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400 多分能上清華北大,是不是事實?

地域噴不要來。為啥有鼻子有眼的說是400分啊?

PS(路人補充):能不能有人改一下題目描述?這一鼓不服氣的賴皮氣是怎麼回事?

非常感謝大家的回答,作為一個曾經的北京考生在上學以及工作後被問及這種問題多少有點委屈和不甘心。並不是賴皮氣,只是想知道為什麼不是三百分不是二百五十分而都說是四百分而已,總覺得好像教材上印著「北京考清華四百分足矣」一樣,多麼好笑而又確鑿的說法。

並不想評價在大都市的生活教育成本和在二三線城市的教育壓力哪個更讓人適應不了,也不指望大家互相理解,只是想說生而為人各有各的不易。

如果你依舊覺得北京考生佔了天大的便宜讓你這輩子都不好過,歡迎你來北京奮鬥紮根,讓你的下一代享受這種優勢吧。


我說一點兒不一樣的想法。

96年在北京參加高考,進入清華。 感覺班裡的北京考生,大多是我這樣父母從外地來到北京定居的「北京人」,父母都是北京人的老北京子女考上清華的,肯定不是主流。

不要誤會,我不是說北京的錄取名額公平。 我想說的是,佔了便宜的不是「北京人」,而是進入北京的外地人(的子女 -- 我這樣的)。從49年建國開始,北京一直從全國各地吸引人才,這些人是相對受教育高,也重視子女教育的人群,正經八百兒的北京人沒得比。尤其是在頂尖大學的錄取上,真正的北京人錄取率應該也是慘不忍睹。


本來以為一說全國一套試卷大家就能猜出大概年代,看來還是有代溝啊。。

本人98年參加高考,武漢考生,文科,可惜只上了二本線。。

當年有些省份是試卷相同,但分數演算法不同,有滿分750的,有滿分900的。印象中河南廣東都不是750,好像還有海南也是計分方式不同。至於還有哪些省份,原諒我年代久遠記不清了。

但北京一定是750,班上有同學有北京戶口,高考返京了。但他平時就沒什麼壓力,學習也不大上心,最後好像考了400多上了中國政法。。

北京上海比起榜首省份低50到100分絕對是那幾年的常態。

評論區有些童鞋也是圖樣啊,什麼自古以來某某就是自主出題,叔還活著呢,沒古。。


以下為原內容

省份 文 科 理 科
江蘇省 529 566
北京市 458 483
天津市 458 483
上海市 429 426
山西省 511
遼寧省 538 548
山東省 643 625
安徽省 505 542
浙江省 521 550
江西省 535 553
福建省 668 616
湖北省 532 585
湖南省 544 560
河南省 672 642
廣西區 695 660
貴州省 485 490
四川省 525 531
重慶市 521 531
陝西省 667 624
甘肅省 483 501
海南省 634 609
雲南省 485 465
寧夏區 502
廣東省 655 630
黑龍江 533


這是本人高考那年的一本錄取線,全國統一試卷。

來源網路,侵刪


回答建議修改:不友善內容
--------------------------------------
不是,但是差不多~


這個問題要分開來說,「400上清華」固然是以訛傳訛,從高考本身的難度來說,北京確實比其他省份低很多,這個無論如何也是洗不掉的。我是99年高考,當年北京仍然使用全國卷,前面已經有人貼出了當年的各省分數線。我只補充一點細節:高中幾年的日常測驗中,尤其是數理化的測驗中,當老師想打擊我們的時候,就用黃岡的卷子(我的生平最低分48分——滿分150——就來自一張神一樣的黃岡物理卷);而當想要讓我們找找信心的時候,就給我們海淀崇文,我也不懂為什麼翻來覆去就這倆區,這是把東城西城宣武扔哪兒了……

然而,用分數去貶低北京考生的素質同樣也是沒有道理的,因為高考壓力小,所以北京考生的確不用放那麼多力氣在高考科目的學習上,但那並不意味著他們就不能學習。貴知一些群眾知道我讀的是北航,也不能算太差了吧,同班六個北京生源,除去一個高考移民,剩下五個都是土生土長北京人。到畢業的時候,兩個保研,兩個考研成功,這可是同等起點同等標準下取得的成績。

而剩下那個沒有讀研的,當初一直也讓我有些佩服。他雖然成績一般(但也不差,起碼比我好+_+),但除了籃球打得不錯之外,還拉得一手好小提琴,上大學之前是北京某個中學生藝術團的首席,同時還有很不錯的組織能力,很早就成為了系樂團的團長。所以看到這個題目里很多人對北京的素質教育不屑一顧,我是難以同意的。刨除掉這五位同班同學,我在北航認識的其他北京人,也都基本不差,其中某些還能表現出相當強的素質。

