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語文老師講古詩詞遇到杜甫的詩作,言必稱「窩囊」,作為學生該如何反駁?
你可以先別急著懟你的語文老師,因為他說的可能不是你理解的意思。
能看出來他挺了解杜甫的。
我覺得但凡一個對杜甫稍有了解的中國人,都不會貶損杜甫。因為中國人是有中國人的氣節的。
杜甫有三次當官的機會。
第一次當官的機會源自於考試。
考試是中國的特色,不可不參與。杜甫積极參与了,不過當時的當朝宰相是李林甫。
李林甫怕那些不懂事的讀書人在殿上抨擊自己,所以親自去遴選考生。當時杜甫就在這一批人中。
李林甫解決問題的方式,就是讓問題不存在。所有的考生都不合格。
搞完了李林甫還跑到唐玄宗跟前說:恭喜陛下,這次考試一個都沒中,這說明野無遺賢哪。
欺上瞞下,真是好手段。你語文老師要是評說李林甫,可以說他奸,可以說他壞,但「窩囊」這兩個字斷斷是加不到他身上的。
杜甫的第二次機會,在四年之後。獲得機會的原因是他詩寫得好,所以玄宗讓他「參列選序」,也就等候分配。
不過杜甫又碰到了李林甫,李林甫又是主考官,所以杜甫又沒有考上。
考不上,除了當官又沒別的出路,杜甫只能困在長安。
但是長安很貴的。
長安居,大不易。
當時的長安不僅是大唐的首都,更是一個國際性的大都市,更趕上了開元年間的通貨膨脹,米價比貞觀年間貴了整整一倍。
所以杜甫飽受經濟問題折磨,從市中心一直往南搬家,最後搬到了郊區,也就是少陵。
於是杜甫自稱「少陵野老」。
少陵相當於長安的郊區,野老野老,野的意思是在野,一直沒當上官嘛;老的意思就是老了,三四十歲的人了還沒個工作,還一直吃自己爸爸的,老婆都沒辦法自己養活。
這相當於什麼呢?我打個比方吧:
一個北漂青年來到北京,一邊求職一邊充實自己,但是職位一直沒求到,北京房價也貴,於是一步步地往郊區搬,最後搬到了河北。北漂青年於是開始自稱:「河北天王。」
你自己想想吧,這是什麼感覺?
沒錯,這就是窩囊的感覺。
不是別人覺得窩囊,而是自己覺得窩囊。
不光覺得窩囊,還要自黑。
杜甫的第三次當官來源於皇帝的憐憫,皇帝讓他去當一個叫做「河西尉」的官。
我查了這個河西尉,大概相當於縣公安局長,專管衙役捕快的。
但是杜甫不去。他不當。
朝廷說你不想管捕快,那你去管鑰匙吧。
杜甫很窮,詩人也是人,也要吃飯的。所以他當了從八品的「 右衛率府兵曹參軍 」,職責是看門。
現在很多大學生,學生物的回家種地,學電力的去換燈泡,學文學的去幫老闆泡茶。
可是杜甫比這還要慘:他相當於學哲學的,當了理髮師。
雖然都是伺候腦袋的學問,但是這真的不是他想要的。
人的命運真是不可預料,你說我一個詩人,怎麼就變成看大門的了呢?
杜甫回家省親,剛到家中,發現家裡人在哭——自己小兒子餓死了。
我來總結一下杜甫的這一段經歷吧:北漂青年杜甫雄心勃勃,懷揣文學夢,來到北京打拚,整整十年沒有找到工作,還買不起房子;詩寫了一沓又一沓,卻不出名;寄居在朋友家裡,以賣葯為生。十年之後終於奮鬥成功——成了看大門的,回家發現自己兒子餓死了。
如果單看這一段經歷,你是不是覺得你語文老師的評價有幾分道理?
一個男人,沒有工作,成天寫詩,孩子老婆都養不活。
如果你是這樣,你會覺得自己窩囊嗎?
但是我說杜甫不窩囊,一點也不窩囊。
因為杜甫發現他兒子死後,寫了這樣一首詩:《 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裡面的內容大概是這樣:我一直憂國憂民,同學都嘲笑我。現在朝廷生活糜爛,百姓苦不堪言,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我回到家,發現兒子居然餓死了,(話鋒一轉)我還是個小官呢,連我都過得這麼慘,老百姓只有更慘!
如果你們能跟這個時候的杜甫說一句話,你們會說什麼?
反正我會說:
先養好你自己吧!傻瓜!
你老師告訴你杜甫很窩囊,其實對你理解杜甫的詩是有好處的。
因為你只有知道他有多窩囊,你才能知道他有多偉大。
題主還是個學生,沒準家庭條件還挺不錯,所以不太理解這整件事情意味著什麼。
你知道現在很多人都在說:不吃不喝奮鬥一百年,才能買一套房。
你需要一套房子,才能把阿姨變成丈母娘。
逃離北上廣,鑽進北上廣,走過來走過去,沒有根據地,最後落在了城鄉結合處。
富人開寶馬遊艇,隨便背個包都抵自己半年工資;窮人在steam上買個遊戲都要剁手。
窮是原罪,錢可以把黑的變成白的,曲婉婷的媽媽貪污3.5個億,她女兒說她是個英雄。
東北老工業基地日益凋敝,人們以開直播為生,人們都說東北傻三俗,但是東北人在大廈崩塌後,自己都不知道該去往何方。
這些事情,現在自媒體這麼發達,你肯定知道的對吧?
但是你不理解,你覺得這些離你很遠。
就和你不理解杜甫一樣,因為你覺得杜甫離你很遠,他是「詩聖」。
其實杜甫離你一點都不遠。
你畢業的時候大概是二十二、三歲(和杜甫進士落第的年齡差不多),在北上廣,百分之九十的應屆畢業生的工資都不會超過一萬。這意味著,你需要不吃不喝攢夠一百個月,才能付得起一套郊區房子的首付。
所以你只能租房子,但是租金又貴,全靠強撐。你丈母娘一看你沒房子,就不願意把女兒嫁給你,於是你心愛的女人就要嫁給別人。
你專業學的是高大上,找的工作卻一點也不對口,明明覺得自己很牛逼,但是沒有貴人扶你一把,就完全沒有出人頭地的可能。
如果你是女生,你的尊嚴同樣面臨危機:只要有明星美女的新聞,評論總有人說這些女的早就被富二代玩爛了。這些人總想為處女情結正名,其實這是他們為數不多的反抗道具之一。
你覺得你可以自己養活自己,但是面臨的將是整個社會的上層階級和下層階級的聯合夾擊:他們都想要處女。女權是什麼?
這和杜甫的尊嚴危機相似:他是個詩人,但詩人只是權貴的優伶。
你看:杜甫離你真的不遠,他簡直跟你一模一樣啊。
其實中國從唐至今1500多年,一點都沒有變。
你這個時候再讀杜甫,絕對就不一樣了。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即使天崩地裂,詩人心中依然有一方值得誓死守護的凈土。
哪怕他再窩囊,哪怕他再廢柴,只要有悲憫,他也同樣能偉大。
李白的偉大在於反抗,杜甫的偉大在於即使我都過的這麼慘了,我也要反抗。
所以只有知道杜甫有多窩囊,才能知道他寫的到底是什麼。
才能知道他作為一個官二代為什麼寫的都是窮人的悲歌。
才能知道一個搞文學的,究竟該為中國人的靈魂負起怎樣的責任。
我想這才是你語文老師告訴你杜甫很窩囊的真正含義。
也許你語文老師自己就是那個不得志的北漂青年。當自己發現自己的人生也就這樣的時候,對任何人的諷刺其實都是對自己的諷刺。
但是我要說的是,杜甫絕不窩囊。
一個窩囊的人,不會關心天下蒼生。
一個窩囊的人,不會思考那麼多。
他只是不得志,他只是不合時宜。
一個詩人在那個大時代之下,控制不了任何東西,包括自己的命運。
如果說杜甫是窩囊的,那我們都是窩囊的。
最後我想說,讓心中少一點冷氣。
冷氣就是否定偉大,否定光明,讓努力變得沒有意義。
中國歷史上從來就不缺乏這樣吹冷氣的。
李林甫過得瀟洒,也是社會冷空氣構成的一部分。
但是中國歷史上也從來不缺乏發光的人。
願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不必聽自暴自棄者流的話。能做事的做事,能發聲的發聲。有一分熱,發一分光,就令螢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裡發一點光,不必等候炬火。
此後如竟沒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魯迅
杜甫就是那個想要做光的人。
通觀以下,罵這位老師的人很多,講杜甫的人很少。我來講講杜甫。
一、往昔十四五,出遊翰墨場。
從理論上說,杜甫不是天生的詩聖,後人對其人、其詩有一個不斷認識、批評和認同的過程。杜詩的價值也正是在這個不斷認識、批評和認同的過程中生成的。
那麼最早認識到杜甫具備天才的文學技能是誰呢?我們在他晚年的《壯遊》一詩中或窺一斑。
往昔十四五,出遊翰墨場。斯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揚。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九齡書大字,有作成一囊。
「崔」指崔尚,武后久視元年(700)進士及第,官至祠部郎中。「魏」指魏啟心,中宗神龍三年(707)舉「才膺管、樂科」。當玄宗開元十三、四年(725-726)杜甫十四、五歲時,崔、魏二人都已是閑居洛陽的文壇前輩了。他們便稱譽杜甫有班固,揚雄的才華。
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到,少年杜甫便頗具文名。可謂得意。
同樣是十五歲,他後來回憶到他少年的形象:
憶年十五心尚孩, 健如黃犢走復來。庭前八月梨棗熟,一日上樹能千回。
一個健壯活潑的少年躍然紙上,誰能想到這是四十年後你老師嘴中「窩囊」的詩人?
