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戰場屬於二戰主要戰場嗎?

為什麼國際二戰史對中國戰場大多是一筆帶過?
相關問題:其他國家是怎麼評價中國在二戰中作用的? -
很多西方資料對法國戰場的描述遠遠大於中國戰場,那麼二戰中國的貢獻相比法國如何?


中共官方,在2015年閱兵的時候,使用的術語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而不是「第二次世界大戰」。

知道為什麼嗎?

對於一場戰爭的命名,幾個常用的方式有:

①以交戰雙方的國名命名,比如普法戰爭=普魯士和法國的戰爭,日俄戰爭=日本和俄國的戰爭;

②可以用戰爭持續時間,或者戰爭導火索事件命名,比如三十年戰爭=從1618年持續到1648年的戰爭,鴉片戰爭=清國為打擊鴉片貿易而促使英國動武引發的戰爭;

③參戰其中若干勢力主要以族群而非國家面貌出現的,可以用族群特徵命名,比如布爾戰爭=英國和南非若干以布爾人為主的政權的戰爭;

④以戰爭發生年份命名,比如甲午戰爭=干支紀元甲午年發生的戰爭。

但20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卻能以「世界」命名,原因何在?

「世界」這個概念,可以大到與「宇宙」同尺度,也可以小到人類大腦就能「裝得下」的程度。但一般來說,世界一詞指的是人類文明的總和,也就是人類認知的極限。

但世界一詞還隱含著一種思想,便是「歐洲中心主義」。以歐洲視角作為判斷人類認知極限的唯一標準,所以才有「地理大發現」一說,將美洲以及美洲原住民所建立的文明視為「全世界的新發現」而非「歐洲人的新發現」。

事實上,兩次世界大戰遠沒有達到將全人類推入戰爭火坑、將戰火燃遍七大洲五大洋的程度,但仍被稱為「世界大戰」,是因為「世界大戰」一詞是20世紀開頭,歐洲列強對於未來可能發生的列強混戰的稱呼。

一戰爆發前夕,僅僅是協約國最早的成員——英、法、俄三國,其控制的陸地範圍就已經達到全世界陸地面積的一半。加上同盟國最早的成員——德、奧、意三國,一戰最初的交戰勢力控制的陸地範圍超過全世界陸地面積的六成以上,遍布七大洲五大洋。但即便如此,一戰的焦點區域始終在歐洲(日本雖於一戰爆發不久邊加入協約國,但進攻的主要對象限於德國在亞太區域的零散殖民地,無關痛癢;中華民國更是出於撈取好處的心態,晚在1917年末才以派遣勞工的形式參與歐洲戰事,未派一兵一卒;拉丁美洲諸國跟隨美國宣布參戰,但未做出任何實質性舉動)。

二戰仍然延續了「歐洲中心主義」。公認的二戰爆發標誌是1939年德國突襲波蘭;而公認的二戰結束標誌雖然是1945年日本簽訂投降書,但將日本納入二戰框架下的戰爭,是太平洋戰爭。

之所以將太平洋戰爭作為判定日本進入二戰框架的標誌,是因為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導致美國進入戰爭狀態,而通過三國軸心的特殊關係,德國在珍珠港事件後不久對美宣戰,使美國從「不宣而戰」轉變為正式加入二戰的歐洲戰場,因此日本、中華民國也被連帶視為二戰參戰國。

一系列敘述下來,「十四年抗戰」與「二戰」的關係實際上若即若離:

若將整個「十四年」視為二戰的子戰爭,則將打破一貫的歐洲中心主義敘事。而作為當前世界話語權龍頭的美國來說,推翻二戰的「歐洲主視角」將連帶推翻之後「冷戰」的「歐洲主視角」。美國乃至歐洲整體,包括俄國,絕不會容許有人把中國變相抬舉為貫穿20世紀世界史的核心角色。

若將「十四年」從二戰中剝離開來,則中國自1931年以來和日本持續十年之久的軍事衝突(直到美國參戰後,在國際上代表中國的重慶國民政府才正式對日宣戰,原因是美國宣布不與任何交戰國家進行物資交易,以防被拖下水)對於日後中國提升國際地位和話語權的行動將毫無幫助。

所以中共使用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這一術語,既合理地將十四年抗戰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進程納入同一框架下,又主張了中國獲得如今的國際地位不是因為對抗某一特定國家,而是因為對抗法西斯主義這一「人類公敵」。

結論:中國戰場屬於所謂「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主要戰場之一,不屬於二戰主要戰場。

「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並不相同,不要混淆。


很遺憾,不屬於。

日軍海陸精銳盡數席捲中國,這倒是不假,然而日軍精銳既沒有在中國戰場受到重創,也沒有精銳部隊陷入中國戰場而不能動彈。當太平洋戰事吃緊時,日軍可以隨時抽調任何一支他們想抽調的部隊去支援太平洋戰事,這一點上來看,在日軍高層眼中,中國戰場的重要性是次於太平洋戰場的。

已經有人列出日軍甲種師團的命運了,除了近衛師團鎮守東京沒來過中國之外,其他甲種師團都來中國參過戰,卻最終幾乎全部命喪太平洋,這足以說明一點,盟軍殲滅日軍的主戰場是太平洋戰場。而隨著各支甲種師團調往太平洋,留在中國的部隊是什麼樣的部隊呢?大部分都是序號100以後的「特設師團」,特設師團由甲種師團抽調一個聯隊加上預備役擴編組成,戰鬥力弱於甲種常備師團,然而還並不是日軍最弱的部隊。最弱的部隊是專為掃蕩佔領區而設立的丁種師團,該類師團不配備重型武器,也沒有旅團,僅有四個步兵聯隊組成,人數11000人左右,兵員也都由臨時徵募的平民百姓組成,就連軍官也多是突擊訓練出來的,戰力與戰鬥意志之弱,以至於一些日本軍醫回憶稱,丙丁級別師團的士兵臨死前不會高呼「天皇萬歲」而是大喊「媽媽」,這樣的部隊充斥著大量不滿20歲的孩子,或者就是拖家帶口的中年人,根本無法與強悍的常備師團相媲美。

而這樣的部隊在中國戰場有多少呢?1944年,中國派遣軍一共有僅有56萬人左右(華北22萬,華中26萬,華南8萬),而1945年,由於菲律賓戰役失敗,日軍為防止美軍登陸中國沿海,既而以中國為基地向日本本土進攻,同時為了打通大陸交通線,日軍增強了中國派遣軍的配置。到戰敗投降時,中國派遣軍+駐守台灣的第十方面軍+越南北部駐軍一共約110萬人向國民政府投降。這裡不得不說一下中國戰場的一個變化,1944年3月,美軍本有兩套同時執行的計劃,分別為進攻菲律賓和台灣,兩套方案並沒有優先順序之分,但是1944年9月,日軍奪去了美軍在華的36個機場和中國沿海的全部深水港,這使得美軍意識到沒有來自中國大陸的空軍支援和深水港用以停靠軍艦,奪取台灣不僅損失很大而且並沒有什麼價值。於是美軍也就放棄了登陸中國再向日本進攻的計劃,轉而取道沖繩。這也就是說,直到1945年8月15日投降的那一天,日軍都能在中國完成任何他們想做到的戰略計劃。說阻止美軍登陸,美軍還真就沒法登陸了。另一方面也能看出,中國派遣軍從1944年的56萬人增兵到1945年將近90萬人(減去台灣守軍),兵力的增加並不是因為中國軍隊攻勢增強,而是為了應對美軍的登陸,再一次說明中國軍隊的存在感真的很低。

至戰爭結束時,中國派遣軍+關東軍+台灣守軍+越南守軍一共有70個乙種師團,30個丙種師團和20個丁種師團向國民政府投降,看番號數量還是不少的,可是日軍一共有多少個師團番號呢?一共使用了300個左右。也就是說,廣義上的中國戰場牽制了日本陸軍三分之一的兵力,而陸航則幾乎已經全部調往太平洋,可以認為日本陸航基本上在中國沒有任何主力部隊了。嚴格來說,整個中國戰場,僅有中國派遣軍是用來對付中國軍隊的,關東軍的主要任務是用來防禦監視蘇聯,因此不論關內打得多麼火熱,關東軍始終保持著強於中國派遣軍的實力而不輕舉妄動。關東軍下轄31個步兵師團,11個步兵和坦克旅團,1個敢死隊旅團和2個航空軍,以及偽滿洲國部隊等,共約120萬人,雖然戰爭後期關東軍也大量抽調到其他戰場,不過關東軍的規模始終是日軍規模最大的總軍之一。滿員時的關東軍是中國派遣軍規模的1.5倍,而航空兵力和裝甲兵力則遠多於中國派遣軍。也可以說,國軍和共軍牽制的日軍兵力還不如蘇聯遠東方面軍牽制的日軍多。

