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的科技創新氛圍如何?為何會吸引很多互聯網巨頭?
以色列的互聯網科技公司,前有 Waze 被 Google 收購,最近 Boxee 又被 Samsung 收購,而且多數互聯網巨頭都在以色列設有研發中心,以色列的科技創新氛圍如何?它的互聯網行業發展怎麼樣?
相關新聞:
三星收購機頂盒廠商 Boxee 傳收購價$3000萬
谷歌收購以色列應用開發商 LabPixies
以色列導航軟體公司 Waze 被谷歌收購
===============
新聞更新:Waze的成功或引發以色列初創公司新一輪淘金熱
為什麼我覺得好多回答文不對題......
謝邀,我不是專業人士,粗淺地談一下個人看法。
回答這個問題首先得確定一個基礎:以色列的科技創新氛圍很好 &<- 不好也不可能有那麼多大企業投資,以下稍談下氛圍好的原因和表現方面。- 以色列人少、土地少、資源少,所以想發展重工業基本不可能,這推動了腦力資源工作的發展。
- 以色列人懶(不願做體力勞動)、愛錢、年輕人喜好挑戰,科技創新下某些吃青春飯的高收入工作很吸引人。
- 歷史方面,因為各種流放歷史,以色列人一直從事借貸、輕工業還有自由職業方面的工作,直至今日都如此。況且以色列建國後的移民很多來自西歐、前蘇聯等地,教育水平普遍較高,提供了良好的基礎。
- 理工科教育資源豐富、水平較高,再加上以色列人對科技方面的專業的特殊愛好(不要問我為什麼,我也不理解很多人以色列人對物理的偏執喜好),導致很多人走上科研和創新的道路。以色列人還很鼓勵跳出盒子的思維方式,所以很多時候很多稀奇古怪的想法變成了現實。
- 軍需。以色列常年處於戰爭爆發的危機感中,軍隊需要更新更好的科技研發品,在軍火、軟體等方面需求很大。這裡反駁一下@申克,Talpiot那個項目每年收的人少之又少,而且因為太精英了所以沒有代表性,以色列很多hi-tech公司的人都不是那個項目的人(他的解釋見這個答案下的評論)。
- 農業需求。以色列農業高度發達,人少地稀使得他們很重視高科技的應用。例如養殖場的合理管理是以色列奶牛產奶高的一個重要因素,而合理的管理除了人力資源之外自然需要高科技的軟、硬體配合(這個方面我知道的稍微多一些,想了解細節的可以評論里細談)。
- 大學理工專業大多重視理論研究成果的實際應用,大學自辦專利管理公司以及對外合作極多。
以上的條件為科研氛圍打下了基礎。
鼓勵科研創新的表現如下(我真心覺得這個方面@黃繼新 可能了解的比我多,邀請個):
- 政府支持很重要,開創高新園區(在海法,Herzliya,Rehovot等城市)等硬體設施,還有首席科學家辦公室以及工商部等提供經費,每年有很多國內外的圓桌會議(吸引投資商和合作項目),功不可沒。
- 很多以色列課外項目都和創新有關,體現了一種普遍的價值觀,這些項目大部分由政府、軍隊、高新公司或研究所創辦(經費、投資鼓勵)。
- 個人價值體現方面的鼓勵,從事創新工作的人比較容易得到以色列人的認可和崇拜。也是能表現氛圍的一個方面。
其實說了這麼多,最重要的就是以色列人的研究精神真的值得尊敬,人家是真把這個當愛好,而不是當作枯燥的工作,而且研究開發態度端正,不搞虛的。這樣的精神帶來了豐厚的研究成果,吸引了Google、Apple、Intel、Microsoft、HP、Samsung、IBM等等大公司的收購、投資、開創聯合研發辦公室等。
互聯網方面不是很清楚,就不回答了,不過以色列computer science這個方面很牛B。
