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建文帝,如何避免燕王篡位?


朱棣能夠完成篡位是一個極大的巧合,裡面包括了建文帝的諸多失誤的決策,可以說建文帝是朱棣篡位的金牌僚機。

只要建文帝將諸多腦殘的失誤避免一兩項,朱棣無法起兵或者兵敗幾乎是必然的

在此我舉幾個例子:

1、放緩最初的削藩進度,並對失去兵權以後的藩王實行優待。
2、提高藩王身邊的中下級軍官待遇,並對藩王身邊的官員懷柔安撫。
3、在朱棣的世子覲見時借故挽留、軟禁。
4、安排部分南軍北上屯田,保持操演。

上面四點做到兩點則朱棣根本不會起兵靖難。

在軍事中的機會則更多:

1、抓捕燕王官員時全城戒嚴,做好戰備。
2、安撫朱權,並警告朱權朱棣的陰謀。
3、安排朱權、耿炳文攻守結合,聯合絞殺。
4、南軍大敗之後對湧現的鐵鉉,盛庸,平安施以信任,並著徐輝祖居中調度。
5、南軍大敗之後儘早發動江南的後備兵團。
6、抓捕朱棣,不要求將領保護朱棣安全以成其名。

以上六點,做到兩點,則朱棣沒有軍事勝利的機會,必然兵敗。

如果以上十點還是實在無法做到,那麼只有最後一個辦法了:

趁早殺了李景隆


如果我是建文帝,我一定會遵從自己祖父的教導。如果我遵循自己祖父的教導,燕王自然無法威脅我的。
建文帝最大的悲哀就在於,他竟然認為朱元璋沒有政治頭腦。
總而言之,隨便拉出一個初中生都知道,分封諸王是開歷史倒車的行為;再總而言之,隨便拉出個初中生也知道,分封諸王會隨時威脅皇帝的權力,而朱元璋竟然要分封諸王?既然如此,建文帝自然只能靠自己了,所以朱元璋屍骨未寒,建文帝就開始對諸王磨刀霍霍了。

其實呢,如果削藩真的勢在必行,而且刻不容緩,朱元璋為什麼不不消藩呢?總不成,朱元璋不希望建文帝坐穩皇位吧?

如果我是建文帝,在人們教唆我削藩時,我一定會仔細思考一個問題,那就是朱元璋為什麼會分藩?為什麼在生前,不幫自己去削藩?
如果把這個問題思考通了,自然就不會犯後來的錯誤。

許多人習慣性的認為,朱元璋分封諸王是開歷史倒車,所以建文帝上位必須馬上削藩;否則就會危險之極。通常是因為我們上中學時,歷史書上有幾個片段,太深人心了。其實呢,那些歷史片段,都是斷章取意罷了。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我們通常只看到秦始皇、李斯強調分封的弊端;卻沒有看淳于越和王綰的話。
淳于越說,如果不分封諸王,那一旦有田常之類的人出現,誰來幫助皇帝呢?[注1]

[注1]:博士齊人淳于越進曰:「臣聞殷周之王千餘歲,封子弟功臣,自為枝輔。今陛下有海內,而子弟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無輔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師古而能長久者,非所聞也。今青臣又面諛以重陛下之過,非忠臣。

王綰說,如果不分封諸王,一旦關東有事,誰來幫皇帝防守呢?[注2]

[注2]:丞相綰言:「燕、齊、荊地遠,不為置王,無以鎮之。請立諸子。」

後來事實證明,淳于越、王綰的擔憂都成了現實。因為,秦始皇屍骨未寒,他的子女就被李斯、趙高屠殺的乾乾淨淨。當然了,秦始皇屍骨未寒,整個天下就磚崩瓦解了。

事實上,正是因為這種原因,劉邦取得天下後,才恢復分封制。
對於劉邦分封諸王,我們通常認為這是開歷史倒車,無非是因為我們只看到晁錯所說的,削亦反、不削亦反,早削早反,晚削晚反。
問題是,我們卻常常忘了,劉邦死後,呂氏權勢薰天,卻只能讓劉氏奪回權力;周勃、陳平如虎如狼,卻只能任由文帝擺布,就是因為劉邦分封了諸王。
事實上,周勃、陳平等人讓文帝到長安當皇帝時。文帝都非常害怕,因為他實在沒有信心駕馭周勃、陳平。但是他的親信告訴他,現在天下還是劉氏的天下,有強大的劉氏皇族在,周勃、陳平不敢把你怎麼樣的?事實上,正是因為這種原因,文帝才敢到去當皇帝的。[注3]

[注3]:張武等議曰:「漢大臣皆故高帝時大將,習兵,多謀詐,此其屬意非止此也,特畏高帝、呂太后威耳。今已誅諸呂,新喋血京師,此以迎大王為名,實不可信。原大王稱疾毋往,以觀其變。」中尉宋昌進曰:「群臣之議皆非也。夫秦失其政,諸侯豪桀並起,人人自以為得之者以萬數,然卒踐天子之位者,劉氏也,天下絕望,一矣。高帝封王子弟,地犬牙相制,此所謂盤石之宗也,天下服其彊,二矣。漢興,除秦苛政,約法令,施德惠,人人自安,難動搖,三矣。夫以呂太后之嚴,立諸呂為三王,擅權專制,然而太尉以一節入北軍,一呼士皆左袒,為劉氏,叛諸呂,卒以滅之。此乃天授,非人力也。今大臣雖欲為變,百姓弗為使,其黨寧能專一邪?方今內有硃虛、東牟之親,外畏吳、楚、淮南、琅邪、齊、代之彊。方今高帝子獨淮南王與大王,大王又長,賢聖仁孝,聞於天下,故大臣因天下之心而欲迎立大王,大王勿疑也。」代王報太后計之,猶與未定。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來。分封諸王絕不是簡單的開歷史倒車,而廢分封制,也絕不是什麼簡單的,代表了先進的政治思想。