二、 到今有遺恨,不得窮扶桑。
開元十八年,十九歲的杜甫第一次壯遊,他行至「晉郇瑕(今山西猗氏) 」。不久返回洛陽,第二年,他開始了人生中為期四年的吳越之行。
東下姑蘇台,已具浮海航。到今有遺恨,不得窮扶桑。王謝風流遠,闔閭丘墓荒。劍池石壁仄,長洲芰荷香。磋峨閶門北,清廟映回塘。每趨吳太伯,撫事淚浪浪。蒸魚聞匕首,除道曬要章。枕戈憶勾踐,渡浙想秦皇。越女天下白,鑒湖五月涼。判溪蘊秀異,欲罷不能忘。歸帆拂天姥,中歲貢舊鄉。
二十歲的杜甫,在他一生中最好的年華里。第一次出洛,向著那個煙花盛世的大唐走去。如同開元十三年,二十五歲的李白第一次出川在黃鶴樓浪漫地寫下「煙花三月下揚州」。杜甫走過「姑蘇滄海,王謝青丘」;他看見「劍池長洲,清廟芰荷」;他想起「吳伯魚腸,勾踐秦皇」。那一年的杜甫,是多麼的爛漫。越女讓他不願歸去,天姥讓他四十七年後,病卧在夔州的冷鐵布衾里魂牽夢縈。那是他一生中充滿希望,夢想與未來的時候。
這樣的杜甫不是你們臉譜印象里的沉鬱詩聖。
賦料揚雄敵,詩看子建親。李邕求識面,王翰願卜鄰。
開元二十三年(735)自吳越歸洛陽應進士試時受到名滿天下的李邕,王翰的賞識。不久又寫出了 《讀杜心解》 里的卷首名篇《望岳》 。這個時候的杜甫,依然充滿了光明希望。
天寶三載,洛陽春。又是洛陽。 一千二百年前。春秋昭公二十四年「 孔子適周,將問禮於老子。 」這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見面之一。而一千二百年後的春天,同樣的地點。太白與少陵相識。每當我想起在今天看來如此壯闊的會面,恨不得早生同往。而那時,李白早已「遍干諸侯, 歷抵卿相。」杜甫與之如星與月。但他們一見如故,同年壯遊齊趙。
當時的杜甫,尚存著盛唐餘韻里的浪漫主義思想。在天寶三載秋天,他與李白北渡黃河,前往王屋山詣華蓋君,以求長生之道。
在他晚年的《憶昔行》中提及此事:
憶昔北尋小有洞,洪河怒濤過輕柯。辛勤不見華蓋君,良岑青輝慘么么。千岩無人萬壑靜,三步回頭五步坐。秋山眼冷魂未歸,仙賞心違淚閃墮。弟子誰依白茅屋,盧老獨啟青銅鎖。中拂香余搗葯塵,階除灰死燒丹火。玄圃滄州莽空闊,金節羽衣飄婀娜。落日初霞閃餘映,倏忽東西無不可。松風澗水聲合時,青咒黃熊啼向我。
誰能相信尋仙問道的故事,杜甫少年也曾經歷呢?
三、 白刃仇不義,黃金傾有無。殺人紅塵里,報答在斯須。
天寶三載秋,李白與杜甫訪華蓋不遇,但遇將來的高侯。高適與杜甫昔日在汶上便相識,此番重遇則「 論交入酒壚 」,「 晚登單父台 」。
他們在梁宋的酒壚里痛飲狂歌,又在共登高台,遠眺懷古。
昔我游宋中,惟梁孝王都。名今陳留亞,劇則貝魏俱。邑中九萬家,高棟照通衙。舟車半天下,主客多歡娛。白刃仇不義,黃金傾有無。殺人紅塵里,報答在斯須。
又
憶與高李輩,論交入酒壚。兩公壯藻思,得我色敷腴。氣酣登吹台,懷古視平蕪。芒腸雲一去,雁騖空相呼。
又
昔者與高李,晚登單父台。寒蕪際蠍石,萬里風雲來。桑柘葉如雨,飛霍去徘徊。清霜大澤凍,禽獸有餘哀。
皆是晚年余歌。
天寶四載秋 ,杜甫與李白在魯郡重逢。寫下《贈李白》
秋來相顧尚飄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
蔣金式論此詩與今人頗類:「 是白一生小像。公贈白詩最多,此首最簡,而足以盡之。 」此言非。 此詩乃李、杜二人的共同寫照。詩中所寫的「飄蓬」與「未就丹砂」正是李、杜的共同經歷,「痛飲狂歌」是二人的共同舉止,「飛揚跋扈」也是二人的共同神態。因此這首詩雖是贈李白的,但其中含有濃重的自抒懷抱的感情成分。
那幾年他寫下了「矯健豪縱,飛行萬里之勢如在目前」的:
絛鏇光堪摘,軒楹勢可呼。何當擊凡鳥,毛血灑平蕪。
又寫下「老筆蒼勁中時見靈氣飛舞」的:
所向無空闊,真堪托死生。驍騰有如此,萬里可橫行。
還有那篇他前半生最璀璨的作品: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盪胸生層雲,決毗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杜子心胸氣魄,於斯可觀」,「只五字,雄蓋一世 」。
如此裘馬清狂的杜甫,也曾走過盛唐的餘暉。那一年,杜甫三十四歲。
如果時間停在這一年,那麼三十四年來的杜甫,何嘗「窩囊」,「沉鬱」。
只是時光撥過天寶四載的凜冬。
天寶五載,懷抱著豪情的杜甫走入他眼裡繁華的長安城。
四、 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
天寶五載(746),三十五歲的杜甫西入長安。次年,唐玄宗詔天下凡通一藝以上者皆赴京師就選,杜甫參加了這次考試。
上欲廣求天下之士,命通一藝以上皆詣京師。李林甫恐草野之士對策斥言其奸惡,建言:「舉人多卑賤愚聵,恐有俚言污濁聖聽。」乃令郡縣長官精加試練,灼然超絕者,具名送省,委尚書覆試,御史中丞監之,取名實相副者聞奏。既而至者皆試以詩、賦、論,遂無一人及第者,林甫乃上表賀野無遺賢。
但是,李林甫當朝。杜甫所參與的這次考試被其以「舉人多卑賤愚聵,恐有俚言污濁聖聽」之由,並「灼然超絕者,具名送省,委尚書覆試,御史中丞監之,取名實相副者聞奏」。以至於「野無遺賢」。
而陷於昏聵的玄宗,竟輕信此言。
因此,自天寶五載秋杜甫來到長安至天寶十四載他離開此地,杜甫皆是一介布衣。
從今天杜甫留存下的詩篇來看。旅食京華的十年里,他向權貴們的投詩之舉幾乎自初入長安便開始了。其中比較重要的有以下諸作:
《贈特進汝陽王二十二韻》一詩作於天寶五、六載間,投贈對象是汝陽王李琎《奉寄河南韋尹丈人》作於天寶七載(748)至九載(750),《贈韋左丞丈濟》、《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兩首作於天寶九載(750),投贈對象是由河南尹調任尚書省左丞的韋濟。《贈翰林張四學土垍作於天寶九載(750),投贈對象是尚寧親公主的翰林學士張垍《敬贈鄭諫議十韻》作於天寶十載(751),投贈對象是諫議大夫鄭審。《奉贈鮮於京兆二十韻》作於天寶十一載(752),投贈對象是京兆尹鮮於仲通。《投贈哥舒開府翰二十韻》作於天寶十三載(754),投贈對象是河西節度使、西平郡王哥舒翰。《上韋左相二十韻》作於天寶十四載(755),投贈對象是武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韋見素。
這些杜甫所投乾的人里,有如「 好學尚貞烈,義形必沾中」的李琎,也有在安史之亂後「 交合丹青地,恩傾雨露辰。有儒愁餓死,早晚報平津。」獻於鮮於仲通與楊國忠的作品。
但是,正如錢謙益所云 :
少陵之投詩京兆,鄰於餓死。昌黎之上書宰相,迫於饑寒。當時不得已而姑為權宜之計,後世宜諒其苦心,不可以宋儒出處,深責唐人也。
平情之論,讀者應自有分寸。
