扮演歷史人物或真實人物,演員需要做哪些功課?


我在電影《綉春刀2:修羅戰場》里飾演的是明朝的信王朱由檢,也就是後來的末代皇帝崇禎。從大家的印象來看,這是一個充滿了悲劇性的帝王。他勤懇做事,希望力挽狂瀾,重新振興明朝,但卻因為內外各種因素,最終自殺殉國。對於我來說是一次難忘的拍攝經歷,不僅僅因為它是我的第一部電影,更因為它所承載的歷史,和我飾演的角色的特殊性。正好可以來回答這個問題。

確定出演這個角色之後,我那段時間補了很多的書,除了專業一點的《明史》等古籍之外,也有像《明朝那些事兒》等熱門的暢銷書。

我覺得,崇禎是一個非常優秀的人,他當然也犯過錯。其實他的命運已經是相當坎坷,他已經盡了他最大的努力去拯救明朝,剷除貪官污吏,橫掃入侵的外敵,重振朝綱,給世人一個好的時代。但是造化弄人,沒有辦法,可悲可嘆。

在電影里,信王面臨著混亂而危險的政治氛圍,他需要小心翼翼的行走,才能確保自己平穩地到終點。我覺得他年紀輕輕就背負著許多沉重的精神負擔,腦子裡裝著許許多多的大事,如果有一方棋子走錯的話全盤皆輸,所有人都會死。一個腦子中有這麼多事兒的人。我想他會吃不下飯、睡不了覺,那麼狀態一定不是一個陽光健康的樣子。


所以大家在電影里看到的信王,是一個消瘦甚至還有點黑眼圈的樣子。這其實跟我平時的狀態不一樣,我是專門為了這個角色,特地減肥(我平時也不胖)。最瘦的一場戲是我和金士傑老師扮演的魏忠賢夜聊,為了這場戲,我好幾天沒吃飯,力圖有最瘦的效果。

登基之前我狂吃了幾天,稍微的圓潤了一些。

這方面導演路陽也幫了我不少。比如在配音的時候,第一句是我出場時,觀眾看不見我,我在光下面的剪影,然後我對手下說了一句,她還好嗎?

導演說,你的聲音應該略帶疲倦,因為其實這個戲裡大部分角色都是圍繞著你來轉的,陸文昭、丁白纓、北齋、郭真……所有人的期待值其實都在信王一個人身上,信王就是他們的希望。你承載的東西太多太多了,所以問起心愛的女人時,會袒露那麼一點真實的狀態。

於是,我調整了一下,配音變成了——「她……還好嗎?」

加了那麼一點兒遲疑,與疲憊。

至於影片里我的角色,最有爭議的一場戲,來源於信王夜訪魏忠賢,並且對其下跪。很多喜歡明朝歷史和崇禎的朋友覺得,這麼剛烈正直的一個人,怎麼會給閹黨下跪呢?

其實歷史發生過相似的事,比如說我看的史書有一段記載,講寒冬的大雪天,魏忠賢從皇宮裡出來,當時那個信王才十來歲,有太監陪他在宮裡玩耍,結果那時沒人看好小王爺,他就撞到了魏忠賢,然後被訓斥,說不遵守禮儀,結果小信王就在大雪裡給魏忠賢下跪認錯了。

我覺得這段戲最主要體現的還是當時信王與魏忠賢的兩種狀態。一個是不知道將來什麼樣,皇位能不能到自己頭上,處心積慮的年輕人;另一個是老奸巨猾,掌握實權,黨羽眾多,隻手遮天的九千歲。他必須要在最短的時間裡讓這個老頭子相信自己,相信這是一個可以被他控制的傀儡。


電影不是電視劇,可以用十多集的時間去培養信王如何假意討好魏忠賢。我只有一場戲,3分鐘的時間去完成,去說服魏忠賢,同時也是說服看電影的觀眾。那麼,下跪是一個最直截了當的手段。

其實電影里還拍了好幾段信王的戲,很可惜因為片長的關係都被刪掉了,這些戲會讓信王如何變成崇禎顯得更加豐滿,但如今呈現出來的版本,我認識是對劇本中崇禎最完美的表達。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其中有一段戲是我覺得最特別也是最重要的——就是信王和北齋的見面。很多喜歡這段感情戲的朋友都問,究竟信王如何看待北齋。

「當然,深愛!」


至於最後,大家最關心的話題是——信王究竟知不知道北齋逃脫了?