後來,晉武帝統一天下,分封諸王,結果晉帝國在諸王內訌中滅亡了。所以,中學歷史教科書再一次告訴我們,分封諸王是開歷史倒車,而且後果很嚴重。
問題是,我們卻常常忘了。
後來,東晉、南北朝的帝國,大都是分封諸王的;雖然說,分封諸王的弊端,誰也知道,問題是,不分封諸王的弊端,身在局中的人,都也知道。
更主要的是,拒絕分封諸王的帝國(常常只是諸王力量比較弱),常常滅亡的更快,因為老皇帝一死,他的兒子們,通常都被人成群結隊的拉去殺頭。


甚至而言,一直到了李世民時代,也是大肆分封諸王的。李世民分封諸王的勢力有多大,我們只要看這樣一段文字就可以知道了。 [注4]

[注4]:貞觀十年;李世民「改封趙王李元景為荊王,魯王李元昌為漢王,鄭王李元禮為徐王,徐王李元嘉為韓王,荊王李元則為彭王,滕王李元懿為鄭王,吳王李元軌為霍王,豳王李元鳳為虢王,陳王李元慶為道王,魏王李靈夔為燕王,蜀王李恪為吳王,越王李泰為魏王,燕王李為齊王,梁王李為蜀王,郯王李惲為蔣王,漢王李貞為越王,申王李慎為紀王。」
「二月,乙丑,以元景為荊州都督,元昌為梁州都督,元禮為徐州都督,元嘉為潞州都督,元則為遂州都督,靈夔為幽州都督,恪為潭州都督,泰為相州都督,為齊州都督,為益州都督,惲為安州都督,貞為揚州都督。」

真正可悲的還在於,李世民分封的諸王勢力這麼大,但是因為他對諸王做了種種限制,所以面對屠夫一樣的武則天,那是讓差點屠殺殆盡了。事實上,如果不是因為李氏民的子孫里,有許多人是武則天的親兒子、親孫子,大唐帝國肯定就此滅亡了。因為,面對武則天的屠刀,整個李氏皇族毫無抵抗之力。

如果李氏皇族的力量再大一些,會怎樣呢?大約武則天是沒有機會了,因為李氏皇族力量夠大,武則天敢那樣囂張,恐怕也就是西晉賈后的命運。

反過來說,如果西晉諸王勢力就李唐那樣弱,賈后也未必沒有機會成為武則天。事實上,西晉諸王勢力那樣大,晉武帝死後,大晉帝國到底姓司馬,還是姓賈也是有點模糊不清的。

許多人認為朱元璋分封諸王是錯誤的。不過是因為我們常常只看到歷史的一部分,從來沒有看到另一部分。換而言之,分封諸王是有很多弊端,但是在許多時候,不分封諸王,弊端更多。

朱元璋為什麼要分封諸王呢?
原因非常簡單,那就是大明帝國的都城在長江一線,而帝國的軍事重心在長城一線。這種結果,就是政治重心與軍事重心分離了,克服這種問題的簡單方法,自然就是遷都。問題是,遷都是一個大工程,大明開國時國力睏乏,無法做到這一點,所以就只能面對政治重心與軍事重心分離的事實。
在這種背景下,分封諸王就是一種沒有辦法的辦法。一切是顯然的,帝國的政治中心在長江一線,帝國的軍事重心在長城一線。不讓皇帝的兒子、兄弟、叔叔坐鎮長城一線,讓誰坐鎮呢?
自己的兒子、兄弟、叔叔不可信,外人就一定可信?事實上,在曹丕兒子大肆打壓曹氏諸王時,曹植就是這樣說的。[注5]

[注5]:植復上疏曰:「昔漢文發代,疑朝有變,宋昌曰:『內有朱虛、車牟之親,外有齊、楚、淮南、琅邪,此則磐石之宗,願王勿疑。』臣伏惟陛下遠覽姬文二虢之援,中慮周成召、畢之輔,下存宋昌磐石之固。..........夫能使天下傾耳注目者,當權者是也,故謀能移主,威能懾下,豪右執政,不在親戚,權之所在,雖疏必重,勢之所去,雖親必輕。蓋取齊者田族,非呂宗也;分晉者趙、魏,非姬姓也。惟陛下察之。

當然了,後來結果也證明,曹氏諸王有可能威脅皇權,其它人同樣可以威脅皇權。如果曹氏諸王勢力巨大,司馬懿靠什麼篡位呢?


朱元璋在分封諸王時,對諸王做了眾多的限制。比如,在諸王所在地,還有眾多由中央政府任命、指揮的軍政長官,與諸王共同管理當地;再比如,分封王了眾多王爺,他們各據一方,本身就可以互相牽制。

建文帝猜忌周王,周王毫無反抗之力被流放、被關進監獄。[建文帝猜忌代王,代王同樣毫無反抗被廢為庶人。齊王、岷王、湘王亦如是也![注6]

[注6]:會有言周王橚不法者,遂命李景隆帥兵襲執之,詞連湘、代諸府。於是廢肅及岷王楩為庶人;幽代王桂於大同;囚齊王榑於京師。湘王柏自焚死。

甚至於建文帝既猜忌湘王,湘王嚇得全家自殺也不敢做半點反抗。[注7]

[注7]:建文初,有告柏反者,帝遣使即訊。柏懼,無以自明,闔宮焚死。

明初諸王對皇權威脅,真如某些人所說的那樣大嗎?
建文帝當皇帝後,磨刀霍霍欲剪滅諸王之勢已是路人皆知!在這種背景下,想奢求諸藩王依舊效忠建文帝可以嗎?

甚至而言,建文帝猜忌燕王(後來明成祖),燕王馬上把三個兒子全部送到京城當人質。如果燕王最初真有造反的念頭,會把三個兒子全送到京城當人質嗎?要知道,燕王這三個兒子之所以能活著逃回出南京城,完全是僥倖之極的事;完全是因建文帝犯了掩耳盜鈴的錯誤。[注8]

[注8]:收其三子,等於授之以柄,使其發難有名;不若縱其子歸藩,以示不疑,方可乘其懈怠不備而襲取之。

明初諸王畏懼建文帝已到如此地步!
但,建文帝欲剪盡諸王之心,已是漸漸路人皆知了。在這種背景下,他們決心造反有什麼稀奇的?

