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偽傳統?
比如說僅僅幾十年的東西,卻被當作千年的傳統。
或者某個傳統,最初的歷史意義已經消散,人們在莫名其妙地遵守。
喝白酒時拼酒,以能喝多喝為能事,還美名其曰:酒文化。其實喝酒拼酒尤其是烈性白酒不過是近30年的事,卻被當做是悠久傳統。古代一直到民國,上流社會都是習慣喝黃酒的,具體可以參考唐魯孫的書。而且喝酒貴在微醺,而不是喝得酩酊大醉,酒後失德。
至於自己不喝或少喝,逼著別人多喝,更是扭曲了傳統。我老家河南社旗,素有老酒曰「賒店」。明清時便在南陽及周邊廣為流傳,鄙鄉也算是「自古以來」的酒鄉了。單說喝白酒的傳統,以前物資匱乏時代待客之道中的「勸酒」,是因為白酒缺乏,僅有的白酒當然是稀有之物,勸酒和給客人布菜一樣都是出於殷勤好意。而且酒既然是不多,即使客人多喝,也不至於醉。而非今天喝起來沒數,不把人灌倒不算喝到位,真是豈有此理。
再者,以前喝酒是個悠閑的事。我爸愛喝白酒,據他說他年輕時過年走親戚,中午喝酒,固然客人多喝,但是喝酒所用的是一錢的酒盅,一瓶白酒足足可倒一百杯。主客幾人划拳喝酒,吃菜聊天,從中午開始能喝到晚上上燈,然後醺醺然騎自行車回家,完全不會醉倒斷篇。為啥?喝的時間長,酒精在體內始終低濃度,不至於便醉了。這也是農耕時代冬季閑暇時農村消磨時間的一種方式。而非現在,商業社會,時間就是金錢,喝酒是為辦事,匆匆提壺牛飲幾大杯,灌醉便是達到了目的。
現在喝酒的傳統,有農耕時代的喝酒形式,而無農耕時代的悠然精神,美名其曰傳統,酒文化,豈不大謬?酒是越喝越多,酒量越練越大,酒桌上口吐蓮花。但是人與人的感情,卻不是這種酒能喝厚的。
總的來說,喝白酒有喝白酒的妙處。但這妙處在於酒、菜、人、閑的配合。沒有好的下酒菜,喝酒就傷胃;沒人對飲,難免冷清;而最可惜的是沒有那份閑情雅緻,所謂「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沒這份悠閑的心情而喝酒,醉得快,難品白酒各種香型之妙,也難得到精神的放鬆和愉悅。如果遇到因事喝酒,酒桌上你攻我守察言觀色,帶著心機去喝酒,就真正是苦不堪言啦。那不是喝酒,是糟蹋酒。
有個傳統我忍了好久了:平安夜吃「平安果」!!!!
——————————
七夕 不知道哪個逗比搞的,明明是乞巧節,搞成了情人節。把上元節扔哪去了,人家才正宗
大紅包 至少需哦小時候親戚家結婚還是送的米,現在還是叫送米,不夠都簡化成送錢了。以前送米很正式的,苑子裡面要有米,還要送人一匹布,各種亂七八糟,還要有回禮。當時我就記得結婚時主人家院子里全是掛的各家送的布。司儀要找個德高望重的,吃飯也是請附近有名的大廚在家扎個大爐子,找親朋好友端盤子,至於迎親隊伍,吹吹打打的那些我都去過,現在全簡化成專業人士了 當然還有 鬧洞房 現在 簡直了乾隆下江南二百餘次,為眾多小吃留下一段佳話,諸如馬氏牛肉麵,丁記驢肉大餅,魚香肉絲,烤火雞等,皆成為「乾隆菜」的重要組成部分
剛看到的考據:《弟子規》出版始於鴉片戰爭之後的近代,廣泛流行則完全是現代商業炒作的產物。它的傳播載體是台灣所謂的「文化機構」,往往和佛教乃至一貫道等邪教的傳教行動掛鉤。十年前,大部分人獲得的第一本《弟子規》都是從佛教寺院里拿來結緣的。最要命的一點是——這玩意根本就不是寫給兒童看的!
全文見:《弟子規》的傳播為啥現在說是場騙局?-新京報黃曉丹
下面是選摘:
《弟子規》的作者李毓秀生於順治四年(1647)……最早的出版物刊刻於咸豐六年(1856)。
「廣為流傳」的說法有誇大和臆測的嫌疑,但是其中說「在祠堂、茶館、書館中進行宣講」大概是有根據的。我在《四庫大系系列資料庫》9153種書里,檢索《弟子規》,只找到兩條文獻。說明它真的沒有很廣為流傳……
《弟子規》的適用範圍是社會下層;第二,為什麼《弟子規》裡面對兒童的童真童趣沒有一點欣賞的意味,因為它本來就不是專門寫給兒童的……今天我們為什麼要拿一本近代才被注意到的,主要用於向那些被剝奪了更高發展要求的農民勸善的行為規範,來作為兒童傳統文化教育的依據呢?李白杜甫沒有讀過它、清代的知識階層也不讀它,它在今天是不是被捧到了太高的位置?
