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阿里巴巴成立阿里全球研究院「達摩院」,3 年投資 1000 億引進頂級人才?

阿里巴巴CTO行癲宣布,阿里巴巴成立全球研究院—阿里巴巴達摩院,3年投資1000億人民幣。該院由全球實驗室,高校聯合研究所,全球前沿創新研究計劃三大部分組成,研究包括:量子計算、機器學習、基礎演算法、網路安全、視覺計算、自然語言處理、下一代人機交互、晶元技術、感測器技術、嵌入式系統等,涵蓋機器智能、智聯網、金融科技等多個產業領域。

阿里巴巴成立阿里全球研究院--阿里巴巴達摩院,3年投資1000億人民幣

這些科學家都是什麼來頭?


謝邀。

首先強調下不要無腦黑BAT,事情一碼歸一碼。

其次這個事情最好不要用「感覺」說話(不是針對各位,畢竟影響到整個行業,有必要好好說說),很多答案都是憑著對公司整體印象回答的,充滿了個人情緒色彩,達摩院這個事情影響的可能是未來的經濟走向、科研、工業等方方面面。

最後,研發院不單單是研究,也有開發,落地對本身BAT這種以業務為核心的企業,比起微軟和谷歌更容易產生市場價值。

如何評價達摩院建議從以下角度考慮:

一、看外部大環境(阿里在BAT中研發處於什麼地位,在全球知名互聯網企業中研發處於什麼地位,看各司研發費用,看政策支持)

二、看內部環境(出於什麼目的來做達摩院,以及達摩院在未來處於阿里集團的什麼戰略位置,看阿里目前總營收Total Revenue和 凈利潤Net-Income,看阿里能不能支撐起整個達摩院)

三、看AI人才需求和儲備,看科研能力(全球AI人才儲備情況/科研能力,我國AI人才儲備情況/科研能力,阿里AI人才儲備情況/科研能力)

四、看AI的迫切性(為什麼這個時間點來建立達摩院,金融/機器智能/智聯網對AI需求的迫切性)

以下所有數據僅供參考,匆忙搜集整理的,可能有紕漏。

外部大環境:

RHS是指這個圖例以右邊的刻度來看。(條形圖看右邊刻度,三角形比例圖看左邊)

這兩個圖說明什麼呢?

一、BAT的研發投入占營收額比谷歌和微軟要低,但是大家日常黑的百度現在在拚命把錢投入研發。

二、BAT在人力資源層面,其實開發人員佔比要比谷歌和微軟高。其中騰訊開發人員占員工數最高,過半。

上面的兩個結論,結合一些別的數據(比如微軟的連續裁員),我們可以得出一些簡單的推理性質的結論:

一、中國的研發人員不值錢,研發成本低,所以BAT公司都有一個高的研發人員比例。(根據上面數據可知)

二、谷歌和微軟兩家科技企業會不斷裁撤非研發部門人員,但研發人員佔總員工比例短期內不會跟BAT持平,他們研發人員用人均單價更貴。(根據微軟CEO裁員計劃等等可知)

三、各司總人數約為

百度員工數:5萬 研發人員2萬2千左右

騰訊員工數:4萬 研發人員2萬左右

阿里員工數:5萬 研發人員2萬3千左右

微軟員工數:12萬4千 研發人員3萬8千左右

谷歌員工數:7萬5千 研發人員2萬8千左右

收入和研發費用

可能有誤差,財報上的revenue應該沒問題,但是算的是FY2017Q1的revenue上面兩個RD費用圖我沒查是具體Q1還是Q2的,各公司利潤這裡就不算了

百度在Q117的收入是US$ 2454 million,投入研發的費用是US$353 million

騰訊在Q117的收入是US$ 7182 million,投入研發的費用是US$560 million

阿里巴巴在Q117的收入是US$5605 million,投入研發的費用是US$605 million

微軟在Q117的收入是US$20500 million,投入研發的費用是US$2972 million

谷歌在Q117的收入是US$24750 million,投入研發的費用是US$3836 million

(所以說美帝做技術,中國做業務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根據以上內容以及業務相關產生的推論:

百度投入研發占營收比高可能是百度營收不好,換個角度想百度是在營收不好的情況下喊出了AI當先的口號,可見壯士斷腕的決心,但是做好做不好很難說。之前媒體大肆渲染的百度掉隊,其實只是營收和利潤沒有以前高了,核心技術百度依舊有領先,要正視事實。

騰訊的主要營收點是P4P廣告業務和遊戲,為什麼買絕地求生,想想LOL和王者榮耀帶來的revenue就知道了,騰訊在營收比阿里高的情況下,對研發的投入比阿里少,騰訊屬於BAT中入行最晚的。

阿里GMV增速放緩,國內市場吃的其實差不多了,為什麼馬雲一直喊要走向國際,為什麼要做AI,跟阿里的國內電商業務快要進入穩定期有關(雖然目前增長還是很強勁,但有報告指出後續阿里的GMV增速會下降,直到市場飽和)。

谷歌、微軟對研發的投入非常高。

BAT帶來營收的核心業務

這裡我用Value Split百分比來衡量,百度 搜索引擎(64%),阿里巴巴core 電商(天貓,淘寶,共計72%),阿里巴巴associate 螞蟻金服(4%) ,騰訊core (遊戲55.7%,廣告26.9%),騰訊investment(京東3.2%)。

某些第三方機構對BAT的展望:

百度:搜索引擎業務恢復放慢(魏則西這事影響太大),宏觀變差

阿里:核心業務是電商,放慢的GMV growth,市場競爭加劇(唯品會、京東等等各種電商網站),吸引力變低

騰訊:核心業務是遊戲和廣告,在線遊戲增長變慢(為什麼今年要買絕地求生,lol、王者榮耀盈利性要下降了,遊戲的特性就是時節性,多久衰退看運營和市場能力),P4P ad市場的競爭進入「慘烈」狀況。

中國與美國AI生態的對比(截至February 2017,部分小規模未收錄):

還有中國的AI生態與美國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政策支持:

具體的數字和產業規模在國務院關於印發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的通知里可以查到:國務院關於印發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的通知(國發〔2017〕35號)_政府信息公開專欄

不多說,最起碼政策是支持的。

以上總結一下就是:

2020年 AI核心產業規模到達1500億人民幣,AI相關產業規模到達10000億人民幣

2025年 AI核心產業規模到達4000億人民幣,AI相關產業規模到達50000億人民幣

2030年 AI核心產業規模到達10000億人民幣,AI相關產業規模到達100000億人民幣

就市場角度來說,達摩院有存在的必要性。

內部環境:

錢的問題(研發費用):

1000億人民幣拿當前匯率算下大致就是15181417944.436美元,約等於US$15181 million。馬雲說未來三年內。我們取個平均數,每年US$5060 million。

即使是理想狀態下,達摩院跟google的 RD費用相比還是不到一半,一定比Microsoft Research Lab 的研發費用高,這個就不用算了。

從阿里巴巴的FY16中可以看到,Non-GAAP Net Income是US$6629 million,所以三年內逐年上升的趨勢拿出US$15181 million做達摩院還是有機會的,阿里營收也在成長,其中上面提到的核心業務China commerce在FY17中給出了25x P/E。

錢對阿里做達摩院來說,應該不是太大的問題。

戰略位置:

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馬雲曾在過去數年中多次提及阿里巴巴未來二十年的目標與路徑——構建世界第五大經濟體。

「達摩院」的研究方向定位於基礎科學和顛覆式創新,首批公布的研究領域包括:量子計算、機器學習、基礎演算法、網路安全、視覺計算、自然語言處理、人機自然交互、晶元技術、感測器技術、嵌入式系統等,涵蓋機器智能、智聯網、金融科技等多個產業領域。作為最高學術諮詢機構,學術委員會具有的前沿學術思維與阿里巴巴的人才、技術、數據、平台有機結合,將為科技進步和人類未來生活帶來極大的想像力。

目前,阿里巴巴達摩院已經開始在全球各地組建前沿科技研究中心,主要包括亞洲達摩院、美洲達摩院、歐洲達摩院等;他們還將在北京、杭州、新加坡、以色列、聖馬特奧、貝爾維尤、莫斯科等地設立不同研究方向的實驗室,初期計劃引入 100 名頂尖科學家和研究人員。

其實馬雲的演講表達的已經足夠清楚了:

一、三年陸續投入1000億(他說的五年陸續,後來新聞都是三年,應該五年是個口誤或者三年是為了宣傳)

二、研究院要做一個跟微軟、英特爾、貝爾實驗室、IBM不一樣的研究院,要適合這個世紀的研究院

三、未來研究院要能夠自己養活自己,沒錢的走不長,只看錢的走不遠,達摩院要解決問題同時有利潤有研究能力,自己做一套出來。避免政府、企業、學校的贊助,自營自立。

四、達摩院活得要比阿里巴巴長

獨立於阿里巴巴的賺錢兼顧科研的研究院,屬性更像一個科技經濟體。

人才/科研能力的問題

AI人才(只看到了Linkedin做了這樣一個統計,僅供參考,因為不知道這家的統計方式,所以部分數據有待商榷,其他途徑獲得的數據誤差目前更大,暫且用這個)

從LinkedIn的全球AI人才報告中可以看出,我國AI人才儲備並不樂觀。但是我嚴重懷疑這裡數字的真實性。

我國AI人才有多少?我按照常用的市場估算方式算下

2015年全國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體業就業人員共計約700萬

2014年這個人數是672萬人,其中IDC2014年的報告中給出了中國開發者人數(包含業餘愛好者)共計185萬。

700*(700/672)*(700/672)*185/672 * 0.05 約等於10.5萬,這裡2014年的從業者比185少個幾十萬沒問題。%5是我根據跟各公司接觸,對研發人員中從事AI工作的平均預設比例(只在今年AI崗位井噴了)為%5。