所以我覺得,高考公平是很值得探討的一個問題,由此引發的中國區域發展不平衡的話題更是可以蓋出很多樓,但是一方面既得利益的一方不要為不公平的制度洗地,另一方面也不要把槍口對準普通的北京考生——他們和我們一樣,同樣是出生就決定了高考難度,沒得挑啊。


我來介紹下吧,這句話是個誤傳的老梗,非常非常老的梗,有多老呢?就是在我的高中年代「」00-03年「都是一個已經過時的老梗,原話是」北京人400分上一本,500多上清華「這基本是事實,這是描述的統考年代的魔幻現實主義高考現狀。

在統考時代的那些年,湖北、江蘇等省份都是競爭極為激烈的,尤其以湖北為最,大部分時候高居全國一本線冠軍的位置。我印象里,我前幾屆的高考一本線都是介於550~600之間。基本上可以說,當時能在湖北考上那四所211學校(華科武大地大武理工)的考生,如果丟北京去高考,肯定能上清華北大。

我家原本是上海人,老毛當年害怕沿海重要單位被轟炸,把一些單位遷往內地,我家是在那個階段遷到武漢的,我老爸從出生到大學畢業都是在上海,他的很多同事也是如此。當時我高考那會,有一個老爸同事的女兒,就利用了這一層關係,不知道怎麼活絡了一下,就調到了上海去高考。那個女孩子和我一起長大,成績比我還是差了不少的,我在華師一是中上水準,時不時還能進個前100名,那個妹子是省實驗的,成績中下吧,湖北人應該知道這個差距有多大,高三幾次調考下來,那妹子也就是能保個2本的水準,一本希望很小。但是呢,她到上海去高考很輕鬆就進了上海交大,而我在武漢高考,因為理科綜合考砸了,不敢報華科武大怕選不了專業,就只報了地大。差距有多大可見一斑。

天朝的體制下,資源都是極端集中的,一線的清北復交帶來的光環和人脈優勢,如果善於利用,是很大一筆財富,當時的我並不明白,這是我接觸社會甚久後才逐漸悟出的道理。武漢人都知道,華科武大比地大理工好一點,地大理工比華師華農財大好一點,華師華農財大又比其他幾個非211的一本好一點,但是所有的這些」好一點「的差距加起來,其實都比不上華科武大和清華北大的差距。這是一個有著質變的過程。

所以在這一個關鍵的過程中的魔幻現實主義,我即使遠離高考十多年了,都會覺得非常荒唐和可笑,都會對洗地人士報以憤怒和蔑視。

另外,我還不得不說的是,高考之於中國人,近乎可以視作一生中最重要的成人禮,多少家庭嘔心瀝血為了這一天奉獻一切,攔路擋車,高考全天禁鳴,武警開路,荷塘里的青蛙都必須全部消滅以免影響考生。家裡更不用說,高考那一天,哪怕再窮困的學子,都會當上2(3)天的王子和公主。我記得我高考那兩天,從來因為事多不弄飯而吃食堂的父母給我弄了一桌很豐盛的飯菜。考完第一天的下午,我說想活動下身體,從來缺乏運動的老爸二話不說拖著發福的身軀陪我打羽毛球,我當時非常感動。

可是另一面的現實是,被人民奉若神明、頂禮膜拜、嘔心瀝血的」盛大儀式「背後,卻是如此的不公,卻還有如此之多佔著浸滿同胞心血和期望的不當特權的人囂張跋扈,反諷譏笑。

我從未見過如此厚顏無恥之徒

________________

更新一下吧,評論里有不少人懷疑答主在編故事,寫毒雞湯,或者是在給自己當年考砸了找借口呢。
答主實在也不是謙虛,就放個圖,小小得罪你們一下。

1999年,北京使用的是全國卷。
北大理科錄取分數線比湖北一本線僅高6分。
上海上交大的難度顯然比北京上北大的難度低(一來複旦交大的本地偏向更重,二來上海頂尖學子也要衝刺清北啊)
那麼我那比一本線略低的妹子朋友,去上海高考,上個交大又有什麼不可能的?