當然。

北齋即便過了橋,成為皇帝的崇禎也有一百種方法找到她,她沒有辦法逃掉。所以,崇禎是知道北齋生活在杭州的,甚至具體在哪個湖旁邊定居都知道。

但是,崇禎更加清楚,當初對所有追隨者的承諾——剷除魏閹,建立一個更好的社會,向世人證明他是一個明君。所以,崇禎要履行自己的諾言,做一個好的皇帝。在這種理念下,他已經沒有必要去對付北齋,其實反過來說,北齋所過的依山傍水的寧靜生活,也是他的嚮往,是他想帶給所有人民的理想生活;而像沈煉這樣的錦衣衛,是一個好的人才,他自然也留著再用而不殺。

崇禎這樣做,就是為了向世人證明,他可以把這個世道變得更好。


額外再講幾個小花絮:

1.決戰弔橋那場戲非常辛苦,是橫店最熱的時候,而且那套飛魚服有20多斤,芷蕾、震哥、譯哥和佳音哥都拍得非常辛苦,這麼熱這麼重還要從頭打到尾。相比起來我就幸福多了,哈哈;

2.除了看史書之外,我也想用一些年輕人的方式去解讀崇禎,比如我發現崇禎是水瓶座,我是雙子。於是我就把自己分裂,第二個人格去扮演一個水瓶座的帝王。每天和自己飈戲,很任性、感情用事的感覺;

3.楊冪在片場特別安靜,不是自己戲的時候一直在旁邊保持很安靜的狀態,揣摩自己的角色。信王和北齋,是那種被國讎家恨所裹挾里微不足道的情感悲劇,很虐,卻也很真實;

希望大家憑藉我的這篇小文,可以對《綉春刀2:修羅戰場》有更多的了解。大家有什麼想知道的,想和我討論的,也可以在下面留言,我會逐一瀏覽的。

謝謝各位觀眾。也謝謝這部電影,給我這段難忘的經歷。

謝謝!


剛好,這兩天《天才捕手》在國內上映,我們的特約記者在倫敦做了一個科林叔的採訪,他談到了這個問題。

以下是科林叔的回答:

南方周末:你扮演過很多歷史人物,你通常是怎麼為這類電影做準備的?

科林·費爾斯:我為這部電影做了很多準備。我去了麥克斯·珀金斯的兩個住所,一處在曼哈頓,一處在康涅狄格。

我還去了斯克裡布納出版社,那個地方現在變成了一家化妝品店。 我見了帕金斯的家人。我讀了所有能找到的材料,不僅是他的作品,還有相當多的信件。我讀了菲茨傑拉德和珀金斯的全部通信,珀金斯和沃爾夫的很多信件。

我也看了很多早期的電影,很多1930年代的美國電影,威廉·鮑威爾,加里·庫珀和斯賓塞·屈塞主演的電影。加里·庫珀是珀金斯最喜歡的演員,他身上有那種拘謹的感覺。很多設定在紐約州北部或者說新英格蘭地區的作品,我從中找到你剛才說的那種非常英國式的行為舉止,當然我認為那也是非常美國的。


----

以下,再附贈一些和本題無關,但科林接受採訪時的問答:

南方周末:今年的奧斯卡剛剛結束。你之前獲得過奧斯卡的獎項。你可以分享你獲獎時的感受和想法嗎?您認為自己獲獎的可能性有多大?宣布最終結果的時候緊張嗎?

科林·費爾斯:你會很緊張。我這個周末看了幾個獲獎者的訪談,他們說得獎的感覺非常地不真實。你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情。頒獎季的工作安排很密,很累人。等你身在奧斯卡頒獎典禮時,已經經歷了太多跟你平時生活沒什麼關係的事,感覺整個人有點沒著沒落。

但的確,我是非常的緊張,非常的興奮。獲獎的前一年我也被提名,我知道自己不會得獎的,我特別輕鬆地坐在哪兒看別人致辭。但是《國王的演講》被提名那年,有人覺得我會得獎,這讓你更加緊張。

很難說得獎意味著什麼。顯然這是一個很棒的獎,但也只是一個獎而已,它不在你真正的工作當中。我認為有些人錯把獎項看得太重。當然這是我在電影職業里得到的最好的獎。得到認可非常好,我也覺得很幸運,然後就回去接著工作。

南方周末:是什麼原因讓你接了《天才捕手》這部電影?是故事的氣質,還麥克斯和托馬斯之間複雜的友誼?

科林·費爾斯:一開始是因為對那個時期美國文學感興趣。我並不了解托馬斯·沃爾夫。我想很多現代讀者也不了解托馬斯·沃爾夫。但我的確對菲茨傑拉德和海明威有很大的興趣,還有並沒出現在這部電影里的福克納和斯坦貝克等作家。

作為讀者,我對20世紀早期到中期的美國文學最感興趣。我讀了麥克斯·珀金斯的傳記之後,愛上了他這個人物。這變成了一種熱情,我想要了解他再多一點,多少因為他是神秘的。他不想引起公眾的關注。他無比堅定地隱在暗處,去做這些傑出人才的推手。
尤其值得一提的,他又不只是這些才子的伯樂和推手。他合作過的這些知名作家,既是最風光的人,也是最麻煩的人。而珀金斯的性格似乎恰恰相反。

你看到了(電影里的)托馬斯·沃爾夫,他是個隨性的人,不會過濾信息,沒有編輯能力,甚至連自控能力也很低,而珀金斯是極度自控的。以一種完全不同的方式,菲茨傑拉德同樣地麻煩,他完全不知道做對自己有益的事,海明威也一樣。這些人都是酒鬼。他們要麼這樣要麼那樣地自我傷害。這些人又都是天才。他們都和這個父親形象的男人形成對比。


南方周末:這個故事發生在美國,但你認為珀金斯是不是更像一個英國人?

