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不公平程度是否可以度量?

在問題的答案中,有提到美國教育公平性的問題。
美國窮人日子不好過表現在哪裡? - 匿名用戶的回答

美國的最低工資水平確實不高,你不要跟中國相比,美元雖然購買力強,但是美國教育成本甩出中國教育成本多少條街。別跟我提免費的公立學校,事實是,私立名校出來都不一定有工作,在人窮困短視的情況下,誰願意花十幾年的時間去接受質量並不高,出來還是搬磚的教育?美國窮的公立學校窮到什麼樣?學生沒錢買書,一個班一套書,只能放學校,於是不能回家做作業,考試題老師都往簡單了出,因為平時沒練習啊,一難肯定會被抱怨。私立學校教育好到什麼程度?高中就到處去各種大學的實驗室學習參觀學習,平時課業也很緊張,大學課程只要你夠優秀,想學多少學多少。暑假又是各種項目。雖然按比例講,似乎美國頂尖名校的比例比中國清華北大的比例高很多,直覺上就覺得肯定人家沒有清北的優秀。實際上,只看你如何定義優秀了,哈佛斯坦福這種學校里,有大量的學生簡歷拿出來你就會覺得怎麼可能他們在短短的二十年人生能有這麼多achievements。而即便高中在私立學校,大學因為頂級名校學費高昂,拿到offer也不能去的人比比皆是。。而美國的學區制,簡直就是把教育資源不公平發揮到極點的制度,中國什麼有錢人買學區房啊,都不是個事兒。

教育公平程度可以度量、比較嗎?
比如,教育成本與普通家庭可支配收入是否成比例?
是否需要考慮通過教育完成代際轉換的可能性 之類的。
希望有這方面知識的知友,能說一說如何度量教育不公平。
也想請有實際經歷的知友談談感受,美國教育不公平甚於中國嗎?


中國和美國各有各的不平等。
差別是:中國的不平等是看得見的,比如城市和農村教育資源極其不平等。
而美國的不平等是看不見的,比如地域和收入的不平等性體現在學費中。

教育的公平性是多方面的,包括但不限於:
錄取標準的公平程度(有沒有地域、種族、收入的歧視),
金融的公平程度(通過高額學費使得錄取傾向富人和本地人),
不同地區教育水平的公平程度(教育資源是否傾向某些地區),
隱性的公平程度(比如美國去年的一個研究顯示,在校時間過短會引起不公平,因為富裕家庭有更多的資源進行課後輔導,所以政府應該規定最低在校時間)。

教育的公平性似乎沒有唯一公認的量化方法,
比如不同族群的錄取率、最高學歷、教學質量都可以作為指標。
但這些指標都各有問題。

我講一個看起來最靠譜的指標,「教育的基尼係數」。
計算方法類似經濟基尼係數:

橫坐標是人口比率,縱坐標是百分比收入。
其中綠線是完全平等的情況(所有人收入相同,所以是直線)
藍線是完全不平等(1個人掌握了所有收入,別人收入都是0)
紅線是實際收入分布。
基尼係數就是紅-綠線圍成的面積與綠-藍三角形的面積比。

要算教育基尼係數只要把收入換成「錄取率、最高學歷、教學質量等指標」就可以了。
我看到的數據是美國的教育基尼係數在0.2左右,
而中國的是0.4左右。
(http://down.cenet.org.cn/upfile/41/2005117141431157.pdf )
所以總體來看,美國比中國平等得多。

但中國的不平等更多的體現的是城鄉的不平等。
如果你是城市人口,不論收入,教育基尼係數是0.15左右。
(http://www.researchgate.net/profile/Russell_Smyth/publication/23992604_Measuring_regional_inequality_of_education_in_China_widening_coast-inland_gap_or_widening_rural-urban_gap/links/02e7e52bc74c4b77da000000.pdf)

這其實很好理解,因為中國的教育資源分布極不均衡(主要原因是經濟發展不均衡),
造成了發達地區教育資源富集。
但是如果你是發達地區人口,學校的錄取標準卻非常平等,
即使你只是社會底層也可以獲得與上流社會非常接近的資源。


看了@talich的答案,再補充點funding後續內容。學區好壞直接影響funding的多少,這是肯定的,但錢怎麼花,以及有了錢能改變什麼,還真不好說。來說點跟數據無關,跟經歷經驗有關的真實事件吧。

富學區和窮學區拿到同樣的錢,花法是不一樣的。舉個最簡單的例子,窮學區要為大量學生提供free lunch,富學區就不用擔心這個問題。其實此類需要錢的program很多,但大多跟提升教育質量沒什麼關係。再舉些例子吧,一個窮學區有一百來個高中女生懷孕,因為懷孕的因素,不能按照schedule來上學,於是學區要出錢為她們制定專門的交通,專門的tutor session來保證她們能接受公立教育。那麼在富學區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嗎?首先,會有一百來個懷孕的女生嗎(此處不點破)?其次,就算有懷孕女生,家庭也有能力自行解決交通和補習的問題。
很多窮學區聚集大量非法移民,這些人的孩子大多不說英語,於是學校要出錢給他們提供對應的ELL或是Bilingual program。想要成績好,學好英語很必要,花錢也是必須的,但是這錢花下去不是為了提升成績,而是為了不讓語言成為學習障礙。
再說一個花錢的,special education,法律規定公立學區必須出錢為disability的學生提供教育。如果是有錢人家的小孩,那麼家庭有能力自己為小孩尋找assistance,即使公立校還是會提供special education,但是相對來說需要花的成本就低了。相反,在窮學區的孩子全部要依靠district出錢,要知道,如果一個小孩最後被確認送往專門的residential school或是private school,district一年需要支付高達10萬刀的資金。這10萬平均給學區所有小孩,那大家至少一年多本新書吧。