所以LinkedIn給出這個中國5萬AI領域從業者數量,我認為是可信的,並不是領英只算了自己註冊用戶中填寫AI開發者資料的用戶。

按照數量從大到小依次是:美國85萬&>印度15萬&>英國14萬&>加拿大8萬&>法國5萬=中國5萬=澳大利亞5萬&>其他。

中國排全球第七。

AI人才斷檔問題嚴重:

阿里的國內達摩院如果想快速獲得大量資深AI人才,可能要去各種挖美國牆角了。

恰好美國是迴流中國AI人才最多的,不過美國在AI領域對人才吸引力更勝一籌。

當初有人私信問過我推薦系統和CV選哪個,我說CV是有背後的道理的。

國內的達摩院放在北京和杭州兩地。

僱傭AI人才數量上:阿里有成立達摩院的動機

科研能力:

下面左圖是論文數量(深色為別人引用,淺色為自引用),右圖是發表物的影響因子。

從上圖可得到結論如下:

截至統計時,AI相關領域的論文發表,中國產出了最多的論文數量,但影響力遠不及美英兩國,且中國自引用比例高達70%,美國自引用比例為38%。(自引用的意思是:當一篇期刊發了某個論文,同時這個期刊的另一篇文章用了這篇)。

推論:

一、中國學者製造了大量垃圾論文,且喜歡抱團刷影響因子。

二、英美在AI研究領域依舊是世界領先地位。

如果達摩院僅僅靠國內人才,難以在科研領域有所作為。

成立達摩院的急迫性:

對AI在各行業市場規模的預測:

2018年 軍用 US$7.5 billion

2025年 無人機 US$14 billion

2020年 農業 US$16.3 billion

2018年 家庭娛樂:US$19.8 billion

2022年 醫療保健:US$38.6 billion

2025年 工業:US$55 billion

2020年 基於AI的分析行業:US$70 billion

2030年 運輸業:US$87 billion

2020年 金融業:US$ 255 billion

第六次成功的科技革命:

2021年未必會像上面描述的那樣,僅供參考。

這個時間節點搞這個事情對科技企業是應該的,成立達摩院也是如此。

(截止完工已經獲贊900多次,感謝大家的支持,此答案已完成V2.0版本,太費時了不再更新,如果有數據上的錯誤歡迎指出的同時給出相應的依據。這個答案我不再回復和看了,有問題可以私信,如果對企業諮詢/數據/人工智慧/在線教育方向感興趣的可以多交流,如果有商業合作需求的話也可私信微信聯繫)


可以說達摩院是阿里履行其社會義務邁出的一大步吧。

阿里巴巴正式宣布成立承載「NASA計劃」的實體組織——「達摩院」,進行基礎科學和顛覆式技術創新研究。未來3年內,阿里巴巴在技術研發上的投入將超過1000億人民幣。

3年1000億也就意味這每年超過300億的投入,這個投入相比目前阿里每年約170億的研發投入有了大幅度的增加,進一步拉開與百度、騰訊約100億年研發支出的差距。

在人才上也高調引入了相當多的領域精英科學家,包括圖靈獎獲得者姚期智,量子衛星第一人潘建偉,還有國外的人工智慧泰斗Michael I. Jordan,「人類基因組計劃」領軍人物George M. Church等等,不再贅述。

馬雲在發布會上說,達摩院要做不一樣的科研機構,不同於微軟研究院也不同於IBM的研究院,在成果上馬雲直接對標的是人類歷史上最輝煌最耀眼的貝爾實驗室。貝爾實驗室從1925年成立,至今已經走出了大量改變人類的成果:傳真、二進位計算機、晶體管、太陽能電池、激光、通信衛星、電荷耦合器CCD,UNIX系統和C語言……

可以發現,貝爾實驗室雖然是由電話發明人貝爾的公司成立的,但從中走出的成果並非局限於企業可用的技術,而是惠及全人類的,甚至被其他公司拿去盈利。在這兩點上,阿里成立的達摩院與貝爾實驗室是有相似性的,獨立於阿里巴巴,且不限於只為企業盈利的技術,還有對於人類科技進步的宏大情懷。

在貝爾實驗室誕生的通訊衛星

回顧一下貝爾實驗室的輝煌過去也許就可以知道它成功的關鍵何在。

1925年,ATT(前身是貝爾電話公司)收購了西方電子公司的研究部門,成立了貝爾電話實驗室公司,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貝爾實驗室。而當時的ATT其實與貝爾的關係已經不是很大了,貝爾本人早在1878年就退出了自己創辦的公司,吃專利費安享下半輩子。後來貝爾公司將全美的長途業務分割出來,成立了ATT,靠著巨大的市場發展迅猛,以至於後來能將原本的貝爾電話公司整合進來,反過來成為了貝爾公司的母公司。

作為一家技術驅動型的公司,經過了近30年的財富積累,ATT雄厚的資金能夠讓他們干一些擺脫商業利益意外的事情,貝爾實驗室就是最好的選擇。實驗室在成立之初就規划了幾個重要的研究方向,包括數學、物理學、材料學、通信技術等宏大的領域。

如果說早年例如傳真、二進位計算機這樣的成果還沒有脫離企業應用的格局,那後來晶體管、太陽能電池、激光、CCD這樣的成果絕對會讓人疑惑。

1947年,晶體管在貝爾實驗室誕生

眾人不理解之處恰恰就是貝爾實驗室成功的秘訣。ATT的豐厚收從不會讓貝爾實驗室缺少研發經費,後來還採取了經費與公司收入掛鉤的機制,保證每一年實驗室在經費上也與時俱進。

貝爾實驗是之所以被稱為「研究的樂園」,是因為那裡極度自由的氛圍。研究人員完全可以憑藉自己的興趣和專長來選擇課題,甚至在研究成果獲得專利之後,還允許研究人員公開論文和參與學術討論。這種自由並不是常人能夠理解的。

充足的經費和自由的氛圍吸引了大批的世界頂級科學家加入,才得以保證持續輸出頂級的科研成果。雖然自由與創造利潤間有不可調和的矛盾,但只要頂級的人才還在,頂級的成果還在產出,就會有能轉化為產品能創造利潤的技術出現。

充足的資金投入、獨立自由的研發環境,這兩點可能是貝爾實驗室最獨特的基因。包括後來的知名科技企業旗下的研究院也都具備這兩個基因。

而從達摩院目前已公布的信息來看,顯然是具備這兩個基因的。從投入上來看,3年1000億的水平即便不是世界最高但也能與阿里如今的體量匹配。從管理上來看,達摩院雖由阿里成立,但並非直接隸屬於阿里,它由自己獨立的管理體系,這一點是非常關鍵的。從人才上來看,首批加入達摩院的成員確實實力非同小可,學術諮詢委員會成員10人中有八人是院士,個別甚至有多個院士頭銜。從研究領域來看,「達摩院」首批公布的研究領域包括:量子計算、機器學習、基礎演算法、網路安全、視覺計算、自然語言處理、人機自然交互、晶元技術、感測器技術、嵌入式系統等,涵蓋機器智能、智聯網、金融科技等,以計算機科學為核心,是世界科學的主流發展方向,也與阿里的技術需求相重合。

即便達摩院有一個非常好的開始,但也不意味著就能輕易成功,它面臨的困難與挑戰也十分棘手。當初貝爾實驗室的衰落就有前車之鑒,最直接的原因當然是ATT被美國司法部以《反托拉斯法》拆分,導致實驗室資源分散。後來又受到華爾街資本力量的干涉,激烈的競爭將原本在研發的重心轉移至科研成果轉化,自由的氛圍不再。貝爾實驗室經歷的也很有可能是達摩院未來將會面臨的。如何保證科研不被資本干擾,如何保持自由的科研環境,達摩院任重而道遠。

稍對學術有所了解的人都明白,讓一個科研機構能生存下來有多麼困難。達摩院作為中國的先行者,以目前中國的科研情況來看更是難上加難,社會對它的質疑當然不會少。但無論如何,能看到這樣一個有遠大抱負心繫世界的機構誕生永遠都會是一件值得驕傲和期待的事。

有時候巨額的財富在名義上是公司的是個人的,但認真想一想,那其實不過是社會委託給他們去經營而已。把錢花在達摩院這樣能對人類有貢獻的地方無論是對企業還是對社會都有積極的意義,比起沉溺於斂財來說顯然是更值得鼓勵和支持的。

盡情暢想一番,如果將來能看到類似「達摩院領先微軟IBM率先研發出XX技術」的新聞,科研工作者們的自豪感也許不亞於當年申奧成功的那一刻。


最近互聯網圈發生了一件大事兒,就在剛結束不久的雲棲大會上,阿里巴巴宣布了一個出乎大家意料的大招,成立探索人類科技未來的實驗室達摩院,並在三年內集團研發投入1000億人民幣,用於涵蓋基礎科學和顛覆式技術創新的研究。

這個消息猶如平地驚雷,迅速席捲了大多數人的朋友圈和微博,各種「馬雲爸爸又出手了「,」直接豪擲1000億「等等字眼也成了大家聊天時幾乎必談的話題。

那麼,達摩院到底是個啥玩意兒?

到底什麼是達摩院?