四個人站在街角,一個美國人,一個俄羅斯人,一個中國人,一個以色列人。一個記者走上來
問:「打擾一下……請問你們對肉類短缺有什麼看法?」
美國人說:「什麼是短缺?」
俄羅斯人說:「什麼是肉類?」
中國人說:「什麼是看法?」
而以色列人說:「什麼是打擾一下?」
———邁·克利《兩千年》
以上這段引言其實是我在下面這本《創業的國度:以色列經濟奇蹟的啟示》當中看到的,該書由美國政府外交政策顧問,美國外交關係理事會中東問題資深研究員,美軍前駐伊聯軍發言人丹·塞諾與《耶路撒冷郵報》社論版編輯和專欄作者索爾·辛格合著,有人說:「近些年來,沒有人比辛格更能開誠布公、清晰明確地描述以色列。」我們可以由此一窺此書的權威性與影響力。
本書旨在回答了一個價值數億美元的問題:究竟是什麼讓以色列——一個僅有710萬人口、籠罩著戰爭陰影、沒有自然資源的國家——產生了如此多的新興公司,甚至比加拿大、日本、中國、印度、英國等大國都多?而這個問題也剛好應了題主的提問,所以我接下來的回答也將由此書精華展開來。
不無提綱挈領的說,縱覽此書(剛好趁昨夜又過了一遍),我們可以把以色列的科技公司乃至於以色列整個國家與民族的強盛之源歸結為三個字:「不服從」,沒錯,就是不服從。對於以色列人而言,由「不服從」的精神內核延展開就是下面這句話:永遠堅持一種懷疑和爭辯的文化。
- 不服從的公司。「當我們都從會議室出來的時候,個個都因為激烈爭吵而面紅耳赤,美國同事問我怎麼回事,我告訴他說:"沒事兒,我們在一些想法上達成了一致,效果不錯"」。培養一種鼓勵持有異議的文化氛圍,堪稱以色列優秀科技公司的最優基因,而這種激烈的爭論在其他商業文化當中往往令人厭惡,但對於以色列人而言,這恰恰是解決問題的最好方法。在公司會議上,員工不會因自己所發表的言論有違同事乃至上司的觀點而去壓抑自己的想法,不加掩飾、不懼傳統是他們的行事風格,每個人都可以為捍衛自己觀點坦率直言,習於爭辯對抗,可以完全專註於公司事務決策乃至前途命運,就好像每個人都是這家公司的老闆一樣。有人由此評價以色列人缺乏紀律意識,這是因為,這個國家的人自出生開始,就被教導要挑戰即成之事,多問問題,討論所有,而層級觀念這類東西對他們而言從來都是用來打破的,倘若你是一家以色列公司的管理者,你的那幫以色列手下就會一直提出這樣的疑問:「為什麼你是我經理,為什麼不是由我來做經理?」
- 不服從的宗教。說到以色列人的宗教信仰,就不得不提到一本書(對不起,又是一本書),也就是《塔木德》,《塔木德》其實是一本記載猶太人傳統口耳相傳的生活習慣的書,但影響非常深遠,地位甚至僅次於《聖經》,是一本需要猶太人從出生讀到死亡的宗教聖典,堪稱猶太人的精神支柱與不滅靈魂。然而這本書並不是一著而就的,而是上千年來的拉比們(也稱辣彼,是猶太人中的一個特別階層,主要為有學問的學者,是老師,也是智者的象徵)之間關於猶太律法不斷公開討論的集大成之作。其實也就是說,這本書永遠都不會有寫完的那一天,永遠都在補充修正當中。因此,有猶太人認為自己的宗教信仰本身就如同《塔木德》一樣,是一本開放的書,而這種開放精神不僅影響了猶太人的宗教信仰,也塑造了以色列這個國家的國民精神。
