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清民國時軍閥混戰的歷史?

人物派系太多,又牽扯到意識形態和海外勢力的滲透,格局太大,不好把握啊。


謝邀。
多圖。
註:以下圖片的色塊只代表大概範圍,並不精確。

首先,讓我們了解一下清末的狀況:

甲午戰爭,清政府各軍均遭受重創,當時袁世凱極力建議組建現代化軍隊,但上頭就是不聽,袁世凱很生氣。
後來清帝國飄搖欲墜,尋求出路,袁世凱被李鴻章等人聯名推薦,成為統領。袁世凱本人極重練兵,主張變法,為革新奔走呼號。練兵時,他直接採用現代化設備和訓練方式,聘請德國軍官,從學堂里挑選出一批德才兼備的學生,培養為親信,從順利控制了全軍。軍隊只知效忠於袁大帥,而不知效忠於清帝國。

袁世凱的旗下,有三個學生最為出色:王士珍、段祺瑞、馮國璋。此三人號稱北洋三傑,民間把他們喚作龍、虎、狗。
注意,狗是夸人,不是罵人,並沒有罵人是畜生的意思。

王士珍

段祺瑞

馮國璋

在清朝滅亡之前十年,東北奉天有兩伙子土匪火拚,那邊叫金壽山,這邊叫張作霖,張作霖打不過金壽山,便撒丫子跑了。跑了以後他還當土匪頭子,不過他深信當土匪成不了大事,於是想入編正規軍。於是劫持了清軍將領盛京(瀋陽)將軍增祺……的老婆,跪求將軍夫人替他求情,收了兄弟們。
將軍被媳婦說動,收編了張作霖,使得張作霖成了大清的地方官。

1904年左右,日俄戰爭,東北混亂,張作霖從容應對,增強了軍隊實力,後又遭遇擴編,再去作為朝廷的人去剿匪,再度壯大。
革命爆發時,清帝國東北軍的幾位領導上書清廷,提議實施責任內閣制,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這是革命派的意思。作為清帝國的從良小能手,張作霖奉命去干他們,此時清政府的大權,實際是袁世凱握著的。
張作霖因此奪了東北的最高領導權,張作霖是奉天來的,雅稱奉系軍閥。

同樣回到清朝滅亡十年前,在山西的五台縣,有個名叫閻錫山的青年,考上了山西武備學堂。後來他從日本留學回來,考上了大清朝的上等軍官,憑著出色的表現和學業成績,他在短時間內連升幾級,當上了團長。而他以前在日本留學的時候,和同盟會有交往。等同盟會起義,他也在山西響應,領軍滅了山西巡撫,成立了軍政府,閻錫山本人當之無愧地被大家推舉為都督。
清朝滅亡後,他順應時勢,立即表示擁戴(臣服)袁世凱為中華民國大總統,這就是晉系軍閥的來源!

於是我們看:

記憶:

奉系軍閥:頭目張作霖,張學良他爹,在東北,老家奉天。
晉系軍閥:閻錫山,在山西,綽號閻老西,山西簡稱晉。

好了,說完這些,該說南邊的了。
南方是孕育新思潮的地方,同時在那個時候,南方並沒有效忠袁大帥的表態,因為本身就獨立於北方而存在。
先說雲南大軍統領,即雲南都督蔡鍔!

圖:蔡鍔將軍靚照

圖:蔡鍔將軍沙場照

蔡鍔有一腔熱血,是梁啟超、譚嗣同的學生。他於晚清帝國最後一年到任,興辦產業,開展教育,整飭軍隊,革除弊病。武昌起義時響應革命軍,革命成功後,自然而然地成為雲南軍政府都督。雲南簡稱滇,所以蔡鍔旗下軍,也換做滇系軍閥

還有廣西,原是清政府任命的提督陸榮廷在職,響應革命號召反了。革命後繼續留任,成為民國時期廣西軍閥。
廣西簡稱桂,因此稱作桂系軍閥。

到此為止,還有一事不明。
四川、湖南等地是什麼情況呢?
答案是:這是南北軍閥打來打去的地帶,他覺得他二逼,他覺得他二逼,誰也不服誰。

袁世凱領導的龐大軍團,響應南方革命軍的號召,成立了民國政府。
原本南方革命軍是有人主張打袁世凱的,但黃興認為根本就打不過,只能和談。後來大家一想,真的打不過,就和談了。
袁世凱同意了和約,不過他的條件是,革命成功後,他來當總統。

你想,這個時候有人忽然說,我們要選舉,我們要換領導人,我們要打倒舊勢力,扳倒北洋軍,限制袁世凱的權力,最好把他選下去。
是你,你願意?

民國成立後,孫中山等人在南京成立民國政府,弄了個《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準備搞選舉,孫中山是臨時大總統。
袁世凱就很生氣,說好的我支持你革命,你讓我當總統,你怎麼自己當上了,你什麼意思?加上後來的一系列衝突,這就要滅了孫中山,於是孫中山號召各省討袁,還好有響應的,打了幾仗,都是慘敗,正愁怎麼辦呢,結果討袁軍在上海的司令部居然被租界給解散了。

孫中山、黃興等人被通緝,革命黨人將此舉喚作「二次革命」,意思是第一次革命革的不全,所以再來一次。
沒想到二次革命這麼快就失敗了,孫中山流亡海外。

1914年,袁世凱對民主心存的最後一點好感也沒有了,他廢了臨時約法,出台了《中華民國約法》,解散了國會,讓那些議員哪兒涼快哪兒呆著去。
恰在此時,日本來湊熱鬧,進軍青島,耀武揚威,袁世凱被迫接受二十一條。
當時也是有媒體報道的,主要戰場就是報紙。說袁世凱接受二十一條,無恥之極,與日本人狼狽為奸,全國爆發了遊行,以反對袁世凱為榮,以堅決革命為榮。當然這只是導火索,爆發事件出現在1915年——袁世凱居然稱帝了!

可惜沒人信。
南方軍閥,以蔡鍔為領袖,發動了護國運動,反對袁世凱稱帝。
而段祺瑞等人,居然也反對袁世凱稱帝。
袁世凱抑鬱而終。

袁世凱死後,無人有能力一統江湖,操持全局。就連北方的天下,也都分崩離析了。

中央方面,黎元洪任總統,段祺瑞任總理,恢復約法,恢復國會。
這個黎元洪,原是湖北軍統帥,革命時被革命黨人逼著當了中央軍大元帥。擔任民國總統時,與段祺瑞就不和睦。但顯然段祺瑞手握重兵,實際權力要遠高於黎元洪。總統和總理不和,和事老正是同為北洋出身的張勳。
眼看段祺瑞想再次解散國會,張勳對黎元洪表示,這事兒非復辟不能解決。於是強行擁戴愛新覺羅·溥儀進行復辟大業。問題是,段祺瑞你免了就能完事兒了嗎?人家實力在那裡擺著呢,手底下又都是親信的軍團,不是沒有這個職稱就沒這個能力,於是將張勳復辟鎮壓了。
復辟失敗之後,黎元洪覺得自己引張勳當和事老,張勳復辟,自己也有責任,覺得沒臉繼續在中央混了,引咎辭職。
總統換人,換成了馮國璋。

段祺瑞稱反對復闢為再造共和。
他不止一次造共和。
第一次是民國元年,南方革命軍鬧革命,段祺瑞聯名北洋高級將領電促清廷退位。隆裕太后下詔清帝退位。
二造共和是袁世凱稱帝時,段祺瑞公開反對,多次勸阻,可惜老袁不聽。後來革命派讓段祺瑞表態,段祺瑞出於袁世凱幾十年的知遇之恩,雖未公開聲討,但絕不參與,且未獲任何封賞。

段祺瑞和梁啟超等人成立了新政府,段祺瑞說我這是再造共和,孫中山說放你娘的狗屁。他說段祺瑞那個是假共和,我們要建設新共和。所以孫中山從海外流亡歸國,聯合桂系、滇系軍閥,準備打擊段祺瑞。
孫中山組織的國會在廣州召開,會議選舉孫中山為海陸(沒空)軍大元帥,其餘軍閥頭目為元帥。同時宣布組建中華民國軍政府,要維護共和之純種法統,否認段祺瑞北京政府。因此發動的戰爭,就叫護法戰爭:

護法戰爭的範圍遍及粵、桂、湘、閩、滇、黔、川、鄂、陝九省,贛、浙、蘇、皖、豫、魯、甘等省及東北地區也出現規模不等的護法武裝及活動。

各省份都有自身的考慮,各種矛盾數不勝數。但既然要打段祺瑞,還是有人支持的。支持打擊段祺瑞政府的,都自稱是「護法軍」。

段祺瑞應戰。
段祺瑞(皖系)的策略很簡單:
安排馮國璋(直系)打頭陣,跟西南來的那群護法神軍撕。

註:圖為護法軍和馮國璋打架。
直系、皖系等也好記,記住兩個詞,即「瘋子(馮直)」「斷腕(段皖)」

馮國璋又不是傻逼,憑什麼我打你不打?幹了兩仗就不幹了,擅自撤兵,愛誰誰,你段祺瑞自己玩兒去。
於是孫中山順利奪取了湖南,痛失湖南讓段祺瑞很生氣,他向大總統馮國璋同志表示,這個總理我他媽不幹了。
馮國璋說你不幹那就太好了,我讓王士珍干!(當總理)
這就是傳說中的直皖分裂

馮國璋主持大局,他宣布:我們大家不要打了,坐下來好好談談。
孫中山說,我不想談!
但西南的軍閥們卻已經跟馮國璋談好了,單方面宣布停戰。和孫中山同樣不滿的,還有段祺瑞。為了制裁馮國璋,段祺瑞召開了十三省軍代表表決大會,與會人員一致認為,國家要統一,就一定要跟西南軍死磕,收復天下。

果然還是段祺瑞勢力更大,北京政府離不開他,畢竟他是虎,馮國璋是狗,狗與虎拼,那是拼不過的。
馮國璋只好說,那還是打吧,並再任命段祺瑞為總理。
段祺瑞派軍揮師南下,與護法軍大戰於湖南。


因為是直系當的冤大頭,為段祺瑞這個死皖系打前陣,有戰功的人,自然也是直系的。但直系將領曹錕、吳佩孚等人,辛辛苦苦奪了湖南,最後當上湖南省長的卻是皖系(段祺瑞)的人。曹錕震怒,讓吳佩孚不要再往前打了,辛辛苦苦幹活,最後讓不幹活的領工資,咱不值當的。
為了噁心一下段祺瑞,吳佩孚發表聲明,說段祺瑞試圖武力統一中國,實乃亡國之政策。直系將領紛紛表示老吳說得對,段祺瑞真不是東西。
段祺瑞被迫宣布停戰。

不打了。
但孫中山還是不願意,還想著繼續北伐,從而圍攻北京,奪取革命的最終勝利。
但坐下來談判的雙方卻簽訂了和約:

西南各省和北方各省均同意:推舉黎元洪或者馮國璋當總統,岑春煊當國務院總理。至於孫中山,最適合當一名外交官,負責海外事宜……

孫中山很生氣。
而在此之前,孫大炮為了懲戒不認真北伐,反而排擠革命黨人的桂系,登上戰艦,發射大炮,炮擊了廣東都督府(桂系的勢力在廣西、廣東),向大家展示了自己的憤怒。

因為桂系根本就不想搞什麼議會,所以議員集體出走,出走的這群人,與孫中山聯合,策動了一些部隊,驅逐了陸榮廷(桂系老大),建立了新的軍政府。
但不久後,孫中山任命的廣東省長陳炯明就叛變了。因為陳炯明與孫中山政見不一樣,他主張像美國學習,搞聯邦自治,孫中山說必須要搞民主革命。後來又發現他倆不僅政見不同,脾氣也不合,加上其他一系列矛盾,最終導致孫中山撤了陳炯明的司令和省長之職。

陳炯明哪裡肯干?
領兵來揍孫中山,四千人馬。孫中山好漢不吃眼前虧,跑了。
離開廣州,跑到了上海。

孫中山深知,沒人支持是不行的。別的軍閥都有日本或者西方列強支持,孫中山找不到支持者,最後還是決定向俄國求援,同意容共,同意赤化。
1922年,孫中山接受了中國共產黨和蘇聯的幫助,因此提出了「聯俄容共」之政策。1923年,孫中山回到廣東,聯合之前支持他的桂系、滇系某些軍隊,驅逐陳炯明,在蘇俄的支持下創辦了黃埔軍校,訓練高級人才。

