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好些看似愛讀(有品位的作品)、愛寫、愛思考的人,品位和氣質還是那麼差?


謝邀。


巴爾扎克是個很俗氣的胖子,裝修品位尤其差,一有錢就把自己打扮得花里胡哨。
貝多芬是個獅鼻闊口、笑聲尖利,看上去活像工人的傢伙。
勃拉姆斯是個非常粗魯、「會一口氣得罪客廳里所有人」的人。
竹林七賢在當時被普遍認為修養做派驚世駭俗。
米開朗琪羅完全不講衛生,蓬頭散發、睡覺不脫鞋子是經常的事。
海明威視為師父的安德森,斯泰因認為他很粗魯。
雷諾阿認為好朋友莫奈一輩子都沒擺脫勒阿弗爾農民的習性,經常打扮得花花公子+波西米亞風。
接近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人都認為他粗魯蠻橫。毛姆——對,是毛姆——認為陀、巴爾扎克、狄更斯的文筆都很差勁,「許多拼寫錯誤,書寫習慣很差」。

這些人,無一例外是大宗師。他們豈止是愛讀愛寫愛思考,他們本身在創造人類文明史上的精粹。

但這和他們的品位、氣質,並無直接關係。

實際上,所謂「品位、氣質」這種東西,未必與思想掛鉤,卻和所受行為教育有關。康拉德說過段話,有點刻薄,大意思是這樣:
簡-奧斯丁那時代的鄉紳,都接受一些「看起來很正常」的禮節,被訓誡閱讀某些「有品位」的作品,用餐、談吐、騎馬、走路,都合乎規則。這些做派,許多並非自然而然,而是一種訓練——就像軍隊里的操范一樣。


綜上,許多「品位和氣質差」的人,實際上是沒有受過這類「社交規範儀錶應該表現出的」教育或訓練。


而和愛讀愛寫愛思想,可以說有一定瓜葛——受過這種禮儀訓練的人,家境不差,會比普通貧民出身更偏向於精神創造——但不是百分百掛鉤的。尤其對貝多芬、勃拉姆斯這些出身貧寒的大師而言。


其中有一種情況是,「被褐懷玉,外示狂夫」。


仰天大笑第一聲:「看似」就是唬人用,要不是有人覺得「愛讀愛寫愛思考」是件值得驕傲或能夠鄙視他人的事物,誰還費那勁裝成那樣。

說到底還是雞湯文或文人自戀之類的東西造的孽,形象好氣質佳幹嘛非要讀書?非要做一些所謂X格高的事情才能達成?開什麼玩笑啊。
(說個無關緊要的事,只有《讀者》啊之類的文章里才會告訴你,讀書有助於品味提升;你要是看時尚雜誌,它講的一定是衣服、鞋子和香水讓你品味提升。其中的微妙差別,請自己體味。那些說讀書可以提升氣質的,去找作者吧,八成是寫手圈的,自己覺得自己足夠有品位有氣質,或者寫出一些讀很多書然後氣質很好的主角,但實際上兩者並不正相關啊。)

仰天大笑第二聲:哪怕是真愛,誰告訴你愛讀書、愛寫字、愛思考的人能從外表一眼看出來?

你當打網遊呢,腦袋上還有職業用戶名跟血條?能從外表看出來的,就只有她們為外表所作的功夫而已。這種靠讀書所產生的輻射去影響所謂品味,你覺得得多少年?大部分人只是讀幾本時尚雜誌其實就足以秒殺多年讀書的積累了,別不信,要不然模特都得博士學位,而且作家們、藝術家們的相片也遠不至於那個樣子(當然我覺得那樣就行了,要是功夫都用到穿衣長氣質上,怕他們沒工夫折騰文學藝術啊,哈哈)。

恕我直言,很多人之所以覺得那些作家、學者身上散發著儒雅之風,說到底,你是知道這位人士聞名遐邇,才容易有這種倒果為因的錯覺。同樣是兩個人,一個經營高級酒店的很大幾率讓你感覺如沐春風,但作家真的不一定。