……1991年,儒家經典正式從台灣的教育制度中失去獨尊的地位。1991年10月17日《聯合報》有一則新聞報道此事,新聞題目是《兼容並蓄諸子百家,不再專攻四書內容,中國文化基本教材決定重編》。因為官方減少提供儒家教育,那麼那些原本就喜歡儒家教育的人,就只能在民間結成團體了。
……王財貴就是其中影響最大的一個。二十年間,王財貴的讀經書目其實是有窄化的趨勢,最初他的讀經書目包括中西經典,但後來為了「便利、普及、實效、實證」的目的多次修訂,真正普遍得到實施的,讀得最多的也就是《弟子規》。而同時台灣各種宗教團體也希望借著讀經來擴大自己的聲譽。在1993-2000年之間,台灣天帝教、一貫道、佛教的各種組織都捐印了大量讀經手冊和書籍。而這些宗教團體捐印得最多的就是通俗易懂、篇幅簡短、不涉及形而上辯論的《弟子規》。十年前,大部分人獲得的第一本《弟子規》都是從佛教寺院里拿來結緣的。
……這樣的小孩就是放到古代,也是一個只會複述一些僵化的道理,而不知道自然知識、生活常識、不會講故事,不懂得鑒賞詩歌,沒有用處,沒有趣味的人。他在古代也不會受歡迎的。
……無論我們要回答的問題是「如何能在現代社會實現兒童個人的潛能的最大發展」,還是「如何能傳承傳統文化中優雅和高貴的內容」我都實在看不出有什麼理由要在千千萬萬的文本中選擇《弟子規》。
另外我補充一下近年的新聞報導,這個把《弟子規》流毒天下的王財貴還干過許多騙錢的事情,保守估計害了十幾萬孩子:
當代「聖人」王財貴
南方周末走進深圳梧桐山:這更像是一個耗盡耐心的故事 十字路口的讀經村
而在媒體對家長的訪談中,不難看出兒童讀經運動的發起人、台灣學者王財貴的巨大影響。一名家長曾表示,他非常贊同王財貴教授的話,做大事、創大業的人不需要文憑。
「以後梧桐山的聖賢,得一卡車一卡車地往外拉啦。」
「今年,讀經的孩子比以往少。」
一位私塾老師遲疑著說,背後,是一幅至聖先師孔子的行教圖。
2004年,畫家張中和辦起了梧桐山第一所私塾,取名「蒙正學堂」。他是梧桐山私塾教育的肇始者。後來,在他的拉動下,小學教師,餐館老闆,也在梧桐山開辦了自己的私塾。數年間,越來越多的國學愛好者匯聚這裡,租民房,掛上學堂的匾額。梧桐山從一個寂寂無名的山村,一躍成為民間國學教育的重鎮。
……在一千餘場講座中,王財貴的理論一以貫之:中國的孩子需要學習中國的經典,學習的方法則簡單明了——大量讀經,大量背誦。
其中,最大的特色就是對經典的推崇。「讀童蒙不如讀唐詩,讀唐詩不如讀古文,讀古文不如讀四書五經」。讀了四書五經,其他的也就無需花時間,這被譽為「教育的經濟學」。
而讀的過程,也無需講解和認字,不認字的跟著老師讀就好了,學會拼音後就自己看,高深的內容小孩子本就無法理解,而且即使不理解,經典也自有妙用。
「讀一遍有一遍的好處,讀一百遍有一百遍的好處。」
在王財貴流傳最廣的一次演講中,他舉了一個例子,闡釋了經典的魔力。因為懷孕的母親堅持讀了十個月《論語》,出生的孩子不僅相貌不凡,而且知禮懂事,晚上從不哭鬧。
……一位倡導先認字的堂主走在路上,就被其他堂主質問,「王財貴老師說了不用先認字,你怎麼能這麼做呢?」
王財貴:一個人的學問,大體分為對內在心靈體悟的「生命的學問」和對外在世界認知的「知識的學問」。內在體悟形成人生的智慧,有了智慧的引導,知識才有它的方向。通過讀經,有了高度的語文熏習,默默中自然涵育他的內心智慧,同時也增長了理解的高度,再去追求邏輯數學科學等外在化知識,是很容易的。
王財貴:讀經是最重要的打基礎的階段,之後該進入書院「解經」。目前我們在做書院的規劃,希望能建全國最大的書院,這還是個理想,就是條件不成熟也沒有關係,書院可以散落在全國各地供私塾學生繼續向學。
凈空法師與王財貴博士談話
王博士:他也能教出有學問、品德高的人,所以這個怎麽教?要教他一個簡單的方法。或是說他送到保母那邊。所以我有一個想法就是有讀經胎兒,胎兒讀經教育,保母有讀經的保母,就是保母不需要有學問,但是他可以放給學生看,就不要到保母家整天看電視。有些保母帶著別人的孩子去打麻將,這個孩子在保母那裡三年,三年就看打麻將,他就學壞了。所以這個必須告訴家長,要找到好的保母,然後再來是幼稚園,幼稚園其實也很好教,幼稚園的時候,他學習能力很強。但是現在幼稚園都教他一些很無聊的東西,沒有東西可以教他,就教他玩。
所以幼稚園就可以做,我最近幾年實驗的結果,其實幼稚園三年就可以把四書背完,還背完《老子》。幼稚園就可以奠定他的,第一個文學學問的根底。第二個,幼稚園如果照老師所說的《弟子規》這種規矩來要求他,那到了五、六歲的時候就已經有一個樣子。從小學一年級到六年級,現在小學一年級到六年級的功課,在台灣跟大陸,尤其大陸功課很重,就是學生學得很困難,回家做很多功課,有的學生都是十點、十一點才能夠睡覺,天天忙,天天忙。但是忙了六年,他所學得到的東西是很少,不如您以前學四個月。學六年不如學四個月,你看這個教育不是浪費了!
薰陶就是從文字開始,文字薰陶就是讓他去讀,就是去讀!去背!他讀多了,多多少少都能夠受到這些經典聖賢指教的感動
此外,感謝 @周平 先生提醒,的確我國最高媒體公開推薦弟子規:
喚醒民族文化基因--社會--人民網
記者:我看到一則報道,有些人到農村講儒學時,還沒講完,就走了一半人,原因是聽不懂。我採訪時,發現很多人對《弟子規》津津樂道,但也有人不以為然。儒學精華很多,您在講鄉村儒學時,為什麼首先選擇《弟子規》?
趙法生:農民文化程度較低,給他們講儒學,不能照本宣科,要用淺顯易懂的教材,要講故事和體會,還要用老百姓熟悉的語言,力求生動活潑。《弟子規》是一本蒙學讀物,源自《論語》「學而篇」,講的是人生最基礎的禮義規範,淺顯易懂,合轍押韻,朗朗上口,很適合給農民講課。
對懷疑《弟子規》作用的人,建議他走出辦公室,到老百姓中間去,看看那些因這本小冊子而化干戈為玉帛的家庭,問問那些因為這本小書而不再受兒媳虐待的老人。《弟子規》之所以有效,在於它重新喚醒了人性中的良知,這正是儒家教化之根本。當然,《弟子規》的思想畢竟源自幾千年前,我們不能指望它包治百病。
除了《弟子規》,我們今後還要向老百姓講解《論語》《孟子》《增廣賢文》等。@
還有,發現復旦的錢文忠教授是真拿這本《弟子規》當經典:
相比之下,于丹雖然又蠢又貪財,但在公開場合貌似還沒直接吹過《弟子規》是經典。可見錢文忠的下限有多低。
相關話題:
如何看待很多企業讓員工每天誦讀弟子規? - 馬前卒的回答
有哪些被視為「傳統」的事物其實歷史不算長? - 馬前卒的回答
哪些看上去很先進的事物其實早就發明了? - 馬前卒的回答
有哪些看上去出現的很晚的事物實際上早就存在? - 馬前卒的回答
有哪些看上去早就存在的事物實際發明時間很晚? - 馬前卒的回答
如何評價中國政府全面放開二孩? - 馬前卒的回答
怎麼看張鐵林當「活佛」了? - 馬前卒的回答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出現於明清,但常被當成孔孟說的話。
差不多兩千年的時間差啊...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誰說的?