這個時期,馮國璋已死,直系新老大曹錕,受夠了皖系的段祺瑞,兩下里直接開幹了,史稱直皖戰爭(1920年夏)

直系將領吳佩孚,聯合奉系張作霖,圍攻老段。一狗一虎攻一虎,段祺瑞大敗,沒了槍杆子,就沒政權,自然要辭職退位,把北京政府的大權讓給了直系和奉系。

但這個直系,和東北張作霖老師的奉系,幕後不是一個東家。張作霖是日本人支持的,段祺瑞也是日本人支持的,而直系是英美支持的。你直系把皖系攆走了,想在中央當老大,張作霖願不願意?張作霖願意,日本人也不願意,日本人要求張作霖(奉系)和皖系合作,他跟直系本來就沒什麼可說的,在一個政府里工作,衝突本來就多,直接就開幹了。奉系和直系打的這一仗,被喚作直奉戰爭(1922年、1924年)

直系一度勝利,但因為西北的馮玉祥臨陣倒戈,最終敗北。奉系贏得勝利後,任命張宗昌為魯皖平賊小天使(皖魯剿匪司令)。而張作霖自然成了虎頭老大,成了北方之王,控制了北京政府,和皖系聯合舉薦親日小先鋒梁士詒擔任總理。

孫中山政府之所以擴張得比較順利,正是因為這個時候的北方在掐架,沒空顧及南方。孫中山直接用黃埔軍校組建成了一個軍隊,稱為國民革命軍。
而黃埔軍校的校長,就是蔣介石。

孫中山去世後,由蔣介石領導的北伐戰爭開始,蔣介石擔任北伐總司令。由於經費不足,民國政府做了細緻的安排,砸鍋賣鐵賣廠子,債券收稅什麼的,原計劃打到哪兒算哪兒,沒想到一路高歌:

一開始制定的基本策略是:

連同馮玉祥(西北)和閻錫山(山西),打倒吳佩孚(藍色),聯絡孫傳芳(黃色),不理張作霖(紫色)。等弄死吳佩孚(藍色)後,便回頭猛揍孫傳芳(黃色),滅了張宗昌(山東),乾死張作霖(紫色)。

結果:

北伐取得了偉大的勝利,基本消滅了孫傳芳和吳佩孚的勢力,同時重創了張作霖。

1927年,張作霖因抵擋不住國民革命軍的猛攻,決定求和。同時因為不滿足日本人的種種要求,被日本人在皇姑屯炸死,史稱皇姑屯事件。其子張學良主持大局,決定改易旗幟,撤了奉系軍的五色旗,改掛中華民國之青天白日滿地紅旗。

北洋軍閥時代就此結束。


長文多圖預警。

「北洋」這個名詞在中國政治舞台上只存在了近60年,但將永遠存在於中國歷史長河裡。一部中國近現代史都與北洋有著剪不斷理還亂的關係,從北洋大臣到北洋水師再到北洋政府北洋軍閥。其間充斥著中興與沒落,統一與分裂,革命與保皇,共和與立憲,忠誠與背叛。

這是一個遍地烽火的年代,是一個英雄輩出的年代,也是中國幾千年歷史上思想碰撞最激烈的年代。這段歷史因此也顯得格外的紛亂複雜。

具體到北洋軍閥,我們可以簡單地劃分為幾個歷史階段,以方便我們理解。第一階段是北洋軍閥的形成(1911-1916,辛亥革命到袁世凱去世);第二階段是軍閥混戰(是1916-1926,袁世凱去世到國民革命軍北伐);第三階段是北伐戰爭(1926-1928,誓師北伐到東北易幟)。

理論上說,1928年12月張學良東北易幟後,中國大地上再也沒有北洋五色旗存在,都換成了青天白日滿地紅旗。然而軍閥還是沒有退出歷史舞台。接下來還有蔣桂戰爭(1929),中原大戰(1930)等等。一直到抗戰爆發,國民政府都不曾事實上統一全國軍政軍令(閻錫山、桂系、紅軍等)。

北洋五色旗

民國青天白日滿地紅旗

--------------------------------------------
--------------------------------------------
--------------------------------------------


一、北洋軍閥的形成(1911-1916)

事情還要從甲午年說起。1894年甲午戰爭大清敗於日本,朝野震動。落後就要挨打,怎麼辦?大家一致認為要軍事現代化。於是全盤西化,由袁世凱主持開始小站練兵。1901年,袁世凱接任北洋大臣,組建北洋六鎮,北洋軍(這個時候還不是軍閥)開始形成。六鎮共7萬餘人,為大清國精銳陸軍部隊。在那個年代,「北洋」這個詞簡直就是先進生產力的代表和先進文化的發展方向。後來叱吒中國政治舞台的段祺瑞馮國璋曹錕吳佩孚等,都出身北洋六鎮。

1908年慈禧去世,攝政王載灃把袁世凱趕回老家。載灃遛鳥逛街長大,忽然被捉來統治偌大個國家,有如老農被推進波音飛機駕駛室。瞎搞一氣後,到1911年,大清眼瞅就要完蛋了。

--------------------------------------------

辛亥革命形勢圖

1911年10月武昌起義稀里糊塗就成功了(孫中山黃興等事先根本不知道),清軍協統黎元洪被從床底下拉出來當起義軍都督。各省雲起響應紛紛獨立。清政府萬般無奈之下,重新啟用袁世凱為內閣總理大臣,掌握軍政全權。

從地圖上看革命黨的地盤似乎要比清廷控制的地盤要大,但無論軍事還是政治實力,袁世凱都要比南方革命黨強得太多。只要袁世凱願意,完全可以擊潰革命軍,成為大清再造恩人。但袁世凱有更大的志向。革命黨人給袁私下承諾,若老袁出力推翻清朝,則共和國首任總統非他莫屬。

1911年12月15日孫中山回國,1912年1月1日宣布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自任首任臨時大總統。隨後1月22日向全國宣布,只要袁世凱促成清帝退位,我孫文即刻辭去大總統,讓你老袁來做。

接下來就好辦了。北洋將領們(段祺瑞帶頭)聯名發電,要求清帝退位。大老粗們表示要」謹率全軍將士不日入京,與王公部陳利害」,把小皇帝和他媽嚇得直哆嗦。2月12日,隆裕太后頒布遜位詔書;13日孫中山辭去大總統,推薦袁世凱接任;3月10日袁世凱宣誓就任臨時大總統。

革命黨人一琢磨,辛辛苦苦九死一生搞反清大業,結果便宜了袁大頭,自己成了冤大頭。越想越不是滋味(事實上以當時革命軍和北洋軍的實力對比,推翻清廷談何容易)。好在現在民主共和了,就用選票跟老袁一爭高低吧。

然而書生畢竟搞不過軍閥。1913年孫中山黃興宋教仁重組同盟會,成立國民黨。國民黨在國會選舉中獲得過半席位。宋教仁開開心心要去組閣當總理,不料3月在上海火車站被暗殺。雖然到現在也沒弄清楚誰是幕後兇手,但孫中山一口咬定是袁大頭乾的,二話不說就要二次革命。二次革命沒搞成,孫中山等被迫逃亡日本。南方革命黨控制的很多省份也很快被北洋軍攻佔。

1915年12月12日,在「洶洶民意」的勸進下,袁世凱登基做皇帝啦。1916年是為洪憲元年。

結果老袁這事搞得有點過了。其實哪怕老袁就是做上一百年的大總統,歷史評價也是很正面的。現在搞得眾叛親離。蔡鍔等發起護國運動殺入四川,唐繼堯(雲南軍閥)殺入湖南,李烈鈞(辛亥時江西都督,革命元老,二次革命時被北洋軍趕跑)殺入廣西。廣西軍閥陸榮廷首鼠兩端。老袁派曹錕率北洋精銳進入湖南四川迎擊護國軍。北洋軍里很多將領也不理解袁大帥稱帝(段祺瑞馮國璋就不贊成,所以這次讓曹錕帶兵),士兵們也沒啥鬥志。於是大家紛紛打假球(這幫北洋軍在辛亥革命時就有過打假球的經驗),碰上護國軍不是撤退就是潰散,要不就互相對峙乾瞪眼不開槍。此次入川有兩個北洋旅長值得提一下,都是以後的風雲人物,一個叫馮玉祥,一個叫吳佩孚。

由於得不到北洋軍的支持(日本人也上躥下跳反對),袁大頭不得不在3月22日宣布取消帝制,表示要繼續當他的大總統,為國家鞠躬盡瘁。不過這次全國人民不答應了。6月6日,老袁覺得沒意思,就先死一步了。

--------------------------------------------
--------------------------------------------
--------------------------------------------

二、軍閥混戰(1916-1926)

北洋軍閥關係圖

1911年後的中國可以大概分為南北兩方。北方就是北洋政府控制區(後分裂為直系、皖系、奉系),而南方則是由地方軍閥控制(主體是原各地的地方新軍。雲南唐繼堯,廣西陸榮廷等。後來孫中山也摻和進來)。當然也有例外的。比如四川,一直在跑龍套(四川的軍閥混戰實在是說不清)。還有一個縮頭烏龜般的存在,就是山西的閻老西,躲在厚厚的殼子裡面就是不出來。

從1916年到1926年,基本上是北方打北方的,南方打南方的,偶爾也有南北互毆的情況。

1917年-1918年軍閥割據示意圖

--------------------------------------------

袁大總統死後,副總統黎元洪接任大總統,馮國璋接任副總統,段祺瑞繼續做他的國務總理。黎元洪祖上不知道積了什麼德,莫名其妙就當上了大總統(他當副總統之前可只是一個小小的新軍協統啊)。馮國璋段祺瑞什麼人?北洋三傑是也(還有個王士珍),當然不會鳥黎大總統啦。只是把他當個蓋章的工具而已。黎元洪受了一肚子悶氣,很不開心。後來府院之爭,老黎居然借英美之手趕跑了段祺瑞(1917年,段祺瑞政府向日本借款被英文報紙曝光,黎元洪於5月23日下令罷免國務總理兼陸軍部長段祺瑞)。這下捅了馬蜂窩了。北洋系各省紛紛宣布獨立,老黎的政府玩不轉了。辮帥安徽督軍張勳(也是北洋六鎮出身)自告奮勇要去北京跟總統總理好好說道說道,調停調停。老張帶五千辮子軍6月底到北京,也沒顧上去幫總統總理修復感情,徑自跑到紫禁城把溥儀迎出來繼續做小皇帝,康有為來做首相(1917年7月1日)。同時趕跑黎大總統,解散國會。

天賜良機,7月中旬段祺瑞馬上出兵趕跑辮帥(讓他去打黎大總統還有點不好意思)。三造共和美名遠揚,爽得不得了。黎元洪跑路的時候讓副總統馮國璋接任總統,老馮於是也樂顛顛地跑到北京當大總統去了。

二次革命後一直無所事事的孫領袖一看,咦,小皇帝又回來了,這下有事做了。1917年7月4日孫中山到達廣州,當即聯繫南方陸榮廷唐繼堯。孫中山為了革命,陸唐想借革命的大旗搶地盤,於是一拍即合。孫中山手裡沒兵,只能搞點虛的。他把被趕走的國會議員迎回廣州(之前議會不是被張勳給解散了嘛),讓他們把自己選為大元帥。陸唐軍閥習性不改,不聽革命領袖指揮。陸榮廷殺向湖南,唐繼堯進攻四川(這兩個地方一直在混戰)。

到了9月,南北劍拔弩張,開始在湖南打起來了。但這個時候馮國璋和段祺瑞意見開始不同了。段總理手裡有兵,把孫陸唐干翻在地最為省事,所以提倡「武力統一」。馮總統覺得打仗傷和氣,呼籲「和平統一」。到11月底,段祺瑞又被馮總統趕跑了。北方單方面宣布停戰。北洋軍分裂為直系(馮國璋,馮鞏他太爺爺)和皖系(段祺瑞)(後來還得加上一個奉系張作霖)。