關於中國軍隊的牽制能力有幾成,有一個史實可以反映出來。1943年,日軍參謀本部制定了奪取四川盆地的5號計劃,該計劃要求駐守武漢的第11方面軍沿三峽進攻重慶,而11方面軍認為自己處於中國軍隊110個師的嚴密監視下,僅能自保,無力進攻。而11方面軍有多少人呢?7個師團。中國是三三制編製,日本是四四制,所以日本師團的人數相當於中國一個軍的規模甚至可能還多,所以武漢方面對峙的兵力比應該在4:1左右。那麼日軍攻取武漢投入了多少兵力呢?國府動員了14個集團軍、50個軍,作戰飛機約200架,艦艇30餘艘,總兵力近110萬人,日軍出動了14個師團,其中直接進攻的兵力有25萬人。武漢會戰雖然戰敗,但是對日軍造成了重大的傷亡,前後兩組數據相比較,也就是說中國軍隊只有保持4:1以上的兵力優勢才能對日軍形成威懾。

正是因為中國軍隊只有具備極大的數量優勢並付出極大的犧牲才能與日軍一戰,所以需要全體國人拿出破釜沉舟的勇氣才足以與日寇抗爭8年。抗戰8年是一件對我們自身很重要的事,這其中的重要性並不需要別人來承認,我們的犧牲也不需要一定對別人的勝利有價值才有意義。中國戰場對於其他盟國,對於整個二戰來說並不一定非要放在很重要的位置才能滿足我們對先烈的敬仰之情,他們的犧牲換取了同時代很多百姓的生存,使我們的國家在一個國力數倍於我們的強敵面前仍然屹立不倒,這便已經是值得我們永遠銘記的功勛了。如果為了肯定犧牲烈士們的功績,而硬要把中國戰場說成是決定二戰成敗的一個因素,我認為這反而體現了這些人對犧牲的先烈的不尊重。這種情感,似乎是在埋怨先烈們殺的鬼子不夠多,後輩們就用嘴炮補上吧。那些抗日犧牲的將士們只要為中國的存亡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這便足夠,抗日戰爭,首先是中國生死存亡的戰爭,其次才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一環。

所以我認為,以中國軍隊在抗日戰爭中的交換比,中國戰場能牽制100萬左右日軍已經是極限,100萬日本陸軍也是日本能投入中國戰場的兵力上限了。日本投降時,其兵力達到最高峰,大約720萬,其中向國民政府投降部隊僅占日軍總數15%,向蘇聯投降的關東軍佔總數8%,剩下的部隊基本上全用來應對美軍向日本本土的進攻。至於羅斯福也好,斯大林也罷,對中國戰場的評價本來就具有很濃厚的政治意義,在同樣的敵人面前,互相勉勵自然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就比如英美對蘇聯的物資援助,走的是北冰洋航線,且不說海面封凍對航線的影響,駛過挪威海域時,最慘狀態85%的商船毀於狼群潛艇和提爾比茨號戰列艦(俾斯麥的兄弟艦)之手,所有來自西方的戰略物資僅佔蘇聯軍事物資的4%不到,即使如此杯水車薪的運輸線,英美仍然堅持向蘇聯輸送,為什麼?這就是給盟友打氣,傳遞一種大家是同一戰線的信號。這些政治意義大於實際意義的事,不應該在軍事層面上做過多解讀。

即使中國投降了,日本也絕無可能攻向印度,蘇聯,中東。中國境內沒有油田,最近的油田在婆羅洲,也就是說日本一定要跟英美荷拚命才能讓戰爭機器轉起來。那麼日本無論如何一定要消滅英國太平洋艦隊和美國太平洋艦隊,他才能坐穩亞太地區的資源。不然有沒有中國,日本都會被困死。所以英美試圖用貿易禁令來制止日本對中國的侵略,侵略中國是日本走出困局的第一步,日本的野心從來就不止中國。至於什麼日本深陷中國戰爭泥潭所以才發動太平洋戰爭以奪取資源,這種說法就是本末倒置了。29年全球經濟危機時,日本眼看就要舉國破產了,日元在國際市場如廢紙一般屁都買不到,正是侵略滿洲讓日本經濟續命了幾年。而經歷了經濟危機之後,各殖民大國想到的自救方法就是割斷世界市場,各自在殖民地里建立貿易壁壘形成封閉的經濟圈,於是德日這樣的新興工業國被排除在外,那麼發動戰爭,掠奪資源便是日本繼續給自己續命的最優解,也可能是唯一解。所以中國戰場本身並不是泥潭,日本自身的缺陷才是。事實上日本在39年時還試圖消減中國派遣軍的規模,這說明中國戰場對於日本而言並不如我們想像的那麼艱難。

補充點兒題外話,為什麼說蘇德戰場是二戰主戰場呢?看看殲敵數據就知道了。蘇德戰場(蘇聯衛國戰爭),蘇軍共消滅和擊潰德國及其盟國軍隊共607個師,佔德軍及其盟軍在整個戰爭中所損失的全部師數的77.5%以上。德軍(含黨衛隊)在蘇德戰爭中損失累計約1300萬人。其中死亡381.74萬人、被俘250萬人(不含1945年5月9日後投降或受降的120多萬德軍),被俘後死亡36.33萬人、傷病累計700多萬人。最終死亡人數為418萬(含死亡的俘虜)。以上數據包括奧地利、蘇台德地區、阿爾薩斯等地的德意志人。另外,德國僕從國軍隊,有超過100萬人死於東線對蘇作戰。

四分之三的德軍被蘇聯消滅,那麼東線當然是決定整個世界大戰成敗的主戰場了。雖然蘇聯付出了2000餘萬人傷亡,然而蘇聯的巨大貢獻不是因其犧牲大,而是其殲敵數量大。中國雖然有大量人口損失,然而殲敵數量是硬傷,這就不足以成為主戰場。


