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些人除了上課時間以外都沒有學習,成績卻還是很好?
新高二學生,成績在班級10~12名左右。
有兩個女生特別6。
第一個,我室友,上課以外的時間都是看漫畫,看小說,畫畫,睡覺,吃零食。但是成績就是很好,她化學進了學校的競賽培訓班,數學也很好,但是平時完全沒有死命學的跡象。
第二個,另一個寢室的,我們是寄宿學校要求交手機,她沒交,經常看見她玩,成績也是鐵打的特別好。
我觀察了一下,她們共同特點就是上課聽講特別認真,然後就是會玩。
我真的很想知道為什麼,不僅是她們為什麼那麼優秀,還有自己為什麼努力了但是我們之間的距離還沒有縮短的跡象。
請大家不要那麼執著於智商,謝謝。
6.30補充
關於學習方法,我的確在一個探索階段,這一點我沒有考慮到,不好意思。
2016/11/6補充
高二第一學期已經快要到一半了,感謝所有在這個問題下面發言的人
現在已經沒有那麼在意別人的狀態了,各位的回答對我改變自己的狀態幫助很大
十分感激,謝謝各位
以上幾乎所有的答案都沒有說到本質。忍不住認真寫一篇回答了。
很多人對天賦的理解是這樣的:
在他們看來,天天上課睡覺打遊戲然後考前翻翻書最後九十多就是天賦高,認真聽課挑燈夜戰結果最多六七十就是天賦低。
在他們看來,面對同樣的問題,一看秒懂就是智商高,苦思冥想也一頭霧水就是智商低。
在他們看來,天賦完全是基因決定,生而有之,不可逾越,永久保留的。智商低的人再怎麼努力也無法彌補這種差距。天賦是勤奮的功率。
在 @張英鋒的這篇文章你也是這樣理解智商和天賦嗎? - 教育成本 - 知乎專欄中,類似的觀點還有很多。
總而言之,在他們看來,就是
成績=天賦*努力,
天賦=成績/努力,
努力=成績/天賦這套簡單的公式。
這是一種非常膚淺的學習觀。
先亮明觀點:
- 智商的差距是存在的,並且這種差距在學習中的作用也是存在的。
- 但是,我想論證的是,這種純天賦的作用的重要性遠沒有大多數人想的那樣高。很多天賦神話產生的原因,在於我們習慣於把很多比較隱蔽,但其實源於後天的因素歸因為天賦。
(我知道很多人會舉出一堆自己身邊的聽說的天才例子來反駁,然後說「智商的差距是存在」的。請注意,我這裡否定的不是它的存在性,而是它的重要性。)
現在開始論證。
=================================================
其實在很多情況下,我們所謂的「天賦」,其實應該叫「偽天賦」才對。那些讓「學神」們用更少的付出得到更好的成績的因素,可以歸結為兩類:學習習慣與思維習慣。
這兩者的作用是如此廣泛,如此隱蔽,以至於滲透到了學習的每一個細節中,體現出來就是一種「天賦」的錯覺。
學習習慣有多重要?
一個學習習慣差的人可能在幼年缺乏管教,「放棄枯燥的事物而尋求娛樂」的經驗更多,於是神經突觸的建立讓他習慣於從中獲得快感,適應了高刺激的事物;
一個學習習慣好的人可能被管教得好一些,於是這種經驗更少,更習慣於在枯燥中堅持下去,適應了低刺激的事物,並且隨之而來的好成績正向激勵了這種習慣。
——於是,同樣是刷書遇到枯燥的章節,前者在低刺激的環境中更傾向於走神,花了兩小時在隨時襲來的走神中走走停停勉強推完了這個坎,但後者更傾向於專註下去,二十分鐘就能推完。(比如我和一個朋友 @Demon 一起學習的時候,我出去休息了三四趟,這位朋友還在學習。於是這位同學可以開學初推完整本線代,然後期末輕鬆97)
事後,很多人就會覺得這是天賦,是智商。
一個學習習慣差的人可能在早期生活在一個節奏緩慢的教育環境中,更多地體會了拖延學習來開小差的快感,於是習慣於拖延;
而習慣好的人可能相反;
——於是,同樣是上課講到稍微艱難的點,前者更傾向於打算拖到課後再消化,然後開起了小差,後者更傾向於直接正面剛,當下解決問題。
結果前者不僅上課的時間完全浪費,課後還要以加倍的時間,以更低的效率消化,造成極其恐怖的時間虧損(其實這也是答主大學學習效率低的主因);而後者則能在一馬平川的課後時間自由地平推進度刷熟練,由此多出三四倍的有效學習時間。
事後,很多人就會覺得這是天賦,是智商。
一個學習習慣差的人可能會在早期缺乏挑戰困難的教育;
而學習習慣好的人則在一件件堅持後完成的難題中得到成就感,從而更習慣於堅持。
——於是,同樣是學習中遇到難題,前者可能畏難而放棄,認為沒必要研究那麼難的問題;而後者則會仔細鑽研,然後幹掉大BOSS,暴漲一波經驗值,在滾雪球的挑戰與成就感中達到越來越高的等級。
事後,很多人就會覺得這是天賦,是智商。
學習本身就是一種積累的過程。很多人誤以為學習這個動作只是在積累路程,大錯特錯。學習也能積累學習的速度——換言之,學習本身是自帶微小的加速度的。
越學習,就越適應學習,越在「放縱/學習」的艱難抉擇中選擇後者,你對後者的突觸建立就更強一分,下次選擇堅持學習也就不那麼痛苦一些。所以,我一向認為,那些說什麼「能夠努力也是一種天賦」的,不是思維過於簡單,就是在為自己的懶惰找借口。
當然,更不用說學習本身還能讓你積累試錯經驗,改進學習方式了。
===================================
以上的論證,僅能證明「後天養成的學習習慣能為學習效率產生巨大貢獻」,並不意味著「學習效率高的人一定擁有好的學習習慣」。
我知道很多人會舉XXX天天上課弔兒郎當回宿舍就打遊戲照樣年級前十……等等的例子。所以,接下來就要說到另一種因素——思維習慣。這種因素更重要,也同時更隱蔽。
思維習慣有多重要?
我們在接受一個新的經驗或新的理論時,對其的認知往往是依靠其與已知的經驗或理論進行的比較與聯繫。
許多關於學習原理的書都會講到這一點,並由此強調體系,比喻等等的重要性,但很多人並未真正理解這是怎麼回事。
- 舉個經驗的例子,我們見到一個由幾根木棍支撐的木板,會馬上判定這是一張「桌子」,因為我們在後天見到所有具有類似特徵的東西,都被我們分類為「桌子」了,於是這一類物品就和「桌子」這個詞語聯繫在一起。即便我們沒見過面前這種桌子,但憑藉其與這一類事物極其相似的特徵,我們可以輕鬆地對其進行模式識別,認為其也將和這個類別下所有的事物一樣,被公認為具備「桌子」的分類。
- 再舉理論的例子,概率論講到大數定律的章節,一個聽說過價格回歸價值定律的人可能可以秒懂,一個聽說過「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的人可能理解起來會更容易些;學習物理,聽說過「強弩之末,不可穿魯縞」的人,可能更容易理解勻減速直線運動的規律;做過智商測試題的人,往往可以瞬間理解三階行列式的沙路計演算法。
而對於這種思維習慣的獲取,後天教育中一個作用相當大的途徑就是閱讀習慣的養成。
按照《如何閱讀一本書》中的分法,書籍的作用有兩種,一是提供經驗、二是教授理論。
比如一部小說,就是一系列經過高度整理,高度有序化的經驗;一本科普雜誌,除了經驗之外還有一系列淺顯通俗的理論。
一個熱愛閱讀小說新聞的孩子,在早期可能就通過閱讀這種可以最快提升自己經驗豐富度的途徑,擁有了遠超其他同齡人的早期經驗積累,而人總有從已有經驗歸納理論的傾向。
這個過程好比核裂變里中子的釋放一樣——物質體積越大,發生中子撞擊的可能性也就越大。人的經驗越豐富,平時突發靈感從經驗歸納出理論/聯繫的可能性也就越大。面對新知識時也就更容易觸類旁通,舉一反三。
一個熱愛閱讀科普雜誌的孩子,則更容易養成鍛鍊出自己接受外來理論與整理既有經驗的習慣。同時一個個由以往經驗整理出理論的成功案例很可能會在價值觀上激勵他們思考,並養成強烈的思考傾向。
你仔細觀察那些學習效率高的人,很可能也會發現其小時候或多或少都有愛閱讀的習慣。無論是何種閱讀,都是有產生精神愉悅的可能的。而這種愉悅將成為寶貴的早期正向激勵,使其愛上吸收外界經驗/接受外界理論。細分起來,他們可能也因此愛上數學/物理/天文/歷史等等具體的領域。所謂興趣,很大程度上也是後天的。
然後,你可能會說,許多天才長於邏輯推理或數學計算這些比較先驗的東西,這又如何解釋?