還有一個重要的問題來了,有錢真能改變什麼嗎?大家都知道,好的教學質量主要取決於教師的水平,所以美國窮學區拿到錢之後,最大的投資就是用來提升教師工資,這也是窮學區能做的唯一一件事來吸引優秀教師。可是優秀教師真的願意來這類學校嗎?美國和中國擇校有一個很大的區別,就是安全。我們國家幾乎沒有這個問題,但是美國鋪天蓋地的安全問題。富人區大多都安全,但窮人區往往等同於槍擊、搶劫、強姦等等。教師工資本來就低,就算窮學區刻意漲工資來吸引老師,一年也多不過一萬刀,試問,有多少人願意為了一年幾千刀,拿自己生命開玩笑?舉個例子,波士頓政府專門投錢做了三個exam school,需要參加入學考試才能就讀,專門為培養gifted students。二十年前,其中一所學校因為校區裝修,搬到了全波士頓治安最差的地方,於是學校的reputation、排名、生源一落千丈。現在二十多年過去了,學校里過半的學生是黑人,和少量Hispanic和亞裔,白人極少。不僅學生,教師也是相同的情況,黑人和Hispanic為主。慶幸的是,這所學校的學生都非常優秀,畢竟有exam的門檻,還是只有優秀的學生能進。舉這個例子不是為了說明美國的種族問題,而是想告訴大家,location對於一所學校的影響是巨大的。所以即使一個窮學區的學校有足夠的錢,也沒法擺脫location帶來的負面影響。波士頓有個好學區,Lexington,學生家長大多是哈佛MIT的畢業生。這個學區教師工資不高,但是所有好老師都擠破了頭想進,所以學校可以高標準衡量老師,並且毫無顧慮開除不合格的老師。

回到題主的問題,教育的公平程度,真的非常複雜。


樓主問的問題怎麼到後面的回答變成中美教育的比拼了?要不就是樓主的問題寫得不好吧。。既然大家都隨這個大溜,我也就跟著說吧。
首先破了題主的問題:樓主要比較的並不是教育,而是兩國在階級分化日益嚴重的今天上升渠道和民眾的焦慮問題。教育只是其中一個方面而不是全部!
中國人特別是網上自稱「屌絲」的那一群人,黑政府黑教育黑體制黑國家,無外乎都是「巨大生活壓力下近似絕望的反嘲」。因為看不到絲毫「成功」的希望,從而否定一切包括自己。
第一:中國人和美國人對成功的定義不同導致了中國人絕大多數處於極端競爭狀態。

中國人眼裡的成功,基本上都是身家千萬,出任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巔峰。實際上,要做到這一點,無論在哪個國家都很不容易,但是在美國人眼裡,所謂「成功」的定義則寬泛得多,做你自己,做你想做的事,實現你的理想,就是成功。從來沒有人告訴過你美國夢只有成為比爾蓋茨這一種吧?成為一個好的服務員,一個好的修理工,一個好的媽媽,都是美國夢的一種,根據不同的人,實現不同的夢想,這是美國教育和中國教育最大的區別!而懷抱著不同的美國夢的年輕人,各自走向了不同的生命軌跡,在不同的領域實現不同的夢想。
但是在中國呢?從小家長就告訴你,要好好讀書才能找到一個好工作,等你好不容易讀完書出來發現自己什麼都不是,好不容易找到一個工作收入還不如農民工,看著身邊的人從商從政買車買房,自己連個落腳的地方都沒有,
第二:「別人家的孩子」讓中國民眾的焦慮感達到了極致。
美國的各項基礎設置,都是為了保障每一個美國公民能最基礎地活下去,哪怕他什麼都不做。所以美國人可以失敗,在尋夢的道路上累了,決定休息了,還是可以活下去。選擇了這條路,就要忍受這條路上的清貧和艱苦。
如果有一天,我沒有了收入,我要如何過我的日子,是每一個中國人每天都在鞭打自己的問題,所以「錢,更多錢,無論出賣什麼都要弄到錢!」成了中國人心中的唯一成功理念。中國人太多,什麼都要搶,越是貧窮,越要搶。而讀書,貌似成為了一種比較靠譜的人生階梯晉陞機制,而且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被認為是唯一的晉陞機制。所以「教育是否公平成為了所有窮人最核心的訴求」。實際上,如果你出身貧寒,生存技能遠遠比高等教育要重要,也更實用。但是為了你們那些無謂的玻璃心,沒人告訴你們而已。當你讀完大學畢業,從事公司基礎崗位三年,晉陞看不到指望,離開公司又貌似什麼都不會,收入剛剛夠吃飯,想提加薪又沒有底氣。而你的發小初中畢業開始養豬,十年過去已經是當地有名的養豬大戶,你又開始嘲諷自己好不容易爭取來的「公平教育」就是一張廢紙,是這個所謂的「公平教育」毀了你的一生!最後你沉淪了,反正能過一天是一天,你成為了公司的橡皮族,掏空了家裡的底子也要買房買車來實現你的人生夢想。
第三:一夜暴富神話掏空了年輕人的激情和熱血
在美國,你要成為一個醫生,最年輕也40歲了,要成為一個律師,38歲。大家都認可,想要成為每一行中的精英,那就需要時間的積累,而且當你成為了某個領域的專家,大體能過上什麼樣的生活,這是大家都知道的。
其實在中國,也一樣。郭德綱說過:一個相聲演員,40歲上下才能火起來,是很正常的。
但是當一個24歲大學畢業的畢業生走出社會,26歲要結婚,要有車,要有房,要生小孩。而且婚禮要比別人的豪華,車要比別人的好,房子要比別人的大,孩子要——哦,孩子沒得比,比別人家的帥那就是妥妥的綠帽子,這個不能接受。但是要比別人家的孩子吃得好穿得好用得好!
所以浮躁。
所以同樣是文員,這家公司干3各月,下一家能多給200就跳,貌似離理想的生活更近了一步。用一年的時間充分理解公司的運作機制,學會各種技能,研究行業水平,對不起,我沒這個時間。於是三年換了六份工作,薪水加了一千。卻看不到在原來單位認真學習的同事已經晉陞主管。
每當有人觸及這個話題,他會說:公司就會給你畫餅,他能當主管其實就是因為他被潛規則了而已。
當然,更好的就是能夠自己創業,一夜之間身家百萬,三年之內上市融資。於是成功學成功了,馬佳佳成功了,傳銷成功了,彩票成功了,非法集資成功了,只是你還沒成功而已。
又回頭怪教育嗎?回頭怪教育沒有教你看清這個社會,學校里的東西到社會上毫無用處,讀書20年學到的知識最後只留下一張文憑和一個被社會耍得團團轉的廢物?