事先聲明,答案來自百度知道一個回答,不過我覺得有理有據,用事實說話。答主應該看看


我國大量書籍宣稱,八年抗戰中國牽制了日本陸軍主力,殲滅日軍133萬,占日軍二戰總損失195萬的70%。這是中國戰勝日本、中國是抗日主戰場的主要依據。但我們只要仔細研究這兩個數字就知道,儘管這兩個數字都來自日本書籍,卻是偷換概念計算出來的。日軍在中國損失133萬,是個累計數,包含了死亡和受傷兩個數據。這裡要談一下軍事常識。戰爭的損失,一般只統計絕對損失數(死亡),只有某場戰役才統計傷亡數。因為二戰中主要交戰國軍隊的傷員75—80%能重返前線,因此往往造成重複計算。正如一些老紅軍多年身經百戰受傷幾十次,如進行累計就有會出現幾十人受傷,實際受傷的只是一個人。所以戰爭損失只統計絕對損失(死亡)。那麼日軍在中國戰死多少呢?據日本自己統計,二戰中日軍總計戰死185萬人(另截止投降時有10萬殘廢傷員,這就是195萬這個數字的由來),其中在中國八年戰死40萬人。也就是說,中國八年抗戰擊斃日軍數只佔日軍二戰死亡總數不到22%。我們的歷史書用日軍在中國的死亡數和累計受傷數去和日軍絕對損失總數對比,就得出了70%這個障眼法。其餘日軍死在哪裡?看一看日本書就知道,有18萬多日軍被英聯邦軍隊擊斃在緬甸(含中國遠征軍擊斃1萬多日軍這一戰果),9萬日軍在中國東北被蘇軍擊斃(主要是諾門坎和蘇聯出兵東北兩場戰役)。也就是說,約有120萬日軍在太平洋戰場被美軍擊斃,占戰爭中日軍死亡總數的64%。
2、中國戰場不是抗日主戰場
我們還長期接受一種說法,就是中國戰場始終抗擊和牽制了日本陸軍主力。乍一看確實如此,不好辯駁。然而只要清醒地分析,我們也只有承認,這個說法也站不住腳,實際上是另一個障眼法。它一是只看戰爭前期情況而不提整個戰爭全局,二是混餚了中國戰場抗擊的日軍和在中國的日軍這兩個概念。
日本陸軍二戰中有四大戰略集團,就是在日本本土的「國內軍」(含駐台灣、朝鮮的日軍)、太平洋戰場的「南方軍」,以及在中國東北的「關東軍」和關內的「中國派遣軍」。在中國的兩支日軍中,八年抗戰中國戰場所對付的,實際只有一支「中國派遣軍」。為什麼?
1931年關東軍發動「九一八」事變侵佔全東北,東北的抗日力量主要有兩支。一支是東北義勇軍,最高峰達到30萬人,但在關東軍打擊下,30年代上半期已大部覆滅,少數退入關內;另一支是中國領導的抗日聯軍,最高峰接近5萬人。但在日軍殘酷清剿下,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前後主力基本被打散,1940年殘部退入蘇聯編成1個旅,只有1000多人。也就是說,八年抗戰期間中國已無成建制軍事力量與東北的日本關東軍作戰,中國八年抗戰戰場,也就是在關內與日軍「中國派遣軍」作戰的戰場。我國的歷史書中也都稱抗戰中敵後的游擊隊抗擊侵華日軍的60%,也只計算日軍「中國派遣軍」力量,因當時國共兩黨都沒有力量派軍隊到東北去打擊關東軍(抗戰結束後倒是上演了進軍東北的爭奪戰)。但在提到中國戰場牽制的日軍總數時,又加上關東軍的數字,確實是「為我所用」。只要查看日軍戰史就清楚,二戰中關東軍從來就是以蘇軍為主要作戰對象,後來全部覆滅於蘇聯紅軍之手也證明了這一點。下面談一談具體數字。
中國戰場成為抗日主戰場只有一段時間,就是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至1941年「關東軍特別大演習」和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前,日本陸軍大部和精銳確實集中在中國戰場,這些為大家所熟知,不必多說。諾門坎事件日軍慘敗於蘇聯紅軍之手,痛定思痛,遂重點加強關東軍,通過「關東軍特別大演習」使關東軍膨脹到16個師團,85萬人,精銳雲集,無論數量和質量都居第一(每師團2.5—2.8萬人,而「中國派遣軍」每師團僅約1.3萬人,只有關東軍一半,而且師團炮兵也遠不及關東軍)。
有一種頗為流行的說法,因為中國戰場牽制了日軍主力,使日軍無法集中力量攻擊蘇聯,從而使蘇聯避免了兩線作戰的危險,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作出了巨大貢獻。這又是往自己臉上貼金。實際上日軍進攻蘇聯與否基本與中國戰場形勢無關,否則怎麼解釋如果中國戰場真的拖住日軍,日軍又如何能抽調精銳將關東軍加強為最強大的戰略集團?日軍進攻蘇聯與否,取決於兩個因素:一是遠東蘇軍兵力。「關東軍特別大演習」時,日軍估計遠東蘇軍超過60個師,2700輛坦克,鑒於諾門坎事件慘敗的教訓,認為是日軍難以對付的「澀柿」;只有在遠東蘇軍減少到原有1/3的「熟柿」狀態時,才能「瓜熟蒂落」出兵進攻;二是德軍進攻蘇聯形勢,當德軍受挫於莫斯科城下時,日軍已基本放棄「北進」蘇聯的方針。加上美國對日本進行石油禁運,日本為避免軍事機器癱瘓(日本90%的石油需要進口),為奪取東南亞石油資源而最終決定「南進」太平洋。可見,中國戰場形勢對日軍無論北進還是南進都影響不大。
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戰爭爆發時,關東軍73萬人,數量和質量均居第一;「南方軍」40萬人,精銳程度僅次於關東軍;「國內軍」38萬人;「中國派遣軍」雖然有62萬人,論數量居第二位,但因精銳大多抽調給南方軍,質量已大為下降。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侵略戰爭的規模空前擴大,隨後面對美軍越來越猛烈的反攻,戰略重心逐漸轉移,南方軍成為最精銳的戰略集團,「國內軍」為抗擊美軍登陸本土也通過總動員而空前膨脹。關東軍全部精銳師團和「中國派遣軍」大部主力師團都調往太平洋加強南方軍和「國內軍」,實際上成為戰略預備隊,質量空前虛弱。戰爭末期關東軍新成立的24個師團,戰鬥力僅相當於原有的8個師團;「中國派遣軍」27個師團,大多是四流部隊升級編成,戰鬥力極弱(只剩下第3、13師團戰鬥力較強)。南方軍和「國內軍」合計約120個師團,不但占日本陸軍師團總數171個的70%,而且雲集了絕大部分精銳師團(我可以另文為有興趣的網友逐個分析日軍各個師團的戰鬥力,限於篇幅不在這裡多說)。
看一看日本投降時的兵力分布吧。投降時日軍總數720萬,其中「中國派遣軍」105萬,不到15%;關東軍向蘇軍投降68萬,佔9%。在太平洋戰場向以美軍為首的盟軍投降的南方軍和「國內軍」合計約550萬,佔76%。
這裡要說明兩個問題。一是日軍「國內軍」之所以列入抗擊美軍兵力,是因為只有美軍具備登陸日本本土的條件。1944年以後,美軍從南(菲律賓)、東(馬里亞納群島)、北(阿留申群島)三面逼近日本本土,迫使日軍三次進行「本土總動員」,並緊急從關東軍和「中國派遣軍」抽調精銳部隊回國,使「國內軍」急劇擴大到224萬人,兵力最為雄厚。美軍不但通過轟炸摧毀了日本各大城市,沖繩戰役後直逼日本本土並準備登陸(因戰爭結束而取消)。而蘇聯出兵中國東北消滅關東軍只在戰爭結束8天前,蘇聯海軍在二戰中表現極為拙劣,不具備登陸日本條件。中國關內主要戰略要地還在日本人手裡,抗戰勝利對中國軍隊來說還是遙遙無期,以致聽到日本投降的消息後無人相信,第一反應是「哪個據點的日軍投降了」?至於登陸日本更是天方夜譚。
二是或許有網友要問,有的資料顯示中國受降日軍不是105萬,而是128萬,哪個正確?這是因為,中國受降的日軍除包括「中國派遣軍」外,還有駐台灣的日軍(16萬人),以及越南北部的日軍和侵華日本海軍。越南北部的日軍屬南方軍序列,按照就近原則投降中國;在台灣的16萬日軍屬日軍「國內軍」第10方面軍序列,主要抗擊美軍登陸(1944年美軍將領尼米茲和麥克阿瑟確有登陸台灣和菲律賓之爭),中國軍隊當時當然不可能有實力渡海攻擊台灣。因此儘管台灣的日軍向中國投降,只是按照台灣屬於中國的原則,卻不是中國軍隊能夠抗擊的力量。

。。。。。。。。。。。。。。。。。。。補充,覺得@李中堂說的很對,抗戰首先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生死存亡之戰,失敗了就要亡國滅種,抗戰對於我們的意義最主要是來自於這個層面,在這個層面勝負是生死問題,對別人是利弊問題。
其次才是反法西斯戰爭的一部分,我覺得大家很難接受用這個回答和李中堂回答的思路,可能是覺得不是主戰場就會抹殺抗戰的意義,我想說的是不會的。
我想說,我們紀念抗戰,是因為抗戰對於我們民族意義,也就是我說的第一個層面的意義,是不是主戰場不能影響抗戰對於我們的意義。

。。。。。。。。。。。。。。。。。,。看完本回答請看贊同最多的 @李中堂 的答案,我覺得有理有據,至少說服了我。


說中國戰場是亞洲大陸上對日作戰的主戰場是可以的,說中國戰場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前是對日作戰的主戰場也是合適的,但如果中國戰場始終是對日作戰的主戰場顯然是不合適的。其實我這個結論前面的知友也差不多總結出來了,我在這裡稍做一下補充。

我來補充一下@劉下惠的答案,我剛從bing上搜了一組比較詳細的厚生省統計的二戰日本軍人軍屬陣亡數據(這個統計是包含戰後死在戰俘營和回來路上的日軍的,所以數字更大一些)
太平洋戦爭における
主要地域別陸海軍人?軍屬戦沒者數一覧表(舊厚生省調べ)

戦爭當時の國名?地名    戦沒者數(人)
日 本 本 土      103,900
沖     縄       89,400
朝     鮮       26,500
台     灣       39,400
舊  満  州       46,700
中 國 本 土      455,700
小  笠  原       15,200
南  鳥  島        857
硫  黃  島       20,000
中部太平洋諸島      197,600
樺     太       8,800
ア ッ ツ 島       2,600
フ ィ リ ピ ン      498,600
仏     印       12,400
??? ? ????????       11,400
タ     イ       7,000
ビ  ル  マ      164,500
??????? ? ?????       2,400
ジ  ャ  ワ       6,500
ス マ ト ラ       3,200
ボ ル ネ オ       18,000
セ レ ベ ス       5,500
モ ル ッ カ       4,400
西部????????小????     82,600
東部ニュ?ギニア     127,600
ビスマルク諸島       30,500
ソロモン 諸 島      88,600
マーシャル諸島       7,790
ギルバート諸島       5,214
舊  ソ  連       52,700

※もとの軍人、軍屬、一般邦人を含む
※支那事変関係戦沒者188,000人を含む
※國名、地名は大戦當時のもの

アジアでの戦爭での被害者、、

先來說說羅斯福的話,在談論中國戰場的貢獻時,我們很喜歡引用羅斯福總統的名言,但是我們也得看到日軍倘若真要進攻印度,他們必須有強大的後勤,如果要進攻澳大利亞,他們必須要有澳洲周圍海域的制海權和制空權,在羅斯福說這段話的時候是1942年3月,他缺乏充分的信息和情報,對日軍在後勤輸送和兵力投放上的嚴重不足缺乏了解,再加之當時日本海軍橫行西太平洋和東印度洋,總統對澳洲被入侵的憂慮自然也是有的。總統對中國和日本都出現了高估也是正常的。
但是後來的事情我們也知道,IJN在中途島海戰中慘敗,戰役結束後兩個月內一度沒有大型航母可以出動,而澳洲和新幾內亞美國陸航又極其活躍甚至多次攻擊IJN的船隻,在這種情況下日軍想要取澳大利亞附近的海空權再進行登陸明顯是不現實的,即使沒有中國戰場,日軍也無法登陸澳洲。
再來說說印度,攻列印度需要良好的後勤,可是日軍的後勤是非常糟糕的,這一點在英帕爾戰役中暴露無遺。