吳鉤 2月5日 13:16作為一名經常為儒家學說辯護的讀書人,我其實並不反對其他人對儒學展開批評,哪怕是激烈、尖刻的批評,也未必沒有值得傾聽的意義。但我確實比較反感那種連儒家到底主張什麼都不了解就發起攻擊的「噴子」。何以判定他們不了解儒家學說呢?因為我發現他們所欲批倒批臭的觀點,實際上並不是儒家的主張,而是出於以訛傳訛、人云亦云而「栽贓」到儒家頭上的。比如,很多人眾口一詞指證的儒家鼓吹「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便是一個根深蒂固的誤解。
翻遍儒家典籍與歷代儒者文集,都找不到有哪個儒者鼓吹過「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我有一個朋友,曾在微博上懸賞:誰要能從儒家「十三經」(即《易經》《尚書》《詩經》《周禮》《儀禮》《禮記》《春秋左傳》《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論語》《孝經》《爾雅》《孟子》)找出「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這句話,他獎賞2000元。我當時追加了2000元,並將條件放寬:只要從任何儒學典籍與歷代儒家言論中找出宣揚「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意思的話,都可以來領賞。可是兩年過去了,至今這4000大洋賞金仍未能發出去。
我相信對先秦儒學有所了解的朋友都會知道,在孔子老人家的觀念中,儒家並不贊同臣對君的絕對效忠與服從,而是強調君臣各有義務,得相互尊重,君臣關係才可以維持下去,「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君若不尊重臣,則臣大可不必效忠於君。所謂「君君,臣臣」、「君不君,則臣不臣」說的就是這意思。孔子又認為,「所謂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則止」,君主雖然尊貴,卻必須接受「道」的約束。如果君主的行事違背了「道」,臣也可以解除君臣關係,跟君主「拜拜」。孟子的思想比孔子還要激進一些,他說,異姓之卿,「君有過則諫,反覆之而不聽,則去」;貴戚之卿,「君有大過則諫,反覆之而不聽,則易位」。意思是說,如果君不君,則臣可提出批評;如果君不聽,則異姓之卿可自行解除君臣關係,貴戚之卿更是可廢掉君主,另立新君。孟子又說,「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若君主無道,臣民甚至可以起而革命,「誅一獨夫」。
孔孟開創的儒學,怎麼可能會不分青紅皂白倡言「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呢!在先秦,提出臣要絕對效忠於君的是法家,韓非子說:「臣聞:不知而言,不智;知而不言,不忠。為人臣不忠,當死;言而不當,亦當死。」此話大概便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思想源頭。
經戰國—暴秦的摧殘之後,漢代復興的儒家學說已經不可避免地受了法家—秦制的浸染,比較強調「君尊臣卑」,出現了「君為臣綱」的「三綱」說。但即將如此,如果你去檢索史書,便會發現,歷代大臣援引「三綱」告誡君主,都不是為了論證君主的絕對權威,更不是要證明「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合理性;而是要求君主以身作則,為眾臣樹立一個正面榜樣。南宋理學家真德秀對「君為臣綱」有一個解釋:「即三綱而言之,君為臣綱,君正則臣亦正矣。……故為人君者,必正身以統其臣。」顯然,按真德秀的看法,「綱」乃「以身作則」之意,而非指「絕對權威」。宋儒也認為,「至於君,雖得以令臣,而不可違於理而妄作;臣雖所以共君,而不可貳於道而曲從」。還是主張「從道不從君」。
那麼「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究竟是何方神聖提出來的呢?好在今天很多古籍都建成了資料庫,檢索起來非常便捷。我曾經花了一點時間,去檢索「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出處。結果發現,任何正史與儒典,都沒有這句話及類似說法,倒是在明清時期的小說戲曲中,找到大量例子:
——————————
【明】吳承恩《西遊記》:八戒道:「師父,你是怎的起哩?專把別人棺材抬在自家家裡哭。不要煩惱!常言道:『君教臣死,臣不死不忠;父教子亡,子不亡不孝。』他傷的是他的子民,與你何干!」
【明】諸聖鄰《秦王逸史》:秦王說:「哪有此理!古語云,君要臣死,臣若不死為不忠;父要子亡,子若不亡為不孝!你眾官替我世民做一個明輔就罷了。取酒過來!」
【明】陳仲琳《封神演義》:文王聽而不悅曰:「天子乃萬國之元首,縱有過,臣且不敢言,倘敢正君之過;父有失,子亦不敢語,況敢正父之失。所以君叫臣死,不敢不死;父叫子亡,不敢不亡。為人臣子者,先以忠孝為首,而敢以直忤君父哉?」
【明清】《靖江寶卷》:鮑青轉而一想:「我如果帶兵造反,要拿我忠良名聲壞啦得,這叫『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哪能不亡』。罷了,罷了,我不如學學宋朝岳飛岳元帥,修修我格忠臣好名聲。」
【清】李漁《無聲戲》:百順聽到此處,不覺改顏變色,合起掌來念一聲阿彌陀佛道:「諸公講的什麼話,自古道:『君欲臣死,臣不得不死;父欲子亡,子不得不亡。』豈有做奴僕之人與家主相抗之理?」
【清】陳端生《再生緣》:「咳!芝田呀,你可曉得『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那時候若然威逼起來,哪怕你上天入地!死時殉節活時從,兩件事,難脫君王掌握中。」
【清】《呼家將》:千歲道:「古云:『君要臣死。不得不死;父要子亡,不得不亡。』俺呼家將歷受國恩,襲叨帝蔭。
【清】錢彩《說岳全傳》:岳爺道:「賢弟休如此說!自古道『君要臣死,臣不敢不死』。你我已經食過君祿,況為人在世,須要烈烈轟轟做一番事業,顯祖揚名。」
【清】如蓮居士《薛丁山征西》:薛丁山說:「今朝廷不來捉拿,是為幸也。今來欽召,國恩難報,君要臣死,不死不忠。」
【清】許嘯天《唐代宮廷艷史》:建寧王慨然對太子說道:「從來說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如今依哥哥的話,人子獲罪於父,不得骨肉的原諒,便活在世上,也毫無趣味。俺便回家去候死罷了!」
【清】雪樵主人《雙鳳奇緣》:昭君見文龍推卻不去,柳眉直豎,杏眼圓睜,喝聲:「文龍,你太無禮!常言:『君要臣死,臣不死乃為不忠。』豈容你貪戀妻子,膽敢抗旨以違君命么?」
【清】張傑鑫《三俠劍》:伍子胥之兄名尚,兄弟二人接書,伍子胥問其兄如何,其兄云:「父叫子死,子不死為不孝;君叫臣死,臣不死為不忠。吾將赴父之召,以全孝道。」
【清】蔡東藩《清史演義》:吳三桂道:「休得亂言!俗語說道:『君要臣死,不得不死。』只我前半生是明朝臣子,為了闖賊作亂,借兵清朝,報了君父大仇。你尚知有君父么?