當你每天花十幾個小時看著小智的解說,YY著小倉的胸部,看著自己的電一黃金五在網上叫囂:電一黃金等於其他區鑽石!的時候,你為什麼不問問你自己,遊戲(你最熱愛又最願意將一切放在上面的事)都打不好,你有什麼資格談公平?


~~~~~~~~~~~~~~~~~~我~~~~~~~~是~~~~~~分~~~~~~割~~~~~線~~~~~~~~~~~~~~~~~
好吧,很多人說我跑題了,我們來聊聊中國的教育公平性問題。
應試教育被罵得狗血淋頭,但是以下言論均以應試教育效果為指標,因為沒有素質教育指標可以對比。
一、基礎教育
硬體:
中國實行九年義務教育制度。也就是說,理論上就算不交書本費,孩子送到學校,學校也應該收,目前來說,這點在中國是沒有問題的,只不過上哪個小學,不由得你自己選而已。
這塊的問題出在:極端落後地區連最基本的小學教育都很難支撐。
我們經常從電視和新聞上看到,留守學校,一個老師6、7個學生。很破很破的教室。到了鄉鎮級別就很好了,包括鄉鎮留守子弟學校,條件也是和大城市的一般小學差不多的,而且有宿舍可以住,別的地方我不知道,廣西的留守子弟學校管午飯,雖然很粗糙,但是最少管飯。再高級一點就是鄉鎮級小學,那個條件和城市小學差別就不大了,有些地方更好,比如說學校的面積。在教學硬體上鄉鎮級中小學也是很不錯的。城市級中小學就更不用說了,各種漂亮,就是部分面積小點。
師資:
首先要明確的一點是:制度和師資到底哪一個對學生的成績影響較大,這個問題還沒有定論。當然相比之下我個人更喜歡好老師,而不是喜歡「好制度」例如衡水二中。但是從升學率來看,「好制度」的學校比好師資的學校升學率更高。也就是說「家長和孩子舍不捨得拼一把!」是關鍵。
山區學校,師資嚴重不足,但是按照師生比例反而最高,一個老師十個學生。
鄉鎮以上級學校,師資基本有保障,現在中國大概是一個老師比100到200個學生不等。
成效:
完成九年義務教育的山區孩子,只能說做到了掌握小學基本知識。鄉鎮級則是在基本掌握知識以後還略有提升,城裡的孩子則做到了「多才多藝,全面發展」
考試標準:
升學嚴格按照中小學教學大綱要求考試,分片入學。

看了上面這麼多,貌似挺公平的說,為什麼這麼多人感覺不公平呢?為什麼會有好小學和重點小學這樣的區別呢?
1、師資差距,老師並不是說一個可以按照有或者沒有,一個還是兩個來衡量的東西,老師本身的素質很難量化衡量導致了學校的差別。
2、教學理念,不同的學校教學理念不同,生源不同,學習氛圍不同。
3、學生的素質和接觸的東西不同,城市裡的孩子,只有一個任務:學習。家長相對比較成功的人士,對學生的輔導和問題講解肯定更好一些,如果兩個家長都是高級知識分子,孩子生長的環境中學習、科研氛圍很濃,那孩子就更好學。
這些方面都是教育局和學校很難改變的東西。

高中教育
鄉鎮及以下現在貌似沒怎麼有高中,所以高中主要是在「縣」或以上才會有。
硬體:
鄉鎮高中、縣高中、城市高中的硬體差距會比較大,包括教室、操場、教具等方面,但是真正應用到實際教學中,差距並不算大。也就是說,大家最少都能保證基本有。高檔的也高檔不到哪裡去,低端的也不是很低。
師資:
師資差距比較大,主要是質量上的差距。特別是在城市高中,師資差距特別明顯。教育局只能保證每所學校的老師足夠數量,但是無法保證質量平衡。
成效:
看大學錄取率就知道了。。這個很明顯。
考試標準:全省統考。
費用:高中除了基本費用以外,還要繳納一些其他的費用,最讓人詬病的就是:擇校費。
其實高中教育本身來說,各方面差距並不算大,主要是生源和教學理念兩個方面導致了學校的差別。一所高中,獲得了最優質的生源——提升了名氣——有更多的擇校費——引進更好的老師或者改善學校設施——吸引更好的生源。循環個三五年,就和其他學校的差距非常大了。
但是到這裡,還是不得不說:中國教育最少在基礎的「兜底方面」是儘力做到最好的。最少只要你願意讀書,絕對有學可以上,一直到高中畢業!以中國的人口基數來說,做到這點相當不容易!
話說,如果讓每一個孩子可以自由選擇上哪所高中,那肯定是都去升學率高的高中啊,問題是那個高中容納不了這麼多人啊,現在主要以考試成績來分的方式,多少還公平點,不是嗎?

現在最主要的問題在於:初級教育階段是按照學區區分,高中教育變成按照分數+錢區分了,導致很多人覺得教育不公平。
首先來說,國家提供的公平部分大大低於人民的期望值。比如說,國家提供的基礎交通是公交。但是有人想打車,有人想買車。而且大家的平均期望出行方式是打車的時候,公交這一基礎服務容易被人忽略。
其次來說,暫時沒有更好的標準去替代現在的制度。就像高考,說了不合理,現在的改革也只是從一考變為多考,並沒有實質上的改變。特長招收,容易腐敗,沒錢的更沒戲。
大家要明白的一點就是:如果出身相對較低,則各方面水平都會相對較低,這個是不能否認的。所以無論採取什麼評價方式,都不能掩蓋其競爭力低的事實。我們要提供的就是:保障。
略微超過保障的部分,我們需要提供的是:公平。
對優勢人員,我們則應該提供的是:競爭,綜合的,各方各面的競爭。
這就是我們現在整個教學架構的理念。並且在這一理念下,保留了最底層人民受到最高等教育的權利和機會!
有人會說:北京的孩子500分就可以上清華,外地的孩子700才可以就是不公平。我覺得,這個是對大學的理解,出現了偏差。清華有這麼一句話:一流的學生都留洋,二流的學生讀碩士,三流的學生進國企。實際上看看這句話就知道:這三條路和你的背景更有關係而跟你的成績沒什麼關係!一個本身基礎不是很好的學生到了清華,無非兩種,一種是本身很努力,學習很好。那麼他可以不在乎外在條件,努力讀書,成為科學家。一種是「受到照顧進入了清華」,你們想過他的壓力沒有?各位,並不是說把你放到清華你就能成才,絕對不是啊!
社會並不是看你有多努力,而是看你有多能幹,為了一味講究「公平」把本身各方面已經處於劣勢的人,放到同一個平台上去和各方面都優勢的人競爭,才是最大的「殘忍」。
那讓我們回到最根本的問題:一個人的成就,在當前社會,並且在未來很長的時間內,並不以受到的教育水平來決定。953也有廢物,技校也有高人。絕大多數人只能看到碩士畢業起薪會比本科高,就沒看到技校畢業起薪也比本科高得多!


@李小喵 的答案里提到
「因為好的社區房價高,納的稅多,公立學校有更多的funding可以給學生,而且能買得起那麼貴的房子的家長一般素質也比較高。」