南北停戰,陸唐很開心,又多佔了一些地盤。老孫則不以為然,革命不是請客吃飯,哪能革到一半就不革了的。陸軍閥唐軍閥不好糊弄,孫領袖深深感受到沒有自己控制的軍隊的無奈。1917年12月,陳炯明帶領粵軍子弟兵佔領汕頭,老孫總算有自己的一塊地盤了。

南方這麼鬧騰,北洋大佬覺得很沒面子,於是對馮總統橫加指責。馮總統一看形勢不對,趕緊讓北洋軍攻打湖南,並迎回段祺瑞繼續做總理(1918年3月)。曹錕吳佩孚打下湖南,段總理卻讓自己的親信張敬堯當湖南總督,讓曹吳繼續攻打廣東。曹吳覺得很不爽,打半天好處都被別人給收割了,沒意思。於是8月就停戰了。

不打了那就選舉吧。黎大總統不是跑路了么,那就再選一個吧。為了表示高風亮節,馮國璋段祺瑞雙雙辭去總統總理職務。1918年9月國會選舉徐世昌為大總統(徐世昌那是北洋老前輩了,跟袁大頭稱兄道弟的)。

--------------------------------------------

1919年,馮國璋突然病死,曹錕成了直系領袖。1920年4月,直系奉繫結盟,準備干段祺瑞了。

1920年7月14日,直皖戰爭爆發。5天後吳佩孚擊敗徐樹錚,段祺瑞宣布下野,皖系分崩離析。陝西陳樹藩福建李厚基趕緊投靠老曹,浙江盧永祥投靠奉系張作霖。皖系從此退出歷史舞台。

南方陸榮廷趁亂攻打同是革命同志的陳炯明的粵軍(1920年8月)。沒想到用三民主義革命理想武裝起來的粵軍今非昔比啦,把陸榮廷打的滿地找牙。8月粵軍就反攻到海陸豐,11月打下廣州。

孫中山回到廣州,被非常國會(還記得被張勳趕跑的那撥議員么)選舉為非常大總統。開始勸北方的徐世昌大總統辭職,並且放出話來,只要徐下台他也下台。我孫文不是為了當什麼大總統,是為了護衛法統。

1920年,湖南人譚延闓帶領三千湖南子弟兵,喊著「湘人治湘」的口號,趕走段祺瑞任命的湖南總督張敬堯,開始自治。「外鄉人莫再來」。沒幾個月,寫字很好看帶兵不行的譚延闓被部下趙恆惕取代(潭後來是國民黨大佬)。趙軍閥不僅要自治,還要治人,提出「聯省自治」的新鮮概念(意思就是趙軍閥也要統治隔壁省份)。

直皖戰爭後軍閥割據示意圖

譚延闓喊出「湘人治湘」後,隔壁鄰居四川馬上響應,要川人治川,並把雲南軍隊趕出了四川(我們的朱老總就被趕走了。當然朱老總不是軍閥,當時駐川滇軍的頭領叫顧品珍)。顧軍閥回雲南後,趁唐繼堯不注意,於1921年2月突然襲擊昆明,趕跑唐繼堯。唐繼堯跑到香港後不久又殺回來。22年3月,顧品珍戰死,所部潰散,未來的朱老總只能去德國留學。他在德國認識了周恩來,並且入了黨。

1921年6月陸榮廷又殺向廣東(第二次粵桂戰爭)。陳炯明又一次擊潰來犯桂軍(老陸搞得挺沒意思的,老是腆著臉來打革命同志,又老是被打跑),並於7月殺入廣西。8月粵軍進入南寧,陸榮廷逃亡香港(終於消停了)。

陝西陳樹藩名聲太臭(原來皖系那個),雖然向直系示好,但收了老陳厚禮的曹錕吳佩孚並沒有給老陳撐腰,21年5月擼掉了老陳陝西督軍職位。老陳不肯下台。吳佩孚派馮玉祥入陝。馮部很快攻入漢中,老陳跑路(老馮開始嶄露頭角了哦)。

皖系完蛋了,下面自然就是奉系和直系對決了。大家都在伸著脖子等著看熱鬧。曹錕和張作霖很無奈,聯合闢謠。於是1922年初,老曹把7歲的女兒嫁給老張8歲的兒子,一時傳為佳話。

親家歸親家,該打還得打。1922年4月28日,直奉大戰爆發,吳佩孚再一次發威。一周之內把張作霖打得丟盔棄甲,逃回關外(不愧為儒帥啊)。老張被徐世昌大總統擼去一切職務。

時代雜誌封面上的吳佩孚

北方打得快收得也快,孫中山看得目瞪口呆。還沒反應過來第一次直奉大戰就結束了。於是趕緊在韶關宣布北伐(1922年5月6日),史稱第二次護法戰爭。北伐軍開進江西後,陳炯明親信葉舉帶兵進入廣州,要求回復老陳職務(4月老孫免去陳的總司令職務)。6月1日孫中山急忙趕回廣州,要以革命情誼說動陳炯明。6月2日,北京宣布大總統徐世昌年事太高,決定下台(徐世昌也不想當這個總統),並迎回黎元洪,恢復1912年議會。老孫又一次目瞪口呆。法統都恢復了,還護個毛啊?躲在惠州的陳炯明馬上發電要求老孫下台(還記得1920年老孫說過徐世昌下台他也下台么)。6月15日葉舉進攻總統府,孫中山半夜逃上永豐艦,第二次護法運動失敗。北伐軍潰散的潰散,投降的投降。其中由許崇智帶領的一支部隊居然趕跑了福建的李厚基(許是蔣介石的結拜大哥)。次年革命軍回粵,福建為皖系王永泉佔據。

失敗後的老孫開始走聯俄聯共的路,開始打造忠於自己的革命力量。不久居然又占回了廣州。於是改組國名黨,建立軍校,吸收共產黨人,搞得熱火朝天。

第一次直奉戰爭後軍閥割據示意圖

1923年3月,吳佩孚派孫傳芳進攻福建(又一個風雲人物登場了),勢單力薄的王永泉只能俯首求和,期望和平共治。共治到10月份,老王還是被孫傳芳趕跑了。

--------------------------------------------

1923年6月,直系準備進攻浙江盧永祥。東北張大帥急了,你打我小弟我必打你。上海不比其他地方,帝國主義勢力錯綜複雜,不好打。各方調解了一年多,1924年9月3日,浙直大戰爆發。9月15日,張大帥率兵進攻直隸,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

這裡要著重介紹一下在這次戰爭大放異彩的馮玉祥,馬上他就要成主角了。馮玉祥的軍隊在陝西嶄露頭角(21年趕走陳樹藩),人稱西北軍,以大刀聞名於世。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時馮玉祥任直軍第三路總司令。手下有鹿鍾麟、孫良誠、韓復榘、孫連仲、宋哲元、石友三、佟麟閣、劉汝明等,都是悍將。

老馮看起來很憨厚很有喜感嘛

--------------------------------------------

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後,雙方在山海關對轟。到10月中旬,直軍告急,吳佩孚下令駐守北京的第3師調到前線去,京城守備空虛。馮玉祥大喜,1924年10月19日晚從燕山古北口回師,22晚進入北京城扣下曹錕,史稱北京政變。23日通電全國,大罵曹錕吳佩孚,請張作霖段祺瑞孫中山來京商議國政。所屬部隊改名叫國民軍。

馮玉祥倒戈,吳佩孚大驚失色。更壞的消息接踵而來,27日狗肉將軍張宗昌(著名詩人,傳世名句 大炮開兮轟他娘 數英雄兮張宗昌)越過燕山攻佔灤縣,摸到山海關吳佩孚軍隊的屁股後面去啦。於是吳佩孚坐船從塘沽逃命,直軍被關門打狗,全線潰散。至於曹錕,馮玉祥也沒有為難,沒幾天就把他放走了(畢竟是老領導)。

------------------------
插播張宗昌詩作選

《俺也寫個大風歌》
大炮開兮轟他娘,威加海內兮回家鄉。
數英雄兮張宗昌,安得巨鯨兮吞扶桑。


《求雨》
玉皇爺爺也姓張,
為啥為難俺張宗昌?
三天之內不下雨,
先扒龍皇廟,
再用大炮轟你娘。(張詩人總是喜歡炮轟別人娘)


《游泰山》
遠看泰山黑糊糊,上頭細來下頭粗。
如把泰山倒過來,下頭細來上頭粗。


《天上閃電》
忽見天上一火鏈,好像玉皇要抽煙。
如果玉皇不抽煙,為何又是一火鏈。


《笨不蹦》
吾絕非笨!
懶於去蹦!
汝不是笨?
為何不蹦? (這首詩很有意境)
------------------------

張詩人一表人才啊。身為孔聖人家鄉父母官,也是文采飛揚。百年中國,詩人成群,但像張宗昌這樣仍有詩句流傳、仍被人惦記的詩人寥寥無幾。
------------------------

這下國內格局大變。首先是馮玉祥發達了。直奉戰爭後,張作霖和馮玉祥平分京津。老馮分得北京察哈爾和冀西南。馮玉祥的國民軍又向西拿下綏遠,接著又與甘肅馬鴻逵聯繫,說服了他加入,成為名符其實的西北軍,號稱國民一軍。和老馮一起政變的還有胡景翼和孫岳兩位。胡南下拿下河南洛陽,號稱國民二軍(胡當月去世,由部下岳維峻繼任河南督軍);孫岳趁關中空虛殺入潼關,佔領西安周邊,號稱國民三軍。國民軍的地盤,北京察哈爾綏遠甘肅陝西河南河北,圍成一個圓圈,正好把山西圍在裡面,把閻老西嚇得心驚肉跳的。

老馮也是上過時代雜誌封面的哦(這照片也很有喜感,尤其那顆牙)

奉軍方面。老張分得天津河北熱河;狗肉將軍張宗昌當上山東督軍;盧永祥投靠張作霖後,由張宗昌護送,又殺回江蘇上海。

孫傳芳佔了浙江福建江西。孫算是直系,但很識時務,早早就向張作霖俯首稱臣。狗肉將軍護送盧永祥回來,孫怕狗肉將軍發橫來打,於是包了各種花花場所,讓狗肉將軍爽個夠。兩人情投意合,竟義結金蘭,真讓人好感動哪。

吳佩孚在直奉大戰後先去洛陽,後被趕走。跑到湖北,老部下肖耀南卻勸他下野。於是乾脆就跑到湖南趙恆惕的地盤隱居。不曾想為了對付奉軍和國民軍的緊逼,孫傳芳,肖耀南,趙恆惕等還是需要一面大旗,長江流域幾省的原直系將領又把老吳推出來,奉為共主。大旗豎起來後,搞著搞著在湖北河南一帶,也弄出了一些忠於自己的軍隊和地盤,這個大旗越豎越堅實。

北京政變,馮玉祥邀請孫中山進京,孫欣然前往。 結果在張大帥那裡碰了一鼻子灰(那個時候老馮已經跑到張家口去了)。老孫念叨的那些革命理念在老張那裡連個屁都不是。本來身體就不好,加上失望鬱悶,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先生與世長辭(老孫也是,跟這幫軍閥有啥好談的)。

老孫去世前也沒說讓誰來接他的班。南方革命軍經過一番混戰,先把陳炯明打跑,然後趕走雲南唐繼堯。唐繼堯本來要帶兵去廣州,結果路過廣西時居然被李宗仁黃紹竑白崇禧那幾萬桂軍們打得落荒而逃。25年7月1日,廣東革命軍在廣州宣布成立國民政府。7月,李黃白宣告廣西統一,新桂系接受國民政府領導(汪精衛說動的,老汪有軍隊依靠啦)。一系列令人瞠目結舌的變故後(廖仲愷遇刺,胡漢民遠走蘇聯,汪精衛出國,許崇智避難香港),資歷尚淺的蔣介石開始執掌大權。

-------------------------------------------

三、北伐戰爭(1926-1928)

第二次直奉戰爭後,張大帥佔據了從東北一直到長江的大片土地,勢力最大。按照槍打出頭鳥的原則,大家又開始尋思著聯合起來搞老張了。中國北方又是一陣混戰,遍地烽火。大概就是孫傳芳馮玉祥吳佩孚聯合起來,策反了奉系大將郭松齡和李景林(這幾個人前幾個月還打得你死我活的),從1925年10月10日一直打到第二年。開始大家摁著老張一陣猛揍。打著打著不知怎麼吳佩孚又和張大帥(這幾個人前幾天還打得你死我活的)聯合起來揍馮玉祥(老馮名聲太差了,倒戈教軍可不是沒有來頭的。吳佩孚張作霖閻錫山張宗昌孫傳芳李景林都被他耍過,個個都恨他恨得咬牙切齒)。這其中各種背叛倒戈投降,一筆糊塗賬。