——————————
可以看出來,「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這句話最早出現在明代小說中,而在清代小說與戲曲中更為常見。小說作者提到「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時,前面通常還冠以「常言道」「古語云」「自古道」「俗話說」之類的前綴,表明它可能是明清時期流行於民間的一句俗語。至於到底什麼時候開始有了這句俗語,已不可考,但可以肯定,此語的流行,應該跟明清兩代皇權專制的高漲、愚忠思想的滲透有關。
朱元璋創建了一個庶幾脫離了儒家教義與唐宋治理傳統的皇權專制政體,他本人對孟子關於君臣關係的論述更是視之如寇讎。一日他偶覽《孟子》,讀到「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這一段時,勃然大怒,說,這等反動的話「非臣子所宜言」。還殺氣騰騰地罵道:「使此老(孟子)在今日,寧得免耶!」下令將孟子牌位逐出文廟,不得配享。後來又命翰林學士劉三吾等人對《孟子》進行刪節,刪掉近三分之一的內容,只准全國學生讀「潔本」。
孔子的「君使臣以禮,則臣事君以忠」說法,也受到明朝人的批判。當過錦衣衛的沈煉(不是電影《綉春刀》中的那位)辯稱:「父不慈,子不可以不孝;夫不義,婦不可以不貞;朋友不孚,吾不可以不誠。而曰『君使臣以禮,則臣事君以忠』,此儒者之誤也。」將儒家對君臣雙邊義務的強調當成是「儒者之誤」。
我估計沈煉本人應該沒有「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意思,但有明一代,士大夫屢屢被帝王誅殺、羞辱,當庭打屁股,幾無尊嚴可言,確實透出幾分「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恐怖氣息。清王朝的皇權專制與思想禁錮程度,比之明代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民間俗語與文人小說中流行起「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說法來,也就不奇怪了。但我們還是要澄清:沒有一個儒家會贊同、宣揚「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混賬主張。只有專制的帝王才喜歡這一套理論。
在這篇小文的最後,我還想順便澄清另一個誤解:與「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一說並列出現的還有所謂的「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但「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同樣也不是儒家教義。
孔子的學生曾參曾向孔子請教一個問題:「敢問子從父之令,可謂孝乎?」服從父親的命令,是不是孝道?孔子憤然說:「是何言與?是何言與?父有爭子,則身不陷於不義。故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爭於父,臣不可以不爭於君。故當不義則爭之。從父之令,又焉得為孝乎?」孔子認為,做兒子的,對父親不該一味服從,而是要辨明是非對錯,若父親有錯,則應諫爭,這樣才可避免父親身陷於不義,這才是孝道。
曾參是一個有點愚孝的人,有一次鋤瓜,因不小心弄斷瓜根,被暴怒的父親一棍子打昏了,他蘇醒後卻向父親賠罪,還回房彈琴,表示身體並無不適。孔子得知後,非常生氣,對弟子說:「參來勿內。」拒絕見曾參。孔子還藉此事告誡弟子:「汝非天子之民也?(你父若)殺天子之民,其罪奚若?」在孔子看來,每一個人都有雙重身份:既是父親的子女,又是國家的公民(天子之民)。父權並不是絕對的,父權之上,還須有普遍保護人權的王法。
今天,在美國那裡,如果父親體罰孩子,鄰居肯定會報警,請國家介入。孔子會怎麼看待這事兒呢?如果體罰太嚴重的話,我覺得孔子也會贊同報警的。吳鉤 :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誰說的?
我記得我之前在杭州,我們外教就一直黑聖誕節在中國。因為之前聖誕,有個計程車司機對他說:聖誕快樂,不打表。
她可傳統了,二十四歲還沒談過男朋友。
傳統的姑娘在十六歲都當娘了好嗎
看到平安夜那個 我想起關於情人節我們老師說的一句話「玫瑰花是催情的,巧克力是補充體力的。」
必須是崇拜大名鼎鼎的神獸——貔貅啊
它的頭銜很多,龍的兒子,吞金銀只吃不拉的神獸,因為它美好的寓意和神奇的法力,受到人們的追捧與熱愛,淘寶上查一下,一個貔貅少則幾百,動輒上萬,隨便搜一搜,各種貔貅的擺法戴法看都看不過來,真是了不得。
網上查它的圖片,各類形象相差甚遠,基本上四個腿的不知名獸都被歸於它的名下。
然而,對於這個神獸的追捧,源自香港,到今天其實也就二十年左右!
當然,貔貅其實古已有之,這個詞和鳳凰,鴛鴦這類的名詞意義相似,貔是雄獸,貅是雌獸,直接查貔,四條意思:
1. 〔~子〕即「黃鼬」。
2. 〔~貅〕a.傳說中的一種猛獸;b.喻勇猛的軍士或軍隊,如「~~之士」。
3. 〔~虎〕喻勇士或勇猛的軍隊。
4. 傳說中的一種野獸,似熊,一說似虎。
一查貔貅:就開始天花亂墜了——百度百科上是這樣說的
貔貅(拼音:pí xiū)別稱「辟邪、天祿」,是中國古書記載和漢族民間神話傳說的一種兇猛的瑞獸。貔貅有嘴無肛,能吞萬物而不泄,只進不出、神通特異,故有招財進寶、吸納四方之財的寓意,同時也有趕走邪氣、帶來好運的作用,為古代五大瑞獸之一(此外是龍、鳳、龜、麒麟),稱為招財神獸。
從古至今,上至帝王、下至百姓都極度注重收藏和佩戴貔貅,貔貅除了招財、開運、辟邪的功效之外,還有鎮宅、化太歲、促姻緣等作用。中國傳統有裝飾「貔貅」的習俗,貔貅寓意豐富,人們相信它能帶來歡樂及好運,古時候人們常用貔貅來作為軍隊的稱呼。
我只能說,這些話,除了「古時候人們常用貔貅來作為軍隊的稱呼」這句,基本上都是這幾年編出來的。
當然,貔貅這個名詞不是杜撰的,很早以前就有過這個動物的說法,歷史上,關於貔貅的記載有
《史記·五帝本紀》:「﹝軒轅﹞教熊羆貔貅貙虎,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
司馬貞《索隱》:「此六者猛獸,可以教戰。」
徐珂《清稗類鈔·動物·貔貅》:「貔貅,形似虎,或曰似熊,毛色灰白,遼東人謂之白熊。雄者曰貔,雌者曰貅,故,古人多連舉之。」[2]
《晉書·熊遠傳》——命貔貅之士,鳴檄前驅。
唐張說《王氏神道碑》:「赳赳將軍,豼貅絕羣。」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二本楔子:「羨威統百萬貔貅,坐安邊境。」
明劉理順《送袁環中(袁可立子)督寧遠餉》:「以供貔貅用,騰驤月不同。」
羅貫中《三國演義》結尾詩詞:「曹操專權局相府,總領貔貅鎮中土。」
清畢著《紀事》詩:「乘賊不及防,夜進千貔貅。」
柳亞子《讀史》詩之七:「綠林家世擁貔貅,乳臭兒郎據上流。
貔貅妥妥的都是兇猛的戰鬥力強大的動物啊,一般都被用在軍旗和盾牌上啊,沒人說他招財進寶喜氣洋洋啊,沒人說古代人民用它招財進寶啊摔!沒人說它過於強大都把他放在墓門口蹲著啊摔!