這裡引用 @張英鋒 的答案智商高低是因為思維習慣不同造成的嗎? - 張英鋒的回答(同時建議閱讀):
成年後的高斯說,在他學會說話之前就會計算了。這說明在高斯的幼年經常接觸到各種數字,無意間讓他很小的年齡就掌握了初等算術。有這樣一個有數學應用背景的父親就是拼爹,但高斯的父親有個缺點就是目光短淺。
……
通過長期高強度的數學計算,高斯不僅計算能力極強,而且非常善於發明數學工具,來簡化自己的計算過程。剛才說到高斯9歲時就掌握了等差數列的速算方法,他
在18歲時又發明了最小二乘法,極大簡化了計算過程。後來,勒讓德在54歲時也發明了最小二乘法,並早於高斯發表,獲得了優先權,但這個工具高斯已經用了
十幾年。
但是沒有公開!有人曾估算,如果高斯當時能及時發表他的研究成果,整個高等數學可以向前推進50年!但高斯是個完美主義者,他拒絕發布不完整和有瑕疵的作品。他的很多成果都來自內在視覺洞察力,是直覺形式的結論,雖然他自己長期使用,已被驗證沒有問題,但並沒有經過邏輯嚴密的證明。而高斯跑的太快,完全不想停下來,把寶貴的時間消耗到瑣碎無比的嚴密證明上。如果高等數學真的因此被推遲了50年,這可真是整個科學界不可估量的巨大損失!
我前面說道,數學家可以不藉助紙筆來思考數學問題,這其實來源於他們高強度的數學計算,高斯是這方面的佼佼者。可能很多人會好奇,高斯的計算強度究竟有多大?我們以1818年高斯擔任丹麥的測地工作為例,整個工作持續了8年,高斯白天測繪,晚上計算,他曾估計測繪所畫的圖就有100多萬張。野外實測數據匯總後,全部計算工作由高斯負責,隨便兩個點都是用最小二乘法通過冗長的計算獲得,一般需要一個計算能力中等的人計算2~3天才能算完,共有3000多個坐標點,總計算量需要這個人一天不休的計算10年!
也就是說,即使是邏輯推理與數學直覺這種東西,也是可以通過後天的思維訓練鍛煉的。
比如說,同樣面對一道難題/理解一個難的概念,至少需要經過七層邏輯。
——於是一個經過邏輯訓練的人,可能前三層邏輯早已爛熟於心,第四五層邏輯以前在他做過的題目/看過的書中熟悉過,剩下的工作只不過是推出剩下的兩層邏輯而已;
——而一個沒經過邏輯訓練的人,可能只能熟悉前兩層的邏輯,於是要解決這個問題,他可能就要佔用極大的工作記憶空間,經歷無數次試錯,才能HOLD住那高達五層的邏輯樹。於是解不出來就是很正常的事了。
然而,事後,仍然有很多人會覺得這是天賦,是智商。
當然,你的確可以舉例來反駁我說某神思維習慣並不突出/某神閱讀量其實稀少/某神拖延癌等等。但是,以上所列出的每一個具體習慣都只是諸多因素之一,一個人可能只需要十中得五已經很了不起了,十中得七八的天才也會有二三短板。但總的來說,最根本性決定學習效率的,仍是後天習慣。
=============================
那麼,智商帶來的作用就不存在了嗎?
不是的。前面大約提到,我們學習的途徑本質上分兩種,一是從外界表象獲取新的經驗,二是從既有的經驗與理論中整理歸納出新的規律與理論,或者外界協助你完成這個過程。(記得在知乎上看到過一張形象介紹DIKW體系的圖,可惜找不到了,有誰記得嗎?)
而我們最最普通的智商測試一般長這樣:
也就是說,這些網上流傳的智力測驗,是在測試你從給定有限的經驗中歸納出規律與理論的能力(所以智力測驗聲稱跨文化,是因為其剝離了既有經驗的因素),對應的是第二種。
這種能力的確重要,比如數學上有一個段子:
數學家能找到定理之間的相似之處;
優秀的數學家能看到證明之間的相似之處;
卓越的數學家能察覺到數學分支之間的相似之處;
最後,究級的數學家能俯瞰這些相似之處之間的相似之處。
這裡主要涉及到的就是歸納能力的強弱。
另外更專業的測試,可以測出工作記憶,反應速度等等。
所以說,智商帶來的能力差距是存在的。
但是,你的歸納能力再高,也抵不上愛閱讀的孩子積累下可觀的經驗與理論存量; 但是,你的反應速度再快,也抵不上意志強的孩子聽課從不走神的耐力;
但是,你的工作記憶再強,也抵不上家教好的孩子輕易專註兩個小時的好習慣;
如果你告訴我一個清北的學霸在天賦,對學習的理解與勤奮度上甚至都不如一個普通二本的學渣,我一點也不會覺得意外。這兩個人之間差距的最大原因在於他們從小受到的教育,環境帶來的習慣。事實上,我認為學習習慣與思維習慣是另一種形式的階級固化。 習慣的作用是如此的隱蔽,以至於彌散在了學習生活的每一個細節當中,控制著你絕大部分的學習行為,而又隱蔽得讓不善思考的人不得不將其歸因為「天賦」這個籠統的概念。許多人見到天才就嚇得腿軟,卻看不到他們背後的環境與教育因素。
「天賦神話」是一種懦弱的逃避。與其自責努力不足,不如抱怨天分不夠來得舒服。事實上,習慣是可以被後天改變的,但它需要長久的時間與探索。
我們對學習理解得越深入,在與學習有關的諸多因素中能夠科學解釋的也就越多;理解得越膚淺,能夠解釋的就越少,然後把那堆自己解釋不了的因素認作是「天賦」,這和神秘主義沒什麼區別。至於那些甚至主張「努力也是一種天賦」的,已經近乎反智主義了。
當然,學習效率還有另外的因素,例如學習環境:在一個進入衝刺狀態的重點高中的晚自習課的學習效率,當然比離期末考還有大半個學期的大學日常要強得多。在一個好的環境中,許多習慣上的缺陷可以得到補償。所以選擇一個好的環境也是非常必要的。這也是環境/出身能帶來的巨大優勢。
最後, 答主本人智商測試做過140+的,也做過160+的(註:160+那一次是小時候在某醫學院的附屬幼兒園做的,印象比較模糊,也可能是140+或150+,總之不低),但其實在學習過程中也非常坎坷,更能體驗到天賦的作用其實實在有限。更詳細的過程可以見「學霸變學渣」和「學渣變學霸」分別是怎樣的一番體驗? - edmond 的回答這個回答。
最後的最後,再一次推薦@張英鋒 的答案智商高低是因為思維習慣不同造成的嗎? - 張英鋒的回答。
本文已轉載至為什麼許多人很喜歡誇大勤奮、貶低天賦? - edmond 的回答
=================================
最後聲明:我並不是心理學和教育學等相關領域的專業人士,以上內容也僅僅來源於一個普通學生對日常生活現象的觀察和反思,拋磚引玉,只作一個參考。
如果想學到專業知識,可以閱讀相關的書籍或關注相關專業人士。如有不當之處,也還請專業人士指出,誠惶誠恐,不勝感激。
作為老師,我來告訴你如何做吧。
贏得學習競賽不是要玩命跑,而是要給自己升級,這才是真正的競爭力。
- 死命學是最低效的學習方法,因為它會耗干你的學習動力,很快就會厭學,所以就應該勞逸結合,來提高學習的幸福感。
- 不要和別人比較,比完只會讓你失去信心,其實排名10~20名的中上游就夠了,這足以保證自己不掉隊,不要刻意追求進前3名,為了進前三名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去訓練根本不重要的技能,這就沒時間給自己的競爭力升級了。