- 不服從的軍隊。「一個普通士兵可以訓練當中告訴一名將軍:"你這麼做是錯誤的,應該那樣做。"」相比於大多數國家軍隊文化當中對於「服從是軍人的天職」這一等級觀念的強調,以色列人則顯得對此很不重視,而是更為注重如何向下授權,由此培養士兵們的隨機應變能力。通常,以色列軍隊的戰術創新都是自下而上進行的——即由個體作戰單元指揮官或者他們的軍官向上傳遞。而這種創新機制的形成則是由以色列軍隊的結構設計來完成,在這種精心設計的結構當中,以色列國防軍特意讓高級軍官的人數非常少,只有幾個屈指可數的陸軍上校,而副官或助理人員卻非常的多。相比於美國軍隊中高級軍官占整個作戰部隊1:5的比例分配,以色列國防軍則達到了驚人的1:9。這樣一來,在以色列軍隊當中就只剩下數量很少的高級官員能去發號施令,由此,底層士兵就可掌握更多的主動權。甚至在以色列國防軍當中,還存在著一些極端不合常規的制度去支持人們對高級軍官發出挑釁,因為在這裡,一切以你的表現為導向,而不是你的軍銜和地位。
- 混沌與秩序邊緣——永遠尊重想法大膽的人。在以色列軍隊里,戰士被分為兩類,一種是想法大膽的人,另一種是做事謹小慎微的人。第一種士兵同樣會遵守命令,但是卻儘可能以最好的方式完成,運用判斷、投入等所有一切等一切需要的努力,使用這種思考方式的人把即興發揮看得比紀律重要,挑戰上級尊重等級重要。成長中的以色列軍隊沒有默默地接受即成的傳統與信條,而是給自己打上了創新、善變和反傳統的標誌。最能體現這一點的就是,即使是在戰爭勝利以後,以色列人同樣會進行對原有結構的革新,比如以色列人在1967年成功贏下「六日戰爭」並完成對軍隊結構的自我評估後,依然做出重大調整,解僱了許多高級官員。新的體系不見得一定比舊的好,但是引進的新思想會防止軍隊思想僵化,而思想的僵化往往會成為日後失敗的伏筆。一切大的機構,無論是軍隊還是企業,都必須始終防範順從、集體思想的出現,否則這種整體性趨勢就會促使機構輕率地陷入某種可怕的錯誤。在以色列人眼中,對於變化來說最可怕的障礙就是秩序,而適當的混亂不僅是健康的,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不破不立,再破再立,擁抱變化,敢於冒險,這就是以色列人的可怕之處。
- Talpiot(塔樓)——超級精英培養計劃。Talpiot這個名字源自《舊約·雅歌》中的一首詩,意指城堡的塔樓,象徵至高的成就。該計劃由希伯來大學的兩位科學家在於上世紀70年代提出,旨在讓自身掌握絕對的科技優勢,以此來彌補以色列國土小、人口少的弱點。截止到現在,該項目已經持續30餘年,每年只從全國高中生最頂尖的那2%(大約2000人)當中選拔,而選拔比率僅為十分之一。該的訓練項目時間長達41個月(期間仍在不斷篩選),一旦入選,士兵們還需簽署一份延長6年的服務協議,所以算起來他們的最短服役時間也需要9年,進入培養計劃後,Talpiot軍士會加速取得數學或者物理專業的學位,除此之外還要經歷和空降兵一樣的基礎訓練,同時還會深入了解國防軍各個分支在技術方面的需求。其所接受的學術培訓遠遠超出以色列或世界其他國家普通大學生所接受的培訓範圍,以便深刻領悟「科技和軍隊的這兩者需求之間聯繫」,旨在培養以任務為導向的領袖。假如這些軍士能順利通過課程考核,那麼他們將成為真正的「Talpion」。這個稱號將為他們帶來終生受用不盡的威望與聲譽。儘管在30年的時間內,Talpiot僅培養了650名畢業生,不過後來他們都成了以色列頂級的學術專家,或者全國最成功的企業的創始人。NICE Systems-——福布斯公司排行榜前一百名,其創始人就是幾個Talpion。Compugen公司也是如此,該公司是人類基因解碼盒藥物開發的先驅。許多以色列的科技公司都在納斯達克上市,它們要麼創始是Talpion,要麼就是有Talpion擔任要職,所以,人家不強才怪呢。時光荏苒,Talpiot項目意義的背後目前已然成為了以色列精神當中的一部分:教人如何精通各種領域,而不僅僅在一個專業上追求極致。(尼瑪這讓腳踩科技人文兩隻船的爾等情何以堪?)
