個道理,上課聽得再多還得靠課下自己琢磨。

【沒有走心】
讀書有時候變成了一件程序化的任務,為了讀書而讀書,為了交差而讀書。況且人總是太高估自身記憶力,看過你保證過目不忘了?有些人左耳進右耳出完全把聽過的東西當耳旁風,閱讀一目十行看完一本書過幾天啥都想不起來了。讀書看報聽歌抱著「淺嘗即止」動機,感受完批註「已閱」。或者身邊的朋友都拜讀過,害怕自己孤陋寡聞被恥笑,於是讀書品味道理只是為了多一項談資,壓根沒走心。道理那麼多,真正能記住並且時刻提醒引導自己的道路的人寥寥無幾。

【個體差異 誤區 盲點,需對症下藥】
書上一些引發我們共鳴的道理讓我們記憶猶新,可是它一定對嗎?如果讀者和作者成長背景,文化底蘊,情感經歷,人設圈層毫無差池,那理論上可以將道理和方法完全複製粘貼使用。可現實生活中,每個人都存在巨大的差異,書中道理只能指引大致的正確方向,其中包含無數個小填空,選擇題,都要靠被別人來完成。書上寫的是作者的覺悟,在自身已構建出的觀念基礎上,可作為參考和靈感啟發錦上添花的,但不變通的生搬硬套可能會起反作用的。

自我修養很關鍵如果當事人是個不成器的破罐子,其他人再怎麼灌水進去都永遠是無用功。

現在銷售市場上什麼最值錢?私人定製。時間和條件允許誰願意去賣爆款均碼,而不是獨一無二最符合自身氣質的東西?不管是婚紗,華服,紅酒,鑽石首飾還是婚宴活動,1對1VIP最為昂貴的。所以我說「合適」有多重要,最廣為人知連聲叫好的也許就是最俗氣的。在經濟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摒棄傳統千篇一律的模版,因地制宜貼身貼心的規劃打造,才能最大程度上實現最初的期望達到理想值。

所以同理,閱讀之後的消化過程適宜花有時間還是多走走看看親身驗證一下,將別人的覺悟轉化為自己的感同身受才不枉費花費時間看一本書。

【世事無絕對,要靠自己的造化。】
更多的生活智慧是因人而異,要靠自己去探索發現和總結。我們無法100%複製別人的人生和成功,不然太多人就臨摹著名人自傳中的生財發家之道功成名就了,可這樣的人少之又少。

有時候大多數人公認信奉的真理不一定正確,極有可能在未來被全權推翻。

我看到兩個廣為流傳的熱門語錄,「但願未來你結婚不是因為合適而是因為愛情」,和「你已經過了需要愛情的年紀,要的只是一個不會走的人」,幾乎對立的態度和立場,沒有誰對誰錯孰是孰非。一個微博上非常著名的愛情專家陸琪就多次發表自相矛盾的打臉言論。那麼究竟是要 還是 不要,應當隨機應變自我取捨,而不是生搬硬套東施效顰。

真正成功的人都是根據自身其他因素特點,靈活運用加以調整改進,參考借鑒和不是偷盜抄襲。我要做生活中的藍圖設計師,而不是工地里搬磚添瓦的搬運工。這個就是死讀書的獃子和活學活用的智者的根本區別。

人生本就迷茫,願你我不灰心喪氣,
寧願五味雜陳充滿bittersweet,
也不要碌碌無為空洞虛無。
用一生去學習,一生去體會領悟。


我再提供一個側面吧:因為書和書是不同的

就我長期觀察留意,不同群體的人喜歡看的書類別不一樣

1 官場中人喜歡讀古書,研百家,閱青史————於是智謀日漸精進

2 生意場中人偏愛時令經典工具書(比如涉足炒股時看經典股票書,涉足建築業時讀建築業經典書)————於是隨機應變戰無不勝

3 文人大多博覽群書,無書不看,百無禁忌(包括古書,現代書,文學書,歷史書,暢銷書,宗教書,哲學書甚至小黃書)————於是知識淵博,文采斐然,妙筆生花

4 普通人喜歡追故事書,暢銷書————於是每天都充滿了正能量

同樣是讀書,看一千本故事會和一千本經典,他們的命運和人生肯定是不一樣的

當然只是不一樣而已,並沒有誰高誰低


我過得好過不好,不是由旁人評判的。

旁人或許覺得那些讀很多書的過得不好,覺得並沒有因為讀書升職加薪,出任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巔峰,所以,在旁人眼裡,和他們一樣,落寞、迷茫、彷徨、惆悵。