我觀察過很多學生,無論是上課還是自習,他們的注意力並不在學習上,在大部分時間都處於無意識的遊走狀態。做起作業來就像在磨洋工。有時候一個小時一道題都沒做完,發獃、走神、聊天、各種無謂的小動作,就是不能進入高效的學習狀態。
方法好的學生做一道題就能找出幾種解法,可以舉一反三,融會貫通。這和磨磨蹭蹭一小時也做不完一道題的學生相比,效率要高百倍不止。
其實他們早就厭學了,都是在假裝學習和表演勤奮,是不得已被摁在教室里學習。而厭學是學習的癌症,靠老師的力量是很難治癒的。以至於很多老師認為是智商的問題,其實不是,是驅動力和學習方法的問題。
學習就像長跑,大部分時間裡不要領跑,讓別人去競爭消耗吧,你要做的是積蓄力量,保持自己不掉隊、不厭學,在後半段再逐漸加速超越。
當然,這也不是讓你傻玩。
你最應該關注是你當下的進步,主要精力用在給自己升級,而不是分數或他人。
比如- 學習方法的進步,歸納、收集各種學習方法,降低自己的思考成本。
- 糾錯能力的進步,總結、反省自己的各種錯誤,聞過則喜的習慣可以降低你失敗的成本。
- 筆記整理的進步,梳理知識脈絡和訓練上面的元認知能力,完成思維方法上的系統升級。
- 自控能力的進步,發現自己效率低下、情緒低落的時候及時調整自己的狀態,警惕自己淪陷。
- 超越課本的進步,抽時間大量的閱讀科普書、傳記和名著,把視野拓寬到更廣更深的領域。
- 同學關係的進步,真誠的與同學分享經驗和資源,建立互助的學習氛圍,讓他們成為你的助力。
- 師生溝通的進步,每天都要抓住老師把自己的問題、疑惑、困難和苦惱都要提出來,老師的經驗能大幅降低你的試錯成本。(比如我這篇文章)
你不用急於超越別人,特別是分數上,只要不掉隊就行。因為人學了東西會忘記,很多高一高二學的知識到了高三就忘光了,需要重新複習和訓練,這就是後面人超越的機會。
你當下最重要的是把更多時間用在完善心智系統上,到了高三再拚命學,就能很快超越他們。
我作為一個老教師可以負責任的告訴你,老師見的太多了,不要相信智商、天份、天賦的神話,那都是人為的幻象,太多人活在這種幻象里了,包括一些年輕教師,他們有這種幻象是因為還沒看清教育的本質,建議看一下《智商高低是因為思維習慣不同造成的嗎?》。
一說到不要相信智商神話,很多人會本能的抵觸,你呢先別忙著點反對,推薦你看這本書《超越智商》,這裡面對智商說的非常透徹,看完你就全明白了,你說的智商根本不是智商。而且你還會知道,除了聰明之外,還有更高級的境界。
開始在長跑中領先的人,都有自己能贏的幻覺,但最後都會絕望的發現,很多人在把他甩掉,而這時候他已經沒有足夠的力氣追趕了。
真正的高手,對內關注自己當下的小進步,對外關注不斷增長的好奇心,積蓄好力量,在正確的時候發力,這才是最優的策略。
其實就算你贏了高考,挑戰也才剛剛開始,到了大學裡,尖子生滿地走,畢業後到了社會上,更是有積累了幾十年經驗的人在和你競爭,比智商和成就一定會被秒殺,是不管用的,還是要靠長時間的持續升級來趕超他們。年齡大的人,他們的缺點是負擔重,升級比你難,這是你的機會。
所以越快升級自己的心智系統越好,因為人生長著呢!
如果你想知道如何升級自己的心智系統,可以閱讀我的兩個專欄《自由心智》和《教育成本》,裡面有很多文章可以幫到你。
回答一些評論
#你知道前三名看見這個心多累嗎
如果有一天,大家都不關注分數,都不在乎別人的智商有多高,而是關注自己的進步,尋找自己的興趣和好奇心,並能和同學建立親密的互助學習關係,我覺得教育的目的才是真的達到了,人的成長才是教育的目的,分數排名不是目的,不對嗎?
那個時候前三名就不覺得累了,你會很幸福,因為大家都把考試作為反饋的工具,誰都不把名次當回事了。
#寫的不錯,但非常片面,智商是重要的因素不可忽略。
「非常片面」這個詞挺片面的,哈哈。大部分人所說的智商其實是天賦,因為他們喜歡用「天生」這個詞。如果暫時看不了《超越智商》那本書,可以看我專欄里的以下幾篇關於天賦的文章:
- 為什麼相信天賦反而會塑造凡人?
- 為什麼要反對天賦神話?
- 人們為什麼會掉入天賦神話的陷阱?
- 如何裝作很有「天賦」的樣子?
#我不喝!明明智商差距就在哪裡。哎想哭
自從雞湯這個詞開始流行,這幾年越來越多的學生開始聽不進別人的建議,一言不合就說別人是雞湯。
雞湯偏見會封閉他們的好奇心,不再有興趣去關注別人說的話有沒有依據,有沒有有價值的地方。他們就是要用情緒來抵觸你。一般年紀大的人,才會這樣固執,現在很多年輕人未老先衰,已經失去了開放的心態。
這就是為什麼要升級自己的心智系統,很多人的低效恰恰源自自我束縛,要警惕自己的封閉性思維。
#評論里好多堅持相信智商的學生
你們信好了,那是你們信仰的自由,但是一個老師不能信智商、天賦、天份、神童之類的怪力亂神。這就像
- 一個科學家信鬼神
- 一個醫生信巫醫
- 一個建築師信凶吉
- 一個企業家信算命
這些人共同的特點都是愚昧導致了迷信。
老師不了解教育本質也會造成天賦迷信,亂用必然會給學生帶來災難。
老師相信你智商高當然是好事,老師要相信你智商低呢?你再努力也沒用!
在這種老師眼裡智商高的必然是少數,其它大多數學生還有機會嗎?
這是一個自證預言式的陷阱,「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說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你真的希望自己的命運掌控在別人手裡嗎?
冷靜下來,讀一下我上面提到的5篇文章,好好想想再下結論。
點個贊給老師一個鼓勵吧……^_^
真正的學霸,智力和習慣上時具有一定的碾壓優勢的,這就是為什麼愛因斯坦,霍金,牛頓等人,幾百年才出一兩個。但是這個世界上,還有很多很多不同的領域,產生過各種優秀的學霸,有些是靠天賦,也有一些是靠努力,無論靠天賦還是努力,真正的學霸,從來都是不需要掩飾自己的智商,也不屑於掩飾自己是如何用努力讓已有的才華和天賦變得璀璨奪目的。
你遇到的那些,只不過叫做學婊而已,他們有些背景殷實,出學校就可以贏在起跑線上,將你吊打,他們當然無所謂,還有一些,超過不了學霸,也沒有牛逼的爹媽,只有站在同類的屍體上上位,他們有你們這些心安理得做學渣的人墊背,也就放心了。
騷年啊,如果你不是含著金湯勺出生,這輩子又要過上毫不費力的生活,那就不要看別人怎樣作死了,趕快拋開妄想,丟掉雜念,滾回去好好讀書吧。萬一你自己都不知道,其實你是被埋沒了的學神呢?
微博:http://www.weibo.com/u/2523764840?is_all=1(漢尼拔萊克特醫生)
專欄:外面的世界 - 知乎專欄
其實說到底就是一股韌勁。
你有沒有試過連續思考一道題十個小時,連飯都不想去吃,最後終於想出了答案已經快要餓暈了?
有沒有試過一個問題沒搞懂,恍恍惚惚好幾天,一邊走在路上一邊自言自語理清思路?