只說前半句,這個結論不一定成立。

別的地方不了解,以前住亞利桑那州,可以看一下那裡的學校。在 Schooldigger 上查個學區排名:Best School Districts in Arizona,然後在New America Foundation 和 Federal Education Budget Project 上查各學區的人均支出:Arizona

有大量學校非傳統學區,可跳過,只看學區(district)。

排名最高的傳統學區是 Tucson 著名的 Catalina Foothills Unified District (20 位)。

第一排黑字是學區對每個學生的人均投入,第二排灰字是州平均。
2011 年人均投入 8821 美元,而州平均投入 9111 美元。(除了 2008 年,其他各年投入都比州平均低)

其次是排名 27 位的 Cave Creek Unified District

也是一樣噢。

接下來是第 38 名的 Vail Unified District

也是一樣噢。

41 名的 Higley

也是一樣噢。

這個,要不換兩個亞洲人特多的著名學區?

Kyrene Elementary District,我的幾個中國同事都住在那裡,我的一名 MIT 的實習生也畢業於此學區

也是一樣噢。

Chandler Unified District,Intel 等 IT 公司所在地,

也是一樣噢。

這個,要不我們去看看差學區吧。

第 425 名的 Cedar Unified District

嚇人啊,是州里平均水平的兩倍

第 423 名的 San Carlos School District

還是比平均水平高啊

第 422 名的 Naco Elementary District

總算比平均水平低了

再看一個著名的爛區,Phoenix Elementary District,敗落的市中心,60% 的貧困家庭,80% 的西裔,我兒子曾經上學的地方

比平均水平高出不少吧。

這是亞利桑那一個地方的情況還是全國的呢?

Washington Post 有一個統計,比較每個州里最窮學區和最富學區的人均支出,負值表示窮學區獲得的錢少,正值表示窮學區的人均支出高(In 23 states, richer school districts get more local funding than poorer districts)

可見只有五個州里最窮學區比最富學區的平均支出少。

如果點入圖中只計算州和地方支出的表,會發現有 23 個州里,最差學區的平均支出要低於最富學區。但加入聯邦的補助後,就減少為只有 5 個州了。

當然,這只是最窮學區與最富學區的比較,不是最好學區和最差學區的比較。

我只是想舉例說明,錢,不是教育質量的關鍵問題。


顯然可以,如果不可以,那就沒必要各種投入提高國民受教育水平了,這個水平必然包含了公平程度,如果國民受教育水平的馬太分布可以畫出來的話


問題是如何度量,是比較複雜,因為教育資源到底應該是什麼函數組合還有很廣泛的討論,資本要變為教育資源是很長而傳遞效率很低的供應鏈,沒錢很難有文化,但是有錢就容易有文化么?知識構建是非常耗費時間和各類資源序列的過程,光是討論窮秀才何以中狀元就讓教育公平函數變得難以描述


社會進步需要更有信息處理能力的社會分子,而構建此類分子的過程之一是體制教育,那麼每個人獲取不同程度教育的機會的差異,並不完全等同於體制教育,體制外教育,社會大學其實是更廣泛意義上的適應性學習,這也是為啥體制教育不完全決定個體混社會的結果,學校內環境出於很多原因是不接軌社會大環境的,但是單純論體制教育資源的分配,顯然和經濟收入緊密相關,於是很容易討論到階層固化、貧富隔斷、社會不公上,還牽涉到各種制度因素,就更加難量化了

如要要問總體情況,就要先單一的考察每個個體的受體制教育機會,然後再建立集體分布,最後根據分布函數的高矮胖瘦來估計不公平程度,也就是總所周知的越扁平的類正太分布兩極分化越大,越不公平

可是別說教育資源了,就連簡單的收入分布圖都沒人有足夠數據畫出來,導致每年都一堆政客為了中產階級到底多了還是少了吵架,所以這種函數只能YY一下罷了


我只能談一點附和:學區制的確不好,大陸學美帝搞學區制來緩解社會矛盾,是開倒車,是飲鳩止渴,至少美帝多年來的社會實踐表明那種模式下的學區制是固化了體制教育的

推行學區制的最大借口是控制爭奪體制教育資源的市場行為,相當於限購,而限購這種計劃經濟模式的策略的根本原因在於資源不足,發糧票,搞戰時共產主義,可是學區只控制了需求端流動,沒有控制供給端流動,結果優勢供給資源還是會市場化集中,而為了配合這種供給,需求端只有通過各種黑市渠道配對

這就是美帝這麼一個號稱資本市場極度發達的國家,在面臨教育資源分配不均時把公立學區搞得跟計劃經濟一樣缺乏活力,同時放任私立教育哄抬黑市物價,的結果

得了,土共學了很多美帝的市場經濟,現在要在這麼明顯的方面和美帝學計劃經濟+黑市補充,長此以往,還不如競爭壓力從娃娃抓起,哪怕進幼兒園就入學考試,也比父母買學區房強,之前頂多是斯巴達的殘酷,如今是先拼爹再坑爹,原先全都向分看齊偶爾燒錢走關係,如今除了靠爹就是靠天,貌似減輕青春期前學生及其老師的教學壓力,其實容易演變成沽名釣譽的放羊,私立貴族學校不玩高考但學生畢業都出國啊,公立學校放得起這個羊嗎?

照我說,任何解決供需矛盾下價格虛高不公平現象的唯一出路就是增加供給,而且體制教育這種低效落後的供應鏈實在是改不好了,更高效更短平快的技術是互聯網教育,只不過任何新興事物都有個從黑色產業到洗白的過程,如今的互聯網教育還很嫩,還很黑


還有就是,自學永遠比師傅帶強,因為自學是自己找師傅淘汰師傅,師傅帶是淘汰學生,越能讓社會分子自主自立的模式越能讓社會有活力,集體填鴨往往比個性化多元化看起來更公平,同時也更坑爹,人們太看重顯性的教育消費,卻容易忽視潛在的學習積累,最終構造出的是輸送社會圈子利益的產品供應鏈,美其名曰受教育,實際不過是加入幫會比賽晉級

降低自由度才是最大的不公平