此杜甫獻權貴之詩。同時,杜甫也曾向朝廷獻《三大禮賦》。宋周邦彥正是獻《汴都賦》以得朝識。但是杜甫顯然沒有料到,他一生中引以為得意的:
憶獻三賦蓬萊宮,自怪一日聲恆赫。集賢學士如堵牆,觀我落筆中書堂。
卻被李林甫「送隸有司,參列選序」最終石沉大海。
杜甫在長安的十年,謹取其三首,剖露其心理變化。
今夕行
今夕何夕歲雲徂,更長燭明不可孤。成陽客舍一事無,相與搏塞為歡娛。馮陵大叫呼五白,袒跳不肯成果盧。英雄有時亦如此,邂逅豈即非良圖?君莫笑劉毅從來布衣願,家無儋石輸百萬。
此詩作於天寶五年,杜甫初入長安。王嗣奭先評曰:「此詩真有英雄氣」。又雲「 窮人妄想,往往如此。」可以見得,當日的杜甫雖然貧困,但是尚有游宋豪氣。
又天寶九載
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
紈絝不餓死,儒冠多誤身!丈人試靜聽,賤子請具陳。甫昔少年日,早充觀國賓。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賦料揚雄敵,詩看子建親。李邕求識面,王翰願卜鄰。自謂頗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此意竟蕭條,行歌非隱淪。騎驢十三載,旅食京華春。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主上頃見征,飆然欲求伸。青冥卻垂翅,蹭蹬無縱鱗。甚愧丈人厚,甚知丈人真。每於百僚上,猥誦佳句新。竊效貢公喜,難甘原憲貧。焉能心快快,祗是走踆踆,今欲東入海,即將西去秦。尚憐終南山,回首清渭濱。常擬報一飯,況懷辭大臣!白鷗沒浩蕩,萬里誰能馴?
四年過去,杜甫過著「騎驢十三載,旅食京華春。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的日子。誰能想到當日「會當凌絕頂」的杜甫淪落至此。但是在「常擬報一飯,況懷辭大臣。白鷗沒浩蕩,萬里誰能馴?」的結句里依然可以看見那個「一覽眾山小」的杜甫。
醉時歌
諸公袞袞登台省,廣文先生官獨冷。甲第紛紛厭粱肉,廣文先生飯不足。先生有道出羨皇,先生有才過屈宋。德尊一代常坎坷,名垂萬古知何用?杜陵野客人更嗤,被褐短窄鬢如絲。日糴太倉五升米,時赴鄭老同襟期。得錢即相覓,沽酒不復疑。忘形到爾汝,痛飲真吾師。清夜沉沉動春酌,燈前細雨檐花落。但覺高歌有鬼神,焉知餓死填溝壑?相如逸才親滌器,子云識字終投閣。先生早賦歸去來,石田茅屋荒蒼苔。儒術於我何有哉?孔丘盜跖俱塵埃!不須聞此意慘愴,生前相遇且銜杯!
可是,又一個四年過去了。天寶十三載,貧困中的杜甫與難民同買減價米。「杜陵野客人更嗤,被褐短窄鬢如絲。日糴太倉五升米,時赴鄭老同襟期。」誰知道此時杜甫的心境?他「得錢即相覓,沽酒不復疑。忘形到爾汝,痛飲真吾師。」他開始懷疑自己的理想「德尊一代常坎坷,名垂萬古知何用?」,他甚至開始憤世「儒術於我何有哉?孔丘盜跖俱塵埃!」誰可以想到,這是詩聖。憂國憂民的詩聖曾經承載的憤怒。
憤怒把好人搗碎成各種懷疑,
把懷疑搗碎成三個相同的弧,
再把弧搗碎成難以想像的墳墓;
窮人的憤怒
擁有一塊鐵去對抗兩把匕首。憤怒把靈魂搗碎成很多肉體,
把肉體搗碎成不同的器官,
再把器官搗碎成八度音的思想;
窮人的憤怒
擁有一把烈火去對抗兩個火山口。
這種千古不變的聲音,這種萬里難滅的憤怒,這才是真正的詩!
裘馬清狂,糴米官倉。
高標跨蒼穹,烈風無時休。自非曠士懷,登茲翻百憂。方知象教力,足可追冥搜。仰穿龍蛇窟,始出枝撐幽,七星在北戶,河漢聲西流。羲和鞭白日,少昊行清秋。秦山忽破碎,涇渭不可求。俯視但一氣,焉能辨皇州?回首叫虞舜,蒼梧雲正愁。惜哉瑤池飲,日晏崑崙丘。黃鵠去不息,哀鳴何所投?君看隨陽雁,各有稻粱謀。
天寶十一載秋,杜甫、高適、岑參、薛據、儲光羲。五人共登慈恩寺。九百年後,王士禛不勝神往的說:「 每思高、岑、杜輩同登慈恩塔,李、杜輩同登吹台,一時大敵旗鼓相當。恨不廁身其間,為執鞭弭之役!」。
這一年,高適已經五十三歲。他二十齣游,以求仕途。但直到天寶八載方得封丘縣尉的微職。不久便因
「 只言小邑無 所為,公門百事皆有期。拜迎官長心欲碎,鞭撻黎庶令人悲。 」
又
「 揣摩慚黠吏,棲隱謝愚公。 」
棄官而去。
這一年,岑參三十六歲。天寶八載他入幕高仙芝。塞外奇光,鑄其詩雄。但是:
其川西頭有城,名曰怛邏斯,石國人鎮。即天寶十年高仙芝軍敗之地。
這場西域之戰,粉碎了大唐在中亞的可能性。也致使高仙芝轉任河西節度使。而岑參也黯然回到長安。
他們二人正處人生失意之時,但依然對大唐抱有希望。三十六歲的岑參在慈恩寺其詩中寫到:「凈理了可悟,勝因夙所宗,誓將掛冠去,覺道資無窮。」他雖然對個人境遇不滿,但有逃禪思想,並未看見大唐的風雨欲來。而五十三歲的高適則「 盛時慚阮步,未宦知周防。輸效獨無因,斯焉可游放。」可以看到高適依然抱有很大的進取心。此真「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而杜甫開篇便
「 高標跨蒼穹,烈風無時休。自非曠士懷,登茲翻百憂。 」
仇兆鰲註:「『百憂』,憫世亂也。」
在長安旅食經年,杜甫的底層生活,早已看清繁華的長安城下「路有凍死骨」的事實,進而看到「俯視但一氣,焉能辨皇州?回首叫虞舜,蒼梧雲正愁。」
亂源已兆,憂患填胸,觸境即動。只一憑眺間,覺河山無恙,塵昏滿目。
而這種率先覺醒看清事實的力量,是同時代諸多偉大詩人所不具備的能力。
當杜甫走出了「 銜杯樂聖稱避賢」的夢境時。他天才的詩感,敏銳的詩感,便凸顯出來。他冷靜的觀察著當時的社會,寫下《兵車行》和《麗人行》。
兵車行
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爺娘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咸陽橋。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干雲霄。道旁過者問行人,行人但云點行頻。或從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營田。去時里正與裹頭,歸來頭白還戍邊。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己。君不聞漢家山東二百州,千村萬落生荊杞。縱有健婦把鋤犁,禾生隴畝無東西。況復秦兵耐苦戰,被驅不異犬與雞。長者雖有問,役夫敢申恨?且如今年冬,未休關西卒。縣官急索租,租稅從何出?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生女猶得嫁比鄰,生男埋沒隨百草!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濕聲啾啾!