有沒有試過啃一本教材,沉浸在其中,再一抬頭髮現過去半個月了?
有的人平常不怎麼學習,那是因為他已經把該學懂的,該糾結的都糾結完了,剩下的坦途大道走的輕鬆,而大多數人遇到一個坎就卡住了,再也沒有往前走過。
其實不光是學習,世界上的事都是一樣的,大部分人都是在妥協和放棄之中慢慢走向平庸的,那些有韌勁的人才會愈戰愈勇。
死磕了半個月唱歌都快要崩潰了,今天終於又有進展了,散發點正能量吧。
講真,老師經常說「這個孩子不是不聰明,他要認真的話…」我很討厭這句話。因為我不屬於這類人?!
我從小偏科,數學兩位數算給你面子了,二三十經常的,發揮不好個位數也不是沒有過,但每個人都不相信,我,真的真的很努力啊啊啊啊啊!!!
我數學筆記記得滿滿的,一下課就背公式概念什麼的,再不然就是去問題。但我就是弄不懂這玩意兒啊。每次考試都不敢看成績,但每次都會被同桌哪個死胖紙強制性告知
反觀語文,我作業也不寫,上課也老跑神,但期末都是95+,尤其是作文,滿分現象經常發生。別人都問我怎麼樣才能考這麼好時,我都無言以對,就…照常發揮?然後別人就會向我拋過來一個白眼。
數學,很神奇,我挺喜歡它,但只是單相思。
好像跑題了,就這樣。有人說95不算多,但是…
我說的是百分制。
中學的學習還是要善於總結,不是知識點都背下來就完了,也不是題目做得多就能解決問題。然而這種事情老師是幫不了你的,你只能自己做,或者碰巧遇到一個超級牛逼的人,跟你講這些東西。
不過只要你不是自己弄明白,而是被講,你永遠就失去了達到最牛逼的機會。總結本身不是過程,而是目的,這也是需要練習的。而總結的結果不是目的,而是過程。謝邀~
在大多數人眼中,我應該就是題主所說的「有些人」。
初三上學期之前,沒有認真學習概念,成績一直在中下游徘徊,初三下學期開始崛起,成了村子裡第一個正兒八經考上高中的。高中時住校,當其他同學在午休和晚自習後挑燈夜戰時,我都是照常呼呼大睡,高考全校應屆生第一。大學時,很少泡圖書館,精力主要投注在學生會工作,做過文藝部副部長,科技部部長,直至學生會副主席,最後順利讀研。
大多數人以為我是天才,我也一直以為自己是天才,直到反覆做過幾次IQ測試,我X,居然只是個路人甲!!
我仔細思考過身邊常見的成功論調:
「以大多數人的努力程度之低,根本輪不到拼天賦」。努力致勝論,堅信勤能補拙,這種方法造就了很多小學、初中時的天之驕子,但一般到高中就被迅速淘汰,個人以為,這種努力在一些較為膚淺簡單的領域確實有用,但如果在較為複雜的環境里,尤其是進入社會後,還死抱努力而不知道變通,這種低效的努力只會拉低一個人的整體評價和價值。
「方法致勝論」。這是我一直以來的學霸秘訣,核心方法確實能夠彌補天分。於我而言核心方法有兩個,一是問題思維,一是日記和總結。
問題思維能啟發思考,加深理解和記憶,最終搭建完整的知識樹。以高中學習為例,在我眼中,書本不是一個個知識點的無序堆積,而是由不同層級的問題構成,如同樹形結構,一個節點就是一個問題,我要做的,就是建立並完善這課知識樹,在學習中不斷調整、增刪節點,高三複習時,完全以節點中的問題進行回顧、複習,一個問題就是一個思考過程,而不用低效的翻書、複習、遺忘。此外,知識一旦被梳理成體系,很多問題就能夠觸類旁通、融會貫通,而不是雜亂無章的一團漿糊!具體參見:「學得好卻總是考不好」是怎麼回事? - 高太爺的回答
日記和總結是核心習慣(引起連鎖反應的關鍵習慣,開啟改變的起點和支點),能全面撬動成長的連鎖反應。很多時候,我們難以堅持長期目標,不是目標多麼困難,而是因為得不到準確地反饋,感受不到細微的進步,而日記和總結在這方面則極為突出,它將長期目標切割為一個個的短期目標,清晰地展示了每一個進步,能讓我們牢記目標,不會因為一時得失而捨本逐末!參見回答你的每日私人成長暗器是什麼? - 高太爺的回答
「刻意練習「一萬小時」」。工作七八年來,越來越發現,上面兩個論調的局限,曾翻譯過一篇長達44頁的學習論文《刻意練習:成就天才表現》,英文題目為《The Role of Deliberate Practice in the Acquisition of Expert Performance》(暢銷書《異類》提出的「一萬小時定律」就是以該論文為原型),論文中的觀點越來越讓我認同。
簡言之,即使是天才,也是拿時間砸出來的,但僅僅用時間是否就能夠砸出天才,回答是不夠,還需要「刻意訓練」。刻意練習指有有監督訓練(理想條件),尋找正確、高效的訓練方法,不斷挑戰「學習區」,並獲得即時反饋和即時糾正,不斷延伸現有能力水平。
作為一個偽天才、真學霸,我堅信,充足的時間+合適的方法,一個普通人也能無往而不利,如果沒有達到預期的結果,必然是哪個方面出了問題,這種反思的能力,是成功必不可少的一個因素,卻最容易被忽視!
最可怕的不是浪費時間,而是低效的努力,卻能把自己感動!
——————————
關注公眾號「高太爺」,回復「刻意練習」自動獲取英文論文及譯文。
謝邀。
雖然大多數人並不願意承認,
智商差距真的存在,這是天生的。
除了無法改變的天生智力差別,學霸們往往擁有優於普通人的家世:官僚、商人或者知識分子家庭更加重視對子女的日常教育,並且能為子女提供更加良好的視野和圈子。
很多學霸的厲害之處在於對核心方法論的掌握,常常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大多數學霸擁有比普通人廣泛的興趣和視野,讓他們早早就知道了自己的努力方向和未來的人生目標,以至於可以做長遠計劃,而不易陷入迷惘。
大多數人都是盲從且逐波隨流的,並不知道自己學習的意義,只是在家長和老師的催促之下,逼著自己擺出 一副很努力的樣子,然而並沒什麼卵用。
應試教育的弊病我這裡就不多說。看似公平的考試,事實上並不完全公平,往往學霸們懂的東西要遠遠超越學校所教的內容,就比如學過入門級別的哲學內容,就可以很輕鬆的在作文和歷史政治類題目下獲得更好的表現,高考滿分作文都是邏輯能力和知識面大於普通高中生級別的。
中國普通家庭家長都有個病態的心理:認為和學習無關的一切都不重要。年輕人任何的基本慾望與對玩樂的需求都必須被壓抑和犧牲。
然而正是一個人的多方面興趣和才藝,在未來的工作和戀愛競爭中才是核心優勢,一個書獃子並不會被這個社會所接納,也難以在生活中獲得快樂。
作為一個十多年前參加高考的人,這裡我給後輩們一句箴言:
知識不是灌輸,而是點燃火焰。
找到自己能夠堅持一生的興趣,遠遠比高考高分重要。
相關閱讀:
你理想中的教育體制是什麼樣的,如何改革? - 來須蒼真的回答
現在關注我的人有點多了,讓我覺得講些發自內心的話,實在不方便。我明想說某一樣東西不好,但還是想要顧忌多方面人的感受,不得已想說一些「緩和」的話,我不喜歡這種「中和」,少了以前的那種氣沖沖的屌氣痞賤,讓我覺得不舒服。
今天我講講自己的想法,對於題主的問題,我的回答是:我他媽的就是相信是智商的關係。
重要的還有後面這句:可是,SO TM WHAT?