進攻英帕爾之前,日軍片面強調「就糧於敵「;部隊出擊時,只攜帶2~3周口糧、1.5~2個基數彈藥,牽了2萬餘頭牛馬和大象以及數千隻山羊(其實還有猴子);至於藥品等軍需物資則更少得可憐。日軍打算用這些牲畜馱運物資併兼作食用,估計能支持一個月,而以後則只待「打下英帕爾,坐吃丘吉爾的供應」了。
20多天後,日軍先頭部隊終於抵達了英帕爾前線。日軍15師團的步兵佔領了英帕爾以東的一座高地。然而就在這時,日軍所帶的馬匹死亡過半,牛羊、大象死亡殆盡,彈藥、口糧儲存急劇下降。 到了6月,偏偏禍不單行,隨著雨季的到來,日軍軍營里疾病流行。終日在戰壕里上淋下泡的日軍士兵有1/2染上了流感等疾病,傷寒蔓延猖獗。由於日軍沒有攜帶必要的藥品和醫療器械,只好眼巴巴地看著那些患病的士兵遭受病痛的折磨。

物資如此匱乏,把中國戰場的師團統統派過去又有何用。況且英印軍的戰鬥力並不是太弱(東南亞那種頭幾年沒啥戰事,重兵器缺乏的除外),數量也很龐大(二戰中光駐紮在中東地區的印度兵就超過25萬,這還不包括東非北非的軍隊,到了45年印軍兵力更是超過250萬),再加上印度的縱深和氣候,即便鬼子42年打進印度,也很難打穿印度攻入伊朗(印度和伊朗之間的陸路交通很差,更何況伊朗境內還有蘇軍),再加上德軍又為了打斯大林格勒放棄南下,所謂會師伊朗顯然也是不可能的。

再來說一下太平洋戰場為何是對日主戰場,日本是一個島國,光談陸軍顯然是及其片面的,如果不能消滅日本海軍,瓦解日本的戰爭經濟,即便消滅了非常多的日本陸軍,也顯然無法擊敗日本。在消滅日本海軍和瓦解日本戰爭經濟方面,美國的作用顯然是無法替代的。

對於日本海軍的覆滅,《浩瀚大洋是賭場》的結尾寫的十分生動,在這裡我引用一下,感受下IJN結局的悲涼。 

垂老的大將(指鈴木貫太郎)想起了1940年10月11日在橫濱舉行的有98艘軍艦,527架飛機參加的「皇記2600年特別觀艦式」,時任樞密院議長的鈴木貫太郎跟隨昭和天皇登上戰列艦比叡,在海軍大臣及川古志郎大將,軍令部總長伏見宮博恭王元帥大將和聯合艦隊司令長官山本五十六中將的陪同下檢閱海軍,只聽耳邊禮炮朗朗,只見眼前檣旗如織,戰鷲如雲,那時候誰不相信大日本帝國海軍天下無敵。   鈴木貫太郎相信,他從甲午戰爭中走來,他還記得當時的聯合艦隊是怎麼戰戰兢兢地從佐世保出發去尋找北洋水師決戰,他也經過過日俄戰爭,他也記得當時聯合艦隊是怎樣地忐忑不安中等待著波羅的海艦隊的到來,但是經過了這兩次戰爭以後,和所有人一樣,鈴木也相信日本海軍已經成長為了世界最強之一,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時候,作為海軍次官的鈴木貫一郎直接負責了地中海作戰,他不會忘記當旭章期飄揚在歐洲時的自豪。   但是在1940年的觀艦式上,眼看著和甲午戰爭,日俄戰爭時期起了天翻地覆變化,甚至連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候都無法想像的規模的聯合艦隊的雄壯陣容,他絕對沒有想到過那次居然是大日本帝國海軍的最後一次觀艦式。   一支曾經是那麼強大的海軍哪兒去了?
日本海軍開戰時擁有的軍艦加上在戰爭中建造的軍艦共計637艘,總噸位193萬噸。戰爭中被擊沉了410艘,共計138萬噸,另外被重創,輕創而無法航行的軍艦59艘,22萬噸,到現在只剩下168艘32萬噸。

在這168艘軍艦里還有80艘是海防艦,43艘是已經無法使用了的老式軍艦,14艘是需要大改造才能使用的舊式驅逐艦,這137艘是不能計算為作戰艦隻的。
作戰艦隻還有一艘航母鳳翔,三艘巡洋艦八雲,鹿島和酒匂,十六艘驅逐艦雪風,汐風,夕風,波風,神風,冬月,春月,夏月,花月,霄月,響,竹,桐,杉,荻,樺,槇,樫栗,楠,柿,蓮,榧,楓,蔦,董,椎,雄竹,初櫻和初海,還有七艘潛水艇,就只有這麼多了,就這些艦艇也因為沒有燃料,無法動但,現在只能停泊在各處沿海的大岩石下面的陰影里以躲避美國飛機的轟炸,說是海軍還有軍艦,但沒有了燃油的軍艦就只是一個浮動的鐵盒子,不,準確地說,是鐵棺材。

至於日本戰爭經濟的崩潰,大家可以看一下《日本近現代經濟史》這本書,裡面有詳細的描述。由於沒有電子版,我這裡只簡單引用兩個數據,一是到了45年8月日本已損失了商船噸位的90%,二是同年8月日本機器設備的閑置率已達到90%,由此可見日本的航運與工業生產已接近崩潰,日本的失敗已是時間問題。

說了這麼多,我也並不是想否定中國人民抗戰的意義,中國人民抗戰對同盟國軍民士氣的鼓舞和對自身民族自信的樹立的作用都是不容忽視的,抗戰時的中國好比是一名後進生,由於基礎太差,他或許都無法取得一個及格的成績,但他從這次考試中看到了自己成為一個優秀學生的希望,今天我看到了雄壯的閱兵式,我感到非常高興,經過七十年的努力,這個昔日地球班裡的後進生已經成為了班裡的優秀學生。


這種有爭議的問題,大家有各種看法都很正常,但我覺得邏輯自洽是最要緊的。首先肯定一點,不管從作戰時間、殲敵數量、戰局影響力等任何一個角度來評價,下面兩個戰場一定是主要戰場:

蘇德東線、太平洋各島

接下來,如果你認為二戰只有兩個主要戰場,那討論就此結束。中國戰場不是主要戰場。
然而,如果你認為二戰不僅只有上述兩個主要戰場,那中國戰場一定是主要戰場。

所有鐵了心認為中國不是主要戰場的朋友們,你們大可以嘗試舉出第三個戰場,並且論證這個戰場為什麼比中國戰場更為重要。

這和中國為什麼能進五常是一個道理。因為除了中國,當時也找不出第五個國家夠資格入常了。


上面好多隻看傷亡數字的,我問你中國傷亡3500萬是什麼。
確實中國軍隊裝備差,中日傷亡比例懸殊,打不出歐洲戰場和太平洋島嶼那樣酣暢淋漓的大勝。上面也有人貼出了日本各個甲級師團下場,中國軍隊確實沒有能力殲滅他們,但是我想請問你中國如果真像日本參謀本部算的三個月被完全佔領,結果會怎樣?他們會去印度,會去中東和德國人會師,這不是我說的是你們崇拜的美國總統羅斯福說的。他們還會抽出兵力和德國人一起對付蘇聯。而且1945年8月蘇聯對付的關東軍的戰力已經不能和抗戰剛開始比了,為什麼?中國拖住那麼多日軍被你們認為一點戰略意義都沒了?
抗戰打了八年,按時間算歐戰1939-1945 北非1943年就基本打完了,太平洋從偷襲珍珠港開始1941年12月開始打到1945年,蘇德戰場1941-1945年,二戰這幾個主要戰場就中國戰場時間最長,合著中國這8年在打著玩呢不算主戰場?不算主戰場日本投入那麼多兵力去旅遊呢是吧?就因為殲敵太少就被不如太平洋戰場的地位了?什麼強盜邏輯?
我不清楚中國軍民跟日本耗了8年付出那麼多犧牲哪點對不起你們這麼不受你們待見,說白了你們就是一群數典忘祖的鍵盤俠,知乎才是你們主戰場。


針對某些人的看法我再補充幾點:
1.中國淪陷這個大坑誰來填,美國嗎?中國淪陷後日本會把兵力用在什麼地方?考慮過嗎?
2.日本是因為核爆投降的?你別笑掉我們大牙了好嗎?核爆只是加速投降而已,同時在本土和海外(中國)作戰本來就消耗不起,核爆只是加速而已。有人提到效率,一顆炸彈10萬人這個效率怎麼樣?是不是主戰場就在廣島長崎了?原子彈的意義作用完爆一切咯?
3.總是有人談效率,中國人抗戰效率低是不爭的事實,我也沒說犧牲的多意義就大過一切。但是作用仍不能忽視啊!
4.有人說不能帶著感情研究歷史。對於電視上的那些宣傳我也是非常煩的,中國軍的戰績擺在那,天天吆喝懂的人都懂。但是有些人總是貶低有意思?那是我們中國人啊。我不是歷史學家,我無法做到一點情緒沒有,而且很客觀的說中國本身就起到巨大作用。你們一點認同感都沒了?你們也配研究歷史?