仰天大笑第三聲:就算真的愛思考了,有品味了,想得明白跟做得正確,又隔著多遠的距離?
人渣會因為文章寫得好就不是人渣?那隻能說明人家藝術品味高,反過來說,要是一個人畫畫得神乎其神,就得承認他不是人渣?不至於吧。幹嘛非要求人家在精神上是個准完人呢,知行合一有多難,看看有多少人可以大放嘴炮實際卻一塌糊塗就知道了。相反人家做得好的,也未必能說得條條是道。
人本身,跟人創造出的藝術,真的是兩個概念。有些人把修養當飯吃(想明白了就要身體力行),有些人當點心(想明白就得了,人生難得幾次逍遙),誰也沒錯,都給咱留下了無數寶藏。


但因為一道菜做得好,就必須是名廚,從裡到外都散發著氣質,真的沒這個道理吧。


為什麼好些看似愛讀(有品位的作品)、愛寫、愛思考的人,品位和氣質還是那麼差?

  1. 有品位的作品和品位差矛盾,猜測你的意思是物質上的品位,比如穿衣,吃飯。
  2. 「氣質那麼差」,氣質和家族遺傳,個人成長,身體狀況,心裡狀態,經濟條件,物質條件,見識面,社會人脈多方面因素有關。

國人認為粗俗且過於接地氣的《豐乳肥臀》也能獲得諾貝爾獎。
左一為《豐乳肥臀》作者,右一就不提了,混的更好。

現在的日子:

莫言稱獲獎後最大區別是有美女追著拍照視頻封面視頻:莫言稱獲獎後最大區別是有美女追著拍照視頻

追求別人眼中的標準才是最大的俗氣,
但很多人就是不能免俗,
不能免俗的人都活得不錯。
免俗的人不是活得超好就是活得超差,
聖人和神經病一線之差。(我個人觀點,聖人和神經病是一樣的。


附上幾張瘋子的畫作(我只知道誰畫的,不知道畫作的名字),很貴的:

畢加索(簡單粗暴的把立體用二維平面表達。)

達利(絕對是嗑藥了。)

梵高(自切耳朵,還拍照一張,是有多痛苦!!!是有多變態!!!)

真正有品位的人一定是孤獨的,且品位是獨特的,大眾暫時無法理解的。
建議觀影:天王流氓 Gangster No. 1(豆瓣)品位是自己的,
是自己所認可的,
開心的吃著大腸拌大蒜,
客人來了還滿心歡喜的熱情推薦,
這樣,挺好。
穿貴的2B的成衣西裝,用鍍銀勺子攪拌著速溶的咖啡,奶精不夠說一句:「調一調~」,
這樣,挺虛。
再強調一下觀點:追求別人眼中的標準才是最大的俗氣。


本期至理名言:八風吹不動,一屁過江來。

練書法的,抄佛經的,愛泡茶品茗的,喜彈琴對弈的,讀古文寫詩詞的,樂於養生的等等心性差的要死的,基本上都遇到過,其中退休老人、閑職高管、小年輕較多。

不過是愛慕虛榮、貪圖浮華名利之徒,哪來的半點心性。表面功夫做的深了,怕是連自己都不覺得醜惡了。不過一有刺激,立即原形畢露。如披著畫皮的妖精,徒有其形罷。
(意在指責上面所說的心性差的要死偏偏想要通過一些表面行為試圖在他人心中樹立心性極好的形象,其他人請勿對號入座。)

不要看他做的事情高雅文明有素質就貼上標籤。


愛看書還要看愛的是什麼書,書中的確有很多描繪儀錶的章節,但事實否有興趣並且去模仿就要看讀書者本人了。

儀錶的講究首先是在貴族中流行的,吃穿不愁的時候總是需要研究怎樣更有意思的生活,儀錶的講究就是最大眾化的一個。而那些生下來就在這樣環境中的人會被培養出這種大眾化習慣。

家境好的人可以多出很多時間、精力和金錢做自己熱愛的東西,且會因為上述優勢把自己的愛好做得很好,當然這是要在他們擺脫凡俗多餘的禮儀訓練之後。不然你想想那些每天的生活都是打扮出門然後聊一整天的人哪有時間研究書本啊。

然後是窮人,比如貝多芬、傑克倫敦,這種發現自己愛好可以養活自己後會更加瘋狂地追求自己熱愛的東西,禮儀什麼的本來就不在他們的價值觀當中,即便什麼時候看到這些大師級人物出現在社交場合的得體也多是別人或者環境所要求的,私下裡他們才不要這麼拘謹。