但當他們充滿戾氣地去抱怨社會,或者自怨自艾,把對自身處境的不滿,歸咎為社會的糟糕,或者自身的差勁時,讀過書的至少還能保持心境的平和,雖然也會迷茫彷徨,但不會盲目歸因,充滿戾氣。或將矛頭指向社會,或將自己傷的遍體鱗傷。

知道自己的界限在哪,知道社會的對自身的價值觀評判,正確與否,定乎內外之分,辯乎榮辱之境 。

很多人面對對自己的不滿時,要麼把別人拉下來,認為別人也沒什麼了不起的,比如有人說富人都沒什麼了不起的,奢侈懶惰,窮人才勤奮刻苦。

要麼把自己提上去,說博士碩士都是書獃子,沒有自己早進入社會得到的經驗重要,能力才重要。

不能坦然接受自己和別人的差距,因此採用精神勝利法把別人拉到和自己一個層次,或者強行把自己拉到和對方一個高度,來自我安慰。

我沒讀過多少書,但我覺得這話表面上看起來是對別人的不屑,其實是對自己的不滿而已。

讀過那麼多書,過得好不好,不是由他們評判的,換句話說,關他們屁事。


或許讀過書的仍不能擺脫窮困,暫居陋巷,簞食瓢飲,你不堪其憂,幸災樂禍,讀過書又怎樣,照樣和我一樣,過不好這一生。但人家仍能不改其樂,你照樣為自身處境而痛苦憤怒,精神勝利法管用,但畢竟只是你自我麻痹而已。


謝邀。為什麼讀了很多書明白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我覺得某種程度上是因為沒能處理好自己的情緒。

在有情緒干擾的情況下,人所進行的思考和決策未必全是理性的(確切地說應該是「未必是最合適的」),這時候就算你讀再多的書懂得再多的道理也沒用,頂多知道自己為什麼會失敗,卻避免不了自己失敗的結局。

我認為很多時候情緒是一種精神和時間上的不必要的消耗和浪費。比如遇事自卑膽怯,需要心靈雞湯的鼓勵和自我加油打氣等這些充滿儀式感的事情,難道因為沒做這些儀式感的事情,該做的事就不去做了么?如果該做的事情一定要做,那麼又有什麼必要去做這些矯情的事情?還是為情緒所累。

再比如拖延症,因為不願面對處理問題的壓力和麻煩走出舒適區而逃避現實,一拖再拖,就是因為太在乎自己的內心感受。倘若能夠忽視內心的感受,破除對問題的恐懼和抵觸,劍之所指,所向披靡,不達目的,誓不罷休,還會有拖延症么?


古人講「太上忘情」,太上,是最高明的人、是聖人,太上老君。太上忘情不是沒有情,而是有情,但把它放到好像忘了的層次。忘情不是無情,而是有情,雖有情卻不為情牽、不為情困,而是淡忘了情把要處理的事情處理得豁達洒脫。有情是好的,但是有情一有到沾滯、一有到不洒脫的地步,就把情給弄得烏煙瘴氣了。『聖人』和『太上』絕不會濫用情,所以為什麼讀了很多書明白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我認為某種程度上是因為沒能處理好自己的情緒。


以上。


男兒未死 豈能蓋棺

這個問題問的為時過早了吧?


高贊的答案有三種觀點值得商榷。

1.題主沒有過好這一生,看的書肯定有問題。

2.題主還沒死,整日悲春傷秋,這人有問題。

3.題主看書為了活得更好,讀書功利化,這種想法有問題。

首先,反駁第一種觀點。

看過許多好書一定過的好這一生嗎?

看過許多好書依然過不好一生的人大有人在!

殊不知開卷有益!單純地吧原因歸咎於題主看的書有問題,這實在是不敢苟同。


其次,反駁第二種觀點。

題主的人生還沒到盡頭,怎能就說過不好這一生?

半生頹唐就不能向他人詢問為何自己過不好這一生?

來知乎提問就一定要你整個人都蓋上棺材板?

最後,反駁第三種觀點。

不是每個人都是在知識的海洋徜徉,沉浸其中無法自拔。獲得優越的生活,不也是變成更好的自己的另一個體現?