這時候有人就說了:「不對啊,我知道南京不就市獸是貔貅啊?」
…….
還你妹市獸
你說的是
這個
還有這個
上面的叫辟邪,下面的叫天祿,過去呢,人們希望有威猛的神獸為墓主人守護一方安靜,尤其是希望升仙的漢朝人,希望這些怪獸能阻擋鬼怪,不影響他們到另一個世界,於是就有了這種充滿想像力又不失威儀的形象,從漢到唐,雖然形象在變化,但是總之就是怪獸就是了,並不是和招財進寶有關,到了近些年,為了豐富貔貅這一神獸的形象,硬是把貔貅插上一對翅膀,把一千多年前並沒有明確分類的鎮墓怪獸歸到貔貅這一大類裡面,並且通過當代都市傳說宣傳團隊——各大旅遊團的宣傳之下,配合著這麼美好的意義,貔貅也就廣為流傳了。
從古代到近代,貔貅的意義基本上都很穩定,到了90年代,風水學本來就很興旺的東方明珠香港流行起了貔貅怎麼擺,什麼材質的貔貅可以招財這樣的說法,畢竟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對於賺大錢這種永恆的主題,大家肯定都會憧憬的,所以這個貔貅崇拜的浪潮湧進內地,並且一天比一天浪。
至於龍之九子,這是一句古老的民間說法,明朝的孝宗皇帝,有一天心血來潮問大臣李東陽,都說龍生九子,那龍生九子都哪九個呢?李東陽也不太清楚,就找了倆同事,一起東拼西湊合計出了一個名單,分別是贔屓,鴟吻,蒲牢,狴犴,饕餮,蚣蝮,睚眥,狻猊,椒圖,,,
總有人說古人講究很多,有的東西不信不行,,,你看看你說馱著大石碑的動物是烏龜,人家叫贔屓嘛哎呀你好low,但是其實我想說的是,古人限於他的那些科技水平觀察能力等等,很多自然界的珍奇異獸或者自然現象被附會到神話上是多少可以理解的,現在畢竟我們也是進步了,你不好好學習,不認真思考,就得花個三千五千的被導遊忽悠去交智商稅,唉~
若有心欺負你,明兒我掉在池子里,叫個癩頭黿吞了去,變個大忘八,等你明兒做了『一品夫人』病老歸西的時候,我往你墳上替你馱一輩子的碑去——賈寶玉
至於貔貅的原型,似虎似熊——似虎,則身體色彩變幻,似熊,則外形厚重威猛,很多人認為,這,就是貔貅的原型。
聖誕節吃餃子…
所謂聖誕節是我們的傳統節日,有諺語:聖誕不端餃子碗,生下耶穌沒人管
感謝米竹先生續寫的一段:
萬聖不把餃子包,掉進油鍋沒人撈。 感恩節,好小子,感謝爹娘包餃子。 獨立日里不吃餃,來年春天被狗咬。
周少年先生的經典續
情人節里吃餃子,娶個老婆賽西施
實際上我說的就是中國文化那嚇死人的融合力,我管你啥,我喜歡就是我的。
就說撞球吧,人家是端著紅酒裝著逼打的啊
到中國來就是路邊一塊錢三局,喝扎啤吃燒烤隨便···
@馬前卒同志,我關注這個組織很多年了,您這樣甩鍋給台灣人屬於亂開槍。此舉有逢迎知乎辱台政治正確以騙贊之嫌。我在下文也會向各位介紹,推廣《弟子規》的行為,細推反而不是偽傳統。
仔細看看這圖橫軸的崛起時間,2002年以後才開始上揚,08年以後才顯著飆升,跟台灣流行弟子規的時間表完全對不上號。
那麼這些年發生了什麼事呢?
陳大惠,出生於河北省唐山市,前中央電視台主持人
「從1994年到2004年,我在中央電視台,是《東方時空》第一代主持人,跟白岩松、王志、水均益、敬一丹一個辦公室的。後來,我到《經濟半小時》,跟曲向東、趙赫、王小丫一塊當總主持人。再後來,我到《新聞夜話》做製片人,帶團隊。」陳大惠說自己自從迷戀上傳統文化,便離開了央視。
「我當初的理想是做中國的邁克·華萊士,做中國一流的專訪記者、主持人。但是台里好主持人太多,而社會上做義工的人太少。」陳大惠解釋,從2005年起,他做了4年「義工」。
從2009年7月起,從青島、唐山、石家莊、瀋陽、撫順、牡丹江一路走到雞西,做了至少百餘場弘揚《弟子規》的免費公益論壇。
《聖賢教育改變命運》是大型公益紀錄片,是由曾任中央電視台《東方時空》、《經濟半小時》、《對話》等欄目的著名主持人陳大惠發起的,花費半年時間於2011年製作的最新力作。
(加黑詞語自行吐槽)
時間對上了吧?圖線前面的扁平恰恰說明不是受台灣的影響,《弟子規》的泛濫是這個央視主持人自己休假在家4年的憋出來的大招,他的宣傳網站在這裡:聖賢教育全球同學網。其中流毒特別廣的成熟成果有如下,不相信的可以自行確認內容和時間:
我被十三所學校開除(胡斌)(出自上述《改變命運》系列)
此生必看的科學實驗---水知道答案[高清版](引日本偽科學站台,所謂儒家文化圈)
陳大惠老師--【痛苦的家長和老師】 第一集
2015優酷最新視頻 中國廣東傳統文化東莞公益論壇
陳大惠老師《自己作惡 全家遭殃》
此外,這件事上馬同志還是單純樹立科學立場比較可取,硬要甩鍋他的團伙里有更甩不動的:
中共中央黨校資深教授 任登第 (別懷疑,下圖有認證)
《弟子規》01六中全會精神和中華傳統文化
http://www.youth.cn/wrzn/zjgw/201008/t20100812_1314886.htm
(域名是正版的中國青年網,整個www.youth.cn/wrzn就是分給他宣傳弟子規的平台)(團派戴鍋無言)
闡述事實就先到這裡發出來,凡事涉及到中共,要展開討論那可就長了,回頭補發。
-
初來乍到,剛補充了點關於馬前卒的背景知識,昨天拿中共嗆他的話收回(不過毛派也談不上戰友,也不知道他對整風肅托等怎麼看),以下開始補發:
《弟子規》和各種封建統治工具在大陸的重新流行,背後的事實邏輯是:社會具有自我修復機能,在無所適從的時候能從潛意識裡重建上一世代的制度。革命政權的合法性來自摧毀舊制度創立新制度,一旦開始顧慮私利而停下新制度的進程,能夠穩住社會的就只有舊制度的復辟。