- 總結一下,以色列科技公司乃至整個國家的成功大致包含了這些關鍵點:a.強烈尊重質疑與思辨精神;b.永遠以當下能力為評價標準,以引領未來為變革導向;c.強大的跨領域學科整合人才培養能力;d.深厚的文化基礎與開放的社會氛圍;e.強大的民族自尊心與深切的危機意識。
- 「我們必須承擔艱巨的任務——讓那些相信自己擁有某些事物的人徹底擺脫對未來的疑懼,事實上,他們一無所有,他們有的是善意和被隱藏的能力,但是他們必須知道:要學會自己去鋪路。」——來自以色列國父戴維·本-古里安1947年戰鬥前夕所發布的戰爭繳文。而我個人對這段話的現世理解就是:「永遠不要磨平你的稜角,因為那才是你最珍貴的東西。」
- 最後,上圖留念!(通宵發文,只因人家牛逼的緊,念我天朝,滿含涕淚而睡去...)
更全回答請見樓下石悅君 ,常年混以色列,零距離觀察者~
雖然很多人認為猶太人和中國人民族同樣重視教育,注重家庭,勤奮耐勞,民族凝聚力強, 但猶太人教育求知的方式和解決問題的思維角度有很多中國人可以借鏡參考之處。 「利用簡單的方法,解決你因各種短缺限制下,得到你必需的複雜結果」
有一本書專門探討這個問題。
《創業的國度》
這本書我第三次起手閱讀:
1,核心精神,以色列文化氛圍培育著超凡創新企業家精神。
2,自由,推崇自由思考,鼓勵都能勇敢實踐。
3,足夠聰明,接受問題,運用猶太式智慧找到最富有創見性解決。
我想這個話題我是有資格發表一些看法的。剛剛在以色列呆了一周的時間,和3家VC做過溝通,和60個創業公司面談過,期間得到了以色列政府和NGO組織的大力支持。
以色列的科技創新氛圍非常棒,根據VC的統計數據,以色列有5000個創業公司,每年新增1000個,想想看這是一個全國人口比北上廣深其中任何一個城市人口還少的國家。當然每年失敗關門的也不少,VC沒告訴我,呵呵。
在以色列,遇到各式的創業團隊,最讓我震撼的是有幾次碰到白髮蒼蒼的創業者,他們都是連續創業者,以前的公司被巨頭收購了,個個身家都可以瀟洒一輩子了,卻還在創業,而且因為被收購時簽署的保密協議,他們不能從事以往熟悉的行業,所以每次創業都是新領域,太厲害了。
為何吸引很多互聯網巨頭?其實不止互聯網巨頭,所有的IT大企業都被以色列所吸引,原因嗎無外乎這幾點:- 尋找合作機會,沒有企業是萬能的,現在的業務總有需要改進提高的,為了領先總要規劃新業務,以色列有這麼多科技公司,當然要去。
- 尋找人才,有些領域是自己培養也搞不定的,最好的方案就是去找到合適的團隊,收購它。
- 投資布局,巨頭們手握大把鈔票,想保持江湖地位,紛紛跑到以色列來投資。
我們此次也是出於1、3兩點考慮才拜訪以色列的,大家都覺得收穫超預期,已經在籌劃定期拜訪了。
到此,應該已經回答了題主,但我想大家還會有進一步的疑問:為什麼以色列這個小小的國家,會在科技創新領域如此出色?根據我和VC、以色列政府和NGO的溝通,結合我們自己的觀察,可以歸納為下面幾個原因:- 教育-以色列的教育質量世界前茅(根據VC引用一些調查機構的數據,是世界第一),特別是理工方面,這為科技創新提供了基礎人才。
- 軍事-以色列殘酷的生存環境使以色列投入大量資源在前沿軍事科技研發上,客觀上提供了大量軍轉民機會;全民兵役制培養了每個國民的奮鬥和團隊精神;另外早期因為人力缺乏而啟用的人員評估機制,是為了最大程度的發揮每個軍人的作用,現在起到了人力資源的合理配置作用,幫助每個人找到自己合適的方向。