科林·費爾斯:我明白為什麼會有人這麼想。他是新英格蘭人,我認為在那個時期在新英格蘭,他那個社會環境出來的人跟珀金斯都非常像。而美國是個多元化國家,我們以非常本原的方式呈現每一個國家、每一種文化。但我要說,珀金斯絕對是美國人。
他是個非常非常典型的貴族氣質的新英格蘭知識分子。的確他在形象上與英國人有相似之處。但你住在英國,你知道的,英國人並沒有人們覺得的那麼典型。你走在英國的街上,他們也沒有穿著三件套的西裝戴圓頂禮帽,也沒有特別紳士狀。我能理解這種看法,但我認為他是個有點特別的美國人。


南方周末:電影中珀金斯無論是在家還是在辦公室,從來沒有把帽子脫下來。這是那個時代的特點嗎,還是人物的特色?

科林·費爾斯:這是有出處的,他就是很少把帽子摘下來。而且也有原因。在托馬斯·沃爾夫職業後期的一本書里,對馬克斯·珀金斯有過一段描寫。他把珀金斯的名字改了,叫他福克斯伍德·愛德華茲,並且想像他睡覺的時候把帽子放在床邊,起了床還穿著睡衣就戴上帽子去洗澡,忘記摘下來。

他從不摘帽子是出了名的。他在辦公室里也一直戴著。他說過一個理由,他總想給人一種他即將要出門的感覺。如果有人來辦公室而他不想跟他談話,他頭上戴著帽子就可以說:「我只有一分鐘,我正要出去。」


南方周末:菲茨傑拉德、海明威、沃爾夫在這部影片里的形象,和你以前對他們的印象有區別么。

科林·費爾斯:我沒覺得。我對這些作家有一定的了解。我還見過海明威家族的成員,他們都是我很小的時候就感興趣的作家。這些有趣的人值得我們去研究。他們的人生跟他們的書一樣有趣。所以人們拍了不少講他們的電影。
我們這部電影里沒有什麼我以前不知道、讓我感到驚訝的情節,除了他跟麥克斯·珀金斯的關係。這是個不為人知的故事。了解20世紀美國文學的文學界和出版界人士可能會更了解麥克斯·珀金斯這個人,他在業界很出名,但外界的人不了解他。
我不知道菲茨傑拉德對珀金斯如此依賴。我不知道珀金斯就像他的父親。我不知道珀金斯在經濟上、精神上給了他援助。珀金斯是他的情感支撐,知道自己有這樣支撐對他很重要。所以這是我不知道的東西,但我知道他與塞爾達(菲茲傑拉德的夫人)之間的問題,他在寫作過程中經歷的困難,他賣書的困難。菲茨傑拉德的書起初評價很差,銷量也很差,他還在世的時候就已經停印,為了賺錢,他寫短篇小說,給好萊塢寫劇本。直到1950年代的時候,菲茨傑拉德才慢慢地被人挖掘賞識。我記得那個時候出了一本跟他相關的傳記。那時珀金斯已經去世了,菲茨傑拉德也已去世很久,甚至在我很小的時候,還有人認為菲茨傑拉德是一個輕浮的作家。
但重要的是,是麥克斯·珀金斯建議用「了不起的蓋茨比」這個書名,是麥克斯·珀金斯想出這本書的情節結構。這是最著名的小說之一。有一封菲茨傑拉德寫給帕金斯為證:「我寫了一本好書,但這本書的故事結構是你編排的。」這就是托馬斯·沃爾夫和麥克斯·珀金斯不合的原因之一,因為珀金斯被看成是傑作的推手,人們開始看到一種模式,心想可能珀金斯才是這些作品背後的天才,沃爾夫不想讓帕金斯搶走他自己的功勞。


斯皮爾伯格拍的《林肯》的扮演者從接到劇本到同意拍攝據說用了兩年時間,這兩年里他來到林肯的家鄉學習當地人的口音和生活習慣,並且大量閱讀林肯的傳記。在片場的拍攝期間,他要求不管是不是拍攝的時候所有人必須尊稱他為總統先生,並且必須真的拿他當總統對待,直到拍攝結束。

七十年代在中國風靡一時的日本電影《望鄉》,問一問咱們的上一代人,都知道這部電影,非常有名。二戰時期前期日本政府誘騙大量年輕女孩去東南亞國家從事賣淫活動以賺取外匯,阿崎就是其中之一。影片主要講述阿崎在賣淫期間被負心人騙感情,後來回國又被兒子遺棄不相往來的悲慘命運,影片的最後要表現阿崎婆長期饑寒交迫的樣子,導演跟阿崎婆的扮演者,日本最著名的演員田中絹代說要表現出人餓了很多天的樣子,狗餓了很多天突然見到吃的胃液都會從嘴裡翻出來,你也要這樣。當時已經六十四歲高齡的田中絹代敬業到長達半個月不吃飯,並且每天熬到深夜,缺乏睡眠和長期絕食讓她的形象完全符合一個長期精神肉體受雙重摺磨的孤寡老人形象,影片拍攝很成功,最後阿崎婆見到米飯的時候的狼吞虎咽完全是真實表現,而不需要虛偽浮誇的演技,影片也大獲成功。在影片拍攝完成的三年後,田中絹代因為大腦腫瘤死去,不得不說肯定是受了拍攝這部戲的影響,想想現在動輒幾千萬片酬還摳圖對口型的某些明星,呵呵。