看建文帝削藩的故事,讓我不禁想起一個故事。
一個女人要結婚了。
她的父母對她說,你以後好好與丈夫過日子,這樣才能婚姻美滿。她的一個朋友則對她說,夫妻之間離婚是隨時可能發生的事。你結婚後時刻要在經濟上、感情有上做好離婚的準備!
這個女人認為自己朋友說的話非常正確,認為自己父母說的話非常幼稚。當然了,她婚後始終按著自己朋友教的方法行事。
最後這個女人終於離婚了。
通過自己離婚這件事,這個女人則更認為自己父母所說的話幼稚、而自己朋友所說的話正確了。
我以為:讀史如此,還不如不讀歷史!

建文帝,為什麼從不聽自己祖父的話呢?
他祖父出身農民,卻給他留下了一個龐大的帝國。建文帝卻顯然認為自己祖父太缺乏政治遠見了!於是他祖父一死,建文帝就急不可耐的去改變帝國政治格局。
建文帝一心聽從齊泰、黃子澄的話。於是一年之後,帝國內部大亂;四年之後皇權喪失。但建文帝到死,恐怕也認為這失敗的種子是自己祖父埋下的,一切與齊、黃無關!

朱元璋問朱允玟以後如何對待自己眾位叔父,朱允玟說了:我用禮儀束縛他們,如不行就削減他的封地,再不行就廢他為庶人,再不行就興兵討伐他。[注9]

[注9]:以德懷之,以禮制之;不可,則削其封地,再不可,則廢置其人,還不可以的話,就要舉兵討之了。


朱元璋聞此說:是啊!這種方法對極了!
問題是:朱允玟當皇帝後,真是如此做的嗎?顯然不是的!朱允文一當皇帝馬上就急不可耐的欲圖把自己的所有叔父挨個剪滅!
我只是奇怪,朱允玟對自己祖父認為最可靠的、最正確的方法用也不用,卻毫不猶豫的聽從黃、齊那種腐儒的教唆。難道,黃、齊等人的政治才能、政治遠見真的會遠高於朱元璋?


這個問題要反過來看。邏輯倒退一下。問題應該是:如果你是燕王,你如何成功篡位。當然,我們不能開啟上帝視角,我們現在不知道以後的事,只知道燕王心懷不軌,接下來應該做什麼。容我思考片刻。
——————建文帝系列講話之人民軍隊忠於皇家。
南京時間1399年4月16日電 經建文帝朱允炆批准,內閣日前抄發《嚴格軍隊黨員領導幹部紀律約束的若干規定》。總都司部、督察院發出《通知》,要求全軍和邊防部隊認真抓好學習宣傳和貫徹落實。
《規定》深入貫徹建文帝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特別是關於加強紀律建設的重要指示,緊緊圍繞實現國家在新形勢下的強軍目標,認真落實依法治軍、從嚴治軍要求,對嚴格軍隊領導幹部紀律約束作出明確規定,是新形勢下嚴格黨員領導幹部紀律約束、加強軍隊紀律建設的重要指導性文件。《規定》要求,必須把聽黨指揮落實到行動上,必須保持堅定正確的政治信仰,必須防止和糾正政治上的自由主義,必須認真貫徹民主集中制原則,必須落實黨的組織生活制度,必須嚴格執行請示報告制度,必須糾治選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風,必須嚴守財經紀律,必須持續反「四風」改作風,必須破除特權思想和特權現象。
1399年4月18日建文帝親自赴北平視察軍隊訓練工作,建文帝發表了以《忠於國家,忠於皇室,做新時代的好官兵》為題的演講,文中指出:在國家的新形勢下,國內外都面臨著強敵,希望光大官兵,認認真真踏踏實實做好訓練工作,忠於皇室,忠於國家,打擊一切對皇室,對國家不利的敵人。建文帝的出現激發的光大官兵愛皇愛家的情懷,紛紛跑向建文帝的馬車,建文帝在那車上向大家揮手。事後,建文帝在新兵營房,受到了新兵的熱烈歡迎。建文帝問新兵李自成:家裡還好么?幾口人?生活生活寬裕不寬裕?(鏡頭這時轉向李自成,激動的說不出話,哭的和淚人一樣,因為沒想到會受到皇帝的熱情接待。)過了2分鐘,平靜的李自成,擦了擦眼淚說:皇上,我家4口人,我還有個大哥,去年討伐北元殘餘的時候戰死了,承蒙皇上恩典,給了50兩撫恤金,現在家裡光景不錯,在皇上英明的領導下,都能吃得飽,穿的暖,時不時還有個零錢。建文帝聽到這些話表示很欣慰,但對李自成哥哥的戰死表示傷心,建文帝對營房裡的光大官兵說:你們都是好同志,為國家奉獻,國家也不會虧待你們,三德子擬旨:封李自成4品校位,萬戶侯世襲罔替,之後陣亡官兵撫恤金升至100兩,欽此。眾人紛紛拜倒,高呼:吾皇萬歲。建文帝在眾人的簇擁下離開營房。朱棣,耿炳文,黃子澄,姚廣孝等人陪同視察。
次日,建文帝聽取了燕王朱棣,姚廣孝等人關於邊防工作,自己軍隊紀律建設的報告。建文帝隨後指出:一定要加強部隊紀律建設,保證軍隊忠於皇室,消滅一切國內國外敵人。消滅一切有不軌想法的人。朱棣表示:邊防部隊,緊緊圍繞著團結在皇室周圍,忠於皇室,不做對不起皇室的事,不放過對不起皇室的人,作為領導幹部我身先士卒,希望光大指戰員,官兵監督我們,批評我們,那些地方做的不到,做的不好的,我們會加以改正。
4月20日,建文帝離開北平回到南京,齊泰,方孝孺等人接駕。黃子澄,耿炳文,留在北平指導軍隊建設工作。
7月29日。內閣決定對朱棣嚴重違紀問題立案審查。
12月5日【內閣決定給予朱棣開除皇室繼承權處分】12月5日,內閣會議審議並通過督察院《關於朱棣嚴重違紀案的審查報告》,決定給予朱棣開除繼承權處分,對其涉嫌犯罪問題及線索移送大理寺依法處理。
1400年4月3日【朱棣被提起公訴】4月3日,天津市督察院第一分院向天津市第一中級督察院提起公訴。檢察機關在審查起訴階段依法告知了被告人朱棣享有的訴訟權利,並訊問了被告人朱棣,聽取了其辯護人的意見。
6月11日受賄罪、濫用職權罪、故意泄露國家秘密罪,三罪並罰,朱棣今天被判處無期徒刑。他的宣判說明,國法面前沒有皇親國戚,無論權力大小、職務高低,沒人能當「鐵帽子王」。同時也警示:只有築牢制度籠子,用法紀嚴加約束,權力才不會放縱恣肆。
6月12日北平市委發布《堅決支持對朱棣等亂臣賊子的依法嚴辦》