圖為顯然不再革命的朝鮮勞動黨
(復辟的是李氏朝鮮兩班制度)
而《弟子規》的背後,是中國歷史上的佛教、道教、回教、禮樂、史家、方士乃至古星相學的聯合體。並著現代進入中國的基督教和氣功,他們都是跟字面上的本門知識沒有必然聯繫的特殊階級,內部也並沒有顯著的區分。
「大量讀經是有用的,不能因為你沒做到,就怪罪這個方法。」張中和2013年入了道籍,他有了新的比喻,「就像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咪吽』,不能因為你念了沒用,就怪罪菩薩。」
在這家私塾的教學規劃表上,學生除了要讀背四書五經外,還要在六年的時間內,用同樣的方式,在完全不懂外語的情況下,跟著錄音機,朗讀背誦英文的十四行詩、德文《聖經》、法文《聖經》以及日文的《論語》。
他們職能是對下提供法統的詮釋,對上提供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他們的手握工業化時代以前人類在精神領域對抗自然的主要武器——神秘主義:那是一個人類的技術積累完全沒有對抗環境劇變的力量的年代,也沒有我們現在說的生態環境脆弱。相反生態健壯到它要人類三更亡,你就活不到五更天。
行走在沙漠里,一生積攢的24隻駱駝動輒能被一陣風被颳走一半,你怎麼勸說人民繼續從事生產繳稅打仗不灰心?——「你要感謝真主給你留下了一半」、「駱駝雖然吹走了,但你將獲得救贖,死後還有72個處女」。環境相對平穩的中原王朝,宏觀上也沒比中東好到哪裡去。
合成氨工廠(肥料)和乙烯工業(溫室薄膜)出現之前,最強大的王朝也敵不過0.1℃的溫差。
於是,宣稱擁有超自然力量的僧人道士方士和可以信口背書興衰必然的禮官史官星官就成了,他們對上提供王權法統的安慰劑,對下訴說天道皇恩的以安撫民心,於自己雖然持有一套不靠譜的理論,但不掌握實際政權。其實比政教合一時期的歐洲來得還稍許先進,久而久之,他們充當了階級的黏合劑,利益衝突集團之間的遊走人,在無窮的剝削之間撈走自己的一勺。
是時上方憂河決,而黃金不就,乃拜大為五利將軍。居月餘,得四金印,佩天士將軍、地士將軍、大通將軍、天道將軍印。制詔御史:「昔禹疏九江,決四瀆。間者河溢皋陸,堤繇不息。朕臨天下二十有八年,天若遺朕士而大通焉。乾稱『蜚龍』,『鴻漸於般』,意庶幾與焉。其以二千戶封地士將軍大為樂通侯。」賜列侯甲第,僮千人。乘輿斥車馬帷帳器物以充其家。又以衛長公主妻之,齎金萬斤,更名其邑曰當利公主。
——《史記 孝武本紀》
統治階級願意採信任何荒謬的術士付出任何巨大的價碼來穩定階級關係。
可以說這個階級的存在是歷史階段所必要的,總要有人給人民以安定感繼續歷史積累,而不是因自然的無常就得過且過自暴自棄。在西方這個階級統稱為僧侶,他們旗幟鮮明特徵單一,完成原始積累後資產階級革命正好順接工業化,同時剝奪了他們的法權和實際功能,名正言順地就清除出歷史舞台了。
前後相較,馬列主義政權領先僧侶的說辭有兩個世代之多,只要拿出資本主義那套「工業品消除神跡」的實踐手段,解放生產力提供工作崗位,信教/讀經者自然積極投入生產;馬列主義政權沒有民族屬性、主張進步者才能立於世界,只要進步就能立於世界,還要解放全世界其他受壓迫者,也就不需要高僧大賢來佐證「民族天命」;馬列主義政權只認可一個階級,也不需要階級遊走人。
那麼這種情況下神秘主義還找到了市場,只有兩種可能:工業化進程緩慢鞭長莫及或者統治階級重新謀求固化。
中國的第二產業在最近十年有著世界最高的增長速度,「更多的人口投入大分工」的事實毫無疑問說明了至少目前問題不出在前者,問題就在於統治者是將其看作蒼天大樹的根基還是割韭菜的好地。王林、白瑪奧色法王在上層的受寵,說明統治階級已經需要尋找維持階級自信的慰藉,不惜為此重新找到神秘主義;而讀經信教在下層的泛濫,則說明已演化出一個難以分享大分工福利的階級,開始將生活寄託於聖賢的迴響和上帝的救贖。
怎麼看張鐵林當「活佛」了? - 劉博洋的回答
而中共給香港製定的政治藍圖,赫然將僧侶階級重新與官僚、資本家並列,法國三級會議在21世紀的雛形又一次躍然紙上:
正如中共在西藏的統治合法性不是保留了數不清的轉世活佛,而是來自帶去全新生活的青藏公路/鐵路。活佛大賢們此番本無必要的捲土重來,意味著中共在整個中國的統治合法性來源,都已然不同於以往。《弟子規》固然是偽傳統,但是用倫理綱常鬼神史書麻醉勞動人民,確是真而又真的中國傳統。
北大又開始剋扣工資了:北大被學生聯名發文指剋扣工人工資 稱正自查--揚子晚報網
-
「喝不喝?不喝酒是不給我面子!」
鬧洞房。
現在的鬧洞房越來越朝著低俗下流的趨勢發展,經常爆出伴娘被非禮甚至新娘被非禮的情況。而且那種惡俗的讓新郎新娘互動的遊戲(例如把香蕉掛新郎身上讓新娘舔)也讓我不能忍,你不高興了上到老人下到不知道哪裡躥出來的親戚朋友說你在大喜日子掃興。
雖然我還沒結婚,但是以後誰敢在我婚禮上亂來我一定廢了他。
元旦時候正好參加了回婚禮,鬧洞房我沒參與,但是沒少折騰新郎的爸爸。。不僅讓他背新娘子,一群人還拿著紅筆把他的臉畫得跟鬼一樣,而且還不知道從哪裡弄來了灰,把他塗得灰頭土臉的。。後面好像還在鬧,我沒敢看,嚇死寶寶了。。。
……………………………
今天看了柳岩當伴娘差點被扔水裡的事,真的好氣憤。人家姑娘平常走性感路線是別人的事,但不能代表那些low到爆的人耍流氓,還一個個是明星,怎麼當公眾人物。婚鬧這種東西已經不適合現代文明了,是時候被抵制了。
康熙喜歡的江南小吃
好吧,評論里有驚喜,我就不轉過來了
作為漢服娘來吐一發 (?&>ω&<*?)