no、1,我永遠無法解釋我是那麼討厭政治,但是在初中的時候,我的政治成績卻經常可以考得全校出名------我是很不愛學的,在課堂上不服氣老師說的話,常投以不羈的鄙夷之情;
no、2,別人永遠無法解釋為什麼我高中英語學得那麼的輕鬆,可就是每次分數都可以進入班級前一二,常年不低於九十分(百分計)。
至於第一點,我自己也不知道為什麼,也許是因為恨得深所以愛之切?我記得老師曾經對我無能為力,對我說:「你思想有問題」,當時她好像,自言自語,但我聽到了。這句話很傷我自尊,我多年耿耿於懷,小小的心靈就是嫉恨於心了。她不願意就事論事,最後輪與無奈,用這種「超級正確」的話----直指「思想問題」,從前提上否定我,真是命中我脈門!可是當時我偏偏就信了,因為我照著她的這句話,可以找到好多我無法忽視的證據來輔證她的正確性----這句話壓抑我好多年,我記住這位老師就因為這句話,這句話在心裡的是一把鋸齒,總出來傷害我。
今天,你換換語境,感受不是一樣的嗎?當你學習努力了拼了,最後從別人的「輕鬆」表現那裡獲得相對性的反饋:「我智商真的不好嗎?」,當這個念頭一起,我們的大腦是熱情的,總是可以找到很多證據來證實你的疑問,最後你可以如願以償的相信:「我的智商真的不夠好。」
「你思想有問題」這句話是我老師無意中給我的,即便我不認同,它好歹也傷害了我多年;而「我的智商真的不夠好」這句話是你自己「求證」得知的,貌似比我還危險,因為你是發自內心的承認。也許你這個自我得出的結論不能讓你一時刻「受到強烈的刺激和觸動」,但是它能夠潛移默化的哀默你多年,每當喪氣的時候你有意無意的把事件歸罪於「智商原因」,這種原發性的自卑感會讓你漸而沉淪。
即便我告訴你再多的故事,讓你遠離對自我智商的懷疑----遠離背後那種牽連而來的自我戕害,我們還是無法忽視更多的事實:因為智商確實存在,不然怎麼會有愛因斯坦這樣的天才?
但是年紀輕輕的你,還在高中就那麼急迫的去讓自己相信智商不如人,這麼快的就想讓自己「低效的努力」得到心安理得的解釋------我覺得這有很大的問題,因為你眼中看到的也許並不是實際意義的智商。這就是我要告訴你小小的真相:你認為那些「只上課卻成績很好」的人,也許他們真的不是「智商比你好」,真正的原因是-----「也許比你更努力」,而這就是我下面要告訴你的事。
在題目的評論區裡面我看到題主說,「我們是寄宿學校,室友什麼時間幹什麼基本清楚,半夜刷題不會完全不被看到」,朋友,這麼說來,你還可能犯了天真的毛病,不過這不怪你。
我前面說,「別人無法解釋我英語為什麼學得那麼輕鬆,分數依然居於班級前一二名」,我的聽過有同學誇我,真是學習語言的天才!我哈哈大笑,朋友,你要是在高中遇到這樣的我,你指定氣得半死,並且你會死因不明。因為課堂上我不僅可以做到「只聽講,成績卻很好」,我還可以做到「即便不聽講,成績依然很好」,再刺激你一下----「我作業基本靠抄」,如果你遇到類似的同學,要是他讓你內心產生了極大的心理壓力,我在此代表那個同學和我自己對你深表歉意。完後,你可以聽聽我的辛酸嗎?
我只是告訴你,對不起,高中之前,我就能夠背完初中六冊浙教版的----對,是所有的課本上的英文正文,這就是我在高中學英語「輕鬆的原因」。
初一下,有一次英語老師讓我們「預習明天的學習內容」,可是第二天好像所有人的都忘了這項「口頭任務」,上課提問的時候沒有一個回答得出來----我也不例外。英語課在體育課之後,那天從班長開始站起來、後來到課代表,半個班級的人站著低頭擦汗,沒有一個答得出來,直到我這裡。
我也回答不出來她的問題,原因真他媽的簡單-----因為我連問題都聽不懂!對,這就是我那時候的水平,我能告訴你我六年級才開始「認真」學習英語嗎?我能告訴你,看到別人能夠完整背出字母表就覺得羨慕了嗎?
她問了我一句:你昨天做預習了嗎?(中文)
我:I DO.(英文)
她:那怎麼回答不出來?(中文)
我-----真的在昨天「預習」了,那真是一件陰差陽錯的事實,原因是晚上無聊,翻開課本看著不長,我居然把那篇課文背出來了-----我其實根本就不知道有這項「口頭任務」。
我真的回答不出來,所以我就做了一件事----乾脆把那篇課文背了出來。我記得開始背時候,我還不斷的在額頭上抹汗,背完的時候,整個身子都已經涼快了;風從窗戶吹進來,同學們聽完了我-----真的聽完了我的背完了每一個「單詞」,我不覺得他們是煎熬的----雖然我可能結結巴巴邊背邊回憶背了十多分鐘,因為我做到了他們做不到的事情。
背完,老師說了幾句話就下課了。
我感受到了極大的興奮,一發之下,我從那以後,我背完了初中課本的所有英文正文。
我中考英語滿分。
那你說我高中英語學得「輕鬆」嗎?是呀,看起來是很輕鬆;你看得到我每天和你在一起,我做什麼你也知道,我「只上課成績卻很好」你也看到,你就真的以為我比你聰明,這時,你那麼一點點努力勁頭就像泄氣的皮球-----你讓我說什麼?你說我智商高還不是自己瞎猜嚇唬自己的?
你一朝一夕的努力想超過我,那我前三年的努力明明擺在那裡,它同意嗎?
所以,我說,你該努力就努力,努力到大學的時候,讓大多數吃瓜群眾達到誤認為你智商高就的地步----這才是你真正的「報仇」。
這就是關於「智商」,我要告訴你的故事。
下面我要說一些不大符合知乎正統的話,希望各位帶理性的聽,也不需要跟我討論,我不做高中教育工作,只是表達自己一些個人的看法。
為什麼有些人只是上課認真聽,成績卻很好?
我想問問你,這些人是些什麼人?臉是不是很白?他們是不是很活躍?個子是不是偏向瘦小?作業也不是那麼積極的交?
算了,這些都是其次。
這麼多年的教育,告訴我一個需要應該及早明白的事情:你需要偏科。
據我觀察所得,這些「上課只認真聽,成績卻很好」的人,大多數都是一些偏科的人!用「大多數」形容是為了照顧你的看法,用「大多數」來形容只是為了表達中庸的嚴謹-----然而忽略這種遷就大家理解的形容,那我就說:我看到的所有成績在高三一躍而起的人,他們都是偏科生!
再次申明,上面這句話只是我的觀察所得----並不是給你一個定論,也許是我觀察的基數過小,也許就是存在片面------但就我個人而言,我相信這種片面是一種解救。所以,你不需要和我爭論,你相信你的「辯論正確」,我相信我的「事實正確」。
也許我不敢建議你去偏科-----這種看法絕對不合「知乎正確」----我也不敢那樣做,我怕你搞不好結果爛掉會拿刀子來捅我。
所以,我只是想讓你聽聽,如果你偏科,你會怎麼樣。
我一個臉蛋白白的同學,就是那種題主所說的人,但他這種自信的來源是偏科。
理科超級好,文科一般般;理科排名可以進全校前幾名,文科兩百多名、三百多名;高三的時候,他理科的優勢凸顯出來了,可以做到安心的去「勞逸結合」,可以「上課只是認真聽講成績卻很好」,很大程度上是他在坐享其高一高二偏科之所成。
他上課能夠很認真的聽,是因為他聽得懂、他真懂;而不是反過來說他聽得認真,所以他聽得懂-----他在高一的時候基礎就很好(也難以排除他初中在理科投入就已經相當多----和我在英語方面的投入一樣),所以理解新的知識或者跟著老師上課,聽起來就沒有費勁。
很多人以為「認真」是一種態度,而我偏向於認為----認真是一種能力。我曾經聽說,技藝高超的雕刻大師更有能力去把握細節----所以在學習階段,經常強調「注意細節」,只是意圖上的善意,對於實際的操作只能是徒增情緒煩惱,因為你的能力還達不到「注意到細節」的程度。就好像,一個普通人和一個偵探專家同時走進一個案發現場,你告訴普通人要「注意細節,細節存在證據」----注意你妹啊,他看得到嗎?可是對於專家,「注意細節」已經是他自發的行為,因為他能夠「注意到細節」,那是能力問題。
所以,我想說,認真倒不必是刻意強調的狀態,雖然認真有助於更好的學習----而更核心關鍵的是:真的弄懂了。「懂了」才有認真的能力,不懂就去搞懂,這樣你上課就能夠做到「認真」---這種懂了之後的認真,是一種享受;這個時候,「認真」又能夠促進你去懂得更多。「懂」和「認真」是相輔相成的兩個狀態環,是相互搖擺前進的槓桿-----讓你實現「正向循環」,缺一不可。
你問自己,上課的時候你是在那裡擺POS尊重老師,還是真的懂了?