討好別人的品味和氣質只能用來刷自己的存在感,從來沒有哪個人是因為品味和氣質讓世人記住的。人的聲望是因他擁有的財富、地位和所做的事情帶來的,而伴隨著聲望的上升、伴隨著公眾對你的關注,品味和氣質也將隨之而來,比如小羅伯特堂尼。

所以,不要在通過模仿名人的氣質和追逐大眾的品味刷存在感了,去刷聲望吧,聲望足夠了以後你的怪癖就會成為你的品味,你的性格也就成了你的氣質!


老笑話:
老員工:「經理,你看我是不是應該漲點工資了?畢竟我已經有十五年工作經驗了。」
經理:「你沒有十五年工作經驗,你是一個經驗用了十五年。」

讀書思考,做不到虛心客觀,不仔細揣摩各種見解和思維方式,而是順著自己的思維模式走到黑,就很難有長進。


」愛讀書愛思考愛寫「與」品位優氣質佳「是否存在一個因果關係?不必然吧。一個家世好的漂亮公子哥兒站在那,女孩子不會對另一邊的思想者多加青睞。但思想者如果是在思索著他的問題,他本身不會去顧慮」我思考的問題有沒有品位「及」我思考的姿態是不是顯得有氣質」。如果他去在意了,那他那時候應該不是在進行思考。品位是什麼呢?讓人看見的,頂多是衣服穿得妥當,用的稍稍高級——氣質,其實多半靠長相來催化了。長得不漂亮,又去思考自己的品位和氣質問題,這是上帝在跟他開玩笑吧。


樓主希冀的可能是英國紳士、貴族小姐一類的形象·······許多人認為讀書養氣沒有用,但我覺得還是有用的。真正的讀書人站在那裡,一眼就可以看出來的。而我自己就是一個例子,本身長得不漂亮,歸入樓上所說人丑就多讀書一類·······自己也多年自卑,但是我可以負責任地告訴樓主,經過幾年的熏陶【就是每天讀書、寫作、散步、思考,堅持不懈】,個人穿上連衣裙,氣質還是非常贊的,跟以前完全不能比。


前者源於興趣或天賦,或者來源於出身。二者並沒有太大關係。


他們不是品位和氣質差,他們只是不發愛身而已。
學術和時尚這根不就不是一個圈子的事~


吐槽一句,氣質和品味是靠形體訓練和多看時尚方面的資訊來獲得的,讀書思考寫作這些或許對你的內在有改變,但是真的無法直觀的表現在外面的。


雞湯文里說多讀書來提升氣質,你信?看看那些模特吧。


這個問題可以先分解一下:

好些看似 愛讀(有品位的作品)、愛寫、愛思考的人,品位氣質還是那麼差

1. 看似,包括後半句的推斷表明題主對這個人沒有足夠的深層認識,只是個人推斷。所以無論是條件還是結論其實都和題主本人的認知與觀察密切相關,而他人有可能根本不知魚之樂。

2. 愛讀寫思考的人,因為讀寫思考的內容不同,所以可以根本不是一類人,或不符合題主腦海中的想像。比如當下打的火熱的左右派知識分子,或是文化產業內不同職業、工種的專業人士(學者、記者、評論家),或是不同年齡段的人,都很有可能在精神物質各層面大相徑庭。

3. 品味,一般是通過消費物質媒介表現的,可能這些人因為讀書窮三代,所以根本沒錢消費;或者讀的書比較左,根本就反對任何消費;或者是對宗教有興趣的,講究六根清凈,不愛任何聲色犬馬;或者通過穿上各種殺馬特、kitsch來我不入地獄誰不入地獄的警醒世人:)當然也有可能就是消費的風格和產品大眾化和庸俗。