具體說一下老馮。國民軍揍完張大帥後,部將爭地盤,認為老馮不公平,老馮很是鬱悶。加上老馮把所有人都挨個耍了一遍,搞得聲名狼藉。25年12月31日,吳佩孚宣布停止反奉,看樣子是要聯合張大帥一起找老馮的晦氣了。兩天前國民軍大將張之江居然把皖系大佬徐樹錚抓去殺掉,天下嘩然。26年元旦,老馮宣布下野以謝國人(其實民國下野的人多了去了,袁世凱下過野,段祺瑞下過野,後來的蔣介石不知下了多少次野。只要軍隊在,下不下野沒什麼兩樣)。沒過幾個月,三一八慘案發生(劉和珍那回),天下更加嘩然。雖說是段祺瑞下令開槍的,但段祺瑞現在就是個橡皮圖章啊,還是捏在你老馮手裡。老馮已經下野,沒法再下一次,只好出國避風頭去了(1926年3月20日去蘇聯)。

這段時間南方國民政府也東征西討,統一了兩廣(就上回說的),為北伐做好了準備。

--------------------------------------------

1926年4月開始,張作霖吳佩孚等聯合起來打老馮的國民軍(那時老馮已經跑到蘇聯去了)。國民軍退守南口(現在八達嶺那一帶,見為何明朝只有遷都北京,才能抵擋蒙古入侵? - Diffractioner 的回答)。南口易守難攻。張吳打不下,國民軍也不想撤,兩方乾瞪眼(老馮出國前倒是讓國民軍撤回綏遠。按張大帥吳大帥那個尿性,你不在他們眼前晃蕩找不自在,他們遲早自己幹起來。可惜京津花花世界,不是西北窮山惡水可以比的。國民軍將領就沒聽老馮的)。僵持到7月,國民政府開始北伐了。吳佩孚急了(北伐軍打到他屁股了),死命打南口。到8月13日,西北軍潰敗,一路退到綏遠去了。這個時候北伐軍已經打下湖南,快打到9武漢了。

北伐戰爭初期軍閥割據示意圖(看到萬年潛水員閻錫山冒出頭佔了綏遠么,後來綏遠就成了晉系大將傅作義的地盤,晉軍也變成晉綏軍啦)

------------------------------------------

下面主角就要出場了。

「嗟我將士,爾肅爾聽。國民痛苦,火熱水深。土匪軍閥,為虎作倀。帝國主義,以梟以張。本軍興師,救國救民……」

1926年7月9日,國民革命軍誓師北伐。7月11日攻佔長沙。北伐軍沿鐵路北上。吳大帥結束南口戰事後星夜回援。

制度這個東西就是這麼神奇。用三民主義和革命思想武裝起來的北伐軍戰鬥力爆表。按現在的說法,叫做軍隊的革命性質完全不同了哪。

8月29日賀勝橋一戰,吳大帥幾萬軍隊灰飛煙滅。

9月6日,孫傳芳最後通牒要求北伐軍撤回兩廣。當日,朱培德革命軍第三軍殺入江西。李宗仁第七軍,張發奎第四軍也隨後跟進,和孫傳芳的五省聯軍鏖戰江西。11月1日,北伐軍圍攻南昌,到11月8日孫傳芳部全線崩潰,孫軍5萬餘人投降。

當月,四川大小軍閥易幟,個個表示服從三民主義,然後埋頭繼續打。

9月17日馮玉祥回到綏西,舉行五原誓師。要和北伐軍一起干老張老吳老孫。老馮的誓詞和北伐軍那嚴嚴整整的四句四句的又不一樣,全是話糙理不糙的大白話,大意就是說,他們那些忘八蛋罵我老馮赤化,我老馮以前哪裡夠格叫做赤化啊。現在我老馮從蘇聯走一趟回來,這個見識大大不同啦!這回我老馮就要帶大家,讓他們好好看一下什麼叫做真正的赤化!

11月份孫傳芳江西潰敗後,趕緊向張大帥求救,狗肉將軍兼詩人張宗昌率軍來到南京附近的江北。北伐軍的主要敵人變成了張作霖。

到12月份,北方國民軍控制了寧夏,甘肅,陝西三省;南方國名革命軍控制廣東,廣西,湖南,湖北,江西,福建六省;另有四川貴州兩省歸附,革命力量聲勢浩大。

1927年2月,雲南發生二六兵變,龍雲等趕跑大佬唐繼堯,也舉起了青天白日旗。

3月21日,白崇禧在上海擊潰張宗昌直魯聯軍兩萬人;22日,薛岳帶第一師進入上海;24日,北伐軍收復南京。

--------------------------------------------

還有個老熟人不要忘了,那就是吳大帥。老吳去年8月份賀勝橋一役大敗而回,萬念俱灰。張作霖說現在南方勢大,我們聯手,你來當副元帥?老吳當沒聽見。老張又說,既然你打不過,要不讓你讓個路,我從京漢線過去打?老吳嘴硬說自己打得過,不用你來。就這樣老吳跟木頭一樣橫在老張和北伐軍之間,呆在河南不戰不和不進不退,堵著京漢線不讓過,把老張氣得半死。

後來張學良帶兵渡過黃河,老吳卻也沒好意思去擋,自己退到豫西。

--------------------------------------------

1927年是國民革命軍內鬥的一年。27年4月12日,蔣介石清共,然後寧漢分裂。分裂的原因是汪精衛反對蔣介石清共。當然,老汪並不反對清共,而是反對蔣介石清共。要清也要我汪某人來清,你蔣介石算什麼東西。馮玉祥急了,你們鬧啥鬧,還有張鬍子在呢,先干翻張鬍子你們再鬧啊。於是國民黨在內部重重內訌下繼續北伐(汪精衛武漢政府以唐生智為總司令沿京漢線北伐,蔣介石南京政府由何應欽李宗仁白崇禧領兵沿津浦路北伐,互相較勁。要不是北方還有張大帥,這兩撥人早就自己幹起來了)。

馮玉祥也出兵河南,5月31日與唐生智會師鄭州。第二天,蔣介石攻佔徐州。鄭州是京漢線和隴海線交匯點,徐州是津浦線和隴海線交匯點,皆是軍事重鎮(津浦、京漢為南北大動脈,而隴海、浙贛為東西大動脈)。奉軍西線(鄭州一線)退過黃河。在張學良撤過黃河前,還順帶收拾了窩在豫西的吳佩孚伯伯(借口吳伯伯擋住了張侄兒討伐馮玉祥的路)。叱吒風雲十餘年的儒帥吳佩孚徹底退出政治舞台。

6月中旬馮玉祥跑到徐州想說服蔣光頭放棄反共立場,結果反而被蔣光頭說服,準確來說是被孔方兄說服了。蔣光頭現在有江浙財團支持,出手闊綽的不要不要的。過了一輩子苦日子的老馮當然就不好意思拒絕啦。老馮收了錢,大為滿意,也不好意思叫人家蔣光頭了,表示自己與蔣司令「相見恨晚」(之前兩人一直沒見過?)。

於是老馮跑回鄭州跟汪精衛和唐生智說,我老馮拿了蔣司令的錢,不好意思再勸人家放棄反共。這樣,要不幹脆我們也反共好了。武漢南京一起反共,雙方再無分歧,皆大歡喜。老汪說反共不反共都是小事,我就是看不慣蔣光頭。他反對的我就要支持。

李宗仁白崇禧悄悄跟老汪說,我們也不支持蔣光頭,我們只是支持他反共。如果汪先生反共,登高一呼,我們自然支持汪先生把蔣光頭趕回奉化老家去。

下面就好辦了。7月15日七一五事變,老馮老汪一起清除共產黨員,驅逐蘇聯顧問。不過老馮比較溫柔些,不像老汪老唐到處亂砍亂殺。他把自己軍政系統里的共產黨員禮送出去,沒有太為難(老馮雖然名聲差,但在中共歷史書上不但沒有被黑,反而還敬他是一條漢子)。

8月13日,蔣介石下野。9月,寧漢合流,新南京政府成立。不過老汪也沒能笑到最後,9月13日也下野了。

--------------------------------------------

共產黨的北伐到這時就結束了,從此國共分道揚鑣。這年8月開始,共產黨開始暴力革命,星星之火開始燎原(現在大家會知道為什麼會在南昌起義了吧?北伐第四軍去年打完南昌,就留在南昌附近了。南昌起義主力葉挺的獨立團,賀龍的第二十軍,都是從第四軍中拉出來的。再加上後來葉劍英帶走的警衛團,第四軍軍長張發奎不算紅軍之父,也算是紅軍的二大爺了。張發奎對共產黨不錯,可惜被他的共產黨部下坑得最鬱悶)。

--------------------------------------------

6月份的時候,閻錫山看到北伐軍如此生猛,毅然決然升起青天白日旗,就任蔣光頭給他的「國民革命軍北方總司令」。 閻老西說,現在好了,既然大家都清共,那麼就有共同語言了嘛。要不我去找張大帥說道說道,讓他乾脆也服從三民主義,化干戈為玉帛,也是一樁佳話。

老張說,兄弟平生最恨赤俄,現在你們自己動手清共了,很好很好,很有誠意嘛。這個三民主義,孫總理之前也跟我嘮叨過(還記得25年老孫跑到北京去給老張老馮講革命大道理么),我是極贊成的。豈止贊成,我老張還要再加上一民,叫民德。以後就不叫三民主義了,叫四民主義,民生民權民族民德,順口的很嘛。講政治沒有比我老張更爽快的啦,你們看如何。

老汪老蔣都很無語,發電報把張大帥給罵了一頓。張大帥很憤怒,於是在6月18日就任中華民國海陸空大元帥(北洋最後一位國家元首哦),要跟北伐軍大幹一場。

--------------------------------------------

到11月底,張大帥元氣大傷。1928年6月4日,張大帥返回奉天,專列在皇姑屯被炸。張大帥嗚呼了。1928年12月29日,張學良宣布東北易幟。「仰承先大元帥遺志,力謀統一,貫徹和平,已於即日起宣布,遵守三民主義,服從國民政府,改易旗幟。」

自此,全國上下再無北洋五色旗,清一色換上青天白日滿地紅。

-----------------------------------------------

先寫到這兒吧,以後有空再往下寫。

安利兩個回答。

中國古代割據國家地理上的優勢,對該國的命運有沒有影響? - Diffractioner 的回答

漢人沒有一個統一的佔主導地位的宗教信仰究竟是萬惡之源還是民族之幸? - Diffractioner 的回答

-----------------------------------------------

部分圖片及內容引自天涯 河山,血——八年抗戰全程全景地圖集,感謝作者 薛岳長沙。


發個和問題不太契合的圖,民國【大陸時期】法統演變圖,畫這張圖花了我兩個小時

做了一點修正,主要修正內容有:
1,增加了廣州護法軍政府與兩次黎元洪政府的法理聯繫
2,改正了對馮國璋政府的合法性判斷
3,增加了顏惠慶攝政內閣與曹錕政府的法理聯繫介紹。
修正版


謝,近代史確實不是我強項,但是還是在這裡穿一下線吧,希望能讓大家對那段歷史有個系統的了解,感覺好多歷史書講的還挺亂的。 @毋語 希望能對題主有幫助。

這個時代除了中國自身的內部矛盾,日本這個外部矛盾一直貫穿在整個清末民國的歷史中,你會發現我們每一次大亂全都和日本有關,每一次革命也都是日本導致的,這兩個因素一起造就了軍閥混戰的亂象。


甲午戰爭造就了維新變法以及新軍遍地,日佔山東造就了新文化運動,侵華戰爭造就了共產主義革命的逐漸成功,可以說中國的三次巨大變革全部都和日本有關。

眾所周知,內訌和外敵一直是導致軍閥混戰的主要原因,比如安史之亂後的節度使軍閥混戰。而往往剛剛統一的國家就會有著非常大的外侵能力,比如消滅克烈部之後的蒙古帝國和西南戰爭後的日本帝國。