統一回復一下:
1.上圖中,全國試卷是一樣的(上海除外),但是計分規則部分省份採納的是標準分制度,就是按照考生排名轉化為滿分為900的數值,第一名就是900(並不是卷面實際滿分),類似這樣。
所以不要心疼大山東,大河南大XX的600的分數線啦。
標準分不太好比較,拋開標準分看剩下的省份里,1999年一本線,湖北566第一名,江蘇546第二名,北京460分倒數第四名,僅高於寧夏雲南和青海,是的!比新疆還低。
2、不要用很糟糕之類形容我那個妹子朋友,2003年湖北省一本率不足5%,她在一本上下徘徊,大約是5%左右的排位(當時不講排位),其實競爭力還是非常強勁的。如果在北京上海僅僅是混了個非知名211的,我想沒有資格鄙視她,你們有自信來湖北考到前5%嗎?當時她的成績,即使去江蘇河南等省,上一本也是毫無問題的。另外,現在湖北的211率已經超過6%,所以,如果用現在的眼光來看,她是一個能穩定在湖北上211的考生,所以她去上海考,能上交大,毫不意外。

——————————————————我是分割線————————————————————

鑒於洗地的太多,強行送臉下鄉,在下只好再次更新:

很多人給政策洗地說,北京上海有給高校投入,所以他們人上當地知名大學容易的多是應該的。
好吧,那我們看看北京人上外地大學是不是也比當地人容易?

我們以武漢理工大學為例,湖北省211。
2015年,北京文科最低投檔比一本線高7分,理科高出51分,上海文科是壓一本線,理科是高7分,綜合來看其實北京理科應該是壞點,因為樣本太小,當然我們就按照這個數據。
我們再看湖北,文科高出36分,理科高出71分。同時還要注意到,湖北一本率不足10%,北京上海一本率超過20%,也就是說,無論是北京還是上海,文科還是理科,上武漢理工都比湖北容易的多的多。

好,又有人會說了,211檔次太低,北京人上海人都是不願意去的。至少挑個985來看看吧?
好吧,那我們來看華中科技大學。
北京人這時候要得意了,你看華科北京理科線差104,湖北線差105,你看,北京人上華科果然難得多吧?
呵呵,果然如此嗎?

2015年,華科北京錄取線為652,湖北錄取分數線為615,哎喲喲,北京人真可怕。
然而呢?我們來看一分一段表。
北京的

湖北的

北京2015年高考人數為68000,湖北為39萬。
於是可以計算出
北京報考華科的最低分數對應考生排位為4.93%
湖北報考華科的最低分數對應考生排位為1.11%
(註:為提高數據信度,又查閱了2014年數據,分別計算得出,北京2014年報考華科理工科的最低考生排位為前6.07%,湖北為1.09%,我相信再查閱更多數據,也不會有大的偏差,應該是5%和1%附近,尤其是湖北因為是大樣本和高需求,應該不會有明顯偏差)

奶奶的,按照你們的說法,我們辛辛苦苦養的大學,居然還是比你們難上的多。

————————————————————————————————————
貼幾段我評論區里用心寫的回復:


1.回復樓上的,我並沒有很介意,因為我的家庭出身和個人能力確保了我並不需要依賴高考來決定自己的命運,而且我高中也並沒有努力,我本來也只打算考個華科武大,結果失誤去了地大,也是可以接受的。
但是,區別於冷漠自利的中華田園右,人貴有同情之心,對於絕大部分的中國人,高考是決定命運的東西。試想一個湖北的工人或者農民的孩子,父母拼盡全力用血汗錢供養子女讀書,孩子也絞盡腦汁,考了500分,然而連大專都上不了,只能回家務工、種田,一輩子底層的命運,下一代也許又是一個輪迴。而另一個北京的孩子,在北京同樣考了500分,高高興興走進人大、北外、北理的校門,邁向人生巔峰(90年代的人大學生現在還真的大部分非常成功)。然後他們的後人,還盡情對著前者的後人,放聲譏笑,你窮你有理啊?誰讓你的父母不努力?
你告訴我,對於廣大的中國人,憑什麼不在意?
人生五十年,如夢幻泡影。回首之際,地域之隔,就是天上人間。

2.額外提一句,樓上那位四川大哥說,他一輩子都忘不了他差一本線6分(但是高出北京一本線88分)的分數。我震撼了,我一點也不會覺得他可憐甚至失敗,我只是感受了一個純樸人民面對不公的憤怒吶喊,有人說,你們比比歪歪再多也沒用,但是,豈能因聲音微小而不吶喊?!
樓上很多嘲諷提及這個不公的是是糾結過去的loser,是可憐蟲,我給你們豎中指!