此詩約作於天寶十年。其時,玄宗征南詔之役。錢謙益云:
舉青海之故,以明徵南之必不返也。不言南詔,而言山東,言關西,言隴右,其詞哀怨而不迫如此。是時國忠方貴盛,未敢斥言之,雜舉河隴之事,錯互其詞,若不為南詔而發者,此作者之深意也。
此詩中「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講的是
天寶八載六月,哥舒翰以兵六萬三千,攻吐蕃石堡城,拔之,唐軍卒死者數萬
而「牽衣頓足攔道哭」之描寫則講的是天寶十載鮮於仲通征南詔全軍復沒後
天寶十載四月,劍南節度使鮮於仲通討南詔蠻,大敗於瀘南。時仲通將兵八萬,……軍大敗,士卒死者六萬人,仲通僅以身免。楊國忠掩其敗狀,仍敘其戰功。……制大募兩京及河南北兵以擊南詔。人聞雲南多瘴癘,未戰,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應募。楊國忠遣御史分道捕人,連枷送詣軍所。……於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聲振野。
這就是杜甫被稱作詩史的緣故。
這一年杜甫尚不敢直斥楊國忠。尚以曲折的筆法,描述唐代諸多黷武戰爭給人民帶來的傷害。而兩年後的上巳節,杜甫已經沒有這樣的顧忌了。
麗人行
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態濃意遠淑且真,肌理細膩骨肉勻。綉羅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銀麒麟。頭上何所有?翠為葉垂鬢唇。背後何所見?珠壓腰極穩稱身。就中雲幕椒房親,賜名大國虢與秦。紫駝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盤行素鱗。犀箸厭飫久未下,鸞刀縷切空紛綸。黃門飛鞚不動塵,御廚絡繹送八珍。簫管哀吟感鬼神,賓從雜遝實要津。後來鞍馬何逡巡,當軒下馬入錦茵。楊花雪落覆白蘋,青鳥飛去銜紅巾。炙手可熱勢絕倫,慎莫近前丞相嗔!
此詩作於天寶十二載,其時楊國忠早已權勢滔天。楊貴妃三位從姊被封為韓國、虢國和秦國夫人。而楊國忠甚至與虢國私通。路人為之掩目。
國忠私於虢國而不避雄狐之刺,每入朝或聯鑣方駕,不施帷幔。
夜與廣平公主爭門,其奴鞭及公主衣,公主受驚墮馬。駙馬扶之, 卻被停官。
國忠既居宰執,兼領劍南節度,勢漸恣橫。十載正月望夜,楊家五宅夜遊,與廣平公主騎從爭西市門。楊氏奴揮鞭及公主衣,公主墮馬,駙馬程昌裔扶主,因及數撾。公主泣奏之,上令殺楊氏奴,昌裔亦停官。
就像蔣金式所云:「美人相、富貴相、妖淫相後乃現出羅剎相」。詩人已完全的變成一位社會的寫實者。
他開始把自己個人的不幸遭遇與廣大人民的痛苦生活及國家的危機災難在詩歌中有機地結合起來。從整體上說,杜詩不再是個人的啼飢號寒、嘆老嗟卑之呻吟,也不再是一個旁觀者對民生疾苦的客觀描述甚或居高臨下的憐憫。
兵車行與麗人行的出現,不僅是杜甫個人寫作的一個里程碑,也是唐代詩歌的一個里程碑。在盛唐餘暉中,偉大的詩人們並不是對衰落無所察覺的,也並不是毫無預感。高適作燕歌行,李白作古風二十四。但是他們的作品不是借古諷今,就是缺乏具體描寫。他們的深度與揭露的程度都比不上杜甫。而杜甫則「即事名篇,無復倚傍」,利用新樂府的功能去展現更多樂府舊題無法表述的題材與內容。
而杜甫在「 卧病長安旅次,多雨生魚,青苔及榻。」的日子裡依然「 吁嗟乎蒼生,稼穡不可救。安得誅雲師,疇能補天漏? 」,切身體會他們的痛苦,並用高超的詩法向後人展示這一切。對我來說,他就是英雄。
就在這一年冬天,杜甫堪堪得到一個兵曹參軍的閑職。而同樣是這個冬天,他得到這個閑職不久,冒著嚴寒路過驪山前往探視家小。他不知道他的幼子已經死去,也不知道漁陽鼙鼓動已到。
當他看到餓死的幼子,想起華清宮裡的玄宗與嚴冬里饑寒交迫的百姓。他以淚血為筆。寫下《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轉拙。許身一何愚,竊比稷與契。
居然成濩落,白首甘契闊。蓋棺事則已,此志常覬豁。
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取笑同學翁,浩歌彌激烈。
非無江海志,蕭灑送日月。生逢堯舜君,不忍便永訣。
當今廊廟具,構廈豈雲缺。葵藿傾太陽,物性固莫奪。
顧惟螻蟻輩,但自求其穴。胡為慕大鯨,輒擬偃溟渤。
以茲悟生理,獨恥事干謁。兀兀遂至今,忍為塵埃沒。
終愧巢與由,未能易其節。沈飲聊自適,放歌頗愁絕。
歲暮百草零,疾風高岡裂。天衢陰崢嶸,客子中夜發。
霜嚴衣帶斷,指直不得結。凌晨過驪山,御榻在嵽嵲。
蚩尤塞寒空,蹴蹋崖谷滑。瑤池氣鬱律,羽林相摩戛。
君臣留歡娛,樂動殷樛嶱。賜浴皆長纓,與宴非短褐。
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撻其夫家,聚斂貢城闕。
聖人筐篚恩,實欲邦國活。臣如忽至理,君豈棄此物。
多士盈朝廷,仁者宜戰慄。況聞內金盤,盡在衛霍室。
中堂舞神仙,煙霧散玉質。暖客貂鼠裘,悲管逐清瑟。
勸客駝蹄羹,霜橙壓香橘。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榮枯咫尺異,惆悵難再述。北轅就涇渭,官渡又改轍。
群冰從西下,極目高崒兀。疑是崆峒來,恐觸天柱折。
河梁幸未坼,枝撐聲窸窣。行旅相攀援,川廣不可越。
老妻寄異縣,十口隔風雪。誰能久不顧,庶往共饑渴。
入門聞號咷,幼子飢已卒。吾寧舍一哀,里巷亦嗚咽。
所愧為人父,無食致夭折。豈知秋未登,貧窶有倉卒。
生常免租稅,名不隸征伐。撫跡猶酸辛,平人固騷屑。
默思失業徒,因念遠戍卒。憂端齊終南,澒洞不可掇。
有如此血。
主要參考書目:
杜甫評傳
舊唐書
杜詩鏡銓
杜詩詳註
錢注杜詩
杜工部詩集輯注。
資治通鑒
不必反駁。
你老師說得不錯,窩囊就對了。
杜甫生平顧仁講了很多。主要是安史之亂前。
就已經這麼慘了。這麼窩囊了
安史之亂後呢。就更慘了。更窩囊了。
躲開叛軍威脅,冒著生命危險跑到肅宗哪裡得了一個右拾遺的小官,然後直言進諫觸怒了皇帝,終於又當回了他的少陵野老。
四處漂泊,去過蜀中下過荊州,境況一年不如一年,身體一年不如一年,經濟一年不如一年,多病而潦倒,最後去投靠親朋的時候,碰到大水,餓了幾天,縣令聽說其詩名,送牛酒給他,他吃了就去世了。
如此貧困潦倒的窩囊生活,悲慘污穢痛苦的生平,也沒有任何政治軍事經濟的建樹,為啥歷史會記住工部員外郎這個比現在正科都不到,還沒有做幾天的小官呢?