- 創業國度-以色列是在阿拉伯國家的包圍下從無到有崛起的,沒有什麼先例可循,所以實幹、快乾、勇於打破常規、不迷信權威、團結合作就成了國民的精神。
- 人脈-以色列的國民來自世界各地,歐美等國以前因為對猶太人的同情和以色列有大量合作,所以無論從技術合作還是風險投資,以色列從起步階段就是全球化的。
- 政府-以色列政府在促成合作方面的作用不容忽視,我們此行就得到了以色列領事館經濟商務處(政府)和以色列出口與國際合作協會(政府支持的NGO)的大力支持。首先是經濟商務處積極推動國內各大企業赴以色列進行商務訪問,和中國企業進行頻繁的溝通來確定需求和感興趣的領域,以色列政府對於以色列的創業公司熟悉程度讓我驚訝,很快就會提高一份推薦名單,我們可以逐一先了解,確定最終名單。到達以色列後,以色列出口與國際合作協會安排好了場地和用車,並和名單里的公司逐一聯繫,確定好會議日程,我們所要做的就是每天早餐完畢就去以色列出口與國際合作協會與一家家創業公司面談,在這個過程中以色列領事館經濟商務處的官員會全程陪同,實際了解雙方的合作機會,以及對創業公司進行評估(根據我們的反饋),可以說運作高效,令人印象深刻。
上個月剛看了《創業的國度》這本書。
知道這本書也是360CEO周鴻禕的一篇博客:周鴻禕:以色列軍隊是世界上最好的孵化器
題主問的是「以色列的科技創新氛圍和為何吸引互聯網巨頭?」
分兩方面回答:
- 創新氛圍:
創新方面可以參考@申克 的回答,所以引用不少書中案例。我跟他一樣,讀完這本書,感慨很深。
補充:
創新除了來源於思考、懷疑、打破常規(這些本身就是深入以色列的文化),還有一個重要的來源是豐富的生活經歷:以色列的國情和國際環境,讓以色列青年比世界其他相同年齡段青年,有更多的經歷,面臨過更多艱難到苛刻的選擇。我們無法想像,當我們20多歲還是跟個孩子一樣的時候,以色列的20歲青年就可能已經經歷很多戰爭,已經在思考如何管理好100多人和100多支不同類型槍械裝備進行有效的戰鬥,已經駕駛一架直升飛機在戰區救人,已經在思考如何更快的拆卸和組裝槍支,如何面對敵人新式的反坦克武器在大攻擊以方坦克的時候,用最快的方式思考應對之策。
- 吸引互聯網巨頭:
- 與以色列創新的文化離不開。互聯網就是在不斷突破常規,最需要創新的領域之一。為何以色列會要求360創始人周鴻禕去以色列,讀完《創業的國度》後,看到以色列每一個青年都是一位那種具有破壞常規創新的360創始人,真耀眼。
- 以色列人天生就是一位出色的互聯網產品經理,PM。互聯網最核心除了N多創新的技術之外,還有一個就是互聯網產品的模式、體驗。以色列:始終是「一種懷疑和爭辯的文化,一種解釋、反解釋、重新解釋、反對性解釋的開放式自由問答遊戲。這正是每一個互聯網PM應有的精神。
- 具有互聯網精神的"書",20世紀70年代就在以色列已經興起,以色列群體就具有互聯網分享精神。此處說的「書」其實並不是一本書,而是很多不拘泥於形式、一直處在更新過程中的日記集。在世界最偏遠的角落也有它的蹤跡,每一篇日記都是一本手寫的「聖經」,是一個以色列旅行者給另一個旅行者的建議。
- 執行力:如果一個以色列男人想要與某個女人約會,他當晚就會叫她出來;如果一個以色列企業家在生意上有個想法,他本周就會付諸實施。一個人在冒險之前應該先積累經驗的道理根本不存在,雖然這在生意場上或許真有些用處。過多的時間和經驗只能教給你察覺現存或即將發生的問題,不會教會你創新和改革的能力。
------------
感受:
我不知道,現在,泱泱中華,萬萬同胞,在創新上,怎麼和這樣的群體競爭。