斬燕王者,封侯,食邑萬戶。

生擒燕王者,官升三等,黃金五百。

---
摘自《明朝那些事兒》

  朱允炆十分清楚,他的叔叔朱棣這次是來玩命的,馬虎不得,於是他將三十萬大軍的指揮權交給了耿炳文,希望他將叛軍一舉蕩平。為了表示對此事的重視,他還親自送耿炳文出征,也就是在這次送行活動中,朱允炆干出了他一生中最愚蠢的事情。

  他在將軍隊交給耿炳文的同時,語重心長的對他說:「請你務必不要讓我背上殺害叔叔的罪名啊。」

雖然他一生中干過很多蠢事,但我認為這件事是最愚蠢的。

  這就好比拿上刀去和人家拚命,砍傷目標後就停手,然後送對方去醫院,等他出院後接著打。朱允炆雖然從朱元璋那些學到了很多東西,但關鍵的一條規則他並沒有領會,這也是朱元璋一生的信條。

  要麼不做,要麼做絕。

  想必接到朱允炆命令的耿炳文也是一頭霧水,打仗還不能傷害對方主帥,是什麼道理?但他還是頂著霧水出發了。迎接他的將是兇險未卜的命運。


-------------------------------------------代表人民的分割線-----------------------------------------------

 所謂屋漏偏逢連夜雨,破鼓總有萬人捶,在這全軍敗退之時,偏偏朱棣的另一個剋星平安又率部趕到,與盛庸合兵一處,追著朱棣跑,一生幾乎從未打過敗仗的朱棣就這樣敗在了一個無名小卒的手上。

  東昌之戰成就了盛庸的名聲,他不畏強敵,敢於憑藉自己的勇氣和意志挑戰當時最優秀的將領朱棣,從某種意義上說,正是他打破了朱棣不可戰勝的神話。而朱棣也終於領教了這個無名小卒的厲害,此戰他苦心經營的北軍精銳大部被殲滅,元氣大傷。

 所謂戰場之上刀劍無眼,沒有人是絕對安全的,即使是勝利的一方統帥盛庸也有被北軍箭弩擊中的危險,說來十分滑稽,雖然此戰中盛庸大量使用了火器和弓弩,並幾乎全殲了朱棣的北軍,在這場戰役中,最安全的人卻是敗軍主帥朱棣,無論南軍士兵多麼勇猛,那些火器弓弩都不敢朝朱棣身上招呼,這也是為什麼朱棣在亂軍之中得以倖免的主要原因。

  這一罕見現象的締造者正是朱棣的死對頭朱允炆,正是他的那道不能傷害朱棣性命的旨意使得朱棣數次死裡逃生。而那些打仗的士兵們並不是傻瓜,他們十分了解其中的利害關係。

  朱棣和朱允炆是叔侄倆,雖然現在刀兵相見,屬於敵我矛盾,但萬一哪天兩人決定不打了,來一場認親大會,再來個和解,轉化為了人民內部矛盾,那可就大大的不妙了。朱棣沒準還能當個王爺,閑來無事的時候寫本回憶錄,記憶起某年某月某日,某某人在某場戰役中砍我一刀或者射我一箭,雖然那時朱棣可能仕途上並不得意,但要整個把小兵還是很容易的。

  正是出於士兵們的這種考慮,朱棣才得以在亂軍之中得以倖免,朱允炆的這道指令最厲害的地方並不在於所謂不得傷害朱棣的命令本身,而是在於無數的南軍的將領和士兵們從此命令中看到了兩人和解的可能性,面前的這個敵人將來有一天甚至可能會成為自己的主人,所以動手殺朱棣這種費力不討好的事情實在是沒有多少人會去做的。


不削藩。

要有自知之明,科技和生產力並沒有減小到一個大明的統治成本能由一個皇帝搞定的程度。所以,勝利的果實要大家分著吃。只要自己還是最強的那一股勢力,只要自己還是中央,只要自己還有大義,只要分配權還在自己手上,擔心什麼造反啊。

和光腳大漢戰鬥的最好的方法,就是送他一雙鞋。
至於幾百年後諸侯尾大不掉,關我鳥事……

當然我有這個結論是因為我以現代人的角度開啟了上帝視角,我並沒有說建文帝是個煞筆。他只是一個覺得他祖宗挺傻逼開歷史倒車的愣頭青……


先把黃子澄、齊泰這兩位深受儒家熏陶的書獃子殺了再說························

這兩位天真的認為,削藩應該從小到大,從簡單到複雜,至於大的會不會警覺,估計聖賢書里沒教過他們·····


謝謝原力同在的提醒


中國自古以來用儒家那套統治天下的,一個叫王莽,一個叫建文帝


如果只論防範燕王的話,可能不難做到,比如 @克里斯 說的辦法,重賞之下必有勇夫,說不定燕王很快就被建文帝僱傭的刺客刺殺了,畢竟論財力,建文帝坐擁江南。


但是防範燕王是一個技術性問題。建文帝的大目標是削藩,加強中央集權,這是系統性的全局問題。


但這個問題就很難解決了,朱元璋體制給藩王放置了太多軍政權力,而且還讓他們居全國水路要衝,這些藩王手握重兵,按禮儀來說還是建文帝的長輩,不僅有實力優勢還有禮儀優勢。