再有一個不是演員,是著名導演詹姆斯卡梅隆,為了拍攝泰坦尼克號,十三次潛入泰坦尼克號殘骸去觀察,分析泰坦尼克號的構成,沉沒原因等等。2012年組織了很多科學家拍攝了一部完全學術性的科教片來分析泰坦尼克號的沉沒原因並在探索頻道播出,在2012年重製版本中甚至修正了原始版本中星空不符合1912年4月北大西洋實際星空的bug……這路導演不成功,簡直天理不容。


蟹幺。

要成功塑造歷史人物或真實人物,對演員各方面都要求很高的。特別是,現在的觀眾越來越挑剔,也越來越專業,有任何做的不好不對的地方,可別想逃過他們的火眼金睛。

吳秀波 飾演 司馬懿

英國演員安東尼·謝爾(Antony Sher)說過:

不管有任何歷史發現,你演的莎劇也不能異於劇本。如果你嘗試改變,那真是太遺憾了:你會帶走所有的樂趣。

安東尼·謝爾 飾演 李爾王

所以在飾演歷史/真實人物的時候,演員需要做的功課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劇本。如果劇本旨在重現真實事件,那麼演員就需要儘可能多地做研究,去找採訪錄音,去看影像資料,去了解該角色的一切,包括他/她的動作、聲音、習慣等等。

但也有一些特殊情況,有時可供參考的資料少得可憐,有時劇中的角色與現實有出入,有時劇本是對歷史人物的戲劇化虛構,這時候就需要演員在所學內容的基礎上,增加自己的演繹了。

在了解角色的同時,對當時環境和社會背景的認知也是必不可少的。但無論如何,劇本決定了角色的走向,是演出的指南。因此,劇本的目的性決定了演員以何種方式飾演劇中的角色

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 飾演 計算機之父艾倫·圖靈

不如我們從選角開始說。

為了還原真實的歷史,導演一般都會選擇與角色的外貌特徵和性格比較接近的演員。比如這些:

奧黛麗·塔圖 飾演 可可·香奈兒

亞伯特·芬尼 飾演 溫斯頓·丘吉爾

蜜雪兒·威廉斯 飾演 瑪麗蓮·夢露

誠然,演員能夠做到如此高水平的還原,對於歷史人物的重現和代入感的形成有著巨大的幫助。

但這也不是萬世不變之法。更何況,一切皆有例外。

音樂劇《漢密爾頓》講述的是美國國父們的故事。如果想要還原歷史,白人演員是最好的選擇。

但是,人家可不是這麼玩的。如圖所示,舞台上的演員基本都是少數族裔(拉丁裔、非裔)的。為什麼呢?當然是由《漢密爾頓》創作目的決定的:

《漢密爾頓》想影響美國人對其早期歷史的認識。所以,女人和有色人種在劇中與國父們平起平坐,非裔和拉丁裔的卡司也在提醒觀眾,美國歷史不只是白人的歷史。對奴隸制的暗示也提醒著人們,在革命家爭取自由的同時,奴隸們仍被枷鎖禁錮著。或許這部劇能教給觀眾最重要的一課,同時也是當下尤其重要的問題,就是那些在國家歷史中作出重大貢獻的移民。這樣一來,《漢密爾頓》的選角就變得無比合理了。看看下面這組圖,是不是一點都不違和呢?

Lin-Manuel Miranda 飾演 美國國父漢密爾頓

Leslie Odom, Jr. 飾演 美國第31任副總統 Aaron Burr

Jonathan Groff 飾演 英國喬治三世國王

Phillipa Soo 飾演 漢密爾頓夫人

《漢密爾頓》的創作者 Lin-Manuel Miranda說,他的目標就是把這些原來在歷史書上認識的名人當作普通人展示給觀眾,同時也希望嘻哈的圈子能夠接受這部劇。而且,他認為評論界對他選角的事情反應過激了,因為他覺得這就是他眼中角色應該有的形象。

那麼接著,我們回到演員應該怎樣準備的問題上來。

首先,演員應該充分了解所扮演角色的主要經歷、情感社會地位等一系列影響角色表現的因素。通過閱讀傳記,查閱檔案資料,聽取採訪錄音,閱讀與人交流的信件等等,演員可以全方位立體化多層次地吃透角色,從而在理解劇本和表演的時候得心應手。