對了,那位大哥高考的1994年,還沒有施行分稅制,請不要用所謂北京人的大學來洗地,和計劃生育更是毫無關係。

3.我有一次下鄉,剛好碰到一個高中生在家自習,堆滿了厚厚的書,帶著廉價的眼鏡,汗流浹背也沒有空調,一個很破舊的電扇扇著。中午,學生的父親回來,四十多歲的年紀,卻比很多大學裡快退休的教授還要蒼老,他擦著汗說,他在河道里敲石頭,每天可以賺50塊錢,想著給娃買點有營養的補補,高中最後一年不能虧了身體,他的腰嚴重勞損,感覺都無法站直了。
我實在不忍心破壞他的高考夢想,他知道高考可以決定命運,卻不知道他的孩子,很可能只能讀一個又費錢有含金量不高的三本,當然放20年前,孩子可能連大專也讀不了。可是那些考試能力不如他的兒子的北京人,吹著空調,刷著微博聊著妹,卻輕鬆考上全國各地的名校,延續他們的美好生活。
那天我真是哽咽著說不出話。


2000年,央視搞了一個北京地區清華北大高考錄取現場直播。

直播時間放在夜間11點,地點在北京郊區,為防止干擾,具體地址保密。
整個直播陣仗很大,很早就開始宣傳,還開通了熱線電話。
當年互聯網遠未發達,大部分人獲取信息的渠道是電視和報紙,高考查分都是用的聲訊電話。所以這次直播獲得了社會上的廣泛關注,收視率相當高。

直播時,先是清華提檔錄取,提檔線大概是621(現在網路上能找到的數據說是601,可能是後來有擴招的名額,調整了公布的提檔線。),一切正常進行。
可是到北大錄取的時候出狀況了,一本線上報考北大的人數不夠提檔人數(那時候都是考前報志願或者是估分報志願,和現在的出分之後再報不同,把握不是很大的情況下不敢輕易報考清北這種檔次,會有著名的「大小年」現象出現)。按照規定這種情況下一本線上所有報考了北大的考生都得提檔,於是把一個400多分應該是屬於胡亂報志願的考生給提檔了(沒錯,北京的一本線就是400多分)。後來這個400多分的當然沒被錄取,北大實際調整的提檔線是595分。

估計這次直播事件是社會上流傳的「北京400多分就可以上清華北大」這個說法的主要源頭。
當年的視頻已經找不到了,只有這樣的網頁還記錄了那時的盛況。2000年高考招生北京地區直播

順便說一句,北京高考確實有很大的不公,2000年以前大家都是用全國卷的,北京的一本線和名校的錄取線比其他省都要低不少。比如2000年清華在北京提檔線是621(網上數據是601),而在四川是652(網上數據是651),重慶是658。那個年代社會怨言就已經很大了,所以北京開始用自己的卷子,避免直接比較。再後來各個省都開始自主命題,到現在又有逐漸統一到全國卷的趨勢了,折騰了一圈還是回歸原位。


清華剛畢業,系裡1/4都是北京人,縱觀這四年,我應該有點發言權。

問:北京是否錄取人數偏多呢?

答:是的。


問:這部分人是否是400分進清華呢?

答:我聽聞以前統考年代似乎有過這種情況,目前應該不是了,我北京室友都是680加自招以上進來的。


問:680是否意味著北京的考生實力不錯?

答:不是,因為北京卷題目確實比較簡單。再舉一個事例,我在北京的一個阿姨跟我說,當時他們本想將小孩初二放到山東去學習,然後再回來高考,結果被班主任駁斥,原因是老師認為孩子已經無法跟上山東教育的進度。


問:清華的北京學生是否顯著水平不濟?

答:不是。畢竟我的室友就比我聰明,數學相關的課都是滿分。前十名有很多北京人,當然後十名的北京人數量和前十名一樣多,有的是因為白富美太愛玩,有的是因為體育特長生一直不太跟得上。感覺分布像是一個均勻分布。


問:既然北京學生成績尚可,是否意味著多招收北京人沒有什麼問題?

答:不是。畢竟從兩湖兩江再擴招一倍,依然能招進來聰明優秀的人,至少可以跟得上清華的進度。山東這樣的學霸省,努力也配得上更好的教育機會。換句話說,其實有資格被清華培養的潛在人群還有很多,但是清華的招生人數確是有限的。

回答完基礎問題,針對於北京清華北大錄取人數多這個問題,我再談談其他角度。首先是這部分北京人的家庭情況以及父母的職業。

殘酷的事實是,北京同學幾乎是從超級中學考上來的比如人大附中、北京四中、北師大實驗、十一、清華附中等,可以說這些學校里的同學,幾乎家裡條件都是在北京也顯著好的那一批。反觀上海中學也是。可以說,在北上這樣的資源高度壟斷集中城市,可接受的教育資源已經根據階層劃分。在我看來這主要是因為三點:

  1. 雖然看似初高中升學公平,但有錢有勢的人總可以通過各種手段花大量潛在成本成功登陸。
  2. 由於教育資源真的全國最一流,完全可以通過進最好的補習班或找最好的家教迅速提高,比如數學、英語等科目。這種家教可能一小時就得近千元甚至千元以上,遠非普通人所能承擔。
  3. 由於北京的競爭沒有那麼激烈,互相之間差距不大,高考題型片簡單。就給了很多人「覺醒」的機會。

此外,據我觀察,清華的北京人父母以大學教授、機關、軍隊子弟、國企高管為多。大官有但比例很少,其他多是中產,且父母幾乎非北京人。我見過很多,數不勝數,父母都是江浙一帶的。

這就引出了另一個我想說的點。

其實中國的資源分配便是如此,首都與外省比佔了更多的資源,省會城市比周邊城市也佔據了更多的資源。所以我們看到的現象就是:

家裡有點能力的便都把小孩送到了省會城市讀書,更為優秀則在上一輩便留在了大城市,為子女的教育機會奠定了基礎,佔了先機。這也為什麼同學的父母多是江浙人的原因。他們靠自己的努力在北上佔據一席之地之後,同時也更注重對子女的培養,一代一代鞏固地位。

其實這世界的法則便是:人往高處走。哪個地方有利可圖,資源豐富,立馬都會有競爭,優秀的人留下來,失敗的人黯然離開。這是很自然的道理。這在國外早已成為階級劃分的表現。有錢人上私立,沒錢人上公立,教育也是明碼標價。我們能做的只有爭取更好的生存環境而不是期待別人給予的公平,期待重新洗牌的機會,不現實也沒有意義。

最後說說,北京同學與其他地方同學的比較。

據我觀察,清華里北京同學與其他地方的同學有許多外省人很難有的優點:

  1. 見識多,畢竟帝都,什麼都見過,且幾乎所有人都出國交流過。
  2. 目標清晰。他們往往從大一起他們就定下了目標,規划了清晰的發展路徑,比別人更早的進入了大學的狀態。
  3. 他們有充足的高中校友資源,提供了更多信息,幫助他們進行更好的決策和發展。舉個例子,我們系有一個北京同學的第一份海外科研是跟隨他們人大附中在國外的教授。聽上去是不是很可怕?
  4. 最後,良好的經濟條件可以幫助他們做更多準備和選擇。比如出國,比如暑期學校,比如報英語班,都是不差錢。

當然,北京人也普遍有不敢創新,循規蹈矩,沒有闖勁和拼勁的特點,這是由經濟基礎決定的。

想想人生就是這麼殘酷,我們這一代拚命的原因就是為了,在北京上海這樣的地方安家,那麼我們的孩子就有機會可以享有資源,享有所謂的公平。

以上。


可以,這很北京全國一卷化學第一題:

全國三卷:


港真,400分上清北是不可能的,但是400多能上一本線。
我是12年的考生,那年北京文科一本線495,理科477。我記得特別清楚。


也就是從那年開始,北京卷難度開始大幅度防水,原因不明,但估計跟我那年難度大導致分數線太低有關。
另外奉勸一些北京老鄉,麻煩低調點行嗎。抓住一個400分上清北的謠言不放,實際上是避重就輕,北京考生的升學壓力雖然也很大,但比那些高考大省要小很多。
咱們都是老百姓,跟著在北京的達官顯貴的子弟後面享受了一點福利,悶聲發大財就得啦。可是有些人啊,不但不悶聲,還站出來說不是那麼回事,醉了。
有這工夫撕逼,不如回家多背幾個單詞。建議你們大學以後一定要參加辯論隊,看看自己的言論是多麼漏洞百出。以前我在人人上看到過這些奇葩論點,現在知乎上還是這樣。mdzz

上大學後跟同學開玩笑,如果我去你家鄉考,現在就要去搬磚了。他們付出的努力讓人敬佩,從他們身上我學到了很多。每每想到自己高中時的各種作死都非常慚愧。

ps:今天做一次京奸,揭一下短。那些在互聯網上喊得最凶的孩子,其實他們學習都不咋地。心智發育不成熟。國安只要輸球就罵裁判,吉喆挑釁麥迪時支持吉喆的,與這群孩子高度吻合。(微笑)


評論區的姜昊天說的對:
我等沒有家世背景的渣渣最多也就是跟大佬們享受的真·優惠後面吃吃殘羹剩飯罷了,大佬們都沉默不語反而是小魚小蝦折騰的厲害。要論高考辛苦程度,除了智障應該沒多少人自以為能比得過外地,然而嘲諷試卷難度背後自帶的一種優越感也並不是不招人煩的。