這就是世風日下,人心不古?

難道科舉制的秀才們都不是為了金榜題名,封妻蔭子而讀書,單純地為了匡扶社稷,濟世為民?

許多人都沒有深入思考問題,只是看到題主的問題後,單純地表達自己對某一現象的厭惡並加以痛斥。他們並沒有認真回答題主的問題,反而直接先對題主展開口誅筆伐。我並不針對個人,只是不太喜歡這種風氣,還望見諒。

這個問題也曾困擾我很久。下面發表下我個人的見解。

首先一定要明白一個道理——開卷有益。不論虛假的心靈雞湯還是真正的深度好文。它都是有對人的生產生活有幫助。

有人說雞湯有毒啊,怎麼會有益呢?不是的,雞湯怎麼可能通篇有毒,如果真的是這樣,雞湯怎麼可能在朋友圈經久不衰?難道朋友們都是傻逼?

雞湯真的全是毒藥,那它就不是雞湯,就是真正的鶴頂紅。雞湯很大的問題是作者抱著總想搞個大新聞,所以嘩眾取寵,以偏概全,沒有全部是事實真相,撩中大眾的G點的同時保證大部分沒毛病。至少大眾看上去是這樣。至於會不會見笑於大方之家,不重要。

一個雞湯文講了一個故事,說一個人努力奮鬥了十年,終於迎娶白富美,出任總經理,走上人生巔峰。文章的最後呼籲大家努力都可以成功,努力都會成功。

有毛病嗎?

有!

這篇文章僅僅強調了努力工作對成功的重要性,沒有說明性格因素、環境條件、生活習慣、教育程度甚至是遺傳基因對一個人成功的影響。

這是符合主流價值觀的,但在社會心理學專家的眼中,只是收智商稅的小把戲。

可是無論是誰都並不能否認其中最重要的觀點——努力是成功的階梯。

相信幾乎所有人都看過闡述這類觀點的文章,可是基本沒有人會真正為它付諸行動,並在重重意想不到的困難中堅持到底。

我高中曾看過一句話說:大方的人通常收穫會更大。

我深以為然,然後學著這樣做。結果有個初中小朋友暑假借了我一百塊,答應過年還,後來言而無信,一拖再拖。最後還找他父親才還了我的錢。

至此以後,我儘管依然相信這句話,卻對人的誠信產生了懷疑,再也做不到如往日般瀟洒大方。後來有個朋友找我借錢,我其實還有錢,卻推託說自己囊中羞澀,婉言拒絕。

如同管中窺豹,一斑可知全貌。其他書中的道理也是如此。我們堅信它是真理,卻往往只是停留在口頭上。我們雖然將其奉為圭臬,但是但是踐行真理之時,卻又拿出另一套做派,或者在一次的失利之後就棄之如敝履。

道理我都懂,是嗎?

是的,這句話在正確不過了。從小父母給我們灌輸的成功理念實在是再正確不過。他們嘔心瀝血,披肝瀝膽二十載把我們拉扯大。對他們的心頭肉,掌中寶,他們又怎麼會亂教。自然是把自己摸爬滾打幾十年的人生經驗傾囊相授嘍。因此聽從他們的建議往往比看任何書籍都正確的多。

可是安逸的生活實在是太誘人。迎娶公主的屠龍之路上,遍地荊棘。巨龍的烈火會焚燒盡堅固的鎧甲,少部分騎士都能揮舞著寶劍走向終點。一部分勇士永遠沉睡在追求夢想的道路上,而大多數人渾渾噩噩,蠅營狗苟地生活,連邁出一步的勇氣都沒有。

我們面臨抉擇,我們總是知道那條路是正確的,毫無例外,我們就是知道。可我們就是不走,因為媽的太苦了。


題主你好,以下是我看過的書:

龍珠42卷

灌籃高手31卷

海賊王72卷

名偵探柯南74卷

火影忍者63卷

Touch26卷

哆啦A夢74卷

第一神拳103卷

死神57卷

足球小將85卷

獵人32卷

北斗神拳27卷

浪客劍心28卷

鋼之鍊金術師27卷

浪客行34卷

H2 34卷

亂馬 38卷

刃牙96卷

幽游白書19卷

GTO25卷

頭文字D41卷

怪醫秦博士25卷

犬夜叉56卷

銀魂45卷

城市獵人35卷

灌籃少年57卷

島耕作62卷

阿拉蕾18卷

3X3 eyes 40卷

暗黑破壞神26卷

20世紀少年24卷

死亡筆記12卷

潮與虎34卷

通靈王32卷

妖精的尾巴35卷

劍風傳奇36卷

棋魂23卷

聖鬥士星矢28卷

烈火之炎33卷

新世紀福音戰士13卷

光速蒙面俠37卷

佛陀14卷

Monster18卷

D. Gray-man 21卷

Gantz36卷

進擊的巨人10卷

機動警察22卷

龍狼傳43卷

閃靈二人組39卷

封神演義23卷

美食的俘虜24卷

蒼天之拳21卷

Real 12卷

風之谷7卷

鬼眼狂刀38卷

天上天下22卷

食夢者18卷

ARMS22卷

還有很多沒列,但是草草一算,讀書破萬卷絕對是有了

這會有用嗎?能轉換成生產力嗎?

當然不能,書也是分種類的

你沒搞清楚一點,技術指導類書籍,專業類書籍這類書也屬於書,書籍並不只有文學類或者娛樂類

就這麼簡單的事,通過技術類書籍提高技術,學到技能,當然可以過好這一生了

學習就好好學習,不要誤以為只有心靈雞湯才是書,別的就不當書了

更多精彩,請關注公眾號「惡魔奶爸Sam」id:lxg-milk 或掃以下二維碼,歡迎加入


這就和都讀過葛底斯堡演講,卻無法與華萊士談笑風生。


高中時,我最頭疼,也最反感的題就是現代文閱讀。20多分的題只能得一半,我答不出來對語句的分析和鑒賞,甚至不能把握作者要表達的中心思想。

現在看懂一篇散文似乎容易多了,甚至還能把握到文字中更細微的情感。不是因為我的語文有所長進,而是我的閱歷在增加,作者經歷的那些事我也經歷過了,他們當時的心情我就懂了。

比如川端康成的《花未眠》,

-我太勞頓,早早就入睡了。凌晨四點醒來,發現海棠花未眠。
-它盛放,含有一種哀傷的美。
-我之所以發現花未眠,大概也是我獨自住在旅館裡,凌晨四時就醒來的緣故吧。

最近半年來,因為升學的事情輾轉幾個城市,一個人在異地,回旅館就和衣躺下,醒來天是黑的。奔波的疲憊、對未來的擔憂、對家人的想念,在這個時候湧上心頭,脆弱又孤獨。
高中時只覺「 花未眠」這幾個字很有意境,現在讀來,川端康成的文字也如這凌晨四點的海棠花,有種哀傷的美: 舟車勞頓之後孤身一人在陌生的地方住下,可能是因為新環境的不適,凌晨四點就醒了,沒人知道這天他這麼早就醒來,也沒人知道凌晨四點的海棠花有多好看,思緒萬千又無人訴說,只能付諸於文字。凌晨四點,尚一片沉寂,陪伴他的,大概只有燈下筆尖跳動的影子,和靜靜地插在壁龕里的海棠花了。


或許是因為我有了類似的經歷,才看到了這些。
相比之下,道理似乎比情感更容易把握,所以:

書要讀,
但閱歷同等重要,只有經歷了,
才能切實感悟到,並有所甄別,
那些道理才會成為自己的道理。


因為你認為看書是過好一生的手段而不是體現


別貪心,有時間與閑情進行大量閱讀已經是非常好的生活了。

不知道你所謂「好的一生」究竟是指什麼,我知道的僅是,對於一個已經把閱讀當成日常習慣的人,如果他有機會過上一年半載或顛沛或忙碌或混沌到完全沒有機會看書的生活,他才能體會到,之前日日有書讀,有心情讀的日子有多可貴。

你覺得自己讀了許多書也可能過不好這一生,那只是因為你沒有失去過這種幸運。真的是幸運,只願你從來不會有這種機會,有一天竟然開始想念起從前的自己。


在我看來,讀書很多並不能決定我賺多少錢,但多讀一本書可能讓我少求一個人。


推薦閱讀:

南京有哪些地方可以安靜地待一下午?
一個人沒教養有哪些體現?
你見過哪些「戳中小心心」的禮物?
做一個特立獨行的人需要付出什麼代價?會有什麼收穫?
男人是否需要注意著裝?

TAG:閱讀 | 生活 | 價值觀 | 生活經歷 | 人生規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