舉個例子,《漢密爾頓》工作坊版本的卡司之一 Utkarsh Ambudkar(下圖右) 曾經提到,為了扮演阿倫·伯爾(Aaron Burr),他曾經找到兩本他的傳記來讀。第一本把伯爾的生平生動地展現在讀者眼前,但是第二本傾向性過於明顯,一直在為他辯護,可讀性很差。因為他需要對角色有比較完整客觀的了解,而這樣的傳記無法滿足他的要求,所以他更多地依照前一步傳記來琢磨伯爾這個角色。

一方面,除了獨角戲外,演員在台上也必不可少地會與其他演員交流,這就需要在了解自己角色的基礎上,理清與其他角色的關係,並把自己代入進去。

還拿《漢密爾頓》舉例,Phillipa Soo 在劇中飾演漢密爾頓的妻子Eliza。她為了弄清楚她的角色和漢密爾頓的關係,經常會問自己「這個人對我意味著什麼,我為什麼愛他」之類的問題。到最後,她感覺已經不再是在探尋Eliza和漢密爾頓的關係,而更多是觀察林漫威與漢密爾頓之間的相關性。她舉了一個例子,說有一次林漫威穿著拖鞋就來到了排練廳,因為他在過馬路的時候也在寫作。她覺得這樣的行為就像漢密爾頓一樣。可以說,她把演員和角色合二為一來看待了,這也有助於她更加入戲。

另外,除了在角色方面的準備,技術上的準備也必不可少。例如在音樂劇《伊麗莎白》中,因為演員在不同場次要穿不同的服裝,而背景是19世紀,所需要的服裝、頭飾、道具等等都比較複雜,這就要求演員可以在短時間內實現快速準確換裝。

《伊麗莎白》部分道具

說了這麼多,還有一點不得不提,那就是演員要根據角色進行特別的訓練。就連麥當娜這樣的巨星在電影《艾薇塔》中飾演貝隆夫人之前,也需要特意去接受一段時間的聲音訓練,因為劇中只有不到200個字的台詞,其他全都是需要唱的。而且巧合的是,她的老師也是音樂劇版《艾薇塔》主角帕蒂·魯普恩(Patti LuPone)的聲樂老師。

綜上所述,演員不僅要在對角色本身和角色之間關係的了解上下功夫,還要在技術層面遊刃有餘。在此基礎上,結合劇本自身的目的和導演的構想,演員就可以比較自如地表現劇中的角色,做到既準確又傳神,從而影響觀眾的看法,改變觀眾的認知。

音樂劇《戰妝》重塑 伊麗莎白·雅頓 赫蓮娜·魯賓斯坦的故事

以上,圖片來自網路,侵刪,Over。歡迎關注我們——

微信:七幕

微博/豆瓣/B站:七幕人生音樂劇


這裡我只想說黃志忠扮演的海瑞。

為演繹好海瑞,黃志忠在開拍前翻閱上百萬字的相關書籍以求還原海瑞最真實的狀態;用12天狂瘦19斤力求達到海瑞清瘦的清官形象;在劇組殺青之際,情不自禁的潸然淚下。

而重要的是黃志忠以全情的投入,將海瑞的橫眉冷眼,溫情脈脈全部用眼神表達出來,不管是對人物性格塑造還是在演技上都精益求精,最終將一個生動又充滿真實感的海瑞呈現在了觀眾面前,黃志忠成功地將海瑞印在了觀眾心裡。

可見黃志忠為演活海瑞傾注了多少心血!


宣布蘇聯解體的蘇聯最高領導人戈爾巴喬夫,在蘇聯解體後的一個副業,是在紀錄片和電影中扮演自己

這個……你想怎麼演就怎麼演吧


其他的不說了。
第一請多和編劇或者作者本人溝通,了解創作者心目中人物的命運背景,潛藏的心理進程,行為動機以及性格特點。尤其很多歷史人物的行為方式和現代人的三觀並不一定吻合,創作者能告訴你邏輯的合理性。
第二,多參考歷史資料、文獻,了解其語言表達方式,助於台詞的「年代感」。好比《武林外傳》的呂秀才,雖然能標英文,但是他的口頭禪「子曾經曰」就很好表現了他的人物設定。
第三、多看古畫,研究其神態體態,多了解古代風俗禮儀,使自己即便站著不說話也有古人的氣度。儒者嚴謹端正,道者飄逸洒脫,宗教人物慈祥悲憫,從各種雕塑、畫作都能看出來。女孩子多看京劇的眼神表達。
第四、人物小傳。


夏雨演過一部電影《警察有約》,飾演一個年輕民警趙六安,劇里還短暫的照顧了一個孩子。我當年特別喜歡夏雨,收集了他的一些信息,就有一段關於這個的採訪,說夏雨為了演好這個角色,在派出所「實習」了一個月。趙六安這個角色我實在太喜歡了,這麼多年過去了,我依然記得這個角色!