曲裾曲裾曲裾曲裾曲裾!!
尤其是現代曲!也就是大部分漢服商家做的漢服曲裾 尤其是廣袖曲裾
並沒有出土文物陶甬上正明廣袖曲裾的存在 實際上這是一個被現代人按照當代的審美進行所謂改良後還原出來的衣服
但是好笑的是 卻成為了幾乎是漢服的代表 被許多愛好者們吹捧上天
所有不加考據就拿來當範例的東西 都很容易成為偽傳統
雖然漢服圈內部撕扯形製也是一片腥風血雨 但是還是不能偏聽偏信吶
目測要被撕了好方(/ω·\*)
?為嘛我要打繁體字
首先說句對不起 讓大家看的很麻煩 我回去轉換一下
我打繁體字不打標點只是因為 我在台灣手機都是這邊的設定所以回答時候也沒有改
不打標點只是搜狗輸入法打空格更方便??
「新更咯」
評論裡有人說求圖
好噠我們首先來看一下現在在復興運動里風生水起的某家的曲裾 幾乎微博空間被狂刷
我們先不看這個奇怪的腰封 難以理解的八字袖以及入字底 很多人都說這個是改良 源頭是馬王堆辛追夫人出土的「曲裾」
如圖
第一張圖為出土實物 第二張為研究者按照遠比例的復原圖 第三張是商家比較靠譜的改良
先不說出土的是直裾還是袍服 總之不是曲裾
光看領子 袖形 等等等等
明顯就是兩件衣服
最最最明顯一點 漢服是不收腰的不收腰的不收腰的
既然要標榜傳統
誰告訴你們說漢族傳統審美看身材曲線的
「再更新」
集中回答評論裡的問題
第一 關於改良與適應現代化審美
個人覺得這是一個很矛盾的事情 首先我們先說改良 改良和創造的區別在哪裡?明顯是一個有基礎做底子 一個是完全重新創造 那麼我們現在說要改良漢服 改良的基礎在哪裡 實際上現在研究圈子裡之所以掐個不停撕逼不斷導致很多人覺得烏煙瘴氣 就是因為研究資料嚴重缺乏 而且很少有人去真的研究這些衣服最開始的樣子是什麼 是這麼製作的 為什麼這樣 還沒有找到根 就開始想改良 在一些憑空想像的衣服上加上現代元素 如果這就是大家想要看到的 那無話可說 所以 我還是想說 沒說不應該改良 衣服說到底還是穿的 不是擺著看的 出土的文物就是告訴我們這些衣服大致什麼樣 但是改良改良 根不能沒有
說到底 現在的改良 實際上就是想像力比真實更看重
關於現代審美 這是一個很吊鬼問題 評論裡很多人提到日本韓國 也就是東方審美 其實大家看一下和服韓服 韓服寬大的樣子就不多說了 和服從裡面的特殊的內衣就可以看出 它也是掩蓋身體曲線的 更別提大振袖和二十四單一件一件疊加之後還能看見什麼前凸後翹小細腰 所以我們可以看出整個東方對於傳統服飾的審美還是偏向保守或者不強調曲線的 就算拿唐代齊胸襦裙做例子說 除了為了迎合當時以胖為美的時代特色 腰部基本上像桶一樣2333 「穿過齊胸的表示還是胸小穿好看啊哈哈哈哈哈哈」 而現代審美收到西方影響非常大 對腰身和曲線感有大追求 這明顯和東方傳統審美有很大距離 那麼我們究竟如何像和服與漢服一樣在保留東方特色的基礎上迎合審美 這就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況且和服和韓服也不是人們天天穿的 成人禮 婚禮 傳統節日或者畢業式會穿的多一點 大家可以去油管上看采訪 很多日本年輕女性也認為和服不方便
所以可見現在談改良有點太急 一方面沒有根 一方面度無法把握
第二個順便說一下關於身份問題 有妹子評論關於曲裾是貴族穿的之類的
首先出現於曲裾之前的衣服是直裾 再往下推 從廣義上來說他們都屬於深衣制 也就是具有「被體深邃」的特點 建材上採用上下分裁再縫合的方法 戰國時候深衣「直裾」多作為貴族女子的禮服 網上復原圖可以看出 作為禮服來看 衣服的袖子很長 屬於「回肘」的長度「即衣袖比指尖長一個手肘的距離」同時下擺很長 這是在重大場合才會穿的 而曲裾的出現則在此之後 和直裾區別主要在於下擺平鋪開是三角形 有個特點是「續紝鉤邊」 可以參考一下復原圖第二個 的衣服樣式
那麼說回如何區分階級 衣服的確具有區分階級的功能 也有常服禮服之分 但是更多的體現在衣服的顏色上和布料 形製變化受到朝代影響更大一點吧
還有說到好看 好不好看是非常個人化的見解 這麼能作為標準呢w
答主是個半退坑的漢服娘 知識不多也很渣 但是有問題歡迎私信討論w 撕逼不回w(?&>ω&<*?)喵關於平安夜送蘋果這個,想到了學術狀態帝的段子,大概意思是說:外國人過春節並不吃彈簧。
彩禮。
女方家長在結婚時索要彩禮,說這是傳統……嗯,沒錯。但,先輩們可是要了彩禮不進自己腰包的,是要拿出一份同樣價值的嫁妝,和彩禮一起送給剛結婚的女兒女婿的。(見費老的名著《江村經濟》)這並不是為自己謀求經濟利益,是作為新婚子女開始新生活的物質基礎。
你們這樣拿著錢放自己口袋,不是賣女兒嗎!倒是合了另一個失傳已久的傳統,「不重生男重生女」哦。=======
各位看官,所以說社會的組織方式是個體系啊,嫁妝給出去了,不再要求養老人,當然也不能分家產。要休妻?把錢還回來先!霸佔人家的嫁妝其實就夠男方家喝一壺了。不過,這些東西現在全不一樣了。
貔貅招財。
「上海辭書出版社」於 1985 年發行袁珂的《中國神話傳說詞典》一書,囊括了那時為止,東北亞大陸所有的傳統崇拜物,三千餘個詞條,無一提及「貔貅」。
這和我們現在的印象截然不同。貔貅在當今,往往被視為「龍生九子」之一,甚至是「五大靈獸」之一,還有類似於皇帝專享、財運亨通等相關傳說附會在身,怎麼會完全沒有歷史記載呢?