首先,大家可別把阿里巴巴的達摩院和少林武僧的達摩院搞混,阿里並不是要進軍武打界,而是科研界。

「達摩院」是一個負責基礎科學和顛覆式技術創新研究的實體組織,未來三年將投入1000億元進行技術研發。中國科技企業以如此之大的力度和手筆支持關鍵基礎技術的研究,是前所未有的,從某種程度上說,這打破了以往在中國基礎科學研究基本由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唱「獨角戲」的格局,科技企業已成為開展基礎科學和前沿技術研究的重要主體。

馬雲希望阿里巴巴的「達摩院」能夠代表中國,走出企業研究機構的新模式,這種模式既有對美國等發達國家既有經驗的借鑒,也是對傳統的研究形態的超越。它至少具有四個方面的顯著特徵:貼近市場,立足前沿,著眼長遠,打造平台。

「達摩院」是要「Research for solving problem with fun and profit」,解決問題是「達摩院」首要的任務,「達摩院」不是要做脫離應用場景單純追求「有意思」的理論研究機構,但也不是一個只是關注獲取商業利潤的實用技術的研究機構,而是把現實導向、問題意識、理論關切和商業應用有機結合。堅持現實導向,決定了「達摩院」能夠最大限度地利用龐大的中國市場和阿里經濟體積累的數據資源,將市場數據轉化為科技成果並更好投入應用。

「達摩院」的重點研究方向,包括量子計算、機器學習、基礎演算法、人機交互等前沿領域,並計劃在全球各地組建前沿研究中心。這都是包括蘋果、谷歌等全球領先的科技企業關注的最前沿領域。」簡而言之,阿里巴巴就是要打造一個能夠名震世界的高科技實驗室,未來這個實驗室不僅要造福阿里的產品,所研發的技術還要造福全人類。

阿里巴巴為什麼要設立達摩院?

對啊?你說阿里好好的不靜下心來經營自己的業務,搞什麼實驗室呢?

其實,在這個時間點(現階段互聯網科技趨於成熟,第二階段大家還都在探索之中)的時候搞達摩院是非常合適的。

阿里是一家中國互聯網乃至世界互聯網界的超級巨頭這一點是客觀事實,但是在這個群雄並起的時代中,只做自己曾經擅長的領域顯然是遠遠不夠的;有許多互聯網公司就是因為不思進取而最終跌下神壇;在核心的電商業務方面,近年來阿里還要面對京東、網易以及眾多垂直電商的激烈競爭。

其實馬雲自己也承認這段時間阿里巴巴唯一要關心的就是如何活下去。所以我認為達摩院不僅僅只是一家普普通通的研究所,更是找到阿里未來發展方向的重要一環;達摩院」的時間考量,是以數十年作為起步,專註的角度也不僅僅局限在技術和商業層面。與阿里提出的NASA計劃相比,這個「達摩院」更為具象,或者說是在押注阿里另一個維度的未來。

達摩院能成嗎?

我相信相比於各種數據和理論,這是很多人都更關心的問題;想要預測這一點,我們必須要重點看兩大關鍵因素,支持科研的財力和整體發展方向以及團隊的水準。

事實上根本不必擔心。

科研雖然耗費資金如流水,但是阿里達摩院背靠阿里巴巴和馬雲,我相信資金絕對不會是問題,馬雲已經承諾三年至少投資1000億,這已經是世界頂級水平,達摩院的起點可以說是非常之高。

看來馬雲爸爸對達摩院這個項目絕對是不吝嗇砸錢的。

人才方面更是不必擔心,目前阿里聚集2萬多名工程師以及500 多位博士的人才梯隊;其次,是目前達摩院首批到位的十位「達摩祖師」:對於科技界而言,高文、梅宏、黃如三位院士,以及Michael I. Jordan、李凱、周以真、Henry M. Levy、George M. Church等國際頂尖院士、學者。

就像馬雲所說的,解決社會問題是阿里巴巴始終貫徹的技術研發邏輯,阿里巴巴已經不是一家普通的商業公司,我們在這個國家、在這個時代擔當有巨大的責任。阿里巴巴必須是一家創造未來的公司,要成為國家和社會乃至於世界創新的發動機。

所以無論達摩院最終的創造出結果如何,阿里巴巴和馬雲都值得人們尊敬。

我看好阿里。


利益相關:前淘寶程序員


從戰略角度,從社會角度,很多朋友都已經分析過了。我認為毫無疑問是一個非常正確的決策,不僅是阿里巴巴,這個事情對整個中國社會大環境來說,都是非常好的。

當然也有很多朋友來質疑達摩研究院能不能做好。我覺得按照公司大佬們的資源和運作能力,搞出點名堂賺錢是肯定不成問題的。但能不能達到馬雲所宣傳的目標,達摩院要像貝爾實驗室、Xerox PARC實驗室那樣真正產出影響全世界,幾代人的基石性的成果,我是存疑的。

當然達摩院具體的運作模式、組織結構目前我們尚不得而知,然而根據我對阿里巴巴文化的了解,如果達摩院沿襲集團的文化、組織結構、運作模式等,那麼即便大佬們對它滿意,最終它一定不會成為會成為廣大碼農程序員研究人員做創新的理想樂園。

我下面從阿里現有的框架內來說說達摩院想做超前沿創新的難處:

KPI導向和考核機制的桎梏

我在阿里感受到的就是,一切都是KPI導向,任何事情都強調拿結果。大家基本上都圍繞上級給自己定的KPI來做事情。像在淘寶,不管做什麼類型產品,老闆最後對產品和運營考核落到實處的就是GMV的增長。比如為什麼喊了很多年的社區和社交做不起來?因為KPI放這裡。這種機制還導致了下屬的發揮餘地都是由上級決定的。當然,對於高層來說,這可以有效保證組織能朝自己的想法方向運作。

沒有過程的結果是垃圾,沒有結果的過程是放屁。
——阿里土話

除此之外還有著每半年一次的考核,361分布,連續兩次3.25必須被淘汰的規則——我覺得對於探索性質的研究院這種機構來說,實在是有點殘忍。超前沿的科技研發都是需要很長周期堅持的,短視的KPI只是技術官僚用來控制下屬的工具。

我不知道合伙人們最後會怎麼給達摩院定KPI,是論文數量?專利數量?還是真的說銷售額?

馬雲說達摩院必須能盈利。雖然我不知道靠什麼盈利——畢竟眼界不夠高——我猜測直觀的來說應該是把一些AI產品做成服務,放在阿里雲上去賣。我怕會是像阿里雲那樣,讓一些技術人員背銷售指標。

我正好看到一篇文章「微軟用12年的時間讓量子計算走進現實」,文章說「二十年前,當Michael Freedman加盟微軟的理論研究團隊時」「他的工作職責就是繼續研究數學,沒有任何附加條件。」,而量子計算機能盈利還遠著呢吧?

人才策略的矛盾

集團現在的用人策略是「非凡人,平凡心,非凡事」,因為現在公司大了,有錢了,完全可以挖到非常高端的人才。所以技術崗現在社招不招P6以下的人,而且對P6還有年紀要求。同時Headcount卡的非常死。作為研究院,對人才的要求肯定不會低了。開篇的故事也可以看出集團在用人方面的迂腐。

這裡的人才策略就開始與前面的KPI產生了矛盾。如果以盈利作為目標的話,必然又是要做業務的,而業務驅動,就意味著會有很多苦活臟活累活,這就需要大量中低端的開發和支持人員,人數上去之後,管理和HR之類的又要進行配套,這些人多了反過來又會幹涉研究人員的工作開展,這可能有悖於研究院的定位。而如果堅持高端定位,減少人數,但高端人才可能為了KPI就要被各種「低層次」工作所束縛,影響到研究人員去做真正有價值的事情。

一般而言,真正能在技術上領先世界的研究人員,賺錢的能力並不強。至於說達摩院的人才目標是既能做研究,又能結合業務的。其實這種能開創事業的牛人,完全可以出去自己搞,阿里巴巴歷史上也出去過很多這樣的牛人,很多成功研究院也有這樣的現象。對於整個產業來說反倒是好事。

又聽說要與學校科研合作,我不清楚究竟合作的模式如何,如果是僱傭學校的科研人員,不知道他們能否適應集團的文化。

當然達摩院剛成立肯定會有一段時間擴張期,這個初期倒不是太大問題。

公司大了,用人策略比較嚴格,靈活性差。末尾淘汰,2年以上才能轉崗等等,加上HRG的存在,從開篇的故事可以看出,用人方面也很難給予特殊人才空間。還要考察人的價值觀是否契合。不知道公司邀請的十幾位大牛,有沒有阿里味啊?

「業務驅動」的基因

雖然馬雲、行顛等大佬一直在呼籲「技術驅動」,然而實際上骨子裡都是業務驅動的,換句話說,哪裡賺錢,我們往哪裡去。比如淘寶靠賣貨賺錢,於是我們就拚命想辦法賣貨。那麼落實到KPI和考核,我們把賣貨的核心指標拆分、下放,任何技術研發都是圍繞這個來做的。

從馬雲強調達摩院要能「盈利」、「自負盈虧」、「行顛很有business sense」就能看出這種意識是從上自下刻骨銘心的。

科技以人為本
——諾基亞

先把基礎理論研究放一邊,我們只看離普通用戶最近的技術創新部分,都必須是站在用戶的角度去進行設計的。雖然業務驅動也必須要去考慮「客戶」的需求,企業內部肯定也有非常多的員工追求這一點。然而很容易導致這樣的思路:1. 掏錢的人才是客戶,不掏錢的人,他們的體驗可以不用考慮。2. 任何產品優化,都必須提升GMV,3. 如果不改進用戶體驗也能賺到更多錢,那麼可以不改。所以一個「業務驅動」的公司,最後最花心思的地方肯定是銷售、營銷、市場等。咦,好像這個達摩院的發布會挺轟動的啊。

在這種KPI導向的驅動下,阿里人都是非常務實的,非常擅長打磨已有的輪子,同時也是充滿了拿來主義。不過我們先看看阿里的傑出技術產品都是怎樣的:

Tengine(給nginx打補丁),AliSQL(給mysql打補丁),YunOS(給Android打補丁),weex(ReactNative不錯,我們把React換成Vue),dubbo(thrift不錯,我們寫個符合自己體系的版本),rax(React不錯,但是有版權問題,我們寫個自己的)

可以看到阿里一直缺乏顛覆性創新,技術上從未能超前時代,沒有領導過技術革新。像Facebook產出了React,Google提出的MapReduce,Tensorflow等等,Amazon的雲計算等等——這些很多還不算是特別底層和理論的研究。