至少得有敬業心吧!
拿優酷前段時間熱播的 《大明王朝1566》來說吧,此劇真可謂是一部歷史良心劇!建議題主可以去看看。

僅以劇中嚴嵩一角來談談我個人的觀點,不喜請噴。(此處哭臉(′;︵;`))

劇中人物:嚴嵩
演員:倪大紅

嚴嵩在明史被定性為奸臣,這個名聲一直從他落馬一直傳到了現在,真可謂是家喻戶曉。

《大明王朝1566》導演在接受採訪時透露,倪大紅在拍攝期間為了演好嚴嵩這一角色下了很大一番功夫,為了符合劇本設定,倪大紅休息時,經常把自己一個人關在屋裡背台詞,從舉止到神態模仿古稀之年的嚴嵩,看過此劇的人,我想應該都對嚴嵩的舉止有一定的映像吧,倪大紅在劇終的舉止神態都極其逼真,不下一番苦工夫,是絕對沒有這樣的效果的。

就倪大紅在《大明王朝1566》中的表現來看,他的演技不容置疑,無論是從台詞功底,還是從細微表情來看,都稱的上是一位老戲骨了。

綜合全劇。
我想倪大紅幾近完美的演繹和映射出了,中國歷史上著名奸臣嚴嵩

大奸似忠,大偽似真的一生。

最後,想扮演好一個歷史人物,除了必要的演技以外,我想只需要一個演員最起碼的敬業心就已經足夠了,像倪大紅這樣。


表情,肢體,台詞,好歹專業課要過關啊。

別尼瑪總是蜜汁微笑,看人臉色的能力不如狗。


謝邀。第一,查閱所飾演人物的相關記載。第二,揣摩人物性格。第三,想像當時的社會各個方面情形。第四,投入到人物中去。最後,一定要學習下當時歷史時期的禮儀。


張幼儀(現代詩人、散文家徐志摩的妻子)是我老闆詮釋過的真實歷史人物之一。

曾有人這樣評價——

「幾位女主角中,飾演張幼儀的劉若英對角色的演繹比較到位,她不僅外形上有著舊式大家閨秀的纖弱、典雅,重要的是她演出了幼儀內心的堅忍和抗爭。」

扮演一位真實人物,首先要仔仔細細地了解Ta的生平,從作品、從影像、從經歷。

其次需要長時間的排練、討論劇本和角色、熟悉對手演員。

最後且最重要的,是要把人物的情感作為出發點,理解Ta並感受Ta。

我老闆曾在文章《體驗張幼儀》中寫道:

「曾經,在這個世界上,真的有這麼一個叫張幼儀的女人,努力地活著,本分而堅強地面對她的一生。張幼儀是一個有幽默感的女人,她是一個凡事先為別人想的女人,當我讀通了這點時,她等於已經真真確確地活在我的身體里。」

演員就是把自己交給角色。

「回去台灣幾天,我急著替我心目中的幼儀打點行頭,我竟然在我祖母提供的一堆老首飾中,一眼便能挑出屬於幼儀的東西;甚至在我那學古董的姐姐替我準備的一堆旗袍和西服中,能清楚看到不同地方、不同年齡的幼儀的畫面,這種體驗真的很神。」


注意口音

我說個小眾的

電視劇《八路軍》中閻錫山的飾演者

一口山西普通話,把閻錫山一個摳摳索索的老西軍閥演的活靈活現

「……唉,又有哪一支部隊可以阻擋從娘子關增援的日軍?」

朱德站起來 :「既然是為了抗戰大業,我八路軍責無旁貸!」

閻錫山站起來拉住朱德的手感動道:「哎呀玉階兄……」

朱德:「只是我們此次的糧餉彈藥……」

閻錫山拍胸脯:「我(一聲)來解決!」


瀉藥~直接點題《紅樓夢》

87版紅樓夢王扶林導演,採用曹雪芹原著前80回—某度評價,被譽為「中國電視史上的絕妙篇章」和「不可逾越的經典」。

很多人都詬病新版紅樓從開篇到結尾由其被噴了無數次的人物介紹,殊不知在原著紅樓夢中人物表現的設定就如同新版紅樓夢一樣。只不過演技和台詞屬實,過於急躁。

87版紅樓夢能被成為經典個人感覺就是像極了書中所寫。陳曉旭飾演的黛玉一顰一笑、舉手投足之間都透露出黛玉那種惹人憐的感覺。

某度貼吧甚至有人說過——曉旭之後再無黛玉~~~~~~~~

紅樓夢原著描寫黛玉「兩彎似蹙非蹙籠煙眉,一雙似喜非喜含情目。態生兩靨之愁,嬌襲一身之病。淚光點點,嬌喘微微。閑靜似姣花照水,行動似弱柳扶風。心較比干多一竅,病如西子勝三分。」

-----------------------------------------------假裝分割-------------------------------------------------------

接下來個人認為刻畫的最好的人物:王熙鳳。諸位看官且看原著描寫

一雙丹鳳三角眼、兩彎柳葉吊梢眉,身量苗條,體格風騷,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啟笑先聞,未見其人,先聞其聲。

鄧婕所刻畫的王熙鳳真的是抓住了精髓,未見其人先聞其聲。雖然在新版紅樓中也有所體現,但總感覺有些刻意。也有可能是87版紅樓先入為主。眉宇間的霸氣真真是淋漓盡致啊~~~~