所以我認為 @屈嘯宇 先生說的很對,這裡有根本矛盾,建文帝在軍事經驗和道義上都不佔優勢。他想削藩是很難的,如果是他父親朱標在位,那可能情況會平穩一些。


但是建文帝一路都是靠朱元璋扶持上位的,朱元璋擁有「一統天下驅除蒙古再建太平」的道統,是任何後繼者都不敢輕易移動的大山。


我們都知道,燕王在濟南面對「太祖神牌」的時候,也不敢隨便造次,他父親的道統力量太強大了,朱棣這種有軍功在身的人物尚且如此,建文帝本身沒有了不起的軍功,又是孫輩,他削藩已經是在破壞朱元璋體系了,本身已經在失去道統優勢。


我的看法是,建文帝應該用「推恩令」,讓各個手握重兵的藩王家系自己分解,同時把個藩王手下的良將請到朝廷來,架空藩王的統將權,然後鼓勵各藩王聲色犬馬,玩賞文字。等一代人過後,這些藩王自然凋零了,他們的下一代就是建文帝的同輩,這時建文帝已經沒有禮儀劣勢了,而且既然有「推恩令」,那麼建文帝就可以利用藩王諸子之間的關係「人為」製造矛盾,繼續削弱各藩系內部的凝聚力,然後把藩王控制的軍隊收歸朝廷管轄,這樣藩王的軍權問題就解決了.

【明成祖到明宣宗一系所採取的削藩手段也是尊其位奪其兵優渥其生活,再後來,巡撫制度的完善和土木堡之變不僅剝奪了宗薩藩王的軍權還讓勛貴失去了力量。】

但是朱棣是有軍功在身,又是同輩,他可以威壓其他的藩王。而沒有軍功的建文帝做到這些的前提是至少要活到70歲,用歲月的力量來推移,可是我們看有明一朝,除了朱元璋活到古稀之年,其他皇帝的壽命並不長,所以建文帝即使有這些辦法恐怕也難以實施。


謹遵太祖祖制,不被臣子忽悠著去削藩就可以了。分封那些叔叔是為了給皇族保家衛國的,不是讓個敗家侄子削著玩的。不削藩燕王沒造反的理由也沒那個實力,不削藩一個叔叔造反派其他叔叔去鎮壓就可以了,太祖封藩王不就是用來做這個的嘛,用得著你自個擼著袖子上嗎?一場靖難打下來,建文那個弱智死了沒什麼,關鍵是朱明皇族從此背離了太祖祖制,皇族除了皇帝一脈其他藩王都被當成了豬養。土木堡之變,武勛集團一覆滅,皇族完全沒有了可以倚靠的力量,朝政被官僚集團把持,搞得明朝後面的皇帝只能聯合殘聯——太監才能掌握朝政。所以說,建文純屬作死,有何面目去下面見朱家太祖。


建文帝的問題是想干大事又怕髒了手。。。。
身邊又沒有一個王猛= =


@朱瞻基
登基之後,擺在朱瞻基面前最大的問題就是朱元璋留下的外藩的問題。這個問題在建文、永樂、洪熙三朝都沒有得到根本解決,朱瞻基即位之後,馬上著手整頓軍務,準備迎接來自強藩的挑戰。他的皇叔朱高煦在靖難之役中就戰功赫赫,很會帶兵,永樂朝被封樂安之後,就從沒有放棄武力奪取政權的野心,終於機會來了,朱高熾病逝,朱瞻基即位,國家動蕩,皇帝年輕,正是造反得好時機,於是經過精心的準備後也像他的父親朱棣一樣扯起了「清君側」的大旗,矛頭直指五朝老臣夏原吉。

面對如何平定朱高煦的叛亂,朱瞻基決定親征。皇帝親征的消息極大地鼓舞了六軍將士,使民心迅速安定下來,動蕩的局勢有所緩和。有人說朱高煦曾經請居南京,這次他會率兵攻取南京。朱瞻基則另有一番見解:濟南城池堅固,朱高煦不會冒險攻打;叛軍的家屬都在樂安城,因此朱高煦也不會南下攻取南京,只有固守樂安。正如朱瞻基所料,朱高煦知道新君親征,竟然沒有了主意,在樂安束手待斃。朱瞻基令平叛大軍將樂安四面包圍,但沒有發動攻勢,而是將勸降信射入城中,繼續勸諭朱高煦出降。此時的朱高煦已經徹底絕望,私下派人來請降。叛軍中的王斌等人寧願戰死,堅決阻止朱高煦投降。朱高煦嚇破了膽,從間道跑出來投降了朱瞻基。大臣請求將其立地正法,朱瞻基顧 及親情,沒有同意,而是將朱高煦押送回京,廢為庶人,禁錮在西安門內。班師回朝,朱瞻基特意將樂安改為武定州。