總有一些人為了突出自己有思想沒被洗腦什麼都黑,原則都不要了。我真替你們著急,真的。


碎碎念:@李中堂 的答案要數據有數據 要分析有分析,評論下依然有不少人強行無視大呼不客觀 沒有數據 接受不了 實在讓我很難過,如果連我們自己都無法正視自己的歷史 又怎能得到應有的尊重?我們的祖輩浴血沙場 為的是我們不做亡國奴,這就足夠了 不需要來爭虛妄的功勞
這個叫 @葉峰 的答主騙了一千多贊同 內容卻空洞無物,大打感情牌 最後一句乾脆開地圖炮暗諷持相反觀點的人數典忘祖 最不可思議的是評論下居然還有人稱其三觀正 真是世界之大無奇不有啊

我對部分以LoL類比的回答感到噁心,這是對先烈的褻瀆。很遺憾 不屬於。 對部分回答和評論感到十分費解——中國人民當然為世界反法西斯事業作出了巨大的犧牲和貢獻,可是很遺憾依然有人作出了更大的貢獻

嚴格意義上來說,發生在中國大陸的緬甸的戰爭是一場屬於一戰晚期水平的戰爭。血腥殘酷而又效率低下 關於傷亡數字和殲敵數量已有答主貼出 這裡不多說什麼

很顯然,從中國進攻印度是不現實的 中印邊境的海拔和地形直到今天都還影響著當地的軍事部署,要百萬日軍翻山越嶺從這裡進攻顯然是不可能的 當然日本也曾經試過 結果是十萬日軍精銳被英印軍殲滅其實決定日本命運的一直都是大海,就算日軍席捲了整個印度 依然要面對廣袤的印度洋和能征善戰的皇家海軍以及更可怕的美軍 根本毫無意義 就算日軍有一百個甲種師團也沒用 他們沒有辦法到大洋之上與美國海軍一決雌雄 沒有辦法靠腿去掠奪婆羅洲的石油 本地治里的煤和菲律賓的橡膠
中國人民已經為這場艱苦卓絕的抗戰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實事求是不是對他們的侮辱褻瀆 強行為他們戴上不屬於他們的軍功章才是。這是對歷史的侮辱。


在其他評論里答應了 @Choc Godiva ,發表拙見。並不全面,望補充
這裡只從軍事層面回答問題,不涉及意識形態和政治,當然我並不會列舉各個戰役,殲敵如何,說的比較簡單,希望大家補充吧。我這裡就只說德日 vs 美蘇英中。前兩個是軸心國的主力,後面四個就是五大流氓的前身,法國是因為政治原因被拉進去的,按照戰爭來說,法國早就敗了,本來是沒有資格進入五大流氓的。
開始討論戰爭,我們不妨換個視角,從軸心國的角度開始討論好了,權當介紹背景。
1. 德國在鏖戰英吉利海峽的時候,美蘇尚未參戰。等到1941年6月,德國入侵蘇聯,蘇聯在正面節節敗退。戰局中的德國畢竟是兩面開戰,非常希望日本在滿洲的百萬關東軍進攻蘇聯,這樣,蘇聯在兩線戰爭中,必然無力支持。此時的蘇聯,儘管在西線戰場非常吃緊,但仍在遠東部署了大量的部隊(具體數據不記得了,60W-100W吧),防止日本關東軍的北上。歐洲戰場的背景大概就是這樣了。
2. 說了德國,我們來看日本。而此時的日本內部是什麼情況呢?
首先,陸軍部的規劃,陸軍部希望關東軍北上,進攻蘇聯。這樣的話,蘇聯很可能是要亡國的。如果蘇聯亡國,則陸路上打通了歐洲德國與亞洲日本的聯繫。進而吞併世界。
其次,看看日本的海軍部,海軍部希望從東南亞方向,打通和德國、義大利的聯繫,並隔斷同盟國。進而聯手稱雄世界。
3. 而日本不論是海軍部還是陸軍部的思路,都繞不開一個國家,那就是中國。而海軍部的思路還會牽扯另一個國家,美國。為什麼呢,因為如果進攻東南亞,必然會侵犯到美國人的利益——比如說美國的殖民地菲律賓。而繞不開中國在東南亞陸地的影響力——中國人必然會保護中緬公路這最後一條事關國運國際補給線。而陸軍部的方略則直接與中國息息相關——如果關東軍北上,那麼滿洲這個中國戰場的戰略大後方怎麼辦?要知道日本戰時很多的資源與生產是由滿洲完成的。滿洲有多重要?兩個例子:日本戰敗前曾經計劃放棄本土舉國遷往滿洲以作最後的頑抗;1945年的時候,東北工業產值佔全國的85%。
4. 很多的原因,讓日本人通過了海軍部的決議,有一種說法是,當蘇聯人的間諜拿到日本通過海軍部的決議的時候,立刻調集了東線的精兵前往西線,而隨著嚴冬、戰略縱深的作用與東線兵力的支援,蘇德戰場的天平倒向了蘇聯。而美國的參戰則極大的加強了同盟國的力量。太平洋戰場日本結節失利,而美英聯軍也在準備反攻歐洲大陸。
介紹完背景,我們來看看同盟國四大流氓的作用吧:
1. 戰爭中崛起的兩個超級大國無疑唱了主角。大家都記得朱可夫元帥在蘇德戰場上縱橫馳騁;也都知道尼米茲五星上將在太平洋上所向披靡;麥克阿瑟五星上將也履行了自己會回到菲律賓的諾言,在兩棲登陸戰中建樹頗豐。蘇德戰場、美日太平洋戰場無疑是二戰的主戰場。
2. 再來看看另外兩個不那麼起眼的小兄弟——英國和中國吧。其實很大程度上,英國和中國扮演了類似的角色,就是拖住了對方的主力,緩解了戰場上美蘇的壓力。並為最後的反攻做準備。先說英國,試問英吉利海峽的戰場算不算二戰主戰場?首先,倘若希特勒的海獅計劃成功,英國淪陷,德國西線戰場壓力驟減,對蘇戰力必然加強,蘇聯若是垮了,二戰不是輸了一半?其次,英國淪陷,即使美國及時參戰,美國可能面臨的就是太平洋、大西洋兩線戰爭。即使國力如美國,即使最後能打勝,又要付出多大的代價?最後,美英聯軍諾曼底登陸,開闢歐洲西線戰場的跳板是哪裡——英國。因此,即使是英吉利海峽這樣一個小小的戰場,難道不是二戰的主戰場嗎?要知道歐洲西線戰場,就是從這裡開始的。
3. 回到主題,中國戰場是不是主戰場?我們這麼考慮,假如中國沒撐住,滅國了,日本能得到什麼?更多的資源與勞動力,更多的兵源,北上與蘇聯爭雄、東邊與美國打太平洋戰爭,均是增大勝利的可能性。首先說對蘇聯的支持:要知道,中國戰場牽制了日本陸軍70%的兵力。而百萬關東軍不敢北上,除了提防中國以外,我想可能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戰力下降的太厲害,無法北上爭雄,理由如下。日本同中國是從1937年開始打仗的。國軍也好,共軍也好,都在慢慢的蠶食著日本的陸軍。到了二戰後期,日本人在華北戰場的兵力開始萎縮,為了持續的作戰,日本人從關東軍中不斷抽調部隊進入中國戰場,而為了維持關東軍的規模,不斷的從國內招募新兵,編入關東軍。因此到了二戰後期,關東軍的實力不斷下滑。而在中國方面,隨著中國軍隊不斷接收美國的武器與訓練(我個人認為更重要的是訓練,比剛開始抗日的很多烏合之眾當兵好多了),戰鬥力實際上是在不斷增長的。日本人在中國戰場上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可以說,中國人直接支持了蘇聯的遠東後方。再說對於美日太平洋戰場方向,如果中國一開始就垮了,也許日本會改變策略,會使美國更晚參戰,參戰面臨的戰局更艱難。而且中國一旦垮掉,廣大的大陸會給日本人提供更多的資源和兵員。因此中國戰場也為美國人在太平洋上的戰爭提供了間接的支持。綜上,中國戰場可以看做是主戰場。
最後,我想說的是,請大家用平和、公正的心去看待這個問題。我們既不妄自尊大,因為確實德軍、日軍有很多是美蘇幹掉的,但也不應妄自菲薄。中國戰場為整個二戰提供了巨大的支持,這是我們的先輩用血換來的勝利。應該值得我們銘記。