這眼神我只能想到。。。。。。。。。。。。。。。。。

請開始你的表演。。。。。。。。。。。。。。。。。。。。。。。。。。。。。


儘可能的找一個靠譜的劇本……

很多時候不是演員差,真心是劇本就tm不是玩意。


先說一百遍」我從未見過有如此厚顏無恥之人!「


1234567


1、整容,整出張標準審美臉
2、微博多發自拍+和網友互動,花錢買熱評熱搜
3、多上跑男之類的綜藝節目,增加曝光度
剩下的就很簡單了,等劇本過來,拍幾個面部表情就夠了。


新人,「處女答」還望多贊贊給予鼓勵。既然是歷史上存在的人物那麼熟悉就要了解任務所在的時間年代,再來就是還原性格樣貌等 。那麼作為演員還應該做哪些功課呢?作為演員一定要演的形象逼真。 把人物的形象創造鮮明。 上鏡後必須記著自己的動作,就是為了自己的目的,達到自己的目的,演的同時必須感受到真實的情況,才能達到以假亂真的效果。 (一)觀察人物: 1、人物外形,如面部、服飾等。2、人物行為。3、人物服飾。4、形態,如「音容笑貌、舉止形態、有特性的人」。5、記錄一些有趣的事情,如「紀錄人物有特點的語言」。6、細節。 (二)寫小品主要刻畫:1、人物2、情節3、語言4、細節 1、(1)必須觀察生活,深入生活,從生活中觀察、體驗、研究、熏陶自己,從生活中培養自己。 2、揣摩、分析和構思。 a、所謂揣摩是由表及裡的分析,最好在揣摩的時候與他交談。 b、分析:是對某一個人物的地區、氣質和民族的形象,所形成的性格特點。 c、構思:藝術中的人物是生活中的人物,這就需要演員對人物的構思:外部造型的構思、人物的語言、思想和髮式、動作的構思。 3、體現。 (1)體現的方法步驟:a、一個簡單的環境,一個人物表現他的語言,形體動作,進行人物寫生的訓練,人物的形象必須鮮明。b、演員必須對人物的細緻仔仔細細,不能有一點的馬虎。 (2)所謂的逼真,就是符合生活是最主要的,你所要表現的人物是從生活中看到的真實人物,人物一定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只有這樣才能感受到你所演的人物形象,必須符合鮮明性和人物的真實性是演小品的基石。 4、雙人練習 (1)必須有一個矛盾,戲劇是靠衝突、人與人之間的矛盾和鬥爭。 (2)觀察人物必須從生活中提取,不能編造。 (3)觀察人物要細緻、認真,不能走馬觀花,要尋找生活點,選點人物比較多的地點。 5、觀察人物必須是鮮明的人物,有性格突出的人或事件,外部有特徵,語言及其動作必須有特點。 6、注意真實不要太虛假,要充滿自信,要有自己的自信和真實感,相信自己就是他人的角色,用以假當真所產生的信念感。 1)寫生不僅要記錄人物,還要有情節,由可能發展成演小品的一些素材,由此可能讓人產生一種懸念。 2)故事情節要有發展,沒有發展就沒有懸念。a.情節:介紹環境;b.發展環境,進一步渲染一個人的環境使懸念吊起來。編故事一定要身臨其境。 3)情節不足;生活中的情節和細節,注意事物性的虛構,但不是虛假。同時還必須觀察生活中的人和事。 1)要素(人物) 3)直接生活、間接生活。不是自己感受和經歷的事情,也必須有間接的生活,如音樂、美術以及一切有根據的書籍,所謂的自己的作品都是了解、風土人情和經驗而定的。如觀察構思一件事,最好兩個人物,什麼時間,什麼地點,鄉間所發生的事情,所引起什麼樣的衝突,以一個生活為一個「引發點」調動自己的積累,把這件事虛構下來,不管是什麼樣的人,只要能符合小品的事情。最主要的還是「引發點」。尊重歷史 抓住人物細節特徵 在適當的誇張下就好啦……

(龍開頭)


人民網-人民日報3月12日報道 據央視網報道,近日,參加全國政協十二屆五次會議的全國政協委員、演員陳道明,接受了央視記者的採訪。

他認為,圈內一些演員的職業精神還遠遠不夠。對於自己,陳道明有著明確的要求:不拍抗日「神劇」、偽歷史劇,約束自己,對得起觀眾。

人民日報發表評論:有節操就不會演雷劇。從手撕鬼子到褲襠藏雷,抗日「神劇」一部比一部駭人。真正有底線的演員,一定愛惜羽毛,遠離那些「神劇」。問題是,為何有那麼多格調不高的編劇如蠅逐臭?又為何有那麼多的演員作踐自己?不是所有的演員都像陳道明那樣有敬畏,更該追問雷劇何以出籠?

陳道明說,他不拍抗日「神劇」、偽歷史劇,演員就應該吃苦。有人說陳道明是腕,才能這樣「任性」,普通演員哪能出淤泥不染?事實恰恰相反,正是堅守而非逐流,才贏得「德藝雙馨」的評價。兩會上,數位委員為影視圈年輕人價值觀擔憂。好作品不會從天而降,先從演員的自我修養做起吧!