最近又到了幼小報名季了,私立學校一派欣欣向榮啊!家長都擠著排隊爭名額。相比公立學校就近分配入學,這算是不公平嗎?為什麼這種不公平又被這麼多人嚮往呢?可見越是不公平的地方越可以體現出類拔萃的成就。為什麼國外的私立大學比中國的公立大學容易出人才,答案也在於此。理想中通識教育應該更注重公平,而選拔專業人才更注重不平等,所以我們的教育正是搞倒了方向,應該把公平體現在義務教育階段,而把高等教育放給市場。


不公平?貴國四億人口之間的基尼係數,都已經直逼北歐福利國家了,哪有不公平啊?


什麼?把我國九億牲口也算進去?您算是高抬我了,我等牲口怎麼能和貴國的人口相提並論呢~


正經回答:美國的教育不公平是顯性的,而中國的教育不公平是隱性(就像中國的失業一樣)。美國的教育不公平是社區與社區之間的,在美國,你走不出幾步就能看到下面這種對比強烈的畫面。然而中國的教育不公平,卻是地區與地區之間的,普通人的生活中看不到。河北和北京完全是兩個世界,如果沒有互聯網,雙方根本想像不到對方的生活是怎麼樣的。這樣就有效的保證了國家的「穩定」。


謝邀。
大概我很久沒上,可能看到這個問題晚了,抱歉。大家都已談到不少,作為行內人員,我認為有義務補充以下內容。
首先,關於什麼是公平。大家都明白公平不等於正義,因而不能從結果來衡量公平與否,應當從過程是否提供選擇的可能性、多樣性來評價,箇中原因,後面解釋。
其次,影響教育結果的到底是什麼。雖然我上面說了我主張評價過程,但大家通常還會直觀地看結果,將人的分化歸因於教育,尤其是學校的教育。什麼進了什麼高中,出來上了什麼大學啦,上了什麼大學結果找了什麼工作啦,事實上影響這種成果的因素是很複雜的。學校的影響尤其老師的影響可能遠遠小於你們的想像。
第三,關於學校的差異。大家都在評價學校、老師的差異時,忽略了我們的現代教育體制是源於服務於大工場生產時代和流水線標準化時代,在相當長的時間裡直到不久前,我們都全國使用統一的教材和大綱(大學以前)。一對多授課模式從出發點上是為了求同。後來有了重點學校,其實是第一輪「分層教學」風潮的影響結果,原本在文革後,不少人是打算受了一定初等教育馬上去工作。教育目的有了分層,加上西方分層教育思潮的影響,我們的學校也開始分層,後來地方教育有了更大自主權諸如教材、考試獨立。其實今天,初等教育在同一省市從師資到設施,區別都是不大的。是你們考上重點中學,然後你們考上了重點大學,不是嗎?區別在學生,是入學分數線把同等次的學生放到了一起,環境帶來差異。就我曾經就讀於省重點中學,執教於區重點中學和普通中學的經歷,其實最負責最專業的老師在差學校!好學校的老師不需要付出過多的精力,學生自己就能有很可觀的產出了。
最後回到開頭關於公平的問題。是什麼造成了自然差異學生在一開始就有了差別?是家庭。什麼樣的家庭對教育尤其是初級教育以及求職方向的判斷,區別極大。眼界不同。
因而你如果關注結果公平,那麼要關注的內容就很多,而且並非真正的公平。關注過程中,人的選擇機會是否均等,才是關鍵。
這樣,我們就有機會建立某種數學模型——特定家庭的人均收入、對應後代的教育投入、入學較好學校的比例、就業後的收入水平等,這些數據就當是可測的。然後對不同國家的同樣的數據關係作對比,你的提問就當得到回答。


======9.20.2015更新=========
看到之前的回答覺得不是很全面,今天更新一下~

看完@ ELLA SHI 的答案,覺得分析得很在理,我再補充幾點~ 先介紹一下,本人現在在美國公立學校教書,私立學校和各種培訓機構也有所了解~

題主問:教育成本與普通家庭可支配收入是否成比例?

我個人覺得這個應該是成比例的。美國的公立學校是免費的,免費到什麼程度呢?具體可以參見這篇文章:都說美國教育好,到底好在哪呢? - 美國教育漫(bā)談(guà) - 知乎專欄

私立學校的學費因為地區不同,價位也不同,就加州而言,我知道的小學一年的學費從6000美金到3W多美金不等,平均1W多美金比較常見。但是私立學校除了學費以外還有各種材料費、活動費、書本費、校服費還有捐款等等。


無論公立還是私立,下午基本3點左右放學。3點到6點之間可以選擇上after school或者day care。有少數是免費的,多半是收費的,即便是公立學校也如此,私立學校更貴而已。一個月幾百到上千不等。


美國家庭一般家裡會養兩個孩子,除去衣食住行這些必備開銷,剩下的就是教育了。

那麼美國家庭一般的收入是多少呢?拿加州舉幾個例子(稅前年薪):普通的文員/辦公室:2-3W(基本上就是比最低工資好一點),公務員(老師、警察、消防員):4-6W起薪~10W左右,程序員/工程師:10W起薪,醫生/律師:30W-50W左右,上下浮動較大。

所以如果父母雙方都做的是最普通的工作,那麼家庭年收入就是4-6W左右,除去稅(25%左右)、租房、養車、吃飯這些必須花銷,基本上是很難存下來錢的,所以基本上只能上公立學校。

如果雙方都是公務員,家庭年收入10W左右,也很難供孩子上私立學校,一個孩子還有點可能。

基本上家庭年收入在20W左右及以上,上私立學校是比較有可能的。(雖然這個年薪稅更高)


另外想要提的一點就是:上公立學校的不一定都是窮人,要看學區好壞。美國教育最大的差別不是公立和私立的差別,而是社區好壞的差別。好的社區公立和私立學校都好,差的社區公立學校很爛,私立一般。因為好的社區房價高,納的稅多,公立學校有更多的funding可以給學生,而且能買得起那麼貴的房子的家長一般素質也比較高。具體可以參考我另一篇回答:美國教師的生活狀態是怎樣的? - 李小喵的回答 所以基本上住在好社區/學區的人,不管上公立還是私立,家裡條件都不會差~


從這個角度來講,我覺得教育成本與普通家庭可支配收入還是成比例的~

歡迎關注我的專欄 美國教育漫(bā)談(guà) - 知乎專欄 和微信公眾號美國教育漫談(USA_edu)~
有更多關於美國教育的問題~


這個問題很大,首先要回答的是,什麼是教育公平,然後再談衡量指標。
公平的道德出發點在哪裡?是功利主義的為最多人謀求最大幸福,還是自由主義的為正確的動機做正確的事?


可以找幾個簡單的指標看,包括生均投入,生師比,教師平均的教育年限等。

教育公平如果是指機會均等,那就可以查看各種隨機選擇的因素之間的關聯程度。比如上大學的概率和出生地、階層、男女性別等等之間關聯程度,機會最均等的時候應該是沒有相關關係。如果有數據集,可以做數據挖掘,相關越大,表示越不公平。