軍閥混戰就是在這個時候開始的。

先不得不說一下朝鮮這個神奇的國家。
朝鮮作為中國一直以來的小弟,步調也一直和中國差不多,我們在清末出來個慈禧,朝鮮在內憂外患下出來一個「閔妃」,也叫「明成皇后」。

圖 朝鮮明成皇后「閔妃」
這個閔妃的乾的事和慈禧也是幾乎如出一轍,政變上台,打開國門,被迫洋務,醉生夢死。朝鮮一步一步的從中國的小弟成為了日本以及列強的肥肉,所以很快統治階級內部就出現了混亂,閔妃的老公公「李昰應」以民眾爆發反日運動為契機,發動政變,這也就是朝鮮歷史上的1882年「壬午兵變」
這樣一下肯定清政府和日本全都不滿意啊,清政府作為宗主國,洋務運動也算搞得有聲有色,而日本就更不用說了,這次兵變的苗頭明顯就是日本。所以清軍和日本共同出兵,鎮壓壬午兵變。
而清從來也沒怎麼把朝鮮放在眼裡,就讓吳長慶將軍帶了一小票人馬去了朝鮮,吳長慶有一個小弟,就是還僅僅是個小頭目的袁世凱。袁世凱在朝鮮的表現十分的出色,每次都沖在別人的最前面,得到了吳長慶的很大認可,最後李罡應被抓,閔妃最後被迎接了回來。
可是這下朝鮮可就不是朝鮮人說了算了,僅僅23歲的袁世凱成了「大清駐朝鮮辦事處主任」(霧),協助朝鮮訓練新軍,並且朝鮮這個國家當小弟當得也挺開心,袁世凱留鎮朝鮮期間,得到了朝鮮上下的一致好評。

「明達夙成,留京師期年,大得都民之心」。——朝鮮朝野的評價

袁世凱在朝鮮期間,屢次鎮壓了朝鮮內部的叛亂,以及日本策劃的暴動,搞得日本人也非常敬畏袁世凱,袁世凱也就在這段時間,收到了兼職「北洋大臣」的李鴻章的賞識,他在朝鮮的勢力越來越強大。(北洋指的就是針對黃海一帶內外事宜的名詞,北洋大臣,北洋水師都是這個來歷)

朝鮮就在這種傀儡加上內外交困的情況下,民生越來越凋敝,終於朝鮮也爆發了自己的「太平天國運動」——東學黨起義
東學黨起義又叫「甲午農民戰爭」,對,就是1894年。
和當年壬午兵變一樣,清政府和日本都出了兵,可是這次日本可是動了真格的了,日本拼全國之力發動了這場決定自己命運的戰爭,所以這場名義上幫助朝鮮平叛的戰爭升級為著名的——甲午中日戰爭,結果大家也知道了,中國慘敗,清朝丟失了朝鮮的全部權益,並且丟了台灣和遼東半島,日本開始蠶食中國。

可是袁世凱這貨在戰爭爆發之前就化裝成平民偷偷地溜回了中國。
在甲午戰爭期間,袁世凱一直負責後勤的官員,人家是北洋水師,他是北洋後勤。這場戰爭對中國的影響大於近代任何一場戰爭,甚至後來的八國聯軍侵華,也沒法和這場戰爭的影響相比,全國上下徹底喪失了對於清政府的信任,各地開始騷動,朝廷中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主張變革。於是在李鴻章的引薦下,袁世凱奉旨去天津小站「操練新軍」。


這支軍隊,也就是著名的「北洋新軍」

袁世凱的這個部隊可是完全用西洋的方式進行的操練,他聘請了大量的西方軍官作為教官,配備現代化武器,所以很快這支軍隊就成為了最具有戰鬥力的一股力量。但是袁世凱的訓練的士兵,只忠心於袁世凱,而不是清政府。
在這場操練中,袁世凱在各地徵兵,全部把他們遷移到華北一帶,比如安徽的段祺瑞、直隸(河北)的馮國璋、王士珍、曹錕、張勳這批後來鬧來鬧去的軍閥們,就是在袁世凱操練新軍的時候,成為袁世凱小弟的人。

圖 段祺瑞

圖 馮國璋 哦對了,這人是馮鞏的太爺爺,所以再風雲的人物,孫子也很有可能變成說相聲的。

甲午戰爭直接導致了變革已經不得不進行了,於是大家熟知的「戊戌變法」就產生了,這群革命黨一致認為袁世凱那絕對是個一心革命的好同志,就打算拉攏之。
結果這貨臨陣變卦,間接地出賣了革命黨,隨即得到了太后黨的信任,不得不說這個對於袁世凱絕對是個明智之舉,隨意袁世凱被委以重任,直接升任「山東巡撫」,袁世凱把新軍從天津帶到了山東,結果正好是八國聯軍侵華從天津登陸,袁世凱又一次躲過了災難,並且直接剿滅義和團運動最嚴重的山東地區,勢力迅速增長。

李鴻章一死,「北洋大臣」這個職位,除了袁世凱已經沒人可以勝任了。

而八國聯軍侵華之後的清,已經奄奄一息了,於是開始垂死掙扎,在各地編製新軍,這也就是後來各地割據勢力的來源。

而此時整個國家的內亂也已經無法避免了,廣東一帶以孫中山,孫中山在海外尤其是日本大規模的宣傳革命思想,鼓動了一大批希望「救亡圖存」的青年,為首的「革命黨」組建的「同盟會」已經把革命思想滲入到各個地方。
下面要說的就是「日本士官學校幫」

  • 從「日本士官學校」(之後你會發現後來好名人都是這個學校畢業的)畢業歸國的閻錫山成為新軍軍官,迅速加入革命黨,把自己帶領的軍隊獨立出來,迅速平定了山西的舊軍勢力,割據一方。
  • 同樣,也是日本士官學校畢業歸來的「蔡鍔」,從湖南和廣西發跡,暗中和南方的同盟會聯絡,逐漸操練新軍,1911年調任雲南新軍,成為了一股很大的力量。
  • 還有同樣從這個學校畢業的」孫傳芳「回國後進入天津,加入新軍。當時在日本時「岡村寧次」就是他們這批留學生的區隊長,並對他有很高的評價。

而此時的東北,張作霖開始發跡張作霖是奉天(遼寧)人,他老爸「張有財」由於被賭徒打死,少年落魄,只能參軍,結果1900年,沙俄入侵,清軍逃走,這貨沒辦法當了土匪,遊走於白山黑水。1904年,日俄戰爭爆發,這人先投靠俄國,看俄國要完蛋了,又投靠了日本,實力大增。後來在於土匪火拚的過程中失利,遂逃命,他老婆在馬車上剩下了張學良。
隨後轉念加入清政府的正規軍,而這正規軍也是袁世凱勢力範圍下的,已經和清政府沒什麼關係了,所以迅速擴充勢力,隨著袁世凱的不斷強大,張作霖迅速在東北消滅異己,成為東北地區最大的一股勢力。

終於清政府這個空架子要撐不住了,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當地的軍閥黎元洪稀里糊塗的被推舉成了「大元帥」,武昌起義成功後,全國的這些勢力也坐不住了,紛紛起來造反。隨即南方省份,尤其那些日本士官學校幫的新軍軍官,幾乎全部宣告獨立。

此時袁世凱的北洋軍成了清政府唯一的救命稻草。
但是袁世凱也一直靜觀其變,他知道這個時候自己已經是名副其實的老大了,而革命黨一開始看不清自己幾斤幾兩,非要和袁世凱鬥爭,隨著一系列的失利,革命黨知道憑自己那幾桿槍也沒法和袁世凱對抗,於是就開始和袁世凱說「總統席位虛位以待,只要你能支持我們,我就讓你按照基本法當總統」。(霧)

1911年12月2日《漢口會議》確定「虛臨時總統之席以待袁君反正來歸」。

於是袁世凱也跑到南京和他們商量建立共和政府的事情,反正這時候清政府已經就是個皮囊了,結果12月29號,孫中山在南方宣布就任「臨時大總統」,袁世凱說卧槽怎麼和之前說好的不一樣啊。

於是開始一路打到南方,孫中山直接嚇尿了,趕緊和袁世凱說,誒呀總統我就是臨時那麼一當,您想當那就一定是您的。
1月25日,袁世凱和他的北洋小弟們通電支持共和。1912年2月12日,袁世凱逼溥儀退位,清朝滅亡。隨即閻錫山,張作霖全部表示支持袁政府。
3月10日,袁世凱就任中華民國大總統,結果南革命黨的人各種制定法律打算消減總統權力,反倒弄得袁世凱十分不爽,袁世凱也希望能收拾這種全國各地大分裂的亂象,於是各種加大集權。
上個圖吧,看一下這個時候全國的勢力局勢。

圖 「中華民國」剛成立時的中國概況

那孫中山自然非常不爽啊,於是和好基友黃興發動了」二次革命「,結果又被吊打,被迫逃亡日本。
1914年,日本佔領德國控制的山東半島,逼迫袁世凱簽訂「二十一條」,這事情直接導致了後來的五四運動,甚至導致了中國共產黨的產生。這事情就不說了。
和我們受到的歷史教育其實並不一樣,其實袁世凱已經盡自己最大的力量來進行談判,最後將二十一條改簽為民四條約」,就連新文化運動的胡適也說,「吾國此次對日交涉,可謂知己知彼,既知持重,又能有所不撓,能柔也能剛,此乃歷來外交史所未見」。可是孫中山卻開始病急亂投醫,在東京建立「中華革命黨」,打算和日本聯合推翻袁世凱,就連他的好基友黃興都看不下去了,不過這個歷史TC是不會渲染的。

袁世凱越來越覺得中國的亂象已經不是民主能解決的了,他越來越對所謂的「民主議會」失去信心,於是終於做出了個讓他這一生爭議最大的決定。
1915年,袁世凱開始籌備「稱帝」事宜,打算建立「中華帝國」,他開始拉攏各地勢力,為自己「請願」稱帝,這其中就包括神人「蔡鍔」,對就是前面說的那個雲南的蔡鍔。
袁世凱也不是不害怕他,於是把蔡鍔弄到了北京,結果這人來了北京裝瘋賣傻,麻痹了袁世凱,袁世凱一看這人估計也沒什麼大志向了,就給放回到雲南了,結果剛一放回去,蔡鍔,唐繼堯等雲南軍閥立刻開展「護國運動」,西南各省牆頭草立刻表示擁護,袁世凱軍隊節節失利,最後被迫取消帝制,他構想的君主立憲被扼殺在了萌芽中,鬱郁而逝。

但是隨後蔡鍔喉癌病重,在日本福岡治療時病逝。
此時的中國立刻陷入了巨大的混亂,袁世凱一死,再也沒有一個強有力的老大可以控制這些小弟們了,段祺瑞的皖系軍閥(安徽系),馮國璋、孫傳芳、吳佩孚的直系軍閥(河北系),張作霖的奉系軍閥(東北),閻錫山的山西軍隊紛紛各為己政,西南各省也由於護國運動獨立,而革命黨在南方蠢蠢欲動,孫中山回到國內,在廣東開始和廣西的桂系軍閥一道打算繼續向北革命,最後自己都不知道怎麼回事的就成為武昌起義的領導者的黎元洪成為了所謂的大總統,但是實際上也沒什麼兵權,就是個吉祥物一樣的存在,而真正把持權利的是「總理」段祺瑞,所以總統和總理之間一直就明爭暗鬥。

而前面說到的張勳就起來了,這人本來和袁世凱混的,他不喜歡皖系軍閥,但是也瞧不起黎元洪,而且也算是個清朝餘孽,所以就一直在中間各種挑撥,坐收漁利。最後這人竟然攛掇黎元洪,拉著康有為搞了一大堆的「辮子軍」打算擁立清朝的那些亂七八糟的貴族們「復辟清朝」,這就就是歷史上的「張勳復辟」。

那麼張勳的結果可想而知,這場搞笑的復辟被鎮壓後,黎元洪這個吉祥物也成了臭豆腐,於是辭去總統職位,直系軍閥頭領,也就是馮鞏的太爺爺馮國璋就任大總統。

段祺瑞仍然還當著他的總理,還和梁啟超搞了個「再造共和」(康有為和梁啟超這哥倆在近代史也是個挺滑稽的存在),結果孫中山聯繫桂系的軍閥又一次打算北去撕B,段祺瑞本來和馮國璋關係也不怎麼樣,就自己看著孫中山和馮國璋掐架。馮國璋不可能幹這個傻事,所以也撤軍了,孫中山稀里糊塗的就把湖南這個牆頭草佔領了。