究其原因,是在集團業務驅動、結果導向的核心思路下,技術人員做的妥協。因為想創新就必須要踩坑,踩坑就意味著考核會失利。所以只有當其他公司推出了新的理念,並在外部被證明可行後,阿里的技術官僚覺得值得投資,開發人員才能去引進模仿。或者研究開發成功一定會對有明確的業務方向或某些KPI如提升GMV、降低成本等。

所以我對達摩院是否真能具有超前的創新能力保持懷疑態度。一方面要知道現在達摩院提的很多方向都是大家都已經看到的,並非阿里對技術有深的洞察力。另一方面馬雲說達摩院要能自負盈虧,這就給達摩院很多壓力,讓整個組織無法去看的長遠。同時也許過了10年,又有新的一波預料之外的技術顛覆,達摩院只能做跟隨和模仿。

或許正是因為高層認為阿里現有的技術創新不足,所以才需要搞一個達摩院?野心很大,但也需要時間的檢驗。

擁抱變化的負面影響

擁抱變化作為阿里文化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價值觀,也是每一名員工年年都要考核的。然而實際上的擁抱變化體現在哪裡?每年阿里都會有組織架構的調整,不時有小的調整。意思就是調整你,你不能拒絕,也不能不適應。以我的層次,完全不知道老闆們是怎麼去做組織架構調整的。但是我知道,頻繁的組織架構調整,對於團隊的磨合,產品的長期規劃來說肯定是不利的。

各種調整導致的就是人員的變化非常頻繁。舉個例子,前陣子轟轟烈烈的Weex才開源多久?然而當時第一批搞出Weex的那些人已經都轉崗了。當然只要有大老闆在推,這些技術總能在公司內部用起來,然而最初團隊的願景、熱情,後面接手的同學能保持嗎?

可以預見,未來研究院內大家都爭著立項,一旦做出了成績,或者高升,或者轉崗,或者跳槽,然後留下很多雞肋項目和爛攤子。


以上是我根據阿里企業特質對達摩院產生的一些疑問。當然辦法總比困難多,大佬們有更高的視野,更豐富的經驗,更多的資源,讓我們拭目以待。

肩挑凡世,拳握初心。

參考

諾基亞貝爾 | Wikiwand

ATT、朗訊、貝爾實驗室的前世今生及興衰

帕羅奧多研究中心 | Wikiwand

浪潮之巔 (豆瓣)

第305期丨中央實驗室的衰落 2017/07/25


自從馬雲在2017雲棲大會公布達摩院以來,很多人的朋友圈被「達摩院」和「1000億」投資刷屏,而達摩院作為近年來阿里最重要的決定之一,確實也有不少可以詳細聊聊的。

l 首先,到底啥是達摩院?

達摩院其實一般來說指的是少林寺達摩院,它是菩提達摩祖師修禪練武的地方;馬雲說自己起這個名字純粹是不想把它叫做俗套的「XX實驗室」,而其英文DAMO,是「The
Academy for Discovery, Adventure, Momentum and Outlook,一家致力於探索科技未知以人類願景為驅動力的研究院」的縮寫。

該院由全球實驗室,高校聯合研究所,全球前沿創新研究計劃三大部分組成,研究包括:量子計算、機器學習、基礎演算法、網路安全、視覺計算、自然語言處理、下一代人機交互、晶元技術、感測器技術、嵌入式系統等,涵蓋機器智能、智聯網、金融科技等多個產業領域。

l 達摩院相比其他科研中心有什麼不同?

其實很多世界著名的互聯網公司都是有設立或投資自己的研究中心的,那麼阿里此次這麼高調的發布自己的研究所還起了個高逼格的名字,達摩院相比其他公司的研究所有什麼不同呢?我總結了一下,主要有三點。

1.要有獨立生存能力,且必須活得比阿里巴巴長。(言下之意就是達摩院要自立更生,不靠母公司輸血就能活,而且還要活得更長)

2.要服務全世界至少20億人口。

(不僅要技術和研究成果要轉化為生產力,要商業化;還要解決全球人口的就業問題,相當於自己扛起了推動全球社會進步的責任。)

3.要學會自營自立,阿里雖給予了1000億人民幣啟動資金,但未來達摩院要靠自己掙錢。

(不做繡花枕頭,搞出來的東西一定要有用,能夠快速商業化養活自己。)

這裡我想著重談談第三點,因為這幾乎是很多大公司旗下實驗室的通病。

舉個例子,比如業內大名鼎鼎的微軟研究院,論文水平業內最牛,但技術成果的商業轉換率並不可觀。對於此,馬雲甚至在演講還特意有所指了一下:「我們不能僅僅靠論文活下來,90%以上研究的東西,不能只在實驗室裡面,必須在市場上。」

而馬雲言下要趕超的實驗室不是谷歌,不是微軟,而是傳奇的貝爾實驗室。

在一戰、二戰以及冷戰期間,貝爾實驗室集中了全世界通訊領域最頂級的科學家,開創了一系列的基礎理論和技術,貝爾實驗室的光芒,實在是太耀眼,前後有8位科學家獲得諾貝爾獎。

以下是貝爾實驗室的一部分成就:

1933年,卡爾·央斯基通過研究長途通訊中的靜電雜訊,發現銀河中心在持續發射無線電波,由此創建了射電天文學。

美國貝爾實驗室是晶體管的發明地。晶體管是現代半導體產業的基礎發明,如今人類使用的電話、電腦、手機、電視、數字通訊,無不是基於晶體管基礎上發展出來的技術。

光纖通訊、激光技術、太陽能電池、發光二極體、數字交換機、通信衛星、通訊網這些影響全人類生產生活的發明,都源自貝爾實驗室。

不僅是硬體,貝爾實驗室還發明了Unix系統和C、C++程序語言,我們現在的互聯網,軟體體系的技術源頭,歸根結底,都是來自於貝爾實驗室。

貝爾實驗室的諸多成果,深刻影響了整個人類社會。貝爾實驗室作為美國最大的科研機構之一,為推動美國的科技發展立下了汗馬功勞,一直被視為美國的科學名片。

但是這麼一家傳奇實驗室,最終也沒能逃脫衰敗的命運。

那麼作為一家影響人類科技歷史進程的科學研究機構,貝爾實驗室為什麼會走向衰敗?

這些早期工作大部分都是由實驗室當時的母公司ATT資助的,該公司壟斷美國電訊行業半個世紀之久。不過隨著貝爾實驗室在1996年被迫納入朗訊科技旗下以及2001年電信設備需求大幅下降,實驗室的情況迅速惡化。

最終,在這個曾經誕生過6位諾貝爾獎獲得者的傳奇實驗室,也隨著職員接二連三的離開,曾經標誌性的貝爾實驗室最終離開了基礎科學研究。

所以說阿里巴巴之所以要求達摩院可以自力更生也是吸取貝爾實驗室的慘痛教訓;即使在母公司不景氣的情況下,實驗室也可以自救來繼續研發最新的科技。馬雲給達摩院定下了兼顧基礎科學研究與技術創新的方向,前者是研究高度與深度,後者是商業化,要將「科研將金錢轉換為知識」然後再用「創新將知識轉換為金錢」。

總結:達摩院作為互聯網時代下新興科學實驗室中的佼佼者,它走在了正確的方向上,並且吸取了前輩們成功和失敗的經驗,我相信達摩院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之後的路會更平坦也會走得更遠。


謝邀。我覺得這件事很有意義,但不是僅僅因為投資量大、研究人員背景強、或是研究範圍廣,而是向公眾科普了什麼是人工智慧,並能夠間接促進基礎科學的發展。雖然如此,達摩院也依然會面臨科研結果商業化的難題,如何保證不裁撤低盈利/虧本的方向也還需要觀望。

而作為普通民眾,為阿里鼓掌的同時也希望能有更多科技企業崛起,出現百花齊放我們依然需要保持對大型科技寡頭的警惕,不能把希望完全寄托在企業道德上。

1. 達摩院的定位與格局

從科普意義上來說,阿里的命名方式和研究方向既沒有嘩眾取寵也沒有落入俗套,這能幫助大家了解原來「人工智慧」這個生態中有那麼多組成部分

對於大眾來說,大家可以從研究方向上了解到人工智慧是一個很大的產業的鏈,它不僅僅有我們用的語音助手、圖片識別、推薦系統、機器人,還有更底層的硬體如嵌入式系統,甚至更底層的物理層面的東西。因為阿里的體量和名氣,大眾有機會知道原來無人車上的感測器的數據會被用到計算機視覺上,而我們與語音助手的交互除了自然語言處理還有人機交互(HCI)。這不僅可以成為一次很有影響力的全名AI科普對整個產業鏈上的從業人員都有好處,你再也不用給你媽解釋「做機器視覺不是做攝像頭」,「做自然語言處理不是做麥克風」。

細看其研究分類,並未用更性感的博眼球辭彙如「深度學習」,而是更保守和具體的使用了「基礎演算法」或者「數據智能」。從一個人工智慧從業人員的角度上來看,我對這樣的取名很有好感。畢竟人工智慧是個筐,什麼東西都能往裡裝,掛羊頭賣狗肉的企業太多了。阿里也並沒有使用「人工智慧研究院」這種中規中矩的名字,而延續了其一貫另類的起名的方式。這讓我聯想到了另一個有趣的研究機構 - Hinton建立的「向量學院」。這樣有趣的取名方式,少了一些冷冰冰多了一些趣味,容易激起了大家的好奇心,想進一步了解"達摩祖師們教什麼武功"。

2. 達摩院有助於提高公眾對於基礎學科的重視

現階段人們對於概念的炒作已經達到了一個無法控制程度,非常浮躁。在投資創業方向,只要是「深度學習」相關就好融資,如果是太底層和基礎學科的創業基本上沒人願意投資。

達摩院的建立沒有完全局限於「概念」和「演算法」上,也把目光投向了更底層更純粹的方向,比如量子計算、晶元技術和感測器,也請到了黃如(納米技術的大牛)來進行戰略指導。從護城河角度來看,這些硬技術的門檻高於演算法,對於我們國家掌握很多科技方向的自主性更有意義。