教育不公平原因太多了,家庭經濟條件、文化層次是很主要的影響因素,但是這是天生無法解決的,甚至是保障社會文化傳播和發展的必要因素。值得研究的是政策帶來的不公平,比如不同省份的高考錄取率之間的巨大差距。

ps : 據說日本的學校是隨機輪值的制度,在區域內教師和校長定期流動。這是一種創造機會均等的方法。


美國和中國怎麼比不太清楚。但是可以看Fault Lines:
How Hidden Fractures Still Threaten the World Economy
Raghuram G. Rajan

裡面有一部分專門講美國的教育不平等。


看工資就知道了


給你張圖


看完了答案,內心有點崩潰,答案的重點都停留在結果的公平,如何不能評估阿云云的說些是個人都能明白的空話。

一句話。沒有結果的公平,這做不到,或者是近幾代做不到,容易大什麼進。

那麼什麼叫公平?機會的公平,所以可以測量。


謝邀,飛機上寫的,答晚了。。。。。
教育不公平是否有衡量的標準,我所知的經濟學方法是做regression,將income(一般是父母家庭收入)和學生在校成績進行回歸,test significant,一般來說,收入和成績是正相關的,也就是說,家庭收入越高的孩子成績更好,但我個人並不認為這是一種教育不公平的體現,高的家庭收入會有更充裕的預算投資教育,會提供全面的課內外輔導,就讀昂貴的私立學校,這是一種市場效率的體現,efficiency,高投入高產出是正常的。
何為教育公平,我們說兩種要求公平的方法,一個是過程(progress)的公平,一個是結果(result)的公平,這兩種公平往往是很難兼得的,更重要的是,為了實現其中一種的公平,往往要損害另一種公平的實現,所以沒有絕對的公平。比如,大部分人認為的公平,就是我們說的結果的公平,就像曾經人民公社吃大鍋飯一樣,無論你工作多少,最後所有人的工資是一樣的,最後導致勞動效率低下,產出減少,現實中的典型例子是,收入再分配,包括對收入低於貧困線的人的補貼都屬於這樣的內容,最近比較熱門的,清北等高校為農村考生降分也屬於結果公平的範疇,即,越過衡量標準,以低門檻獲得相同的資源而不是通過統一的衡量標準和競爭獲得資源,結果的公平會一定程度損害過程的公平,比如收入再分配是一定程度上否定了多勞多得,將高收入群體的勞動成果掠奪強制給低收入人群,這裡面的強制性是非效率的,降分也是如此,將有限的教育資源越過競爭機制分配給相對低分數者,沒有實現過程的公平。結果的公平被說成正義更恰當,代表一種理想社會的願景,社會至少要保證人基本生存權等等天賦人權的實現,這是結果公平存在的社會意義,但並不代表絕對的劫富濟貧,否定人和人必然的差異,無論起點如何最後大家都站在同一高度。當我們因為誰誰誰享受自己沒享受的頂級教育而不平衡的時候,是不是也該想想,這個別人是站在他的祖先數代人的付出之上的,他不是一個人,我們不能否定積累作用,將一個人的成長與歷史割裂,片面的強調教育必須實現改變自身階級屬性的基因突變,所以我們強調過程的公平,強調機會的均等則更具現實意義,機會的無門檻化,比如,sat考試的報名條件不會因為父母收入而限制,但是整個取得資源的過程里,有一個衡量檢測的標準,大家在統一的標準下進行標準化競爭,然後再按照統一的衡量標準分配稀缺資源。我們強調公平和效率的兼得,因為一個社會的意義在於實現人幸福感最大化,也就是經濟學裡的benefit最大化,這個最大化不僅僅是帕累托weak virsion的社會整體效用最大化,也包括strong virsion個體幸福感的衡量,比如有個gini係數的概念,衡量的就是收入公平化。如果我們可以類比gini係數的測量方法,將不同層次教育機構的價值量化後和人口數值plot,去看所得曲線偏離45度線的程度來得出教育公平的結果。
我個人認為,美國的教育體系兼顧了效率和公平,公立教育體現的是公平,cal作為頂級公立,其激進的文化氛圍純粹的研究氣息也是不輸給私立大學的,至於學區我還真沒聽說,不過本州學生就讀本州大學學費只是外州學生的一半,刺激了收入一般的本州學生在本州就讀,這和中國高考,本地學生考本地學校的分數低於外地是一樣的。而美國不同於中國的私立學校,體現了教育資源效率分配的一面,對更有支付能力的人,產生更符合其支付能力的高質量教育產品這本身就是一種供需的體現。
至於,依靠教育實現代際跨越,我常覺得依靠教育改變命運是中國千年科舉制度之下被封建統治的人們面對固化的貴族階級企圖改變命運思想的遺留,但也不盡然,某投資家在寫給女兒的書里提了一句教育是實現自身社會層次躍升的捷徑,相比進入社會對人更加多元化的評價,學生時代的確更加單純,藉由教育改變階級屬性也是一個全世界的流行手段,君不見前有風雨哈佛路的liz,後有出身紐約貧民窟的投行ceo,一個lvy的平台帶給你的校友網路和百萬美金單人的教育資源對一個人的發展成長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好風憑藉力,你也要努力,有人說名校生也有找不到工作,任何一個環境里都有各種層次的人,這是一定的,即使是在頂級名校,不同的是這樣不玩活兒的人所佔的比例,拿美國法學院為例,作為看重出身和成績的法律行業,和金融類似,相較其餘專業,學校的reputation作用更加明顯,在這些頂級法學院里,越是排名靠後的學校,拿到offer的比例越低,如果你在一個排名非常後面的法學院,就必須是頂尖才會拿到offer,而耶魯,人手一個offer,這就是學校帶給一個人的機會。如果你就是強調,美國大學不公平,比如lvy校友子女進入,殊不知,這些校友本身也是頂級私立大學經費的來源,他們捐款設立基金會才保證了學術研究和學生接受高質量教育,如此而言,他們的子女進入學校,享受自己的父輩捐助的成果也沒有什麼問題,你就是不接受,人家分分鐘自己建所大學比如Stanford。。。。但是校友子女並不是大多數,lvy里的中堅力量還是那些挑戰自己超越自己選課作死的學神們,他們才是學校的靈魂和大學精神的延續者。況且,每年錄取的全獎lvy學生也很多,只要你有能力,上流社會會為你敞開大門。但如果你就是強調,這扇門要毫無門檻,誰都可以進,並把這個稱之為公平,也未免太流氓了一點,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請給我一個為你打開這扇門的理由,以及,你有能力在門裡變態的教育強度下生存下去,生活是殘酷的,而在這些lvy里,生活是更加殘酷的,因為精英不是天生的,這個錘鍊的過程是上流社會子女本身也無法逃避並不輕鬆的,否則,你憑什麼肩負起未來的重大責任呢?