可能對比不太明顯,但我以下列舉數據只是為了證明一下北京人考北清相對容易些(我可沒說是個北京人就能上)

以2015年為例,
河南省高考報名人數為77.2萬,
廣東省高考報名人數為75.4萬,
山東省高考報名人數為69.6萬
總計222.2萬人

這三省通過高考考上北大清華的不足800人(這裡面包括清華在河南大幅擴招造成人數比14年及以前增多至196,而北大清華兩校在山東一年一共才130來個人)。

想想,
八萬人出400,
兩百萬人出800。(非精確取值)

相對容易多了吧。

—————————————————————————
400分上北清確實被誇張的太厲害了。

去年北京大學在北京分數線也將近700
(這裡面有由於題簡單造成的……偽學霸得高分)
(至於多簡單,有興趣可以移步高考真題去體驗一下)
(我記得天利38套對北京數學卷的評價是說北京的題考察得比較基本,有的題甚至比課本習題還簡單,比課本習題還簡單!(原諒我手機碼字沒法加粗只好重複……))

不過拋去北京題簡單,
北京人考北清確實比其他省容易些啊,
北京每年七八萬考生就收400多人,
其他省幾十萬考生才收100來個。

—————————————————————————
我覺得這個題目可以改一改:

為什麼在高考大省可能只能考400(滿分750)的人在北京卻能上北大清華?


我們那個年代(2000年之前)是全國統一卷,除了上海自己搞特殊,全國考生做一樣的卷子和用一樣的評分標準。有好幾次,北京的清華分數線等於湖北等重災區的一本分數線,看到這個分數線,周圍的同學們,都默默流淚。

那個年代還有人說,北京的改卷嚴格而其他省鬆懈。然而對於理科來說,大部分都是對錯易辨和是非清楚的題目,除了只有60分的作文。即使全省統一放水,分數的提升也是微乎其微的。而且每個省的作文分數,也是要求正態分布的,因此閱卷老師放水更難,全是魯迅來寫,也要分出三六九等。

這裡還有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待北京學生少大幾十分到一百分上清華的現象,這就是:戶口的價值。基本上,某地戶口的價值 = 較之無戶口的就業優勢 + 較之無戶口的資產購置優勢 + 較之無戶口的就醫優勢 + 較之無戶口的就學優勢。在前幾年不限購的時候,有無北京戶口基本不影響資產購置,也不影響就業,就醫的影響也不大。但是北京的戶口是中國所有城市中最難搞定的,黑市價格也要幾十萬,這基本上全是教育資源的體現。拆分到小學中學教育資源的差距以及高考分數的差異,高考一分基本等於大幾千元人民幣並不誇張。

……更多文章請到數據冰山 - 知乎專欄
……更多回答請看何明科的主頁


03年高考,班裡一個同學把戶口遷到了北京,非典,自己跑了回來
04年,他又遷到內蒙,沒敢放開了考,但是分數夠清華的,沒敢報,報的武大(因為我們旁邊河北省邯鄲有個傻孩子戶口遷到外省撒開了考的,直接狀元,被查出來了····他也很無辜,卧槽高考啊,誰敢悠著點考啊,結果還真的悠著點)
05年,我復讀兩年後高考,復讀的班裡80多個人,四十多個是外省來我們這裡上學的,因為突然國家對山東的戶口往外遷管的很嚴,遷不出去了,於是別的省的就來我們這裡學習,然後回去高考。復讀的班級按分數分班,我們80來個人分數差不多
後來高考前他們四十個都回家了,一個不剩,全是二本以上
我們山東的這四十個,二本以上的,只有8個人
PS:外省的同學走之前,我們最後一次模擬用的北京卷,老師說給你們加點信心,全班沒有一個下來600分的···

--------------
08年看新聞,我們山東一個高中高二的孩子集體去外省替人考試被查····說是已經替考了好幾年了··
呵呵,我估計老師也不是為了錢,就是為了讓孩子們有點高考的經驗吧··

大學裡,我進這個學校是605分
本省的是540左右
新疆400多分不過這個說的過去···

隔壁院有個本省的哥們,爸媽在青島買了房子,她就去青島上學了,山東省表示我們不怕高考移民來我們這裡考試
結果這哥們表示去了青島上了兩天課就覺得非常不對勁,然後立刻就跑回來了···233333