應該說,朱棣篡位成功是一件極小概率事件。在這個過程中,朱允炆及其手下犯了很多致命的錯誤。

只要這些錯誤少一些,朱棣的篡位就幾乎不可能成功。

只要擁有正常人的智商,明白朱棣與自己的矛盾是生與死的矛盾就行了。

少說一句「莫傷害朕之叔父」,朱棣就活不了。

=================================================================

在評論中,有知友指出朱允炆其實是打算讓手下背黑鍋,自己不擔殺叔叔的罪名。

從理智上分析確實非常有道理,不過從情感上,這麼一個小孩子有這麼惡毒的心機,有點讓人不願意接受。


我要是建文帝,我就不接受太子之位,這個皇位本身就不是自己的,而是自己老爹的,只是因為自己老爹提早掛了,才輪到自己了,雖說合法性沒有問題,但顯然自身實力尚且不夠。
古代為了確保帝位過渡平穩,確立了一條原則,那就是立長不立賢,因為有能力的人太多了,評判標準也不一樣,實在很難選出一個最有能力的,即使選出來了,別人也並不比他差多少,同樣會有覬覦之心,不利於江山傳承的穩定,但是立嫡長子的話,就不會存在這個問題了,因為長子的身份是唯一的,即使長子本身能力欠佳,還可以有他的兄弟們來輔佐他,共同治理好這個江山。
開國君主們都是這樣想的,想確立一套皇位繼承製度,然而事情的發展往往事與願違,甚至會引起國祚中斷。
秦朝始皇帝的長子是扶蘇,是最接近帝國繼承人身份的,然而秦始皇死的太突然,沒來得及立太子,趙高李斯等人矯詔讓胡亥當上了秦帝國的第二任皇帝,結果沒過幾年,身死而國滅,為天下笑。
隋朝和秦朝很像,都是在華夏大地幾百年的大分裂後一統天下,建立起武功赫赫的大一統王朝,也同樣短命二世而亡,楊堅的幾個兒子都比較有才能,楊廣很厲害,楊勇也不差,就因為楊勇是長子,所以太子之位就歸於他,這是讓打下隋朝半壁江山的楊廣很不爽的,後面楊廣設計讓楊堅廢黜了楊勇的太子身份,朝廷局勢動蕩的非常厲害,楊廣即位後,大興土木,大動兵戈,終招致民怨沸騰,各路造反勢力不斷,國祚不過三十七年即亡。
隋朝之後的唐朝,李淵在并州造反起家的時候就已經基本確立了李建成的繼承人身份,李世民雖有不爽,但為了大局著想只能先放一邊,到天下一統,國家趨於穩定後,李建成和李世民的矛盾也漸漸趨於白熱化,和隋朝很像,這大唐的半壁江山也是李世民和他的部下打下來的,而最終將要坐享其成的卻是李建成,這是李世民忍不下的,所有的矛盾終於在玄武門引爆,李建成等人徹底失敗,後李淵被迫讓位,李世民榮登大寶。李世民不想讓子孫後代走自己的老路,想繼續確立嫡長子繼承製,然而太子不成器,其他的皇子也都爭的厲害,其中不乏一些非常有能力的,比如李恪,最終又是一場血雨腥風,看似與世無爭的李治最終榮獲太子身份,登上了皇位,然而,嫡長子繼承製也算是廢了,之後的唐朝皇帝,要是沒有點政治手腕,是很難坐穩皇位的,甚至連自身性命都難保。
到了之後的宋朝,嫡長子繼承製基本就廢了,第二任皇帝就已經是兄終弟及了,後面的皇帝繼承已經不是按長幼順序來定了,管你是皇X子,跟皇位繼承沒有直接的正相關關係。
元朝就不說了,草原民族的事兒,是我們不能夠理解的。
好了,到了明朝了,朱元璋想確立長子繼承製,確保帝國傳位時的穩定性,翻翻過往歷史就能明白,長子繼承製只是一個美好的幻想,真實情況是除了長子外,大家都不會認這個茬,憑什麼他就因為比我們早出生幾天就能當太子,憑什麼我最有能力越要去偏遠地區當個藩王,人性都是貪婪的,人性也都是自私的,眼前就只有一塊肉,明明伸伸手就能夠到,憑什麼就因為自己小那麼幾歲,連嘗嘗肉味的權利都沒有,這不公平!
所以在歷朝歷代,皇位傳承都是一個大事,處理不好的話,輕則國家動蕩,重則國家分裂,鬧出八王之亂這樣的大禍亂,那就離全面亡國不遠了,所以歷朝歷代的開國君主們都在思考一個問題,如何確保皇位的平穩過渡,從而使得江山永固?
朱元璋用的還是古代先人的那一套做法,即立嫡長子為太子,然後讓自己的別的兒子駐守邊疆地方,沒有朝廷號令,藩王不得擅自離開自己的轄區,更不得擅自進京,老朱以為自己確立的這套制度能確保皇位平穩過度,沒想到一切的幻想還是敗給了歷史現實。
理論上,如果朱標不要死的那麼早,至少再多活上二十年,朱棣是沒有機會造反的,更沒有機會造反成功,那麼朱允炆就會多二十年的時間準備繼承皇位,四十歲的朱允炆絕對會比二十歲的朱允炆老練毒辣,到了那個時候,朱棣就更加沒可能造反成功了。
到了明之後的清朝,基本已經完全放棄了嫡長子繼承製,而是採用秘密立儲的方式,基本解決了是立長還是立賢的問題,即使前期皇位傳承還是有些動蕩,但到了後期基本上是穩穩的了,沒有人會再動那些不該動的心思。
縱觀中國封建王朝兩千多年的歷史,開國君主想要讓嫡長子繼承皇位,從而確保長子繼承製度是非常困難的,成功的例子寥寥無幾,其實有些朝代已經非常接近成功了,卻因為一場突如其來的變故,毀於一旦,如果當時嫡長子不要死的那麼早,那麼中國歷史的走向又會是另外一個方向了。
在這裡,我要隆重向大家介紹一位開國君主的嫡長子,有些人知道,有些人不知道,翻看史書的過程中,他是最讓我惋惜的太子了,如果他能順利繼承大位,整個中國歷史的進程走向都要改寫。
他就是真金。
沒有白銀。
真金是一個皇太子的名字,全名孛兒只斤·真金,看到這裡大家都明白了,這是一位蒙古族太子,他是大元開國皇帝忽必烈的嫡長子,十八歲的時候被封為燕王,三十歲的時候被封為皇太子。
真金自幼深受漢文化影響,給他啟蒙的都是當時的北方大儒,儒學造詣非常高深,真金本人也聰穎好學,當時北方漢人大臣都希望真金能夠順利繼承皇位,從而推動大元王朝的漢化改革。
那時忽必烈已年老,對於漢文化的興趣已沒有年輕的時候那麼大,更多將目光放在了如何發展國家經濟,充盈國庫收入方面,當時掌管國家財政的就是色目人阿合馬集團。
那麼,矛盾就在以真金為首的漢化改革派和以阿合馬為首的理財派之間爆發了,阿合馬繼承了色目人的貪婪狡詐本性,貪贓枉法,構陷漢儒忠良,後阿合馬被刺死,真金也收到了牽連。
阿合馬是忽必烈的錢罐子,阿合馬被刺死,忽必烈大動肝火,也怪罪到了真金頭上,又過了幾年,阿合馬餘黨掌握了真金所謂篡逆的證據,準備揭露攻擊,卻被漢儒集團先下手為強,但在這個過程中,真金整日整夜惶恐不安,竟然憂懼病死,時年僅四十三歲。
真金是元朝歷代皇帝中受儒學影響最深的一位,後面的元文宗、元順帝雖然儒學也很不錯,但都難以望其項背,真金太子作為元世祖忽必烈的嫡長子,如果能順利繼承大位,推行全面漢化,那麼大元的統治時間就不會只有九十七年了,可能會像清朝一樣接近三百年。
真金在當太子期間推行漢化改革時,一直深受阿合馬集團的阻撓,最終也是因為阿合馬餘黨的構陷,抑鬱而終,真是千古悲哉!
色目人真是壞啊!
阿合馬還有一種音譯,那就是艾哈邁德。
忽必烈死後,真金的兒子繼承了皇位,之後的元朝皇帝都是真金的後代,但他們卻沒有繼續堅定沿著真金的道路推行漢化改革,之後的元朝漢化措施時斷時續,直到朱元璋北上滅亡大元。
滅了大元,朱元璋立嫡長子朱標為太子,無奈朱標死的太早,天上掉的餡餅落在了朱允炆這裡,朱棣把大嘴都張開半天了還是沒有吃到。
如果我是建文帝朱允炆,我會直接讓位,但是問題來了:
如果朱允炆提前讓位的話,是不是就沒有鄭和七下西洋這回事了呢?
這又是另一個問題。