太史公曰:"自古富貴而名磨滅者,不可勝記,惟倜儻非常之人稱焉.
曹丕云:古來立功立德立言三者不朽
歷史主要記住的是你的成就,你的功業文章,至於起點境況,窩囊不窩囊那只是研究的背景資料。
杜甫是詩人,詩人有個說法是人群的心靈,他看到的他感受到的,無不是時代的痛楚。他說出了時代的變遷。以他的幾十年的造詣。
這就夠了。
恐怕跌的見底才看的多看的准。
比如曹雪芹,顯然是有個鐘鳴鼎食的公子哥時候的,他在寫紅樓的時候,已經是瓦灶繩床,舉家賒粥了。
但作為小說家,他這個時候才偉大而透徹。
魯迅說:誰要是從小康跌入困頓,是可以看清楚世人的真面目的。
他在這時候,喝粥的時候還能為閨緯立傳,寫出紅樓夢來,這才是偉大。
什麼叫貧賤不能移。
什麼叫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說得古一點,聖達節,次守節。
杜甫在任何情況下都是保持了真我。
又是幾十年如一日的憂國憂民,所以他的稱號是儒家文化的至尊:詩聖
抄錄幾首結尾吧
堂前撲棗任西鄰,無食無兒一婦人。
不為困窮寧有此?只緣恐懼轉須親。
即防遠客雖多事,便插疏籬卻甚真。
已訴徵求貧到骨,正思戎馬淚盈巾。
白帝城中雲出門, 白帝城下雨翻盆。
高江急峽雷霆斗, 古木蒼藤日月昏。
戎馬不如歸馬逸, 千家今有百家存。
哀哀寡婦誅求盡, 慟哭秋原何處村?
看了之後不由問,是誰讓這個郭嘉這麼些民眾這麼窩囊的。
所以他又號詩史。
謝邀。
細看題目說明的話,提問者這位老師還真未必說錯了。
窩囊,未必是說杜甫是懦夫。
按提問者老師說杜甫「生活困苦,顛沛流離,仕途不順,頻繁落第,又寄居他鄉,家中巨變,小兒餓死,為父之責,貧寒之家,飢妻餒子」,那該是說杜甫處境窩囊。
處境窩囊與成就偉大,不矛盾啊。
或者正因為杜甫處境窩囊,才成就其偉大呢?
《新唐書-杜甫傳》很明白地寫了杜甫諸多倒霉情狀:
少貧不自振——少年時窮光蛋。
舉進士不中第,困長安——北漂去長安,考不中公務員,估計住地下室吧。
安史之亂,避走三川——安史之亂,逃難。
為賊所得,亡走鳳翔——被反賊們捉住,逃亡去鳳翔見到天子。
時所在寇奪,甫家寓鄜,彌年艱窶,孺弱至餓死——太可憐了吧。
輒棄官去,客秦州,負薪采橡栗自給——親自砍柴。
流落劍南,結廬成都西郭——杜甫草堂說來好聽,是自己蓋的茅草屋啊。
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縣令具舟迎之,乃得還。令嘗饋牛炙白酒,大醉,一昔卒,年五十九——十天沒得吃東西。樂滋滋吃烤牛肉和酒,死掉了,可能還是撐死的。
但後面補了句:
數嘗寇亂,挺節無所污,為歌詩,傷時橈弱,情不忘君,人皆憐之。
就是在這亂糟糟的勁頭裡,杜甫還能吟詩。這才了不起。
如果沒有這麼多離亂,能寫出「安得廣廈千萬間」么?未必吧。
能寫出「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么?未必吧。
能寫出「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么?未必吧。
能寫出「大城鐵不如,小城萬丈余……連雲列戰格,飛鳥不能逾……胡來但自守,豈復憂西都……艱難奮長戟,萬古用一夫」么?未必吧。
能寫出「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爺娘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咸陽橋。 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干雲霄」么?未必吧。
苦難沒讓杜甫早逝,所以多多少少,成了他的財富,成就了他森羅萬象的詩歌。他早年「盪
會當臨絕頂,一覽眾山小」那種風格,不經歷點什麼,是不會「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的。
至少有一個大詩人認為,杜甫確實是因為流落饑寒終身不用處境窩囊,卻還忠直誠懇地寫詩,才得為千古一人的:
古今詩人眾矣,而子美獨為首者,豈非以其流落饑寒,終身不用,而一飯未嘗忘君也歟!
您如果覺得這話是站著說話不腰疼,那我補充一句。說上頭這句話的這位,與杜甫一樣,也是經過了各色流離苦難,才成就千古一人地位的:
說這話的人叫蘇軾。
道理很簡單。
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
沒有飽經風霜,沒有體會過人生三味,如何留下入木三分的故事,如何觸發震撼人心的體驗?
《紅樓夢》如是,《巴黎聖母院》如是,《大明王朝1566》如是,所謂經典,無不如是。
苦難,是永恆的素材。
文學經典的偉大之處,在於從生活中取材,然後巧妙地運用藝術手法,從某一個側影來表現時代。而最真實的生活,往往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因此,把生活的苦難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最能引發讀者的共鳴,最能喚起後人的反思,也符合 「文以載道」 的使命。
其實,你老師的激烈反應,恰恰印證了杜甫的成功。批判,也是共鳴的一種。
每個人都在別人的故事裡,尋找自己的影子,不是嗎?
窩囊的人生藉助作品,發出了千古獨絕的光芒。這是老杜過人之處。
(1).方言。因受委屈而煩悶、難受。 老舍 《女店員》第二幕:「賣糖,這末大的大姑娘!你還受戲耍,媽媽陪著出洋相,越想越窩囊。」 楊朔《春子姑娘》:「她的臉忽地變得通紅,又羞又愧,窩囊半天悄悄說道:『同志,我實在對不起你!』」 姚雪垠 《李自成》第二卷第一章:「我這個病死不了,只是害得不是時候,真窩囊!」
(2).方言。無能;怯懦。 康濯 《東方紅》第六章三:「外人只知道 小未 是調理菜園的一把神仙手,為人處事卻是個比耗子膽還要怯懦的窩囊。」 魏巍 《東方》第一部第三章:「你爹這個老實頭兒,窩囊了一輩子,從來不敢在人多的地方講話,這回也上台去了。」 徐遲 《哥德巴赫猜想》二:「只是他瘦削、弱小,光是這副窩囊樣子就不能討人喜歡。」
杜甫可不窩囊。
他有個祖父杜審言,非常狂傲。這個人中過進士,初唐最傑出的幾個人物之一。他祖父狂傲到不要臉的地步,平日里總是寫點東西奚落他那些好友不如自己。
他快死的時候,躺著病床上,好友不計前嫌去看他,想著罵,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杜審言怎麼說呢?他說:以前我的文采一直壓在你們頭上,你們做了一輩子縮頭烏龜,今天我要死了,你們終於有出頭之日了。然後大笑著死了……
杜甫一生寫詩極多,最多的是5言律詩,因為他祖父是五言律詩的奠基人。
到了杜甫這代,他一直想要青出於藍,年輕時候寫的詩,簡直狂傲到厚顏無恥的地步,在一首詩裡面他直接說自己是國寶大熊貓:
甫昔少年日,早充觀國賓。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賦料揚雄敵,詩看子建親。
李邕求識面,王翰願為鄰。
自謂頗挺出,立登要路津。
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
詩中的李邕就是李北海,在詩歌界好像沒聽說過,沒寫過什麼詩,但他在書法界赫赫有名,是當時最有名的書法家,沒有之一。身居高官,同時又是一位黑道幫首。曾有500多人的日本使者來唐朝進貢,剛登上大陸就被李北海帶人搶劫殺人,一個活口都沒剩下。
至於王翰認識的人不多,詩歌流傳下來的也少,但有一首詩,相信很多人都知道:「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卧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在當時也頗負盛名,然而杜甫說李北海想見他,王翰想做他鄰居……
杜甫年輕時候自吹自擂的詩非常多:
宗武生日
作者:杜甫
小子何時見,高秋此日生。
自從都邑語,已伴老夫名。
詩是吾家事,人傳世上情。
熟精文選理,休覓綵衣輕。
凋瘵筵初秩,欹斜坐不成。
流霞分片片,涓滴就徐傾。
詩是吾家事。。。。詩是我老杜家的事情,你們不配摻和。
斯文散都邑,高價越玙璠,晚看作者意,妙絕與誰論。
吾祖詩冠古,同年蒙主恩。豫章夾日月,歲久空深根。
吾祖詩冠古。。。。詩就是我們老杜家祖先代言的。
飲酣視八極,俗物多茫茫。《壯行》
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贈李白》
詩中的豪放、狂傲,讀來酣暢淋漓。
杜甫說自己是古今第一詩人,寫詩隨便秒殺屈原宋玉……
另外杜甫還玩書法。
他說他的書法可以秒殺王羲之王獻之~
可誰能想到,杜甫晚年的詩歌風格竟然是沉鬱頓挫 。
都是杜甫搞房地產惹的禍……
「窩囊」這個詞,無論該詞有幾種意思,分別都作何解釋,但作為最常用意義的解釋來說,是不能夠的。但其實單論你老師談他的生平(僅你概括的那幾個四字詞語)是沒多大毛病的。
個人超喜歡杜甫,拳拳之心,可見日月,這一點,天下無人能及杜公。
說他困苦也好,潦倒也罷,但若是冠以「窩囊」之詞,試問如何才能算作「體面」?可能只是價值觀的不同而已。
不過講道理,如果「窩囊」作鬱郁不得志的方面講,那就沒毛病了。
其實糾結「窩囊」到底是啥意思真雞兒沒勁,真的,整得就像孔乙己「回」字四種寫法一樣的...