我記得好像就是山東最早宣布接受移民在山東高考的吧?
不過貌似這麼多年了,一個去的都沒有
233333

有次看一個訪談節目,撒貝南一路報送大學保送研究生
他大學宿舍的山東哥們一路跟著考上碩士考上博士

其實山東河南河北等地的考生,為了考試,人可以說廢了都快,大部分時間都用在學習考試上
和其他地方可以大量時間用來學習別的來比
真心是···
比不過啊··


謠言,肯定是謠言。
看了2016年北京高考的數學卷,我再也不信什麼北京人考400分上清北了,因為這實在是侮辱作為人的智商嘛。(攤手)


可能他們以為在江蘇省吧

—————————————————————
我也是醉了,評論里好多人說400+才能保證上清北,我的寶貝們啊,這裡的400隻是一個概念,不是正正好好完完全全的400分啊親愛的。


不是。

近年來北京分數線漲的很高了,連我等正常985都要675+,遑論北大清華。私以為不管在什麼情況下,刷到一個接近滿分的成績都不是件很容易的事情。舉個極端的例子,拿一張小學生的速算卷子來做,也不是誰都能保證一點錯兒不出的。

我在北京待了五年,斷斷續續地教了不少小孩子。在與他們接觸的過程中,我從沒覺得他們比其他省份的學生輕鬆多少。高中生都是一樣要做很多題目,要考很多試。總之,他們的學生時代過得比我自己要辛苦的多。

我自己也差不多做了七八年的各種高考題模擬題。從全國這些滿分750的省份來看,並沒有覺得各省的題目難度有什麼顯著差異。講道理,北京數學卷各種稀奇古怪的壓軸題還沒有普通省份的解析幾何和導數好把握。然而似乎全國人民都在嚷嚷帝都題目多麼多麼簡單,我就一直很不解。

可是前幾天我突然明白了:不管哪個省的數學卷子,我來做基本都是140+,自然體會不到什麼難度差異。可也許對成績中等偏下的一部分學生來說,全國卷他們考70分,換成北京卷就能考100。怪不得大家會感覺北京卷容易。
雖然在我看來,70分和100分也沒什麼本質差別,反正都一樣糟糕。

於是我明白了一個道理:社會是很不公平,但一個足夠優秀的人可能根本就沒機會看到這些不公平的存在,自然也不會有什麼抱怨了。

與諸君共勉。

——————分割線——————

放個評論。

其實我不是很懂開頭的邏輯。高考是看排名的沒錯,可這和試卷難易沒多大關係吧…用句被家長老師說濫了的話,題難大家都難,題簡單大家都簡單。不過我倒覺得北京卷出簡單了不一定是件好事,沒有區分度,有可能我手抖填錯一個數,排名就掉了不知道多少,想想就覺得恐怖。

至於評論的後半部分(似乎語氣有點激烈了呢)。

我七歲的時候問媽媽:我們家為什麼不是北京戶口?北京人上清華可容易了,我也要。

我媽說:我跟你爸就是本地人,咱家永遠不會是北京戶口,你別做這個打算。想上好大學,就自己努力去考。

我十三歲的時候,同桌因為父親是消防兵,中考可以加五分。我回家委屈哭泣,覺得不公平。

那時正好汶川地震,爸媽指著電視屏幕跟我說:你也想要加分,那我們現在就也應該去抗震救災。消防官兵擔著多大的責任,那五分加分是有代價的。可你真的需要嗎?她有加分你沒有,沒關係,你能不能努力考得比她好?

十五歲,我翻著當年的高考招生計劃,怨念為什麼想去的學校和專業在全省只招兩個人,可在別的省份就招七八個?

我媽說:招兩個人呢,又不是一個都不招,為什麼那兩個人不能是你?

十六歲,有人偷偷跑去找我媽:快考試了,要不要我幫忙給你女兒弄個加分?保險一點。
(N線小城市確實暗箱操作挺多的。。。而且根本不會被查。。。這是個巨大的槽點)

我媽說:不,我家姑娘想去哪,讓她自己考。

十九歲,我跟媽媽說:我成年了長大了,以後的學費生活費可以自己付,你和我爸不用給我錢了。

至今,我靠獎學金和周末兼職,活得還算滋潤。

寫到這裡突然很想爸爸媽媽。

針對評論的最後一段:就算像你說的,高考這事,有人吃肉有人喝湯,我只是撿點肉渣吃。(雖然我並不認同這個觀點。。。)可我一切靠自己,吃的心安理得。我不會罵喝湯的人笨,只是有些人啊,喝湯喝不飽卻要埋怨別人沒給你盛肉,也只能說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我讀高三的時候,無論文理所有老師都不推薦做高考北京卷……