陳道明的說法筆者以為沒說到問題的實質,俗話說就是沒說到要害處沒說到點子上。中國人治病常說要標本兼治,重在治本。陳道明所說只是治病治標的一個方面,表象分析拍一部電影電視劇絕非演員可以完成,沒有劇本沒有導演焉可完成?這只是問題的一個方面,在中國大陸有了演員編劇導演這還不是一部電影電視劇能否拍成的全部因素或曰主要或關鍵,還有一層更重要更能決定該戲能否開拍的方面是,準備拍的劇本是否通過有關部門的審查批准,不經批准就是你拍得再好再美也是白玩兒,也不能公演。這是影視業的基本準則,誰也不能突破。因而說,抗日神劇、偽歷史劇的根子和演員有什麼關係?與演員「吃苦」、「任性」、「修養」根本沒有絲毫關係,更扯不上「出淤泥不染」的高大上,也不在於演員演不演誰來演的問題,而在於審查部門批准與否的問題,和演員演不演沒有因果關係,不是演員、導演故意要導成或演成雷劇而是劇本寫成了雷劇,而即便是編劇寫成雷劇,審查部門不批准開拍還是不能投拍,更不可能「出籠」見天。經批准的戲,某一個或某幾個人可以不演,但不等於、不妨礙和擋不住別人演啊。甭說演員,就是導演也沒轍,離了你這個導演,請別的人來一樣導演。一部戲,能不能拍的首要決定因素是這個劇本是否合乎有關規定,是否具獲準的拍攝權,而不是之後的導演演員之類參與與否。前者決定後者,前者是基本和根,沒有前者後面的一切無從談起。只強調演員有何用?退一步而言,國家批准的影視劇本,演員受邀出演何錯之有呢?還有一層是,是不是雷劇由誰說了算?演員自己認定的就是真正的雷劇嗎?誰授予你的雷劇認定權?是否雷劇最終還是由審查把關部門說了算,豈能某個演員或導演自己說了算?說到家,演員自律是否有點本末倒置幼稚可笑了?是否一個不能成立的偽命題?

雷劇的興起和盛行客觀地說與導演、演員有一點兒附帶關聯的關係,尤其是與編劇有相當的關係,但這些都不是決定事物性質的決定因素,雷劇能否投拍、能否公演播放的決定權不在編劇和演職人員,而在劇本的審查批准部門。

人民日報這條新聞中「更該追問雷劇何以出籠?」這句話說得好,可謂說到了實質和點子上,是一種深層次的詰問,符合事物的標本和本末的簡單邏輯關係,這也是非常簡單的一般常識。對於雷劇如果要追究責任打板子也不應該打在諸如演員導演編劇的屁股上,倒應當打那些把關的審查機構的屁股,追究他們的責任。市場上要肅清或杜絕雷劇,不把住出門的第一關永遠不可能。矛盾要分個主次,主要矛盾解決了次要矛盾迎刃而解,對於雷劇的問題亦如此。指責演員演雷劇,是混淆了主次次序,如果不讓它開拍,何來滿世界忽悠人的那麼多垃圾雷劇呢?

今日指責演員演雷劇壓根沒有觸及問題的實質和根子。之所以雷劇大行其道充斥銀屏銀幕子多年不休,這些虛假的東西能被炮製出來,或者說能出籠公演播放,問題在哪裡?在演員?在編劇?在導演?不用多說,明眼人一眼洞穿心裡似明鏡一般,沒有嚴格把關的審查機構批准,就是編劇、導演和演員再用勁兒再努力再有能耐也是白搭,它也出不了「籠」!不是么?在中國大陸公開上映或播放的電影電視劇有一部不經「有關部門」審查批准的嗎?不從病根上開方下藥,病焉痊癒?

雷劇的存在算來也是由來已久的老問題,在銀屏銀幕上招搖了也有很多年了,屬於一個牛皮癬級的頑症,儘管民間嘲諷指責聲如潮,但終未能徹底解決,問題在哪?還用說嗎?是審查把關時難以辨析判別認定還是出於種種原因不忍心直接斃掉予以放行,作為不諳內情者的確不好隨意揆度,也只能說到這兒了。但知道,解決這個所謂的頑症並非如治癒真正的牛皮癬那般艱難。如果,我說的是如果,如果把關部門在審查環節能嚴肅認真像對待政治問題一樣重視和看待,不說徹底杜絕,起碼銀屏銀幕上的雷劇要大為減少!


推薦閱讀:

《He"s Just Not That Into You》的電影確實說的是男生所想嗎?
哪些「美女」後來變成了「醜女」?
有哪些類似《黑鷹墜落》《拆彈部隊》的電影?
娛樂圈的負面新聞獲利大嗎,最好的反面炒作案例有哪些?
一個億,應該用來拍一部電影,還是拿去找希格斯粒子這樣的未知粒子?

TAG:電影 | 演員 | 歷史人物 | 表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