「二十一世紀是生物的時代」,這句話已經被很多人當作了一個笑話,但這其實是一個悲哀。這個時代只有做計算機科學或者金融業才能賺錢,而大量的從事基礎科學的從業者,無論是生物、化學、還是物理,都沒有得到合理的重視和報酬。而達摩院的建立,或許能夠從一定程度上再次喚起大家對基礎學科的重視,為這些從業人員提高待遇獲得合理的尊重。從請來George Church這位哈佛的基因研究大神就可看出它的目標很大,決心和野心不是說說而已。

即使退一步說,達摩院也可以幫助一部分基礎學科研究人員獲得應有的待遇,終歸能做出一些微小的貢獻。從這個立論角度上看,阿里的格局比其他科技巨頭更大,令人敬佩。

3. 科研商業化的困境

但是阿里也不能免俗,它是一個企業不是純粹的研究機構,那就必然還要面臨商業化的問題。就像馬雲自己期望的,最終目的還是要盈利至少要自負盈虧。相類似的,谷歌和微軟的研究部門一直都不是貢獻收入的大戶,需要母公司的補貼,這是因為其性質的局限性。

學術界的研究成果,在能夠商業化前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如下圖所示一般要經歷多個步驟並且不同的環節之間都有「門檻」,很多研究成果往往走不到商業化那一步。而能夠成功商業化的研究成功往往都是歷經考驗,被大家認為真實有效,並可以為社會提供價值的。檢驗這個過程一般有漫長的周期,短則幾個月,長則很多年,這個周期給了很多人錯覺工業界很落後。和有政府撥款的研究機構不同,企業的主要任務是盈利而不是探索科技的邊界,同時還得考慮到人力成本、產品痛點等複雜的因素。

從樂觀角度來看,達摩院研究方向可以反哺阿里的業務,可以做前店後場。舉幾個例子:

  • 金融科技:螞蟻金服(如金融反詐騙分析)
  • 網路安全和基礎演算法:淘寶等大部分業務(如推薦系統/賬務安全)
  • 視覺計算:菜鳥物流(如倉儲系統中的自動化)
  • 基因分析和智能硬體:阿里健康(如基因分析)
  • ...

但從風險角度來看,不是每一個方向都會盈利,甚至有很多領域的固定投入很大但盈利很難。那麼一個研究方向能否活下來可能還取決於盈利能力,希望這些領域在達摩院不是曇花一現。這種有風險的領域包括 a.盈利周期長 b.很難直接盈利的方向,如偏底層的硬體和物理研究,和偏中間的更接近於「膠水」的人機交互。阿里是否已經做好了長期補貼的打算,作為局外人我們還不得知。

4. 寫在最後

對於不少即將面臨專業選擇的學生和家長,以及即將要就業的朋友來說,達摩院的研究方向也告訴了我們從長遠看不必「唯AI和計算機是瞻」,也可以考慮一些關鍵性基礎學科。

同時在最近很多回答中我都提到過,我們應該為中國科技企業做大做強感到自豪,持有積極正面的態度。但另一方面,我們也有保持對科技巨頭的警惕,因為你的生活各個方面都在被他們滲透和控制。如果有一天,你能讀到的新聞,買到的商品,吃到的食物,所用的藥物都由他們決定和生產,你會害怕嗎?我的心情很複雜。

因此,我們也期盼其他科技公司能迎頭趕上,百花齊放防止壟斷巨頭。同時我們也希望阿里能保持大公司的職業道德,能時時刻刻守住底線,不要讓我們希望越大失望也越大。

加油 ?????


我是另一位知友的回答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6481733/answer/244057554 當中提到的 Yangqing 本人,一位朋友給我發了回答的鏈接,所以來解釋一下。

我沒有向阿里投過簡歷,也沒有接到過阿里的offer,所以級別的事情無從說起。但是我在阿里有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比如說同在伯克利讀博的Xiaofeng Ren(以前亞馬遜的首席研究員),當年一起在清華摸爬滾打的蓋坤(阿里的技術大牛靖世),等等。大家都是非常真誠和優秀的人,如果傳言對一些朋友或者招聘造成影響的話,歡迎您引用我的回答闢謠。

記得十幾年前在當時的微軟亞洲研究院聽到的一個說法,MSRA 幫助培養了第一批國際化的計算機人才。白駒過隙,現在更多的本土公司開始加入人才培養和科研的第一線,這對於 AI 的發展是振奮人心的好事。

(倒退幾年,如果我還在讀研究生的話,又多了一個實習的好去處呢。)


「達摩院必須自己具備盈利能力,自營自立。 "

馬雲是希望達摩院能像螞蟻金服一樣成為阿里巴巴的一塊支柱,但真正的前沿科技研究真沒這麼簡單,不是砸錢就能速成的,看看馬斯克搞SpaceX搞了多久。馬雲對這個研究院的方向也不像馬斯克那麼有明確的目標,方向比較散,並且又想做前沿,又想盈利。

作為一個資本實體,投入1000億肯定是希望能有更大的回報,這個錢也不是馬雲一個人的。

所以研究院的目的並沒有那麼高大上,實質上是偏向於商業化研究院,而阿里並不是一個技術至上的風氣,事能成否,還是看達摩院能多大程度不受阿里HR文化的影響。


清華紫光獲國家1500億投資,準備未來3年花費3000億發展晶元行業。為何這種新聞大家知之甚少?

同樣是國家重點發展方向,3000億的體量更大,知名度還更低。

阿里+人工智慧 = 因吹斯汀+亦可賽艇

馬雲爸爸牛逼之處就是很多時候吹得你懷疑人生,你信了這就很可能是牛皮,你不信的時候反而有可能是真的


「達摩院必須自己具備盈利能力,自營自立。 "

一個科研機構,還要求在可預測的短期時間內走在前沿且盈利?

如果事情能這麼辦的話,那些世界前沿的各項科學尤其是基礎科學的科研機構就不需要為科研資金髮愁了.

各國政府也根本不需要為科研資金所佔比例而發愁了,當然是除了必要開支以外能擠多少資金就擠多少資金給科研機構,反正投下去多少資金都能升級科技樹,並且不但能回本而且能賺錢.

無限循環運轉,然後哪次運氣好,科技樹點出來的科技牛逼且有用,直接壟斷整個行業.

本質上這就和"多快好省"是沒有區別的,把所有維度都固定了,都要求最高,那隻能指望所有人都是無私奉獻的天才了.

@溫酒 和溫酒一樣,我看到這個要求的第一反應就是"多快好省".


我發現跳舞大大說的那句話真的很對.

無論你說的多麼明白,很多人就是聽不懂.

麻煩能不能想搞懂別人說了什麼,再整理一下自己想表達什麼再說話.

科研盈利和科研機構盈利是兩碼事.

比如說多點觸控技術,這項科研技術肯定最後實現了盈利,畢竟現在智能手機市場這麼龐大的技術基礎就是這個,這項技術的成本不可能超過其創造的價值.

但是發明它的科研機構能不能用這項技術盈利那就不一定了,畢竟可能因為發明的時間太早,沒預料到這項技術的光明前途,廉價出售.

實現盈利的可能和能不能要求盈利又是兩碼事.

比如說買彩票有沒有可能盈利?當然有,也許你運氣好,只花了兩塊錢中了大獎,自然就盈利了.

但是你能對買彩票提出盈利要求,保證買彩票一定盈利?

要求盈利和要求在預期時間內盈利又是兩碼事.

比如說玩猜骰子大小的賭博,猜中雙倍,猜不中損失押注資金.然後你有無限資金,那麼你使用正確的手法操作最後一定能實現盈利.

但是即使你有無限資金,你能保證一定在幾次之前猜中實現盈利嗎?

抱著盈利的目的做科研和要求科研機構實現盈利更是兩碼事,簡直風馬牛不相及,為什麼有人能把這兩件事混為一談?

我抱著中獎的目的買彩票和我給自己買彩票做了中獎計劃和目標是一回事嗎?


特地上了手機app看看你什麼評論被刪了.

看了你的回復我真是要笑抽了,正常人刪評論肯定是全刪然後送進黑名單的.

誰會只刪你一條昨天的而且已經被我回復過的內容,還不屏蔽你啊?

很多科研都是賺錢的,盈利的,價值需要時間來兌現,而且以前沒有把產出賦予它正常的價值

到現在了還在說這種早就已經被我在回答里強調過的概念區別,請查閱"科研盈利和科研機構盈利是兩碼事"這一條目.

真是語文閱讀理解能力越差概念越不清楚越愛給自己加戲,真是戲精.

科研成果到產生利潤的鏈條:投入成本-&>產生科研成果(科研類型越接近基礎研究不確定性越高)-&>科研成果產生價值-&>科研成果的當前產生價值-&>賣或者租出科研成果為科研機構產生利潤

這麼長的鏈條廠,哪一條不是很強的不確定性?

就算保證科研成果的總價值一定高於成本,刪掉前面的鏈條,變成科研成果產生價值-&>科研成果的當前產生價值-&>賣或者租出科研成果為科研機構產生利潤,難道就能保證科研機構盈利了?

那你大概擁有預知未來的能力,一定能提前二三十年就知道"多點觸控技術"的真正價值,日韓企業中的三星索尼LG夏普這幾家真應該把你請去,這樣就能預知他們的科研成果的真正價值,不用相愛相殺互相爭鬥那麼多年了.