段祺瑞怒而辭職。直系和皖系分裂,王士珍就任總理。馮國璋說「不要打架,不要打架,民主好處都有啥,誰說對了我就不打他」隨意希望求和,本來就是跟風的西南軍閥一看好啊好啊,不打了不打了。
但是隨後隨著孫中山一直步步緊逼,馮國璋直接被打了臉,主戰派又佔了上風,段祺瑞繼續任總理,希望徹底消滅革命黨。
直系軍閥吳佩孚,曹錕在佔領湖南一帶後,直接停戰,段祺瑞又被打了臉,於是這個戰爭搞得尷尬癌都要犯了。最後雙方宣布停戰,革命黨的這次戰爭又一次失敗。這也就是所謂的「護法戰爭」。

孫中山其實挺不爽的,他覺得日本靠不住,英美也靠不住,他覺得這些軍閥都靠不住,還不如自己的左膀右臂「汪精衛」「蔣介石」靠譜,這兩個人一直在護法戰爭擁護孫中山,所以越發的親近他倆。對了,這倆人也是日本回來的,蔣介石也畢業於日本士官學校。而且孫中山再次病急亂投醫,提出」聯俄聯共,扶助農工「口號,打算利用另外一股新興勢力進行革命,共產黨迅速發展起來。
1919年,孫中山正式成立「中國國民黨」。汪精衛成了最重要人物之一。

隨後不久,桂系軍閥又和孫中山鬧掰了,兩人互射大炮,蔣介石一直基情滿滿的護送著孫中山,還寫了個《孫大總統蒙難記》。

1920年,馮國璋卒。

曹錕和吳佩孚就是直系的老大了,他們越發的看不上段祺瑞,最後竟然聯繫了奉系的張作霖一起攻擊段祺瑞,這下皖系算是徹底完蛋了,吳佩孚進入安徽湖南一帶。
劉邦和項羽滅了秦,他倆就得掐架了,可是直系奉系可沒劉邦項羽那兩下子,並且全是被外國勢力滲入很深,日本人也一直在靜觀其變。

第一次直奉戰爭爆發,畢竟張作霖在北方不便於進攻,最後失敗。但是南邊的皖系趁著北邊撕逼,打算攻擊依附直系的福建和浙江的新軍。孫傳芳臨危受命,援助福建幫辦王永泉,前面說了孫傳芳是日本士官學校生,其實王永泉也是,所以孫傳芳順利進入福建,大敗皖系軍閥盧永祥,浙江福建一帶被孫傳芳佔領。

這是個直系軍閥大豐收的時代,除了龜縮在兩廣的革命黨還有東北的張作霖,其他地方全部被直系佔領。

隨後張作霖發動第二次「直奉戰爭」,結果本來屬於直系的馮玉祥,臨陣倒戈,直系大敗。這個馮玉祥有個「倒戈將軍"的稱號,當年先是倒戈了袁世凱,進入西北地區,成為勢力龐大的西北軍,隨後這次就倒戈了曹錕和吳佩孚,當然後來又倒戈了國民黨投靠共產黨,最後被國民黨搞死了。但是畢竟我我TC的好朋友,所以這塊掐了不能播啊。

所以北邊這麼一掐架,兩廣一帶的孫中山看到了良機,可是不久之後,孫中山就含恨而去了。蔣介石繼承了孫中山的遺志,開始北伐,蔣介石是也是日本科班出身,並且孫中山為了培養陸軍軍官建立黃埔軍校,培養出一大批能征善戰的人才。


最終,蔣介石的軍隊先後消滅吳佩孚、孫傳芳,直接進入被張作霖控制的北平地區,並且摒棄了孫中山的聯共政策,開始大肆屠殺共產黨人,共產黨被迫轉移,最後一路到了北方,張作霖招架不住,最後講和,閻錫山隨即歸順國民黨。至此除東北地區,整個中國全部歸屬國民黨管轄,定都南京。而牆頭草地區湖南貴州以及四川一帶。「一個幽靈,共產主義的幽靈在遊盪」,這幾個地方也就是後來長征的路線。

圖 北伐戰爭 白色地區為閻錫山、西北軍、以及紅色軍隊
轟轟烈烈的,由袁世凱一手締造的「北洋政府」時代結束,接下來就是日本的侵華時代了。隨著張作霖在皇姑屯事件被炸死,張學良易幟歸順國民黨,中國只剩下了半壁江山,以及這之間殘留的兩股勢力了。
以上



知乎首答

排名第一的答案已經把當時軍閥的各個派系互撕的事兒都掰扯的很清楚了,所以本答就從另一個角度,重點說說這些軍閥是怎麼來的。為了達到理清的目的就盡量少擺列歷史事件,多寫些結論性的觀點,不正確的地方歡迎拍磚指正。

所謂軍閥說白了就是兵為將有。歷朝歷代政權的更迭必然伴隨軍閥混戰。

背景知識

題主所說的民國軍閥,從政治格局上民國可以分為兩個時期,即北洋政府時期和國民政府時期。從袁世凱逼清帝退位(1912年),清朝統治結束,袁就任中華民國大總統,史稱北洋政府。到1928年國民革命軍即國軍佔領北京,北洋政府時期結束,中華民國國民政府(1925年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在南京成立)成為名義上的唯一合法政府,中國進入國民政府時期。1949年舊貌換新顏,民國結束。

通常所說的軍閥混戰時期指的就是北洋政府時期和抗戰前的十年,想要認清各家誰是誰,咱就看看如此多的軍閥是從哪兒來的,肯定不是土裡蹦出來的,各派又是怎麼劃分的,要想理順這事兒得往祖墳上刨啊,祖墳在哪兒,肯定在大清朝啊,得,從大清朝開始刨起。

前文說到朝代更迭必然伴隨軍閥互撕,撕到最後還在的,得登大寶,漢唐宋明皆是如此。軍閥來源有兩類,一類是窮苦農民出身,先靠發動自己親戚朋友同鄉造反成為義軍然後雪球越滾越大,成為大軍閥。代表人物有朱元璋、劉邦。另一類是繼承前朝遺產(軍隊),成為軍閥,代表人物李淵、趙匡胤、曹操。北洋軍閥多屬於後者。

既然祖墳在滿清那兒,大傢伙兒一開始都是大清朝的兵,那就好說了。咱都知道大清朝龍駕起於關外,當年太祖爺靠著13套鎧甲起兵,創立了八旗制度,軍政一體,全民(旗人)皆兵。後來又有了漢軍八旗和蒙古八旗. 入關後,將漢族部隊編為綠營軍。巔峰時期兵力號稱百萬,分別駐守與全國各要衝。

由於對漢人一直有提防的態度,倚重的還是滿蒙的部隊,所以後期對綠營的訓練廢弛,戰鬥力底下也基本是聽之任之,綠營成為名副其實的戰五渣。而八旗制度,軍職為世襲,也導致了旗人不思進取,生活逐漸驕奢淫逸,最終也不可堪用。當時大清國的軍事力量不要說面對經歷近代軍事改革的歐洲軍隊。就連一群都沒有受過軍事訓練的農民起義軍像太平天國、捻軍等可以打到了天津衛差點連帝都都給解放了,可見戰鬥力真的是慘無人睹。

洋人那兒還好說,打不過無非賠點錢割點地。咱大清國不缺那點錢,大不了就是再多征點稅,咱地也多,割了也不心疼。可造反的就不是銀子和地能擺平的了,那是想要你的命啊。所以連老佛爺都覺得這事兒不成。軍隊打不了仗怎麼辦啊,那就組建新的軍隊。組建軍隊也得要銀子,可是清朝末期真的是地主家也沒有餘糧啊,哪怕這個地主是全國最大的地主。最後想到了一個主意——承包。於是朝廷下令各地組建團練即地方武裝,自籌糧餉也自負盈虧,皆大歡喜。這項政策後來看無異於飲鴆止渴為以後的軍閥混戰埋下了伏筆,但當時顧不了這麼多了,先把眼巴前的事兒給解決了才是正理。各地團練,地方武裝如雨後春筍般的冒了出來,其中最著名的是曾國藩的湘軍和李鴻章的淮軍。

湘軍木秀於林,最後難逃裁撤的命運。而淮軍則繼續為大清朝服務著,李鴻章以淮軍為班底崛起為一股強大的政治勢力,也就是後來北洋的前身。


在與太平天國的戰鬥中,八旗戰力已元氣大傷。在後來與英法聯軍以及捻軍的作戰中僧格林沁所率領蒙古騎兵也被重創,從此旗軍再無可戰之兵。淮軍成為與捻軍作戰的主力,在成功鎮壓捻軍後,淮軍就地駐防。因為捻軍主要活動于山東江蘇等地,所以淮軍控制了從京津到上海的大片沿海要地。

北洋一詞的由來

北洋原來指的是渤海和黃海的水域。清後期為了處理與外國的各項事宜,成立了總理衙門,總理衙門下設三口通商大臣,三口指的是渤海周圍的牛庄、天津、登州。黃渤海水域在當時稱為北洋,所以三口通商大臣後來改稱北洋大臣,有點類似於環渤海經濟圈的意思,李鴻章是首任北洋大臣,北洋大臣一般由直隸總督兼任。基本掌握著山東、直隸、奉天三地的大權。後來李鴻章的幕僚、部下這些淮軍的將領逐漸走向了清朝末期的政治舞台被稱為北洋系,一個將要影響中國數十年格局的政治力量也逐漸形成。

在中古的古代官場,派系非常重要,尤其是清朝這種少數民族政權對於漢族官員的歧視,使得後期一旦無力打壓,漢族官員迅速形成強勁的政治派系,北洋就是其中最大的一隻,李鴻章算是開創者,也可以看成是北洋的首任掌門人。袁世凱出身淮軍將領吳長慶所部的慶軍自然是根正苗紅的北洋系,這也就是為什麼後來袁世凱練的新軍被稱為北洋軍。後世攪動中國的北洋軍閥都脫胎於袁世凱的北洋軍。

清朝末期無論對於清朝統治者還是舉國臣民來說最為震驚的事情當屬甲午中日戰敗,說實話雖然清朝在同西洋人打仗的時候基本就沒怎麼贏過,但當時國人都覺得白人紅髮鬼確實也比較勇悍,西洋較之天朝確實是要先進的,所以打不贏也就心安理得了。但日本則不同,其實在過往的日本心目中,天朝也是名副其實的列強。而對於日本這個小弟,天朝也沒正眼瞧過。這就相當於大家都是一個班的同學,你被膘肥體壯的富二代同學欺負也就罷了,突然有一天連一直被你欺負的小弟也把你胖揍一頓,心靈上的震撼該有多大。於是從老佛爺到皇上都坐不住,這還了得,連小日本子都敢欺負咱們了。於是決定編練新軍,希望以此來改善清朝落後的軍事力量,可是沒成想最後終結清朝的也是這隻力量。

袁世凱正是由編練新軍開始走向了通往權利巔峰的道路。他所編練的新軍逐漸擴大為北洋六鎮(鎮相當於現代的陸軍師級作戰單位)。而在清朝滅亡時,全國共有十四個鎮,可以說北洋掌握了全國一半的軍事力量,而袁世凱無疑是繼承衣缽的掌門人。在終結了大清朝以後搖身一變成為民國的大總統,也是當時中國最有權勢的人。

袁世凱死後北洋軍閥群龍無首,誰都不服誰,開始內鬥,分成了直系、奉系、皖系三派。你來我往打成一鍋粥。

剛才說到北洋掌握了全國一半的軍事,那還有剩下的一半呢?問得好,在亂世有錢都不好使,亂世比的就是誰的拳頭硬誰的軍隊多,有了軍隊就有了一切。剩下的非北洋的軍隊,也都就地改換門庭,稱為一方軍閥,其中較大的有桂系(廣西)、滇系(雲南)以及後來著名的晉系(山西)。