那如何回應你老師呢?
這時候是我的話就要強行寫詩,強行裝x了——
春城一望鳥驚心,四野烽煙鬼哭墳。
狼奔犬突渾無計,飢餐露宿猶懷民。
三吏三別成詩史,北征詠懷嘆浮沉。
歷經喪亂一小吏,熱血忠心大詩人。
身無一文婦孺苦,胸懷萬策無問津。
寒衣雖破尚憂國,茅廬屋漏更憐貧。
窮愁潦倒鑄佳句,苦樂悲欣成歌吟。
閱盡滄桑煉詩律,字字閃耀字字金。
掩卷每嘆詩味永,原來窮愁愛詩心。
感謝上蒼生子美,詩篇熠熠耀乾坤。
最後問老師一句——老師,「窩囊」有幾樣說法?嗯?
身為老師,聽說有人這麼說杜甫,深深認可一句話:中學語文教育最缺的恰恰就是老師。
杜甫窩囊?
杜甫的叔叔杜並,為父報仇,殉了死節。杜甫的姥姥家,一家忠烈,為國家也殉了節。
杜甫的姑姑,算是他的乾媽,為了救杜甫,犧牲了自己的兒子。
杜甫從小受的是這種以身作則的大義教育。
年輕時的他,也騎馬射箭,豪氣干雲。年老的他,依然和嚴武出征過吐蕃。
被困長安,冒著生命危險,逃出金光門,卻不是回家!而是通過戰場去找政府!
唐史裡面幾乎就這麼一位!
至於養家,他可以賣葯為生,帶家人輾轉,就為了生活好一些!
在那個最終統計,全國人口死亡接近四分之三的時代,能活著就是奇蹟!
在大多數人悲愁的眼光只放在自己身上都不夠的時候,他卻看到自己兒子死亡的歷史背景,然後「默思失業徒,因念遠戍卒」……在無數次窮困潦倒的時候,他的眼光和胸懷自然那麼大!
白居易只在想做官的時候寫了很多為民請命的詩歌,一旦被誣陷貶官,就不寫了。
人站在高處時容易同情別人,因為不同周圍人產生矛盾和競爭。還有一種居高臨下的快感,而杜甫卻是真正的聖人,越苦越想著老百姓。蓋屋子的茅草被偷走,卻想的是天下人的住房,哪怕犧牲自己。
夔州時,自己一天未必能吃上三頓飯,卻想得到「堂前撲棗任西鄰,無食無兒一婦人」。
惆悵無極的時候,眼中的景象依然博大到「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臨死前還在寫著百姓的慘狀。
杜甫憑什麼窩囊?
更不要提他在文學史上的地位!杜甫不是因為道德高地才被後人封為詩聖的,而是因為他的文學水平!
他的詩歌如汪洋大海,古人評價到他,說之前的所有詩歌形式,都匯聚到他這裡,之後的所有詩人,詩體都從他這裡流出。在文學的高度上,他和李白並驅,在文學史的影響力上,千古獨步!
難怪韓愈面對石鼓時會說:少陵無人謫仙死,才薄將奈石鼓何?
任何一個想攻擊杜甫的文學高度的人,都被這句話釘在笑話板子上:
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
杜甫的知名晚,是因為他的名作都是在戰亂年代寫就的,大家在顛沛流離之中,誰去給他傳揚?
但是,到了他臨死前的幾年,從歷史材料上看,他已經非常知名了,很多人都在念誦他的詩歌!只可惜,那時,他因為地方軍的叛亂,被拘束在了大江之上,漂泊至死。
對待杜甫,不求頂禮膜拜,但求客觀別黑。老杜一生心憂天下,辭世千年之後卻被世人笑話惡搞,甚至稱其窩囊,不知是杜甫的悲哀,還是你語文老師的悲哀。
窩囊一詞的百科定義是:形容人沒有能力,膽小怕事。
我認為你的語文老師不應該說杜甫「窩囊」,理由如下。
第一,杜甫給人的直觀印象是一個皺著眉頭悶悶不樂的老頭,但實際上,他在年幼的時候,就極具才華。有詩為證:「往昔十四五,出遊翰墨場。斯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揚。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九齡書大字,有作成一囊。」(《壯遊》)
稍長大一些的他,戰鬥力並不弱。他父親在遷奉天(陝西乾縣)做縣令的時候,杜甫就成天和一群朋友們縱馬山林,彎弓射獵。有詩為證:「性豪業嗜酒,嫉惡懷剛腸。脫略小時輩,結交皆老蒼。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春歌叢台上,冬獵青丘旁。」(《壯遊》)
杜甫是個狂熱的狩獵愛好者,古代沒有太多的娛樂活動,杜甫就在青丘里從冬天射到夏天,有時玩的開心了,就在野外宿營,半夜醒來,望著滿天星斗,揮筆成詩。說杜甫窩囊,你語文老師敢「呼鷹皂櫪林,逐獸雲雪岡」嗎?