再次,美國也有名校情結,只是這種依靠學校改變命運的國民性似乎沒有中國如此嚴重,在美國,教育資源並沒有中國這樣稀缺,即使是排名百名之後的大學的教育質量也是遠超國內大多數211大學的,中國的很多大學教授的水平,放在美國即使是在百名之後的大學也是根本拿不到教職的。就算是社區大學,教授的教學也會因為人少關注度多而達到很好的效果。美國大學不同層次作用也不同,教知識學工具啟迪思想的三個層次的大學滿足不同的教育目標。而且還有一類介於公立私立之間的學校,C。。school,英文忘記怎麼拼了,提供私立的教育,小班化教學,但收費是公立的價格,總之美國教育體系是市場化並且非常完善的,滿足不同人不一樣的需求,人們有多種選擇。之於美國學生,我身邊的美國同學,學的專業還是興趣為主,追求比較純粹,不同於國際學生奔著能賺錢的去學,我同學的室友會因為橄欖球放棄哈佛來到我們大體校。。。。。而這種行為在美國人眼裡是很正常很正常的,在每年lvy大量學生走進華爾街投行之外,我們也要看到大量lvy學生走近亞非拉貧困地區幫助當地人,一個真正頂尖的教育,帶給一個人的是自由的靈魂,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務,而不是讓你當上ceo贏取白富美就go to人生巔峰啦,即使最後這個功利的副產品目標事實上的確實現了,也是因為你在實現夢想的過程里造福了社會幫助了很多的人,社會分配給你這些資源是信任你可以更好的使用它們來讓更多的人獲得幸福。
至於教材費,其實吧,我和我身邊的中國童鞋都是去淘寶買的電子版,幾十塊,我有一學神同學,不愛讀電子版的,就去圖書館借書了,平時上課用的教材圖書館都是有的,不愛買就去借唄,而且,也可以在書店付費rent書本一學期,或者買學姐學長的舊書,誒誒,美國學生自己也會下載網上的電子版的,有趣的一件事,我的law and economics教授問,你們教材都買了嗎?美國同學說,網上下載的,不花錢,還最新版呢。。。。然後我們教授哭笑不得。。。。。他也不好說,你們都去amazon買原版的。。。。因為有好多down pdf教材的網站。。。。。。嗯。。。。美國人把問題解決的很好,咱們不用擔心別人的國家,還是操心下自己國家把自己個兒的問題解決了吧。。。。


首先謝邀。我就談談我個人的看法吧,教育公不公平是一個社會資源分配的問題。說美國,政府其實做的很多了,教育其實已經挺公平了。
我指的公平是:美國上公立學校是不用花錢的,不管你怎麼樣,如果你願意讀,就有大學上。

學校有差距,那是廢話,公立學校和私立不能比,那也是廢話。

私立學校就是賺錢的,不辦的好哪有人來上,早就倒閉了。公立學校經費有限,學校規模也是很有限度的。

學區制,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自己這塊搞起來的學校先給自己人上也無可非議。造學校時我家出的貢獻,為啥要給你們其他沒貢獻的人來上?所以其實從這個角度說,教育是很公平的。美國每個學區都有自己定的教育制度教育法案,都是獨立的,所以我不覺得有什麼問題

————————————————————————————————
感覺好像有些離題了,題主問的是 教育不公平程度是否可以度量?
首先就表面題主認為教育不公平現象是存在的。
不否認這個觀點,首先,公平是什麼,是大家都接受一樣的教育就是公平的呢,還是說大家都有同樣的機會去競爭更好的教育呢?亦或者說,按勞分配?
①人生來就已經有了天賦,能力,家庭背景等等差別了,家境好的,天賦高的去好一點的學校難道就是錯的了嗎,還是說在學校的設立和就讀上就應該強制平等,但這並不可能,一細想就會出很多問題,比如學校總會有差距,距離總會有遠近,消費也總會有差別。並且,生活背景差距很大的人在一起上學,也為統一教學大大增加了難度(指的是基礎教育)。
②如果讓大家都有同樣的機會去競爭更好的教育。這和中國的模式特別契合,不管你在哪裡讀書,你都可以通過高考來去你想去的學校,不過對於每個人來說難度不同。這可能是大多數人覺得比較公平的方式,當然也有不公平的地方(之前說過的學校差異,地域照顧這些就不提了),比如說不同省的人試題不同,難度不同,我懂的比你多能力比你強卻考不了你能考的大學(即使都是考外地)
③按勞分配,就是之前說的,我在這塊地工作,對這個區域的經濟有貢獻,所以我可以上這裡的學校。看似挺公平的,但是忽略了就學者個人的一切因素,完全「拼爹」,而且萬一本地學校不好,……

政府其實一直都在為這些方面做事,一直在努力讓教育變得更加公平
還有很多種不同的教育制度體系,他們各有所謂不公平的地方也有所謂公平的地方

我總結的觀點是:我們每個人生來都有接觸更好的教育的機會,只是我們要付出不同程度的努力。
前半句是公平的,後半句靠自己,所以一切掌握在自己手中,不能因為所需的努力不同就批判他不公平,這是一種推卸責任的表現


兩個國家各自將權與錢的力量發揮到極致
看我頭像


教育不公平的程度是否可以量化?我支持量化的態度,但是如何量化這種技術性問題,有待於我們共同努力去解決。目前社會學內大部分關於教育不公平的討論,雖然很多定量的,但是個人感覺可拓展性和深入性相對有限。
李春玲、張翼等人的文章里所討論過得大部分因素包括父代社會地位、城市差異等等,雖然都可以驗證我們想要的結果——社會不平等。但是在細節的討論上,我想很多研究人員都是不滿意的。但是沒辦法,CGSS所提供的抽樣數據就這樣。數據壁壘的原因,其他的數據,不是我想看,想看就能看的。
教育不公平這個話題涉及的方面其實很大。小學、初中、高中、大學、幼兒園等等,其各個層面都充滿著不公平,且表現在各個層面。討論最多的無非是城鄉差距、東西部差距、階層差距、性別差距甚至文化差距等等。這些在目前的數據框架下是可以證明的。但其實也有很多可以商榷的地方。換言之,既有的數據在一定程度上已經能夠將我們目前試圖去討論的部分因素包含進去了,但是在方法上、在更為深刻地討論方面,還有待於大家去努力。