好事情

那麼大一個企業,必須有強大的研發能力才能持續發展,當年張三丰就是靠研發讓武當派進入top2的,丐幫也是靠研發成為第一大幫的

不過達摩院好像是專門研究別人創作的地方,希望我想多了……

少林寺靠的是人才的培養和前人經驗的總結研究成為武林中心的,其實這也挺好,有創新能力的人太少,研究好別人的創作,好好培養人才,把精力放在如何更好的實施創新上也是很有前途的

只要不墮入魔道,像日月神教那樣研發主要靠搶和老外送就好


因為阿里要掌握核心科技!!!
今年3月份,阿里內部的技術大會馬雲就公布了,決定要掌握核心技術,成立研究院。
這兩年AI和VR風起雲湧,使阿里感受到了巨大危機,下定決心要做點事情,擺脫阿里是家商業公司的帽子,做點超前於實際業務的科技研究。
以前有人問,為什麼阿里的商業很出名,技術不出名呢?回答很巧妙:不是阿里技術不行,是阿里的商業做得太好,掩蓋了阿里技術的成就。
但不可否認,阿里在技術上還沒有站在世界第一梯隊,沒有引領時代發展。
今天上午馬雲說,以前阿里窮沒錢做研究,現在有能力了。
還在雲棲大會會場,簡單答一下。


謝邀。(來晚啦 &>&< )

阿里巴巴在技術研發上的「大招」終於揭曉。在2017 年10月11日的「雲棲大會」上,阿里巴巴宣布成立探索人類科技未來的實驗室「達摩院」,並在三年內集團研發投入1000億人民幣,用於涵蓋基礎科學和顛覆式技術創新的研究。

首先必須要說明的是,達摩院雖然是阿里成立的,也由阿里集團CTO行癲來擔任院長,但,千萬別簡單地稱呼它為「阿里的達摩院」,因為它不僅僅屬於阿里,更屬於全世界。在未來,達摩院想要對標的,不是現在各個知名互聯網企業的研究院,而是貝爾實驗室

關心科技的人一定知道,貝爾實驗室為人類的生活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晶體管、C語言、激光器、蜂窩式行動電話等都是革命性的發明。而剛剛建立的達摩院,則承載了新技術的使命,它的目標不是普通的科學研究和發明,而是探索下一代的「電和計算機」。

明白了這一點,再來解答關於「達摩院」的一些常見疑問,也許就能順暢得多:

【1】 為什麼叫「達摩院」?

據說,「達摩院」這個名字是馬雲親自取的,他說:「幹嘛一定要研究院、實驗室這樣的說法,幹嘛不能創造一個自己的名字?中文就叫達摩院,英文就叫Damo,叫著叫著就會越來越喜歡。」

然後「達摩院」就誕生了。

當然了,光有名字還不行,還需要一個闡釋。達摩院的英文叫DAMO Academy,詳細地講,就是The Academy for Discovery, Adventure, Momentum and Outlook(一家致力於探索科技未知,以人類願景為驅動力的研究院)。顯然,這些詞語都非常大,所以達摩院肩上的任務也很重。

馬雲對達摩院有三個要求,第一要比阿里巴巴活得久,第二要服務全球20億人口,第三必須面向未來解決未來的問題。看了這些要求,你還覺得它僅僅是阿里的達摩院么?

(有獎競猜:阿里以後有三樣東西要活得比公司長久,除了達摩院,另外兩個是什麼?)

【2】 為什麼「達摩院」由阿里來建立?

既然達摩院的目標那麼宏大,那為什麼是由阿里來建立,而不是傳統研究所、高校,或者騰訊、百度等互聯網公司呢呢?

因為這是一個時代的使命,而今天的阿里恰好站在最能承擔使命的位置上。

從最開始的B2B,到後來的電商、支付、雲計算、物流,阿里的業務越來越複雜,涉及的面越來越廣,也和越來越多人的生活息息相關。阿里逐漸發現,僅靠工程技術和商業模式的創新遠遠不足以支撐它繼續向前發展,因為它已經不僅僅是一家普通的大企業,而逐漸成為了生態,或者更確切地說,一個「經濟體」。這是科研單位和其他公司難以具備的。

經濟體和普通公司的差別是:公司以考慮自己利益為主,而經濟體是讓世界更加普惠、讓機會更加均等;讓世界經濟發展更加可持續;讓未來生活更加健康快樂。這也是未來 20 年阿里的目標——構建世界第五大經濟體,服務全球20億消費者,創造1億就業機會,幫助1000萬家企業盈利。

而要完成這一使命,最有效的手段便是大力發展科學研究。「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是鄧小平說的。走科技驅動的發展路徑,是阿里發展的一種必然。

事實上,阿里也早就開始這麼做了。大多數人以為,BAT中最重視技術的是百度,但其實,阿里巴巴對技術的投入已經是中國互聯網公司之首。這是有財報數據支撐的:阿里2017財年技術投入為170億元,已經超過百度同期的101.5億、騰訊118億和京東54億。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2017年3月,阿里巴巴啟動了一項代號「NASA」的計劃,面向未來20年組建強大的研發部門,成立新技術研發體系,為服務20億人新經濟體儲備核心科技。而成立達摩院正是推動NASA計劃落地的重要步驟和支點之一。

讓對技術投入最多、布局最多的阿里來成立達摩院,合情合理。

【3】聽說「達摩院」牛人云集,他們都是什麼來歷?

阿里巴巴達摩院組建了學術諮詢委員會,作為實驗室最高學術諮詢機構,對研究方向、重點發展領域、重大任務和目標等學術問題向董事會提供諮詢建議。

目前的學術諮詢委員會成員共有10人,八成是院士,其中中國院士3位,美國院士5位。

具體是:

  • 中國工程院院士高文;
  • 中國科學院院士梅宏;
  • 浙江大學校長吳朝暉;
  • 中國科學院院士黃如;
  • 美國三院院士、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Michael I. Jordan;
  • 美國工程院院士、普林斯頓大學教授李凱;
  • 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周以真;
  • 美國工程院院士、華盛頓大學教授Henry M. Levy;
  • 美國工程院院士、美國科學院院士、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George M. Church;
  • 美國科學院院士、美國人文與科學院士、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教授Avi Wigderson。

達摩院的首批名單中,隨便拿一個出來都是各自領域的翹楚:

  • 中國唯一的圖靈獎獲得者、量子計算機理論奠基人、中科院院士姚期智;
  • 中國量子力學第一人、中科院院士潘建偉;
  • 定義了「計算思維」的哥倫比亞大學教授Jeanette Wang;
  • 全球人臉識別技術「開拓者」和「探路者」湯曉鷗教授;

……

這些大牛們的研究成果,應該能定義當今互聯網發展的最高水平和未來趨勢。

【4】「達摩院」研究哪些方向?現在發展到什麼程度了?

「達摩院」研究的大方向是:數據智能智聯網金融科技下一代UI量子計算

首批公布的研究領域包括:量子計算、機器學習、基礎演算法、網路安全、視覺計算、自然語言處理、下一代人機交互、晶元技術、感測器技術、嵌入式系統等,涵蓋機器智能、智聯網、金融科技等多個產業領域。

現在,達摩院的組織架構是這樣的:

全球分布是這樣的:

目前,阿里巴巴已經啟動亞洲達摩院、美洲達摩院、歐洲達摩院等自主研究中心,在北京、杭州、聖馬特奧、貝爾維尤已經有辦公室。三個月內,亞洲達摩院新加坡實驗室就會開始正式運作,後續在莫斯科、以色列等地也將相繼設立不同研究方向的實驗室。

聯合實驗室目前已經相繼成立了中國科學院-阿里巴巴量子計算實驗室、清華大學-螞蟻金服金融科技聯合實驗室、阿里巴巴-浙江大學前沿技術聯合研究中心、UC Berkeley RISE 實驗室。

全球開放研究項目已經啟動了阿里巴巴創新研究計劃(AIR計劃)。

【5】聽說「達摩院」3年要燒 1000 億,這筆錢怎麼花?

據了解,資金主要用於研究人員的招募、薪酬、實驗室建立及運營。

資金的最大比例將用於人員招募,少部分用於必要的實驗設備和裝置配備,只有很小一部分用於運營。

這其實不難理解,畢竟它的首期計劃,便包括了招募 100 名全球頂尖的科學家

(看到了吧,這才是真正的「知識變現」!)

【6】你介紹了這麼多,發表一下感想唄?

我已經激動的說不出話來了。若有幸能加入其中,將是我最大的榮幸了。

(完)

***** *****

利益相關:阿里系(螞蟻金服)員工,目前擔任演算法工程師(機器學習方向)。


有網友問我怎麼看。我覺得達摩院這是件很好的事,但對這事的未來謹慎悲觀。

馬總的商業套路一向都是高舉高打,重鎚出擊,粗放式的發展套路。這個套路在中國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初創和轉型期特別適用,因為到處都是藍海。這次達摩院的成立也充滿了馬總濃郁的個人風格:首先名字就是那麼的騷氣,其次最亮眼的就是宣傳,有多少多少大牛被拉進來,有多少多少錢要砸進去。讓人不由得心生嚮往。但是技術發展不是商業運營,不是一兩年就能看到效果的事,不是靠個別大牛就能帶起一片的事,不是靠更多錢就能出更多成績的事。另外馬總還說達摩院長期看要自負盈虧獨立經營,這讓我不由得想知道,在能夠獨立盈利之前,馬總能容忍的年限是多少?

達摩院的目標不是專註某個方向,而是全攻現在能想到的幾乎所有熱門領域,這種大躍進式的干法讓我隱隱覺得不安。另外宣傳的1000億你們覺得很多嗎?按照他要全球建那麼多達摩院的計劃,這些錢也就夠敗個3、5年。另外1000億中能落實的有多少,了解阿里的普遍悲觀,甚至有人說有100億或者10億能落實下來就很不錯了。

阿里其實最缺的,不是技術儲備和技術投資,而是企業內部對技術人員的尊重。當一個互聯網企業增長到要靠技術驅動的時候,內部政治生活里技術人員卻沒有決定性話語權,這是一件讓人很傷心的事。——你們知道我說的是什麼事,就不多提了。

作為一個自詡的技術從業者,達摩院這種風格讓我隱隱不安。但我也覺得這終究是件好事,至少表面上阿里是要開始重視起技術來,情況總會向好的方向改變。讓我們拭目以待。


你們啊,還是不會花錢,那怎麼能掙錢呢

為了解決科學家的日常生活,讓科學家可以專心研究學術,在上海旁邊圈塊地給科學家們建個科學城,配套也要跟上,高鐵地鐵都要有,搞環保概念,生態科學城,排放自循環,一千億堪堪夠用吧。

然後拿這個概念包裝上市,集新科技,文旅,房地產,大數據,中國名片,環保於一體的公司,簡直人類的新希望,中國夢的樣板,給個十萬億的估值都不過分!