於是整個中國就變成群雄逐鹿的戰場。


差不多分四個階段吧:
一、北洋政府與護國、護法運動(1911-1916)。這段時間,北方都是北洋軍政府控制,地方上的小軍閥還沒有發展起來,比如晉、奉等;
二、北洋政府內部紛爭(1916-1927)。從北洋系分裂到寧漢合流。基本上北方可以分三個時期:
1.直皖戰爭。直系吳佩孚打敗皖系段祺瑞。
2.直奉戰爭。奉系張作霖打敗直系吳佩孚。
3.直系與國民政府對峙。
南方,就是孫文建立國民政府、黃埔軍校一路北伐;
三、北伐勝利全面名義統一(1928-1930)
奉系張作霖北歸到滅亡,蔣、晉系閻錫山、桂系李白黃、西北軍馮玉祥等之間多次互相爭鬥,直至中原大戰以蔣系中央軍勝利;屆時,土共在南方農村生根發芽。
四、第二次土地革命時期。(1930-1936)
蔣介石名義統一全國,與土共爭鬥不休。

當然軍閥內部也是有紛爭的。
比如:滇系的唐繼堯被龍雲取代。
桂系的陸榮廷被李白黃取代。
粵系的胡漢民被余漢謀、張發奎取代。
新疆的楊增新被盛世才取代。
川康的劉氏家族、鄧錫侯、王陵基等混戰不休。
黔系的王家烈因為紅軍而被中央軍佔據地盤。

------------------------
12.29補充

說到出身與傳承,評論也有很大的補充。
個人覺得,還是新疆軍閥的傳遞最簡單:
辛亥之後,楊增新就混上了督軍,政治手段厲害、軍事手段強悍,推行懷柔政策,使得各方面比較協調的發展;後來被暗殺,金樹仁上台,作風強硬,受到各地反抗;後來政變上,金樹仁倒台,擁有部分兵權的盛世才坐山觀虎鬥,採用各種手段上台,上台之後與蘇聯聯絡,聯蘇聯共,後來與蘇聯關係惡化被趕走。

應該說川軍是最複雜的。
出自四川武備學堂的尹昌衡、胡景伊、周道剛、劉存厚;老同盟會-國民黨的熊克武;出自四川陸軍速成學堂的劉湘、楊森;出自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的劉文輝、田頌堯;出自四川陸軍軍官學院的李家鈺、羅澤洲。
話說劉文輝、鄧錫侯、潘文華的關係還可以啊,一起反水。田頌堯早一點。


讓我們喊起我們的口號 —— 一般正經的胡說八道

要想了解民國的軍閥混戰,就要先了解民國軍閥的由來。

難得我沒有對於一個問題產生咆哮,那我們大家就心平氣和的坐下吐槽吐槽民國軍閥來。

其實,在清末的時候老北京有個說法叫西山十戾,大概的意思就是在北京西山有十個修鍊千年的妖精。

那時還沒有建國後動物不能成精的規定,所以妖精還是可以到人間來聯絡下感情的。

當然,人家西山十戾並不是一心為了我大清的萬事基業繁榮昌盛,人家是為了.......呃,好像偏題了,那我們就言歸正傳吧 。

話說這十戾大概說的是多黑熊、洪承獾、吳三鶚、和貪狼、海蘭驢、年野豬、曾蟒蛇、張之猴、那狐狸、袁蟾蜍。

那些說袁蟾蜍是癩蛤蟆的人,你們過來我保證不打死你,難道不能換成蟾蜍這麼高雅的詞。

什麼癩蛤蟆,知不知道尊重人嘛,雖然人袁蟾蜍最後晚節不保走了糊塗路,但畢竟前半輩子還是要肯定的嘛。

很多人都認為蟾蜍發家於北洋新軍,這明顯就是以結果看過程。

這是完全不符合基本法的,這是不科學的,要改。

你問我姿瓷不姿瓷,我是姿瓷的嘛。

蟒蛇之後有中堂,中堂之後有蟾蜍,作為清末漢人集團的三個領袖之一,毫無疑問,蟾蜍還是有兩把刷子的。

有客官就會問到,我們現在扯的不是民國軍閥嗎?怎麼扯到清末漢人政權領袖繼承人的問題來了??

好嘛、別慌嘛,慢慢來,之所以提到蟾蜍是因為什麼呢?那就是民國中前期的軍閥混戰可以理解為北洋的一家之爭。

對!!

別看軍閥們你打我我打你熱鬧無比,其實,就是人北洋一家的窩裡斗,是內訌,我們吶,也只是看個熱鬧的。

艾、艾、前排那個坐小板凳的,別嗑瓜子啊!

當然,這要從甲午年間說起,話說當年我大清國一不小心讓倭寇給虐了,那可是朝野震動啊。

雖說從道光爺開始,我大清國就進入萬國來艹的時代,但是,我堂堂大清怎麼說也是洋人艹得、家奴艹不得。

更何況你小日本這個藩屬國,你們這群倭寇太不會尊重人了。

女支也得有個挑客的權利撒,作為一個傲嬌的小公舉,老佛爺脆弱的自尊心被深深的傷害了。

於是,玉手一揮,練兵!!!

就這樣,根正苗紅的蟾蜍開始了帝國之巔的攀爬之路。

關於蟾蜍的家族和漢人集團的關係以及他早期的發家經歷我們暫且不管,反正某度百科都有,我們就直接從北洋系說起,

畢竟民國早期的軍閥都和北洋六鎮有關,要不是出身北洋就是或多或少和北洋有點聯繫。

北洋的前身是天津小站軍,小站軍的前身是中堂的親軍周盛傳部,這也是淮軍精銳盛字軍。

由此可見,李鴻章對袁世凱可謂是真愛啊,其實,袁世凱還不是第一個在小站練兵的,淮軍名宿胡燏棻才是第一個。

當然,面對李鴻章的真愛,胡燏棻只能落個黯然去職的下場。

此時,後來那些叱吒風雲的軍閥們大多數都還默默無聞,在胡系時代的小站軍提拔了大量的天津武備學堂的畢業生。

何宗蓮、吳金彪、曹錕、田中玉、劉承恩這些最早接受現代陸軍思想教育的青年才俊紛紛被提拔為軍官教習,特別是何宗蓮還是總教習。

不過,一朝天子一朝臣,等袁世凱到小站練兵的時候,這些人遭到了打壓。

此時的袁公經歷了朝鮮的歷練後,政治手腕越發的爐火純青,直接設立新建陸軍督練處,架空原有的胡系舊部。

然後提拔同樣是天津武備學堂畢業的馮國璋、段祺瑞、王士珍等分任各處總辦或統帶;

派曹錕、盧永祥、王占元、段芝貴、李純等分任各營哨官;

委派舊友徐世昌、任秀深、唐紹儀辦理文案。這一系列的蘿蔔加大棒下去,袁世凱瞬間就掌握小站的主導權。

畢竟,早年的袁世凱主角光芒無與倫比,虎軀一震天下英雄紛紛來投。一時小站人才濟濟。

與袁世凱的意氣風發相比,此時的孫大炮還沉澱在第一次廣州起義失敗和痛失發小摯友陸皓東的陰雲中。

悲痛的大炮稱讚陸皓東為「中國有史以來,為共和革命而犧牲第一人」。

也許,此時的中山先生還不知道這只是他失敗一生的開始,他失敗一生的第一次失敗。

1899年的那年冬天,袁世凱由工部侍郎升任山東巡撫,這是40歲的袁世凱首次出任封疆大吏。

而袁世凱的主角光芒再次散發威力,駐紮小站二十多年的部隊竟然在此時開了撥。

對,離開天津調往山東境內布防,這使他完美的躲過了後來的八國聯軍入侵,得以迅速擴大,成為他最具實力的政治資本。

不得不感慨袁世凱的主角光環,如果他當時沒有帶著新軍去山東,估計也被打殘。

1901年11月,簽訂完《辛丑條約》的李鴻章,在簽字回來後大口大口地吐血,幾天後就氣死了。

作為大清的最後一個棟樑支柱,雖然受到宰相合肥天下廋的諷刺。

但是,李鴻章無愧於滿清,當年簽訂《馬關條約》時,李鴻章以七十三歲年邁的身軀硬抗一槍,為滿清省下了苟延殘喘的一億白銀。

因為受到馬關簽約的強烈刺激,李鴻章發誓「終身不履日地」。

兩年後他出使歐美各國回來,途經日本橫濱,再也不願登岸,當時需要換乘輪船,要用小船擺渡,他一看是日本船,就怎麼也不肯上。

最後沒有辦法,只好在兩艘輪船之間架了一塊木板,75歲高齡老人,在呼呼悠悠地海面上,毅然決然地蹣跚著步子,慢慢騰騰地挪過去。

李鴻章不像劉坤一、張之洞等人只求自保,他一心一意的做滿清的糊表匠。

可惜兩次被滿清丟出來當替罪羊。

不過公道自在人心,李鴻章最終沒有入選西山十戾,也間接說明他的苦得到了民心的體諒。

李鴻章秀才出身,鎮壓太平軍發家,以書生帶兵,既有「專以浪戰為能」的記錄,也有「翰林變作綠林」的惡名,也算是性情中人。

我想,如果他再年輕三十歲,受到倭寇的侮辱時,早就擼起袖子干他丫的。

但是,他不能,他背後是無能無恥的滿清統治階級,背後是四萬萬飽受苦難的同胞。

李鴻章可謂愚忠。

而他的得意門生袁世凱憑藉坑殺維新派,絞殺義和團的功績獲得滿人的認可,並憑藉李鴻章的支持接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一躍而成為繼曾國藩、李鴻章之後,漢人集團的領袖。

1902年,袁世凱兼任政務處參預政務大臣和練兵大臣,在保定編練北洋常備軍。

於是,北洋軍正式登上歷史舞台。

李鴻章的戰戰兢兢為滿清續命,而滿清卻認為這是理所當然,一次次的把李鴻章拉出來吊打。

彷彿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從曾國藩到李鴻章,滿清似乎把漢人的這種愚忠當做應該的。

而新一代的繼承人袁世凱會不會延續前兩任的做法呢?一切不得而知。

時光荏苒到1911年,雖然北洋系有龍虎狗聲名鵲起,但是大多數人此時都還是個loser,包括美利堅的大總統里根,此時剛學會吃奶。

我太祖武皇帝作為一個熱血青年也剛剛入伍。不過,這也算是民國軍閥的開端,因為這一年武昌起了義。

中山先生經歷了無數次的失敗,終於看到了革命勝利的曙光,無數次的起義失敗終於換了一次成功。

但是很遺憾,這一次的起義貌似和他又沒得什麼關係。

但是不管怎麼說,革命終於成功一次了。

革命是成功了,但是關於領導權的問題出現了分歧,很多人說是北洋軍閥擾亂了中國,其實不然,真正擾亂的是南方亂黨!

應為這個時候還沒有北洋軍閥!有的是南方革命黨軍閥!

在很多人的心裡,革命黨總是光偉正的,但是此時的南方革命黨也只能呵呵了。

革命成功了,武昌起了義,很多人都感到莫名其妙。

這時,最先反應過來的孫大炮立馬啟程回國,按照孫大炮一貫已革命領袖的形象自居的尿性,準備接管武昌起義的勝利果實。

理想很美好,現實很呵呵。當大炮興緻勃勃的前往武昌的時候,這個時候有人說話了。

鄂軍的大都督黎元洪大喝一聲「滾!」。

於是,孫大炮只得看著革命聖地就這樣離他遠去。

雖然說黎元洪是被趕鴨子上架,是被人從床底下擼出來的。

但是,事已至此,黎都督也只能聽天由命了,畢竟,作為滿清的亂黨領袖,清政府的頭號通緝犯黎元洪只能硬著頭皮走下去了。

這個時候不革命就沒命,革命下去或許還有條活路。

當黎元洪決定一條路走到黑的時候,那自然由不得孫大炮跑過來裝B了。

武昌起義的成功這就意味著滿清政府不再是中國的唯一領導階級,這也真正意味中國進入軍閥混戰的開始。讓我們看下,此時的中國有哪些割據勢力。


滿清政府


革命黨山西軍政府,晉軍都督閻錫山,副都督溫壽泉、東路軍司令姚以價。

我一直覺得在天子腳下能割據一方,閻錫山流弊啊!!!