另外再說一下阿合馬的歸宿,阿合馬死了之後,這事並沒有完,忽必烈後面詳細了解到阿合馬各種貪贓枉法,欺上瞞下的種種劣跡,實在是氣不過,繼續追查他的妻兒餘黨,殺了他的子侄,並把阿合馬開棺戮屍,讓野狗分食其肉,百姓紛紛拍手稱快,阿合馬被抄家,一輩子搜刮的財富全都查沒入庫。

看到這裡,我就想說一個字:
爽!


看到這麼多人給淚痕春雨的邏輯點贊我也是醉了。忍不住跳出來反駁一下淚痕春雨。

朱元璋厲害,沒錯。他的算盤也是精的。問題在於:朱元璋的算盤首先是為自己打的,其次才是為朱允炆打的。為自己打的算盤是什麼?他的子孫,甭管哪一個,管好了帝國,那就行了,他就滿意了。至於是哪一個,他並不太管——是朱允炆,那最好,所以他也給朱允炆配置了最牛逼的參謀集團——而不是淚痕大神所說的「腐儒」。如果不是朱允炆呢——管他呢,是朱家的就行劉邦分封,保住的是惠、少二帝么?李世民分封,保護的是李承乾,還是李泰?

而對於朱允炆而言呢?他的算盤就是:天下必須是我的,沒有退而求其次。所以朱元璋和朱允炆的算盤都是對的啊——他們各自為自己打算盤而已。

史書上寫得白紙黑字,大家也都看得清清楚楚。該說的首答都已經說了。這地真不知道有什麼好洗的。

還看到有人說「無傷吾叔」是故作姿態的。自古以來故作姿態只屬於兩種人:

第一是勝利者

第二是道德地位處於劣勢者

第三是道德地位處於劣勢的勝利者

比如司馬昭什麼的。

朱棣可是反賊啊!明目張胆的反賊啊!啥?你說朱棣起兵的名義是清君側?這麼說吧,不敢說自古以來的反賊都清君側,但自古以來起兵清君側的絕逼清一色都是反賊。「清君側」不過是「造反」的文雅版說法而已。

那難道朱允炆覺得自己面對朱棣有十成把握必勝了?

% 又,要說沒有人領會精神的。你要一兩個將領領會你的精神,這不難。但你要三軍一起領會你的精神與你的政治厚黑學共進退,也太看得起咱們的平均素質了吧?

你對賈充說勿傷吾叔,賈充逮著機會就慫恿一個猛將兄把你叔殺了。你對猛將兄說勿傷吾叔,猛將兄腦子就不太可能轉得過來了。你對三軍說勿傷吾叔,三軍絕不會傷你叔。

你以為朱棣會像曹髦一樣單騎衝鋒,然後武力值弱爆了被你手下的一個心領神會的將領一槍刺於馬下?建文帝一定是三國評書聽多了。就算朱棣單騎衝鋒吧,你也要知道你家成濟面對的最差也是個顏良,絕對不是曹髦啊!

你們一定要說朱允炆並不宅心仁厚,心慈手軟。好吧,那我只好選擇剩餘的最後一個解釋嘍,那就是——他只是傻逼而已。


建文帝同學,就是一個中二青年!