謝邀。埃里斯曼說馬雲是這個時代最好的演講家之一,從10月11日馬雲在雲棲大會上宣布達摩院成立的30分鐘演講來看,這個論斷並非妄語。我個人認為,這是近年來中國商業領域最偉大的演講。

它絕對狂妄,極度聰明,卻又充分真誠。這個世界上,只有很少的人能夠在說出「接下來二十年,我要把我的公司變成全球第五大經濟體」時不被人當成笑話,而馬雲正是其中一個。

馬雲說,在過去的18年,阿里一直沒有準備好去建立屬於自己的實驗室,因為此前利潤率很低,這點錢說不定搞一次就沒了。這當然是自謙之詞,可以看做和「我一點也不喜歡錢」類似的橋段。但毫無疑問,在18年之後的阿里,必須要考慮到,除了賺錢之外,還能夠做些什麼。

馬雲說,阿里巴巴技術研發的擔當是為國家和社會創造未來。這當然是一個崇高的想法,但也是阿里這樣體量的企業生存、發展所必須面臨的。當企業到達這個規模,幾乎滲透進了國民生活中的每一個領域,它與社會的發展已經休戚與共。於它而言,承擔社會責任不是一句空話,阿里巴巴要靠解決社會問題才能活得下來。

社會問題怎麼解決?靠技術。

馬雲有底氣認為自己創造了一種獨一無二的商業模式。表面上看,阿里的前18年是充滿運氣的18年,他們做對了大量的事情,有些即使回頭來看也令人覺得不可思議——比如雲計算這個一開始被所有人都不看好,在馬雲的決策下才得以保全的業務線。

但世間哪來這麼多運氣。如果一項決策在外界看來必然會失敗,但決策者卻無比堅決,最後得到好的結果的話,通常只說明一件事:決策者了解外人不知道的一些事情。在阿里,這些事情很可能與技術有關。

不算達摩院的1000億豪言,阿里2017財年的產品研發投入達到170億元,比騰訊和百度都高出近一半。

然而,對於普通用戶而言,阿里的技術存在感似乎很弱,幾乎是以一種不可察覺的方式出現並且改變我們的生活。比如歷次雙十一,我也是從媒體跳槽進入互聯網電商行業後,才知道這種體量的大促背後,意味著多麼強大的技術保障。類似的悄無聲息的改變還有:我們家現在已經習慣用支付寶付水電費、掃共享單車甚至查看醫院報告……

阿里的技術並非體現在普通人所能感知的「黑科技」上——它不像谷歌母公司開發的alphaGo,或是埃隆·馬斯克打造的Hyperloop。這是因為,阿里的技術研發邏輯一直是與商業緊密結合的,或者更確切地說,「是為了解決問題而存在的」。馬雲這麼形容技術和商業的關係:用技術去解決問題,解決問題之後自然可以賺錢。

舉個例子,我的朋友@唐家聲 在阿里數據科學與技術研究院,他所在的部門曾參與過圖像視覺技術的研發,因此我們在閑聊中說起過這個案例。對於圖像的智能學習似乎距離電商有一定的距離,但這一研究的成果創造了「拍立淘」——在以圖搜圖的技術還不成熟的時候,拍立淘就已經上線,並且逐步打磨服務的品質。三年之後的今天,拍立淘的每日平均UV超過1000萬,使用規模上已經與首頁最大的智能推薦產品「有好貨」在同一量級。

在過去的18年里,技術讓阿里嘗到了巨大的甜頭。現在,阿里的野心顯然不止於此,時至如今,我們早已無法用「電商」去定義阿里了,因為這是一家真正屬於新時代的公司:它通過技術去解決一切問題,並藉此不斷突破商業的邊界,以降維打擊的方式改變了諸多傳統行業的面貌,甚至接管了主導社會發展命脈的任務:比如,阿里巴巴在蕭山接管了所有紅綠燈的管理,通過智能系統讓救護車可以在接到任務後一路綠燈,平均節約一半的路上時間。

在中國,這樣一個公司是奇蹟般的存在,就算阿里哪天宣布進軍航天業,我也不會太過吃驚。

如今,繼「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之後,阿里又擁有了新的使命——「成為世界第五大經濟體」。什麼是世界第五大經濟體?——為世界解決一億就業機會,服務跨國界二十億人,為一千萬家企業創造盈利的平台。怎麼實現這個目標?在阿里的價值觀體系中,絕不會是通過傳統的、基於資本利維坦的方式,而是以一種超乎現在人想像的方式去實現。因此,達摩院應運而生,因為阿里到了探索人類前沿科技的階段。

因此我們可以認為,未來二十年,達摩院將成為阿里未來十年最重要的戰略,也許它將掀起下一輪的工業革命也說不定(題外話,這一輪工業革命是基於信息技術的革命,使許多程序員成為了這個時代的新貴,下一輪的紅利期在招手啊同學們)

達摩院,作為探索人類前沿科技的大腦,也許將在未來二十年以不可察覺的方式徹底改變我們的生活。但在此刻,即使是最高明的科幻大師也無法準確預言它的圖景。

我們只能從阿里巴巴的歷史,以及馬雲演講的構想中,初步推斷出它的模樣:

它的研究課題一定是最具有前瞻性的,不為短期盈利,但也不會造無用的輪子。不是research for fun,也不是research for profit,而是research for solving the problem with profit and fun(為解決問題而研究,並帶來利潤和快樂);

它不僅擁有最頂尖的科學家和工程師,還擁有社會學家、經濟學家、心理學家……他們將共同描繪出最具有可行性的,未來社會的藍圖;

它會去挑戰人類經濟社會的各種麻煩,也就是你我這種普羅大眾註定會遇到的麻煩,它會讓更多人享受技術的紅利,並且因此獲得盈利的能力。

達摩院將成為一支恆久燃燒的蠟燭,就像當年的阿里巴巴。


本來不想趟這個混水……

但是邀請的人很多……

於是就來趟了……

但是我這種搞技術的天生對馬化騰比爾蓋茨有親和感,

對蘋果和阿里這種個人崇拜就是一生黑的企業的相關事務,說不出好話啊。

前景啊什麼的我就不講了,其他人吹也吹夠了,水軍也多了去了,不缺我一個。

我就說一個,

達摩院在馬幫主的要求下,要自力更生,要盈利。

我不知道你們大學裡都跟老師做過項目沒有……

我跟你們講一個笑話,一個科研機構必須盈利……

(我覺得評論里的目目老濕說得對,很多人的確就看不懂這裡面的笑點在哪裡……)

相比之下,

人家微軟已經在搞量子計算演算法了,

模擬器都寫好了,

這方面的宣傳都及不上他老馬的十分之一水平。

教主就是教主,信仰這個東西,真的是非同凡響。

其他多的我就不說了,瞬間我又開了個腦洞,

為什麼沒人叫馬化騰幫主,沒人叫比爾蓋茨幫主,

馬雲和喬布斯,都有人叫幫主呢?

還是那句話,我這種搞技術的實踐主義者天生對這群嘴炮黨沒好感。

他們賺再多的錢,還是對他們沒好感。

更加不要說阿里這種企業文化了,個人來講,完全只能對他們充滿了惡意啊。

======================

還有人在這裡吐槽,馬雲爸爸那麼厲害,投資科研是好事,為什麼要黑呢?

我給你打個比方。

古天樂建了那麼多希望小學自己都不說。

假如這時候有個流量明星號稱自己三年要捐款幾十幾百萬造學校,

還說這些學校得盈利,

你黑不黑她?

馬雲在我等看來,就是流量明星,是很賺錢,很有本事,但他依舊是流量明星。

======================

另外,這個新聞最讓我反感的地方是,

他讓我回憶起一些不好的事情,比如:

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啊,一年屠日五年滅鷹放衛星啊什麼的。

多的就不講了,這個點上懂得自然懂,不懂說了也沒用。


盛大原來也搞過這個,比如雲筆記,圈圈很像QQ的玩意,現在的Wi-Fi萬能鑰匙也算吧,其實成績還可以。如果不是橋爺沒耐心,把好幾個做的還不錯的項目停了,成績還會更好。


看馬雲的方向方向選擇唄,最終出來啥不一定,只要不奔著投資巨大,其實都是扯淡的項目,總能出來幾個賺錢的,又不是基礎科學,這種研究院賺錢理所當然啊。

不過,國內有研究基因的,我是說做賺錢產品那種,不是造福人民,基礎科技,應該就是小米了。


更新:晚上飯間溫習了馬雲巴巴在雲棲大會的演講,可謂慷慨激昂,充滿了對未來的暢想與社會的擔當。

「達摩院不止是阿里巴巴的達摩院,更是全人類的達摩院。「

"企業家要有科學家的精神,同樣,科學家也應有企業家的品質。"

附上油管鏈接,供海外學子膜拜:

馬雲投入千億成立技術研究院達摩院,要比阿里活更久


這年頭,坊間相傳:一個科技巨頭如果沒有個全球範圍的人工智慧研究院,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搞IT的

作為第六次科技革命(馬雲口中的第三次技術革命,又叫第四次工業革命?說法不一)的核心,人工智慧又一次被蹭了熱點。

科學網-何傳啟:第六次科技革命的機遇與對策 (一家之言)

其實早在14年阿里上市的時候就成立了「數據科學與技術研究院」,研究基礎與前沿科技(感謝評論區)。

但是,少了「人工智慧」這個關鍵詞,如何上得了熱搜?