我認為一個課堂下來,真的全部的人都懂了,是挺反人類的現象,這簡直是挺難做到的事情,為什麼這樣是呢?
一萬小時理論提出,學習可以分為學習區、恐慌區、舒適區。我不相信一堂課上所有人都是處在最合適的學習區,必然還是有人處在恐慌區和舒適區。那處在恐慌區的人幹什麼去了?他們不是應該有很多疑問嗎?可是你看看中國的課堂,上完了課,真的有很多人「有問題」嗎?
一定有人處在恐慌區、每一堂課都有,並且人數不在少數,他們上完課一定存在很多搞不懂的問題,可是為什麼只有很少的人去問別人或者老師呢?
那問題去哪了呢?答案是被他們壓抑下來了。
我就知道:懶以及不好意思麻煩別人以及「害怕別人以為自己笨」,害了他們----這就是學習路上的攔路虎。
你不懂就應該想方設法去搞懂,不然你所謂的「認真」,就只能導致結果大打折扣。
只要是重點內容,你多一點功夫去搞清楚,那也不能被認為是「鑽牛角尖」。
而在這點上,偏科的同學做得很好,因為他們能夠為這些疑難而深究----這不就是偏科的同學喜歡做得嗎,他們喜歡在「難題」(也就是他們搞不懂的題)上下功夫,做出來的時候他們真的很快樂。
做到真懂,老是講的內容你就可以心領神會---這樣他們就可以做到不費勁的「認真」,我告訴你,在這種狀態下,「認真」不能形容他們,更好的形容詞是-----他們「投入」。
在宏指上,我認為偏科沒什麼不好。只是要提醒的就是,有些人偏科偏著偏著,最後偏過頭了----整體系統崩潰,不要這樣;而有的同學偏科,卻能夠在高三的時候及時撿回戰場---這些人才是聰明人。
我那個時候還有文理分科,在文理分科之前有一個會考。那之前,我想就應該提前偏科了----這是戰略問題,如果你將來讀理科,那你在高一的時候就偏向理科就沒什麼不好----雖然那時總體成績不是很好看,但從長遠來看,高三就會挺好看。
那如果是現在文理不分科了呢,還偏不偏?當然要偏。我知道統籌兼顧是很難搞定的事情,前期尤其要偏向那些更考驗能力的學科,這樣即使在後期你鬆懈,它們也不會掉落,玩的就是一個高水平的----「穩」,我常說,那是我的「王牌科目」;後期,你就可以集中精力去攻佔那些考驗「記憶」的學科。
你知道,在高三的時候,比別人「好像少學一科」的感覺有多棒嗎?----這就是偏科帶來的福利。
這種關鍵的時候,你的這種「突飛猛進」,經常會把很多人嚇得「目瞪口呆」,而那只是你戰略性的收回自己的城堡。
是的,遊刃有餘全離不開你戰略的優越性。
+
可以去微信公眾號搜索---「白詩詩」,為什麼呢,因為我也轉移陣地了。
以下是我的值得一看的答案:
1.怎麼背書最有效率? - 知乎
2.
如何成為記憶高手? - 知乎3.
應屆大學畢業生面試中有哪些「黑技巧」可以提高面試成功幾率? - 白詩詩的回答4.我所依賴的記憶方法 - 知乎專欄
5.給高中小朋友的一些學習方法 - 知乎專欄
6.那我就靠這篇文章賣錢了 - 知乎專欄
好吧,只貼幾個
在下不才,中學的時候被人抬舉為學霸,高一下學期分文理班之後一直是班裡第一,期中期末考得好的時候總分能拉第二名五六十分,多數時候每科成績都是班裡最高的。當時上課的時候不怎麼聽老師講課,最多是自己看看書,下課和放學後也基本不看書的。相比之下,很多課下補習、通宵學習、積極問老師問題的同學比我努力地多得多,然而成績還是被我遠遠甩在後面。當時有的同學看我可能和題主看你室友差不多吧。
很多更努力的同學反而成績會比較差,看上去好像是他們的智商不那麼優秀,在年少不更事的時候我曾經這麼想過,然而事實就僅僅如此嗎?後來我想明白背後的原因,我「努力少」卻「成績好」並不是因為我多聰明。
我的父母在我小時候就很重視我的教育,我小學的時候他們可以不看電視陪我完成所有家庭作業並幫我檢查對錯並敦促我改正;而那些成績差的同學父母罕有過問他們學習,他們有的放學後要幫父母干農活做家務,有的要面對酗酒賭博的父母,有的家庭殘缺缺少溫暖而無心學習。
我的父母從小就鼓勵我努力學習改變命運,他們一直希望並相信我能考上清北這樣的名校;而我的同學的父母可能從一開始就不覺得學習有用或者不相信他們的孩子學出來什麼名堂,短視迫使他們的孩子缺少學習的信息和動力。
我的父母不善搞人脈關係但是一直努力送我去當地最好的學校,我小學的老師和同學都是非常優秀的,在早期給了我更多的啟蒙;而我的同學可能曾經就讀於一個滿是逃學少年學風不正的學校,他的老師根本不會說普通話,英語可能都達不到初中水平,也不關心學生的生活與學習。
我小學的時候就開始接觸一些初中的課程,父母也給買過奧數書,課餘經常讀些百科全書、意林讀者之類的課外讀物,剛學英語的時候研究著一篇又一篇完形填空。而我的同學小時候可能不知道在哪玩泥巴。
由於以上種種,我很早就給了自己較高的定位,並且擁有自學能力,我和高中那些後進的同學遇見的時候就有了差距,我前十年不斷的積累不是你用兩年玩命學就一定能追過來的,這個差距根本不是智商造成的。而我的高中只是山東一個教育落後縣最好的高中,每年本科率僅有20%,由於教育局禁止設立實驗班,我的班只是全年級30個普通班之一,我在年級的成績最多只到過第三。並不是我多聰明,我只是一隻機靈的猴子剛巧被放到了一座沒有老虎的小山當了幾天霸王。
上大學之後遇到了更多實力接近的同學,我就變得很普通了,經常遇到比我更「聰明」的人,也有那些怎麼努力都超不過的。而這些更「聰明」的人,他們有的幼兒園就開始學英語了,很多來自某省的重點高中的實驗班。此時我成了兒時缺乏積累的後進生。
畢業後在社會闖蕩了很久,現在周圍的朋友和同事多是畢業於985、211,不乏一些所謂top2、國外名校之類的。和他們相處久了,確實感覺見識廣、有內涵,但是論智商,並沒感覺高的不可一世那種。很多時候大家把一個人的成功歸功於他的聰明,其實只是他的運氣更好罷了。你聰明是因為你有幸獲得了更多的資源,而他笨是因為沒人給他供養。
我吹了一番牛逼不是為了炫耀或者貶低什麼,不是為了宣揚命定論和抨擊社會不公,也不是想說明人的智商沒差距。和身高一樣,人和人的智商也是有區別的,但如同多數人在1.70m左右,多數人智商也不算是天差地別。比上,總有像最強大腦里那些你無論努力也達不到的大神;比下,總有些蠢萌的非洲黑哥們。但是一般來說,你所競爭和生活的圈子最後剩下的是些和你差不多智商的人。你覺得自己太聰明或者太笨,多半都是對自身定位有問題,比錯了對象。要知道,最聰明的人往往也是最努力的,因為和最聰明的人競爭的也是和他一樣聰明的,不努力他也會被超過。一個人變強的過程是漫長的,沒有人能一步登天成為天才。而且你越努力就會進入更高端的圈子,遇到的人也越強,這是你會有種我很笨很弱的錯覺。
話說回來,別人成績好自有一些你未必了解的原因。他強任他強,你不要失去信心和動力,儘可能去接近乃至超過他就是了。人們愛給自己定了一個未必能達到的目標,用積年累月的努力去實現它,最後可能大多數只獲得些微不足道的成果。不過這有什麼關係呢?如周星馳所說:人沒有夢想和鹹魚有什麼區別。這問題沒法答了,你提問時已經不讓我們說正確答案了啊!