想想都覺得可怕。
以色列,700多萬,70多種民族,他們:
- 只要過了20 歲,絕大部分以色列人都嘗試著到外面的世界去挖掘機會,他們從不懼怕進入一個陌生的環境,也不擔心和一種完全不同的文化打交道會出現什麼問題。
- 粗略估計,大部分以色列人在35 歲的時候就已經遊歷過超過12 個國家。以色列人在新興經濟體和在未知領域中的活躍,另一部分原因是因為他們常常在外面的世界追逐著「書」的蹤跡。
- 別人都在為自己的公司作宣傳,而以色列人從來都是為以色列作宣傳。
- 以色列8200畢業生聚會現在是全國性的,他們不會把時間浪費在曆數過去參加過的戰鬥或者對往昔的追憶上;他們會向前看,這些昔日的戰友們把精力都集中在生意網路上。
- Talpiot 項目見@申克 回答。這個國防部的精英培訓plan,為以色列帶來的附加值,大的驚人。
- ... ....
去年在以色列參加了一個德國-以色列聯合辦的cancer research school,發現以色列教授們很多都有自己的小公司期望著搞點大新聞,學生們也個個琢磨怎麼找機會把自己的博士課題向商業化靠攏,熱情程度之高,勝歐洲百倍。
席間和猶太同學聊天,為啥你們這麼熱衷於科技創新,金融房產來錢多快呀。得到的回答是我們周圍國家關係這麼緊張,以色列又小又沒資源,不創新的話就只有死路一條了
離開時從特拉維夫機場出境,然後見到了讓我此生難忘的畫面:(多圖預警)
在這個世界絕大多數機場該是黃金廣告區的地方,我看到的不是樓盤理財或者小鮮肉的代言。而是一張張介紹猶太人科技貢獻的照片,從學術大師愛因斯坦到題主說到的WAZE互聯網應用,提醒著每一個路人這片和北京市差不多面積的土地有一顆科技大國的雄心。
2011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
WAZE
想起了一句話,「興亡誰人定,盛衰豈無憑」
譯言網 | 游牧國家以色列第二話 高科技農業發達的原因
譯言網 | 以色列科技公司:一個新興國家下一步該做什麼?
譯言網 | 2011年以色列風險投資概況
譯言網 | 以色列風險企業為何能夠實現技術創新?——日本經濟新聞報道
看完以上幾篇,多少能看出這個國家的活力之所在。
有知友在下面評論說是因為猶太人的關係,不知可不可以理解為人種的關係。
這裡我不想把猶太人與其他人種比較,這個命題太過於龐大,我也不懂。單純討論猶太人的創造能力,確實他們有過人之處。但是以色列所提供的環境本身(包括創業、投資等),是一個相當健康的生態體系。但是對於一個複雜的社會體系來說,個人認為並不是簡單的人種可以決定的。這裡應該更多地參考當地的歷史背景和人文遺產。這一點相當重要,比如他們在過去流離失所,在以色列這片土地上,他們時刻充滿著危機感。人們用盡全力去探索發現真理,為自己和國家以及社會營造一個積極的未來。這或許並不是人們腦子裡就有這樣一種目標,只是他們雙手創造的文明潛移默化導致了這樣一種結果。
以上只是提供一種假設性的分析,因為我並沒有特別關注以色列,更沒去過那兒。
文化和習慣的力量是極其巨大的。
以色列本來就是美國矽谷之外第二大科技創新聚集區。之前回答提到的著名書《Start Up Nation》中已經提到很多。
補充的是以色列軍方的作用,或者國家模式。很多著名的以色列科技創新公司員工都來自於相同的軍方基礎研究部門,這個網路也成為類似矽谷的一個紐帶。
好吧,其實美國是以色列的盟友,多幫襯下也不足為奇。
更新:對於這一句更精彩的論述請移步@王海平的回答,謝謝!