於是,阿里 姍姍來遲。

首先,注意是阿里巴巴達摩院,不是阿里按摩院。

不妨先看看其競爭對手的情況:

1, 騰訊去年成立AI研究院,百度早早就成立了,華為更是借著2012這個「噱頭」成立了2012研究院,旗下眾多花哨名字的院系,例如最有名的「諾亞方舟實驗室」。

2, 歐美科技巨頭更不用說,早年的ATT 貝爾實驗室,傳說還有政府和軍工背景(注資入股,但不干涉行政和研究內容)。

微軟和IBM也是很有「遠見」,早早就布局--IBM Watson實驗室,微軟研究院,包括李開復老師擔任首位院長的總部位於北京的微軟亞洲研究院。

早年IBM深藍超級計算機大敗國際象棋高手,以及近期發布的商用量子計算器,IBM早已深耕多年。

重磅| IBM 發布業界首個商用量子計算系統 「IBM Q」

Google、Facebook、蘋果迎頭趕上,承趕超趨勢,其中大佬Google 更是在全球戰略布署了各大實驗室,光歐洲就有慕尼黑、蘇黎世、倫敦,聽說上海谷歌Lab今年也要開張了。

近期Alphago大敗世界圍棋冠軍的消息,大概已是家喻戶曉。

3, 日本的科技公司,如NEC,在海德堡設有歐洲研究院。

4, 再說說德意志,工科出身的他顯然已被這波AI浪潮甩得遠遠的,博世集團(Bosch)今年才成立Bosch AI Lab,德國、加州、印度都設立實驗室,先招他100科學家,主攻自動駕駛(畢竟德國車企眾多),計劃四年投入3億歐元(不到25億人民幣)。
這麼一看,比起阿里1000億軟妹幣的投入,多少顯得捉襟見肘(零頭)。

企業ERP軟體巨頭SAP今年四月發布SAP Leonardo Machine Learning Center,高調進軍AI。

但是,依舊沒有AI Lab,似乎還是少了點啥?

註:研究院一般從事基礎性科研,但或多或少為公司項目或利益服務,因為大多數都需要向公司申請基金(類似教授們申請funding)。

一般產出為學術論文和專利。

這裡痛批一下蘋果公司,過去幾年產出的論文數僅個位數?

貌似今年開始會逐步公開其研究成果。

去年我還寫過「如何評價騰訊AI Lab」的回答:(可以看出,其陣容和達摩相比「差」很多)

Robin Shen:騰訊成立AI lab,究竟有什麼優勢呢?

以上,對於成立AI研究院這事(當然這次不止AI),阿里顯然遠遠落後,但是。

首先,雖然之前沒有成立專門研究院,阿里在研發的投入也是相當巨大。(這麼壕--是否有國家隊的存在不得而知)

例如以上某些回答提到的菜鳥網路和螞蟻金服的研發投入。

搜索:「阿里增持菜鳥未來五年再投1000億建設全球物流網路。「

其次,剛一成立,氣場這麼強大的,不僅在BAT以及華為,就算放到全球,那也是重量級的「粉墨登場」了。
看看這陣容,邁克爾喬丹(注意不是打籃球那位),以及美國和中國各院院士,搬出哪一個都是可以唬住人的節奏。(沒有招到深度學習三大金剛,實屬遺憾)

再次,阿里不限於AI,可以看到科學家委員會中,有人類基因組計劃領軍人物XX,有量子通訊領域的領軍人物潘建偉教授(前海德堡大學教授)。可見其野心和遠見(後面還會提到)。

看來阿里這次是厚積薄發。

馬雲提出,

「阿里達摩院必須超過IBM、微軟、谷歌等公司的研究院。」

「達摩院未來必須自負盈虧。「

理想是美好的,現實是殘酷的,尤其是第二條。

關於產學結合,雖然和清華、浙大以及伯克利等名校建立了聯合實驗室,這裡還是建議可以參考德國高校與工業界合作方法,例如企業贊助教授、PhD,以及碩士論文可以選擇去企業或研究院做。(騰訊AI Lab我看到已有類似舉措)

最後亮點是:

量子計算」在官方新聞中的研究領域裡面,被放在了「第一位」。

中國量子力學第一人潘建偉也對量子計算進行介紹與展望,並發布量子計算雲平台。

不知是有心還是無意,但個人覺得量子計算將會是繼AI之後又一次的「科技革命」

(量子計算機、類人腦晶元、人腦神經元計算機等等,未來各種黑科技;歐盟有個「Human Brain Project」,海德堡大學物理系是重要參與者。)

衷心希望阿里把資金落到實處,越走越遠。

PS:阿里歐洲院負責人,如果有幸能看到,總部設在德國可好,納我入麾下可好:)

以下是小小的利弊分析

德國市場大,人才多,成本低,其中屬慕尼黑成本最高,建議設在斯圖加特、卡魯附近。

法國數學世界一流,巴黎是另一個候選地,不過價格過高,英語環境不利。

英國脫歐了,倫敦基本可以排除。

瑞士排外,歐盟以外護照很難獲工作簽證。

荷蘭,國小,風大,lol~

以色列,國小,沙漠,戰亂(純屬胡扯),lol~

最後說說另一個數學大國俄羅斯,華為把數學研究院設在法國和俄羅斯(成本僅為巴黎1/3),據說對5G技術(最近的5G大會,華為成為行業標準制定者之一)的研發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不是歐盟,語言環境差,估計也沒多少人願意去老毛子那吧,聖彼得堡的話還是可以考慮的哦~

以上,拿去不謝。

--什麼,已經在以色列和俄羅斯建院了??

人工智慧這麼火,小夥伴們準備好上車了么?

Robin Shen:想學數據分析(人工智慧)需要學哪些課程?

Robin Shen:國內(全球)TOP互聯網公司、學術界(人工智慧)超高薪的攬才計劃有哪些?

最後,貼上我最近回答的關於「自動駕駛」的小小展望:(運籌決策科學、信號處理、計算機視覺、5G技術、車聯網、物聯網等深度交叉領域)

Robin Shen:人工智慧達到了什麼程度?

PS: 從早晨九點上班答題花倆小時,隨後一整天不斷修改,並逐個回答知友提問,到晚上十二點睡覺前最後一次更新--感覺這一整天就耗在這個回答上了,說好的寫paper呢啊喂!?默默許下心愿"從此工作日再不答題"~


運籌學這門優化和決策科學「解剖」人工智慧,敬請關注和投稿至:

[運籌帷幄]大數據和人工智慧時代下的運籌學

拓展閱讀:

大話「人工智慧、數據科學、機器學習」--綜述

人工智慧的「引擎」--運籌學,一門建模、優化、決策的科學

文末,借用亞琛工大運籌學教授Marco Lübbecke?在德國運籌學年會特邀報告上的一句話結尾:

If the fourth industrial revolution is about AI, OR should be part of it.

下面鏈接是全文最乾貨的地方--教授的演講PPT。(可能需要翻牆)

Machine Learning meets Optimization


這答案下一幫人說的就跟阿里今天才回過味來開始搞技術一樣。

我直接說結論:這不是阿里技術發力的開端,而是技術實力的展現。

阿里關注這幾個方面的技術又不是今天才開始的,我從15年底服務於阿里的高端招聘和海外招聘,這幾個技術方面沒有一個沒接觸過的,海外P8及以上基本沒有HC限制,好人一律收。網路架構、SOC/ASIC晶元、GPU/GPGPU調優、HPC到現在找的Spark實時計算、流式計算平台,再到上層的機器學習以及其圖像識別等各個應用分支,我敢說,這幾個領域的國內外的大牛阿里基本都聯繫過,不過是有人願意考慮有人不願意考慮。高端招聘圈子就那麼大,有人想動基本就所有大廠和明星創業公司聊一遍,看最後落哪兒罷了。

阿里這兩年招的好人也不少,邁克爾喬丹啊,任小楓啊,華先勝啊,從別的大廠挖的P9P10就更多了,只不過是東一個西一個的一般人感受不到說這裡牛人很多,這回集體亮相一下,給大家炸炸眼,釋放個信號:我們很牛逼噠!快加入我們!就是這麼個目的。

而且大家也不用為那張照片太激動了,這些人又不是加入阿里了,都是說和阿里有合作,這次被馬雲爸爸請來站台的,就跟開個G20峰會各國元首站一起照個相一樣。比如說姚教授,清華和阿里有項目合作這早就是業內皆知的了吧?再比如說湯老闆,他和阿里關係再好也肯定不可能放棄自己的生意啊,而且他肯定是和馬化騰爸爸關係更好。所以這種合作一般也都是戰略層面的合作,和下面的小工程師沒什麼關係。

至於達摩研究院,大概率是把基礎架構那幾個事業群裡面一些偏研究的部門和iDST(一些部門甚至全部)並進去,或是調一批人走,說白了就是組織架構調整,也不算什麼大事兒。不過我還是覺得這個部門是值得去的,因為一般這種部門結構會比較扁平,有機會直接和大牛共事。比如任小楓自己在西雅圖是會直接帶team做項目的。

最後說一句,軟硬體一體化是個大趨勢,Google也在做硬體方面的定製化,甚至是自研。

至於有人說「坐等HR開除科學家」,還是那句話,這又不是今天才開始搞的,這些人又不是今天才開始招的,什麼能搞事什麼不能搞事,你以為HR心裡沒點abcd數嗎?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阿里巴巴抄襲「你今天真好看」?
怎麼看待阿里最新推出的刷臉支付?
如何看待阿里巴巴投資新浪微博?這筆交易是否划算?
開發一款手機格鬥網遊需要注意些什麼?

TAG:互聯網 | 人工智慧 | 阿里巴巴集團 | 戰略投資 | 如何看待/評價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