4. 氣質,一個很虛的詞,要看題主怎麼定義好的氣質和不好的氣質。

其實我們回答這個問題的時候,一般會帶入道德審判,所謂「相由心生」,也許題主想問的是為什麼讀那麼多書,看上去還是猥瑣、平庸。除了對於看書思考和氣質品味以外,還牽涉到一個隱形的前提,就是讀書人應該在道德和審美上也是優秀的、美的。其實這個假設已經在理論和經驗上被人推翻無數次了。大部分創作者的作品和做人要分開看,不然粉絲見到偶像,很容易幻滅。除非你是他助理、家人、編輯、朋友,你見到的他都是冰山一角,或喜歡或厭惡,或人云亦云,都很虛幻呀。某種程度上也可以歸咎於一些作家本人,寫文章太過瑪麗蘇,把自己和自己的alter ego寫的美輪美奐、超凡脫俗,讀者讀得津津有味的時候很有可能沒發現,坐在你隔壁吸溜吸溜喝稀飯的那個大叔就是你仰慕的腹有詩書氣自華的奇男子呀。

所以,不必糾結。


讀書能改變一個人的氣質,但你得行動才行,否則看再多的書又有什麼意義呢?


氣質和品味跟經濟狀況有關,其實氣質和品味說白了就是有錢人的生活方式,紅酒和白酒都是酒,憑什麼喝紅酒的就比喝白酒的有品味?歐洲人有錢而已
歷史上讀書人可以說是有品位的人,古代認識字能讀書的人不多,歐洲只有教士階層有閱讀能力,中國則是士大夫和官僚階層掌握閱讀能力,都是社會經濟地位較高的階層,底層升斗小民則是無法讀書的,所以歷史上讀書人 = 有錢人 = 有品位的人。
現在讀書是種很平常的活動,人人都讀書,不認字不能讀書的那叫文盲,讀書跟社會地位無關了。也就跟氣質和地位沒有聯繫了。

另外跑個題,長期以來的觀念把讀書這種行為神化了。實際上書籍是文字和知識的載體,讀書只是獲取知識的途徑中的一種。古代獲取知識的途徑比較少,只有讀書一途,所以讀書 = 知識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翻譯成今天的語言應該是「神馬都是浮雲,知識才是王道」。
現代社會獲取知識的途徑比以前多很多,讀書算效率比較低的,沒必要執著於讀書


本朝太祖那出類拔萃的屌絲氣質爾等在垃圾堆住三天也學不出。

照樣不妨礙人家成為風流人物。


那些愛讀愛寫愛思考的人才不會把大部分精力放在裝飾小我上。


這個大家不用過份猜想吧。
用一個朋友形容攝影愛好者的話來回答:

有些人並不是真正喜歡攝影。而是,他喜歡做一個看上去喜歡攝影的人。


所謂的品味、氣質在很大的程度上都是由一個人的外在所決定的
長得高高帥帥家境又好的人,很容易給人留下品味和氣質很好的感覺,即使他從來都不讀書
長相猥瑣,家境貧寒的,穿衣樸素的,即便是讀再多的書,也不會給人品味和氣質很好的感覺
僅此而已


看完@張佳瑋 的回答,反而讓我想補充幾句了。
再次引用亦舒的話,「時間用在哪裡是看得見的」。
一個恨不得一天有四十八小時可以用來思考人生人性,愛寫——更重要是能寫而且寫得好——的人,哪還有足夠的時間去關注自身的外在形象。你要知道,那些良好的穿衣品味和舉手投足之間散發的良好的氣質魅力根本也是需要大量的時間和學習努力得來的。
你以為走T台的模特兒只需要穿上衣服走一圈這樣簡單嗎?超級名模的地位是只需要臉蛋和身材就ok嗎?我們看到電影里某個性感女星舉杯煙視媚行的樣子很魅惑,豈不知這個姿勢是她對著鏡子自拋媚眼練習一萬次才達到的?(例子可參見《阮玲玉》之類太多了)
沒有免費的午餐,也沒有輕而易舉成就的人中之龍鳳。就算在某一方面是天才,或者具有出身的優勢,倘若不花精力維護保持,遲早也會泯然眾人。


對於這個問題的另外一面我就不想說了,有時候,為人和為文是要分開的。不然我又要忍不住拿胡蘭成做反面文章了。


推薦閱讀:

為什麼我書讀得越多,越看不起周圍的人?
如何管理個人圖書?
項目融資與傳統的公司融資的主要區別是什麼?
哪部小說的結尾堪稱神來之筆?
書店如何處理賣不掉的書?

TAG:閱讀 | 生活 | 書籍 | 品位 | 氣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