中國戰場可以被認為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主戰場之一。雖然在日軍總損失212萬人中,戰死在中國關內戰場為46.5萬,僅為不到四分之一。但是太平洋戰爭的爆發,和日軍在中國戰場的作戰有直接的關係。戰爭是政治的繼續,政治是經濟的繼續。從抗戰爆發到1938年3月,為了支持日軍侵華行動,日本四次增加軍費,臨時增加的軍費達到74億日元,是日清、日俄、一戰、九一八四次對外戰爭,日本戰爭費用的1.63倍。巨大的軍費開支給日本帶來了沉重的負擔,日本黃金儲備從原來的388噸下降到25噸。物資也出現短缺,1938年,日本民用鋼材供應減少了36%,軍需鋼材供應減少了18%,因為原材料短缺,大批工廠被迫停工。由於大量物資被軍工生產,1938年,日本的機床工業僅完成計劃指標 56%,汽車工業僅完成計劃指標 53%。同時1938 年度與上年度相比,日本出口減少 20%,進口下降30%強,貿易嚴重萎縮。
日本的機床工業長期不能滿足需要,有近一半的機床需要進口,特別是從美國進口。戰爭導致日本機床產量減少。同時美國又在40年6月禁止向日本出口機床,到41年,日本工業部門得到的機床比起1938年減少了大約三分之一。這些因素都對日本的經濟產生了破壞。日本經濟在38年達到最高點,之後就一路下滑。所以日本會去進攻東南亞,空襲珍珠港,絕對不是沒事找事做,而是因為他們在中國陷入了泥潭,把他們的經濟拖垮了,尤其是物資的嚴重不足,則才不得不鋌而走險。所以,沒有中國戰場,根本就不會有空襲珍珠港,二戰局勢會非常不一樣,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戰場是主戰場之一也不算太過分。


中國戰場的意義在於日本無法將中國關內,變成像中國關外、中國台灣、朝鮮半島那樣,成為日本軍事機器的物資、人口來源基地。

如果中國戰場如日本所希望的那樣,快速被佔領。大量的資源被掠奪。那麼對於美、蘇來說,打贏二戰是增加了困難,但是勝利還是沒問題的。

中國戰場會被掠奪走多少資源,增加多少困難。

舉一個比較直觀的例子,如果七七事變之後中國全境快速被佔領,按日佔東北的粗鋼增長率來看,假定日佔全中國後,粗鋼為30%左右的增長率應該比較合理。

1936年,中國(含日佔東北)41.4萬噸,日本522.3萬噸

參看下面兩個圖,對上美國,日本還是完敗的局面

所以說看你怎麼定義主要戰場。

如果說以殲敵實際效果來說,那麼蘇德戰場才是第一位,太平洋戰場是第二位,這兩個才是主要戰場。

如果說以持久戰鬥來說,那麼中國戰場還是挺主要的,畢竟打了那麼多年,沒有功勞也有苦勞,沒有苦勞總還是有點疲勞啊!

所以說不要和蘇、美比,中國可以和英國比一比啊!

--------------------------------------------------
很多人不懂抗戰的意義是什麼,認為客觀認識中國戰場是污衊了中國人民戰鬥的貢獻。

我明確的告訴你們:如果中國被日本全部佔領,對於二戰美蘇的勝利,德日的失敗,是不會有任何改變的。

唯一的改變是如果中國被日本全部佔領了,那麼中國就很有可能淪落成朝鮮半島、德國那樣,被美、蘇的勢力分割佔據。

這就是中國抗戰的意義之所在。

中國沒有淪落到這種地步,就是因為中國人民的努力,才沒有被日本全部佔領,所以美蘇在二戰後雖然想讓中國一分為二,可是無法實現他們兩家的這種念頭。


二戰只有三巨頭,那就是美英蘇。二戰也只有一個真正的主戰場,那就是蘇德戰場,蘇德戰場決定了整個二戰的勝負手。
除開三巨頭,論付出則舍中國其誰?除開蘇德戰場,論貢獻則中國戰場也是排的上號的。
中國以一個分裂落後的農業國加入二戰,所發揮出的作用僅次於當時世界頂端的美英蘇,付出的代價也就蘇聯可以跟中國比比,稱呼一聲主要戰場,毫不為過。我就不說別的,中國對日本要是跟法國對德國一樣,貢獻出幾乎所有的裝備、兵工廠、人口、領土,中國要是也跟法國於德國一樣被日本給整合了,那二戰盟國就不用打了。不說牽扯在中國戰場的上百萬日軍騰出手來會如何,就說中國正面堅決不投降,敵後也攪得雞犬不寧,這個貢獻,已經不可估量了。


發現許多三觀不正的回答以及評論,也見到不少看不懂文章就胡亂評論的,評論我就關了,自己心裡明白就好。

中國戰場屬不屬於二戰主要戰場,當然屬於。
雖然八年抗戰中中國本土沒有堪比斯大林格勒的氣勢恢宏的大戰役,正兒八經的「國戰」國軍剛抗戰時有幾場,比如淞滬會戰,被打得落花流水。但我想主戰場的定義不僅僅由靠戰役的數量及規模決定。

不正式的說,是由戰爭獲勝與否對交戰雙方未來的影響以及對世界局勢演變的左右決定。比如怛羅斯之戰 怛,音dá 無論規模還是慘烈程度和古代其他戰役相比都太普通了,但正是這場戰役標誌著老牌唐帝國在中亞勢力範圍的消失,也成為了新興阿拉伯帝國影響中亞的標誌,中亞地區也開始了伊斯蘭化進程,綠教逐漸滲入到中國本土。因此其成為與其他戰役不同的重大戰役,值得我們銘記。咳咳,扯遠了。
假如當時中國全國早早地就投降,現在也就沒有中國人了,我對此深信不疑。而日本則會進一步擴張,更早進入東南亞,也許會和德國夾擊蘇聯,二戰重新被書寫,世界也會因他而不同。不會再因你而不同了= - =從這點來看,中國戰場雖然相對而言無什麼作為,卻很重要。

而且,雖然正面戰場上我們沒有什麼建樹,但敵後戰場上,(這句要用滿懷驕傲與感恩的語氣讀)在偉大的毛澤東同志的帶領下我黨開展的轟轟烈烈的敵後游擊戰卻打得相當漂亮,牽制了日本兵力與精力,別說那沒什麼卵用,在你開大炮時幾隻蒼蠅在你身邊繞你鬧不鬧心?這只是比喻,自己理解。日本在中國的攻勢也因此或多或少的放慢,雙方進入了戰略相持階段。中國共產黨好。

另外需要注意的有人也回答了的就是中國全面抗戰始於1937年,而國際公認的二戰開始時間卻是1939年,在這期間恰恰是中日戰爭相對打得歡的時候,卻只能算作是局部戰爭。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論點就是被玩壞的羅斯福對中國對二戰貢獻的高度評價。總統都發話了,還能有假?可悲的是一個歪果仁的評價都比許多國人高,更可悲的是我畫黑體和下劃線的話許多所謂愛好歷史或比我年長的人還是沒看懂。

至於國際二戰史對中國戰場的一帶而過,有一句話講,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的。我補一句,歷史是由最強的勝利者書寫的。二戰後哪些國家最具影響力?美帝蘇修和一票歐洲國家。他們都是曾摸爬滾打搞掉納粹的國家,自然要對本國的勝利大書特書,這也正常,畢竟他們也付出了慘痛的代價。至於東方的事,沒刪掉就不錯了,也就對中國遠征軍赴緬作戰有所提及,還是因為和英國,印度有點關聯。對日本作戰勝利美國的確是主力,不服不行,但不能因此就妄自菲薄,看扁自己。
另外一個原因就比較特殊,作為二戰時中國合法政府的民國,解放戰爭中失去民心逃到台灣,我黨執政,必然宣揚本方的重要貢獻,不可能還高度讚揚自己的敵人。想想,歷史課上,一小孩問:撈十,趕跑了日本鬼子誰的貢獻大?當然是國軍。怎麼見不到國軍呢?跑了。。。而西方國家由於意識形態不同二戰歷史也會囫圇地避過中國。近幾年我國情況能好點,也開始部分肯定國民黨的貢獻了,但官方上還是不太夠。雖然國軍二戰中算數一數二的面渣,但還是有值得肯定的地方的。

綜上,中國對二戰的貢獻雖不及美蘇,國際上雖未加以重視,但我們也是重要力量,不宜妄自菲薄。我們為了勝利付出了軍民傷亡3500萬人的代價,南京大屠殺30萬冤魂仍在吶喊。先烈們為今天的幸福生活付出的代價、做出的貢獻絕對不容他人肆意抹黑。聽起來有點文縐縐怪怪的,但絕對是大實話。我國是毋庸置疑的二戰主戰場之一。打倒日本帝國主義。。。

注1;以上內容僅為一家之言,可能有與君意見相左之處,也可能有史實性錯誤,您心裡清楚就行了。評論我關了,想倚老賣老或人身攻擊的,括,也許有人還不懂這個詞,括完。憋死你。
注2;文章不針對影射某個人,有豐富聯想能力,看不懂文章就斷章取義瞎評論的除外。
注3;髮長文,一個晚上哩,鼓勵下吧親!