原因在於,貔貅崇拜是香港風水師,為了套大陸暴發戶的錢,在 90 年代精心炮製的一場騙局。而這場騙局不但當時成功了,現在還支撐著中國各地古玩店的半壁江山,可以說是一場很成功的「文化入侵」。
事情的源頭要從中國大陸的「改革開放」講起。80 年代,在當局的大力推動下,有共和國光環加成的「紅頂商人」們率先實現了發家,正所謂先富帶動後富,通常以榮毅仁作為典型。這類資本先驅由於實力背景足夠,極少擔心突然有什麼風向變動,所以對「財運」之類的東西不怎麼感興趣,與之相比,延年益壽的氣功和特異功能,對他們而言更有吸引力。所以彼時在香港紅紅火火的命理學,沒有在大陸找到突破口。
90 年代起,出身底層的民眾也開始賺到第一桶金,有的是依靠裙帶關係,有的是突然一筆橫財,也有的是遇到貴人相助。無論何者,這類人的共性就是「運氣好」,他們並非實力超群,也深知朝令夕改的市場經濟探索,對自己的未來可能帶來多大的不可能性,因此格外注重「保財運」。
精明的香港命理師們,此時發現了這個缺口,可以說是量身定製了「貔貅崇拜」:象徵財富,有靈物屬性,據稱以前是皇帝專用,可以保佑自己免受權力戕害。
具體到人,這位命理師是何昭勛。
在他建構現代貔貅之前,這個動物是一種猛獸,特徵就是愛吃老虎,再無其他。也由於這種猛獸特性,「貔貅」往往被代指軍隊,有點「虎狼之師」的意思。比如清朝小說《花案奇聞》有如此一段:
他是蘇州府第一等有名好漢,混名就是柳貔貅。你說怎麼叫做貔貅?天下世間最凶最惡無過只有山君老虎,殊不知這貔貅又專吃老虎。所以古來比那兵馬的威勢,叫做「百萬貔貅」,正見得沒有人可以抵敵得他的意思。
宋代陳師道的詩論著作《後山詩話》,有詩有云:
願得貔貅十萬兵,太戎巢穴一時平。歸來不用封侯印,只問君王乞愛卿。
明朝崇禎年間成書的《皇明經世文編》,同樣將貔貅作為兵員代指:
既有重關巨鎮之險、又有金城湯池之固、貔貅萬旅、虎豹九關、神靈護佑、宜無足慮者。
所以,歷朝歷代的書籍無一例外,只是把貔貅當作一個善戰猛獸來描述,最多的用途就是文學修辭地描述兵員,沒有一絲一毫和「財運」掛鉤的地方。加上古代兵員的社會風評低下,「好漢不當兵,好鐵不打釘」的印象多,對貔貅的崇拜最多也就是山賊路匪才會有。
何昭勛在 1994 年的《玄機》刊第 18 期,《風水旺宅化煞基本法》里提到的這樣一段,才是現代貔貅的塑造起點:
那些經中華民族創造、發展、綜合而演化的瑞獸模樣,由於受了幾千年的民眾念力加持,成為擁有不可思議神奇力量的靈動瑞獸…其中以貔貅最為出名。
編造這個「自古以來」的來歷之後,對於功效方面,他的解釋是貔貅就像豬籠草一樣,能夠引誘其他動物自投羅網,因此在財富方面也就「大利橫財偏財」,方便金融投資、博彩等行業。
此外,他在形象上也對貔貅進行了改造——本來形似狐熊的貔貅,被硬生生安上了翅膀。這是把貔貅和鎮墓獸的形象相結合的產物。鎮墓獸是古代常見的隨葬器具,用來保護死者的魂靈免受惡鬼襲擊的,換句話說就是為了防止鬼界「欺負新來的」,就配一個高級寵物一起下葬,誰敢招惹就咬誰。因為鬼魂會飄,鎮魂獸往往帶有翅膀。當然也有例外,比如光武帝劉秀的鎮墓獸,就是大象、駿馬之類的,以量取勝。
如上圖所示,藏於陝西歷史博物館的唐三彩鎮墓獸,翅膀很突出。何昭勛將貔貅的形象和鎮墓獸結合在一起,於是貔貅也有了翅膀。而根據古籍記載,貔貅或者是狐的外觀,或者是熊的外觀,和翅膀完全不沾邊兒。
《普京大帝騎貔貅》,左二為普京。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宗教狀況一直處於混亂的狀態,貔貅崇拜就是這種混亂時期的產物之一。由於 50-70 年代的一系列政治介入,社會原有的道教崇拜被連根拔除,管制開放後,當局引導的宗教方向是亡靈崇拜,與此同時社會自發興起的是道教、佛教、基督教崇拜,靈物崇拜則屬於趁虛而入的一支,它是社會內產生的,但不是符合社會傳統慣例的。
一些人會把「貔貅崇拜」誤以為是道教的內容,實則不然。道教雖然合流了諸多東北亞大陸的地方神靈,但是本質上仍然不是拜物的,它的崇拜核心是「陰陽」這個抽象的概念體系,並且能在這一語言體系內邏輯自洽。而貔貅這樣具象的物件崇拜,更偏向於拜物,但是它和麒麟、鳳凰又有所不同,因為它是近三十年的構建產物,違反了「建國後不許成精」的規定,是名副其實的偽傳統。
相關回答
- 為什麼在中國,外來宗教似乎更有生命力,土生宗教卻萎靡不振?
- 如何看待印尼穆斯林以「他對建國沒貢獻」為由要求拆除巨型關公像?
- 明清的皇帝寢宮有多奢華?
太多了,說兩個流毒甚廣的吧。
1. 吃熟食。大量的研究表明,我們的祖先並不吃熟食!幾萬年前,一小撮目光短淺的人率先開始嘗試熟食,造成人類消化能力大幅退化。更為可怕的是,熟食的烹飪過程會影響食物的DNA,其潛在危害可能在數萬年後才能顯現。
2. 直立行走。在近兩個世紀人們才驚訝的發現,我們的祖先並非直立行走,直立行走大大的加重了下肢關節的負擔,使現代人飽受關節疼痛的折磨。而最近幾年來,直立行走帶來了一項新的巨大危害,大量人類因為在行走過程中玩手機或摳鼻孔而死於交通事故,顯然,如果人類沒有直立行走,這些悲劇就絕不會發生。
...
總結,古猿之後無正統。推薦閱讀:
※李清照在她的作品裡宿醉過多少次?
※為什麼有些人除了上課時間以外都沒有學習,成績卻還是很好?
※德國最讓人不解的是什麼?
※你最擔心下一代人會對哪些我們熟知的東西一無所知?
※中國現在有哪些值得自豪的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