看到這裡,肯定有朋友想說,「你不能拿古代人和現代人比」,但問題是,這位語文老師偏偏喜歡開上帝視角,不考慮歷史背景,給杜甫亂貼標籤。這麼一比,我覺得這嘲諷也不算什麼。
第二,就是大家都知道的,杜甫的悲憫情懷。「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還有「「三吏三別」」,這些詩句許多朋友都耳熟能詳,這裡我不詳加論述,我想說點別的。
馮至先生說,「杜甫半生流離,卻從未停止歌唱。」
在能幫助杜甫的嚴武、高適和房琯死後,他身居夔州,沒錢,以種地賣葯糊口,兩年搬了五次家,生活極為貧苦。然而即使在這種環境下,杜甫仍不忘體恤百姓,同情蒼生。
在這兩年,他寫了四百多首詩篇,各種體裁都有。他寫《負薪行》,描繪當地風俗:「夔州處女發半華,四十五十無夫家。更遭喪亂嫁不售,一生抱恨長咨嗟。」他上白帝城樓。徘徊於先人的遺迹,懷想蜀漢君臣風雲際會的歷史,觸目生悲。他自知年老體衰,下決心和死神賽跑,留下了波瀾壯闊的經典杜詩。
杜甫臨死前,他的老船飄在湘江上。他還想回洛陽和長安看看,他還想著國家危亂和黎民疾苦,但是他的身體已經負荷不了了。江風怒號,船身劇烈搖晃之中,他伏枕寫下最後一首詩:《風疾舟中,伏枕書懷三十六韻,奉呈湖南親友》:「公孫仍恃險,侯景未生擒。書信中原闊,干戈北斗深。畏人千里井,問俗九州箴。戰血流依舊,軍聲動至今。」此詩讀來,字字泣血,這個「「窩囊」」的人,至死,還牽掛著他的親友和他的國家。
這世上,很多人活著只是為了個人過上好生活,但是有少數人不是這樣想的。比如譚嗣同,比如范仲淹,比如杜甫。這種人,我們叫他們「偉人。」
第三,我再講講為什麼不能黑杜甫。
法國作家雨果寫《悲慘世界》,《巴黎聖母院》,《海上勞工》,他為社會底層的勞苦大眾嘔心瀝血,法國人民懂得感恩,也愛戴雨果。但是在中國,看到諸如題主語文老師這樣的人,這樣的言論,我覺得很可笑。
所謂民族文化信仰和意識淡薄,並不是危言聳聽。在這個浮躁迷茫的時代,我們活的看的,都很膚淺。大家喜歡的句子是:「我還是很喜歡你,像風走了八百里,累的一逼。」,那些寫著雞湯編著故事的暢銷書可以大賣,而瞄準底層深入民間的作家,卻鮮有人問津。
最後,希望題主語文老師看在杜甫在廟堂之上忠言直諫和他在臨死前仍不忘悲憫眾生的份上,放過他吧。中學生的價值觀尚未養成,為人師者,責任重大,更當謹言慎思。
卷帙浩繁的史冊里,每一次朝代更迭,新王朝第一個就是要毀掉前朝的文化。在這個文化斷層的時代,不求你語文老師做什麼,但是如果讀不懂杜甫,請閉嘴,別評價,別誤導,別帶學生節奏,謝謝。
說杜甫窩囊,是沒怎麼讀過杜詩人的以為,國人認知就是杜甫很窮,看那好幾k贊的高票答案,拿杜甫來和今天北漂的大學生比,我真是驚詫莫名了,這完全沒有可比性好不好。人家杜老師發個牢騷,說我咋當不了總書記,主持不了中南海,你們真以為人家窮到去要飯了,杜甫的檔次和今天北漂屌絲的距離那真是有天和地那麼遠。人家是正宗的官二代官三代,世家子弟,先祖晉大將軍杜預;祖父杜審言,高宗進士,武周著名詩人;父杜閑,歷任兗州司馬、奉天縣令。杜甫自述,見「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
甫昔少年日,早充觀國賓。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賦料揚雄敵,詩看子建親。
李邕求識面,王翰願卜鄰。
自謂頗挺出,立登要路津。
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醇。
...
杜甫自小得諸多賞識,李邕就是李北海,北海太守,王翰是汝州長史,而標題里的韋左丞,級別國務院副總理,人家杜甫自認是「自謂頗挺出,立登要路津」,這是指著國家主席位置去的。
至於那個餓死了兒子的詩里《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轉拙。
...
入門聞號咷,幼子飢已卒。
...
所媿爲人父,無食致夭折。
...
生常免租稅,名不隸征伐。
...
大家就看到幼子餓死,媿爲人父,你們真的懂得這詩在說什麼?後面有「生常免租稅,名不隸征伐」,是說人家是特權階層,不納稅,不服役,杜家河南鞏縣有祖宅,在長安近郊也有房產,十九歲開始出去遊歷,一游很多年。這樣的人家,兒子都餓死了,後面緊跟著說「撫跡猶酸辛,平人固騷屑」,我這樣的人家都餓死了人,貧民百姓家裡是個什麼景象啊,不敢想像。
就算不做官,杜甫的人脈眼界和名聲都是他的財富,他交往的人,比如江南所逢李龜年,那是唐版李雙江,歌喉少將,當然戰亂一起歌喉少將也不好混,一對難兄難弟流落江南。大家一說就是杜甫窮到蓋草堂,其實人家的草堂是啥樣呢?唐肅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年底,杜甫來到了成都為節度使參謀,住西郊浣花溪寺,後欲建私宅,先開闢了一畝大的地方,在一株大樹下建了一間茅屋,這就是以後成都草堂的雛形。杜甫蓋房的消息甫一傳出,朝中做官的高適、嚴武等朋友便伸出了援助之手。他的表弟王十五來看望他時,送來了蓋房資金,「憂我營茅棟,攜錢過野橋。」蓋房子的同時,杜甫又向各處朋友求供果木樹苗,清單如下:向蕭實要100根桃樹苗:「奉乞桃栽一百根,春前為送浣花村。」(《肖八明府實處覓桃栽》)向曾做過綿竹令的韋續索取綿竹縣的綿竹:「華軒藹藹他年到,綿竹亭亭出縣高。江上舍前無此物,幸分蒼翠拂波濤。」(《從韋二明府續處覓綿竹》)向何邕要蜀中的榿樹苗。向果園坊園主徐卿索求果花苗:「草堂少花今欲栽,不問綠李與黃梅。」(《詣徐卿覓果栽》)向韋班要松樹苗:「落落出群非櫸柳,青青不朽豈楊梅。欲存老蓋千年意,為覓霜根數寸栽。」(《憑韋少府班覓松樹子栽》)顯然,杜甫蓋房子不只地皮不用花錢,連花草樹木都有人包。「有竹一頃」、「喬木參天」的杜甫草堂是破茅草屋還是豪宅別墅?大家去過成都杜甫草堂就有概念了。杜詩還有:「背郭堂成蔭白茅,緣江路熟俯青郊。榿林礙日吟風葉,籠竹和煙滴露梢。」這宅院,能是簡簡單單的「草堂」、破房子嗎?至於茅屋為秋風所破,那是大災大難,災難一來,杜老師詩興大發,推己及人,願天下人都有這樣的茅屋住。如果你這就覺得人家窩囊,那湖北年年發大水,估計半個湖北的人都挺窩囊。
至於杜甫遭遇的,流落異鄉,妻兒難養,最後什麼所謂的吃多了撐死之類,那不關錢財和能力,亂世人如草,戰爭和動亂中誰又能保證什麼,榮毅仁還掃了十幾年廁所,你覺得人家窩囊么?先問題主,你認為你們老師說的"窩囊"取得是如下兩個意思中的哪一個?(由於手邊沒詞典,因此從網路複製,如果和現代漢語詞典有區別請告知我)
[釋義]
(1) (形)因受委屈而煩悶。
(2) (形)無能;怯懦。
我認為杜甫的人生是符合第一個解釋的,而且題目描述當中的情況也都是事實。
語文老師明明是在陳述一個客觀事實,怎麼就被你們曲解成了質疑杜甫的文學高度?
然後還有人用一首杜甫20歲時的詩作來證明杜甫後半生不窩囊?
杜甫有得意的時候嗎?有。年少時誰不曾"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但如果一定要用一個詞來形容杜甫的一生,"窩囊"真是太恰當不過了。即使是杜甫本人,也一定不會否認。
誠如你老師所說,杜甫一生生活困苦,顛沛流離,仕途不順,頻繁落第,又寄居他鄉,家中巨變,小兒餓死,為父之責,貧寒之家,飢妻餒子。
本有一腔抱負,卻被時代的洪流所裹脅,直至失去所有。他委屈,卻又無奈。
但是杜甫卻沒有就此沉淪,在命運的起伏中他一邊掙扎,一邊記錄著、擔憂著百姓的疾苦。
若不能理解杜甫的窩囊,自然也就無法理解杜甫的偉大。什麼叫窩囊
翻翻你的語文課本就知道了
奔波半世窮困潦倒是窩囊(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卧踏里裂)
顛沛流離妻離子散是窩囊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胸懷天下,奮筆疾書,卻連一家一人都無法拯救是窩囊(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
心憐民生疾苦,難見天下太平是窩囊(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杜甫為什麼是偉大的詩人,就是因為他活的窩囊,非常之窩囊,但是他都這麼窩囊了,他想的不是自己的飛黃騰達,想的不是自己的小卻幸,他想的還是世人的疾苦
安得廣廈千萬間, 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風雨不動安如山! 嗚呼! 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 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顏回被孔子稱讚,為什麼?因為:
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杜甫呢?杜甫不改其憂。當杜甫痛苦的時候,他想到的是天下千千萬萬和他一樣甚至更痛苦的人。
地藏菩薩發願渡盡地獄,杜甫與他何其相似!多少年後有人用更直白的語言寫明了這種心態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同學,不懂杜甫的窩囊,怎麼能懂杜甫的偉大?