有趣的問題,藉助鋼鐵雄心3,我修改了中華民國成為了日本的傀儡國,然後進行模擬看看中國成為日本傀儡後發生了什麼
玩家模擬愛爾蘭,防止對東亞戰局產生影響
1.1938.9.1

2.1939.1.5

日本先消滅了桂系軍閥...是準備直接南下打東南亞么?
3.1940.12.25

東南亞基本被打通
4.1941.12.26

泰國悄咪咪的成為了日本的傀儡國

發動了印度支那攻勢
5.1942.10.12

除新加坡外整個印度支那半島被日本控制,整個菲律賓被日本控制,並且還入侵了印度尼西亞

英國女王王冠上最美麗的明珠印度東部被攻佔
6.1943.5.21

全印度基本被日本攻佔
7.1943.7.3

東南亞形式進一步糜爛,英國幾乎被趕出東南亞甚至部分澳大利亞的也被日軍入侵

日軍發動北方攻勢,包括海參崴在內的大片蘇聯土地淪陷
8.1943.11.12

蒙古被日軍征服,蘇聯運動地區大片淪陷...諾門坎呢?朱可夫呢?我艹
9.1943.12.16

美帝爸爸果然NB沖繩登錄...福岡登錄...

我凸(艹皿艹 )居然還有硫磺島登錄...
10.1944.4.26

沒有中國掣肘的情況下,日本表現的比小鬍子給力多了,雖然這片凍土要來也沒啥用...
然後遊戲崩潰了...


我突然又腦洞大開,把爭論交給數學!

已知:蘇德戰場和太平洋戰場是主戰場毫無疑問。北非,歐洲西線和中國戰場存有爭議,維基百科列舉的其他二三十個戰場則顯然不是。

現在我們要判定一下北非,歐洲西線和中國戰場是不是主戰場,這似乎可以建模為一個二分類問題。

我們可以按照戰果,傷亡,戰爭規模,資源的投入與消耗等等特徵將一個個戰場做成一個個多維向量樣本,以北非,歐洲西線,中國為測試集,以蘇德,太平洋為正樣本(主戰場),以其他戰場為負樣本(非主戰場)。然後用支持向量機訓練一個二分類器,預測一下測試集中的三個戰場的正負性。大家猜猜中國會被判定為哪個類別?

這樣豈不是大大滴理智客觀中立?誰快去給這個問題加一個「機器學習」的標籤。
/*************************暴露專業的分割線*************************************/
首先衷心感謝 @劉下惠@李中堂@鄧子龍 等貢獻的幾個高票答案為我們提供了非常多非常有營養的乾貨。本答案毫無乾貨,只是開個小小的腦洞,給主戰場下個定義。

如果說中國殲滅和牽制的日軍力量都不如美國(或許還要包括蘇聯),我認為是成立的。但這隻能證明中國的貢獻不及美蘇英,不能說中國戰場不「屬於」主戰場。即便從貢獻上看,反法西斯同盟可是有50多個國家呢,美蘇英中內部的貢獻相差雖大,但比起剩下的國家簡直就是天淵之別,不然中國的四大國之一地位可是白給的?

更重要的是,什麼叫做主戰場?根據戰果來評判固然很有道理,但多少有些馬後炮的嫌疑,而且未免偏狹。我提兩個標準,各位看看是否合適:1)戰爭的規模。2)對其他戰場的支援作用。

1)從戰爭的規模看,1940年世界人口20億,中國4億。中國以極其落後的工業水平保護了五分之一的人類免遭法西斯的奴役,參戰時間長於任何一個國家,功勞不可不謂大。別笑別笑!自己救自己難道不算偉大?誠然不同戰場的戰略意義和戰爭水平不同,但全人類的命是一樣值錢的,對我們而言,自己的命更值錢。

2)對其他戰場的支援作用。中國戰場的態勢看似沒有決定日本在其他戰場的投入,但中國的存亡必然影響整個東方戰場甚至蘇德戰場。我們想想看,如果沒有吞下法國,納粹的力量會如何呢?如果沒有佔領東北,日本的力量會如何呢?如果英國被征服,蘇德的較量又會如何呢?

假設中國被征服,日本就像統治東北那樣統治整個中國。不僅僅是幾十萬中國派遣軍可以被調往其他戰場。而且中國廣大的人口和資源在相當程度上會轉化為日本的戰爭潛力。日本進則可南取印度北攻蘇聯,守則可以中國廣袤的丘陵地帶為戰略縱深。儘管日本依然必敗,盟軍要為勝利負出的代價恐怕要翻倍。

據此兩點,說中國戰場屬於二戰的主戰場並不為過。(抱歉我的答案如此粗陋,一方面知識儲備有限,另一方面實在是餓得沒力氣去查資料,因為我爸又去看閱兵重播了,沒給我做午飯)


中國抗戰整整十四年,從未消滅過聯隊建制以上的日軍,從未主動奪取過一座中等以上城市,富庶的中東部和沿海主要城市全部淪陷。所謂拖住日軍主力,也是偷換概念。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在中國戰場的日本陸軍以主力常備師團為主,打得中國軍隊毫無招架之功和還手之力,後來隨著太平洋戰場和東南亞戰場吃緊,主力師團紛紛離開中國戰場,留下來的主要是一些治安師團和後備師團,即便如此,在中國戰場上仍然能遊刃有餘。可以這麼說,整個抗戰,除了不投降,鮮有亮點,全民族的慘勝。
好吧,給出我的結論:屬於,但中國戰場屬於消耗性質,真正起到殲滅作用的是太平洋戰場。


虛屈高固然牛逼,守住一路高地的也不是孬種啊。


打都打了,死了那麼多人血都流成河了,還分主次,你統帥部啊,所有這一切只是一個統計數據的問題?我發現時下國人的確需要明白什麼是真正的自信,中國戰場打了八年人仰馬翻,如果我們不是主要戰場,就沒意義了么?現在這樣的素質的確堪憂。


1956年9月24日,毛澤東同志參加中共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南斯拉夫共產主義者聯盟代表團談到中國在抗戰中的作用時說過:「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我們是一個支隊,不是主力軍。」(《毛澤東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當年中國太貧弱,雖有大國之名卻無大國實力,只是以持久戰拖住日本。世界上打敗法西斯的主力軍是誰呢?從實力看還是蘇、美、英三國。
來自:日本為什麼不低頭?國防大學教授講述真實的抗戰


二戰的兩大戰場,一個是歐洲戰場,一個是亞洲戰場,亞洲戰場上又有著幾個不同的大戰區,大致可以粗略劃分為太平洋戰場,中國戰場和東南亞戰場
題主和諸位答主可以去了解一下日本在上世紀20年代所出現的《田中奏摺》,相傳是當時的日本首相田中義一所呈,裡面對於日本未來的各項戰爭計劃做出了詳細闡述,雖然文件本身的真實性目前沒有完全確認,但是其中的描寫對於日本後來的戰爭步驟做出了完美的規劃:
1.進攻台灣
2.發兵朝鮮半島
3.入侵滿蒙,奪得當地的大量資源
4.進攻中國全境
5.再依靠中國的資源優勢一方面富國強軍,一方面去攻打英美,奪得其在太平洋和東南亞的屬地,再逐步擴張,最後奪取全世界。
其中的第1、2步在明治天皇(日本稱「明治大帝)時代就已經完成。所以此時留給日本軍隊的任務,理論上來說只剩下了三個:佔領滿蒙,中國全境和東南亞地區,依靠這裡的大量寶貴資源發動更大規模的大戰。
由這份文件的規劃與日本後來採取的侵略步驟可以看出什麼呢?
相信各位看客們應該可以看出來了,對於日本來說,如果沒有中國佔領區的龐大勞動力,豐富資源的話,那麼日本之後的侵略步驟將無從談起。
各位想必也都知道,1939年蘇蒙日之間的諾門罕戰役,當時的日本軍隊算是被徹底打怕了,以至於此後六年居然只敢把百萬關東軍放在邊界線上,不敢越雷池一步,此時的關東軍,已經失去了進攻的價值,只能用於協助保衛滿蒙和平定「滿洲國」的各種反叛。並且對於日本來說,更大的威脅在於太平洋上的美國艦隊。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日本去幫助德國進攻蘇聯基本就是扯淡的想法,把美國的太平洋艦隊打到永無翻身之日之前,日本是不可能分心在三條戰線上同時作戰的。(有興趣的知友也可以去了解一下,就可以發現日本在二戰期間唯一沒有撕毀的條約就是《蘇日互不侵犯條約》,而將這個條約撕毀的,反而是正義一方的蘇聯人。當然,這裡只是敘述,並不是指責和嘲諷蘇聯)
很好,那麼對於日本來說,中國戰場目前是他們面前最主要的戰場,既然不可能去打蘇聯的主意,一時半會也不敢去找美國叫板,那就只能一門心思的去打中國了。
此時的中國已經同日軍陷入了僵持狀態,一方面,日本的大規模進攻總是被擊退,另一方面,中國軍隊也沒法對日本發動大反攻。

家裡有事,找到時間了接著更,求暫時不要吐槽^_^

-------------------我是分割線-------------------
-----------------------------------------------------