我高中語文連課都不聽的,天天上課看小說,模擬考最低一次116,一般126左右,最好一次138,最後高考語文單科全市第二。
政治歷史等當年沒分文理,每門滿分50,最低沒低過45。
可是我背三首長恨歌的時間都記不住一條物理定理。
習慣問題,或者說方法問題。比如上課的專註度,不只是說你盯著老師聽老師說的每句話就是認真聽講。你聽到一句話,你要理解這句話,順便要根據這句話的邏輯,將你腦子裡的想像拓展出去。其實最後就是,老師說了一節課,你能把這節課說的東西全部理解並記住大部分。
當然這還存在老師的表達能力問題,好老師能讓自己的話更容易理解,邏輯表達更清晰更有條理。但所謂聰明的學生,額外的能力是在老師表達較差的情況下,依然清晰得到每句話的要點。我覺得這依賴於從小培養的眼/耳和腦的協調能力。
如果能在聽/看的同時,腦補出表述者未表述完全的細節,或者在表述者表達不順暢的情況下依然能連接思路,然後再根據每句話在腦子裡跟進自己的思考。這是一個需要消耗大量專註度的過程。而在外人看來,只是這幾個學生在好好聽講。
至於智商,我始終未覺智商是什麼東西。我覺得一切體現智商高的表現,都可以從某些細節中找到具體在思維方式上的不同。比如作為一個可以算物理極好的人,個人強項是讀完一道力學題,腦子裡已經有了這道題的模型和力學分析,然後稍加在腦子裡演算,就可以列出來方程。後續就只要在試卷上寫下方程,在草紙上解後續方程。這種能力從我初中第一次學物理就發掘了,從我幼兒園第一次自行畫出立體的車/直升機就潛意識就在培養了,豐富的大腦活動和只會記憶的大腦,完全不一樣。
還有如數學,高中數學更像是邏輯訓練,題乾的每個條件會延展出哪些代數/幾何/數論的特徵,需要求/證的東西需要織羅哪些證據來證明結論或者求得結論。前者像從無數個起點伸出觸手,後者像從一個終點向前發散,有的人善於從前者延伸找到終點,有的人善於從後者發散連接所有的已知條件。而我喜歡從前者延伸,從後者發散,最終已知和未知在某個巧妙的點不期而遇,解題就變得無比輕鬆。(當然,普通數學只是在已知的定理和推論中進行邏輯演算,輔以計算)
以上都是我對高中以前學習的回放,我覺得別人經常說我智商高云云,我從來沒有發現自己異於常人的地方,如果說異於常人的地方,就是我很早就自學了如何進行有效率而且即時的思考吧。
真正智商高的人,都已經站在了人類歷史科研的前端,因為他們需要思考的縝密和複雜程度,需要延展的空間,都不是我等普通人能夠探求體驗的。我13歲,現在暑假要升國2,我應該是所謂的答主講的那種人。
本來我在國小時成績就很好,但在升國中那段時間,大家都說著國中課業會很重,每次講的時候,都會搭配著學長姐的失敗例子,每次老師們講著「有些人升上國中後,本來成績很好,但後來就不了了之了。」我總覺得他們在看著我說這句話。
這讓我對於自己產生了一些質疑,我甚至對爸媽說:「我國中考不到前3,你們不可以怪我哦」他們總是對我說「女兒,你一定可以的」真的可以嗎,這樣的質疑持續到了開學。
我有上補習班,而且是一到五都有的全科班,每次都要上到9點多,考前還會在假日把我們叫去,段考衝刺週的時候,我都要將近10點才能回家。
看起來很累是吧?
但我不累,儘管偶爾嘴上會抱怨一下,但我是個有自己讀書方法的人,我的讀書和生活,是2個極端,上課時就認真地上,不要分心,而玩樂時,不要想起任何讀書的事情。不到非必要,我不會動到我的娛樂時間。
由於我本身是一個能不做事就不做事的人,所以有人能夠鞭策我去學習,我心底是非常感謝他的,但奈何我爸媽不是那種人,所以我去了安親班,累了有同學可以小小聲的聊天,還有冷氣吹,這是最適合現在的我的學習環境。
至於國一上,我分到一個很好的班級,班導很棒,我也可以和朋友玩的很開心。在考試上,我和另外一名同學競爭著,總是一下我第一,一下他第一,勝負難分,我很開心,終於有人可以打敗我,因為我下次會爬起來,然後贏過他。
學習不會無聊,即使是我最難搞懂的自然,我是打從心底想要理解它,所以即使我無法一聽就懂,但我依然努力的去試!每次搞懂了或背起來了,我總是很開心,很有成就感。
安親班對我而言,不是牢獄,是一個學習並且交朋友的地方。每個講師都很棒,在課程中安插的笑話每次都能將我逗笑,班上的逗比同學也一個比一個更逗,安親班 真是個好地方。
謝謝大家看到這裡,以上是女學生的現實經歷。效率問題。
為了更多的時間玩,只好短時間出成績。
而大多數人,總以為時間很多,可以拖著慢慢來,豈不知越拖越費時間。
至於智商,可以理解為一種思維方式。
每個家庭環境中父母的思維方式,可以潛移默化的影響孩子。因此在學歷高的,進取心強的環境下的孩子很容易得到一種較為優秀的思維方式。具體就表現為學習過程中,學習方式不同,效率不同。
這種思維方式的技巧可以得到借鑒與學習。
最重要的是主觀能動性。學習的過程是外在的壓力還是內在興趣的驅動力,這個出發點對學習的積極性影響很大,這點通常收到周圍環境對學習成果的鼓勵。
如果自己的學習成果,能得到別人的認可,會進一步增加學習的興趣,又會反過來提高學習成果,進一步得到鼓勵,形成良性循環。
平時對於自己取得進步,可以適當的獎勵與犒勞下,不要過於和別人比較,先和過去的自己比較。
1 多與過去的自己比較,進步則獎勵,退步則反思。增強主觀能動性,提高學習興趣。
2 合理借鑒別人優秀的思維方式,對自己的學習思維方式進行反思,優化思維方式,就是提高智商的過程
3 基於高興趣與優秀的思維方式,效率自然提高。
上課效率高,理解力好,老師講的都懂了理解了課下自然不用怎麼學習。高中階段,每門科目也就那些題型,每個題型掌握了哪裡還用拚命死學?個人建議還是要多讀書。像第一名的答案說的一樣,家庭因素的確造成了智力因素,眼界等不同,這些在現實中改變的可能性不大,所以還是說要多讀書,從書中去體會各種你所在的家庭所在的環境中不能領悟到的,人的眼界開闊了,見識多了,人生自然而然就變了。再者,別刻意的去追求成績,越想得到往往越得不到,有一種微妙的「順其自然」的時候,什麼都會有的。
實名反對高票的智商差距論,學習能力的獲取,本質在於對自己使用頭腦方式的鍛煉,任何一個智商正常的人,只要掌握了正確的訓練方式,就能夠使自己的頭腦適應學習效率,從而產生最佳效果。
一個合格的學霸,生活狀態必須是在當堂課45分鐘之內,就已經把老師講的東西全部搞懂。課後的時間絕對不會用來複習或學習基礎知識,才會有時間進行更深度的思考和知識串聯應用。滿足這個條件的學霸,又有幾個完全反直覺的學習習慣:
(1)學霸很少做筆記,絕對更不會工工整整的做筆記。一個班上筆記寫的最完整的一定不是成績最好的。而學霸基本上只會在書上寫幾個自己想到的字,一般人也看不懂。請自行驗證。
(2)學霸的生活重心在於「如何減少自己用在學習上的時間」,從來不會思考「怎麼樣才能擠出更多時間學習」。為什麼呢?當你到達學霸的基準線之後,你就會非常清晰地了解你的學習時間、學習效果和學習速率,從而意識到大量的學習任務、複習和作業,其實都是浪費時間,阻礙了你進行更廣泛或深層次的學習。
(3)學霸為什麼門門功課都很好,而普通人總是會出現偏科狀況?因為學霸高度重視對自己的頭腦的訓練,訓練自己頭腦的專註力、理解力、思考力,這些核心能力在每一門學科上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而普通人偏科,則是用時間和努力學某些課,偏廢某些課,所以始終是按下葫蘆浮起瓢。
那麼,講點乾貨,一個普通人,怎麼訓練自己能夠在45分鐘當堂課上就完全掌握老師所講的內容呢?