朱允炆這個人一向是非常討人喜歡的,能讓朱重八直接立皇太孫為帝,說明朱重八也看好他,但是在這場你死我活的鬥爭中,小朱還是不夠火候。

我的建議是:

1、等幾年。
他爺爺剛死,他自己位子還沒捂熱,就急著要削藩。太心急了!
要知道,當時這幾個藩王可是跟著他爺爺朱重八一起干過仗的,目前乾的也是守國門的活,大部分都不是省油的燈。削藩肯定是動搖國本的大事,怎麼的也得先穩住幾個叔叔,換幾個自己的心腹去控制對方領地的兵權。然後削權、減兵,再一個個削藩。
另外,為什麼幾十萬中央軍打不贏幾萬北軍?因為當時會打仗的將領都被老朱給殺了,基本上將領處於青黃不接的斷層期間(還剩下幾個能打的,但是因為各種原因,沒攔住朱棣)。所以只能讓李景隆這個繡花枕頭指揮幾十萬人去搞。
心急,怎麼吃的了熱豆腐?。

2、換個統帥。(我說的不是軍事統帥,而是削藩事宜總統帥)
不能讓一個(思想品德+歷史+文學)老師,沒錯,我說的就是方孝孺,去做他不擅長的事(削藩、打仗)。方孝孺的學術造詣很高,忠君愛國品德也讓人敬佩,但是這樣的道德模範還是不要玩政治鬥爭了吧。一個道德模範+一個政治新手,怎麼可能斗得過朱棣這種老油條。

3、膽大、心細、臉皮厚。
朱允炆一邊要削藩,一邊又不想背上惡名,老是想著自己一抖王霸之氣,幾個叔叔就紛紛折服了。要知道朱棣可是在北方和胡人幹了好多仗的老一輩軍事家+政治家。絕不是粗人!

4、運氣太背,這個無解。
朱棣是唯一一個「藩王造反,能從幾百人干到十幾萬人,然後一直殺到帝都」的。各種巧合因為太多了,可能我們不知道的真相也太多了。

——————————————題外話·削藩的必要性————————————

朱允炆為什麼急吼吼的要削藩呢?
1、是因為藩王要反?
要知道,這個藩王守國門的國策是英明神武的朱重八建立的,各個人選也是朱重八從眾多兒子中挑選的。按照朱重八的能力和心機,如果有藩王要反的意圖,他分分鐘就把人給滅了,不會把這種定時炸彈留給朱允炆,要知道朱重八可是多喜歡這個孫子了,可以說是掃清了一切障礙,就留著孫子享福了。
而且,藩王的私兵也不多,像朱棣也就幾千人,幾千人也不全是肯造反的。
應該說,朱允炆即位的時候,藩王沒有造反的能力。
2、未雨綢繆,怕藩王將來要反。
這個比較有可能,藩王以後是要反的,所以要扼殺在萌芽中。但是你也太心急了。你爺爺屍骨未寒,你就急著廢他的兒子了,可能在朱允炆眼中,當時幾個藩王的實力,也就是砧板上的肉,隨便他怎麼削,一開始的雙方實力也確實是這樣,但是後來大家都看到了。
既然藩王不是馬上要反,你就自當徐徐圖之,先安撫,再消弱實力,再削藩。
真是替朱重八心疼!!!!!


先說情商

按照我大厚黑學李宗吾大師的話來說
朱允炆是臉皮不夠厚

而心也不夠黑

該殺的人沒有狠心(李景隆)

做了婊子還要立牌坊(勿傷吾叔)

反觀朱棣 臉皮夠厚(除了濟南看到老爹牌坊那次@( ̄- ̄)@)

心黑就不說了 做的事可是可以滅十祖的事啊╭(╯ε╰)╮

再說智商 他爺爺朱八八雖然把該殺的不該殺的都基本上殺了 至少還留了個耿炳文給他啊

可這熊孩子居然相信李景隆這種一滴血都沒看到過的飯桶

而對盛庸 平安 鐵弦這些戰火淬鍊出的二代名將們冷眼相待

坐擁大半壁江山居然一次又一次的犯低智商錯誤(朱八八哭暈在廁所)

他叔叔呢 從小被他爹扔到北方那種鳥不拉屎的地方 時時刻刻還得擔心穿著獸皮騎著 的野蠻人來搶他孩子糟蹋孩子他媽= ̄ω ̄=

天天和北方蠻子打仗 還得和好兄弟寧王搞基 最後把好基友還有朵顏蠻子騙起帶上造反23333

總之 朱棣造反的難度好比lol和對面滿符文滿天賦的對手打 自己沒天賦沒符文 居然把對手殺到家都不認識了→_→

以上~


如果按照朱元璋的設計,說實話朱允炆不是被燕王篡位,也會被其他什麼王篡位的,唯一避免篡位的辦法,恐怕就是推翻爺爺的所有國家設計(尤其是藩王中心制),重新來一遍。
可惜,大明國一開始就有皇明祖訓,這種從頭設計的工作是這個靠著爺爺遺產上位的三代祖所不可能做到的,朱允炆不是沒幹過,但最後證明這事只能由一個強勢的篡位者來干。
所以,歷史有時候就是這麼無奈。


燕王篡位有太多巧合和爆發人品的蹊蹺事情了。
贊同最高票的六點。
外加一條:弄個天氣預報系統吧。
不然的話,每次決戰的時候都莫名其妙刮妖風沙塵暴什麼的,再好的士氣也吃不消啊。


採納耿炳文的建議——罷免「殘酷腐儒」(比如黃子澄,方孝孺),讓燕王加強北方防禦,征伐蒙古,根本就不會有靖難這回事,朱棣當了皇帝也熱愛戰爭,不如投其所好


感覺這個問題可以讓金正恩答一下


藩王謀反,絕大部分是被逼到絕境了,你不把對手逼到絕境,就不用擔心。
我要是建文帝,就在邊境刺激蒙古人,然後讓燕王帶兵北上,我全力支持他,順便整合好北平防務和行政。
大軍凱旋或者失利,我直接請燕王進京理政,宗室親王督撫兩三個部,就不給兵部。
然後其樂融融。


推薦閱讀:

有哪些「重壓之下無懼色」的例子?
你的家族裡出現過的最顯赫的人有多顯赫?
怎麼用地圖來加深對這個世界的理解?
站在中國人的角度,如何評價大英博物館?

TAG:明朝 | 歷史 | 歷史人物 | 明朝歷史 | 建文帝朱允炆 |