==============================================================
補充兩句:
這麼說吧
整個圍繞他生活困苦,顛沛流離,仕途不順,頻繁落第,又寄居他鄉,家中巨變,小兒餓死,為父之責,貧寒之家,飢妻餒子。可是真如老師所言?杜甫可是愛國詩人,憂國憂民,大濟蒼生,只是我一時整理不出語言,還望乎友指教
杜甫偉大就偉大在
他作為一個「生活困苦,顛沛流離,仕途不順,頻繁落第,又寄居他鄉,家中巨變,小兒餓死,為父之責,貧寒之家,飢妻餒子。」的父親、丈夫,心理裝的不是明天吃什麼,明天怎麼搞錢
而是想著「這天下有無數跟我一樣甚至比我更痛苦的百姓,我希望他們能獲得更好」,也就是你所說的「憂國憂民,大濟蒼生」。
讀懂了杜甫的痛苦,他的窩囊,才能知道他有多偉大。
我其實看不大懂,大家為何要抨擊這位語文老師,從題主描述來看,我認為他的語文老師根本沒有講錯。
描述中杜甫的遭遇,【生活困苦,顛沛流離,仕途不順,頻繁落第,又寄居他鄉,家中巨變,小兒餓死,為父之責,貧寒之家,飢妻餒子 】,無一不是事實——從中得出杜甫窩囊的結論,是沒有問題的。
我不知道是不是題主和某些答主理解有偏差,窩囊有兩種意思,前者是憋屈煩悶,後者是無能怯懦。從題主轉述其老師的描述來看,這些描述無疑都能得出杜甫【憋屈煩悶】的結論,那麼說杜甫窩囊,又何嘗不可。
這種窩囊,更多的是一種落魄。
——————————————————————————
二十幾歲的王勃尚能說出:「時運不濟、命途多舛;馮唐易老,李廣難封」,更何況是一生漂泊,晚年病死在一條小船上的杜甫呢?
誠然,杜甫是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但這也不能遮掩他過得很窩囊和落魄。
開元二十四年,二十五歲的杜甫參加進士考試,落第,此後他開始了「齊趙之游」,並之後遇見了李白;
天寶六年,三十六歲的杜甫參加考試,因李林甫的從中阻撓,杜甫落第,因此事,李林甫還稱「野無遺賢」,以此來恭賀玄宗。
於是,杜甫落魄到向達官顯貴投贈詩篇,比如:
汝陽王李琎,《贈特進汝陽王二十二韻》;
尚書省左丞韋進,《奉寄河南韋尹丈人》《贈韋左丞丈濟》《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 ;
諫議大夫鄭審,《贈鄭諫議大夫十韻》;
武部尚書韋見素,《上韋左相二十韻》。
當然這在當時很常見,李白也曾上書韓朝宗,並稱「生不用封萬戶侯,但願一識韓荊州」——然而杜甫居然已經落魄到向張垍、哥舒翰等人進獻詩篇,這二人均在安史之亂時投降叛軍。
翰林學士張垍,《贈翰林張四學士垍》;
河西節度使哥舒翰,《投贈哥舒開府翰二十韻》。
當然杜甫投贈詩篇之時可能未嘗覺察到此二人有不軌之行(因評論區有誤解,加上一句,此處列出此二人不過是說明杜甫投贈的對象也有叛臣,然而這二人叛國是在杜甫投贈之後,只以此說明杜甫眼光不行,但是接下來的楊國忠就說明杜甫確實是飢不擇食了)。
但是杜甫卻在投贈鮮於仲通的詩歌當中請求其向楊國忠推薦自己。楊國忠當時無疑已經是臭名昭著了,他和鮮於仲通更是征伐南詔國致全軍覆沒的罪魁禍首。杜甫已然將自己的希望寄託於楊國忠這類奸臣,你還能承認他不窩囊,不落魄么?
有儒愁餓死,早晚報平津。(《奉贈鮮於京兆二十韻》)
這裡的儒即是杜甫自己,而平津就是代指楊國忠。
這句詩翻譯下就是:我這個讀書人快要餓死了,麻煩大人您轉告楊國忠大人賞口飯給我吃——這語氣了,還不夠窩囊?
天寶十三年,四十三歲的杜甫仍舊沒有一官半職,而此時的他已經落魄到與貧民百姓一起去購買減價的官米——「日糴太倉五升米,時赴鄭老同襟期」(《醉時歌》)
同年冬天,因為京城沒有糧食,杜甫將家人送到了奉先。第二年也就是天寶十四年,他拒絕了河西縣尉的任命,繼而接收了右衛率府兵曹參軍的職位。這是他得到的第一個職位,只有從八品,而且只是一個管理名賬馬驢的小官——讓他悲痛的是,當他回到奉先,他發現他的幼子已經餓死了,於是有了那首有名的《自京赴奉先先詠懷五百字》。
講到這裡,我覺得已經不用過多描述了。
杜甫的十三世祖杜預,官至西晉鎮南大將軍,參與平吳戰爭;杜甫的祖父杜審言,官至修文館直學士。
杜甫在這樣的家庭長大,卻淪落到多次考試不能及第,落魄到託人找楊國忠這種奸臣推薦上位的地步,落魄到買官府的降價米的地步。即使後來自己任一個從八品的小官,回頭卻發現自己的兒子卻餓死了——安史之亂後,杜甫漂泊四方,而後靠嚴武和柏茂林才得以寄居成都和夔州,最後杜甫還鄉,死在了由潭州往岳陽的一條小船上。
如此人生,說杜甫窩囊,我覺得並不為過。
我相信,杜甫內心是不願意向楊國忠這種人求取官位,然而正是因為他過得憋屈,活得窩囊,才有了他那些不得已向某些奸臣請求上位的舉動。
當然,我從不否認杜甫是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然而這與他活得窩囊並不矛盾——這裡的窩囊也不是說他怯懦無能,而只是說他憋屈困頓。
總結:不要總想著反駁,先看看有沒有理解老師的意思吧!
回答參考莫礪鋒《杜甫評傳》
知乎百度百科學家越來越多了。。。
你老師的觀點沒有錯啊。你查辭海就知道「窩囊」有兩個意思,第一個是怯弱,第二個是憋屈。所以「有心殺賊,無力回天」也是一種窩囊啊。
杜甫再怎麼愛國、怎麼忠君是一回事,他事業和生活不順是另一回事。杜甫的生活和事業,配上他的志向與才學,那就是窩囊。相反,李白的才情,配上他對生活的態度,那叫洒脫。
當你老了,有孩子了,體會到家庭和事業的雙重壓力,你也會常常覺得自己過的窩囊。
知乎俠敲敲鍵盤,查百度百科,什麼都上升到民族大義,當然體會不到中年人的困頓。
一個死人,不會再說話了。
願意說好話的人說杜甫的好話。
願意說壞話的人說杜甫的壞話。
懟來懟去,非要統一思想?我覺得這個語文老師挺好的!大家都說好的東西,未必對每個人都好!大家都稱讚的東西未必每個人都愛!
杜甫到底是個什麼樣子,不是杜甫說了算也不是你語文老師說了算,是你說了算。
你的語文老師,前十年可能是杜甫的腦殘粉;這十年可能是杜甫的高級黑;後十年又可能把杜甫當作路人甲。大可不必太糾結。你只管把該背的詩背過就好。
這個年紀談什麼「家書抵萬金」的喜悅;「天地一沙鷗」的落寞都是扯淡。甚至你的老師也未必體驗過「國破山河在」。
詩本來就是容許你用各種態度去看待的。讀出窩囊也是一個角度。這就是詩歌的魅力他濟不了蒼生,甚至濟不了他的小兒子,他自己又何嘗覺得不窩囊。恆飢稚子色凄涼,哪個男人到了這個時候,不憋屈。他是偉大的,但他不是蓋世英雄。人生艱難,他沒逃過。
推薦閱讀:
※有哪些句子,一眼就會讓你愛上?
※「煙鎖池塘柳」對什麼下聯?
※有哪些令人感慨頗深的詩詞?
※你所讀過的最好的邊塞詩是哪一首?因為什麼而深感觸動?
※讓孩子背誦古詩詞、古文有什麼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