我最開始以為每個人都可以做到,大學時跟最厲害的幾位教授聊天,也發現很多教授讀書的時候也是天才型兒童——從來不帶筆和紙,走進教室聽課。下課走出教室那一刻所有的知識都在頭腦中串聯成線。後來,接觸的人多了,上了各種各樣的班,才發現45分鐘的課,能接收到10分鐘以上的內容,已經是很厲害的人了,大多數人聽2-3分鐘,就完全跑神,回過頭來又跟著老師聽2-3分鐘,又更跟不上跑神了。
「專註,長時間的專註」是一種最強的頭腦能力,也是最值得訓練的頭腦能力。你要訓練自己的專註力,注意力在線的時間不斷延長,打敗自己種種分心走神的習慣,最終可以達到45分鐘時間內一直能夠專註聆聽,聽到的東西都寫入頭腦記憶中,那麼,你就可以成為一個真正的學霸了。一些不成體系的操作方法如下:
(1)高度重視身心健康,「定力」和「靜氣」的硬體基礎,來自良好的身體素質。吃好飯是基礎,睡好覺是重點,真學霸通過充足高質量的睡眠來給大腦功能,他們決不允許自己的大腦在疲憊狀態下工作。可以適當多一些體育鍛煉,通過體育鍛煉把年輕的時候煩躁之氣釋放掉,你會更靜得下來。青城山那邊有個實驗,讓學校小孩子都學太極拳,後來成績全都上升了,也就是通過運動和身體素質的增強,人會更靜得下來,當你靜下來的時候,頭腦也會開始變得清明。
(2)密切留意你的分心狀況,排除不必要的干擾物。比如,保持自己的桌面整潔,書桌上不能有太多花哨的東西,也不要有很多小玩具什麼的。告訴自己,坐下來,學習就是學習,除了學習,什麼事情都不要做,什麼事情也都不要想。手機什麼的更應該完全關掉,才能獲得更好的效果。
(3)一次次訓練自己深度專註的時間加長。沒有人能做到一次性專註45分鐘,如果你現在只能專註2分鐘,那就從2分鐘開始做起,慢慢訓練自己到3分鐘,然後再到5分鐘。為自己每一個小的進步鼓掌。隨著訓練,你會更容易覺察自己「走神了」。一個常見的情況是,老師講著講著,我們的思緒就不知道飄哪去了,回過神來的時候,已經下課了,對吧。你要訓練自己的就是,儘可能快地發現自己走神了,然後把自己拉回來。你意識到你自己走神了,在1、2分鐘之內,馬上做一個深呼吸,調整一下狀態,又重新跟上課堂節奏。隨著專註時間的訓練,你的頭腦會更適應專註的狀態,並在專註狀態下得到很多的快樂與滿足感。這時候你就會發現你的成績也進一步上升。
一些更高端的心法:
(1)學會把他人當冬瓜。學習這件事情本來是很簡單的,但因為參與我們學習過程的人太多了,父母、老師、同學,各種各樣的觀點和念頭,會讓我們對學習產生厭煩或很多不必要的情緒。就把他們當冬瓜好了,不管別人,自己愛怎麼學就怎麼學,你的頭腦負擔會少很多。
(2)相信我,你會隨著自己學習能力的進步,而在這個過程中獲得巨大的快樂。調整你對學習的心態,把那種很苦、很受罪、煎熬的心態放下。去認真在學習中鍛煉自己的頭腦,體會到自己慢慢進步所帶來的快樂和巨大滿足感。你會愛上學習的。
(3)「智商」是一個偽概念,凡是在這個時代還談智商的,通常都是知識上的無產階級。請廣大老師和父母停止用「智商」概念繼續毒害兒童。我14歲的時候數學不太好,曾經還一度被懷疑過智商有問題,後來自己訓練自己,數學變得很好之後,別人又說我智商高,數學有天分。在認知科學的研究中,「智商論」是近幾年被批鬥得很厲害的一個學說。斯坦諾維奇認為人的智力分為三種智力,一種自主心智,一種演算法心智,一種反省心智。其中智商只是代表演算法心智中的「流體智力」,意味著人處理信息的快慢,僅此而已。你需要發展的是自己的「反省心智」——自己訓練自己的能力、心態和決心,以及不斷執行這種自我訓練的耐力和堅持。請參考這本書(斯坦諾維奇《超越智商》超越智商 (豆瓣))
(4)發展理性,追求智慧,是一種道德責任。我們的父母和老師,未必能成為我們的榜樣。但在互聯網信息如此扁平的今天,你可以非常容易地找到那些致力於追求智慧,發展自身理性的人,拒絕那些宿命論式的智商決定者,也拒接那些邏輯都說不圓的雞湯。保持你自己的觀察、保持冷靜的思考和判斷,並敢於做出你自己的假設和判斷。
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麼超能力那些很厲害的人能做到的事情
都是有科學的訓練方法和達到路徑的
學會觀察,學會思考,並學會相信你自己的結論和判斷
並理解和接受,你和大多數人的想法真的完全不一樣
與智商大約真有點關係,此外與記憶力與記憶方法有關。學校排課足夠的話,認真聽課將該學習的知識在課堂上學習和鞏固就足夠了,很多貌似學習刻苦的人,聽課的時候忙於簡單地抄寫筆記,懶于思考,反而沒有完全理解老師講了什麼,自然不會真正get到知識,非要經過反覆做題,將應有的思考和融會貫通經歷了以後,才算會了。這種效率很低下,但往往是一些勤奮的人的通病。
學習重要的是領會和應用,新學習的東西要跟以前學習的結合起來,舉一反三,而不是機械式地將一二三一一刻板記下,還不懂靈活運用。也就是說,勤奮的學習應該是頭腦的專註與勤奮,而不是行為的「專註」與勤奮,曾經我的同學裡面不乏後者,為了出去玩完全不動腦子刷刷地抄寫,完全是人肉複印機而不具備思考,效率極其低下。
專註是比較難做到的,要專註,首先要上心,好好睡覺,一上課先上心,老師講不重要的或者你已經會了的知識的時候,就開點小差,豐富聯想,在腦子裡玩耍與放鬆,老師講到新知識點和你不會的,就立即專註聽取,邊聽邊思考,用自己的知識去反覆認知,將老師講的整合到自己的知識架構裡面去,整堂課有張有弛,方能做到「專註」,任何人都不可能全程緊繃的,不上心就容易錯過新知識和你的難點,所以要在上心的狀態下又帶著點悠閑效率最高。
高中時那點差距都是浮雲,等到你讀研讀博,你就會發現人跟人的差距根本不是時間能彌補的···尤其是讀個什麼數學、物理之類的,學渣到時連英文課本都啃不動了···
那說明你還沒見過那些就連上課都完全不學成績依舊很好的。
他們在學習,你只是企圖記住而已。
另外我說句實話,他們連上課時間也沒有都用來學習。
推薦閱讀:
※德國最讓人不解的是什麼?
※你最擔心下一代人會對哪些我們熟知的東西一無所知?
※中國現在有哪些值得自豪的方面?
※大陸人如何應對「我是台灣人,不是中國人」?
※為什麼電影里美國人開的車都很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