江蘇只要405分左右就能上北大
重本線也就300多

歡迎來江蘇高考


這是2002年聽說的事,北京考生最後一名被北大錄取的,至於真假不是我親眼所見,不做評論。

樓上 @蒼月小心 的回答中有99年高考北大在各地錄取線對比,這裡補充一點,99年左右的高考成績實行標準分計算。2002年高考分數採用和現在同樣的計算方式,滿分750分,我的一個同學高考成績689分,當時有人建議他報考清華,他本人謹慎起見報考的人民大學,事實證明他的決定是明智的。2002年左右,清華 理科生在山東省的錄取人數約為10人,具體人數隨考生質量上下浮動,浮動範圍不大,當時聽說過的最多一年為18人。
以上關於錄取人數,全憑記憶,如有謬誤,望指正。

PS:當年高考的時候,不論當年試卷的難易程度,經驗上基本以690分為報考清華的標準,低於690分只能碰運氣,滿分750分,在當時語文基本沒有滿分的情況下,你們琢磨琢磨這成績的威力。
在山東省只說當年能上清華的同學,他們的成績是很穩定的,穩定到不以試卷的難易程度轉移。
我那個689分的同學,有一次高考前摸底考試,物理老師故意加大了難度,考後感慨道:這份試卷就是抄,在規定時間內也是抄不完的,他是怎麼做到把步驟都完整列出的? 他那次的摸底考試物理接近滿分。

感謝 @Banana Sonna 指正,99年高考成績 北京等地以原始總分計算,而山東等地以標準分計算,所以不具有直接對比關係。
感謝 @盛何提醒,更正關於02年左右北大、清華在山東省的錄取名額,因無法查閱相關準確數據,只能搜尋記憶,本人高中理科,當時關注的是理科錄取情況,且在當時理科高校排名中清華優於北大、關注度高,故而正文部分改為 02年山東省清華理科招收名額為10人左右 為當,正文已修改。
感謝 @小和雲的回復,以下為其回復原文,個人感覺可能性更大:

小和雲
02年高考清華北大在北京的分數線我印象里分別是621和622(不包括特招的),而那一年是北京首次單獨命題,語數英單獨命題,理綜文綜用全國卷,單獨命題的題目難度明顯較低。而真正400多分上北大的事應該是發生在00年,北大錄取的最後一名。

--------------------------------------------------------------------------------------------------------------------
更新
有知友用近年來,清華、北大在山東的錄取人數進行質疑,以下做相關說明:
1、以上關於02年清華在山東省的理科錄取人數,完全處於記憶,時間久遠,記憶偏差在所難免,望有相關數據的朋友不吝指正。
2、02年(或更早些),對於山東考生(僅限學霸)有一重大利好消息,清華大學在山東考區設立專門招生機構,負責根據當年考生成績靈活調整招收名額,意思就是如果當年成績突出的考生較多,會適當增加一些招生名額。當年的考生,或許會有印象。
另:印象中,高校擴招也是02年開始的。


高考時,要上同一檔次的大學我們就必須比北京考生努力的多,做難的多的卷子,因為北京招生率高,考卷又簡單啊,所以北京學生可以把時間花在提高各種素質上,而我們只能拚命的學習學習再學習。
上大學後,申請出國留學,老外的標準又和我們不一樣了,特別看重綜合素質,所以我們又得花很多時間來提高各種素質,只希望能趕上北京的同學。
TMD , 不是北京人的我們人生怎麼就這麼苦逼啊?
真後悔當年高考報志願怎麼沒報北京的大學啊?不然死活都要留在北京,為了下一代。。
真後悔當年畢業找工作怎麼沒像我的高中同學(市長的女兒)那樣去北京啊?不然死活都要在北京混個戶口,為了下一代。。
接下來是不是就要怪我的父母,爺爺,爺爺的爺爺。。。你們當年為啥不去北京啊?
我去!


湖北考生,我那會兒已經不統考了,但是,有個現象還挺有(xin)趣(sai)的:

高三期間,老師習慣於調兩節課連在一起,模擬考,考各種省份各種年度各種難度。
所以有好些兩個半小時的卷子最後我們都習慣於壓縮到兩個小時內完成了。

但天有不測風雲,有時候湊不到兩節課。
實在只剩下一節課可考的話呢,那就考北京的卷子。。。

講題的時候也很輕鬆,老師說你們自己對對答案找找自己為什麼馬虎錯了就行。
這其實就默認一個大前提:北京卷簡單到「不可能不會做只可能馬虎錯」。。。

不過不知道現在還是不是這樣了。。。。。。


推薦閱讀:

曾經學化學競賽的現在都過得如何?

TAG:北京 | 清華大學 | 高考 | 北京大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