米國的情況我不了解,布迪厄確實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個人對教育不平等的理解。布迪厄在分層方面的洞見有兩個個人覺得是比較深刻的,而且這都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了,一個是《再生產》和《繼承人》里勾勒的不同家庭出身在專業選擇上存在的差異,這個的具體理論可以再這兩本小冊里去看看。另一個是在區隔中對社會分層的勾勒。前者在國內的相關類似的文章我還沒看到,可能是因為我比較弱,(那會我也確實沒好好讀書);後者因為難以操作化,則很多時候是被國內學界放棄的。
作為一個經濟決定論者,個人認為,經濟對教育不平等具有著較為決定性的作用;但在國內教育也會受到制度和政策的影響,舉例而言,擴招對於某一同期群的影響就有著強力的影響,而且如果討論多的話,人口因素可能也應該被納入考慮的範圍中來。
腦子跳轉一下,個人覺得目前討論不同時代之間的教育不公平沒有什麼意思。
另外由於不同經濟水平差異,造成不同時代人群在對學校教育的態度以及對非學校信息的處理態度是不一樣的,這些在將來也是很有必要被納入考慮的範疇的。這些,如果假設合理的話,是可以通過經濟水平來摺合的;至於城市內教育不平等,除了師資力量分布不平均外, 還在於家庭和個人在人力資本、社會資本以及經濟資本上的投入。至於家庭環境的好壞是否會直接影響個人智商湖或者對外來信息的處理,這種社會學暫時無法量化的問題,我們可以將其懸置起來,至少不敢想像;
以上的各方面因素需要被整合在一個模型里,是我們在未來五年內(可能也用不了),可能會考慮的問題。國外在研究方法上的突破我還真不了解,目前國內最多的無非是父親對子女的影響,關於父母雙方的作用、多代影響的研究也還展開地不夠充分。
所以但就社會學這個領域而言,接下來怎麼做,有時候給人的感覺就是,取決於我們能夠獲得怎樣的數據,你的想法再好,沒有數據支持,那就只是假設;
其實個人覺得目前最容易獲得的數據是對大學生進行的調查研究數據了,關鍵是看怎麼分析了。宏觀一點,我們可以看不同師資力量的學校間存在的就業等各方面差異;微觀一點,我們可以去研究既有教育格局下,個人的向上或者向下流動的可能性或者彈性。這裡面只要你願意,在數據上對不同高考分數線等以及錄取什麼的,帶來的簡單的成果都是很可能出現的。
至於高中、初中、小學甚至幼兒園。先把能量化得量化了,在說量化不了的地方吧。

最後一段,我想說的,有能力上985的,就不要委屈自己去211。能上一本的,也沒必要去上個三本什麼的。資源是有限的,如果想集中力量辦大事,那麼資源的分配就不可能是平均的。所以新聞上說什麼要不要撤銷985、211的,什麼就業歧視的,都特么是扯淡,在不考慮家庭因素和各種條件下,既有的教育和就業機會其實是可以掛鉤的,雖然不能完全對等。這個時候,概率統計和分布的意義就有了。我這種學渣就算是211的,也只能進小單位;你個專科的也可以賺的很多很多。但是市場的複雜性不止如此,企業規模的大小並不是衡量企業優秀與否的標準,也不是界定人是否能盡其才,地盡其利的標準。僅僅在教育和社會分層方面建立一個看似穩定的結構性體系(但世界又確是流動的),看上去很美,但是做起來還是不容易的

如此,大家還是一步一步來吧。吃大胖子還不太現實,穩紮穩打更重要一些。


畢業論文做了這個問題,斗膽來回答一下專業問題,請輕拍磚...
教育公平是否能衡量
公平實在是個很複雜的話題,如果衡量教育資源分配的公平,那麼在我看來是可以的。以下回答僅針對教育經費。用來比較的時候,則需要選定一個標準。常用的方法是採用教育經費(我國的話,一般是生均教育事業費)測算一些不均等指標,比如極差率、基尼係數、塞爾係數、沃特斯維根係數、麥克勞倫係數。這些係數在計算時,是不去考慮題中「教育成本與普通家庭可支配收入是否成比例」、「是否需要考慮通過教育完成代際轉換的可能性」這樣的問題的,反應出來的是一種橫向的公平:即具有同樣需求的人應該擁有同樣的資源。通過這些係數的測量和分析,還是可以掌握一些有關地區間教育不公平的基本的情況。比如塞爾係數的分解性比較好,採用縣級數據的話,可以看到各省之間、各省內部的不公平情況。
在做畢業論文期間看了一篇文獻,王聞:《中國義務教育財政改革與地區差異分析 :教育財政的公平與充足》,裡面提到了Berne Steifle 1984年的論文,「對教育公平問題提出了一個全面的分析框架, 其中包括評估教育公平的四個基本問題:誰 、什麼、怎樣 , 以及多少 ?」 ,我沒有細讀,但如果要了解美國的教育公平狀況可能可以通過這篇文章了解。他們提出了11個可以量化橫向公平的指標。
並且Berne Steifle也考慮了「教育成本與普通家庭可支配收入是否成比例」的這樣的縱向公平指標:不同需求的人,也應當有不同的資源。有幾種方法:
1、對生均支出和造成教育成本差異項(比如可支配收入、生均房產財富)做回歸,如果係數大則說明影響比較大,教育成本更高的學生獲得了較多的教育經費。如果係數較小則說明富有學區沒有比貧困學區獲得更多的教育經費。
2、按學生的種類不同(富有或貧窮),分配一定的權重,計算加權後的橫向公平指標。

美國教育不公平甚於中國嗎?
我並沒有實際的體會,沒有能力回答。但論投入,中國教育支出總量和人均上和美國肯定存在差距。教育基尼係數也高於美國。
但在做論文的期間也引發我一些思考:教育投入的公平是不是真的這麼重要?如果關注教育結果的公平,我們怎麼評判教育結果的公平?這方面教育信息的獲得比較困難,有時也有主觀性。這個問題就和高考是否公平的感覺一樣,有太多爭論,歡迎大家討論。很多知友提到一些極端的例子,用個例來判斷兩國的不公平程度感覺還是欠妥。

Reference:

王聞. 中國義務教育財政改革與地區差異分析:教育財政的公平與充足[J]. 公共行政評論, 2009, 2:101-125.
DOI:10.3969/j.issn.1674-2486.2009.02.005.


推薦閱讀:

TAG:教育 | 社會學 | 經濟學 | 中國教育 | 美國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