29日,閻錫山在山西獨立,就任軍政府的大都督,從此開啟了38年的山西王生涯。

也許在民國軍閥時代閻錫山並不是最出彩了,但是,要知道此時的閻錫山才二十八歲。

作為民國最資深的地頭蛇,不管哪條強龍來壓,不管民國是誰當家做主,閻錫山就是坐穩山西boss的寶座。

他不出去打人,也沒人敢進來打他。

革命軍湖北軍政府,鄂軍都督黎元洪,軍務部部長孫武,

很多人眼裡黎元洪優柔寡斷,但是,要知道黎元洪可是張之洞青睞的。

上海軍政府 滬軍都督陳其美

湖南軍政府 湘軍都督焦達峰

江蘇都督程德全

浙江都督湯壽潛

雲南都督蔡鍔

陝西都督張鳳翔

甘肅都督黃

伊犁都督廣福

江西都督馬疏寶

江西都督吳介璋

安徽都督李烈鈞


各省雲起響應紛紛獨立。清政府萬般無奈之下,重新啟用袁世凱為內閣總理大臣,掌握軍政全權。

從地圖上看革命黨的地盤似乎要比清廷控制的地盤要大,但無論軍事還是政治實力,袁世凱都要比南方革命黨強得太多。

只要袁世凱願意,完全可以擊潰革命軍,成為大清再造恩人。

但袁世凱有更大的志向。革命黨人給袁私下承諾,若老袁出力推翻清朝,則共和國首任總統非他莫屬。


唐德剛先生在《段祺瑞政權》(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5年2月第1版)中的「民國史軍閥篇四方圖解」一文中做了脈絡梳理,可以參考。

摘錄如下:


我這是轉載的

找不到誰做的

後來中國人民黨統一中國了

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最大疆域

當時民國有爭議的位置

中國真心還有許多自古以來


每次說到北洋的起始興衰,我就知道又有人要把那句『只知有袁宮保,不知有大清朝』重複一百遍了。什麼為什麼忠誠於袁個人是出操的時候喊的那句『咱們吃誰的飯』之類的,這純粹是搞笑,你當傳銷呢?

我個人不贊同這樣的說法。

袁世凱對北洋的控制力並沒有那麼強,之所以可以駕馭北洋,一者,名正言順;二者,以清廷授予的財權、人事權籠絡官兵;三者,北洋這樣的既成割據勢力需要袁這樣有資歷、有威望的站台。

可以旁證的是,袁被趕回項城之後,北洋被楔入釘子、沙子時其實反抗並不激烈。

袁之於北洋,如旗幟,如牌坊。


丁中江,北洋軍閥史話。丁先生窮20年之功寫成的關於北洋時期最全通史,看上五遍你就差不多了。缺點就是篇幅太大,個人部分難以詳盡。再看點個人傳記,如袁世凱,倪嗣沖,唐繼堯,張宗昌,孫傳芳,吳佩孚之類,更重要的是民國時期的文人,如張賡,梁啟超等都有日記或自傳,其中對具體事件都有親身經歷,當然說法不同,自己理解。別把排名第一的答案當真,錯誤一堆,放幾張圖片不知從哪裡抄來的,騙騙歷史小白。歷史不是快餐,沒有速成法。北洋史在國內還很薄弱,台灣和日本的著作都比國內要領先很多。要說複雜,北洋史實在是太複雜,隨便一個軍閥都足夠寫個幾十萬字。這二十幾年堪稱中國歷史上最複雜紛亂的時期,等你了解了就知道什麼叫做亂世!


看《國士無雙》 陳子琨


1912年開始,四年袁世凱,四年皖系軍閥,四年直系軍閥,四年奉系軍閥。


唐德剛《段祺瑞政權》


我當時理這段關係的時候是看吳佩孚這個人有意思,然後就從吳佩孚開始百度,百度百科裡把所有鏈接的相關任務看一遍基本上就差不多了,袁世凱,王士珍,馮國璋,段祺瑞,黎元洪,曹錕,徐樹錚,張作霖,蔡鍔,唐繼堯,閻錫山,吳佩孚,孫傳芳,張宗昌,馮玉祥這幫人百度百科看完就可以理清楚了


不請自來。

光緒二十一年(1895)十月,浙江溫處道袁世凱上督辦軍務處稟文,陳述練兵辦法。隨後,清廷命袁世凱於十一月一日接練新軍,以德國人為教練,這是近代中國第一支完全按西法訓練的新式陸軍。
光緒三十年(1904)八月,練兵處提出了全國常備軍約需36鎮始足分布的設想。1907年七月,計劃開始實施,只是後來武昌新軍起義了。終清之世,大約練了20萬新軍。
這些新軍的主官,有很多就是後來的軍閥,其中比較有名的有曹錕,黎元洪,蔡鍔等。
北洋軍閥是以袁世凱為中心形成起來的,契機就是從袁世凱編練新建陸軍開始。《辛丑條約》後,袁世凱是直隸總督和北洋大臣,當時段祺瑞是參謀處總辦,馮國璋是教練處總辦。
1911年10月10日,湖北武昌反清起義,各省響應。10月30日,清廷下罪己詔。11月1日,清廷認命袁世凱為內閣總理大臣。
11月9日,黎元洪籌組臨時中央政府。
11月13日,袁世凱由漢口到達北京。
12月29日,在南京的各省代表開會,選舉孫中山為臨時大總統。
1912年1月1日,訂國號為中華民國。
這個時候,黎元洪不僅是副總統,還是湖北都督,江西李烈鈞,廣東胡漢民,廣西陸榮廷,雲南蔡鍔,山西閻錫山,山東胡瑛。
1912年4月,袁世凱陰謀攫取了中華民國的最高權力。
1913年七月,爆發稱為二次革命的討袁戰爭,國民黨人李烈鈞,黃興先後在江西湖口和南京宣布獨立,但是很快被袁世凱鎮壓下去。
1915年12月,袁世凱宣布實行帝制。
1915年12月爆發護國戰爭,由蔡鍔領導的雲南起義,出兵討袁。袁世凱因病而死。
袁死後,皖系段祺瑞,直系馮國璋,與東北的奉系三足鼎立。
1917年7月,張勳靠著他組建的辮子軍搞復辟,被各路軍閥痛打。
1917年9月,孫中山反對北洋軍閥的獨裁統治,在廣州就任大總統,組成軍政府,發動護法戰爭。只是被滇,桂的軍閥背叛,1918年5月,孫中山離開廣州,護法失敗。
1919年12月,馮國璋死後,曹錕和吳佩孚成為直系領袖。
1920年7月,皖系的段祺瑞跟直系的曹錕和吳佩孚作戰,奉系張作霖倒向直系,皖系慘敗。
同期間,南方發生了粵桂戰爭。廣東軍閥陳炯明藉助孫中山,打敗了桂系陸榮廷。
在粵桂戰爭前後,在四川爆發了川,滇,黔軍的三角戰爭。
1921年,孫中山正以大元帥名義發動北伐,打江西時,陳炯明政變了,第二次護法運動失敗。
1922年4月,1924年9月,直奉打了兩次。第一次奉系敗了,第二次直軍第3軍司令馮玉祥北京政變,直系垮台。
1924年1月,孫中山改組國民黨,兩次東征,肅清陳炯明的叛軍,統一廣東。
1924年6月16日,黃埔軍校舉行開學典禮。蔣介石為軍校校長,廖仲愷為軍校黨代表。葉劍英是教授部副主任,周恩來兼軍法處長。第一期學員有王爾琢,左權,徐向前等。
1926年7月,北伐戰爭開始。

節選自《中國軍事史略》,軍事科學出版社出版。這本書足夠你搞清楚了。


關於派系,在不同時代,大的派系演變也是不同的。

最早的時候,是南北兩派。
南派的思想根源可以上溯到東南互保的時代,其根本訴求是:本省人管本省事,外地你們別進來搗亂,我們也盡量不出去騷擾。代表人物是老滇系(蔡鍔、唐繼堯)和老桂系(陸榮廷)。
北派的思想根源是比較標準的中央集權,其根本訴求是:天下還是要有一個boss的,當然,這個BOSS應該是我們來當的。代表人物自然是在袁世凱大旗下統一的北洋系。
中間地區,自然是騎牆黨,或者由於地緣和歷史的緣故,他們也沒有特別成型的思路。

時過境遷,發生了三件事讓中國發生了大變化
第一件是老袁之死,北洋系大分裂,北方的派系出現。
第二件是大炮之來,他把一些民間社團搞起來,試圖從廣東入手,結果發現小弟和軍隊都未必聽他的。
第三件是一種思潮——各省獨立,別亂打攪。
於是,天下就分了幾個大的流派
第一個還是北洋系,直系、皖系、奉系,此消彼長。北洋內鬥,多數是以北京政府為目的,第一次內鬥的直皖戰爭就是直系幹掉了中央皖系;第二次內鬥的第一次直奉戰爭是中央直系打敗地方奉系;第三次內鬥的第二次直系直奉戰爭是地方奉系打敗了中央直系,但也形成了張作霖在東馮玉祥在西的北方局面。
第二個是更加混亂的南方,比如新增加了譚延闓的湘系、熊克武的川系、陳炯明的粵系等等。他們多數吸收了孫中山帶來的思想,但是底子上還是各省自治的思路。
第三個則是起初無人問津西北。閻錫山領著同盟會在山西立足;寧夏甘肅一帶的穆斯林勢力開始抬頭,有了所謂西北三馬的底子;楊增新在新疆關門當上了土皇帝。這片的底子,也是各省自治的思路,但還加上了宗教的影子。
北洋三系與南方的諸系不同,後者是滇人治滇、川人治川這種各省自治的,而前者則是胸懷天下。從他們的名字上就可以看出來,滇系的勢力頭領唐繼堯是雲南人、底子是雲南的十九鎮、勢力範圍基本上沒出過雲南也沒大興趣出去(打四川自保的因素居多),這種勢力可以稱為割據系。而直系的勢力領頭多為直隸人、但勢力範圍則是主要在華中一帶、他們有主動出擊的慾望。

接下來又有一變化,關鍵在於國民革命軍的成立和南方法統的確立。
孫大炮在被小弟們玩弄和被軍閥們凌辱之後,痛定思痛,創立了國民革命軍。這件事情有兩個大的影響,
第一是終於出現了一個有共同綱領思路一致同時又致力於統一天下的軍隊勢力,南方和北方的割據系們幾無還手之力,要麼羞答答的以共同革命的名義加入(湘軍、滇軍、粵軍),要麼被直接碾壓(趙恆惕這種)。
第二個是蔣介石終於因此有了足夠的話語權,開始興風作浪。
國民革命軍打敗了奉系之後,聯合馮玉祥的國民軍系統,先後清理了吳佩孚等北洋殘餘勢力,基本上統一了中國東部,最後張學良投降,從而在形式上完成了中國的統一。
但由於國民革命軍從一開始就是聯合性質的,因此在統一之後,各種軍閥也層出不窮,比如南方的新桂系、新滇系、北方的晉綏軍、西北軍、新奉系等等。但這些軍閥們,在法理上是聽中央政府的,不像他們的前輩那樣,能動手就盡量不吵吵,而是更文明點的,能吵吵就盡量不動手。

PS:軍閥混戰時期的共產黨,除了在北伐的時候高光了一小會,其餘時間,要麼沒出生,要麼打醬油。
PS2:南方體系下的各省自治和聯合,後來有個好聽的名字叫共和,就是大家商量著來,別試圖一個人做主。那叫帝制獨裁。但實際上除了孫大炮等極個別確實有理想的人之外,多數共和派,是自己無力帝制獨裁又擔心被別人獨裁,所以只好共和的。比如新桂系那幫子人。
PS3:東南各省沒有出現各省獨立的情況,不是沒有這個思想底子,而是有底子的人太多了。


我裝逼的說一句,從清中期開始,軍閥割據從未消失過。
北洋才是中華民國正統啊!!當年可說的是五色旗啊啊啊!!!!!
然而28年後也是一種形式統一,中原大戰完了後還有福建和兩廣事變,如果軍閥時代真消失了,抗戰也不會那麼艱難。


陳志讓:《軍紳政權》
齊錫生:《中國的軍閥政治》
徐勇:《近代中國軍政與軍閥》


推薦閱讀:

民國史為什麼沒有被寫成民國演義?
中華民國真的如大家描述和想像的那麼好嗎?

TAG:中國歷史 | 歷史 | 中華民國 | 中國近代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