1. 成功的背景:背景是猶太人本來就在全世界各行各業遍地開花,著名的羅斯柴爾德家族等還割據了美帝的不少資產。
2. 人才的積累:而像我們電腦天天在跑的RSA密碼其中S就代表猶太人Shamir,是很著名的密碼學家,由此可見一斑。
3. 曾經見過以色列的軍隊制度,其設置跟運作令人感慨不已,對年輕人有著神奇的吸引力。對此,對這國家的魄力可見一斑。
4. 猶太人的性格似乎就是崇尚成功,追求真理。對他們的商人來說有錢不賺是為罪過,而他們的學者有課題不攻克估計也是罪過吧。
5. 他們的猶太教還是跟民族性格契合得比較好的,不像某些清教徒那樣,彆扭得很。
一點點個人見解,可能會有偏頗。以上。
http://cn.timesofisrael.com/%E4%B8%AD%E5%9B%BD%E5%9F%BA%E9%87%91%E6%8A%95%E8%B5%84%E4%BB%A5%E8%89%B2%E5%88%97%E7%A7%91%E6%8A%80%E5%85%AC%E5%8F%B8lamina/
矽谷巨頭為何偏愛以色列?http://info.3g.qq.com/g/s?aid=tech_ssid=tech_20161006018340pos=tech_omgapp_topicfa=home_touchf_pid=135iarea=252
文章說,很多矽谷公司在以色列找到了家的感覺。我覺得,從歷史文化上講,以色列是歐洲文化體系內「東方文化」的代表,所以歐美精英以此作為自己的文化歸宿也是可以理解的,人在文化上是懶惰的,尤其歐美人,在全球意識形態化氛圍逐漸濃厚的今天,人類在文化上缺乏進取精神,只能偏安一隅。而以色列所謂的創業沃土,實際上就是各種政治紅利長期堆積的結果。跟思維方式什麼的關係不大,不必要造神。西方人根本沒興趣理解真正的東方文化,他們只是在過往的勢力範圍里刨坑孵蛋以色列強制本國猶太青年服兵役,那些精銳的情報部門,比如Unit 8200,只挑選best and brightest年輕人加入,然後給他們上高強度的課程,大學也不用上。進了Unit 8200之類部門的年輕人就開始幻想自己成立一個tech startup了。。特拉維夫、貝爾謝巴聚集了各種高科技公司的RD center,創新孵化器等等,有很好的創業氛圍。
作為用戶,以色列IT產品如硬體LSI、軟體系統集成AmDocs,印象太深刻。
過程決定結果,猶太人是個追求真理,良性循環的民族。
一個求知,求真的民族在很多領域都會有出色成績,只要這個世界還是用大腦思考,感受的。
所有人都吹的以色列的農業,其實是個賠錢的產業。
美國每年給以色列人均幾千。以色列的產品可以免稅出口到美國,美國的軍事技術可以無限制出口到以色列。
所以很多外國公司去那裡開公司。以色列規定必須招聘一定比例當地人。
推薦閱讀:
※如果古代人有手機的話,世界歷史將會發生怎樣的改變?
※有哪些聽起來高大上實際上很普通的東西?
※如果800個小時後發生世界大戰,你最想怎麼做?
※如何評價馬雲的無人超市?
※美國究竟發達到什麼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