按你胃!(anyway)繼續說
1941年底,出事了,出大事了
日本聯合艦隊在他們的總司令---山本五十六大將的帶領下,突襲了美國太平洋艦隊主力的駐地---珍珠港,同時還登陸了越南和泰國一帶,以及直搗香港,同時還奪了廣州。
瞬間太平洋主戰場便出現了,數十萬日軍連同龐大的日本聯合艦隊跟美國較上勁了,一瞬間菲律賓和太平洋諸島幾乎是血雨腥風,此時的日本鬥志高昂,輕易把美軍趕出了自己同樣靠搶來的大本營---菲律賓群島。
暫且不要管日軍的戰況和美軍的慘狀(畢竟美國一戰後早就已經沒有了當年的銳氣,恢復士氣和強大實力還需要一段時間),我們來看一看另一個日本關心的戰略要地:東南亞地區。
東南亞地區除了菲律賓群島,還有英屬緬甸,英屬馬來亞,荷屬東印度,以及法屬印度支那三國。此時的法屬印度支那處在維希政府控制下,不用擔心,泰國在抱日本的大腿,也不用擔心。真正需要擔心的,是英屬馬來亞。
此時的馬來亞,駐軍數量一共30萬,在丘吉爾首相看來,馬來半島南端的新加坡是英帝國在亞洲最重要的屬地之一,其重要性完全可以與好望角和蘇伊士媲美,所以首相大人拉來了英國、印度和新澳軍一共30萬,從馬來半島北端一直布防到新加坡,來把守這個小半島。後來為了防衛新加坡還派來了特意組建的Z艦隊。
而日本又來了多少人呢?
3萬人。
雖然有坦克,士兵作戰能力很強屬於他們最大的優勢,但是作為一個新興強國,只派3萬人去對付一個老牌帝國主義國家的30萬人,是不是把玩笑開的太大了?
其實當時的日軍最高統帥部和東南亞地區的司令---山下奉文將軍對於成功都沒有太大把握。雖然事後日本的這次大冒險取得了完美的勝利,但山下奉文再回憶起這段往事的時候,還是要承認自己當時也隨時做好了戰敗的準備。
那為什麼不嘗試把中國地區的龐大軍隊中抽調一部分前來東南亞呢?畢竟中國戰場的人數最少100萬,只來個10萬,勝算明顯也會大上不少。而東南亞又是日本侵略擴張道路上一個極為重要的目標,此時正是剛剛擊敗美國太平洋艦隊的大好時機。這樣去冒險,難道日本的統帥部事前就沒有想過嗎?
所以很有可能只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對於日本來說,奪取東南亞的石油和橡膠固然非常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先解決掉中國戰場,才能分心來完成這些事。
此後在中國戰場又是僵持,其間美軍開始了反攻,英國人也開始組建新的軍隊來保衛印度和緬甸。中國也派出了遠征軍前往緬甸,美國更是開闢了駝峰航線來保衛滇緬公路以及向中國運送資源。
然而此時的日本軍隊在緬甸並沒有太多軍事意圖,他們對緬北發動的大規模進攻只是為了切斷中國的最後一條國際物資運輸線。當時的陳納德是自願前來中國參戰,後來才得到官方身份的,但是史迪威呢?他是受羅斯福委派直接來到東南亞的美國陸軍高級指揮官。然而,雖然有著這麼大的官,美國政府還是不敢輕易招惹蔣介石。實際上,史迪威後來正是由於與蔣介石鬧翻後才被迫離職回到美國。這其中當然有要拉攏國民政府戰後為美國服務的意圖。但是如果中國在美國看來不夠重要的話,那麼費那麼多的事來拉攏中國幹嘛呢?為中國抗戰付出高昂的代價又幹嘛呢?
還有後來的開羅會議和德黑蘭會議。其實本來這兩次會議應該是按一次來開的,但是顧及中國政府的感受,特意單開一桌,在開羅開完會處理了中國的問題再去處理別的,姑且不論主次先後,就憑這種單開一桌的精神,難道還不能證明美英其實並沒有忽視中國嗎?
此時的時光飛逝,已經到了1944年末,美軍已經躊躇滿志的重返西太平洋諸島了,此時他們面前有兩個選擇,一是中國的台灣,二是菲律賓群島。當時太平洋戰場兩大龍頭老大之一的麥克阿瑟為了顧及顏面堅持登陸菲律賓,而另一位---尼米茲上將正舉棋不定,因為雙方各有利弊,但他本人更傾向於佔領台灣。最終,出於戰略和軍事及政治上的多方面考慮,羅斯福選擇了麥克阿瑟的方案,即先行攻佔菲律賓再做打算。
到了1945年中,德意兩國已經投降,而對日作戰的勝利仍然遙遙無期,雖然日軍已經元氣大傷,但是喪心病狂的最高統帥部已經做好了「一億玉碎」的準備。他們已經拼湊出了720萬的烏合之眾與精英部隊,準備好了對登陸日本列島的美軍以迎頭痛擊。按照美軍最高統帥部的估算,登陸日本最少要付出100萬人的代價,此前在4年里美軍損失已經超過了30萬人,登陸日本本土再損失100萬人的後果已經令國內的民眾不堪重負,正好趕上此時當時美國的最尖端科技---原子彈研製完成。按照原先的計劃,原子彈要投放在德國本土,然而此時德國早已戰敗,於是最高統帥部便改變了原先計劃,將兩枚原子彈投放在了日本本土。此時的日本已經在中國戰場遭遇了中國軍民的大舉反攻,漸漸的開始吃不消,在馬來亞也是逐漸敗退。至於菲律賓諸島更是早已淪陷。在核武器威力的威懾之下,日本只得選擇投降。
講了這麼多,故事的梗概大家都明白了。同時也得出了結論:中國戰場確實是一個主戰場,同時美國的原子彈是非常重要,但還沒有到不可或缺的地步,它只是威懾了日本,使其只能投降,否則如果日本再來跟中美英蘇四個大國(這裡指的是軍隊實力,不是各國綜合實力)硬拼的話其實也撐不了太久。
接下來還有幾個重點要強調:
1.中國戰場可能對於英美來說並不是主戰場,但至少對於日本來說,中國就是當時非常重要的主戰場。
2.其實當時中國軍民的抗戰確實具有拖住敵軍的效力,但是其作用應該是被誇大了。因為當時日本的關東軍的主要目標不是進攻蘇聯,而是保衛「滿洲國」,提防蘇聯入侵。
至於進軍印度,1941年開始日軍就開始進犯英屬緬甸。當時的印度是由孟加拉、印度和巴基斯坦三國聯合組成的英屬印度。只要能夠擊潰緬甸的中英聯軍,由緬甸入印並不是什麼大問題。所以其實日軍並不需要像各位知友所說的必須要從西藏進入印度。(這只是一種學術論證,因為日軍嘗試進入印度的後果大家很快就看到了,那就是英帕爾一戰日軍10萬人傷亡達6.5萬人,只能選擇撤退。當然這也屬於日軍最高統帥部的短視,他們妄想輕易攻佔英帕爾而奪取英國的補給,所以只帶了少量物資彈藥前去作戰,結果還沒消滅英軍先把自己餓死了)
3.當時的希特勒戰略眼光很短視,他只能看到陸地,卻沒法讓自己的戰略眼光穿過海洋。正是出於這種弱點,他才只加給了隆美爾一個元帥的虛名,卻沒有給他調派更多軍隊來奪取英帝國的海上生命線---蘇伊士運河,以及奪取自己急需的中東的石油資源。在這種情況下,日軍縱然進犯印度,也沒有了太大戰略意義,因為他們的戰線已經被拉的太長,補給難免會跟不上,防禦鏈條也可能會出現斷裂,所以無需太大力氣就可以將其擊潰。
今天是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我也希望大家更多的是牢記先輩的偉大貢獻和凌雲壯志。我們要記住歷史,不能依靠戰爭去打擊報復,也不能夠以深深的敵意去面對日本,但也要記住我們曾經有過這樣一段血淚史,激勵我們奮發圖強,為國奉獻。
P.S.這是本人第一次回答問題寫的如此之長。如果中間出現一些邏輯錯誤的話,歡迎大家在評論區指正,我也會耐心聽取大家的意見,但請不要以一副仇恨或者極為不滿的姿態前來噴我的答案。謝謝大家!


我大概就問你們一下,你們打過魔獸么?wow?
就算沒打過魔獸,類似的遊戲總玩過吧?劍俠情緣3?

一般開金團,打完副本最後分金的時候,你們是怎麼分的?是不是統一按照DPS來的?
所以就是一幫DPS拿錢,坦克、輔助和奶媽分文不得?

這樣的金團叫什麼?叫黑團!

所以上面的各位,你們都有開黑團的素質咯?


推薦閱讀:

歷史上有哪些精心布局卻被對方一下破局的故事?
為什麼抗美援朝時中國裝備那麼落後卻可以打過美軍?
為什麼沒有出現無人機自毀式攻擊武器呢?恐怖分子用過嗎?
長平之戰,面對四十萬趙降卒,白起有沒有比坑殺更好的辦法?
如何評價漢武帝大宛之徵的戰略眼光,以及對匈奴作戰的影響?

TAG:中國歷史 | 歷史 | 戰爭 | 第二次世界大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